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英语教学点滴

2024-08-12

新课改英语教学点滴(共12篇)

新课改英语教学点滴 篇1

学生只要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兴趣和动机, 有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探究能力, 学生的学习成绩才会逐步提高。在日常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深挖教材, 敢于创新, 提高自身业务和教学能力。经过近几年的教学经历, 我对新课改有了深刻的认识, 回顾总结如下。

1. 在日常英语教学过程中,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

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 通常提一些简单的问题, 当他们回答正确时说声:“Well done, thank you”之类的鼓励性语言,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当他们回答错误时, 我会说:“No matter, try it again”等语言, 同时提问时尽可能使用礼貌性语言, 如:“Could you please explain…?”“I wonder if you would mind my asking you a question”等等, 使学生认为老师和学生在课堂是平等的, 从而增强了师生互动意识, 使课堂活动进一步和谐化。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并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

2. 联系实际, 贴近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利用教材中范围广泛的话题, 如科技、航天、地理、名人、医学、环保、自然、新闻及文化遗产保护等, 这些话题贴近现实生活, 富有较强的时代气息, 同时又和学生现学的其他科目紧密联系, 进一步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 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如:在教学必修三第三单元“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时, 让学生充分认识金钱以及面对金钱时人物的内心变化, 揭示了资本主义国家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在教学中, 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had on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学生给出了很有创造性的答案, 但大部分学生都回答用这笔钱让父母过上好日子、捐给希望工程等, 培养了学生的感恩意识和爱心意识。同时锻炼了学生敢于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 提高了学生明辨是非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促进学生探究学习意识。

新教材中的语法教学模式为“呈现—发现—归纳—实践—活用”。首先让学生自己发现各单元中新语法现象, 并帮助他们归纳出语法结构和功能。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自己先发现在归纳, 比如, 在学习必修三第三单元名词性从句这个语法项目时, 我先让学生回忆总结一下以前所学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在句子中的功能, 再让学生归纳总结出名词性从句作宾语和表语的语法结构, 二者有何区别, 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也提高了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 树立了学习自信心。最后再引导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中的各类针对性练习, 让学生用自己归纳的原理去解决、论证问题, 达到学以致用之目的。

4. 不断反思, 完善自我。

课堂活动是师生双边活动, 如果一味地“满堂灌”, 久而久之, 学生在课堂上就会失去主动性, 也不符合新课改强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这一目标。因此, 除做好认真备课外, 我在平时教学中更注重课堂反思。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询问学生, “I wonder if I have explained it clearly?”并注意学生的表情, 课后再根据学生课堂的表现以及课后练习效果, 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手段、语言习惯、课堂内容设置等,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努力完善自我, 更好地把自己融入学生当中, 充当他们的领路人。

我们校长常说:“误庄稼误一季子, 误认误一辈子”。我深知其中的奥妙, 因此, 在教学中总是深钻教材, 注重基础知识学习, 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1.语音和词汇教学。语音是牢记单词的基础, 同时也和对话、听力和阅读紧密联系, 在教学中, 充分利用口语和听力磁带, 反复让学生听录音, 模仿地道的语音语调,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听音水平。词汇教学中, 主要让学生掌握词义, 词的搭配和用法, 并通过有情境的课文教学, 结合听、说、读、写等步骤让学生在学中用, 用中学, 逐步掌握单词的用法。教会学生按音节拼读单词, 并按其音节来记忆单词, 注意音、型、义结合, 做到“听其音知其形, 见其形知其意”。在学习词汇过中, 引导学生利用构词法来记忆单词, 如派生法及合成词的记忆方法, 引导学生归纳前缀、后缀的词汇, 达到以点带面的学习效果。

2.语法教学。语法教学是必要的, 符合中国学生认知规律, 循序渐进的语法教学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英语, 但是, 语法教学并不是目的, 而是为了让学生更快地掌握和运用语言, 语法教学最好的方法是在“用”中学。新课程英语语法教学模式为“呈现—发现—归纳—实践—活用”, 课本中的语法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出现的, 因此, 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在阅读文章后自己找出新的语法现象, 并帮助他们总结出语法结构形式与功能。然后做一些针对性练习, 这些练习在课本中的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和练习册中的Using strctures, 通过这些练习, 学生才能够掌握语法结构。

3.经常性地听、说、读、写练习, 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这四种能力是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的。听、说是读写的基础, 读写又有助于提高听说能力。因此, 只有坚持四项技能的训练才能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 要由易到难,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写作练习, 先说后写, 循序渐进。写作任务完成后, 先让学生互评互改, 然后老师从中挑出比较优秀的文章在课堂上读给学生听,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短文加以适当修改, 不断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

新课改英语教学点滴 篇2

张丹丹

河北省的新课标展开的相对较晚,但是,这不是我们各项工作可以拖延的理由,我们反而应该后发先至,积极做好课改各项工作,在此,根据新课改的精神以及我个人一个阶段的以来的工作总结出以下一些体会。

一、新课改,我们新在哪里?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学校教育要成为“活的教育”,成为真正培养人的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对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教育。所以,面对新课改、面对新教材,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是当务之急。历史新教材的教学要求已不仅仅停留在考试的层次上,更多地是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历史,分析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的某些事件的前因后果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而不再是培养只会考试的“书呆子”了。

2、更新备课方式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历史新教材的特点,我们在备课时充分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素材进行备课,这些素材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参和辅导资料了,更多的是利用网络资源,因为网络上的素材非常丰富。

(二)利用互联网络,查找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

(三)改变以往手抄式备课为电子备课,这样不但提高了备课效率,也提高了备课质量。

(四)加强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通过集体备课,得出本节课的施教框架,然后教师再根据个人和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集体备课基础上的二次备课。这样,备出来的一节课,既充分实现了教学目标,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活”字。

3、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对课堂教学方法极为重视,明确提出要教师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了,教师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填鸭式”的课堂上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当今的教师应该多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和在课堂教学中假设活动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也是我们目前使用过的两种较好的方法。

①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教师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集图像和声音于一体,模拟展示当时的历史情景。这样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由感而发,认识历史、感受历史和分析历史,从而记住历史。这就是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使课堂变得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②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活动情境。常用的课堂活动形式,如:分组讨论、分组辩论、小组搜集资料竞赛、课堂表演及其它课堂活动形式。有时,还可以把几种活动形式结合起来使用,那样效果更佳。通过活动,不但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并作出分析、判断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加强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改变了学生对历史课枯燥无味的看法,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我们的问题和困惑

1、学生的基础问题

学生学科基础十分薄弱,现行的中考制度除语数英三科外,其余学科实施等级考试,导致了明显的偏科,更糟糕的是,历史实行开卷考,学生连基本的必要的识记都谈不上,更遑论理解掌握,学生甚至出现不辨商君始皇现象!

2、新颖的教学方式使用问题

历史课程改革存在的一股“浮躁现象”——“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学生还没有学习基本历史知识就过度地采用探讨(辩论)活动、参与式小组活动、课堂历史短剧(历史人物扮演)、观看历史影像资料、展示课外收集的有关资料或提前准备学习内容等探究学习的倾向。仔细观察和深入了解这种看似热热闹闹,课堂很是活跃的表象背后,可以发现许多学生并没有应该学到的基本历史知识。也就是说,历史教育的目标并没有达到、教学任务也没有真正完成。如果听任这种表象长期发展下去,中学历史课程质量将会受到严重影响,课改的预期目标就会泡汤。”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观点,也就无法真正地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每一次运用历史知识都要去查资料,那么这种探究学习是“空中楼阁”,况且短暂的课堂教学时间也不容许。

3、会考问题

历史会考真的要开卷考吗?这真的是叫我们历史老师寒心啊,我们一厢情愿地自说自话,会有多少学生重视呢?又会有多少其它所谓的主科老师的重视呢?又会有多少家长重视呢?又会有多少历史老师自己去重视呢?到了最后我们是不是应该认真思考到底上历史课是干什么用的呢?有必要上历史课吗?开卷考下的历史课?怎么上呢?有意义吗?历史采取开卷会考弊大于利。理由主要有:一是历史学科特点决定,学生必须要掌握最基本的历史基础知识,该记的史实还是要准确记住,不然历史真的会成为“戏说历史”,这是一个国家的悲哀。三是,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作为龙的传人,可不能把老祖宗给忘了。现在学生的学习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如果历史开卷考的话,还有多少学生会认真地对待我们的历史学科,再过N年,真不知道还有多少中国人懂得多少自己老祖宗——中华民族的文明?理科班学生所获取的历史知识,基本是在中学时期,尤其是高中阶段,上了大学以后几乎没有再学。

所以,会考采取闭卷考试,学生们必须掌握必备的历史基础知识,不然会我们会闹历史笑话,会忘了祖宗!

新课改英语教学点滴 篇3

关键词 初中音乐;新课改;体会

新课改实施多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固有的教学行为在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中被日渐清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所替代,课堂变得丰厚了,广大一线教师在新课程的实践与反思中不断成长。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具体谈谈自己在实施音乐新课改中的点滴体会。

一、关注音乐的本位

音乐本位是指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应将音乐置于音乐教育的本来(原来的、主要的、中心的)位置或职能位置。在以往和将来的音乐教学中,实现音乐的本位的价值和功能始终是第一位的,否则,音乐课会“本末倒置”、“喧宾夺主”,就会“忘本”和“越权”。

案例1:本人在第一次进行歌曲《唱脸谱》的教学中,也出现了教学上的偏差: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课前我请同学分组在网上查找了许多有关京剧及脸谱方面的知识,由歌曲《吼秦腔》的VCD片段导入、引入歌曲《唱脸谱》(聆听),然后引入京剧+脸谱的相关知识,接下启发学生模仿京剧中的一些简单动作,总的来看,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但课下,我仔细反思,这节课我用了大量的时间进行了歌曲相关知识的学习,又是展示,又是分组讨论,又是锣鼓经的敲打,又是表演,忙得不也乐乎,活跃的学生依然活跃,不爱说话的同学充当陪衬,却忽略了最本质对歌曲本身的学习。课堂上共聆听三遍,学生既没有把歌曲学会,也没有达到本课所要求的目标。经过反思,我改变了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听、唱”为基础,“讲、思考”为中心,以“表演、看”为铺助手段,具体流程①赏析与导入—看脸谱;②活动与体验—唱脸谱(这环节是重点,也是难点突破之处:解决前半拍休止);③思考与创作—画脸谱;④反馈与小结—演脸谱。紧紧围绕旋律特征、速度、节奏、乐器、唱腔等要素而展开,从感知、深化、升华让学生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了解相关知识,并进行再度创作和表演。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教学效果良好。

二、关注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根据具体情境,运用新课程理念去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谋略,它既包含解决实际问题的新理念,又包含解决教学问题的带有规律性的教学方法。它介乎基本理念与具体方法之间,既是教学理念具体体现,又是教学方法的经验提升。由于它直接关系教学的全过程与教育的最终结果,因此是教学实践的中心环节。

某教师在“大自然中的音响”知识点中,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一时间,前排学生刷地转过身,满教室闹成一片——口哨声、鸡鸣声、马嘶声,此起彼伏。五分钟后,老师让学生再次讨论:“除了动物的声音,还有什么属于大自然中的音响?”教室中再次响起学生用敲桌子、摇文具盒等方式模仿的雷声、风声、雨声……在这节课中,教师似乎给学生穿上了自主的外衣。全体学生似乎都在高度参与,亲历实践,课堂上也似乎热闹纷纷。殊不知这一简单的音乐知识点需要教师这样大动干戈地组织全体学生多次讨论吗?不难看出,这些简单认为学生“自主探索”、“集体讨论”就是自主学习、高度参与的观点,似乎有些以偏概全。所以在“大自然的音响”这一简单知识点的自主学习中,我们很多时候也可以让学生“静”下来,却能收到更多“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因此,教学策略的变革有创新,也要继承。绝不意味着用一种方式代替另一种方式:用自主学习代替指导学习。用合作学习代替个体学习;用探究学习代替接受学习。应把自主、合作、探究作为一种方式:其次,作为教师,不仅要吃透教学内容,而且要熟悉不同班级、不同类型的学生,不能将同一个过程、教法贯穿所有班级。教师要熟悉班级特征,要熟悉班级中的学生,学生对旋律的反映、感受、理解也不同,在则学生的个性存在很大的差异。

三、关注教学反思

音乐教师如何对自己的课堂进行反思呢?因为新课程提倡的“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更为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学习了什么和得到了什么等等。只要教师能给学生创造和提供充分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充分的发展,这就是一堂好课。所以我认为可以在备课过程中设计反思、在教學中验证反思、教学后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思,是引领教师进步成长的一个环节。

如在设计《民歌》一课的教学方案时,就可以先给自己设计这样的几个问题以供反思。例如:“学生对本课的民歌的熟悉程度如何”,“怎样设计学习民歌的教学方式会更容易引起同学的兴趣”,“在学唱民歌的教学环节中会出现哪几种问题,如何对症下药”等等。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会有的放矢。反思的方式有许多种,可以通过语言也可以通过文字,自我反思也可以通过交流进行集体反思。值得一提是课后反思有助于进步改进教学行为和提高教学水平,为下一步的教学规划提供依据。通过记成功之处,记失败的教训,记教学的应变、记学生的见解、记教案的修正、记课后的随想等课堂教学的记录,可以积累大量的教学资料,对这些一手的资料及时地整理、思考和研究,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需要、兴趣和发展现状,客观地评价学生。

新课改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篇4

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新课改更注重教学情境的设置和学生的探究过程。

一、发掘、设计让学生乐学、善学、易学的教学情境

新教材设计了很多的“思考”、“探究”、“观察”、“?” (对比、类比、思考内容) 、“钥匙” (解题技巧、方法) 等, 再加上每章节承上启下的引入语、“探究与发现”、“阅读与思考”、“实习作业”等这些都为学生自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同时也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数学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从生活出发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从而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 引导学生开发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比如:极坐标的教学, 直接从课本提供的思考入手, 直观快捷, 学生主动联系生活中的定位习惯, 即刻就能给出新坐标系的概念。

然而好的教学情境来源于生活, 来源于教学实践的长期积淀和教师的善于发现和利用有益于教学的情境。谐音记忆法, 也是我在情境教学中一个很好的例子, 如果我直接把这个谐音记忆法直接告诉学生, 而没有复习提问的尴尬, 就收不到这么好的记忆效果。虽然这个教学实例很难登上大雅之堂, 但却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很有实效, 同时轻松有趣的教学情境也为学生掌握众多的三角函数公式, 探求更好的记忆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础和开端。

当然, 情境的创设要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 还不能过于复杂, 更不能偏离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并不是要求每节课都要煞费苦心地去创设教学情境, 有些内容开门见山, 效果反而会更好。

二、更注重学生的自我探究过程

新教材更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探究过程, 改变了以高考为指挥棒的传统教学模式——“填鸭式”教学。传统教学更注重的是知识的结论, 而不是知识的探究过程。新的教学教改则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很多问题不能只是教师讲给学生, 而是要求学生自主探索, 自己去发现问题, 寻找规律, 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要适时的把教材设置的思考或探究大胆地“抛”给学生, 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及教材设置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得出结论。对于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以充分体验到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以充分体验到探究过程的价值, 增强学生自信心。但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不要教师指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在“引导”上下功夫。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 激发求知欲望。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 面对高考我也存在着很多的困惑和无奈:给学生更多时间探究会不会探究不好, 是不是会浪费时间, 教师还要回来继续讲解?面对高考还是应该直接告诉学生结论, 题海战术更有实效?带着这样的疑问在我所带的两个班内进行对比教学。选择一个成绩较好的班进行传统教学称为“传统教学班”, 而另一个成绩较差的班进行新教改称为“实验教改班”, 开始了我新教改的探索历程。

在高二的第一学期学校安排《必修3》第三章《概率》, 《选修2-1》的《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整本书。通过对整体教学内容分析后, 笔者觉得《圆锥曲线与方程》、《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在高考中所占比重较大, 也是高考的难点, 而高考的另外一个重点内容《概率》虽然在这儿也讲, 但相对较简单, 而且在理科教学的选修教材中还要进一步学习, 所以我在“传统教学班”中选择的教学方式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 而且单刀直入直接切入重点, 如:《概率》一章中直接讲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 而其它基本概念、细节略去或由学生课下阅读, 《常用逻辑用语》也是直接告诉学生四种命题、充要条件的概念和如何使用, 并直接告诉学生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的转换方法而将重点内容都放在了《圆锥曲线与方程》、《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上, 而且直接接轨高考。但是学生在学习、做题过程中对某些知识点总感觉来的太突然, 衔接不上, 对一些问题的理解感觉也跟不上去。这样的教学教师是感觉节省了时间, 但是学生却有严重的厌学倾向, 并且感觉疲惫不堪。而在“实验教改班”我按照教学大纲的课时要求, 利用新课程理念包装自己, 包装学生, 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过程, 体会知识的生成——发展——成熟——应用的程序, 体会知识的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过程。新教材的课程设置也体现了这一思想, 比如:立体几何在《必修2》第一、二章讲了传统立体几何思想, 在第第四章又给出了空间坐标系, 而到了《选修2—1》第三章又给出了《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外表看起来这些知识并不系统, 学生学习也不系统, 不利于教学, 可是经过教学发现, 这种“螺旋”上升式教学更利于学生的认知过程, 我也慢慢喜欢上了这种教学体系。

给学生充分自由发展的空间, 给学生独立探究新知生成过程的机会, 使他们逐步提高探究新知的能力。虽然耗时较长, 但学生学的轻松, 他们善学、乐学, 每一步的基础打的扎扎实实, 能力逐步提高。在平时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过程中和对比“传统教学班”和“实验教改班”的成绩, 两个班的成绩差距在逐步缩小, 而且在期末考试中“实验教改班”的平均成绩超过了“传统教学班”, 并且高居年级第一。

通过对比实验教学, 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自我探究的重要, 只有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 确立了他的主体地位, 相信成绩不是问题。

新课改英语教学点滴 篇5

我校是上海二期课改的第一批试点学校,在试点的几年里,教师们从不适应到适应,从抱怨到积极的探索,使我深刻地感受到教师成长应与二期课改同步,特别是我们数学教研组,从课改开始到现在,大家共同研究、共同探索,心无芥蒂,在互助中与二期课改共同成长。下面我代表数学教研组谈谈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感悟心得,与各位同仁分享,同时请各位多多指教。

一、不断提高理论和专业素养、领会二期课改理念及标准

要与二期课改同步成长,教师还要在提高理论和专业素养上不断下功夫。特别应该加强与以新观念、新课程、新教材相关的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首先,组内老师积极参与区、市各项教研活动,并定期组织他们到使用新教材的兄弟学校学习、观摩、交流;其次,切实有效地组织好每周一次的年级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活动。研讨活动的主要内容为:学习认识新教材的内容体系、编写意图及课程标准;研讨相应的教法和学法;研讨新教材使用过程如何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研讨新教材使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研讨新教材使用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问题。

同时,学校也积极创设平台,邀请了市里专家章淳立、叶龄逸、叶声扬等教师来数学组讲课指导,担任数学组的教学教研顾问。

二、针对新教材的特点,组织课堂教学

上海二期课改数学新教材在版式设计上很有特点:它在每一页上都留出一侧空间。这些空间不仅安排了有关数学知识、插图及旁批,更为学生进一步自学和探索新的问题,留足了做笔记的地方。

(1)数学知识、数学家故事、图片等是新课引入的绝佳材料。二期课改的教材贴近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感悟。视觉体验是认知强效应的重要途径。

(2)利用好课程旁批中“思考、注意、?”等栏目,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实践体验、合作交流,倡导“做”、“想”、“讲”有机统一的学习过程。要求每位数学老师在每节课中至少留出10分钟时间,让学生独立去思考探究。

(3)开设社团――课本中的“探究与实践”及阅读材料使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意识、习惯和能力。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和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策略和可持续发展和学习能力。现我校己在高一开设数学PI社等,以后争取每个年级都有二个数学社团创立。如:“课题组”及“数学中的英语”等。

新教材增加了很多新的知识内容。有些内容是教师学过的,也有内容是教师没有学过,如阅读材料《White, Black and Brown》、《Range》;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女尸;细胞分裂;放射性物质的衰变;世界人口与计划经济;台风图片等。为了适应教学,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信息技术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数学文化课的开设,综合课程的开设,要求中学数学教师要了解数学史,了解数学文化在其它相关学科的应用等。数学教师不仅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扩大知识面,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

三、反思:

确实,整套新教材较好地体现了时代的特征,在教材的编撰理念和框架结构上,全面渗透了二期课改的精神。我们教师要很好地结合新教材的特点,在课中创设认知情境、营造探究氛围、留出部分时间让学习去思索、作业中留部分探索实践题等。

在近三年的探索中,我们老师普遍感到:对某些教材内容深度把握不定,教学时间不够;某些内容只是蜻蜓点水;课后练习的要求与教学的要求距离较大;拓展内容、研究性学习内容较多;教学资源少,缺乏配套的资料和习题等。

新课改背景下的点滴思考 篇6

【关键词】 教育 学生 教学 模式 教师

【中图分类号】 G6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1-018-01

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是改革大潮中重要的一环,首要任务就是走出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建构新课程高效课堂教学理念。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实践,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理念是行动的灵魂,没有理念指导的行动只能是一种蛮干;行动是理念的土壤,没有行动光喊口号最终只是一场空梦。

教育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有机整体,教师、学生、教学三者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只有科学地认识准确地处理好三者的关系才能最终实现新课改的初衷。

一、新课改背景下的学生

新课程是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方面让学生在校园中科学快乐地成长,是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同时也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成长;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健康的身心和高尚的品格,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让学生成人。另一发面,学生要发挥校园的特有功能,注重学生的学习,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成才。校园应该面向全体,关注个性差异,提供全方位、多样化的服务,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学生是社会的希望,家庭的希望,也是学校的希望。学生的成功就是未来的成功。学生在许多方面还不够健全不够成熟,抵制诱惑明辨是非的能力差,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弱。他们有激情有个性,但容易盲目容易冲动。学生的存在是动态发展变化的,他的人生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

学生是一种潜能的存在,我们应该设法为他们的生存创造条件,全面开发他们,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由不成熟走向成熟,逐步由不全面走向全面。

二、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

教学相长,教为了学,这是我们教学的落脚点。新课程教学的本质是交往,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1. 从教学动力角度看。教学过程应该是情感的交流与体验。只有深刻的情感投入,才能有难忘的学习收获;只有内心情感的参与,才有恒久不衰的动力。教学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快乐的享受过程,只有快乐,才能愿意。教学过程更应该是一段充满探索的旅程。师生在不断地质疑、释疑中前行。教师应该把教育目标转化为和风细雨滋润学生成长,创设和谐自由开放的教学氛围,用知识激活知识,用生命激扬生命,用心灵激动心灵,用人格激励人格,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张扬。

2. 从教学模式角度看。新课程高效课堂教学不提倡和强调统一模式,提倡“以学论教”,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强调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内容综合化,教学方法灵活化。纵观各地提出的教学模式,大致有这样几方面是相通的,共性的。

(1)创设情境。在教学设计中要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教学对象来选择和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可以通过复习提问,检查预习,活动表演,案例呈现或实验演示等途径,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注意力。

(2)提出问题、呈现目标。设计的问题是否涵盖所学内容,是否能引发思考,是否具有探究价值,是必须深思熟虑的。教师设计的问题要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有一定的启发性和趣味性。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经过努力能够实现这个目标,也就是常说的“跳一跳,够得着”。

(3)探究指导、展示评价。这是一节课的重头戏。学生针对目标或者问题,先自主探究,再组内探究,后组间探究。在生生探究的过程中随时进行师生探究,让课堂充满探究的气息。教师要做好观察,根据发展态势,适时进行指导,维持探究热情,把脉探究方向,将探究引向深入,起到趁热打铁,抛砖引玉,画龙点睛的作用。随后师生针对探究的思路、结论或者疑问进行展示、质疑、答疑、评价和小结,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澄清认识、发展能力、学会学习。

(4)检测总结。为了了解学生的探究学习效果,判断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巩固和熟练所学内容,需要进行一定量的针对性的限时检测或变式训练,并及时根据反馈出来的情况,师生共同总结深化本节所学内容。

三、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换角色,转变观念,改变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新课改要求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新课改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欣赏者。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真正落实新课改的理念,实现新课改的目标,教师群体也要采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行动去武装自己。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开展教学问题的探究,加强自主学习与自我反思,清楚自身责任,注重情感投入。每一位教师都要努力成为一座教育的丰碑,把每个学生的一生,变成一个成功而精彩的故事。

新课改下数学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7

一、教师“教”, 教学理念的改变

1.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 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 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教师还要认识到:“数学素质教育”的提出, 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 将增加很多新的知识内容.为了适应教学, 中学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 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 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中学数学教师还要了解数学史, 了解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 了解数学在其他相关学科的应用等.数学教师不仅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 还要扩大知识面, 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

3.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己把握新课标的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删减了传统的初等数学中次要的、用处不大的、而且对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的内容.与此同时, 增加了一些为了进一步学习打基础、有着广泛应用的、而且又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新知识.教师对新的教材体系中的新内容、新要求, 要努力吃透.对知识点的分布及其要求的不同, 对新内容, 应分析为什么引入, 引入了多少, 怎样教学才能体现新教材的意图, 防止范围、难度失控.对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要求, 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切不可因应试是否需要而取舍.

4.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需提高自己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中,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将进入课堂.这就要求教师掌握计算机工具.在助教方面:能提出好的脚本, 能使用常见的数学教学软件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 能评价课件的好坏;有能力选择好的课件;有能力在网络上获取教学中所需的信息资料等.在助学方面:教师能够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实验;教师要能指导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繁杂的计算, 节省计算时间, 提高学习效率.

5.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己课堂施教的水平

提高教师在新课标下的课堂施教水平是课改中的重中之重.上课时, 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实的实例,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师生共同创设一个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境,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参与到学习数学问题的学习情境之中.解决数学问题时, 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分组开展讨论、交流.合作交流必须以学生的独立探究为基础.当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 教师要科学地引导, 千万不能代替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后, 学生已掌握了获取新知的方法, 在这之后应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让数学走进生活的现实中去, 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学生“学”, 学习方法的调整

1. 培养阅读习惯, 提高自学能力

有位名人曾经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提到阅读, 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读文学著作, 其实学习数学同样需要阅读, 但对于很多学生而言, “上学读书”已被“上学听讲”所取代.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往往是将教材中的内容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学生听, 对学生的“读书”却有所忽视.从长远看, 终身学习是时代的发展对我们每一个人提出的要求.因此, 学生学会学习的基本前提是要学会阅读.

首先是学会阅读教材.数学教科书的每一章节, 就是一篇逻辑严谨的说明文.学生带着教师预先设计的问题去阅读并回答问题.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 可以尝试对课本进行独立阅读、思考、完成作业, 进而对课本进行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只充当点拨、修正的角色.

其次, 进行课外材料的阅读.学生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外阅读, 数学史料书籍、数学名人传、数学期刊、世界名题与趣题的简易读本等.随着知识的增加、阅历的丰富, 学生会逐渐体会到其中的丰富内涵, 这将使学生感到数学不再是“面目可憎”, 从而愿学、乐学、会学, 受益终生.

2. 善于提问、大胆质疑

学生要大胆质疑、积极提问, 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在学习中要有质疑、提问的意识.首先, 教师应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其次, 根据具体的内容, 诱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类比、猜想, 提出概括性、探究性或猜想性的问题, 并鼓励学生去大胆地解决.另一方面, 教师要重视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 能提出问题说明学生认真思考了, 教师要给予积极的肯定.

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 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 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 提出重点问题, 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 让学生自由讨论, 尝试解答.久而久之, 就形成了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这样学生本身才有所进步.

3. 排除心理障碍, 重视“四重”

高中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 是指影响、制约、阻碍中学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数学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心理状态, 也即是高中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因“困惑”、“曲解”或“误会”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依赖心理.

数学教学中, 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 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一是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 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是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 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

(2) 急噪心理.

急功近利, 急于求成, 盲目下笔, 导致解题出错.

一是未弄清题意, 未认真读题、审题, 没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 哪些是未知条件, 哪些是直接条件, 哪些是间接条件, 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等;二是未进行条件选择, 没有从贮存的记忆材料中去提取题设问题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对比、筛选, 就“急于猜解题方案和盲目尝试解题”;三是被题设假象蒙蔽, 未能采用多层次的抽象、概括、判断和准确的逻辑推理.

(3) 定势心理.

定势心理即人们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定势.在较长时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 在教师习惯性教学程序影响下, 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稳固的习惯性思考和解答数学问题程序化、意向化、规律化的个性思维策略的连续系统, 解决数学问题所遵循的某种思维格式和惯性.不可否认, 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格式和思维惯性是数学知识的积累和解题经验、技能的汇聚, 它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思考数学问题, 比较顺利地求得一般同类数学问题的最终答案;另一方面这种定势思维的单一深化和习惯性增长又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如使学生的思维向固定模式方面发展, 解题适应能力提高缓慢,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等.

(4) 偏重结论.

偏重数学结论而忽视数学过程, 这是数学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从学生方面来讲, 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也仅是对答案, 比分数, 很少见同学间有对数学问题过程的深层次讨论和对解题方法的创造性研究, 至于思维变式、问题变式更难见有涉及.从教师方面来讲, 也存在自觉不自觉地忽视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 忽视结论的形成过程, 忽视解题方法的探索, 对学生的评价也一般只看“结论”评分, 很少顾及“数学过程”.从家长方面来讲, 更是注重结论和分数, 从不过问“过程”.教师、家长的这些做法无疑助长了高中生数学学习的偏重结论心理.发展下去的结果是, 学生对定义、公式、定理、法则的来龙去脉不清楚, 知识理解不透彻, 不能从本质上认识数学问题, 无法形成正确的概念, 难以深刻领会结论, 致使其智慧得不到启迪, 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得不到训练和养成, 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得不到提高.

此外, 还有自卑心理、自谅心理、迷惘心理、厌学心理、封闭心理等等.这些心理障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制约、阻碍着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高中数学教学效益降低, 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提高.这些障碍必须克服, 重视“四重” (重基础、重实际、重过程、重方法) .

4. 积极反思, 深化理解

反思, 可以深化对问题的理解, 优化思维过程, 揭示问题本质, 探索一般规律;反思, 可以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从而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 获得新的发现.因此, 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 在学习中学生学会积极的反思, 是学生“会学”的重要环节.学生要做到听课反思、解题反思, 进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

新课改英语教学点滴 篇8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探究教学提出了具体目标: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探究式教学的几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教师作为探究教学的引导者,其任务是设置探究的情境,创建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公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成果。探究式教学倡导:学生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建构知识体系、选择学习方式,教师只是学生探究的指引者。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

例如“加速度”的教学中对照下表给出问题:“火车、卡车的运动情况有何特点?”

学生不难看出,他们都做变速运动,且速度变化均匀,故为匀变速运动。同时很容易看出它们的速度变化快慢也是不相同的,于是自然提出“如何来描述物体速度的变化的快慢?”这样的思考。学生既感到自然,又在情理之中,而且很快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

二、结合高中物理新教材思考探究教学

1. 新教材重视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学会利用工具去解决问题

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是高中物理新教材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的重要途径。在必修1第一章的第四节“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课本以正文的形式专门介绍打点计时器的原理、使用方法以及纸带问题分析,这在老教材中是没有的。可见,新教材对打点计时器这一工具和纸带分析方法的重视,这是编者有意识地为学生下一步探究问题作出的铺垫。

接下来,用它来研究和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就很方便了。打点计时器和纸带分析的应用在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中更是比比皆是。

教师要善于利用新教材给出的工具,教会学生利用工具去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在课内外,大胆利用身边的资源,结合所学知识去探究新知识、新问题。

另外,新教材还大量引入了传感器和计算机软件辅助工具来实现教学资源的多元化,这些工具都为探究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和途径。

2. 新教材注重学习的层层推进,知识的前后呼应

在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述一速度”后面,用纸带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瞬时速度的概念和研究方法,除了专门安排第四节“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还在第四节的问题与练习第二题中巧妙地呼应了这一问题的进一步理解,原题希望学生体会用极限的思想理解瞬时速度。

这样的例子很多,对比老教材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这一章中,新教材更是细化了知识点,搭设阶梯使学生能很好地从初中向高中过渡,体现了探究学习的层层推进,步步为营。

3. 新教材讲求知识的科学性,突出了探究学习的精髓

老教材往往关注某个知识点的完整性,新教材则更关注知识体系以及学习知识过程中,学生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也就是说,新教材更关注学生的学法以及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新教材除了编排和内容上可读性增强、便于学生理解,在章节的编排上也有匠心之作,值得教学中认真挖掘。

例如:在必修1第四章第七节“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中,囊括了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超重和失重、从动力学看自由落体运动三个内容,其中,前两个内容老教材中分别在不同的两章,而且都是重难点内容,它们的新课和巩固教学都是重头戏。为什么会把这样重要的两节内容缩减后放在一节内容中呢?第三个内容“从动力学看自由落体运动”更是物理知识学习后,升华到物理思维和物理方法的高度,要求学生灵活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物理情景,找出情景中包含的物理本质。那么,又为什么在前两个内容后面,还要再加上一个具有较高思维层次的第三个内容呢?

第四章的第七节“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是必修1这本教材的最后一节,可以说,它是开启高中动力学问题的钥匙,对动力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了系统的介绍。本节第一个内容“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其实是牛顿运动定律在合力为0时的特例;第二个内容“超重和失重”是牛顿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综合应用到分析竖直方向的运动,解决接触力的大小的问题。第三个内容“从动力学看自由落体运动”显然是要培养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弄清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这样梳理了第四章第七节的知识内容后,以上提到的两个疑问得到回答,新教材编者的意图也跃然纸上。将这三个内容放在本节,凸显了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整合呼应了已学知识,联系实际回答了科技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物理现象和物理问题。编者这样的安排无疑是要彰显新教材重视物理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表明新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以及科学精神。

新课改英语教学点滴 篇9

一、关爱全体学生, 注重兴趣的培养

作为教师要捧着一颗爱心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 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教师的关爱和学习的指导、生活的关照、心灵的沟通, 和学生交朋友, 这样学生就乐于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学好英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教师在教学方法上针对不同的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方法。例如, 学习单词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具、多媒体、幻灯片、动画、图片等来教学, 使学生通过课堂创造的意境, 在直观、多彩、愉悦的心情下很自然地接受知识, 也可以使他们在游戏中实实在在地进行语言信息交流, 从而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因为在英语教学中适当地运用游戏教学, 可使学生在玩中学。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 加深学生的学习意识,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

二、关注全体学生, 注重听、说能力的培养

语言的作用是交流, 交流的过程也是听说的训练。听写是提高听力的很好方法, 也许开始听会有些难度, 但应慢慢坚持。告诉学生听听力时会有时听不懂或听懂了复述不出来、拼写不对, 学生就不会很急了。一定要鼓励学生抓住关键词和重点句子, 随着每一天的坚持, 日积月累, 听的能力就会明显提高, 乐趣也会随之而来。听的能力提高了, 说的能力自然也就强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对于每个人的情况是不同的, 针对个人的实际情况应制订不同的口语训练方法和策略: (1) 跟读训练, 在理解内容的情况下, 根据个人的熟练程度来确定播放的速度、句子或段落的长短以自己能跟上为适度, 还要注意语音和语调、停顿、重读等。 (2) 同步阅读, 在反复的口语跟读训练后学生对文章的发音、语调完全掌握了, 就让学生的读声与录音合为一体。 (3) 朗读课文, 要求熟练、流畅, 这样学生就有自信, 敢于与他人聊天、会话、交流, 长久坚持就会发现学生的听说能力明显提高。

三、夯实基础知识, 提高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革英语教学过分强调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 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 改变以往的教法陈旧、模式单一, 不能脱离现行教材的现状。”其实词汇、语法教学与语言技能的训练并不矛盾。学习英语单词不能死记硬背, 可利用读音、词根、词义、词性等在词组、句子、文章中应用而积累起来。词汇像材料, 句子如框架, 语法是词汇与句子的章法, 只有把它们放在各自合适的位置, 组织起的文章才能表达意思完整、有条理, 说话人们能够明白, 文体形式才能完整, 才能确保英语语言实践交流能力的培养。

四、重视知识的巩固与拓展

1. 错题本的利用效果不错。

每位学生从初一都备有一个错题本, 把自己平时测验、练习时做错的题都收集起来方便巩固复习, 四年下来每人都会有不少的收获。

2. 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

倡导学生阅读相应年段的阅读材料, 拓展视野。在词汇、词语搭配、句型结构的积累和运用方面要熟练, 才能提高阅读速度。学生的心理和应试能力的培养很重要, 阅读时遇到生词是必然的, 切不可紧张、慌乱, 一定要心定神怡地通读全文, 理智地分析、推理、判断。回答问题时可先读一下关于文章的问题, 再阅读全文, 这样可大大地节省时间, 提高阅读的速度。重要的是要理解文章的主题、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等关键词, 所有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五、注重平时训练, 提高英语书面表达能力

耕耘在平时, 收获在考场。教师在英语的书面表达写作指导方面按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让学生收集、准备素材, 培养学生独立起草文章, 语言句子顺畅, 条理清晰, 单词拼写准确, 没有语法错误的能力。开放性话题, 思想积极向上、文体格式符合要求、字迹清楚、词数够量、抓住中心话题, 完成的作品一定很优秀。

新课改英语教学点滴 篇10

关键词:新课改,自主思考,探索问题,全面发展,综合素质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对我们国家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明确的任务与方向, 结合英语新课改教学中的点滴经验, 我深刻地体会到通过新课改教学, 学生的自主合作、自主探究、自主讨论、自主答疑、自主小结与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加强, 学生与教师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笔者在新课改教学中体会与收获颇多, 现总结如下:

一、新课改改变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 培养了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改倡导合作性学习, 要求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有明确的责任分工, 完成共同的任务。高中新课程中增添了一些研究性学习的课程, 实用性很强, 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我指导的班级在英语新课改教育实践中, 我首先将学生分成六组, 每组学生自主选出他们的研究题目。其中有一组的选题是“怎样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学生自告奋勇地上台进行自由表达, 努力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我和其他学生给台上的学生鼓励和支持, 学生对自己很有信心。因为我们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教学, 汉语水平不是学生的强项, 他们自己提出要在这方面多做改进。学生说之所以选这个题目, 是因为现在选拔人才首先看个人的自我推荐能力。我觉得学生长大了, 他们知道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我很高兴。我只是在当观众, 学生自己搜集资料, 自己制作调查问卷, 自己协调和组织本组学生一起做研究, 每位学生都积极地参加到活动当中去, 活动办得有声有色。我很有触动, 以前传统的课堂就是老师“一言堂”, 学生老老实实地听着, 现在的学生变成了课堂的主人, 他们是导演也是演员。学生所选的课题都是活生生的生活素材, 比如有选“如何花零花钱”“怎样正确对待恋爱问题”, 通过新课改, 学生有了正确的人生观, 提高了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新课改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智育开发要转变教育观念,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要让学生感受, 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 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知识的能力。我在讲述英语必修3第四单元中“生命演变过程”时, 学生就“蛇是不是应该属于爬行动物”讨论中, 争论得异常激烈。有的学生说蛇是爬行动物, 因为它是通过身体的蠕动爬行的;有的学生说蛇没有脚, 不属于爬行动物。霎时间, 教室里热闹异常, 学生们分成了两派, 各抒己见, 引经据典, 争论不休。最后, 我指导学生们可以先保留各自意见, 下课后上网查询资料与各自的支持论据, 然后再做定论。当然, 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与查询, 最终获得了正确的知识。这正是新课改教学所要培养学生刨根问底的精神、不断创新的精神, 培养学生在讨论式的互动教学中, 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 培养他们探索知识的恒心和毅力。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教学应当遵循以下步骤:真实情境—发现问题—占有资料—提出假设—检验想法。我在教学中试着贯入了这种精神, 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明显地提高了, 学习效果也异常明显。

三、新课改为“每一位学生一生发展作预备”,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与良好的综合素质

人格就是个性, 是一个个体区别于其他个体的稳定的综合心理特征。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 每位学生都是有巨大的差异性存在。我们不能只以分数的高低来给每位学生打分, 应该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各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 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我经常和学生交谈, 发现每个中学生其实人生都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规划。一次英语课上, 有一名学生在睡觉, 当时我并未批评他。课后, 我们俩单独交流时, 他说自己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木匠, 反正也学不懂英语, 索性就睡觉了。我鼓励他, 一个人有梦想, 就应该从现在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 虽然英语距离他梦想无直接的关系, 但木匠也应该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要全面发展, 物理、化学、数学等知识是木匠需要的专业知识, 英语知识作为一门工具课目, 对成为一名木匠也是有辅助作用的。学生的人格得到了尊重, 他也明白了兼顾梦想与现实的道理。我鼓励他以后可以在物理等课程上多下点工夫, 但英语也不能荒废。这名学生也保证以后上课认真听讲, 不再睡觉了。后来, 这位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西南地区一所一本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

除此之外, 人格其他方面的表现, 比如性格健康良好的性格,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传统教育下培养的“书呆子型”学生相比, 如今的学生更具有生活气息, 其生活内容更加多样化, 思维方式更具有创造性, 思维更加活跃;现在的学生更具有包容性, 活泼开朗的性格是他们的优点, 这正是适应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我们的学生已经逐渐地学会接纳世界, 学会向广阔的世界学习。

四、新课改重视对学生健康体魄的锻炼与培养, 并非一味地唯分数是举

传统教育中过分强调考试分数, 往往忽略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 导致肥胖儿童很多, 而且肥胖问题导致了学生体质下降、抵抗力减弱。教育部提出中小学生每天坚持锻炼一小时的要求, 我们学校将大课间活动提高到四十分钟, 学生能够在这个时段内充分活动筋骨。在绿茵茵的操场上, 学生自发地一起坚持跳藏族舞蹈, 学生自己组织自己排练, 有些学生在跑步锻炼。学校也将体育课两节课连排, 几个班一起上, 每天下午还有一节课外活动, 学生能够有足够的体育活动和锻炼时间。我们严格地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在努力培养新型人才, 为学生终身发展成长打下基础。

五、新课改倡导“立足过程, 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

评价体系要改变, 评价理念更需要改变, 评价方法与手段要多元化, 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 更要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潜能的发展。评价功能要淡化甄别与选拔, 彻底改变评价功能的转化。我们的评价不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 而是如何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关注学生成长与进步的过程, 并通过分析和指导, 提出改进计划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仅仅关注学生成绩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发展要求, 法国特别强调对学生学业态度的评价, 而对学生成绩的评价则放在第二位。美国许多中学设立的奖项很多, 与学业相关的奖项仅占五分之一。我们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 从多年的教学实践当中, 我们发现, 只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在人生发展过程中并不是一定都好于成绩不优秀的学生, 有的学生是否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合作等, 这些方面我们老师都要去关注, 我们努力在许多方面给学生评价。

课改实践点滴谈 篇11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在如皋这片教育的沃土上已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种模式着眼于学生长远地发展,对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效果显著。从语文学科来看,能培养学生的自学、合作、思维、阅读能力等,尤其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学生自信心。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下的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第一感觉是充满朝气与活力,学生个个跃跃欲试,争夺话语权,甚是热闹,第二感觉可能就是这样教学老师多轻松呀。只有内行才知,这对老师的挑战性更大,现在的课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现象时常出现。“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面对同一问题会出现许多不同理解和评价,但事实是哈姆莱特就是哈姆莱特,他不是李尔王,不是奥塞罗。就学生个体而言,由于其本身的生活经历,知识储备、情感体验所限,不能保证他们的想法个个都是正确、全面的。所以对学生的答案,任其自由开放,信马由缰,就会出问题。要使课堂“活而不乱”“热闹又不肤浅”,教师就要适时准确地作出点评,如《新课标》所强调,教师此时就要发挥平等中的首席作用了。

那么在“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背景下教师如何去引导,教师怎样才能成为“平等的首席”呢?怎样使“平等中的首席”做到既“到位”而又不“越位”呢?我结合自己平时语文的教学实践和观摩的优质课谈一些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入是打开学生求知大门的钥匙,更是架起教学目标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的金桥。如一位教师在教肖复兴的《窗前的母亲》时导入:有一位当代作家,他曾经在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中写到“一直到她去世的那一天,她都始终没有给孩子添一点累赘。临终前一天,她如同预先感知即将到来的一切似的,将自己的衣服包括袜子和手绢都洗得干干净净,整齐地叠放在柜门里。她连一件脏衣服都没有给孩子留下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母亲,去感悟她的心灵世界。这一导入既让学生感动于这位母亲的形象,也能让学生更好地进入文本。这种导入人情味较浓,对学生感染力较强。

二、引导学生体会语文味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没有情感的教学就等于没有明媚的春光,孤寂,没有生气。一定的情境产生一定的情感,教学者动情,学习者方能动容。《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课都是以“活动单”上预先设计好的活动贯穿始终,很容易变得程式化,我就尽量让学生体会语言美感,我常运用美的课堂过渡语言去感染学生,渲染情境。其实一个个活动好比是颗颗珍珠,而各活动环节间的过渡语则是串连珍珠的丝线,缺少这条线,再好的珍珠也成不了美丽的项链。当然,一堂课结束也别忘“画龙点睛”,分了活动板块后,学生对文本理解容易割裂,对文本解读也不够深刻,如果教师能及时精彩小结,学生就会有醍醐灌顶之感。深信:教师语言所闪烁的智慧火花,必能打动学生心灵。

三、引导学生走向文本的深处

“活动单导学模式”背景下,小组合作是最常见的学习形式,在学生小组讨论时,教师不能做一个袖手旁观的看客,而要积极充当首席探讨者,充分发挥首席作用。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引导者。

1.在问题探讨之前,教师要对问题进行预设或者整合

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讨的问题应当是有价值的、且确实是需要集思广益的,教师首先要判别问题本身是否是本课的学习目标、学习难点,是否符合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的储备,是否有利于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积累,是否能激活学生思维,是否有利于学生能力提升,过难或过易的问题都没有探讨价值。我们教师在参与学生问题探讨中,是双重身份,既是指挥又是首席探讨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探讨之前必须充分领悟文本。

2.要始终关注小组合作讨论的状态,要让小组合作学习既有热度又有深度

教师要注意观察各组组长的作用有没有真正发挥,小组成员有没有全员参与,每位学生是不是全程参与,有没有出现假讨论现象,讨论问题时有没有脱离参考资料的束缚,学生的思维有没有展开,准备课堂展示的方式是不是合理等,一旦发现问题,教师要及时点拨指导,提供方法。

3.问题探讨始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在探讨已有问题时会滋生出相关问题

如果这个新问题是对已有问题的拓展或与之紧密相关,那这就是一个帮助学生提升思维、拓宽知识面的契机,反之就属于旁逸斜出的枝条,当属砍伐之列,如果探讨走上了歧路,探讨就变成了无意义的无主题变奏了,教师这时就要搭梯架桥,及时出来引导,拨乱反正,时刻保持探讨的正确方向,但又不能越俎代庖。

新课改英语教学点滴 篇12

一、搭建小学生能动动手操作的情境

小学生处在学习活动进程的初级阶段, 学习情感不够稳定, 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和熏染, 从而出现学习情感的不稳定性和波动性。同时, 小学生在轻松、融洽、愉悦的教学氛围中, 能够表现出强烈、积极的学习探知情感。教学实践证明, 小学生动手操作活动开展, 需要积极的学习情感作为“支撑”。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抓住学生主体的情感发展特点, 利用教学情境的情感激励作用, 创设出贴近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实际的教学情境, 同时, 借助于轻松、鼓励的教学语言, 调动学生参与动手实践的“情感”, 让学生在积极情绪的引导下, 能动参与动手探知活动。

如在“搭配中的学问”教学活动中, 教师根据该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以及重难点内容, 从情感激发的角度, 设置了如下教学过程:

谈话:今天我感到很高兴, 因为有这样难得的机会和大家在一起学习, 希望在这节课中我们能够成为好朋友!今天我们初次见面, 我给你们先讲个“田忌赛马”的故事, 想听吗? (教师讲故事, 大屏幕播放连环画)

(学生聚精会神地边听故事边看画面。)

谈话:故事讲完了, 你知道孙膑是如何帮助田忌反败为胜的吗?田忌赛马是用到了数学中的什么学问, 学习了今天的知识, 你就能揭开这其中的奥秘, 也能成为聪明的军事家孙膑。今天我们要学什么呢?我们要学习“搭配”, 那“搭配” 有哪些奥秘呢?带着我们想了解的问题去数学乐园旅行一次, 去探索搭配中的学问吧!

通过对以上教学过程的分析可以发现, 教师在教学活动伊始, 就通过生活性、启示性的教学情境设置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营造出生动性的教学情境和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如释重负”, 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 主动进入到生动性的教学情境中, 按照教师的设计意图, 自动进入到动手探知知识内容的实践活动。

二、重视小学生动手实践过程的指导

小学生是学习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和具体实施者, 由于自身还处在学习活动的初级阶段, 学习的方法还不够科学, 学习的技能还比较低下, 需要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全过程进行有的放矢的引导和指导,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效果。这就要求, 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过程中, 要发挥自身所具有的主导作用, 既“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独立的探知问题活动, 又“强化”对小学生探究动手过程的检查和指导, 纠正学生探知过程中的错误观点, 保证小学生动手实践过程顺利高效开展。

问题:有两堆棋子, A堆中有黑子350个和白子500个。 B堆中有黑子400个和白子100个, 为了使A堆中的黑子占1/2, B堆中的黑子占3/4, 要从B堆拿到A堆的黑子有多少个?白子有多少个?

在上述问题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求学生完成该问题的解题活动, 把解题任务“布置”给学生个体, 让学生自由组合, 组建动手探知合作小组, 学生在合作探知过程中, 认识到:“两堆棋子中的黑子总数是750个, 白子总数是600个, 这样, 黑子比白子的总数多150个, 又由于最后A堆中的黑子占1/2, 因此, B堆中的黑子比白子多150个”, 得出了解答问题的方法, 在此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的探知过程进行指导, 针对在解题中的“卡壳”处, 进行实时的辅导和指导, 最终实现学生动手解答问题活动的顺利推进。

三、提供小学生有效开展实践的平台

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暂过程, 而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发展、不断积累的前进过程。传统教学活动中, 部分教师在培养学生探知动手能力过程中, 缺少学生探究活动时机的提供, 为了追求有效教学时间内的最大教学效率, 压缩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和次数, 导致学生得不到有效的、充足的实践和锻炼, 不能及时巩固和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经验。因此, 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的“空挡”, 进行动手探究训练活动的“穿插”, 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 学习时间内, 都能进行实践锻炼, 形成良好的动手技能。

如在分数应用教学活动中, 教师在新知教学环节, 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 开展新知概念的动手探知活动, 通过阅读、研析等手段, 准确抓住概念内容的关键词和要点, 在巩固练习环节中, 有意识的设置问题, 提供学生进行探究动手 “舞台”, 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问题案例动手实践操作中, 实现问题案例的有效解答。值得注意的是, 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不断“动”和“思” 的过程中, 实现动手能力的有效提升。

总之, 以上是本人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能力培养策略的点滴思考, 如有不足, 请予指导。在此, 期望小学数学教师能领悟教学要求, 正视教学现实, 创新手段, 注重引导, 强化指导, 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实施纲要》 (试读本)

上一篇:听觉分析下一篇:施工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