新课改英语教学感悟

2024-06-06

新课改英语教学感悟(共12篇)

新课改英语教学感悟 篇1

新课改要求英语教学以人为本, 打造高效愉悦的“生本课堂”。在教学上要结合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把促进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同时要体现尊重个性差异、倡导体验参与等理念。新教材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起点高、词汇量大及课本容量大。这就要求教师尽快转变观念和角色, 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更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引导, 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

一、转变观念和角色, 真正实现“不教而教”

我认为新课改下的英语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平等关系的树立过程, 也是师生合作意识的培养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共创过程。师生相互交流, 相互补充, 并在这个过程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点,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和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在不同环节起不同主导作用:讲教学内容时, 可扮演演讲者;进行语言操练时, 是一个组织者和指挥者;在复习、巩固练习时, 又是一个好帮手。例如我在教学“What’sthematter?”这个单元时, 首先讲解了本单元的语言点和语法内容, 然后布置学生预习, 让他们自己想办法深入医院, 收集医生和患者的对话材料。课堂上我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医患表演, 我也参与其中。没想到他们把医生的和蔼可亲、嘘寒问暖, 患者的痛苦无助、仔细聆听表现得那么栩栩如生, 连我都沉浸其中, 不能自拔。在“患者”一再要求“医生”给予健康指导时, 我立即让他们讨论下一个话题:Howshouldwekeepthebalanceofyinandyangtostayhealthy?通过这样的活动使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敢于开口, 不仅答问, 还主动发问, 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应用英语交际的能力, 更让教师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和指导者, 真正实现“不教而教”, 使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真正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二、深入挖掘教材, 体会编排思路, 科学传授教材内容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 采用了循环式编排方式, 类似的内容安排在几个不同的教学阶段, 逐步加深、扩展, 大大提高了词语的复现率, 符合记忆和学习的规律, 有利于学生掌握。例如, 第一册出现了动词的一般现在时, 在以后的几册中还会不断出现, 但是, 句型难度一次比一次加大。而且这些句型是通过有实际意义的情景介绍给学生的。教师必须把握教材脉搏, 循序渐进, 适时复现, 让学生通过反复接触练习, 逐步达到熟练掌握, 并且能够正确使用语言, 否则会给学生学习带来意想不到的困惑。例如, 有些教师没有掌握教材的编排特点和意图, 在开始阶段, 没有花时间调查了解班里学生学英语的状况, 为了节省时间, 想当然地砍掉了七年级预习单元的教材内容, 致使部分从未接触过英语的学生在起步阶段就举步维艰, 违背了教材有条不紊、循序渐进的编排原则以及“先慢后快, 搭建学生前进坡度”的意图, 增加了起始阶段学生学习过程中不该有的难度, 降低了学生学习兴趣。

三、新教材起点高, 词汇量大, 课本容量大, 保持学生持久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望是教学的关键所在

针对新教材词汇量大、识记单词成为学生学习障碍的特点, 我冷静分析, 精心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 一改以往学生每天背, 老师每天考, 师生不胜其烦的机械做法, 我设计了“词汇王”的竞赛方案, 即要求学生提前预习生词、背生词, 学完一个单元后, 统一进行“词汇王”的单词大赛, 然后评出本期“词汇王”。其实仍然是要求学生背单词, 只不过变了一个方式而已。“词汇王”这一桂冠成为学生梦寐以求的目标。为此, 他们利用课余点点滴滴的时间掀起背单词的热潮。背单词不再枯燥、无聊, 而是一种乐趣。另外, 新教材容量大, 学生对许多知识感到陌生而新鲜, 以前从未接触过, 尤其是对异国文化更是充满幻想。在讲到ChristmasDay这一课时, 我向学生介绍了圣诞老人的由来, 讲了有关圣诞树、火鸡、烟囱的故事, 又介绍了西方的一些节日, 如愚人节、情人节等。学生的眼里充满了好奇, 眼神里流露出对这些节日的向往。学生的情绪得到了调动, 思维也随之活跃, 教学内容自然得到了表达。

新教材虽然有一定难度, 但是图文并茂, 内容切近学生生活, 能唤起学生的共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更新观念, 不断充电, 利用各种渠道和途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现阶段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而学生的创造品质、创造才能需要教师的创造性教育教学来培养。新课改下更新师生角色定位、注重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及持久兴趣的保持已成为大势所趋。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新教材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 扩充了大量信息, 思想性强, 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新课改下的教师要深挖教材,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

新课改英语教学感悟 篇2

《哲学与人生》新课改的教学感悟

作者:林肖华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1年第02期突显德育育人功能。《哲学与人生》能够结合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重视青少年人格成型的关键时期,发挥德育的育人功能。例如在第一单元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中,教材设计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人生的路有千万条。我们每个人应该选择一条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呢?我们又怎样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路?教师可以根据案例提问让学生畅所欲言讨论:“侯斌面对身体残疾做出的选择,给我们选择人生道路有哪些启示?”引导学生明白“他是在客观条件恶劣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自身选择自主性的基础上成功的”,接着提问:“作为中职生,你认为自己存在哪些发展的可能?”引导学生意识到总有一条适合自己的人生路。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精神升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白人生不仅需要理想激情更需要面对客观实际,脚踏实地,把积极的行动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只有将客观实际作为出发点和根据实际选择的人生,只有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按照客观规律积极行动,自强不息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路。理论升华为实际行动,充分体现出《哲学与人生》德育育人的功能。“哲学”与“人生”结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哲学与人生”课程用哲学引导人生,用人生来体验哲学,把哲学与人生结合起来。这是对哲学课程的创新,也是发挥哲学指导和解决人生问题作用的体现。既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生发展关系密切的基础知识,又能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为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思想基础。例如在第八课《现象和本质与明辨是非》中,教材设计了10个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其中第六和第八个问题体现了“哲学”与“人生”的有机结合。设计这两个问题就是把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原理运用到人生中去解决人生问题,要求学生能够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形形色色的各种人,学会明辨是非,区分善恶,辨别真假,做一个真正善良遵纪守法的人。指导学生的实际,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呈现多元化。《哲学与人生》以全新的面貌示众,从版面到插图都有很大的改观。采用图文并茂和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可教性。通过案例教学(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故事、典型的哲理故事等)和丰富的栏目设置(名言、相关链接、插图、体验与探究)等。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思路,引导学生自觉思考人生问题,初步掌握分析和解决人生问题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人生发展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教材中相关链接和体验与探究。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体验与探究、拓展性栏目、方法性栏目、教材图片等教学资源,目的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多种探究活动。运用得好,对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起到重要的作用。4 教学方法突出实践性。“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德育课改革后,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多采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注重现代教育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例如在讲授十三课从的本质与利己利他时,可采用多种手段引入教学:比如案例、讨论、合作、视频、故事等教学方法。我在讲授本课时,面向三个专业四个班级,针对不同专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业学生实际,我选择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会计专业我采用主题讨论法,会计专业有97%是女生,要想引起她们的共鸣就要谈她们感兴趣的人生生活话题。园林专业有些男生自律性较差,平时讲究吃喝乱花钱,我想通过教学教育他们,因此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中职生由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而走上犯罪的事例,在课上进行交流,让他们谈谈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危害性认识,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正确处理好创造与享受的关系;电子商务专业男生较多,他们关注社会、喜欢讨论社会热点问题,逻辑思维较强,我采用列举反面案例论证,列举学生生活中的错误认识,分析其危害,摆正义与利的关系,让他们明确义、利标准,“决不能见利忘义”,为了自己私利做些不仁不义违法乱纪的事情,腐化堕落走上邪路。从反面案例中认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危害性,接受教训,引以为戒,从中加深对知识要点的理解,实践证明,结合专业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对高中新课改物理教学的感悟 篇3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物理教学;教学模式;教学观念

江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实验工作从2008年秋季开始,面对新课程改革,挑战和机遇是并存的。新课改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教学模式,虽然之前已经有一些省市进行了新课改,很多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不同校情,能够借鉴的地方并不是很多,所以很大程度上要靠教师自己去不断实践和探索。下面谈一谈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感悟与思考。

一、对比教学模式与教学观念

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是把教学目标定位在教授知识上,以教师讲解和课本学习为中心,强调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物理知识,对知识理论性非常注重,正是如此才忽略了课堂的互动性和学生的创造性。一般情况都是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生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了主要作用,学生则在教师设计好的教案中被动的接收知识,机械地完成知识的积累,因此才会出现从前的“满堂灌”、“题海战术”等教学模式,从而对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创造性等综合能力的提高产生了阻碍。

而新课改的物理教学模式,是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可见学生在学习中占有主体地位,具有自主性、独立性,他们应该有自主的意识和明确的目标,那么如何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学习物理,就成为新课程改革中物理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课堂是学生知识形成过程的主要环节,高中物理对于学生而言不仅仅是难度上的跨越,更是综合能力的一个跨越,所以只有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下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更加主动地学习。正是因为这一系列的变化,从而使得物理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一名主导者,变为参与者和组织者,这本身就是教学观念的改变。不过对于物理学科来说,其本身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创造性,所以在经过一段磨合后,对新课标的要求也应该更容易适应。

二、新课改中物理学科的教与学

新课改是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重要理念,而教学中没有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理念的建立就无法实现。新课改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机会,但这样的优势能否发挥出来还要看具体的实施。我们将自己对一些新课标的做法总结如下:

1.教师教学模式的转变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而物理就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学科。

在以往,教师在高中物理课堂上,主要以归纳总结物理现象和规律为手段,辅助以习题的讲解,而由于高中物理的难度大和灵活性高,使得学生对高中物理很难提起兴趣。但在新课程改革的高中物理教學过程中,始终是围绕着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展开讨论,不断让学生从生活出发,尽可能的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去开展实验,发现一些熟悉的现象,并从中探究出物理规律,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究性,还可以让学生对物理这门自然学科更感兴趣,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的主动性。

针对于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的特点,所以高中物理教学中还应该采取分层教学的教育理念。比如而有些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对物理规律的悟性好,有些学生则动手能力较强,对物理实验感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发现,并利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去解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问题,取长补短,让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形成互补,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2.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对知识感兴趣,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对于高中物理而言,本身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很高,特别是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体现的尤为突出,因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只有利用好各种教学资源,创设出丰富的教学情境,和学生一起去探索和分析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才能逐步达到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使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物理学科的学习实际上就是在一个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进行的。所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同时启发学生利用合理的方法和手段去解决问题是新课改中物理教学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让学生从过去的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学习,才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从而强化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新课改高中物理教学中,需要学生具有自主性、探究性、创造性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并可以将这些能力很好的应用到学习当中,但这些综合能力和学习方式上的转变,对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很难在短期内养成,从而导致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刚进入高中时对物理学科的学习有畏难情绪或是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因此,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就应该有所转变,不能像传统模式下的学生写练习,教师批改讲评,应该适当的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现象或问题,让他们课后相互讨论,并共同通过各种途径去研究现象和解决问题,并在下节课中,留出适当时间,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们分享他们的成果,逐步缓解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畏难情绪,引导学生找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新课改下初中政治教学感悟 篇4

一、以教学目标为切入点

在运用探究式进行课堂教学时, 教师要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这一中心, 尤其是教学重点和难点展开讨论、探究。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引导者, 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促使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从而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 教师还要根据课程标准, 为学生的探究设置问题, 营造探究的氛围, 促进探究的开展, 把握探究的深度, 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 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 明确探究的目标, 思考探究的问题, 掌握探究的方法, 敞开探究的思路, 交流探究的内容, 总结探究的结果。

二、以可操作性和可探究性为教学主线。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应注重生成与建构, 淡化预设与讲授。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疑问入手, 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的观念。要以可操作性和可探究性为教学主线, 即探究的问题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和探究性。并不是每堂课都必须使用探究式教学, 更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用探究式教学, 过于简单、一目了然的问题没有探究的必要, 过于宽泛、过于深奥、学生无从下手的问题也不能展开探究。探究的问题一定要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接受能力范围之内, 是学生有言可发的, 即可操作的;是学生有言想发, 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并结合政治术语学以致用的, 即具有探究性。如一位教师在《党的基本路线》这堂课中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 (1) 党基本路线的依据、领导者、主体、中心环节、内容、实现方式、最终目的各是什么? (2) 党为什么有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3) 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什么?前一个问题太简单, 根本没有探究的必要;后两个问题太大而且比较抽象, 不仅难以操作, 而且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 问题的设置不仅要深浅适当, 而且要有探究性。即要让学生运用身边的事和国家的政策, 以提高学生对政治的兴趣。否则, 学生只会“敷衍了事”, 从而使探究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只能白白浪费课堂时间。在探究活动中只有坚持探究问题的可操作性和探究性原则, 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集中学习的注意力, 使他们关注所要学习的内容,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使他们在探究中获得成功, 体验愉悦。

三、以社会实际、点拨、诱导为课堂教学基本功。

1.在课堂教学中, 结合社会实际和国家政策引出问题, 使问题设置符合学生实际。探究式教学首当其冲的因素是“设问”。那么, 教师应在什么地方设问呢?在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时, 要在教学重点处设问, 在规律性的问题上引起学生的思考。还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 使设问适合学生的认知程度, 从而达到“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效果。

2.合理点拨, 驾驭课堂。要促进学生智能发展, 设问必须有一定的难度。没有难度充当磨刀石, 学生的思维、意志、情感就得不到磨炼。怎样使学生在具有一定难度的设问面前认真思考、积极探究、热烈讨论呢?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课堂讨论时恰到好处地进行点拨。

3.积极诱导, 启发思维。运用探究式进行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 课堂上几十个头脑在思索, 各有各的见解, 老师怎样适时地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地深入进行探究、开展讨论, 使合作探究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呢?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具备随机应变的诱导功夫。

四、在教学中做到胸有成竹, 以免远离主题、草场牧羊。

1.课堂教学不能无度开放, 应胸有成竹, 从容上阵。开展探究式教学, 课前老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要设计好探究的问题。它既可以是一个实际问题, 又可以是一个假设性的问题。围绕探究的问题, 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或在课前指导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资料, 让学生心中有数, 讨论时有话可讲。其次, 教师要预测探究中可能出现的观点和问题, 预设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的办法, 以便适时妥当地加以点拨、指导。

2.课堂教学要考虑所教对象, 不能选题过大, 也要注意探究的内容。因为探究问题, 学生要以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教师应该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学生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 作出正确的判断。如果设计的探究问题太大, 超出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 就很难组织学生进行正常、有效的探究。

3.适度引导, 以免偏离探究主题。在探究中, 教师不应是观众, 而应是积极的参加者和指导者。在学生开展合作探究的过程中, 教师要及时了解情况, 把握探究的动态和进程, 并适时给学生的探究讨论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指导, 以免学生用错误的观点进行辩论, 或者偏离主题, 使探究讨论扯到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同时, 教师还要特别关注是否有学生不参加合作探究, 无所事事, 做场外观众。教师要引导、鼓励这些学生参与合作探究, 认真听取他人的发言, 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融入集体讨论中。

4.草场牧羊, 有头有尾。每次合作探究结束时, 教师要作出小结或点评, 对疑难问题或有争论的问题, 要阐明自己的看法, 指出合作探究中学生观点的正确、合理之处, 还应指出观点中的不足, 并及时加以纠正。

五、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现代技术条件下, 多媒体已经走进教室。信息技术与学科相整合, 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相整合, 越来越为政治教师所认同。作为第一线的教师, 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 以动感的画面和悠扬的声音及饱满的感情来创设教学情境,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能够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 能使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有了兴趣, 学生学习才能有主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发挥主体作用。初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 对事物有一种新鲜感, 他们多喜欢直观、感性的教学方式。政治教材中有许多重点、难点, 以及抽象的概念和难以理解的术语, 如果单靠教师的讲解, 学生理解起来费力, 而借助多媒体教学, 可使教学内容更富形象性、生动性。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 可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 含蓄的知识具体化, 高深的理论浅显化, 有利于学生掌握,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课改英语教学感悟 篇5

武功县五七〇二小学 齐玲玲

沐浴着新课改之风,我有幸参加了陕西省小学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大赛的研讨学习,接受了又一次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洗礼。

此次学习令我感触颇深:“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各位参赛老师扎实的基本功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感染了我,教师应有滴水穿石的精神,从点滴做起,坚持不懈积累经验。每位教师 讲课风格各具特色,采取不同的方式创设情境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四基四能。教学课件制作精良,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将现代化教学工具与传统的数学教学手段巧妙相结合,严谨而生动,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达到了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授课教师的教学语言富有感染力,课堂评价及时、多元化,关注了学生的情感,顺应了新课改的多鼓励、多表扬和多肯定学生的教学理念。帮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了学生深入学习和研究的信心。

学习中,我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专家们以鲜活的实例和精湛的理论阐述,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

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引发了我对课堂优化的思考:

我深刻地感受到小学数学源于生活,体现于生活。创设的情境应真正为教学服务,如果只是为了情境而情境,那就是一种假的教学情境。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为学生提供学习活动的舞台,调整学习的方向,关键时刻予以适当的点拔。数学教学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反映现实生活。与生活贴近的知识,学生听起来亲近,求知欲就强,要突破的愿望就强,积极性就高。学生感到数学 1 问题新颖、亲近,看得见、易于接受,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认知要求,更好地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较高的培养,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

精彩的课堂可以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的向师性更强,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教师评价在学生的心里可以激起不小的情感波澜,对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的提高会起到积极的影响。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本教育,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体现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揭示知识的新矛盾,让学生用数学思想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在质疑中思考,山重水复疑无路,在思考中学到知识,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新课改下作文教学的几点感悟 篇6

一、注重情感积累

新课标指出:“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然而真情哪里来?现在的学生,往往以自己为轴心画一个圆,认为长辈的关心是天经地义的,所以他们很少想到主动关心他人,很少体会到教师、家长、同学的关心、爱护和帮助。情感体验少,对生活感悟不够,使他们的作文缺少真情。因此,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懂得感情,懂得关爱别人的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我笔写我心”。

著名台湾作家张晓风女士说:“写文章要有同情心,有了同情心,才有写作的冲动。”巴金也曾说:“我写作不是因为我有水平,而是因为我有感情。”文章是真情的流露,没有情感的文章苍白无力,也无法感动人。写作中除了要有丰厚的材料积累外,还必须有情感的积累。只要作者情感的积累丰富,写作是自然情到笔至,妙笔生花。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写得感人至深,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作者真实地反映了父亲对儿子的真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深情。试想,如果没有这浓浓的真爱深情,只怕很难写出如此优美动人的文章来。事实告诉我们,有了真正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才能给作品赋予永久的生命力。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感悟生活,关心他人,增强他们健康的情感体验。

二、培养创新思维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创新,发展创造性思维”。作文创新首先是思维要创新。作文思维创新,能使文章思想独到、新颖而深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逆向思维训练。作文要写出新意,往往要打破常规,用逆向思维去审题。逆向思维在古代称为“反弹琵琶”,俗称“倒过去想”。例如,在写以《雪》为题的作文时,一般学生都会在文中赞扬白雪的纯洁,这是一种习惯思维,如果引导学生倒过去想,也许会有“白雪以洁白为外衣掩盖了世间的污秽”这样的观点,这个观点较之“白雪纯洁”的观点新鲜得多,写出来的文章当然也会因立意新颖而颇受好评。还可以用逆向思维来补充某些原有的单一观点,使之更臻完善。例如,“近墨者黑”是一般人的观点,但也有人从逆向提出“近墨者未必黑”,没有否定观点,而是从反面进行补充,使之完善。逆向思维能引导作者步入新境,写出创意文章,给读者以出乎意料而又耐人寻味的启迪。

2.多向思维训练。多向思维方法,即从材料或题目的内容多方面去阐述,注意对事物的正面、反面、侧面等诸多因素进行考察,从而写出别出心裁的文章。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文题目、材料往往也是多义的,立意时要多角度、多侧面思考分析,才能得出与众不同的新结论。比如,“滥竽充数”是人们熟悉的寓言,如果运用多向思维法,联系实际,至少可以有四个不同的角度立意。从南郭先生的角度:①批评不懂装懂的行为;②要抓住机会认真学习,齐宣王不会长命百岁,否则只能逃之夭夭;③肯定南郭先生溜走是有自知之明的表现。从齐宣王的角度,批评其享乐昏庸、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做法,不了解实际,必受蒙蔽。从齐缗王角度,赞扬他的改革精神。从众乐师角度,批评其不检举、不揭发昏庸分子的“好人主义”、“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教师要鼓励学生不必介意别人的观点不同,不必担心自己的思维偏差,坚信自己的眼睛,用敏锐的视角去注视这个世界。

三、加强语言积累

新课标突出强调了语言积累。语言积累主要是词汇的积累。文章语言要准确、生动,丰富的词汇积累是重要前提。那么,怎样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呢?

首先,积累中要善于学习课文的语言材料,那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段要积累。一篇篇课文组成的语文书,本身就是一本小小的百科全书,文中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名人逸事、凡人琐事都有涉足,只要做一番整理分类,不少内容都可以为写作的材料,真可谓是“就地取材”。

其次,要赋予语言生活气息,要能把语言还原于生活,应在生活中提炼语言。鲁迅一生重视“从活人的嘴上,采取有生命的词汇,搬到纸上来”。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体验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习他人的语言。

最后,在课外阅读中,对自己喜欢的语言,要能大体理解它的意思,摘抄下来,以丰富我们的语言材料库。

总之,作文水平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积累、感悟和融会贯通的过程。任何的偷懒和投机取巧都是要不得的,没有深厚的生活和学习积累,没有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真切体验,是不可能写出好的作品来的。作为教师,更要把握好当前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指导学生写作,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和技能。[e]

新课改下对初中文言教学的感悟 篇7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文言文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几乎占了整个语文教学的三分之一, 然而老师和学生对文言文的教与学习越来越显得困难重重。对初中文言文的教学不能盲目, 应分析、理清, 应一环套一环地进行立体化、多纬度的认识与把握。

目前的初中文言文教学, 是素质教育中的最薄弱的一环, 在教学中追求“字字落实, 句句清楚”成为了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不二法门。老师注重文言文词句的解释与全文的串讲, 而学生就只能是束手听记了。如此呆板、机械的讲授, 将有血有肉、形象生动的、丰富深刻的文言文人为地分解成了一片一片的孤立的小片段, 从而导致了文言文教学的枯燥, 以及初中文言文与学生的隔膜, 使之索然寡味。如此一来就形成了学生“敬而远之”, 老师“怅然若失”的尴尬局面。孟子曾说:“得英才而教之, 三乐也。”而这种教学现状显然使教师和学生这“两乐”都不见了。

就上述文言文教学现状, 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反客为主”,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回想我的求学经历, 在以前的语文教学中, 老师就好像是一个小说文本中的全知全能的故事叙述者, 而学生是一个洗耳恭听的呆板的接受者, 几乎没有发言思考的机会, 或者说根本不需要动手“工作”, 更谈不上什么创造, 所有的课堂教学中的一切工作, 比如说读、讲、翻译、字词的含义、中心思想等, 都由老师一个人一一解决, 学生只是记了背, 背了再记。之后, 我在郭治峰老师的指导下学到了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老师和学生在平等的对话中进行的过程, 即是老师与文本、教科书、编者及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文本、教科书、编者及学生的对话;学生与老师及生活的对话。

(二) 巧设引子, 激发为主。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文言文的年代离我们比较远, 但这也恰恰是它的一个优点。对于初中生来说, 尤其是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 他们时常有着一种很强的好奇心理。因此我们在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巧妙地设计一些生动活泼的具有激发性的与所教内容有关的引子, 再加上他们本身所具有的巨大的好奇心, 那么, 学生的学习将会是非常有趣、生动的, 且具有很强的积极性, 其效果也会超出想象。其实“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 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因此我们应该寓教于乐,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主, 巧妙地设计一些引子。

(三) “有舍有得”, 过程不多。

初中文言文的教学主要是要突破古今语言的障碍,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即“授之以渔”, 那么从教师方面来说, 初中文言文中的一些艰深知识点该讲的就讲, 比如实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虚词的多种用法、特殊句式等方面的知识, 而且最重要的是要讲清难点, 教方法, 教技巧, 找规律, 不过也并不是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要讲, 该放手处就要放手, 而且要敢于放手, 因为初中文言文的内容比较浅显, 注释也比较详尽, 我们要相信大多数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 字词释意的深入与趣味化。

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演变而形成的, 汉语中的每一个字或词, 特别是实词, 都有一段生动的故事, 讲述其意义的发生与演变的历史, 不仅包含丰富的文字学知识和古代文化知识, 而且趣味横生。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语林趣话》节目, 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 讲述了中华成语的典故, 追溯了中华汉字的演变轨迹和历史, 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汉代学者刘向在《说宛·杂言》中说, 玉有六种美德, 远看它温和滋润, 有似于君子的品德;近看它则纹理严密, 象征着君子的智慧;发出的声音却悠扬致远, 好像君子的道义;宁可折断也不弯曲, 无论怎样的毁坏它也绝不柔弱, 好比君子的勇敢;它的棱角分明, 但是却不伤人, 这是君子的仁爱之心;有瑕疵也不露在外面, 让人一目了然, 这是君子的真诚。所以君子非常喜欢它, 并且作为人生的启示。

(五) 注重人文情感的开发与培养。

新课改理念下的物理教学感悟 篇8

一、要更新教育理念和转变教学观念

新教育理念更新和教学观念转变是新课改得以实施的关键。在启用新教材、实施新课改前, 教师要积极参加新教材培训, 理解新课改的目的、任务和宗旨, 了解物理新教材的编写特点, 从而树立物理新课改的理念。同时结合物理学科特点, 探索一些新教法, 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并应用在自己的教学中。

对刚使用新教材、实施新课改的教师来说, 课程改革是一个新生事物, 很多教师对新课程不熟悉, 对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不理解、甚至是误解。在教学中表现为教学没有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 没有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学中, 还有部分教师的教学不是面向全体学生, 只注重知识传授, 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也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在教学中, 不重视实验探究教学, 脱离生活实际;只强调学生学会理论、记住理论, 忽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这些方面主要原因是

在本例中, 课堂内的座位排列和电影院的座位排列就是教师提供给学生感受的信息。由于前者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完全一致, 因而能迅速实现耦合, 并理解数字的排序意义, 而后者虽然也是学生在生活中熟悉的信息, 但是其排序规则与小学低年级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尚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教师忽略了这个“距离”而使“信息耦合”环节缺失, 从而导致“知识链”的断裂, 使“信息感受”与“生活体验”成为缺乏内在联系的孤立行为。从而随后出现了学习秩序失控和学生“找不到座位”的结果。

二、思维训练“生活化”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他们的年龄经验决定他们获得的绝大部分数学知识是在对生活中具体形象事物的感受、感知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来, 从而形成概念的。思维训练“生活化”, 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 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 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由于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 是内在的隐性活动, 因此, 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在教学中, 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 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 达到能力的创新。

对于学生“找不到座位”的问题, 我们也许会按照常规的思维方式, 把问题的症结归因于“教师不能主动地为学生提供帮助”。但是问题在于, 当一些学生在听课教师的帮助下找到了座位时, 却仍然是一脸疑惑, 弄不懂“为什么我要坐在这个位置上”。因此, 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为他们提供指导与帮助是很重要的。

新编小学数学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主导思想, 注意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引发创造冲动, 形成自主探究、自我发展、独立释疑的学习方式, 促进知识、能力、创新的交融。只有从生活实际出发, 让学生进行感知性操作的同时, 也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也是极有益处的。这样教学, 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 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 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

三、兴趣培养“生活化”

教学内容生活化, 能使学生对数学产生真切的认同感, 从而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兴趣是开发学生学生智力的原动力, 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 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自动调动全部感官, 激发丰富的想象和积极的思维, 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

例如, 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这一内容时, 我的导入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知道我们人体上有多少有趣的比例吗?根据研究, 头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脚底长与自己身高的比也大约是1:7……”并进一步告诉他们:如果你是一个侦探, 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 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等, 这是利用人体有趣的生活现象。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让生活课堂化, 让课堂生活化, 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 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

四、日常生活“数学化”

日常生活“数学化”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 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 生活离不开数学”, 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 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造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因此, 我们数学教师必须重视挖掘教材中与生活实际有关的因素, 尽可能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就是说, 我们要尽量引导学生把现实问题数学化, 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在教学中更好地把数学和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

例如, 通过学校组织看电影的机会, 让学生自己拿电影票, 去找自己的座位, 像这样让学生用已有的经验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 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数学走向生活。“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 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 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 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 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企盼, 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

总之, 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我们应有意识地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充分利用身边的生活素材,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如此的贴近, 体会出学习数学是为实际生活服务的。只要我们认真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生活因素, 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就能使数学教学“生活化”, 使现实问题“数学化”。这样, 学生对学习数学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并从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 2002.

[2]成尚荣.构建生活的课堂———现代生活

教育案例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

社, 2001.

[3]吕秀俊.对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生活化的

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

版) , 2006 (6) .

(乐清市大荆镇雁东九年一贯制学校)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为企业培养生产一线上的高技能人才,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的教学模式。对于专业课程的教学来说, 实现这一教学模式既容易又轻松, 可对于高等数学这门公共基础理论课来说, 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比较困难。本文针对我院实施的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谈谈自己的体会与经验, 仅供参考。

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 没有对教师考核量化的科学评价体系。诸多的因素造成了新课改不能完全实施, 甚至只流于形式。

总之, 我认为这些传统的教学观念是有缺陷的, 学习是建立在人的依赖性、客体性、受动性的一面上, 从而导致了人的能动性、主体性、独立性的不断消退。新课程理念彻底转变了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 把学习变成人的能动性、主体性、独立性以及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这是学习上的根本改变。

二、物理教学要强化学生的体验和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生的体验和知识的形成过程是新课改在教学过程的重要体现。学生的亲身体验过程是他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教材上写的、教师讲的、从媒体上得到的, 对学生来说都是间接经验, 间接经验要转化为直接经验才会具有生命力。因此, 在教学中要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探究。

对于新课教学, 一般采用探究讨论式教学模式。每一节新课的教学要安排讨论与交流环节, 让学生去交流、去体验、去建构知识。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 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引导他们自我获取知识,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让学生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推理、概括中自行得出结论。在探究过程中, 教师起着引导、点拨、评价的主导作用。学生通过实验, 亲自去发现问题, 来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探究, 发表自己的见解, 培养了物理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归纳总结, 有效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课堂教学要给学生感受体验的机会, 课外也要给学生感受体验的时间与空间, 课外要让学生多独立思考, 自我理解知识与整合知识。要让学生通过自我体验的过程获取信息、分析信息与判断信息。通过以上学生的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等活动, 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既减轻了他们的负担, 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物理教学要密切联系实际

课堂教学中, 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进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也就是说物理教学要密切联系实际, 这是新课改的重要特点。联系实际的对象包括自然现象、现代生活、科学实验, 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等。使学生理解物理学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 从更广阔的角度认识物理学的重要作用。

传统的中学物理教学只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 与生活实际、科学技术的联系不够,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 学习物理常常演变为解题训练, 应用和实践似乎与物理不相关, 所涉及的习题大多是模型化的, 如“小球、轻杆、轻绳、光滑水平面”等高度理想化的模型, 学生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很少需要对研究对象和物理情境进行抽象和理想化处理, 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 学生学起来也困难。

在新课程改革中, 一类以自然现象, 生产、生活实际, 现代科技为素材进行命题, 这些问题中往往创设了一些相对比较新颖的情境, 比较真实、全面地模拟和再现了生产和生活的实际情境。科学研究的过程、科学上的重大发明、科技成果等, 这些问题把中学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 弥补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不足。因此, 如何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 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 要让生活走入课堂。让生活走入课

●王军

关键词:职业教育;高等数学;教学做一体化

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为企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一线高级技术工人, 通过教学使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 还要具有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那么, 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培养优秀的、能够满足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这给职业教育教师提出了严峻的考

堂, 首先要教师多观察生活, 处处留心生活现象, 注意收集和整理与物理知识相关的素材, 如刹车、蹦极跳、心脏功率等问题, 将实际现象转化为物理模型;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 紧扣时代脉搏, 与现代科技同步。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 很多的高科技问题与中学物理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如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嫦娥一号等有关航空航天等问题, 把高科技问题转化为物理模型。

四、物理教学要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 提高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造就创造人才的重要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传授, 更要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只有这样, 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的人。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 创新是能力的灵魂。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一个好的教师不是把课讲得好不好, 而是启发学生提出深刻的问题。长期以来, 在物理教学中, 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而创新教育相对薄弱, 学生的创造欲望被压抑, 创新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违背了时代的要求。

在教学中, 问题的提出要具有非常规性、应用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这就决定了问题的解决过程必然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 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正因为问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和多样性, 使学生无法预先建立与之相对应的问题解决模型, 缺乏相关的解题经验, 必须要在原来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有所突破, 特别是问题中所具有的开放性和探索性, 更是给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因此, 在鼓励学生质疑的同时, 教师应尊重学生理解的自由, 允许学生对知识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

五、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 并在其中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心理倾向, 也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在实践中, 兴趣对人的活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旦为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 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浓厚的兴趣将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可采用以下方法:用实验导入新课的方法, 使学生产生悬念, 然后通过授课解决悬念;加强实验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用具有惊险性出乎学生意料之外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跟物理实验联系起来, 使学生感悟实际生活的奇妙和规律性;讲述有趣的物理现象、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的故事,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这些方法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也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总之, 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即有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组织能力, 有高尚的人格魅力。作为课改的实践者, 教师的身上担负着课改的重任, 这就要求我们要在课改中大胆探索、积极尝试、主动转变旧的教学观念, 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能力, 认真学习落实新课程标准, 向新课改的更高方向努力前进。

摘要:在物理教学中,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要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知, 让生活走进物理, 物理走进社会,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更好地实施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学。

走进新课改, 感悟新理念 篇9

一、新课改不是彻底颠覆, 而是科学扬弃

高中历史新课改是以教材变动为载体的一次历史教学模式的革新。历史教材的编写改变了过去按中国史和世界史两部分教学的模式, 以编年体例呈现, 采取专题史编写。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基础, 以编年史来带专题历史。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继承传统教学中好的经验和方法。预习、上课、练习、复习这种传统的教学环节仍是不可少的, 关键问题是在这些环节进行改革创新。如在预习环节让学生分组解决一些比较浅显的基础知识, 提出一些重点、难点问题, 在课上通过教师的引导,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答案。再比如在重点问题的讲解上可以采取材料式, 引入一些现实中的重大事件, 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并应用于感悟实际生活, 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新课改不反对教师讲, 而是提倡精讲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主导了整个课堂, 讲得过多过细, 学生没有思考与主动探究的时间和机会。教师掌握着课堂主动权, 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 对于知识只能是“填鸭式”。新课程改革, 最关键的是教育理念的改革, 而其核心问题, 就是在教学实践中借助全新的教材, 通过各种途径, 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 以教师创造性的“教”引发学生创造性的“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每节课都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三维目标, 对教学内容要大胆取舍, 围绕教学目标, 对知识进行重新整合, 讲清重点难点即可, 其余时间留给学生当堂练习。例如, 讲解“雅典民主政治”一节, 我们可以重点讲解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伯里克利时期的改革, 然后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完成梭伦、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对三个阶段的改革进行比较加强理解, 进而对雅典民主制进行评价。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既有效地利用了时间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只需适时点拨, 及时鼓励, 加强知识的升华即可。这样一堂课下来, 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 更提高了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集体智慧, 开展集体备课, 共同讨论教学中的难点问题, 解决每一位教师提出的有针对性的问题, 让大家的思维碰撞出“火花”, 彼此取长补短。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 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 把握学生, 精讲精练, 留给学生思考空间。

三、新课改不是一问一答, 而是师生互动

新课改特别强调师生互动, 强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主动探究作用。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 既非一味让学生讨论, 也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而是师生的共同协作, 是双方智慧火花的碰撞, 是师生在共同学习探究中的“双赢”。因此, 教师必须找准位置, 和学生共同探究学习中的问题, 与学生平等交流, 让课堂真正属于学生, 相信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疑是思之源, 思是智之本。课堂预设问题和生成问题并举, 充分调动师生、生生互动。预设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有力手段。要求教师在课下精心备课, 精心准备。生成性问题是在课堂上临时产生的问题, 要求教师能灵活驾驭课堂, 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面对课程改革, 我们要认真学习新理论, 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新课改。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对新课改的认识

新课改英语教学感悟 篇10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师,学生,角色定位,感悟

近年来, 我区大张旗鼓地推进“高效课堂”活动, 究其实质, 就是要真正落实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人翁地位。课堂这一舞台上, 主角应该是学生,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策划和组织, 尽可能让每一位“演员”展现自己的“才艺”。但长期以来, 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将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 经常出现喧宾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 教师要从学生的视角来关注和实施课堂教学, 尽可能选取社会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教学内容, 拉近课堂与现实的距离, 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应大力提倡与学生共同讨论, 并在适当的情况下, 组织学生走上讲台, 发动学生自主选择和确立教学内容。也就是说, 教师要将书本外、课堂外与学生成长有关的知识引入课堂, 让学生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 把学生培养成生活的主人、教学的主体。

新课改的理念要求“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真正动起为来”, 这事实上和素质教育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教师们肯定都知道“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这一教育学原则, 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有很多教师却自觉不自觉地调换角色, 把自己滔滔不绝的讲解摆在了课堂教学的中心位置。我也曾经以口语表达的标准流利, 语调的抑扬顿挫, 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听、说、读、写等等作为一个好英语教师的标准和尺度。于是, 我严格地要求自己, 不断地提高自己“讲”课的能力和水平。久而久之, 课堂就成了我的舞台, 学生成了忠实的观众。三尺讲台, 任我驰骋, 使我的自我感觉越来越好, 但学生的成绩却没怎么见长。我偶尔反思还不得其解, 直到尝试“高效课堂”, 切实还学生以主体地位, 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原来是学生的积极性难以完全调动, 所以考试成绩却难以大幅提高。这个问题的“瓶颈”是师生角色错位, 教师包办代替, 学生被动接受。课堂好比一个舞台, 主角应是学生, 而教师的硬性“灌输”“填充”不管多么生动都是本末倒置或者定位不准。

真正理解了新课改的理念后, 尽管极不情愿但我还是选择了改变。我开始在我的英语课堂上重新进行“角色”定位, 尽可能还学生“主体”地位, 结果出乎我的意料。下面是我一堂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实验课。这节课是陕旅版小学英语第五册中第八课When is your birthday?按以前的教法, 我会用近乎三十分钟的时间向学生介绍重点句型、“四会”词语, 甚至再三地重复, 反复引领诵读, 学生只是机械地“复制”。但这样一来, 学生的主体地位难见踪影, 学生的大脑不去思考, 主动学习当然就成了空话。这次我是这样尝试角色转换的。

首先, 组织团队。我将全体学生分成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为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不直接称其为学习小组, 而是让学生给自己的小组命名, 如“女子先锋队”“蓝天雄鹰队”等。每个小组6至8人, 要求他们随时准备接受“演习”任务。另外, 预留2至4名学生作为“评委”和“领导”一起参与考评。这样, 无形中会创设一种竞争气氛, 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其次, 任务驱动。我把教材内容分解并提出三个问题 (任务) , 分配给不同小组, 要求学生在10分钟时间内先自主预习课本内容, 然后各组内相互扮演家庭成员的角色, 进行口语交流, 在基本完成任务的基础上推选代表 (队长) 。任务一, 说出家庭成员的生日, 由第一分队完成;任务二, 调查组类成员的生日, 由第二分队执行;任务三, 当你想知道某人的生日时该怎么用英语问, 又该怎么用英语来回答, 由第三分队去执行。

再次, 效果评价。十分钟后, 部署完毕, “演习”正式开始。在人人进行口语训练的基础上, 第一组综合组员意见, 推选出口语标准、语法准确的“队长”发言:My father’smymother’smy grandpa’smy grandma’smy aunt’smy uncle’s birthday is...教师评价:精炼、准确, 这类问题一定要突出该名词的所有格。第二组发言:Liu Ting’sGao Wenli’s birthday is...这一部分的评价任务交给学生代表完成。评委甲点评:很好, 但必须补充人名的正确书写, 尤其是姓和名的第一个字母大写。评委乙点评:要注意相应的名词所有格。第三组发言:When is yourhisher birthday?MyHisher birthday is in JanuaryFebruaryMarch...评委丙点评:句型语法正确, 单词发音标准。

最后, 效果巩固。学生相互扮演家庭成员的角色, 根据课本内容和课标要求学习知识。教师则筛选问题, 设置“情境”, 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角色”。教师以主持人的角色出现, 要求各组在组内扮演的基础上选派代表上台表演。结果, 各小组都跃跃欲试。这样既巩固了教学效果又给了学生锻炼胆量, 展示才艺的机会。

一堂课在紧张而又愉悦的气氛中很快就结束了。兴奋之余, 我反思这堂课, 感悟颇多。

感悟之一:落实师生角色的准确定位是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出发点和归宿。课堂这一舞台上, 主角应该是学生,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策划和组织, 尽可能让每一位“演员”展现自己的“才艺”, 从而取得总体“舞台”效果。不管是高效课堂还是素质教育, 都要求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只能是“填鸭”“灌输”, 学生难免会成为被动的“容器”。我们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是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最终目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 学生主体必然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感悟之二:教师走下讲台并不会失去“颜面”。以前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从自己的感受出发, 感觉讲得越多就越有面子, 讲得越精彩就越有成就感, 而学生的感受往往被忽略。通过切实转换师生角色我才发现,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学会和会学, 教师帮学生学会和会学才是最大的成就。

感悟之三:换一下角色更能展现课堂教学的多维视角。从台上的“主演”到台下的“观众”和“导演”, 没有以往的教师中心, 不是教师想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而教师只是提出问题, 根据学生的学习要求适当引导, 及时点评。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 教师的视角更为宽广, 既省时又高效, 学生明显感兴趣了, 人人都有事可做了。

走进新课改,感悟新理念 篇11

关键词:新课改 新理念 科学扬弃 提倡精讲 师生互动

从2009年秋季开始,河北全省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全部实施新课程改革。作为一名年青的高中历史教师,我认真学习新理论,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与同行交流学习。在学习与实践中我对于新课改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下面我把自己的几点感受与大家分享一下。

一、新课改不是彻底颠覆,而是科学扬弃

高中历史新课改是以教材变动为载体的一次历史教学模式的革新。历史教材的编写改变了过去按中国史和世界史两部分教学的模式,以编年体例呈现,采取专题史编写。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基础,以编年史来带专题历史。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继承传统教学中好的经验和方法。预习、上课、练习、复习这种传统的教学环节仍是不可少的,关键问题是在这些环节进行改革创新。如在预习环节让学生分组解决一些比较浅显的基础知识,提出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在课上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答案。再比如在重点问题的讲解上可以采取材料式,引入一些现实中的重大事件,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并应用于感悟实际生活,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新课改不反对教师讲,而是提倡精讲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了整个课堂,讲得过多过细,学生没有思考与主动探究的时间和机会。教师掌握着课堂主动权,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对于知识只能是“填鸭式”。 新课程改革,最关键的是教育理念的改革,而其核心问题,就是在教学实践中借助全新的教材,通过各种途径,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以教师创造性的“教”引发学生创造性的“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每节课都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三维目标,对教学内容要大胆取舍,围绕教学目标,对知识进行重新整合,讲清重点难点即可,其余时间留给学生当堂练习。例如,讲解“雅典民主政治”一节,我们可以重点讲解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伯里克利时期的改革,然后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梭伦、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对三个阶段的改革进行比较加强理解,进而对雅典民主制进行评价。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既有效地利用了时间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只需适时点拨,及时鼓励,加强知识的升华即可。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提高了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开展集体备课,共同讨论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解决每一位教师提出的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大家的思维碰撞出“火花”,彼此取长补短。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把握学生,精讲精练,留给学生思考空间。

三、新课改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师生互动

新课改特别强调师生互动,强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动探究作用。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既非一味让学生讨论,也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而是师生的共同协作,是双方智慧火花的碰撞,是师生在共同学习探究中的“双赢”。因此,教师必须找准位置,和学生共同探究学习中的问题,与学生平等交流,让课堂真正属于学生,相信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课堂预设问题和生成问题并举,充分调动师生、生生互动。预设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有力手段。要求教师在课下精心备课,精心准备。生成性问题是在课堂上临时产生的问题,要求教师能灵活驾驭课堂,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改英语教学感悟 篇12

改革,永远在找路的路上……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一直困扰着笔者,特别在广西名师工程一期培训结束后,笔者意识到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格格不入。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中认为:解放,不是一种恩赐,也不是一种自我实现,而是一个互动过程。由此推知,要真正实施课程改革,使教育真正能够提高国民素质并适应现代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必须把教育场域中涉及的要素解放出来,尤其是把教师和学生从传统观念和行动束缚下的教育场域、教育体制、教育氛围中解放出来,首先是解放教师。

教育是一个以世界为中介,人作为不完善的存在,意识到自身的不完善,并试图变得更完善的过程。教育互动的驱动力,发动机是教师,所以教师的解放与否关系到教育目标和愿景能否实现。教师要从价值观的高度认识自我,并把学生当做可塑造的人来看待,时刻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从关注学生的成绩转移到关注学生的素质发展,让其快乐学习,快乐成长,将培养学生人性完美作为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题,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教育场域。

同时,教育的和谐归根到底就是一个字———“爱”,这个“爱”包含爱自己,爱学生。只有爱自己,才勇于解放自己,也只有解放自己,才能解放学生,解放学生实际是用教师的爱温润学生的身心。最后,灌输式教育是师生之间矛盾的根源之一。交流互动才能让学习更具真义,只有通过学生思考的真实性,才能验证教师启思的真实性。教师不能替学生思考,也不应把自己的思考强加给学生。真正的思考,即对现实的思考,通过交流互动会更有成效。

而作为教师,要真正解放学生,在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品质和人格呢?读了 《被压迫者教育学》这本书,笔者深深认识到,作为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内涵发展,让“爱”、“创新”和“担当”的元素在学生的血液中流淌。

第一,培养人文主义意识。自由是人性完善的条件之一,人文主义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作出了伟大贡献,它主张要发展“人”,尊重人的个性和人的价值,追求人的自由发展。学生只有具有自由意识,才能有创新学习、交流思想的原动力,有了这一原动力的学生才能在成长的路上持续健康地放飞理想,追梦前行。

第二,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该书提倡的对话式教学,需要的是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在交流中合作,在合作中交流探究。该书认为,教师必须与学生一起努力,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追求双方的人性发展。教师的努力应当对人及人的创造力深信不疑,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必须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

教师不仅要主动扮演学生的合作伙伴,而且要努力引导学生成为其他同学的合作伙伴,要引导学生从教育过程中的单向知识受体、旁观者、听众等角色转变为教育场域的主人,在与他人的合作中创造教育的 “发展史”。

第三,培养反思、批判和 “爱”的意识。 缺乏对世界、对人的挚爱,交流就不能存在,创造与再创造的行为,若不倾注爱是不可能实现的。 爱同时是交流的基础与对话本身。对人的信任是对话的先决条件,能够把对话建立在爱、谦逊和信任基础上,交流就变成一种水平。同时,学生如果没有反思批判意识,就没有追求新目标、创造新业绩的内在动力,他们迟早要回到原点,甘于平淡,只追求眼前功利,不拥有远大的抱负。所以,要真正解放学生,保持持久的活力,必须培养学生的反思批判意识。

二、课改在于创新:百花齐放春满园

广西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自2012 年秋季实施以来,通过几个学期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学习与具体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新课改的艰难,也深刻认识到新课改的重要性,同时也总结了一些新课改的经验。百色市属于老少边山地区,新课改本来就已经落在后头,加上各种资源配备不齐,新课改存在许多问题与困难。要想紧跟时代脉搏,作为推行新课改主体的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克服困难,迎接挑战。

(一)历史教育的现状难以适应信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我国的历史基础教育现状是:学校教育仍以书本、教师为中心,学生死记硬背,严重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发展要求;教育观念相对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课程选取过分强调学生学业成绩;教学方法上采用知识灌输的方式,缺乏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多元化,学生变成了知识的容器;忽视了教育的首要目的是育人,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受到严重的压制,教育局面死气沉沉。

(二)西方国家的教育理论为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借鉴

1.西方盛行的三种主要教育理论

在西方,教育改革也全面铺开并已取得了一些成就,改变学习方式的讨论在广泛而形式多样的实践基础上形成了多种成型的理论。其主要包括保加利亚心理学家乔治·罗拉诺提出的整合学习理论,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豪尔·葛德纳提出的多种智慧理论,以及在葛德纳理论的基础上,由耶鲁大学心理学家纳德·萨洛维和罗伯·史登柏格等人发展起来的情商理论。乔治 ·罗拉诺认为,那些能将他们的感觉、情绪、智慧投入学习过程中的人能得到最好的成果。因此整合教学法强调因材施教的重要性,要求教师注意发现学生的特长和学习障碍,以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由此发展出快乐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他相信每个人的学习速度通过恰当的方式可以比目前认为的正常速度提高2~5倍,关键在于重塑学习环境,将学生从被动的听讲者转为巧妙而艺术地参加课堂活动者。豪尔 ·葛德纳提出的多种智慧理论认为人的智慧可以分为七大类:语文的智慧、数理逻辑的智慧、感觉空间的智慧、动作灵敏的智慧、音乐的智慧、人际交往的智慧、认识自我的智慧。传统的智力测验和知识性的考试无法体现出孩子多方面的智能。而情商理论认为人们控制自身情绪的能力才是人生成功的关键。这些教育理论的出台,进一步否定了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育模式。

2.个体学习类型有很大差异

在长期的教育研究过程中,理论工作者认识到: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应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类型。有些学生属于视觉学习者,喜欢看照片或图表;有些人则是触觉学习者;有些人是偏重文字印刷的,通过读书就会轻而易举地学会东西;有些人则是群体相互影响学习者,在与其他人相互影响时会学得最好。

研究表明,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一般会掌握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15%,而亲身经历其掌握率会高达80%。如果孩子们跳舞、品尝、触摸、听闻、观看和感觉信息,他们几乎能学一切东西。然而现代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学习类型的差异性,把每个人都以同一种方式来对待。在传统的教学和考试中,难以发现众多学生的多元智慧和能力。

(三)新课改下课程理念、教学目标的变化对学习方式的变化提出了新要求

广西高中新课标实施始于2012 年,其出发点正是看到了中国教育模式的弊端并借鉴了西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成果而做出的积极回应。教育要改革,课程要先行。这次课改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教育反思的体现。

1.新课程的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

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让学生掌握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2.教学目标的变化

与以往课程改革不同的是,这次课改在教学目标上提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三维目标。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中,强调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首次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提出,充分显示了这次课改以人为本、以学习过程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要求历史教学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培养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精神和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科学精神。

3.新课程倡导学习方式的变化

新课程理念和教学目标的变化归根结底还要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来实现。所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成为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新课改在学习方式上要求改变学生被动接受、识记的现状,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讨、体验等活动凸显出来,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兼顾学生学习类型的差异性,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培养成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认识,笔者在新的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以“学生解放”为主题,大胆改革,主要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如下。

第一,确定高中历史行动对话教学的模式为 “四新历史教学法”,即创设新情境,引用新材料,诱导学生自主解决新问题,构建新思想新思维。

第二,依靠集体力量,同年级内几位教师分工协作,共享课改实践的创新成果。

第三,解决操作规程的问题,为了避免出现“走新路穿旧鞋”的怪圈,提高教学改革的有效性,我们制定了“四新历史教学”的一般流程为“2515”模式,即课内20分钟自主合作完成基础知识的梳理,5分钟提出问题困惑,15分钟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并总结知识规律。

第四,研究并编写与“四新历史教学法”相适应的学案。学案是否有利于有效解决问题,是否顺应时代脉搏和新课程改革理念,是否适应学情是此时值得认真考究并着力解决的。为此,笔者克服传统学案存在的“狭隘性、单一性”的毛病,遵循“新情境,解放学生,自主合作创新”的新理念,确定以下模式:

第五,总结修正。对完善并实施新的教学模式,笔者一共召开四次总结反思会对新的教学模式进行了五次修正,这期间还面向全年级学生进行了教学问卷调查。学生反馈的意见亦是教学模式修正的重要参考。

这一改革的意义在于创新,创新的意义在于有生命力,笔者的教学改革的创新点在于课堂模式的创新,在教学手段多元化中解放了学生,发展了学生。

三、成果应用和推广:“大珠小珠落玉盘”

“四新历史教学法”实施3年来,与其说是历史教学改革的3个春夏秋冬,不如说是百花齐放的春天,笔者从中收获了课改实践的累累硕果。

2012年秋,“四新历史教学法”起步;1个月后,推广至高一历史备课组;当年10月举行的百色市高中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优质课比赛中,笔者指导的廖红标老师执教《一国两制》一课获得一等奖,并在同年12月份举行的广西高中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优质课比赛中斩获第1名;从2013年起,陆续推广至全校3个年级的历史备课组,收效显著。在全市统考、全区学业水平考试和全国高考中屡获佳绩。

2013年12月在广西新课改后高中历史的第一次学业水平考试中,廖老师所教的6 个班368 名学生中有325名学生获得优秀等级A级,其余为B级,A级率高达88%,合格率100%,所在年级有971 名学生取得A级,A级率高达72%,创造了百色市省级水平考试成绩的历史新纪录。

笔者所教的班级历史科成绩在近3 年5 次全市期末统一考试中,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均遥遥领先于全市同类班级,几乎囊括全市的前10名。

“四新历史教学法”在全市和全广西影响逐渐扩大。2012年举行的百色市高中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优质课比赛中,笔者被聘为评委,并在总结会作总结发言,反响热烈。同年笔者被聘为百色市文科综合组组长,主持整个百色市的文科综合教学改革工作。在2014年12月举办的百色市高考研讨会上,笔者亲自给全市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四新”历史示范课,得到与会人员的广泛赞誉。2012年,笔者被评为广西优秀历史教研员,笔者的教学改革得到了广西历史同行的认可。2014年,作为广西名师培养工程的学员,笔者代表本组在上海上了一节“四新”历史教学示范课,得到与会历史教师的好评。

摘要: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作者从“学生解放”的角度,并结合自己参与三年高中历史新课改的教学实践及其效果,认为要解放“被压迫者”的学习力,创新教育改革,借鉴西方先进教育理念,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上一篇:武器使用下一篇:诗意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