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之路上的感悟

2024-08-20

作文教学之路上的感悟(共14篇)

作文教学之路上的感悟 篇1

作文教学之路上的感悟

【内容提要】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重头戏,重在语文教学的结果,最后都体现在读和写上;难在教师尽力地讲,学生费神地听,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这个重头戏在实际的教学中遇到了最大问题——学生普遍厌烦。改变学生厌学归根结底应该激发学生习作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小学作文教学历来被语文教师视为“难点”,被小学生视为“拦路虎”,可以说“学生难学、老师难教”。面对这些难点,我认为作文必须反映学生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况,而且有感而发,不要“无病呻吟”,更不允许东抄西凑。通过不断实践,学生由“害怕作文”变成了“想写作文”。那一篇篇美妙的作文恰恰是源于他们真实的生活。下面就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 组织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感而发

针对现在的学生缺乏劳动意识和生活感受,勤俭节约观念淡薄等问题设计了一项综合实践活动:认识一元钱。在几周的活动中,我结合实践活动,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活动之前,我让学生谈对一元钱的认识,学生感到无话可说,也没有多大兴趣,有的同学只能说出一两句,如一元钱只够买支雪糕吃。我让他们把各自的认识写下来,能写几句就写几句。接下来,我让各小组自己想办法,利用双休日去挣这一元钱,每天晚上及时记录下挣钱的经过和感受。两周后交流时,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不但谈了挣钱经过,而且谈了许多

体会。我让各人把发言稿整理后交上来,结果发现,不但叙事条理清晰,而且语言流畅感人。

一位学生写道:

周六的早上,我帮助别人去发放传单。到了街上,将传单发到别人手中,有的人根本就不理睬自己,有的发给他们,他们随手就扔了,有的还盯着我看,吓得掉头就跑。跑了几步,想到手中的传单,又只好硬着头皮回去。我满脸涨得通红,头都不敢抬„„ 唉!挣钱真难那,那些整日卖报的人多不容易!

文章多么真切感人!

整个活动结束,我让同学们把自己在活动中写下的日记、心得以及对一元钱新的认识整理一下,分别拟一个恰当的题目。然后告诉他们:“这是你们写出的最好的作文,修改后选几篇抄在作文本上,你们这一阶段的作文任务就完成了。” 同学们欣喜若狂,继而恍然大悟:原来作文这么简单,这么有趣呀!

二 培养学生学会沟通交流,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探索精神鸡蛋是大家所熟悉的,同学们却对我把鸡蛋带进教室充满好奇。一次作文课上我让鸡蛋“唱”起了主角,小小的鸡蛋能给孩子们什么启示呢?在开放、自由的氛围中,学生们开始探索,鸡蛋在清水中的位置怎样?它在糖水中又会怎样?加了豆油后又怎样?加上食盐又怎样?互相讨论,然后请教老师。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啊!是浮力增大了!鸡蛋位置上升了,漂起来了,真神奇!同学们欢声雀跃,教室里一片沸腾„„”由此

可见,学生们的情感在实践中得到升华,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写作文时也就会一气呵成、“妙笔生花”了。

三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想象作文的训练

想象力是学生综合能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科学进步必备的能力之一,也是写作文不可缺少的能力。我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方面下了苦功。有一次,飞机的轰鸣声打破了教室的平静,有的学生向窗外望去,我灵机一动说:“大家去看飞机吧!”同学们来到了操场,有的激动地说:“在那儿!你们看,飞得好低呀!”转眼间飞机在孩子们的欢笑声中渐渐远去,同学们恋恋不舍地回到了教室。我在黑板上写下了“假如我是„„”,并说:“同学们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去遨游美好的未来时空吧!”大约过了 10分钟,铃声将孩子们“唤回”,我宣布下课。第二天,各种奇思妙想跃然纸上,有写《假如我是飞行员的》,有写《假如我是飞机设计师》的,有写《假如我是宇航员》的..有位学生写道:“祖国的蓝天真美!我驾驶着一架隐形飞机,不停地欣赏着如诗如画的山山水水,心中发出无限感慨,下决心一定保护好这神圣的土地!”这样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锻炼。

四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力是人重要而不可欠缺的一项基本能力,学习、生活少不了它。我在教学中,对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尤为重视。去年秋天下午有两节作文课,我打算带领学生去观察一下大自然。走进教室后,我对学生说:“同学们,让我们去寻找秋天吧!”话音刚落,同学们用雷鸣般的掌声表达了心中的喜悦。走出教室,我让大家驻足远眺,走到山脚下,我让大家去各自寻找“自己的秋天”。回来后,我布置了作文:题目自拟,主要写

找到的“秋天”。单从题目来看,就觉得新奇——《秋》、《秋的风韵》、《秋天的美》、《秋色》、《秋的脚步》、《我爱秋天》„„几天后,我看到了几篇好文章,其中写道:“这座大山真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但她风韵犹存,不信你瞧!她的腰上还系着一条红绸彩带呢!”有一个学生在作文中说:“秋,我终于找到了你!你给枫树染上了红色,给小草点上了黄色!难道你也是一名‘超级画师’?”。通过这次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进一步提高。

五 训练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语文老师在批改作文时会发现:学生词汇量小,用的不确切,前言不搭后语。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切实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我采用了“遣词写短文”的训练方法,以训练其遣词造句能力。比如,在一次作文课上,我在黑板上写下了以下词语:“盛大、迎风飘扬、五颜六色、精彩、阵阵掌声”让学生写篇短文,要求用上以上词语。一学生写到:“儿童节到了,我校举行了盛大的庆‘儿童节’活动,校门上五颜六色的彩旗在迎风飘扬,校长精彩的演讲博得了阵阵掌声„„”实践证明,运用这样的方法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综上所述,面对新时代的挑战,在新课改不断推进、深入发展的今天,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应改变那些不适应新时期的传统教学方法,必须立足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的新型人才为工作目标,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做好小学作文教学,以适应新时期、新课改的步伐。

作文教学之路上的感悟 篇2

所谓“感悟”, 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 有所发现、有所感触而领悟到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 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 是意会。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 只有学生通过潜心读书, 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 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 才能实现。

汉语是一种表意的语言, 它的许多妙处往往只能“意会”, 不能“言传”。教师如果搞繁琐分析, 硬性灌输给学生一些自己或教参上的理解, 那么一堂课下来, 学生记住的往往只是干巴巴的骨架, 形象、情感等都毫无印象。因此“感悟”便显得尤为重要。

“感悟”是由感而知、而觉、而悟, 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汉语言自身“偏重文理, 略于形式”的特点决定了“感悟”应作为理解语言的目标和手段。

二、感悟的层次性

感悟是积累和运用语言的前提, 也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

在语文教学中, 学生学习语言不是一种纯客观的认识过程, 而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感悟过程。

这种感悟, 不是纯知识性的感知, 它包括对文字符号及文字符号所承载的思想内容、文字材料组织的方式方法和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的总体感知和领悟。

其中, “感”是对语言的直接接触和感受, 整体性和形象性是其基本特征;“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 在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下对阅读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方面的深层把握和领悟, 思想性和情感性是基本特征。

感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与体察过程, 学生的感悟过程可以分成感性、悟性和灵性三个层面。

(一) 感悟的感性层面。

教学生用两条视线去进行阅读。一条是眼睛的“生理视线”, 负责“吸收”语言符号以供心灵辨认;一条是心灵的“心理视线”, 通过想象与联想将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可感的图画。在这个阶段, 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书, 在语言文字反复、充分的接触中明白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

(二) 感悟的悟性层面。

教师必须在引导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 激其思, 动其情, 使其明理、得法。

感悟语言文字的最佳方法就是“熟读精思”。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 然后扣读导悟, 以读见悟, 保证学生有自主读书的时间和机会, 让学生“潜心会文”、“切己体察”、“披文入情”。

(三) 感悟的灵性层面。

语文教学的终级目标是对“人”的塑造和完善, 使学生敞开心灵, 使学生成为有灵性、有鲜明个性的人。

三、探索“感悟”的方法

学生受年龄、阅历等条件的影响, 在阅读中很难“油然而生”地悟出个中之味, 因此, 教师必须当好领路人。

(一) 研究自身感悟, 引导学生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 更新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要引导学生感悟, 教师必须成为学习的先行者。课文是以文字为载体的, 表现的是作者富有独特性的思想和情感。语文教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学生与作者以作品为中介展开的一次情感交流的对话。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直觉能力、情感体验等去感受作者这种对社会人生的“心理体验”, 去积极参与作品的再创造。

(二) 尊重个体差异, 保护学生感悟。

“有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由他们各自的不同情况、不同经历和不同处境所决定的。”这对于我们理解阅读活动的个性化是很有启发的。一篇收入教材的课文, 虽然作者的精神创造和情感体验已经凝定, 但由于课文毕竟是诉诸文字符号的系列组合, 而不是可以直接构成审美对象的物质形态的形体、色彩、线条之类, 因此只有经由阅读主体的理解、想象、体验, 才能还原为可以构成审美的对象, 而这种“还原”过程必会因为各自的生活经验、所处情境的不同而千差万别。

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 相信每一个学生的能力, 欣赏每一个学生的“悟得”。无论是初读整体感知, 还是精读品味语言, 教师都要让学生尽情读书, 边读边思, 入景生情, 情动辞发, 而后让其畅谈所感所悟。学生的感悟虽然有深有浅、或多或少, 但只要是真实的感受, 教师就要加以保护。“酸甜苦辣都有营养, 成功失败都是收获”。教师不能用自己的感悟标准去简单评判学生的所思所想, 而要以“尊重、相信、欣赏”的心态让学生体验到有所悟的乐趣。

(三) 紧密联系生活, 唤起学生感悟。

叶圣陶早就提出:“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可见, 对语文的感悟最重要的便是“披文入境”, 进而是“明象体情”。

要想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顺利地“入境”、“明象”、“体情”、“会意”, 关键是要联系学生的实践, 切入学生的精神领城, 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去体验作者的生活经历。人往往只对与自己头脑中已有的信息组块相似的信息感兴趣。因此, 学生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 对感悟的产生和质量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如同样是“祖国”一词, 在历尽颠沛流离之苦的海外赤子的心中的意义和分量, 跟一般人不可同日而语;就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和一年级学生也有不同的感受。可见, 生活是阅读感悟的重要基础。一个人生活经历丰富, 在语言阅读中一旦遇到与生活有关的语言, 就能在与生活的联系中加深感悟。正像钱钟书所指:“夫‘悟’而曰‘妙’, 未必一蹴即至也, 乃博采而有所通, 力学索而有所入也。”教师要在平时鼓励学生丰富生活经验, 扩大生活视野, 在阅读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 引进生活活水, 唤起感悟。

(四) 加强合作讨论, 诱发学生感悟。

叶圣陶指出:“上课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工作, 而共同的工作的方式该如寻常集会那样的讨论, 教师仿佛是集会的主席。”“上课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 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 不再是一味的讲解。”学生通过自主合作, 相互进行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流, 诱发对言语的感悟, 从而进一步感悟课文的一情一景、一人一物。

感悟作文教学 探索成功之路 篇3

【关键词】作文现状;序列训练;写作兴趣;基本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4

【正文】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古代一篇文章定终身,就是现在作文在语文考试中所占比例也是举足轻重的,高考、中考都几乎占到三分之一。我从事语文教学二十多年,对此却感慨颇多。大家都知道作文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但对怎样才能快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能说清的人还真不多。下面我就对这个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目前初中作文的现状

1.作文教学随意性大。一直以来,不少语文教师缺乏一学期的作文训练设计,没有每次作文课的施教方案。往往是随着教师的兴趣随意命题,或者简单地把题目往黑板上一写,提几点要求,让学生苦思冥想,各显神通算了。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盲目写下去,没有训练梯度,不能形成作文链,全学期,乃至整个中学阶段的作文训练支离破碎。难怪不少人感到中学的作文水平停留在三、四年级,大学则停留在初中一、二年级,呈"萎缩"状态。的确,无计划、盲目的、支离破碎的作文训练,不但无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反而容易使之产生消极敷衍的心理,这无疑是作文教学的大忌。

2.学生怕写作文,敷衍了事。由于训练僵化呆板,训练手段陈旧单调,学生积极性差,写作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大"天敌"。一写作文许多学生就叫苦连天,感觉握笔千钧,笔管中难以挤出片言只语。不是没啥写,就是不知道怎样写。有的干脆照作文书上或是网上抄写,反正是完成任务了事。试想,这样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什么时候能得到提高。

3.作文批改形式单一。目前,由于课改的深入和推动,语文教师对作文从辅导到批改,一直都在进行着多种尝试,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大部分语文教师,批阅作文仍然在沿用一人定乾坤的方法。教师一人坐在办公桌前,面对学生作文,冥思苦想,绞尽脑汁。看到问题,也不知从何说起,也不知怎样才能说清。下个批语,费神劳思。难怪不少语文老师说,改作文对语文老师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摧残和折磨,什么时候能不让改作文,语文老师就彻底解放了。其实,老师也不是不想改作文,一是学生作文百人一面,无创新,二是老师批改作文出力不讨好。学生拿到老师批改的作文,好的还看看批语,差的干脆往抽屉一塞,不闻不问。

4.学校检查,只管数量,忽视内在质量。课标明确规定,每学期的作文训练不少于6次。这是保证作文训练质量的最低数量。这个数量成了一部分学校检查作文情况的一个硬指标,同时,教师也把它作为作文训练必须达到的最低目标。超过此数,便会让人觉得很重视作文训练。可事实上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与训练次数的多少并没有绝对的对应关系。而忽视质量,只注重数量,只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削弱学生写作兴趣,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相违背的。有的领导,检查作文,看不到主要问题,只知道批评语文老师错别字没改出来,批语下的不恰当。像这样,能对老师的作文教学起到正面引导作用吗?

二、造成目前现状的原因

1.缺乏完善的科学的训练体系。目前统编教材一直没有专门的作文教材,大纲对作文有总的目标要求,但训练的具体内容,每项具体内容所应达到的具体标准,训练的先后步骤等,在实践中常常是并没有得到认真的思考与研究。这造成写作随意性大,没有系统的设想、要求、检验手段等,整体目标大都清楚,但各阶段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训练目的,并不十分明了。这样的训练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有什么效果,大家心里恐怕并不是十分了解。

2.考试指挥棒的偏差。尽管作文分数在历年的中考语文分值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但在实际活动中,其实它并没有体现出它应有的重要位置。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认为,以课本课文为主的基础知识做好了,学生的语文成绩也就提高了。因为作文成绩都差不多。

3.教师指导不到位。重改不重写前指导、写后讲评,改时不是就某个明确的训练目标集中笔墨,讲评也不是围绕某个明确的训练目标讲评,常是胡子眉毛,芝麻绿豆一把抓,错字别字,标点符号,构思立意,开头结尾,照应衔接,语言表述等等,无一不及,每次都是全方位批改,全方位讲评,什么问题都涉及到,结果什么都没解决。

三、进行有效作文训练的方法措施

初中作文序列性的实施策略者布鲁纳认为:序列训练直接影响着学生掌握知识的熟悉程度。于漪老师说:语文是个系统工程。它首先应具有科学的序列。我认为作文训练是由句、段、篇的渐进训练而达到整体把握的过程,一些细节的处理是不可或缺的。应探索一种由说到写,由片断训练到综合训练,由模仿到创造,由扶到放,由放到收的训练体系,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作文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的具体方法是:

1.编写具有科学、合理序列的作文材料。

2.根据学生实际,建立合理的写作训练序列。

3.制定不同级段的训练重点。初一是以记叙文为主,初二以说明文写作为主,初三着重训练议论文。这种安排符合初中语文规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具体的文体来说,同样应该由浅入深,先易后难。三学年六个学期,我共设置了四十一个写作板块(不包括自由写作实践)。每个板块都设计了单项训练、作文参考话题以及评改方式的建议等,作为教师们的参考(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灵活选用或由学生自己选择,也可以撇开这些题目自由命题)。这样,每次训练都应有一个重点。

以记叙文为例:先训练的是“说话要实在,言之有物”二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条理清楚”。三是“使用恰当的表达方式,使文章生动”等,这是记叙文写作训练中一些细节能力的训练,而在此之后,进而训练“观察细致,才能写得具体,展开想象,拓宽思路”等对文章的总体把握能力。

因为训练目标单一而集中,教师讲解容易深入透彻,学生理解也容易理解,这就有益于消除学生对作文的“大而全”的畏惧心理。将训练目标设立小一些,学生便能够集中精力和笔力,写出符合训练要求的文章来,同时能激发学生对于作文的兴趣,收获很多的意外成果。有一回我让学生写一则观察片段训练,要求表现同一场合中不同人物之间的差异性。经过热烈讨论,学生刷刷刷动起笔来,很多同学写得眉飞色舞,神采飞扬。

乡村振兴之路感悟心得 篇4

当前,我国正处于正确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历史关口。新中国成立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下,我们自力更生,依靠农业农村支持,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推进工业化,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依靠农村劳动力、土地、资金等要素,快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城镇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广大农民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这个过程中,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长期以来,我们对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把握是完全正确的,也是富有成效的。这些年,我国农业连年丰产,农民连年增收,农村总体和谐稳定。特别是几亿农民工在城乡之间长时间、大范围有序有效转移,不仅没有带来社会动荡,而且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作文教学之路上的感悟 篇5

信仰的意义

——对正信之路的感悟

生于一个大部分国民都是无神论者的国家,我对佛家以及其他所有宗教的了解是极为有限的。但通过国外的新闻以及一些影视作品可以看出,有无信仰对一个人的改变是巨大的,信仰的力量也是巨大的。我曾一度认为信仰只是统治阶层为了牢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使人民受到约束的工具,但当我读了智妙法师的正信之路后,我才明白信仰是一个人对自己内心的审问,也是对自己思想的升华。

信仰是一个人本质上和内心之中真正相信的东西,是他的行为出发点。没有信仰的人往往迷茫不知所谓。有的时候仅仅靠自己的本能去做事,比如说欲望,仇恨,自我中心,这是人的低级本能,有的时候靠的是理想和报复,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其行为往往以他的理想抱负为中心,敬管由于文化知识水平不同其行为也不会相同,但是本质是一样的,聪明人有聪明人的办法,笨人有笨人的做法其核心就是为了实现理想,报复,或者目标目的。但是理想却不是信仰,因为理想报复往往是具体目标,有的实现了,失去了目标往往一片茫然,而大多数的理想往往实现不了或者破灭了,那么不是自暴自弃,也会茫然好一阵子,然后重新选择目标。而信仰不是具体目标,而是一种精神依靠,无论成功与失败都会伴你左右,为你的言行提供基本参考。

信仰信仰,仰就是抬头看,让自己处于下位,这样才能更好的接受,才能更让自己减少怀疑而去相信,是一种谦卑心,这时候你所信对象的作用才能更大化,对你的吸引力也会相应的变大。把自己杯子里的水倒空了才能接受新水,不然倒进去也会溢出来。当然,首先所信对象要值得相信,靠得住。所以,最后宗教里的圣人都被神格化了。虽然不那么真实,但更完美了。有了信仰才会有目标的去做事,信仰一般也多数是由迷信而入,一点点的,接受的越来越多,懂得越来越多,最后迷信也就一点点的破除了。最后剩下的才是真信,正信。

智妙本无信仰,但被“亲宁”对佛教正信教义的生动阐释所深深震撼,亦被博主深邃、犀利的思辨精神所折服,最终接过供养寺院和僧众的义举。那么信仰是如何产生的呢。如果是指个人信仰的建立,那么应该是因为在了解某一种信仰的前提下,经历了一些事情,受了感动所以产生了对该信仰的信赖。《生命禅院》中说道:“信仰是人的心灵被某种主张、或说教、或现象、或神秘力量所震撼从而在意识中自动建立起来的一套人生价值体系。大信就是不加任何怀疑,百分之百的相信和信任,就是理解的,信任;暂时不理解的,也信任。”

有什么样的信仰,就有什么样的心灵;有什么样的心灵,就有什么样的文化;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运行机制。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几乎体现在方方面面:从中国哲学史来看,自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始终贯穿着佛教的哲学思想;而宋明理学,基本骨架也都是佛教思想;一直到近代,维新代表人物梁启超、康有为、谭词同也还是秉承了佛教的思想理念来推广社会改良。至于文学艺术领域,佛教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于兰盆会、吃腊八粥等民俗活动也是渊源于佛教,甚至我们的日常用语中,也不知不觉地使用了很多佛教的观念,如烦恼、世界、因缘。而佛教的道德更对我们的人生有着相当的影响,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说,就是我们沿用至今的生活准则。宗教对世界的影响实在是太巨大了,因而缺少了宗教和信仰的世界是我们所不能想象的。很多宗教都有一个共同的领袖,并且是一个严密的组织,从古到今,都信仰着一个一成不变的教义,在每个时代都会有成千上万、超凡入圣的圣徒无数的为真理而牺牲生命的殉道者和无数献身社会的人。人们对宗教的信仰像明灯一样,为人类照亮了前进的道路,因而宗教对世界的文明文化起了引导甚至是主导作用,尤其是世界三大宗教对世界文明文化的作用。历史证明,宗教在过去确实起这样的作用,而且现在还在起这种作用。例如,天主教就给整个古罗马帝国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给罗马带来了高度的文化(主要在政治及文艺方面),但不正确的理解和信奉宗教就会带来一些恶风陋俗,如奴隶制度、歧视妇女以及种种迷信邪道。

信仰是任何一个文化的核心肯定。信仰的指向是“意义”。“意义”的背后是“价值”。信仰是一个文化的价值系统。信仰是文化中那个“万变不离其宗”的宗,是纲,是根本。这是因为人的存在是需要意义的。人,一定要找出活着的意义来。信仰就是这样一种让人“安身立命”的东西。一个西方哲人说:“人是唯一不凭靠面包而活着的存在物”。圣经里有一句同样的话:“人活着不只为了面包”。若是没有意义,人是活不下去的。信仰,给人的生命以意义。从文化与信仰上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信仰是缺失的。信仰缺失的最典型表现,就是在中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真正的信仰,从来没有过正式的宗教信仰,也没有过自己的神,作为一个民族,也没有真正信仰什么。没有信仰,没有超越精神,剩下的就是现实性的、实用的、功利的东西,所以,我们的文化甚至呈现出很强的实用性。没有信仰,就没有根基,没有坚定的目标,自然那就是什么有用追求什么,所以中国文化的实用主义很突出。我们对价值的判断很典型的方式就是:“这有什么用”?中国的实用文化还体现在这样一句口号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什么?实践是人的社会活动,人作为有限的存在,人的实践怎么能检验真理呢?牛顿说时空是绝对的,万有引力是客观存在的力;而爱因斯坦发现,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万有引力是表象,是物质引起了空间的弯曲。玻尔又以测不准原理反驳了爱因斯坦,今后,还会有发展。哪个实践能检验出真理呢?实践只是可以让我们接近真理罢了。信仰指向意义,而不是现世的好处。

《舌尖》上的感悟 篇6

前不久,央视陆续推出了《舌尖上的中国2》,到现在已经播出了二分之一。在网上随便浏览了下,许多网友对《舌尖2》褒贬不一,甚至有的人对此痛心疾首、唏嘘不已。综观之,不外乎《舌尖2》让他们失望了,失望的原因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是贬过于褒。

这不禁让我回想起去年看《舌尖》的情形,当时央视推出《舌尖》的时候,许多观众在看过之后都拍手叫好,认为这是央视近几年拍出的最有“味道”的纪录片。现将这前后的反应做个对比,不得不叫人感触良多。

就我看来,《舌尖》不过也就是一部普普通通的“味觉”纪录片,不必要对此寄托太多的期望,它所传达给人们的不过就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而已。许多人在看过这部纪录片之后,对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甚至于有的人还学会了片中一些菜的做法,这不得不说是这部片子的一大启蒙作用。但是,不得不说的是,现在同样播出的《舌尖》,反应却是相当“冷淡”。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好久以前播出的《还珠格格》不也遭到了这样的境遇吗?这部片的第一部播出的时候,那是万人空巷,二三部的时候却是门可罗雀,甚至还有人在恶意中伤。难道说系列剧就这么不受人待见吗?事实却不是这样的。斯皮尔伯格拍的《变形金刚》系列我看就挺不错,这部影片已经出4了,但人们期待的热情却是与日俱增,已经迫不及待的期待5了,外国的许多系列片莫不如此。再看国内的系列剧,近日十分火热的《步步惊情》也可以说是《步步惊心》的翻版了,还有《宫》的系列剧,广告看似如火如荼,其实也没多少看点可以抢人眼球;再看前两日于正和琼瑶的维权之战,完全可以说是新一幕的“宫斗剧”。

文明之路上的枢纽 篇7

弘佛的种子耕植在鸠摩罗炎的内心,他选择了向中国而来。冰雪遍地、高原缺氧、语言不通等困难,都没能挡住他穿越瓦罕走廊的脚步,那一串孤独的脚印,开启了后来中土与印度之间求佛者的漫漫孤旅……真正助推这条路上升为“亚洲文明走廊”的,是玄奘法师。因为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陡然提升了这条不为人知的走廊的人文海拔。

去瓦罕走廊之前,我在地图上没有发现它的名字——这不仅是一片被死寂和寒冷包围之地,也是一个被祖国地图忽略的遥远角落。对它而言,地图发挥的作用仅仅表明其大概位置,给那些想要走近它的人提供一个遥远的、浪漫的想象。

从位于中国最西边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县城动身,前往瓦罕走廊时,我才发觉路途的遥远和难以企及,已经残酷地撕碎了来此之前的美好想象。

整个瓦罕走廊的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连接四国的走廊,其全长约400公里,在中国境内长约100公里。按照人文历史的角度,这是一条文化交流走廊;按照地理学的角度,这是一条被两边冷峻的雪山挤压得不规则的高原峡谷;按照政治学和地缘学的综合角度来分析,这里又是四个国家的边境线。但在我的理解中,这里更是一条文明汇聚的伟大之路。

第一个西来的佛教徒

玄奘西去东来的背影早已模糊;高仙芝的败绩早已走进史籍中不为人注意的角落;沙俄远征军夺走的国土已经在边防石碑的那端;冯其庸先生带人考察后认定的佛教传播进入中国的石碑赫然在立;一个被忽略的历史截面出现:伊斯兰教从陆路传入中国原始界桩也在这里。我的到来,是为了找寻这条连接帕米尔高原两侧文明的枢纽!

瓦罕走廊在中国境内能允许我行进的,其实不到100公里。行进途中,和我同行的塔吉克司机苏立坦指着西边的一处雪山说,仅仅27公里外的那边就有塔利班分子,这一点就决定了这里几乎不见外人。这种冷寂状态,其实更容易让人展开想象……

在中国人的阅读视野里,如果要将丝绸之路和一个人联系起来,那么张骞无疑是第一个了。在这里,我就不对这位具有“开凿丝路的第一人”做文字表述了,我在瓦罕走廊里首先浮想的,倒是另外的几个模糊在历史镜面上的人。

那位叫鸠摩罗炎的印度贵族,身上具备了一个虔敬佛教徒的所有优点和一位高僧的知识与智慧,弘佛的种子深深地耕植在他的内心,他选择了向中国而来。冰雪遍地、高原缺氧、语言不通等困难,都没能挡住他穿越瓦罕走廊的脚步,那一串孤独的脚印,开启了后来中土与印度之间求佛者的漫漫孤旅。尽管他没留下穿越瓦罕走廊的文字,但根据我对他离开印度后蜿蜒进入中国的路线分析,可以肯定他穿越过瓦罕走廊。作为第一个穿越于此的佛教徒,他领先的背后更多地意味着艰辛,翻越帕米尔高原后,他一路行至位于今新疆天山南麓的库车,被当时的龟兹国王奉为国师,国王深为他的学养和仪容、智慧所动,将自己的妹妹许配给这位佛子,或许这桩婚姻背后有着想将他长期留居于此的意图吧。于是,在龟兹有了他的儿子鸠摩罗什出生。鸠摩罗什自幼便跟随父亲及皈依佛门的母亲学习佛法,9岁那年,他就被父亲送往帕米尔高原西侧的罽宾去学习佛教经典,这应该是人类历史上最小的佛教徒穿越瓦罕走廊了。学成后,他再次经过瓦罕走廊回到龟兹弘佛。吕光远征龟兹时,将鸠摩罗什带至凉州,后又被后秦王朝迎到长安城,以国师待遇留在长安弘佛。

玄奘提升瓦罕走廊的人文海拔

晋朝的某一年,一位叫法显的僧人,带着坚定的信心踏上了西去求佛之路,这是来自中国内地第一个带着信仰穿越瓦罕走廊的人。我深信,他走在帕米尔高原简易的路上,那时,这条路更加寂寥。他能看到什么呢?抬起头看不见飞鸟,茫然四顾发现不了任何走兽,他只能看着太阳来判断前行的方位,以倒在路边的人和畜的骨骸来当路标。时光过去多年了,法显描述的状况改变了多少呢?一条简易的柏油马路使这里偶尔经过的牛羊、牧民、商人,打破了自然界的死寂。

真正助推这条路上升为“亚洲文明走廊”的,是從大唐都会长安起步前往天竺求法的玄奘法师。公元627年,他离开长安,开始了漫长的求佛之旅。去时,他没有沿着法显的足迹、经今喀什穿越瓦罕走廊,而是从阿克苏向北越过天山,进入西突厥控制的今吉尔吉斯坦境内;返回时,他改走帕米尔高原南部的瓦罕走廊,也就是“其山高大,上生葱,故曰葱岭”的兴都库什山脉和喀喇昆仑山区。因为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陡然提升了这条不为人知的走廊的人文海拔。为此,著名学者冯其庸教授经过7次实地考察后,认为这条走廊是玄奘法师东归的所经之路,从这里进入中国。站在走廊的明铁盖达坂上,看着由冯其庸教授倡导竖立的“玄奘东归纪念碑”,作为一名佛教徒,对玄奘大师当年历经的艰辛不由心生敬意。近半个世纪以来,为了避开克什米尔国际争议区,沿着红其拉甫河建起了一条现代公路,红其拉甫成为重要口岸,持续千年来往不绝的明铁盖山口从此冷落下来,渐渐被人们遗忘。

借助现代交通工具,我一天就可穿行完瓦罕走廊在中国境内的100多公里路程,如果条件允许,也可借助汽车穿越整个走廊。100多年前,英国著名探险家奥利尔·斯坦因借助当地向导、阿富汗护卫队的驼队,用了10多天才走完整个走廊。遥想当年孤身一人的玄奘法师,穿越这里得用多长时间呢?斯坦因在哈佛大学的讲座中这样告诉听众:“十几个世纪以来,我平生视为佛教护法圣人的伟大的中国旅行家——玄奘从印度求法归来,就曾经走过此路……路途中,我抓紧一切时间进行地形学和考古学方面的考察,最终确认我们所走的路线完全与我最为敬仰的先贤——中国佛教护法圣人玄奘当年所走的路线并无二致。”

从宗教到文化的进入

放眼望去,这里是帕米尔高原上地势最开阔的河谷地带,在漫长的历史时期,这个海拔4000多米的山口,一直扮演着以帕米尔高原为分水岭的亚洲东西两侧的文明交流的枢纽角色。佛教、景教、沃教之后,阿拉伯弯刀的主人的马蹄声踏碎了这里的宁静,跟在滴血的刀刃之后的,是伊斯兰教穿越这里进入中国。当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这里时,这条走廊连接的文明范围扩展了——欧洲文明也开始穿越这里走向亚洲东部。这条穿越世界屋脊的文明走廊,因为马可·波罗的生动描述而为欧洲所知。马可·波罗之后,1838年,伍德中尉作为第一个抵达帕米尔的欧洲人,成功地穿越了这条走廊,他比斯坦因早了9年。斯坦因之后,一批又一批欧洲探险者的足迹出现在这里,文明走廊的角色悄然发生了变化,从这里进来的是带着优越感的欧洲人,从这里出去的则是大批被掘走的国宝,文明走廊带泪而泣。沙俄和英国两大强国觊觎中国,这里成了它们争夺的焦点。

轮椅上的梦读书感悟 篇8

掩卷沉思,生活在幸福今天的我们,有着优越的条件,更应该像海伦·凯勒那样永不言弃,奋发图强。我们要向少年朋友发出号召:好好把握今天,努力进取,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感谢蔡老师带领我们阅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更感谢这本书的主人翁海伦·凯勒,她让我们明白了人要有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精神。

夜静了,窗外一阵阵微风拂过,天空中繁星闪耀,让人身心放松。在这样寂静的夜晚里,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这是因为《难忘的一课》这篇文章里那句“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普通的话语,让我心弦震动不停。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是出现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教室的黑板上的一名话。一位老师十分认真也很吃力的把这句话写在黑板上。老师用不太流利的国语严肃认真的教着学生们读。他们读的每一个字,每一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

虽然“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是一句极其简单的话,谁不会说呢?但是,我想问一下,你是带着一颗火热的心去读的吗?是怀着崇高的敬意去读的吗?“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不仅仅是一句话,它所蕴含的感情是多么强烈的民族精神,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意啊!如果说海洋是最深厚的,那他们对祖国的情意更深厚,如果说海浪是最强烈的,那他们的民族精神比海浪更强烈;不管是再长的海峡,再大的风浪,也无法阻断他们的爱国情意。“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平凡的话语,虽然它不是诗篇,但胜似诗篇,还有什么话比这句话更足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呢

★ 《轮椅上的霍金》的读后感作文

★ 轮椅上的执着初二作文

★ 轮椅上的霍金课文原文

★ 读《摇着轮椅上北大》有感

★ 课文《轮椅上的霍金》教案

★ 轮椅上的霍金读后感字左右

★ 坐在轮椅上的霍金读后感600字

★ 读《轮椅上的霍金》有感作文赏析

★ 轮椅上的霍金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上册)

朋友圈上的人生感悟句子 篇9

2) 要探索人生的意义,体会生命的价值,就必须去追生与死,安与危,乐与苦,常常是检验人生价值观的尺度。——佚名

3)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奥斯特洛夫斯基

4) 记住吧:只有一个时间是重要的,那就是现在!它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是我们唯一有所作为的时间。——托尔斯泰《三个问题》

5) 一个有坚强心志的人,财产可以被人掠夺,勇气却不会被人剥夺的。——雨果

6) 人是可以沉醉在自己的坚强的意志里的。——雨果《海上劳工》

7) 朝着一定目标走去是“志”,一鼓作气中途绝不停止是“气”,两者合起来就是“志气”。一切事业的成败都取决于此。——卡内基

8)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平庸,不免于下流矣。——诸葛亮

9) 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10) 每一个人要有做一代豪杰的雄心斗志!应当做个开创一代的人。——周恩来

11)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丘

12) 有志者事竟成也!——刘秀

13) 一个尝试错误的人生不但无所事事的人生更荣耀,并且有意义。——萧伯纳

14) 我从来不知道什么是苦闷,失败了再来,前途是自己努力创造出来的。——徐特立

15) 为了保存一个人的生命,而背叛了千万人的解放事业,遭到千万唾弃,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王若飞

16) 德可以认为是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只要那个目的有价值,达到目的的手段才有价值。——休谟

17) 愿坚晚节于岁寒。——杨万里

18) 谁要是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歌德

19) 世上最累人的事,莫过于虚伪的过日子。

20) 对于每一个不利条件,都会存在与之相对应的有利条件。

21) 拼命去争取成功,但不要期望一定会成功。——法拉第

22) 让自己的内心藏着一条巨龙,既是一种苦刑,也是一种乐趣。——雨果

23) 目标越接近,困难越增加。——歌德

24) 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得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华罗庚

自由之路上的蓝莲花 篇10

严冬冬在大一时开始接触登山,登山释放了他灵魂深处对自由的渴望,随之成为生命的主题。大学毕业时,如何自由自在地去登山成为了他最大的难题。迷茫中,他发现“上班这种事情完全不适合我”。凭借打短工翻译挣得的一些钱,他购买攀登器材,开始尝试梦想中的自由登山。很快他陷入新一轮迷茫,幸好在珠峰奥运火炬集训队中遇上了志同道合的周鹏,确定了他们这对攀登组合日后的名字—自由之魂。珠峰回来后,他意识到翻译不再是“暂时糊口的权宜之计”,而是“一件我喜欢做而又擅长做的事情”。在收入尚可,时间自由的生活方式下,他再次开始四处攀登。2009年11月,在陪同Bruce Normand这样的世界级登山者在国内短期登山时,他终于见识到自己梦想中的自由攀登—以快速、轻量化的阿尔卑斯方式挑战难度路线。兴奋的他立刻与周鹏再次去尝试攀登幺妹峰,于是完成了国内登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幺妹峰中央南壁“自由之魂”新路线。这次攀登获得了2009年度金冰镐奖最佳技术攀登奖提名和第四届中国户外金犀牛奖最佳攀登成就奖。

他一直向往的“自由自在地去登山,自由自在地安排生活”的梦想,就这样变成现实,他可以用想要的方式完成那些想要的攀登。2010年2月与李兰完成的五色山南壁“另一天”新路线,2011年10月与周鹏完成的贡嘎山域嘉子峰西壁“自由之舞”新路线,让他蝉联了第五届、第六届中国户外金犀牛奖最佳攀登成就奖。贡嘎山攀登之后,他说:“这是朝着自由的境界又迈出一步的感觉—再没有什么感觉能比这更美妙了。2012年会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西藏、新疆的未登峰上,可能会是一些相对人迹罕至的区域。”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况且是在不断挑战各种难度的高山路线,但他对登山的风险认识得很清楚。深圳山友彭晖回忆:“2010哈巴雪山,他和孙斌上去救完遇难的两个人,我问他:冬冬,你害怕吗?他淡淡笑着跟我说:‘有一天可能你听到山难消息,走过去扒开人群,看到那个人是我。’”而他自己在4月28日搜狐博客上发布的对“身后事”的免责宣言,表现出一个理智、冷静、纯粹、谦虚的攀登者的负责态度。

这是一名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道德信仰越来越堕落的现实世界里,依然执著追求自由登山梦想的年轻人。他曾说:“登山是一件让我真正喜欢,值得我把生命投入其中的事情。”赔上生命,于逝者,求仁得仁,亦复何怨;于生者,他的接近国际水平的攀登已为国内阿尔卑斯式攀登树立起醒目的标杆,他的26本译著中有五册攀登技术书籍,让中国的攀登技术教科书从《登山圣经》阶段进入到更具个性、活力、丰富的阿尔卑斯式攀登阶段。

2012年夏季,我们送别了一位不满28岁的追梦人,他心中自由的世界,清澈而高远,盛开着永不凋零的蓝莲花。

逝者安息!生者莫要淡忘梦想!

《心田上的百合花》读后感感悟 篇11

那朵百合花生长在断崖上,没有任何人来欣赏,可那朵百合花并不气馁,努力地生长,即使有野草讽刺它,偶尔飞来的小鸟劝它,可它依旧坚信自己是一株百合花,要用自己的花来证明自己。于是她更努力地扎根生长只为了用花来证明自己。

终于它的花开了,那些曾经讽刺过它的野草纷纷闭住了嘴,那些小鸟也都感到了惭愧,那株百合花的存在让整个断崖多了一些颜色,那些野草都在静静地欣赏它的美。每天早上它那花瓣上有许多露珠,但只有它自己知道那是自己的泪水,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那个断崖己经全是百合花。那些百合花也始终记得第一朵百合花的教诲。

那百合花和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即使被所有人不认可却还是支持着自己的信念,用自己的结果来证明自己的努力。

作文教学之路上的感悟 篇12

望窗外,一道道电闪雷鸣划亮了城市的夜空,一杯温水下肚,平静了原本不安分的一颗心;想故乡,两处的雨水激吻着大地,给秋忙徒增了一丝朦胧。

曾经也轻视过很多工种,直到前些日子,和朋友的朋友聊天,足浴女。她是那么的自信和坚决,目标明确,为了远方的家和家中儿女。她的自信击碎了我,打破了我对各行各业的看法。

是啊,飞鸟、动物、鱼类;风云、树木、生命。哪一个不值得我们尊重?哪一个不曾给我们智慧。人活着为了什么?为了更好的活着!善待父母、朋友、亲人,善待每一个可亲可敬的生命!

丝绸之路上的商神 篇13

牛刀小试,首战告捷

窦乂本是陕西扶风的一个孤儿,因亲戚关系来到长安城。十三岁那年,他的舅舅从江南出差回来,给孩子们买回十几双丝鞋,非常好看,这些小孩们高兴极了,蜂拥而上,挑选自己钟意的鞋子,唯独窦乂纹丝不动,看着他们都挑完了,才拿了双大号鞋。他的舅舅非常诧异,这么大的鞋你怎么穿啊?不想,他根本没有穿在脚上,而是拿到集市上,卖了五百钱。这点钱对于一个日进斗金的商人来说是微不足道甚至是不屑一顾的,在他整个的经商生涯中的确是可怜的一小步,但是对于他走上经商这条人生之路,迈出的却是大大的一步。

首战告捷,显露了他过人的商业眼光和天赋,他的自信和兴趣也同时被激发出来,他就发现市场真是个不错的地方,这里边有的是人,有的是商机,有的是财富 ,于是他就像机警的猎人把目光牢牢地锁定了这块天地。逡巡中,他就发现妇女们对发饰喜欢成癖但又对市面上的东西不满意。于是,一个想法很快着手落实。他租了间铺面,又雇了几个心灵手巧的女子,他出花样,让她们照样子来做,很快美观别致的首批发饰就出来了。窦乂亲自挑担去市上卖货,大声宣传开张第一天免费赠送,女人们一听乐坏了,瞬间就一抢而空。她们将这些心爱的发饰戴在头上,点缀在衣服上,到处夸耀,于是好多人都知道了。

窦乂要的就是这个!三天后窦乂刚一出现,女人们就风一般围了上来,恨不能多长两双手,顷刻间就将这些发饰尽数收入囊中。他声言凡是买够十朵花饰的,打折优惠,买够一两银子的,再额外赠送三朵,抢便宜的人一时拥挤不动。抢到的心花怒放,遗憾叹息的更多,满街之上窦乂的牌子最亮。

破麻鞋破瓦片中发现商机

上街的次数多了,窦乂就发现街上人们丢弃的破麻鞋很多,时常绊脚。还有一块块的破瓦片,被孩子们扔来扔去,经常闹出纠纷。不禁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三双破麻鞋可以在他这里换一双新麻鞋。没几天,他就换得旧麻鞋一千多双。他雇人将这些破麻鞋洗净、晒干,又花一点点钱买下几堆又脏又滥的破瓦片,同样雇人收拾干净。接着又采购了一批油靛和加工工具。然后让这些雇来的人将破麻鞋切烂,将碎瓦片捣碎。用筛子筛过后,将麻鞋、瓦片碎末与槐树籽、油靛混合到一块熬煮,搅成乳状,最后做成长约三尺,直径三寸的长棒,他管这些产品叫做法烛。这些法烛是窦乂依靠自己对市场的观察、预测和过人的智慧独自开发成功的,是真真正正的技术创新,它的出现与单纯的生意已经有了完全不同的意义。来年夏天,京城长安连降大雨,好多人家都没有干柴做饭,窦乂遂将所存法烛拿到市场上销售。由于法烛火冲,做饭特别好用,因此,大受欢迎,尽管每条售价一百文,但还是供不应求。市场的良好反应和高额回报让窦乂又一次尝到了创造的甜头,他的知名度更高了。

人人望而生畏,他却视若珍宝

火爆的人气和明星般的效应,赚钱的机会自然大增,有时甚至是好事儿长了腿自己找上门来。有人就告诉窦乂这样一个信息,有一家宅子内有棵很大的树,遮阳遮得挺厉害,居室内大白天就和黑夜差不多。主人曹遂早就想将其伐掉,可是苦于房子会被砸坏,因此就投鼠忌器一直拖着没动手,也没有任何人敢接手这个活儿。眼看着这树越来越大,他可愁坏了。窦乂听说后,二话没说,主动找上门去,保证树伐掉但不会影响房子的一丝一毫。曹遂兴听了十分高兴,只收五千钱,就将树卖给了窦乂。窦乂指示匠人采取从梢到根砍伐的方法,将其锯成若干二尺左右的木段,一棵参天大树就以这样的方式从这个院子里消失了。宅子果然毫发未损,主人曹遂兴不由得暗暗称奇,让他更加想不到的是,这么多的短木做什么用呢?窦乂当然早已胸有成竹了,他很快雇人将这些小山一样的木料加工成精美的赌具售出,市场行情还出奇地好,数百套赌具不久就卖光了。这笔买卖窦乂获利甚多,足足赚了投资的一百多倍。

人人望而生畏,去之唯恐不及的大障碍,唯独在他眼里,却是宝贝一块,这钱不归他能归谁呢?

略施小技,低洼垃圾场变招财宝

窦乂的资本厚了,底气也足了,眼界自然也随之开阔,房地产开发便逐渐成了他经营的主要内容。当时长安西市有一块地势低洼的垃圾场,脏水一年四季不干,主人早就想将它卖掉,可就是出不了手。偏偏窦乂看中了它,主人大喜,只收了三万文就成交了。窦乂在水洼中央立一高高的木杆,杆顶置一小旗。再雇人于旁边摊制煎饼,招呼小孩投掷石块、瓦片击打小旗。击中的,当场奖吃煎饼。不到一个月,竟有上万人次加入,洼地很快填满了。窦乂在此建造店铺二十间,租给胡商做生意,由于其地理位置好,每天就可收入租金几千文。这里渐成闹市区,“窦家店”也由此得名。一片污秽不堪的臭水塘居然就这样被他略施小计,便成功地变成了商业街,多么地不可思议呀!时人也只有目睹了这一切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破地方闹半天还藏有这么多东西呢!

窦乂不是眼睛里只有孔方兄,一个偶然的机会,窦乂认识了一个叫米亮的胡商,由于不善经营,十分落魄,交不起房租,一度吃饭都成为问题。窦乂总是尽力周济他,七年如一日,毫无怨言。米亮十分感激。一天,米亮就和窦乂说,他知道城内有一座宅子要卖,才要二百贯,更主要的是这家屋内有一块捣衣石,它不是普通的石头,而是一块稀世珍宝于阗玉!建议窦乂把它买下来。窦乂不相信真有这样的便宜,但他相信米亮的诚意,因此还是把这座房子买了下来。经过玉工鉴定,证明米亮所言不虚,于是窦乂就雇人将其加工成豪门喜爱的衣服饰物,一笔就赚了数十万贯。

窦乂不到40岁就成了长安首富,人送绰号“窦半城”。

作文教学感悟 篇14

周戈庄中学杜慧霞

作文教学的低效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题,老师讲很多,学生收获却很少,一说写作文,一片唉声叹气,学生畏惧作文。如何消除这种现象呢?叶圣陶先生 说“写作就是说话,为了生活上的种种需要,把自己要说的话说出来;不过不是口头说话,而是笔头说话。”这句话点出了作文的实质;要知道,作文并不是一道语文作业,而是一种心灵的需要,并不是老师的教学指令,而是我们自身的生活方式;作文不是也不应该是编造出来的而应该是“从心灵流淌出来的”。在作文教学中,必须从学生的心灵出发,以生活实践为载休,着重抒发自己的内心感悟,只有这样,作文教学才能体现出真正的人文意义,通过作文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自我表达,引导学生学会享受生命,巧于创造,善于交往。一言以蔽之,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感悟生命的精彩,具体说来,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有了源源不断的写作“活水”,作文就会自然而然地从学生心底流淌出来,当学生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来的时候他们的写作兴趣已经不可抑制了,如果以这样的心态对待写作就是快乐写作而不是畏惧写作了。除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受生活,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尽可能地把写作变成学生的生活需要。

如果学生为作文而作文,那么,他很难对写作产生真正的兴趣,只有当他觉得写作不是老师的要求而是自己的需要时,这样的写作才

会真正写好。因此,我们要通过努力尽可能地把作文同学生的自我需要结合起来。所以我让我的学生每天都要写日记,不管篇幅多少,那怕是一句话,只要有感悟就写下来,学会扑捉让自己心动的每一个生活镜头,让写作成为自然的事情。鸟兽虫鱼、风霜雨雪、日月星辰都可以入文,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处处是语文,放眼风物皆文章”。在指导学生写作文时,如果是写人写事的,就调动学生大脑中库存的记忆,帮助他们选取素材,一定要是真人真事,写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抒发真情,只有真的东西才会打动人。这样学生就会觉得有东西可写,不会像挤牙膏似的,搜肠刮肚还是写起来费劲,通过一段时间的指导,学生大部分都会有东西可写,并能写的生动形象。

2、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习作发表的机会,提高学习效果。

几乎每一个人都有发表欲,这是一个很正常的心理,就像我们说话总希望有人听一样,我们写的文章也希望尽可能多的人读到无论是黑板报、广播室,还是《小小作文报》,《语文世界》等,“凡著诸竹帛者谓之文学”,关键指导,重在参与,教师要以身作则,当学生看到一月,每一期都有新作发表,自然信心百倍,这样即可激发习作兴趣,又能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为今后发展打下基础,何乐而不为呢?另外,经常让学生在班上宣读作文也是一种口头发表形式这对学生的鼓励也很大。学生的作文先自己批改然后小组内批改,并推荐一篇优秀作文,我把这些优秀作文打印成册,在级部内传阅。我发现,被选中的学生写作积极性特别高,越写越爱写,写作文再也不是难题。

3、关注优秀作文的同时也不要忽视中下等学生的作文。

如果只关注优秀作文而忽视本来就不愿写作文的学生,那么这些学生的写作兴趣就会越来越少,最后只能是痛恨写作,所以教师也要尽量发掘写作水平差的学生的闪光点,先激发他们的信心,然后再跟优秀生结成一对一的对子,让学生辅导学生。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发现这种方法很有效,大部分学生写作积极性都很高,并且写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4、让学生的写作形式多样化。

只有作文的写作,学生是很难有兴趣的,写作形式的多样化,实际上体现了学生思想感情表达方式和途径的多样化,而且,在这多样化的写作中,学生往往不知不觉地将作文与自己的生活融合在了一起。因此,我们主张学生不拘一格地写作,随心所欲地表达——让学生写作形式多样化,百花齐放,精彩纷呈,具体形式可以有日记、随笔、班级日报、读书笔记、散文小品/小论文等,还可创作剧本,小说童话/儿童诗歌……形式多样,不必要求尽善尽美,但一定要尽情尽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我采取办手抄报的形式,让学生在上面随意写作,贴到班级内让学生们都看到。手抄报上的文章多种多样,可以让学生们互动学习欣赏,学生写作热情空前高涨。

上一篇:人教版初二上英语作文下一篇:演讲稿:抓紧时间 努力学习(原雯,16文员1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