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的困惑(共8篇)
作文的困惑 篇1
作文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
快乐是生命最初的需要。而作文,让我们恒久地与外界保持最美丽的交流与沟通。
写作本来应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但我的学生反馈给我,在他们那里得不到这样的心理体验。每每布置一篇作文,对一些学生来讲如临大敌甚或是一种精神的惩罚。看到学生痛苦的神情,我很困惑······
从教十年来,回想自己一路走来的这段不算太短的旅程,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自己在写作这一块其实下的功夫太少了,实感惭愧。
前几天,有位女学生问我:“老师,我的作文咋也写不出特点与新意,咋办?”我看了她的作文,是一篇写内心体验、个人成长的文字,感情真挚,但读完记忆感动不多,我觉得缺少写作的技巧性,同时我也告诉她:积累的优美句子太少了,文章语言平淡。对生活的观察也不够细致与独到。我这样泛泛而谈、无关痛痒的话,其实对那位学生根本起不到“疗效”。我下去反思自己,反思自己几年来的作文教学困惑,把它整理出来。
困惑一:内心体验与表达效果的短层
这种困惑其实就是上面说的那位女同学的情况。对于一个情感细腻、内心丰富的人来讲,对生活的感悟与体验那是必然的,但把它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这里边需要的既有构思上的技巧也有语言上的生动与个性。还有对生活独特的观察与捕捉能力。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音。”所以学习作文写作的一些技法,积累一些精彩的语句对我们的写作都会有很大的 帮助。我也常告诉学生:当我们不会创造的时候那么就从模仿开始吧。对于写作无从下手的学生我们不妨建议他们从仿写开始。之所以仿写,是我们看到了别人作文的妙处,不禁心生效仿之意,产生写作的冲动。仿写,不是千篇一律完全的照搬,我们要活学活用。
“困惑”二:写作与现实生活的断层
这学期开学不久,我校创办了文学社,从我个人的感受来讲,学生对写作不怎么热心,但令我吃惊的是,有二十几位同学踊跃报名参加文学社。每位同学都写了一篇稿子让我修改,我很意外同时也为他们作文里的出彩而骄傲。真心地讲他们比平时的作文要认真的多。一方面可能是平时的训练与他们心理的预期有落差,老师布置的作文不是他们愿意写的,所以带有消极的抵触。而这次文学社没有限制,写自己想写的,所以学生积极的想表现自己。这次文学社的创办,我班确实有一批写作方面的好苗子,而且一位男同学还荣升了校文学社社长一职。毫无疑问,写作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要有敏锐的观察生活的能力。如果你让一个关在教室里的十几岁的孩子去谈论国家大事、谈人生的感悟都是不太现实的。他们没有那样的阅历也没有那样的体验。同时一个生活安逸、经历平平的人;一个麻木冷漠,没有激情的人,也是写不出好文章的。遗憾的是,当今的中学生,他们的生活大都单调而乏味:每天都是宿舍——教室——食堂,就我们学校而言:白天安排七节正课(上午四节,下午三节),晚上还有三节晚自习。学生基本没有自主学习和活动的时间。这样单调的生活,叫他们到哪里去体验生活的丰富;叫他们去哪里找写作的素材;又如何获得写作的激情?因此,写起作文来,内容枯燥,千人一面,也就不足为奇了。在这种疲劳战的猛烈进攻下,除了个别对生活特别富有观察力且特别多愁善感的学生外,其余的大都对生活抱冷漠的态度。他们不但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意思”,而且用冷眼看世界,觉得什么都“没意思”,什么都与自己无关。这样,写作和生活断层,如何能更好的积累写作素材,又如何能写出好文章?
“困惑”三:写作与所学内容断层
我们现行的高中语文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的篇目选得都很好,都出自大家经典的作品。无论思想性还是情感价值取向上对中学生都是一种陶冶与提升。然而现实的遗憾是,那些精美绝伦的文章,无法触动学生内心最柔软的神经。我不明白是书中的生活离学生的实际体验太远还是出于一个人内心的麻木?我还记得我们开学初学习的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字,它和亲情有关估计学生 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作者的凄苦与不幸。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觉的作者的真情和悲苦的经历与他们有何关联。还有在学习《论语》单元时,有同学觉得孔子的做法可笑,觉得我们学习这些和高考关系不大。因此,任何一个语文教师,只要他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对课文的态度是:你写得确实好,我实在学不来,对你不“感冒”。叶圣陶老先生曾有“课文就是例子”的主张,但这个“例子”难以举一反三,语文课的“例子”永远只是“例子”,使人感到深深的遗憾和长久的困惑。
“困惑”四:写作与批阅的矛盾
写作是一项艰辛的劳动,写作需要自己努力去写,也需要教师认真的批阅。有时一句精妙的评语,会象一座明亮的灯塔,使学生感到豁然开朗;有时一处恰当的改动,又会象巨石投湖,在学生的心里激起难以消失的涟漪。可以说,没有一个学生不希望自己的作文能得到教师的精心批阅,也没有一个教师不希望把自己学生的作文改好。然而,如今的学生和教师都大大地不走运。教师大都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试想,一个语文教师,教两个班的语文,一个班的人数假设为50,这样,他布置一次作文,就得批改100篇文章。100篇的文章,光看一遍就会使人晕头转向,何况还要在上面画圈画线写评语。这是一项大大地超出教师工作量的工程,教师不可能每篇文章都精批细改。曾经在《语文学习》上看过一篇文章,说是某教师有写长批语的癖好:每看一篇作文必写下大几百字、甚至洋洋千字的批语,并能以此为乐事,长久地坚持下去。我对这个教师表示深深的敬佩,而且不但从心里敬佩,也从行动上进行效仿。然而惭愧得很,我没有能力收到预期的效果,一个晚上下来,即使加班加点到深夜,也只能批上那么三五本的作文。如此批改,质量是有了,但数量呢?何况我们没有办法每天晚上坐在灯下批改作文至深夜。我不知道写作与批阅的矛盾何时才能解决。
呜呼!写作面临的困惑可谓多矣,要写好一篇作文何谓难矣。
然而作文还是要写的,写作教学也还是要坚持下去的。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怨天尤人、唉声叹气是无益于事的,关键在于如何带领学生走出困境,闯出一条血路,走向写好文章的彼岸。在此,笔者结合自己近十年来的作文教学摸索,以及吸取其他老师的教学实践精髓,谈谈自己的几点尝试,并以就教于同行们。
一、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
目前中学生学习紧张,生活枯燥,而这恰恰又是写作之大忌,因为紧张压抑思维,写作需要轻松愉快的氛围。而营造氛围的方法很多,我常用到下列几种,都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一曰点缀课堂。为了丰富作文课的内容,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我常常费尽心机地点缀课堂,把作文课上得生动而有趣。比如上完了《绿色蝈蝈》,我要学生模仿《绿色蝈蝈》,写一篇关于蝉的说明文,在对蝉的特征作了一番简要的介绍之后,我从事先准备好的小盒子里放出两只蝉(它们身上捆着细线,可以随时收回),让它们在教室里飞窜,鸣叫。同学们兴致勃勃地看着它们,写作的热情达到空前的提高。待我收回蝉后,许多学生就乘着余兴,一挥而蹴,一篇关于蝉的说明文很快就写成了。二曰一反常态。一般情况下,学生对连续教他们几个学期的教师,就能熟悉其特征,而一件东西(包括人)如果让对方太熟悉了,就没有新鲜感,激不起兴趣。为了尽量避免这一情况出现,我常常在上课(尤其是写作课)时故意作些一反常态的举动,使学生在惊讶之余产生写作的冲动。比如,我向来比较注重板书,特别爱把字写得比较大以使后排的学生也能看清。可是那天,我却故意把一些字写得很小,许多学生直吵着说看不到,但我并不予以理采,依然故我地写着小字,直到最后亮出作文题目——谈谈近视眼,学生才恍然大悟。在那篇作文中,学生对近视眼的危害性谈得真切具体,而且很是深刻。当然,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还有许多其他方法,这里不一一列举。
二、时文赏析
针对目前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的缺陷,我采用适时提供时文以供学生赏析的做法。一般每周精选一篇文章让他们欣赏。由于这些文章比较贴近现代生活,较能引起中学生感情共鸣,读后不但能留下较为长久的记忆,而且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记得有次学生欣赏完《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之后,大部分学生都被深深地感动了。他们为腊梅的遭遇而叹息,又被腊梅那坚忍的品格所折服。而这叹息、这折服,又化为一种动力,使他们产生一种跃跃欲试、不吐不快的感觉,于是,一篇篇略带模仿痕迹但却形质兼美的文章相继出现了。《假如你想做一株小草》写得凄婉动人;《假如你想做一棵青松》又写得雄浑悲壮。学生们真正尝到“举一反三”的甜头。这样一周一练,日积月累,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就渐渐地调动起来,写作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三、灵活多变的写作训练
针对当前中学生作业多,时间紧的具体情况,我采用了灵活多变的训练方法。即每学期除了写若干篇大作文外,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小作文、周记、甚至杂感、语丝上。鼓励学生捕捉瞬间的灵感,文章不求篇幅,只求富有内涵和生活情趣。只要写得生动活泼,哪怕不成文不成章,只有三言两语也给予鼓励。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摆脱了“写作文”这个框框的束缚,能够轻装上阵、畅所欲言,往往是在还没有来得及意识到自己是在“写作文”的情况下,一篇短文就写好了。许多文章短则短矣,但却相当精美。例如有个学生面对着自己家里的鱼缸,发出这样的感叹:你来自江河,囚于鱼缸,你的心中一定有无限的忧伤,你不会诉说,我却能读懂,因为鱼缸是你的囚笼,学校是我的牢房。还有个学生写道:感谢你,书包,你跟着我受累,却从不埋怨,你把书本装在肚里,我把知识装在脑里。
读着这样一篇篇精美的东西,我们还苛求什么呢?而且这样短小的东西,改起来也方便,从而缓和了写作与批阅的矛盾。
作文的困惑 篇2
困惑一:作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
作文教学的目的决定了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作文教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培养有一定写作能力的劳动者, 还是要培养有一定创作才能的文学家?作文教学要教给学生什么?怎么教?这些问题看似简单, 却是每一个老师必须首先弄清楚的。
困惑二:怎样正确处理作文教学和语文文本教学之间的关系?
我们的语文教学能不能仅停留在研读文本这个层面?怎样才能实现文本研读、写作教学和作文训练的三位一体?怎样才能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从写作的角度研读文本, 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怎么更好地处理文学名篇名著教学, 让学生从写作实践中真正明白文学创作与文章写作之间的异同?
困惑三:怎样使作文教学回归本色?
由于应试作文中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主导作用, 近些年, 作文教学中形成一种突击式、单一化的作文教学倾向。作文教学能只为考试而设吗?我们还要不要系统的作文训练?学生的作文写作到底有没有套路可寻?
困惑四: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渗透高考试卷评价中的要求?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一般分两个方面, 一是基础等级, 一是发展等级。其中基础等级中涉及题意、中心、内容、思想、感情五个分项;表达项涉及文体、结构、语言、词语、书写等。发展等级又分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等。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渗透这些要求?如何去掉肤浅、无病呻吟、一味模仿等通病, 让学生的作文真正成为有思想、有灵魂的作文。
作文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也是将来参加社会实践必不可少的一种技能。从这方面说, 作文水平的高低最能反映一个人的学业水平, 所以, 不解决理论层面的认识偏颇, 就不可能把作文教学从被动从属地位拯救出来。针对以上问题, 我做了下面一些思考:
出路一:制定相对完整、科学的作文教学大纲, 明确作文教学总体目标和各阶段目标。
长期以来, 我们的语文教学有具体的教学大纲, 有具体的课程编排和教材文本, 可是作文教学却被动地从属于语文教学, 作文教学和文本教学不分家, 甚至于淹没文本教学之中。作文训练更没有严格的方法指导, 没有系统的训练计划, 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是首先确定科学、严谨的教学目标。
关于目标的确定, 我觉得有三个参照给我们提供了思考:一是从新课标中关于作文教学的要求看。其中第二条的表述是:“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 以负责任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 表达真情实感, 培养科学理性精神。”第五条中有这样的表述:“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 并努力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从这些表述可以看出新课标对作文教学的目的要求。很显然, 高中作文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文学家, 而是要让学生成长为具备一定写作能力, 能从事一般实用文体写作实践的劳动者。
二是从语文课本中关于写作能力培养的“表达交流”部分看:无论是必修一的“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还是必修二的“写景要抓住特征”, 以及必修三到五的“多思多想, 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善于思辨———学习辩证分析”“讴歌亲情———学习写得充实”等, 这些作文训练, 都着眼于文章体裁, 而不是文学性写作。
三是从高考评卷中对学生的作文评价要求看:高考无疑是为了考查学生写文章的最基本的能力。一句话, 作文也要有它的工具性。
从上面三个方面可以看出, 作文教学不是无章可寻、无法可依的。只不过到现在为止, 还没有系统地加以明确罢了。
出路二:作文教学要单独设课。并指导学生从写作的角度研读文本, 从文本研读中学会写作。
长期以来, 过于偏重文本教学而忽视作文教学, 过于偏重文本教研而忽视作文教研, 过于偏重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和知识积累而忽视作文能力和写作习惯的养成。作文教学不是应付检查, 就是流于形式;即使是作文课, 教师也只是简单的方法指导和技巧点拨。忽视学生成长经历和社会实践能力, 忽视学生生活积累和语感积累。在作文教学上搞突击、搞速成, 极大助长了学生厌学、怕学作文的心理。导致作文教学成了文本教学的附属, 教师被动教, 学生被动学, 作文能力难以养成, 作文成绩难于提高。要想改变现状就必须有专职部门研究制定适合学生各阶段练习的科学的作文教材, 要有经过实践检验、能够胜任的专职的作文教学教师, 而且, 担任作文教学的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写作能力, 能与学生共同作文, 也要熟悉语文文本内容, 在作文教学中自觉地把文本中的写作因素渗透进来。要把作文教学当成一项长期的任务贯彻到学生学习生活中, 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表达、学会辩证思考和理性分析。要注重学生作文习惯的养成。
出路三:作文教学要回归学生生活。要让学生真正自主作文, 抒发真情。
多年来, 由于高考作文对教与学的制约, 作文教学几乎走进了死胡同。特别是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出现, 更催生了大量程式化、单一化、模式化的作文样品和训练方法。作文教学急功近利, 写作成了高考前的突击作战, 各种各样的速成班、速成法应运而生。从高考中出现的优秀作文来看, 文学化倾向也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教学训练。怎样才能把作文教学抓好?怎样才能既让学生考出优异成绩, 又让学生掌握了实实在在的写作能力?这是摆在每一个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我认为, 作文教学的对象是学生, 学生也是人。作文教学应顺应学生思维模式, 更不能把我们的认识强加给学生。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启发学生, 是让学生在系统的作文训练中逐渐养成一种写作的状态。不论是实用文体的写作, 还是文学性文体的写作, 我们都要引导学生从自发过渡到自觉。要让学生养成勤读、勤记、勤写的习惯, 其中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此外,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 还要多给学生提供社会生活体验的机会。
要让学生感受生活, 认识生活, 只有真正的感受和认识, 学生才不套作, 不盲从, 才会摒弃无病呻吟之作, 才会写出真情实感之文。
出路四:正确认识高考作文评价要求对作文教学的导向作用。
我们是搞教育的, 任务就是让学生拿个高分, 这是很现实的, 也是很客观的目标。我们讲学情、考情, 并不是说一味地屈从, 把学生引向高考程式化作文的死路。高考作文的写作, 应是在系统化、科学化训练基础上的一次大阅兵。只有摆正了这个关系, 才能有的放矢, 也才能真正完成作文的教学任务。
但是, 由于长期以来的作文教学偏重高考中所谓优秀作文类型的训练, 许多老师积累了大量作文素材, 形成了所谓作文速成之法, 学生也逐步形成一种为了高考而写作文的错误认识。所以, 要扭转这种认识和不良风气确实很难。我认为不妨也要进行高考前针对性的作文训练。新课标语文教材中关于“表达交流”部分就在必修五单辟一章高考作文专题, 这其实就是从现实出发对高考作文的一种必要的指导性训练。不过, 我们的任务是要形成一种科学化、系统化的东西, 要与高考作文评价中的要求衔接起来, 制定详细科学可行的训练计划。落实“基础等级”中关于题意、中心、内容、思想、感情五个分项的具体要求以及“发展等级”中关于文体、结构、语言、词语、书写等的要求。对于这些小项, 在具体的作文训练中要合理分类, 有重点地进行阅读和习作。同时, 也要注重发展等级, 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只有见多识广, 才能更有把握写出优秀的作文来。
就目前情况来说, 大部分教师的作文教学是盲目的, 学生多是消极写作和应付差事。作文训练课成了学生休息课, 效果很差, 前景堪忧。对学生作文的评价, 既没有科学系统的体系, 也没有一定标准, 即使有, 也只局限于高考作文评价中的要求。
从教学实践看, 多年来, 我就发现不少在评判学生作文时不负责任的教师, 或者是不具慧眼的教师。一份学生作文, 明明是优秀的, 却被这些教师错误地评定为三类, 甚至是四类文, 这种现象在高考阅卷中也时有发生。由于缺乏有效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 我们的作文现状就是教师不了解学生作文水平, 学生也不了解自己的作文能力。有的学生写作的水平长进了, 教师却视而不见;甚至于学生在考试中出现了严重的套作现象, 教师还要当着全班同学大夸大奖。总之, 作文教学严重脱离学生, 作文评价严重偏离实际, 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制约了作文教学的改革。
中学作文教学的困惑与反思 篇3
作文水平体现一个人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因此,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心所在。但是,当前中学生作文言之无“物”、言之无“序” 、言之无“情” 、言之无“理﹙礼﹚”的现象比较普遍,学生作文搜肠刮肚,教师改作文似喝中药,让人苦不堪言。作为一名在中学语文教师深感作文教学处于种难堪的境地,又一直在探索困扰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原因。
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情感体验缺乏,没有对生活现象进行深入思考的习惯与能力。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出于我吃过苦,一定不能让孩子吃苦的心理,绝大多数家长不让孩子参与家务,更没有机会参与社会劳动。学生对生活的艰辛没有感性认识,没有感情投入,这导致学生的情感体验匮乏。孩子一出生便衣食无忧,父母的感情投入,关爱与付出,被孩子认为是理所当然,这一切,都导致了学生道德情感的缺失。父母的溺爱,又不同程度的助长了孩子的自私心理,这导致大部分学生缺乏关爱之心。一个情感缺乏的学生又怎么可能在文章中表露出充沛的情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在其他课程、其他场合中也可以学到语文,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有人把这句话形象的归纳为: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感知生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原则并没有得到坚决的贯彻执行。另外,迫于升学考试的压力,学生的人身自由被牢牢地绑定在桌椅上,听课背书做题,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反思社会问题。综上所述,一个人身被限制在学校的学生又怎么可能在文章中表达自己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见解?
(二)学生语言素材积累不够。
作文是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表情达意。而现在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语言词汇贫乏,词不达意,表达起来翻来复去就那么几个词,缺乏生机和活力。一提到学生的作文,很多老师的第一反应就是:内容空洞,语言苍白无力。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语言素材的积累。但恰恰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学生做得很不够。笔者曾在讲解一道综合实践活动的习题时做过一次简单的调查,调查的内容如下:你经常阅读课外书籍吗?你课外阅读的书籍是什么?第一个问题,全班五十多同学举手不到十位!第二个问题,回答“杂志”等消遣类书籍的同学占绝大多数,只有一个同学回答说自己常看一些文学名著等文学书籍。当被问到空余时间在做什么时,很多同学回答是玩游戏、看电视等等。
(三)程式化的、急功近利的作文教学挫伤了学生的作文积极性。
筆者从教近二十年,看到的和听到的作文教学模式基本上就是这样的:讲——教师出一个题目,从题目分析到写作方法进行指导;写——听了老师的分析后,学生开始写作文(有的有时间限制,有的没有时间限制);改——教师批改学生的习作,写眉批、旁批、总评;评——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讲评。笔者无意诋毁甚至推翻这种作文教学模式,但不可否认,这种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弊端,千篇一律的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其效果可想而知。
新的课程强调以人为本、以能力为本,但在现实中分数仍然是衡量学生好坏唯一标准,同时也是衡量老师的重要标准。为了抓出自己的教学分数,许多教师投机取巧,给学生布置大量阅读、背诵和抄录范文,以便考试时“编、抄、套”。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大大挫伤了学生的作文积极性,滋长了学生弄虚作假的风气。
作文教学的程式化以及急功近利的做法,差不多每一个语文教师都知道,很多老师也都做过。为什么很少有老师想到要改变这一切呢?除了分数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作文教学的改革难度大,它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教师就算做好了自己的课堂,也难以改变家庭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提高学生作文水平需要的时间比提高学生阅读水平所需要的时间要多得多,它没有一个简便有效并且固定的模式,它需要教师连续不断的投入。一句话,教师虽然付出很多,但收效有可能很小。因此,很多老师不愿意在作文教学的改革方面下工夫。一些公开课很少有作文课就是明证。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以为,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需要学校、家庭、教师、学生等多方面的努力,有些方面不是一个教师所能改变的。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起码应尽到自己的责任。具体而言,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将生活引进课堂。
生活是一个大舞台,它演绎着人生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学生如果能细心观察、细心体会、真心感受,定能从中挖掘出丰富的资源。作文即生活,作文的过程也是生活的过程,生活是作文素材的源头。让学生去拥抱生活,体验生活。教师要带领学生开展富有生活气息的作文活动,指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的方法。倡导学生写观察日记,走出校园体验生活,布置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作文命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审视生活。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介,跟踪社会焦点、热点问题,了解外界信息动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收集的信息分类整理,挖掘其情感内涵、社会内涵,提高学生认识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使思想更加厚重与深刻,提高学生作文的思想性。
二、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文字阅读量,为学生作文积累语言素材。
(试验稿)要求:“(初中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作为学校,应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物质条件和时间保障。教师应制订出学生课外阅读的详细计划,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指导学生阅读名著、人物传记,阅读有益的报刊杂志,广泛涉猎各种课外读物,让学生在书本中与大师对话,与自己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
三、教师要积极投身于作文教学的改革实践中去。
要带着对生活的热爱,对学生的负责,对文学的钟爱和睿智走进作文课堂,滋润学生的生命,引起学生的共鸣。作文教学要改变过去那种千篇一律的套路,教师要不怕失败、勇于探索,乐于奉献。笔者认为,作文训练应从“细”处入手,从文章的主题、结构(拟题、开头、构思、过渡、照应、结尾等等)、语言、方法、技巧等入手,一步步进行反复训练;一道作文题要指导学生多次写作,分析比较,找出不足,改进提高,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写好一篇文章,相较机械的多次作文训练,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成长的困惑作文 篇4
但是这段时间又是多事之秋:一是期中考试将近,老师让家长配合复习,但是小女不回家,我这家长可怎么配合呢?我督促让她回家做点题,小女居然说:“我都会”,撑的我是哑口无言,只好罢休。二是4月16日张老师让小女代表三(2)班在国旗下单独演讲,这可是要当着全校师生的面朗诵,担子可不轻啊!我替小女捏了把汗。稿子读熟了吗?感情丰富吗?声音清脆吗……一连串的问题缠绕着我。等我问女儿时,女儿却信心十足地说:“放心吧!老妈,张老师早给我讲过怎么朗颂有感情,还做了标记呢!我练了很多遍,已经通过张老师检查了。我星期天在芊芊家住的时候,我还和芊芊、豆豆一起练习朗诵了好几遍呢!”
真是皇帝不急太监急,我急人家不急啊!心里是又气又急又恼,但也束手无策,最后临走时只好叮嘱小女一定要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转眼间,这周一的国旗下朗诵和周三的期末考试都过去了,原以为结果会是一塌糊涂,但是却出乎我的所料,小女不仅朗诵得好,期中考试成绩依然很好,似乎比以往还更细心啦!语文数学都是满分100,英语99分,据说是抄错了个字母。然而面对女儿这么好的成绩,我居然高兴不起来,这个结果是偶然,还是必然?我百思不得其解。
小女现在上三年级,再过一个月就满8岁了,这段时间很明显感到女儿已经不是那个每天围绕在我身边的小女孩了,有了自己的朋友圈,有了自己的想法,……总之,不再像以前那么听话了。
呵呵,今晚和女儿的干妈一家一起吃过晚饭,女儿又要闹着去干妈家小住周末,怎么劝也劝不住,无奈,还是那句话,叮嘱孩子一定要好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其它的自由安排吧!
大黄鸭的困惑作文 篇5
一:大黄鸭不喜欢素未谋面的“大陆游客”
我是大黄鸭。我居住在香港的一个海滨。我很骄傲,因为世界各地的游客为了一瞻我的芳容,不远千里而来。我愿意卖弄我的风情听他们奉承的话语以及他们带来的各种有趣的经历。其中我听到的最多的便是本地游客的议论,我知道了一个名叫“大陆游客”的人,他总是做让人讨厌的事。
虽然我并不十分理解他们谈话的.内容。
“你知道吗?大陆游客总在国外乱丢垃圾,不讲文明!”
“是呀是呀,你也听说了。太恶劣了我还听说他们总是随手丢弃烟头,你没看国外许多地方都是用汉语标明的提示语,我每次出国都觉的丢人”,“他们如果来这里,指不定如何破环这里的美丽呢!”
但我已经决定不喜欢这个“大陆游客”。如果他来了,我一定不会给他好脸色。
二:大黄鸭与“大陆游客”成了好朋友
生活还像往常一样前进着,我却越来越不喜欢海滨的嘈杂了。之前总是能够满足我虚荣心的赞美声也激不起我太大的兴趣了。我觉得浑身乏力,什么都不想做。我这是怎么了?难道……我老了?不,不可能。
不久前,“大陆游客”真的来这里游玩了。我本打算对他不理不睬的,我也确实这样做了。可是他真的很热情,他会真挚的同我握手拥抱,在我身边爽朗的欢笑。我被他的快乐感染了,开始愿意和他亲近。我们成了很好的朋友,他告诉了我许多他不为人知的忧伤。他待人宽厚,但因为考虑不周,没有明白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接受他示好的方式,导致了许多不愉快,他已经努力改过了,但就像木板上钉的钉子被拔出后仍然有痕迹一样,人们还是不喜欢他。他还喜欢抽烟,他知道这样对大家都不好,可这是他解压的方式。他和许多他家乡的青年一样需要供房贷、照顾父母,工作上也会时有不顺心,但他不愿因为自己把消极情绪散发出去,他想给他身边的人正能量,所以他喜欢在一个人的时候抽烟。我告诉他如果他心情不好可以来找我,可以在我这里抽烟,没关系的。他总是笑嘻嘻的说他不想抽。
我喜欢他这个朋友,我觉得他和别人口中的形象不一样。还好我之前没有让别人知道我对他的不满,不然现在他们一定觉得我是出尔反尔的鸭了。
我好像真的老了,和“大陆游客”玩耍的时候,即使我真的已经打足了精神,却也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他总是默默的陪着我,跟我说一些发人深省的小故事。例如“一个人用自己买到的一头死驴做奖品办的十人制抽奖活动,挣了九个人的钱,唯一一个中奖的人不满意奖品就给他一个人退钱了”“一位商界大亨从不拒绝上门的推销员,因为他觉得他不想要东西说明别人也不想要”等等、等等……
我越来越疲惫了,我真的撑不住了。那天我像往常一样和“大陆游客”在一起的时候——爆炸了。他想过来检查我的伤势,却被本地游客推开了。
三:“大陆游客”离开了
我无力的躺在海岸上。我又听到了本地游客的声音:
“都是大陆游客抽烟,才把大黄鸭弄成这个样子的,怎么可以允许这种人来看大黄鸭呢?”
“之前就说过如果他来这里一定会破环这里的美丽。看看现在不就是这样吗?”
不,不是这样的,不是。大陆游客不是这样的人。他没有做这样的事,你们来看看我的伤口,快来看看啊,这不是烟头烫伤的。你们来看看啊……
也许是听到了我的呼声,第二日有媒体来检查我的伤口,做了一系列的调查。然后为“大陆游客”做了澄清。
昨天大陆游客来给我道别,他的假期结束了。我觉得大陆游客那里不一样了,虽然他仍然在笑,可我觉得他的眼神更加深邃了。
“大黄鸭,再见了。我知道做错了事即使已经改过也不容易让人相信的。我以后还会努力的。呵呵,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嘛。再见了……”
四:大黄鸭的困惑
作文教学的困惑和感受 篇6
作文,长久以来都是困挠师生的一个难题。学生苦于无话可写,写不好作文;老师苦于教不好作文或不知道该如何教作文。以下是“作文教学的困惑和感受”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在从事了两年多语文教师这个职业后,对于作文教学,脑海里一直存在着许多困惑,学生写作水平也不甚理想。
批改学生的作文,深感现在的孩子言之无物,小题大做,无病乱呻吟现象非常普遍。并且文章单薄,语言缺少美感;例如一个学生在《美丽的公鸡》作文中写道“公鸡非常的可爱。它身上毛的颜色很多,很亮。它的眼睛黑黑的,我轻轻一碰,它的眼珠会动。”作文时,尽管学生抓住公鸡身上比较有代表性的特征来写,但是,描写时,没有一些优美的词语或修辞进行描写,使原本富有生命力的“活鸡”,沦落为呆头呆脑的“死鸡”,自然,这样的公鸡也就谈不上可爱。如此的描写既没有生活美,也缺乏语言美,导致了作文的了无情趣。学生作文内容上千篇一律,对于“题材新颖”的要求差之甚远。比如有一次布置写“妈妈的爱”这个主题的作文,多数学生写的都是“生病时妈妈背着我去医院,晚上又在我身边无微不至的照顾我,我醒来了妈妈却累的倒下了。”……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除此之外,学生作文缺乏想象力,假话多、空话多,没有真情实感等等诸多问题让老师们在对待作文教学上倍感棘手。尽管如此,作文教学依然是语文学科的重点,还要我们认真研究学习,寻找作文教学的新出路。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对作文教学非常感兴趣,同时也在进行探索,就我个人认为提高以下几点做法是小学作文教学中行之有效的途径: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是作文教学的突破口,要让学生有乐于表达的愿望与冲动。因此我们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千方百计地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在兴趣的指导下进行写作训练会事半功倍,所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根据学生的爱好,精心设计一些既具趣味性又有知识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可以结合学校开展的运动会、拔河比赛、“六一”汇演,我们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讲故事比赛”,学雷锋做好事活动,参观访问活动,春游、秋游活动,等等,使他们接受教育,扩大眼界,增长知识,为作文积累素材。在有活动进行之前,提示观察要点,提出写作要求。在活动过程中,还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细心观察,亲身体验。例如有一次写家乡景色的作文,我就带领学生一起参观了家乡几个有代表性的地方。和阳广场、北关公园、六和塔,一边讲解一边让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事物记录下来。这样同学们写出来的文章就比较真实,思路清晰。总之,在活动中进行作文教学,学生作文有内容可写,不用胡编乱造。让每次活动都在欢声笑语中度过,让每篇习作都在轻松愉快中完成。这样作文课会变得快乐起来,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以至他们不在厌烦作文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语言积累对于写作是多么的重要。只要语言积累到一定的量了,才有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否则,纵有千头万绪,也难得片言只语。大凡会写作文的学生也都是喜爱读书的。通过读读背背,让学生把作品中的一些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三年级上册第十一课《秋天的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对这篇文章的语言进行了欣赏和感悟,并进行背诵,积累里面的好词好句。所以,在那个单元要求写秋天景色的习作中学生们都写的很好。有好多孩子还进行了仿写,如“它把金黄给了田野,那金色的稻田像金色的海洋,翻哪翻哪,翻来了硕果的天。”“它把金黄给了田野,那金色的稻穗像一只只小手,招哪招哪,招来了丰收的喜悦。”“它对菊花最慷慨,它把彩色给了菊花,那五彩的菊花像一张张可爱的大花脸,笑啊笑啊,笑来了百花争艳。”有几个孩子还在习作中运用了诗句来赞美秋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可见平时积累优美语言好处多多。
作为教师、家长要尽可能的给孩子创造一切机会,让他们尽情地享受丰富多彩的生活。听听音乐,让他们欣赏艺术之美;去郊外野炊,让他们体会野趣之美;走访名山大川,让他们感受自然之美……,在活动中引导孩子学会发现、学会观察;让他们从小炼就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让他们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从常见的熟悉的的人和物中,努力找出一点使自己心动的东西来。写出一些充满生活情趣的、感动自己、感动他人的作文来。例如我们班有个孩子在作文《父母的爱》中这样写道:
爸爸是一名警察,他既是我的长辈,又是我生活中的好朋友。每次写完作业,只要爸爸有空,我们就会把屋子当做“战场”来回“冲杀”。有时候我着急了,会把拖鞋当成“炸弹”扔向爸爸,惹得妈妈大声训斥我们:“别闹了!”我和爸爸就立刻撤回卧室,偷偷地笑起来。假期里爸爸总会带我出去玩,让我了解外面精彩的世界,增长知识。
妈妈的爱像一条溪流,每天滋润着我;爸爸的爱像一座高山,为我遮风挡雨。他们都深深地爱着我,我也爱着他们,我要让自己变得坚强懂事,让他们的脸上露出会心的微笑。
多平实的语言,多有情趣的生活!这就是一个孩子内心的情感。信手拈来的材料却活脱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写照!
情感是文章的生命,文章的灵魂。如果对所写的人物缺乏真切情感,对所写的事物无动于衷,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好文章是有感而发,以情感人的。那么,怎样才能写出扣人心弦的好文章呢?关键是要情动辞发,而不能为文造情,要重视情感的积累与表达。让学生从教材文本中陶冶情怀,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情感,养成用文字表达情感的习惯,这样才能写就情感充沛,具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去年春天我上过一节作文公开课,以“我敬佩的一个人”为话题。那节课我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最熟悉的人找写作素材,写真实的事情。我采用口语交际的方式让孩子们先口头叙述,他们兴趣特别高,有个小姑娘在讲述自己看到清洁工辛勤工作的情景,眼里竟然噙满了泪花。那次习作学生们都能描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虽然有的篇幅并不长,但读起来却感人至深。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书读多了,生活积累丰厚了,就会引起倾诉、表达的欲望,写作就能厚积薄发、水到渠成。我们可以向学生推荐优秀读物。教育学生读好书,从好书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班级建立“图书角”,营造读书氛围。学生要有丰富的书刊可读,这是完成课外阅读量的基本条件。要确保阅读时间,教师应创造条件,每天给学生挤出自主阅读的时间。
谈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篇7
一、作文教学盲目性大, 学生感到困惑
由于作文教学无统一教材, 统一模式, 统一要求, 统一题目, 因此大多数教师对作文教学计划没有作预先的全盘考虑, 即使有计划, 也只是应付检查, 或者是局部性、阶极性、临时性、随意性很强的。如此, 学生渐渐就对作文产生了怕、难的心理。
二、扎实传授语文基础知识, 忽略作文系统方法的传授
对教材中的课文, 教师都能认真扎实地去教完教好, 因为怕一旦考试时考到了课文中的内容, 学生考不好, 教师责任就很大。对于作文, 教师认为考试时, 学生们总可以写得出并拿到分数, 因此, 多作或少作几次作文训练无所谓, 学生因此而得到的方法就会十分的零碎, 没有关联与系统性。
三、重视作文的表面指导, 忽视生活的体验及平时积累
在难得的几节写作训练课上, 大多数教师经常从如何去开头、过渡、交代、照应、结尾等方法进行指导, 让学生逐渐误解为写作只要把写作方法学好, 掌握了写作技巧就能写出好作文来。而忽视了作文必须靠积累, 要有自己的体验, 要写真情实感, 这样的作文才生动感人, 才有新鲜、有创意的问题, 导致学生作文质量不高。
四、学生学习条件差, 信息闭塞, 水平较低
相对于城市而言, 农村初中学生学习起步晚, 条件艰苦, 信息相对闭塞, 活动空间窄小, 内容单调, 见识少, 读物少, 学生作文水平低。
五、提高农村初中学生作文水平的对策
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路在何处?这是一个困扰农村初中教师的现实难题。近年来, 笔者作了一些探索, 希望能摸索出一条符合农村初中生现有实际, 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路子, 现把自己的做法提出如下。
1. 明目的
让学生明确作文是生活的需要, 是作文的根本目的, 跟学生讲作文的重要性, 不要作空洞的说教。本人从实际出发, 在作文教学中这样开导学生:我们要举行校运会, 要你报道比赛情况, 你怎么写?怎样写开幕词、闭幕词?……学生按照种种假设一一写了出来。这样, 就能让学生感到写作是一种需要。
2. 巧计划
整个初中阶段作文要做整体规划。初一着重依体仿写, 结合课文教学进行仿形、仿意、全仿或点仿;初二着重作文思维训练, 结合作文教学的各种不同文体侧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创造性;初三着重培养学生快速构思与快捷成文, 以适应中考。依此三个层次逐个学期做好作文训练计划, 扎实作文训练。
3. 勤积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难, 根本原因不在于不懂写, 而在于无东西可写。怎么做到言之有物?其出路就是勤积累, 我让学生一迈进初中门槛就准备一个日记本做积累之用。要求他们一方面从生活中积累材料, 勤去观察, 做生活的有心人, 用手中的笔记下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所得。另一方面从读物中所得。不管是哪种材料的收集, 教师都要及时检查, 直到他们形成习惯。
4. 用佳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命题要引起学生的写作兴趣, 必须有他们熟知的、富有情趣的材料可供选择, 有最佳的情绪可供利用。
5. 索范文
“文无定法, 大体须有”。这个“大体”就是文章的外在形式, 学生要靠模仿获得, 要模仿就必须有对象———范文。笔者的做法是: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 尽可能使每一篇课文都成为学生作文的范文。要发挥课文这一范文的作用, 还要求教师合理安排阅读教学的时间, 尤其是时令性强的文章。
6. 有侧重
45分钟内要让学生完成各方面都优秀的上乘作文是不实际的, 因此, 每次作文训练, 我都设置一个侧重点, 要求学生按这一侧重点习作:或“拟题训练”, 或“开头方法训练”, 或“结尾方法训练”, 或“前后呼应训练”, 或“情节构思训练”, 或“语言表达训练”, 或“主题提炼训练”, 或“选材方法训练”, 或“修辞手法训练”。然后让其分组交流, 交流重点同样放在每次的侧重点上。最后教师复查批阅, 把写得好的、有代表性的作文拿来一一评讲,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使之达到应有的训练目的。
7. 添亮点
写一篇文章, 在确立中心, 选取好材料并设计出结构后, 就要恰当的将作者心里最想说的话表现出来, 但许多学生往往不分轻重, 平均使用力量, 结果文章没有“亮点”, 很难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 写作时要教会学生用“巧劲”, 将最能增强文章表达效果, 最能发挥自己写作特长的地方, 集中着墨;或善于点题, 把最能表达中心的句子或段落, 锤炼好后放在文章的显眼处,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或写好开头, 吸引读者, 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或前后呼应, 使读者念念不忘, 回味无穷;或修辞精当、思想深刻, 让人品味文质兼美, 寓意深长的神韵。这些都能给文章增辉添色, 读者读到此处往往会拍案叫绝, 大声喝彩。做到这样文章即成功。
高中作文教学的困惑及其解决对策 篇8
关键词: 作文 困惑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作文不仅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反映,它在考试中所占比例之大更是让人捏把冷汗。在一线教学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到高中作文教学的层层阻碍,他们虽是高中生,但是因为没有严格训练及如重点班较多的语文素养的积累,所以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方式仍摆脱不了单调乏力,结构杂乱无章,风格随意变化,语言浅尝截止的困境。因此我通过课上辅导及课后交流,更全面了解学生在作文时的遇到的问题及困惑,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对症下药,解开学生“作文难,难于上青天”的心结。
一、 高中生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一) 学生作文兴趣低
在作文教学中,每一个老师都遇到过这样的难题,布置作文的时候,全班怨声四起,即使他们能够按时上交,大部分也是滥竽充数,应付式地完成任务。通过观察及与一些学生个别交流,总结出几点原因:
1. 知识面狭窄,缺少作文材料
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又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代科举考试制度虽然是禁锢了学者思想,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即便是一个酸溜溜的秀才都能作出一两首卖弄于乡里之间的诗,而他们的“十年寒窗饱读诗书”的阅读量是我们的学生难以相比的。根据学校课程安排,并没有安排阅读课,而订阅与作文有关的报刊书籍的学生也极少,绝大部分学生手上的课外书大多是《读者》《意林》《青年文摘》。学生的阅读面如此狭窄,即使有创作的激情,也会被贫乏的句子表达泼冷水,所以就有学生说:“我很想写,也知道要写什么,但是绞尽脑汁都没办法把它们转为书面文字表达出来!”单从课堂上学的知识,根本不可能全面积累作文素材,在作文中举步维艰导致了学生对作文的畏惧。
2. 生活经验少,作文内容千篇一律
学生一周都呆在学校,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考试的压力使他们没有用心感受生活的时间和习惯。狭小的生活圈和短浅的视野都决定了他们的作文缺少活力。试想,一个人不出门,不看书,不关注社会,不认识世界,腹中空空怎么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又怎么在文章中表达出让人共鸣的情感?
3.不细心观察生活,没有养成练笔的习惯
很多学生抱怨无事可写,其实并不是生活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小练笔其实刚好可以解决这一个问题。通过小练笔把细腻的心情,特殊的视角,心灵的碰撞化作一段段小练笔跃于纸上,不仅能够让你更加细心挖掘生活,还能让你更好地驾驭文字。
(二) 语文教师对作文的指导不透彻
以所在学校为例子,每个星期只开两节作文课,教师在课上能教给学生的其实并不多。有的老师在这两节作文课上多为向同学朗读一些范文,虽然好的范文能让学生们积累更多的材料和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但是每一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性格和情感,不同的视角,甚至不同的表达方式,因此这种作文教学方法只是能表面地给学生一些作文经验,却不能真正让学生灵活地用于作文中。所以作文教学应该“因人制宜”,根据每个学生的条件,挖掘特长,弥补不足,才能真正达到作文指导的效果。老师在指导的时候更应“言传身教”,只有在创作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站在一个作文者的角度去感受作文题带来的各种情感,在作文评讲的时候才能和学生产生共鸣。此外老师还要像剥洋葱一样对学生的文章一层层地指导,这种深层剖析能力,就要求老师具备“小文学批评家”的素养。
二、 高中文教学的困惑解决对策探索
作文本是件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事,不应是学生的负担。为打败这个 “拦路虎”,我寻找了些资料,如参考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的著作。针对学生提出的无内容可写,无话可说的现象,于漪提出:“生活是丰富无比的宝藏,其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材料。要从生活中有效地汲取活泼泼的作文材料,必须身人生活,心人生活,用‘眼看,用‘耳听,用‘心感受,使所接触到的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中的人与事人脑人心。”我由此组织了一个“作文速成班”,由10个人组成。他们的作文水平在42分左右,每周六上一次作文辅导课。经过两个月的训练,他们对作文的兴趣大大提高,作文能力也有了进步!下面把这一次“作文速成班”中的一些教学方法概括为几点:
(一) 创设情境激趣法
“兴趣是学习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我精心创设情景,以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最主要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走进生活,感受生活。有了生活的经历,自然在情境中产生会有最真实的感情。如我设定作文题目“校园里的文明”,作文前没有给他们灌输“文明”的各种概念,而是下课带着他们走进校园,用眼睛,耳朵,感官近距离感受校园的文明。回来时我提问到:“逛了圈校园,你最想说什么?请你从一个小细节展开说。”开始大家都沉默,我再次强调只需说出最打动你的一个细节就好。不久,他们纷纷发言:“我观察到的小细节是虽然校园整体是文明的,但是其中还是有插队的现象”“我发现有人把垃圾扔到了垃圾桶外,但是却愿意弯腰再次将它放入垃圾桶”,学生各抒己见,都期望说出自己独特的视角。我抓住这个时机,说了作文中的“以小见大”,把生活中的大事取一个你最想谈的视角,化大为小来作题,挖掘这些现象产生的结果,分析背后的原因,探讨解决问题的措施,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多积累“米”,筹建作文材料库
一个作文材料库空空的人,就算他有丰富的感情,较好的作文技巧,也无法写出一篇内容充实的好作文。作文的材料库一部分来自直接的生活体验,这是材料库中最灵动的部分。但是学生的生活阅历是有限的,故还需更广泛的间接体验来充实材料库,如阅读。阅读使人大开眼界,当读到一篇好文章时,心灵会为之颤动,久久不能平息。牛顿说:“如果我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作文也一样,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模仿,从而实现超越。在给“作文速成班”上课时,我强调他们必须每天读一篇作文,或者几段精彩语段,每天写一小段文字。一开始,他们还是生硬地把别人的东西搬到自己的作文里。但真正学会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仍需时间的沉淀。
单是积累还不够,还需教他们如何使用材料。有了“米”,怎么樣煮才好吃,也是关键。使用材料库有 “小材大用”的方法,同一个题材可以运用在许多作文题中。如李白在《行路难》中的“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不屈精神可在考试失意,但下决心奋起努力的作文情境中使用。除了使用题材库的方法以外,还有仿写的方法,这对积累了一些精彩片段的同学是可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描写紫藤萝瀑布的片段: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可改写为:从未见过生命如此强的小草,只见它顽强奋力从石间伸出的嫩芽,像一根钢筋,从土地里挺出,不见其发端,却往更高的地方伸长。只是那一抹淡淡的绿,仿佛在跳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如此反复练习,既能让自己离好文章更接近,又锻炼自己的作文能力。当你已构筑了个内容充实的材料库时,手头有“货”,腹中有“墨”,心中有“底”,落笔行文时文思泉涌,内容取之不绝,一挥手就是洋洋洒洒一大篇,何有“望题兴叹”之苦?
(三) 抓住“灵感”的一瞬间作文
作文往往讲究一个灵感,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大自然的一个现象,对某事的看法,都会是灵感来源。学会准确地捕捉转瞬即逝的灵感,不放弃任何有用的、可取的闪光点,让灵感成为文章的灵魂。但灵感突如其来,又突然而去,故我们要抓住“灵感”的瞬间马上作文。所以我建议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灵感一旦出现,要马上拿出笔和纸把它写出来,再整理出一段话。灵感是稍纵即逝的,我们不能等待灵感的降临,而是要不停思考,不断探索,不断创造机会让灵感出现。
两个月训练后,这些学生在拿到作文题目后,虽不能够马上写出优秀作文,但是他们通过作文表达自己的思想的习惯渐渐养成,对生活中的小事也开始以主人公的身份去思考,去捕捉细小的感动。在语言文字使用方面,经过一段时间的材料积累,优美句子的仿写,在他们的文章里也感受到文字使用上的进步。可见,只要充分激起学生的表达欲望,通过合理的训练,增加学生作文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作文习惯,作文这一头“拦路虎”也不是固不可摧的。
三、 教师个别指导学生作文更有效
作文是一种技能,它要我们在观察,取材,立意,结构,布局,谋篇,修改各环节有序而统一进行,这种扎实的语言文字基本功不是一触而就的。多读多想多写是写好的关键,这也是一个学生想要扎实作文功底,提高作文水平的途径。而提高作文能力除了学生自身的努力,还需老师旁敲侧击。但如老师只是口头上教导要写“风头,猪肚,豹尾”的文章,要写优美句子,要写饱满感情,其实这都是没用的。他们要老师更加深入地个别教导,要拿出他的作文,针对不足,自己再写一段给他看。通过师生作文的对比,让学生说出不同,怎么改能更好等。个别指导比在班上集体评讲的效果要好,因个别指导符合个性发展,师生面对面交流,更容易了解学生作文时的想法,深入了解学生在作文上的不足,让学生及时弥补。在老师的认可和建议中,学生既可更加主动积极地修改自己的文章,又通过参考老师的样本,在审评能力上得到提高。
此外,作文评讲课上老师应培养学生的评鉴能力。作文评讲课不同于平常,而是同桌互改。每次课上将作文发下,根据这次作文的要求,如结构、论证手法等,同桌相互点评,提出修改建议。点评后,学生畅所欲言,老师最后做总结。故教师在解决作文难的问题上,如能多花心思,提升作文能力其实并不难。
四、 教师应深思作文的意义
但我们在重抓学生作文时,须仔细考虑这个出发点,即老师要明确为什么要让学生作文?若老师都不能确定目标,那么他所指导学生走的作文之路就很容易走歪。如仅把眼光放在提高成绩,而重考场作文,势必会让学生阅读视野变得狭窄。专啃考场作文的书,背出一些作文常用的素材和句子,在不同的题目中套进去用,换汤不换药,从短期来讲好像还真有有效。但对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却是有害无益的。如此套用无异于禁锢思想,缺乏创新的八股文,文章缺乏感情,与作文所要求的感情要真挚丰富大相径庭。作为老师,我们应从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语言驾驭能力,使他们养成热爱生活,细心感受生活的习惯,及让学生通过广泛阅读,开拓视野,洗涤心灵,激发求知探索的欲望。而作文则是对学生现阶段的一个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文积累的考察,也能通过作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因此作文已成为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真情浓墨写童心”是李镇西先生对学生作文的要求,“真情”即写出真情实感,不虚假捏造,真情流露于自然,要倡导学生说心里话,说自己的话。“浓墨”即重描写,重文字使用和细节描写,重文章文学气息。而“写童心”即是让学生写出他们最真实的内心世界,自由的看法,不受拘束地运用作文形式表达出来。让学生简单而又快乐地表达自己,快乐作文,快乐学习,是我们所有教师共同的心愿。
【参考文献】
[1] 冯葆玲.考场作文篇[M].出版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张骊鲍,志伸.新作文实用材料宝典[M].出版地: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于漪.教你学作文[M].出版地: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4] 申士昌.初中生作文好词好句好段分类速查宝典[M].出版地:云南教育出版社,2011.
[5] 梁颂.初中生作文素材全能宝典[M].出版地:凤凰出版社,2010.
[6] 梁颂.获奖作文精读范本[M].出版地:凤凰出版社,2011.
[7] 阮真.中学作文教学研究[M].出版地:中学用民智书局,2011.
[8] 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革命[M].出版地: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9] 杨和平.突破作文瓶颈的三维教学法[M].出版地: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0] 雷其坤.中学作文高效教学[M].出版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文的困惑】推荐阅读:
作文教学的困惑06-12
困惑的作文400字05-21
学习习惯与困惑初二作文700字08-02
初中初三作文800字:走出困惑把握时机05-15
教学的困惑07-15
性别的困惑05-27
语文的困惑07-04
自由的困惑09-23
自由选择的困惑07-17
课堂讨论的困惑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