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困惑

2024-10-22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困惑(通用9篇)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困惑 篇1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困惑

延安市宝塔区

柳文慧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我们都会在课余时间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及时反思和讨论,但是由于经验缺乏和能力有限,有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使我力不从心。有幸参加由省教育厅主办、西安外院承办的“国培计划(2015)”—乡村中小学“特岗教师”跟岗实践培训项目,这次培训为我们小学英语教师搭建了难得的学习交流平台,现将我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困惑和疑难总结如下:

课堂教学方面

1、小学生记忆单词方法欠佳,记忆单词很吃力,这样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今后的学习,如何才能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记单词的能力呢?

2、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时活动内容不易收回,有的学生往往对活动本身更感兴趣,而对运用语言并不是很感兴趣。如何才能让学生在对活动感兴趣的同时也积极运用语言有效地交流呢?

3、英语教师工作量繁重,所带班级较多,课时量不足,班级中两极分化严重,学困生随着年级的增大而增多。为了完成课时教学任务,很难兼顾到这些学生,怎么才能更好地处理好这一关系呢?

4、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上容易做小动作,影响其他同学学习,教师如何才能管理好课堂纪律,进行有效教学呢?

课后检测方面

1、有些学生作业拖拉,英语作业本难以收齐,如何使这些学生主动上交作业?

2、阶段性检测是对学生近阶段学习成果的一个良好检测,英语语法、作文一直是高年级学生的一个弱点,如何才能提高呢?

希望通过这次国培学习,专心聆听专家们的讲座,通过和同行交流、探讨,学习,解决我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使我今后的英语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困惑 篇2

一、笔画名称的困惑

“这”“过”“边”等字中的“辶”的第二笔,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S版,以下简称《教参》),发给学生的《写字》(全日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湖南教育出版社)中,均定为“横折折撇”,而《识字描红》(幼儿素质教育系列用书)(教育科学出版社)中定为“横撇弯”。前三者均为小学教师、学生用书,说法一致。但按“横折折撇”写出来的汉字会是什么样的呢? 机械的“横折折撇”类似于推倒的“M”,何其难看! 怎能体现汉字楷书中的“辶”的圆润与曲折。另外,“廴”的第一笔写法也是“横折折撇”,同样的“横折折撇”,却又写出了如此有棱有角苍劲刚直的“廴”,让学生如何去体会、去区分“折”的含义。

还有,“纟”在《写字》和《教参》中定为“撇折、撇折、提”,《识字描红》中定为“撇提、撇提 、提”; “飞”的第一笔 , 《教参》为“横折弯钩”,《精英教程一点通》(湖北教育出版社 )(以下称《一点通》)中为“横斜钩”;“专”中的第三笔,《教参》中为“竖折折”,《一点通》中为“竖折撇”;“云、去”的倒数第二笔,《教参》中定为“撇折”, 《一点通》中为“撇提”。

从以上笔画的书写名称看,前二者为小学教师、学生用书,说法一致,但我认为后者更为实用、准确。

二、笔画顺序的困惑

众所周知,绝大多数汉字的书写都遵循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先里后外,先中间后两边等书写规则。但还是有些平常字, 却规定了不平常的书写顺序,如“火”先写上边的“点”和“撇 ”,再写“人”字。“忄”先写”“点”,再写“竖”,这些特殊规定都能接受。但让人困惑的是“乃”与“及”,这俩字中的“撇”都在左边,可写起来笔顺却不一样,“及”先写“撇”,“乃”后写“撇”。这些字在写法上可能融合了草书和行书的写法,但对小学生而言,无疑是一种无序和错乱。

三、笔画多少的困惑

汉字的书写, 不仅讲究笔画的顺序,而且要知道笔画的多少,尤其学习查字典,更要求学生数清笔画数。“了”是两笔写完,一笔“横撇”,二笔“弯钩”,可“队、陈、郑”等中的“阝”中的“横折弯钩”为何又成了一笔呢? “横撇”已经把笔提起,“弯钩”也是重新轻落笔,为何又是一笔写完?

四、笔画书写的困惑

小学生一开始学写汉字,便接触了“横、竖、撇、捺、点 、提”等这些笔画及其书写特点,小学生都知道“撇”“提”的写法是先重后轻,末笔都是用力后甩出来的虚笔,而“折”是实实在在的用力收笔。可汉字中的很多笔画名称与其实际书写不相符。如“云”“公”的倒数第二笔都是“撇折”, 而实际的写法却是“撇提”。“撇提”在小学用书中还未提到。“东 ”“车”中的第二笔也为“撇折”,但写法却与“云”“公”的倒数第二笔明显不同,都是实笔收尾。还有“艹”的第三笔,所有资料都定义为“竖”,而教科书(S版语文第二册) 中印出来的怎么看都是“撇”。像这种情况 ,在小学识字教学中可谓比比皆是。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困惑与收获 篇3

[关键词]减负理念 困惑 进步 激情 兴趣 强烈意识 沟通的桥梁 重要性 监督 制度 教学相长 进步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362-01

正文:

教育部一再强调“减负、减负!”我一直赞同减负这一理念!而所谓的减负不单单是减少做题的数量,更重要的是减轻孩子心理的负担。举个例子:一个孩子他不喜欢英语,我们学习6个单词,我只要求他每天记2个。但是他还是不想记,还是会喊累。相反,我教的四(1)班有几个孩子,每天都主动交默写的单词或句子,他们写再多也不觉得累。这说明什么呢?这就是兴趣,有了兴趣、积极的情感态度、孩子自己给自己减轻了心理的负担。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而且把这种兴趣无止境的延续下去成了英语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兴趣:这两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更何况我们这将近80人的大班教学,如何培养和一直保持他们高昂的激情和兴趣是很难做到的,所以这也是我们小学英语教师的困惑和相当困难的挑战。另外,教学中的困惑还有:

一、学生家庭作业完不成,部分家长不太重视小学英语的学习,这也是教学工作中最大困难,毕竟要想学好英语只靠课堂40分钟是远远不够的。

二、课本容量大,练习册题量大,在最短的时间内批改5-6个班作业工作量过大。(注:如果练习册在家做也行不通,一方面是收不齐,另一方面,作业质量差。)孩子对英语作业的态度比不上语文数学作业,我想这也与家长对小学英语的态度和重视程度有关。

三、多数家长对英语不懂,不会辅导学生的英语作业!面对以上种种困惑,我迷茫过,苦恼过,但是,我一直在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摸索,不断的总结经验和不足,不断的改进。我们几位英语老师经常互相听课,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选择一种适合自己更适合自己所教年级的孩子的教学方法。例如我吧: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把课堂纪律放在首位抓好。为了让孩子养成自我约束的习惯,我苦恼过,困惑过。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脾气也很少发了,现在我是用眼神就能“杀灭”捣蛋孩子的锐气了。我们这届学生已经习惯了我的管理模式,如:有同学说话,我突然就停下来,小声的“嘘”一声,然后伸出手指,轻轻的倒数三个数。全班同学都就会迅速的静下来,用手指向那极个别说话的学生,凡是被大家指出来的同学都要在接下来的课堂中被老师提问3次,这样做很有效果,在回答问题只要我再讲一遍给他们听,他们几乎都能答出来。这也说明了,只要孩子认真听课,不论基础好坏学个单词和句子还是能接受的!

另外,为了建立起孩子学习英语的强烈意识,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我几乎每天都发信息,发两条甚至多条,通常是除了作业信息以外,我还给家长发送一些沟通信息。例如:给家长分析小学学习英语的重要性、怎样监督孩子学英语、如何让孩子轻轻松松的学好英语,等等。此外,我还鼓励家长把孩子在家的表现和听写情况以纸条留言或者信息反馈给我,我会在第一时间针对性的回复孩子的学习对策。

最后,我还在班里和全体同学有个约定:若有学生在英语课堂上交头接耳等影响他人听讲的达到3次,必须请家长给老师打电话联系。并且告知该家长必须给本班“奖品库”买一个英语本,作为本学期奖品资源以奖励进步大的和表现优秀的孩子。若整个学期都没有同一个孩犯错超过3次的便由我亲自掏腰包买本子给他们发奖品。我们还有小组积分和个人积分比赛,获胜的组和个人都有机会获得我们精品库的奖品。同学们不约而同的大声欢呼,赞同和支持我们的约定。于是我们的纪律明显的好了,孩子们为了得到老师的礼物,劲头更大了,对自己的行为约束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我的付出没有白费,上学期我们的英语成绩大幅度提升。通过沟通交流孩子爱上了英语,家长也喜欢跟我联系了,有什么困惑或不懂得地方经常打电话问我,孩子在家校紧密联系中,对英语的态度比以前更加重视了。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 篇4

梁玉芳

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教育教学中体现出来的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等都有了崭新的变化,致力于学习方式转变的种种努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小学语文教学一改往日机械灌输和条分缕析式的传统模式,把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放在教育教学设计的首位,于是小语课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但必须承认,众多的尝试和努力可圈可点,其中除了给我们带来喜悦,也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进一步思考的实例,这是任何新事物产生、发展的必然规律。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只有在整个实验进程中不断发现,不断思考,不断研究解决,才可能使得我们的课改工作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卓有成效地开展下去。在看课评课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一些课乍看上去让人感到耳目一新,但仔细琢磨起来似乎在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实效性方面还有点欠。为什么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感觉到,有些工作我们做了,但在到底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做到什么程度上还欠考虑。所以,我们一方面应该相信我们的努力是对的,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发现问题的症结,剔除不利因素,寻求科学有效的方法,所以我努力地耕耘着,默默地奉献着,享受着语文教学带来的快乐,享受着同学们学习语文的乐趣和成长的喜悦。同时,语文教学也给我带来了一些困惑与思考。

困惑一: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何不再浓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只要能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他们自然会进入学习的境界中,进行自觉、自主地学习。

有了兴趣作伴,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就会无限高涨,学习激情就会被充分点燃,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享受学习的过程,享受学习的快乐。有兴趣作伴的学习,学生的情感始终是愉悦的,精神始终是饱满的,成效自然是高效的。

然而,在现实的学习中,我们的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学习的热情不再高涨。他们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更多的,他们只是完成学习的任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的这种学习情况呢?

一、教师自身的原因。教师的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如果教师对教学没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课堂教学缺乏足够的激情,学生又怎么会兴趣盎然、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呢?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自问:我们对教学是否充满了兴趣?我们的课堂是否充满了激情?当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我们是否应该更多地思考自己的教学呢?

二、学生自身的原因。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教师一腔热血、激情四射,一些学生却面无表情、无动于衷。教师的满腔热忱付诸东流、化为乌有,这不能不让教师感到心痛。的确,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部分学生没有表现出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也是一个客观现实。

三、教材的原因。毋庸置疑,教材上所选的课文都是名家名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美文佳作,集思想性、人文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十分适合学生的学习。但同时不可否认,教材的部分课文太过注重思想性、人文性,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忽视了学生学习的感受。

四、学习语文的渠道过于单一,学习的方式过于简单。教学中,课堂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语文课本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用具,大量的练习挤占了学生们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的时间。语文学习成了识记、诵背、练习、考试„„这样的学习,学生会喜欢吗?学生会感兴趣吗?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以趣激趣。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教师必须对语文教学充满兴趣,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一面镜子,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感染着学生。教师的兴趣必定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教师的激情必定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激情。只有教师对教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真正地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心理等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投其所好”,使之更好地适合学生的学习,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的学习,学生会不喜欢吗?

二、培养兴趣。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更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培养部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非易事,需要我们教师有足够的耐心,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逐步培养他们的兴趣,逐步帮助他们感受学习的快乐。

三、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丰富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习语文的渠道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方式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呼吸芬芳的空气,感受景色的怡人,激起情感的涟漪,这是在学习语文;让学生走进社区,感受社区的变化,体验社区人民的生活,这也是在学习语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朗诵会、故事会、辩论会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这同样也是在学习语文。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都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离不开课堂上教师的传授,也离不开课外的实践与探索。

四、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如果一味地要求学生读语文课本,久而久之,学生也会产生厌倦情绪。为了追求高分,很多家长都反对孩子阅读课外书籍,他们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他们没有认识到阅读对于孩子学习、成长的重要性。对此,许多孩子可谓是“痛心疾首”。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充分利用时间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读他们喜欢的书籍。与书本为友,必会受益无穷。沉浸在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中,感受着一次次心灵旅行带来的快乐和悲伤,心灵一次次地受到震撼和洗礼,情感一次次地得到陶冶和升华。这样的阅读,知识会不丰富吗?这样的阅读,感受会不深刻吗?这样的阅读,学生会不喜欢吗?

困惑二:学生的想象思维为何没有得到较好地发展?

爱想象,爱幻想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理,他们总是喜欢在想象的王国里遨游。在他们眼里,星星会眨眼,小草会微笑,小鸟会歌唱„„他们总是喜欢用独特的想象去描绘五彩斑斓的世界,总能在想象中感受世界的奇妙和生活的美妙。学生在想象中理解,这是真正的理解。正如别林斯基所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爱想象的孩子是快乐的,爱幻想的孩子是幸福的。

然而,在现实的学习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生的想象思维开始变的迟缓,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不喜欢想象。曾几何时,想象的大门正在逐步向学生们关闭。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不再热衷于想象呢?

一、想象时间和机会的缺失导致了学生想象思维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

想象力是一项重要的能力。想象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的,需要有足够想象的时间和想象的机会。作为教师,我们给予学生充分想象的时间了吗?给予他们充分想象的机会了吗?在现有的考试评价体制下,教师们为了追求高分,引领学生进入“题海”,让学生一味地沉浸在学习中,沉浸在“题海”中;为了追求高分,我们挤占了学生太多的课余活动时间,挤占了学生想象的时间。没有充分的想象时间,学生的想象思维会得到发展吗?

科学、音乐、美术等课程对于学生的想象思维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这些课程往往被挤占,尤其是在期末考试的时候,这种现象更为严重。没有充分想象的机会,怎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想象能力呢?

二、“标准化”的评价限制了学生想象思维的发展。

很多时候,为了追求所谓的“高效”,为了让学生快捷、准确地掌握知识,为了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教师们总是以一些现成的、常规的思维去引导学生,害怕学生创造性地思考,害怕学生出错,影响分数。很多时候,教师总是对参考书爱不释手,总是热衷于“标准答案”,一切唯书是从。在很大程度上,参考书犹如一把矩尺,限制了教师的思维,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在这样的情景下,学生的想象思维会获得发展吗?如何才能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呢?

一、创设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

学生的学习、成长应该是全方位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分数,而是要获得全面的发展。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要培养和发展自己的能力。我们不能以牺牲学生的能力来换取学生分数的提高。我们要善于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创设足够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地想象。

科学课是培养学生想象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有效平台。学生的思维会随着科学家的大胆想象而任意驰骋;音乐课上,优美、激昂的旋律会激起学生无限的遐想,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美妙的乐池中;美术课上,伴随着学生画笔的飞舞,学生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感受艺术的快乐,感悟艺术的真谛„„这些课程对于学生的想象思维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培养学生想象思维的广阔舞台。语文课上,学生的情感应该是愉悦的,思维应该是发散的。同样一个问题,学生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想象,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回答。如“冰融化以后是什么?”学生可以回答是“水”,也可以回答是“春天”。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结论,其中还有一些独特、奇妙而又富有诗意的想象。只要我们给予学生足够想象的机会,我们一定会为他们的想象而欢呼、喝彩!

二、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地想象。

学生与生俱来就有想象的能力,我们要善于保护并不断培养他们的想象力。鼓励是帮助学生获得自信的最好方法。不断地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学生就会信心十足,就会喜欢上想象。而想象又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收获,更多的快乐,他们便会更加乐此不疲。

当然,也不可否认,学生的想象也会出现一些错误,这是在所难免的。我们不能因为害怕错误而限制学生的想象,更不能因此剥夺了学生想象的机会。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给予足够的指导,肯定合理之处,同时指出不足之处。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期望、信任、尊重。久而久之,学生不会因为害怕错误而畏惧想象,不会因为害怕指责而逃避想象。在老师一次次的尊重、信任、鼓励、期望中,学生的想象思维一定能绽放出绚丽美妙的花朵。

困惑三:语文教学的出发点是把学生的能力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放在第一位,还是把应试教育放在第一位。

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把学生的能力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放在第一位。由于近几年社会、学校对老师的评价主要体现在教学成绩上,所以绝大多数的语文老师的教学出发点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这一出发点一点错误也没有,但是我认为,我们不能因为这一目的而忽略了语文本身作为文学的魅力,我们应该找到这两点的最佳结合点。据我了解,现在有些老师,包括我在以前也是这样做的,即为了应付考试,惟恐哪篇课文漏掉知识点,所以把每篇课文分解成许许多多的知识点,逐一讲解,让学生一字不差的记下,并且怕学生记不住,反复的让学生写呀写,这样就使的语文课成了学生的负担,时间一长,不但学生不喜欢听,感到了厌倦,就是老师也越上越没意思。困惑四:语文课用不用课件?如何用?

多媒体课件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说已经成为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但随着课件的长期使用,就我们的语文教学来说,也出现了一些困扰我们的问题。现在出现的问题是,如果从网上下载的一些现成的课件,确实很好看,花样也很多,但如果我们不修改,根本不好用,甚至会约束我们的上课思路,使我们在课堂上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自己制作课件吧,时间有限,而且有很多内容可以不必做到课件上,做的太简单,又不被任可。比如,课堂要探讨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完全可以由老师直接说出来,如果再制到课件上就大大浪费了时间,更主要的是养成了学生的不良习惯,如把问题的答案也制到课件上,学生每次就等着老师打出问题的答案,自己不思考,老师讲的过程也不记,时间一长就会造成学生的思维惰性。

以上是我发自内心地总结了从事语文教学以来的几点困惑与思考,当然,困惑不止这些,比如还有我们的常规教学资料的困惑、语文复习课的困惑、语文作业设置的困惑等。

教而知惑,惑而思进。在教学的过程中,肯定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必将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与探索。与困惑同行,与思索为友,相信困惑一定能成为我们教学过程中的一笔宝贵财富,指引我们攀上更高的教学高峰,品味教学的甘甜,享受教学的幸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只要能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他们自然会进入学习的境界中,进行自觉、自主地学习。

有了兴趣作伴,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就会无限高涨,学习激情就会被充分点燃,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享受学习的过程,享受学习的快乐。有兴趣作伴的学习,学生的情感始终是愉悦的,精神始终是饱满的,成效自然是高效的。然而,在现实的学习中,我们的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学习的热情不再高涨。他们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更多的,他们只是完成学习的任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的这种学习情况呢?

一、教师自身的原因。教师的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如果教师对教学没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课堂教学缺乏足够的激情,学生又怎么会兴趣盎然、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呢?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自问:我们对教学是否充满了兴趣?我们的课堂是否充满了激情?当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我们是否应该更多地思考自己的教学呢?

二、学生自身的原因。

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教师一腔热血、激情四射,一些学生却面无表情、无动于衷。教师的满腔热忱付诸东流、化为乌有,这不能不让教师感到心痛。的确,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部分学生没有表现出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也是一个客观现实。

三、教材的原因。

毋庸置疑,教材上所选的课文都是名家名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美文佳作,集思想性、人文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十分适合学生的学习。但同时不可否认,教材的部分课文太过注重思想性、人文性,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忽视了学生学习的感受。

四、学习语文的渠道过于单一,学习的方式过于简单。

教学中,课堂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语文课本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用具,大量的练习挤占了学生们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的时间。语文学习成了识记、诵背、练习、考试„„这样的学习,学生会喜欢吗?学生会感兴趣吗?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以趣激趣。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教师必须对语文教学充满兴趣,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一面镜子,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感染着学生。教师的兴趣必定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教师的激情必定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激情。只有教师对教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真正地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心理等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投其所好”,使之更好地适合学生的学习,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的学习,学生会不喜欢吗?

二、培养兴趣。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更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培养部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非易事,需要我们教师有足够的耐心,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逐步培养他们的兴趣,逐步帮助他们感受学习的快乐。

三、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丰富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习语文的渠道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方式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呼吸芬芳的空气,感受景色的怡人,激起情感的涟漪,这是在学习语文;让学生走进社区,感受社区的变化,体验社区人民的生活,这也是在学习语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朗诵会、故事会、辩论会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这同样也是在学习语文。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都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离不开课堂上教师的传授,也离不开课外的实践与探索。

四、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如果一味地要求学生读语文课本,久而久之,学生也会产生厌倦情绪。为了追求高分,很多家长都反对孩子阅读课外书籍,他们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他们没有认识到阅读对于孩子学习、成长的重要性。对此,许多孩子可谓是“痛心疾首”。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充分利用时间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读他们喜欢的书籍。与书本为友,必会受益无穷。沉浸在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中,感受着一次次心灵旅行带来的快乐和悲伤,心灵一次次地受到震撼和洗礼,情感一次次地得到陶冶和升华。这样的阅读,知识会不丰富吗?这样的阅读,感受会不深刻吗?这样的阅读,学生会不喜欢吗? 困惑二:语文教学的出发点是把学生的能力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放在第一位,还是把应试教育放在第一位。

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把学生的能力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放在第一位。由于近几年社会、学校对老师的评价主要体现在教学成绩上,所以绝大多数的语文老师的教学出发点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这一出发点一点错误也没有,但是我认为,我们不能因为这一目的而忽略了语文本身作为文学的魅力,我们应该找到这两点的最佳结合点。据我了解,现在有些老师,包括我在以前也是这样做的,即为了应付考试,惟恐哪篇课文漏掉知识点,所以把每篇课文分解成许许多多的知识点,逐一讲解,让学生一字不差的记下,并且怕学生记不住,反复的让学生写呀写,这样就使的语文课成了学生的负担,时间一长,不但学生不喜欢听,感到了厌倦,就是老师也越上越没意思。困惑三:语文课用不用课件?如何用?

多媒体课件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说已经成为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但随着课件的长期使用,就我们的语文教学来说,也出现了一些困扰我们的问题。现在出现的问题是,如果从网上下载的一些现成的课件,确实很好看,花样也很多,但如果我们不修改,根本不好用,甚至会约束我们的上课思路,使我们在课堂上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自己制作课件吧,时间有限,而且有很多内容可以不必做到课件上,做的太简单,又不被任可。比如,课堂要探讨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完全可以由老师直接说出来,如果再制到课件上就大大浪费了时间,更主要的是养成了学生的不良习惯,如把问题的答案也制到课件上,学生每次就等着老师打出问题的答案,自己不思考,老师讲的过程也不记,时间一长就会造成学生的思维惰性。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困惑 篇5

新课改,使每位教师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新课改,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激情与活力。我在实际教学中,确实体会到新教材编的活,学生学得活。但面对着一个个应接不暇的新理念,一堂堂精美的观摩课,反思自己这几年的教学历程,对于如何上好新课改下的数学课,我困惑了„„

困惑一: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吗?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此我在教学时,总是试图使每一个人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每当提出一个问题,我会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都想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的即使别人已经说过了,自己也要说,课堂上虽然很热闹,好像人人参与,但实际能提炼出来的内容并不多,层次也不深。为了尊重学生、维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我又不能中途截断,造成了课堂时间的浪费,有时也不能按计划完成预定教学内容。

困惑

二、课堂上应怎样设置小组合作学习?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很多公开课中也充分体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但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的那种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可是小组活动中却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不听取他人见解,固执己见的现象。还有一些性格内向的,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只作为一个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在小组汇报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能得到更多的锻炼。困难的学生基本没有发言的时间,而且他也不想发言。久而久之,困难的学生学习越来越困难,优秀生越来越好。两级差距越来越大。另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看似简单易学,但稍有不慎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不到较好的调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如果教师不及时提醒和指导,他们不知道该怎样相互讨论和交流,每个人都争先发言,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但没有学会真正倾听、理解并吸收他人意见,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同时,小组活动中还出现一些放任自流的现象,教师不易发现学生开小差。最后,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好把握。由于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合作学习能力不同,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时,有的小组很快完成任务,有的小组还在激烈交流,各抒己见,完成的组开始说一些与课堂无关的话,甚至出现打闹现象。课堂纪律非常松散。怎样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问题呢?

困惑三:数学知识都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发现吗?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在课堂上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知识,在探索中感悟能力、培养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对于简单的知识,学生们回答踊跃,对于较复杂的知识,就会出现答非所问、启而不发的局面。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例题已经解答出来,算式是:25×(4+2)和25×4+25×2,通过计算,两道算式的结果相同,因此两算式用等号连接:25×(4+2)=25×4+25×2。引导观察这个等式,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等式的内容。并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回答较涌跃,当引导他们观察这组算式并说一说有什么发现时,学生们就不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虽几经提示也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困惑四:提倡算法多样化的同时怎样落实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我们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多种思路解决数学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我在实际课堂教学时发现,学生们能想到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但具体使用时还是选择以前的方法。

困惑五:作业到底要不要强调格式?

小学英语教学的困惑整 篇6

大研新华小学 和丽梅

各位老师,早上好,感谢英语教研室给我这样一次机会,与我们的小学英语老师一起共同探讨小学英语教育教学。我们的小学英语开课已经十几年了,我从事小学英语教育教学已有十二年了。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我遇到了许多的困惑,这些困惑也可能是大家的困惑。下面我来说一说我在小学英语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困惑。一 教材难度偏大

三年级起点的PEP英语教材, 一共八册书,三年级上下册,编排得很合理,学生很喜欢,老师教得也比较顺手。而到四年级上册开始,难度加深,梯度拔高过大,大量的生词和句子,五六年级又涉及大量的语法,学生一时难以适应教材的学习,慢慢的感到学习很吃力,到后来就学不走了,学习的兴趣也就没有了,自然就不想学了。老师总不能只教简单的,后面就不教了。教师如何做好这些教材之间的自然过度,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们希望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时,适当的降低学习的难度和拔高的梯度,使学生更好的适应教材的学习。二.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掌握的词汇量大,句型多。

词汇和句型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主要环节。小学生掌握词汇量的多少和句型的灵活运用程度是决定英语水平好坏的重要因素。词汇和句型教学又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但师生反映的一大困难是教材的词汇量大,句型多,主要体现在话题材料篇幅过长、偏难、词汇量过大、学生不易掌握,以至于40分钟的时间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教材中要求有听、说两会词汇上,听、说、认读三会词会,听、说、读、写四会词会。如果词汇掌握不好,句子教学就无法展开,教学活动就很难进行。课堂教学中,感觉上词汇学生还有点信心,一上句型就一点信心都没有了,词汇在句子中的灵活运用能力非常薄弱。我的困惑是教师应该如何操作和整合词汇和句型,学生又应该如何学习和运用词汇和句型?我们在词汇和句型教学中,要教到怎样的“度”?也往往难以把握。教材要求能学以至用,但学生读都不会,能够示范表演就更难了。在英语学习中,如此大的词汇量,成了摆在众多小学生面前的“拦路虎”。不记单词吧,谈不上学好英语,要有扎实的英语基础,必须要多记英语单词,多背句型。老师通常的做法就是逼着学生记、抄,这种做法势必会使学生原本就不高的积极性,短时间内消失殆尽,从而让他们彻底放弃英语学习。英语教学中学生没有与教材相配套的教辅用书,面对中小学生减负要求,学生和教师手中只有一本课本,学生们课后没有巩固练习,学生不能及时发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和进步,师生不能及时调整教和学行为,给小学英语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对教材的语法程度难以把握。

教材总体的容量大,知识面广,要让学生真正地掌握它并非易事。而且语句的覆盖面广,涉及的语法要点多。小学间段,涉及的语法有名词的单复数,第三人称单数的变化,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时态有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式,一般将来时,现在进行时等。教师如果向学生系统地讲解英语的语法知识,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操练就会减弱。如果教师不介绍这些语法知识,学生对这些语句就很难理解,要对这些语法进行比较透彻的讲解,还要进行一些适当的训练,又没有这么多的时间。感觉整套教材上下来,学生对语法还是稀里糊涂的。语法教学是难点,小学生毕竟年龄还小,认知水平低,对小学生来说,掌握这么多的语法,还是偏难了些。四.对小学三年级改编的新教程实施的困惑

我们从三年级开始逐步进行教材的改编,每一次教材的改编,都将是我们老师们学习的新起点。新教材有许多的优点,但确实感觉比老教材难教了。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以下几点困惑:

1、字母教学。

(1)老教材四年级下学期学习元音字母的发音,从五年级开始涉及音标和字母组合发音的系统教学。而新教材把字母教学及音标提前至三年级上册,三年级的学生还没有扎实掌握好汉语拼音,又加上26个字母,再加上语音,小孩子分辨率不是那么高,给学生更加混乱的感觉。

(2)新教材目标要求掌握字母的发音,书写又要掌握发音规律,我认为有了一定的单词积累,在会读的单词积累中才可以总结规律,三年级孩子刚接触英语,没有一定的单词积累,旁边的词本身就是陌生的,进行语音规律练习太早,一节课里发音、书写、语音都教会是很困难的,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在第一册教材中,学生几乎用大半个学期来学习26个字母的书写和识别,到学期末,对于单词的认识却很糟糕。

2、课堂练习方面,增加了比重,强调学用结合。增加了一些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更多,有听、有读、有连、有涂颜色等。新教材刚出来,许多配套的资料很少,课堂活动很难张开。

3、新教材图片和人物的变化。

虽然说新教材从图片和人物形象上都有改进,人物形象更时尚和美观,但我觉得图片在背景衬托下不够鲜明突出,感觉有些模糊,不能给人鲜明的印象,从而会淡化学生对单词的印象。

五、教育教学中出现以下现象

1、两级分化严重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小学生对英语学习普遍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 英语成绩好的学生对英语学习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乐于主动学习,上课表现积极,课后也能自觉复习;英语成绩差的学生则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消极对待学习,经常采取逃避的态度,学习效果不理想。随着学习时间的推移、学习内容的增加、难度的增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感到厌倦,渐渐失去了学习的信心,掉了队,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设置下了障碍。通过调查发现,本来应该对英语充满兴趣的小学生,很大比例上失去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学生队伍严重地出现了两极分化,并且这种分化趋势随着年级的升高而日趋严重,造成这种两极分化的原因很多。为此,小学英语两极分化问题要引起老师们的关注。

2、两极分化严重 差生难补

一般情况下,一开始接触英语时,几乎每个学生都对英语学科怀有好奇心和比较浓厚的兴趣,可渐渐地由于各种原因,有部分学生就不爱学了,形成了差生,他们是最需要帮助的人,这个时候若不及时相助,在他们当中的很多可能这辈子就讨厌英语了。我们还可以这样说,小学开始开设英语出现的差生要大大多于在初中开设的。在学生那么小的时候我们就把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给扼杀了,这是何等残忍。造成这种原因也是多方面多。但我们作为小学英语老师对转化差生常常爱莫能助,每个老师任教的班级多,所教学生就相应的增多,有些老师要教六、七个班级的英语,每个班老师要面对二三十个差生,六七个班就上百个差生,所以老师们常常是顾此失彼,补差工作非常困难。又因为现在的英语教学,堂课容量大,知识点多,不断积累,不断滚动,一些学习习惯差的人一旦拉下,不知从何补起,长期这样下去,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如何抓好后进生的补差工作是我们应该思考研究的问题。

3、教学安排不是很合理(1).课时安排不合理

英语课时量太少,间隔时间长,学生容易遗忘。一周只安排两节课,课时大部分安排在早上最后一节或下午,学生状态欠佳。星期一上了,星期四来再上,早就把所学的内容还给老师了.一切又得重新开始,周而复始,新课很难进行.再加上教材难度又大,学生学习本来就吃力, 这样一学期下来,课本上的基本知识有时都上不完,更别说扎实掌握了,使得许多教师无法完成最基本的教学任务。学生的学习时间不充足,学过的知识不能达到及时有效的巩固、消化与吸收,前面学,后面忘。把英语当作音乐、美术、科学、之外的又一门“副课”。学生在心理上把语文、数学当做主课,英语课当做副课来学,对英语学习不重视。这中“副课待遇,主科要求,”英语教学进展得非常艰难。所以我的困惑是小学英语课时怎样安排才比较合理,怎样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把所学内容扎实掌握?(2).班级规模过大

小学生学英语应注重听说的模仿和操练,老师通过创设语言环境,进行听、说、读、写的操练、表演、游戏、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而目前班级人数偏多,活动无法张看开,非常不利于小学英语教与学。英语教学特别是小学英语教学,应实行小班教学,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开口说。而小班制的英语教学可能性很小。(3).小学英语老师教学任务重

每个小学英语老师往往要教六七个班,班级太多,教的学生太多,无法去了解、关心每个学生。教师工作量大,如何督促学生完成作业。培优补差,但六七个班的优差生,又如何去辅导?英语学科听、说、读、写十分重要,要掌握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和技巧,必须下一凡苦功夫。又如何去辅导和督促学生。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 篇7

困惑一: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何不再浓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认为,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 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 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 发展新的能力。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兴趣的学习, 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 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 只要能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他们自然会进入学习的境界中, 进行自觉、自主地学习。

有了兴趣作伴, 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就会无限高涨, 学习激情就会被充分点燃, 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享受学习的过程, 享受学习的快乐。有兴趣作伴的学习, 学生的情感始终是愉悦的, 精神始终是饱满的, 成效自然是高效的。

然而, 在现实的学习中, 我们的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 学习的热情不再高涨。他们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 更多的, 他们只是完成学习的任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的这种学习情况呢?

一、教师自身的原因。教师的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如果教师对教学没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课堂教学缺乏足够的激情, 学生又怎么会兴趣盎然、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呢?作为教师, 我们必须自问:我们对教学是否充满了兴趣?我们的课堂是否充满了激情?当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 我们是否应该更多地思考自己的教学呢?

二、学生自身的原因。教学中, 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教师一腔热血、激情四射, 一些学生却面无表情、无动于衷。教师的满腔热忱付诸东流、化为乌有, 这不能不让教师感到心痛。的确, 由于种种原因, 我们的部分学生没有表现出语文学习的兴趣, 这也是一个客观现实。

三、教材的原因。毋庸置疑, 教材上所选的课文都是名家名篇, 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美文佳作, 集思想性、人文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 十分适合学生的学习。但同时不可否认, 教材的部分课文太过注重思想性、人文性, 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忽视了学生学习的感受。

四、学习语文的渠道过于单一, 学习的方式过于简单。教学中, 课堂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 语文课本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用具, 大量的练习挤占了学生们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的时间。语文学习成了识记、诵背、练习、考试……这样的学习, 学生会喜欢吗?学生会感兴趣吗?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以趣激趣。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 教师必须对语文教学充满兴趣, 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一面镜子, 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 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感染着学生。教师的兴趣必定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的激情必定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激情。只有教师对教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学生才会真正地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同时,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心理等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投其所好”, 使之更好地适合学生的学习, 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的学习, 学生会不喜欢吗?

二、培养兴趣。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 更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培养部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非易事, 需要我们教师有足够的耐心, 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逐步培养他们的兴趣, 逐步帮助他们感受学习的快乐。

三、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 丰富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 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学习语文的渠道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方式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让学生走进大自然, 呼吸芬芳的空气, 感受景色的怡人, 激起情感的涟漪, 这是在学习语文;让学生走进社区, 感受社区的变化, 体验社区人民的生活, 这也是在学习语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 如朗诵会、故事会、辩论会等, 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 陶冶情操, 这同样也是在学习语文。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 都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 离不开课堂上教师的传授, 也离不开课外的实践与探索。

四、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 充分利用时间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 读他们喜欢的书籍。

当然, 也不可否认, 学生的想象也会出现一些错误, 这是在所难免的。我们不能因为害怕错误而限制学生的想象, 更不能因此剥夺了学生想象的机会。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 给予足够的指导, 肯定合理之处, 同时指出不足之处。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期望、信任、尊重。久而久之, 学生不会因为害怕错误而畏惧想象, 不会因为害怕指责而逃避想象。在老师一次次的尊重、信任、鼓励、期望中, 学生的想象思维一定能绽放出绚丽美妙的花朵。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困惑 篇8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解决问题常常被赋予狭义上的理解,往往是特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数学教学中的“解决问题”是根据数学情境,在老师的指导下能从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理解与简化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中发展数学思维,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本文就笔者在低年级数学教学实践中碰到的一些“解决问题”教学方面的困惑谈一些个人的体会。

小学生感知事物比较笼统简单,不够具体,往往只是注意一些表面的现象,不能看出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事物感知缺乏整体性。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好动,往往会虎头蛇尾,丢三落四,这也影响着孩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在教学中也有一些非智力因素,如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习惯不好等。

《数学课程标准》中解决问题的总体目标是:“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其中一条具体的要求就是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在我们的教学中怎样克服负面因素,更好地帮助学生观察、理解、分析,顺利地解决问题呢?

一、多阅读

数学需要阅读,也离不开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学生出错后,让他自己读一遍,他就会了。认真阅读,是一个搜集信息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只有在读懂、读透题目意思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正确解答。试想,如果学生不了解题目的意思,甚至不明白题中问的是什么?真的很难想象他会解答出正确的答案。就像“盲人摸象”的故事,只是摸到很少的一部分,就跟着感觉走,做出判断,那只能闹一个笑话而已。如果学生认真、仔细阅读了,就很容易知道某【题1】中问的是“小兔比小熊多跳了多少下?”,是一个相差问题,而不是求和问题。课堂上我们一直强调学生要先理解题意,再解答,而理解题意的基础就是阅读,一遍不理解就多读几遍,甚至可以作一些符号,圈圈、画画,帮助理解。某【题2】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读到“小红和她的3个好朋友”时,用画线的方法提醒自己,这里引起重视,有4个人呢。某【题3】中,学生读到“一头大象的体重比这头牛的8倍还多162千克。”可以把“8倍”和“还多162千克”圈起来,明显这里要做两步计算,这样引起重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减少产生错误的机率。

二、多比较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通过比较可以让数学概念更清晰。概念是人们用于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纽结,是认识过程中的阶段。数学概念是组成数学知识的元素。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时,有关那方面已有的知识、技能。这些旧知识,往往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教师只需在这之间巧妙地搭上桥梁,学生就能通过自主探索获取新知识。通过比较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数学概念,才能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如某【题4】中的“一件上衣”和问题中的“一套”衣服作比较,很明显“一件”只是上衣,“一套”是裤子和上衣合起来,所以算出裤子的价钱后还需要求和。某【题5】中“8角钱”和“4元钱”作比较,单位不一样,先把单位化成角再计算。某【题9】中问“杨树一共多少棵”,那杨树到底多还是少,更加要比较了。在“柳树有35棵,比杨树多17棵。”这句话中,究竟是谁多?让学生仔细阅读,比较得出是柳树比杨树多17棵,也就是杨树比柳树少17棵。通过比较,促使学生的理解走向深一层,只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关系,才能有的放矢解决问题。

三、数形结合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数形结合百般好,割裂分家万事非。”“数”与“形”是反映事物属性的两个方面。数形结合是数学解题中常用的思想方法,教育学家认为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使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以上几点个人的不完全体会,并不割裂开,而是综合运用,层层递进的。新课程里的“解决问题”,更关注过程与策略,让学生从问题情境中获取信息,提炼方法模型,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的个性化和创造性,由此积累起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从而提高数学素养。

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篇9

我们这儿是农村学校,就身边的现象说说个人的看法:

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应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既培养学生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的传情达意的能力。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三五成群的学生围在一堆,喋喋不休地说笑,在学生休息时间也能够和老师谈笑风生,或者唠家长里短,或说学习得失困惑,但是每到上课铃声响起,老师们严肃认真地和学生交流问题是,他们往往噤若寒蝉,班内鸦雀无声,即使有几个跃跃欲试,或者忐忑不安地站起来,说起话来也往往表意不清,至于对小学生口语交际更高层次的要求如辩论、讲故事等形式,老师们往往不敢涉足,即使涉足,效果往往也不尽如人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教师认识不到位

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的价值认识不到位,平日里很少对学生进行此方面的教育与培养

二、教学评价体制落后

现在很多地方和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不是从学生全面发展着手,而是很看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重卷面分数,而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没有具体的可操作的评价制度和方法,以致影响教师、生对此方面能力的重视。

三、教师缺少有针对性的方法和方式

即使有个别教师偶尔想搞教学革新,也往往力不从心,即使一节课上成功了,却往往不能节节成功,往往令人失望甚至落下课堂纪律差的印象,继而影响教师继续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另外面对学生课堂上令人失望的表现,很多教师,往往早早打起了退堂鼓,不愿碰钉子。

上一篇:中小学培训规模下一篇:毕业论文注意事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