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额信贷模式(共12篇)
小额信贷模式 篇1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资金的缺失严重阻碍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因此解决“三农”问题, 首要解决的就是农村资金融通问题。着重对我国现存的三种主要小额信贷保险模式进行分析, 并指出其中不足, 进而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 以期为农村资金流转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农村小额贷款,保险模式,农业保险
1 发展农村小额信贷保险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飞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但农业反哺工业问题严重, 随之而来的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巨大。而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农业大国,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无论从经济角度出发还是从国家安全角度出发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今我国农业发展缓慢、农民收入水平偏低究其根本原因实为资金问题。从供给者的角度出发, 目前我国正规金融机构下设村镇的营业网点较少, 难以解决农村资金问题, 从效益的角度出发, 农户对资金的需求额小量大, 正规金融机构在进行农户调查时征信费用较高, 而贷款利率却较低。相比较而言, 贷款给工商企业的征信成本更低、收益更高, 并且目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市场经济中仍处于垄断地位, 因此在资金流转问题上将资金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这种农村补贴城市的问题仍然存在。在非正规金融机构方面, 目前民间借贷还不甚完善, 主要是以熟人介绍的方式进行, 且融资成本偏高, 难以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从需求者角度出发, 作为农村资金需求主体, 无论是农户、家庭手工业者还是刚刚起步的中小企业都缺乏有效的担保物与担保人, 而农村资金借贷却主要是以担保的形式进行, 农民难以借得资金, 更加难以借到满足农业发展与生产扩大的大额资金, 并且借款手续繁复, 借贷金额偏小, 资金供求存在严重失衡;民间借贷的高成本更是让众多农户望而却步。而农村经济主体资金短缺, 一方面农户缺乏资金租用耕地, 严重阻碍了农地流转, 农业规模化难以实现, 不利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农业收入远低于外出打工的收入, 使大量青年劳动力远离土地, 农业生产多由老弱妇孺进行, 使农业现代化难以实现;劳动力与资金的缺乏又严重阻碍了农产品的深加工, 初级农产品的低附加值有碍于农民收入提高, 农业产业化难以实现, 长此以往, 农业生产进入恶性循环, 甚至会威胁到我国的粮食安全, 因此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农业大国, 建立真正惠农便民的农村信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运用保险方式, 利用第三方担保平台的专业性与公正性, 大力发展农村小额信贷保险为农户贷款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有效担保, 对规避原有信贷体系的低效率、高成本以及在政策性贷款中出现的寻租行为, 满足广大农户多样化的贷款需求,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现存农村小额贷款担保模式主要分为附加投保型和直接投保型两种, 具体说来有以下三种情况:
2.1“人身保险+小额贷款”发展模式
主要是通过由借款人购买小额定期人寿保险或意外伤害保险, 并将出借资金的金融机构作为第一受益人, 当借款人因意外事故导致死亡或高度伤残时, 由保险公司按照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金额给付死亡保险金或高度伤残保险金。若给付的保险金额高于金融机构贷款金额, 则超出的部分归第二受益人所有。若被保险人想要解除保险合同, 则需第一受益人, 也就是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同意投保人解除合同的书面证明或借款人已提前还清贷款的书面证明。在合同解除后, 保险公司退还被保险人保单的现金价值。而在少数发达地区, 还存在利用长期寿险保单的现金价值做担保进行资金借贷的情况, 相当于有价证券的质押。
以“人身保险+小额贷款”发展模式进行资金融通, 可以有效规避因借款人发生意外事故造成伤残、死亡导致无力偿还相关债务所带来的违约风险, 一旦借款人因保险事故造成伤残或死亡, 由保险公司在保险金额范围内, 直接对金融机构进行赔偿, 大大减轻了金融机构的损失金额与追偿压力, 并且在一定范围内为借款人提供了有效担保, 简化贷款担保手续, 同时为借款人家属减轻偿债压力, 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地区资金的融通。
2.2“农业保险+小额贷款”发展模式
农业收入为广大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 农业生产中不可避免的会受到自然灾害病虫害以及其他保险事故的侵袭, 给农户造成巨额经济损失, 一旦农户的主营业务收入受到影响则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农户无法还款的违约风险。而农业保险的介入, 在某种程度上恰好为农户提供了有效担保。在农户因保险事故蒙受损失时, 其损失在保险金额范围内可以得到及时赔付, 而将金融机构列为第一受益人, 则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金融机构所面临的损失。
农户一般收入水平偏低, 风险抵御能力较弱, 资金多投入农业生产中, 几乎没有富余资金, 若农业生产受损, 必定会导致还款困难。以“农业保险+小额贷款”发展模式为农户贷款提供担保, 可以将农户在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固定化, 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农民收入, 维护银行利益, 促进农村资金的融通。
2.3 农村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发展模式
农村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主要是针对农村的小微企业以及种养大户来进行贷款的担保, 通常保险期限为一年, 并且有严格的保险金额限制, 当被保险人即农户或小微企业逾期无法还款达到一定期限时, 由保险公司代为还款, 但通常设置一定的免赔额, 即风险由保险公司与银行共同承担, 而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对银行与保险公司的损失进行补偿。即做到银行、保险公司、政府三方合作, 另农户在购买保证保险后无需任何抵押, 即可向银行贷款, 简化了农户贷款手续, 节约农户信贷成本, 从根本上促进了农村资金的融通。
3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针对“人身保险+小额贷款”发展模式
此种模式下, 一方面人身保险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赔偿只局限于借款人因意外事故导致重度伤残与死亡, 并且还有诸多限制, 如被保险人自杀、斗殴、吸毒、酒后驾驶、攀岩潜水等危险性活动所造成的意外伤害, 保险公司不负责赔付, 也就是说, 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 农民以意外伤害保险或定期寿险做担保进行借款, 对银行资金安全性的保障程度并不高;另一方面, 造成农户还款困难的原因具有多样性, 如被保险人家庭负担过重, 投资失败等都会造成借款人的违约风险, 而单纯因借款人死亡伤残造成无法还款的概率极小, 因此这种模式对银行的吸引力极小。
而对于农户而言, 人身保险的保险费用较高, 相当于无形当中提高了借款成本, 加重了农民负担, 并且多数农户本身的保险意识较弱, 对人身保险的认可度较低, 也阻碍了人身保险的推行。而以长期寿险的保险现金价值为担保进行借款更是只有在极少数的发达地区才可推行, 不具有大范围推广的可行性。
3.2 针对“农业保险+小额贷款”发展模式
现阶段, 农业保险虽有政府扶持, 可以以较少保费对农业风险进行保障, 但却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体制弊端。一方面保障范围狭小, 保险责任主要为暴雨、洪水、雪灾冰灾等自然灾害, 但实际上农户在农业生产中不仅面临着自然风险, 还面临着诸如农产品价格下跌等市场风险, 风险的多样性与保险的片面性必然会导致农户还贷压力增大违约风险增加, 另一方面, 由于我国目前在农业保险推行与实施方面制度与设施并不完善, 农户在受灾后存在理赔困难、索赔数额少的现象。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公司在农村下设营业网点数目极少, 投保过程中又存在业务操作不规范的现象, 部分农民表示, 无保单收据无营业网点造成理赔困难, 且保障金额多为农业生产的成本, 理赔数额过小, 并不能对农民的生产生活产生显著的帮助, 农民的投保积极性不高, 因此在运用到农业贷款的过程中虽对银行等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有一定的保障作用, 但补偿能力有限。
3.3 针对农村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发展模式
目前我国的农村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还只是针对于种养大户以及刚刚起步的小微企业, 并且只在发达地区试点进行, 还未进行全面推广, 覆盖面有限。一方面在地域范围上, 多数地区还未施行, 另一面在受益群众上还只是局限于规模较大农户, 对小规模农户并未涉及, 总体上说惠及面过小。在期限上只局限于推行一年期保单, 期限过短, 对于刚起步的小微企业而言, 贷款的短期性与发展的长期性形成对比, 小微企业依然面临巨大还款压力, 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小微企业的成长, 而对于广大小规模农户, 其资金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4 对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加大信贷保险宣传力度
目前我国涉农人员普遍文化水平不高, 且因前期保险业务活动的不规范, 让多数农户对保险业务产生了较深的误解, 因此针对农户部分, 需要保险公司加大对相关保险产品的宣传力度, 政府也需给予正面引导, 树立良好形象, 增加农户的接受程度。通过细致讲解, 让农户对小额贷款保险有深入了解, 理解保险责任与责任免除含义, 明确相关奖惩条例, 以便于后续工作的展开。
4.2 加深银行等金融机构与保险公司的全面合作
保险公司作为农户的担保人, 其与金融机构存在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关系, 因免赔额的存在, 在农户发生违约行为时, 保险公司与银行同时遭受损失。因此无论在投保初期的资格审查、信贷期间的监督管理, 还是在贷款后期的追偿, 都需要保险公司核保理赔专员与金融机构信贷人员通力合作, 做到全面掌握借款人信息, 了解款项用途, 禁止将借款用于非生产盈利方向, 对违约风险及时预见, 避免损失扩大化。并且保险公司也可通过进驻银行在贴近农户的同时, 提高自身信用形象, 节省费用开支。
4.3 加强保险产品的创新
针对未能实行农村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的区域, 可先采用“农业保险+小额贷款”的发展模式, 但针对于农业保险部分需改进, 即对农户收入损失给予一定程度的补偿, 真正降低农户实际损失, 降低农户违约风险。而针对于采用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的地区, 应注重实行过程中时间的连续性, 可开发部分产品应用于中长期贷款以保证借款人长期发展的需要, 真正做到惠实于民。
4.4 建立完善的信用追踪体系与奖惩措施
保险公司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经济体, 应利用其风险评估与风险度量方面的显著优势, 与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合作, 通过政府的支持, 建立起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 健全各农户的资信信息系统, 为将来建立独立的第三方信用担保体系打下基础。另外, 针对农户应做到奖惩并用, 对提前还款及分期付款的农户给予优惠费率, 对连续贷款按时还款的农户可适当提高授信额度, 对可提供抵押物、质押物的农户给予保费减免。对于不能按时还款的农户, 可公开其违约信息, 并上报银行系统, 对于恶意违约者, 要与其个人医保系统进行联网;针对于小微企业, 则企业法人与高层管理者要付连带责任, 同样计入个人征信系统, 对取得税费减免的企业, 取消其一切优惠, 待所有费用还清之后才予恢复。
4.5 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我国目前针对于农户的信用评价体系建设缺失, 且农户贷款具有少担保、规模小、征信困难等特点, 这就增加了保险公司与金融机构推行保险与贷款的困难, 因此政府无论是在宣传上还是资金上都应给予大力支持, 特别是针对于小额贷款保证保险, 需要政府给予最后保障, 对银行与保险公司的赔付基金予以补贴, 但部分地区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依靠地方财政难以给予有力支持, 这就需要国家加大扶植力度, 以保证资金真正服务于“三农”。
参考文献
[1]王东胜.农村信贷+保险模式的可行性分析[J].新疆金融, 2009 (1) .
[2]庄慧彬.解决农村融资难题—贷款保证保险与贷款信用保险间的优劣分析[J].保险研究, 2010 (3) .
[3]周强.农户小额贷款保证保险问题探析[J].中国保险, 2011 (6) .
[4]李广子.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的前景[J].中国金融, 2015 (7) .
小额信贷模式 篇2
摘要:小额信贷是21世纪的一种新的 农村金融市场,农民支付一定数额的贷款和规定性金融服务,它必须与一个国家扶贫政策的背景相符合,它的存在和发展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为了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主要通过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模式在中国的小额信贷,以帮助农村信用社的生存和发展,农村信用社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在农村小额保险风险模型下的金融视角的分析和提出的策略包括小额信贷,并提出了防范普惠金融视角下农村小额保险小额贷款模式风险的策略。关键词:小额信贷;小额保险;普惠金融
研究思路:本文从小额信贷与小额保险的发展现状入手,阐述了小额信贷与普惠金融的关系,分析了普惠金融下的农村小额信贷供需关系及其失衡原因,再次对农村小额信贷可持 续发展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创建措施及建 议供有关部门参考。1选题背景
由于富人和大的企业拥有更多的金融服务机会,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重大使 命就是通过小额信贷或微型金融这样新的渠道方式来为那些传统金融服务顾及 不到的贫困弱势人群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我国小额信贷的引进是与我国扶贫攻 坚的历史任务密不可分,信贷扶贫一直以来是我国政府采取的一种重要扶贫形 式。自1986年我国开展开发式扶贫以来,一直致力于通过发展区域经济来实现 帮助区域贫困人口脱贫。但由于监督不到位,无法使扶贫资金发挥应有效用,弱 化扶贫效果。同时,国外的小额信贷业务尤其是孟加拉格莱珉银行的相关成功经 验说明,以小额信贷的形式不仅可把资本直接输送到贫困人群,而且可以变“输 血为造血”,有助于借款群体实现脱贫致富。这些实效引起了我国相关部门和专 家的关注,并开始尝试开展小额信贷工作,推动小额信贷在扶贫攻坚战中成为一 种直接而有效的工具。自我国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已经经过数十年的持续发展,农村经济面貌也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很多农村早已脱贫,其中不少农村地区特别是东部沿海 地区的农村正向小康迈进。但不可忽视的是,尽管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自20世纪 9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农村人口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绝 对数仍然是一个大数目。目前,我国的扶贫方式主要分为“救助式扶贫”和“开发式扶贫”,前者主 要是分款到户、补贴到人,后者主要是通过特定的项目,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来进 行自我发展。通常我们把“救助式扶贫”比喻为“输血”,而把“开发式扶贫” 比喻为“造血”。如何向农村人口提供金融服务,是农村经济发展必须要解决的 问题,一直以来也是各国政府所面临的难题与挑战。发展农村小额信贷为解决这 一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小额信贷是以农村为区域建立的一种目标完全不同于 传统银行宗旨的金融制度,它是在特定的制度和条件下,直接向目标群体提供生产经营性贷款以及综合技术服务的一种特殊信贷方式。
2、“小额保险+小额信贷”模式基本特征
这些年来我国小额信贷的发展,经历了从学习、借鉴、吸收等个三个过程。从时间上看,我国小额信贷发展大致包含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1年到1993 年,主要是项目小额信贷试验阶段。第二阶段为1993年到1996年,是项目小额 信贷与非政府组织操作并行的试验阶段。第三个阶段为1996年到2000年,主要 是因为政府已经意识到小额信贷对扶贫的重要意义,于是开始实施运用小额信贷 方式来进行扶贫,并在全国多数地区大力推广运用,成为一项重要措施。第四个 阶段是2000年以后,主要通过农村信用合作社及民间的各类小额信贷组织,以 机构运作模式开展小额信贷。经历了上述四阶段的发展,我国出现了非政府组织 专业小额信贷、政府组织的小额信贷和正规金融机构运作的小额信贷多元化发展 新格局。小额信贷的理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过去总是认为小额信贷就是
3、研究目的及意义
3.1研究目的:当前我国还没有对普惠金融做出规范的相关金融法律法规,农村金融机构匮乏,农村基础设施不足,城乡金融资源的配置及其不平衡,造成农村弱势群体金 融需求无法得到积极响应与满足,在这种环境下,只有通过优势互补和业务竞争 等措施,打破农村信用社在目前农村小额信贷方面的一家独大的局面,实现规范 化发展小额信贷,以达到真正满足基础个体的多元化金融服务,为建设符合“三 农”特点的全面、广泛、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真正起到“补充”和“激励”作 用,达到构筑普惠金融的目标。3.2研究的意义:随着小额信贷业务不断拓展,信贷资金逐渐增多,规模逐步扩大,民间团体和国际非政府组织多形式渗入,小额信贷出现了业务管理混乱,信贷监管不利,信贷程序不规范,风险防控手段落后等现象,进而导致小额信贷风险随之加大。为防范和分散信贷风险,确保小额信贷能够可持续发展。4普惠金融相关理论
普惠金融:是指一个能全方位行之有效的为社会所有人,尤其是为那些贫困以 及低收入人口提供金融服务的体系,其内涵包括如下三个层面:首先,普惠金融 是一种理念。只有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金融服务,才能让他们有机会参与到经济 发展中来,并实现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二是为了让所有人都获 得金融服务的机会,就必须进行金融体系创新,其包括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机 构创新。三是由于大型企业和富裕的人己经获得了金融服务机会,因此构筑普惠 金融体系的首要目的就是要把被传统金融机构服务忽视的贫困人口纳入服务范 围中来,这也需要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提供相应服务于那些贫困人群和小微企 业。普惠金融不仅包含了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扶贫的功能,而且还超越了一般金 融机构的服务范围,强调建立一个完整体系,不再忽略边缘化那些有一定扶贫性 质的金融机构。而且,普惠金融体系提出金融机构需将弱势群体、产业、地区纳 入服务对象中,并使其获得公平的服务权益,因此普惠金融体系原则上是一种和 谐金融的表现,其理念是为了满足所有人都能平等地享受金融服务,本质上即获 得公平的信贷机会和融资渠道使用权。但普惠金融体系并不是就等同于扶贫贷 款,扶贫贷款虽提供具有贴补性质的贷款利率,由于实施效果不理想等原因,导 致贷款的还款率低;而普惠金融更强调运营上的可持续,也就是在给贫困群体提 供金融服务的同时还需要维持自身财务上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的金融产品除了常 规存贷款业务外,还包括保险和理财等。从二者的差异可以得出,普惠金融体系 旨在针对弱势对象日益增多的各种金融信贷需求,提供其平等享受金融服务权益 的机会,这也是目前传统金融体系所不能及的。
普惠金融与小额信贷的关系: 普惠金融与小额信贷的产生是出于一个相同目的,即为弱势群体提供相关信 贷服务和其他金融服务,从而使得他们抓住获取收入的机会以便积累资产财富并 减少在危机和困难下的风险,提高社会地位及收入水平。其中小额信贷主张客户 的针对性,即针对贫困者,强调扶贫甚至于某些情况下带有慈善的性质,目的在于解决弱势群体和贫困者的资金方面需求,比较少考虑机构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又或太过于依仗机构外部注入资金,当供给断链时便很难继续坚持信贷业务。伴随小额信贷渐渐向微型金融发展,当金融机构不仅仅提供小额信贷金融服务时,便演变成了普惠金融。普惠金融注重贷款的还款率,注重金融机构的可持续 性发展,注重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注重发挥金融功能和完善金融体系。
普惠金融与小额保险实物关系:小额保险是依据公认的保险原理运营的,由各那些被正规金融忽略或排斥在外的农村地区和贫困 种不同的市场主体为低收入人群应对风险而提供的群体。小额保险包括公认的保险原理、服务低收入一步拓展和延伸,这一理念认同的是只有将包括穷 人群和多种主体提供三大要素,具有保费低廉、条款人为对象的金融服务有机融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 通俗易懂、手续简单等特点。鉴于小额保险在解决低收入群体保量帮助贫困群体降低贫困程度甚至脱贫,因而向贫 障方面的积极作用,世界银行、国际劳工组织、国际困及低收入人群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的普惠金融体保险监督官协会、国际小额保险中心等组织和一些系的建立就成为理想目标。普惠金融体系这一伟大 保险机构都在积极推动小额保险的发展。构想的提出,使得为低收入群体提供金融服务进入 保险公司出于成本与收益的考虑,在传统保险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从分散的微型金融机构和金融 市场上的目标客户主要是城市人群中的中高收入阶产品向建立全面的具有包容性的金融体系转变,把 层,低收入人群的保险需求往往被忽略或排斥在保小型化和边缘化的微型金融机构和产品纳入到正规 险体系之外。5风险的防范措施 5.1建立风险补偿机制。
由于农业的投入效益低下,农村信用社只得以高成本、低收入的方式向农户投放贷款,而鉴于农村信用社担负着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国家应从不同角度在政策上给予倾斜支撑,让农村信用社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中得以发展。如减免信用社支农贷款利息收入营业税等。对信用社投放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利息实行减免税,既可以减少信用社支出,壮大信用社的支农实力,同时又可以减轻农业负担。再比如建立农户贷款保险机制。农民在贷款生产经营中出现的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风险是无法防范的,农民目前的弱势问题不能完全推向市场和完全由农村信用社承担,应建立农户贷款的风险基金保障制度和农户贷款担保机制。5.2健全信用社内控机制,强化贷前调查工作。
贷前调查是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的一向重要制度,是加强和提高农村信用社贷款质量的关键。农村信用社在发放贷款前必须严把调查关。信用社的信贷人员应对农户的家庭人口、承包面积,劳力、家庭年收入、支出、资信状况等进行认真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对农户评级结果达成一致后,由评信小组成员签名确认,明确责任,并联责清收,对农户评信结果应在村公务栏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在发放贷款证过程中,应由信贷员送证到农户手中,严禁将农户贷款证交由村干部或农户代表代送,以防止丢失、涂改、乱收费等现象 5.3加强农村信用社员工的素质建设,把不良贷款风险降到最低
信贷输血、自我拯救、创新模式 篇3
对商业银行扶持小企业贷款的几点看法
小企业贷款是个普遍存在的难题,近些年来,虽然监管部门出台了一些指导意见和措施,但是实际效果并不很明显,近一两年反而由于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国家相应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而更显严峻。
2007年年底以来,由于经济过热和对恶性通货膨胀的隐忧,国家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和严格的信贷政策,商业银行纷纷提高信用门槛,减少对小企业的信贷额度,很多民营小企业顿感资金链紧张,融资难成为一个突出问题。进入今年下半年以来,宏观经济形势骤变,外需增速下降,投资需求疲弱,经济加速下滑的趋势明显,保增长开始成为政府头等重要的目标。宏观调控政策也相应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银行信贷规模的控制也随之取消,银行流动性转而充裕起来。然而,随着经济下行,国内很多地方出现大批小企业经营情况恶化的现象,而且银行普遍对未来几年的经济形势并不乐观。出于对风险的考虑,银行对信贷投向仍十分谨慎,银行间市场充足的流动性难以传导到企业,广大民营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并没有因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的宽松而得到根本缓解。
应该看到,小企业贷款难是个系统性问题,既有银行方面的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更有社会信用环境、金融市场发育程度、政府扶持措施、相关法律制度等更深层次的原因,并不是单方面的努力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的。但就银行来说,在既有的金融体系和金融环境之下,我认为至少还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做一些推动工作:
首先,更新观念,提高小企业信贷的战略地位。银行要清醒地认识到,资本市场是未来大企业融资的主渠道,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更充分竞争的到来,银行大企业贷款的空间会越来越小,小企业信贷将成为支撑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业务来源。而且,民营小企业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劳动就业以及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通过信贷手段扶持民营小企业发展是银行回馈国家和社会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当然,要突破小企业融资困局,不仅银行要转变观念,小企业也应顺势而为,充分利用这次经济调整机遇转变经营观念,积极进行业务转型和产品结构调整,促进企业的规范化经营。
第二,转变信贷管理模式,调整内部评价和组织管理体系。对银行来说,开展小企业贷款的难度要大大高于对大企业贷款的难度,成本也要高于对大企业的贷款成本,如果对小企业贷款的标准完全等同于对大企业的标准,就很难激发信贷部门的积极性。为此,银行应转变信贷管理模式,建立专门的小企业信贷部门,对小企业贷款业务进行专项指导和分账考核,使之成为能够支持小企业贷款管理模式的信用征集评价系统、业务受理审批系统,并加强小企业贷款人员队伍建设和专业培训。
第三,加强风险定价能力建设。小企业规模小,实力弱,信贷风险高,银行开展小企业信贷一定要有足够的风险识别和风险定价能力。不能准确对风险进行定价的商业银行的净利差会继续降低,即使存贷款规模扩张得再快,盈利能力也并不会相应上升。因此,银行应加强风险定价能力,并使之成为银行的重要核心竞争力。需要说明的是,银行不是高高在上的贵族企业,增强风险定价能力不能仅靠现代金融工程工具的采用,也要靠充分利用地缘、亲缘、人缘等“土办法”来弱化信贷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第四,努力通过金融产品创新来不断满足小企业多元化的信贷融资需求。银行应该根据小企业贷款资金需求“短、小、急、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创造适合小企业融资需求的金融产品,并且有目标地设计个性化的高附加值授信产品,形成特色化、差别化、多样化服务。
就兴业银行来说,遵照监管部门的指导精神,近年来兴业银行在小企业贷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在国内银行中第一家与国际金融公司(IFC)开展能效融资项目合作,重点为节能、环保领域的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在具体操作方式上,本行以国际金融公司认定的节能、环保型企业和项目为基础,按照自身的信贷审批流程,向符合条件的节能、环保型企业和项目发放贷款,国际金融公司将对相关贷款提供本金损失分担、相关的技术援助和业绩激励。
另外,我们正式推出了专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的“金芝麻”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方案。这一方案的最大亮点是与中小企业的现金流、物流紧密结合,降低了门槛,突出了实用性。方案共包括18 项单项产品,涵盖中小企业产、购、销 三大环节,能够一站式解决中小企业在低成本采购、融资采购、扩大采购、快速回笼、扩大销售、避免坏账、资金临时短缺、创业投资等方面面临的八大资金难题。
吴长江:
企业要学会自我拯救
当然,对于企业家自身来说,更需要反省,完成自我拯救。都是同等性质、同等规模、同一行业的企业,何以资金等问题的闸门对你关闭?
我认为,做企业要像竞走,既快又稳。太快容易摔跤,但你很少会看到竞走的人摔跤。所以说,做企业要快,又要控制风险。另外,做企业要像玩杂技,而不应像玩魔术。前者是练内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把基本功练好;后者主要是使用道具,没有道具就玩不成功。
很多以专业化见长的企业,在赚到钱后,经不起遍地黄金的诱惑,偏离主业,投资过快、过杂,比如开矿、搞房地产等等。追求多元化、追求超常规发展的赌性成为这些企业的主宰性战略,但是最后弄得自己的资金分散了,不了了之的大有人在。我认为,做企业要经历三年之痛,八年之痒。所谓三年之痛就是要沉潜于你的领域,不断投入,不要在乎眼前利益;八年之痒就是赚了钱之后,要经得各种诱惑。所以,做企业一定要“专”,要沉潜于你的主业。
同时,也可以看到,高利贷成了压垮这些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高利贷是把双刃剑,江浙一带很多民营企业的高速发展就和活跃的民间借贷息息相关。然而,在宏观紧缩的时候,高利贷可能就是令你万劫不复的毒药。由于银行贷款难,高利贷风险高,所以民营企业要反省现金流的管理。宁可做专,再做强,也不要盲目扩张,企业要保证现金流。雷士十年的发展证明,只有先把企业的平台做大做强,才有机会吸引到更多的投资。今天,我们的资本层面已经国际化了,这也是对我们持之以恒实践的最好回报。
赵立新:
寒冬也能孕育生机
经济寒冬这次来得很凶猛,对于企业而言,不管你是否准备好,寒冬的来临都是不可避免的,企业自身也应该有这样的觉悟,能够在危机没有到来之前就未雨绸缪,做好各方面的准备。我要说的是,无论冬天多么凄冷,多么难熬,冬天也依然会孕育无限的生机,冬天过后,便是勃勃生机的春天,对于企业来说,挺过去了,就是胜利,就能够图谋更大的发展。
说拯救企业家,事实上与这个大环境是息息相关的,往常的时候可能我们不会用“拯救”二字来说企业家这个群体。这次是经济的寒冬与自然的寒冬不期而遇,金融资本市场的冬天和现实意义的冬天一样,风很大,雪也很厚。美国的次贷危机一来,雷曼兄弟倒了,华尔街哀鸿遍野,几十万亿美元短短几天时间凭空蒸发,现在各个行业明里暗里都在进行裁员、缩减投资。说实话,是人心惶惶,寒气逼人。
目前,很多生产企业和外贸企业的生存状况是最为艰难的,这也与企业的商业模式有关。在不断变化的国际经济形势面前,旧有的模式事实上不断地在考验着国内的这些生产企业。自己生产,自己销售,这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已经显得不堪重负;加工订单,外销产品,在国际环境的影响下,这条路也已经开始越走越窄。
如何面对日趋严峻的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做出新的变革和决定,已经是摆在众多企业主面前的一道很大的难题。但同时,从某些角度讲,这也为国内企业带了很多的机遇,客观上,由于有了更多更新的忧患,也催生了很多新兴行业和产业。
很多企业现在将目光投向了新媒体行业,希望能够在这一行业找到更多新的商机,像我们二十四城的商家加盟网络代售平台近日的招商就特别火爆。
现在,为数众多的加工外销型外贸企业转身发现,国内的需求其实远远超出欧美国家,无论是市场容量还是未来的发展潜力,都十分巨大。而作为外贸行业来讲,扩大国内市场,重新铺设渠道,建立分销市场,占领终端份额,始终还是无法与现已经构架成型、专注于国内市场的企业相比,电子商务毋庸置疑地在此时成为了最佳选择。然而,对于外贸企业来讲,怎样在国内操作电子商务始终存在一定的经验不足。选择有着一定从业经验的分销平台作为合作伙伴,让其代理企业的推广及运营,大家抱团过冬,在新媒体行业成就新市场,成为众多企业的新目标。
小额信贷模式 篇4
1 小额信贷的特点及效应分析
小额信贷在经营目标、客户特点、产品特点和贷款方式等方面具有面向低收入群体和微型企业的特点。同时,小额信贷的信贷服务活动还具有持续性特点,只要客户能够按时偿还贷款,就可持续地获得信贷资金支持。小额信贷正常运作的基本机制是建立一种客户主动还款的激励机制,给予守信者获得重复贷款的机会以及因获得信用升级而得到更大额度贷款,可为老客户和守信客户提供一定的利率优惠。
小额信贷的发展对促进农业生产、扶持农村弱势群体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可促使农户扩大生产,促进消费增长。当农户获得小额信贷以后,生产条件改善,有更多的资金投入生产,从而提高其原有的效用水平。根据边际消费倾向(MPC)递减规律,与富人比较,穷人的MPC更大,当穷人获得小额信贷后,其消费意愿会远大于富人获得这笔贷款后的消费意愿。因此,农村小额信贷的投放会促使农户进行更多的消费。二是增加农民收入。获取小额信贷可使农户改善现有生产条件,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农户将贷款用于创收活动以增加利润收入。三是缓解农村金融市场的货币供需矛盾。商业银行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企业,其经营理念使其将资金投放到可获得较高收益的大城市。受此趋利动机的影响,各银行在农村吸收存款后,将这部分资金投放到经济发达地区,从而造成农村资金外流严重,致使农村金融市场的货币供需不均衡。而小额信贷通过对农户提供信贷服务,改善贫困农村与城市之间信贷分配不均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金融市场的货币供需矛盾。
2 国外小额信贷模式分析
2.1 两种较为成功的小额信贷模式
2.1.1 孟加拉乡村银行(GB)模式
孟加拉乡村银行被称为“穷人银行”,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扶贫模式。1976年,穆罕默德·尤纳斯博士在孟加拉的Jobra村开创小额信贷实验项目,1983年当局允许该项目注册为正规银行,乡村银行由此成立。在此后的30年间,乡村银行逐渐发展成为组织及全国的金融机构,服务于全国64个地区的68000个村,还款率达到97%以上[2]。
乡村银行的组织系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自身的组织机构,分为4级,即总行—分行—支行—营业所;另一部分是借款人机构,分为3级,即会员中心—会员小组—会员。实行小组会议和中心会议制度。每周召开一次小组会,每半个月左右召开一次中心会,会议的中心内容是进行收款活动,交流致富信息、传播科技知识等。乡村银行的服务对象只限于穷人,而且每户只限一人。贷款仅资助生产性项目。贷款期一般为一年,从第二周开始还贷,每周还本金的1/50。初次贷款金额为1000元,如借款人能按规定还本付息,第二次可贷1500元,最高一次可贷3000元,连续扶续直至脱贫为止。在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实践中,小额信贷是一种小额、短期信贷方式,不需要担保,直接贷款到户,手续简单方便易行。
2.1.2 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BRI)模式
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是印度尼西亚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是印度尼西亚唯一一家从事小额信贷业务的国有商业银行。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小额信贷部(BRI—UD)的小额信贷业务选择在贫困线以上、信用状况合格、有潜力的个人或家庭小作坊作为目标客户,提供期限最长为2年或3年的贷款,而贷款只允许用作流动资金或购买固定资产。贷款客户可以选择贷款期限内每月还款或分3个月、4个月、6个月的分期还款。
BRI—UD的小额信贷组织机构,从上至下有四层,即总部—15个地区分行—320个支行—4500个位于乡村地区的营业所。乡村营业所是BRI—UD最重要的机构组成部分,通常位于农村乡镇的中心位置、市场附近,一般只租赁一间房屋。一个营业所通常可覆盖16—18个村庄,服务4500名储户和1700名贷款客户。每个营业所有四名职责明确的员工,分别为经理、信贷员、营业员和会计。BRI—UD通过存贷利差所获的信贷服务收入,完全可以覆盖其运营成本,并利用所获利润,不断扩展金融服务业务的广度和深度。
2.2 孟加拉GB模式与印度尼西亚BRI模式比较
孟加拉GB模式与印度尼西亚BRI模式在扶贫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二者的特点比较如表一所示。
2.3 成功经验
2.3.1 孟加拉GB模式
一是合理的经营模式和非政府组织的高效率。政府给予乡村银行充分的自主经营权,使其可以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潜能。二是借款对象重点关注最贫困的人。因为越贫困,贷款资金边际效用越大,缓解贫困作用更好,借款人对贷款运用重视程度越高。三是注重技术支持。乡村银行在向借款人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还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积极参与借款人的生产活动。四是控制贷款额度,适度放贷。过度负债不仅会对借款人造成过大的还款压力,还可能使其因超过预期还款能力而放弃还款。乡村银行严格控制信贷额度,适度放贷,并结合实际情况,严格核算项目需求,保证其正常运营。五是政府政策支持。政府在初期的财政支持,使其获得大量的廉价资本,使得盈利成为可能。同时,政府在税收、准备金等方面给予宽松政策[3]。
2.3.2 印度尼西亚BRI模式
一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良好信誉。BRI—UD长期致力于印度尼西亚农村经济的发展,长期发放政府补贴贷款,在农村形成了较好的声誉。因此,广大农户愿意把储蓄存在BRI,更倾向与从BRI—UD获得贷款。二是设置激励机制。BRI—UD分别通过绩效奖金、分档储蓄利率和返还贷款本金对整个经营活动中涉及的银行营业人员、储蓄者、贷款者三方进行激励。三是注重财产抵押与品质审查。BRI—UD通过基层经理对借款人进行品质调查,以弥补信息不对称性的缺陷。同时,要求财产抵押以保证还贷。四是指导穷人投资,鼓励穷人储蓄,帮助穷人理财,提高穷人素质[4]。
3 借鉴国际经验发展我国小额信贷的建议
尽管孟加拉GB模式与印度尼西亚BRI模式所强调的重点不同,采用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是在本土根据当地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进行金融创新而成长的,从而能持久地为国内低收入阶层及微型企业服务。在我国的实践过程中,国外的成功经验给了我们许多有价值的参考。我国的大多数机构在技术上都采取了GB模式,但实践中还没有达到国外同类机构的水平。比较孟加拉和印度尼西亚两国小额信贷的模式和经验,我国不能简单地选择某个国家现成的成功经验,而应借鉴其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设计适合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小额信贷模式,以缓解长期以来金融资源的贫困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
3.1 加大政策支持,积极拓展小额信贷资金
一是适度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降低进入门槛,强化监管约束,促进农村地区形成投资多元、种类多样、治理灵活、服务高效的金融体系。二是建议由政府划出一块扶贫资金作为发展小额信贷专项资金,由小额信贷实施机构提出申请,经扶贫机构和资金管理部门审批同意后,用于补贴小额信贷工作经费或周转用于小额信贷的资本金。三是减免小额信贷机构的营业税和所得税,作为其支农的补偿。四是改变部分金融机构“抽血”的角色,规定在农村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要把所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用于农村小额信贷的投放,减少农村资金外流[4]。
3.2 坚持市场化原则,减少政府干预
允许小额信贷机构在法律监管下自由决定利率,使其能覆盖运营成本;建立小额信贷担保基金,为其从金融市场获得资金创造条件,发挥扶贫政策的诱导性功能,引导各种小额信贷机构实行商业化经营,实现政府扶贫与小额信贷经营的分工与协调。同时,建立强有力的农业风险信贷补偿机制,扩大农业风险承担的主体,提高农村信贷系统的抗风险能力。
3.3 注重贷款支持和技术服务相结合
将贷款支持和技术服务相结合,实现扶贫、高还贷率和机构持续发展这三者的协调发展。为小额信贷机构的建立和运行提供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持,加强交流、合作与人员培训,不断提高小额信贷机构的经营水平。同时,建立培训基地,提高农民贷款投资项目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变化应对能力,提高项目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韩平.农村金融业务与改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2]焦瑾璞,杨骏.小额信贷和农村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3]陈心宇.小额信贷模式的选择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10).
小额贷款公司操作模式 篇5
小额贷款公司是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小额贷款公司是企业法人,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以全部财产对其债务承担民事责任。小额贷款公司股东依法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以其认缴的出资额或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小额贷款公司应遵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执行国家金融方针和政策,执行金融企业财务准则和会计制度,依法接受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
小额贷款公司应执行国家金融方针和政策,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开展业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担风险,其合法的经营活动受法律保护,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涉。
如何申请成立小额贷款公司
首先,有试点意向的区(县)政府向市金融办递交试点申请书,阐明试点工作方案并承诺承担风险防范与处置责任。其次,的区(县)政府,对本区(县)符合相关条件及有申报意向的小额贷款公司主要发起人进行筛选。最后,经筛选的小额贷款公司主要发起人向所在区(县)政府递交小额贷款公司设立申请材料,区(县)政府完成预审后上报市金融办复审。小额贷款公司申请人凭市金融办批准批文,依法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手续并领取营业执照,并在5个工作日内向当地公安机关、银监局和人行分行报送相关资料。
申请成立小额贷款公司的条件
1.有符合规定的章程。
2.发起人或出资人应符合规定的条件。
3.小额贷款公司组织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应由50个以下股东出资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有2-200名发起人,其中须有半数以上的发起人在中国境内有住所。
4.小额贷款公司的注册资本来源应真实合法,全部为实收货币资本,由出资人或发起人一次足额缴纳。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不得低于2000万元;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不得低于4000万元。主发起人原则上净资产不得低于2000万元,资产负债率不高于70%,连续三年赢利且利润总额在500万元以上。主发起人持股原则上不超过20%,其他单个股东和关联股东持有的股份不超过注册资本总额的10%。
5.有符合任职资格条件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
6.有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和从业经验的工作人员。
7.有必需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
8.有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安全防范措施和与业务有关的其他设施。
9.省政府金融办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小额贷款公司经营的原则
1:小额贷款公司要建立适合自身业务特点和规模的薪酬分配制度、正向激励约束机制,培育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企业文化。
2:小额贷款公司在坚持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原则下自主选择贷款对象。小额贷款公司发放贷款,应坚持“小额、分散”的原则,鼓励小额贷款公司面向农户和微型企业提供信贷服务,着力扩大客户数量和服务覆盖面。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小额贷款公司资本净额的5%。在此标准内,可以参考小额贷款公司所在地经济状况和人均GDP水平,制定最高贷款额度限制。
3:小额贷款公司应建立适合自身业务发展的授信工作机制,合理确定不同借款人的授信额度。在授信额度以内,小额贷款公司可以采取一次授信、分次使用、循环放贷的方式发放贷款。
4:小额贷款公司应建立健全贷款管理制度,明确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业务流程和操作规范,切实加强贷款管理。
5:小额贷款公司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审慎、规范的资产分类制度和资本补充、约束机制,准确划分资产质量,充分计提呆账准备,确保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始终保持在100%以上,全面覆盖风险,及时冲销坏账,真实反映经营成果。
6:小额贷款公司要建立发起人和股东承诺制度。发起人向批准机关出具承诺书。公司股东与小额贷款公司签订承诺书,承诺自觉遵守公司章程,参与管理并承担风险。
7:小额贷款公司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审计机制,提高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价,并对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进行纠正和完善,确保依法合规经营。
8:小额贷款公司执行国家统一的金融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应真实记录、全面反映业务活动和财务状况,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并提交权力机构审议。有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可引入外部审计制度。
9: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利率上限不得超过司法部门规定,下限为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具体浮动幅度按照市场原则自主确定。
10:县(市、区)小额贷款公司的核准机关应在当地确定一家银行作为小额贷款公司的开户银行,并委托该行监测小额贷款公司的日常现金流和贷款资金流向,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向当地政府指定的小额贷款公司监管部门报告。
11:小额贷款公司应按规定向当地政府金融办或政府指定的机构以及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报送会计报告、统计报表及其他资料,并对报告、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负责。
12:小额贷款公司应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及时披露经营情况、重大事项等信息。按要求向公司股东、相关部门、向其提供融资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关捐赠机构披露经中介机构审计的财务报表和业务经营情况、融资情况、重大事项等信息。省政府金融办有权要求小额贷款公司以适当方式,适时向社会披露其中部分内容或全部内容。
小额跨境电子商务物流模式剖析 篇6
关键词:小额 跨境电子商务 物流模式 B2C
1 概述
所谓小额跨境电子商务(Mini Cross Border E-Commerce),或称在线小额外贸,就是中国卖家通过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直接与海外小型买家进行在线交易。小额跨境电子商务有点类似国内非常火爆的淘宝网,只不过你所面对的买家是除中国大陆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小型批发商和终端消费者。与大额外贸交易不同,小额跨境电子商务多为小额订单,但订单频率高,买家对送货的快捷性要求较高,规模运输难以实现。如果不能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物流配送模式,物流环节势必成为制约小额跨境电子商务业务发展的瓶颈。
2 小额跨境电子商务现有物流模式
2.1 国际小包和国际快递
目前跨境电子商务中的C2C平台(也称外贸小额批发平台或小宗B2B平台),如阿里速卖通、敦煌网、易唐网,它们提供跨境交易平台,不参与物流、支付等交易环节,国外买家(小批发商或最终消费者)通过平台向国内卖家(外贸企业)下单以后,国内卖家选择国际小包或国际快递进行货物投递。国际小包包括中国邮政小包,香港邮政小包和新加坡邮政小包等。国际快递有EMS、FedEx、DHL和UPS等。
2.2 B2C外贸企业联盟集货
一些中小型B2C外贸企业结成战略联盟,通过签订协议成立物流配送中心,联盟成员在网上接到订单以后,把货物送到物流配送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将各个成员的货物进行分类集中,然后再通过邮政、国际快递公司或物流企业发运货物,这样就能把小批量的订单整合为大批量订单,从而实现规模效益。
2.3 B2C外贸企业自身集货
由于是小额交易,作为卖家的中小外贸企业不利靠自身进行集货。当外贸B2C网站平台的提供者本身也是外贸企业时,可以采取自身集货的模式。以兰亭集势(Lightinthebox)、米兰网(Milanoo)等为代表。这类企业先从国内供应商处买断商品,然后通过自身的B2C平台出售给国外买家。海外买家在网上下单后,订单信息将传递给供应商,供应商按订单将货物发至指定的仓库,在仓库进行分类整理集中后送交快递公司或物流合作商发货。
2.4 国际物流公司仓储集运
B2C外贸企业在网站平台上接到海外买家的订单后,先将货物直接发往国际物流公司在国内的仓储物流中心,然后由国际物流公司负责将货物递送给海外的最终消费者。
2.5 外贸B2C电子商务平台仓储集运
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一些外贸B2C电子商务平台开始自建物流配送体系,为平台卖家提供物流配送服务。外贸B2C平台建立大型仓储中心,B2C卖家先将货物发至该仓储中心,当海外买家下单后,平台直接将订单传递给仓储中心,然后仓储中心进行理货、拣货、包装等作业,再由合作物流商进行货物的递送。也有采用先下单后发货的方式,即当海外买家下单后,B2C卖家才将货物运送至仓储中心,然后由仓储中心完成相关作业后交由合作物流商进行货物递送。
2.6 海外仓储
在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中,配送速度是影响海外买家购物体验的重要因素。在外贸B2C交易中,前面所述的五种物流配送模式都是在海外买家下单后,从国内发货,因此物流配送周期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一般在5天~30天,波动相当大。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海外仓储模式应运而生,即由物流服务提供商在海外建立仓库,卖家预先将货物运到该仓库,当在网站平台上接到订单后,立即由离买家所在地最近的仓库进行发货,这样就大大提高了配送速度。
3 小额跨境电子商务物流模式评价
小额跨境电子商务的物流模式不仅直接关系到B2C外贸企业的交易成本,而且关系到海外买家对卖家的满意度和购物体验,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物流模式进行评价。
国际小包和国际快递是最简单直接的物流方式。国际小包的特点是资费便宜,但运送时间长,以中国邮政小包为例,其运送时间如下:亚洲邻国5~10天;欧美主要国家7~15天;其他地区和国家7~30天。国际快递比国际小包的运送时间短,但是成本高,以敦煌网上销售的某款单价为7美元的玩具(体积小)为例,目的地为台湾,其运送时间和运输费用(当订单量为10件时)如下:EMS(6~14天,免费);FedEx(3~8天,245美元);TNT(2~10天,274美元);DHL(2~8天,324美元);UPS(1~7天,355美元)。邮政快递方式虽然方便灵活,但是风险较大,如香港邮政小包曾因业务太多,迅速达到吞吐上限,货物严重积压、迟到,买家投诉猛增。即便如此,对于众多规模较小的外贸企业而言,国际小包和快递仍是最常选择的物流方式。
B2C外贸企业联盟集货和自身集货,两种模式都可以產生规模效益,使得运输成本偏低,便捷性较高。由于联盟内部的管理难度较大,联盟集货模式使用较少,故多以外贸公司自身集货为主。
国际物流公司仓储集运和外贸B2C电商平台仓储集运,这两种物流配送模式实质为第三方物流模式。中小B2C外贸企业既可以避免前期对仓储物流的巨额投入,又能得到专业的物流服务,可以专注核心业务——销售,涉及物流的仓储、理货、分拣、国际配送等环节都交由第三方物流完成,因而对于B2C卖家的吸引力越来越大。
海外仓储模式由于需要在订单产生前将货物发到境外的仓库,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货物滞销所带来的相关问题,因而成本较高。但海外网上买家和国内买家不太一样,他们会更多地关注发货地,如果卖家的网店显示的是当地发货,就会有不同的关注度。有案例显示,eBay店铺销售同一款小家电,显示在当地发货和在中国发货的,日浏览量和日销售额,前者是177次和3447元,后者则是60次和684元。
4 结论
一般情况下,企业选择物流模式时,成本、快捷性、风险、方便性是其通常考虑的因素,尤其是成本因素。但如前所述,跨境电子商务面对的是海外消费者,其网上购物更多地会关注发货地,即送货的快捷性。在几种物流配送模式中,海外仓储模式、国际小包和国际快递模式都能带来相对较高的快捷性,前者无疑是最快捷的,后者的问题是送货时间波动大不稳定。当然,这两种模式的成本也是较高的,而第三方物流集运模式(包括国际物流仓储集运和B2C平台仓储集运)成本相对较低。就风险而言,国际小包和国际快递是最高的,业务量突增时可能出现丢包现象。
总之,小额跨境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模式选择,不同的B2C外贸企业应该根据本企业的规模大小、产品特点、消费群体等因素,结合上述对各种物流模式优缺点的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物流配送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娟.小额跨境外贸电子商务的兴起与发展问题研究[J].对外经贸实务,2012,2.
[2]曹淑艳,李振欣.跨境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模式研究[J].电子商务,2013,03.
[3]徐金丽.外贸B2C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配送模式比较[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08.
[4]王淙,马青,刘轶.小额跨境电子商务剖析[J].价值工程,2012,11.
小额信贷模式 篇7
关键词:小额信贷,交叉联保贷款,信贷组合
“三农”问题是关系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成败的关键问题, 而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难点是不能向农民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国有银行从防范风险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角度出发, 大规模撤离农村, 贷款权上收, 贷款支持的重点转变为“四重” (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产业、重点客户) 和“三大” (大企业、大行业、大项目) , 同时实行从小企业贷款和小额贷款退出政策。留在县和县以下的分支机构成了单一的“存款机构”, 从农村吸收的资金更多地投向回报率较高的产业和地区 (谢毅, 2005) 。
近年来, 随着农业银行的逐步淡出和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角色的限制, 农村信用社实际上承担着农村、农户和农业信贷支持的主要力量, 其在农村小额信贷市场中地位的重要性逐步显现[1]。但由于农村小额信贷的高风险性, 农村信用社对支农贷款有惜贷现象, 抑制了农村小额信贷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如果能有效扩张对农民的小额信贷, 促使大量信贷资金流向农户申请的项目, 对加速农业的现代化以及农民的福利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小额信贷面临的风险分析
农信社“惜贷”的主要原因是顾忌农户的违约风险, 农户的违约风险源自主动违约和被动违约。其中被动违约受到两类风险的影响: (1) 市场风险, 商品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2) 生产经营风险, 这类风险包括因自身经营管理不当造成的风险损失和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而主动违约主要是受信用风险的影响, 这里主要指信用品质下降产生的风险。
(一) 市场、生产经营风险
农业生产效益是农户偿债能力的重要保证。但是农业是弱势产业, 农民是弱势群体, 一旦遇上自然灾害, 市场风险或其他不可预料因素的影响, 极易导致农户小额贷款沉淀。例如, 我国一些地区棉花的灾害损失发生率通常在9%~18%, 粮食作物的损失发生率通常在7%~13%。1同时, 农业灾害的覆盖面广、影响面大, 农业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往往较为严重。
同时传统农业生产规模小、收益低, 信息闭塞, 农产品销售价格波动较大, 市场风险比较大。由于农民长期处于市场的边缘, 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比较弱, 一旦出现判断失误, 其影响和后果就对农民和信用社都不利 (刘贵生, 2005) 。
(二) 信用风险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 信用环境还相对较差, 同时, 信用社也缺乏对农村小额信贷的充分解释, 使部分农民还没有很好地区分小额信贷和财政扶贫资金。在当前农村信用制度极不健全, 一些农户信用意识淡薄, 加上农户贷款分散, 农村执法成本较高, 增加了信贷资金损失的可能性。
小额贷款作为一种信用放款, 部分农户误解了政策, 还款意识不强。有些农户在取得贷款后, 擅自改变用途, 贷款没有用于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少数农户信用证使用不规范, 一些信用等级低或未评级的农户借用信用等级较高农户的贷款证贷款。此外还存在多户贷款一户使用的问题。这些都进一步扩大了小额信贷的信用风险。
二、已有的控制农户违约风险的组合贷款模式
(一) 联保贷款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定义, 农户联保贷款是指没有直接亲属关系的农户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联保小组, 信用社对联保小组成员按照“多户联保、按期存款、分期还款”的原则提供的贷款。所谓“多户联保”, 是指联保小组成员对组内借款人的贷款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在借款人不能归还贷款本息时, 联保小组的其他成员必须代为还款[3]。
实行联保贷款后, 改变了农民贷款承担责任的单一性, 当贷款出现风险时, 由追收对象单一的现状变为联保人互相监督, 共同承担责任, 使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收回有了一定的保障, 有利于分散农村信用社的贷款风险。
同时, 联保贷款能够部分的控制被动违约风险, 由于农户的贷款对于信用社来说是一项资产, 联保小组的贷款实际上是银行的一个资产组合, 根据资产组合理论, 简单的、未经优化的资产, 通过组合可以有效地降低风险。但联保贷款只能部分的控制被动的违约风险的原因是农村的村寨因自然禀赋的差异性, 使同一村寨生产同一产品的特征突出, 即“一村一品”特征。参加联保的农户往往是同一村寨的农户, 他们在生产经营同一产品时, 可能因市场因素、生产因素的变化而蒙受同一特征的风险损失, 于是参与联保的农户在蒙受同一风险损失时, 反而加大了联保贷款整体上的风险损失。这时, 联保贷款面临不可控制的风险损失。
(二) 交叉联保贷款
为了避免普通联保贷款的上述局限性, 我们提出了联保贷款的创新机制——交叉联保。农户交叉联保是指不同产业、不同行业或不同地区的农民在自愿基础上组成联保小组, 农村信用社对联保小组成员提供的贷款 (湖北省信用合作管理办公室, 2004) 。
参与交叉联保贷款的农户来自不同的村寨, 经营不同的产品 (项目) , 从而能较好地规避单一市场风险或单一生产经营风险, 减少风险损失。但是, 对于自然灾害形成的风险损失 (比如:台风、洪涝等) , 交叉联保贷款也面临不可控制的风险损失。
(三) 商业保险参与交叉联保贷款的设想
商业保险参与交叉联保贷款后, 承担了自然灾害引致的风险损失。但是由于自然灾害形成的风险损失往往是巨大的, 商业保险的本质决定了保险公司参与上述组合贷款的积极性不高。也就是说, 根据精算原则, 商业保险只愿意承担部分巨灾险损失, 而不是全部。当所在地区每年都有可能面临台风或洪涝等自然灾害威胁的预期时, 保险公司必然会对小额信贷望而却步。进一步说, 如果这类自然灾害造成的风险不能有效的分配和控制, 商业信贷机构对农户发放小额信贷的积极性必然大打折扣, 这也是农村信贷机构对农户“惜贷”的根本原因。
三、控制农户违约风险的小额信贷组合模式的创新
由于是针对农户的小额信贷, 这一特殊的信贷在我国享有非常鲜明的政策导向性的支持。这意味着政府很愿意为“三农”问题的根本改善承担一定的风险损失。这种支持体现在: (1) 农业发展银行提供的信贷; (2) 对农户的社会保险, 可延伸到人身保险和产险; (3) 财政性金融支持; (4) 地区性小额信贷互助担保基金等等。这一组合性的政策性金融支持能在覆盖巨灾风险损失方面发挥较大作用。这也意味着当某一地区的商业性小额信贷达到足够的规模时, “商业信贷+商业保险+组合性政策金融支持”就能够覆盖小额信贷可能产生的全部风险损失。
当然, 这需要通过精算模型来验证。当这一模型成立时, 就能从理论上解决了商业信贷机构“惜贷”和商业保险机构“惜保”的后顾之忧, 必将大大提升商业信贷机构和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小额信贷的积极性, 同时也能大大提升政策性金融支持的有效性。
当某一农户获得的小额信贷包含:商业信贷+政策性信贷+商业保险+社会保险+财政性补贴+互助担保基金……, 而还贷只需承担商业信贷本息+政策性信贷本息时, 也有效降低了农户的借贷成本。
由于风险被有效分担, 商业信贷的风险损失大大降低, 从而提升商业信贷机构的放贷积极性, 进而可迅速扩张农村小额信贷市场规模。商业保险公司也能分享商业保险的利益, 从而推动农村保险市场的拓展, 同时提升了政策性农业信贷、农村社会保险、财政性补贴等政策性金融支持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丁洲峰, 孙习祥, 聂鸣小额信贷支农探讨[J]宏观经济研究2006 (1)
[2]刘锡良, 洪正多机构共存下的小额信贷市场均衡[J]金融研究2005 (3)
小额信贷模式 篇8
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全面融入社会生活,各种数据正在迅速膨胀变大,《 自然(Nature)》 和《 科学(Science)》 等期刊相继出版专刊来探讨大数据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国外大数据行业已有1000 亿美元的市场,而且每年都以10%的速度在增长,增速是软件业的两倍。 在这样的背景下, 中国的电子商务企业也纷纷组建了数据分析部门。 为小额信贷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因此进一步合理、高效的利用大数据将成为电商小额信贷快速发展的先决条件。 与此同时,电商企业竞争激烈,自阿里巴巴开创电商领域从事小额信贷的先河以来,京东商城、苏宁电器、慧聪网、敦煌网等多家电商企业涉足小额信贷,加之传统小额信贷企业的竞争, 电商发展小额贷款越来越具有挑战性,而电商小额信贷自身也面临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为谋求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电商与银行的合作迫在眉睫。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小微企业
为贯彻落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 和《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9]36 号),2011 年6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研究制定了 《 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其中对于小微企业的概念是这样界定的:小微企业的概念,目前主要指产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产品成本服务种类单一、规模和产值较小、从业人员较少的经济组织。
(二)电商小额信贷
信贷也称信用, 是指贷款人在一定期限内按一定利率将一定数量的货币资金出借给借款人,期限届满时,借款人应将借入的本金连同利息, 一并偿还给贷款人的一种信用活动形式。 而电商小额信贷就是利用计算机等电子客户端进行针对小微企业的小额的信贷业务的一种经济活动。
(三)大数据
对于“ 大数据”(Bigdata) 研究机构Gartner给出了定义,“ 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 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在维克托·迈尔- 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库克耶编写的《 大数据时代》 中大数据有4V特点: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
三、电商小额信贷发展现状
(一)我国电商小额信贷的的崛起
小额信贷最开始的存在是为了解决农村低收入群体的需要,是扶贫的一种手段,也是金融服务的创新,而自1976 年由尤努斯在孟加拉创立以来, 在发展中国家得到巨大发展。 据资料显示,小额信贷虽在我国存在了十余年,但却是在近两年来迅速壮大崛起的。 2009 其增长出现了翻倍的现象,2014 年, 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8791 家,贷款余额9420 亿元,2014 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228 亿元。 截至2015 年6 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8951 家,贷款余额9594 亿元,上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62 亿元。
(二)电商小额信贷的国际发展综述
电商小额信贷金融模式属于互联网金融, 美国于1995 年建立了一家纯网络银行,标志着国际上互联网技术正式进入金融业。 从此,利用互联网作为拓展业务的一个渠道在互联网应用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逐渐被金融业接受,例如现在的较为流行的P2P。 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0ECD)的一次调查中发现, 当前该组织成员国中约50%的中小企业通过上网购买金融服务。 世界银行最近的一份调查显示, 网上银行业务的开展与互联网使用率的高低为正相关关系。 调查数据表明,当一个国家的互联网使用率达到30~50%时, 网上银行业务就可以启动到一定的水平。
四、电商小额信贷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电商自有资金来源的限制
由于电商小额信贷行业是后起的新贵, 所以与原有的传统的信贷行业相比, 自有资本较少是它最明显的劣势。 同时,由于它新贵的身份,带给金融市场的更多的是不确定因素, 而不能让金融市场资金的供给者信任并为其服务,这就造成了电商信贷企业的资金来源少、来源单一, 与传统信贷雄厚的资金实力及多元的资金来源无法相抗衡,制约了电商信贷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二)数据短缺所带来的客户限制
电商目前只是对用户的网络交易记录, 信用记录等进行大数据的整合分析与利用, 在产业链的其他环节却缺少信贷客户, 因此在现阶段只是发展和完善了贷款服务领域。 这也就造成了上传到终端的数据大多数属于销售与消费,而只有极少一部分属于信贷。 信贷数据的短缺就意味着电商信贷的资金的需求者的有限, 这就很难推动电商信贷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银行等传统金融行业对电商的冲击
经过多年的发展, 银行等一些传统金融行业的信贷业已经具有成熟的经营方针与策略、完善的法规体制、稳定的资金供给者和资金需求者以及坚实的市场基础。 电商小额信贷则仍旧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 对于市场及市场的参与者来说,它有着诸多方面的不足、不完善以及不确定性。 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传统信贷将会制约电商小额信贷发展。
(四)是否与银行合作的困扰
电商企业开展独立的信贷服务,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直接积累用户的信用及行为数据,放贷灵活,且有较强的控制力, 劣势则在于有政策风险和巨大的资金压力,且受区域限制。 如果电商企业与银行合作,有利于回避政策和资金风险,由银行出面,也能方便地提供更高额度、更长授信。 此外,电商企业的信用数据还能被银行征信体系认可并使用。 缺点在于容易重新陷入银行操作死板,审批困难的境地。
五、大数据应用下对电商小额信贷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电商与银行合作来挖掘客户资源
1.充分认识电商小额信贷与银行合作的重要性。2015年5 月7 日,国务院发布关于《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企业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 ,意见指出,鼓励商业银行与电子商务企业开展多元化金融服务合作, 提升电子商务服务质量和效率。 意见指出,要在电子商务领域推动转型升级。 针对当前银行在金融领域的地位和市场影响力,以及电商小额信贷面临法规体制不健全、资金后备不足、客户资源有限的困境,针对银行合作的利弊分析,综合各方面情况,电商与银行合作发展小额信贷利大于弊。 应该在充分利用大数据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寻求与银行合作。
2.与银行交换数据资源。 小微企业对银行信贷所需的抵押、担保条件难以适应,这就形成了小微企业客户资源的浪费与融资断裂的局面。 在这样的情况下,电商有必要将自己积累的有大额贷款需求的客户的数据整合并上传至客户端,让银行加以分析和利用;同时,银行将其小微企业客户的数据分享给电商企业, 然后电商企业再利用大数据整合客户资源的信息, 把资金借贷给能为自身带来效益和发展的客户。 这样既解决了电商小额信贷客户资源不足的问题, 也扩大了我国电商小额信贷的市场占有量。
3.从其它领域获取数据。 除了与银行交换数据信息外,电商企业还应该将消费、生产等与资金循环与周转有密切关联的的行业联系起来, 尤其应着重注意小微企业客户,挖掘并获取供应链上真实交易数据、物流数据、客户评价数据以及认证等信息, 然后把数据上传至客户端进行云计算,最后对其进行分析和利用,形成自己数据的优势、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4.为客户建立了解电商小额信贷的数据端。 对于电商小额信贷的持续发展而言,仅有客户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大量优质客户。 在中国现有的国情下,对于一般的小微企业来讲只要能达到银行的放贷条件, 它们更愿意向银行借款,而这一类的借款人往往是信用度好的客户。 在此情形下,电商企业应该利用大数据这一平台,将自己的优势、营运情况等上传到数据库云端,让客户了解电商、了解电商小额信贷,以达到向客户推销自己、吸引客户的目的。
(二)利用银行的避险能力来规避自身风险
1.我国五大行在金融市场上的优势。 当今的金融市场存在着各种不同的风险,例如,政策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等。 在我国的信贷领域,五大国有银行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这些风险的冲击。 首先,五大行自身拥有成熟的、完善的制度体系与经营管理办法;其次,五大行是信贷领域的龙头老大,所以,它们会最先嗅到信贷风向的变化,进而很好的规避风险;再次,当国家出台一些政策时,五大行也能较快的获悉,与五大国有银行合作还有很多其他方面好处。
2.借助五大行规避体制风险。 面对这一系列风险的冲击,我国电商小额信贷应对的能力较为欠缺。 在这样的情形下,我国电商小额信贷应主动寻求与银行合作。 利用银行在规避信贷领域风险的优势, 来降低风险的冲击的损失,同时电商企业逐步建立自己在信贷领域的体制,结合大数据以往的记录分析,在面对风险冲击时,做出对自己有利的决策。
(三)银行与电商共享资金实现双赢
1.电商企业利用银行解决后备资金不足问题。 目前,我国电商企业存在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后备资金不足。 因此,电商企业应该与银行建立长期友好合作的关系。 电商企业要与银行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从银行获得资金支持,当然,同时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 对于电商企业来说,这样就可解决自身资金后备不足问题,电商企业也不会因其资金不足而产生客户损失的问题, 限制其进一步发展;同时,电商企业资金的解决可以吸引更多的客户,让客户可以择优而贷,从而进入到一个良性循环的阶段,促进电商小额信贷健康可持续发展。
2.银行与电商合作获得更多的利润收入。 银行可以把闲置的资金贷给电商来获取更多收入, 这样即可以拓展银行的信贷业务,又可以使闲置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借助电商小额信贷平台, 银行也可以间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 同时从小额信贷业务中获得更多的利润,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
电商小额信贷已然成为金融市场的新贵, 就目前来看,它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但是如果我们可以很好的将其发展与大数据紧密相连,再结合与银行合作规避风险、与银行共享资金等一些具体的方法, 电商小额信贷在未来一定会获得长足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田世会.我国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研究[D].贵州大学,2006
[2]赵慧.电商企业融资渠道方式探究[J].电子测试,2013(14):183-184
[3]岳成庆,刘强,李特.基于第三方电商平台的商业银行电商融资业务发展研究[J].2014(1):44-50
[4]王雪玉.京东百度拟建小贷公司[J].金融科技时代,2013(10)
小额信贷模式 篇9
一、新圩镇“信用村”贷款模式的基本特征
为不断加大支持“三农”发展的力度, 在广东省人民银行的指导下, 饶平县新圩镇农信社创建了“信用村”, 旨在从根本上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 发挥农信社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纽带作用。新圩镇信用村模式经过11年的探索发展已形成自身的运作特点, 与BRI模式相比, 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征:
1.目标定位不同。信用村模式带有较强的政策色彩, 主要目的是缓解“三农问题”, 受政府干预较多, 依赖财政辅助, 不能自负盈亏, 还没达到财务上的可持续性发展。而BRI模式定位为商业型发展模式, 核心内容与目的是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独立核算, 政府干预很少, 具有较强的财务独立性, 财务上已达到可持续发展。
2.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数量较少。信用村模式的可贷资金主要来自村民储蓄, 若地方支行可贷资金不足, 可以向总行申请调配, 总贷款额度不超过农信社当年存款的60%。BRI模式可贷资金主要来源于自有资金, 即机构的营业利润、吸收的公众存款和向资金批发机构融入的资金。
3.贷款对象和用途受限。信用村模式的贷款对象局限于从事农业或与农村经济发展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民、个体经营户等, 用途限于农业生产和小部分的购置生活用品、建房、治病、子女上学等消费, 在调研中, 有78%的贷款发放给农户进行农业生产。BRI模式主要向农村人口、城市及郊区的中低收入人群以及小企业放贷, 没有对贷款用途严格限制, 可用于农业、商业、房屋、营运资金等。
4.贷款利率受政府限制。信用村模式的贷款年利率通常在9%~10.08%之间, 带有浓厚的政府色彩。BRI模式则独立运营, 自主定价, 为了覆盖成本, 通常在20%~40%之间。
5.监管不严。农信社的监管意识淡薄和监管机制不完善, 名义上负有对村民在贷前、贷中、贷后监督的责任, 但实际上这方面的监督并未落实。BRI模式在贷款前的申请严格把关, 同时限制村经理的权限, 将监管作为一个重要流程对待。
6.运营效率不高。实地调研中发现村民对农信社的办事效率与态度存在不满, 主要由于农信社运营中对职员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且信贷员人员不足、素质不高。BRI的职员分工明确, 有激励机制, 运转高效。
二、新圩镇“信用村”贷款模式的可持续性分析
BRI信贷部业务与我国农信社小额信贷存在许多共性:农业是两国的支柱产业, 国内中小企业数量很多, 而且人民储蓄率较高, 基于两个模式的共性基础, 研究印尼小额信贷模式的运作机制, 对我国农信社小额信贷的发展和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下面从可持续性的三个表现适应性、效率性和稳定性来分析BRI模式和新圩镇信用村模式的差异性。
(一) 适应性分析
“信用村”贷款模式的贷款对象仅限于从事农村土地耕作或者其他与农村经济发展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民、个体经营户等, 贷款用途只能用于种植业、养殖业方面的农业生产费用贷款;小型农具贷款;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等贷款;购置生活用品、建房、治病、子女上学等消费类贷款。在实地调研中, 信用村中绝大部分的贷款发放给从事种植养殖业的农户, 对非农业的群体几乎不放贷, 贷款用途也严格限制, 这制约了非农业群体的资金来源, 降低当地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 对贷款发放对象和用途的严格限制体现了风险控制思想, 从源头上减少不良贷款的出现。
BRI模式的贷款对象广泛, 70%以上是个体工商户和具有固定收入的群体, 只有22%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BRI信贷部在贷款前做好详细的评估工作, 因此对贷款用途并无严格限制也不详细监督贷款的使用过程。但为了控制风险, 鼓励贷款用于能够产生收益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建房、子女教育等消费活动, 这让个体工商户等非农业群体可获得贷款, 加上宽松的贷款用途, 有效地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然而其中也存在投资失败而产生不良贷款的安全隐患, 需通过其他途径加强管理。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信用村模式的贷款对象和用途应尽快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
(二) 效率性分析
1.利率水平。信用村模式的年利率为9%~10.08%, 主要是因为政府规定其利率最低是基准利率, 浮动范围最高不超过基准利率的40%。小额信贷具有额小量大, 成本较高的特点, 较低的贷款利率能减少村民贷款成本, 但现有利率远低于国际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利率水平, 难以覆盖经营成本, 达到财务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新圩镇实地调研发现, 大部分村民能接受现有的利率水平, 而且62%的村民更看重贷款可得性, 同时低利率会导致农民的非理性需求, 增加贷款需求、违约风险和可贷资金压力, 还会产生寻租, 导致资金不能到达真正贫穷的农民手上, 最后表现为小额信贷缺乏效率性。
BRI模式具有较为独立的经营权利, 利率市场化, 大体在30%~35%之间浮动, 如果到期不能偿还贷款, 则加收0.5%的罚息。扣除资金成本 (10%左右) 、管理费用 (9%左右) 和风险损失 (3%左右) , 贷款利差收入在10%左右。较高的贷款利率覆盖了经营成本和风险成本, 使BRI银行的资金收益率比信用村模式的更高。
信用村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不能像BRI模式一样利率市场化, 从调研中可见利率有上调的空间, 但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不能盲目大幅提高利率。
2.运营效率。信用村模式实行“包贷包收”的信贷员责任制, 只对信贷员发放基本工资, 对于坏账需要在工资里扣除相对比例。农信社中信贷员专业素质不高, 人手不足, 且当地人认为信贷员的个人成就不高、成长缓慢和社会地位不高, 导致信贷员营销积极性不高, 难以适应当地小额信贷的发展。从农信社来看, 信贷员没有明确的分工、缺乏激励机制等系统的机制, 利率难以覆盖成本和风险等, 限制了农信的运营效率。
BRI模式引入了现代公司管理机制来激励员工, 将其绩效与工资挂钩, 村银行年利润的10%被分配给员工, 从而激励员工积极开拓业务, 促进个人发展与成就, 同时也提高村银行利润。先进的管理机制, 明确的分工, 系统的培训, 科学的数据管理系统等有助于保持团队精简高效, 降低管理成本。
据实地调研了解到, 农信社虽然引入了公司管理机制, 但只停留在改变职称等表面上, 内部管理没有像BRI模式那样贯彻这个机制。
(三) 稳定性分析
1.业务申请流程。
在“信用村”内, 村民申请信用证由村委小组负责审核, 其中包含较多的“人情”因素, 加上村委小组成员缺乏审核的专业知识和实地考察, 申请信用证的村民众多, 导致村委小组只能根据对申请人的了解和申请人的陈述进行批审, 易出现审核结果失真造假。信贷员放贷时无需实地调查便可贷出全额款项4万元, 信用证有效期为三年, 不能及时发现持证人的经营状况和风险。总的来说, 借贷过程较为简单,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交易成本, 然而却提高了贷款违约—风险。
在BRI模式里, 申请贷款的不同阶段由不同的工作人员负责, 分工明确且专业性强, 有助于保持精简高效, 降低管理成本, 不易出现“贿赂”。借款人需要提供个人资料和商业计划以备信贷员进行实地调查, 这使得借款人难以造假。调查完毕需由村经理审批, 但超过500美元需报支行审批。BRI模式在申请流程上减少贷款风险, 但申请手续繁杂, 交易成本较高。
信用村模式仅靠村委和信贷员来负责贷款申请欠缺公平性和专业性, 容易造成多人欠款不还, 进而引起本村的“信用村”资格的丧失, 对农信社来说也是不稳健的经营。
2.资金来源。信用村模式的可贷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主要来自客户存款和农信社盈利, 可贷资金不足可向总行调配。可见资金容易受到政府的左右和金融政策的制约, 难以保证资金能及时补充。而农信社较之商业银行吸收社会闲散资金的能力较弱, 资金通过投资和结算等方式不断流出农村, 导致资金不能在农村金融中形成良性循环, 影响其稳定性。
BRI模式的可贷资金来源广泛, 包括自有资本、客户储蓄、银行拆借、资产证券化、金融联结等, 融资能力较强可确保资金充足。此外, 村银行重视吸引储蓄, 建立存款激励机制, 提供多样化金融产品, 积累的殷实资金不仅支持农村金融发展, 更为村中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实地调研中了解到, 信用社的总贷出资金占定期存款的45%~60%, 省行对信用村小额信贷的可贷资金直接作出规定。
3.监管与风险。信用村模式缺乏标准系统的监管体系外部监管机制处于不完善状态, 省行及政府部门未对监管方式作出规定, 农信社和政府部门关系不明晰。信用村模式贷款前调查带有片面性;无人监管贷款手续而致使责任落空;贷后的贷款用途监管趋于形式。由于缺乏标准系统的监管体系, 难以进行审查或及时发现风险, 直接影响该模式的稳定发展。除了监管带来的风险, 信用村模式面临的其他风险主要有自然灾害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信息不对称和借款人的信用风险。信用村模式取消了农业保险、缺乏系统的管理机制、工作人员不足和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审核疏漏、信用证借用和贷款用途监管不严等问题。农户生产技能不足, 法律意识淡薄, 由于缺乏相应的农业保障, 使得风险无法分散, 现行法律对农信社保护力度欠缺, 对债务人约束软化, 遇到以上风险时, 农信社的不良贷款将会增加, 难以稳定发展。
BRI模式在明确和健全法规的指导下, 为规范BRI的发展环境和方向作出许多努力。在外部监管方面制定小额信贷法, 明确业务操作;制定存款保险计划, 降低风险;设置监管机构, 确立一系列指标便于自我监督。在内部方面, 银行自身有一套透明的会计核算系统, 确保良好的信息反馈和监管机制。分支行对村银行的总体表现负责, 而日常的运作、贷款的决定、基金的管理由村银行自行管理。除了规范自身监督与管理, 银行还对借款人培训, 增加其农业经营能力, 审核和用途监督在不同的环节由不同的人实行实地调查, 在申请时跟借款人面谈, 增强其法律法规意识, 了解其真实情况, 有效避免了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
三、优化新圩镇“信用村”贷款模式的措施
1.适当扩大贷款对象与用途、稳定资金来源。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村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范围日渐宽广, 信用村模式对贷款对象和贷款用途的限制逐渐不适应经济发展趋势。因此, 建议本模式的贷款用途扩展到个体工商户经营、农业运输、农产品加工等领域, 不但可以提高资金的利用率而且利于当地经济发展。然而这个过程需要循序渐进, 根据信用村的经济结构逐渐增加贷款对象, 扩展贷款用途。同时, 要扩展贷款范围, 必需稳定农信社的资金来源。除了现有的资金来源外, 可以开发适合当地市场的金融产品和制定存款激励机制来吸收农村资金, 既能获取充足的运营资金, 又能分散市场风险。
2.努力提高信用村模式的整体效率。村民更看重贷款可得性, 因此利率存在提升空间。逐步实现利率的市场化, 有利于防止贷款利率太低而导致的资源错配和资本效益低, 在过渡期间, 要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和机制, 摆脱现在利率受政府干预、不能自负盈亏的状况。另一方面, 将已引入的现代公司管理机制贯彻实施, 真正提高信用社的整体运营效率,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来使工作人员保持较高的工作积极性, 特别是针对信贷员管理, 可借鉴BRI模式中对信贷员的培训、分工、激励机制等等, 增强其服务能力和效率, 形成高效运转的管理机制, 降低管理成本。
3.防范贷款风险, 落实监督。为防范贷款风险, 可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管机制, 明确各部门监管职责, 细化到信贷员的职责上, 为可持续性发展提供良好的管理环境。村委成员与信贷员共同组成小组建立信用档案, 定时更新, 根据历史数据尽量减少“人情”因素。此外, 要加强信用证审批流程及复核抽查机制, 以及时跟进贷款人的资金、信用状况, 防范潜在的贷款违约风险。
四、总结
农村小额信贷作为国家扶贫手段出现, 具有很重的政府色彩, 受到很强的政府干预。作为刚起步的金融业务, 小额信贷相关法律法规还没完善, 发展缺乏指导和保障。虽然国外有不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案例, 但不能照搬国外模式, 要结合我国和当地情况,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新圩镇信用村模式目前发展呈良好态势, 若要大范围地将这种模式推广, 需要借鉴国外成功地从政府项目转变为商业化小额信贷的经验, 并有选择地吸收, 让新圩镇“信用村”运作更加独立, 在政府指导、村委支持、村民配合的氛围中更好地发展。
摘要:文章通过对比新圩镇农信社“信用村”小额信贷模式与印尼BRI模式的特点,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综合分析新圩镇农信社“信用村”贷款模式存在的问题, 并借鉴BRI模式对“信用村”模式的小额信贷可持续性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小额信贷,“信用村”贷款模式,印尼BRI,模式对比分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手册》.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
[2].崔德强, 谢欣.有特色的BRI模式——印尼人民银行小额信贷模式剖析[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 2008 (7)
[3].毛德富.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可持续性发展研究[J].全国商情 (理论研究) , 2010 (23)
[4].郑桥.印尼人民银行小额信贷的做法与启示[J].农村金融研究, 2010 (5)
[5].赵雪燕, 王雪.以小额信贷撬动我国农村金融改革[J].浙江金融, 2010 (5)
[6].王爱俭, 吴敬, 林文浩.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现存问题与发展策略[J].中国农村金融, 2010 (2)
[7].贾庆林.国外两种典型小额信贷模式的比较分析[J].特区经济, 2010 (10)
[8].吴俊光.漳州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福建:福建农林大学, 2010
小额信贷模式 篇10
一、小额信贷的起源与可持续发展
1.小额信贷起源
小额信贷 (Microfinance) 是在一定区域内, 在特殊的制度安排下, 专向中低收入阶层提供小额度的持续的信贷及综合技术服务活动。通过改善低收入人群的经济状况, 大幅度增加社会整体上的有效需求, 促进社会投资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
小额信贷 (Microfinance) 是由孟加拉乡村银行 (GralneenBank) 在20世纪70年代发明的小额贷款模式, 以贫困或中低收入群体为特定目标客户, 提供适合特定目标阶层客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是小额信贷项目区别于正规金融机构的常规金融服务以及传统扶贫项目的本质特征。
2.小额信贷产生的理论基础
交易费用和信息理论的产生和运用奠定了小额信贷发展的理论基础 (Stiglize, weis, 1994) 。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任何经济活动都会产生交易费用, 交易费用通过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成本支出, 进而对微观经济客体的经济决策产生重要影响。交易费用理论的产生为正规金融机构不愿为贷款额度较小、分布分散的贫困群体提供信贷服务提供了理论依据, 同时也解释了贫困群体宁愿支付更高的利息向附近的高利贷借贷, 也不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和费用去赶路、排队等待和办理繁琐的手续从而获得不一定能贷到的小额贷款的经济动因。
信息理论通过对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各经济行为主体决策特点和过程的研究, 发现商业银行由于对贷款户信息掌握的不完备而不得不采取抵押或担保的方式来降低风险, 既深化了对无力提供抵押或担保的贫困群体在正规信贷市场上边缘地位的理解, 也为小额信贷机构利用小组联保的社会担保方式提供了理论支持。
3.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界定
可持续发展是小额信贷自身发展必然要求, 分三个层次:一是早期追求贷款高还贷率阶段;二是追求收入弥补成本, 实现业务发展的可持续性阶段;三是追求商业渠道资金, 达到金融意义上的可持续性阶段。目前,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判断小额信贷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二、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现状分析
1993年12月, 中国社科院扶贫社成立, 标志着我国小额信贷扶贫进入新阶段, 以扶贫攻坚为主要目标的小额信贷扶贫试验正式开始。此后, 在国家政策支持下, 小额信贷扶贫项目不断扩展, 小额信贷规模不断扩大, 受益人口不断增多。2005年, 我国在山西、四川、内蒙古、贵州、陕西展开了商业性农村小额信贷试点。从实践来看, 小额信贷在持续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五个方面的问题。
1.缺乏充足且稳定的资金来源
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和小额信贷试点公司, 不允许吸收公众存款进行筹资, 只贷不存, 只能运用来自几个有限股东的自有资金和来自一个机构的批发性融资开展相关业务, 以防范金融风险。就支农主力军的农信社而言, 资金多向分流严重, 不仅承担发放小额农贷的任务, 更肩负着投放整个农业贷款的重担, 但吸存能力受阻, 资金来源明显不足。
2.借款人的诚信评价及债务偿还能力较弱
小额信贷的对象是低收入者, 主要是贫困农户, 经济实力差、缺乏偿债能力。小组联保和物权抵押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现行阶段尚缺乏可执行力, 严重影响了贷款质量。
3.市场经济机制不完善, 政府干预过度
我国整体上尚未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 贫困地区的市场机制发育情况更为缓慢, 使小额贷款的扶贫效果大打折扣。小额信贷早期仅仅是被作为一种扶贫的手段, 开展小额信贷首先考虑的是实现政策性目标, 而不是实现赢利性目标。政府的过度干预会导致小额信贷机构无法实现商业化运作, 经营效率低下。
4.小额信贷机构的法律地位模糊, 监管框架不健全
我国现行政策严禁非金融机构从事金融业务, 小信贷试点项目的绝大部分是由国际多边或双边组织或地方政府、群众团体出资进行的, 试验中提供小额贷款服务的机构, 或者注册为社团机构, 或者直接依附于某一政府机构这种形式上的变通, 实际上仍与现行政策法规相悖。
5.小额贷款利率低, 产品创新不足
国内小额贷款利率比国际上相比偏低, 加之扶贫的误区, 以政府为主的小额信贷是以慈善事业的面目出现, 使小额信贷机构难以追求自身财务自立和持续性目标。另外小额信贷产品单一, 难以满足农户多样化需求。
三、国际上主要小额信贷模式的比较
世界各国结合本国的具体情况, 小额信贷发展过程中采取了不同的模式。根据小额信贷发放机构的不同, 可以总结为五种模式 (见表1) 。
综合分析国外小额信贷持续发展成功经验, 不难看出7方面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 (见表2) 。
四、构建我国农村小额信贷持续发展模式的思路
小额信贷已扩展到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部分发达国家,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借鉴各国成功经验, 设计适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现行阶段要求的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模式。
(一) 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进一步加强信用环境、担保体系、保险体系建设, 利用多种形式开展金融生态环境宣传, 全面推进征信体系建设, 积极采集各类机构的信贷信息数据, 并与其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解决金融与农村信息不对称问题。推行多种农业保险, 分散和转移农民所承受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同时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信用担保体系, 逐步建立农业贷款风险担保补偿基金, 组建农村信贷担保公司, 破解农村贷款担保难问题。
(二) 鼓励多种形式的小额信贷机构共存
政府以制度创新的方式介入农村金融市场, 帮助解决农村信息不对称问题, 激励正规金融机构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 降低小额贷款公司的准入门槛, 减少对小额信贷机构在融资、营业牌照等方面的限制, 丰富小额信贷机构资金来源, 是解决当前我国农村小额信贷持续发展的有效办法。政府要把管理的重点从管理资金使用方向、进行利率管制等方面转向贫困地区市场化建设、制度建设和信用环境培育上来。
建立专项批发基金, 实现小额贷款公司后续资金来源, 防止小额贷款公司非法集资或吸收存款, 激励小额贷款公司为贫困人口服务。可考虑由农业发展银行和商业银行组成资金批发商, 也可以以法律的方式要求金融机构必须把一定比例的资金运用于农业产业或贫困人口。
(三) 通过制度设计, 实现商业上的可持续经营
鼓励现有商业性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服务延伸到农村, 利用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的影响力推广小额信贷产品, 减少农村资金向城市流动的规模。赋予农村小额信贷商业化、市场化运作机制, 使其保持持续的盈利能力;推动小额贷款利率的市场化;给予小额信贷机构银行从业资格, 允许其开发适应市场需要的多样化金融产品, 如支付结算、储蓄、保险、非生产性贷款等。
(四) 以农户需求为中心, 开发富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从国外成功小额信贷实践来看, 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绕开了竞争激烈的传统金融市场, 根据中低收入居民的需求特点与偏好, 开发出具有竞争力产品和服务。例如, 针对抵押品缺乏这一难题, 通过生产工具抵押、小组贷款、连带责任等引进社会担保。开展以未来劳动收入为抵押的小额信贷, 具体的操作是:财政部门或社会团体在小额信贷中为借款人出具书面承诺, 承诺当借款人创业失败时, 承诺人将为其提供优先的劳动机会, 并代理贷款人扣缴借款人一定比例的未来劳动收入, 直接转入贷款人指定账户, 直到贷款偿清为止。对于小额信贷机构来说, 贷款有了还款保障, 即便贷款项目失败, 最终也可以从财政部门或社会团体得到偿还。同时根据
低收入居民的偿还能力较低的特点, 可采用动态分期偿还的办法, 强化借款人的偿还约束。
(五) 强化激励,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培养既熟悉相关金融业务知识, 也熟悉农村经济发展和微型企业经营的综合性人才。同时设计相应的激励机制, 保证从业者能够获得相应的回报, 有一定的晋升预期, 使他们能够稳定地从事这项业务。
(六) 实行非审慎性监管思路, 坚持审慎有序发展
从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发展来看, 绝大多数都是内部人或关系人控制, 如果对其采取与大银行相同的监管标准, 既不现实, 成本也过高。农村金融机构本身就创造了很多很好的管理办法, 如农村合作组织互保、信用共同体联保、通过专业合作社发放小额贷款等办法都是比较先进的。因此, 在监管中首先应尊重其原创性, 监管的思路应定位在科学引导, 而不是管人、管事、管机构上。
对资金互助社等低门槛进入的中小金融机构要坚持审慎有序发展, 避免盲目发展、村干部垄断、行政干预和逃避监督等四种倾向。对一些有意向成立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村、镇, 监管部门要及时介入, 协助调查、论证, 妥善解决监管和地方政府管理的矛盾, 减少其盲目性和少走弯路。
参考文献
[1]焦瑾璞, 杨骏.小额信贷和农村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
[2]丁武民, 周兆立.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J].中国渔业经济, 2009, (4) .
小额信贷模式 篇11
关键词:“三农”;“农+旅”信贷模式;海南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2)10-0082-03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10.22
实现海南“三农”绿色崛起,其实质是推进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农村社区生态环境改善和持续发展,农民家庭实现就业和持续增收。这也是国际旅游岛致力于建设海南人民幸福家园的应有之义。然而,如何推进海南“三农”绿色崛起?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海南省分行(以下简称农发行海南省分行)推出了“农+旅”信贷模式,对“三农”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一、“农+旅”信贷模式的主要做法
“农+旅”信贷模式,是一种依托农村社区农业、生态、文化等旅游资源,针对解决农民就业和持续增收,以“农+旅”项目为融资平台实现市场化运作的信贷模式。农发行海南省分行在现行农业政策性信贷制度框架内作了一些探索和创新。
(一)择优贷款项目
农村疆域大,农民占比大,农业还是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三农”型经济特征突出,这是海南的基本省情。农发行海南省分行从省情出发,在贷款项目选择上坚持三个原则:一是项目必须直指“三农”问题,支农效果明显,与解决农民就业增收关系密切。二是项目必须与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相结合相对接,列入区域发展规划,当地政府出台政策支持,或授权(委托)协调推进。三是项目必须直接产生现金流,实现市场化或区域化运作,即便是支持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也必须间接催生或创造“农+旅”项目运作的环境和条件。
(二)择优贷款主体
贷款能否达到预期,关键在承贷主体。鉴于“农+旅”项目既要产生经济效益又要兼顾解决“三农”问题的双重性,农发行海南省分行贷款支持的企业必须达到“五好”:内部治理结构好;经营机制好;市场前景好;抵质押品好;法人品行好。对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农发行海南省分行要求必须实现“三好一化”:资产负债结构良好、抵质押品良好、综合收益良好、实体化经营。
(三)择优贷款品种
投资大,周期长,是“农+旅”项目建设对融资的基本要求。因此,农发行海南省分行安排了额度、期限都与项目建设相匹配的中长期贷款。但有些项目因出具规划、环评等有关批件,需要经过相关环节流程,需要一段时间,农发行海南省分行依据农业政策性信贷制度要求,对当地党政关注推进、支农效果显著的重大项目,提前介入流动资金贷款支持,待条件成熟时,项目建设贷款跟进支持。
(四)择优贷款方式
要充分利用和整合承贷主体所拥有的各类资源,较好地解决企业向银行贷款普遍会遇到的融资能力与融资需求不对称问题。这些资源包括:地产和其他资产、项目未来收益(门票收入)和企业综合收益、上市公司股权、母公司(集团公司、股份公司)担保以及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益、上级财政专项资金(专项、一般转移支付)等。旨在提高企业的项目融资能力,又有效地防控贷款风险。农发行海南省分行对“农+旅”项目贷款采取了抵押+信用担保、抵押+质押、抵押+质押+信用担保等复合担保方式。
二、推广“农+旅”信贷模式的主要成效
(一)促进了独特热带生态、社区人文等景观景区的综合开发
被列入贷款开发的热带生态景观景区包括上述市县内的热带雨林、地表温泉、岛屿与周边近海、滨海红树林以及休闲农业等;人文景区包括黎苗社区文化(民俗、民食、民居等)、军垦文化以及东南亚归侨文化等。所有这些都是“农+旅”项目建设的核心要素。支持开发必将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特”的旅游消费产品。因此,上述景观景区投入运营以来,一直备受市场追捧和消费者青睐,已成为海南旅游精品和名片。以这些景观或景区为单元构建的项目也孕育和培植出景观化和景区化的涉农旅游产业或涉农旅游产业集群。如保亭呀诺达热带雨林景区正在深度开发区内生态资源,把它打造成热带雨林生态观光、体验农业、享受乡土情趣以及度假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的休闲农业社区,经过几年的开发建设,覆盖旅游消费全链条的产业和产业集群初显端倪。2012年2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5A级原生态民俗风情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127万人次,是海南乃至全国生态休闲游的后起之秀,是无法复制的休闲游、养生游的好去处。
(二)较好地解决了农民就业和持续增收问题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就业和持续增收。旅游产业是服务业中就业密度较大的产业之一,产业关联度越大,涉农旅游产业的产业关联度就更高。据了解,农发行海南省分行支持的“农+旅”项目的涉农就业均数以千计,如陵水分界洲岛项目直接劳动就业1500多人,其中,当地黎苗汉农民、渔民兄弟就业1200多人。目前,在那里就业的员工月均收入1800元以上。
(三)促进了项目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
呀诺达热带雨林景区内现居住着黎苗同胞近千户,项目实施之前,每户至少刀耕火种5亩坡地或山地,方能维持一家一年食粮。因此,往年区内毁林开荒问题屡禁不止。项目实施后农民得到了充分就业,家庭也有了稳定收入,解决了温饱,开始步入小康生活,不再为一日三餐而刀耕火种了。项目建设从根本上保住了区内的青山绿水,造就了为游客尽情享用的天然氧吧。
(四)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农发行海南省分行还通过支持项目公司产权重组和经营机制创新来保障农民权益,在海南首创出以流动资金贷款先期介入支持“大区小镇新村”建设的农业政策性信贷新模式[2]。大区指依托以三亚市为主轴,陵水和保亭两县为两翼的南部旅游圈所形成的复合型旅游“大区”;小镇指依托“大区”形成有地方风情和文化特色的原居型旅游度假区;“新村”指以传统农业为基础嵌入旅游业、两者互动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该项目累计投资120亿元,涉及4个经济合作联社,44个黎苗自然村的社区建设和上万人就业增收。“大区小镇新村”以社区开发为单元,以乡村生态和农业景观、黎苗文化为依托,以整合区内集体土地资源为平台,引入旅游要素并与传统农业、黎苗文化(主要是民居、民俗、民食)对接,创造更高的农业附加值和更多的劳动就业和增收机会,使农村景区化,景区产业化;实现农民有房可安居,就业不离乡、不离土,收入有保障且多元化。
(五)推进了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在海南,依托生态资源打造的旅游景观景区,大都在农村社区。但这些社区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明显不足和滞后,严重地掣肘着乡村旅游业发展。因此,“农+旅”信贷模式不但支持上述项目区直接生产供给旅游产品,还支持区内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鉴于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所具有的非营利、社会公共服务等属性,农发行海南省分行选择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政府机关法人)为贷款主体,支持文昌市环八门湾绿道项目建设。该项目包括穿越文教、东阁等5个乡镇52公里的环红树林周边绿道、路网、步行服务驿站、乡村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当地农民、渔民依托红树林景观景区开发“农家乐”、“渔家乐”及“红村林”生态体验等旅游项目,提供相关社会公共服务产品。该项目于2011年10月投入使用,带动了红树林周边22个自然村的乡村风情体验旅游和红树林生态旅游,解决了上千个农户就业和增收,推进了文昌市特色生态旅游业发展。
三、推广“农+旅”信贷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与国际旅游岛建设对接问题
“农+旅”项目必须实现两个对接:一是与发展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对接。主要基于热带农业是海南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正在推进的现代化改造,一方面延长了农业产业链、促进其产业升级,拓宽了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另一方面迎合了“农+旅”项目建设需求,为其提供了更加厚实的项目建设平台。二是与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对接。主要把旅游资源禀赋转化为旅游产业特色;而且区域布局上还要避免出现重复建设和“千人一面”问题[3]。在这方面,保亭县乡土生态旅游产业布局值得借鉴,该县在不足2000平方公里内安排了4个地域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又促进形成互动旅游消费局面的生态旅游项目:“呀诺达”项目提供热带雨林生态景观景区观光,“槟榔谷”项目提供黎苗文化景观景区观光,“七仙岭”项目提供热带雨林区地表温泉享用消费,“大区小镇新村”项目提供乡土农业生态观光和体验消费。
(二)保障农民权益问题
现阶段,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发展的生产资料,是他们的命根子。但是,“农+旅”项目又以农民手中土地为载体。在项目实施时,必须吸取一些地方给了一笔钱就把农民手中的土地拿走,将农民排斥在项目建设之外而带来严重负面效应的教训。文中提到的“大区小镇新村”项目采取以土地换股权、换资产、换就业的作法值得借鉴。主要亮点是农民经济合作社以集体土地资产参与项目公司创建和经营,集体土地部分转化为项目区内可经营获利的铺面、旅馆,部分为项目公司股权,农民持有股权成为股东参与项目经营管理,获得股权分红。这样,农民不失地,不失业,有比以往更多元化、更丰厚的收入,权益得到了保障。
(三)项目融资能力问题
在现行信贷制度下,很多项目公司因为融资能力问题,很难跨过信贷支持的门槛。除了项目公司争取上级集团公司或母公司支持之外,开辟如下路径:一是政策层面给力。出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的地方法规或条例,规定根据项目建设需要划批专项集体建设用地指标,集体建设用地与城镇出让的建设用地同质同价,可资贷款抵押。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价值得到了提升和放大体现,又明显增强了项目公司的融资能力[4]。二是农业保险层面给力。主要是创新农业保险险种,为项目区内提供旅游消费的一些传统农业产品生产提供保险支持,由此增强项目融资的防控风险能力。三是专项支农资金给力。近十年来,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农力度不断加大,很多项目获得了相当份额的支农资金支持。建议把这些支农资金作为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注入项目公司的资金,形成由农民持有的公司股权,也是项目建设资本金。由此促进国家惠农支农强农政策落到实处。
(四)创新信贷品种问题
“农+旅”项目大多为产业或地区重大项目,需要在当地立项、报批和环评,投资大,建设期较长。建议提供“先期流动贷款+投资+项目建设贷款+项目经营流动资金贷款”复合型贷款支持。这需要创新现行信贷制度:一是准许流动资金贷款对项目先期介入。主要支持项目规划、项目勘探设计、项目研究等实施前期各项准备。另外,鉴于项目前期准备时间较长,建议创建3年期流动资金贷款品种。二是准许投资参与。包括政府、企业发行债券,一般由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出面操作,作为政府对平台公司注资而转化为政府持有项目股权[6]。还有银行投资业务板块介入,享有投资相对应的权益。三是项目建设直至营运的组合贷款。包括固定资产贷款,之后跟进的生产经营流动资金贷款。四是对在建工程、项目未来收益抵质押贷款做出制度安排。
(责任编辑:张恩娟)
参考文献:
[1]许宇鹏.农发行海南分行“农+旅”模式支农放效应[DB/OL].[2012-06-12], http://www.hq.xinhuanet.com/service/20
12-06/12/content_25382622.htm.
[2]宋敏.金融助推海南休闲农业发展[N].海南日报,2012-05-27.
[3]李磊.是“假日经济”还是“休闲经济”——有关“假日”和“休闲”的探讨[J].自然辩论法研究,2002(9).
[4]刘群红.发展我国休闲旅游产业问题的若干思考[J].求实,2000(8).
小额信贷模式 篇12
关键词:小额信贷,商业化,启示
小额信贷的出现, 给中低收入阶层群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作为小额信贷商业化的一个典范, 玻利维亚阳光银行 (Bancosol) 模式商业运作的成功, 使小额信贷从财务的不可持续性, 逐步走向了财务的可持续。研究玻利维亚阳光银行模式的运作机制, 对我国小额信贷的商业化发展, 甚至是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玻利维亚阳光银行模式
玻利维亚阳光银行 (Bancosol) , 是一种非政府组织的项目成功地转制为专门从事小额信贷业务的私人商业银行。
Bancosol成立于1992年, 前身是1987年成立的非盈利性组织 (PERDEM) , 主要为城市小企业或自我雇佣者提供小额贷款。PERDEM实施的是一种正规的相互的担保人制度, 如果小组中任何人的贷款拖欠, 其他人将联合承担偿还责任。PERDEM的贷款运作颇为成功, 到1991年底, 已有1.43万个客户, 资本金为400万美元, 拖欠率几乎为零。但在随后的发展中由于其发展速度不能满足巨大的信贷需求, 不能合法地向客户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尤其是不能吸纳存款等问题的出现而面临挑战。于是1992年, PERDEM进行了分化, 把商业化运作的一部分单独分离出来, 在玻利维亚银行和金融实体监管处的批准下成立了玻利维亚阳光银行 (Bancosol) , 成为第一个转变为商业银行的非政府组织。
玻利维亚阳光银行的成功得益于其在发展中形成了独有特色的机制设计和创新理念,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组贷款机制
玻利维亚阳光银行, 要求3~8人组成小组, 小组成员都可以贷款。这种小组联保的机制 (成员间负有连带责任) 对于违约问题存在一个特殊的“风险扩散机制”, 即如果一个成员违约, 所有成员都会失去借款的机会。这种连带责任不仅缓解了成员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还降低了风险和成本。
2.商业化转型
通过提高利率来解决由低利率造成的财务不可持续问题。玻利维亚存在大量的微量企业和自我雇佣者, 在市场经济下, 微量企业的发展, 以及由于土地不能满足因生活需要转为自我雇佣存在的农民的发展, 他们对资金需求强烈也愿意支付高利率, 促使资金的有效循环。
3.动态激励机制
小额信贷领域的动态激励机制是指将贷方的历史信用记录在案, 以促进贷款人还款。动态激励的特征是, 可以用较小的贷款额度进行尝试, 来发现借款者的真实信用水平。如果借款人在后续的还款过程中表现良好, 那就可能得到反复的信贷服务;如果拖欠贷款, 再获得贷款的可能性就随之降低。倘若借款者以后还想得到贷款, 那么他违约的可能性就几乎为零。贷款数额会随着借款人的信誉记录考察的升级不断提高。对于小组成员来说任何人违约使其失去以后贷款的成本远高于其在以后贷款中所获收益, 在此前提下的相互监督使违约者很难达成, 因此集体违约的发生率也几乎为零。
4.灵活的贷款偿还机制
阳光银行是根据借款人的人品和现金流量对借款人授信, 贷款金额微小、利率高、期限短, 每周或隔周分期偿还。这种分期还款机制一方面可以降低信贷风险并获得充足现金保持健康的财务状况, 另一方面还具有早期预警功能, 可以提早发现具有较大潜在风险的贷款。
5.完善的监督和管理机制
阳光银行充分采用银行业的先进的现代治理机制。
二、我国小额信贷发展现状
1994年小额贷款作为国际组织推荐的一种扶贫方式被引进我国, 其目的是解决中国当时的贫困人口的问题, 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目前小额信贷在我国的发展已经由国际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的试验阶段进入了政府机构推广的阶段。小额信贷现在主要以三种方式在我国存在:一是非政府组织的小额信贷 (包括国际机构、国外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国内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等以扶贫为目的、以项目方式推进的小额贷款) ;二是由农行与政府开展的小额信贷;三是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
小额信贷在我国的发展得到了中央政策的大力支持。2004~2007年连续四年小额信贷在中央一号文件中被明确提出要积极地发展推广, 加大了小额信贷在我国发展的力度。据统计截至2008年1月, 仅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农户贷款余额已经达到12260亿元。其中,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2038亿元, 农户联保贷款余额达到1351亿元。获得贷款的农户达到7742万户, 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2.6%, 占有合理需求并符合贷款条件农户数的近60%, 受惠农民超过3亿。这样看来, 我国中低收入人群特别是农村地区仍对小额贷款存在大量的需求, 这种现实需求也奠定了小额信贷在我国发展和扩大的基础。
小额信贷在我国的大力推广, 并未形成我国小额信贷发展的有效突破。小额信贷在我国的发展还是受到了各种问题的制约。首先遇到的是法律法规方面的问题。小额信贷在我国的发展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金融创新工作, 但目前还没有任何一部法律来规范小额信贷组织和公司的行为。同时, 国家只是明确推广小额信贷在我国的发展, 但是相关的优惠政策比如优惠税收并未出台。而小额信贷在我国发展的瓶颈问题就是商业性及商业性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 中低收入阶层贷款人的信贷资金的概念还没有树立起来, 总认为是政府扶贫资金, 还款意识比较差。而之前小额信贷在我国的发展的执行者多为临时性机构, 缺乏商业运作意识和对项目资金持续良性运转的制度安排。而作为小额贷款的试点组织要做到可持续性发展, 就必须在控制贷款风险下解决盈利和后续资金来源问题。而我国目前的小额信贷组织自身没有完善的贷款担保体系和制度。
三、玻利维亚阳光银行模式对我国小额信贷发展的启示
(一) 在我国明确小额信贷的核心即为其商业性而不是慈善性, 在推动社会发展的整个大前提下, 小额信贷不是对资金需求者进行简单的慈善性捐助, 而是期望通过商业性贷款, 提高借款人的生产能力, 并产生商业回报, 从而实现我国小额信贷体系的自我维持和发展。
(二) 政府对发展小额信贷的支持方面, 要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制度, 规范小额信贷组织的行为, 完善工商、税务等方面的相关支持措施。同时, 建立起有利于小额信贷开办和运营的监管制度, 引导小额信贷组织在我国的健康开展。
(三) 利率不再是小额信贷发展的主要问题。以商业利率为导向的玻利维亚阳光银行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同时一些实践证明我国传统的低利率可以帮助穷人获得贷款的观念是不可行的。
(四) 我国小额信贷组织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设立并完善自身的监督与管理机制。玻利维亚阳光银行的成功发展反映出可持续发展的银行是善于利用先进的管理和监督机制的银行。
(五) 我国小额信贷组织要建立自身的贷款担保制度和信用评级系统。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 就要保证其商业运作的可持续性, 就必须要控制贷款风险, 保证资金的循环畅通。贷款担保制度和信用评级系统的建立, 可以直接采用“拿来主义”, 把玻利维亚阳光银行的动态激励机制和灵活的贷款偿还机制的核心理念引进, 对贷款人的资格进行审核、筛选, 通过客户信用升级带动贷款额度升级等措施来启动和激发客户的还款意识, 降低贷款风险, 实现其商业运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仁.探索适合地方特色的小额信贷模式[J].银行家, 2008 (1) .
[2]马雪彬, 樊莉.商业性小额贷款:发展前景与现实障碍[J].甘肃金融, 2008 (1) .
[3]谢欣.玻利维亚阳光银行的草尖金融[J].银行家, 2008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