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英语教学中的板书设计

2024-07-31

新课改下英语教学中的板书设计(精选7篇)

新课改下英语教学中的板书设计 篇1

新课改下英语教学中的板书设计

新课改要求我们做众多方面的改革,如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地位的转变,教材教法的改革等等,现代化英语教学中,黑板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黑板了。挂图、幻灯、投影仪、多媒体等的加入,使得黑板的内涵更加丰富。特别是多媒体──这一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它以鲜活的色彩、立体的画面和逼真的音响效果,给人一种赏心悦目和身临其境的感觉,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好的、合理有效的板书设计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养成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不过在这些先进的教学仪器尚未普及之前,我们只能大作黑板这篇文章。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黑板的重要性却常常被忽视,板书设计单调乏味、混乱无序,导致学生厌学情绪滋生,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如何利用板书牢牢抓住他们的精神,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成了关键的问题。

那么怎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迅速有效地接受和掌握新知识呢?归根到底,这就是一个关于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问题。在我们的印象中,板书无非就是“黑板白字”,形式单一,枯燥乏味。而提倡板书设计就是要彻底改变这一传统模式,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上一些图表资料,使之图文并茂,丰富板书的内容;形式上适当使用彩色粉笔和符号标识,充实板书的色彩,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备课时,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板书,对每一个单词、每一张图片、每一个例句,甚至于每一个标点符号都要事先安排得心中有数。在具体的设计中,特别要注意充分发挥各要素的作用,如:

(一)图片。看图可以说是板书的“前奏”,也市我们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其内容往往又是本节课的重点。一般每一课都会有配套的图片,我们可以把它作为板书的一部分来加以充分利用。在课前教师可以针对这些画面设计一些相应的问题,并将它们写在黑板上。这样可以先让好奇的学生去注意图画的内容,考虑你所提出的问题,一下子就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为一堂课的开始起个好头。

(二)简笔画。简笔画最适合于在黑板上表达,它可以在教学中充当“催化剂”的作用。有许多很难进行的抽象教学活动在它的辅助参与下,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并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不仅简洁明晰,而且易于识记。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有很深的基本功,在课下不断的提高自己各个方面的文化素养。

(三)色彩。如果说简笔画是“催化剂”的话,那么色彩就是“兴奋剂”。许多学生厌倦了色彩单调的板书,特别是英语中这些弯弯曲曲的字母,用学生的话说“就象是看‘天书’”、“没意思”、“不想看”、“看不懂”。如此下去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就会对英语学习

失去兴趣乃至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而且小学生的注意力本身就不长,我们要抓住一切有效手段来激起他们的长时间注意力与记忆力。这时,色彩就会发挥作用了,那鲜艳的色彩就象一个个兴奋点。图文并茂的内容能形象地表达单词或课文(对话)的内容,学生也会精神振奋,思维活跃起来。我想他们钟情于“多媒体”的道理也在于此吧!那么我们又何尝不可吸收一些“多媒体”的优点来呢?在课堂中适当让学生做些小游戏,进行些小比赛,进行一些丰富多彩的小活动。它一来可以丰富我们的课堂内容,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来可以弥补板书中没有声音没有动作的不足。它与板书相辅相成,共同构筑美好的四十分钟。

整堂课下来,学生由图片和问题引路,随着黑板内容的不断充实,学习的热情也不断高涨,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解答问题,增强信心,内容多彩,激发兴趣。集整体性、艺术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板书设计,既大大改善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习效率,又符合新课改的和有效课堂教学的理念,为什么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板书的设计是一门艺术,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好的教学方法需要我们一线教师不断去学习、去实践、去探索、去总结。只有这样才能为有效课堂教学奠定基础,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园地。

新课改下英语教学中的板书设计 篇2

一、为什么要进行创新情境设计

江苏省自2005年秋季开始在全省开展新课改, 这对长期以来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首先在教学目标上提出了“三维目标”, 教学手段上要求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培养目标上要求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随之而来的高考题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通过问题情境创设考查学生阅读与理解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基于现在的教学改革形势和社会发展要求, 历史教学再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告知学生历史基础知识了。因此,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严格依据新课程的大纲要求, 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及教学内容的需要, 精心设计新情境。只有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境教学引导, 学生才会逐渐形成创新思维, 才会很好地适应当前学习及日后踏入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怎样进行创新情境设计

1.“教学目标”, 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对教学过程起引导、定向、调节和控制的作用。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 设计创造出良好的情境氛围。明确教学目标而创设教学情境是常用的一种方法, 即说明某一学习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向学生展示学习目标和要求, 使学生有的放矢地与教师共同学习。在讲到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时, 我就先利用多媒体播放黄梅戏《天仙配》:“夫妻双双把家还”, 然后要求学生结合教材指出这是一种什么经济形态。学生会根据自己以前的基础并结合教材指出这是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然后教师指出这种经济形态对维护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及对中国社会其他方面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通过这样的引导, 学生就会意识到学习这种经济对解决很多问题的重要性, 从而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情境中去。

2.“学习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在设计新课教学时, 应认真钻研教材, 分析学生的认知结构, 把握讲课重点和难点, 运用启发、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同时还应注意知识的呈现方式, 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浓厚的历史学习兴趣, 以趣引思。

3.“故事叙述”, 创设教学情境。

通过真实有趣的历史故事来创设教学情境, 也是历史教学中最基本、常用的方法。如在讲到必修1第八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时, 教师可以首先指出这与华盛顿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接着选择华盛顿幼时故事之一向学生讲述:乔治·华盛顿父亲为纪念华盛顿的诞生而栽种的一棵樱桃树, 在父亲不在家的时候被他砍倒了。父亲回来, 知道了这件事, 大发脾气, 质问是谁干的。华盛顿躲在屋子里, 非常害怕。他想了想, 还是勇敢地出来, 走到父亲面前, 带着惭愧的神色说:“爸爸, 是我干的。”“小家伙, 你把我喜爱的樱桃树砍倒了, 你不知道我会揍你吗?”华盛顿见父亲气未消, 回答说:“爸爸, 您不是说, 要想当一个军人, 首先就得有诚实的品质吗?我刚才告诉您的是一个事实呀。我没有撒谎。”听儿子这么一说, 父亲很有感触。他意识到孩子身上的优良品质, 要比自己心爱的樱桃树还要珍贵。他一把抱住华盛顿, 说:“爸爸原谅你, 孩子。承认错误是英雄行为, 要比一千棵樱桃树还有价值。”

如果教师能将丰富的感情寓于叙述之中, 以师情激生情、以师心动生心, 学生就会顿时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 立即想知道其中的奥秘。然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课后可以通过网络等途径多了解关于华盛顿的一些有趣的故事, 学生肯定会想华盛顿除了从小诚实外, 他后来为什么会成为一位闻名中外的伟大历史人物呢?他们肯定会积极主动地查阅相关资料文献。如此教学, 学生就会想到要想成为一名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首先要具备做人的最基本条件:诚实, 从而不断克服不诚实的缺点, 同时也会精神振奋、兴趣盎然, 产生强烈求知欲, 大大增强学习效果。

4.“设置疑问”, 创设问题情境。

设置疑问是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 以“置疑”来创设问题情境和氛围, 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 启发、活跃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的积极思维得到充分的展示。在讲到必修2中“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的时候, 教师可以在上课前给学生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这场经济危机为什么会发生?危机到来时候有哪些表现?这场危机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会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场危机产生了哪些影响?面对危机胡佛政府分别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及不同的结果?罗斯福新政是怎样展开的?对美国及战后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此教学,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内部机制,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5.“诗歌谚语”, 创设教学情境。

中国的一些诗歌、谚语作为历史的特殊的表现形式, 以生动精练的语言、具体感人的形象、耐人深思的意境, 融事、史于一体, 义理深邃, 寓意深远。如果我们在历史教学中, 恰当地引入反映某一时期历史的“诗歌谚语”, 就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它能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从中受到启迪和感悟。

三、创设新情境的现实和深远意义

1. 使教师很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教材的实施, 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创新设计能力, 这是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赋予教师的机遇和挑战。因此, 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教材的实质内容和情感基调;准确把握学生的心态变化, 了解学生的“期望”和“满足”, 符合学生的心理。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深思熟虑、精心设计, 才能优化历史教学中的情境设计, 提高教学效率。

2. 满足学生自身发展和能力的需求。

新课改下英语教学中的板书设计 篇3

在当今的高中政治课堂上,有些教师一味追求形式感,缺乏亲切感,无法引领学生思路,难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教学专家的注意,因此我省在2015年省市教师基本技能比赛中引入了书写粉笔字的内容,这就是为了让教师重拾传统基本功,唤起广大教师对教学板书设计的重视。

在新课改背景下,优化课堂板书设计的策略有以下几种。

一、构思教学流程,展现板书的魅力

教师要构思教学流程,关注教学内容,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情感升华。

例如,“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这部分内容容易与民主决策的相关内容混淆,对此教师可精心构思教学流程,板书重难点知识。

①板书材料,引起认知冲突。教师可提供材料,引导学生探讨“在派出所民警拒不履行职责时可以行使什么权利”。

②以旧引新,架设认知桥梁。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写信、打电话等方式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加深学生对民主监督的理解。

③启发提问,激发探究兴趣。教师可结合材料,引导学生探讨合法的监督途径。

这样学生就能通过回答问题,深刻理解民主监督,内化课本知识。

由此可见,教师要利用板书,引导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社会现象,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充分展现板书的魅力。

二、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板书设计,展现板书的精神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重要的是看学生,而不是看教师讲课。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参与。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应如何发挥课堂板书的作用呢?

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参与板书设计,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这样,在设计板书的过程中,学生就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此外,板书还能弥补多媒体课件的不足,拉近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距离,提高课堂教学的生机和活力。

好的板书能清晰展现教师的教学思路和层次,准确反映教学主题,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带给学生直观的感觉,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板书内容与主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展现板书的精神。

三、促进课堂板书预设与生成,展现板书的美感

课堂板书是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统一,互动生成的课堂板书才是最美、最精彩的。

教师在课前要将教学内容、重难点知识进行反復研究,分析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

良好的板书设计会促使学生不断产生感悟、获得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契机,引导学生感知新知识、获得新感受。

预设与生成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预设会促进生成,生成又会激发新的预设。因此,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展现板书的美感。

新课改背景下现代教学设计的理念 篇4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现代教学设计就是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原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学“系统”、“程序”和“标准”的动态生成过程。其根本目的是获得解决教学问题的最优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我个人认为:只有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从现代教学设计入手,转变日常教学行为,才能使先进的新课程理念与实践融为一体,才能为有效地落实新课程标准奠定的良好基础。

一、现代教学设计的本质特征

(一)发展性 教学由知识性功能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性功能转变,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如何实现知识学习与促进发展的良性互动和双赢呢?第一,从知识的维度看,知识应按其内在逻辑组成由简单到复杂的知识结构链,使学生具有发现、认知、形成结构的方法和能力。教学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复制和转移,而是知识的生产、建构、理解、体验和感悟的过程。学生的发展关键在于如何把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知识,把公共的知识转化为个体的知识。第二,从教师的维度看,教师应“激活”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知识,并对其进行个性化解读和诠释。教学如果没有创造性,也会影响学生的发展。第三,从学生的维度看,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建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学生应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第四,从教学活动的维度看,要遵照教学的基本规律,并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发展,避免教学过程中的“急功近利”和“泡沫”等现象发生。

(二)生态性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认为:教师、学生、教学媒介以及环境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诸因素相互之间犹如一条“生态链”。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和谐的“学习的共同体”,通过彼此间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从而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教学过程既非教师中心或学生中心,亦非以人为中心或以物为中心,而要实现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充分互动与交往。教师的主导作用、媒体的辅助作用更多的表现在创设一种有趣有味的鲜活情境,引领学生主动地思考和探索,使学生处于最大限度地

动手、动口、动眼、动脑的主体激活状态。

(三)生成性 众所周知,传统教学设计过分强调预设与控制,上课就是执行教案,师生教学最理想的状况就是完成教案中既定的任务,而不是“节外生枝”。而基于生成性理念的当代课程与教学实践表明:课程不再仅仅是那种预先设定好的内容(如教材、预定的文本等),教学也不再仅仅是预设的活动,而是师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对话、互动并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活动。教学设计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教学设计要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创设自由发挥和互动的机会。例如:教师在设计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时,应运用教学机智,不断捕捉、判断、筛选、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激发“蝴蝶效应”。一个问题解决了,教师再引导、激发出新的问题,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和探究,不断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

(四)差异性 个体是发展着的独立的主体,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构世界,不存在绝对的教学起点和终点,这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学习者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的矛盾,差异是使所有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真正地有所发展、有所成功的基本依据,是推动教学的动力。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根据学习者个体的学习方式、学习倾向对教学目标、内容、手段等进行选择、组合和管理,要设计“异步运行”的学习环节,既给“腿长”的学生放行,使他们能在班级“方阵”中超前领跑,又给“腿短”的学生提供相应的个别辅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

(五)开放性 新课程倡导教学时空应从“有限封闭”向“无限开放”改变。一是开放的人文环境。要营造出民主、和谐、富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良好氛围。二是开放的时空环境。要向课堂内外开放,要考虑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世界、直接经验、个体知识、社会现实的沟通。三是开放的知识系统。要注重科学、技术和社会(STS)与教育教学的渗透融合,要注重吸纳现代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最新成果。四是开放的教学形式。应从单一传授、灌输式的教学向自主、探究与合作全面融合的模式发展。五是开放的训练内容。要多安排具有多种条件、问题、算法及结果的作业以及项目设计。

(六)反思性 教学是一个连续的不断改进和提高的过程。教学设计,不仅是

上课前的构思,而且是课上、课后的修改、补充和完善。要使教学设计展现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融汇于具体的教学过程、教学情境和教学环节之中,完善于教学之后的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动态思考中。教学设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二、现代教学设计的要素分析

(一)教学任务及对象分析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是活动的灵魂。只有在明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学设计的方案和措施才能符合教学规律,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笔者这里主要阐述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知识、学生、学习和教学的基本观念,教学过程实施策略的构思等,这既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目标的归宿。

从教学的背景来看,教学主要是从教师、学生、内容和环境等方面进行思考与设计。一是从行为主体——学生当前的学习特点、学习风格和人际交往特征进行分析。其中,学习起点是指当前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情感态度和动作技能水平等;学习风格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养成的对环境、时间、感知信息的通道、思考方式等方面的偏爱;人际交往特征是指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特点,如性格的内向与外向、冲动与沉稳、情感型人格与理智型人格等。二是从环境(软、硬两方面)的设置、教学媒体的设施、班级的设置、课堂教学理念、教师教学风格、班级学习氛围、学习团队及其构成规则和劳动分工、课堂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三是从教学过程中的即时状态进行分析。

就教学内容来看,传统教学中教师思维活动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外部的学科知识上,教学设计的逻辑是知识成分间的达成结构。由于学科知识是显性知识,所以传统的教学在操作上过多地关注显性内容的运用。事实上,对于教学内容的分析,一是要确定学生原有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相关知识和技能。二是要分析技能目标及其出现顺序。从起点能力到终点能力之间,学生还有许多知识、技能尚未掌握,而这又是达到终点知识的前提条件。三是要分析支持性条件。除了必要条件(技能目标)的分析之外,还要进行支持性条件的分析。四是要把教材上死的符号式的信息内存且内化成教师自己的鲜活知识,实现对教材的二次加工和创新。五是要从对学生认知结构相互作用的形式、特点和规律,从对学习结果的类型、学习形式以及学生学习能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来确定教学内容,真正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是根据教材和学生学习的思维规律和特点等实际情况决定的。为此,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学对象进行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学生的思维特征、迁移能力;学生的思维障碍表现及其成因等。

(二)教学目标分析

从目标的主体和维度看,传统教学目标所体现的主体主要是教师而非学生,目标设置中较多地关注知识、技能的培养,缺少对能力和情感领域的设计。新课程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的追求,而不是由教师所操纵的,目标的主体应该是教师和学生;目标要有层次性、全面性和明确性。

从目标的陈述内容和注意点看,传统教学设计一般只关注心理描述,如“了解”“理解”等,而忽视外化的可操作的行为样例。新课程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上将心理描述与行为目标相结合,使教学目标的完备性和操作性都得以体现。教师在掌握目标的陈述技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行为主体应是学生(或师生共同作为主体),而不是教师;2)目标必须是分领域、分层次陈述的;3)行为动词应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观察的;4)行为的结果必须表达,而且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5)必要时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6)目标还应该是可操作、可评价的,并附有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

(三)教学策略分析

从教学的组织形式来分析,现代教学设计强调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发展学生潜能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注重自主学习中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探究学习中情景的体验和问题解决的结论论证,合作学习中增强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和互动等。

从教学方法来分析,一是要以“自主、合作、探究”作为教学方法选择的基本参照,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二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传统媒体应当是“共生性”而不是“替代性”,是“相辅相成”而不是“有你无我”的关系。三是要符合学科特点,要因科而异,根据学科的重点选择教学方法。四是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如学生年龄、心理发展水平等均应作为教学方法选择的重要

基础。五是要符合教师的个性。任何成功的教学方式都是有“个性特色”的,教无定法,乃为至法,难在创造。

从学习方法来分析,新课程要求教师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学习方法的设计。一要制订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师要让学生置身于民主的、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放飞思维、潜心探究、„快乐创造。二要制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师要关注教学过程的问题性,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创设—定的问题情境,通过组织多形式、多层次的课堂讨论、操作、演示等丰富多样的亲历活动来充实教学过程。三要制订促进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学设计要考虑让学生学会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会探究,乐于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会评价,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和独特的见解;学会反思,敢于分析自身学习的得失,探索学习的规律。

从教学媒体的运用来分析,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实现课程与教育技术的整合。由于新课程在关注学科知识基础性的同时,强调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联系,强调实际应用,加强方法、应用、探究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学科间的综合,因此,媒体也要消除以往只传递知识信息的局限,在情景创设、思想方法的展开和过程体验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分析

现代教学系统的运动变化表现为教学活动进程(简称教学过程)。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在以“目标—策略—评价”为主线安排教学进程的同时,出现了“活动—体验—表现”这一新进程。一方面,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纯粹接受、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同时考虑教学的意图、教学组织中活动的主体(学生、教师或是由他们共同参与)、行为(探索、思考、讨论、操作等)和媒体的使用、时间的分配以及对教学效果的预期等,所以在一定的单位时间内,教学的活动过程是呈立体或网状思维状态的,教学诸因素不是沿“教”这条单行线前行,而是在学与教中交错并朝着教学目标发展。

(五)教学评价分析

现代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转变。在评价功能上,弱化甄别、选拔与评优,强化促进发展;在评价主体上,从单一主体转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

生、学生自评等多元主体和主体的交互化;在评价内容上,从只关注结果转向同时关注目标、条件和过程,注重让学生对知识形成真正的理解、感悟、情感体验以及学生自我监控、反思能力的培养等;在评价方法上,从过分强调量化的测试型评价转向重视质性分析的非测试型评价;在评价工具上,注重选择适当而有成效的方式以及编制优良的评价工具;在评价策略上,注重课前的准备、课程实施中的再次设计(即兴发挥和创造)和课后反思性的有机结合;在评价实施上,从终结性评价转向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三、现代教学设计中几个关系的处理

(一)标准与多元的关系

传统教学设计过分强调“统一要求或标准”,一贯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忽视甚至害怕进而试图抹杀“差异”。新课程确立了“差异就是一种资源、一种财富、一种动力”等一系列新的观念。教师应结合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年龄特征等挖掘教材、教法、教学环节中的教育因素,并加以细化、筛选、甄别,制订出分类、分层、有序的教学目标并进行差异化、针对性的教学。同时,也必须用理性精神完整地理解“标准与多元”的关系问题。“标准”是在“多元”基础上的标准,“多元”也是有“标准”的多元。二是我们既需要“多元化”,更需要基于规律、真理的标准和规则。三是强调“标准”,但不是像传统教学观那样,用“标准”去统一、压制“多元”。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独特性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帮助学生建构意义,而这样的“意义”虽因人而异,但应该具有不同程度的“真理”“规律”的成分,直至“达成一致”。

(二)分析与综合的关系

教学设计中如果没有诸多要素逐一分析的综合则是肤浅的,难以揭示整个教学过程的本质;而只有要素分析没有综合,必然是孤立的、片面的,并且缺乏整体功能的。因此,教学设计既需要以整体为背景进行要素分析,又需要以要素为根据进行综合优化,使教学系统各要素处于相互匹配和最佳结合状态。在结构优化上,一要注意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之间的横向组合方式,即课堂教学进行到纵向的每个阶段时,教师要把全班教学、小组或成对学习、个别学习恰当地组合起来,以保证每个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最适合的学习时间;二要注意引

导学生学习教材的纵向活动程序,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智能发展水平出发,对教学和学生进行调控,并按学生认识过程将每节课分为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阶段。

(三)探究与接受的关系

第一,强调课堂教学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并不是否定知识传授的独特作用,也不是说每节课的所有知识都必须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前人的科学知识都靠学生主动探究、自我构建是不现实的。接受学习运用得好,也可以让学生学得主动有效,而探究学习运用不当也可能使课堂杂乱无章、离题万里。第二,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二者在知识获得方式、心理机制、思维过程、师生作用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决定了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和互相补充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达成不同学习方式之间的整合、平衡,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等特点,在接受学习中引入探究方法,在探究过程中融进接受学习,从而使传统的演讲法、实验法、启发分析法、讲练结合法、模仿记忆法等常用的“接受性”教学方法与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有机、高效地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以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和前提,生成是预设的扩展和升华。对于预设与生成,我们必须坚持两者有机统一的原则。第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国课堂教学历来强调预设,强调严格按既定的教学目标备课、上课,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系统完整地学习知识,而且对课程实施起着定向、导航的作用。预设越充分、越科学,生成越有效。第二,合理设置一些弹性目标,为教学提供进一步探究的内容和活动是完全必要的,但我们必须坚决摒弃随意性的生成现象。动态生成不是盲目生成,它必须围绕着“课程与教学目标”,必须考虑到学校教育时间的有限性。生成的“目标制约性”是判断课堂教学有效生成与否的关键。那种认为不认真备课,一味地追求动态生成,并将其视为一种教学“时尚”的现象,既偏离了生成的本质,也难于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现代教学设计是一个预设与生成高度渗透、融合的同一体,预设中有生成、生成中有预设。

(五)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新课改下英语教学中的板书设计 篇5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基础教育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设备越来越健全和先进,在课堂上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在一些语文教师的公开课,课件做得很华美,教学过程设计得很有趣。学生看得是眼花缭乱,乐此不疲,课堂气氛活跃。不可否认,多媒体课件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破教学重难点。但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又如何呢?教师过多地分析课文内容,而忽略了语文学科的特点,那就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语文学科教学的本源在于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那么语文教学就应该以此为着眼点来进行教学设计。

那么,什么是语文教学设计呢?语文教学设计其实就是语文教师在正确的教育理念引导下,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及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对语文教学整个教学程序及教学具体环节,总体结构及其相关层面所作的预期的行之有效的策划。

经过我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借鉴他人经验,设计出了这样的教学过程。激趣导入——感知课文——感悟课文——内化课文——赏析课文——超越课文。

一、激趣导入

课文的导入很重要,所以每个语文老师都应该携带一块磁铁,一进教室就吸住学生的眼球。用虎头、凤首来带动整个语文课拒绝平庸。可以是一张图片,一段优美的乐曲,一个感人的故事,一句抑扬顿错慷慨激昂的话语„„总之,只要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导入就是好方法。

1、流行歌曲

同学们,你们经常听流行歌曲吗?有知道解晓东这个歌手的吗?(有)有人听过他唱的《中国娃》吗?(听过)谁来给大家哼唱一段?(有男生站起来唱:最爱说的说永远是中国话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以这首歌词为课文内容的课文《中国娃》

2、谜语、歇后语

在学习老舍的《养花》时,如果呆板的介绍老舍的生平,学生可能觉得索然无味,谜语和歇后语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的重要成员。猜谜、说歇后语本身就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娱乐。将它们引进语文课堂,很应该也很必要。比如我在介绍著名作家老舍时,并不是一上来就讲他生于何时何地,哪一年写了哪些作品,做做了哪些事„„这样势必让学生觉得乏味,失去学习兴趣。我是这样开场的—— 我出两个谜语给大家猜,看谁先能猜出来:第一,“挑嫩的”; 第二,“晚年离婚”。(生笑)两则谜语谜底相同,打一作家名。有学生反应很快,答道:“老舍。”其他同学恍然大悟。我接着说:猜得很对!大家很聪明嘛!好,现在我们就来走近老舍„„

二、感知课文

感知课文首先要读通课文,指的是在对课文的初读阶段反复诵读,做到不错、不漏、不添、不倒、不破(读破句),比较顺畅的读完课文,它为阅读教学全过程

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只有把课文读通了,才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进一步感悟、内化、赏析以及语感的养成创造基本条件。因此,阅读教学的课堂实效性才得以体现。另外,读通课文的“情感功能”也不可忽视。如果人人能获得“读通课文”的那一份喜悦,就必然会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态势。

在我们的课堂上很少看到教师对学生读通课文的指导,通读课文时间的安排,他们总是忙着进入逐段分析提问,过早的让优等生对有些段落的感情朗读。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很少,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却很多。”据我所做的一个调查,一篇课文用两课时学完了,学生能流畅地读完课文的只占31%,能基本读正确的占35%,竟有34%的学生还结结巴巴地读不通课文。如果课文学完了,结果学生连课文都读不通,那课堂实效性又何从谈起?因此,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读课文,来整体感知课文。

三、感悟课文

(一)进入语言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中,朗读非常重要。“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我们要教会学生用眼睛和心灵一起去朗读,让学生一边声情并茂的朗读,一边展开联想和想象,通过多种感官的协调运用,使符号、语音、意义、表象等有机结合,使语言文字所表述的内容融合成完整、连续的生活画卷,在学生的头脑中鲜活起来。如教学《荷花》一课,出示美丽的荷花图片,通过图文结合,引导学生想象荷花开放时的形态,理解荷花的形象美。然后指导朗读,让学生边朗读边想象,启发学生进入语言情境,充分感受荷花的美丽。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熟读成诵,既加深了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又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词汇的积累和内化。此外,语文课文中有些词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不难理解,但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替换比较,挖掘深层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从而有所感悟。同样以《荷花》为例,教师可让学生在插图上找出文中所描写的几种形态的荷

花,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形容,再与课文原句进行比较,体会课文的语言美。例如,给文中的“冒”字换个词,替换后进行比较,可让学生体会到“冒”字 不但写出了白荷花的数量多,而且写出了荷花的动态美,让人感受到荷花在荷叶衬托下奋发向上的精神美。

要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体会,以读求悟,读中见悟。

(二)揣摩课文的写作思路,领悟读写的方法。

对课文的感悟,包括对课文语言文字和作者创作过程的审美体验,以及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实践经验的觉察感悟。在指导学生感悟课文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去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去领悟、学习作者的感知、思维和表达方式。

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应以读为本,合理运用多种途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不断的实践和创新。

(三)划出重点词句

让学生读书时划出不懂的问题,让学生边讨论边交流。也就是说,我们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相信学生,尽最大努力想方设法去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同时也要求我们教师有坚定的信心和坚持的决心去开学生也要合适的教育。他们的潜力不会自己自动地得到开发,他需要运用教育去开发,去发展。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人的智能依赖教育;一是教育的信度,也就是接受什么样的教育。

四、内化课文

通过朗读把学生内心的感悟读出来,是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读书、学做事、学做人,是对教材的“活化”。教师没有“到人所不到”的“内化”,也就没有“创人所不创”的“外化”,更谈不上“教

人所不教”、“导人所不导”、“练人所不练”的“活化”。“化”者通也,唯有“四心相通”了,乐学中育人方能落在实处。在教《麻雀》一课时,我抓住四种能力与五种思维品质的相互交叉,从它们的交接点设问、引读。让学生在思考、说解中提高能力,发展思维。先让学生默读第二段(3、4自然段)找出两个自然段中从哪一句开始到哪一句结束是写老麻雀保护小麻雀的。接着让学生齐读出来,从学生读开始句和结束句的杂乱中,让学生发现选择是否合理,在检查思维的过程中锤炼学生的批判思维力。然后按老麻雀先、再、最后怎么保护小麻雀的将课文分为“飞下”、“掩护”、“呆立”三层,并找出老麻雀保护小麻雀的动作词语。最后让学生在准确理解所读内容的要点中,在“自说”与“听说”的比较、联想、发散和鉴别中,在了解“是什么”“怎么样”的基础上能弄清楚“为什么”的过程中,理解了老麻雀是在极其勇敢、竭尽全力、拼着性命保护自己的幼儿。这样就锤炼了学生既知言中之意、言外之意、言内之序、言中之情的能力,又知相互联系的事物是在发展变化的思维深刻力和独创力。同时,教学的全程又对“思维是智力与能力的核心,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智力和能力的突破口;概括是思维的基础,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是锤炼学生思维归宿”的这一理论,做出了比较好的诠释。

五、赏析课文

读一读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去体会课文的意境,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指阅读中不仅能明白语句所表达的含义,而且能领略其精妙所在,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美感。这是阅渎过程中一种较高级的思维活动,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到美的陶冶和体验,而且可以使其在更高的层次上理解和把握课

文。因此,当同学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分析能力之后,应及时锻炼自己的欣赏能力。

(一)从体会语句的深刻含义入手欣赏

有的语句之所以让人感到精妙,是因为表达深刻、精辟,给人以启迪和警策。例如,《白杨》有这样一段话:“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精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段话就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哲理。它告诉我们,做人要象白杨树那样,正直高尚。这样的句子总是常读常新,给人以无穷的启迪。

(二)、从分析语句的表现形式入手欣赏

许多句子之所以能令人耳目一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往往是因为它的表现形式不同凡响,或独特、或新颖、或巧妙,达到了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绝妙境界。

(三)、从品味精当的遣词造句入手欣赏

许多句子过目难忘是与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紧密相联的。精当包括生动、准确、严密等多层含义,优美、精辟的语句或是兼而有之,或是突出了某一方面,必有其独到之处。

六、超越课文

有声地读书是一种交流,无声地读书是一种思考

深入感悟文本的语言与思想也是播种的前奏。本文比较浅显,层次也很清晰,因此,教者教的思路也极为简洁,明晰,就循着作者的思路展开了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在深入阅读中,感知斯帕拉捷历次实验的目的、方式、结果和结论,以及他的思维活动和实验的调整情况,通过感

情朗读体验斯帕拉捷在实验中的情感变化,从而感悟斯帕拉捷那认真观察、善于思考、大胆实验的可贵品质。

播种的过程,就是走出文本,超越文本,把从文本中探知的一切升华和延展的过程。也可以这样说,播种的过程要解决的,就是如何超越文本并走向何方的问题。本文教者通过两种手段,引领着学生一路前行。

新课改下英语教学中的板书设计 篇6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地理;活动课

2010年7月19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在此文件指导下,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又颁布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初中地理教学活动提出了一系列规范和建议,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态度,同时树立包容尊重的价值观。其中,“活动教学”引起了广大师生的重视。

一、初中地理活动教学策略

新课改后,许多地理知识都是通过“活动课”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的,如何设计好活动课的具体活动程序和内容,使“活动课”有趣又有效,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成为教学的关键。

1.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侧重

新课改后,由于教学形式的转换和教材的更新,教师需要重新熟悉教材内容,尤其是新增内容和板块,然后再结合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过程中的侧重点,最好能达到以点带面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还要把教学内容转化到活动中去,学会在活动中启发学生思维。

2.活动设计思路

(1)设定活动目标。即活动后希望学生能掌握到知识、产生情感态度以及树立价值观。根据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教师应该设计阶梯式的教学目标,即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立层层递进的活动目标,实现学生的差异化教学。

(2)设计活动情境。即活动的具体形式和流程。教师要事先设计好活动的整个过程,包括时间的把握以及安全等各方面的考虑。

设计活动情境时,教师应注意把握“激励式教学”理念,即在活动设计中尽量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而不是采用“灌输式教育”,一定要在理论和实践中都脱离“灌输教学”。具体在设计活动情境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注意设置悬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设置悬念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产生主动学习的苗头,并在持续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发展,最终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同时,设置悬念还有助于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习变成“一件有趣的事”,让学生能在欢乐中学习知识。

②积极构建“手脑并用”的活动场景。新课改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活动中设计“手脑并用”的活动环节,促进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培养其实践能力,并使学生边做边思考,养成“动脑又动手”的好习惯,从而实现从“猜想”到“验证”的教育模式。这也有助于学生养成勤观察、勤思考的好习惯。

③努力构建“学以致用”的活动场景。新课改强调了知识的“实用性”,主张用理论指导实践,因此要积极构建“学用结合”的活动环节,让学生“活学活用”“现学现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避免“百无一用是书生”的错误观念的产生。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可以尽量列举生活中熟悉的例子,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同时启发学生对生活中小事的思考。

④善于借助多媒体教学。许多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都习惯了传统的“一块黑板,一盒粉笔”的教学环境,但随着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这种状况应该被改善。现代多媒体技术能够使一些抽象的传统教学方式所难以表述的知识形象地展现出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全面深入,同时借助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感官调动到学习中来,促进学生注意力的集中。

3.知识同化吸收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无论采取何种教学形式,都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要求不能仅仅是知道某个知识,更要会用这个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同化,即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二、初中地理活动教学的意义

1.促进探究式学习

“活动课”的设计在于促进学生参与,通过设置悬念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学习活动中去,促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

2.促进互助交流式学习

在“活动课”中,学习氛围比较轻松,在操作环节,往往以小组形式进行,促进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交流和互助,形成合作式学习方式。

3.有效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活动课”上设计了很多学生自己动手的环节,能够有效地启发学生思考,同时又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促进“学以致用”

“活动课”中设计了“学用结合”的部分,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现学现用”,树立“学以致用”的观念。

三、总结与结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加快,社会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要求明显提高。作为基础教育,教师的教学重点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新课改下,初中地理课程中新加入的“活动课”板块就肩负着这一重任。因此,教师在活动课的设计、实施、成效检测方面都要尤其注意。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新型的师生关系正在建立。学生和老师之间平等、民主的关系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升。但这有时候也会造成一些问题,例如,课堂混乱。这时老师就要注意做到稳而不乱,收放有度,避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走入误区时,老师也要注意及时地对他们进行引导、帮助和控制。

总而言之,只有不断提高学生素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师生才能共同努力结出活动课程的丰果硕食。

参考文献: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篇7

一、课堂教学设计要贯彻三个理念

1.务必整合三个维度: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 尽量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落实到具体的每一节课堂中, 充分融合三维度来构想课堂目标、课堂内容和课堂活动.

2.务必体现三个中心:

在教学设计中提倡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中心.创设真实的、具有挑战性并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 激活思维, 让学生在问题引领中思考、分析、探究、研讨, 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3.务必实现三个转变:

在课堂教学中, 实现教师角色转变, 实现教与学方法的转变, 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让学生当“主角”, 教师为“导演”, 发挥学生潜能和创新精神.在教学中营造良好氛围, 设计活动激发兴趣, 以问题设置“困惑”, 以实验展开探究, 以充分互动建构课堂.把以“讲与练”为主的模式改变为新课改下的“创设情境→问题质疑→探究学习→掌握新知识提升能力”的课堂模式.

二、课堂教学设计要进行三个研究

1.研究学情是课堂教学设计之源.掌握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生活经验、能力基础、兴趣爱好、个性特征、思维品质、学习习惯等方面的情况, 在教学设计中, 不能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 提出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 让学生不能回答, 以致课堂教学陷入被动;也不能低估学生水平, 否则, 激发不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思维活动陷入“钝化”状态.只有课堂教学设计恰好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教学才最有效, 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研究课程资源是课堂教学设计之本.课程资源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教学设施等与教学过程有关因素, 教师在掌握学情的基础上, 吃透教材, 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进一步分析教材体系, 把握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内容, 明确教学要求, 充分整合课堂资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重新设计课堂教学内容.

3.研究教学方法以便课堂教学设计时选用.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注重体验, 强调探究;注重合作, 强调实践;注重情感, 强调互动;注重过程, 强调整合.

三、课堂教学设计要明确九个要求

1.有准备:

备教材, 备观点, 备学生, 备教法, 备思路.

2.有激情:

精神饱满, 充满活力, 声情并茂, 情境交融.

3.有节奏:

语言准确, 精练简洁, 语速适中, 形象生动, 讲中学练中用.

4.有过程:

情境诱导, 由浅入深, 从易到难, 化繁为简, 被动变主动.

5.有互动:

问题导学, 问中有学, 学中有问,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6.有体验:

激发热情, 启发思维, 学会质疑, 学会释疑, 学有进步.

7.有力度:

目标明确, 突出重点, 讲练结合, 培养能力, 注重发展.

8.有成效:

要我学变我要学, 难学变易学, 苦学变乐学, 死学变活学.

9.有遗憾:

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 有遗憾才追求完美.

四、课堂教学设计要总结三个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素质提升的“催化剂”.坚持课后教学反思, 是教师成长、成熟的一种有效途径.

1.教学理念反思.教师往往只反思教学问题, 笔者认为, 教学反思要从根本上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是否体现新课改的要求, 是否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是否充分利用了课程资源, 是否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而不仅仅是为了分数.只有这样, 教师反思才能促进自己的理念不断更新与发展, 才能提升教学高度, 才能明确教学方向.

2.教学过程反思.在课堂教学完成后, 及时回想当时的教学情境, 并积极思考:预设目标是否脱离学生实际情况?内容的安排是否妥当?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手段、形式与内容是否配套?学生是否有兴趣?是内容本身还是教学组织的形式有偏差?学生是否积极思维?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哪些方面需要补充完善?如果经常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就更能优化教学设计,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教学效果反思.如果教师在每一堂课之后, 都能仔细查找教学中的亮点和失误, 对教学亮点加以交流, 对教学失败的原因认真剖析, 多积累“病例”, 同时对症下药寻找“疗法”, 更能积累教学经验, 增强后续发展潜力.

上一篇:英语作文:我的理想职业下一篇:《地球在呻吟》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