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小额信贷分析(通用12篇)
农村信用小额信贷分析 篇1
摘要:农村小额信贷是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村金融工作的主要业务。农村小额信贷作为信贷支农的重大政策措施, 在解决农户贷款难题、帮助贫困农民发展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信用风险是制约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风险, 有效控制信用风险对农村小额信贷业务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本文运用博弈论的基本分析方法, 模拟农村信用社与借款农户的客观情况, 构建农村信用社与借款农户的博弈模型, 以此探求影响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的主要因素, 并提出了风险防范措施。
关键词:小额信贷,信用风险,博弈,信息不对称
小额信贷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孟加拉国的格莱珉银行, 是以少量贷款向农村贫困人群提供的金融服务, 目的在于农村扶贫。90年代初传入我国, 农村小额信贷作为一项信贷支农的重大政策措施, 在解决农户贷款难题、帮助贫困农民发展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2000年开始, 农村信用社在人民银行推动下全面试行并推广小额信贷活动。农村小额信贷本是一项支农惠农的政策, 但随着它的不断实施, 遭遇了空前的信用危机。我国的农村小额信贷覆盖面达31%, 但不良贷款比例高达70%[1], 农村信用社要经受不断出现新的呆账坏账、无法很好地确定信用额度、农户拖欠贷款等诸多难题的考验。农户的诚信意识淡薄, 偿贷意识不强, 借款农户贷款后还款与否完全靠个人自觉, 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约束机制, 使信用风险成为制约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风险。因此, 当务之急是减少信用风险对小额信贷构成的威胁, 认识并有效防范信用风险显得尤为重要。
一、文献综述
目前国际国内对于小额信贷并没有统一定义, 主流观点认为小额信贷是指专向中低收入阶层提供小额度的持续的信贷服务活动。由于从2000年, 我国农村信用社才开始全面试行并推广小额信贷活动, 国内学者对于小额信贷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学者对农村小额信用贷款进行实证研究, 如阮红新、杨海军、雷春柱 (2003) [2]利用湖北省某农信社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从微观、宏观两个角度分析农村小额信用贷款的风险与收益。随着农村小额信贷业务的不断开展, 学者逐渐将目光转向了小额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 如张峭、徐磊 (2008) [3]指出影响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业务可持续发展, 最为突出的难点是小额信贷极高的信用风险, 直接导致农户小额贷款难的现象屡屡发生。
在国内的研究中, 将博弈理论与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相结合的论文为数不多, 最具有代表性的有张改清、陈凯 (2003) [4]的《小额信贷的小组联保机制博弈分析》和何登录、金发奇 (2008) [5]的《我国农村信贷风险的博弈分析与防范》两篇论文。张改清从有无民间惩罚两个角度考察了联保制度对小额信贷的外部效应, 却没有指出造成违约的主要因素;何登录虽然经过理论推导, 指出了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 但忽视了联保农户间的相互作用。本文试图运用博弈论的基本分析方法, 在“两户联保”的前提下构建博弈模型, 并推广至“户联保”, 以探求影响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的主要因素。
二、农村信用社与借款农户的博弈模型
本文模拟农村信用社与借款农户的客观情况, 利用农户失信的概率表示信用风险, 构建农村信用社与借款农户的博弈模型。博弈论是对智能的理性决策者之间冲突与合作的数学模型的研究, 是现代经济管理的重要分析技术。给定局中人的策略空间、支付函数、信息结构的条件下, 理性的局中人通过其最优选择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即效用最大化, 最终达到博弈均衡[6]。
(一) 建模前提
该模型的前提条件是:
第一, 博弈双方——农信社和借款农户在博弈中对其对手的特征、策略空间、支付函数以及经济的运行情况不具有准确地认识, 因此博弈双方能够获得的信息是不对称的。
第二, 博弈双方均能在其客观条件的约束下, 做出能实现其最满意决策目标的理性决策, 即博弈分析的对象是理性人的理性行为及其均衡。
(二) 模型的假设与构建
假设农村小额信贷市场有农信社、借款农户A和借款农户B三个行为主体。由于小额信贷属于信用保证贷款范畴, 农信社要求借款农户之间必须联保, 即借款农户都要为对方贷款违约承担连带责任, 因此假设借款农户A和借款农户B两户联保。借款农户A和借款农户B有意向农信社共同申请一笔总值2L万元的一年期贷款, 用于各自的农业生产, 年收益率分别为rA、rB;农信社发现了借款农户的需求, 有意发展他们成为客户, 如果成功建立信贷关系, 则借款农户将从农信社得到年利率为的贷款。
根据农信社与借款农户A、借款农户B的客观情况, 做如下假设:
第一, 借款农户有诚信和失信两种策略选择。借款农户失信的概率为P1K, 诚信的概率为1-P1K, (K=A, B) 。当c≤P1K≤1时, 借款农户失信, 拒绝偿还贷款, 逃避债务。当c≤P1K≤c时, 借款农户诚信, 按时偿还贷款本息, c为 (0, 1) 之间的常数。
第二, 诚信的借款农户得到贷款后, 用于农业生产, 到期还本付息, 可获收益L (rK-i) , 但是如果其联保农户违约, 诚信的借款农户必须代其偿还本利L (1+i) , 则收益为[L (rK-i) -L (1+i) ];失信的借款农户拒绝偿还贷款, 逃避债务, 得收益L (1+rK) , 又因逃避农信社债务而受到农信社的惩罚M (如不良信用记录等) , 诚信的借款农户要向其追讨债务对失信的借款农户造成损失, 即民间惩罚D。
第三, 如果农信社拒绝发放贷款, 则借款农户将损失机会成本L (rK-i) 。
第四, 如果农信社放贷给两个诚信或其中之一诚信的借款农户, 农信社都能够收回本利, 得收益2L (1+i) , 如果农信社放贷给两个失信的借款农户, 农信社将损失全部本利, 得收益-2L (1+i) ;农信社如果拒绝发放贷款, 损失机会成本2Li。
第五, 农信社放贷的概率为P2, 拒贷的概率为 (1-P2) 。农信社与借款农户A、借款农户B的三方博弈支付矩阵如表1所示。
1. 借款农户的理性选择。借款农户A的理性选择取决于其最大化效用函数U1A:
同理, 借款农户B的理性选择取决于其最大化效用函数U1B:
根据上述模型分析式[2]和式[4]的各个变量, 可知:
(1) 借款农户失信的概率P1K与P2, M, rK均无关, 与贷款本金L, 贷款利率i, 民间惩罚D有关。
(2) 当贷款本金L增加时, 借款人所需偿还贷款的本金就越多, 违约风险增大;反之, 违约风险减少。
(3) 当贷款利率i增加时, 借款人所需偿还贷款的利息就越多, 违约风险增大;反之, 违约风险减少。
(4) 小额信贷联保体系越健全, 联保农户间的约束力度越大, 对违约借款农户的惩罚D越严厉, 违约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反之, 违约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越大。
2. 农信社的理性选择。令农信社发放贷款的效用为U21, 拒绝放贷的效用为U22, 则:
农信社作为理性经济人, 当且仅当U21>U22时会选择发放贷款。然而, U22=-2L (1+i) <0, 所以农信社只有当U21>0时, 才会发放贷款。
将U21>0化简得到:P1AP1B<21[7]
的经济解释为:借款农户有利可图时会选择违约, 拒绝偿还贷款, 因此模型“两户联保”的前提下, 农信社只有确保两借款农户同时违约的概率不大于才能发放贷款。
(三) 模型的结论
根据模型的推理, 得出结论:农村小额信贷的信用违约风险与贷款本金L, 贷款利率i, 民间惩罚D有关;农信社如果能够有效控制借款农户同时违约的风险, 即便可以发放贷款。
(四) 模型的推广
上述模型是建立在“两户联保”的前提下分析的, 现将其推广至“n户联保”来研究小额信贷的信用风险。分析“n户农户向农信社共同申请一笔总值n L万元的一年期贷款”的情况, 不妨假设农户K为n户中任意一户, R表示其余n-1户。农户K要在其余n-1户农户“全部诚信” (t=0) 和“t户失信” (1燮t燮n-1) 中做出自己的策略选择。若农户K选择失信, 将遭到诚信农户 (n-1-t) D的民间惩罚。
进一步可知:借款农户失信的概率P1K还与联保户数n负相关, 与失信农户数t正相关。
三、防范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的对策与建议
(一) 规范信贷市场秩序, 完善农户征信体系
规范信贷市场秩序, 完善农户征信体系, 从源头上减少潜在失信农户的数量:事前农村信用社加强对农户资信的评定, 应根据农户的信用状况水平及家庭经济状况, 结合贷款项目的风险性, 评定农户信用等级, 再根据农户信用等级, 确定贷款额度及利率, 实行积极放贷、差别管理制度, 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户征信体系, 增强自身对小额信贷风险的评价和控制能力;事后农村信用社要经常深入农户, 掌握和了解其生产经营与贷款使用情况, 确保小额信用贷款按规定用途和要求使用, 真正发挥其功效。
(二) 创新联保制度, 防范信用风险
联保制度是农村信用社防范农村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的重要手段, 是农户间的相互监督机制。农信社需结合实际, 制定出较为合理的新型联保制度:一方面, 五户联保应对连续保持良好信用记录的农户给予优惠利率, 对未按时还款的农户取消其联保小组在下一个信贷周期的贷款权利;另一方面, 联保小组内户数不应固定, 户数越多, 农户间的利益集合越密切, 相互监督更为有效, 有利于减少信用社和农户间的信息不对称, 即便联保小组内有农户违约, 其余农户分担连带责任, 偿还贷款的可能性也较高。
(三) 加强宣传力度, 提高农户还款意识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 农户对小额信贷的认识不足, 往往会认为小额信贷是政府无偿的扶贫款, 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还款的必要性、强制性和法律性。对于这类还款意识薄弱的农户, 农村信用社应建立起完善的教育宣传体系, 加强宣传力度, 提高农户还款意识, 避免“躲账”、“赖账”的发生, 同时鼓励诚实守信, 对按时还款或提前还款的农户, 要制定相应的奖励优惠措施。
参考文献
[1]张文静, 孔荣, 卡里姆·特维.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诚信机制研究[J].商业研究.2009 (3) :157-160.
[2]阮红新, 杨海军, 雷春柱.信贷资产分散条件下的风险与收益: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3 (9) :98-102.
[3]张峭, 徐磊.我国小领信贷信用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8 (11) :29-30.
[4]张改清, 陈凯.小额信贷的小组联保机制博弈分析[J].技术经济2003 (5) :42-43.
[5]何登录, 金发奇.我国农村信贷风险的博弈分析与防范[J].广西金融研究2008 (11) :61-63.
[6]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农村信用小额信贷分析 篇2
营分析
农村信用社200年一季度信贷情况经营分析 今年以来,县农村信用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经济金融政策,坚持发展、管理、改革统筹协调,推进精细化管理,做大市场份额,优化信贷投向结构,加强风险防范,积极推进各项业务工作发展。存、贷款等业务呈现以下特点:存款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低成本存款增长缓慢,对公存款下降,定期储蓄增长较快;信贷投放相对缓慢,投向结构日趋合理;中间业务收入增长缓慢。
一、存款业务运行情况 基本情况
各项存款。一季末,县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达万元,较年初增加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较上年同期多增万元,增长幅度为%,存款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其中:
低成本存款。一季末,低成本存款余额为万元,较年初增长万元。新增低成本占比为%,完成任务的%。其中活期存款较上期增长万元,财政性存款较上期下降万元,活期储蓄及银行卡较上期增长万元。
对公存款。季末,对公存款余额为万元,较年初增长万元。活期存款较上期增长万元,财政性存款较上期下降万元,单位定期存款较上期下降万元。储蓄存款。季末,储蓄存款余额为万元,较年初增长万元。其中活期储蓄较上期增长万元,定期储蓄较上期增长万元,教育储蓄较上期下降万元。主要特点及原因分析 一是存款增长势头迅猛。全县农村信用社存款继续沿续去年以来的快速增长态
势。月末已完成全年任务的%。本季对公存款增加一是通过联社领导攻关吸收财政局预算外存款万元;二是公司在我联社开立了基本存款账户,并存入款项万元。
二是低成本存款和对公存款较上月下降较大。季末,低成本存款较上月增长万元。主要是活期存款、活期储蓄上升所致。主要原因:一是联社领导攻关吸收公司在我联社开立了基本存款账户,并存入款项万元。二主要是活期储蓄较上期增长万元。
对公存款较上月增长万元。主要原因是司在我联社开立了基本存款账户,并存入款项万元。
三是定期储蓄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季末,定期储蓄存款余额万元,较年初增长亿元。主要原因:一是我联社本着存款为本,贷款为源的办社宗旨,加强本社员工的业务素质管理及对外服务窗口宣传工作。同时全县农村信用社通过加
强考核、发挥网络优势、改善服务手段、提高办公效率,统一标识,加强形象建设,实现了全县信用社通存通兑业务,变被动为顾客办理业务为主动向老百姓提供优质服务,拓宽服务渠道,增设业务项目,开设教育储蓄,即方便了家长又增强了孩子们的节约意识;积极开办农民工卡、信通卡等业务,使存款组织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二是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导致广大储户储蓄观念由不稳定的基金市场转变为稳定金融部门。下步采取措施
一是研究采取激励措施,提高全员工作积极性,重新制定了《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资金组织考核办法》,办法突出强调采取激励措施,首先调动起了联社机关人员及委派会计抓存款工作的积极性。二是调整和改进存款工作考核方式,着眼改善全县存款结构,不断提高信用社的低成本存款比例,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益,对各信用社下达了年末低成本存款达到的比例,并加大考核监测
力度。
三是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努力提高服务质量。组织进村入户宣传,有效提高信用社的知名度,同时加大对信用社营业窗口服务质量的监督检查力度,与行风建设工作相结合,通过统一服装,提高办公效率,树立了信用社崭新形象。
四、积极发放企业贷款,通过以贷引存组织存款。
二、贷款业务运行情况 基本情况
各项贷款。季末,全县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万元,较年初增长万元,同比多增万元;存贷款比例%,较年初下降个百分点。农业贷款余额万元,较年初增加万元,农贷占比为%。主要特点及原因分析 一是农户贷款投放增加。累放小额农户信用贷款万元、累放农户联保贷款万元、累放其他贷款万元,支持农民购买农药、化肥、种子;建蔬菜大棚;购买农机具;打井;支持畜牧养殖等带动了农业产业
化、规模经营的速度。二是企业贷款投放增加。累计发放企业贷款万元,其中本月投放企业贷款万元,主要投放公司万元等,有效促进了信贷规模的扩张,同时也确保了新增贷款质量。
三是积极创新业务品种,抓好票据业务工作。本季发生贴现贷款万元,签发银行承兑汇票万元。下步打算
我联社下季度继续加大贷款投放力度,一是支持农村、农业、农民贷款,继续支持我县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进一步加大企业贷款的投放力度,重点支持效益好、发展潜力大等一批企业贷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三、中间业务情况 月份,全县实现中间业务收入万元,较上期增长万元。其中代理业务手续费收入万元,结算手续费万元。中间业务收入增加一是代理保险公司保险业务。全县营业网点共代收保费为元,手续费收
入为元;截至到月末,我县今年累计办理笔,金额元,实现手续费收入元。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篇3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管理
1 概述
我们国家的农村信用社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的,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旨在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它的财产、合法权益和其合法的业务活动都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农村信用社的主要任务包括农村闲散资金筹集,为农户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等。在它的诸多职能中,一项很重要的服务就是提供小额信贷。
小额信贷是一种以城乡低收入阶层为服务对象的小规模的金融服务方式。小额信贷的目的是通过金融服务为贫困农户或微型企业提供自我就业和自我发展的机会,促进其实现自我生存和发展。它既是一种金融服务的新思路,又是一种扶贫的重要方式。
2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风险
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的风险尤为突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农村信用社的管理多以自发形式存在,内部管理不完善,规章制度建设薄弱,基层社执行能力差,有禁不止、有令不行等现象层出不穷,再加上农村信用社核查监督能力有限,使得大量风险、隐患长期存在,已经成为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事实上,农村信用社和大多数的商业银行有相似之处,都面临着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操作风险等诸多风险。
其中,信用风险是由于借款人的不良表现造成。借款人因为不愿意按照合同规定履行其职责,或者没有还款能力,从而导致银行遭受损失。农村信用社主要是面向农村的金融机构,由于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在人口流动性小的农村,大多数贷款农户都出于“面子”的考量不愿拖欠贷款,然而仍然存在一些原因导致农户不能及时、足额地偿还贷款,如天灾、减产等。
利率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利率的变化导致的资产回报率降低或负债增加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针对利率敏感型资产和敏感型负债而言,它直接影响利差,从而影响盈利。
操作风险,即贷款操作不当引发的风险,是农信社体制变迁长期积累的结果,也是目前农村信用社在贷款业务管理中存在的最大风险。操作风险的产生与农信社缺乏稳定的内外经营环境有一定的关系,但更多的是主观因素,往往由于信贷人员对操作风险的认知水平有限、不能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等原因产生。
3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风险管理
针对以上这些方面的风险,本文主要针对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和操作风险这三个方面进行风险管理措施的介绍。
3.1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管理
信用风险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农村信用社的小额贷款,如何实现对小额贷款的信用风险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可以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来提高农户的信用意识,大力弘扬信用观念。小额贷款的发放是基于农户的信用来进行的,所以为了降低信贷风险,就必须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提高农户的信用意识。其次,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农户自觉维护自己的信用。具体说来,可以建立一种贷款到期(或即将到期)通报制度,通过舆论压力来促使农户及时偿还贷款;还可以根据不同信用等级的农户设置不同的贷款利率,信用等级越高利率越低。还有,在追债方面必须加大措施,对不守信用的人,要采取有效的手段进行制裁,让不讲信用的人没有立足之地。此外,在要求贷款人建立信用等级的基础上,农村信用社本身也应该建立良好的信誉。具体说来,不能只要求贷款人守信用,信用社本身也应该讲信用,对农户承诺的信贷资金要按规定及时发放。
3.2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利率风险管理
利率风险主要是由于利率的波动产生的。对于农村信用合作社而言,在利率风险管理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应对:
3.2.1 建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制度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自然灾害经济损失转嫁给社会,这种方式也比较符合风险分摊的互助原则。
3.2.2 建立小额信贷的风险补偿机制
风险补偿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部补偿和外部补偿。前者是通过提高贷款利率来实现;后者是通过建立地方财政补偿机制,由政府提供部分风险补偿。
3.2.3 加强经营管理工作,最大限度降低小额信贷的经营管理成本
从资源配置、操作规程、定期定点服务三个方面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经营管理成本。
3.2.4 通过对经营管理成本的核算,建立利率定价机制
即确定后的小额信贷执行过程中的基本利率,要至少能够覆盖成本和损失部分。
3.3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操作风险管理
操作风险与人的意识和行为不可分割,受贷款人综合素质、业务技能和操作方式等影响,而这些影响因素均具在一定程度上可控。因此要降低和避免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操作风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3.1 强化人员管理,提高综合素质
防范信贷操作风险最为首要的问题就是加强人的管理。对高管而言,要认清政策形势,把握贷款投向,优化信贷结构,把贷款安全摆在突出位置;对于信贷员,则要选拔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优秀人才,强化信贷员资格评审,分级管理。
3.3.2 要落实信贷管理制度,健全操作风险管理体系
从防范内部风险出发,建立一套完整的信贷规章制度,明确部门岗位职责,分解、识别、防范岗位操作风险,在绩效考评体系中增加操作风险指标权重,建立风险防范长效机制,构建多层次、多目标、多环节的操作风险控制体系。
3.3.3 丰富管理手段,规范操作流程
根据农信社自身特点进一步梳理和再造各项业务管理流程,规范运作,严格执行,真正使每笔贷款、每个操作环节都有人负责,确保制度无漏洞,执行无弹性,严密防范操作风险的发生。
4 总结
农村信用小额信贷分析 篇4
1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介绍
1.1内部风险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面临的内部风险包括利率风险和管理上的风险。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在大额信贷过程中是可以享受利率优惠的,这是出于对小额贷款主体切身利益的考虑。但是,利率优惠政策的实行也有可能导致放贷风险和放贷利率不均衡。也正是因为如此,不少的农村信用社实际上并不愿意对小额贷款进行放贷,导致无法满足客户的资金需求。而在管理上,农村信用社对小额信贷的管理存在管理水平较低、产权明细不充分、激励机制不够健全以及信息披露不及时等问题。管理上的不足会导致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工作效率和风险防范意识降低,从而使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面临的管理风险加剧,不利于促进农村信用社的长远发展。
1.2外部风险
外部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和自然风险。就信用风险来说,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实际上只需要以贷款人员的信用度为贷款的依据,并不需要真的实物来进行抵押。这种贷款方式虽然可以会贷款人员提供更多的便利,获得更多发展的机会,但是信用风险却明显加大。而同时,对于个人信用度应该如何判定也是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中遇到的重要问题,尤其对于基层的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来说,农民的文化水平素质不高,信用社人员可以搜集的信用度的渠道不足,导致信用评级工作的困难较大。此外,就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自然风险而言,农户在获得贷款之后需要将其应用于农业建设和发展中。但是农业的发展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如果自然条件不好,影响农业的收成和发展,那么农户很有可能无法在期限内偿还贷款,这样将会致使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加剧。部分地区由于受到地理因素的影响,经常会出现自然灾害,严重影响农业的发展和收成,导致农户无法及时获得经济收益,偿债能力下降,而自然风险提高。
2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管理现状分析
2.1风险管理意识较为薄弱
就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管理而言,管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直接决定了信用社的风险管理效果。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在小额信贷风险管理方面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较为薄弱,削弱了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管理的作用。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管理意识薄弱的眼影主要有几个方面:
第一,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文化水平较低,对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有可能产生的风险认识不足直接影响了人们的风险防范态度和风险防范能力。
第二,工作人员将工作重点放在业务量的增加上面,没有认识到在增加业务量的同时,小额信贷有可能带来哪些风险,因此导致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没有重视风险管理和风险防范工作。
2.2管理制度还有待完善
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管理主要集中在对过程的控制和管理,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导致风险管理取得的效果较为一般。从根本的原因来分析,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
第一,农村信用社在小额信贷中的信贷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我国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制度普遍存在规章制度套话、空话多,针对性和实际操作性不强等问题。这种信贷管理制度必然无法真正解决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中的信贷管理问题,且有可能会加剧风险管理程序的混乱,导致风险管理质量下降。此外,在已经制定的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管理制度的情况下,也有不少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偷工减料,没有完全按照流程办事,制度执行力度较小,因此也容易增加信贷风险。
第二,信用评定考核体系不够完善。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主要依靠的是对农户个人信用的评定。信用越高,那么可以贷款的数额也就越高。这其中,如何对农户进行信用评价是关键。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在信用评级中的主要问题就在于工作人员对贷款前的调查工作做得较少,导致贷款人员的信用度无法得到准确的评级,贷款缺乏有效的信用依据,因此容易加剧信贷的管理风险。
第三,监督机制不够健全。在为农户进行小额贷款之后,相关工作人员还需要加强对农户贷款之后资金运用情况进行监督,以防止错过最佳的收贷款时间。
2.3风险补偿机制重视不足
在对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进行风险管理过程中,风险补偿机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求农村信用社管理人员能够加强对风险补偿机制的重视,以便降低风险损失,促进信用社的更好发展。然而,从当前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风险补偿机制建立现状来看,机制健全层度不足,准备金提取比例不足以及资本充足率不达标等问题时有发生,对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管理十分不利。
3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风险控制策略
3.1强化风险管理意识
要加强对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首先需要强化管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只有加强了管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管理人员才会根据本信用社的实际经营状况制定好完善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制度,并加大制度落实力度,提高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管理效果和质量。因此,农村信用社必须要做好管理人员的思想和教育工作,让工作人员能够充分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管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
3.2完善奖惩制度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操作流程不够规范,加大信贷风险的现象。为了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标准,信用社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对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习流程进行严格的规定,并加强对工作人员操作规范的管理,切实降低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风险。当然,要发挥奖惩制度的作用还需要工作人员能够加大制度执行的力度,通过对违规人员的严厉处分来达到警示的作用,降低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操作风险。
3.3完善信用评级制度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风险控制和管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信用评级制度。首先,在为农户进行小额贷款前,工作人员就必须要做好前期的调查和分析工作。如,工作人员需要对农户承包的土地面积质量和效益进行调查,对农户的年均收益进行调查啊,同时还要对农户的资信情况进行分析,在综合调查的结果上再进行分析,最后确定为农户贷款的数量和时限等问题。在分析农户信用度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能够通过数据调查和实地调查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信用评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信用评级工作提供保障。
3.4加强内部风险控制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控制还需要加强监督管理制度的完善以及风险评估制度的完善,以便更好地加强内部风险管理,减少信用社的经济损失。农村信用社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并对风险进行全面和科学的评估,在借贷的过程中重视各个环节的监控,排除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中的风险因素,降低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风险。
4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主要来源于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两方面,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中的主要问题在于,管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较为薄弱,管理制度还有待完善,以及对风险补偿机制重视不足等。要加强对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风险控制需要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完善奖惩制度和信用评级制度,并加强内部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侯琬娇.我国农村小额信贷风险的表现、成因及控制策略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08).
[2]窦俊贤,潘海英.农村小额信贷信用风险控制研究--基于博弈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6(01).
[3]童元保,齐伟娜.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创新发展及可持续性应对:以海南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4(05).
农村小额信用贷款 篇5
基本概念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指云南省农村信用社基于农户的信誉、资产和还款能力等情况,在核定的额度、期限内向农户发放用于农业生产经营和消费等方面的小额信用贷款。
特点
“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
贷款对象
在云南省农村信用社服务辖区内,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且具有农业户口、主要从事农村土地耕作或与农村经济发展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社区居民。
贷款额度
最高贷款额度一般为10万元。
贷款期限
贷款期限最长为三年。
贷款利率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实行优惠利率,优惠幅度由县级联社根据利率政策和当地实际情况合理确定。
办理流程
农村信用社信贷营销方略 篇6
一、信贷业务营销重点的窥择
(一)重视“三农”,勇担惠民社会责任。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最根本的宗旨是服务“三农”,最大的市场在农村,最强的竞争优势在县域经济领域。农村信用社信贷营销应着眼于做好“夜”字文章,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一是大力支持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小手工业农民,做好社会基础建设,增加社会就业。金融危机导致大量民营小型企业资金紧张,外向型企业出口受阻,有的甚至濒临破产,支持其再创业既是确保农村稳定的大事,也是农村信用社不断加强 “三农 ”建设的头等大事。做好稳民、安民、富民的民心工程,是农村信用社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充分发挥小额信贷黄金品牌优势,加大信贷支农力度。二是支持社区居民创业。社区居民是一个容易被金融机构忽视的客户群体,银行重视的多是争取其存款业务。但笔者了解到,很多社区居民有创业的想法和需求,只是苦于没地方申请贷款。城(郊)区农村信用社应抓住契机,大力拓展城区业务,积极为社区居民做好信贷服务。
( 二 ) 发展 “三优 ”,增大信贷市场份额。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应坚持额小、分散、量大的信贷策略,支持好“大、中、小”三类企业客户。一是对多年扶持起来的上规模、诚实守信,叫得响、有特色、有影响的亮点工程和精品工程,以及当前经济形势下国家大力支持的重点优质大项目,可通过辖区社团贷款的方式予以支持。二是对生产有活力、产品有市场、管理较规范、诚实守信用的中小企业客户,要作为农村信用社的创利黄金客户群体,积极通过金融创新予以支持。二是大力支持微小企业客户和个体工商户的发展,通过积极为其注入资金,促进发展壮大,培植成农村信用社黄金客户群。
( 三 ) 抓住“三补”,拓宽农村消费信贷。随着国民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国家出台了更多的富民惠民政策,对农民开展了家电下乡补贴、购买农机具补贴和购买农用车辆补贴等三项补贴。农村信用社应切实抓住大好机遇,充分发挥扎根农村、网点多、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 , 积极与中标的家电、农机具、农用车辆生产销售企业加强战略合作,推进产品下乡活动,拉动农村消费。
二、做好信贷营销的举措探索
(一) 做好评级授信工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客户调查机制,对辖区客户实行“拉网式”摸底调查,结合人民银行客户征信系统和银监部门风险提示,及时掌握客户信贷资金需求变化,根据市场变化和客户资金需求,及时评定、调整新老客户的信用等级,调整核定客户授信额度,激发客户珍爱信用的积极性,奠定农村信用社贷款决策重要依据的基础。
(二) 做好“加减乘除法”。“加法”是指加大力度对持续两年以上建立信贷关系,恪守信用、发展前景好的“三有一无”信贷客户,给予重点支持、专项保证。“减法”就是对企业经营项目重复、市场前景不明朗、经营管理粗放的企业,在原贷款余额内逐年减少其贷款额度。“乘法”是指发挥资金对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型中小企业支持的乘数效应。“除法”是将高污染、高能耗和信用观念差的企业,在系统内建立黑名单制 度,从信贷候选名单上除名。
(三)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一是更新理念。农村信用社要结合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实际情况,紧跟金融需求的新趋势,转变信贷营销策略,逐步实现 “三个转移 ”,即由农民向城乡居民转移,由分散农户向合作化、规模化、产业化的专业合作组织转移,由生产生活领域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农村消费领域转移。二是创新产品。建立 “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区别利率激励客户”的营销新机制,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权抵押、经济林权抵押、大宗农产品抵押、大型农机具抵押等业务,大为支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三是细分市场。实施分层信贷营销,锁定客户对象,健全信息档案,加快电子化建设步伐,建立信贷管理系统客户库,以优化客户结构,做到支持客户有的放矢。四是优化服务。推广客户经理制, 科学设置贷款操作流程,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减少贷款审批流程,进一步将信贷审批权下放到信用环境好的基层分社,提高贷款效率,提供全方位、一体化、一站式服务,以 “零距离”服务提高客户的忠诚度。
(四) 有效防范贷款风险。信贷资产质量是农村信用社的生命线。农村信用社在积极加大信贷投放的同时,务必切实有效防范信贷风险,一是通过调查、评级授信把好入口,加强贷款用途监管,对发放农户 永久性住房贷款和“家电下乡”消费贷款,通过农户“一折通”( 财政直补卡 )发放,实现贷款封闭运行、有效监管,防止“病从口入”。二是“有保有压”,区另别对待信贷结构。三是加强风险预警,强化贷后跟踪管理,确保风险点及时发现和对症下药,整顿施治。四是建立风险担保机制。农村信用社在推进与地方政府、客户加强合作时,应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 “后盾 ”作用,由政府或企业出资,建立风险补偿机制,有效防化风险。联合地方政府探索建立担保机构、风险补偿基金、农业小额贷款保险公司等,搭建融资平台。五是与银监部门、银行业协会密切配合,及时上报小企业授信违约信息,打击逃废银行债务行为,维护农村金融机构竞争的良好秩序 ,净化金融生态环境,促进地方金融良性发展。
三、树立正确的营销思想
(一) 实行营销宣传和贷款发放“并举”。在金融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要把主动支农意识,通过必要的营销宣传表现出来。一方面,通过新闻媒体、下乡座谈、板报墙标等多种形式,对农信社进行“贷款营销”宣传,使农户、种养加大户、民营经济户等服务对象感到,农信社发放贷款不仅仅是经济利益趋动,也不只图一己之利,而是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为老百姓办实事,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为 “三农”和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另一方面,要把具体营销措施对外公布 , 使客户能把“贷款营销”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不是两眼模糊,雾里看花,从而愿意接受农信社的信贷服务,为贷款营销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 做到小额农贷和中小企业“并重”。一方面,坚持不懈发放小额农贷。发放贷款必须以安全、效益为前提。发放小额贷款工作量大,但安全系数高,即:追求规模效益不在于单笔贷款的本金和效益如何,而是要看整体规模和效益。必须纠正发放小额农贷风险大、利润低的观点,大力推行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另一方面,坚定不移拓展中小企业客户市场。农 村信用社是地区性金融企业,理应对县域经济的主体中小企业提供有力地支持,不断提高信贷市场份额,赢得广阔的创利时间和空间。从实践来看,小额贷款就像是农村信用社的“日常主食”,要不断充实,农村信用社才有成长的基本元素。而中小企业大额贷款,就像是富有营养的“精美大餐”,农村信用社“吃”得越多就越强壮。
(三) 实现信用社和客户“双赢”。营销贷款既要确保信用社增效,又要确保客户发展,二者不可偏废。否则,农信社不敢放款,客户不愿贷款,贷款营销就会走入“死胡同”。作为农信社来讲,要做诚信经营的表率。如,对农民一般的生产、生活费用贷款的利率按最高比例上浮,必然会加重农民的负担;对一些季节性贷款要根据客户需求,合理确定贷款期限,避免期限过长或过短;贷款到期前要及时催收,如果人为地造成贷款逾期并加罚息,表面上看为农信社带来了一定效益,但实际上不利于农信社良好形象的树立,有可能加大营销贷款的风险。总之,要树立“客户是衣食父母”的营销观念,即放贷款不是农村信用社的权利,而是农村信用社谋生的一种手段。
四、打造合格的信贷营销队伍
部分地区农信社资产质量不高,信贷市场份额萎缩,一个关键原因就在于信贷员队伍素质较低,制约了信贷营销工作的开展。从实践来看,建立一支德才兼备的信贷营销队伍迫在眉睫。
(一) 开展教育培训,提高信贷人员素质。通过短期培训、长期学习、现场参观、外出考察等多种方式,适时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工作水平。一方面,促进信贷人员的业务知识更专业。能够熟练运用所掌握的信贷知识,从贷款对象、贷款用途、贷款金额等多个方面,对贷款风险做出综合评价,以确定是否贷款。善于寻找贷款“卖点”,挖掘并支持黄金客户,提高资金创利水平。另一方面,促进信贷人员的综合知识面更广。信贷人员除业务知识以外的农业知识、经济知识、企业管理知识、科技知识等都要“通 ”,只有把致富知识与信贷资金“捆绑营销”,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狠抓作风建设,严肃信贷工作纪律。信贷营销人员要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保持严谨的工作作风,贷款才能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在工作态度上,既要有责任感,更要有自豪感,善于规避风险,敢于迎接挑战。始终视信贷资产质量如生命,放好每一笔贷款,在成就感中增强工作信心、培养工作热情。在营销方式上,以客户为中心,上门服务,真正为客户办实事,让客户得实惠,使营销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在廉洁自律上,信贷营销人员常年累月和客户打交道,面临形形色色的诱惑,要坚持按章办事,合规操作,不利用工作之便以权谋私,树立农信社员工的良好形象。
(三) 实行竞争考核,增强信贷队伍活力。一方面,通过竞争,譬如岗位竞聘、信贷从业资格考试等方式,使信贷营销队伍保持合理流动,防止队伍老化,优化队伍结构。适当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满足农信社信贷客户群体日益广泛、中高端客户逐渐增加的需要。对不适应信贷工作岗位的,实行末位淘汰,把懂业务、熟悉农情和企情的员工适时充实到客户经理队伍中来。另一方面,通过考核,既增加信贷员的压力,又增强其动力。在薪酬上,实行绩效挂钩。在贷款发放上实行以营销客户经理为起点的“包”责任制 ( 包放、包收、包效益、包损失赔偿 ), 把营销工作质量与个人经济利益紧密挂钩,强化责任意识。在精神上,对信贷支农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即对“优秀支农服务信用社”、“优秀支农客户经理”,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表彰,引导和督促基层农信社信贷人员强化营销意识。
五、建立完善的信贷服务体系
(一) 创新信贷服务方式。对于贷款营销来说,思想陈旧,必将举步维艰,勇于创新,才能赢得主动。农信社的服务对象在信贷需求上各有不同,因而农信社的信贷服务方式也应多种多样。农信社要根据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完善老办法,推出新办法,不断填补服务空白,这样才能扩大信贷市场份额,并在有限的市场中培植出新的效益增长点。
(二) 丰富信贷服务内涵。即通过一些实实在在的支农服务活动,使贷款营销情感化,让客户从内心里认同信用社,建立融洽的社群关系。一是让信合员工与农户结成帮扶“对子”,为他们送资金、送技术、送信息,支持他们摆脱困境,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
农村信用小额信贷分析 篇7
经过这些年的不断探索, 推动了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 已具备一定的规模, 据银监会统计, 截至2007年12月26日,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农户贷款余额12, 260亿元。其中, 农户小额信贷余额2, 038亿元, 农户联保贷款余额1, 351亿元。获得贷款的农户已达到7, 742万户, 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2.6%, 占有合理需求并符合贷款条件农户数的近60%, 受惠农户超过3亿。在看到信用社小额信贷取得成绩的同时, 也必须通过对其内部的优势与劣势以及来自于外部的机会与威胁的充分认识来正确对待其存在的不足, 并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 才能为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的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一、农村信用社开展小额信贷的内部优势 (St r engt h)
(一) 网点优势。
农村信用社经过50多年的发展, 已经拥有成熟庞大的网络系统, 其基层网点遍布农村地区各乡镇, 这样就可以通过利用农村信用社现有的资源节省了建设新网点发放小额信贷的成本, 从而节约了小额信贷的运行费用;并且农村信用社能够真正做到了贴近农村、深入农村、了解农村、服务农村, 更加了解当地农民的需求, 和农村具有天然的信息对称和同步优势, 能够设计出适合当地农民的小额信贷产品, 这是其他金融机构难以效仿的。
(二) 制度优势。
农村信用社针对小额信贷业务设计了独特的信用等级评定方式, 那就是通过与当地村委会的成员合作组成“信用评定小组”, 利用村委会对当地具体情况相对了解的信息优势对当地需要进行信用贷款的农户进行信用等级评定, 较合理地降低了农村地区固有的信用及违约风险。
此外, 在贷款方式上,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采用了“一次核定, 随用随贷;余额控制, 周转使用”的方法, 使得贷款农户能够在规定的信用额度范围内随时可以获得贷款, 不仅简化了贷款手续, 还克服了金融机构与农户贷款博弈中长期存在的问题。
二、农村信用社开展小额信贷的内部劣势 (Weakness)
(一) 成本收益劣势。
信用社开展小额信贷的成本主要是交易成本 (包括信息收集费用、管理和监督费用、预期违约费用) , 此外还有资金成本及运营费用。而在实际中, 由于小额信贷业务频繁、针对对象范围较大, 并且文化程度参差不齐, 加上农村固有的信用环境的缺乏和农业本身的风险性使得其单位成本往往会高于其他贷款形式。然而, 同较高的成本相对应的是较低的价格、利息收入, 因为小额信贷放贷规模小、信贷利率不高、回收率不高, 从而导致了小额信贷的低收益, 甚至有信贷收益低于成本的情况发生, 小额信贷发展受到限制。
(二) 产品劣势。
农村信用社提供的信贷产品比较单一, 并且现有发行的小额信贷产品对期限、利率、使用方向、还款要求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要求, 而这些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并不符合贷款需求者的现实情况, 如农业大都具有周期长、高风险的特性, 其中当属林果业的生产周期尤为突出, 一般需要2~4年不等, 但无法与农产品生产周期相匹配的是小额信贷较短的放贷期限 (一般为1年) , 一方面提升了贷款条件;另一方面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果。这样当需要贷款的农户找不到合适的金融产品来满足他们的需求时, 他们只能转向一些不正规的民间借贷、甚至是高利贷, 被迫放弃农村信用社提供的小额信贷产品。
(三) 营销劣势。
由于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地区相对垄断的地位导致一直以来农村信用社包括小额信贷业务在内的整体的营销意识比较薄弱, 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信用社长期以来所处的是传统的卖方市场, 其信贷业务较多是被动发生的, 导致其竞争服务意识较弱, 面对激烈的金融业竞争还需要从根本上转变竞争意识;二是对市场开拓不够重视, 对客户的需求及行为研究不够细致, 信贷产品形式过于单一、想法过于陈旧, 没有创新意识, 缺乏对新产品开发研究的资金、人力等投入。
三、农村信用社开展小额信贷的外部机会 (Oppor t uni t y)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改革的完成, 县及县以下的分支机构大量撤并, 农村信用社以其独特的农村市场地位肩负着农村地区的较大比例的信贷任务, 并且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 农户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种养规模的扩大, 商品经营、农产品简单加工储运等的出现和发展, 特别是正在快速发展的特色农业、科技农业和生态农业都急需资金支持, 对小额信贷有迫切的需求。据统计, 我国现约有2.3亿左右农户, 有贷款需求的农户约有1.2亿左右, 其中已获得各类小额贷款的用户约在7, 800万户左右, 只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2.6%, 而且“三农”资金缺口每年在1亿元左右, 这证明农村小额信贷需求并未得到满足, 存在着很大的资金缺口。
目前, 我国经营小额信贷业务的主要有两类:一是传统的商业银行和农信社;二是政府机构和非政府组织成立的各类小额信贷组织。从全国范围来看, 一方面农村信用社提供小额信贷的规模远高于其他任何小额信贷组织;另一方面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或者即将开展小额信贷的机构包括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相比, 农村信用社开展小额信贷又具有其上述独特优势, 客观市场环境为农村信用社开展小额信贷业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较好的发展机遇。
四、农村信用社开展小额信贷的外部威胁 (Thr eat)
(一) 资金来源。
农村信用社自身资金实力有限, 农户小额信贷资金主要来自支农再贷款。然而, 在实际工作中, 支农再贷款的使用却面临许多问题。
1、支农再贷款的期限一般为6个月或9个月, 最长为一年, 并规定不得展期, 这往往只能适用于那些生长周期较短的农作物, 无法适应一些周期较长的农作物或者是养殖业尤其是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现代农业, 这直接影响了支农再贷款的使用效果。
2、人民银行对支农再贷款的数额控制较严, 并且对支农再贷款的逾期罚息相对过重, 加大了农村信用社的业务负担。
3、此外, 部分支农再贷款存在被挪作他用的现象, 如对外拆借、弥补亏损、证券投资等, 削弱了人民银行对农业的资金支持。
(二) 政策原因。
农村信用社作为自主经营的企业, 其经营最主要的目标仍旧是取得利润收益。但在实际中, 政府一方面要求农村信用社发放小额信贷;另一方面又缺乏足够的激励或补贴机制, 迫使农信社小额信贷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产生许多制度上、业务上的漏洞, 由此导致小额信贷在运作上不够规范, 影响了农信社小额信贷效率。政府如果不能采取更有利措施帮助农村信用社解决这些问题, 不但会影响小额信贷在我国的推广与发展, 而且还会阻碍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的进程。
(三) 信用环境。
虽然农村信用社扎根农村, 具备庞大的网点设置系统, 能够有效降低信用风险。但从类别来说, 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属于信用贷款, 一般不需要抵押, 这在客观上增加了农户利用小额贷款进行“投机”活动的可能性。并且由于农村地区法律普及还不够到位, 农民的法律观念、信用意识还比较淡薄, 容易产生道德风险。
五、相关建议
(一) 扩展资金来源。
为改善农村小额信贷资金紧张的局面, 中央银行应继续加大对农村信用社支农再贷款的投放力度。在个别地区, 中央银行可以允许农村信用社在一定的范围内自主上浮存款利率, 以缓解资金问题。此外, 农村信用社还可以通过发展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借贷, 疏通横向资金融通渠道。
(二) 政策支持。
据统计, 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还有6, 900亿历史存量包袱, 离开政府的政策支持, 农村金融机构想要独立解决这沉重的问题至少需要15~20年的时间, 因此鉴于农村信用社担负着服务“三农”功能, 政府应当酌情予以帮助, 共同化解历史包袱。具体来说, 政府应该加紧构建积极有效、协调配套的政策扶持机制, 综合发挥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监管政策的综合扶持作用。
(三) 完善内部激励机制。
农村信用社应对信贷行为作进一步规范, 从信贷发放、管理和收回等环节对信贷员进行考核, 并结合实际, 科学地制定奖惩方案。对业绩好、发放贷款质量高的信贷员应给予一定的表彰和薪酬奖励, 以充分调动信贷员的放款积极性, 设计并建立一套公平透明的薪酬奖励体系, 并作为制度长期遵守。
(四) 改善农村信用环境。
各地政府要加强对建设农村信用环境的重视, 为小额信用贷款业务提供良好的信用环境。加强小额信贷产品的宣传力度, 使广大农户正确认识小额信用贷款的社会意义, 提高农民的信用道德意识, 指导农户进行合理贷款, 及时还款。同时, 进一步加大追讨逃废债力度, 对逃废债者进行曝光公示, 共同努力创建农村诚实守信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杨海英.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问题浅析[J].商业现代化, 2010.6
[2]林超群.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问题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2008.4.
[3]张苗等.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SWOT分析[J].三农金融, 2011.2
[4]牛娟娟等.营造农村小额信贷健康发展环境与机制[N].金融时报, 2007.12.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防范问题分析 篇8
一、现阶段下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特征
(一)集中性
在地区保护政策因素的影响下,大部分农村信用社都将贷款集中在政府扶植地区或者信用社所在地区,这就造成了“多人贷款、一人用钱”的问题。以湖南省农村信用社为例,整个支农贷款比例占据了贷款总额的75%,在连续三年的时间,贷款增幅超过了15%,其信贷风险主要集中在农户与工商企业群体中。
(二)流动性
信用风险又能够称之为违约风险,是造成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主要诱因,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信用社的业务都是贷款,防范信贷风险就必须要通过防范信用风险进行。除此之外,农村信用社的流动资产往往难以满足债务支付的要求,这就严重制约着农村信用社的清偿能力,进一步增加了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
(三)单向性
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的前提条件就是要保障自身收益的安全,但是,目前基层农村信用社未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片面追求信贷质量,导致农村信用社贷款业务大幅减少,经营效益无法保障。
二、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形成原因
(一)内部因素
1. 人为因素。
农村信用社信用制度落后,信用环境不健全,部分农户信用观念淡薄,赖账不还,这是造成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低下的主要原因。同时,信用社内部信贷人员素质水平低下,在地域因素的影响下,很多信贷人员的专业知识匮乏、文化水平偏低,不注重自身的学习,发放贷款时存在“走后门”的问题,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
2. 制度因素。
农村信用社的自身管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民主管理组织作用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管理人员金融知识匮乏,不了解内部风险,也无法参与到经营与决策活动中,在国家行政等因素的制约下,农村信用社需要承受较大的信贷风险。
(二)外部因素
1. 信息不对称。
虽然大多数农村信用社对于贷款流程都有严格的规定,但是很多一线员工并未将这些制度落实到实处,信息交流与共享受到了阻碍。
2. 法律制度不健全。
就现阶段来看,国家还没有针对农村信用社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法律保障制度缺失,同时,由于缺乏行业规范,农村信用社往往存在自主经营的问题,久而久之,就形成大量不良资产。
3. 抗风险能力差。
农村大多还在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营模式,分散广、规模下,容易受到市场因素与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农村信用社发放的贷款主要集中的养殖业、种植业、小型加工业等行业中,一旦遇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就会影响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的正常回收。
三、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建立起严格的信贷业务问责制度
为了有效降低经营风险,农村信用社必须要建立起完善的信贷业务问责制度,加强自身信用班子的考核,完善贷款考评制度、责任审计制度与离任审计制度。信贷风险是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的,为了明确信贷责任,在信贷人员离任后的一年后,需要进行二次审计,若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必须要根据法律制度的规定将责任落实到人,问责直接负责人,如果存在刑事责任,要在第一时间移交给当地司法机关。
(二)做好担保抵押手续的管理工作
农村新农社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担保贷款管理制度,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工作,保障贷款手续的合法性与有效性。同时,农村信用社还要与自身的情况结合起来,制定出相关的担保贷款管理方式,健全登记簿,严格核算各个科目。此外,还要规范贷款审批程序,按照规定流程进行核算,注重审查担保主体是否合法、抵押物是否具有价值、抵押物是否真实。
(三)加强金融监管制度与信贷内控制度的建设
金融监管部门必须要公开对农村信用社开展管理工作,上级监管部门需要有科学的管理理念,在促进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与金融秩序稳定的前提条件下严格的开展监督与管理工作,鼓励信用社开展金融创新。
(四)把握好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宗旨
农村信用社所有员工都要明确要自身的服务主旨,为“农民”、“农村中小企业”、“农村创业者”、“农村个体工商户”服务,在日常工作过程中,信用社需要切实帮助以上服务主体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正确看待不良贷款的问题,要意识到信贷风险的发生不仅有农民信用观念的影响,与信用环境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外,农村信用社管理水平低下也是造成信贷风险的重要原因。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宣传,改变农民传统的信贷思想观念,优先为信用好的农民发放贷款,降低利率,培养农民的信用意识,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发展下,农村信用社的诸多信贷风险也表现出来,农村信用社服务的对象存在一些特殊性,这就给信贷风险的防范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了降低信贷风险,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构建出科学合理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将信贷责任制度深刻的落实到实处。同时,还要注重信贷人员的培训与教育工作,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提升他们的综合技能水平与责任意识,将现代风险控制在最小化。
参考文献
[1]董晓林,褚保金,杨晓蓉.农信社央行专项票据置换的政策效应评估——基于安徽亳州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8(09).
[2]郭彦斌,门素梅.银企信息失衡下的银行信贷风险分析及其防范[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04).
[3]刘世恩.国有粮食企业期货套期保值与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研究[J].调研世界.2007(01).
农村信用小额信贷分析 篇9
影响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主要有机构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构成。
(一) 信贷风险的成因的内部因素
所谓内部因素就是指存在与机构内部构成风险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种:
1.农村信用社内部监管机制不完善, 信息不对称导致实际操作风险较大
由于农村信用社在金融系统中一般是处于管理结构层次较低的一个位置, 因此内部控制机制还不是完善, 尚不能完全适应防范、化解信贷风险和实际操作方面的需求。农村信用社网点众多, 实际的监管制度难以落实, 无形中也增加了风险。并且由于农村地区银行从业人员职业技能相对较低, 在授信过程中存在很多违规操作的情况, 不对贷款人做认真的信用调查, 在信货的市场定位上, 银行的决策机制不科学, 在资金的投向上把握不准, 很难结合市场发展进行有效的市场定位, 盲目投资现象严重, 加剧了风险。
随着次贷危机的到来, 金融监管力度的增大, 农村信用机构的内控机制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但是不少制度规定还是比较模糊、粗略, 信用社内部存在职责不够明确的现象, 未形成科学的协调和制约机制。在信贷发放后, 由于监管成本过高使得银行对企业的监管不力。同时, 由于农村信用社也缺乏有效的风险预势机制, 往往在客户不能正常付息或货款逾期后银行才对企业进行审查, 因此加大了银行的信用风险。并且由于农村信贷的特有的特点, 既信贷次数多, 额度小, 也增加了信贷监管的难度和复杂程度。
在我国农村信息流通不畅, 信息中介组织缺乏, 农业银行收集借款人信息的交易成本过大, 因此, 他们在授信时很难对借款人的信用进行评定, 这容易引发借款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信贷管理人员在对贷放进行筛选时, 易受到不利信息的误导, 结果使新增贷款发放带来新的信用风险。[1]
2.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机构信贷结构单一
农村信用社的产生的原因和主要市场都是由于农村的发展和建设, 它是立足与农村, 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农村。但是从现在的农村合作信用组织的发展来看, 往往这些组织仅仅把自身定位在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业务上。贷款的主要对象就是农业, 结构较为单一。
农业贷款有其明显的特点:其一, 农户货币收支和实物收支的同时并存和相互转化, 贷款和储蓄的同时并存和相互转化, 更使其资金活动很复杂, 资金运用轨迹十分模糊, 难以分清银行贷款的真实占用位置。从而致使银行很难加以监督, 给贷款和管理和清收带来困难。其二, 农业对经营管理缺乏认识。在农村小企业中, 产品结构单一, 产品转换难并且慢, 从农村小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来看, 农村小企业几乎无一存在完善的治理结构, 企业的账目混乱, 企业资产和家庭资产难以划分[2]。而且农村小企业受自然因素影响比较大, 季节性特点很明显, 缺乏对冲季节性风险的市场和机制, 农村小企业的季节性风险难以被分散, 其风险将进一步增加。
因此, 银行贷款结构单一, 仅仅把资产业务只限于农业放贷, 那么风险是非常大的, 但农村的现状是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 因此只能在银行方面保证农业发展的前提下谋求创新和改变来规避风险和损失。
(二) 信贷风险成因的外部因素
1.金融危机影响下, 农业经营困难, 还贷能力下降, 违约事件屡有发生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 中国经济也受到严重的创伤, 农村经济也不例外。部分企业由于经营困难, 资金链断裂, 无法支付货款、工资和银行贷款, 逃债现象频发, 造成各类违约风险的发生。农业贷款中很大一部分是用于农业生产的需求, 而在调查中得知, 绝大部分的农业生产收入往往是供家庭使用, 真正的积蓄是家庭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 由于在外地的务工人员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收入也是极具下降, 甚至不得不回到家乡另谋生路, 仅有的外出收入要支付家庭日常使用费用, 因此不愿意去归还或者有意逃避银行贷款, 导致了银行的不良贷款生成。
2.当地政府使用行政手段干预资金流向
在新农村建设中, 经济建设是中心, 各方面评价政府的主要指标仍然是经济发展情况, 这就使得地方政府的经济扩张冲动尤为突出, 这就造成在经济运行中不能完全避免行政的干预, 一些地方政府出于本位主义思想, 片面追求发展速度, 往往不顾自身条件限制, 上项目、争投资、办企业、追产值, 形成过高的资金需求;往往采取“高压”政策, 不恰当地介入信贷资金运营决策, 政府定项目, 银行拿资金, 通过“现场办公”等手段迫使银行支持。
行政干预贷款的投放, 造成许多贷款项目达不到预期效益, 大量信贷资金沉淀。政府为维护社会安定而施压于银行, 银行不得不向有问题的企业和亏损企业发放“安定团结”贷款等, 其结果影响了信贷资金的安全归流和增值, 加大了信贷风险。[3]
3.农村信用体制的不完善
目前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还没有培养出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村社会信用体系, 企业和个人的诚信道德丧失司空见惯。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 2008年四个季度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分别为3.66%, 3.26%, 4.44%, 3.94%, 同期的股份银行是2.01%, 1.65%, 1.59%, 1.51%, 相比之下, 不难看出农村信用体系的不完善。
农村的借贷者或者企业, 往往把还贷放在最后一位, 有些企业和个人甚至赖账思想严重, 有钱也不愿还贷款, 有些肆意挤占挪用银行贷款, 流动资金贷款被用于固定资产投资, 生产资金贷款被用作生息资本甚至消费基金等;由于民间借贷频繁, 企业与企业或者个人之间相互大量拖欠, 形成难以解开的“债务链”, 无法回笼资金来偿还银行贷款。因此, 农村信用体系的缺乏是农村银行信贷风险的一个极大的原因。
二、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规避途径
1.信用社应进一步完善内控机制, 加强员工素质培训
在授信的实际运行中, 为了合理避免风险的发生, 就要建立和实施统一授权授信、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等风险管理制度, 以正确认识、评估和监控自身面临的风险;应建立健全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 建立完善的稽核审计体系, 完善专业监督检查制度和内部违规违章的处罚机制, 及时发现问题, 堵塞漏洞, 有效防止内部的侵吞、挪用和外部的盗窃、诈骗。对涉及授信的立项审查和发放、资金拆借、证劵等重要交易的办理与管理必须由两个系统或者两个以上职能部门共同掌握, 建立一线岗位双人、双职, 双责为基础的第一道防线;建立相关部门、相关岗位之间相互制约的第二道防线;建立以内部监督部门对各岗位、各部门各项业务全面实施监督反馈为第三道防线, 三线齐下, 三管共防[4]。
授信部门的业务, 也许要和各行各业的借贷者都要打交道, 这需要信贷人员对各个行业都要有个很详细的了解, 才能明白各行业的形式和情况, 这对授信人员的知识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加强对授信人员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当然, 这种培训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经济形式的补充, 也需要职业道德的培养, 从文化塑造上面防止信贷人员刻意的道德风险的发生。
2.加大对乡镇中小企业的科技、管理支持
在绝大部分的中小企业贷款中, 由于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导致企业的效率不好, 资金规模急剧下降, 最终迫使还不出款。因此, 既然金融机构贷款出去了, 就应建立一定的网络, 这个网络里以一些科技和管理研究机构作为上游, 农村金融机构作为中介, 农村中小企业作为下游。在农村中小企业申请贷款得到银行的通过过后, 银行和科技管理研究机构达成协议, 将贷款和某些技术一并放贷到企业去, 从根本上支持企业的发展。
3.政府在政策上对信用社进行扶持, 尽量少去进行行政干涉
在新农村建设当中, 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是大有作为的。无论是政府还是农民都认为农村信用社在新农村建设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广大农民工回乡时候, 对农村小额信贷的需求就更加旺盛。因此, 首先, 从政策上, 就要加大对信用社的扶持。对农村信用社历史遗留下来的不良贷款, 可以采取四大国有银行的方法进行剥离, 使信用社轻装上阵。其次, 要发展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信贷, 疏通资金融通的渠道。再次, 当地的政府不应该通过行政手段去干涉信用社的具体业务, 只能在政策上进行调控, 使大部分人受益, 使市场在信贷过程中起基础作用, 防止信用社的信贷资金由于政府的干涉注入到风险大收益低的企业或者个人手中。
4.发挥文化宣传手段, 构建和完善农村信用体系
第一, 政府可以信用作为立法点, 制定和颁布相关法律、法规, 指导信用的建设, 并且对一些乡镇和企业的信用状况及时进行通报。并且加大宣传力度, 引导全社会讲究诚信, 并且对诚信的企业和个人进行鼓励和表扬。通过宣传手段使全社会明白诚信的重要性和诚信的益处[5]。并且通过此次金融危机为例宣传违约的后果, 普及提高社会信用。第二, 作为放贷者的信用社也要配合政府进行宣传活动, 并且建立信用记录, 对信用不好的企业和个人列入黑名单, 并且将这项活动进行公开, 对信用不好的进行惩罚, 让后来贷款者明白违约的严重后果, 提高其还贷的自觉性。
构建和完善农村信用体系是从思想和意识上改善贷款者违约的行为, 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需要不懈的努力, 不是立竿见影的政策和方法, 因此在保证公平公正公开的同时, 还要坚持不懈的完善和改革下去。
参考文献
[1]欧阳建新.农村信贷的信用风险及防范对策分析[J].经济师, 2005, (6) .
[2]郭田勇.农村合作银行信贷风险管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
[3]张兴锁.论信贷风险的成因及其控制[J].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3, (10) .
[4]孙建林.商业银行授信业务风险管理[M].对外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3.
农村信用小额信贷分析 篇10
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和支农作用的发挥不能脱离目前的整体农村金融环境,对于我国当前的农村金融体制和深层次特征,众多学者进行研究并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林毅夫从农村发展金融改革等宏观层面分析了我国目前的农村金融体系,指出我国金融改革应该注重培育和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社会保障中的作用。“中国农村金融组织的行为与制度环境”课题研究认为,为了推动农村金融的发展,应该适度开发市场,允许新的符合条件的产权清晰的民营性质的金融组织加入农村金融机构,以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适度竞争,通过竞争来促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农村金融的发展。何广文教授提出,可以将农村金融监管机制、各种农村金融供给机制和农村金融需求机制等联系起来,在一个大系统中分析和综合研究,使得各类资源得到最优组合,实现农村金融供求的最优动态均衡,“三农”资金需求得到最优化的满足。
自从安徽农村信用社进行改革以来,积极发挥支持“三农”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作用。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在贷款期限、投向和定价方式等方面作出积极的调整;根据农村经济的季节性特点合理安排信贷资金,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针对农村经济主体对资金需求规模不断扩大的态势,农村信用社在贷款额度上积极调整授信额度,以满足和培育优质客户的要求。同时,农村信用社自身的改革在不同区域取得不同程度的成效,其中在皖南和沿江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的资产质量有了明显的好转,不良贷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沿江的不良贷款率截至2007年末为9.1%) ;利率浮动扩大了农村信用社的盈利空间,缓解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压力,在皖北经济较为落后地区表现尤为明显。但是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仍存在诸多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信贷支农资金非农化倾向严重,大额贷款占比不断扩张和小额信贷趋于下降的态势体现农业产业的深化和非农产业的扩张,同时凸现农村信用社经营商业化和非农化倾向,对农户的金融服务力度弱化。
从表1可以看出,自2004年以来,单笔贷款在2万元以下的贷款占比下降幅度较大,说明随着安徽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小额贷款的需求呈下降趋势,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农业产业深化的同时,农村信用社大量资金流向城市工商企业、房地产开发等利润高的行业,挤占了“三农”的信贷资源,进一步加剧“三农”信贷投入不足的局面。而农村信用社的商业化经营倾向正是农村扶贫小额信贷占比萎缩的主要原因。同时农村信用社整体经营实力和经营市场环境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资源匮乏、信贷投入不足的现象依然严重,信用社信贷资金运用渠道不畅,信贷结构性矛盾突出;创新滞后制约了农村信用社业务经营和发展,资本金不足和监督部门风险硬约束导致信用社不能满足优质大客户对信贷资金增长的需求;非信贷资金运用效益不高影响自身经营效益,流动性过剩对信用社自身的经营发展以及其支农职能的发挥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浮动利率机制虽然提高了信用社的盈利空间,对贷款实行了普遍的利率上浮,也可能由于逆向选择行为而增大信贷资产的风险,没有建立相应的风险定价机制;不良贷款地地域分布明显,皖北地区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资产质量不高、不良贷款居高不下将会严重影响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发展和支农作用;信贷资金的周期性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仍需要作出适当的调整。
(单位:万元)
二、安徽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准确真实性,综合现有研究成果,以DKYE表示样本点范围内的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YICHAN表示样本点范围内的一产增加值,首先对变量取对数的形式,以消除数据中存在的异方差,使数据更为平滑,易于建立模型。
1.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变量的平稳性是时间序列模型的重要前提,因此要进行平稳性检验,否则可能产生伪回归。本文采用ADF统计量检验变量的平稳性,如ADF统计量的绝对值大于临界值,意味着该变量不存在单位根,即平稳。根据赤池信息准则 (AIC) 和施瓦兹准则 (SIC) ,运用Eviews软件得到结果如下:
注释:C代表含有常数项,T表示含有时间趋势项,2表示二阶滞后,△表示一阶差分。贷款余额和一产产值的对数形式是非平稳序列,一阶差分后为平稳序列,即贷款余额与一产产值同阶单整,表示二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2. 协整检验。
尽管每个变量可能是非平稳的,但是它们的线性组合可能是平稳的,协整表示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长期存在某种均衡关系,即一变量的变化会导致另一变量的变化。本文采用GE两步法,对回归方程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判断贷款余额与各经济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从上表可以得出,在90%的水平线上,残差ADF统计量的绝对值大于ADF临界值,表示lndkye与lnyichan存在协整关系,即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由于对数变化不改变原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因此可以使用上述数据检验贷款余额与一产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3. 格兰杰因果检验。
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可以检验信贷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方向。格兰杰因果关系指出:如果两经济变量X与Y在包含过去信息的条件下,对Y的预测效果要好于只单独由Y的过去信息对Y的预测,即变量X有助于变量Y预测精度的改善,则称X对Y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在检验金融发展是否是经济增长的原因时,可以构造格兰杰因果检验模型如下:
无约束回归模型 (U) :lnyichant=α0+pi=1∑ailnyichant-i+qi=1∑βilndkyet-I-i+εlt pit
有约束回归模型 (R) :lnyichant=α0+pi=1∑ailnyichant-i+εit
进行OSL估计,进而进行如下假设检验:
原假设H0:β2=……=βq=0 (1ndkyet不是引起lnyichan变化的t格兰杰原因)
备择假设H1:β1, β2, ……, βq不全为0 (1ndkyet是引起lnyichant变化的格兰杰原因)
利用Eviews软件,对解释变量贷款余额与其他被解释经济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根据SIC和AIC最优准则,得到如下结果:
即表示在90%的水平下,安徽农村信用社与安徽农业产值只有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即安徽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是安徽农业发展的格兰杰原因。表明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是推动了安徽农业的发展。从上面的协整关系可以看出,农村信用社对农业产值的弹性系数为0.26,表明贷款扩张l%,会引起农业产值0.26%的增长,说明农村信用社信贷投入对农业产值的影响不显著,对农业发展的支持不力。
三、信贷支持“三农”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三农”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三农”经济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安徽农村信用社要切实转变观念,克服在支持“三农”经济发展中的不足,更好地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
1. 积极创新信贷方式,不断拓展信贷资金使用渠道。
农村信用社要针对目前安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要求,大力发展“小额贷款”,积极采用“联户联保”等贷款方式,逐步提高贷款额度,拓宽贷款范围,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要支持调整农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要在生产、流通、增值、集约等环节分别提供资金支持,拿出更多的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信用社要在帮助农民增收、支持农业产业化和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等支农业务方面实现新突破。针对目前部分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非农化倾向,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来保持和增大小额信贷在农村信用社信贷的比重。进一步加大支农力度,努力实现农村信用社、“三农”经济和社会的多赢。
2.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进一步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
目前,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已经启动,要通过改革,促进农村信用社切实转变经营机制,确立其在金融支持“三农”经济发展中的主渠道作用,农村信用社要不断完善一级法人治理机制,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鼓励当地产业化龙头企业持股,相互融合,实现资本主体多元化,真正做到农村信用社由谁出资、由谁管理、由谁受益、出了问题谁负责,形成“资本自聚、经营自主、盈亏自负、风险自由”的机制。要建立以效益为目标的人力资源配置优化机制,建立与效益、业绩紧密挂钩的薪酬激励机制,形成有效的绩效考核和收入分配机制。
3. 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优化农村信贷环境。
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切实废除对农村信用社的各种歧视性、限制性政策,努力为农村信用社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加大对“三农”经济及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扩大农村金融市场需求;优化金融信用环境,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宣传、舆论监督等手段,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的正向激励机制和逆向惩罚机制,引导农民和农村经济主体树立良好的信用意识;农村信用社要加强与人民银行、银监会、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有效整合资源,加快农村信用社征信体系建设;加强农村金融法制建设,依法打击逃废农信社债务的行为,维护农信社合法债权,营造公平正义并富有活力的农村金融法制环境。
参考文献
[1].古扎拉蒂.计量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2].林毅夫.金融改革和农村金融发展[C].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工作论文, 2003
[3].李静.农村金融发展情况, 中国农村经济形式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4].何广文, 李莉莉.从系统论视角看农村金融改革[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4
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的难点与对策 篇11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 信贷支农 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1-260-01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是联系农民的桥梁和纽带,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农村产 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使得农村信用社在信贷支农工作中面临着一些困难。
一、当前信贷支农的难点
(一)从社会环境看
1.农业投入不足,难以满足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 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 拿出了一定数量的资金支持农业,但财政支农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呈现不稳定并有 相对下降趋势,尤其是县乡财力十分困难,对农业的投入不足,更加剧了农业资金缺短的状 况。
2.农村的社会信用环境欠佳。 虽然近年来通过信用村(镇)创建活动的开展,农村社会信 用环境有所改善,农户的信用意识有所增强,但总体来说,农村的社会信用环境还不是太理 想,赖债现象还在一些农户中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工作的积极 性。
3.农业自发投资能力较弱,造成了农业投资乏力,反过来又促成了农业落后的局面,形成 了恶性循环,阻碍了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4.农业的科技含量低及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最终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支农效益。
5.支农的合力还没有形成。 帮助农民增收致富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国家的 农业政策,财政的资金支持,涉农单位的合作,农村信用环境的优化,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 投入,农户个人素质的提高等等,虽然政府、财政、农业部门都有自已的扶农措施和办法, 但都是各自为政,信息互不沟通,如果仅仅靠农村信用社加大投入单方面扶持,支农的 效果和效益都会受到影响。
(二)从农村信用社内部看
1.对信贷支农工作认识不足。 有部分信用社工作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 工作的重要性,认为农业贷款风险大,工作任务重,投入的人力、精力多,效益却没有投向 工矿企业来得快,来得明显,对信贷支农工作缺乏热情,信贷支农的主动性不够。
2.信贷支农资金不足 。当前,县域金融市场的基本现状是各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农 村信用社等机构分争社会资金。除农村信用社外,其他机构吸收的资金绝大部分流出县域及 农业产业之外,农村资金匮乏,单凭信用社的资金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信贷资金的需要 。
3.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素质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目前信用社信贷员普遍偏少,据查, 一个信用社一般有信贷员2—3名,一个镇有十多个行政村,一个信贷员要负责好几个行政村 几千户农民,加上信贷日常工作,实在忙不过来。同时,为防范风险,信贷员不仅要懂得贷 款知识,还要懂一些科学知识,对种殖业、养殖业、企业管理、农村产业政策,整个市场行 情等等都要了解。这就对信贷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4.信用社的内控机制制约了信贷支农。 贷款作为一种商业行为,它是以安全为起点的,但 农业贷款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存在着自然风险大,比较效益差的特点,而目前农村信用社 对农贷的考核有不尽合理的地方,这给信贷员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惧贷恐贷思想还一定 程度存在。
二、改进信贷支农服务的建议
1.进一步提高对信贷支农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中共中央下发的《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中共 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 政策的意见〉的通知》(中发 [2004]1号)中,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民增收 工作 的总体要求和9个方面22条政策意见,对于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改进农村地区的金融 服务方式提了明确要求,体现了党中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 略意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农村信用社广大干部 职工要进一步端正经营思想,切实增强做好信贷支农工作的紧迫感和主动性,因地制宜地制 定信贷支农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
2.合理安排信贷资金,突出支持重点。农村信用社资金要取之于农,用之于农。在信贷资 金投向上要体现“三优先”:农户贷款优 先、社员贷款优先、农业贷款优先。具体说一是要保证农民种植粮棉油的生产费用需要。二 是要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加快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着力支持优化品种,优化品质,优化布 局,提高产品质量的加工转化,支持农户多种经营。三是要结合农业结构调整,择优支持以 本地区资源为依托,产品有销路,还款有保障的,以公司带农户为主要形式的产供销一条龙 ,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实现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良性循环,推动农业产业化,市场化 。
3.进一步完善贷款方式,提高为农服务水平。农村信用社要适应农民对信贷资金需求额度 逐渐加大的形势变化,不断总结小额信用贷款的 经验,在加强风险防范的前提下,适当提高信用贷款的额度,对不同的信用等级农户核定不 同的信用贷款额度,最高可达10万元,同时要按照灵活、方便、安全的原则,完善农户联 保贷款方式,扩大农户联保贷款的范围。在贷款期限上,要合理确定支农贷款使用期限;在 经营方式上,由以往的“坐等放贷”转变为“主动营销”;在工作作风上,农村信用社信贷 员要发扬“背包银行”精神,坚持走出社门,访农民家,知农民情,助农致富。从根 本上扭转农民“贷款难”问题,使农村信用社真正成为服务“三农”的主力军。
4.建立科学的信贷风险防范体系,解决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的管理困境。一是切实强化对 支农贷款的管理和监督。首先要健全农户贷款档案,各类管理台账、卡片, 要规范统计口径,定期复核台账、卡片内容,确保信贷信息真实全面,并逐步将档案台账实 行计算机操作管理,实现客户档案动态管理。其次是探索实行贷款公示制,将信用社的贷款 条件,贷款对象,贷款利率,贷款程序公示于众,以程序的公开保证贷款管理的公正。再次 就是转变工作作风,要规范信贷人员深入农户调查的次数、比例及内容,加强信贷调查,及 时掌握农户真实的基本情况。三是建立有效风险防范体系。农村信用社要深入研究信贷支农 风险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借鉴先进的信贷风险评级方法,建立适合产业化特点和自身情况的 科学有效的信贷风险防范体系。四是规范贷款责任认定。责任追究和认定要建立一个合理的 综合性指标,对不良贷款数量、占比等各种情况综合考虑,同时增加对信贷人员的奖励条款 ,对信贷投放效果好、质量高的信贷人员实行奖励政策,达到既控制违规贷款,最大限度地 减少信贷资产风险,又有效地支持“三农”的目的。
5.进一步优化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支农环境。一是针对高投入、高风险特点,建议地方政府 牵头建立支持“三农”发展担保机构和担保基 金,为“三农”发展提供系统的金融和非金融服务,为农村信用社发放“三农”贷款提供担 保,降低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大户的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为农村信用社支持产业化发展 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二是政府要加强对信用社工作的领导和指导,要本着信用社经营自主的 原则,减少对信用社不适当的行政干预,加大对信用社依法维护债权工作的支持力度。三是 建立高质量的信用环境,广泛开展创建信用村(镇)活动,通过加强宣传,建立农户信用评 级机制等方式,强化农户的信用意识,规范其信用行为,为信用社支农服务创造良好宽松的 外部环境。
(作者单位:代县信用联社 山西代县 034200)
完善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管理 篇12
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的特点
我国农户小额信贷是在吸收和借鉴国际上小额信贷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实施的。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的基本做法是:首先, 由乡、镇的农村信用社牵头, 乡、镇政府协助成立农户信用评定小组, 对农户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其次, 在信用等级评定的基础上, 农村信用社以农户为基本单位建立农户贷款档案, 并根据不同农户的信用等级对农户发放不同信用等级的贷款证;最后, 取得贷款证的农户, 在需要时就可以持贷款证和身份证直接到信用社办理贷款证限额以内的贷款 (不同信用等级贷款证上的可贷金额是不同的) 。
农户小额信贷除具有一般小额信贷所具有的贷款额度小、手续简便、以信用形式发放等特点外, 与其它国家相比, 我国的农户小额信贷在贷款机构、资金来源、贷款对象、贷款方式、贷款用途和贷款目标上都具有自身的特点。主要是我国的农户小额信贷由农村信用社负责, 而国际上农户小额信贷大都由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和其它信贷组织提供;在资金来源上, 我国的农户小额信贷是依法吸收的存款和中央银行支农再贷款, 而国际上的农户小额信贷则由非政府组织捐助资金和转让资金、各类银行和信用社的存款等。
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
1. 央行支农再贷款使用中存在问题。
农村信用社发放农户小额信贷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支农再贷款。在实际工作中, 支农再贷款的使用也面临许多问题:一是普遍存在支农再贷款的期限较短, 而农业生产周期较长的矛盾。二是人民银行对支农再贷款的数额管得过死, 支农再贷款逾期罚息过重, 加大了农村信用社的负担。人民银行对支农再贷款的逾期罚息按日利率0.5‰计算, 而农村信用社对农户的逾期罚息为日利率0.3‰。还有一些农村信用社贷规定款利率不是根据自身的实际经营成本和农户的还贷能力, 而是不加区分地实行统一的高利率标准, 忽视了浮动利率的弹性功能, 将农户小额信贷利率一浮到顶, 就是将人民银行规定的法定利率向上浮动50%作为农户小额信贷的利率。高额贷款利率使不少农户因投入资金利润低而打消了向农村信用社申贷的念头, 违背了中央银行的初衷。三是农村信用社占用人民银行数额不少的再贷款, 存在支农再贷款被挪作他用的现象, 如对外拆借、弥补亏损、证券投资等。
2. 内控机制不健全, 农户小额信贷存在较高风险。
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主要是支持农业、服务农村、扶助农民, 其涉及的风险更多。对于大部分农户来说, 面对当前农产品经营结构呈多元化分布的格局, 他们并不局限于“大田生产”, 还种植经济作物、花卉和从事特色养殖等, 因此农户的贷款需求往往超过农村信用社所规定的贷款额度, 农户小额信贷无法解决农村资金紧缺的问题。当前, 农户小额信贷只是实现了贷款对象的分散化, 但贷款发放到不同农户的手中以后, 往往农户们会不约而同地将贷款集中投放于某一项目, 这种做法很容易引致市场风险, 进而引致信贷风险。同时, 由于约束机制不健全, 机构人员相互监督流于形式, 重要岗位人员轮岗制度执行不力, 责任追究不到位, 致使农户小额信贷的发放成了滋生信贷员以权谋私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土壤。
3. 信用等级评定机制不完善。
由于核查农户信息的手段缺失, 缺乏统一而客观的评价标准, 部分参与信用评级的工作人员或村组干部在评级过程中有明显的偏向性, 照顾关系、缺失公平, 导致农村信用社对收集的农户信用状况资料不齐全、不准确。有些地区信用评级缺乏会审和复审, 不根据持证农户贷款到期偿还情况和信用程度适时调整, 对农户小额信贷偿还缺乏有效的约束和激励, 影响了农户小额信贷的质量。由于农村信用社服务区域大, 农村居民高流动性, 致使农户信用档案建设非常困难, 也给了不法分子冒名顶替、假名贷款等提供了可乘之机。此外, 由于农户小额信贷点多面广、金额小, 农村信用社的跟踪管理不力, 一些农村信用社只强调给农户发放贷款, 但贷后检查、跟踪管理工作却未及时跟上, 对农户不按规定使用贷款和贷款证相互借用等情况缺乏必要的监控。
4. 缺乏完善的保障机制。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居民按照自愿互利原则入股建立起来的合作金融组织, 但还没有完整意义上的合作金融法律法规, 使得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中处于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的困境。农村信用社资金投入再生产后, 不仅存在市场风险, 还存在不可预测的自然风险。作为直接面向农村市场的金融机构, 却不存在存款保险制度。在没有存款保险机制的情况下, 农村信用社的退出 (破产) 必将牵动着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牵动着整个农村的稳定。目前, 部分农村信用社在严重亏损的情况下之所以还能正常运转, 主要是传统体制下国家信誉仍在起作用, 人民银行仍是其后盾。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入和金融领域市场程度的深化,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原则必将考验农村信用社的生存能力。此外, 还存在历史遗留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了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 农村信用社盲目地将大量的资金贷给乡镇企业, 而大多数企业又由于经营管理不善、投资失误等原因形成了不少坏账。1996年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脱钩”, 一些地方的农业银行把一部分“双呆”贷款强行转嫁给了农村信用社;1997年以来, 农村信用社又接收了大都成为呆账的农村合作基金会借款, 不良资产继续增加。与此同时, 市场风险和经营管理能力不足也造成了农村信用社不少的呆坏账, 使其负担更重。
完善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管理
如果农村信用社现存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必将制约它的发展乃至农村经济的发展。2006年12月22日, 银监会发布了关于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准入的政策, 首次提出了“村镇银行”的概念, 并在随后公布的农村金融市场开放试点方案中, 允许对现有的农村信用社进行兼并、收购和重组;12月31日银监会又正式批准了邮储银行开业, 其基本定位于以微型和小额贷款为主要业务特色, 旨在覆盖农村金融市场的中高端客户。因此, 农村信用社必须加强监测考核, 健全内控机制, 建立和完善小额信贷管理的各项制度和措施, 真正实现集约化经营, 缓解当前农村金融体制和“三农”问题的矛盾。
1. 采取有效措施以消化历史包袱。
自2003年8月开始的8个省 (市) 的试点和2004年8月以后全面推动的农村信用社改革, 对试点地区的农村信用社, 国家给予了四项扶持政策。一是对亏损农村信用社因执行国家宏观政策开办保值储蓄而多支付保值贴补利息给予补贴。二是从2003年起至2005年底, 对西部地区试点的农村信用社一律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其它地区试点的农村信用社, 一律按其应纳税额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从2003年1月1日起, 对试点地区所有农村信用社的营业税按3%的税率征收, 比目前下降了两个百分点。三是对试点地区的农村信用社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 由人民银行安排一部分专项再贷款。四是在民间借贷较活跃的地方实行灵活的利率政策, 允许农村信用社利率灵活浮动, 贷款利率可在基准利率的1~2倍范围内浮动;不对农户小额信贷利率上浮, 个别风险较大的可小幅 (不超过1.2倍) 上浮。四项政策的运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村信用社的历史亏损并减轻了经营成本, 有利于增强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实力, 为其进一步开展农户小额信贷, 抑制民间借贷的不良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农村信用社都存在或轻或重的历史包袱问题, 长期制约了它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 应总结试点经验, 逐渐向全国农村信用社推广。
2. 加大对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的监管力度。
强化对农户小额信贷监管力度的措施主要包括:一是要明确监管工作的重点, 重点监督农村信用社是否合规、合法经营;监督农户小额信贷的发放是否贯彻农户自主申请、自主运用、自主还贷的原则;监督农户小额信贷的流向, 使之真正用于农户, 防止出现支农再贷款被挪作他用的现象;监督推广农户小额信贷工作的全过程。二是银监会要深入基层信用社, 采取以现场监管为主、非现场监管为辅的原则, 制定切实可行的监管办法, 使支农再贷款能以农户小额信贷的形式缓解农户对资金的需求, 规范农村信用社的操作过程, 充分发挥农户小额信贷的积极作用。
3. 调整支农再贷款的管理政策。
由于中央银行对支农再贷款管得过死, 目前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再贷款根本不能满足农民对资金的需求, 因此, 央行要因地制宜, 适度增加支农再贷款额度。发放支农再贷款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资金不足的问题, 对于存款来源少、支农负担重的农业大省、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信用社, 央行应在现阶段针对这些地区实际的资金需求和供给的缺口继续增加支农再贷款投放额度。还要合理安排支农再贷款的期限和罚息。由于农户小额信贷的发放期限受支农再贷款发放期限的制约, 央行对农村信用社支农再贷款的期限只有根据生产经营周期来确定, 才能有效保证农户小额信贷的发放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相符, 使农户小额信贷实现良性周转。
4.完善信用等级评定机制。
一是完善农户信用档案登记机制。农户向农村信用社进行信息披露, 信用社对农户的家庭构成、经济状况、主营业务收入、资金需求等详细资料核实后建立信用档案;农村信用社在核实农户资料的基础上与村委会、村党支部成员和信用评估小组对农户的道德品质、社会信用、偿债能力等指标进行评定, 补充农户的信用档案内容。二是规范农户的信用评估机制。由人民银行制定统一的信用评估标准, 根据辖区内的实际情况, 在基本指标值的基础上给予一定的浮动幅度, 农村信用社在规定的浮动范围内自行确定;信用评估小组可将农户档案资料套用评估标准以确定农户的信用等级, 评估工作要系统化和规范化, 提升信用评定的层次和质量;通过加快个人征信系统的建设, 及时将农户贷款纳入人民银行信贷征信系统, 有效解决农户小额贷款信息不对称问题。
5.建立农村信用社业务保障机制。
【农村信用小额信贷分析】推荐阅读:
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基本制度06-17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安全调研报告08-22
江西省农村信用社信贷考试题库07-04
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情况的社会调查07-31
农村信用社信贷员学习班考试试卷附参考答案10-28
农村信用社脆弱性分析08-31
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案例分析07-06
农村信用08-21
农村信用合作社信用等级证明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