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几点感悟

2024-06-22

教学的几点感悟(共12篇)

教学的几点感悟 篇1

新世纪面对着新课程改革, 作为历史教育者应该怎样去做呢?这是每一位一线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一堂历史课究竟应该怎样上才能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优势, 才能在45分钟内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 同时又能在以后应试教育中取得良好成绩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一点感悟:

第一:语言关

作为授课教师要注重自已的语言, 讲一堂好的历史课, 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素质, 要使语言精炼、有穿透性, 力争做到几句话说出之后即能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第二:心理关

不同的学生, 在不同的阶段心理特点是不相同的, 这就要求教师学会把握各时期学生的心理变化, 调整自己的授课风格来适应学生的心理需要, 就能在教学工作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结构关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 学生听, 听后背的教学模式, 这就压制了学生思想的发挥, 也就违背了新课标理念中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了, 而以教师为主体了。那么新课标要求下我们应构建读——讲——剖——感——练五环的课堂结构, 下面介绍一下就该课堂结构。

(1) 读:课上在教师的引导下, 要求学生利用8—10分钟阅读教材, 把握历史课本中的主要内容, 也就是通过读书让学生总整体上感知全文。

(2) 讲:在的读书的基础上, 选1—3名学生讲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对学生在讲述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之处, 请其他学生改正;其中, 前两个环节是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表达能力, 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现的平台, 真正让学生变成学习知识的主动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 使学生感到我学习我受益, 我参与我快乐。

(3) 剖:剖析中考的考点, 做到教学有针对性, 同时要设置一系列具有探究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感到历史知识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老古董, 而是有生活乐趣的学科, 让学生在一系列的问题中轻松度过, 对于积极参与回答问题的同学给予鼓励 (赏识教育) , 此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巩固知识, 如何运用知识, 为以后的应试做准备。

(4) 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感受所学的知识, 对待知识, 努力有自己的想法, 即把知识生活化。也就是通过学习历史事件, 让学生对历史有所感悟和认识, 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史可以使人明智, 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达到教育者的最终目的——让每一位学生思想健康, 为国家的建设服务。

(5) 练:选择精题当堂训练, 以达到知识的巩固。这就要求教师课下要多做题、选精题, 学生少做题、做精题, 以减轻学生的负担。

最后, 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不仅要多听课, 多评课, 更重要的是要多钻研, 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 形成学科思想, 去引领学生学习。

总之, 有思想的课堂才是有生机的、成功的课堂。

教学的几点感悟 篇2

新世纪面对着新课程改革,作为历史教育者应该怎样去做呢?这是每一位一线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目前的教学工作总是提到要紧扣课程标准,围绕大纲展开教学工作,同时还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这就无形中给教师增加了巨大的压力。一堂历史课究竟应该怎样上才能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优势,才能在45分钟内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同时又能在以后应试教育中取得良好成绩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一点感悟: 第一:语言关

作为授课教师要注重自已的语言,讲一堂好的历史课,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素质,要使语言精炼、有穿透性,力争做到几句话说出之后即能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第二:心理关

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心理特点是不相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学会把握各时期学生的心理变化,调整自己的授课风格来适应学生的心理需要,就能在教学工作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结构关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听后背的教学模式,这就压制了学生思想的发挥,也就违背了新课标理念中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了,而以教师为主体了。那么新课标要求下我们应构建读--讲---剖---感---练五环的课堂结构,下面介绍一下就该课堂结构。

(1)读:课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要求学生利用8—10分钟阅读教材,把握历史课本中的主要内容,也就是通过读书让学生总整体上感知全文。

(2)讲:在的读书的基础上,选1—3名学生讲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对学生在讲述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之处,请其他学生改正;其中,前两个环节是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表达能力,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现的平台,真正让学生变成学习知识的主动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使学生感到我学习我受益,我参与我快乐。

(3)剖:剖析中考的考点,做到教学有针对性,同时要设置一系列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感到历史知识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老古董,而是有生活乐趣的学科,让学生在一系列的问题中轻松度过,对于积极参与回答问题的同学给予鼓励(赏识教育),此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巩固知识,如何运用知识,为以后的应试做准备。

(4)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感受所学的知识,对待知识,努力有自己的想法,即把知识生活化。也就是通过学习历史事件,让学生对历史有所感悟和认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史可以使人明智,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教育者的最终目的——让每一位学生思想健康,为国家的建设服务。(5)练:选择精题当堂训练,以达到知识的巩固。这就要求教师课下要多做题、选精题,学生少做题、做精题,以减轻学生的负担。

以上的教学符合感性—理解—巩固—运用的教学过程,同时上面五个环节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能真正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当导演的角色。

第四:情感关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情感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历史事件中有情感的事件,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也能弥补现实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学生缺乏“情感”,最终也达到了以“情”致“动”的良好效果。

最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不仅要多听课,多评课,更重要的是要多钻研,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学科思想,去引领学生学习。

中学写作教学的几点感悟 篇3

一、探究心理,合理引导

初中生作文心理比较复杂,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几种:其一是畏惧心理。不容否认,从学生知道作文是语文考试的最后一道大题时起,作文就与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产生了分裂。在应试体制下,作文的“器用”被反复强化。可以说,许多学生都是在天性之外痛苦地耕作着这块贫瘠的田地。作文课教学发现,有近三分之二的学生对作文写作心存畏惧,如果不能及时诱导,这种畏惧心理,极有可能产生对作文的厌倦和抵触情绪。其二是应付心理。一般而言,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重视度不及数理化,而语文学习中最容易应付的恐怕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作文。教学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能不折不扣地完成数理化作业,完成语文基础知识、阅读理解作业,但却视作文为一种负担,能拖则拖,疲于应付;其三是自卑心理。这类学生一般不能在发展中看待自己的作文能力,对自身作文能力缺乏自信,喜欢盲目比较,总抱怨自己没有像别人一样敏捷的才思、丰富的想象,没有写作的天赋。这种自卑心理,常令其觉得写好作文是遥不可及之事。其四是求美心理。这类学生有一定的写作基础,希望自己的每一篇文章都能精致完美,作为学生有这样的想法自然是好事,但由于认知、阅历的限制,学生作文不可能达到这一境界。求美心理会造成学生习作过程中的心理焦虑,因焦虑而阻塞流畅的思路:求美心理也易使学生在文章写砸之后陷入沮丧而丧失写作兴趣。

针对这些消极心理,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需要合理引导。学生惧怕作文,大多缘于无话可说又不得不说的尴尬。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有价值的东西,用心灵感悟生活中的美,要摈弃过于理性或强加的主题要求以及写作技巧的单纯灌输,如何写人,如何写景,如何抒情、议论,如何提炼主题,如何安排结构等,这方面理性的认识固然重要,但过多的理论灌输其实对学生写作并无多大帮助。初中生更多地需要实践,在实践中领悟,外部强加的模式反而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其次是建立开放的作文教学系统;摒弃单一的“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讲评”模式,消除学生对作文的依赖心理。鼓励学生对命题自主探究,与同学合作讨论,形成其作文的基本思路,在交流中丰富自己的认识,点燃心灵智慧之火。开展同学间作文互改活动,将作文的私密性公开化,发现和借鉴别人的优点。适当组织学生开展作文竞赛,对不同学生的写作优点适当加以激励,使个别学生克服自卑,树立信心,让学生享受成功。学生作文的畏惧心理、自卑心理、草率心理是与其没有尝到成功、受到激励分不开的。

二、突出专题,强化训练

语文教材虽编拟了作文训练单元,但在教学中各阶段应该达到怎样的训练目的,却并不十分明了,往往难以发挥教材的范例作用,好多时候,是教师想当然地出一个作文题,向学生提出写作要求,至于该次作文的目的、意义,使用并学习何种写作方法,教师惘然,学生更是莫衷一是。

要打造一枝生花妙笔,单纯局限于素材、技能等方面的积累是不够的。学生需要在教师有计划的专题指导下,经受一定量作文实践的磨练和考验,从而在广泛积累的基础上尽可能短时间里接受目标明确的指导,进行强化训练。

首先需要制订整体训练目标计划,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按照文体制订各年级作文训练的目标计划。一般而言,初一阶段以进行记叙、描写表达专项训练和分解训练相结合;初二阶段以抒情、说明表达专项训练和分解训练相结合;初三阶段以议论表达专项训练和综合训练为主。这种专题训练往往是在一段时间里,配合搜集材料法、佳作欣赏法,集中训练一个专题。这样连点成线,使作文教学往纵深方向发展。

其次,为进行专题集中式训练。包括划分专题,如记叙文就可以划分构思、选材、描写、线索、场面、结构等等。这些训练点也就是专题化训练中的专题内容。围绕专题写作的基本要求,首先可以通过一定数量的范文分析,使学生有章可循,避免写作的盲目性。在模仿与示范中写出自己的特色。在具体写作中,可以尝试分层训练。与一般的训练不同的是,分层训练是教师拟出从一般性的基础题到有一定深度的提高题,使能力强的学生与能力弱的学生量力而行,.分别选择不同的作文题,这样做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避免全班“齐步走”的多数被动状态,以达到因材施教逐步提高的目的。

三、立体感受文字,深度模仿语言

写作就是把所思所想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但在现实中我们发现,具有同样或相似生活经历的人所写出来的东西却大相径庭。因此,从写作角度讲,感受文字才是写作的直接源泉。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生活经验几乎是大同小异的,所以对文字的立体感受使他们对相似的客观生活加以主观描述上的同中求异,并且可以放大主观差别,主观差别的不断放大可以使写作更多地指向自我,所以对文字的感受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作文的独特价值。余秋雨在《现代人的阅读困惑》的演讲中所说:“看书要像挖井一样,只有垂直地挖才会出水。阅读完后,要长时间地体会,努力与作者的灵魂沟通,默默地寻找自己的生命在书海中的轨迹。”因此,需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力求使其精神状态与情感指向处于与文字对话状态。当然,对于文字的感受度,拥有不同心理品质、不同思想结构、不同情商与智商的学生是千差万别的。所以去寻找能够引起自己感触的文字只能由学生自己解决,也只有学生自己能最好地解决。我们说目标只有一个,但道路却有千万条,关键在于适合自己。

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感悟 篇4

一、语言关

作为教师要注重自己的授课语言, 讲一堂好的历史课, 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素质, 要使语言精炼、有穿透性, 就应力争做到几句话说出之后即能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心理关

不同的学生, 在不同的阶段心理特点是不相同的, 这就要求教师学会把握各时期学生的心理变化, 调整自己的授课风格来适应学生的心理需要, 这样才能在教学工作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构关

传统的历史学科教学模式是“教师讲, 学生听, 听后背”, 这种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 这就压制学生思想, 违背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标准理念。那么, “课程标准”要求下我们应构建“读———讲——剖——感———练”五环的课堂结构。下面介绍一下这一课堂结构。

1. 读。

在教师的引导下, 要求学生课上利用8~10分钟阅读教材, 把握历史课本中的主要内容, 也就是通过读书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全文。

2. 讲。

在读书的基础上, 选1~3名学生讲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对学生在讲述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之处, 请其他学生纠正;其中, 前两个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表达能力。

3. 剖。

剖析中考的考点, 做到教学有针对性, 同时要设置一系列具有探究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感到历史知识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老古董”, 而是有生活乐趣的学科。

4. 感。

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感受所学的知识, 对待知识, 努力有自己的想法, 即把知识生活化。也就是通过学习历史事件, 让学生对历史有所感悟和认识, 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史可以使人明智, 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5. 练。

选择精题当堂训练, 以达到知识的巩固。这就要求教师课下要多做题、选精题, 学生少做题、做精题, 以减轻学生的负担。

“五环节课堂教学结构”符合感性——理解———巩固———运用的教学原理, 五个环节环环相扣、不可分割, 能真正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充当导演的角色。

四、情感关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情感的把握, 要善于抓住历史事件中有情感的事件, 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也能弥补现实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学生缺乏“情感”, 最终也达到了以“情”致“动”的良好效果。

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不仅要多听课, 多评课, 更重要的是要多钻研, 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 形成学科思想, 去引领学生学习。

我对作文教学的几点感悟 篇5

上栗县福田镇跃星小学 黄林祥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发现学生们一谈到写作文,他们都很害怕。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消除学生对写作的恐惧心理,使他们愿意写作、乐于写作呢?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作文是语文学习中最复杂的脑力劳动,如果小学生没有写作愿望,那么习作的教学目的就很难达到。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根据这一特点,在作文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调动写作积极性。我的做法有以下几点:(1)开展丰富多样的 交流活动。我经常在班级开展形式多样的作文交流活动。有时,我充满激情地朗读学生的优秀作文;有时请学生上台来自己放声朗读;有时要求各组分别围成一圈儿,每个人都选读一至两篇自己的得意之作,其他组员听评其作文的长处和短处,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充分肯定的评价中,在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学生逐步树立起作文的自信心,人人都觉得自己行。在学生有兴趣时,让他写,帮他练。如入冬的第一场雪,我就让他们去观赏纷纷扬扬的雪花,听别人议论雪的“长短”,还鼓励他们品尝开雪仗、堆雪人的乐趣,然后写成作文。这时我就依顺学生心态,讲读课随机变成观察课、作文课,并及时拟出不同侧面的题目,让他们把见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2)“每日一忆”,让学生觉得有话可写。每日一忆,即把每天经历的事情在脑海里演一遍电影。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我经常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比赛,看看谁“忆”的事情又多又有意义。比赛时,我以身作则,跟学生一起参赛,说一说今天有哪些事可以写成作文。在我的引导下他们大受启发,争相发言。学生们回忆一天内发生的点点滴滴,同学之间的、师生之间的、父母之间的„„学生们开始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

(3)第三个做法是:打印成册,让学生感受收获的喜悦。当学生们看到自己的优秀作文变成了铅字,漂亮、工整地从打印机打出,再配上美丽的、富有联想的插图,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在班会课上,组织学生互相借阅、讨论、评议,学生的写作积极性空前高涨。学生有了写作的欲望教师一定要给予保护,即使有些学生写的是“三言两语的流水帐”教师也不要责备求全,让学生感到写作不是“难于上青天”,这样才会大大增强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和信心

二、开展读书活动,学写读书笔记。

通过开展读书活动,注重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读书与作文相结合。在课内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在课外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读书知识进行广泛的阅读,鼓励学生把课外读物中的精彩片段或文章记录下来,模仿习作,丰富学生的写作知识。通过读书活动得到的学习效果:(1)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材料和作文素材,语言材料和作文素材一是来源于生活,二是来源于阅读。二者缺一不可;(2)积累思维材料。学生在读书中,凭借阅读材料,精心思维,思维水平和认识水平不断提高;(3)积累写作知识,如:文章条理清晰、主次、详略、开头结尾、过渡等。(4)关注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我转变观念,敢于放手,要采用多种批改方法,激发学生的评改欲望,力争做到教师面批、精批与师生互批、学生共批相结合,提倡写、评、改一次性处理。

三、加强指导课作文范例的剖析 从两个方面进行指导:(1)展示优秀作文,明确好作文的标准。在指导课上,简要复习作文要求之后,展示优秀作文范例,对照要求让学生讨论这篇文章是否符合这次习作的要求?你认为哪里写得好,从分析中使学生明白好作文的标准和自己要努力的方向。(2)分析作文的病例,明确病因。在作文指导课上分析作文病例要比展示优秀作文更重要,通过让学生阅读、分析、讨论、作文中的病例,使他们认识到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和怎样进行修改,同时反思自己的作文中是否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总之,在指导课上坚持不懈地加强作文范例的剖析,学生的作文质量一定会提高得很快。

作文教学中的几点感悟 篇6

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兴趣,现浅谈几点作文教学中的感悟。

一、写出真意,抒发真情

情感是写作的动力,文章的萌发和诞生都离不开情感。感情的倾吐是写作的关键,情感是文章的第一生命。怎样才能写出拨动读者心弦的真情实感之作呢?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是情感的源泉,学生平时应留心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写作时才能对美好的事物赞美之情溢于言表。魏巍的《我的老师》中写的几件事情,都是生活中的小事,而这是真情流露,对老师的依恋超出了师生之情。以至梦里寻师,其情是多么的真切,表达对老师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这就是生活带给的真情。鲁迅先生写的《藤野先生》也是从生活中选取几个事件:纠正解剖图,修改讲义,询问我实习的事等,字里行间体现了藤野先生伟大的人格,表达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的崇敬之情。多年以后一直念念不忘。胡适先生写的《我的母亲》也是从日常生活中选取的几件小事,教育“我”严格,爱“我”慈祥,不与嫂子们争吵,过年不批评大哥……这些事情虽然小,可是母亲的人格给了“我”深深的影响,在今后做人的征途上使我受益匪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油然而生,读来令人感动。至真至情的文章,才能打动读者,我们要教育学生抒发真情,以真情感人,才能写出真文章。只有发自肺腑的语言,才能打动人,只有抒发真情,才能感人。因此,要求学生在作文中一定要写出真意,抒发真情。

二、学生的作文要有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如何让学生的写作有个性?

1.要求学生说真话,写真事。

只要一提写作文,大部分学生唉声叹气,写出的作文是千人一面,虚假编造。无一点情感,更别说有个性。只有说真话,才能抒发真情。有一位学生写亲情类的文章时,写自己的爸爸在外边打工,兄妹二人全靠母亲一人照顾,而母亲又要照顾年迈的爷爷和奶奶,全家的劳务全部落在了母亲一人身上,看见母亲每天忙碌的身影,消瘦的身体,这位学生写着写着竟然哭了起来。是的,抒发真情才能感人。只有写出了自己的感情,写出了个性才能打动自己,打动别人

2.要求学生写出创新的作文.。

创新是时代的潮流,创新是民族前进的动力。因此,老师要求学生写作文要力求创新。无论是选材,还是立意。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作文个性张扬。

教师要指导学生自觉增强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不要人云亦云。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是写作的内容。内容创新的意义就是要选择新鲜而有味道的材料。可是学生写作文时七拼八凑,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选取的材料是平平淡淡,毫无新鲜感。在立意上,更是平淡无奇,例如写老师一类的文章,无非是老师带病上课,或是冒雨辅导差生。写友谊,与同学闹矛盾,从友谊破裂到恢复等等,俗不可耐。这样,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束缚了学生个性作文的发挥。

没有创新的作文是不能感动人的,它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作文个性的张扬,学生的作文永远不能脱颖而出。只有走创新之路,才能写出自己的个性。

三、作文中应注重细节描写

细节是指那些细微的环节,可以是人物的表情、动作、心里、语言等。生活中充满了细节,而正是这些细节反映了人物的心里活动和性格特点。

细节描写能反映人物特点。我们学习的孙梨的《荷花淀》,文中的老头子这个英雄形象就是通过动作的描写体现出来的。他利用埋在水里木桩上的铁钩子,把鬼子挂得鬼哭狼嚎,然后用竹篙打得鬼子屁滚尿流。他利用水上的优势打得得心应手,手中的竹篙挥舞得上下翻飞,这个细节描写把老头对敌人的憎恨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这个细节描写,刻画了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增添了文章的感染力。众所周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有一段描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路边,慢慢的探身下去……”作者抓住这个细节,不惜笔墨,作了细致的具体描述。通过对父亲的穿着打扮从头到脚的描写,刻画一个家境贫寒的老父亲形象,而“我”穿的却是貂皮大衣,爱子之情,不言而喻。生怕儿子口渴,不惜自己肥胖的身体,艰难的来回爬月台为儿子买来橘子,这位慈爱父亲形象跃然纸上。父亲对儿子的舐犊之情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这位父亲的形象在我们脑间回旋,让我们为之感动,甚至潸然泪下。

细节描写来自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深刻地分析和独立的思考,注重细节描写才能使文章生动形象,才能给读者真切的感受。打动读者。

四、对学生的作文批改评讲要注重技巧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孩子只要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的脑力劳动的成果,他的学习愿望就会消失。”

人与人之间总有差异的,中学生也不例外,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作文的批改讲评要面向全体学生,保护每一位学生的作文热情。对每一位学生建立作文档案,只与本人的作文相比较,肯定成绩,鼓励进步,从而使他们对写作充满信心和希望,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要呵护鼓励,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写作中来。

批改讲评作文就是要多鼓励,引导学生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师生的情感交流为纽带,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实现全方位的育人目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整个作文教学过程中,就要重情,作文指导要激情,作文批改讲评要留情。教师要用满腔热情激发学生的兴趣,保全学生的作文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通过有序的训练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感悟 篇7

一、引领学生温故知新

初中数学内容多而杂, 学习之后, 教师要要紧扣大纲, 精心编制复习计划, 让学生做到温故知新。数学课本内容涵盖在几年的教科书里, 学生往往是学前忘后, 甚至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丢三落四。所以, 教师一定要依据大纲规定, 精心给学生编制复习计划。

复习过程中, 教师要采用基础知识习题化的策略, 结合以往教学的方法和技巧, 将主要知识点渗透, 测试要求独立完成自我检测、小组商讨、课堂评定、测后总结几个步骤。至于难点重点、学生反馈学习比较吃力、容易混淆和遗忘的内容, 教师要使之成为计划的重点。

测试形式避免单一、枯燥乏味, 教师要增加一点变化, 要有系统性、实践性, 在复习中渗透数学文化。

二、教学和生活紧密相连

数学和生活息息相关, 数学教学不能和生活脱节, 课堂不是枯燥地学习、说教的地方, 而是体验新知识的奇妙感悟之地、思维火花的碰撞之处。学生在这里叩问数学的价值与意义, 通过大量的事例带来对于新知识的启迪, 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桴鼓相应, 教学和生活紧密相连, 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

三、革故鼎新, 创新教学

(一) 正确理解“自主学习”的要求

“自主学习”就是教师要帮助学生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自觉主动地去学习,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同时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

例如, 教师现在利用的“导学案”中, 有的教师用大量浅层的作业耗费了学生的课余时间, 然后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此“导学案”进行低层次的反复, 让学生为忙于完成作业而作业, 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这样他们的积极性被磨掉了, 也就没有兴趣学习了。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处理好“导”与“学”的关系, 充分、合理地运用“导学案”, 真正让学生自主学习。

(二) 教学语言要幽默

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是促使学生“想学”的主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修养, 其中一点, 要语言幽默。幽默是伟大的智慧, 是人生的良药, 是教学的润滑剂。

比如我跟学生说:“同学们, 让我们分析这个‘数’字, 由‘米女攵’构成, 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 你只有学好了数学, 你毕业以后才可能找到好的工作, 才可能有钱买米吃, 才可能找到女朋友。那么这个‘攵’是什么意思呢?读‘pū’, 意思是轻轻地击打, 这个更凸显数学的重要了, 就是以手持杖或执鞭责打不好好学习数学的人。”

小学语文拼音教学的几点感悟 篇8

一、关注学情, 知己知彼

新接手这个班级, 两堂课上下来, 我就感觉到这个班级的学生有大部分都在外面上过幼小衔接, 因此, 在一开始的拼音学习中, 他们感觉如鱼得水, 比较得心应手, 这部分学生很容易会在课堂上觉得太容易而放松注意。但是一年级开始阶段是好的学习习惯——听课习惯的重要养成期, 因此, 既要让没学过的学生能学懂, 又要让学过的学生提高注意力, 成了我每堂课关注的重点。针对一年级学生的注意时间不长, 因此, 每堂课上我会设置一些活动环节, 如小火车开起来、小老师谁来当、大组之间来比赛等这样的形式来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让更多孩子能够参与进课堂。

二、及时鼓励, 提出建议

每次在学生来我身边订正作业时, 我会根据最近课堂上他 (她) 的表现和他 (她) 说上几句。对于表现好的, 及时鼓励上课时他的认真, 如果存在不足, 也及时给他提供努力的方向。

三、巧用故事, 引起兴趣

拼音的学习主要是识记、读写。对于一年级的孩子, 有些知识点, 光是死记硬背, 可能比较困难。如小 ǖ 遇到jqx, 形成音节, ǖ 上两点要去掉, 这一直是教学的重难点, 因此, 为了让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不至于枯燥, 我用了小故事的方式来教学:ǖ 很有礼貌, 遇到jqx脱帽行个礼。小故事, 不仅有知识点, 还有一种催人积极向上的精神, 听着听着小朋友们的眼神里都放光了, 读得也更起劲了。

四、联系生活, 学以致用

在拼音的学习中, 我鼓励孩子们学以致用, 每天想一想身边的事物该怎样用拼音表达。这样, 拼音学习就是每天都在和我们的生活打交道的朋友, 看书时, 它帮我们认字, 书写时, 它可以代替那些没有学过的汉字。学习在于积累, 积累是为了有效运用, 在这样的输入和输出中, 孩子们便能明白自己的不足, 能够明白学习的有用之处。

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感悟 篇9

首先, 语文教师要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打开激情的大门。语文课堂上, 教师情意盎然、慷慨激昂的朗读, 或使人凝思静想, 心驰神往, 或使人潸然泪下, 荡气回肠。教师的朗读不仅直接感染学生, 而且为学生的朗读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情感, 而且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活跃学生思维。记得初次教学苏轼的《前赤壁赋》时, 学生总找不到朗读的感觉:不是太悲伤失意, 就是豪迈洒脱过度。再三启发, 效果还是不佳。第二次上此课时, 我采用师生合作朗诵法, 即老师读上一句, 学生读下一句。教师激情朗读 (或低沉或高昂或缓慢或明快) , 引领学生对下句情感节奏的把握。最后让学生归纳本课朗读要领, 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很快。激情朗读也让学生较快进入课文的理解。

其次, 课堂上恰当的评点也能点亮激情的灯火。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美的语言, 是激发激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就拿表扬学生来说, 说话的语气不同, 收到的效果就不一样。一个学生赏析诗歌时, 解读极为准确, 表达极有感情, 老师若是平淡地说:“分析得不错, 给他鼓鼓掌。”接着肯定是一阵稀里哗啦的掌声。这时的掌声给人一种走过场的感觉, 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只是在例行公事。如果老师在学生赏析后, 充满激动地说:“你分析得太有道理了, 同学们, 让我们为他的精彩表现鼓掌! ”这样一来, 老师的情绪会迅速地传染给学生, 响起的掌声一定非常热烈, 接着老师问:“还有谁能像他这样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 ”学生的激情会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2.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

传统的“授受式”学习方式过于强调接受学习, 而教科书要求掌握的知识, 又大多以定论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以至出现了师生一代代更换, 唯独教科书上的分析和结论永远不变这样一种怪现象。正是基于对传统的学习方式的反思, 新课程标准才大力倡导“探究式”等学习方式。要实施“探究式学习”, 首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精神。原来的语文教学中, 老师的包办代替比较多, 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要开展“探究式学习”, 就一定要改变学生旧有的学习习惯和思想惰性, 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 并在主动学习中找到自己个性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基点。学生的学习习惯是长期演变形成的, 由原来的依赖老师传授到自主探究必须有一个过程, 这里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 他们通过主动学习而建构的知识才能深刻理解, 牢固掌握。要实施“探究式学习”, 还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是主动探究的起点。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 这些说法都揭示了问题意识的重要性。杜甫的《兵车行》中有两句诗颇有特色, 它们将“征夫”个人的痛苦经历延伸到了全社会。这两句诗是“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千村万落生荆杞”, “君不见青海头, 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 天阴雨湿声啾啾”。学生在细细品味后, 发现了其中的“可疑”之处:第一句写“千村万落”田园荒废, 当为“见”;第二句写“青海古战场”鬼哭声声, 当为“闻”。但也有人不同意, 认为“古来白骨无人收”当然是“见”。大家你争我辩, 课堂气氛热烈……正是问题意识使学生发现了这一名篇中的疑点, 而这个“怀疑”无疑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明晰课堂价值

为使课堂热闹, 教学过程充斥着喧闹纷杂, 课堂价值取向不明晰, 教学目标模糊, 这几乎成为一些语文课的通病, 宝贵的教学时间就在师生一问一答的热闹中流失了。因此, 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明晰课堂价值取向, 十分重要。一般认为, 课堂价值取向应建立在对教材、学生和课程总体目标的准确把握上。

一方面, 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明白一节课应该带给学生什么。对教材要有多元理解, 有效调控教学目标, 以便适时引导学生, 促进学生向最近发展区发展。另一方面, 教师对教学目标要有深刻把握。衡量课堂教学含金量和价值取向的标准应该是: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人生境界的提升、情感的升华、语文素养的积淀及语文能力的提高, 等等。

4.开篇新颖 , 引人入胜

课堂的开篇工作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正所谓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 在课堂教学开始时能够新颖独特, 激发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那么教师在上课前就应该设计一段与此次授课内容相关的具有启发意义的导语, 好的导语能够让学生的思维紧紧地跟着老师的思路, 让学生在一开始就感受到乐趣。例如, 在教学高中文言文的时候, 大多数学生都十分讨厌“之乎则也”之类的翻译, 但是对于历史故事十分感兴趣。如果在一次课堂上, 老师想讲授苏轼的一篇古词。那么教师就应该在课堂开始的时候先讲述一段关于苏轼的历史故事, 比如“东坡肉”的由来。语言要风趣幽默, 朴实风趣的语言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并在讲述中能够穿插一些自己的看法, 或者是夸张化, 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在接下来的授课中, 就比较容易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

5.记叙文描写要强化应用细节的意识

所谓细节, 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语言、动作、行动、肖像、心理及周围环境和自然景物的逼真、细腻、具体生动的描写。

5.1用细 节 描写表 现 人 物 性 格

如鲁迅小 说《孔乙己 》对孔乙己 外貌的描 写 :他身材很高 大 , 青白脸色 , 皱纹间时 常夹些伤 痕 ;一部乱蓬 蓬的花白的 胡子 , 穿的虽然 是长衫 , 可是又脏 又破 , 似乎十多 年没有补, 也没有洗。这段对孔乙己外貌的细腻描写, 揭示了孔乙己好逸恶劳、死爱面子的特征。他有谋生能力, “他身材很高大”;可是, 他不愿用双手养活自己, 长衫“又脏又破, 似乎十多年没有补, 也没有洗”。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似乎在这里已有预示。

5.2用细 节 描写揭 示 人 物心理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几点感悟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分步教学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仓库。我竭力要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 缺乏热情。儿时的内心冷苦冰霜, 来日必成凡夫俗子。”教育是为了培养人的心灵的丰富性、多样性, 教师要想在学生心田中激起情感的连漪至浪花, 必须着力培养“多情善感”的学生。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积极的寻求合适的教学方法, 一方面锻炼学生的作文能力, 一方面使之树立对自己作文能力或是潜力的自信心。为此, 笔者认为应当采用分步教学法。概而言之, 这分步教学法就是分别锻炼学生的审题、立意、选材、材料组织、行文与完成作文后的改进提高能力。

实际上, 学生之优者, 文中终有瑕玼;学生之劣者, 文中也必有可取之处。如果一味进行整文练习, 往往好的会因为作文整体水平较高, 而忽视其中不足;一般的则无法扬长避短, 进一步提高;差的会以为自己文中一无是处, 更不知从何处提高。因此, 教师应当分解各步, 把各种能力的锻炼与考查放在一个较好的环境中进行。这样, 才能更好地发现优点与劣势, 也才能有针对地加以练习提高。

一、审题

学生审题能力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命题质量的提高。命题作文能够引发学生的联想, 开拓学生的思路, 使学生对文题有较深刻的认识;半命题作文是考查和锻炼学生审题能力的很好的命题方式, 它很容易发散学生思路, 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选择自己熟悉的内容, 写出较为优秀的文章;无命题作文一般选择范围更广, 而又有一些约束力很强的要求, 很多学生不知从何处着笔, 最终写成的文章也就难免落于俗套。因此, 提高学生审题能力也应做分步训练:首先, 不考虑事件的意义, 而只要求学生把事情叙述清楚, 锻炼学生对线索的把握能力;其次, 对事件深层意义的挖掘, 使文章基本“脱俗”;再次, 追求语言的生动与文风的朴实。在每步训练中我主张把训练目的作为唯一评判标准。这样, 作文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才能使文优者去其骄, 文拙者戒其躁, 就所谈问题引起长期的重视。在这方面的训练上, 大多数教师总是整体评判作文的优劣, 使学生不知如何提高。

二、立意

文章立意方面的训练, 旨在使学生向着更广更深层次发展。很多事情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的, 孰优孰劣不能凭个人喜恶而断, 而应看看谁想得更深入更细致。范围广是由己及他, 不宜就事论事, 往往能够在一连串的联想中引发出独道的见解。思想深刻, 其实是由表及里, 在不断地追问“为什么”的过程中逐步发现问题的关键。低年级的学生往往由于见识少, 阅历浅而很难从身边小事去领悟人生、剖析社会, 我们可以从身边小事入手, 使其摆脱纯粹的感性认识, 而逐渐习惯理性思考。思考以情感和生活态度方面为宜, 因为这样不易显得见解过于浅薄拙劣, 是遮羞避短的方法, 但如果学生有独道见解更应积极鼓励其进一步的发展成熟。

三、选材

教师只有督促学生对材料进行积累, 鼓励其多读书看报, 获得更多的信息, 才能写出游刃有余驾轻就熟的文章。同时, 教师也应尽量丰富自己的大脑, 以便在学生一筹莫展时, 给予积极引导。对大多数缺少生活积累的学生, 我们不能过份要求他们写出内容多么丰富的文章, 正如拙于言谈的人我们不能要求其侃侃而谈。然而, 内容不丰富, 也并不一定不充实, 正如言语少的人也往往一鸣惊人, 关键是要能够切中要害, 这样就引出了一个材料选择的问题, 这个问题在面对记叙文时犹为突出, 因为要选择有特点、具代表性的事件或人物加以描述, 这样才能写出与众不同的文章。然而, 在自己所掌握材料中很难找到与之相应的东西, 怎么办呢?我认为应当鼓励学生改编细节、制造特点, 但不要虚构事件。因为如果有意地去改动一些细节内容时, 材料的可选择性与可驾驭性都要增强很多, 而且文章显得不俗, 又不会带来通篇虚构时产生的诸多漏洞。总之, 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自己掌握的材料与文章的主旨之间建立起更为恰当的联系。

四、材料组织

材料的组织也是使文章“脱俗”的诀窍。然而这步往往被教师和学生忽视, 认为只要能把事情说清楚, 详略得当也就可以了。其实妥善地安排组织材料往往能给文章增色不少。不管是从课文中还是在其他读物上的文章中都不难发现这类例子, 但学生的文章中都很难发现精巧的构思, 就是因为缺少这方面的训练。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发现有几种常用又有效的组织材料的技巧:1.舍全体而取局布。写人记事、描景状物, 都可用此法, 集中笔墨、明确线索, 往往效果好于概言备述。例如, 写人时不描述其性格体貌、言谈举止, 而通过其有特色的部位、言语、随身物品等展现人物性格。2.巧设悬念。这种方法在各种文章中都应积极运用, 可以使文章更加引人入胜。3.突然转变法。这种方法往往能使俗文变成精品, 但有时显得难以驾驭, 如果详略失当, 是有损无益。

五、行文

在准备做好之后, 文章的写作就比较容易了。但好的语言是优秀作文不可缺少的因素。大多数学生都具有基本的语言驾驭能力, 能够表达文章内容, 不会因辞害义, 但也很少语言精练文辞华美。我觉得很多学生把语言的朴实与用词的考究不能加以区分。教师应不断地提醒学生注意改善自己的语言, 注意词语的积累与运用, 追求用语的精进。

六、改进

写作的完成不表示作文过程的结束。教师的批改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当然, 每篇文章都逐字逐句地批改是不现实的, 但我认为可以以上面五步为标准做几次认真批改点评, 其它的练习作文可以交给组长完成, 让学生互相点评、取长补短, 并对原文不断改进, 与其写另一篇同样水平的作文还不如将一篇文章反复琢磨, 使学生在文章的改进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缺点以求提高。教师点评学生作文时, 更应肯定每个学生的优点, 指出每一点不足, 使学生作文不断精进。

以上六步, 分开训练, 能够更好地发现学生作文的优缺点, 肯定优点能给学生以信心, 指出不足能使学生更加勤勉。但是不能因此而忽略作文的整体性。在分步练习之后, 应让学生在完成完整作文的过程中注意每一个步骤, 最好是分步列写提纲, 作文水平必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韦志成, 《作文教学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8.10

[2].王有声, 《王有声导学小学作文》,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几点感悟 篇11

【关键词】初中英语  语法教学  趣味性  学习氛围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5.020

调查研究显示,初中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过程中,最害怕接触和学习的就是语法知识。逐渐地,学生在语法学习上的消极感受会延伸到整个英语学科,认为自己在英语学习方面没有天赋,从而放弃英语学科的学习。那么,为什么语法知识如此不得学生的喜爱呢。归结起来,原因有两点,一是语法知识本身相对抽象和枯燥,难度系数大,学生学习起来费时费力。二是教师的语法教学工作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语法知识本身的特性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改善自身的语法教学艺术,进而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能改变对语法知识的偏见,进而喜欢上英语语法知识的学习。笔者认为,初中英语教师在改进语法教学艺术的过程中,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势必始终重视语法教学工作

态度决定一切,始终重视语法教学工作是教师改善语法教学艺术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有的教师并不是那么重视语法教学,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督促学生读背单词、引导学生提升口语交际能力上。不是说其他板块的知识不重要,而是语法与其他板块的知识是一样关键的。初中时期是学生语法知识打好基础的关键时期,如果学生的语法知识薄弱的话,学生的高中英语学习将会遇到更多的问题和阻力。还有的英语教师认为初中语法非常简单,因此不需要那么重视语法教学工作,只要学生基本理解了主要的语法知识就足够了。这样的认识也是不正确的,因为教师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而非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的。对教师而言,初中阶段的语法知识当然很简单,但是对大多数初中生而言,他们接触到的语法知识难度还是很大的。而且学生表面上理解了语法知识,不意味着学生就真的会做题;学生会做题了,不意味着学生真的可以将不同的语法知识连成完整和相互渗透的体系。所以,初中英语教师一定要重视语法教学工作。

二、语法教学必须要具有趣味性

有趣的知识总是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激发出学生更多的学习兴趣,所以想方设法提升自身语法教学的趣味性是教师应该重点思考的方面。首先,语法教学的专业术语相对呆板和抽象,学生在没有真正理解语法知识本身的时候,可能已经对教师的教学语言产生负面情绪了。教师可以从增加自身教学语言的幽默性上提升语法教学的趣味性。比如说,我们在讲解各种后缀前缀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其比作“帽子和小尾巴”,这样学生听起来既不抽象也不呆板,显得很有趣。其次,教师在讲解语法知识的时候,一定要多举例子,多举一些与学生有关的例子。教师举例教授语法知识,可以拉近学生与语法知识的距离,让学生觉得语法知识不是那么陌生。尤其是在使用语法知识点造句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让班上同学进行造句。比如说,在讲解最高级的时候,小明同学是班上个子最高的,教师就可以造句:“Xiao Ming is the tallest boy in our class.”此外,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们用学过的语法点进行造句,学生在造句的过程中不仅会感受到很多的乐趣,还能够加深对语法知识的记忆,做到学以致用。

三、语法教学形式不能过于单一

英语教学形式过于单一是影响学生语法学习积极性的原因之一。所以,教师在组织语法教学的过程中尽可能使用不同的教学形式,不断带给学生学习上的新鲜感。教师主讲式一直都是大多数英语教师喜爱应用的教学模式,因为这一教学形式可控性高,还能还原教学计划。然而,教师在课堂上不停地讲解就意味着学生需要在下面不停地记笔记,学生的学习状态极其被动,这样不利于学生课堂话语权的实现,更谈不上激发学生对英语语法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了。往往一节课下来,学生收获的是一份沉甸甸的笔记,而非真正在自己脑海中融会贯通的语法知识。所以,教师可以使用教师主讲的形式,但是不能总是使用这一形式。除了教师主讲式,学生主讲式是一个比较大胆新颖的教学形式。在学生主讲式中,学生是语法讲解的主体,教师只是在一旁起到辅助的作用。学生主讲式可以满足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语法学习存在的问题。但是学生主讲式不可控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占用的课堂时间也比较多等。所以,教师不能过多使用这一教学形式。总之,每一种教学形式都有利弊,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兼而用之、避免单一才能取长补短、收获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很重要

正如一位特级英语教师所言:“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往往可以带给学生更多的安全感、激发出学生更多的学习潜能。”语法学习本身就比较枯燥,如果学生还身处一个严肃压抑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又怎么会好呢?所以,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是教师改进语法教学艺术的必经之路。在营造轻松氛围的实践中,教师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教师不能仅靠一己之力来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还要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青春活力。学生的加入往往是教师营造轻松的氛围的关键所在,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应用这一点。其次,如果课堂氛围过于轻松,就很可能沦为混乱和无序,学生学习的效果反而更差。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就发现有的教师追求轻松没有限度,结果整个课堂毫无秩序可言,学生也完全没有学习的状态。轻松的学习氛围并非越轻松越好,轻松是要有一个限度的。

五、理清语法与其他板块的关系

语法知识一方面是英语知识中的一个独立部分,一方面也是组成整体英语知识体系的一部分。但是,很多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全面认识到这一点,总是将语法知识单独从英语这门课程中剥离出来,将语法知识与其他板块的知识割裂开来,这是不正确的。脱离了其他板块的知识,语法知识就没有实际应用的途径,所以,教师在讲解其他板块知识的过程中渗透语法知识才是明智之举。比如说,我们在讲解阅读理解的时候,除了将文章大意清晰地梳理给学生,将重点词句讲解之外,还可以将其中有代表性的语法知识拿出来进行讲解。这就是语法知识传授与阅读知识讲解的结合。总之,理清语法知识与其他板块知识的关系是极为重要的,是对我们的整体语法教学成效有一定影响作用的。

六、结语

对高中生物教学的几点感悟 篇12

一、提高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和把握

传统的生物教学仍然是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 再配以教师的灌输讲解, 不能让学生很好体验生物学的丰富多彩。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要求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 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 是学生获取信息、培养多种能力的主渠道。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 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 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传统的单一接受式教育, 难以让学生获得体验、研究和发现的机会, 因此, 新课改提倡由单一化的个体学习向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实现的。创新教育的关键是要创造出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要给学生提供适宜的活动目标和活动对象, 以及达到培养目标所需的活动方法、条件和环境。在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使之具体化, 结合学生的实际来科学地确立教学目标和操作实施过程, 使课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主体参与与多层次进行探究活动, 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同时, 对于新课改的深入实施, 需要教师在教学观念和实践方式上及时进行观念更新, 转变思想, 以坚实的步伐走进新课改课堂, 彻底摒弃观望和等待的思想。

二、教育是融入爱心的工作

一个教师教学失败的理由会有很多, 但是很多教师教学成功原因肯定有一点是共同的, 那就是对学生的热爱。爱是教育的真谛, 教育工作是充满爱心的事业, 爱是展开教育的基础。爱心是对教师教学的起码要求, 也是教师必备的职业道德。

我们要真诚呵护学生, 播撒爱的种子。爱是架起师生之间交往的桥梁, 要建立起友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彼此互相理解和尊重, 大家达成一致的思想, 教与学配合默契, 不会产生教师认为学生不听话, 难教的想法。学生也不会有消极的学习心态, 从而积极学习。这些源于教师的爱心浇灌, 教师只有赢得了学生对自己的信任, 树立了在学生中的威信, 学生自然会“亲其师而信其道”。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爱是有分寸的, 不是过分地放纵, 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也是一种严肃的爱, 教师要注意以理服人, 重视学生的感受。现在的中学生思想活跃, 接受新鲜事物快, 思想比较叛逆, 对教师的批评不屑一顾。这就让教师感到疑惑, 严厉的批评是对学生负责, 可是学生却不领情, 于是就出现了体罚、讥讽等让学生不能接受的教育方式, 反而适得其反, 起不到教育的效果。教育是启迪心灵的过程, 教师在强调个人工作的同时, 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感受, 用“刚性”的教育来对待学生, 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需要, 造成了师生之间的针锋相对。面对学生的错误, 我们不妨对学生多一份了解, 平心静气与学生进行沟通, 去触摸学生的所思、所想, 找到问题的根源。教师要给学生指出不对之处, 为什么不对, 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 这样才能被学生接受, 同时也顾及了学生的自尊。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希望被认同、理解和受人尊重, 当学生的情感需要被满足时, 教育才能发生作用, 从而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生物教师要不断提升教学素质

教师在反思中不断进步。美国学者波斯纳十分简洁地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还不够, 实践后要做深刻的反思, 坚定信念, 在反思中大胆前行。我认为要坚持学习, 不断创新, 大胆实践, 深刻反思, 提升我们的教学管理能力, 让自己具备适应新课程教学的水平和能力。

教师要学习专业知识, 扩大知识面。面对新课程的实施, 教师应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不断地吸取新知识来充实自己, 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适应教育改革与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知道要让学生掌握知识, 首先教师自身就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有句老话:“要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教师自己肚里没有“货”, 再好的教学工具设备、再漂亮的图片、再充足的时间都是徒劳。比如, 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自身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教师在授课时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反应能力, 适时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让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索的对象, 让学生的心里逐步产生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欲望。要做到这些, 教师必须要有扎实的教学理论知识和新课程教学理念, 并有在理论指导下的有效教学实践。

四、重视生物实验教学

生物教学离不开实验, 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有的是要借助实验来学习的。生物实验课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 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思维能力有积极的作用。但是, 在现实的教学中, 一方面由于学校教学条件有限, 在实验设备、材料上不完备, 制约了实验课的开展, 这就让教师产生畏难思想, 主动放弃了实验课。另一方面, 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仍然是在讲实验, 忽视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 学生仍然死记硬背实验过程, 记忆实验所需的材料, 实验现象、结果。无疑是在走形式主义, 达不到实验教学的目的。针对这两点, 我认为教师不能有畏难心理, 要向上级领导反映存在的问题, 争取改善实验环境。如果没有实验条件, 自己和学生可以制造条件, 发挥聪明才智, 制作一些实验用具。另外, 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去操作实验, 在做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切地感受知识, 内化理解。

上一篇:门急诊护理下一篇:农村小额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