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对我国发展农村小额贷的启示

2024-11-14

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对我国发展农村小额贷的启示(共3篇)

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对我国发展农村小额贷的启示 篇1

以格莱珉银行模式完善我国农村小额贷款体系

[摘要]孟加拉国经济学家尤努斯教授创建的格莱珉银行(Grameen Bank),以其独特的小额贷款思想在消除贫困、扶助生存型创业过程中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佳绩,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普遍价值的经验。研究与借鉴其经验,寻求资金补充、贷款流向、风险监管等工作难点的具体解决路径,对促进和完善我国农村小额贷款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格莱珉银行;农村小额贷款

[基金项目]本文系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科研立项课题“我国农村小额贷款的发展――以格莱珉银行为鉴” 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X09S028

[作者简介]张景新,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讲师,广西桂林,541004;张雅琼,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讲师,广西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 F830.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1)02-0008-0003

我国有7.5亿人生活在农村地区,约占中国全部人口的57%。但拥有中国多数人口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水平却与城市有着巨大的差距。这对于正在开展农村建设的农民来说,无疑是个掣肘。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扶持,旨在通过金融服务让贫困农民获得生存与自我发展的机会。小额贷款既是一种重要的扶贫方式,更是一种金融服务的创新。有效解决农村融资困难已成为我国目前发展农村经济一个重要的基本工作。

一、我国农村小额贷款现状及特征

(一)发展快潜力大

自1994年开始引进小额信贷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小额信贷在我国经历了一个由试点到推广的过程,并在这之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即使是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2008年,在全球金融市场以及我国城市金融市场都经历寒冬时,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特别是农村小额信贷市场却依然发展得如火如荼。目前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的农户数量接近7000万户,受益农民3亿左右。可以说我国小额信贷发展的历史虽然很短,但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截至2010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为11.77万亿元,全年新增涉农贷款2.63万亿元。同期,我国农户贷款余额为2.6万亿元,新增5909亿元。

(二)机构多网点少

目前为农村提供小额贷款服务的金融机构包括: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含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虽然现在涉农的金融机构很多,但国有商业银行出于规范管理、风险控制等因素从农村全线淡出,而面向农村开展小额贷款业务的主要以农村信用社和2007年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为主,致使面向基层农村的网点偏少,农村金融服务充分性不足,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致使农民在农村申请贷款往往成本高费用大,对于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只能望洋兴叹,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供给少缺口大

当前农村小额贷款的主要供给机构为农村信用社,它以占全部金融机构12%左右的储蓄余额支撑着60%~70%的农业贷款。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限于业务发展,无力直接去顾及基层农户的金融需要。而邮政储蓄银行与县域小额贷款公司刚刚起步,对农村小额贷款的季节性、零散性、小数额、多批次的特点没有完全把握,无法形成有效供给。伴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发展,农村资金需求呈现出金额大、期限长、利率要求低的特点,而农村信用社开办的小额信贷项目每笔数量不超过5000元人民币,邮政储蓄银行发放的农户小额贷款最高5万元,这对于农户的需求来说可谓杯水车薪,造成我国农村可用贷款缺口很大。

(四)信用低担保难

借款人违约风险是所有资金借贷市场都普遍存在的,小额信贷市场也不例外。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实力弱,同时农业又属于高风险、微利行业,加之个别农户信用意识淡薄,存在逃债、赖债行为,导致农村整体信用环境欠佳,违约风险较大。法律控制违约风险的主要机制就是担保,分为物权担保和信用担保两种。我国农村地区普遍缺乏抵押物或质押物,这使得当前通行的物权担保在农村地区应用起来局限性很大;而信用担保中,借贷机构受限于农村无征信系统的现状,不可能对个人的信用状况作出全面的判断,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自然会减少贷款额度。

二、孟加拉尤努斯GB模式的启示

格莱珉银行(Grameen Bank)模式,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孟加拉经济学家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Professor Muhammad Yunus)的小额贷款试验,它借贷给无物权抵押担保的穷人,同时能够赢利并可持续发展,其运作方式可供我国完善农村小额贷款体系为鉴。格莱珉银行模式大致有如下四点独特之处:

(一)小组联保

格莱珉银行在控制贷款成本与违约风险方面进行了有效创新。他们面对该国穷人单笔贷款金额较小、放贷成本较高、没有有效抵押物与质押物的实际情况,独创了小组信用联保模式,要求每个贷款申请人都必须加入一个由相同的社会背景、具有相似目的的人组成的联保小组,每5人组成一个小组。联保小组中设立对集体负责的同组监督人,如果借款集体中的任何一个人无法还贷,该小组的其他成员今后的贷款就会受到约束,这样就使贷款的农户之间产生了信用制约,促进了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并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保证了贷款的安全和持续性。联保小组实际上运用的就是典型的团体激励机制,用内生性的激励机制代替了抵押担保制度。这种机制安排有效地降低了银行的监管成本,将银行的外部监督转化为成员自身的内部监督,同时也把部分组织成本转移到联保小组,从而减少了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严密的组织和制度保障,使各贷款户之间形成相互支持、相互监督的良好氛围,从而保证了较高的还款率,降低了违约风险。

(二)整贷零还

格莱珉银行还突破了传统金融机构的还款模式,创立了每周还款模式。贷款不需要任何抵押和外部担保,基本贷款期限一般为一年,实行单利计息和分期等额还款制度。贷款分期偿还,不允许一次性提前还清贷款,从贷款一周后开始偿付,每周偿付数额是总还款额的2%,分50周偿还。借贷人每周只需偿还非常小数额的贷款,在日积月累中,就会不知不觉完成还款。也正是由于这种还款模式的制定,才保证了格莱珉银行的高还贷率。如果借贷客户遇到突发事件或发生意外情况不能按时偿还基本贷款,就转入灵活贷款。所谓灵活贷款,是在借贷双方协商的基础上,变更基本贷款的条款,比如延长贷款期限(不再局限于1年)、减少分期还款频次等,使贷款条款更符合借款人的经济现实,减轻还贷压力,从而减少不良贷款的实际发生率。

(三)技能培训

格莱珉银行还向贷款户提供生产性指导服务,帮助贷款户脱贫致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格莱珉银行的贷款不但支持农户的粮食生产,还支持农户的家庭副业,包括养殖业、小手工业、小加工业与小商业项目等。银行成立农业基金会、渔业基金会、纺织基金会、信托基金会、乡村基金会等5个基金会,在每个县设立一个分会,负责向贷款户提供农业技术指导和产销服务,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具体投资项目的选择完全由农户根据自身特点和市场的需求来决定,投资效益比较有保障。

(四)多重身份

格莱珉银行也对融资模式进行了创新。一名格莱珉银行的贷款者,一般还有另外两个身份:银行的存款者和银行的持股者。如果借贷机构不可以接受存款,捐款和股本全部贷出就难以为继。可贷可存,是格莱珉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格莱珉银行还鼓励贷款者成为持股者――他们可以购买格莱珉银行的股份,成为一名股东。每股的价格大概是1.5美元,只要他们有这笔钱,就可以购买一股――每个人限买一股。如今,格莱珉的贷款者拥有银行94%的股权,另外6%为政府所拥有。通过这种“贷款者+存款者+持股者”三位一体的身份,让客户把自己的命运与银行紧紧地捆绑在一起,成为了忠实的“格莱珉信徒”。

三、完善我国农村小额贷款的路径

(一)完善贷款体系

我国农村小额贷款体系主要是指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与邮政储蓄银行为主,以政策性银行与各类扶贫基金为辅的贷款体系。完善我国农村小额贷款体系的首要任务,是必须对我国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以“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扶持、地方政府负责”为目标进行改革。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出台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为契机,完善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布局;以《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为契机,引导县域小额贷款公司在农村地区充分发挥作用。政府应加强国有商业银行的支农力度,合理分配支农资金,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同时还应强化妇联、共青团的服务职能,合理配置扶贫基金作为小额贷款体系的补充。

(二)优化信用环境

优化信用环境可以从微观层面与宏观层面两方面着手。在微观层面上,针对个别农户信用意识淡薄的现实,金融机构要结合“三农”实际,突破传统物权担保的授信模式,充分运用农户联保,创新个人信用担保模式,以具体措施控制贷款者的违约风险,保证还款。同时金融机构还要加强对贷款者信用工程的建设,一是通过对农户的经济状况与信用状况的调查,建立经济信用档案;二是在经济信用档案的基础上建立信用评级机制,加强对风险的监管;三是要将静态监控与动态检查结合起来,全面加强贷中、贷后管理,及时掌握信息,及时变更经济信用档案,预防和化解贷款风险。从宏观层面优化信用环境,重点在于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强化金融机构的自律,建立以行业协会为核心的小额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对金融机构的贷款损失进行补偿。

(三)制定扶持政策

为引导金融机构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实现城镇反哺农村,政府应针对农村小额贷款的点多、面广、量小、次多的特点,在各项政策的制定上加以扶持。首先,可以允许小额贷款机构根据“成本―收益”原理制定合理的利率水平,使其利息收入能够覆盖其运营成本和呆账损失。其次,可以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减免小额贷款机构的营业税与所得税。再次,可以成立政策性担保公司与保险公司,专门办理涉农担保与保险业务,增加农户的担保渠道,并对生产经营中的风险进行分散与转移。

(四)创新发展模式

我国现在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由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含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与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共同组成。但非银行业金融机构面临着很多尴尬的处境,如只能发放贷款不能吸收存款,融资渠道只限于股东资本金、捐赠资金、以及不超过两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这严重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我国在完善农村小额贷款体系的过程中,应当适时放开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吸储条件,并使金融机构的金融资本与当地妇联、共青团的扶贫基金的技能培训相融合,为我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出新的模式。

四、结语

农村小额贷款体系作为我国发展农村经济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途径,其能否健康顺利地发展,不仅关系到我国农村金融系统的稳定,还关系到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因此,我们应以格莱珉银行模式的实践启示与我国农村的现实情况相结合,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小额贷款体系,以符合维护社会稳定、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要求。

[参考文献]

[1]林鹭艳,李龙华,孟昆霖,温小敏.农村小额贷款激励机制研究[J].现代商业,2009,(33).[2]严伟,张永青,汤澍,张维亚.论尤努斯小额贷款思想在PPT旅游开发战略中的应用――南京市农业旅游开发富农新思路[J].商业经济,2009,(9).[3]刘人玮.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现状与出路[J].法制与社会,2009,(8).

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对我国发展农村小额贷的启示 篇2

1 小额信贷的特点及效应分析

小额信贷在经营目标、客户特点、产品特点和贷款方式等方面具有面向低收入群体和微型企业的特点。同时,小额信贷的信贷服务活动还具有持续性特点,只要客户能够按时偿还贷款,就可持续地获得信贷资金支持。小额信贷正常运作的基本机制是建立一种客户主动还款的激励机制,给予守信者获得重复贷款的机会以及因获得信用升级而得到更大额度贷款,可为老客户和守信客户提供一定的利率优惠。

小额信贷的发展对促进农业生产、扶持农村弱势群体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可促使农户扩大生产,促进消费增长。当农户获得小额信贷以后,生产条件改善,有更多的资金投入生产,从而提高其原有的效用水平。根据边际消费倾向(MPC)递减规律,与富人比较,穷人的MPC更大,当穷人获得小额信贷后,其消费意愿会远大于富人获得这笔贷款后的消费意愿。因此,农村小额信贷的投放会促使农户进行更多的消费。二是增加农民收入。获取小额信贷可使农户改善现有生产条件,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农户将贷款用于创收活动以增加利润收入。三是缓解农村金融市场的货币供需矛盾。商业银行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企业,其经营理念使其将资金投放到可获得较高收益的大城市。受此趋利动机的影响,各银行在农村吸收存款后,将这部分资金投放到经济发达地区,从而造成农村资金外流严重,致使农村金融市场的货币供需不均衡。而小额信贷通过对农户提供信贷服务,改善贫困农村与城市之间信贷分配不均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金融市场的货币供需矛盾。

2 国外小额信贷模式分析

2.1 两种较为成功的小额信贷模式

2.1.1 孟加拉乡村银行(GB)模式

孟加拉乡村银行被称为“穷人银行”,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扶贫模式。1976年,穆罕默德·尤纳斯博士在孟加拉的Jobra村开创小额信贷实验项目,1983年当局允许该项目注册为正规银行,乡村银行由此成立。在此后的30年间,乡村银行逐渐发展成为组织及全国的金融机构,服务于全国64个地区的68000个村,还款率达到97%以上[2]。

乡村银行的组织系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自身的组织机构,分为4级,即总行—分行—支行—营业所;另一部分是借款人机构,分为3级,即会员中心—会员小组—会员。实行小组会议和中心会议制度。每周召开一次小组会,每半个月左右召开一次中心会,会议的中心内容是进行收款活动,交流致富信息、传播科技知识等。乡村银行的服务对象只限于穷人,而且每户只限一人。贷款仅资助生产性项目。贷款期一般为一年,从第二周开始还贷,每周还本金的1/50。初次贷款金额为1000元,如借款人能按规定还本付息,第二次可贷1500元,最高一次可贷3000元,连续扶续直至脱贫为止。在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实践中,小额信贷是一种小额、短期信贷方式,不需要担保,直接贷款到户,手续简单方便易行。

2.1.2 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BRI)模式

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是印度尼西亚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是印度尼西亚唯一一家从事小额信贷业务的国有商业银行。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小额信贷部(BRI—UD)的小额信贷业务选择在贫困线以上、信用状况合格、有潜力的个人或家庭小作坊作为目标客户,提供期限最长为2年或3年的贷款,而贷款只允许用作流动资金或购买固定资产。贷款客户可以选择贷款期限内每月还款或分3个月、4个月、6个月的分期还款。

BRI—UD的小额信贷组织机构,从上至下有四层,即总部—15个地区分行—320个支行—4500个位于乡村地区的营业所。乡村营业所是BRI—UD最重要的机构组成部分,通常位于农村乡镇的中心位置、市场附近,一般只租赁一间房屋。一个营业所通常可覆盖16—18个村庄,服务4500名储户和1700名贷款客户。每个营业所有四名职责明确的员工,分别为经理、信贷员、营业员和会计。BRI—UD通过存贷利差所获的信贷服务收入,完全可以覆盖其运营成本,并利用所获利润,不断扩展金融服务业务的广度和深度。

2.2 孟加拉GB模式与印度尼西亚BRI模式比较

孟加拉GB模式与印度尼西亚BRI模式在扶贫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二者的特点比较如表一所示。

2.3 成功经验

2.3.1 孟加拉GB模式

一是合理的经营模式和非政府组织的高效率。政府给予乡村银行充分的自主经营权,使其可以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潜能。二是借款对象重点关注最贫困的人。因为越贫困,贷款资金边际效用越大,缓解贫困作用更好,借款人对贷款运用重视程度越高。三是注重技术支持。乡村银行在向借款人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还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积极参与借款人的生产活动。四是控制贷款额度,适度放贷。过度负债不仅会对借款人造成过大的还款压力,还可能使其因超过预期还款能力而放弃还款。乡村银行严格控制信贷额度,适度放贷,并结合实际情况,严格核算项目需求,保证其正常运营。五是政府政策支持。政府在初期的财政支持,使其获得大量的廉价资本,使得盈利成为可能。同时,政府在税收、准备金等方面给予宽松政策[3]。

2.3.2 印度尼西亚BRI模式

一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良好信誉。BRI—UD长期致力于印度尼西亚农村经济的发展,长期发放政府补贴贷款,在农村形成了较好的声誉。因此,广大农户愿意把储蓄存在BRI,更倾向与从BRI—UD获得贷款。二是设置激励机制。BRI—UD分别通过绩效奖金、分档储蓄利率和返还贷款本金对整个经营活动中涉及的银行营业人员、储蓄者、贷款者三方进行激励。三是注重财产抵押与品质审查。BRI—UD通过基层经理对借款人进行品质调查,以弥补信息不对称性的缺陷。同时,要求财产抵押以保证还贷。四是指导穷人投资,鼓励穷人储蓄,帮助穷人理财,提高穷人素质[4]。

3 借鉴国际经验发展我国小额信贷的建议

尽管孟加拉GB模式与印度尼西亚BRI模式所强调的重点不同,采用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是在本土根据当地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进行金融创新而成长的,从而能持久地为国内低收入阶层及微型企业服务。在我国的实践过程中,国外的成功经验给了我们许多有价值的参考。我国的大多数机构在技术上都采取了GB模式,但实践中还没有达到国外同类机构的水平。比较孟加拉和印度尼西亚两国小额信贷的模式和经验,我国不能简单地选择某个国家现成的成功经验,而应借鉴其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设计适合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小额信贷模式,以缓解长期以来金融资源的贫困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

3.1 加大政策支持,积极拓展小额信贷资金

一是适度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降低进入门槛,强化监管约束,促进农村地区形成投资多元、种类多样、治理灵活、服务高效的金融体系。二是建议由政府划出一块扶贫资金作为发展小额信贷专项资金,由小额信贷实施机构提出申请,经扶贫机构和资金管理部门审批同意后,用于补贴小额信贷工作经费或周转用于小额信贷的资本金。三是减免小额信贷机构的营业税和所得税,作为其支农的补偿。四是改变部分金融机构“抽血”的角色,规定在农村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要把所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用于农村小额信贷的投放,减少农村资金外流[4]。

3.2 坚持市场化原则,减少政府干预

允许小额信贷机构在法律监管下自由决定利率,使其能覆盖运营成本;建立小额信贷担保基金,为其从金融市场获得资金创造条件,发挥扶贫政策的诱导性功能,引导各种小额信贷机构实行商业化经营,实现政府扶贫与小额信贷经营的分工与协调。同时,建立强有力的农业风险信贷补偿机制,扩大农业风险承担的主体,提高农村信贷系统的抗风险能力。

3.3 注重贷款支持和技术服务相结合

将贷款支持和技术服务相结合,实现扶贫、高还贷率和机构持续发展这三者的协调发展。为小额信贷机构的建立和运行提供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持,加强交流、合作与人员培训,不断提高小额信贷机构的经营水平。同时,建立培训基地,提高农民贷款投资项目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变化应对能力,提高项目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韩平.农村金融业务与改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2]焦瑾璞,杨骏.小额信贷和农村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3]陈心宇.小额信贷模式的选择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10).

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对我国发展农村小额贷的启示 篇3

关键词:孟加拉国;乡村银行;小额信贷;启示

作者简介:刘赢时(1982-),女,湖南工学院经济管理系助教,湖南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中图分类号:F832.4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0.06.009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6-0025-04

发展农村小额信贷是当前我国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一号文件中指出:“积极推广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加快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有序发展小额贷款组织,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设立适应“三农”需要的各类新型金融组织。”[1]对我国当前发展农村小额信贷进行了总体部署和规划。

目前,国际上最成功的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当数穆罕默德·尤诺斯创办的孟加拉国乡村银行。孟加拉国经济欠发达,经济和社会结构失衡,贫困人口日益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尤努斯教授以及他的乡村银行——格莱珉银行(Grameen Bank,简称GB)扮演着缓解政府压力、帮助农民脱贫的社会角色。“迄今为止,格莱珉银行共向贫困农民发放近57亿美元的贷款,扶持农村贫困人口768万人开展生产性创收活动,覆盖83566个村,占孟加拉全部村庄的一半以上,而这一阶段GB的累计还款率均在98%以上,从而使GB成为最有效和效益最好的农村扶贫项目。”[2]经过30年的努力,尤努斯博士及其创办的乡村银行通过开展小额信贷业务,成功地帮助了数百万孟加拉穷人摆脱贫困,创造了不同凡响的格莱珉世界。为此,他本人被誉为“穷人的银行家”,并在2006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目前,这一小额贷款模式已被复制到了100多个国家,不仅包括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连美国也开始学习效仿,帮助数百万人口成功脱贫。

一、孟加拉国乡村银行的成功经验

(一)孟加拉国乡村银行的系统运作模式

1、以穷人为贷款对象的经营理念

孟加拉国乡村银行确定了以穷人为其服务对象。对于传统意义上的银行而言,利润是银行经营追求的目标,银行关心的是如何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当传统银行将穷人拒之门外时,尤纳斯教授突破了这个传统思维,通过乡村银行发放几十美元甚至几美元的小额贷款,把银行服务送到穷人的家门前。乡村银行小额信贷目标对象的一个主要群体是妇女。妇女是社会弱势群体中的弱势者。尤努斯教授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认为妇女是最顾家的,母亲是一个家庭中最关爱家庭成员的,因此乡村银行把贷款对象重点放在妇女,通过对妇女的扶助,帮助到她们的家庭,并最终惠及到整个社会。

2、层级组织结构严密

借款小组和乡村中心构成孟加拉乡村银行运行的基础。在村中每5个人自愿组成一个借款小组,以6个小组为单位组成一个乡村中心。孟加拉乡村银行以首都总行为第一层次,其下属各地分行构成它的第二个层次。每个分行下面有10—15个支行,支行是乡村银行的基层组织。每个支行管理大约120—150个乡村中心,在财务上自负盈亏。这样的层级组织结构相对于一般银行的组织机构得到了极大的简化,减少了经营管理的环节,既便于银行的统一管理,又有效地节约了运营和监督成本。

3、以小组为信用担保的机制

穷人没有什么抵押品,是他们很难获得一般商业银行贷款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孟加拉乡村银行有一定数额的相当抵押物还不见得能够得到贷款,但为了规避潜在的风险,借款者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互助组织,形成小组担保,小组成员之间要相互支持与保护,小组担保通过内部成员之间相互监督和帮助,能够降低违约率,提高还款率。

4、贷款利率市场化,还款期限宽松

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利率要比一般商业银行的利率高但低于黑市和民间借贷的利率,利率太高,穷人们根本承受不起也就失去了乡村银行存在的意义,利率太低,如果像传统的扶贫基金那样,可能会导致更多的“寻租”行为,使富人有利可图,穷人被拒之门外。乡村银行的利率根据市场利率及时调整,始终要保持在上述两种利率之间。信贷偿付采用每周还款的方式:贷款期一般为1年,每周分期付款,贷款从一周后开始还款,根据适当的利息每周偿还贷款金额的2%,还款期限为50周,这样的还贷安排是有好处的,对于穷人虽然贷款金额较少但如果一次还清本息或分几次还清本息还是有一定困难的,把还款期限分散为50次,使得每次的还款金额就很少,借款者也乐意从每周中赚到的钱中拿出一部分还贷,因为金额较少也不会对生活有很大影响,而且如果这周没能及时还上,在下周及时补上就可以了,不会对信用水平产生影响。

(二)孟加拉国乡村银行模式成功的经验

1、独特的经营理念

尤努斯认为,穷人之所以潦倒不堪,往往是因为机会的缺乏,而并不是因为他们缺乏改变生活消除贫困的能力,也不是因为他们自身的懒惰与愚昧。这里说的机会缺乏则是金融机构不能帮助他们扩展经济基础,没有任何正式的金融机构来满足穷人的贷款需要。格莱珉银行一反传统商业银行漠视穷人的习惯,而将目光转向那些急需贷款而且经济状况极端窘迫的穷人。当乡村银行面临借贷者确定无法偿还到期贷款时,也不会假想这是出于借款者的恶意行为,而是调查令借款人无法偿还贷款的真实情况,并努力帮助这些穷人改变自身条件或周围环境,重新获得贷款的偿还。就是这种与传统银行截然不同的经营理念,给无数穷人带来了富裕。

2、资金来源的多元化

GB成立初期,从1984至1996年,主要由国际社会和国际农业发展银行和基金组织提供资金。在此期间,有1600万美元的直接捐赠、8100万美元的软贷款和4700万美元的权益投资形成的间接补贴,以及所有者追加的2700万美元的贷款损失准备金。从1996年开始,GB为了实现持续经营,不吸收公众存款,完全依靠自身市场化运作获得资金,并开始进入到稳定发展期。GB虽未吸收公众储蓄,但要求借款者必须每周交纳小组基金,这其中主要包括集体基金、儿童教育基金、保险基金。前两项的目的主要是用于小组公共事业和子女教育。保险基金的作用则主要是风险储备,后来GB银行也允许贷款客户持有股份。目前乡村银行94%的股权由借款人持有,同时,因贷款客户的存款迅速增加,促进了乡村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3、小额信贷的商业化

孟加拉乡村银行积极实行市场化利率,进行商业化操作,从而实现小额信贷机构的自我维持和商业上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从长远发展的角度从根本上妥善解决贫困问题。

4、政府的政策扶持

实践证明,制定出有创新的、前瞻性的财政、税收政策是小额信贷发展和壮大的基础。GB从成立到现在一直和政府保持着良好关系。这使得政府不仅对小额信贷模式的态度是宽容和支持的,而且还在各方面给予保护。政府为孟加拉乡村银行提供的便利条件是:提供资金支持,以4%—5%的利息向乡村银行提供贷款,累计超过50亿达卡;法律支持,允许银行以非政府组织的形式从事金融活动;政策支持,对银行提供免税的优惠政策。

二、小额信贷在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中的实践

为不断完善我国的农村金融体制,培育和建立竞争性、多元化的农村金融市场,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国家将积极探索包括小额信贷在内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形式作为农村金融改革的方向。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允许私有资本、外资参股乡村社区金融机构”,“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规范民间借贷”[3]。

(一)我国小额信贷的发展历史回顾

1993年中国社科院的小额信贷试点,代表了我国的小额信贷发展的到来。当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将孟加拉国乡村银行(GB)的模式引入中国,成立了“扶贫经济合作社”,开始了小额信贷在中国的试验。

1995年和199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先后在国内6个县开展了小额信贷试点。

2000年,农村信用社按照人民银行信贷扶持“三农”的要求,全面试行和推广了小额信贷活动,以自由存款和中央银行再贷款为资金,开展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地提出了小额信贷,引发了关于小额信贷理论和实践的论争。

2005年为“小额信贷年”,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农村新办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和监管办法,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尽快启动试点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更加贴近农民和农村需要、有自然人或法人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4]从此,小额信贷纳入了政府扶贫政策的范围,并承担起丰富农村金融体系多层次格局,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的作用。到2005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在山西、陕西、四川、贵州、内蒙古五个试点省(区)开始倡导商业性小额信贷的试点。到2006年,五省(区)的小额信贷公司都已成立并开始运作。

2008年5月4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人民银行共同提出了《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要求有效配置金融资源,引导资金流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促进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我国小额信贷的运作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小额信贷的运作特点

目前我国在法律上对小额信贷尚无明确的市场准入和运作规范,我国试点的小额贷款公司的运作模式各有特点,总结起来有以下表现:

一是小额贷款公司的业务范围是服务于“三农”,对农户贷款比例有相应的规定,以期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二是小额贷款公司只能在所在的行政区域内进行经营,解决本地区的小额贷款需求,原则上不能跨区域经营。三是小额贷款公司被明确界定为“只贷不存”的机构,公司的资金来源和股东人数都有相应限制。四是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利率由借贷双方在国家法定范围内自主协商确定,有一定灵活性。五是为控制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风险,对单笔贷款的最高额度进行了限制。

2、我国小额信贷存在的问题

(1)小额信贷资金供给渠道较为狭窄,难以满足市场需求。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开始向多元化、多样化方向发展,农村经济发展不断进程加快,“三农”对信贷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小额信贷买方市场越来越大,打破了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的供求平衡,形成了求大于供局面。而我国的农村信用社不能广泛吸收更多社会闲散资金,小额贷款公司被明确界定为“只贷不存”的机构,只能以股东合法的自有资金、捐赠资金以及来自一个主体的外部融资发放小额贷款,禁止以任何形式吸收公众存款,不得发行债券或股票。这种供求不平衡的状况也将影响小额信贷的发展。

(2)小额信贷发展的法律规定不清晰,监管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的小额贷款公司还处于摸索试点的阶段,小额信贷机构的法律地位不清晰,监管体系也不健全。五省(区)试点的小额贷款公司都是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工商企业,尚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金融机构,因此,迫切需要制定比较清晰的法律框架和监管制度,规范和引导小额信贷机构的健康发展。

(3)小额信贷的风险控制机制急需建立。小额信贷的服务对象一般都是低收入阶层,在抵押担保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小额信贷如何有效控制风险,降低呆坏账比率,就成为一个现实的难题。小额贷款公司需要在充分了解借款人信用的情况下,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才能逐步探索并建立一套有效的信用评估和风险防范技术。

(4)行政色彩观念造成小额信贷风险加大。我国小额信贷的认识还停留在扶贫手段的层面上,这就使小额信贷染上了行政色彩。这种色彩的形成,便出现了重资金发放、轻资金管理和回收的现象。尤其是在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大力倡导全面推广小额信贷的号召下,部分地方政府利用小额信贷的政策性特点,盲目上一些政绩项目,引导农民进行一些欠充分论证的结构调整。而农民是挣得起,赔不起,一旦项目失败,最终为这些贷款充当守夜人的就只是农村信用社,严重影响到了农村信用社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三、孟加拉国乡村银行对发展我国小额信贷的启示

从国际上小额信贷的发展经验和我国开展小额信贷试点的进展来看,积极培育发展小额信贷,可以有效推动农村减贫,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业发展。未来我国小额信贷发展将进入制度化建设阶段,进一步明确小额信贷的政策,理顺监管关系,健全小额贷款公司内部管理体系,提高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有生命力的小额信贷发展道路。

(一)发展商业性小额信贷

以孟加拉国乡村银行为代表的国际上小额信贷成功实践经验表明,小额信贷体系与小额信贷机构必须用覆盖面和可持续发展来评价,要按照市场机制运行,能够自主融资和良性运作,减少对捐赠资金和政府资金的依赖。商业性的小额信贷公司的成立和发展壮大,可以增加对低收入人口、微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的贷款和其他金融服务,增加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促进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革,并且为民间资本进入金融市场打开一条通道。我国小额信贷的发展方向应坚持以市场导向,小额贷款公司在维持正常运作的情况下,实现成本收益的平衡和融资的自我维持,规范利用市场资金,并将小额信贷纳入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总体框架内,使其逐步成为正规金融服务体系的一部分,促进小额信贷向市场化、产业化的良性趋势发展,实现由现在的公益性向商业性的转换

(二)多渠道筹措资金,发展多样化的农村小额信贷服务机构

多渠道筹措资金,发展多样化的农村小额信贷服务机构;多种投资渠道、多样化组织形式的农村小额信贷机构有利于农村小额信贷市场的形成、发展和完善。我国小额信贷发展应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根据各个地区农村经济与金融发展状况,允许不同模式的小额信贷创新。建立政策性与商业性相结合的小额信贷运作体系,发挥各自的作用。鼓励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专业公司制小额信贷机构、商业银行小额信贷业务等多层次、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吸引国内外资金进入小额信贷领域,为农村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和服务。

(三)建立农业信息共享和风险预警机制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没有获得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相对应的发展,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国农村信贷综合服务体系还不完善,导致农村小额信贷抵抗风险的能力不强,其发展规模难以扩大,可持续能力较弱。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系统性风险已经成为继自然灾害之后对农业和农村产生最大影响的风险因素,建立大级别农业信息共享和预警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其发生的可能性。建立重大农业风险信贷补偿机制,这是实现农业风险分担、为农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一个最有效的途径。

(四)创新和丰富农村小额信贷业务产品

创新和丰富农村小额信贷业务产品,拓宽业务领域和服务对象,农村小额信贷不活跃的主要原因往往并不是没有需求或缺少供给,而是供求双方缺乏合适的对接产品,鼓励小额贷款公司进行产品创新,自主开发小额信贷产品,通过灵活多样的信贷服务提高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只有通过不断的产品创新,才能逐步拉近供求主体之间的距离。

(五)创新农村小额信贷贷后监督手段

农村小额信贷难以大规模开展的原因之一,是大多小额信贷产品缺乏有效的贷后监督机制,只有对信贷监督手段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创新才能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和增值。应重视加强小额信贷配套措施建设,创建有利于小额信贷发展的制度环境。对于只贷不存的小额贷款公司,可按照“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原则进行非谨慎性监管,对各项监管指标如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率等,可适当降低监管标准。

(六)政府积极扶持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

积极研究和落实小额信贷的优惠扶持政策。小额贷款公司面向农村贫困群体开展小额信贷服务,对于农村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因此,政府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本着“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加大对小额贷款公司在注册登记、税收优惠、政策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使小额贷款公司成为服务、支持“三农”的重要力量。

(责任编辑:吴之铭)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Z].2009—12—31.

[2] 杜芳芳.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08,(05).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Z].2006—01—01.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Z].2005—01—01.

上一篇:集团管理制度参考下一篇:小学五年级作文中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