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的困惑

2024-06-12

作文教学的困惑(精选12篇)

作文教学的困惑 篇1

作文教学历来有两种价值取向:一是教会学生写各种实用类文章, 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等;二是指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 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我从教二十多年, 有时真觉得作文越来越不会教了。因为, 时间越长, 困惑越多;困惑越多, 就越不知道自己教得对还是不对。

困惑一:作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

作文教学的目的决定了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作文教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培养有一定写作能力的劳动者, 还是要培养有一定创作才能的文学家?作文教学要教给学生什么?怎么教?这些问题看似简单, 却是每一个老师必须首先弄清楚的。

困惑二:怎样正确处理作文教学和语文文本教学之间的关系?

我们的语文教学能不能仅停留在研读文本这个层面?怎样才能实现文本研读、写作教学和作文训练的三位一体?怎样才能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从写作的角度研读文本, 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怎么更好地处理文学名篇名著教学, 让学生从写作实践中真正明白文学创作与文章写作之间的异同?

困惑三:怎样使作文教学回归本色?

由于应试作文中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主导作用, 近些年, 作文教学中形成一种突击式、单一化的作文教学倾向。作文教学能只为考试而设吗?我们还要不要系统的作文训练?学生的作文写作到底有没有套路可寻?

困惑四: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渗透高考试卷评价中的要求?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一般分两个方面, 一是基础等级, 一是发展等级。其中基础等级中涉及题意、中心、内容、思想、感情五个分项;表达项涉及文体、结构、语言、词语、书写等。发展等级又分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等。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渗透这些要求?如何去掉肤浅、无病呻吟、一味模仿等通病, 让学生的作文真正成为有思想、有灵魂的作文。

作文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也是将来参加社会实践必不可少的一种技能。从这方面说, 作文水平的高低最能反映一个人的学业水平, 所以, 不解决理论层面的认识偏颇, 就不可能把作文教学从被动从属地位拯救出来。针对以上问题, 我做了下面一些思考:

出路一:制定相对完整、科学的作文教学大纲, 明确作文教学总体目标和各阶段目标。

长期以来, 我们的语文教学有具体的教学大纲, 有具体的课程编排和教材文本, 可是作文教学却被动地从属于语文教学, 作文教学和文本教学不分家, 甚至于淹没文本教学之中。作文训练更没有严格的方法指导, 没有系统的训练计划, 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是首先确定科学、严谨的教学目标。

关于目标的确定, 我觉得有三个参照给我们提供了思考:一是从新课标中关于作文教学的要求看。其中第二条的表述是:“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 以负责任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 表达真情实感, 培养科学理性精神。”第五条中有这样的表述:“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 并努力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从这些表述可以看出新课标对作文教学的目的要求。很显然, 高中作文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文学家, 而是要让学生成长为具备一定写作能力, 能从事一般实用文体写作实践的劳动者。

二是从语文课本中关于写作能力培养的“表达交流”部分看:无论是必修一的“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还是必修二的“写景要抓住特征”, 以及必修三到五的“多思多想, 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善于思辨———学习辩证分析”“讴歌亲情———学习写得充实”等, 这些作文训练, 都着眼于文章体裁, 而不是文学性写作。

三是从高考评卷中对学生的作文评价要求看:高考无疑是为了考查学生写文章的最基本的能力。一句话, 作文也要有它的工具性。

从上面三个方面可以看出, 作文教学不是无章可寻、无法可依的。只不过到现在为止, 还没有系统地加以明确罢了。

出路二:作文教学要单独设课。并指导学生从写作的角度研读文本, 从文本研读中学会写作。

长期以来, 过于偏重文本教学而忽视作文教学, 过于偏重文本教研而忽视作文教研, 过于偏重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和知识积累而忽视作文能力和写作习惯的养成。作文教学不是应付检查, 就是流于形式;即使是作文课, 教师也只是简单的方法指导和技巧点拨。忽视学生成长经历和社会实践能力, 忽视学生生活积累和语感积累。在作文教学上搞突击、搞速成, 极大助长了学生厌学、怕学作文的心理。导致作文教学成了文本教学的附属, 教师被动教, 学生被动学, 作文能力难以养成, 作文成绩难于提高。要想改变现状就必须有专职部门研究制定适合学生各阶段练习的科学的作文教材, 要有经过实践检验、能够胜任的专职的作文教学教师, 而且, 担任作文教学的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写作能力, 能与学生共同作文, 也要熟悉语文文本内容, 在作文教学中自觉地把文本中的写作因素渗透进来。要把作文教学当成一项长期的任务贯彻到学生学习生活中, 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表达、学会辩证思考和理性分析。要注重学生作文习惯的养成。

出路三:作文教学要回归学生生活。要让学生真正自主作文, 抒发真情。

多年来, 由于高考作文对教与学的制约, 作文教学几乎走进了死胡同。特别是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出现, 更催生了大量程式化、单一化、模式化的作文样品和训练方法。作文教学急功近利, 写作成了高考前的突击作战, 各种各样的速成班、速成法应运而生。从高考中出现的优秀作文来看, 文学化倾向也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教学训练。怎样才能把作文教学抓好?怎样才能既让学生考出优异成绩, 又让学生掌握了实实在在的写作能力?这是摆在每一个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我认为, 作文教学的对象是学生, 学生也是人。作文教学应顺应学生思维模式, 更不能把我们的认识强加给学生。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启发学生, 是让学生在系统的作文训练中逐渐养成一种写作的状态。不论是实用文体的写作, 还是文学性文体的写作, 我们都要引导学生从自发过渡到自觉。要让学生养成勤读、勤记、勤写的习惯, 其中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此外,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 还要多给学生提供社会生活体验的机会。

要让学生感受生活, 认识生活, 只有真正的感受和认识, 学生才不套作, 不盲从, 才会摒弃无病呻吟之作, 才会写出真情实感之文。

出路四:正确认识高考作文评价要求对作文教学的导向作用。

我们是搞教育的, 任务就是让学生拿个高分, 这是很现实的, 也是很客观的目标。我们讲学情、考情, 并不是说一味地屈从, 把学生引向高考程式化作文的死路。高考作文的写作, 应是在系统化、科学化训练基础上的一次大阅兵。只有摆正了这个关系, 才能有的放矢, 也才能真正完成作文的教学任务。

但是, 由于长期以来的作文教学偏重高考中所谓优秀作文类型的训练, 许多老师积累了大量作文素材, 形成了所谓作文速成之法, 学生也逐步形成一种为了高考而写作文的错误认识。所以, 要扭转这种认识和不良风气确实很难。我认为不妨也要进行高考前针对性的作文训练。新课标语文教材中关于“表达交流”部分就在必修五单辟一章高考作文专题, 这其实就是从现实出发对高考作文的一种必要的指导性训练。不过, 我们的任务是要形成一种科学化、系统化的东西, 要与高考作文评价中的要求衔接起来, 制定详细科学可行的训练计划。落实“基础等级”中关于题意、中心、内容、思想、感情五个分项的具体要求以及“发展等级”中关于文体、结构、语言、词语、书写等的要求。对于这些小项, 在具体的作文训练中要合理分类, 有重点地进行阅读和习作。同时, 也要注重发展等级, 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只有见多识广, 才能更有把握写出优秀的作文来。

就目前情况来说, 大部分教师的作文教学是盲目的, 学生多是消极写作和应付差事。作文训练课成了学生休息课, 效果很差, 前景堪忧。对学生作文的评价, 既没有科学系统的体系, 也没有一定标准, 即使有, 也只局限于高考作文评价中的要求。

从教学实践看, 多年来, 我就发现不少在评判学生作文时不负责任的教师, 或者是不具慧眼的教师。一份学生作文, 明明是优秀的, 却被这些教师错误地评定为三类, 甚至是四类文, 这种现象在高考阅卷中也时有发生。由于缺乏有效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 我们的作文现状就是教师不了解学生作文水平, 学生也不了解自己的作文能力。有的学生写作的水平长进了, 教师却视而不见;甚至于学生在考试中出现了严重的套作现象, 教师还要当着全班同学大夸大奖。总之, 作文教学严重脱离学生, 作文评价严重偏离实际, 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制约了作文教学的改革。

总之, 我们必须看到, 教育在发展, 学生在进步, 我们的作文教学已经越来越背离日益发展的语文教学实际;同时, 我们也必须要有一个长远的、清醒的认识:学生迟早要走向社会, 成为一个实践的人、社会的人。着眼于社会发展, 着眼于学生发展, 着眼于实用和学生实际生活需要, 这才是我们作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作文中尽情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 也可以保证学生走向社会后在实用文体写作上不至于无所适从, 这是我们每个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师必须承担的一项艰巨任务。

作文教学的困惑 篇2

任海燕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最难以操作的一项教学工作。就目前来说,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作文指导,包括训练体系的确定和作前的指导,现在多数作文训练非常盲目,没有找到一个合适有效的作文训练体系,每次上作文课之前,老师随便浏览习作练习题目就去上课,课上给学生读题目一遍就让学生写,甚至有些作文题目离我们农村学生的生活距离很遥远,老师不做任何解释,这样造成的结果可想二知,学生抓耳挠腮,老师看着学生习作愁眉哭脸;其次,每次写作之前需不需要指导,如何指导才有好的效果,也是另很多语文同仁伤透脑筋的问题。二是作文批改,因为每写一次作文,每个老师要批改四五十篇的学生作文,耗时耗力,发到学生手中,学生看完分数,一笑了之,甚至有的学生连看都不看就塞到书包里去了,老师的心血没有换来丝毫的效果。三是作文讲评,到底怎样的作文讲评模式才能使学生有真正的收获,起到较好的效果。由此,就出现了我们语文教学的困惑之三:作文教学到底如何指导、批改以及讲评?

由于本人作文教学成功经验不多,自己感觉非常欠缺,但新近的一点做法自我感觉还值得一提,在上次的作文完成后,我没有急于批改,说实话,不是因为偷懒,而是我认为既然老师的批改没有效果,不防换一种方式,于是一周后的作文课我是分以下几步来组织的:第一步:先将学生的作文发到学生自己手中,让他们再重新赏识自己一周前写的作文。第二步:写“同桌评语”。同桌相互交换作文读两遍后,写出对同桌作文的评语,这不仅从同桌那里学到了对方作文中的有益“养料”,而且提高了分析文章的能力。第三步:小组推荐。每六个人一个小组,选出一篇小组内认为最好的作文,然后小组讨论推荐理由。第四步:全班展示。每个小组推荐出的作文由本同学在班内朗诵,并派另一位同学说说“小组推荐理由”,之后全班同学自由畅谈对这些作文的认识。

作文教学的困惑 篇3

巴金先生希望建立一座“说真话的博物馆”,这给作文教学改革提出了启示。然而作文教学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陈旧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似“幽灵”一般依附在身。以往教作文,像坐火车,前有目的地,车下有双轨。只要依照传统教法进行教学,一路顺风,无忧无虑,自我感觉良好。

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快速更新,信息与日俱增,培养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作文教学急需改革。

一、困惑

1.作文教学现状与时代是否同步。

青年评论家黄子平对目前中小学的作文教学现状,表示忧虑:“遗憾的是,在中小学生的作文乃至亲友间的通信中,至今仍充斥着一些干巴巴的社会语言,这怎不令人为我们民族的思维可能逐渐萎缩而担忧呢?”

我们不能否认,在今日中小学生中,并非没有写作文的“佼佼者”。但也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写的文章粗浅平淡,乃至散发出阵阵“八股味”。如感动了就说“热泪盈眶”;语言交谈就说“促膝谈心”。编造风甚烈,尤喜无病呻吟。既与时代氛围不合,又与现实生活远离。

2.通行的教学方式,能否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应该肯定,教苑的不少优秀园丁正在探索和实践自己的一些卓有成效的作文教学法。但不必讳言,不少人仍在旧轨上走,主要有二:

①脱离课文孤立讲作文知识。

课文与知识脱离。言者津津乐道,听者如雾里看花,收效甚微。究其源,在于他们把写作流程变成了原则加规矩、加方法,死板的“规范“和过高的“言志”,以及各种写作技巧,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当然,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②急于求成,教学生写“应试文章”。

鉴于学生参加人生的联考:小考——中考——高考,息息关联学生升学的“沉浮”。集中一段时间“专题过关”,从体裁到内容逐一强化训练。虽然在短时间有“效果”,但问题是无法避免的:“应试文章”,年复一年,恶性循环,长期“闭门造车”,导致学生对身边的新鲜事物失去兴趣、敏感,思想僵化、文化枯竭,语言干瘪、畏惧作文。

3.教师这般辛苦改作文,是否“劳而有功”。

每每看到桌上那堆积如山的作文,自然想起了“愚公移山”的故事。一些教师明知道这般不辞辛劳的“挖山”,是在干不讲效率的傻事。期望当代的“智叟”能给一指迷津。但所置的应试教学环境是他们不敢贸然越雷池一步。如欲改变“精改细批”的陈规吧,担心作文本上朱笔一减,且不说自觉良心过不去,更怕招来“工作不负责”的评价。

当前改革作文教学的突破口,就要选在作文批改上。如果不抛弃过去传统繁琐低效的作文批改法,探索行之有效的批改法,不将语文教师从堆积如山的作文本中解脱出来,何言其他?

二、对策

1.加强教学理论的研究,探索作文教学规律。

只要你认真研究一下写作理论,不难发现这样一条规律:“作家创作要经历体验生活—构思—创作三个基本阶段”。大凡写出优秀作文的学生,稍作归纳,就可得出学生有效写作的历程是:观察积累(包括体验生活),初步构思—搜集、整理材料—酝酿构思成篇—自行修改—评检交流—再修改—小结提高。如果你能依循这一条规律改革作文教学,教学效果定能显著提高。

2.“封闭式”为“开放式”,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飞跃。

作文教学实在难于“立竿见影”。我们只能面对现实,在“治本”上下功夫。

开放课堂,面向社会。社会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当今时代称为“信息时代”,把学生关在教室里,一心只读教材,远离信息社会,学生怎能写出与时代合拍的文章?

多读名著,多看报刊。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学遗产。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古代、现代、当代文学作品及外国文学精华,构思新、语言精,是后人的典范之作,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阅读和吸收。丰富的文学修养,深刻的社会体验和典范的语言训练,能使学生写出比较理想的作品。

3.抛弃急功近利,内外下功夫。

文章是作者的立场观点、思维方法、认识水平、风格旨趣、词章修养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体现。陆游74岁在诗《示子》中写道:“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就启迪我们、要写好文章,既要练“文内功”,又要练“文外功”。

抛弃急功近利,扎扎实实按写作规律设计作文教学,不教学生写“应试文章”,不绞尽脑汁“猜题”,指导学生内外下功夫,学生是能够写出表情达意的好文章的。

高三作文教学的追求、困惑与反思 篇4

一、理想的追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那么, 高三作文教学也要参照这一要求, 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高三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没有对高一至高三的作文教学提出具体的目标要求, 但我觉得《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里“表达与交流”中提出的目标可以作为我们训练学生写作能力的指南。例如, 其中第五条指出:“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 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 推敲、锤炼语言, 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我认为, 高三语文教师要在领会新《课标》精神的基础上, 结合高三作文教学的实际, 走出一条有特色的高三作文教学之路。

程翔老师认为, 当前制约写作教学的有五大因素:“第一, 写作教学见效周期长, 写作能力不仅仅是写作技巧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思想认识水平和语言表现能力的问题。第二, 传统观念严重影响着教师的作文评价标准, 而要改变传统观念又非一朝一夕之事。第三, 写作没有独立的教材, 没有单独设课, 无法取得独立地位, 导致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第四, 写作教学的评价体系处于混沌状态。第五, 写作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 不是所有语文教师都具备写作教学的能力。”高三作文教学是高中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高三作文教学的理想追求应该是:第一, 努力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和语言表现能力。第二, 写作单独设课。第三, 建立科学的写作评价体系。第四, 要有专任的写作教师。若能做到这四点, 不仅高三作文教学会有很大的起色, 而且对整个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都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现实的困惑

困惑之一:高三学生对写作缺少兴趣。

一方面, 与其他年级学生相比, 高三学生更懂得作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 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高三学生“一怕周树人, 二怕写作文”。高三学生宿舍 (有的在家庭) 、食堂、教室三点一线的狭小生活影响着他们作文的选材, 现实的高考又逼着他们拿下较好的高考作文分数。于是乎, 学生就绞尽脑汁, 例如专门背诵古人事迹, 高考时写古人, 以不变应万变。历年江苏省高考作文中写古人的都特别多。我认为目前最重要的一点还是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那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写就会得到和谐发展。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对自然、社会、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学生的感受和思考能力需要教师循循善诱地启发, 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我手写我心”的能力。

教师要培养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对写作的兴趣。如果说阅读是吸收, 那么写作就是倾吐。没有吸收, 哪来倾吐?新《课标》要求:“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 通过广泛的实践, 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高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读者》《青年文摘》《微型小说月刊》《演讲与口才》等杂志, 让学生进行摘抄和讨论;在节日或者重大活动时, 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辩论大赛等;可以以高中语文教材为载体, 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了写作素养, 也无形中提高了写作的兴趣。

困惑之二:高三教师是否要创新批改作文的方式?

传统的作文批改方式需要继承, 例如给每篇作文写眉批、总评;给学生的作文判分。但现实情况是, 很多学生不理解老师根据什么打分。老师辛辛苦苦写的评语, 学生并不把它当作一回事。而且高三教学任务重, 要求语文教师全批全改学生的作文也是很难的一件事。怎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提高作文评讲效率?

作文评改要抓住人、关注思维这一核心要素。传统的作文批改往往从文章出发, 例如记叙文的写法、说明文的写法、议论文的写法等。而写作的主体是学生, “写作教学应该把‘主体’置于中心地位, 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我认为作文批改也要关注人、关注人的思维。要作文, 先做人, 人是根本。例如, 教师的作文评语应是和学生心灵的交流, 而不是什么“中心明确、层次清楚”等套话。创新作文的批改方式, 就要求教师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处处从学生本身着手, 关注学生心灵、关注学生思维。“近年来, 深圳市教研员程少堂, 主张大胆突破传统的作文评价模式和评价话语体系, 他的作文点评将自己独特的感受、发现与小作者对话交流。这样的点评坦荡幽默、点石成金, 令人耳目一新, 为新课程作文教学和作文评价走向多元化、个性化提供了启示”。

困惑之三:高三作文教学怎样达到理想化的境界?

吴非老师认为:“高中语文教学完成两个任务就很好:一是在培养语文素养的同时给他一粒人文精神的种子, 一是设法帮他搞到一张进大学的门票。”因为在目前高考体制下, 学生不得不进行一些高考作文的训练, 只有高考作文得高分, 才有条件帮助他们拿到进大学这张门票。王老师认为:“只要经过一年有效的训练, 他们就知道要审题, 知道要看清要求, 就知道要估计字数, 知道字要写端正, 知道自己并没有多少自由, 知道不要写犯忌的话, 知道段落不能碎杂……”高三作文教学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条件下, 进行一些高考作文的训练无可厚非, 但怎样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达到一种较为理想的境界, 就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 这个问题值得所有高中语文教师思考。

三、必要的反思

反思之一:高三作文教学还是要和育人联系起来。

文如其人, 什么样的人就会写出反映该人思想的文章。新课程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我认为, 高三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 这是首要任务。现实情况是, 高三学生的写作严重违背自己的思想实际, 他们的作文里充满很多“假、大、空”的话, 真实地表现高三学生生命活力的习作很少。反思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 难道我们语文教师就没有责任吗?苏州一中杨斌老师认为:“写作的过程是心灵表达的过程, 是生命的倾诉过程。”“生命写作先须培育生命活力。”在作文教学还是“带着镣铐跳舞”的大背景下, 语文教师要想办法实现“为生命写作”和“为生存写作”的有效链接。

反思之二:高三教师要反思作文训练的方式。

高三学生学习任务重, 时间紧, 因此高三教师要找到一条适合高三学生训练的道路。例如鼓励高三学生写个性化的作文, 鼓励高三学生写作文提纲, 鼓励高三学生写片段作文。例如就写议论文而言, 可以训练两种结构模式, 并列式结构和递进式结构, 每种结构都要求学生写好分论点。“就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言, 200~300字的专项训练或许会有更好的教学实效。显而易见, 在片段的专项练习基础上, 再进行整篇的综合训练方能构成作文教学的层级”, 我非常同意这种观点, 它可以提高作文训练的效率。

总而言之, 新课程背景下高三作文教学改革需要走很长一段路, 作为一名高三语文教师, 我愿意不断追求着教育梦想, 带着困惑和反思, 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1].程红兵《抓住思维这一核心要素》, 《中国教育报》, 2008.3。

[2].马恩来《点评应该是用心灵解读心灵》, 《中国教育报》, 2008.3。

[3].吴非《不跪着教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文教学中的困惑和解决 篇5

我在作文教学中碰到最大的难题是学生怕写作文、烦写作文、写不好作文。作文写不好主要表现在:立意不深刻;选材不感人,不新鲜;内容空泛,缺乏文采,没有真情实感,中心不突出;写法不新颖。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写作源于兴趣。需要热情,而这种热情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因此,作文的命题要围绕学生最关心的内容来确定,这样既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又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命题要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就必须把准当代学生思想的脉搏,把触角伸进学生的心灵中去,捕捉他们生活的热点和兴奋点,看他们每天是怎么想的,想些什么,喜欢什么,厌烦什么。把题命在他们心里,写他们想说、想写的东西,作文命题具有时代色彩和生活气息,可以拨动他们的心弦,激起他们写作的冲动,使他们兴趣盎然地去写,所以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因此,作文命题要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让学生有话可说。

我们还须蹲下来拿放大镜去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优势和特长,对学生的习作要多挑大拇指,多褒奖。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好文章也是夸出来的。如“小荷才露尖尖角”“你是才女” “你的文笔犹如一股清新的小溪奔流而下”“文如其人,你的文字是那么机灵睿智”„„来调动学生写作兴趣。

而写作兴趣的持久浓厚又依赖于写作成功感的获得。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优秀习作,可在班上开展作文展览,交流写作经验念,可编成集子传阅,让大家阅读作文内容,学习写作技巧,从而达到学生对作文教学的自觉参与与借鉴,增强写作能力。可推荐到报刊发表等,达到激励效应,激发中学生写作热情。

二、广泛阅读积累词汇

学生作文水平不高还往往因为语言不生动,缺乏个性,没有穿透力。北大教授王尚文先生说:“人在语言中发展,人在语言中提升,人在语言中创造。”阅读和写作是不可分割的,教师应想方设法鼓励和指导学生广泛地阅读,有意识地摘抄积累、感悟和运用,指导学生丰富自己的语言。使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都得到相应提高。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数量,就能形成语感,积累了丰厚的词汇,为以后写作打下基础。我们可有计划地训练学生在习作中选词炼句,如运用修辞,变换句式,运用格言警句等。

开学初我就要求学生拓展阅读范围,向学生推荐阅读中外名著、《青年文摘》《读者》等报刊杂志,每周写《文集》(摘记格言警句句 摘记精彩中外经典名著语句片断 写阅读感悟 精彩片断的仿写 编写童话寓言 写生活札记等。)每节课用三分钟让学生讲一个寓言、童话故事、名著精彩片断、人物介绍、人物故事。提高学生阅读写作兴趣。

三、走进生活搜索写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因此实际的生活体验才是作文的源泉。可是一些学生不注意观察积累,因此缺乏生活体验,无法下笔行文。现在的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温室长大, 生活圈子比较小,生活面太窄,不会关注社会。没有了夏天下河洗澡的乐趣,没有了冬天打雪仗的经历,没有了感受邻居关心的体验,而这些又恰恰是喜怒哀乐最鲜活的体验。既然脑袋空空如也,他们只能胡拼乱凑,苦思冥想,瞎弄一篇应付了之。因此,鼓励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尤为重要。教师要尽可能地运用一切手段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要组织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在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生动的具体事例。在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要让学生有一双观察生活的眼睛,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变化、同学苦读、集体劳动、名胜古迹、虫鱼鸟兽、花草树木、春雨秋风,这些都是我们观察的范围。同时还要注意在观察时,不能只是纯客观地搜集材料,而应该亲身加以体验,即陶冶、净化,融进自己的深切感受。我就让学生在《文集》中写《生活札记》要求学生:从日常的普通现象中悟出生活的哲理。从多彩的自然现象联想到纷繁的社会生活。积累感悟生活。学生只有在生活中处处留心,处处留意,才能搜索到写作的素材,学生有了积累,有了材料,写作时就会情到文至,思到章出。

四、要善于选取素材抒写真情实感

学生文章乏味内容空洞的主要原因往往是因为没有新鲜的感人的事情。学生写作要写真事。要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事,我手抒我情。要说心里话,说实话,说非说不可的话。这样,文章才会情真意切,才会感人。作文应该是描绘“我”眼中的生活,抒写“我”内心的世界。什么样的作文内容才能不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千人一腔,而是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与众不同呢?应该是学生最熟悉,最擅长的内容。我们去引导学生发现独特的生活体验,与众不同的写作材料。教育部在2000年在对中、高考的作文考试指令中要求:不设审题障碍,淡化文体要求,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写真就好,有情更佳,扬善则美。

学生有了写作的材料,教师还应该指导他们怎样布局谋篇,合理地组织和安排材料。要求学生有朴实的文风努力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鼓励他们写真话、写实话。因为作文除了传播信息、说明事理、描述形象之外,还要以情动人。正确抒情,应该借助于文中的叙述或议论。只有带着情感反映的生活和写出的感受,才能动人。使文章产生强烈的抒情效果。只有这样才会领悟生活,陶冶性情,进而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

五、大胆展开想象创作。

想象是作文的翅膀,作文离不开想象。想象可以使作者文思泉涌,浮想联翩,使文章内容更充实,文章形式更多样,文章的主题更深刻,思路更广阔。因此,在写作训练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思维的形象性,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创新,以此来指导作文。在启发学生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多提几个这像什么呢?看着这些,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呢?怎样的场景呢?促使学生从实际的事物出发,由此及彼,展开合理想象进行创作。

六、改变批改方法,指导学生善于修改。

评改作文历来为众多教师所头痛。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敢于放手,要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评改欲望,力争做到教师的面批、精批与师生互批、学生共批相结合,提倡写、评、改一次性处理。这样趁热打铁,学生就会兴致勃发,信息反馈快,评改质量高,批改费时少。《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通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修改是写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是培养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我在作文教学中注重采用学生互评互议的方法,真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在学生相互批改时,我不仅要求他们找别人作文里的病句和错别字,还要求参考中考作文评分标准给别人的作文评分和写上评语。通过修改自己或别人的文章,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走出困惑探究作文高效教学 篇6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困惑;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193-01

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长期以来,对于作文教学,教师走上讲台充满信心,一段时间后开始灰心,最后是力不从心,不少语文教师步入了困惑之中。固然,写作难,作文教学更难,这无可厚非,但我们的作文教学存在的诸多弊端是其主要原因。如何解决作文教学难题,走出小学作文教学的困惑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明确小学作文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作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方面是“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是“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即认识事物的能力。简言之,小学生作文就是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认识水平”的体现,作文教学应促进这两种能力的和谐发展。

二、从兴趣入手,让学生有感而发

兴趣是学生学习中一个积极活跃的心理因素。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因此,要让学生有话可说,就要求教师把作文课上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喜欢,乐于其中。

1、先观察积累再作文。只有引导学生感知具体形象的事物,才能激发其积极地思维,进而产生表达愿望。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观察图画和实物,或者指导学生参观,然后按照教师的指导写作文,学生很有兴趣,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言之有物。

2、先生活实践再作文。比如有计划地设计游戏,编导小品,外出旅游等。学生亲身参加的实践活动,往往津津乐道,此时让学生写出实践活动的经过和感受,自然兴趣盎然。由于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生活,增长见识,提高认识能力,因而写出的文章很有条理性,语言富有趣味性。

3、先激发灵感再作文。灵感需要激发,学生写作的灵感,因时间、地点、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教师要善于抓住有利时机,趁热打铁,让学生骑着灵感的快马进行写作,学生乐于完成,也易于完成。例如,课间一个精采的场面,运动场上精采的表演,课堂上发生的一个有趣“风波”……可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写下来。这样“趁热打铁”式的作文练笔,学生写起来容易,也非常感兴趣。

三、指导观察,获取作文材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开辟题材,是解决学生作文“无米下锅”问题的重要途径。其一,从生活中学习作文,即引导学生写观察作文。丰富多彩的生活本身就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花鸟虫鱼、风花雪月,写观察日记,鼓励学生把他们在各种学习活动中所见、所闻、所感写在日记里。这样,既丰富了作文素材,解决了“无米之炊”的难题,又有效地进行了练笔。其二,从阅读中学习作文,解决怎么写的难题。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从教科书中学习作文,学习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结合课内作文,紧扣训练重点,统一要求,严格训练。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学习作文。语文教材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例子,要想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把知识形成能力,就必须加大课文阅读量。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增长见识,提高认识水平,提高作文能力。

四、抓好三个阶段训练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阶段的作文训练,是从低年级的“写话”到中年级的写“片段”,再到高年级的“写成篇作文”。起于“写话”,间于写“片段”,落脚于“篇的训练”,三个阶段有着内在的联系。三个阶段具体的要求是:即低年级说写提早训练,贯穿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中,每周设两节说写训练课,以词句训练为主,让学生围绕一个中心,会说一句完整的话,会说几句连贯的话,能说一段通顺的话,然后写下来。中年级集中力量说好、写好“片段”,达到内容具体,条理清楚,到四年级由片段训练过渡到能写简单的记叙文。高年级成篇综合训练,突出加强审题、立意、选材、组材、表达、修改等六项基本功训练,达到内容具体,有条理,有中心,有重点,有真情实感,能展开想象和联想。

五、注重三种能力培养

在作文过程中,要突出进行观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训练。

观察能力。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也是构成作文能力的重要因素。从一年级起,乃至从幼儿园起,就要对孩子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借助教材,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指导看图,看实物,带领学生参观、游览,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留心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方面,突出抓好五个方面的训练:细致地观察;有序地观察;抓住重点观察;用多种感官观察;边观察边想象和联想。

思维能力。要真正认识事物,不仅要靠观察,更重要的是靠思维活动的积极参与。因此,作文训练必须充分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特别要加强想象和联想能力的训练。低年级注意培养儿童的形象思维;中年级注意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和初步的抽象思维;高年级要有意识地抓好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转化,使学生的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达到言之有理。

表达能力。认识事物的能力和表达能力,直接体现了作文能力。因此,作文教学还要突出抓好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向书本学习表达,利用这一机会强化表达训练。观察发展了思维,思维促进了观察能力的提高,表达赖以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又能促进观察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因此,突出进行观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训练,是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的必由之路。

作文教学的困惑 篇7

一、农村作文教学的困惑

1. 作文时间程式化。

文章源于生活, 这是最基本的写作理论。学生的作文训练应是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客观现实体验并积累材料, 然后进行思维整理, 最后用语言文字表达的过程。但目前的农村语文教学大多数只是把与考试有直接关系的课文内容作为任务反复演练。学生面对作文所需的材料不熟悉, 不知道写什么, 也不懂怎样写, 只好胡编乱造或抄袭后交给老师, 认为任务就算完成了。

2. 作文训练模式化。

作文是创造性的精神劳动, 应有感而发、有事而叙, 但长期单一形式的作文训练难以兼顾学生不同的兴趣、不同的个性、不同层次的要求;把学生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的创造性思维统一为教师控制下的单调呆板的应试技能训练, 学生作文没有兴趣, 只好东拼西凑、无病呻吟。而农村学生课外阅读量偏少、知识面狭窄, 也令学生写作无从下笔。

3. 作文评改形式化。

长期以来, 学校领导要求作文精批细改, 家长也迷信于精批细改, 认为只有精批细改学生作文的教师才是有责任心、有水平、优秀的好老师。但调查结果表明:面对老师呕心沥血、勾画圈点的鲜红一大片, 大多数学生只不过是看看分数而已, 几乎没有学生根据老师的批阅修改作文。

作文教学的僵化不变的固定模式已成为农村小学语文老师提升作文教学成绩的最大困难。

二、突破传统教学模式, 提升学生作文素质的对策

1. 突破写作模式化, 把作文教学贯穿语文教学之中。

(1) 作文教学应与课内阅读教学紧密结合。作文教学应与课内阅读教学紧密结合, 阅读教材中各类文体的思想内容、表达方式、结构层次大多可称作写作的典范, 对学生写作技能的训练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模仿标本、过渡桥梁。如记叙文《大海中永生》、议论文《滴水穿石的启示》都叙述了三件事例, 其叙述方法及作用有何不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倾注心力, 抓住类似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感性的文学材料比较揣摩, 悟出一些规律, 那么学生就能凭借掌握的规律摆脱盲目的写作行为, 较好地处理不同文体的材料与文章中心的关系、材料详略的关系等问题, 从而得心应手地作文。

(2) 作文教学要与课外阅读训练紧密结合。“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农村语文教师要更加关注并有效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为写作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精神体验和写作思路、方法。

(3) 充分利用好单元习作例文、口语交际。苏教版小学语文三至六年级每单元都有习作例文和习作指导, 其为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培养写作习惯, 提升作文水平提供了有利条件, 更多的口语交际活动也应由教师设计, 通过听说读写的有效积累为作文教学做准备。

2. 突破作文文体固定模式, 引导学生写随意作文。

(1) 走出课堂, 走进自然。新课程标准在关于写作教学中指出:“为学生的自由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 减少对学生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很显然, 新课标要求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真实感受和认识。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 走进大自然, 跳出教室、学校这个“四角的天空”, 因地制宜地利用本地资源, 反映纷繁的社会, 书写精彩的人生, 让学生的作文“大气”起来。当然, 这就要求教师精心指导学生要善于观察、思考、练笔, 善于从社会、自然这部大书中开发资源、汲取营养。

(2) 勇于实践, 鼓励创新。作为教师要摒弃懒惰思想, 鼓励学生大胆想像, 放飞理想的翅膀。首先, 教师有必要向学生传授自己写作的技巧;其次, 教师要勤于写“下水”作文。现在是网络时代, 教师如果从网上下载一篇“范文”读给学生, 那么学生也会如法炮制, “剽窃”他人之作, 这就是学生的“向师性”。我们不妨师生同堂同写一篇作文, 不从网上下载, 不求助作文辅导书, 师生一起大胆写作、有创意地写作。只有勇于做“下水”的榜样, 才能让学生感同身受, 乐于写作, 放飞想像的翅膀。

另外, 教师还可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尝试这样的习作方式:每学期要求学生自己准备一个精致作品集, 自己为它取名、编目录、画插图、写序等。所谓随意, 就是老师不定册、不定质、不定量, 由学生自己根据情趣好恶进行创作:喜欢静物的可写观察日记, 有辩才的就写评论杂感, 一时不想写什么的也可以摘抄名篇段落。一个学期结束, 举办一次大展览, 互相传阅, 共同评点, 从文章质量、版面设计、书写插图等方面选出优秀作品集, 并给予一定的嘉奖。随意作文深受学生的青睐, 能让学生充分享受到写作的快乐。

所谓“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通过写作, 让学生以文本来观照自身, 从中受到思想的洗礼、情感和趣味的熏陶, 从而发展学生个性, 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达到滋润心根、提升人文素养的目的。

3. 突破评改固定模式, 变

“教师的改”为“以学生评改”为主体的评改方式。新课标强调, 语文教师要了解作文教学在不同学段的要求, 从而循序渐进地进行作文教学。其实, 不仅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也要让学生明确小学各阶段的习作目标, 为自改作文做好准备。

关于作文评改的问题, 叶圣陶先生早有明确精到的见解:“改与作文关系密切, 改的优先权属于作文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秉承叶老的教导, 笔者尝试把作文的评改权交给学生。有些学生不愿意改作文, 只想做完交给老师了事, 于是笔者将学生的作文以活页形式出现, 张贴在教室, 让大家集体在上面改。在学生评改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参与, 积极发挥学生在作文评改中的主体作用, 从中体会到“文章不厌百回改”、“精自改中来”的真味。学生以主人的身份参与评改活动, 符合了学生注重自身存在、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个性心理。在初次尝试中, 笔者看到了学生习作中的“取长补短”, 也看到了这样的评改方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尤其是老师、学生争论修改之后, 学生的作文水平的确提高很快。

以上针对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僵化模式所阐述的对策主要倾注于三个结合:语文课堂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命题作文和自由作文相结合;教师评改和学生评改相结合。这三个结合是指导学生将阅读、听说、活动联系起来为写作打基础, 课外随意作文不随意,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自学写作的良好习惯, 反过来, 良好的习惯也为进一步提高作文水平做了保证, 还能帮助学生进一步获得知识、技能等。

综上所述, 目前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 只要能够积极改进, 使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形成良性循环, 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摘要:作文教学被应试教育所左右, 形成一种长期固定的旧模式。如何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 使作文教学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本文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命题作文和自由作文相结合;教师评改和学生评改相结合。

关键词: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困惑,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作文教学的困惑 篇8

一、县级职业中学作文教学的困惑

1. 缺乏必备的生活基础。

写作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 要有敏锐的观察生活的能力。当今的职校学生, 生活单调而乏味, 每天都是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运动。学校为了便于统一管理, 实行全封闭式管理, 把学生完全限定在校园内, 就连中午学生也得在教室自习。这样的生活, 叫他们去哪里寻找写作的素材, 又如何获得写作的激情?因此, 写起作文来, 内容枯燥, 千人一面, 也就不足为奇了。

2. 教材文本与生活太远。

现行的语文教材, 其篇目经过精心挑选, 篇篇精美, 令人赞叹不已。然而遗憾的是, 那些精美绝伦的文章, 对于广大职业中学学生来说, 犹如架上的葡萄, 可望而不可即。比如朱自清的《背影》, 把父子之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是散文中的精品。然而, 现在的职校学生有几个曾为它感动?如今的孩子, 别说是几个橘子, 就是你扛来了一箱橘子, 他也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叶圣陶老先生曾有“课文就是例子”的主张, 但这个“例子”在新形势下对于广大职业中学学生来说, 难以举一反三, 语文课的“例子”永远只是“例子”。

3. 学生作文与老师批改的矛盾。

写作是一项艰辛的劳动, 写作需要自己努力去写, 也需要教师认真的批阅。有时一句精妙的评语, 会像一座明亮的灯塔, 使学生感到豁然开朗;有时一处恰当的改动, 又会像巨石投湖, 在学生的心里激起难以消失的涟漪。可以说, 没有一个学生不希望自己的作文能得到教师的精心批阅, 也没有一个教师不希望把自己学生的作文改好。然而, 如今的学生和教师都大大地不走运, 教师太忙, 大都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

二、县级职业中学作文教学的对策

1. 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

目前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紧张, 生活枯燥, 而这恰恰又是写作之大忌, 因为紧张会压抑思维, 写作需要轻松愉快的氛围。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可采用以下方法。一曰模仿法。比如上完了《绿色蝈蝈》, 我要学生模仿《绿色蝈蝈》, 写一篇关于蜻蜓的说明文。在对蜻蜓的特征作了一番简要的介绍之后, 我从事先准备好的小盒子里放出两只蜻蜓 (它们身上捆着细线, 可以随时收回) , 让它们在教室里飞蹿。同学们兴致勃勃地看着它们, 写作的热情空前高涨。二曰一反常态。我常常在上课 (尤其是写作课) 时故意作些一反常态的举动, 使学生在惊讶之余产生写作的冲动。比如, 那天, 我故意把一些字写得很小, 许多学生直吵着说看不到, 但我并不予以理睬, 依然故我地写着小字, 直到最后亮出作文题目———“谈谈近视眼”, 学生才恍然大悟。在那篇作文中, 学生对近视眼的危害性谈得真切具体, 而且很是深刻。

2. 时文赏析。

针对目前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的缺陷, 我采用适时提供时文以供学生赏析的做法, 一般每周精选一篇文章让他们欣赏。由于这些文章比较贴近时代生活, 较能引起中学生情感共鸣, 读后不但能留下较为长久的记忆, 而且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3. 灵活多变的写作训练。

针对当前职业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 我采用了灵活多变的训练方法。即每学期除了写若干篇大作文外, 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小作文、周记、甚至杂感、语丝上。鼓励学生捕捉瞬间的灵感, 文章不求篇幅, 只求富有内涵和生活情趣。只要写得生动活泼, 哪怕不成文不成章, 只有三言两语也给予鼓励。这样做的结果是, 学生摆脱了“写作文”这个框框的束缚, 能够轻装上阵、畅所欲言, 往往是在还没有来得及意识到自己是在“写作文”的情况下, 一篇短文就写好了。

4. 注重技巧训练。

针对学生写作基础较差的现状, 有必要进行细致耐心, 具有可操作性的写作技巧指导训练, 手把手地教他们该怎么写。通过一项一项专题训练, 使作文教学系统化、细致化。老师可以用写小作文的方式来训练学生, 每次及时做出评价。学生们只有摸着门道, 才能灵活运用各种技能技巧, 挥洒自如。

5. 多作肯定, 推荐发表。

在批改作文时要多肯定学生的优点, 哪怕仅在用词、组句等方面有一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对于不足之处则应委婉指出, 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 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对一些比较好的习作, 帮助学生修改后, 推荐发表在校刊上。让他们有一定的成就感, 大大提高了创作的积极性。

6. 评改形式多样化。

政治教学中的困惑 篇9

一、给“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赋予新的内容和形式

1. 政治教师应积极主动地研究现实, 收集相应的各类数据、各类与政治理论有关的信息, 并积极主动地运用于教学上去

如果政治教师只是按课本内容传授给学生, 那这门课肯定上不好的。因为政治的内容相对于其他科目来说是比较容易看懂的。因此, 这就要求教师主动去研究现实, 并自己运用相应的知识分析现实现象。如在讲授《商品的属性》这一课时, 首先要分清楚的是哪些是商品、哪些是物品和劳动产品。对于政治教师来说, 从理论上讲清楚是没有问题的, 但学生是否明白就不清楚了。我个人在解决这个问题时, 是从火车站台上的广告词“不得围车叫卖物品”得到启发的:围绕这个“物品”展开讨论, 然后引导学生分清楚物品、劳动产品和商品三者的区别, 使学生明白“商品之所以是商品, 在于它的可交换性。这样做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使学生初步有了把政治和实际联系起来的思想, 并有了对政治感兴趣的萌芽。

2. 注重社会调查, 特别是积极争取学校开展社会调查的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所学的知识, 从而巩固知识, 学会运用知识来分析现实现象

社会调查是了解现实、实证理论真实性的一个重要手段。作为传授理论的政治教师, 不仅需要自己作社会调查, 掌握第一手材料;同时也要带领学生深入社会进行调查, 在调查中了解现实, 在调查中理解和实证理论的真实性, 从而激发学生学政治的热情。这就同时要求政治教师积极争取学校的支持, 力争每年度有一次全年级的长达一周的社会调查活动。

3. 课堂方式多样化, 从而使课堂方式更符合青少年特点

长期以来, 我们采取的是集中授课即学生坐在下面听, 老师站在台上不停地说的方式。实际上这是填充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其实, 政治课堂的授课方式是可以而且应当多种多样的, 如课堂讨论式、课外集中式、专题开放式等等。

二、正确调整政治老师的角色

自从政治课开设以来, 特别是经过解放后至高考改革之前, 政治教师已被刻板为单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确实, 作为政治教师, 必须把党和国家的主流意识传授给学生作为自己责任之一, 这是无可厚非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 及其带来的一列的社会、思想、就业等各方面的深刻变化, 给政治课及政治教师带来了根本性的冲击。这种冲击, 要求政治教师及时地调整自己的角色:除了在政治课中传授主流意识以外, 积极贯穿技能意识和思维方式等具有现实性的知识的传授已成为政治课摆脱两难困境的有效出路。

三、注重政治教学与理科知识的结合

影响习作教学的“八大困惑” 篇10

1. 人为拔高要求。

在我们看来, 一篇佳作应该是选材新颖、描写具体、词句优美, 还能恰当使用成语名言。然而有些习作题偏难、要求被拔高。语文教师应该认真研读《课程标准》, 明确各学段的训练要求, 结合学生实际确定训练的起点, 设置训练的梯度, 策划训练的整体框架。要从说到写, 从写好一句话、一段话开始, 激发兴趣、打好基础。

2. 时间无法保证。

现行的每周两节作文课的时间显然是不够的, 常有教师把写作文稿当作家庭作业, 也经常省去自改与互改环节。时间不足直接导致训练数量少、质量低, 缺乏有效足量的练笔。要让学生养成坚持写日记的习惯, 可以在班级开展循环作文比赛, 指导学生自办作文小报, 培养学生的作者意识、读者意识、编辑意识, 保持较高的写作热情, 运用多种形式弥补课内训练的不足。

3. 空间受到限制。

习作的灵感来自观察, 素材来源于生活。可是很少有语文教师能够带领学生走进自然和社会, 去捕捉灵感和素材。学生习作素材雷同, 缺乏创新, 不利于语文素养的提高。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阅读, 多积累, 善于“借鉴”别人的亮点, 要经常开展一些活动和游戏, 多带学生深入社会生活, 提供习作的活水源头。

4. 批改简单粗略。

有些教师责任心不强, 批改习作一目十行, 只圈出几个错别字, 划出个别好词好句, 再打上等第, 缺乏激励性、指导性的评价语言。这样的批阅既不能发现个性问题, 也不能找出共性不足, 使习作讲评失去了基本的依据。学校应该严格把关, 制定可行的习作批阅规范, 便于检查考核。

5. 评讲低效缺位。

在习作评讲课上, 有些教师只是大体表扬一下写得好的学生, 朗读一些精彩片段而已。还有一些教师或许从来就没有好好上过一节评讲课。评讲是最好的习作指导, 让学生在习作评讲课上学会欣赏、学会评价、学会修改, 这是对提升习作水平最有力的促进。

6. 考查有失规范。

习作考查判分时主观随意性较大, 有的阅卷教师看看开头结尾, 掐掐字数就能迅速判分, 即使制定一些评判标准也没有得到有效的操作。语文教师应该尽量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习作, 可以根据考查要求先确定作文的等级, 再在该等级内判分, 既要鼓励学生, 也要适当拉开距离, 分出质量层次, 避免随意评价导致写好、写坏差不多, 学生无所谓, 教师不重视的现象。

7. 教师素养不够。

现在能静心读书的人似乎不多, 热爱写作的好像也较少, 一些语文教师常年不读书、写作, 甚至连“下水文”都写不了, 自身的语文素养有待提高。凡是布置学生完成的习作, 教师也要先写一篇, 这应该是不为过分的要求。语文教师不能眼高手低, 要大力践行和学生一起多读好书, 写好文章。

8. 习作教研不深。

习作教研缺乏可操作性强的示范与引领, 也是造成语文教师上不好习作课、习作教学质量整体较低的重要原因。教研部门应当统筹兼顾, 为一线教师提供一些理念支持和课例指导, 让教师们在学习和借鉴中探索提升。

作文教学的困惑 篇11

关键词:作文教学;农村初中语文;学生;教师困惑;

G633.3

语文教师最难的就是作文教学。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或学习兴趣不浓,或学习能力不高,以至于学习信心不足,学习收获也不大。在学生群体中,他们处于一种特定的角色──学困生,他们讨厌写作文,甚至认为这是“作恶梦”。长期以来,广大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都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和探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不少作文教学经验,但是在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还很薄弱,不少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观念、方法上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有的教师到现在还是怕讲作文,认为作文没什么可讲的这样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在习作教学活动中,如何转变这些孩子的观念,让他们学有所得呢?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个农村中学初中语文老师面临的严峻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学生缺乏写作兴趣,惧怕写作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一些学生为应试而作文,消极被动,被束缚了手脚,写作动机不纯,写作兴趣全无,视写作为畏途。”

那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去做。首先,多加激励,提高学生写作的激情。激励能使学生产生写作的动力,在作文指导和评价中多鼓励学生,多找出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让学生体会到创作成功的快感,从而产生写作的冲动。但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恰如其分。其次,自主命题,张扬学生作文个性。在作文训练中,教师恰当点拨,学生围绕单元训练重点来写就可以。这样,学生才有话可说,有物可写,有情可抒。再次,创造灵活多样的作文环境与作文实践。我们应该树立一种大作文观,把作文同生活相结合,和人生经历想结合,和情感态度个性想结合。

二、学生作文内容空洞,感情贫乏

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着“假、大、空”的现象,毫无自己的真情实感。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

首先,在广泛阅读和积累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初中学段学生课外阅读量要在400万字以上。语文教师应指导学生有计划、有选择地进行课外阅读,这是开拓学生视野,陶冶情操,发展思维和获取写作材料与经验的重要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说明读书与写作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对写作而言是学习、模仿、浸润与积淀。所以,要提高写作水平,多阅读是必由之路。其次,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作文观,纯洁学生心灵,端正作文态度,真正让学生的写作回归心灵,恢复作文高雅而美妙的本质。再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最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人类社会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想象力。没有想象力的作文,它的文字和内容必定是空洞苍白的。

三、学生作文语言混乱,思路不清

当前,学生作文水平总体不高,遣词造句语病不少,谋篇布局条理不清,主题表达立意不明,大都是语言和思维方面的问题,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呢?第一,注意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作文训练中可利用生活中的人、事、物、景为“轴心”,启发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由此及彼,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让生活中的“表象”成为作文中丰满的形象;第二,重视逻辑思维的培养。在整个写作过程中,特别是议论文,写作与思考是同时产生的,写作的过程即是思维的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介绍一些逻辑常识或列举逻辑性强的段落文章供学生体会学习;第三,提倡多思勤思和发散思维、批判思維、创造思维。

四、教师作文教学随意,目标过大

由于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在师资力量方面比较薄弱,在作文教学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很多语文教师作文教学安排随心所欲,没有计划性。没有根据课程安排或者计划有序进行。另一方面,部分教师没有考虑到农村学生在知识、视野、见识等方面的因素,教学目标过大,超过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有的根本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他们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积累运用,要求过高,急功近利。如何改变以上做法呢?第一,创新教学理念,构建完整作文教学体系。作文是语文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教师不可忽视作文教学,一方面要根据新课程目标和当今社会发展需要,创新教学理念,不断加强语文综合教学能力训练,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另一方面,要根据教学计划和进度,构建完整有序的作文教学体系,把作文教学的整体设计与教材安排的作文训练重点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安排,有所侧重。第二,降低教学目标。由于教学资源有限,农村初中学生写作水平整体偏低,他们在生活、阅读、实践等方面和城市初中学生差距较大,这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来说,要从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降低要求,不可生搬硬套新课程要求来进行作文教学活动。同时将作文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兴趣、增加他们的人文涵养方面。

五、作文教学模式单一,忽略学生

在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忽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屡见不鲜,教师充当主角,学生是配角,教师讲得多,学生动得少,这种单方面的传授,导致学生对教师的讲评难以消化吸收;整个作文教学模式单一,通常是教师上完一个单元,开始布置作文,学生写作文,教师评改作文,最后把作文发回给学生,进行讲评,整个过程就像是完成一项任务,师生缺乏互动性,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凸显出来。这种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教育发展的要求,课堂作文教学应该是一个双向互动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应该课堂让位给学生,改变长期以来的“老师布置作文――学生写作文――老师评讲作文”的单调模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将每一次写作和学生共同探讨、分享,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感想和见解。

农村英语教学的困惑 篇12

一、农村英语教学现状

1.师资力量薄弱。在广大农村地区, 由于基础设施差, 生活水平低, 待遇条件差, 使得许多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的人在毕业之时根本不考虑农村地区。在这种环境下, 农村地区很难招到能够从事英语教学的人才, 即使招到的部分教师, 其能力也不足以从事初中英语教学。据最新资料中显示, 在我国所有初中英语教师中, 超过90%的教师学历达标, 其中城市地区基本达标, 而农村地区的达标率则很低,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英语教学的质量。在不少农村学校中, 许多英语教师是非英语专业毕业, 在英语教学方面并不专业, 同时有一部分教师没有教师资格, 这就使得农村地区的英语教学质量得不到提升。

2.农村学习英语的环境差。英语学习是一种语言学习, 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十分大, 一个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学生英语能力的形成。在农村地区, 教学硬件设施差, 相关的软件设施也不行, 学生对外来文化的了解少, 对英语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学生对外面世界的了解, 仅限于教师的描述, 缺少直观的认识, 理解吃力。教学设施差造成教学形式单一, 不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 农村地区的传统观念较为浓重, 许多学生家长有着“中国人不需要学英语”“英语不及格是爱国”等落后思想, 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部分学生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 对英语的积极性大大降低。此外, 在农村地区, 在课堂外说英语会遭到其他人的嘲笑, 没有英语学习的环境, 得不到锻炼的机会, 农村英语教学面临着“排斥性”和“边缘化”。

3.学生个人的英语基础差。由于教师水平普遍不高, 欠缺必要的英语学习环境, 硬件软件设施缺乏, 导致在农村地区之中, 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好, 许多学生没有学习英语的动力和信心, 英语基础差, 对后期的学习造成不利影响。

二、造成农村英语教学困惑的原因分析

1.教育资源投入不足。我国的教育资源投入与地区经济发展直接相关, 在城市地区, 由于经济水平发展较高, 形成了资源的集聚, 软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都较好, 教育的投入也就较大, 而在一些农村地区, 教育资源的集中程度低, 优秀教师严重不足, 制约了农村英语教学的发展。由此间接造成了教师资源向城市集聚, 加大了城乡英语教学质量的差异性。

2.农村的英语教学环境差。由于软硬件设施缺乏, 没有适合英语学习的环境, 甚至还存在着一些阻碍因素, 导致农村英语教学和英语学习举步维艰[4]。教师限于教学环境只能使用相当有限的几种教学方法, 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学生不能利用多种途径对外国文化形成一个直观的认识, 对新事物的认识不足。

3.对农村英语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首先是学生家长由于受到长期的落后观念的影响, 认为中国人可以不学英语, 在这种观念诱导下,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其次是社会上对农村地区的关注度不够, 没有认识到英语教学是农村地区脱贫的关键因素之一, 对其教育投入过少。

三、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新出路

1.增加教育投入。教育投入是一个地区教育得以发展的物质基础, 通过增加对农村地区的投入, 使得农村地区的硬件软件设施得以发展, 基本教学条件得到改善。

首先, 增加对农村地区的教学投入, 可以使教室环境, 教师的住宿环境得到改善, 使教师有着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中来。

其次, 教育投入的增加必然会使得农村教师的薪酬相应增加, 会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进入到农村地区, 为农村地区的英语教学提供新鲜的血液, 促进农村地区师资力量的提升。

最后, 增加教育投入可以改变农村地区的教学硬件软件条件, 一些较为先进的设备 (如多媒体、计算机) 可以运用到教学之中,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2.转变教学观念。教学观念是在一定时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思想态度特征, 它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农村地区, 不仅是学生家长的观念是固定的, 甚至教师的教学观念也是固定的, 因此要寻求农村地区英语教学的新出路, 就是要创新教学观念。如笔者在用人教版英语教材《Go For It》进行教学时, 就认识到了这套教材必须采用新型的教学方式进行。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落实建构主义学生主体的观念, 在具体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将学生融入课堂之中, 鼓励学生多发言, 要求学生至少说一句话。通过这样的措施, 学生对英语的畏惧心理渐渐减少, 逐渐培养出了对英语的兴趣。同时, 笔者针对那些表现不积极的学生, 采用专门辅导的方式, 与学生交朋友, 融入到学生生活中, 多考虑学生的感受, 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生了很大转变。此外, 笔者还致力于做学生家长的工作, 通过嘱咐学生沟通家长与家访的形式与家长进行交流, 让家长明白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同时嘱托家长督促学生学习。

3.营造学习氛围。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在潜移默化之中改变学生不好的行为, 促进其学习的进步。在农村地区, 学习氛围还不够浓烈, 特别是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 学生不仅要完成学习任务, 还要帮助父母承担一定的家务, 使得学生的压力增大, 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采用走访的方式, 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 积极与学生家长沟通, 获得家长的理解与学生支持。同时, 在课堂教学上, 笔者通过师生互动、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班级的一部分, 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结语

农村地区由于其经济发展差、基础设施薄弱, 导致教育资源在农村地区的聚集程度低, 师资力量差, 英语教学停滞不前, 与城市差距悬殊。文章针对农村地区英语教学的现状, 在分析了造成现状的一些原因之后, 认为增加教育投入、转变教学观念、营造学习氛围是提升农村英语教学的关键, 也是农村英语教学的新出路。

参考文献

[1]李长中.初中英语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研究报告[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11 (4) :103-105.

[2]胡瑾.改善农村初中英语教育现状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0, (3) :95-96.

[3]武平, 梁兵.传统英语听说课程与建构主义模式下的英语视听说课程对比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4) :210-211.

上一篇:九年义务教育下一篇:群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