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贵在体验和感悟

2024-07-25

数学贵在体验和感悟(共11篇)

数学贵在体验和感悟 篇1

体验数学 感悟数学

新课程改革后,数学课的教材内容最大的特点是由原先模仿到运用转化为探索研究到运用的转变;由通过题海战术的苦练而积累经验转化为体验、感悟而对知识的理解应用.所以说数学课内体验数学、感悟数学显示出了它的重要性.那么,什么是体验数学、感悟数学呢?

体验数学是让学生直接接触生活中的事例,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内心需要出发,回忆亲身经历过的事例,动脑、动心、动手、人情人境地对题意进行切身感受,从而有所思、有所想去领会其意.而感悟数学则是明白某种东西存在的意义后,凭借经验的分析,提炼表象性认识,而升华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理解知识与应用知识的交汇点,有感而发悟出数学道理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感悟数学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体验数学是感悟数学的基础,而感悟数学则是体验数学的升华.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需要通过体验去感受,解决实际问题需要通过感悟去获取.因此初中数学课堂内,体验数学、感悟数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数学课内教与学的过程其实就是体验数学、感悟数学的过程.

数学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新知识是由旧知识引入的,数学多以复习提问的形式开始.教师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在问题情境中,有实际情景材料的介入,加之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实践经验和元认知感悟,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从旧知中产生困惑或新的情境,激发认识新知,发现新知,获取新知的欲望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亲身体会、感受、悟出“新知”,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在新知识的意义建立起来后,往往还要对新知识进行深入的意义辨析,以期达到对新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数学课堂教学中,对新知识的巩固多以练习为主,在巩固知识的这一环节,学生必须对新知识体验和感悟,通过习题的思考和问题的解答,切身感受知识,体会其意,弄懂方法才能把课堂知识、间接经验转化为自身的“新知”.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活动过程.在数学课堂内,教师的教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去体会、去感受,通过对知识的体验,练习巩固中感悟数学知识的意义,才能达到理解知识,实际运用的能力.如果没有亲身经历,体验知识的存在,只是凭借简单地记忆和模仿,可以说你将对数学知识一无所知,体会不到它的意义,享受不到知识带来的快乐.这样的工作只是徒劳,加重学生的负担而已.数学课堂提倡把自主权交给学生,目的在于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去接触更多类型地题材,通过练习而体验知识的运用和价值、感悟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运用和创造力.所以说,数学课堂内,整个教学过程能根据学生内在需求,将探究的目标建立在学生的需求上,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做到让学生体验数学、感悟数学,由于学生获得了自我体验探究的机会,便会很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在愉快的情绪中完成学习任务.这不仅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愉悦,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学习的更大兴趣和强烈的创新意识.

二、数学课内教师的点拨促悟是学生体验数学、感悟数学的催化剂.

体验感悟是学生的主体性活动,但教师的点拨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学过程中,体验、感悟常常是在特定情境、特定因素促发下产生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需要为学生提供体验盼情境和感悟的需求,在体验、感悟过程中获取“新知”.因此教师的导悟、促悟必不可少,教师的点拨、促悟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例如我在一节八年级数学研讨课上,做这样一道习题:如图,在长方体上,有一只蚂蚁从底A爬到顶B去找食物,长方体的边长分别是1、2、4,求蚂蚁爬行的最短路径是多少?

用心

爱心

专心

题目给出后,学生们苦思不得其解.教师看到这种情况,提示说:“动物都能用它们的智慧知道,在最短的路程内,才能以最快的速度,用最少的时间去获取食物,不然它们就是失败者,适者生存,劣者淘汰.动一动脑,这一长方体我们能否把它展开?如果能展开成平面图形呢?”经这一点拨,学生们纷纷动了起来,不一会儿,学生的手一只接一只地举起,示意已做好.教者不满足于此,接着说“这里用到什么知识点,谁来说一说?”张晴站了起来,轻松的回答道“用勾股定理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两个知识点”.话音刚落,同学们响起了赞同的掌声.正是教师的引导点拨,促进了学生的顿悟,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到了单凭自悟所难以企及的高度.数学课内,教师的引导、点拨常常会让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呈现出柳暗花明的教学境界.

三、自主学习方式是体验数学、感悟数学的舞台

新课程改革进程中,自主学习方式越来越受教育工作者的欢迎,课堂内,以小组合作、交流、探究为主的自主学习方式屡见不鲜,那什么是自主学习呢?自主学习可以理解为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它不同于教师为学生做主的学习.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本质特征,它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这种方式的学习活动对学生来说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

自主学习不完全等于学生自学,数学的学习需通过学生的理解才能接受.例如,完全平方公式,有的学生擅长接受符号语言,有的学生倾向于图形的形象理解,大多数学生不习惯于文字形式.当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方式,学习完全平方公式数学知识时,他可以自主地选择分析问题的角度,采取相应的方法,去体验、去感悟,这个过程是不可替代的.教师不能只将现成的答案和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通过自己对实物或模型进行操作去获得经验和对知识的理解,学生积极主动地使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头脑中的适当观念,发生非人为的和实质的联系,并将新的知识纳入其原来的认知结构获得心理意义的理解,这种体验、感悟其实是一个很自然的思维过程.教师不要总是包揽、剥夺学生思考的权利,学生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就要应该放手让他们去试一试.尽管有时候他们是那么幼稚,走了一条弯弯曲曲的小道.回想当年,我们不也是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吗?教师甚至还可以在课堂中有意识地“笨拙”一点,让学生经历一番磨难之后再找到真经,这是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的宝贵财富——可以提高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增进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四、亲身体验、用心感悟,让呆板的数学课堂呈现勃勃生机.

长期以来,数学课教学称得上是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课堂教学气氛显得过于沉闷,呆板和压抑,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消失,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用自身的体验,亲身经历过的感受,用心去感悟,师生共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中感染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激活数学课走出困境的重要一步.数学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不是数学活动的结果的教学.”活动教学中的活动是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究作为改造活动对象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标的主体实践过程.作为一线教师,在数学课堂内,用心

爱心

专心 必须为学生的体验探究活动提供广阔空间,学生可以从容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实实在在地经历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我校用的是苏科版教材,教材通过操作、尝试、做一做、想一想、讨论、交流、思考等方式展示教材内容.教学时我精心设计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根据教材特点,结合《课标》和课本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力求教材内容与形式达到和谐统一.如上《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时,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从实际问题引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通过画双曲线让学生明白曲线中有鲜花般的对称美,它们和谐、匀称、富有诗情画意.再从图象中总结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图象和性质既独立又相互关联,三位一体.庞加莱曾说:“数学的优美感不过就是问题的解答适合我们心灵需要产生的一种满足,感觉数学的美,感觉数和形的调和,感觉几何的优雅,这是所有数学家都知道的真心的美感.”在享受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通过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自我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真正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这样给数学课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

一堂成功的数学课,是在学生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而度过的.他们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成为学习自觉能动的主人.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善于思考的大脑和勤快的双手亲身体验、用心感悟书中的知识,通过练习尝试自己的收获而再次体验其中的酸甜苦辣,巩固成果,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与基本能力,提升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常言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后始知深.”是啊,我们不仅仅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经验的积累.同时也应使学生主动认识数学知识,感悟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及其重要性,方能端正思想、主动求学。在探疑解难过程中悟出数学知识的规律、性质,明确知识之间的意义、区别与联系,逐步扩展自己的智慧,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有理由相信,体验数学、感悟数学将会成为数学课堂教学又一高效的增长点.

用心

爱心

专心 3

数学贵在体验和感悟 篇2

一、创设动手操作机会, 变无序为有序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一切可以让学生通过操作建构新知的内容, 不代替学生思考, 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 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例如, 在教学“4的分与合”时, 把若干物体分成两部分, 往往有多种结果, 可以先让学生摆4根小棒代替教材中的4个桃。把小棒分成两部分, 通过交流引出多种分法, 再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分法中推想出4的不同组成方法, 这样在摆小棒的操作实践, 过程中, 学生的体验得到深化, 自主悟得了分与合, 并能够有序地进行操作, 从而完整地掌握4的分与合。从无序地分到有序地分, 体现了两个不同的思维水平。

二、搭建转化操作的平台, 变不可见为可见

小学阶段学生从一维到二维空间的观念的飞跃它经历了从抽象——具体——抽象的活动过程, 学生的思维往往离不开实物的支撑, 动手操作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建立清晰的表象。例如, 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 教师要搭建操作的平台, 让学生通过想一想、比一比、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等方式将其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长方形, 从而以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这其中经过信息的存储——编码——加工——组合, 这是想象力内化的思维过程, 较好地体现数学学习是“经验”, “活动”, “思考”, “再创造”的特点, 这样学生不断反复的体验活动中, 产生新的感悟, 最终从亲历中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三、改变教材呈现操作顺序, 变数学化为现实化

数学知识的生活化, 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糙、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 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 问题, 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和理解数学。例如, 教学“有趣的拼搭”是通过学生的合作操作和交流, 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的认识, 本节课中有“堆一堆”和“滚一滚”的环节, 其中“堆一堆”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 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处理教材时可改变教材先“滚一滚”再“堆一堆”的呈现顺序, 使学习过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识与生活 。在学生初步认识与感受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面的特点后可将“摸一摸”设计成游戏形式, 用透明的容器代替布袋, 让学生在摸一摸, 看一看中, 是原本比较抽象的平面、曲面的数学知识更加联系生活, 较好地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四、开发自主操作的研究时空, 变静态性为操作性

比获得知识结论更为重要的是探究知识的过程, 教师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同时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自己去发现, 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中来, 让学生在自主的得出知识结论的同时, 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在新的教育理念下, 教师要独具匠心, 细腻灵活地诱导, 将学生推上自主学习的舞台, 作一名幕后“导演”, 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 把结论性的知识变为探索性的, 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 逐步理解, 让学生去体验, 让学生去探索, 让学生去创造。教师要把观察`、思考、选择、讨论、合作, 质疑的权利还给学生, 让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自己的思维方式, 自主活动, 提高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让学生在探索中体验到挫折, 在挫折中体验到成功, 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新世纪要求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这就要求学生在思考中锻炼思维, 再思考中创造, 培养发展创新思维。例如, 教学《认识周长》时教师让学生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不规则图形周长, 引发独创思维, 体现曲变直的教学思想探索, 交流规则图形的周长求法, 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出规则图形的求法, 引发求异思维, 学生主体地位突出, 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 去交流, 去探索, 去验证, 学生自始至终是学习的主人。

在数学实践中, 教师要给予学生想象的思维空间, 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与表现的机会真正去“做”数学, 让学生自己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从中体验和感悟新知。

摘要:课程新理念下的学生要在“做”中学数学, 教师将给学生提供一个动手操作的平台, 展开想象, 积极创新, 这就要求学生将多种感官协调起来, 立体式渗透, 大胆尝试, 大胆实践。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建立清晰的表象, 营造创新的空间。

让学生在体验和实践中感悟数学 篇3

一、利用生活实例引入课题,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的情绪愉快地进入学习过程,为新课的展开创设良好的条件。引入新课,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引出所要讲述的课题,把学生领进学习的“大门”。如果一堂课的开始教师生动活泼、引人人胜地导入新课,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神集中地投入新课的学习,就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每天都重复着那句单调而乏味的语言“今天我们讲xxx”来引入新课,学生则会听而不闻,旁若无事。学生在这种涣散和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下是不可能集中精力把课听好的,因此也就不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众多引入中有一种激趣引入法。即通过游戏、迷语、诗歌、对联等生活实例引入新课。这种引课方法可使学生对数学课获得极大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尝到学习的乐趣。例如讲垂直时,出“大漠孤烟直”的谜语;讲开方时,出“医生提笔”的谜语;讲“直线与圆相切”时出“长河落日圆”的谜语,等等。又如讲向量概念时可以用猫捉老鼠来引入,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有一种量不仅与大小有关,还与方向有关,进而引入新课。又如《有理数的乘方》可这样设计: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把厚0.1毫米的纸依次折叠并计算纸的厚度。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纸张厚度所发生的变化是在成倍地增加。同时提出问题:继续折叠20次、30次,会有多厚?教师作出假设:如果一层楼按高3米计算,折叠20次有34层楼高,折叠30次有12个珠穆朗玛峰高。这一惊人的猜想使学生精神集中、思维活跃,进入最佳状态。

二、利用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体会数学的巨大价值

有很多抽象的数学概念,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如果能适当的借助一些生活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周期概念时,我取出一个钟,让学生到讲台实际操作,并请学生观察时针、分针和秒针的关系,经过讨论后得出结论:时针、分针和秒针每经过一周就会重复一次教师点出这就是周期。当给出周期概念时,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来理解这一概念。大到地球、月球,小到原子、电子都在周期运动,时间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地变化,所有生物都会生老病死,等等。比如在教学完“统计”之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展开了一次活动。首先,教师请小组学生统计同学们对语、数、外三门学科的喜好情况,制成统计表,并对统计结果作合理分析,给老师提出一些建议,做老师的好参谋。有的学生分析:英语课堂形式活泼多样,所以大家最喜欢上英语课;也有的学生认为喜欢数学课的人数比以前多了,因为现在课上经常开展一些操作,游戏活动,同学之间有问题可以提,有意见可以争论,老师也比较幽默;还有的学生建议:语文老师要阻止某些同学取笑回答问题有错或语言表达有困难的同学,使大家都喜欢语文课……其次,教师又引导学生设想个人实践目标:假如我是校长助理,想统计学校某一方面的信息,来协助校长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最后,教师又激励学生自由组合,制定小组实践计划:假如我们是xx,想统计……做社会好公民。这里,教师要求各小组设计好统计表,利用课余时间去开展调查统计。在这一堂课中,“老师参谋”,“校长助理”,“社会公民”这三个生活问题紧紧地吸引着学生去畅想,去讨论,去实践。由此,他们再次经历了“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制表分析——作出决策”这一简单的统计过程,不光如此,他们还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实际问题,去构想社会现实,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和无穷力量。

三、用数学知识去说明,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学以致用,让学生用所学知识来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可以让学生明白数学的重要性,数学在生活中应用广泛,进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比如屋顶人字架做成三角形,汽车保护栏成平行四边形,车轮成圆形等等,这其中固有物理属性等原因,另一方面,也有数学原因,诸如用到三角形的稳定性,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圆的旋转不变形,还有打台球的角度用到对称、工人师傅如何测量电线杆是否与地面垂直等等。

数学贵在体验和感悟 篇4

经过了多天的奋战,紧张的期末考试终于可以告一段落,接下来便是我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的寒假。

由于期末考试的成绩还过得去,我就在心理上给自己放了个假,开开心心地度过这令人憧憬的一个月。

过年前的一个星期。大堆大堆的寒假作业理所应当地挤进了我的生活,把我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农历腊月二十四日,也就是小年的晚上,我过了这几天最开心的晚上。电视里播放了小年夜的“春节联欢晚会”,我边看边品尝妈妈为狗年而采购的零食,那滋味,至今还能回味。

我的期末考试虽说还好,但我却不能再学习上松懈。每天下午的补习班又来到我的生活中,每天晚上总是一种感觉,累啊!

一个星期的时间就这样在忙碌中度过了。

放鞭炮,购年货,贴春联,写福字,过年了。大街上,到处张灯结彩,都想在新的一年吉祥如意,招财进宝。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发自内心的笑容,心里都想吃了蜜一样甜,到处都洋溢着新年的气息。

大年初一,是大家互相拜年的时候,一句句“新年快乐”“恭喜发财”被大家传递着,还有大家的祝福。这个时候,只要我们嘴巴甜一点,就可以有一笔不小的收入,我的钱包就被塞得鼓囊囊的。

在这样一个喜庆、高兴的日子,却还是会有令人扫兴的事。

每年的大年三十除夕夜,都会有固定的节目——“春节联欢晚会”,而今年,正是春晚创办三十年周年,让我极其期待。

可结果,却让我大为失望。除了开头,后面连一点过年的气氛都没有;背景颜色单调,除了那几个颜色,还是那几个颜色;小品太少而且涉嫌抄袭,天后王菲唱歌跑调……这一个个真相曝光后,我的心,拔凉拔凉的。

年过去了,我又回到了过年前的生活,每天日复一日的,重复着。

时间过得真快,正月十五元宵节已经到了,街上挂满花灯,准备晚上的灯会。

“你就像烟火的美丽,那么美丽,轻划过无人的天际……”听着陈翔的《烟火》,期待着晚上的灯会和烟火。

天黑了,五彩斑斓的烟火点缀着夜空,五颜六色的花灯照亮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这是一个令我难忘的夜晚。

数学贵在体验和感悟 篇5

成功感。许多学生认为,虽然数学对他们说来并不十分有趣,但是他们努力学习主要是为了取得好的成绩,这一类学生认为好的数学成绩总是给予他们愉快的体验。有的学生说,爸爸妈妈对我学习数学要求比较高,我这一段数学成绩不错,我觉得很高兴。有的学生说,我的数学成绩有进步了,我很高兴。有的学生说,最近一次考试我的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老师也表扬了我,我太高兴了。

焦虑感。有一些学生对数学考试和测验存在焦虑。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这些学生害怕数学测验和考试,在测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不同程度的紧张,这种情感体验也影响了学生平时的学习。特别是在不理解数学知识或做不出数学问题等等情况下。这些学生有的很希望能学好数学,有一定的上进心。有的学生说,爸爸妈妈对我的要求很高,希望我的数学成绩好一些,我的成绩总是不理想,上课有的问题不会做,很着急。有的学生在上课以后说,我每次数学测验总是很紧张,以致影响测验的成绩,有一些本来能想出来的问题也想不出来了。有的学生说,我的数学成绩不好,我看到数学课很害怕,看到数学教师也不敢多说话。有的学生说,我每次测验很粗心,计算结果总是有错误,我对考试成绩很担心。

厌倦感。也有一些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感到厌倦。这一类学生表现为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无精打采,有的学生讨厌做数学题,有的学生感到学习数学很疲劳,对学习新的知识厌倦。这些学生得过且过,并无很大的上进心。例如,有的学生在课后说,我觉得数学课上练习太多,内容很没劲。有的学生说,我觉得数学除了对付考试以外并无太大的用处,所以我一做数学题目就感觉到没有什么劲头。有的学生说,在几门课中,我最不喜欢数学,学习数学使我觉得有些疲劳。有的学生说,我学习数学是为了完成任务,我对学习数学没有什么兴趣。

进一步还会发现以下特点:1.情感体验为“有趣”的那些学生中,在学习中显示出一种兴奋,喜欢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2.对数学学习“厌倦”的学生中大多数是数学成绩不太好,从而产生对数学的恐惧。3.虽然对同一个学生来说,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体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随着学习内容的变化而改变,但在一定时期,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学习基本的情感体现具有相对的稳定性。4.对数学学习而言,学生上述的情感体验并不是只有一种情感体验。如觉得数学有趣的同学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产生焦虑的感觉。5.在一定的时间内,学生虽然可能有不同的情感体验,但是总是有一种主要的情感体验。

数学贵在体验和感悟 篇6

教师是学生学习和知识建构的组织者。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话、沟通、合作、共建的交往活动。然而, 广大教师如何按照新课程理念实施有效的教学还存在着不少困惑。如果仅仅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 而不在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有所突破, 那就是“穿新鞋走老路”。因此, 教学要精心设计, 从轻松的谈话中创设情境, 导入学习。这样既注重了学科知识的建构, 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如,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 我是这样引入的:

师:同学们, 你们知道唐宋八大家吗?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了出来)

师:苏东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妹妹苏小妹也是一位非常有名的诗人, 她为了考验丈夫秦少游出了三道难题, 因而秦少游作出了“闭门推出窗前月, 投石击破水底天”这一著名诗句。你们能从这一诗句中联想到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吗?

生1:石头投入水中后, 水的体积变大了。

生2:水的体积没有变, 而水面的高度升高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诗句让学生产生了极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并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同时, 这种设计又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起来 (上节课的练习思考题是:石头投入水中, 水面升高, 水的体积不变, 计算石头的体积) , 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水的体积不变, 水面上升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这一知识, 为本节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师:石头投入到水中, 水的体积没有变, 但是水面升高了, 那么, 水面升高的体积是多少?

生3:是这个石头的体积。

师:我们能不能用这一知识解决圆锥的体积计算呢?

(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小组合作:一个长方体水槽的底面积是120平方厘米, 先量出水面的高度, 然后将小圆柱轻轻地放入水中, 看水面有什么变化?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再将小圆锥放入水中, 你能计算出圆锥的体积吗?再认真观察:圆柱和圆锥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们非常积极、认真地测量着、讨论着)

生4: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 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三倍。

我们知道, 学生的知识经验、学习方式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但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出任何一种知识的接受必然要经历一个自主内化和自我建构的过程, 必须通过自身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感知、体验、感悟才能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因此, 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经验的获得, 必须由学生通过实践, 自己感悟内化。也就是说, 学生是通过各种方式, 从所体验到的客观现实世界中, 获得数学经验、数学知识以及关于这些知识的构成。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发现者、探索者, 尤其在儿童心灵深处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石头投入水中, 水面升高, 升高的体积与物体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而体会到这一关系。同时, 学生自己通过数学观点感知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这种全员参与、探索、尝试的活动,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对学生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

师:既然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之间有这样的关系, 你们能用圆柱的体积计算、解决有关圆锥体积的问题吗?怎样解决呢?

生5: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就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

生6:如果圆柱体积是18立方厘米, 与这个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就是立方厘米。

生7:如果圆锥体积是7立方厘米, 那么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就是7×3=21立方厘米。

师:以上三位同学的观点对吗?你们能这样解决问题吗?

为了使学生对获得的知识进一步提升, 将实践中获得的知识运用到抽象的数学领域中, 并用数学的角度去认识、体验、总结, 这一环节将知识提升, 紧扣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对上一环节得出的结论进行细化理解, 把理论知识转化为我们解决数学问题、实践问题的向导。因此, 教学中要切实注意算理教学, 有这一推导过程, 公式的应用就水到渠成。这样既分散难点, 又突破重点, 并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理解问题的难点, 切实让学生自由、开放地理解、探索, 在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中遨游。

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数学 篇7

【关键词】体验性;感悟数学;数学兴趣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的墙上写有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这里的“做过”,我认为应该就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亲身体验的意思。“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表现为强调身体性参与,重视直接经验。

一、生活体验——引发学习数学的愿望

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空间,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把材料内容和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的见、摸的着、听的到的现实;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体验到数学的趣味性,从而引发数学的欲望。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中,由于学生在日常购物中、生活环境中经常接触人民币,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也就是已经对人民币有了感性认识。因此,我把一元等于10角这一重难点解决,置于“用一元买铅笔”的具体情境中。在“购买”时学生兴致很高,纷纷说出不同付钱方法。我又布置让学生每天攒一角钱捐献给贫困的失学儿童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体验一元和10角的关系,在感悟数学知识的同时,又培养孩子助人为乐,勤俭节约的美德。

二、情境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指出小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方面,都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更要结合教材创设贴近学生生活,与学生生活紧紧结合在一起的问题情境,使他感到学习数学是既有意义又有趣味的事情,从而更加喜欢学习数学。

1.创设生动的故事情境

以生动的故事来引入新课,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激起求知欲。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中,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师):小猫四兄弟去钓鱼,老大很认真,不一会儿功夫就钓了4条鱼,用什么数表示?(学生:4);老三钓了1条鱼,用什么数表示?(学生:1)老二钓了三条鱼,用什么数表示?老四钓鱼三心二意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摘花,一个上午一条也没钓着,在数学中该用什么数表示呢?大部分学生大声喊:“0”,我及时给予肯定,表扬的同时指出,你们知道“0”有多大本领吗?它能表示什么呢?它的用处何在?学生瞪大眼睛,期盼新的知识与信息。这样的教学,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愿望、一节课下来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而且学有所得。

2.设计有趣的游戏情境

有趣的教学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激活学生思维。比如:在教学位置时,我设计了“看谁站的对”的游戏。首先通过例题,我让学生理解了行和列的概念后,就对学生说:“请按我的口令站起来,“3列1行”、“5列4行”、“6列3行”……此时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站对的同学,大家报以热列的掌声,同时站起两个、三个同学时,大家被引得哈哈大笑,纷纷纠正错误,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为巩固知识提供了心理需要和情绪积极的必要条件。

3.提供融洽的交流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具有“好合群”的心理特点,渴望表现、展示自我在群体中的位置。因此教师要注意营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想说、敢说。在数学设计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营造情感上的吸引力,激发学生急于寻求问题答案的欲望。

三、活动体验——提供数学学习的机会

1.在实践探作中体验。《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学会动手操作,学生有实践活动的天性,和创造成功的欲望。要引导学生体验,教师必须给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凡是能操作的都让学生动手,使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发现。例如:在教《平行图形组拼》这课时,我让学生动手剪纸进行图形转换,学生高兴的发现正方形的纸可剪成圆,圆形的纸又可剪成正方形,正方形可变成长方形、三角形。之后,我又让学生用剪出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拼成各种图案,在学生丰富的想象中,一棵棵大树、小草,一幢幢房子出现在我们面前。下课铃声响了,学生还不肯离手。这样的教学,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之中,学生不仅在生活中学会了要学的知识,而且全身心的体验数学,获得乐趣,从而更加喜欢学习数学。

2.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合作与交流对数学学习以及适应社会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个性、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去体验交流,从而增强合作交流意识与能力。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中,出现题目53+9后,我让学生分小组学习,通过摆小棒,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汇报时,上来的同学边摆边讲解自己的想法,讲解出错时,同学间互相帮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了合作,在合作中学会了交流。

四、评价体验——分享学习的成功快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及实践过程的转变,因此我们应把评价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评价中体验数学学习的挫折与失败、成功与快乐。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学习体验数学的机会,放手让学生从实践中、生活中,寻找自我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在体验中学习数学,在体验中感悟数学。

【参考文献】

[1]肖建成.小学数学教学中体验式学习的感悟研究[J]. 时代教育,2014(6)

[2]仲黎明.让学生在学习中经历、体验、感悟数学[J].小学教学参考,2014(18)

在体验和应用中学习数学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体验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262-01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愿望。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多挖掘生活素材,寻找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机联系的切入点,让数学内容生活化,提高学生并让学生在操作和情景中学习数学。一、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数学

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心理,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探索、操作、合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活”起来,“动”起来,从操作中获得正确的认知。例如,在教学小学低年级“加减法”时我给学生创设动手、动脑、动口及合作的机会。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5枚5角钱的硬币。上课时,当学生看见每张桌子上老师都用粉笔画了一个圆圈时,好奇地睁大了眼睛,急切地想知道老师要做什么。我面带笑容地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做游戏,好不好?”顿时,教室时响起一片掌声。我一边演示一边提出要求:将这5枚硬币往圆圈里扔,分别记下圆圈内外各有几枚硬币,然后根据圆圈内外硬币的数目列出加减法算式,并记下来。做得快的同学可以扔,看哪个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出的正确算式最多。接着,我又让同桌的两人合作,并改变硬币的总数,继续重复着以上的操作。整节课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玩”,但课堂活而不乱,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

二、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数学

新课程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说”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主要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说”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数学,体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萌发我要学数学的心理需求。如教学“圆的认识”时,老师就充分利用了小组合作的优势进行教学。为学生准备了图钉、伸缩性较小的线绳、纸,要求学生利用这些工具画出一个圆,并根据画圆的过程探索圆的定义和特征。若单靠一个人来完成此项任务有很大的难度,然而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学生们就显得很有信心。小组的学生在相互协作下很快画出了一个圆。之后就你一言我一语的叹气了自己对圆的看法和认识。很容易就归纳出圆的定义和特征,每个同学都得到了发言的机会,有其是那些胆小的、羞涩的学生完全没有了在老师面前的拘谨,积极的投入到讨论中,大家集思广益、挖掘集体潜能。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不仅获得了学习成果,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而且提高了操作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

三、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例如,在教学低年级“认识钟表”之后,我让学生自己设计星期天起床、学习、玩耍、吃饭、睡觉等几个方面的时间安排表,巩固了学习的知识,也使学生学会合理地安排时间。又如,在教学“认积物体”中,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这些物体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不同)、滚一滚(哪些容易滚,滚得最远?哪些不容易滚,滚得最近)、推一推(哪一种好推,哪一种难推)、搭一搭(哪些容易搭,哪些不容易搭)等活动,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动促思,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又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后,我要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通过学生具体搜索信息,并多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真实体验。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画面,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

四、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数学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促进人们素质、个性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人们的实践活动,而“玩”正是儿童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实践活动形式。因此,在课堂教学后,可以布置一些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继续体验。在“玩”的活动中,不仅使学生心情自然愉快、厌学情绪消失,而且还能从“玩”中自觉地再现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自觉地运用有关知识、方法和技能去解决一些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实践活动“算24点”是一次玩扑克牌的数学活动。学生根据3张或4张牌上的数选择运算方法计算出来。如任意抽取到4张牌,先分小组讨论,再集体交流:①5+1=6、8÷2=4、6×4=24;②5+1=6、6÷2=3、3×8=24;③5-1=4、8-2=6、4×6=24;④5-2=3、3×1=3、3×8=24。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不仅熟悉了有理数的综合运算法则,还提高了对数字的兴趣。富了对数学运算的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好了基础。

数学贵在体验和感悟 篇9

体验是指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去亲历各种实际现象, 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人、事、物、境中所含的各种因素, 再通过情感催化达到提高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实施行为教育的目的。俗话说得好, 听过的容易忘记, 看过的印象不深, 唯有体验过的才难以忘记。在德育实践活动中, 教师通过现场创设体验情境, 让学生完成体验的过程, 使学生在兴趣、求知、探索中实践体验, 变枯燥的说教为心灵的沟通与情感的交流, 变深奥的教育内容为无形的渗透与正面的激励, 在浓郁的教育氛围中, 使学生心灵有所感悟, 使思想道德教育的丰富内涵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品质, 外化为相应的行为规范。如“关爱残疾人”主题班会课, 课中教师带学生做了一次体验活动, 让大家把教科书拿出来, 翻到指定的页数。学生们很快就做到了。这时教师要求大家不能用手, 把书翻到指定的页数, 学生尝试着各种办法, 有的用嘴来翻书, 有的用下颌, 还有的用胳膊肘儿, 学生累得满头是汗, 快的要几分钟, 慢的要十几分钟。这时教师相机说, 翻书是一个非常容易的动作, 大家几秒钟就可以做到。可是在失去双手的情况下, 我们却用了十分钟左右。大家思考一下, 生活中对于我们来说非常容易的事情, 如果肢体不健全了, 还会那么容易吗?残疾人都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呢?体验过后你的感觉如何?一名学生这样说, 以前我没有感觉到残疾人生活会很困难, 以为不就是缺个胳膊少个腿儿吗, 有什么难的呀!今天的体验活动让我体会到了失去双手的结果有多可怕。今后我一定尽力帮助那些残疾人, 也要保护好自己。通过体验, 学生切身体会到了残疾人的困难;实际的体验比语言要更生动, 更有说服力, 学生接受起来也更容易。

感悟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或经历所产生的感想与体悟。真正的感悟来源于人们的亲身经历与感受, 有的是渐渐的领悟, 有的则是瞬间的开悟。正是不断的感悟使人们对人生、对事物以及对世界的看法发生改变。在德育实践活动中, 常常出现“活动有余, 思维不足”的现象。原因是我们更多地关注了看得见的显性的行为活动, 如让学生去调查、访谈、查找资料、考察、社会宣传、公益劳动等, 而忽略了学生隐性的思维活动, 导致活动流于形式, 为“活动”而活动, 出现“活动”后无思考的现象。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 营造安静的空间来思考, 要给学生提供思辨的机会, 促成他们的静思、质疑、灵感和相互间思想的交流、碰撞;要引导学生适时地反思、评价自己的活动, 促进学生由“感”而“悟”。如“团结就是力量”主题班会课中, 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影片《南极大冒险》中的片段。影片中雪橇犬为了救同伴, 分工明确, 统一行动, 成功捕获小鸟, 在都很饥饿的情况下, 把食物让给受伤的雪橇犬, 最后使同伴一起获救。教师在观看影片的同时给学生必要的语言引导, 学生不只被雪橇犬的行为而感动, 而且有所感悟。于是, 教师提出了思考的问题:如果我是那条受伤的雪橇犬感受是什么样的?如果我是它们当中的一员我会做什么?放弃同伴可能是最好的办法, 你同意吗?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讲出了自己成长中的经历, 一步步意识到影片中的情节是实际生活的升华, 深刻地感悟到:雪橇犬能做得那么好, 何况人呢!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里就应该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相互支持, 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学生的感悟使活动获得了提升, 达到思辨层面的境界, 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责任感、个性品质、思想境界等方面得到发展, 让活动达到了较高境界。

“经历”和“体验”让数学更充实 篇10

一、步入情境,体验数学之趣味

数学从生活中来,又高于生活。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使学生在情境中调动起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基础,对问题进行提炼和加工,挖掘数学本质,并由此开展相应的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探索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我们可以用跟学生比赛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的方法来激发学生探究。在学生轻松找出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之后,我开始“挑逗”他们:看来判断3的倍数也很简单哦,不如我们来个比赛。学生欣然同意,随后我出示了游戏规则:师生各隐藏一个3的倍数在一组数中(3位数),相互找对方的一组数中的3的倍数,由各小组代表将本小组的一组数写到黑板上供教师挑选,教师写一组数,供学生挑选。比赛进行后不久,教师将6个小组提供的数据全部分析完成,而有的小组还没有找到3的倍数,有的小组相互间意见还有不统一。在交流的时候,我发现比较快的小组是分工计算,一个人判断其中各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有的小组是独立判断,所以速度上有差别,另外有的学生求胜心切,走了捷径:将个位数是3的倍数的挑选了出来,却遭到了经历了计算来判断的学生的反对。在了解了学生的判断方法之后,我挑战他们:看来3的倍数不好判断,那么老师是怎么做到的呢?难道我的大脑好比超级计算机?很多学生表示其中一定有技巧,所以随后我将问题抛给学生:我们将每组中的3的倍数择出来,大家来共同研究这组数,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学生的注意力立刻聚焦到研究中。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好胜也是学生的特点。当学生遭受到比赛失利的挫折后,学生能感受到其中的“门道”,也激发了他们研究问题摸索门道的决心,教学中我们这样来引入课堂问题,不但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会让他们感受到数学之趣味。

二、经历实践,体验数学之神奇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在数学学习中告知的力量远远比不上动手实践来得真实,来得震撼。所以,在数学问题的研究中,我们要善于创设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经历研究的过程有不一样的发现。

例如,华应龙老师“可能性的大小”的教学过程令我印象深刻。华老师从抛硬币的问题入手,让学生猜想抛硬币来决定胜负的规则是否公平,在学生做出肯定之后华老师介绍了历史上的多次试验结果,让学生对照数据发现“硬币正面朝上和背面朝上的可能性差不多”。随后华老师将学生带入另一个情境:儿子和爸爸都想去看篮球赛,可是只有一张票,于是决定用抛啤酒瓶盖的方法来决胜负,这样的规则公平吗?由于前面问题的干扰,几乎所有学生都觉得这是个好办法。但是华老师语音一转:“公平不公平说了不算,还要实际验证。”接下来学生就在小组合作中来实践验证这个规则的公平性。出乎意料的是,将各小组实验的结果汇总之后发现啤酒瓶盖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有显著的差异,并且全班的八个小组没有一个小组盖面朝下的次数少。这样“神奇”的数据击破了学生的猜想。学生将思维落脚到啤酒瓶盖和硬币的区别上来,最终在数学知识之外又收获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并体验到数学的神奇。

三、深入生活,体验数学之功用

数学的学习不单纯是为了会做题解题。如果学生感觉不到数学知识的作用,那么这样的学习就缺少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当将数学与生活,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紧密联系体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

例如,在“转化的策略”教学中,我请学生回忆在数学学习中,或者在生活中,我们有没有用过转化的策略。学生回忆起许多知识:比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等。随后我又补充了“曹冲称象”的故事,学生立刻联想到曹冲称象的原理正是转化,将不可直接称量的大象的重量转化为石头的重量,从而顺利解决了问题。再如,在“正比例的意义”教学中,学生深入理解正比例关系之后,我向学生介绍了弹簧秤的发明,让学生体会到正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在“大树有多高”的实践活动中,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所不在,学好数学知识能够解决许多实际问题,数学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丰富多彩。

其实这样的例子在数学教学中比比皆是,我们要善于将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再枯燥,让学生在生活中能带有数学的眼光,这样的教学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回顾历史,体验数学之浪漫

如果总是纠缠于做题解题,学生一定会感觉到数学学习是冰冷的,是枯燥无味的,是机械重复的,这样的感受会泯灭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热情,会扼杀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还应借助特定的材料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美丽浪漫的一面,感受到数学的风韵。

例如,在教学“与分数相关的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引入丢番图的墓志铭作为学习材料:“过路的人,这儿埋葬着丢番图!请计算下列数目,便可知他一生经过了多少寒暑。他一生的六分之一是幸福的童年,十二分之一是无忧无虑的少年。再过去七分之一的年程,他建立了幸福的家庭。五年后儿子出生,不料儿子竟先其父四年而终,只活到父亲岁数的一半。晚年丧子老人真可怜,悲痛之中度过了风烛残年。请你算一算,丢番图活到多大,才和死神见面?”尽管这样的问题有一定难度,但是学生在尝试画出线段图后可以抓住单位“1”不变来找到数量关系,从而解决这个问题。当然这样的学习材料不仅仅是供学生解决问题之用,学生更感兴趣的还是墓志铭本身。当学生理解了一位数学家的墓碑上刻着一道数学问题时,就可以体会到数学家一生与数学结下的不解之缘,也能体会到其中的浪漫。其实在数学史上有很多类似的故事,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将学生领进了数学的殿堂,学生受到的启发将是巨大的,数学视野也拓宽开来。

数学贵在体验和感悟 篇11

一、钻研教材,挖掘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因此,教师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选择具有一定数学价值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索的事物作为学习的素材,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周围现实生活里。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关键是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大胆地、创造性地去处理教材,重组教材,去捕捉生活数学,采撷生活实例,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生活的内容来取代,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让学生来个收集图形的大行动,先让学生找出现实生活中外形是圆形的物体。学生举出很多种圆形实物,比如自行车、汽车的轮子、锅盖、水桶、呼啦圈、碗等,那么,为什么要把他们设计成圆形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时候,教师因势利导,再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由于联系了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进行有选择地、有目的地收集,不仅使学生对圆的知识不再感到枯燥、无味,加深了学生对圆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景,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应用。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例如,在教学《面积的认识》这一章节时,学生对“面积”这一抽象的数学概念,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教室内现有的物体的表面,如黑板、课桌、课本等物体的表面等,然后让学生把课本平放到课桌上,比较课本与桌面所占地方的大小。学生明白了桌面大、课本小。紧接着再让学生比较黑板和墙面的大小, 学生得出了墙面大、黑板小。于是,我又让学生从身边生活中再找出一些物体,并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在学生的比较中,我因势利导,很自然地引入了“面积”这一概念及相关知识的学习。这样,学生对“面积”理解起来就比较直观、简易。通过这样的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又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生活化。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应用问题,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三、注重运用,解决生活问题,体验数学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当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后,教师应及时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让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如在讲了面积一课后,我联系生活,给学生出了这样一个生活数学问题:木匠师傅有一块长120厘米、宽50厘米的木板,要把它锯成边长为20厘米的正方形木板,问最多能锯多少块?怎么锯?请你帮助木匠师傅算一算。学生看到问题后,立刻展开计算,有的说15块,有的说12块,有的说20块……面对答案不一的局面,我与学生一起进行了探讨:先把木板锯成6块20厘米长、50厘米宽的木板,然后每块木板又可以锯成2块20厘米长、20厘米宽的木板,而剩下的10厘米木板不能锯成边长为20厘米的正方形,所以一共能锯成2×6=12块边长为20厘米的正方形木板。通过计算使学生认识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不仅要计算正确,还要联系生活实际。又如,学习了“圆的基础知识”后,可请学生解释车轮为什么不能做方形、三角形、圆形,而要做成圆形。再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问学生为什么电线杆支架、自行车等等要做成三角形而不是长方形、正方形。学习了“长、正方形面积计算”后,请学生计算如果给教室铺地砖,需要买多少块地砖等等。这样学以致用,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点看事物,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体验学习数学的真正价值所在。

上一篇:铁道概论试题下一篇:工作队职责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