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额存款(共4篇)
农村小额存款 篇1
近些年,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十分迅速,金融市场热火朝天,针对存款业务的发展竞争也是日趋激烈。要想获得农信社存款业务发展的策略,分析现今存在的问题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一、农村信用社存款业务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一)农信社品牌效应较差
随着市场的开放,广告映入人们的眼帘,农信社由于缺乏必要的广告宣传造成老百姓的认识度和认可度较低,而商业银行狂轰滥炸的广告,给自己带来了很多潜在的客户。农信社作为农民入股,参与民主管理的一种合作信用金融服务机构,人们的认识度不高,品牌效应较低,而商业银行资金雄厚,品牌吸引力较大。从这一角度来看,农信社确实在吸引存款业务上落后于其他的商业银行。
(二)服务水平较低
农信社由于自身条件和实力的限制,其服务水平不高。在全国,农信社的网络覆盖率较低,在东部发达地区都没有完全覆盖,在市区也只有零星的几个网点,这与商业银行是无法比较的,商业银行的网点遍布各地,几乎成了面的发展趋势,即使在农村都有分布。在西部或者欠发达地区,农信社的服务网点更是少得可怜,甚至有的还没有服务网点。再者说,农信社在全国还没有完全实现全国联网,即使是信用社之间的通存通兑,也要受金额的限制,这与其他商业银行是无法比拟的。农信社在业务办理上有的还不能实现电子化和信息化办公,仍然采取传统的手工操作式办公,服务水平极低。(城市的布局很少,西藏业务发展落后,可以粗略的这样理解)
(三)资金劣势
农信社由于针对的对象,很难有巨大的资金流入,造成资金劣势。而商业银行资金却十分巨大,没有后顾之忧。农信社的资金办理也较为繁琐,在利率上也没有一定的吸引力。再加上业务的受理首先,很多的业务都没有开展。比如养老金资金,保险缴纳等巨大的资金存款都没有开展,严重影响了农信社的存款业务的发展。
二、农村信用社存款业务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提升服务,提高吸引力
面对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农信社要想获得较多的存款流入,必须克服自身的劣势,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和质量,以优质的服务吸引客户,留住客户,发展客户。农信社在品牌效应上、资金实力上和对外宣传上都与商业银行无法比拟,唯一的优势就是优质的服务,这是不花成本的、最为有效的发展存款业务的有段。在市场经济中,面对着竞争极为激烈的金融市场,农信社要想方设法的提高服务水平。在日常的工作中,农信社必须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满足客户的正常需要,想客户之所想,给客户之所需,满足客户为第一需要,服务也是生产力。树立“以我心灵美,换来信合美;以我诚信情,赢来客户情;视顾客为上帝,为客户谋幸福”的服务理念。树立信用社“小窗口、大银行”的服务品牌和服务风范。要努力在微笑服务、细节服务中提升经营与服务的精细化程度。
(二)扩大宣传,外塑形象
在市场经济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包装,包装并不代表以假乱真,而是更好的营销手段,也是迎合社会受众的主要手段之一。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支持和鼓励三农的发展,农信社应该以此为发展契机,通过有效形式的宣传,大力弘扬自身的工作,在感情上和政策上有效吸引客户,塑造自身的政治形象和正面形象,打造自身的魅力。农信社还要在自身实力有限的前提下,采用有效的宣传途径,以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得最大的宣传目的,塑造完美形象。另外,大力构建农信社的网点,使其遍布城乡,增强社会公信力,为存款工作开创良好的经营环境。
(三)创新工作思路
农信社虽然面临着种种劣势,但也有自身的优势。商业银行随着市场化的推进,农村业务的发展越来越少,这就给农信社的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这就是说农信社有着不可估量的客户资源,特别是在贷款客户上具有绝对的优势。针对农信社,由于国家政策对三农的偏爱和倾斜,使得农信社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声誉。农信社与农民打交道,有自身的工作优势,可以有效吸引客户,通过办理贷款业务,有效发展存款业务,这也是创新工作思路,改善工作格局的体现之一。因此,应推行立体筹资,夯实发展根基,做好农村工作,发展城镇和城市业务。仔细工作,排查摸底寻找黄金客户放贷,加大对个体户、种养加工专业户、外出打工人员及涉农领域的支持力度,全方位开拓和创新,依托农村,以农户为主形成自己的基本客户群体,做好他们的存款工作。
(四)革新营销模式
由于各信用社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其目标人群不同,所以我们必须革新营销模式,认真分析自身所处环境的优劣势,找准切入点,创新营销措施和服务项目、内容,突出特色化。如在吸引事业单位的存款业务时,应该转变思路,转变等、靠、要的工作模式,要主动出击,利用市场化的手段(合法合理的手段)实现农信社和事业单位的双赢,有效吸引事业单位的存款。
(五)优化客户信息管理
在这个开放的时代,谁拥有了充足的信息,掌握了信息的话语权谁就在掌握了市场运行的主动权。针对对农信社存款业务的发展,只有敏锐和准确地捕捉客户信息才能抢占了存款工作的制高点和制胜权。为此,信用社可以在当地选择有较好地缘、人缘优势,有较强攻关协调能力的村干部组建信息网络,及时捕捉客户信息,把握市场机遇,根据客户质量及发展趋势,确定短期和长期营销目标,实行动态管理。
摘要:对于银行金融服务机构来说, 吸收有效的存款是开展业务, 获得自身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只有开展有效的存款业务, 才能夯实工作的基础。农村信用社, 作为农民入股, 参与民主管理的金融服务结构, 虽然商业化的色彩越来越浓, 发展存款业务也是自身发展的题中之义。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如何开展存款业务, 对此文章着重探讨了农信社存款业务发展的一些对策, 希望能促进农信社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存款业务,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张青府.我国农村信用社存款业务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时代金融, 2011 (15) .
[2]王永全.浅谈我国农村信用社存款业务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发展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24) .
农村小额存款 篇2
1 小额信贷的特点及效应分析
小额信贷在经营目标、客户特点、产品特点和贷款方式等方面具有面向低收入群体和微型企业的特点。同时,小额信贷的信贷服务活动还具有持续性特点,只要客户能够按时偿还贷款,就可持续地获得信贷资金支持。小额信贷正常运作的基本机制是建立一种客户主动还款的激励机制,给予守信者获得重复贷款的机会以及因获得信用升级而得到更大额度贷款,可为老客户和守信客户提供一定的利率优惠。
小额信贷的发展对促进农业生产、扶持农村弱势群体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可促使农户扩大生产,促进消费增长。当农户获得小额信贷以后,生产条件改善,有更多的资金投入生产,从而提高其原有的效用水平。根据边际消费倾向(MPC)递减规律,与富人比较,穷人的MPC更大,当穷人获得小额信贷后,其消费意愿会远大于富人获得这笔贷款后的消费意愿。因此,农村小额信贷的投放会促使农户进行更多的消费。二是增加农民收入。获取小额信贷可使农户改善现有生产条件,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农户将贷款用于创收活动以增加利润收入。三是缓解农村金融市场的货币供需矛盾。商业银行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企业,其经营理念使其将资金投放到可获得较高收益的大城市。受此趋利动机的影响,各银行在农村吸收存款后,将这部分资金投放到经济发达地区,从而造成农村资金外流严重,致使农村金融市场的货币供需不均衡。而小额信贷通过对农户提供信贷服务,改善贫困农村与城市之间信贷分配不均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金融市场的货币供需矛盾。
2 国外小额信贷模式分析
2.1 两种较为成功的小额信贷模式
2.1.1 孟加拉乡村银行(GB)模式
孟加拉乡村银行被称为“穷人银行”,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扶贫模式。1976年,穆罕默德·尤纳斯博士在孟加拉的Jobra村开创小额信贷实验项目,1983年当局允许该项目注册为正规银行,乡村银行由此成立。在此后的30年间,乡村银行逐渐发展成为组织及全国的金融机构,服务于全国64个地区的68000个村,还款率达到97%以上[2]。
乡村银行的组织系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自身的组织机构,分为4级,即总行—分行—支行—营业所;另一部分是借款人机构,分为3级,即会员中心—会员小组—会员。实行小组会议和中心会议制度。每周召开一次小组会,每半个月左右召开一次中心会,会议的中心内容是进行收款活动,交流致富信息、传播科技知识等。乡村银行的服务对象只限于穷人,而且每户只限一人。贷款仅资助生产性项目。贷款期一般为一年,从第二周开始还贷,每周还本金的1/50。初次贷款金额为1000元,如借款人能按规定还本付息,第二次可贷1500元,最高一次可贷3000元,连续扶续直至脱贫为止。在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实践中,小额信贷是一种小额、短期信贷方式,不需要担保,直接贷款到户,手续简单方便易行。
2.1.2 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BRI)模式
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是印度尼西亚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是印度尼西亚唯一一家从事小额信贷业务的国有商业银行。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小额信贷部(BRI—UD)的小额信贷业务选择在贫困线以上、信用状况合格、有潜力的个人或家庭小作坊作为目标客户,提供期限最长为2年或3年的贷款,而贷款只允许用作流动资金或购买固定资产。贷款客户可以选择贷款期限内每月还款或分3个月、4个月、6个月的分期还款。
BRI—UD的小额信贷组织机构,从上至下有四层,即总部—15个地区分行—320个支行—4500个位于乡村地区的营业所。乡村营业所是BRI—UD最重要的机构组成部分,通常位于农村乡镇的中心位置、市场附近,一般只租赁一间房屋。一个营业所通常可覆盖16—18个村庄,服务4500名储户和1700名贷款客户。每个营业所有四名职责明确的员工,分别为经理、信贷员、营业员和会计。BRI—UD通过存贷利差所获的信贷服务收入,完全可以覆盖其运营成本,并利用所获利润,不断扩展金融服务业务的广度和深度。
2.2 孟加拉GB模式与印度尼西亚BRI模式比较
孟加拉GB模式与印度尼西亚BRI模式在扶贫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二者的特点比较如表一所示。
2.3 成功经验
2.3.1 孟加拉GB模式
一是合理的经营模式和非政府组织的高效率。政府给予乡村银行充分的自主经营权,使其可以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潜能。二是借款对象重点关注最贫困的人。因为越贫困,贷款资金边际效用越大,缓解贫困作用更好,借款人对贷款运用重视程度越高。三是注重技术支持。乡村银行在向借款人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还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积极参与借款人的生产活动。四是控制贷款额度,适度放贷。过度负债不仅会对借款人造成过大的还款压力,还可能使其因超过预期还款能力而放弃还款。乡村银行严格控制信贷额度,适度放贷,并结合实际情况,严格核算项目需求,保证其正常运营。五是政府政策支持。政府在初期的财政支持,使其获得大量的廉价资本,使得盈利成为可能。同时,政府在税收、准备金等方面给予宽松政策[3]。
2.3.2 印度尼西亚BRI模式
一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良好信誉。BRI—UD长期致力于印度尼西亚农村经济的发展,长期发放政府补贴贷款,在农村形成了较好的声誉。因此,广大农户愿意把储蓄存在BRI,更倾向与从BRI—UD获得贷款。二是设置激励机制。BRI—UD分别通过绩效奖金、分档储蓄利率和返还贷款本金对整个经营活动中涉及的银行营业人员、储蓄者、贷款者三方进行激励。三是注重财产抵押与品质审查。BRI—UD通过基层经理对借款人进行品质调查,以弥补信息不对称性的缺陷。同时,要求财产抵押以保证还贷。四是指导穷人投资,鼓励穷人储蓄,帮助穷人理财,提高穷人素质[4]。
3 借鉴国际经验发展我国小额信贷的建议
尽管孟加拉GB模式与印度尼西亚BRI模式所强调的重点不同,采用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是在本土根据当地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进行金融创新而成长的,从而能持久地为国内低收入阶层及微型企业服务。在我国的实践过程中,国外的成功经验给了我们许多有价值的参考。我国的大多数机构在技术上都采取了GB模式,但实践中还没有达到国外同类机构的水平。比较孟加拉和印度尼西亚两国小额信贷的模式和经验,我国不能简单地选择某个国家现成的成功经验,而应借鉴其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设计适合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小额信贷模式,以缓解长期以来金融资源的贫困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
3.1 加大政策支持,积极拓展小额信贷资金
一是适度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降低进入门槛,强化监管约束,促进农村地区形成投资多元、种类多样、治理灵活、服务高效的金融体系。二是建议由政府划出一块扶贫资金作为发展小额信贷专项资金,由小额信贷实施机构提出申请,经扶贫机构和资金管理部门审批同意后,用于补贴小额信贷工作经费或周转用于小额信贷的资本金。三是减免小额信贷机构的营业税和所得税,作为其支农的补偿。四是改变部分金融机构“抽血”的角色,规定在农村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要把所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用于农村小额信贷的投放,减少农村资金外流[4]。
3.2 坚持市场化原则,减少政府干预
允许小额信贷机构在法律监管下自由决定利率,使其能覆盖运营成本;建立小额信贷担保基金,为其从金融市场获得资金创造条件,发挥扶贫政策的诱导性功能,引导各种小额信贷机构实行商业化经营,实现政府扶贫与小额信贷经营的分工与协调。同时,建立强有力的农业风险信贷补偿机制,扩大农业风险承担的主体,提高农村信贷系统的抗风险能力。
3.3 注重贷款支持和技术服务相结合
将贷款支持和技术服务相结合,实现扶贫、高还贷率和机构持续发展这三者的协调发展。为小额信贷机构的建立和运行提供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持,加强交流、合作与人员培训,不断提高小额信贷机构的经营水平。同时,建立培训基地,提高农民贷款投资项目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变化应对能力,提高项目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韩平.农村金融业务与改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2]焦瑾璞,杨骏.小额信贷和农村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3]陈心宇.小额信贷模式的选择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10).
推进农村小额保险发展刍议 篇3
农村小额保险是专门针对低收入农民面临的疾病、身故、残疾等特定风险而提供的低保费、低保额、核保理赔简便的创新型保险项目, 具有其自身的特性:
1.1 农村小额保险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
在国内外农村小额保险的实践推广中, 可以发现这个市场潜力之大。根据国际扶贫协商工作组的统计, 包括印度、菲律宾、孟加拉在内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在积极推进小额保险业务, 累计受众超过8亿人次, 成为继小额信贷以来发展最为迅速的农村金融产品。今年6月, 保监会主席助理陈文辉在四川调研时披露, 2009年前5个月全国实现小额保险保费收入达9564万元, 覆盖人数超过426万人。由此可见, 我国农村小额保险的潜在需求正在逐渐转化为现实需求, 小额保险的市场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1.2 小额保险险种易于创新, 购买方便
由于小额保险一般只针对个别特定风险进行设计, 投保人数多, 满足大数定律, 而且保险期间短, 保障性突出, 基本不具备投资性。这给精算师在险种开发、保费厘定时提供了较大的便捷, 易于产品的创新。而小额保险易于创新的特点, 使之与我国的农村保险市场的现实条件相吻合, 具有长期根植在农村市场的先天优势。同时, 小额保险保费低廉, 核保理赔简便, 条款通俗易懂, 可以在农村信用合作社、邮局、村委会等基层组织进行销售。
1.3 农村小额保险是一种社会保障机制, 需要政府补贴
农村小额保险的推出对完善农村保障机制, 反贫困, 建设新农村功不可没。小额保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府保障机制的不足, 向缺乏正规保障的人提供部分保障。事实上, 小额保险创造了一种社会保护的递送机制, 有利于将政府计划 (和补贴) 扩展到非正规经济部门中, 这样可以将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保护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 小额保险作为一种社会保护制度, 帮助政府发挥了部分职能, 政府必须对其承担应有的财政补贴, 这种制度才能更好地发展下去。
2. 推进小额保险中的优势分析
“家电下乡”模式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直接激发了农村潜在的消费需求, 使产品供应方与产品购买方实现了有效的互动, 有利于弥补市场的失灵。供应方将剩余的产品销售出去, 并开拓了农村市场;而购买方满足了消费的需求, 并且得到政府的补贴, 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惠农政策;政府则通过财政支出的方式履行了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职能, 达到了三赢的局面。将“家电下乡”模式运用于小额保险的销售, 其体现的优势则具体表现为:
2.1 提高了保险公司开发农村小额保险、进军农村市场的信心
在开展试点以来, 国家对发展小额保险做出了很多政策上的倾斜, 然而在资本市场萎靡, 保险投资收益不断下滑的情况下, 保险公司面临严峻的挑战, 没有信心也没有动力提供为农民带来较大利益而自身无利可图的小额保险。只有依靠政府的推动, 几乎微利经营的小额保险才能得以全面推广。
政府通过招标的方式, 给中标的小额保险产品以财政补贴。这势必激励各家保险公司开发适合农民需求的保险产品, 在财政补贴中分一杯羹。为缓解竞争压力, 保险公司对进军农村这个新兴市场蠢蠢欲动。因此, 各家公司会将“小额保险下乡”作为历史发展的契机, 借以政府的力量为自己在农村市场开拓出一片天地。
2.2 有利用增强农民的保险意识, 提高投保率
《农村小额保险情况调查》通过实地问卷、访谈等方式, 发现小额意外险需求量大, 但投保率低;农民忌讳某些保险用语, 风险意识淡薄;小额健康险超出农民负担, 投保率低。
当小额保险成为下乡指定产品时, 农民出于对政府的信赖, 主动询问购买小额保险。当完善的保险服务深入到寻常百姓家, 农民真正体验过保险的经济保障功能后, 会在心里慢慢接受保险理念。加之保险公司定时的宣传、对村民开展免费的体检, 可以重新树立保险业的行业形象, 使保险的关爱生命、团结互助理念深入人心。因此, “小额保险下乡”模式的开展也是保险业重新树立行业文化, 提高国民保险意识的绝佳机会。
2.3 有利于发挥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 实现农村的长治久安
积极发展小额保险, 使农民工有能力购买意外险, 满足农民对健康险的需求, 提高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水平, 有助于协调社会利益关系, 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和纠纷, 还可以缓解低收入群体由于意外、失业、疾病等引起的社会不良反应。
3. 结语
目前, 农村收入大部分来自农民进城务工的薪酬, 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 许多农民工都找不到工作, 面临着重新回到农村的危险。在这种背景下, 农村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将进一步缩水。要让农民和农民工恢复消费信心, 必须解决其后顾之忧, 否则农村市场将难以启动。“家电下乡”模式的创造性推广, 将成为特殊时期开拓农村市场的主要模式。将其应用于小额保险的推进, 更具有社会意义。
摘要:“家电下乡”模式用以拉动农村市场内需, 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通过“家电下乡”模式延伸到其他行业, 以激发农村潜在消费需求, 似有明显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分析农村小额保险的特性, 探讨“家电下乡”模式对发展农村小额保险的适用性及优势所在。
关键词:“家电下乡”模式,农村,小额保险
参考文献
[1]郑青松.小额保险升温[J].中国保险, 2008, (3) .
[2]朱俊生, 庹国柱.推动小额保险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供给效率[J].中国金融, 2009, (5) .
[3]王文军, 张梦芮.农村小额保险情况调查[J].中国保险, 2009, (4) .
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研究 篇4
二元经济结构是我国城乡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典型特征, 农村经济发展滞后, 城乡经济两级分化凸显, 且有逐步扩大的趋势 (彭建刚, 2011)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但由于农业的弱质性、抵押品缺乏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造成农村地区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配给严重, 农村金融发展滞后。尤为重要的是, 部分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扮演着抽血机的角色, 它们非但不向农村供给更多资金, 还将农村地区的存款输往城市, 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发展的贡献率大于农村金融发展对经济的贡献率 (谭燕芝, 2009) 。
小额信贷是发展农村金融的有效途径, 2005年, “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在农村地区探索建立小额信贷组织, 至今已有较大的发展, 截至2011年12月末, 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4282家, 贷款余额3915亿元, 全年累计新增贷款1935亿元。小额贷款公司获得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资金供给不足的问题, 由于无法吸收存款, 仅靠股本和低于股本50%的银行贷款放贷远远无法满足市场需要。
二、简要文献综述
20世纪80年代之前, 学术界主要流行“农业信贷补贴论”, 他们认为, 农民没有储蓄能力, 农村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 且由于农业的弱质性, 使得商业银行不愿意进入农村市场。因此, 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建立非盈利的、政策性的机构对农村进行无偿的注资。在此理论的指导下, 很多国家引入补贴性信贷, 使农民获得低于市场利率的贷款。但是,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 该模式并不成功, 由于贷款的可替代性, 许多贷款被用来从事其他活动。
麦金农和肖在1973年提出了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理论, 由于政府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管制, 尤其是利率管制, 使得资本市场发生扭曲, 产生金融抑制, 他们提出, 必须放松管制, 让市场机制形成均衡利率, 从而提供合理的投资率和储蓄率, 促进经济的发展。发展商业性小额信贷就必须减少政府干预, 逐步放开利率管制。
杜晓山教授是国内小额贷款理论研究的先驱。1993年, 他去孟加拉格莱珉银行考察, 1994年在格莱珉银行和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 他牵头在易县试点“扶贫经济合作社”, 希望将尤努斯创建的孟加拉模式引入中国。他较为全面地定义了小额信贷, 即在一定区域内, 在一定制度的安排下, 按照特定目标向特定贫困人口提供贷款资金和综合技术服务的信贷方式。黄蕊 (2008.1) 认为, 商业化是小额信贷的必然趋势, 中国开展商业化小额信贷具有广阔的前景。王锦旺、杨兆廷从经营机制上分析了小额信贷公司的创新性, 认为其实现了制度创新、投资主体创新、组织创新和服务对象创新;同时, 他们也提出了存在的问题, 尤其是风险控制和信贷专业技术方面还要不断加强 (《农村经营管理》2009.3) 。在小额信贷机构的盈利性和风险性方面, 杜晓山教授也做了相关统计, 以河北易县为例, 扶贫社每年可支持5000户左右, 直接受益人口达65000余人, 累计发放贷款6000多万元, 还贷率达90%多, 每年纯利润几万到几十万不等, 这位小额信贷的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动力。
三、农村地区金融供给状况简述
农村金融分为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 政策性金融主体主要包括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国际组织等。但是这部分资金对于巨大的农村市场而言还是过小, 无法满足农户的需求, 据统计2008年我国共发放扶贫贴息贷款207.6亿元, 覆盖贫困村5万余个, 扶持贫困户800余万, 但这仍然只占一小部分。而且政策性金融是不盈利的, 多由捐赠、财政等负担, 不具有可持续性, 也无法从根本上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村商业性金融, 尤其是小额信贷近年来在农村地区发展较快, 却也面临着大量问题。小额信贷资金供给渠道狭窄, 农村资金大量外流与农村地区巨大的资金需求形成鲜明对比。小额信贷机构只贷不存, 严重影响着其功能的发挥, 有的小额信贷公司甚至经常出现无款可待的局面, 因此, 拓宽融资渠道, 增加资金供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
第一, 商业性金融战略收缩。信息不对称条件下, 由于害怕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 商业性金融机构选择进行信贷配给, 出现“惜贷”和“拒贷”。同时, 大部分机构撤出农村。2009年, 原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总结道:我们全国有3.5万个乡镇, 其中, 2800个没有正规金融机构的网点, 8900个只有一个网点。据统计, 2009年, 县及县以下的地区人均贷款额为7700元, 而城市人均贷款额为3.5万元, 农户贷款仅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的
3.6%。
第二, 政策性金融缺位。农业由于其弱质性, 需要国家适当地扶植。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都具有相关职能, 但是由于他们商业化的运作模式, 使得政策性金融趋于商业化。同时, 农业政策性保险体系尚不健全, 政策性金融作用有限。
第三, 合作金融名不副实。合作金融应由社员入股组建而成, 由社员民主管理, 为社员服务。但实践证明这种模式行不通, 产生很多问题。信用社资金供给能力不足, 长期经营农村业务, 产生了大量坏账, 不利于其自身的发展, 更遑论进一步支援农村了。
第四, 民间融资活跃。大部分民间融资根植于农村, 与三农有天然的联系, 具有信息优势, 同时, 由于其灵活的借贷方式使其在农村有很大的市场。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5年百村金融调查结果, 农户从非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资金占样本的62.2%。农村企业也大量从非正规渠道融资, 它们采取入股、借贷等方式从民间筹集资金, 利息甚高。民间金融在活跃地方经济的同时其高额利息也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四、中国小额信贷发展情况
(一) 发展进程
社科院杜晓山教授把中国的小额信贷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实验阶段 (1993-1996年) , 该阶段没有政府组织参与, 主要由社会团体利用国外和自筹资金进行试点, 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 此时尚未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第二阶段:项目扩展阶段 (1996-2000年) , 该阶段政府从人力、资金、组织等方面积极推动小额信贷, 并要求予以推广。
第三阶段:各类项目进入制度化建设阶段 (2000-2005年) , 央行鼓励城乡正规金融机构进行小额信贷, 加大对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力度。
第四阶段:央行鼓励海外和民间资本介入, 试行商业性小额信贷机构获得 (2005年至今) , 2005年, 央行在西部五省试行开办了7个民营小额信贷公司, 2006年, 银监会出台放宽金融准入门槛的新政, 在中西部6省试点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基金互助社, 2008年, 将此试点推广到全国31个省市。
(二) 主要问题
农村金融分为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 政策性金融主体主要包括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国际组织等。但是这部分资金对于巨大的农村市场而言还是过小, 无法满足农户的需求, 据统计2008年我国共发放扶贫贴息贷款207.6亿元, 覆盖贫困村5万余个, 扶持贫困户800余万, 但这仍然只占一小部分。而且政策性金融是不盈利的, 多由捐赠、财政等负担, 不具有可持续性, 也无法从根本上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村商业性金融, 尤其是小额信贷近年来在农村地区发展较快, 却也面临着大量问题。小额信贷资金供给渠道狭窄, 农村资金大量外流与农村地区巨大的资金需求形成鲜明对比。小额信贷机构只贷不存, 严重影响着其功能的发挥, 有的小额信贷公司甚至经常出现无款可待的局面, 因此, 拓宽融资渠道, 增加资金供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
(三) 商业性小额信贷的主要成效
据小额贷款网的数据, 截至2011年12月末, 中国有小额信贷公司4282家, 贷款余额3915亿元, 全年累计新增贷款1935亿元。小额信贷公司的发展对农村地区金融环境的改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缓解了农村信贷中生产性资金不足的约束, 高利贷得到了有效控制。
五、小额信贷未来发展方向
(一) 政府应该加快改革, 放松管制
实践证明, 通过商业化的方式, 在农村地区引入小额信贷机构,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手段。但是, 目前在我国还一定程度上存在金融抑制, 使农村利率无法达到市场均衡水平, 利率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变量, 合理的利率能够影响投资率和储蓄率, 进而带动经济的发展。因此, 国家应该逐步放开金融管制, 在农村地区进行金融深化改革。
(二) 建立小额信贷批发基金
小额信贷机构发展最大的问题是资金短缺, 缺乏融资渠道。它们不能吸收存款, 用于借贷的资金只能是自有资本, 这大大限制了这些机构的发展。参考国外的经验, 我们可以建立小额信贷批发基金, 来解决这个问题。小额信贷基金定义如下:通过多种方式募集资金, 由独立于政府的专门基金管理委员会进行管理, 将所筹资金通过甄选的农村小额信贷机构间接投入农村地区的集扶贫、盈利目标于一身农村发展支持基金。类似的基金有很多, 如孟加拉的农村就业支持基金会, 巴基斯坦扶贫基金会, 阿根廷社会资金开发基金, 尼泊尔农村小额信贷发展中心等。小额信贷批发基金其实质是“金融互联”, 选择小额信贷机构作为批发基金和贷款者之间的中间组织, 有利于将“农村正规金融的资金优势和小额信贷机构的信息优势相结合, 解决正规金融机构面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简化交易程序, 降低融资成本, 提高其信贷的可得性”。
摘要:文章简要回顾了农村信贷供给的相关理论, 并指出基于市场规律的商业性小额信贷对于农村发展的重要性, 最后提出了目前中国小额信贷发展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思路。其中, 建立小额信贷批发基金, 通过金融互联解决资金供应问题是本文的一大创新。
关键词:小额信贷,农村金融,批发基金
参考文献
[1].罗纳德, 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上海三联书店, 1988.
[2].FredD.Levy.ApexInstitutionsinMicro-finance[J].CGAPOccasionalPaper, 2002 (6) .
[3].褚保金, 张龙耀, 杨军.中国农村微型金融批发基金机制审计和监管创新[J].经济体制改革, 2012 (1) .
[4].杜晓山.我国小额信贷发展报告[J].农村金融研究, 2009 (2) .
[5].谭燕芝.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之关系的实证分析:1978-2007[J].上海经济研究, 2009 (4) .
[6].彭建刚.中国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0.
[7].黄蕊.从国际经验考察中国小额信贷的商业化进程[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8 (3) .
【农村小额存款】推荐阅读:
农村小额信贷业务09-19
农村信用小额信贷分析05-15
对农村小额信贷发展09-21
农村商业银行小额信贷07-01
县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工作实施办法10-08
旌阳区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工作实施方案06-18
大数据应用下电商开拓农村小额信贷市场探析08-26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安全调研报告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