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的感悟

2024-09-17

作文教学的感悟(共12篇)

作文教学的感悟 篇1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采用分步教学训练法, 锻炼学生的审题、立意、选材、材料组织、行文与改进等能力, 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分步教学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仓库。我竭力要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 缺乏热情。儿时的内心冷苦冰霜, 来日必成凡夫俗子。”教育是为了培养人的心灵的丰富性、多样性, 教师要想在学生心田中激起情感的连漪至浪花, 必须着力培养“多情善感”的学生。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积极的寻求合适的教学方法, 一方面锻炼学生的作文能力, 一方面使之树立对自己作文能力或是潜力的自信心。为此, 笔者认为应当采用分步教学法。概而言之, 这分步教学法就是分别锻炼学生的审题、立意、选材、材料组织、行文与完成作文后的改进提高能力。

实际上, 学生之优者, 文中终有瑕玼;学生之劣者, 文中也必有可取之处。如果一味进行整文练习, 往往好的会因为作文整体水平较高, 而忽视其中不足;一般的则无法扬长避短, 进一步提高;差的会以为自己文中一无是处, 更不知从何处提高。因此, 教师应当分解各步, 把各种能力的锻炼与考查放在一个较好的环境中进行。这样, 才能更好地发现优点与劣势, 也才能有针对地加以练习提高。

一、审题

学生审题能力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命题质量的提高。命题作文能够引发学生的联想, 开拓学生的思路, 使学生对文题有较深刻的认识;半命题作文是考查和锻炼学生审题能力的很好的命题方式, 它很容易发散学生思路, 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选择自己熟悉的内容, 写出较为优秀的文章;无命题作文一般选择范围更广, 而又有一些约束力很强的要求, 很多学生不知从何处着笔, 最终写成的文章也就难免落于俗套。因此, 提高学生审题能力也应做分步训练:首先, 不考虑事件的意义, 而只要求学生把事情叙述清楚, 锻炼学生对线索的把握能力;其次, 对事件深层意义的挖掘, 使文章基本“脱俗”;再次, 追求语言的生动与文风的朴实。在每步训练中我主张把训练目的作为唯一评判标准。这样, 作文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才能使文优者去其骄, 文拙者戒其躁, 就所谈问题引起长期的重视。在这方面的训练上, 大多数教师总是整体评判作文的优劣, 使学生不知如何提高。

二、立意

文章立意方面的训练, 旨在使学生向着更广更深层次发展。很多事情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的, 孰优孰劣不能凭个人喜恶而断, 而应看看谁想得更深入更细致。范围广是由己及他, 不宜就事论事, 往往能够在一连串的联想中引发出独道的见解。思想深刻, 其实是由表及里, 在不断地追问“为什么”的过程中逐步发现问题的关键。低年级的学生往往由于见识少, 阅历浅而很难从身边小事去领悟人生、剖析社会, 我们可以从身边小事入手, 使其摆脱纯粹的感性认识, 而逐渐习惯理性思考。思考以情感和生活态度方面为宜, 因为这样不易显得见解过于浅薄拙劣, 是遮羞避短的方法, 但如果学生有独道见解更应积极鼓励其进一步的发展成熟。

三、选材

教师只有督促学生对材料进行积累, 鼓励其多读书看报, 获得更多的信息, 才能写出游刃有余驾轻就熟的文章。同时, 教师也应尽量丰富自己的大脑, 以便在学生一筹莫展时, 给予积极引导。对大多数缺少生活积累的学生, 我们不能过份要求他们写出内容多么丰富的文章, 正如拙于言谈的人我们不能要求其侃侃而谈。然而, 内容不丰富, 也并不一定不充实, 正如言语少的人也往往一鸣惊人, 关键是要能够切中要害, 这样就引出了一个材料选择的问题, 这个问题在面对记叙文时犹为突出, 因为要选择有特点、具代表性的事件或人物加以描述, 这样才能写出与众不同的文章。然而, 在自己所掌握材料中很难找到与之相应的东西, 怎么办呢?我认为应当鼓励学生改编细节、制造特点, 但不要虚构事件。因为如果有意地去改动一些细节内容时, 材料的可选择性与可驾驭性都要增强很多, 而且文章显得不俗, 又不会带来通篇虚构时产生的诸多漏洞。总之, 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自己掌握的材料与文章的主旨之间建立起更为恰当的联系。

四、材料组织

材料的组织也是使文章“脱俗”的诀窍。然而这步往往被教师和学生忽视, 认为只要能把事情说清楚, 详略得当也就可以了。其实妥善地安排组织材料往往能给文章增色不少。不管是从课文中还是在其他读物上的文章中都不难发现这类例子, 但学生的文章中都很难发现精巧的构思, 就是因为缺少这方面的训练。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发现有几种常用又有效的组织材料的技巧:1.舍全体而取局布。写人记事、描景状物, 都可用此法, 集中笔墨、明确线索, 往往效果好于概言备述。例如, 写人时不描述其性格体貌、言谈举止, 而通过其有特色的部位、言语、随身物品等展现人物性格。2.巧设悬念。这种方法在各种文章中都应积极运用, 可以使文章更加引人入胜。3.突然转变法。这种方法往往能使俗文变成精品, 但有时显得难以驾驭, 如果详略失当, 是有损无益。

五、行文

在准备做好之后, 文章的写作就比较容易了。但好的语言是优秀作文不可缺少的因素。大多数学生都具有基本的语言驾驭能力, 能够表达文章内容, 不会因辞害义, 但也很少语言精练文辞华美。我觉得很多学生把语言的朴实与用词的考究不能加以区分。教师应不断地提醒学生注意改善自己的语言, 注意词语的积累与运用, 追求用语的精进。

六、改进

写作的完成不表示作文过程的结束。教师的批改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当然, 每篇文章都逐字逐句地批改是不现实的, 但我认为可以以上面五步为标准做几次认真批改点评, 其它的练习作文可以交给组长完成, 让学生互相点评、取长补短, 并对原文不断改进, 与其写另一篇同样水平的作文还不如将一篇文章反复琢磨, 使学生在文章的改进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缺点以求提高。教师点评学生作文时, 更应肯定每个学生的优点, 指出每一点不足, 使学生作文不断精进。

以上六步, 分开训练, 能够更好地发现学生作文的优缺点, 肯定优点能给学生以信心, 指出不足能使学生更加勤勉。但是不能因此而忽略作文的整体性。在分步练习之后, 应让学生在完成完整作文的过程中注意每一个步骤, 最好是分步列写提纲, 作文水平必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韦志成, 《作文教学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8.10

[2].王有声, 《王有声导学小学作文》,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3].任文田, 《小学作文训练艺术》,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3.8

作文教学的感悟 篇2

在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个学生都害怕老师布置写作文,一提起写作文就犯难,抓耳挠腮,不知从何下笔。经过这几年了解主要有这几方面的原因:

1、觉得无内容可写,乱编的多。

2、语言积累少,干巴巴的,难以写具体。

3、对周围事物没有留心观察。

4、缺乏想象力。

5、题材千篇一律,难以表达真情实感。针对以上问题,根据平时教学中的一些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的追求。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呢?

1、让学生写熟悉的内容,以“趣”激趣。作文命题应开放,出宽题,紧紧围绕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以他们周围的人或事、景或物作为作文内容,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感到有一种表达的愿望,有一种冲动想把自己想说的意思表达出来。如根据学生的思想情况,命题为《××,我想对你说》。又如根据学生最喜欢做游戏的特点。我们可以精心设计游戏内容,游戏前,告诉学生要留意游戏的过程,注意同学的言行和表情。游戏后组织学生说过程,讨论从游戏中懂得的道理。学生玩得兴高采烈,自然会说得兴致勃勃,写起来就不难了,而且有兴趣了。

2、以成功的喜悦,激发写作欲望。要使学生坚持不懈地自觉作文,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并逐步养成习惯,满怀乐趣地去学习,在实践中我具体做好以下工作:首先用肯定给学生自信心。学生的作文被拿到班上作范文宣读,小作者的眼睛会一亮,神情高兴。哪怕学生写得很不成功,也要给予鼓励性的评价,甚至把一些差生的作文修改好后在课堂上讲读,以此激发学生特别是差生的作文兴趣。其次在作文评语中给予鼓励,为作文中的优点“喝彩”,哪怕只有一个

词用得生动、一个句子写得好或一个地方有新意,也要为其叫好。让他们觉得“我也会写”,从“怕写”向“要写”、“乐写”迈步,循序渐进,最后达到共同的目标。第三是办好班级的习作园地,把优秀的篇,段张贴在上面,供全班学生学习、品赏。还可以鼓励并指导学生向报刊投稿等。

3、开展形式多样的作文活动,激发写作兴趣。学生好奇心强,爱表现,形式多样的习作活动能调动学生的习作兴趣。如开展课前读报活动,让学生到讲台宣读自己的优秀习作,或是宣读从作文选上看到的好文章,精彩片断等等,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和表现的机会。为了表现自己,在课外时间他们就会趣味盎然地寻找或写出自己满意的习作。又如开展作文竞赛活动,竞赛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手段。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由于竞赛中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增长,因而多数人在比赛的情况下学习和工作一般比没有比赛的情况下好得多。中学生喜欢表现自己,好胜心强,开展竞赛活动,给他们更多的参与和表现机会。这样不但可以调节以往习作所形成的氛围,激发学生“我要写”的兴趣,还可以大面积地提高习作的质量。

还可以用导语激趣,创设情境激趣等等来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培养写作兴趣是作文教学的突破口,是指导学生作文迈向成功的基点。

二、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利于学生从读学写,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这也是作文教学的基本途径。

1、从阅读中学习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法。

我们在写作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把作文指导渗透到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每学习一篇课文后,注意对该文的结构和写作方法进行分析。

2、联系课文,适当摹仿,仿中求创。中外作家历来强调创造,但在写作中可以适当摹仿。

3、加强朗读背诵训练,培养语感。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道出一个深刻道理:文章源于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否则,纵有思绪万千,笔下也难有片言只语。古代的一些文人学士,如韩愈、苏东坡……他们压根就没学过语法,修辞、逻辑,但能写出千古流传的好文章,其奥秘在于他们熟读乃至背诵过大量的优秀作品,形成了敏锐的语感。所以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有懒于多读多背,实践证明,运用语言文字,写作能力的的形成,也需多读多背,课内多读,课外也需多读多背。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朗读训练。要求正确朗读好词句篇,读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还要适当增加背诵的量。通过读、背使学

生把课本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提起笔来就不会难了。

4、多做读书笔记。

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感悟 篇3

一、兴趣是作文成功的一半

良好的开端往往意味着成功。作文尤为如此,对孩子来说,没有比兴趣更好的老师了。可是实际生活里,很多孩子因为没有良好的引导,而丧失了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愿望,这是很可惜的。对于家长来说,培养孩子的写作兴趣当然有一定的难度。而教师呢?却肩负着这重大而神圣的职责。

我觉得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要从多方面着手:

1.加强教师自身修养,以丰富的知识、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 于永正老师曾说过:“我的普通话并不标准,但我一讲起课来,就会充满激情,学生也就被我感染了。”众所周知,于老师的课非常吸引孩子,课堂气氛热烈高涨。这当然与他丰富的知识、生动的语言分不开。当教师在孩子们心目中树立一个态度和蔼、语言幽默的形象后,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提高。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2.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不愿意写作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材料可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就赋予教师要善于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有材料可写。如写小物件、写水果,将实物带进课堂,让孩子们边玩边吃边观察,当然是玩得开心,写得也开心了。写活动,我提前组织一次语文活动课(如:“吟诗作画”游戏),或当堂组织一场文字游戏(如:“传电话”等)。孩子们在游戏中找到了材料,找到了乐趣。

3.实施正确评价,保持学生积极心态 孩子在付出了自己的劳动后,非常渴望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他人的赏识。有时候,他们的信心、积极性就取决于某一篇作文的成败,因为他的心血没有得到正确、及时的肯定。我认为:教师除了要认真批阅学生的作文,还要发掘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和鼓励。此外,教师还要及时了解学生习作中的疑难之处,给予指导、点拨。启动了学生的心智,敞开了心扉,他们畅所欲言,欲罢不能。

二、鲜活的语言是作文成功的基础

作文是由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转化的过程,它必须从压缩而简约的、自己能明白的言语向展开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形式转化。而写好一篇较好的作文更需要小作者有较为丰富的语言文字功底。

我在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方面采用了下列方式:

1.训练朗读,以外部语言促内部语言发展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经典之作,语言规范,用词精当,可谓文辞俱美。我特别重视这些课文中许多精彩段落的朗读与背诵。因为学生对语言感悟能力的提高,可以促进他们对事物描述能力的提高。换句话说,学生的口语感情平板,那么他的内部语言也是没有激情的,写出来的文章会毫无生气,反之亦然。只有发挥语言的功能,培养较强的语言感悟能力,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才能提高写作能力。

2.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看书。”我让学生看书时,一定要带上一支笔,一边默读一边在书上做笔记。可以是圈划好的词句,也可以是记录自己的感受或疑问,还可以是自己对文章的评价、意见。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学到了他人之长,又学会弃他人之短,达到了积累语言的作用。

3.收集语汇,用之实践 《新课程标准》中批出:课外阅读总量六年制不少于是150万字。由此可见,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语文,还要在课外大量阅读。像成语、谚语、俗语等都值得学生学习、背诵。所以,我班的学生有一道常规作业,每天阅读课外书籍1200字以上,在专用本上做好记录,并在第二天的早读课前10分钟里进行交流。

三、技巧是作文成功的关键

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作文成功需要有一定的技巧,要有新意。作文除了对文体、题型进行技巧训练以外,我认为思维训练也尤为重要,它关系到一篇作文的得失。

1.选择思维训练法 选择思维法在作文中是广泛应用的,象围绕中心选择文章的重点,选择叙述的顺序、人称,选择恰当的词句,都要运用选择的思维方法,有了选择,表情答意更加准确,作文才有广阔的空间。

2.批判思维训练法 作文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写动物就模仿《我们家的猫》,提到同学之间的事就套用《小木船》等,“抄、编、套、空”的现象比比皆是。这就要运用批判思维向来作文,从生活中选取真人真事,敢于破旧大胆创新,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不同点。我常常鼓励学生:要写就要写出你的特色来。只有这样才能写出超出平凡的好作文。

此外,还有想象思维法、正向思维法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作文思路大大拓宽。

当然,要写好作文,还有很多种方法,关鍵还在于学生的主动性,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帮助他们掌握写作的方法,赏识他们的成功,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由扶到放,由仿到创,假以时日,必能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中学作文教学中的思考与感悟 篇4

真实, 作文教学的写作灵魂。真实, 是真切而朴素的意思。只有真实, 才谈的上可信、可亲、可敬、可感。只有真实的文章, 人们才百读不厌, 久读寻味, 味中有趣, 趣中有乐。因此, 真实, 乃作文之本, 写作之灵魂。

一、真实生活, 写作永不干枯的源泉

陶行知一生奉行“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的理念。毛泽东同志曾说:“教育必须与生活劳动相结合。”朱熹《观书有感》云:“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就是说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 用心观察才发现, 汲取源头活水, 做一个生活中的真心人、有心人, 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生命力。他们虽然古今相隔, 说法不一, 可其中讲的道理却是一致的。由此可见, 生活决定写作, 写作来源生活, 写作为生活服务, 这是一个不争的实事。

基于上述认识, 作为教师, 我们应强化学生的生活教育、体验教育。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文体活动、家庭体验活动。通过这些活动, 让学生深入生活、贴近生活、感悟生活、懂得生活, 获取捕捉写作的素材。

二、真情感受, 写作鲜活的生命

作文教学, 应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基础上, 触摸自己最真实的心灵, 触摸心灵中纯真的部分, 让自己的真心、真爱、真感都能在朴实而自然的文字中流淌。正如歌词中所述:“我的思念, 是不可触摸的网, 我的思恋, 不再是决堤的海。”多么真实的体验, 多么纯真的语言, 以我笔写我心, 道出了一对情侣断肠思念的情怀。

情感是不能强加的, 只能涵养而丰富, 宽容包含个性色彩。在教学中, 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允许学生的不同体验。对学生而言, 只要思想健康就行。写作的自由畅想, 一定会带给学生广阔的空间。以真情感受, 写作鲜活的生命。

三、真言文词, 写作朴素的风格

真言, 在写作中“真话实说”。写出真诚的自己的语言。有话必说, 无话不说, 心口如一。这是写作的起码要求。

真言, 还要求用词准确, 贴切, 极具表现力。如朱自清的《背影》—通过对生活中“望父买橘”细微片段的捕捉, 几个“攀、向上缩、微倾、抱、散放、爬下、再抱起”关键动作描写, 对人物细致的刻画, 表现父亲伟大而深沉的爱。纯真而朴实的语言, 白描手法的渲染, 写活了父亲的形象, 近在眼帘, 历历在目。

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选取感同身受的素材

中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天真烂漫的。家庭, 学校是他们最熟悉的场所, 每天要发生许多或可歌可泣或悲欢离合的故事。我们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熟知的生活资源, 为写作提供难得的素材。

利用家庭生活, 写出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家庭是学生的生活的第一空间, 父母是中小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成员的喜、怒、哀、乐, 情感交织, 都会在中小学生心灵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每当有情感的触动, 就会有滔滔不绝的往事呈现。父母与子女的关怀与牵挂;因意见不合而吵闹的家庭琐事;农村家庭父母锄禾当午, 早出晚归的田园生活;城市家庭父母双双下岗, 因经济拮据而辍学的困惑;花好月圆、对酒当歌、悲欢离合、生离死别之情;因不孝而带来婆媳吵闹以及财产争割;因婚变而致的单亲家庭, 感情失落等等, 皆是学生习作选择的丰富素材。古今中外有多文学名著都是家庭题材类作品的典范。如巴金《家》, 通过描写一个生活在高公馆内的贵族大家庭的全部悲欢离合的历史演变和衰亡, 来宣告一个“不合理制度的死刑”。在中小学教材中, 有鲁迅的《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朱自清《背影》、朱德《回忆我的母亲》、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等经典之作, 大可借鉴与欣赏。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人生染缸, 也是学生情感的沃土。成百上千人的学校、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校工关系, 和谐的、高傲的、偏执的、孤僻的, 异常复杂。学校的环境、校训、校园文化蕴含着动人的故事, 影响着每一个学生, 时刻触动幼小的心灵。教师的举手投足, 侃侃而谈, 落落大方的姿态, 滔滔不绝的演讲, 定会对学生有言传身教的感化。在中小学教材中, 诸如《藤野先生》、《从百草屋到三味书屋》等, 除品味教材中校园生活外,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让学生感受集体的温暖, 借此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巧用阅读教学, 培养写作激情与技巧

学生的写作激情首先源于现实生活的激情。写作是培养生活的需要。教师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拥抱生活、体验生活。学生作文的激情靠教师的培养和自己的自信, 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为此, 建立一套多元评价体系, 很有必要。教师要正视作文水平和作文能力的差异。作文评价要重过程, 看发展。对一些比较差劲的作文, 教师要宽容, 要尽力发现其中的闪光点。我们的理念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成功, 在享受成功的激情中不断进步。

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要深入分析名篇名段的写作方法, 并在分析过程中获得许多感悟。写作方法很多, 其中背诵与仿写是比较适合多数学生的写作方法。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百草园景色一段, 《背影》中望父买橘的片段。初中阶段是人生记忆的黄金期, 多读多背, 既积累语言, 积累素材, 又感到身临其境的美感。写作时信手拈来, 恰到好处。

仿写, 课文资源开新花, 也是资源共享的最佳运用。对于语感较强的学生来说, 是很容易掌握的写作方法。如叶圣陶《粜米》一文开头一段用白描的手法, 简洁的语言, 描绘出丰收的喜悦。“万盛米行的河埠头, 横七竖八停泊了许多敞口船, 船里装载的是新米, 把船压得很低很低……”

摘要:近年来, 教师作文教学面临许多困惑, 学生作文抄袭严重, 伪造生活, 千篇一律颇多, 缺乏真情实感。从中小学作文教学中, 我深切感悟到:作文的真实来源于生活的感触;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 选取感同深受的素材;巧用阅读教学, 培养学生写作激情和技巧。点滴经验, 以飨读者。

作文教学的感悟 篇5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学校师生之间的交往,班干部竞选演讲,观看演出等活动,同学们参加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也都成了学生体验的机会,为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我们老师的积极引导,都成了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途径。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作文的体验感悟也是如此。学习了山东体验式作文教学,我的感触颇多。

为此,我计划有意识地创设机会,结合文本,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课堂上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让生活与作文紧密联系,在生活中学习作文。向生活要素材,让学生留心观察。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注意收集观察的第一手资料。把丰富的校园生活、多彩的假日活动、温馨的家庭生活、四季交替带来的景物天气变化等引进作文课堂。“当老师做操的时候”、“大自然的声音”、“ 老师迟到了2分钟”、等等生活题材在我的引导下,都成了学生习作、说话的题材。

学生评作文中教师的指导不到位,让学生互改是个好方法.也能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但是,为了提高批改的整体质量,要有计划地积极引导学生实施“专项批改”,即每次习作训练以一个方面的教学目标为批改重点,提高批改的针对性,显然在这方面我还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我在设置体验式作文的活动太笼统,活动设计不具体,简单化。教师在设计活动的方式方法不够灵活,操作性差。所以学生的体验不够深刻,写出的东西不够感人。

如在“爱心故事”的主题体验活动中,学生在交流中只是泛泛而谈,还缺乏对父母的爱深入体会。

总之,在今后的教科研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将语文教学继续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努力让她多开花、多结果。

写作中的一缕春风

学习山东省体验式教学内容后我很有感触。

学生对生活体验得越深,描绘的生活就越精彩。体验式作文,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受益,在活动中学会表达。让学生学会体验生活,感悟人生、认识社会,是写好作文的重要途径。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基本思路,就是以激发情 感和抒发生活体验为基础,通过创设一定的写作情境,引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融入感受生活、体验自主创作,让作文回归生活,成为学生生命体验的激情表达。

让生活与作文紧密联系,在生活中学习作文。向生活要素材,让学生留心观察。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注意收集观察的第一手资料。把丰富的校园生活、多彩的假日活动、温馨的家庭生活、四季交替带来的景物天气变化等引进作文课堂

体验式作文教学在注重学生主题活动体验的前提下,并没有对技巧的训练加以否定,因为必要的方法指导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个性。但这种训练不是无序随意、重复低效的。而是更注重统筹安排,从初中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每个年级,每个学期,每次作文练什么,怎样练,要心中有数,如初中一年级可以进行简单记叙文训练,简单的写人写事训练,如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细节等,要了解记叙文的六要素。

新课改下作文教学的几点感悟 篇6

一、注重情感积累

新课标指出:“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然而真情哪里来?现在的学生,往往以自己为轴心画一个圆,认为长辈的关心是天经地义的,所以他们很少想到主动关心他人,很少体会到教师、家长、同学的关心、爱护和帮助。情感体验少,对生活感悟不够,使他们的作文缺少真情。因此,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懂得感情,懂得关爱别人的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我笔写我心”。

著名台湾作家张晓风女士说:“写文章要有同情心,有了同情心,才有写作的冲动。”巴金也曾说:“我写作不是因为我有水平,而是因为我有感情。”文章是真情的流露,没有情感的文章苍白无力,也无法感动人。写作中除了要有丰厚的材料积累外,还必须有情感的积累。只要作者情感的积累丰富,写作是自然情到笔至,妙笔生花。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写得感人至深,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作者真实地反映了父亲对儿子的真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深情。试想,如果没有这浓浓的真爱深情,只怕很难写出如此优美动人的文章来。事实告诉我们,有了真正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才能给作品赋予永久的生命力。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感悟生活,关心他人,增强他们健康的情感体验。

二、培养创新思维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创新,发展创造性思维”。作文创新首先是思维要创新。作文思维创新,能使文章思想独到、新颖而深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逆向思维训练。作文要写出新意,往往要打破常规,用逆向思维去审题。逆向思维在古代称为“反弹琵琶”,俗称“倒过去想”。例如,在写以《雪》为题的作文时,一般学生都会在文中赞扬白雪的纯洁,这是一种习惯思维,如果引导学生倒过去想,也许会有“白雪以洁白为外衣掩盖了世间的污秽”这样的观点,这个观点较之“白雪纯洁”的观点新鲜得多,写出来的文章当然也会因立意新颖而颇受好评。还可以用逆向思维来补充某些原有的单一观点,使之更臻完善。例如,“近墨者黑”是一般人的观点,但也有人从逆向提出“近墨者未必黑”,没有否定观点,而是从反面进行补充,使之完善。逆向思维能引导作者步入新境,写出创意文章,给读者以出乎意料而又耐人寻味的启迪。

2.多向思维训练。多向思维方法,即从材料或题目的内容多方面去阐述,注意对事物的正面、反面、侧面等诸多因素进行考察,从而写出别出心裁的文章。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文题目、材料往往也是多义的,立意时要多角度、多侧面思考分析,才能得出与众不同的新结论。比如,“滥竽充数”是人们熟悉的寓言,如果运用多向思维法,联系实际,至少可以有四个不同的角度立意。从南郭先生的角度:①批评不懂装懂的行为;②要抓住机会认真学习,齐宣王不会长命百岁,否则只能逃之夭夭;③肯定南郭先生溜走是有自知之明的表现。从齐宣王的角度,批评其享乐昏庸、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做法,不了解实际,必受蒙蔽。从齐缗王角度,赞扬他的改革精神。从众乐师角度,批评其不检举、不揭发昏庸分子的“好人主义”、“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教师要鼓励学生不必介意别人的观点不同,不必担心自己的思维偏差,坚信自己的眼睛,用敏锐的视角去注视这个世界。

三、加强语言积累

新课标突出强调了语言积累。语言积累主要是词汇的积累。文章语言要准确、生动,丰富的词汇积累是重要前提。那么,怎样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呢?

首先,积累中要善于学习课文的语言材料,那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段要积累。一篇篇课文组成的语文书,本身就是一本小小的百科全书,文中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名人逸事、凡人琐事都有涉足,只要做一番整理分类,不少内容都可以为写作的材料,真可谓是“就地取材”。

其次,要赋予语言生活气息,要能把语言还原于生活,应在生活中提炼语言。鲁迅一生重视“从活人的嘴上,采取有生命的词汇,搬到纸上来”。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体验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习他人的语言。

最后,在课外阅读中,对自己喜欢的语言,要能大体理解它的意思,摘抄下来,以丰富我们的语言材料库。

总之,作文水平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积累、感悟和融会贯通的过程。任何的偷懒和投机取巧都是要不得的,没有深厚的生活和学习积累,没有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真切体验,是不可能写出好的作品来的。作为教师,更要把握好当前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指导学生写作,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和技能。[e]

作文教学感悟 篇7

一、博览精读,积累写作源泉。

写作和阅读密不可分。读写结合,从范文中借鉴,极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些经验之谈,是有道理的。

阅读对于写作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博览群书,可以启发思维,活跃文思。陆机说:“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他认为观察事物可激发文思,研读古籍也可以丰富文思。有些人写文章如行云流水,笔到之处,文意丰富,言辞自然,这和他读书多有极大关系。其次,阅读可以吸取和丰富写作材料。从根本上说,写作中的材料都是取自社会生活的,但一个人的阅历有限,不可能对宇宙间过去和现在的所有事物都直接观察和感受。广泛阅读,则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不可能亲自接触、认知的生活和知识,从而丰富自己的写作材料。再次,阅读是掌握写作规律、学习写作方法的有效途径。别人的好文章读得多了,耳濡目染,便会懂得文章作法。最后,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一切古今中外名著,都是语言巨匠用提炼加工而成的规范化的语言写成的。阅读名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丰富语汇,了解更多的句式和修辞手法,掌握运用评议的基本规律,提高运用评议的技巧。

二、入境思情,学会抒情达意。

作文是一个人思想感情真情的表达,是一种亲切自然的流露。生活中,无论是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还是动人心弦的喜、怒、哀、乐,都会给人造成某种程度上的感情冲击,产生苦、辣、酸、甜之感。有所感就有所悟,有所悟就有所思。如果能把生活给予的所感、所悟、所思,通过语言真实、生动地表达出来,就是一篇很好的作文。

可是在现实的作文教学和学生写作中,部分学生对作文的实质理解不透。亲身经历的丰富的生活感受不写,而是专门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地寻思自己不熟悉的素材。

针对以上情况,我专门进行了引导性的作文辅导。

第一,精心挑选一些优秀作文,分析这些作文成文的经过,帮助他们了解写作文的真实本质。

第二,选材辅导。为训练学生在生活体验中选取写作素材,我特意设计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题目。如:《家的温暖》、《我好想……》、《感受真情》……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中找事例、谈经验、写感悟。

第三,及时抓住真实的生活素材,为学生提供写作基础。

比如,我班最近召开了一次家长会,会开得很成功,同学们都表示受益匪浅,感慨良多。我就不失时机地抓住这次机会让学生以“家长会”为主题,写一写自己在家长会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悟,要求写出自己的情感。我的话音刚落,同学们就提笔而作,教室里霎时传出“沙沙沙”的写字声。后来我批阅后,感到许多学生都写得真切、感人。特别是我班封豪杰的作文,更让我惊喜。封豪杰是名学习困难生,由于他学习成绩不好,家长这次没有来,在这种情况下,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实在难得。现节选其中的一段:

“我吃过午饭,就和同学一起来到学校。过了一会儿,家长们陆陆续续地来到学校。我看到别人的家长,不由地想起了自己的家长。下午3点整,家长会正式开始,可妈妈还没来,我很伤心。随着家长会的进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看到别人的家长都那么关爱自己的孩子,那么关心自己孩子的前途,我的家长却始终没来。我的心情极度悲伤。但是我还想向所有的家长呼吁:希望天下的所有父母都真心地给予自己孩子真诚的关爱。”

三、仿写训练,积累写作经验。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因此,在作文教学中,以范文引路,实行读写结合,指导从仿写起步学习作文,无疑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在阅读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充分挖掘课文中指导习作的典型,在分析理解过程中,不仅让学生了解“写了什么”,还让学生领会作者是“怎样写的”,从中总结出构成句、段、篇的规律,并把知识迁移到写作训练中,通过观察、仿写,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我常常让学生学习运用课文中的词语,丰富自己的语言。也常常在讲读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仿句写话训练。

例如:我在执教习作课《春天的油菜花》时,在学生对油菜花进行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运用“有的……有的……有的”这一并列关系的句式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说话训练。较好地抓住了油菜花的颜色、形态特点进行描述。学生通过观察写道:“油菜花有的还是花骨朵,绿绿的,像一粒粒小玉米;有的含苞待放,像害羞的小姑娘;有的已经盛开了,像一只只金色的蝴蝶。”效果非常好。

此外,在阅读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让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段式结构,掌握组句成段的规律,引导学生入门悟道。语文教材中,出现频率高的,学生易于理解的构段方式大致有下列五种形式: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承接式;并列式;因果式;概括具体式。根据这些段落结构形式,在教学中坚持读写结合,举一反三,训练学生的构段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大有裨益。

四、精心评改,上好讲评课。

“好文章是改写出来的”。精雕细琢,方成佳作;勿忙应对,多有瑕疵。首先,教师要告知学生修改的重要性,修改的方法,让学生自改、互改。其次,学生自改完之后,由教师精心评改每一本作文、评语要多指出亮点和成功之处,对有缺陷的地方的评语要委婉有分寸。当然,对态度较差、胡乱写的作文也要敢于打低分,以示警告。再次,作文讲评时,多读一些“优秀示例”,其中有完整的文章,也有优秀的片段,然后让大家议议说说其中的“成功之道”,有时可以自己一边读一边点评。最后,当学生完全掌握修改点评方法之后,要求学生互批互改,并且要有眉批和总评。

作文教学感悟谈 篇8

一、注重平时积累

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 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 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 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 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 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

二、注重学以致用, 结合实际及时指导

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 教师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及时指导很重要。初中课本上有这样两篇文章:魏巍的《我的老师》和王连明的《师恩难忘》, 我在教完这两篇课文后, 举行了一次“难忘的××”为主题班会活动。要求学生把自己最难忘的亲人 (不管是生离的, 还是死别的) 或事件用几句话描述出来。 (同学们踊跃发言, 其中有一位女同学是这样说的,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啊, 转眼间一年的中秋节又到了, 半年前与妈妈分别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记得妈妈要去广东的前一天夜晚, 我总跟在她身旁, 她出去我跟着, 她睡觉我伴着, 而且我还紧紧地捏着她的手, 生怕她即将离去。第二天, 我早早地起床了, 发现妈妈提着包已跑出了家门, 我连头也没梳, 散着发就在后面追, 我边追边喊, 妈妈也边跑边抹泪。到了夜晚, 我觉得房子里空荡荡的, 怎么也睡不着, 只好抱着妈妈睡过的枕头闻闻她留下的体味。) 这样的描写最感人, 学生也能说真话、实话。

三、重视作文的修改讲评———解决“写好”的问题

1. 学生作文虽不是作家的创作, 也不能写一次就完

事, 要让学生明白无论作文水平有多高, 一次性完成作文, 肯定会有漏洞, 会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 必须要反复修改, 要知道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 正所谓“文章不厌千回改, 精雕细凿始成金”。

2. 要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具体、写生动”。机构是文

章的骨架, 具体生动则是文章的血肉, 一副“骨架”加上“血肉”才能构成鲜活的生命体, 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 要重视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具体, 写生动。

3. 教师对作文的批改讲评是作文教学中尤为重要

的一环, 教师既要注重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讲评, 肯定他们在作文中的优点和成功的地方, 指出他们在作文中的不足与失误, 还要强调师生合作评议, 学生自主、合作修改, 让学生养成勤于修改的好习惯。针对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优点、闪光点, 一定要提出表扬, 要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进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鼓足他们乐于作文的勇气。 (记得有一次, 我发现一个平时作文不出色的学生在文章中准确地用了一个与电脑有关的词语:妈妈批评他, 他说我的大脑呈现“死机状态”, 于是我在批语中这样写道:今后能多看点书, 认真作好记录, 多联想、想象, 老师相信你的作文会更上一层楼!)

以上是我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理解和感悟。我相信教师只要在新教学理念的沐浴下, 引导学生立足于生活实际, 做生活的有心人, 在新理念的指导下, 再给予学生合理有效的指导, 给他们表达的自由和空间, 宽容每个个体的个性, 一定会改变不愿意写作文的局面, 每个人都会乐于作文, 乐于表达, 让作文成为学生表达生活的、体验生活的一部分。

摘要:作文要注重平时积累, 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注重学以致用, 结合实际及时指导;还要重视作文的修改讲评。

作文教学拾遗——感悟生活 篇9

在探讨这个问题前, 有必要先说说何为“感悟生活”。举个例子说吧, 《后汉书·丁鸿传》中有这样一句话:“鸿感悟, 垂涕叹息。”意思是说, 丁鸿因受到感动而猛然醒悟了, 泪流满面, 悔恨叹息。可见, “感”是“悟”的前提, “悟”是“感”的结果。有“感”方有“悟”, “感”之愈深, “悟”之愈透。作者写文章, 不论写人, 还是叙事;不论写小说, 还是写散文, 都是从自我感受出发的, 从生活体验中来的。如果他们没有生活感悟, 就不可能写出情真意切的动人作品来。

要写出感人之作, 就要用心去感受生活。对生活有了“感”, 进而才能“悟”。首先必须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常言道:人非草木, 孰能无情。而“触景生情”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目睹异彩纷呈的大千世界和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 人们不能没有想法, 这“想法”便是观察、思索、感受的综合表现, 其产生与情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所以感受生活, 悟其真谛就必须要以丰富的情感为前提。很难想象, 一个对社会对生活冷若冰霜、麻木不仁的人, 他能热爱生活、深入生活、并能感悟生活?

不言而喻, “情感”对于写作之重要, 这一点早已成为读书人的共识。刘勰有言:“情者, 文之经也。”由此可知文章与情感的密切关系。诚然, 学生作文与文学家创作不尽相同, 但有一点是相同的, 那就是都是一种精神生产活动, 其加工对象主要是现实生活所提供的信息。而我们的广大语文工作者常常感叹学生作文言之无物、枯燥乏味、无病呻吟, 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诸如写作技巧不娴熟、表现手法单一、语言干瘪等, 但很大程度上, 是习作者缺乏写作的热情, 缺乏对生活的感悟。

其实, 学生的情感是丰富而细腻的, 他们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 喜欢别人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肯定和赞许, 那么为人师者只要抓住这一点, 并及时地进行启发, 诱导, 鼓励, 那样他们的情感就会热烈, 纯真, 升华。在这方面, 我们可开展一些积极的活动, 让学生的情感在活动中得到净化, 在认识中得到升华。例如, 阳春三月, 可组织学生开展“春之声”一类的诗歌朗诵比赛, 同学们在活动中情绪就会高涨, 士气就会高昂, 学生的情感世界就会得以丰富;清明前后, 可组织学生瞻仰革命领袖纪念馆或烈士陵园, 凭吊先人, 同学们心潮激荡, 思绪万千, 瞻仰之后, 就可以写出饱含激情、闪烁睿智思想的感人之作。一次, 我布置学生自己拟题写一篇记人的文章, 并规定在五分钟内拟好作文题。五分钟还不到同学们就拟出了“我的老师”之类老掉牙的题目。我看了之后要求大家在原来的基础上将题目换成感情色彩浓一点的, 经过启发点拨, 大家情绪高涨, 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一会儿同学们就拟出了几十个不落俗套的题目, 在这些题目中不乏饱含感情的, 如《老师, 您听我说》《妈妈笑了》《刻在心坎上的记忆》《思念真美》《爸爸的茶杯》《梧桐树下的笛声》《山腰的那棵酸枣树》等。平时, 我经常要求学生看课外书籍, 尤其要求学生多读一些中外文学名著, 并指导他们在阅读课外书籍时如何取舍, 对作品中那些抒情色彩浓郁、感情热烈奔放的文字在体味的同时力求能背诵, 这样就可以将学生的感情与作品中的人物感情有机的结合起来, 做到心灵的交融。在教学中我常常要求学生写片断作文, 写情境作文, 时不时地进行口头作文训练, 所有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 进而丰富了学生的情感, 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其次, 在感悟生活的过程中注意升华学生的情感。丰富而健康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无疑是起积极作用的, 感情流于笔端, 思绪缕缕, 话就会如泉涌。但值得指出的是, 感情丰富了, 不完全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 悟出了生活的真谛。这里还有一个感情是否升华的问题。感情升华了, 认识生活便深刻, 认识生活深刻, 写出来的文章, 主题才深刻, 审美感知和审美认知才能高度融合, 这样文章才有力度。

例如, 我曾布置了这样的一篇作文———《最开心的一件事》, 一位学生写周末遇雨, 几位住宿生没有回家, “留守”宿舍, 在一个室友的提议下, 开了一个寝室晚会。歌声、笛声、欢笑声与室外的风声、雨声、雷鸣声交织在一起, 组成了一曲欢快的交响乐。文章结尾这样写道:“这就是我进校以来最开心的一件事。”这篇文章尽管结构完整, 字里行间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紧扣了题目中的“最开心”, 但立意欠深刻。我看了后, 把这位学生叫到教师办公室, 引导他思考:为何这次是最开心的, 难道就没有其它令自己最开心的事了?经过他的一番心里倾诉, 我明白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等原因造成学生心理压抑, 个性得不到发展, 心情过于沉重。于是我给他讲述了学生时代的周恩来读书的故事, 通过我的一番点拨, 这位学生对学生生活有了新的认识, 修改后的作文增加了“我”平时烦恼的内容, 穿插了考试频繁、学习高度紧张的片断, 结尾也改成了“我们需要多彩的生活, 我们更需要七彩的阳光!”改后的文章尽管还不免幼稚, 但较之原作却丰富深刻得多了。

再次, 正确感悟生活必须净化学生的情感。文学家在感悟生活和大自然的时候, 饱含着对生活的热情, 其感悟生活的过程也就是敞开心怀与大千世界作情感交流的过程, 既能“悲落叶于劲秋”, 又能“喜柔条于芳春”。情感不同, 对生活的感悟也就不一样。同是以“咏梅”为题材的诗歌, 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气势恢宏, 格调高昂, 表现了无产阶级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以及不图名利、甘为无名英雄的宽阔胸襟;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则缠绵悱恻、凄凉哀婉、孤独惆怅, 表现了诗人孤芳自赏的情怀和无可奈何的心境。所以我们要净化学生的情感世界, 摒弃消极、低沉乃至错误的情感因素, 引导学生的情感朝积极、热情、健康的方向发展, 这样方能让学生悟出生活的真谛, 对大千世界作出公正的判断, 得出正确的结论。

作文教学的感悟 篇10

一周后的作文交流课上,大家争先恐后地倾诉自己的肺腑之言。

生1:一开始听到这个作业时,我心里一阵嘀咕:“老师也真是的,这种小事做了又有什么用呢?真想不通!”但是,当星期六我亲身体验时才真正体会到———我错了!我发现爸爸的双脚上满是伤口,里面仍是殷红的。当我用温水轻轻擦拭他的伤口时,爸爸笑了,笑得那样开心。

生2:我从小就和外婆生活在一起。与外婆相处了12年,都是外婆为我洗脚,而我却一次都没有为她老人家洗过,真是惭愧。幸好这次作业,让我真正了解了外婆的辛酸。她那布满老茧的脚上粘着几条止痛膏。当我把这些止痛膏撕下的时候,我惊呆了!外婆的脚上怎么会有这么多的裂口?而我还经常惹她生气,真是……(哽咽着,说不下去了)

生3:我是为奶奶洗脚。奶奶已经75岁了,但还操持着我们这个家,有时还要走到学校里来为我送菜。以前我真的不知道奶奶的脚会是这样:瘦得只剩下皮包骨的双脚上布满了皱纹,十个脚指甲乌黑。奶奶的身体一直都不是很好,今后我会一直为奶奶洗脚,一直关心她,使她的晚年生活更加快乐、幸福!

生4:我在给妈妈洗脚时,妈妈摸着我的头说:“轩轩,你长大了!”当时我的心一阵颤动,眼泪夺眶而出。长大的感觉真好!

……

听完了学生的心灵告白,反思他们前后思想的变化,我沉思了。我们的作文教学该走向何方呢?

启示一:生活———作文教学的源泉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点缀,而是生活本身”。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有许多值得体味的闪光点,如果不留意,就会稍纵即逝。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可以成为学生作文的材料。学生应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随时关注这一切。如在一次读报写字课上,有位学生向大家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两千颗爱心编织一个美丽的谎言》。听后学生的反响很大,于是我就请他们把自己的心里话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学生个个精神抖擞,写出来的文章篇篇精彩绝伦。值得一提的是,学生们非常自觉地关注起这则故事的后续报道,掀起了一场写作热潮。

启示二:体验———作文教学的真谛

体验就是学生在亲历的生活实践中通过感受、认识,在用语言文字进行表情达意的过程中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发展自我,使自己的作文热情得以激发与培养。我们的作文教学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或者以学生所理解的生活作为教学的起点,发展学生的个性、情感、意志、态度,指导学生选择有意义的、恰当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反映自己的个性特征。本次作文教学,我就非常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让学生通过为长辈洗脚,体会长辈的艰辛,学会关心、孝顺长辈。如有位学生从这次洗脚中了解到奶奶的操劳,并毅然决定要经常为奶奶洗脚、为奶奶做事,真正做个孝顺的孙子。正因为有了厚实的生活基础,更有了真切的生活体验,所以才有这样感人的肺腑之言。

启示三:生成———作文教学的妙笔

初中感悟作文教学初探 篇11

作文感悟法,就是给学生提供借鉴点多而且优秀的范文,让学生认真阅读,细心感受,然后总结出从中感悟到的可以借鉴的内容和方法,进而运用感悟到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来进行写作训练。

以下面一篇散文为例来谈谈这种方法。

1.阅读范文:

此生从未去过江南,徘徊于山水之间,那一片烟柳繁华时常摇曳在梦中。看惯了浩荡金风中起舞的白桦林,看惯了茫无边际的林海雪原,在天苍地茫之中,心里就下起了杏花春雨,笼罩了古诗中的四百八十寺。

仿佛展开了一幅画卷,千里莺啼,水村山郭,缓缓绘成了梦里清丽温婉的背景。没有寒冷,没有冰封雪盖,有的只是杨柳微风,杏花春雨,有的好似永远是人间最美的四月天。将脚步放逐于幽深的雨巷,让心轻轻地承载丁香的惆怅。在那样的情景之中,哀愁也变得美丽起来。

江南的女子,该都是亭亭玉立,浅笑低回,驾一叶兰舟,轻舒皓腕,采一朵火红的莲,于时光深处悠悠而来。或人面桃花,倚墙嗅青梅,或秋千院落,裙裾飞扬,或蹙眉深坐,挑尽残灯。千般情态,万种风情,那张微笑的脸,从婉约的宋词深处慢慢地漾上来,直印进我向往的心里。

江南的男儿,该都是满腹才华,风流倜傥,轻摇纸扇,漫步于薄雾轻笼的郊外,或思饮艳遇,或提酒携樽,登楼作赋,把一片情怀挥洒于山水之中。他们的诗词歌赋,让江南的历史承载了太多眷眷的深情。让远在天涯的我,于书卷的清芬中神飞千里。

江南的才子佳人,男儿的才思,女子的多情,相遇后便演绎出许多故事。于是便有了男儿的铭心之思,女子的无边清怨。有些故事,历尽千年,早已成为后人口口相传的传奇,成为一份直指人心的美丽。

其实,更吸引我的,是江南的历史底蕴。无数次的兴衰更替,造就了它沧桑的厚重。江南的风物,吸引了无数统治者的心,他们一心想占领江南。江南在他们的梦里,是一个欲望。当时柳永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曾引得金主完颜亮亲临江南,在西湖上,饱览江南名胜之后,慨然写下:“万里车书尽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由此可见其志。

有春风十里,珠帘漫卷,也有故垒萧萧,山枕寒流。无边风月,映衬着沧桑之美。这就是江南,水蕴灵性,山藏厚重,人拥至爱。这样的江南,怎能不成为千百年来人们的向往之地?

我梦里的江南,如一朵洁白的莲花在缓缓绽放。

2.学生自主探讨,积极去感悟,把众多的感悟点理清楚,形成最终的感悟收获。可借鉴的知识点如下:

可以借助联想和想象来作文,运用间接得来的经验,可以写出精彩生动的文章。

比喻、引用、化用唐诗宋词中有关江南的诗词句,可以让文章的语言很出彩。

散文体现了“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用女子、男儿、才子佳人、历史底蕴来充实文章内容。

四字短句的运用,能让作者的情感深情流露。情感外露类的文章可用此法。

平时要了解历史文化名城,关键时刻就是绝佳的写作素材。

向往名胜古迹:洞庭湖、岳阳楼、黄鹤楼、兰亭、赤壁、醉翁亭、石钟山、北固亭、桃花源、天姥山……

向往人物:陶渊明、李白、杜甫、司马迁、李清照、辛弃疾,诸葛亮、杜甫……(風雅之事、忧国忧民、英雄壮举、壮志未酬……)

对某处地方的向往,不能单叙地方景物,要有底蕴的东西在其中,如人物事迹、精神风貌、历史典故、民族精神……

3.快乐写作。揣摩了范文,收获了感悟,之后就是快乐写作了。学生可以天南地北、天马行空地根据自己感悟到的内容与方法进行练笔。或以联想与想象取胜,或以语言精彩见长,或以历史底蕴显深厚,或以名胜古迹表情怀。因为悟到了写作中的一些窍门,所以学生的作文中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真正做到了“悟文而作文”。下面是优秀的作品展示,我们从学生的作文中可以看到他们“悟”痕迹。

佳作1:《但愿长梦不复醒》

我想我一定是梦游了,不然怎能这样幸运地和你,诗仙李白一同看世界、品人生。

年轻的你有着“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壮志凌云,我跟随你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游遍大江南北。走过山迢水远,穿过云缭雾绕。我们来到这入蜀之路,在这里我看到的是天梯石栈,冲波逆折、枯松倒挂,飞湍瀑流;听到的是悲鸟号古木,子规啼月夜,连我也要感叹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步入中年的你,并不因年长而锐减飘逸豪迈之气。此时,你应邀入宫,供奉翰林,演绎了一段“力士脱靴,贵妃捧墨”的传奇。一曲“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唱出多少豪气。可你这位御用文人,因小人排挤,仅一年便被赐金放还,从此你不再受宫廷的羁绊,浪迹天涯,以诗酒自适。

走出黑暗的朝廷,天地为之一宽。在青山绿水之间放歌,在花影迷离之间畅饮。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仕途不畅那又怎样,天生我材必有用,一身清贫那又怎样,千金散尽还复来。我们烹羊宰牛,一饮就是三百杯。你径须沽取斗酒十千,洒下了一路豪迈,饮出了一世英名。

尽管之后你受判长流夜郎,最终在寂寞飘然中远去,但那又如何,你自己将清新飘逸的文笔飞扬了大唐的山山水水。留下了“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的不朽赞誉。

与你一同走完这轰轰烈烈传奇的一生,我的梦也醒了,此时的我意犹未尽,体味着你教我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与不羁。我愿长梦不复醒,与你在月下共酌,同销那万古愁情。

佳作2:西塘寻梦

西塘,一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江南水乡女子,静静地横卧在浙江嘉善太湖东南流域的水网地带,展露着自己令人心醉的绝妙风姿。她激动着多少人的思潮,引动着多少人的遐想,更牵动着多少人的梦境!

西塘寻梦,便是我的夙愿。

一部美国的《廊桥遗梦》,无论是小说抑或是电影,都曾经那么强烈地震撼着我的心灵。罗伯特金凯和弗朗西斯卡在廊桥上展开的爱情故事,深深地铭刻进我记忆深处。自此,“廊桥”在我的字典里,就有了特殊的含义。

西塘是个小镇,水河绕街道流淌。家家户户的屋檐下,都搭起斜斜的屋面,形成长长的廊棚,保留着明清时期水镇街市的遗风“街衙依河而建,民居临水而筑”这就是西塘的最大特色。吱吱嘎嘎,人力车的轮胎压着古镇的青石板路,一路清风吹拂,穿行在粉墙带瓦之中。稍倾,便到了“送子来凤桥”。这就是典型的“廊桥”。“廊桥”是传统文化的延伸,保持着民间淡泊和朴素的风格。不知道西塘的“廊桥”是否演绎过像罗伯特 金凯和弗朗西斯卡那样绮丽的爱情故事?且看这座“送子来凤桥”是否有了爱情的结晶?我沉浸在美妙的梦想之中。

游西塘,不能不说西塘的弄堂。

“门前街道屋后河,深长弄堂白条多”。作为市镇和宅屋建筑的一个部分,有着深邃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北京的胡同和上海的里弄,仅可作行人的通道。然而西塘的弄堂,它既是民居,又是小街,还是商铺。故此,西塘人把弄堂看成是他们的命脉。

最有趣的是那条总长68米,宽仅0.8米的“石皮弄”。因其地上铺的石板薄如皮而命名。它又深又长,又暗有狭,幽深曲折。雨天行走,一把伞就撑满了整个弄堂;两人相遇,必须侧身而过。弄堂两边是深宅高墙,打开各自的窗户,可以倚窗谈心,交手传筒。如若张生和崔莺莺在世,也用不着红娘忙乎了。

西塘的梦,穿越历史的隧道,就飘飘忽忽在这些谜一般的弄堂之中。

告别这位清新婉约的江南水乡女子,心中留下一串串如咀嚼橄榄般的回味无穷的梦。

西塘寻梦……寻梦西塘

总之,引导学生去感悟,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方法是多样的,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更好的方法。这里只是谈了一些自己浅陋的见解和做法,还有很多内容需要去学习和改进。在这里抛砖引玉,期待收获更多的感悟。

参考文献:

1.《感悟学习》 姚伟文

2.《生本教育》 郭思乐

初中作文教学实践与感悟 篇12

一、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养成积累的习惯

作文是将生活中的所感所悟外化为文字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感和悟的来源就是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素材,这些素材既可以是学生的真实生活,也可以是文字记载的读物,在网络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还可以是电子媒介所传播的信息。作文的第一步,就是积累素材。学生的头脑里到底有多少“库存”,决定着他的作文有多少可用的素材。那么作为教师,应教会学生积累。

1. 课前两分钟,课下十分功

两分钟,对于一节课来说不算什么,如果把一节课开始的两分钟留给学生,就是一个新的局面了。布置给学生的内容很简单,就是每堂课开始前由一名学生为全体同学先做一个简短的演讲。这个演讲的内容由学生自己课下完成,要求学生按照时间限制,自己寻找演讲素材。起初的演讲可以是课外读物和杂志上的现有文章,学生摘抄下来作为演讲内容。接下来要求的演讲内容就是学生自己写的一点东西了,一点激励的话,一点考试的心得,一点失败的教训,都能拿来演讲。

学生在寻找演讲素材的时候,要浏览文章,寻找适合演讲的段落和内容,看起来很简单,但是这是一个阅读的过程,阅读不同的文章寻找演讲素材,读过多少,就对多少文章有了印象,从而完成初步的积累。接下来自己写出来的演讲内容,无论是心得,还是教训,都是思想的凝聚,情感的外化,是学生花费时间融注自己的心力而完成的,短短的两分钟,实际上已经就是一次小小的习作训练,学生花费的功夫远远超过了这个有限的时间。如果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思考习惯都会得到培养,不要小看这两分钟,这是滴水之力,可以穿石的。

2. 做一本名言美句集锦

初中的学生刚刚脱离小学老师的扶持,他们对自己应该做什么还会觉得手足无措。让每个人准备一个笔记本,做好目录,要他们把自己喜欢的名人在目录里排序,把鲁迅、罗曼·罗兰们搬到可以看得见的地方,在笔记本的内容里摘抄下这些名人的名言警句或者是他们的名篇名段,并编好页码,把这个任务作为一个长期的语文作业布置给学生。教师只做指导者,检查员,定期对这个作业进行检查。可以集中在一个时间里,对学生的笔记本进行展示,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这个过程,学生要摘抄,就要读书,这是一个材料积累的有效途径,名人警句,美文片段,这是多么优秀的素材!

有了这些素材,写作文时就有了可炊之米。在摘抄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写下对这些摘抄内容的体会理解,即便是只字片言都不要小觑,这是思想的火花,是被我们称之为灵感的东西,在作文教学中是可遇不可求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了这些思想的火花,学生写出来的文字就带有他们自己的感情,为作文注入了灵魂。

3. 日记周记,一事一记

日记,周记,是语文教师留给学生的一种最常见的习作训练。可以积累素材,可以练笔,还可以洞悉学生的思想状态。刚开始时,学生会把一天的活动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下来,像流水账。那么,语文教师就要在布置日记周记的时候,多费些心思,把批阅的工作做得细致一点,帮助学生删去那些无关紧要的文字,只留下重要的、具有“发展空间”的事件,指导学生学会挑选重点,记下这一天、一星期里,对自己影响最大、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按照记叙文六要素的要求,详细地写下来。这样,一个素材就形成了。对于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让他对这件事进行评价,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风雨兴,蛟龙生———提高作文的能力

积累的内容达到可以内化为自己的思想的时候,就可以把它诉诸笔尖,形成自己的文章了。但是教会学生这个过程,让学生能够写作文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虽然滴水之力有了,灵感的火花也迸发了,真正下笔,五花八门的问题还是层出不穷。因此,有了积累,还要学习如何使用这些积累进行作文。

1. 片断练习,化整为零

作文中少不了对人、对物的描写。人的描写又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至于物,我们习惯上说写景状物。在中学课本中,许多课下练习有改写、扩写、仿写这些片段练习的内容。我们可以化整为零,把这些相应的描写以片段的形式,和课下的写作练习结合起来,作为课堂上的实践环节来完成。一篇作文对学生来说是一座山,片段描写就是一个个的小丘,山高望而却步,小丘则可以轻松跨越,可是将小丘叠加其高度与山比起来却伯仲难辨。因此,片段习作的练习对学生来说难度系数较低,更容易接受。

2. 仿写训练,学习技巧

素材有了,但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扣题,还是要有技巧。课本的范文为我们提供了多么经典的样本,我们不妨通过仿写练习,让学生学习作文的方法技巧。可以学习文章的布局谋篇,可以模仿文章的表达方式。如有一位学生写《童年趣事》就模仿了《从白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经典句型,语言顺畅,文字优美,很有趣味。这样的练习,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多做一些,引导他们试着写出自己的风格,写出个性化的作文。

3. 课堂批改,鲜活实践

在批阅学生的习作时,老师会发现学生的问题,认真的老师会逐一给出修改建议。认真的学生也会仔细看这些修改建议,而多数学生可能只是扫一眼,甚至看也不看就将作文本丢在一边,这样老师就等于做了无用功,学生的作文能力还是不能提高。还有的老师采用面批的方法,对个别问题比较多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但这也只能对一个学生有作用。因此,为了能全面提高班级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不妨把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拿出来,一起在作文课上商讨,做一回作文修改的专题课。这样,无论是文字层面的语法错误,还是技巧层面的描写不生动,或是谋篇布局的失误,都在课堂上集思广益的讨论中无处遁藏。同时,学生发现别人文章中的问题,由此产生了成就感,又牵动了对作文的兴趣,还可以推己及人,在对照中发现自己的同类问题,这比多少理论灌输都有效果。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量变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发生质的变化。这个哲学观点用在我们的作文里,体现的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学会积累,形成积累素材的习惯,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已有的素材进行习作练习,进而具备良好的写作的能力,这无论是从语文能力的角度,还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都是有益的。

摘要: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日常教学,引领学生学会积累,形成积累的习惯,指导学生使用素材,进行写作实践,进而提高写作能力。

关键词:语文,初中作文教学,积累与运用

注释

上一篇:肠道与抑郁症、焦虑症下一篇:形态特征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