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数学教学的看法

2024-05-24

感悟数学教学的看法(共9篇)

感悟数学教学的看法 篇1

摘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注重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学生有自由思考的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和探讨新的知识。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境,学习环境

数学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枯燥乏味的过程, 一般的教学方法难以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关注。 因此, 如果我们还采用一般的课堂教学方法和策略, 那就难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对知识迁移的能力, 更无法让学生将教师教学的数学内容熟练运用。 下面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两点看法: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以下两个方面:

( 一) 内容方面。 俗话说得好,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如果教师在教学刚开始, 通过讲一个故事, 放一段视频, 让学生进行一场表演或讲讲亲身经历, 相信学生的兴趣就提起来了, 注意力也集中了, 学生积极性也提高了。 当然要把以上的教学过程进行好, 那就需要教师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及安排好学生及所讲的内容, 否则适得其反, 反而影响课堂教学。

( 二) 视角方面。 主要就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因为采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够做到图文并茂, 还能达到视听相结合;不仅能够把学生平时感觉到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和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和具体, 同时通过图片的立体感和声感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 在讲解立体几何中的线面平行、线面垂直以及面面平行的位置关系时, 教师就可以借助几何画板等多媒体课件将几何图形位置关系一一地展现出来, 让学生能够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把死板的东西灵活化, 把空间图形平面化, 从而能够更好地解决立体几何中的有关问题。

二、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也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 一) 注重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教师首先要把学生看作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而不是只接受东西的容器。 再说学习属于学生自身的事情, 并不是教师的事情, 教师也只是一个引导者与组织者。 学生学习与掌握知识的过程, 也就是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 他们并非被动地接受, 而是在自己固有的经验和知识的前提条件下, 通过对知识迁移与加工, 得出新的知识, 从而学会和应用新的知识。 例如, 讲解复数的乘法公式, 即 ( a+bi) ( c+di) = ( ac-bd) + ( ad+bc) i, 其中 ( a, b, c, d是实数) 的推导过程时,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回想一下这个式子与我们学过的什么式子非常相似。 学生就会回答:与初中的多项式相乘很相似。 教师进一步提出:既然与初中的多项式相乘相似, 那么同学们自己把它展开, 看看有什么结果呢?此时学生都会很乐意地去做, 并且得出结果: ( a+bi) ( c+di) =ac+adi+bci+bdi2, 教师再问, i是什么? 它有什么性质呢? 同学们就很快地知道, i是虚数单位, 且i2=-1, 从而学生就会得出公式。 这样学生就不仅对公式的推导记熟了, 还学会了对知识的迁移和公式的理解。

( 二) 让学生有自由思考的空间, 从而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 然后爱上数学,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在这种环境与氛围下, 学生会学得更加轻松愉快, 更加有效率, 教师教得也会轻松愉快, 使得教学更有效率。

( 三)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与探讨新的知识, 当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探讨的方向和合作方式, 并鼓励学生多多合作, 而不是放任学生毫无目的地想。 因为学生毕竟是学生, 他们没有系统的思考思维, 学生的合作, 因为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 共同学习和探究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再说数学是逻辑性很强的一门自然科学, 思路对于学习数学来说是很重要的。 所以, 教师巧妙创设情境引入问题后, 让学生自主参与并合作探讨给出答案后教师及时反馈与引导的完美体现。 此外, 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设疑, 增强学生的提问观念, 从而启发学生从多个视角和层次理解问题, 且在教学实践活动当中对学生的提问进行肯定和解答。 当然, 教师也应当激励和表扬经常提问的学生, 以使他们的学习热情变得更加高涨。

综上所述, 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是一进教室就开始教课本知识, 而是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情景环境;不单单是用粉笔教学, 更要借助于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不仅要教, 更要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参与,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提高教学效率。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生, 摆脱数学枯燥无味的学习, 从而对数学学习感兴趣并爱上了数学。

参考文献

傅海伦.数学教育发展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感悟数学教学的看法 篇2

接受打赏是因为作家的作品可以产生价值,得到报赏。

打赏是读者感谢作家写出了那篇文章。

读者享受打赏,那是付出的快乐。

打赏是一种自愿的,善意的流露。

不打赏的人隐藏自己的情感,有时并不是出于自私。

我接受打赏是因为我需要把付出的时间与精力变成使我继续生活和写作下去的基金。从去年到现在,我收到的打赏将近有一万块钱了,这促进了我不断地去写一些文章。如果没有打赏,我也会写作,也会发布一些文章出来,但绝对不会那样积极。就如写了作品如果没有报刊发表的话,我的写作可能会少了动力。因此也可以说,报刊功不可没,无私打赏的读者也功不可没。

我最初为接受别人打赏而不好意思,后来认为对于作家来说那是件得不偿失的事,再后来我认为这是无所谓的事儿。我读到自己喜欢的作品也会打赏。

我对无私地打赏的读者表示感激,但我通常并不直接向他们表示感谢,我并不想鼓动别人为我打赏。

写作是种付出,打赏也是。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看法 篇3

引导学生认识到写作是表达, 它是人的一种内心要求, 一种心理需要。用写日记的形式, 留住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从而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这就是一种写作。写作还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活动的过程。情有所感, 才会有所作, 而且情感活动还会贯穿作文过程的始终。情感始终是写作的动力。让学生有自信可以写出好文章, 从而转变态度, 爱上作文。大千世界, 有写不尽的人、事、物、景, 生活是海洋, 并不缺少素材, 缺少的是发现的眼睛。教会学生善于观察生活, 力求写实。所谓观察, 就是用眼睛去看。要远“观”近“察”, 事事留心, 时时注意, 并养成一种习惯。首先, 要明确观察的对象, 其次, 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感觉器官去细致深入地观察, 提高观察质量。如指导学生观察菊花时, 首选通过视觉了解菊花的形状、颜色、姿态;然后通过嗅觉, 闻到它的花香;再通过触觉, 摸到它的实体;再通过味觉, 尝到它的滋味;最后, 要求学生带着情感去观察, 这样, 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打动人。

一般地说, 学生课外时间有限, 过分要求写整篇文章, 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平时可以进行多练笔, 多写日记。我强调每位学生每天至少练笔一次, 大至对时政国事的抨击, 小至遣词造句, 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练习, 笔头熟了, 素材也丰富了, 有些内容还运用到作文中去, 从而减轻了写作的难度。而随笔, 就是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选材自由, 命题自由, 文体自由, 字数自由。只管写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可议论, 可抒情, 可记叙、随心所欲。有话则长, 无话可短, 尽兴而写, 随意而止。这样不自觉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事物的兴趣和能力。他们写的内容起初比较简单, 渐渐地, 观察视野不断扩大, 就从身边的小事写开去, 写社会、写人生。在随笔里, 我看到了学生的写作欲望, 也有到了学生因创作热情而引出的观察兴趣。不仅有话可写, 而且更真实, 更贴近生活, 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如果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学生的作文的话, 我们就不难发现班上也有不少优秀作文。这些作文能够真实反映出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 能够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知识水平, 能够反映出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其中好的作文对全班同学能起示范作用, 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我们可以在每次作文后, 把写得好的文章挑选几篇 (最好有进步较大的) 出来, 经过教师修改后, 让学生工整地抄写一遍, 然后把它编上目录, 注明作者的班级、姓名, 并装订成册, 作为优秀作文书在学生中传阅。每次作文就一小册, 一个学期下来, 就可以订成一大本。这些优秀作文不仅记录了学生的成长过程, 同时也为教学积累了资料。教师在放假前把一学期来同学们入选作文的篇数统计出来, 对进步最快或入选作文最多的同学进行表彰奖励。同时利用学校召开家长会的机会, 在教室墙上办“优秀习作展览”, 向家长展示学生的习作成果。临近期末, 又组织学生编辑“班级优秀作文选”, 让大多数学生的“作品”得以展示。长此以往, 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写作水平也就会有较大幅度提高, 同时还疏通了学生对作文的“愁”“怕”“厌”等心理障碍,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 为了强化学生阅读的效果, 教师应要求学生传阅作文后写读后感、写心得体会, 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文册和作品展的作用。实践证明:同学们利用互相学习的机会, 能更有效地启迪思维、开阔思路、对提高写作水平有很大感悟生活是使写作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感悟生活就要时时在意, 处处留心, 逐渐磨砺出能发现美的眼睛;其次要握思考的方法:要善于问为什么。倘若多问几个“为什么”, 就往往能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 使事物蕴含的思想和哲理渐渐显露。例如下列问题:这是什么事情?为什么会产生这事情?这事情能表现人物什么思想感情?这事情的性质是什么?这事情将有什么样的结果?……还要注意把握事物的象征意义。社会现象、自然生态, 大都蕴含着一种哲理, 一种思想。看到流水, 想到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看到飘落的花瓣, 想到“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看到蚂蚁运食, 想到“人多力量大”。看到孩童嬉闹, 就想到“天真”“可爱”等。

感悟数学教学的看法 篇4

感悟一:参加省优质课的老师,仪态大方优雅、善于运用手势语等肢体预言、普通话水平很高。

教师的激情投入,创设了良好的课堂“场效应”。许多教师的语言、体态、动作、情感充满了魅力,充满激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力极强,增强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声音抑扬顿挫,始终充满激情。

感悟二:参加省优质课的老师,都很重视课前与学生的沟通和课堂导入。

无论整节课最终上的如何,最大的共同点就是课堂导入实在很精彩、各有千秋。有的播放视频,场面宏大、震撼人心;有的播放图片配以音乐,美丽温馨、不自觉间进入情景;有的以故事引入,直入话题,思考层层递进;有的以诗入境,尽显教师的磁力嗓音,在感叹中回味;有的以材料带出课题,承接旧知、启发思考;有的以国家、人物的简介扣题,顿生对本课的兴趣和疑问探究;有的以不同地市文化习俗的相似和差异导入课题……

感悟三:师生角色转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大部分参赛教师都不同程度的体现了“先学后教”的理念。有的教师用学案,有的教师用自学提纲、导学卡等。学案的设计科学、条理,体现了任务引领和问题引领的教学策略,如注重导学问题和学生活动的设计、注重即时训练和课堂巩固训练题目的设计,都有利于学生对地理学科深层次的思考。师生在教学中地位的悄然改变,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导演,充分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位主体”。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读书、绘图、思考、探讨、交流、展示,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成为小小设计师,参加情景剧的表演,亲自动手做地球公转的实验,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创造性、实践能力得到提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感悟四:参加省优质课的老师,随机应变的能力很强。

教学设计不是万能的,更何况是在不熟悉的外地讲课,任何小的问题都有可能出现,有时甚至会影响全局。这就需要老师具有敏锐的直觉、敏锐的信息捕捉能力,更要有灵动的应变能力来转化课堂的气场。在讲课过程中就出现过冷场,灵机一动,话锋一转,就转化了尴尬局面,课堂随之良性进行。

感悟五: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转变了传统的教材观。

参赛教师能够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灵活组织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教材,尤其是不局限于一个版本的教材。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有条理、有层次、有深度。他们在执教过程中或更变教材的顺序;或将教材叙说式改为探究性实验研究;或拓展了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更重要的是将方法的掌握寓于知识点的学习之中,同时,体现了地理课的开放性,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有的教师还特别注意挖掘乡土地理素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与现实。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注重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去理解地理知识,收到深入浅出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能够更充分的发挥出来。

感悟六:课件制作精良,现代教学手段运用得当。

高职数学教学的几点看法 篇5

在职业类学校中, 一般在一、二年级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技术知识与理论知识, 但对一些基础课程学生并不重视, 甚至连个别老师在教学中也是敷衍了事.所以虽然也看起来学习了一些基础理论知识, 但实际并不理想, 比方说数学吧, 在一、二年级根本没有能使学生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 仅仅可以这么讲, 他们对高中数学有所了解, 或许对于某一章知识中, 可能在教的时候会做一些题目, 但学习下面一章后, 由于平时前面知识没有巩固, 也就早已忘记, 那么学生一年之后提到某一章知识具体有什么样的公式或有什么样的题型, 那基本都是一无所知.而作为我们老师要在职校高三一年之内复习完成, 使学生能够掌握知识, 并能熟练运用, 并且要达到一定的灵活性, 难度非常之大.但本人通过11年高职班的数学教学, 提炼出了一个“三轮复习教学法”, 实际当中还是有一定效果.

这“三轮复习法”也可叫“422复习法”.其中所谓“4”也就是第一轮复习大约需要4个月时间, 在这期间主要使学生掌握对数学公式的理解和最基础的运用, 着重强调对于每个章节基本解题步骤及基本思路, 初步掌握对基础知识点的运用, 同时要注意学习数学和做作业的习惯.但要注意的是, 在第一轮中, 考卷一定要出得相对容易一些, 因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掌握它, 那么程度肯定很一般, 而作为考试一定要让学生有成就感, 那么学生才有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 那么才能有学下去的意志.难题还是要有的, 但不能多, 出1~2题, 让好的学生也能凸显出来, 也有利于培养好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个“2”也就是第二轮复习需要2个月的时间, 主要是为了加深对知识点进一步的理解和熟练掌握对基础知识点运用, 为第三轮复习打下一定的扎实基础, 同时开始把各章的有关知识初步进行串联, 比如说在求函数的定义域时, 就应把后面一些函数 (如对数函数、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等) 里讲到对定义域的要求进行综合讲解, 为第三轮综合运用打好基础, 当然考卷也要有相应的难度及有一定的综合程度.第三个“2”也就是第三轮需2个月的时间, 主要以题量的形式来提高对知识点的巩固, 提高解题的灵活性, 掌握各章知识点的综合运用, 而作为老师主要是把同一类型的数学题目进行提炼, 使学生更易掌握, 同时作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监督, 同时这与心理学当中有一种叫“遗忘曲线”有很大关联, 又通常所讲的“逐步细化”或者讲“从简单到复杂”, 这些都是“三轮复习法”的理论基础.有人又会问:“我们也曾用三轮复习, 但要么是时间不够, 要么学生根本来不及掌握, 那又是为什么呢?”本人认为要求老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 又要同时具备在教学中所具备的教学要求.

二、思维方法的精练化和步骤化

作为数学题目是形形色色, 而且对解题技巧和解题的灵活性都有很高的要求, 这不仅与学生的程度有关, 而且要有一定的时间去训练.但是作为职教类学校要在高三一年的时间内, 让这些技校生靠他们自己去积累经验与技巧是根本不可能的, 所以要求老师对每种题型都给出具体方法.比如求定义域的方法为: (1) 根号内≥0; (2) 分母≠0; (3) 对数的真数>0且底数≠1且>0; (4) 三角中的tanx与cotx中分别为中的a≠0.那么通过上面五点对任何求定义域的题目学生就感觉很容易列式解题.

根据上面的方法, 我们看到有对数、根号、0次方、分母

以及有tan, 所以列式如下

当然此题目中无cot, 而对数的底数是已知, 所以就不用列式, 当然此题目解题还没结束, 接下来还要考学生解不等式的能力, 但是学生对定义域列式已能完全掌握了.通过上面一例子就可发现要做这种求定义域的题目, 列式根本不是一种难事, 学生很容易掌握.

再如在三角函数中, 学生对于化简证明题目感到比较困难, 但我给出了一个具体方法, 学习就感觉比较容易.具体方法为: (1) 尽可能化成同一种角 (所用公式为:诱导、和角或倍角公式) , (2) 都要化成sin和cos (同角公式) , (3) 需不需要降次 (降偶次的用同角, 降奇次的用和角或倍角公式) .下面用两道例题进行解释.

上式列式如下:第一步按照方法中的 (1) 要求就可发现其中角度有三种:θ, 2θ和那么就知应该化成θ (在此要说明一下, 每一题中并不一定要化成θ, 也可能化成2θ或但有个原则, 所选择的角一定化起来是最容易的) , 根据倍角和诱导公式就可化为

第二步按照方法中的 (2) 要求, 我们会发现其中sec与tan要化为sin与cos, 根据同角公式整理就可化为:

例3证明:sin42θ-cos42θ=1-2 cos22θ.

这题对学生来讲很容易造成一个假象———把2θ化成了θ而变得复杂, 但实际按照方法中的 (1) 要求就可发现其中角度一样, 这一步是不应该做的;那么就应去看 (2) 要求, 结果发现也不要;再看 (3) 要求, 应发现两边次方不对, 一边是四次而另一边只有两次, 需要降两次, 所以应想用同角公式把等式左边次方降下来, 那么这样一来就会发现可用初中的平方差公式就可化为sin2θ-cos2θ=1-cos2θ-cos2θ=右边.通过上述两例三角例题, 就会发现实际职业类三角数学题并不难解, 只要掌握三个要点, 就迎刃而解.

上面三个例子说明了解两种类形题目, 通过本人对这类题型的精练化和步骤化, 使学生更容易掌握与解题.当然, 在实际数学教学中, 本人还有很多这样属于同一种类型的题目通过本人精练化和步骤化以后, 学生很容易掌握.当然每个老师可能会不一样, 但其中一个观点是一样的, 那就是对同一类型数学题, 作为老师一定要通过细致推敲, 提炼出一个更为普遍的数学方法, 最好是步骤式的方式, 对于职业类的学生更易掌握.

三、例题要以学生为中心

一般老师进行分析解题时, 以老师示范为主, 学生理解为辅, 然后再让学生进行练习.但我并不是这样, 首先作为老师对某一种类型的数学题目给出具体步骤或是方法, 也就是上面“二”所讲的精练化和步骤化, 老师对这种方法给予理解或解释, 然后举一例题并叫起一位学生, 问他第一步该怎么思考和做题, 而老师负责写出过程, 然后问第二步, 依此类推, 直至做完题目.当然在此过程中, 作为老师还要起着引导作用和解决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经常性问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因为, 一者学生基础差, 二者学生间程度不同, 三者学生们的想法不一致, 因此一道题目往往要叫很多学生, 才能完成一题, 当然这比老师示范学生听课要花的时间多得多, 但产生的效果就明显不同, 因为前者老师示范, 而学生一边看一边理解, 对于学习习惯好的同学来讲是有作用的, 但对于职业类学生来讲作用就不大, 而后者老师只是起着引导作用, 主要由学生来参与, 这样, 一者学生思想容易集中;二者, 通过学生自己理解更易掌握解题方法;三者, 老师容易掌控学生, 使学生真正动脑筋, 容易投入思考;四者, 就是老师更容易发现很多学生思考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想法, 或许因为老师对方法讲得不够透彻, 甚至可能会有所误导, 我想这也是每位老师肯定会发生的, 但这样一来作为老师会得到反馈及时发现, 并再给予详细解释与分析, 从而使学生及时得以改正并掌握;最后, 就是老师容易掌握教学进度, 学生难以掌握的题型多举一些题目, 而容易掌握的题型只举一题就可能马上通过, 所以, 我上课时, 有时一堂上两三节知识, 但有时两堂课上一节内容.总之, 这些是前者完全不能拥有的, 当然实际效果就明显, 学生不易开小差, 气氛活跃, 掌握也不错.

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看法 篇6

有些几何体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例如“体积”“面积”“周长”等概念 。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 ,我先联系现实原型,多列举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实物。学生通过观察这些实物的“表面”,如黑板面、桌子面、课本面等,加深对“表面”的理解。我们还可以让学生亲自切萝卜的纵面或横面,并亲手摸一摸,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使具体事物在头脑中得到全面反映,形成表象。这样,学生对“面积”这个概念就能有比较正确和清晰的理解。再者在教学立体图形时更需要具体形象,如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我先让学生摸一摸长方体学具的表面,按顺序数一数长方体的六个面;然后把长方体的六个面展开(展开图可以事先包在长方体学具上),在展开后的每个面上分别写上“上”、“下”、“前”、“后”、“左”、“右”, 标明它们分别是原来长方体的哪个面。这样学生就感知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长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接着由学生通过 对长方体直观图的观察和对表面展开图的剪剪摆摆, 理解了长方体每个面的长、宽与长方体长、宽、高的关系,弄清了长方体每个面的面积该怎么求,并联系长方体面的特征,总结出完整的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通过实物与长方体直观图各个对应面的对照,完成了从直观图形到抽象概括的转化, 解决了抽象难的问题。

2.调研学生的 “已知 ”和 “未知 ”—确定学生学习起点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现在的学生接触方方面面的信息, 加之超前学习,对于一些学生来说,教材中的某些知识点并不陌生。教师在教学设计之前, 就应该调研好学生对于即将要学习章节知识的“已知”和“未知”。学生的已知是指学生已经具备的与本节内容学习相关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等,明确这点很重要, 它决定着学习起点的定位。学生的“未知”是相对“已知”而言的, 它不仅包括学习应该达到的终极目标中所包含的未知知识,还包括实现终极目标之前涉及的学生所没有掌握的知识。只有调研学生的“已知”和“未知”,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也才能找准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对接点。

3.牢固掌握基础知识

小学数学中的计算,都是依据相应的概念、法则、性质、定律等基础知识进行的, 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并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前提。学生要加强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与识记。

4.加强口算训练 ,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口算基础好,可以减少笔算的困难。所以抓好口算训练是学好计算的前提。20以内的加减要反复训练,达到脱口而出; 100以内的加减法 ,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等,要达到熟练。这些都是四则计算的基础。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一些常用的数据,不仅可以使计算正确、提高计算速度,而且对小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受益无穷。

5.课堂提问要抓住思维的发散点提问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在求同思维培养的基础上,强调并重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充分假设,沿不同的方向自由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答案。例如: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对学生的数学建构无疑是有着积极意义的。一题多解,就是“求异”,即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突破原有的知识圈和原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更多更新的可能的方法。通过一题多解的讨论,启发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你是怎么想的? ”“还可以怎样想? ”等,让多种信息互相交流,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寻找答案。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6. 利 用 生 活 素 材 进 行 教 学 , 使 学 生 认 清 数 学 知 识 的 实 用性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甚至某些学科的生命力也取决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马克思指出:“一门学科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

如“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我就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红领巾、自行车车架、电线杆架、桥架等引出三角形,再让学生通过推拉等实践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运用它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如修补摇晃的椅子,学生会立即想到应用刚学过的“三角形稳定性”,给椅子加上木档子形成三角形,从而使椅子稳当起来。这样使学生学得容易且印象深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生活中,数、形随处可见,无处不有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周围的生活环境相联系,帮助他们在形成知识、技能的同时,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

7.让学生养成动口读题的习惯

对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的看法 篇7

一、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

在现代化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培养和发展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能力。这样, 在学生离开学校的时候会拥有更多的实践知识, 而不仅仅是拥有一个好的分数和文凭, 在当前社会中能力比分数更加重要。因此, 在现代化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并加强学生的个性化教育。

在新课程理念的学校课堂教学具有不确定性、创造性和开放性。所以,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 教师需要打破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逐渐向课程的决策者转变, 而不是执行者。从而对数学教学的资源进行了创造性的开发, 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 产生新的教学方法, 进而为学生提供更多课堂学习机会。然后, 学生就可以在数学教学情境中, 进行自主的知识探索, 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

二、有效转变学生与教学在教学中的角色

在师生合作教学的过程中, 需要教师继续角色转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 教师只是根据教学方案向学生讲解知识, 而学生也是单纯地接受。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教师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但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作为互动合作的教学方式, 教师应该真正从知识传授的角色中解放出来, 成为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引路人。

在进行师生之间互动合作教学的过程中, 应遵循必要的原则:第一, 教师组要尊重和理解学生;第二, 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 而且还需要切实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第三,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人格尊严与道德生活;第四, 加强师生时间的互动, 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 实现共同的学习与发展。另外, 随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观意识的角色转变,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

三、灵活采用教学评价手段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评价, 通常只是教师对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考核性评价, 但是忽略了对学生自身品质与能力的评价, 并且评价的方式比较单一, 因此不利于促进学生个人的发展, 影响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但是, 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提下, 教师不应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 更应该加强对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习品质、思想品质与探究能力的综合性评价, 教师应用发展的眼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这样, 教师就能够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关注对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并且在评价方式上争取更加客观、全面和科学, 促进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四、有效运用现代化教学工具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教师需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传统学校课堂教学主要采用常规化的教学手段, 并且也是最主要的, 但是多媒体作为辅助教育工具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并且大多出现在一些复习课或者公开课的讲座上, 而不是作为常态化的教学手段出现。由此可见, 特别是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 教师要从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出发, 然后再结合数学教学的实际内容, 灵活运用多媒体这一教学工具, 增加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 多媒体教学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育方法, 更无法取代教学在课堂中的创造性教学。所以, 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 要把握好时机, 处理好传统教育方法与多媒体使用之间的关系, 保证并不断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五、结语

总而言之,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广, 为学校教学教学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其中, 高中阶段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学生应该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 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因此,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需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有效转变学生与教学在教学中的角色、灵活采用教学评价手段、有效运用现代化教学工具。

参考文献

[1]丁建林.浅谈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读与写, 2012, (2) .

[2]王建刚.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J].新课程, 2010, (8) .

[3]杨欢涛.高中数学教学方法初探——基于新课改的背景下[J].成功, 2011, (1) .

[4]曾庆龙.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初探[J].时代教育, 2009, (4) .

谈几点简单的数学看法 篇8

中国剩余定理在《小学数学辞典》《初中生数学辞海》均有记载。经研究演算, 进一步地解算更多更大数字的剩余问题, 可以来回算另一种剩余问题, 同时形成余整数列, 每个数列也都能由这个公式所表示, 可以找到数列中的每个数字, 所以也叫做余整数列表达式或万能剩余公式。

一个数 (被除数) 用g来表示, 除以一个数 (除数) 用v1来表示, 所余的数 (余数) 用k1来表示;被除数g除以另一个数用v2来表示, 所余的数用k2来表示;被除数g除以一个数用v3来表示, 余数用k3来表示。被除数g分别除以除数vw余kw, v1, v2, v3, vw (不能整除的除数) 的最小公倍数简称为余, 为了好记就用“余”这个字来表示。被除数g除以一个数j1整除, 被除数g除以另一个除数j2整除, 被除数g除以jn整除, j1, j2, jn (这些能整除的除数) 的最小公倍数简称为整, 为了好记就用“整”这个字来表示。余和整的最大公约数用b来表示。

则:g= (余÷b×a+x) ×整=[余÷b× (a+1) -y]×整

注意:a为正整数, 包括“零”。a叫做门数, 好像是门牌号, 是从“零”开始的门牌号。a+1个是这个数列中从小到大的数的个数。a表示在数列中小于g的数的个数。x+y=余÷b

在小于“余÷b”的自然数中, 可确定x和y的有或无, 有x就有y。

x就叫这个数列的根, 也叫解。y就是增根, 因为x+y=余÷b

按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或多个数, 整除都整除, 余几都余几的关系形成余整数列, 完全能把这个数列表达清楚的数字式叫做这个数列的数列表达式。由这个数列的表达式可以清楚地找到每个数字。数g除以v余k叫做除以v余k的数列, 数列中的数除以v的约数余几都余几, 整除都整除。数g除以j整除, 叫做j的整除数列, 数列中的数除以j的约数都整除。数g除以v余k, 除以j整除, 叫做v余k, j整除数列。

有时, 同一个数列可以写成多个恒等数列表达式, 最简便的数列表达式叫最简数列表达式。

例1.“韩信点兵”中除以3余2, 除以5余3, 除以7余2根据公式列出四个恒等数列表达式:105a+23=105× (a+1) -82= (5a+1) ×21+2=[5× (a+1) -4]×21+2

例2.10除以2整除, 除以5和10整除, 10除以3余1, 除以4余2, 除以6余4, 除以7余3, 除以8余2, 求达到以上条件的第123456个数是多少?2, 5, 10的最小公倍数是10;3, 4, 6, 7, 8的最小公倍数是168, 在168和10之间最大公约数是2, 列式: (168÷2×123455+1) ×10

例3.10000000里面有几个数可以达到以下条件:除以2整除, 除以3余1, 4整除, 5整除, 除以6余4, 除以7余3, 8整除, 除以9余1, 除以10整除的数, 数列表达式是多少?

解:10000000÷40÷63=3968……16

比10000000小的还有3968个达到条件。列出数列表达式: (63×a+16) ×40

例4.求:除以2余1, 除以3余2, 除以4余1, 除以5余4, 除以6余5, 除以7余6, 除以8余5, 除以9余8, 除以10余9, 除以11余4, 除以12余5, 除以13余5, 除以14余13, 除以15余14, 除以16余5, 除以17余2, 除以18余17, 除以19余16, 除以20余9的数列表达式?最小数字是多少?

解:根据2余1, 3余2, 5余4, 6余5, 7余6, 9余8, 10余9, 14余13, 15余14, 18余17, 这些数都余比本身小1的数, 叫台阶余, {除数和所余的数字差都相等, (v1-k1=v2-k2=v3-k3=v4-k4) }使用余整数列表达式后式得:630× (a+1) -1, 经计算a为0 (零) 时, 得数629只对11, 17, 19三个数字不合题意。升级列数列表达式:65520a+629

a为1时, 17合题意, 重新升级列数列表达式:1113840a+66149;

a为2时, 19正合题意, 再重新列数列表达式:21162960a+2293829;

a为1时, 11正合题意, 也就是2至20的数全合题意, 列数列表达式为本题的正确解:232792560a+23456789;

a为零时, 最小是23456789。

二、积差和等公式

积差和等公式:用平方差公式证明算解达到条件的数题, 简单快速, 不分小数和分数。

AB-CD在A+B=C+D时 (A+x) × (B+x) - (C+x) × (D+x) =AB-CD也就是说:两个因数的积, 减去另两个因数的积, 在第一组因数的和等于第二组因数的和时, 这四个因数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 差[得数]永远不变。

第1例:67×33-87×13

第一种:这四个因数同时减去13得:54×20

第二种:这四个因数同时减去87得: (-20) × (-54)

第三种:这四个因数同时减去67得:0-20× (-54)

第四种:这四个因数同时减去33得:0-54× (-20)

第2例:985×785-1285×485分明是985+785=1285+485就能使用这种方法。

第一种:这四个因数同时减去485得:500×300

第二种:这四个因数同时减去1285得: (-300) × (-500)

第三种:这四个因数同时减去985得:0-300× (-500)

第四种:这四个因数同时减去785得:0-500× (-300)

第五种:这四个因数同时减去85得:900×700-1200×400

第3例:12345678956×12345678934-12345678988×12345678902

根据公式这四个因数同时减去12345678902得:54×32, 如果这四个因数同时写上小数点, 然后在小数点后有123456789照样可以使用。注意:在这里零的特点。a×0=0零乘以任何数都得零。这四个因数同时减去其中一个因数时, 减去这个因数本身的因数式就会变成零。a-0=a在减数式里的因数被同时减去时, 就算被减数式里同时减去那个因数后, 两个因数的积就是得数。0-a=-a零减去一个数等于这个数的相反数。也就是说∶被减数式里的一个因数被减去时, 不要忘记减数式前边的负号。

三、论无限循环小数0.9……等于1

理论二:在除法算式里, 同一个数字相除 (也就是一个数字除以它本身) , 个位上不商1, 硬写0, 第一位小数商9, 被除数补上0减去这个数乘以9得的数, 还是这个数。第二位小数再商9, 还是这样。这样下去没有完, 会形成无限循环小数0.9……所以同一个数字相除都会写成无限循环小数0.9……的形式。

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几点看法 篇9

心理学研究表明, 一个自由、宽松的坏境可以使人的智力发挥到最大. 因此, 教师有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采取民主态度, 支持学生各抒己见, 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在现实生活中, 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 同样, 教师也会有顺心和不顺心的时候, 此时, 教师必须将自己的烦恼留在教室门外, 有理智的控制自己的情绪. 因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言行举止无不影响学生的情绪. 面带微笑的教师站在讲台的那一瞬间, 这种和蔼可亲的教态便可将部分精力尚未完全集中的同学拉回到课堂中. 这样的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 师生已经有了心灵沟通, 复习旧课, 导入新课便是顺理成章的事.

课堂上必定有许多疑虑和困惑, 这些难理解的概念、公式、符号、以及难懂的推理. 教师除了以口、手、耳、目来相传、示范、模仿来传递信息; 还须根据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困难, 审时度势、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充分发挥自己拥有的教学艺术, 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转变教学方法, 培养学习兴趣

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 “离教现象”较为严重.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偏离教师正确的教学活动和要求, 形成教和学两方面的不协调, 这种现象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离教现象”主要表现在课堂上不专心听讲, 课外不认真做作业, 不复习巩固知识. 这种现象导致不少学生因为“不听、不做”到“听不懂、不会做”, 从而形成积重难返的局面.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怎样才能消除学生的“离教现象”呢? 我的体会是, 必须根据教材内容采用多种教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我们的生活中, 到处充满着数学,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 在平时教学活动中, 老师要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 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展示给学生,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景, 把握好新旧知识间的距离, 激发学生的求职欲望. 例如, 我在教学“圆”时, 先用投影片展示平时见到的篮球、足球等实物, 然后抽取实物, 留下图形, 让学生发现这些图形原来就在我们身边, 无形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良好的自学能力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怎样才能提高自学能力? 我认为应从阅读开始, 七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较差, 有时候缺乏阅读的耐心, 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阅读. 对于例题, 先让学生自己读题, 然后引导学生审题, 最后确定解题方法. 在学生初步形成阅读习惯之后,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 设置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数学课外材料, 还可利用课外活动小组, 相互启发, 促使学生再次阅读, 寻找正确答案, 弥补自己先前阅读时的疏漏, 从而进一步强化知识, 提高阅读能力.

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1. 思维速度的训练

思维速度的训练主要是依靠课堂训练, 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 利用有趣的教学形式训练学生的思维速度. 如讲解完新课后, 安排课本中的练习作为速算题; 也可选择有一定灵活性的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进行训练, 以提高快速解题的能力.

2. 思维质量的训练

思维质量的训练, 除在课堂教学外, 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展开解题方法的讨论, 研究各种解题方法的特点, 选择简单而且比较容易理解的解题方法, 以便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逆向思维的训练

启发学生思考与已知过程相反的过程, 培养学生倒过来思考问题的习惯, 考虑在与已知条件相反条件下的状况, 构思事物反作用的结果, 找出解题途径, 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条途径.

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交流学习,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 教学中,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展开交流, 这样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 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 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 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 特别是创新能力可以得到发展. 如, 我在讲球的体积公式时, 课前我让20名学生用厚0. 5厘米的纸板依次做半径为10、9. 5、9…0. 5厘米圆柱, 列出各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算出结果. 课堂上我先把球的体积公式写在黑板上, 然后让学生用两根细铁丝分别将两组圆柱按大到小通过中心轴依次串连得到两个近似半球的几何体. 让大家比较它们的体积与半径为10厘米的半球体积, 发现第二组比第一组的体积接近于半球的体积, 如果纸板厚度变小得到的几何体体积愈接近于半球的体积, 帮助学生发现了球的体积公式另一证法. 这种做法,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 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 既发扬了教学民主, 又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机会, 人人参与, 个个发言, 相互启发, 取长补短, 活跃了课堂气氛, 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广泛的信息交流, 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总之,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为他们营造创新氛围, 引导他们多角度看问题、思考问题. 在实践体验、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摘要:本文从创造宽松教学环境等方面探究如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从而使学生从不爱学数学到爱学数学、从听不懂数学到听懂数学, 全面提高数学成绩.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生

参考文献

[1]朱美华.开放题中的新亮点[J].数学大世界, 2004 (10) :29-30.

上一篇:三维动画创作下一篇:学习动机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