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额信贷(共12篇)
农村小额信贷 篇1
一、前言
二元经济结构是我国城乡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典型特征, 农村经济发展滞后, 城乡经济两级分化凸显, 且有逐步扩大的趋势 (彭建刚, 2011)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但由于农业的弱质性、抵押品缺乏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造成农村地区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配给严重, 农村金融发展滞后。尤为重要的是, 部分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扮演着抽血机的角色, 它们非但不向农村供给更多资金, 还将农村地区的存款输往城市, 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发展的贡献率大于农村金融发展对经济的贡献率 (谭燕芝, 2009) 。
小额信贷是发展农村金融的有效途径, 2005年, “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在农村地区探索建立小额信贷组织, 至今已有较大的发展, 截至2011年12月末, 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4282家, 贷款余额3915亿元, 全年累计新增贷款1935亿元。小额贷款公司获得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资金供给不足的问题, 由于无法吸收存款, 仅靠股本和低于股本50%的银行贷款放贷远远无法满足市场需要。
二、简要文献综述
20世纪80年代之前, 学术界主要流行“农业信贷补贴论”, 他们认为, 农民没有储蓄能力, 农村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 且由于农业的弱质性, 使得商业银行不愿意进入农村市场。因此, 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建立非盈利的、政策性的机构对农村进行无偿的注资。在此理论的指导下, 很多国家引入补贴性信贷, 使农民获得低于市场利率的贷款。但是,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 该模式并不成功, 由于贷款的可替代性, 许多贷款被用来从事其他活动。
麦金农和肖在1973年提出了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理论, 由于政府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管制, 尤其是利率管制, 使得资本市场发生扭曲, 产生金融抑制, 他们提出, 必须放松管制, 让市场机制形成均衡利率, 从而提供合理的投资率和储蓄率, 促进经济的发展。发展商业性小额信贷就必须减少政府干预, 逐步放开利率管制。
杜晓山教授是国内小额贷款理论研究的先驱。1993年, 他去孟加拉格莱珉银行考察, 1994年在格莱珉银行和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 他牵头在易县试点“扶贫经济合作社”, 希望将尤努斯创建的孟加拉模式引入中国。他较为全面地定义了小额信贷, 即在一定区域内, 在一定制度的安排下, 按照特定目标向特定贫困人口提供贷款资金和综合技术服务的信贷方式。黄蕊 (2008.1) 认为, 商业化是小额信贷的必然趋势, 中国开展商业化小额信贷具有广阔的前景。王锦旺、杨兆廷从经营机制上分析了小额信贷公司的创新性, 认为其实现了制度创新、投资主体创新、组织创新和服务对象创新;同时, 他们也提出了存在的问题, 尤其是风险控制和信贷专业技术方面还要不断加强 (《农村经营管理》2009.3) 。在小额信贷机构的盈利性和风险性方面, 杜晓山教授也做了相关统计, 以河北易县为例, 扶贫社每年可支持5000户左右, 直接受益人口达65000余人, 累计发放贷款6000多万元, 还贷率达90%多, 每年纯利润几万到几十万不等, 这位小额信贷的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动力。
三、农村地区金融供给状况简述
农村金融分为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 政策性金融主体主要包括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国际组织等。但是这部分资金对于巨大的农村市场而言还是过小, 无法满足农户的需求, 据统计2008年我国共发放扶贫贴息贷款207.6亿元, 覆盖贫困村5万余个, 扶持贫困户800余万, 但这仍然只占一小部分。而且政策性金融是不盈利的, 多由捐赠、财政等负担, 不具有可持续性, 也无法从根本上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村商业性金融, 尤其是小额信贷近年来在农村地区发展较快, 却也面临着大量问题。小额信贷资金供给渠道狭窄, 农村资金大量外流与农村地区巨大的资金需求形成鲜明对比。小额信贷机构只贷不存, 严重影响着其功能的发挥, 有的小额信贷公司甚至经常出现无款可待的局面, 因此, 拓宽融资渠道, 增加资金供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
第一, 商业性金融战略收缩。信息不对称条件下, 由于害怕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 商业性金融机构选择进行信贷配给, 出现“惜贷”和“拒贷”。同时, 大部分机构撤出农村。2009年, 原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总结道:我们全国有3.5万个乡镇, 其中, 2800个没有正规金融机构的网点, 8900个只有一个网点。据统计, 2009年, 县及县以下的地区人均贷款额为7700元, 而城市人均贷款额为3.5万元, 农户贷款仅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的
3.6%。
第二, 政策性金融缺位。农业由于其弱质性, 需要国家适当地扶植。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都具有相关职能, 但是由于他们商业化的运作模式, 使得政策性金融趋于商业化。同时, 农业政策性保险体系尚不健全, 政策性金融作用有限。
第三, 合作金融名不副实。合作金融应由社员入股组建而成, 由社员民主管理, 为社员服务。但实践证明这种模式行不通, 产生很多问题。信用社资金供给能力不足, 长期经营农村业务, 产生了大量坏账, 不利于其自身的发展, 更遑论进一步支援农村了。
第四, 民间融资活跃。大部分民间融资根植于农村, 与三农有天然的联系, 具有信息优势, 同时, 由于其灵活的借贷方式使其在农村有很大的市场。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5年百村金融调查结果, 农户从非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资金占样本的62.2%。农村企业也大量从非正规渠道融资, 它们采取入股、借贷等方式从民间筹集资金, 利息甚高。民间金融在活跃地方经济的同时其高额利息也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四、中国小额信贷发展情况
(一) 发展进程
社科院杜晓山教授把中国的小额信贷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实验阶段 (1993-1996年) , 该阶段没有政府组织参与, 主要由社会团体利用国外和自筹资金进行试点, 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 此时尚未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第二阶段:项目扩展阶段 (1996-2000年) , 该阶段政府从人力、资金、组织等方面积极推动小额信贷, 并要求予以推广。
第三阶段:各类项目进入制度化建设阶段 (2000-2005年) , 央行鼓励城乡正规金融机构进行小额信贷, 加大对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力度。
第四阶段:央行鼓励海外和民间资本介入, 试行商业性小额信贷机构获得 (2005年至今) , 2005年, 央行在西部五省试行开办了7个民营小额信贷公司, 2006年, 银监会出台放宽金融准入门槛的新政, 在中西部6省试点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基金互助社, 2008年, 将此试点推广到全国31个省市。
(二) 主要问题
农村金融分为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 政策性金融主体主要包括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国际组织等。但是这部分资金对于巨大的农村市场而言还是过小, 无法满足农户的需求, 据统计2008年我国共发放扶贫贴息贷款207.6亿元, 覆盖贫困村5万余个, 扶持贫困户800余万, 但这仍然只占一小部分。而且政策性金融是不盈利的, 多由捐赠、财政等负担, 不具有可持续性, 也无法从根本上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村商业性金融, 尤其是小额信贷近年来在农村地区发展较快, 却也面临着大量问题。小额信贷资金供给渠道狭窄, 农村资金大量外流与农村地区巨大的资金需求形成鲜明对比。小额信贷机构只贷不存, 严重影响着其功能的发挥, 有的小额信贷公司甚至经常出现无款可待的局面, 因此, 拓宽融资渠道, 增加资金供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
(三) 商业性小额信贷的主要成效
据小额贷款网的数据, 截至2011年12月末, 中国有小额信贷公司4282家, 贷款余额3915亿元, 全年累计新增贷款1935亿元。小额信贷公司的发展对农村地区金融环境的改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缓解了农村信贷中生产性资金不足的约束, 高利贷得到了有效控制。
五、小额信贷未来发展方向
(一) 政府应该加快改革, 放松管制
实践证明, 通过商业化的方式, 在农村地区引入小额信贷机构,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手段。但是, 目前在我国还一定程度上存在金融抑制, 使农村利率无法达到市场均衡水平, 利率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变量, 合理的利率能够影响投资率和储蓄率, 进而带动经济的发展。因此, 国家应该逐步放开金融管制, 在农村地区进行金融深化改革。
(二) 建立小额信贷批发基金
小额信贷机构发展最大的问题是资金短缺, 缺乏融资渠道。它们不能吸收存款, 用于借贷的资金只能是自有资本, 这大大限制了这些机构的发展。参考国外的经验, 我们可以建立小额信贷批发基金, 来解决这个问题。小额信贷基金定义如下:通过多种方式募集资金, 由独立于政府的专门基金管理委员会进行管理, 将所筹资金通过甄选的农村小额信贷机构间接投入农村地区的集扶贫、盈利目标于一身农村发展支持基金。类似的基金有很多, 如孟加拉的农村就业支持基金会, 巴基斯坦扶贫基金会, 阿根廷社会资金开发基金, 尼泊尔农村小额信贷发展中心等。小额信贷批发基金其实质是“金融互联”, 选择小额信贷机构作为批发基金和贷款者之间的中间组织, 有利于将“农村正规金融的资金优势和小额信贷机构的信息优势相结合, 解决正规金融机构面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简化交易程序, 降低融资成本, 提高其信贷的可得性”。
摘要:文章简要回顾了农村信贷供给的相关理论, 并指出基于市场规律的商业性小额信贷对于农村发展的重要性, 最后提出了目前中国小额信贷发展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思路。其中, 建立小额信贷批发基金, 通过金融互联解决资金供应问题是本文的一大创新。
关键词:小额信贷,农村金融,批发基金
参考文献
[1].罗纳德, 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上海三联书店, 1988.
[2].FredD.Levy.ApexInstitutionsinMicro-finance[J].CGAPOccasionalPaper, 2002 (6) .
[3].褚保金, 张龙耀, 杨军.中国农村微型金融批发基金机制审计和监管创新[J].经济体制改革, 2012 (1) .
[4].杜晓山.我国小额信贷发展报告[J].农村金融研究, 2009 (2) .
[5].谭燕芝.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之关系的实证分析:1978-2007[J].上海经济研究, 2009 (4) .
[6].彭建刚.中国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0.
[7].黄蕊.从国际经验考察中国小额信贷的商业化进程[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8 (3) .
[8].莫宪, 夏鸿飞.基于信贷配给的农村私人企业信贷市场研究——来自湖南桃江的调查分析[J].中国商界, 2011 (5) .
农村小额信贷 篇2
一、农村小额信贷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始于1993 年,即中国社科院在河北易县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实施的小额信贷扶贫实验。从1994 年至1996 年是小额信贷在我国正式发展的第一阶段,即推行试点的初期阶段。这一阶段小额信贷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国际捐助,没有政府资金的介入,并以半官方和民间机构为运作主体,目的是探求孟加拉乡村银行小额信贷模式在我国的可行性。从1996 年10 月到2000年为小额信贷的发展的扩展阶段。这一阶段国家财政资金和扶贫贴息资金被引入小额信贷运作中。国家开始在较大范围内推广政府主导型小额信贷项目,国家从资金、人力、组织等方面给与小额信贷项目支持和推动。第三个阶段是全面推广阶段(2000年至今)。主要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大力开展小额信贷的阶段。它是以农村信用社存款和中央银行再贷款为资金来源,在地方政府的配合下,开展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2006 年底,银行业监督委员会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2007 年初,银监会批准设立乡村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截止2008 年年底,己经有数百个小额贷款试点在中国大陆展开。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小额信贷扶贫项目不断扩展,小额信贷规模不断扩大,受益人口不断增多。
二、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单一。首先,贷款额度与农民的需求不协调,农村资金需求仍无法得到有效满足。从宏观层面来看,农户的信贷能力具有鲜明的层次性特征,不同的需求需要不同的金融组织和不同形式的金融供给来满足。尽管目前农信社对农户的支持力度很大,但由于信贷资金总量有限,农户的资金需求额也越来越大,因而,日益扩大的信贷资金需求与有限的信贷资金供给之间的矛盾
2.小额信贷面临较大的风险。在思想意识上,部分农民文化层次较低,素质不高,法律意识淡薄,信用观念不强。在操作上,信用贷款是农户凭此借款的法律凭证,许多农户在实际操作中未意识到其背后的法律责任,存在转借、冒名的问题。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涉及面广,手续简便,在发放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借名、冒名贷款,给信用社资产带来风险。在收贷方面,小额信用贷款主要用于农业生产。中国每年约有13 亿公顷农作物受灾,但灾害损失目前仍然主要依靠两种方式进行灾害救助,即由民政部门实施的政府农业灾害救济以及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以商业方式推进的农业保险。从实际情况看,这种补偿性质的灾害救济,受到国家财力限制补偿不足也不适应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对农业保险的要求。由于当前农业受自然气候因素、市场因素等的影响,加上分散和小的农户一般都没有投保,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此外,由于农户资金积累不多,抗风险能力较弱,所以造成大量信贷资金逾期、沉淀或呆滞,大量贷款无法收回,挫伤了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的积极性。
3农村金融资源稀少是小额贷款违规使用的内在原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广大农民越来越多地参与市场竞争,迫切需
要资金支持,当前服务农村经济的功能存在缺陷,设在农村的邮政储蓄机构只吸收存款,而不发放贷款,大量分流了农村资金。因此,直接为农民服务的金融机构实际上只有农村信用合作社一家,但农村信用合作社不能广泛吸收更多社会闲置资金。一方面是农户强烈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是农村资金的大量流失,农村的资金缺口很大,形成了求大于供的局面,农民贷款难的问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
4.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不严导致贷前评估不实和贷后管理不严。农村信用社虽然建立了相关的贷款管理方面的制度,但部分制度本身存在缺陷,如农信社主任担任贷款审查小组组长,形成了主任一人说了算的局面。部分联社每年组织的信贷大检查不到位,只注重对贷款手续的审查,而不注重到农户进行逐一核对,使违规问题长期隐藏。
5.相关金融政策与法律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国的小额信贷根据放贷主体可分为三类。一是以国际资助为资金来源,以民间或半官半民间组织为运作机构的小额信贷试验项目。此类项目主要矛盾是长期发展的合法性问题没有解决。目前,这类机构由于利用的是非政府资金进行扶贫活动,一般不吸收社会存款,如果作为长期生存和推广发展的金融活动,那么需要进一步明确和稳定其运作规程,使之规范化,才能有利于农村金融稳定的发展。二是以国家财政资金和扶贫贴息贷款为资金来源,以政府机构和金融机构为运作机构的政策性小额贷款扶贫项目。此类项目可称之为“政府主导型项目,它的基本目标是实现政府的扶贫攻坚任务,但其在确立项目和机构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尚未得到重视,且在体制和管理制度上存在着弊端,加之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两者的责任和权利关系不清楚或信息不对称,也造成了金融监管的困难。三是以农村信用社存款和央行再贷款为资金来源,以农信社为运作机构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社贷款。
三、进一步发展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建议
1.增强农户信用评级科学性和透明度。成立由政府部门、乡村干部、农村信用社等多方参与的信用等级评定机构,制定可行的实施程序、评定标准。按农户的信用状况、经营能力、家庭状况等评定多个农户信用等级标准。在资信等级评定过程中,杜绝各种违章贷款、人情贷款、以贷谋私等行为的发生。针对评定的农户信用等级,制定不同的信用贷款限额和优惠政策,满足农户的贷款需求。要扶持和推动信用农户、信用企业健康成长,使他们认识到诚信是无形资产,效益靠信誉实现,要像经营其他资产一样致力于培植自己的信用,并使其保值增值。同时,要依法严惩失信行为,提高失信成本,在全社会形成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受罚的良好氛围。
2.强化内控制度落实的督查力度。农村信用社要落实信贷人员对贷款的发放、管理和收回的责任目标,确保农户小额信贷既要有足够的信贷总量和授盖面,又要有较高的质量和回收率。要建立完善的贷后监督机制,加强贷后跟踪检查,对贷款资金的投向、效果及时记录。对出借、转让信用证的贷款户要立即收回信用证,对挤占、挪用信贷资金的要取消贷款资格。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农村信用社县联社稽核部门的作用,建立定期和不定期检查、通报和经济处罚制度。
3.推行客户经理考核制,控制贷后风险。一是明确目标,严格考核,奖惩挂钩。客户经理应负责对正常贷款的管理和新贷款的营销,具体做到按月或按季收息,贷款到期利随本清,换据比例不得超过50%等指标加以控制,以此督促到期贷款的偿还。建立信用社贷款管理机制要对贷款损失率、贷款到期收回率、收
息率进行考核,个人报酬与其挂钩,如造成资金损失,没收其风险金。二是严把信贷投放关和道德风险关。要在投放初期就严格贷款程序,为使到期贷款按时偿还,不被长期占用,要大力推行抵押、质押贷款,尽可能减少担保和信用放款。
对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思考 篇3
关键词:农村 信贷 企业 小额信贷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9.025
中国农业银行西藏分行行长米玛旺堆说:“小额贷款的成功推行使中央赋予西藏的金融优惠政策惠及千家万户农牧民。越来越多的农牧民通过贷款,跑起了运输,开起了小店,盖起了新房,办起了小企业,过上了富裕的幸福生活。”由此可见,由于小额信贷所有的灵活、方便、快捷及分期还款等特点还是很受农民及低收入者的欢迎。
一、农村小额信贷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供给渠道受限,资金供给不足
小额农贷资金供给渠道单一,形成了供小于求的局面。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对信贷资金的需求也愈大,部分在农户获取金融需求方面存在较大困难。另外,目前小额贷款公司被认为是非正规金融机构,不得吸收存款,其发展受到许多制约。
(二)小额信贷风险较大
1.农村信用体系不完备。由于宣传不到位,以至有的农民错误地将农业贷款看成扶贫救济款,直接影响到农业贷款的发放、使用与回收。另一方面农户对自身“信用”关注度不高,信用意识淡薄,使信用社普遍存在的“惧贷”“惜贷”心理,有富余资金不愿投放。据调查,一些县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占比高达30.%,有不良记录的农户占县辖农户总数的66.8%,这也意味着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户失去了贷款资格。
2.农民自身的制约因素,小额信贷机构收益能力低。由于一部分农民文化层次相对较低,农民本身文化水平不高,科学种植、养殖技术不过关,种植、养殖“单兵团”普遍存在,集约化、科学化、规模化“多兵团”种养不常见。据某些县农村信用信息数据显示,在对采集的农户信息中,户主具备大专学历的仅占0.2%,具备高中文化的占5%,初中文化占44%,小学文化占6%,还有部分户主属于文盲户,农户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真正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仍不多,创业意识不强,创业技能多数都存在“安于现状,不求改变”的心态,小富即安、小成即满地传统观念仍然比较普遍。
3.自然灾害对小额信贷的影响。由于农业生产不同于其他产业,贷款人所从事的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或受自然环境及市场环境影响大的特点,一旦农业受灾,农业减产,产品销售受阻;将直接导致农民减产,还贷能力减弱,由于小额信贷目标的特殊性,导致他们缺少有效资产作为抵押品,因此往往导致贷款人无法实现收入,不能及时偿还贷款。
4.政府目标不明确,缺乏监管力度,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推行的小额信贷就是单一以扶贫为目标的,此目标不具备提供多样化信贷产品的能力,更可能使机构无法持续发展。这种单一的扶贫目标忽视了小额信贷主要是一个以服务广大低收入人群的新型金融产业的功能,使政府推行的小额信贷失去了追求自负盈亏及自我发展的机会,增加了操作成本,降低了偿还率,增加了风险,最终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完善农村小额信贷的建议
(一)寻找多种途径筹措资金
资金筹措渠道上不能单一,这样不稳定,而且不具规模和可持续性,解决不了农村资金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农村信用社和其他商业银行要因地制宜,根据农村各地实际情况,以农户的需求为出发点,专门为其量身打造与之相对应的信贷产品。同时充分利用农村闲散资金来扩大小额信贷的资金来源,经营良好的小额信贷机构可以进入资本市场, 开展再贷款融资。
(二)加强对小额信贷的风险防范意识和机制
1.发展创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首先,农村良好的信用环境不是一下子就能形成的,需要当地政府、银行以及小额信贷公司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教育,慢慢地培育起农村的信用环境,这是一个过程。宣传的内容包括相关金融的法律知识,让守法的理念深入到每一位农户心中,让大家有法可依。第二要建立贷款农户的信息档案库,这也是一个需要深入开展的一项工作,需要我们金融机构和当地政府派人去走访这些农户,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最后进行信息存档,最大限度地防范信用户评估失实的风险。
2.建立小额信贷的风险补偿机制。自然灾害在农村农业活动中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制约因素,直接关系到农户的收成和年收入,当出现这种天灾的时候,农户不仅受损,信贷偿还能力也会降低,直接造成小额信贷损失,所以建立和加强小额信贷的风险补偿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相关部门应该开发与金融产品相配套的保险,引导农民主动参加农业保险,分散和规避小额信贷的风险。
3.制定针对小额信贷的法律制度,为小额信贷的发展提供法律基础。金融监管部门一定要加强对小额信贷的监管力度,采取多种监管模式,对于那些“只贷不存”的专业小额信贷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公益性小额信贷组织则适用非审慎性监管原则,为小额信贷机构设计行为准则。包括对小额信贷的信贷业务准入、客户保护、利率政策、法律规范等问题进行监管。同时政府要积极出台针对小额信贷的法律法规,让小额信贷有法可循,有法可依。
4.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促进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小额信贷主要是为了满足低收入者的信贷需求,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低收入者的脱贫问题,应该“授之以渔”,而不仅仅是“授之以鱼”。所以要创新小额信贷模式,不断增强小额信贷的活力,目前,要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建设,根据市场需求创新信贷产品,不断提升小额信贷的生命力。首先,小额信贷公司、农业合作化组织、农户三者紧密结合,以农业合作化组织作为中介,将信贷资金投向加入农业合作化组织的农户,因此信贷资金可以优先贷给农户,最大限度保障信贷资金的安全,寻求双赢。其次,创新信贷产品。可以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针对农村不同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开发“整贷零还”“零贷零还”“零贷整还”等不同类型的小额信贷产品,以适应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总之,未来我国的小额信贷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各级政府要精准定位,不能单一地将小额信贷定位为扶贫。要明确小额信贷方向,支持和帮助缺乏资金但有诚信、有劳动能力、有致富愿望的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自主创业、增加收入。实现银行、企业和贫困农户的共赢。加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参与,进一步提高金融精准扶贫的组织化程度,为贫困户带来稳定收入。
参考文献:
[1]章俏慧,金献幸.温州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与需求的实证分析.上海金融.2011(5).
[2]杨伟坤.保定市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保定学院学报.2009(2).
[3]吴景颐.农村小额信贷与农村经济发展研究[J].商业文化,2009(2).
[4]宋朝利.农村小额信贷过程中社会网络运行机制研究.当代经济管理,2011(6).
[5]袁帅.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对农户收入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
农村小额信贷 篇4
1974年, 尤努斯创立了通过小额信贷向贫困人群提供启动资金的孟加拉国乡村银行最初的运作模式, 从1976年银行成立至今, 他的乡村银行因解决了几百万人口的贫困问题而声名远扬。[1]作为一个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金融操作形式, 小额信贷倍受发展中国家的关注, 越来越多的小额信贷尝试在中国出现, 其中农村资金互助社就是小额信贷的一个新模式。
2006年12月22日, 中国银监会发布《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银监发[2006]90号) , 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 降低准入门槛, 允许在农村增设村镇银行、贷款子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三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并于2007年1月26日向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吉林、湖北等6省 (区) 的农村地区试点地正式下发了6项相关配套文件。[2]在这6个试点省区中, 有4个属于西部地区, 由此可见国家对西部农村发展的重视和支持, 这也为西部地区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我国西部地区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现状
在国家实施试点一年多的时间里, 西部地区的农村资金互助社在国家政策方针的指导下稳步发展, 缓解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逐步暴露出诸多问题。
1.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积极作用
在我国西部地区, 农村居民居住分散、收入低下、农业的自然依赖性和市场风险比较大, 农村的贫困人口和农村小企业一直患着“资金饥渴症”, 得不到资金的扶持。农民贷款难问题严重制约了西部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出现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 设立农村资金互助社起到了与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的互补作用, 逐步建立起多层次的资金融通体制, 满足了农户多层次的融资需求。
2.农村资金互助社面临的问题
(1) 民主管理面临挑战, 农民意识有待提高。
在西部的试点省份, 大都建立过农村合作基金会, 但因管理不善, 最终导致关闭, 至今仍有许多农民的存款没有追回。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失败造成的阴霾还未散去, 对于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功能和定位, 绝大多数农民没有正确的认识, 所以并不积极参与和支持组建资金互助合作社。四川省苍溪县文林场的益民资金互助社就面临着类似的问题, 在银监部门的多次动员下, 首先发起倡议筹建资金互助社的只是个别年轻的群众。因此, 在西部地区, 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发展面临着来自于农民思想意识的挑战。
(2) 互助资金来源单一, 抗风险能力有待提高。
按照《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 农村资金互助社以吸收存款、接受社会捐赠资金和向其它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作为资金来源。在西部地区, 受当地经济发展及农民收入水平的限制, 资金互助社存款量比较小, 也缺少社会捐赠资金。现有资金来源远远不能满足农民贷款需求, 尤其是入股股金一般全部用于发放贷款, 从而减弱了资金互助社防御风险的能力。目前, 西部地区试点省份的大部分资金互助社, 仅能勉强维持运行。甚至个别地方, 如在青海省乐都县雨润镇兴乐农村资金互助社甚至出现了开业100天后因资金不足暂停贷款的现象。
(3) 管理者水平有限, 组织运行有待规范。
农村资金互助社作为金融机构, 其管理经营者应该具备较为全面的金融知识和金融机构运作的经验。而在广大的西部地区, 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 互助社的管理者从村民股东中产生, 他们并不具备成熟全面的金融知识和管理经验, 这将会影响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正常运作。目前, 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互助社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东西部地区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环境的比较分析
1.农民收入差距悬殊, 西部农村资金互助社吸收存款量不足
2006年西部蓝皮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 (2006) 》指出, 2005年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东部地区的比例由2004年的48%下降到44.2%, 东西部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差距进一步加大。以浙江省和青海省为例, 1990-2005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如下表所示: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收入差距的悬殊, 势必影响农民储蓄水平, 进而影响到农村资金互助社稳定的资金来源, 导致其运作资金不足。
2.金融市场环境差异, 西部农村资金互助社缺乏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
我国东西部金融发展极不平衡。其差异比较如下所示:
上述差异表明西部地区还处于一个不健全的金融环境中, 这给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发展和融资设置了种种障碍。没有大的金融环境的依托, 农村资金互助社无法从成熟的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支持, 必将影响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可持续发展。
3.经济市场发育程度不同, 西部农村资金互助社缺少社会扶持资金
改革开放以来, 由于国家政策的倾斜, 使得东部地区经济取得发展优势, 东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拉大。在西部地区, 国有经济占整个经济份额的60%以上, 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更远远低于东部沿海地区。[3]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滞后导致了民间融资困难。西部地区的农村金融体系落后, 民间投资十分有限。这种现实状况直接导致了西部地区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发展缺少可靠的社会扶持资金保证。
四、西部地区农村资金互助社运行模式分析
1.东部地区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运行模式
目前, 东部地区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基本模式是:以农户入股方式发起成立合作社组织, 实行成员大会制度, 推选理事会负责日常决策与管理, 推选监事会进行日常监督。在东部地区, 农村资金互助社将民间资本转化成农村金融资本, 形成“信用社——资金互助合作社——合作社成员”的运作模式。[4]
2.西部地区农村资金互助社运行模式设计
东西部的农村资金互助社处于不同的宏观发展环境中, 其运行的外界条件也不尽相同, 因此不能将东部模式照搬到西部。在东部模式运作的基础上, 应积极探索适合于西部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的运行模式。
对于西部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运行模式设计, 如下图所示:
(1) 政府建立专项资金用于入股农村资金互助社。
根据西部地区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的现实情况, 政府可建立专项资金, 用于入股农村资金互助社。具体可采用固定资金入股和比例入股的方式:固定资金入股即地方政府根据支农资金总量规定固定数量的资金入股;比例入股即政府以社员总股金为参照物, 以社员股金的一定比例入股。需要强调的是, 政府入股农村资金互助社, 其目的主要是扶持, 而不是控制, 因此政府股金不应具有表决权和分红权。当西部地区大的金融环境得到改善, 农村资金互助社达到一定的积累, 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 政府可以抽出资金。
(2) 引入农业保险, 建立政府担保机制。
西部地区, 农业保险发展严重滞后。为转移农业风险, 政府要加强涉农保险方面的建设。西部地区可以建立政府担保机制, 按照“政府主导, 市场运作”的模式, 建立风险准备金, 只要购买保险就可在遇险后得到合理赔偿。农村资金互助社可通过购买农业保险规避自身风险。
(3) 明确业务定位, 引入“托管银行”制度。
在西部地区, 将农村资金互助社的业务定位在社员的小额贷款需求上, 充分发挥互助社贷款方式灵活、贷款手续简便、贷款利率较低的优势。同时, 引入“托管银行”制度, 由各农村资金互助社所在地的农村信用社做资金互助社的托管银行, 要求资金互助社按存款的一定比例存入托管行, 托管行就可以对互助社资金的流向进行监控。[5]并且托管行可以适当提高资金互助社存款的利率, 以此对其进行资金支持。
(4) 加强内部组织管理, 建立自我约束和自担风险的经营机制。
在西部资金互助社的内部要建立依法经营、合规经营和审慎经营的理念, 设立人才、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引入机制, 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运行要遵循资本约束和比例控制原则来防范风险, 借款实行自担责任、互担责任和共担责任的制度, 并建立最高额度控制和风险分散制度。
同时, 根据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规模分成若干个互助组, 每组选出两名代表, 进入合作社决策机构或监督机构, 以保证每个社员参与决策, 而且信息是对称的。这种方法实质就是通过农民资金互助社逐步替代官办资本权力, 有效建立起自我约束和自担风险的经营机制。
五、小结
西部地区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成立, 激活了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市场, 激发了农村金融体制创新活力。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运行要根据西部农村的实际情况, 充分依靠外部力量的扶持, 强化内部管理, 建立人才引入机制和防范风险机制, 确保其依法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秀兰, 王志强.尤努斯小额贷款思想对我国西部农村发展的启示[J].财会月刊:理论版, 2007, (08) .
(2) 王琦, 杜高淼, 余莉娜, 骆文强.农村金融改革新模式——浅谈农村资金互助社[J].集团经济研究, 2007, (07) .
(3) 吴方卫, 任壬飞.东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J].农村经济, 2007, (02) .
(4) 张文菊, 陈继萍.金融扶贫创新:农户资金互助合作社初探[J].新疆财经, 2006, (03) .
农村小额信贷的重要性 篇5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稳步推进。二是“三农”贷款持续增长。截至2006年上半年,我国农业贷款余额近3万亿元,约占金融机构全部贷款余额的14%,60%以上农户的贷款需求得到满足。但是当前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中也存在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一)我国当前农业金融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村地区资金外流情况严重。目前,通过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商业性金融组织,每年从农村地区流出的资金大于从城市流入的资金,导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受阻,城乡差距过大。
二是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商业银行改革以来,几家主要银行都大批撤出了在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点,与此同时,为“三农”服务的金融机构建设没有跟上,造成机构网点覆盖率偏低,农民接受金融服务困难。
三是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盈利水平不高。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经营传统的信贷产品和商业保险产品,而对农民需求量较大的小额贷款和农业保险则缺乏创新,造成金融产品单一,盈利能力严重不足,造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薄弱,而一些非正式的农村金融组织由于金融服务比较符合农民需求,发展较快,但是潜在风险较大。
小额信贷作为一种为低收入人群提供金融服务的模式,是发展中国家特定发展阶段上的金融制度,这种制度不仅仅是一种金融服务产品,也是一种社会发展的途径。各发展中国家在小额信贷的实践上形成了多种具体的模式,各种模式的基本出发点都是向中低收入者提供金融服务,特别是提供信贷服务,并且有效地控制风险。根据我国农村特点将小额贷款制度引进农村金融市场,将有利于弥补当前农村金融存在的缺口和需求,同时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的生活水平都有巨大的潜在推动力。
(二)小额贷款制度的推广对于我国农村发展的意义
1、壮大农村信贷规模,优化农村信贷体系结构,搞活农村经济
小额信贷的引入将为低收农村中的入借贷群体和乡镇企业提供资金来源,扩大可借贷资金规模的同时有效抑制住借贷风险。另一方面,矫正了长久存在的不平衡借贷结构,调动各个群体的参与积极性,活跃整个农村经济。
2、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农户信贷投入的增加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提高了农业产出效率, 从根本上增加了农户收入,农户的收入水平的提高又直接影响农户消费水平和消费意愿。同时, 小额信贷对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农民生活质量指标人均纯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恩格尔系数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说明小额信贷对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有着显著的作用。从这些因素中都可以看出发展小额信贷,扩大其在我国农村中的规模的巨大影响力。
缺乏发展小额信贷组织的政策环境(法律地位)
难以实现财务上的可持续性(利率、资金来源)
小额信贷组织不能向公众吸收储蓄存款,没有正常筹资渠道(资金来源)
机构和人员缺乏独立性(固定成本高,需大规模整合,吸纳专业人员)
四、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建议
(一)完善监管措施
在监管政策和风险控制上,实行非审慎、行业自律为主的监管政策和宽严适度的控制机
制。面对目前小额信贷机构和高层监管部门之间高度的信息不对称和监管成本过高的事实,实行在中央金融监管部门指导和授权下的非审慎、行业(小额信贷协会)自律为主的监管政策,既有必要也是可行的。
首先,通过对加入协会的小额信贷机构进行准入评估,并定期收集各机构财务信息和经营状况,定期向金融监管部门报告,这样可以解决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其次,小额信贷协会可以就小额信贷发展的政策问题与中央金融监管部门和政府有关部门进行积极协调,寻求政策、法律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为小额信贷的发展争取较好的宏观环境。促进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拓展业务品种
(二)制定合理的贷款利率,适当放开利率限制
让参与小额信贷的金融机构赢利,是金融机构愿意扩大并能持续提供小额信贷的根本保证。随着我国银行商业化程度的提高,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如果农村信用社在小额信贷项目中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又得不到有关部门的补助,那么目前的小额信贷工作就无法持续下去。要使开展小额信贷的金融机构能得到收益,关键是利率的高低。小额信贷与银行一般贷款的操作程序不同,有额度小、成本高的特点,有较高的存贷差才能弥补操作成本,不能用一般银行对工商业甚至较大的农业项目的利率水平来套小额信贷的利率。适当放开小额信贷利率限制,寻求农村信用社利益与农民融资“双赢”,是小额信贷项目良性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金融机构可以在上级监管部门批准的情况下,适当放宽贷款的限制条件。如贷款期限适当放宽,贷款额度适度提高,贷款偿还方式可以多样化。另一方面,小额质押贷款应考虑试点银行定期存单、凭证式国债、记账式国债、保险单质押等信贷业务。
(三)政府财政给予扶持
小额信贷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府扶持,对信贷资金不足的农村地区,央行要积极疏通货币信贷政策传导机制,引导辖区金融机构重点支持,逐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农业。
另外,赋予优势项目优先权。加强对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和农产品信贷投入,特别是支持高科技农业、特色农业、订单农业和创汇农业及农副产品的深加工项目,促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如把支持粮、棉、油等基本农作物始终放在突出位置,突破“春贷秋收” 传统模式,按照产业周期、性质和特点,放宽农民小额贷款还贷时间;逐渐增加信贷投量数额,扩大发放范围,放宽贷款额度限制;并根据市场需要,调整信贷投放渠道,积极支持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市场需要、效益好、销路广的农产品生产,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增加农民的收入。
(四)提高信贷人员素质,大力推行农户贷款证。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发动信贷人员深入农户,调查实际情况,了解农民对贷款的使用以及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农户经济档案,利用信用社广泛的社会联系优势,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和咨询服务,当好农民致富的参谋。加大创新力度,推行农户贷款证,简化贷款手续,方便农民贷款,使农户贷款证成为农民贷款的绿卡,使信贷人员真正为农民服务,树立其良好形象。
(五)加强对小额信贷的风险防范
在思想上,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培育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相关金融机构应积极投身到诚信的宣传中去,通过各种形式,在社会上营造出“诚信至上”的氛围。另一方面工作人员要使农户明确小额信贷的性质和法律责任,使农户在思想上增强遵守法律的自觉性。
在机制上建立科学规范的还款监测系统,减少不良贷款率,提高贷款的使用效率。主要是加大对农户借款人和贷款人的监督力度,建立合理的信用评级体系,从借出到收回形成一个有效的还款监测系统。一方面,严格农户信用调查,对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确保贷出后能及时收回,通过农户贷款知识培训,强化信用意识和贷款使用规则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对信贷人员进行监督,一般是对其经手的业务进行审查,规定员工不允许向其亲属或者关系人员贷款,如需贷款必须出具贷款申请书,写明用途,必要时需要员工出具连带责任担保,同时还要防范员工发放贷款考察失误的问题。
农村小额信贷 篇6
徐爽,女,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硕士。
摘要:普惠金融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理念,旨在使那些过去难以得到金融服务的贫困群体和偏远地区的群体,都能得到应有的金融服务。小额信贷作为反贫困的有力工具,是普惠金融理念的核心与实践,近年来,我国小额信贷虽然已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总体上仍然存在很多弊端,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有效的寻找解决方法,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努力使金融服务惠及每个所需者。
关键词:普惠金融;小额信贷;农村;制约因素;对策建议
一、 普惠金融体系概述
(一) 普惠金融的内涵。普惠金融体系这个概念来源于英文“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又称包容性金融,是联合国系统率先在宣传2005小额信贷年时广泛运用的词汇。其基本含义是: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在该体系内,所有的人,特别是原来被传统金融所忽视的农村地区、城乡低收入群体、微小型企业均可以享受到有效的金融服务。目前的金融体系并没有为社会所有的人群提供有效的服务,联合国希望通过小额信贷(或微型金融)的发展,促进这样的金融体系的建立。
(二)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意义
1、 有助于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保证农村地区的资金供给。普惠金融涵盖所有收入层次的群体,尤其是农村地区的贫困及弱势群体,强调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与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及中国农业银行等国有控股银行进行战略性合作,形成覆盖广大农村地区的金融银行服务网,有利于及时的向农村地区和广大农户更好的提供资金,缓解资金供需矛盾,使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更加完善。
2、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升社会福利水平。传统的金融服务体系,大多都是针对富人及资金充足的企业家等,而普惠金融体系的提出,则将低收入人群、贫困者及弱势群体都纳入服务范畴,满足他们生产及生活上的资金需求,使其平等的享受现代金融服务,不断提高金融覆盖面和渗透率。有利于改善我国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三农”、小微、社区的金融服务水平,保护弱势群体的金融消费权益,使现代金融服务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二、我国农村小额信贷模式的现状及其制约因素
(一)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现状。近年来,在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背景下,我国各地出现了很多诸如农村资金互助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的小型金融机构。目前,这类金融机构经营状况良好,大部分都能实现自负盈亏,对解决农户资金供需矛盾差异、完善农村金融服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仍然严重滞后于城镇的金融系统,主要表现在:(1)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小型金融机构较多,大银行参与率很低。(2)从供给方面来看,商业性小额信贷的区域分布严重不均,对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投放力度偏小,真正落实到农村地区的只有公益性小额信贷。
据《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0》显示,截止2010年末,我国农村小额信用贷款余额为3111亿元,中央银行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按部门分类)中同期住户贷款为112542.09亿元,而全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大约只占同期居民住户的2.76%。由此可见,我国农村融资难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二)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制约因素
1、缺少政策层面的支持和监管。在小额信贷较为发达的国家,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都比较健全,能够支持小额信贷的长远可持续发展。自从公益性小额信贷在我国扎根之后,我国政府一直持支持的态度,这给公益性小额贷款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机遇。由于我国小额信贷机构未得到金融监管机构的明确认可,至今尚未进入国家监管体系,这就导致我国公益性小额贷款在实践中无法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无权吸收存款,严格限制了其资金规模的不断扩大。
2、资金来源单一且缺乏稳定性。目前,我国的小额贷款机构较少,小额贷款资金主要来源于个人的闲散资金,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一旦股市或其他投资机会较多时,资金量就会急剧下降。信贷资金除了依靠捐赠、在贷款和自由资金外,很多依靠吸收个人的存款,但是,随着农户的消费观念和理财观念的转变,农村资金大量外流,直接影响到小额信贷资金的规模。
3、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由于我国农村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健全,金融机构的数量较小难以形成规模进行集中管理,导致整个农村的金融市场信用环境较差,农户和小额贷款机构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道德风险隐患相对较大。一方面缺乏完善的农村征信系统,另一方面,贷后监管机制不完善。
三、完善小额信贷机制,促进普惠金融体系建设
(一)完善小额贷款法制建设。对小额信贷机制领域存在的违法违规现象,要从多方面进行约束:首先,要加快立法进度,出台与融资担保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对市场准入标准、业务范围、监管体系、风险管理等进行统一规范;其次,完善担保行业监管体系,不断加大监管力度,建立担保保证金制度,致力于各家担保公司相互制约,共同发展。最后,给予小额贷款公司“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身份,这样小额贷款公司开展各项业务将会有更加合理的制度依据和法律保护,进而降低其违规操作的频率和概率,对小额贷款公司是一种正向的激励作用。
(二) 实现农村小额信贷资金来源多元化。其一,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小额信贷的资金投入,努力破除城乡金融结构的二元化现象;其二,中央银行应加大对农村信用社再贷款的投放力度,允许农信社在一定范围自由上浮存款利率,以便吸收更多的存款;最后,积极引入各种专业性的小额信贷组织,放宽小额信贷组织的业务范围,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其吸收存款,开展资金运作业务,实现市场化运作。
(三)加强对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目前,我国针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还有很多缺陷,从长期来看,应该借鉴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通过立法建立一个统一完善的监管机构。建立统一的监管机构,一方面可以对农村投资担保行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及时作出决策,另一方面可以对全国农村地区的担保机构进行规范的指导,形成系统的行业准则和自律机制。努力把对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纳入正规金融监管体系, 由银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共同完成。(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温泉.大力发展小额信贷 推广普惠金融服务[J].经济视角,2011(10):123-124.
[2]李晓键.普惠金融视角下农户小额信贷模式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13(3):44-48.
[3]吴建銮,南士敬.普惠金融体系下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对外经贸,2013(7):78-80.
[4]文学舟.普惠金融视角下我国融资担保和小额信贷面临的挑战及出路[J].观察思考
[5]张朝升.发展农村小额信贷是健全普惠金融体系的关键[J].新经济,2014(9):40.
[6]朱建芳.普惠金融体系下小额信贷绩效内涵及其评价的理论模型构建[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7]黄蓉,张雅思.普惠金融视角下的农村小额信贷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2015(5):101-103.
浅析中国农村小额信贷保险 篇7
(一) 小额信贷保险的定义
小额信贷保险, 该险种是以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发放小额贷款为切入点, 转移农民因疾病、残疾或意外死亡导致的没有经济能力如期还贷的风险。产品针对性强, 费率较低, 解决了贷款农户和农村信用社两方面的风险保障问题。以“小”为关键特征, 主要解决单个农户的资金需求, 防止“垒大户”造成的信贷风险。
(二) 小额信贷保险的作用
农户小额信贷保险属于典型的保障类产品, 尽管保费低廉, 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却不容忽视, 不仅可以达到借款农户、农村金融机构和保险公司三方共赢的目的, 更是在服务“三农”和创新银保合作模式方面探索了一条新路子。
1. 实现了借款农户、农村金融机构和保险公司的共赢
首先, 借款人一般都是家庭的支柱, 因此一旦遭受意外, 对其家庭的打击是致命的。而办理了小额信贷保险后, 借款人只需花不多的钱就能获得数万元的保障, 大大减少了借款农户因意外致贫的可能, 借款农户及其家属的后顾之忧得以解除, 他们的切身利益得到了保障。第二, 农村金融机构的小额贷款大部分是无抵押的信用贷款或农户联保贷款, 通常如果贷款主体发生意外, 则所借贷款极难追回, 易成呆账。小额信贷保险可以帮助农信社等金融机构有效转嫁贷款风险, 解决了因借款人意外身故或伤残后带来的无力偿还债务、形成不良贷款的问题, 提高了贷款安全系数, 从而有效防范信贷风险。同时依法获得了代理手续费, 增加了中间业务收入, 有效提升了经营效益和质量。第三, 对保险公司而言, 小额信贷保险赔付率较低, 是典型的效益型险种。保险公司在扩大保险服务领域、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增加了保费收入。
2. 探索了保险业服务“三农”的切入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保险的本质和功能, 决定了保险业应该而且可以在服务“三农”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农民保险意识较差, 如何在开发之初就精心培育好“三农”市场至关重要。要让农民真正信任保险、放心买保险, 最关键的就是要满足农民的真实需求, 让农民真正体会到保险的作用。小额信贷保险这种费率较低而保障较高的险种无疑能够起到重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三) 小额信贷保险在中国的可施行性
近年来, 我国不断创新农村小额信贷的制度办法, 拓宽小额信贷业务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截至目前, 仅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农户贷款余额已经达到12260亿元, 受惠农民超过3亿人。保监会专家认为, 小额保险与小额信贷是相互配合的金融扶贫手段。政府支持是小额保险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从小额保险发展好的国家经验看, 政府积极规划和统筹小额保险发展, 推动相关部门的对话和协调, 使全社会重视小额保险的发展:有的给予小额保险提供者或低收入人群补贴, 扩大供给, 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投保积极性;有的在销售渠道和经营模式创新方面给予宽松的政策支持。这些措施都有力地推动了小额保险的发展。
从实际操作角度来看, 业内人士针对以上问题, 也提出了进一步推广农户小额信贷保险的具体措施。首先, 针对目前农村保险市场的现状, 政府各相关部门应研究和部署开展政策性、合作性和互助性的保险试点工作, 并建议能否给予此项业务一些必要的保费补贴。其次, 对保险公司来说, 开拓农村保险市场要有创新的理念和措施。不仅要加强对农户小额信贷保险市场的研究, 还应该涉及符合农业生产特点和农户收入水平可承受的满足农民需求的保险产品。最后, 应充分利用农村金融机构的人缘、地缘和资源优势, 加强对涉农保险的宣传力度, 大力培育农民的风险防范意识。尽快建立农村信贷保险制度, 弱化贷款项目风险, 对投保农户所需贷款在同等条件下实行贷款优先、服务优先等, 积极改善农户小额信贷保险运作的信用环境, 共同推进农村经济、金融和保险的稳步发展。
二、小额信贷保险在中国发展的实例及已经取得的成就
1.农户小额信贷保险在2004年由太保寿险肇庆中心支公司与当地信用社共同推出。截至去年一季度, 已累计为12548个贷款客户提供了高达7.8亿元的意外伤害保障, 理赔案件19宗, 赔付金额76.12万元。“农户小额信贷保险同时为金融机构引入保险机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据介绍, 日前, 保监会、人行肇庆中心支行联合对农户小额信贷保险业务的合作模式进行了调研, 肯定了该业务在支持和服务“三农”方面所起的作用, 认为该业务为当地建设和谐金融生态环境作出了贡献。据了解, 广东省政府领导已明确表示, 要将此项业务在全省农信社系统全面推广。
2.2004年以来, 宁夏各保险公司与农信社、农行等金融机构联合开办了借款人意外伤害保险, 即农户小额信贷保险 (以下简称小额信贷保险) , 为农村金融机构引入保险机制, 防范和降低信贷风险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
以下是宁夏各保险公司与农信社等开办的小额信贷保险概况。
单位:万元
截至2006年末, 宁夏仅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余额就达到71亿元, 为小额信贷保险业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按3.5%的平均费率测算, 小额信贷保险的市场潜力达2500万元, 可服务二十五万借款农户。小额信贷保险业务的开展, 一方面为保障金融安全、服务“三农”、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险公司扩大社会影响力、提高经营效益, 是一个多方共赢的效益险种。保险业应加强与各级政府部门的沟通, 宣传开展小额信贷保险的重要意义, 为其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发展争取政策支持;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 宣传典型案例, 使农民深入了解小额信贷保险的保障作用;创造条件加强保险公司与金融机构的联系与沟通, 妥善解决小额信贷保险市场存在的问题。
3.中国人寿北京分公司推出两款以小额贷款者为目标客户的保险———《国寿小额信贷借款人意外伤害保险》和《国寿小额信贷定期寿险》。中国人寿北京分公司介绍, 这两款产品将解决中小创业者因为没有担保而面临的借贷难问题。这两款个人小额信贷保险产品专门为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的农户、企业主以及消费、助学、创业贷款等各种借款人提供同步保险保障。该业务以借款农户为被保险人, 金融机构为第一受益人, 年龄在18至65周岁的均可投保, 针对性强, 使得这一部分投保人能充分受益, 取得了很好的市场效应。
三、总结
小额信贷保险在中国已有若干年发展经验, 已取得显著的成绩。当然作为一项未发展成熟的业务, 如同目前我国的农村小额信贷业务仍然面临诸多困境一样, 农户小额信贷保险虽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制约发展因素。比如, 这项业务仍处于推广阶段, 广大农户对其了解不多, 认识不深, 特别是对该项保险的内容、条款以及对被保险人利益的保障等更是一知半解。而作为该险种推销员的大部分农信社信贷员, 限于保险知识不足, 又不可能对此向农户作出更多解释。调查显示, 某农信社一年只有27.6%的贷款成为该险种的保险金额, 这也说明该险种的发展空间很大。同时, 目前农户小额信贷保险业务所涉及的仅仅是借款人的意外伤害保险, 并未向农业生产项目扩展, 保险责任仅为全残和死亡, 保障范围十分有限, 其可保利益还没有涵盖农户小额信贷的所有风险。最后, 农村信用环境不佳, 造成小额信用贷款资产质量还有待提高, 这使得改善农户小额信贷保险运行环境受到了多方面的制约。
保监会专家认为, 小额保险与小额信贷是相互配合的金融扶贫手段。政府支持是小额保险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从小额保险发展好的国家经验看, 政府积极规划和统筹小额保险发展, 推动相关部门的对话和协调, 使全社会重视小额保险的发展:有的给予小额保险提供者或低收入人群补贴, 扩大供给, 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投保积极性;有的在销售渠道和经营模式创新方面给予宽松的政策支持。这些措施都有力地推动了小额保险的发展。我们深信通过小额信贷保险业务的大力推广和发展, 将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同时又可以以此推广农村其他经济业务的发展。我们应在政府等支持下, 大力发展和促进小额信贷保险的进一步扩大。
参考文献
[1]李子奈, 朱喜.改革以来我国农村信贷的效率分析.2007, 10.
[2]刘吉运.当前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问题研究.2007, 9.
[3]苏志猛, 韩晓波.农村信贷投放政策亟待调整.2007, 7.
[4]张光.关于对农村金融创新的几点思考.2008, 2.
[5]霍兵, 李颖.2006年度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尤努斯小额贷款经济思想及其实践[J].经济学动态, 2007, 1.
[6]Samuelson and Nordhaus.Ecnomics[M].NewYork:Mc-GRAW_Hill Inc, 1992.
中国农村小额信贷问题探析 篇8
1. 当前我国西部农村小额信贷业务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西部农村是我国贫困人口的主要聚集区, 同样也是很需要金融服务的地区。然而由于信贷要素的缺失和农村金融市场的不完善, 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现实问题, 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分析。
1.1 宏观层面
1) 农村金融体制缺失。具体表现为缺乏专门从事小额信贷的金融组织, 同时各类农村金融机构在客户和业务定位要么过多的交叉要么就是真空地带, 缺乏一个真正有效有用的金融机制。
2) 业务机制缺失。目前在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中, 要么沿用城市金融机构的审贷机制, 要么沿用原农信社的审贷机制;对贷款的发放也是发得艰难、收得轻率;而贷后的监控往往也只是表面工作, 缺乏对风险的控制的能力。
1.2 微观层面
1) 贷款对象的范围狭窄。由于小额贷款的对象都是缺少生产和创业资金的农民或城市低收入人群, 难以获得银行真正的重视。以价值相当的财物为基础进行小额担保贷款, 更多意义上是救急的, 但处于急难时刻的人总是占很小部分的。在加强管理的情况下, 小额贷款的对象范围应该再扩大一些, 目前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是对许多有需求的借款人缺乏信任。
2) 赢利性差, 金融机构积极性不高, 导致农村金融机构萎缩。西部农业受自然灾害、市场需求及其他不确定性因素影响较大, 很难获得大规模贷款。同时许多金融机构不愿意把资金投向信用度低、贷款额度小的客户, 这也在无形中提高了贷款难度。
3) 政府介入带来的负面效应。政府投入了相当大的支持, 有积极的一面, 也有消极的一面。政府对于缓解贫困的政治承诺, 会不同程度地增强或弱化小额信贷的扶贫效果。其直接后果是使得一些农户头脑中没有树立信贷资金的概念, 总认为是政府变相发放的扶贫资金, 进而淡化了还款的意识。
4) 资金所有权不明晰。有不少项目资金的所有权不明晰, 另外较多项目资金的执行者是临时性机构, 项目执行期结束, 机构解散, 缺乏对项目资金持续良性运转的制度安排。
2. 中国农村小额信贷业务问题的解决路径
推进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业务, 分别从政府和各类金融机构的角度出发, 可以提出如下一些措施:
2.1 政府主导下可采取的有关举措
2.1.1 建立健全的新农村金融体系
首先必须要确立一个机构使其担负起农村金融的主要供给银行职责, 赋予其对各级农业金融机构的业务指导权、参股权、资金拆借权, 此外, 在农村金融业务框架下, 应建立混业经营架构, 成立农业保险、期货、租赁、证券等子公司, 真正形成一个可推进小额信贷业务的综合支撑体系。同时也应鼓励建立竞争性商业机构;发展与改革相配套的农村金融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等;规范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 使其成为新兴的依法合规的商业性小额信贷机构。
2.1.2 出台支持农村小额信贷的具体扶持举措
对于扶贫类贷款, 应以尤努斯所倡导的在资金自求平衡前提下的无抵押无担保贷款方式为主, 由政府和借贷对象共同确定一个社会可承担责任范围内的最大利差, 在一定程度上覆盖部分风险。这一类贷款, 对于某些特定区域内, 应沿袭对金融单位下一定行政性指令的管理方式, 财政拨出专项基金作为风险补偿的做法。
2.1.3 选择区域、行业试点。
应该以区域为划分的原则, 在全国各省分行业设立若干试点, 配套给予一些特殊的政策。在这些试点取得成效后, 向本地区、相关行业进行推广, 促进小额贷款的发展。
2.2 可供金融机构选择的举措
2.2.1 设计出有效的激励机制
激励问题, 最终往往是一个无标准的甚至是最难找出最优解的难题。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市场的主体数量太多、层次太丰富、利益诉求的差异太大, 如果一刀切, 肯定是无效率的, 但如果灵活程度过高, 地区差异、行业差异过大, 也会引发新的问题。而且, 激励的基本问题最终落脚点是对人的激励, 但小额信贷与地缘、血缘、亲缘等因素如此贴近, 跨度太大的激励在这项工作中实施起来会很困难。
2.2.2 规范和完善业务流程
在贷款审批流程上, 应着力于创业和致富这两点进行改善, 而在关系型贷款上, 应着力于改良脱贫和创业贷款申请流程, 简化流程、提高效率, 保持和发挥关系型贷款优势, 引入风险投资模式。突破抵押担保难的“瓶颈’, 扩大权利认定范围, 各类所有权这样的动产也应一并纳入权利范围, 并将相关的权利部门纳入信用共同体, 在同级政府及相关受益企业建立风险担保基金, 风险责任共担。
2.2.3 推出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在这方面, 尤努斯的乡村银行的模式就很值得借鉴。同时, 中国农行在近年实践中收获一种名为“五老”诚信评议小组的做法, 将农户贷款的对象和条件与当地农民的信用状况、民俗民风及收入实力结合起来, 以村为单位建立由“五老”组成的“农户诚信评议小组’, 并建立了对其激励约束机制, 使基层机构对贷款农户的信用状况变化和实际需要有了更准确的把握, 较好地减轻了信息不对称问题。
参考文献
[1]黄毅.中国小额信贷问题研究[J].银行家, 2006, (1) .
浅谈我国农村小额信贷 篇9
1. 农村小额信贷的现状
自1994年我国开展的农村小额信贷, 经过十几年的实践, 在帮助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 面对小额农贷基于自然、市场以及机构等方面的风险, 信贷机构和政府尚缺乏有效的防范措施, 高风险使得许多信贷机构缺乏开展农村小额信贷的热情。大部分信用社小额贷款回收率低, 而经营成本高, 使得个体农户的自身资金需求仍旧很难满足。因此, 分析我国农村小额信贷风险的成因, 探索防范和控制风险的科学方法, 对实现农村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农村小额信贷的风险
2.1 自然风险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主要对象是以农业生产收入为主要来源的农户。但是, 农业是弱势产业, 其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极强,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 一旦遇到较大的自然灾害, 农业生产将受到很大影响, 造成的损失必然有一部分转化为信贷资金风险。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自然灾害频发、受灾损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 目前我国农业保险还没有普遍开设, 农户在遭受自然灾害后除了数量极为有限的救灾款外, 缺乏其它补偿措施。因此, 农户若没有其它收入来源, 拖欠贷款也就成为必然。
2.2 市场风险
通常把农产品在销售过程中因供求关系、品种及质量、价格等市场因素发生变化而给生产者造成损失的危险, 称为市场风险, 即价格风险。由于农产品的趋同性、市场信息不充分以及没有健全的规避市场风险的手段, 农民无法获得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并根据市场的需求决定生产的品种和数量, 导致同种产品供过于求, 价格下跌, 收入因此降低, 从而形成农村小额信贷风险。
2.3 信用风险
首先, 由于农村信贷机构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 没有形成对信贷人员行为的管制和激励机制。其次, 由于受小额信贷低息的影响, 农户产生依赖思想。一部分农民习惯性地认为, 小额信贷是扶贫贷款, 是“救济款”, 是不需要偿还的或不要利息的政府贴息贷款, 还款意识薄弱, 抱着能拖就拖的心理。有少数农户从一贷款开始就无还贷念头, 存在恶意拖欠行为。从而形成了巨大的信用风险。
2.4 利率管制风险
目前, 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实行的是基准利率加浮动利率。这种低利率和小额信贷业务较高的管理成本和呆坏帐成本不相适应, 致使小额信贷在贷前就暴露在利率风险之下, 难以有效的进行成本补偿。同时, 低利率往往会使小额信贷自动瞄准中低收入阶层的机制失灵。我国绝大多数小额信贷项目执行的都是低利率政策, 都没有从财务自立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制定一个合理的利率水平。由于小额信贷不同于商业批发式贷款, 其操作成本极高, 这就使小额信贷在贷前就暴露出利率风险。
3. 农村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建议
针对农村小额信贷存在的众多问题, 应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其健康、稳步、可持续的发展。
3.1 完善小额信贷机构的法律规制
我国应制定专门的小额信贷法律, 规定合理的市场准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 积极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金融企业。同时, 加大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力度, 扩宽农信社的融资渠道, 降低农信社的资金成本。允许和鼓励资本进入农村信用社, 实现信用社资本多元化。通过相关法律, 保障小额信贷健康发展。
3.2 建立以农户为中心的多元化社会服务体系
小额信贷的贷款对象是普通农户, 农户项目的成功率是影响小额信贷安全的最关键因素。由于农户技术和信息缺乏等原因, 项目失败的几率较高, 从而导致贷款到期无法偿还。因此, 农村信贷机构在主要解决农户生产资金运行的同时, 还应积极配合地方政府, 给农民低费或免费提供社会服务。帮助提高农民素质, 加强其掌握市场信息的能力, 从而减少各种风险。
3.3 确定合理利率, 拓宽资金来源
小额信贷机构只有采用合适的利率, 才可以吸收更多的贫困人群加入到小额信贷的活动中来。反过来, 有了大量的客户, 又给小额信贷机构提供了广阔资金消费市场, 可以使机构的贷款本金充分运作起来。只有这样, 才能既发挥小额信贷“扶贫”的目的, 更起到“富农”的效果, 也能保证信贷机构正常盈利。
3.4 建立风险补偿机制, 化解经营风险
由于小额信用贷款主要是用于农业领域, 而农业生产由于其本身的特点, 受到自然资源、气候及市场等因素的多重制约, 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这就加大了小额信用贷款的风险。为了分散和规避风险, 可在农村推行农业意外保险制度, 增加承担风险的主体, 提高贷款当事人的抗风险能力, 使农业风险由信用社和保险公司共同承担。因此, 建议引入新的风险补偿机制, 缓和政策性目标与盈利性目标的矛盾, 促进小额信贷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志文.我国小额信贷问题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 2008, (9) .
[2]丁业震.农村小额信贷风险及其防范[J].财政与金融, 2006, (12) .
[3]白广申.小额信贷供给制度的缺失与可持续发展[J].浙江金融, 2009, (04) .
农村小额信贷保险模式分析 篇10
关键词:农村小额贷款,保险模式,农业保险
1 发展农村小额信贷保险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飞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但农业反哺工业问题严重, 随之而来的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巨大。而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农业大国,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无论从经济角度出发还是从国家安全角度出发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今我国农业发展缓慢、农民收入水平偏低究其根本原因实为资金问题。从供给者的角度出发, 目前我国正规金融机构下设村镇的营业网点较少, 难以解决农村资金问题, 从效益的角度出发, 农户对资金的需求额小量大, 正规金融机构在进行农户调查时征信费用较高, 而贷款利率却较低。相比较而言, 贷款给工商企业的征信成本更低、收益更高, 并且目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市场经济中仍处于垄断地位, 因此在资金流转问题上将资金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这种农村补贴城市的问题仍然存在。在非正规金融机构方面, 目前民间借贷还不甚完善, 主要是以熟人介绍的方式进行, 且融资成本偏高, 难以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从需求者角度出发, 作为农村资金需求主体, 无论是农户、家庭手工业者还是刚刚起步的中小企业都缺乏有效的担保物与担保人, 而农村资金借贷却主要是以担保的形式进行, 农民难以借得资金, 更加难以借到满足农业发展与生产扩大的大额资金, 并且借款手续繁复, 借贷金额偏小, 资金供求存在严重失衡;民间借贷的高成本更是让众多农户望而却步。而农村经济主体资金短缺, 一方面农户缺乏资金租用耕地, 严重阻碍了农地流转, 农业规模化难以实现, 不利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农业收入远低于外出打工的收入, 使大量青年劳动力远离土地, 农业生产多由老弱妇孺进行, 使农业现代化难以实现;劳动力与资金的缺乏又严重阻碍了农产品的深加工, 初级农产品的低附加值有碍于农民收入提高, 农业产业化难以实现, 长此以往, 农业生产进入恶性循环, 甚至会威胁到我国的粮食安全, 因此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农业大国, 建立真正惠农便民的农村信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运用保险方式, 利用第三方担保平台的专业性与公正性, 大力发展农村小额信贷保险为农户贷款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有效担保, 对规避原有信贷体系的低效率、高成本以及在政策性贷款中出现的寻租行为, 满足广大农户多样化的贷款需求,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现存农村小额贷款担保模式主要分为附加投保型和直接投保型两种, 具体说来有以下三种情况:
2.1“人身保险+小额贷款”发展模式
主要是通过由借款人购买小额定期人寿保险或意外伤害保险, 并将出借资金的金融机构作为第一受益人, 当借款人因意外事故导致死亡或高度伤残时, 由保险公司按照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金额给付死亡保险金或高度伤残保险金。若给付的保险金额高于金融机构贷款金额, 则超出的部分归第二受益人所有。若被保险人想要解除保险合同, 则需第一受益人, 也就是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同意投保人解除合同的书面证明或借款人已提前还清贷款的书面证明。在合同解除后, 保险公司退还被保险人保单的现金价值。而在少数发达地区, 还存在利用长期寿险保单的现金价值做担保进行资金借贷的情况, 相当于有价证券的质押。
以“人身保险+小额贷款”发展模式进行资金融通, 可以有效规避因借款人发生意外事故造成伤残、死亡导致无力偿还相关债务所带来的违约风险, 一旦借款人因保险事故造成伤残或死亡, 由保险公司在保险金额范围内, 直接对金融机构进行赔偿, 大大减轻了金融机构的损失金额与追偿压力, 并且在一定范围内为借款人提供了有效担保, 简化贷款担保手续, 同时为借款人家属减轻偿债压力, 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地区资金的融通。
2.2“农业保险+小额贷款”发展模式
农业收入为广大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 农业生产中不可避免的会受到自然灾害病虫害以及其他保险事故的侵袭, 给农户造成巨额经济损失, 一旦农户的主营业务收入受到影响则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农户无法还款的违约风险。而农业保险的介入, 在某种程度上恰好为农户提供了有效担保。在农户因保险事故蒙受损失时, 其损失在保险金额范围内可以得到及时赔付, 而将金融机构列为第一受益人, 则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金融机构所面临的损失。
农户一般收入水平偏低, 风险抵御能力较弱, 资金多投入农业生产中, 几乎没有富余资金, 若农业生产受损, 必定会导致还款困难。以“农业保险+小额贷款”发展模式为农户贷款提供担保, 可以将农户在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固定化, 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农民收入, 维护银行利益, 促进农村资金的融通。
2.3 农村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发展模式
农村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主要是针对农村的小微企业以及种养大户来进行贷款的担保, 通常保险期限为一年, 并且有严格的保险金额限制, 当被保险人即农户或小微企业逾期无法还款达到一定期限时, 由保险公司代为还款, 但通常设置一定的免赔额, 即风险由保险公司与银行共同承担, 而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对银行与保险公司的损失进行补偿。即做到银行、保险公司、政府三方合作, 另农户在购买保证保险后无需任何抵押, 即可向银行贷款, 简化了农户贷款手续, 节约农户信贷成本, 从根本上促进了农村资金的融通。
3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针对“人身保险+小额贷款”发展模式
此种模式下, 一方面人身保险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赔偿只局限于借款人因意外事故导致重度伤残与死亡, 并且还有诸多限制, 如被保险人自杀、斗殴、吸毒、酒后驾驶、攀岩潜水等危险性活动所造成的意外伤害, 保险公司不负责赔付, 也就是说, 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 农民以意外伤害保险或定期寿险做担保进行借款, 对银行资金安全性的保障程度并不高;另一方面, 造成农户还款困难的原因具有多样性, 如被保险人家庭负担过重, 投资失败等都会造成借款人的违约风险, 而单纯因借款人死亡伤残造成无法还款的概率极小, 因此这种模式对银行的吸引力极小。
而对于农户而言, 人身保险的保险费用较高, 相当于无形当中提高了借款成本, 加重了农民负担, 并且多数农户本身的保险意识较弱, 对人身保险的认可度较低, 也阻碍了人身保险的推行。而以长期寿险的保险现金价值为担保进行借款更是只有在极少数的发达地区才可推行, 不具有大范围推广的可行性。
3.2 针对“农业保险+小额贷款”发展模式
现阶段, 农业保险虽有政府扶持, 可以以较少保费对农业风险进行保障, 但却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体制弊端。一方面保障范围狭小, 保险责任主要为暴雨、洪水、雪灾冰灾等自然灾害, 但实际上农户在农业生产中不仅面临着自然风险, 还面临着诸如农产品价格下跌等市场风险, 风险的多样性与保险的片面性必然会导致农户还贷压力增大违约风险增加, 另一方面, 由于我国目前在农业保险推行与实施方面制度与设施并不完善, 农户在受灾后存在理赔困难、索赔数额少的现象。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公司在农村下设营业网点数目极少, 投保过程中又存在业务操作不规范的现象, 部分农民表示, 无保单收据无营业网点造成理赔困难, 且保障金额多为农业生产的成本, 理赔数额过小, 并不能对农民的生产生活产生显著的帮助, 农民的投保积极性不高, 因此在运用到农业贷款的过程中虽对银行等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有一定的保障作用, 但补偿能力有限。
3.3 针对农村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发展模式
目前我国的农村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还只是针对于种养大户以及刚刚起步的小微企业, 并且只在发达地区试点进行, 还未进行全面推广, 覆盖面有限。一方面在地域范围上, 多数地区还未施行, 另一面在受益群众上还只是局限于规模较大农户, 对小规模农户并未涉及, 总体上说惠及面过小。在期限上只局限于推行一年期保单, 期限过短, 对于刚起步的小微企业而言, 贷款的短期性与发展的长期性形成对比, 小微企业依然面临巨大还款压力, 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小微企业的成长, 而对于广大小规模农户, 其资金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4 对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加大信贷保险宣传力度
目前我国涉农人员普遍文化水平不高, 且因前期保险业务活动的不规范, 让多数农户对保险业务产生了较深的误解, 因此针对农户部分, 需要保险公司加大对相关保险产品的宣传力度, 政府也需给予正面引导, 树立良好形象, 增加农户的接受程度。通过细致讲解, 让农户对小额贷款保险有深入了解, 理解保险责任与责任免除含义, 明确相关奖惩条例, 以便于后续工作的展开。
4.2 加深银行等金融机构与保险公司的全面合作
保险公司作为农户的担保人, 其与金融机构存在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关系, 因免赔额的存在, 在农户发生违约行为时, 保险公司与银行同时遭受损失。因此无论在投保初期的资格审查、信贷期间的监督管理, 还是在贷款后期的追偿, 都需要保险公司核保理赔专员与金融机构信贷人员通力合作, 做到全面掌握借款人信息, 了解款项用途, 禁止将借款用于非生产盈利方向, 对违约风险及时预见, 避免损失扩大化。并且保险公司也可通过进驻银行在贴近农户的同时, 提高自身信用形象, 节省费用开支。
4.3 加强保险产品的创新
针对未能实行农村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的区域, 可先采用“农业保险+小额贷款”的发展模式, 但针对于农业保险部分需改进, 即对农户收入损失给予一定程度的补偿, 真正降低农户实际损失, 降低农户违约风险。而针对于采用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的地区, 应注重实行过程中时间的连续性, 可开发部分产品应用于中长期贷款以保证借款人长期发展的需要, 真正做到惠实于民。
4.4 建立完善的信用追踪体系与奖惩措施
保险公司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经济体, 应利用其风险评估与风险度量方面的显著优势, 与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合作, 通过政府的支持, 建立起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 健全各农户的资信信息系统, 为将来建立独立的第三方信用担保体系打下基础。另外, 针对农户应做到奖惩并用, 对提前还款及分期付款的农户给予优惠费率, 对连续贷款按时还款的农户可适当提高授信额度, 对可提供抵押物、质押物的农户给予保费减免。对于不能按时还款的农户, 可公开其违约信息, 并上报银行系统, 对于恶意违约者, 要与其个人医保系统进行联网;针对于小微企业, 则企业法人与高层管理者要付连带责任, 同样计入个人征信系统, 对取得税费减免的企业, 取消其一切优惠, 待所有费用还清之后才予恢复。
4.5 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我国目前针对于农户的信用评价体系建设缺失, 且农户贷款具有少担保、规模小、征信困难等特点, 这就增加了保险公司与金融机构推行保险与贷款的困难, 因此政府无论是在宣传上还是资金上都应给予大力支持, 特别是针对于小额贷款保证保险, 需要政府给予最后保障, 对银行与保险公司的赔付基金予以补贴, 但部分地区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依靠地方财政难以给予有力支持, 这就需要国家加大扶植力度, 以保证资金真正服务于“三农”。
参考文献
[1]王东胜.农村信贷+保险模式的可行性分析[J].新疆金融, 2009 (1) .
[2]庄慧彬.解决农村融资难题—贷款保证保险与贷款信用保险间的优劣分析[J].保险研究, 2010 (3) .
[3]周强.农户小额贷款保证保险问题探析[J].中国保险, 2011 (6) .
农村小额信贷 篇11
摘要:针对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中普遍存在的资金种类单一、来源缺乏、法律地位不明确、高风险、融资难等一系列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旨在改善城镇农村金融小额信贷的薄弱环节,以实现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额信贷 金融 发展 农村
一、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农村小额信贷自身特性的限制
在自身特性上,小额信贷具有额度小、期限短、分期还款、不需担保或具有灵活多样的担保形式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它能够较好较快地适应我国农村的贷款市场需求。与之同时,信贷资金来源单一,小额信贷项目往往无法持续,这在农机信贷、教育信贷和医疗信贷上矛盾尤为突出,农民的多种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不仅降低了农户参与小额信贷的积极性,同时也催生了逾期现象,更有可能加剧小额信贷无法持续经营的困境。此外,农村贷款额度“一刀切”的制度,难以支撑农户在高端农业面前各方面的大额度资金需求。
(二)小额信贷的放款额度和期限问题
农户在农业结构调整起步阶段的资金的需求预期较大,当前小额信贷规模却明显偏小,导致了农村经济资金总体缺口增大。另外,现下农村小额信贷期限一般仅为数月不等,最长期限也仅为一年。从新型农业的生产模式来看,普遍发展养殖业、种植业的农户,在一年内可以收回成本并且偿还贷款的可能性较小,即使能够偿还贷款,还贷后也会逐渐显现出资金不足、周转困难等问题,对农业生产造成危害。因此,小额信贷在期限问题上对发展农村金融难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也加大了信贷资金安全的潜在风险。
(三)法律法规不健全
小额信贷的法律地位问题,始终是困扰其发展的一大难题。唯有明确功能定位,才能确定小额信贷组织创立管理的主体、资金来源、信贷产品设计、风险监管等一系列问题。与此同时,小额信贷的政策体系、保障机制不完善也是其风险因素之一。此外,农业灾害的补偿制度等政策性扶持和保障制度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村小额信贷前景雪上加霜。
(四)小额信贷风控机制不完善,潜在风险较大
农业生产是受自然环境、市场行情、人为操作等诸多因素影响的弱势产业,其特殊性决定了同一地区产品具有相似性,这就容易造成贷款地区性、产品集中度偏高。其次,由于农户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薄弱,参与市场竞争及抗击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往往因为未能及时地了解市场动态及供求状况而导致项目失败。另外,小额贷款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信贷管理落后,金融机构因受到当地政府压力,地域局限性强的农村信用社不得不弱化资金盈利和安全性考虑,而充当了地方扶贫资金的贷款人,信贷机制扭曲在一定程度上又会滋长信贷经营中的道德风险。
(五)民众观念落后
在我国,由于长期推行政府主导的扶贫式小额信贷模式,导致民众对小额信贷的属性缺乏正确认识。很多民众的还款意愿往往遵循的是环境习惯。此外,政府推行的小额信贷忽视了小额信贷运作中的有偿性和可持续性,而更多地体现了一种短期政府行为,甚至在个别的地方政府将小额信贷视为财政资金。信贷资金的来源、发放、回收也大多不是由金融机构或其中介组织进行,公众普遍把农村小额信贷理解为一种短期模式。
(六)融资渠道窄
目前,国际上常见的小额信贷主要包括公开吸收储蓄、基金储蓄和吸收入股等储蓄形式,而我国只有吸收储蓄一种方式,而且规定小额信贷“只贷不存”。小额信贷的资金来源在很大一部分主要是专项扶贫资金以及政府财政资金,其资金数量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同时,有部分小额信贷项目资金还是由国外机构捐助的。要确保信贷业务能够正常进行,就必须要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流进入,仅依赖社会慈善的捐助基金是难以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农村小额信贷的风险性也决定了资金流进入有限,这就使其陷入了信贷规模不足和融资渠道有限的恶性循环。
二、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对策
(一)改善农村小额贷款自身局限性
首先继续依靠人民银行利用贷款机制支持农村信用社。通过再贷款等措施不断增加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投入,保障农村金融机构的稳步发展。其次扩大农村小额信贷的金融领域,可引导商业性银行加入小额信贷市场。最后,吸纳闲散资金促进资金回流。银监会2006年发布《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允许新设诸如村镇银行类机构行业准入标准。通过机构转化,改变了限制小额信贷只贷不存的局面,在村镇银行准入渠道上使得小额信贷的资金来源更加丰富,有利于推动小额信贷商业化发展。
(二)增加贷款种类和额度,放宽贷款期限
目前,小额信贷的对象局限于生产性贷款。小额信贷可按照消费信贷的模式,拓宽小额信贷的种类和领域。例如,在结合当前对农民直接补贴的基础上,给农民提供一定的农机补贴,在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又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又如,建立诚信评价系统,尝试对诚信度高的农户提供额度较大的信用贷款,促进其发展高效农业。此外,中央银行可继续加大农村信用社支农再贷款的投放力度,相应提高农户授信额度,同时,农村信用社要对小额信贷实行更为灵活的贷款期限,在贷款期限方面更加贴近农户的实际生产经营。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健全的法律法规、明确的功能定位、完善的政策保障是实现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相关立法应明确小额信贷发放对象、承办业务的金融机构或是成熟地区的城、乡风险投资公司。对待不良贷款加大违约成本,必要时在法律层面追究责任。同时,依据不同的功能定位来确定小额信贷组织管理的主体、资金来源、信贷设计、风险监管等问题。此外要建立完善的政策风险保障系统。借鉴国际通用的小额信贷模式,政府和金融机构可设立小额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并且建立完善的政府保障制度以及新型农业贷款的风险担保制度,减少潜在风险。
(四)控制小额信贷风险,完善保障保险制度endprint
首先,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内控制度。结合小额信贷的业务发展状况,建立和不断完善财务管理、业务监督、风险预测等各种内控体系,尤其是加强对小额信贷质量的考核标准,对信贷资金收放合规的信贷人员,给予其一定绩效鼓励。建立农户小额信贷风险机制,强化审计稽核部门的监督功能,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工作做到贷前、贷中、贷后全程稽核。
其次,央行加强监督引导村镇银行发挥自身优势。央行需在“村镇银行”的利率浮动、现金管理、存款准备金、异常情况应急预案等方面明确指引。可适度地将一部分的支农再贷款政策向运行机制良好的村镇银行倾斜,为其提供资金援助。后则要引导村镇银行把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紧紧抓住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机遇,为“三农”建设提供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从低风险的信贷业务入手,逐步引导村镇银行为地方建立健全农户信贷档案,使其能够与农户建立起良好互信的关系,慢慢积累经验,逐步实现小额信贷商业化、可持续发展。
(五)加大信贷宣传力度,加强民众的信贷认识
在小额信贷的宣传上,政府部门应起积极作用,可通过日常宣传、下村走访、贴标语、办专刊,加大小额信贷在基层的宣传力度,让农民、小作坊主、个体工商户等社会各界了解小额信用贷款在范围、权限、用途、期限及信用等级、贷款授信等方面的优势,改变民众对小额信贷的认识误区。
(六)扩大资金来源渠道,解决资金供应问题
建立吸引机制,促使农村流入城市的资金实现回流。实现手段如资金价格吸引机制,根据农户存款日均或时点余额情况,差别化地对其贷款给予一定优惠,逐步培育起客户忠诚度;或是建立社会经济生活主导机制,如发挥地域优势,将本地集群特色的农产品交易由城市转向农村,实现交易资金随交易市场迁移至农村。农村金融机构可在社会生活中充当公益组织者角色增加大众认可度的同时,向交易过程中的农户推销配置信贷产品。通过这种机制,逐步实现资金沉淀扩大。
参考文献
[1]普艳杰. 论小额信贷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问题[J]. 企业导报,2013(18)
[2]李云帆. 小贷行业制度困境疲态难解[N]. 中华工商时报,2013年8月28日第5版
[3]孙云青. 赵瑞莹. 农村小额贷款持续发展对策选择[J]. 农业科技管理,2013(08)
[4]张春吉.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问题分析及政策建议[J]. 知识经济,2011(08)
[5]攸胜. 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再造的细化思考[J]. 经济视野,2013(03)
农村小额信贷 篇12
1 信贷配给相关理论简述
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Akerlof, G&Spence, A.M.&Stiglitz, J.提出信息不对称理论, 并用该理论对信贷市场进行分析, 指出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影响市场效率。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中, 信息不对称不仅导致农村金融组织积累大量不良金融资产, 而且导致农村金融资金大量外流。信息不对称不仅影响农村金融效率, 而且进一步影响了农村金融结构。
1.2 信贷配给理论
凯恩斯在《货币论》中曾经提到信贷配给, 他认为信贷配给是一种现象, 即银行通过改变贷款规模或调整信贷安排来影响投资, 而不需要改变利率水平。广义的信贷配给是指由于报出贷款利率低于瓦尔拉市场出清利率, 存在对贷款的超额需求。这种超额需求因政府是否管制可分为均衡与非均衡两种情况。在现实中, 根据对超额需求的定义及其长短期, 考虑导致贷款效率低的各种因素等, 可分为利率配给、见解分歧配给、红线注销及纯粹的信贷配给等类型。
2 襄阳市农村金融机构存贷款分析
2013年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181.96亿元, 比上年末增长20.21%;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244.79亿元, 增长24.57%。存贷款的比率约为1.7529, 贷款金额远远低于存款金额。年末农村信用社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04.9亿元, 比上年减少44.49%;人民币贷款余额67亿元, 比上年末减少44.78%。存贷款的比率约为1.5661, 同样是存款金额远高于贷款金额。农村合作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73.26亿元, 比上年增加27.94%, 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0.26亿元, 比上年增加20.92%。可见, 襄阳市农信社存贷款额在相对减少, 大部分金融机构的存款金额远高于贷款金额。
统计数据表明存贷款数量同方向变动, 而作为扶持农村的主要主力军的信用社在11年前贷款总额持续增长, 2012年增长速度放缓, 到2013年呈快速下降趋势, 作为主力军的信用社贷款数额急剧下降。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占主导地位, 对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脱贫、农业产业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资金支持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农村信用社吸收存款的规模一直大于发放贷款的规模, 且呈加剧趋势。这说明农村在资金需求不能满足的情况下多年来还在外流。农村信用合作社由于自身经营规模、经营机制和缺乏市场竞争等因素, 并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 襄阳农村存在一定程度的信贷配给。
单位:千元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襄阳市分行统计数据整理
3 农户小额信贷需求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数据收集
根据襄阳各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 就襄城区、樊城区、襄州区分别选择了3个村进行考察, 随机抽取样本9个乡。通过搜集资料、问卷调查、走访农户、实地考察等方法, 共形成问卷300份, 有效问卷289份, 有效问卷率达96.3%。
3.2 描述性分析
3.2.1 农户的资金缺口数额。
在289份有效问卷中, 所调查的农户大多数对小额信贷关注较少。没有贷款需求的154人, 占比53.3%;5000元以下的有47人, 占比16.3%;5000~10000元的有43人, 占比14.9%;10000~30000元的有17人, 占比5.9%;30000~50000元的有25人, 占比8.7%;50000元以上的有3人, 占比1%。其中, 超过一半的人没有小额信贷的经历。
3.2.2 农民的月收入状况。
农民的月收入极大影响了农民对小额信贷的需求程度, 在所有有效问卷中, 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有58人, 占有效人数的20.1%;月收入在1000~3000元的有99人, 占有效人数的34.3%;月收入在3000~5000元的有104人, 占有效人数的36.0%;月收入5000元以上有28人, 占有效人数的9.7%。
3.2.3 受教育程度。
调查的有效人数中, 将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分为五类, 其中初中以下教育程度所占比重最大, 达63.3%, 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人数不到15%, 这说明农民受教育的程度不高, 大多数农民缺乏基础的科技知识, 也缺乏基本的技能培训, 对基本的农村金融产品一无所知。
3.2.4 农民家里所拥有的土地面积。
农户的土地面积以0.2hm2以下居多, 占67.1%。农民所拥有的土地面积也逐渐减少, 大多由于近年来扩建与农村改建等的因素造成。正因为此, 农民进城务工, 农村空巢的现象屡见不鲜。
3.3 建立分析模型
根据调查情况可见, 没有资金缺口的农户均没有向金融机构贷款的意向, 更缺乏相关的金融意识。而农民的年龄、月收入、资金的用途、受教育程度及所拥有的土地面积对农民金融意向的影响较大。故假设农民的年龄、月收入、资金的用途、受教育程度及所拥有的土地面积5个要素作为影响农民资金缺口 (Y) 的主要因素, 以此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如下:
使用SPSS17.0对各变量进行描述统计及回归分析, 结果见表2~4。
a.因变量:您资金缺口有多大
由表3可见, 模型3的R方最高, 根据拟合优度较高的原则, 模型3是所有模型中能最好解释农户金融需求的影响因素的。故农民资金缺口受用途、受教育程度、土地面积、月收入的影响较大。一定程度上, 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月收入、土地面积等对农民的资金缺口存在正向显著作用。这也决定了农民对小额信贷的需求程度。同时表明, 农户中还是有一部分人有金融需求的期望, 可是将近50%的被调查者明显对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的认识存在缺陷, 不明白贷款的相关政策措施, 金融产品知识严重匮乏。
4 结论与建议
4.1 加强对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宣传和普及
在我们的走访中, 50岁以上的农民几乎不了解农村金融, 甚至排斥贷款这种方式。这说明农村金融的发展环境还不成熟, 政府和金融机构必须有所作为, 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农民普及基本的金融常识和理财知识。
4.2 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性, 建立有效的输血机制
逐步放开农村金融市场, 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设计农村微型金融机构市场准入、业务运作和市场退出机制, 设立政府引导基金, 鼓励外部投资者投资农村金融市场。鼓励民间资金在自愿、自主的基础上发展新型农民合作金融组织。
4.3 完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 提高农村金融效率
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优势, 对农村资金流向进行引导、调控, 从而改变农村金融市场失灵和低效的困境。引导信用社正确处理政策性任务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改进贷款管理方式、放宽贷款条件、丰富信贷品种、拓展业务新领域, 用服务推进政策落实, 提高利润水平, 增强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农村民营金融组织、互联网金融机构活血剂作用, 倒逼农村金融改革, 提高农村投融资效率。
4.4 建立立体化扶植普惠金融的政策体系, 加大农村金融扶持力度
通过税收政策优惠, 对向农村发放的信贷资金, 减免或降低营业税率或实行所得税返还制度;建立农村、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引导民间资金参与组建农业贷款担保基金;对微型农村金融机构给予必要的奖励或补贴等。通过产业、财税以及行政服务等多手段多渠道配合, 建立立体化农村普惠金融政策体系, 将农村金融扶植政策落在实处。
摘要:依托现代信贷配给理论, 以湖北省襄阳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近10年存贷款的数据分析为切入点, 辅以地区小额信贷机构存贷款数据, 得出襄阳存在农村金融抑制现象。并通过对该市农村地区小额信贷需求的抽样问卷调查, 对影响农民小额信贷需求因素进行分析, 探索襄阳农村金融机构信贷配给行为的制约与影响因素及小额信贷组织目标人群上移的原因。提出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搭建输血机制与供血机制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普惠制金融,信贷配给,信息不对称,小额信贷
参考文献
[1]巴曙松, 刘孝红, 牛播坤.转型时期中国金融体系中的地方治理与银行改革的互动研究[J].金融研究, 2005 (05) :25-37.
[2]杨俊.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争论[ (J].金融参考, 2005 (06) :4-14
[3]李锐, 朱喜.农户金融抑制及其福利损失的计量分析[J].经济研究, 2007 (2) :130-138.
[4]王洪斌, 柳欣.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的经验分析[J], 经济问题, 2008 (1) :97-106.
[5]金烨, 李宏彬.非正规金融与农户借贷行为[[J].金融研究, 2009 (4) :63-79.
【农村小额信贷】推荐阅读:
农村小额信贷业务09-19
农村小额存款06-22
农村信用小额信贷分析05-15
对农村小额信贷发展09-21
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研究12-07
农村商业银行小额信贷07-01
县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工作实施办法10-08
大数据应用下电商开拓农村小额信贷市场探析08-26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安全调研报告08-22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情况调研报告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