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与乡村振兴(共10篇)
农村发展与乡村振兴 篇1
*市振兴乡村文化助推农村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就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着力点。近年来,*市为促进农村发展,紧紧围绕“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总目标,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以文化惠民的方式,开展文艺汇演、全民健身等各类主题活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积极发展。
就目前而言,*市在推进文化振兴助推农村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农村的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当农村文化设施建立起来之后,提升使用效率的问题便摆在了大家面前。通过调查发现,有些村开展活动项目较单一,单一的活动项目降低了村民的兴趣度,使得村民不愿意前去参加,从而导致农村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没能有效发挥阵地作用。此外,一些村干部对农村文化工作并不重视,存在能拖就拖、能应付就先应付的心态,时常忽略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导致很多文体条线上的工作很难开展,文化设施也就被闲置。
二是农村的文化品牌缺乏特色。*市在培育和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品牌中,依然存在着“重形式,轻内容”流于表面形式的问题,对农村自身的特点没有充分挖掘,在内容上没有形成深度思考,内容与农村的历史文化、人文环境契合度很低,偏离农村本土化特点,缺乏能够凝聚乡愁、乡音、乡情的乡土文化元素,没有创造性和地域性,就没有吸引力和影响力,无法体现出真正的社会价值。除此之外,对农村文化品牌的打造并未意识到宣传的重要性,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方式也较单一。
三是农村的文化人才队伍不健全。目前,农村还存在着文化人才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一方面,文化队伍中老龄化严重,总体年龄偏大,年轻人较少,中青年比例失调,人才队伍出现断层,文化事业发展后劲不足。另一方面,文化队伍从业人员大多不是科班出身,专业不对口,也没有经过系统的业务指导和培训,专业知识不扎实。大量的非文艺类人员进入了文化队伍,而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却招收不了,导致人才队伍专业结构不合理。
通过上述对农村文化建设水平的描述和问题的剖析,我建议:
一是强化基础设施,巩固文化阵地。*市应高度重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因为它关系到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质量。对此,*市要在已有基础上,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实施规模,充实建设内容,扎扎实实地办实事,带给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此外,在确保政府投入为主的基础上,要采取多种形式鼓励企业等社会资金捐赠,扩大投入渠道,进一步充实农村文化阵地经费,为农村文化设施良好运行提供经费保障。在确保农村文化活动能够正常开展的前提下,还要鼓励各村充分挖掘文化阵地资源优势,结合自身情况开展其相关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等活动,进而引导广大群众积极主动走进文化阵地,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例如,今年**镇**村投资200万在三星级康居乡村**,创新打造了“**老家”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真正实现了将活动场所建在群众身边,打造群众‘家门口’的实践阵地,让群众从文明实践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自实践站(点)运行以来,**村将党员、身边好人、致富带头人、退休教师等吸纳进文明实践服务队伍,成立了“**玫瑰”、“**阳光”、“埭上**”等6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围绕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等五大平台,累计开展活动60余场,受惠村民约2000余人次。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品牌意识。打造特色农村文化品牌不仅能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更能利用自身的文化特性能带动经济发展,提高*市的整体竞争力。一方面,*市可组织文艺团队定期到农村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并指导各部门定期播放公益电影、举办群众文艺晚会等,培育农村特色文化活动品牌,展示新时代**市民的良好精神面貌。例如**镇打造的“百姓群星大舞台·追梦新时代”、“**春晚”等文化品牌项目,不仅增加了文体工作特色亮点,也极大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另一方面,依据*市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包括**景区、**岛、**寺、**湖等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农村文旅载体,以此为依托,加大包装宣传力度,除利用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进行常规宣传之外,还可通过举办特色大型活动、拍摄专题宣传片、参加旅游促销等方式,发挥文化旅游商品的宣传作用,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带动农村发展。
三是建设人才队伍,强化学习培训。推动农村文化振兴,人才是丰富农村文化的关键。*市应针对当前农村普遍存在的文化人才匮乏的问题,按照人尽其才的原则,多措并举,挖掘和培养一大批优秀的乡村本土文化人才。在文化人才招聘方面,*市应建立文化人才制度,统筹面向社会招贤纳才,把具有专业特长、热爱乡村文化事业、业务素质高、甘于奉献的优秀人才选拔到文化战线上来,从而建设一支专业化的文化工作管理队伍。在实施文化人才培训过程中,*市要健全完善农村文化人才培训机制,加大对农村文化人才培训力度。对农村基层文化骨干、农村文化工作人员要定期开展培训,提高其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特别是要加大对农村本土文化传承人的培训,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农村发展与乡村振兴 篇2
在21世纪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里, 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快, 工作的压力不断增大, 人们渴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通过旅游放松自己的心情, 而乡村凭借舒适自然环境和独特的人文景点以及轻松的节奏备受人们的喜爱, 正是因为如此, 乡村旅游得以迅速发展, 农家乐、农业采摘、颇具特色的农业服务以及独特的人文景点观望等都成为乡村旅游的主要项目。但是, 要想真正实现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 就必须要不断推出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的乡村旅游特色服务。由此可见, 对于发展乡村旅游与振兴农业经济的探讨和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二、乡村旅游对农业经济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
乡村旅游不仅仅可以让人们体现到来自乡村的独特乐趣, 给人们提供一个放松心情的良好场所, 更为重要的是乡村旅游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来说,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乡村旅游对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作用
中所周至, 农业要想真正实现可持续化发展, 就必须要有不断优化农业经济的结构, 而乡村旅游恰恰可以很好地达成这一目标。在我国传统的农业经济结构中, 种植业为主, 养殖业和畜牧业以及农产品的加工为辅, 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的农业经济, 但是上述这些往往对自然环境具有很大的依赖性, 而且科技性也不强, 为此特别需要有新的经济增长点出现, 对现有的产业结构起到良好的调整作用。
乡村旅游可以有效拉动农作物的供需关系, 同时对于农村一些诸如道路、运输等硬件设施的改善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等, 由此可见, 凭借乡村旅游的这些独特的优势, 恰恰可以很好地优化现有的农业经济结构。事实上, 这种优化与促进是星湖的, 因为这些产业的增长和加强反过来也能帮助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因此可以说, 乡村旅游与农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农业、加工业、贸易、以及餐饮业这些产业都能对乡村旅游有很大帮助, 同时乡村旅游也能拉动这些产业快速增长, 从而实现联动效应。
2. 乡村旅游带来了大量就业机会, 实现农民收入的增加, 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乡村旅游的出现同时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可以让更多的村民找到合适的工作, 实现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进一步缩小城市和乡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与此同时, 由于乡村旅游的火热, 也拉动了当地其它产业的经济增长, 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发展乡村旅游振兴农业经济的策略分析
要想更好地发展乡村旅游, 更好地发挥乡村旅游对农业经济的促进作用。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具体来说,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进一步加强乡村旅游产业链, 实现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
提及旅游的产业链, 我们通常认为它就是以旅游者为核心, 以全面满足旅游者的各种实际需求为主要目的将旅游者最关注的目的定义为链核, 其他一些如农产品、自然景光、服务质量等相关产业为链条, 提供给旅游者以一整套的服务整体, 帮助旅游者完成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的旅行和游览。
简单地说, 就是以自然景光为产业链的链核, 将旅行社、饭店、住宿、当地特产等行业链接成一个旅游链提供给旅行者。而通过加强旅游产业链的作用就是在于将这些链条上的资源强化, 比如产业链上的饭店就需要主打城市里吃不到的当地特色食物;农业链就需要以价格低、无污染的农业产品来吸引旅游者、土特产就需要在质量上和便携性上做文章;当这些产业链条都得以加强时, 就会极大的刺激旅游者在乡村旅游过程中付出消费, 从而达到拉动当地农业经济各个行业协调发展的目的,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向着更高、更强、更广的方向发展。
2. 进一步深化城乡旅游合作, 有效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进一步深化城乡之间的旅游合作, 就是要尽可能地实现资源的共享以及优势的互补等。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当下特别流行的城市的名片效应, 就可以有效吸引更多的投资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事实上, 乡村的旅游虽然颇具特色, 但是在经营的理念、经营的意识以及信息化的建设等方面依然存在着不少的差距, 通过城乡之间的旅游合作, 可以有效改善乡村旅游在上述诸多方面的不足, 更好地发挥出其应有的积极效用。
3. 发展乡村旅游循环经济, 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乡村旅游而言, 最为核心的部分当然要数自然风光了。换句话说, 自然风光是乡村旅游的有效载体, 如果这个载体一旦遭受了破坏, 势必会产生某种程度的不良影响。为此, 我们一定要有效保护这种自然风光, 实现其可持续发展。为此, 笔者认为在对乡村旅游进行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 一定要严格秉承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对当地的旅游资源和环境进行科学化、规范化和合理化的开发与保护, 切忌不可过度开发, 真正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我们不难看出, 近些年来乡村旅游的发展之快。但是, 我们一定要特别注意的是, 只有真正实现乡村旅游的科学化与合理化发展, 才能持续发挥乡村旅游对于农业经济的良好推动作用。如果为了一时的经济效益, 而过度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话, 势必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不仅仅会影响到乡村旅游的发展, 也会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
摘要:近些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较以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与改善, 对于生活的要求也不再仅仅局限于满足最为基本的满足, 而是更加注重追求生活的质量和品质, 旅游尤其是乡村旅游开始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喜爱。也正是因为如此, 乡村旅游开始成为一种新兴的产业, 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着积极的贡献。如何在乡村旅游的道路上不断谋求新的增长点, 进而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重要作用已经逐渐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难题。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 文章以“发展乡村旅游, 振兴农业经济”为主要研究对象, 并对其展开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 希望能为大家更好地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业经济,思考
参考文献
[1]赵承华.发展乡村旅游与振兴农业经济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 2007, (3) :28-29.
[2]荣聘.浅谈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发展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4) :243.
农村发展与乡村振兴 篇3
夏铸九:区域不均的问题是改革开放纳入全球经济之后都市化中国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结构性趋势下,广大乡村地区的首要课题是地方产业的振兴与地方社会的活力与自主性如何确立。面对地产资本、旅游投资与游客进入,地方能在规划上,由战略定位、保护与保育规划、到负责任的旅游,以至于草根小区营造上预做准备,可以将破坏减低,为乡村地方谋福祉。
海峡旅游:对于一个乡村而言,什么样的规划才是好规划?
夏铸九:规划的目标、规划的内容、执行的手段必须讲究,首先,认识地方村落的真实问题,从而,站在地方的立场出谋献策,以及,针对地方文化的活化保存与地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未雨稠缪,而非放任造成不可逆转破坏。
海峡旅游:“乡村营造”的终极理想是什么?应该如何推进乡村营造?
夏铸九:乡村营造的理想是有自主性的草根小区与有自主性的农民的诞生,他们知道自己是谁,自己的真实需要,有自觉与自我组织能力的地方小区是乡村营造的条件,他们不但是自在的农民,而且是自为的农民。期待地方政府的角色能发挥关键的作用,对地方小区开放而包容,过程宜平等对话,对地方发展则避免短视,避免造成地方文化与生态上的破坏,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至于专业者则为提供技术支持的角色,而不符合地方水土、移植套用则是专业大忌,反客为主的专业者是装了半瓶子水的专家。尤其期待发挥“互联网+”的力量推动乡村营造,造就21世纪网络社会才可能发生的,结合电子商务与有机农业生产、深度文化旅游以及生态旅游,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海峡旅游:旅游被很多人看作是乡村在农业之外的重要新兴产业,您怎么看?
夏铸九:旅游无疑是有巨大市场的新兴产业,旅游产品提供与消费者的条件俱足,但是,大众旅游若是不经规划与引导,很容易造成地方文化与生态上的破坏。大众旅游本身经常造成“上车睡觉,下车尿尿”,高峰期间游客过多,人车船拥堵,廉价仿制地方特产一扫而空,留下遍地垃圾,不但旅游本身质量难以提升,旅游者自己不满意,对地方的冲击也是灾难。要经过有地方自主性的旅游规划与地方小区的营造,才能转往深度的文化与生态旅游,或是养生旅游,以及朝向负责任的旅游,才能形成旅游者与乡村之间的良性互动,既使地方受惠,旅游者也获得身心的满足。
海峡旅游:乡村要发展需要采用什么有效的产业模式?
夏铸九:使乡村产业的发展模式加入人的因素,地方的参与者具备自主性经营的能力,才可能形成有意义的产业模型。譬如说,养生产业中的养生旅游,地方首先要有懂得禅修养生之道的大和尚、大师父或是道长,然后,塑造适当的地方与时间,规范参与修习者,这是一种可以参考的个案。
(本文仅代表受访者观点。)
农村乡村振兴思考建议3 篇4
乡村振兴无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蓝图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版块。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然而农业产业大而不优、农村劳力大量外流、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农村社会聚合退化等一系列问题,成为横亘在X庄通往“乡村振兴”路上的“绊脚石”。为此,“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乡村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着力强化政策、产业、人才、环境、文化、服务‘六要素’资源整合利用,积极探索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农村模式。全面规划统筹协调,夯实乡村优先政策;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形成财政支农资金稳增机制;加强农村资本、人力及其他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保险杠杆合力,推广农业保险;制定优惠政策,强化科技、人才、土地、资金“四大保障”。
作为带领农村发展的基层战斗堡垒,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好其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意义深远而重大。经过调研发现,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干部队伍“老化”、主体作用“虚化”、凝聚群众手段“弱化”等系列问题。如何推进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真正把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变成与群众“零距离”?大力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转型升级,将加强农村党建与加大国家对农村、农业、农民的支持、扶持、保障的政策力度有机结合,强化农村党建的经济支撑。重点推进农村基层组织设置整合优化。探索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产业链等合作组织建设,按照“有所依托、就近就便、发挥优势、服务经济”的原则,推行“基地+党组织”、“合作社+党组织”等设置模式,使党的活动延伸到农业产业化的每一个角落。我村积极参与土地流转,现我村参加土地流转率高达90%以上,剩余耕地为每家留存菜园用于日常耕种,为每家都做到有收入,无贫困户。积极发挥党建作用,我村一家企业加入我镇非公企业党支部,积极调动企业内部人员入党积极性,发挥党建企业模范带头作用。
农村劳力大量外流是制约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原因。政府应该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让回乡的人有更大的创业空间。同时,还要重视对本土人才的培养,通过对现有种植养殖大户、经纪人、专业户培训,提升其技术、市场经营、管理水平,让他们成为懂得乡村、热爱乡村、根植乡村的新型职业农民。所以积极寻找北京天津的农业公司,寻求合作,提供耕地等形式,先期学习技术,经验,寻找销售模式,销售渠道,争取早起能够有吸引外流人才的资本。以后村民们在家养牛养羊就能挣钱,还能照顾老人。现在,村里建起了小广场,晚上很多村民去跳舞,精神生活丰富了,村民的心也留住了。
从长远来看,乡村人才的培养还要从娃娃抓起。乡村振兴,产业扶贫是一大块,教育扶贫也必不可少。在农村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有助于孩子们从小传承乡村文化,培育文明乡风。孩子们在学前教育阶段接触民族文化,对保存一方乡土文明、用优秀传统文化维系精神家园至关重要。从农村人才看,乡村振兴关键看人气,农村人口大量流失,乡村难以真正振兴。总体上,我国仍处于人口由乡村向城市集中的阶段,农村人口外流的趋势短期不可逆转,但今后人口回流回归农村的现象将会大量出现。防止农村人口过度流失,要坚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一起抓,两个轮子一起转,让进城的进得放心,留在乡村的留得安心,创造条件让农村产业留得住人,让农村环境留得住人,让农村更有人气。助力乡村振兴必然无法绕开“教育”话题,而作为教育起点的学前教育,我村现在还没有幼儿园,一方面是村内适龄儿童少,现在计划是前后塔,杜家营通村村通道路,解决小孩上学交通问题,让学生与学校、幼儿园的距离更近,也留住了村民的心。
农村发展与乡村振兴 篇5
夯实基层党建,巩固振兴基础 整合优势资源,将学士城建开发有限公司党支部与岳麓农趣谷景区党组织整合为岳麓农趣谷联合支部,将岳麓农趣谷所在地的学华村第一党支部与岳麓农趣谷联合党支部结对共建,让两个党支部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先行者和命运共同体。选派街道优秀年轻干部担任党建指导员,常驻基层支部指导各项工作开展。发挥党小组长基石作用,选优配强中坚力量,构建更为稳固的组织框架和后备梯队,培养一批懂基层、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队伍。
着力把脉定向,带头振兴示范 街道工委将走访调研作为乡村振兴实施的基础步骤,多次调研岳麓农趣谷、学华村,对景区及周边 142 户居民开展集中走访,就居民家庭基本情况、基层问题反映、就业意向、创业需求等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在乡村振兴建设中,指挥部“早九晚九”的工作模式成为一种心照不宣的行为准则,每 个干部在埋首案头、山间挖土、走访宣讲之间自然交替,70 余名党员干部自愿报名挥柴刀、砍竹子,为共享菜园配套建设节约2万元资金……不论是纸上规划,还是挑土建设,党员干部带头成为“乡村振兴”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成为服务群众最有力的回应。
做好融合文章,激发振兴活力 街道致力于做好岳麓农趣谷联合支部“城乡融合、以城带乡”文章,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充分挖掘“山水、村落、生态”等旅游资源,开发自耕园艺、家庭自助厨房、互联网销售平台等农业延伸特色服务,探索城乡共享菜园建设模式,提升本地农副产品附加值。结合实际,在岳麓农趣谷内率先建立岳麓党员群众讲习所,讲习内容涵盖党课、农业技术等各方面专题,大力培育有担当、勤作为、懂技术的新型农民。成立新乡贤委员会,推选堪担表率、经验丰富的村民担任乡贤,积极参与村民矛盾调解,构建村风淳朴、村民自治的和谐乡村文化。按照就地取材、就地造景、节约资源、不大拆不建的要求,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及房屋资源,引导并规范村民发展农家乐、茶馆、小超市等家庭经营,打造绿水青山的生态样本。镇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近年来,十八里镇从严从实抓好基层党建工作,推广 “党建+”模式,不断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和全镇经济社会发展。
突出党建引领,找准乡村振兴着入点 十八里镇把打造服务型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建工作的总抓手,坚持加快乡村振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始终将加强党建工作摆在首位,以农村党组织为龙头,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依托,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推进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建强组织作保障,抓好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提升新时代党领导农村工作的水平。
建章立制增活力,规范农村社会治理程序,提档升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乡村环境整治,促进乡村和谐美丽、安定有序。
传承文化树新风,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作用,把传承民族文化融入新农村建设,以文化创建、家风家训教育、推动乡风文明进村入户、入心入脑。
实施“党建+”模式,找准乡村振兴突破点
党建+产业发展:依托市政府重点工程亳药花海休闲观光大世界项目区位优势,指导各村党组织制定适合本村实际的发展规划,实行“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支部+党员+群众”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各村党性觉悟高、办事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党员,每人联系 5 户农民,在项目建设中做好入户宣传解释、问题收集、矛盾调处等工作。通过党员率先引领,带头与企业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带动村民流转土地近80 万亩,保障花海项目区企业用地需求。鼓励各村成立劳务服务专业合作社,以优秀党员为带头人参与流转土地企业的耕种管收,在服务企业的同时,每年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 15 万元以上,社员年人均增加收入 4000 元以上。
党建+新村建设: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建成中心村 4 个,实施基础设施全部配套到位;投入亿元实施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改造和旧村改造工程;投入 4000 多万元,实施农村公共绿地、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推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开展公共设施维护、卫生保洁、道路养护等服务。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契机,新建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11 个,实现为民办事全程化代理、一站式办理、网络化服务。
党建+文化旅游:突出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宣传,树牢四个意识,全面夯实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基石。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宣传活动为主线,组织村民听党建精神,感知党建的重大意义;观党建图文,领会党建的发展概况;赏党建及乡村传统文化,启迪群众追梦情怀。积极探索农业和乡村旅游相结合的新路子,鼓励党员积极参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在亳药花海项目区内建设农家乐 2处,民宿客栈 3 处,更好更快地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落实党建责任,找准乡村振兴着重点 牢固树立“抓党建必须抓基层”的工作理念,不断建强基层组织,选优配强支部班子,发挥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以强化党组织服务发展功能为重点,在活动场所建设、组织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方面加强提升,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全面实施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提升工程,重点在办公设施配套、信息化建设、远程教育设施配备等方面加大投入,加强管理,提升硬件建设水平。
在软件上重点围绕落实党内组织生活制度等方面下功夫,把活动场所建设成“村干部之家”“党员之家”和“村民之家”。积极建立党员志愿者队伍,开展多种形式的便民服务,不断提高党员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提升党组织的影响力。
全力做实民生工程,重点围绕解决群众上学、就业、就医等方面问题,让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实惠。县委 创建党建示范区全力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工程 乡村振兴,党建先行。利津县强化党建统领,启动党建示范区创建工作,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实的措施,推进示范区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的全面振兴,为全县、全市乃至全省实施乡村振兴积累经验、探索路径。
规划先行树精品。谋定而后动。利津县把制定党建示范区规划作为“第一道工序”,研究出台“十个一”创建标准,明确了创建目标,细化了标准规范。编制完成《利津县党建示范区规划方案》,共确定创建 9 个党建示范区,覆盖84 个行政村,累计总投资万元,创建党建品牌 44 个,改造提升党群活动阵地 52 个,发展“党建+文化”项目 139 个、“党建+产业”项目 31 个、“党建+生态”项目 27 个、“党建+服务”项目 19 个。以规划的高标准、高质量看创建的预期成效,提升了党建示范区整体品味和颜值。
党建引领抓根本。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建立健全“党建+”工作机制。一方面,创新党组织设置形式。以党建示范区“联村党组织”为统领,村党支部为支撑,产业链等特色党支部为拓展,推动党组织架构由地域型向功能型转变,以党建引领区域生产要素融合发展。另一方面,细化党员服务管理。打破单个村党员教育管理各自为阵的格局,建立区域化的统一党员共管机制,全面推行党员量化积分管理和网格化服务,充分发挥区域内联村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先锋模范作用。
农村发展与乡村振兴 篇6
为深入贯彻落实xxx省、市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助推我县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农村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谋划2021年乡村振兴工作:
一、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助推产业兴旺
依托本地生态、旅游、产业等优势资源,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乡村产业,健全农村产业体系,夯基础、优结构、聚要素、延链条,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做优做强特色主导产业。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做大做强做优果业、蔬菜、油菜、食用菌等重点产业。制定年度产业发展方案,深入乡镇加强产业发展服务指导,大力引进和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加快产业基地建设。确定乡村首位产业,开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示范创建活动,打造一批特色型、精品型、绿色型农业专业乡(村)。坚持因地制宜,适度规模原则,推动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完善蔬菜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壮大产业经营主体队伍,引导精细化生产管理。二是推进我县农业企业做大做强。加大科研投入,开展技术创新。加强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平台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加大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力度及技术改造力度,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用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培育、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大力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不断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产销结合,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发展,优化县、乡、村“同城配送系统”,建立以“物流企业为龙头、仓储中心为载体、乡村物流服务站点为节点”的县、乡、村三位一体的农村物流网络和物流配送机制,有效解决快递物流成本高、配送时效慢等问题。利用5G网络,走产业电商化道路,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助推农产品走出深山,带动我县农产品的销量,更提升我县农特产品的知名度。三是推动一二三产业整合。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完善农产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进一步培育发展品牌农业,推动富硒品牌建设。编制年度富硒农业发展规划,创建富硒示范基地,认证一批富硒产品,打造富硒农业品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坚持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及配套产业,大力发展脐橙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开展“三品一标”农产品,鼓励申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产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打造富硒蔬菜、富硒脐橙等品牌。四是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强化招商引资工作,拓展农业功能,培育分享农业、定制农业、创意农业、养生农业等新业态,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加快发展“农业+旅游”的附加功能,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推进农旅对接,构建城乡一体的供销组织网络和快捷高效的农村流通网络。完善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体系,把培育本土电商和引进国内知名电商企业相结合,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实施差异化信贷服务,对符合产业政策且生产正常的企业项目,银行应尽量给予固定资产投资,改变大多数企业“短贷长投”的现状;对因“短贷长投”或联保出现暂时流动性困难的企业,采取期限调整、分期偿还等方式减轻企业还款压力。健全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切实用好“财政惠农信贷通”、“财园信贷通”等信贷工具。
二、打造生态宜居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稳步健全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全面巩固提升村容村貌。一是补齐公共基础设施短板。为进一步提升村容村貌,同步推进美丽宜居乡镇建设,针对部分偏远村组存在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短板,部分村组公共设施建设方面较为薄弱的情况,实施村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对公共基础设施存在短板的行政村进行提升建设。同时对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庄整治建设、农村厕所革命、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村建房管理、路域环境整治等重点任务要求,以实用性为主,结合打造方向有侧重地确定“补短板”建设内容,融入客家传统文化,科学推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二是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以XX“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方案为指导,以问题为导向,坚持常态化在全县村庄全覆盖持续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六清二改一管护”村庄清洁行动,有针对性地在制度化落实上加深、加细,着力引导农民群众转变不良生活习惯,健全长效保洁机制,推动村庄清洁行动常态化、制度化、持续化,进一步巩固提升村容村貌。三是健全村庄长效管护机制。坚持示范带动、建管结合,结合各村实际,充分利用保洁员管护、河长制、路长制等现有机制,在完善村规民约、维护公共设施和提升路域环境等方面做好文章,推进村庄环境管护常态化、制度化、持续化。健全“五定包干”机制,因地因村制宜,积极探索创新,科学确定村庄环境“管护范围、管护标准、管护责任、管护经费和考核奖惩”,围绕“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五有”工作要求,加快健全符合农村实际、农民广泛支持、规范有效运行的村庄长效管护机制。进一步加强对乡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督导和推进力度,结合村庄长效管护机制,明确监督人员,进一步加强对村庄墙壁乱涂乱画、“小广告”乱贴乱写等行为的治理,持续巩固村庄环境整治成果。
三、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全面激发农村活力
一是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农村资源资产化,逐步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保护和发展农民合法权益。继续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农业农村改革“三改合一”,继续落实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充分利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多措并举,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培育一批经济强村,让农民群众享受更多改革发展红利。二是加快推进股份合作制改革。巩固提升清产核资成果,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管理台账,定期核增核减,实行动态管理。开展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定本集体股权设置方案,明确折股量化范围、股权设置形式(股份或者份额)、成员享受标准、股份设置类型、份额设置额度、证书发放、股权确认处置、利益分配与分红等内容。明确股权管理办法,实行静态管理;建立集体资产登记制度,健全集体收益分配制度,明确公积金公益金提取比例。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在制定成员认定办法,设置股权,选举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等方面,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和听取广大成员意见和建议。
四、创新培育各类乡村人才,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农村发展与乡村振兴 篇7
1 乡村旅游对和谐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1.1 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首先,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增加农民收入。其次, 可以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乡村旅游拓宽了传统农业的内涵与外延, 农民由种粮为主转向种养植业全面发展, 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再次, 有利于促进贫困地区脱贫。我国许多贫困地区旅游资源丰富, 发展乡村旅游, 有利于发挥贫困地区资源优势, 开发特色鲜明、品位高的旅游产品, 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
1.2 有利于提升农民的幸福指数, 创建和谐社会
发展乡村旅游, 有效吸引了大量旅游者, 使农村空闲的房屋、剩余的劳动力、自产的瓜果蔬菜等都派上了用场。农民通过开旅馆、摆小摊、加工纪念品等方式增收, 还可以通过参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入股分红增收。发展乡村旅游, 实现了财富从城市向农村的转移, 改变了农村落后的面貌, 有利于创建和谐社会, 提升农民的幸福指数。
1.3 有利于农民素质提高和乡风文明
乡村旅游既带来了财富, 又带来了外部世界新的信息和理念, 对农民素质和乡风民俗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文化、学技术成为一些农民的自觉行为, 许多村民学起了普通话、外语和电脑, 全面提升了农民的素质。同时, 为了适应乡村旅游的发展, 村庄普遍整修了道路、住房, 整洁了村容, 城乡之间、民族之间, 通过旅游加强了交流和沟通, 有利于农民开阔眼界、更新观念、变革生活方式, 从而实现“乡风文明”。
1.4 有利于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和旅游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使人们走进自然、认识自然, 促进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增强了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有利于改变大量消耗能源支撑经济增长的方式, 形成以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方式, 保护当地珍贵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 通过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 使广大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得到增强, 当地环境资源、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有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5 有利于促进农村基层民主管理
旅游业属于现代服务业, 在产品运作过程中需要使用现代市场营销观念进行产品设计、营销及规范化服务, 搞好内部管理和经济核算, 处理好各种分配关系。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和现代管理理念的引入使农民自主决策、民主决策意识增强, 使民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促进了农村基层民主管理, 加强了农村政治文明建设。
总之, 发展乡村旅游, 完全符合中央提出的建设和谐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 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2 新农村建设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推动作用
2.1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提高乡村旅游吸引力
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设施和环境直接影响旅游需求,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吸引游客的前提, 是发展旅游的物质基础。目前, 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开展乡村旅游, 就必须改变农村落后面貌, 加大农村社区建设力度, 保护乡村生态环境,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努力提高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2.2 提供乡村旅游发展的物质条件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它需要社会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才能形成旅游综合接待能力, 才能向社会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旅游产品。在新农村建设中, 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调整, 政府帮助农民科技致富和培训农民, 农产品技术含量大大提高, 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大批外流人员返乡创业, 这些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2.3 促进农村社会政治稳定
社会政治稳定是激发旅游需求不断增加的重要因素。在新农村建设中, 各级干部与人民群众一道共建美好家园, 党群关系及干群关系不断密切。同时, 由于农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加强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民的法律和道德意识增强, 乡村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促进了农村社会政治稳定, 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
3 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 促进和谐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3.1 各级政府要提高认识, 把乡村旅游纳入和谐新农村建设的轨道
各级党委和政府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关键所在, 应进一步提高对乡村旅游重要意义的认识, 将其作为建设和谐新农村的一条有效路径和一种成功模式加以推广, 纳入党和政府建设新农村的轨道。建议各级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 旅游、环保、工商、建设等部门加强合作, 制定政策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 如供电、饮水、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问题;从业人员培训问题;农民参与乡村旅游所需资金问题等。在推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中央和地方都应采取一些措施, 将乡村旅游涵盖其中, 享受必要的优惠政策。
3.2 强化科学规划和管理
针对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开发的自发性、松散性特征以及项目重复建设、经营效益低下的状况, 政府应发挥行政管理职能, 为乡村旅游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首先, 要组织专家进行乡村旅游资源评价、市场调研和科学规划, 避免项目遍地开花及乡村生态和文化环境遭破坏等现象的发生。其次, 可以通过支持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 引导和扶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另一方面, 各乡村旅游地应成立旅游行业协会, 配合政府部门, 发挥其行业管理和服务功能, 通过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 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 对乡村旅游的市场规范、环境卫生、安全管理等方面进行引导和管理, 并对各经营户进行定期考核评定, 提升其旅游服务和管理水平。
3.3 加强旅游市场营销
当今国际国内的旅游市场发展表明, 没有宣传营销, 不重视市场开发, 旅游品牌的产生、客源的增长就无从实现。因此, 当地政府和旅游行业协会应共同为乡村旅游产品搭建一个推广和宣传的平台。通过科学策划、统一宣传、技术支持、与旅行社和电子服务商等服务机构加强联系合作等, 引导经营户积极介入和了解旅游市场, 增强宣传意识, 学会市场营销, 并按市场的需求不断优化升级自己的旅游产品。
3.4 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乡村传统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应深入挖掘优秀的民族民俗文化, 不断提升乡村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旅游吸引力, 推进乡村传统文化的产品化, 努力将当地的文化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 正确处理发展乡村旅游与农村城市化、农民新型化及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注意保持当地农村特色, 防止将乡村传统文化庸俗化, 防止某些“城市病”向农村蔓延。
3.5 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乡村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 应避免资源的简单粗放使用, 杜绝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开发, 坚持科学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的原则, 使乡村旅游的发展成为促进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 从而提高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摘要: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 是农业生产与旅游活动的有机结合, 它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此同时, 新农村建设也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政策支持, 有力地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关键词:乡村旅游,和谐新农村,互动
参考文献
[1]李云霞, 杨萍.试论循环经济与循环旅游业[J].经济问题探索, 2006, (4) .
[2]胡建英.浅析我国乡村旅游的开发[J].经济师, 2006, (2) .
[3]孙刚.搞好农旅结合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篇大文章[J].旅游调研, 2006, (2) .
农村发展与乡村振兴 篇8
“十四五”时期是xx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市委xx届x次全会深刻把握振兴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提出了全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十个突破性进展”的主要目标,其中之一就是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部署要求上来,立足市情实际,抓好贯彻落实,努力在现代化新xx建设中展现省会担当、作出省会贡献。
一、打造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八字方针落实到农业生产领域,就是要大力实施科技兴农、质量兴农战略,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当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争做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xx时,关于“中国粮食”、“中国饭碗”的殷切嘱托,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机械化、水利化、科技化、标准化水平,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灌区续建配套、防汛抗旱等水利工程,通过应用大型农机具、发展农业物联网等手段提高农业产出率,打牢稳定粮食产能基础,使“中国饭碗”装上更多xx粮食。到2025年,力争地表水源工程水田区灌溉保证率达到xx%以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工程,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着重在生物育种、农机装备、智能农业、生态环境等关键领域开展攻关,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强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现代农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为目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推进农业科研、推广及生产基地一体化,促进重大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落地,形成园区引领,辐射带动全市高效农业发展的新格局。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快形成“市级农业科研推广机构+县级农业推广机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人员队伍”三位一体的三级农业科技服务网络,解决农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到2025年“互联网+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总面积达xx万亩。
二、建设国家高品质农产品基地
围绕种好“中国粮食”、端好“中国饭碗”,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引导优势品种集群集聚,打造一批高品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实施优质粮食工程,鼓励发展地表水灌溉,扩大绿色、有机水稻规模,重点建设五常、方正、通河等绿色水稻基地。稳定玉米种植面积,逐步增加鲜食玉米、高油大豆、杂粮杂豆、设施蔬菜等高效作物种植面积,重点建设双城、巴彦等加工型玉米基地和巴彦、尚志、依兰等优质大豆生产基地。加快发展林下经济,扩大以食用菌、经济林果、北药等为特色的林下产业规模,重点建设尚志黑木耳基地、通河大果榛子基地、宾县养殖基地和五常刺五加等森林北药基地。
三、推动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以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为核心,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种养加结合和产业链再造,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创建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先导区。大力发展农业市场信息、农资供应、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机作业及维修、农产品初加工、农产品营销等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农业生产性服务。大力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依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积极发展生态观光、都市农业、休闲渔业、农事体验、乡土风情、农耕文化展示等现代农业景观区块,打造一批集餐饮、度假、观赏和娱乐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四、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贯彻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构建符合国情和发展阶段的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盟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高经营规模化、合作化、产业化、社会化水平。到2025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x万个以上,实现x—x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境内上市。五、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聚焦“工业立县、工业强县”,突出抓项目、强园区、优环境、惠民生、补短板,推动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总量、产业层次、财政实力全面提升,营造竞相发展、争先晋位的良好氛围。积极落实“百千万”工程,狠抓产业招商,制定农业项目招商图谱。以“两头两尾”为抓手,聚焦工业、突出优势、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谋项目,以项目建设带动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推进县域园区特色化、专业化提档升级,突出发展食品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打好寒地黑土、非转基因、绿色有机优势牌,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管理,组织一批农产品和食品加工龙头企业与国际标准对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实施兴村强县示范行动,集中建设好国家农业产业强镇。
六、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统筹规划设计,科学组织施策,高质量推进基础设施补短板,大力度强化公共服务补强,进一步完善乡村水、电、路、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打好环境整治硬仗。加强乡村治理,启动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及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建设。实施“x+x”行动,开展农村垃圾革命、厕所革命、污水革命、能源革命、菜园革命和xx民居建设“x+x”行动,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坚持“尊重民意、整村推进、室内为主”,探索推广适合北方高寒地区改厕模式,科学稳妥推进农村改厕。同时,积极开展xx民居建设行动。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大力加强农村新文化建设,培养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要注重开展对农民的劳动技能培训,包括加强对进城农民务工人员的劳动技能培训和文化培养,努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要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科学文化传播阵地,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乡村振兴发展工作总结 篇9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力争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驻村工作队工作。 镇人中多,村(社区)多,脱贫攻坚工作任务重,时间紧。为了更好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本人在日常工作中主动向 镇党委政府主官汇报驻村工作队工作,争取两位主要领导以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一直来, 镇党委都把脱贫攻坚工作队员住村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指定由镇党委一名副书记负责此项工作,在办公室人手紧缺的情况下,调配一名办公室秘书负责联系驻村工作队日常管理工作,有效加强对脱贫工作队员住村情况的协调和考勤工作,力所能及的为他们提供安全、便利的住村条件。
(二)“三严格三强化”加强日常管理工作。一是严格执行驻村制度。 镇市、县、镇三级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队员共42名,其中,区选派2名,县选派27名,镇选派13名。42名工作队员全部吃住在村,思想稳定,工作开展有序。 镇离县城远,来回200公里,区、县工作队员没有走读现象发生,镇级工作队员有工作回单位也需请假批准。 二是严格执行考勤制度。工作队员以县委组织部出台的周考勤制度进行考勤,在村里的周考勤表签到,同时还在APP上打卡考勤。办公室每个月初张榜通报上个月考勤情况,对考勤存在异常的个别队员,本人进一步了解情况或个别提醒谈话。三是严格执行请销假制度。1天以内由工作分队长批准,这是结合本镇实际规定的。 镇18个村(社区),平时检查工作队员在岗情况时只能选几个重点村到点检查,其余的采用电话检查方式,我们发现部分村支书与工作队员串通一气,不讲实情。为了更好的管理,我们通过党委会决定,1天以内由工作分队长批准。1天以上3天(含)以内由镇党委书记批准,3天以上由县委组织部批准。四是强化学习教育工作。利用脱贫攻坚周汇报会组织工作队员学习有关文件精神、扶贫政策及各项工作的应知应会,明确政策规定,规范工作要求。同时,逢会必强调工作纪律和工作作风建设,做到长抓不懈。五是强化明查暗访工作。由分队长牵头,实行不定期检查,不打招呼暗访,随机抽查等形式,随时掌握队员驻村情况。对违反工作纪律或工作懈怠的给予谈话提醒,及时纠正错误。今年以来共对9名驻村工作队员进行谈话提醒。六是强化周考评月通报工作。 镇学习县做法,每周通过周进度表考评,本人把住村、考勤、守纪、履职等情况量化到考评表中,根据实际倒扣分数。每月按周考评总得分,对前3名和后3名进行红黑榜通报,表扬先进,鞭策后进。
(三)积极协调改善住村工作条件。本人多次深入 镇辖区内18个村(社区)走访调研脱贫攻坚工作队员住村工作生活情况,结合各村实际,积极主动与教育、卫生、民政等部门协调解决工作队员住处问题。全镇42名脱贫攻坚工作队员全部住村开展工作,具体住村地点为:住村委办公楼22人、住村教学点8人、住屯级党支部活动室4人、住群众家3人、住村卫生室2人、住本村辖区内单位宿舍3人。同时,我还根据各村存在的困难,主动与后盾单位主要领导联系沟通,为驻村工作队员改善住村工作和生活条件。据统计,18个村(社区)中,有17个村(社区)安装了电热水器、有15个村(社区)安装了空调、有16个村(社区)配备了电动车或摩托车、有12个村(社区)添置了复印机或打印机,极大改善了住村工作和生活条件,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个别工作队员年龄偏大,对电脑基本操作不熟悉,工作主动性不强,工作成效不大;二是工作队员大都注重外业工作,住村工作台账不健全;三是第一书记更换过于频繁,今年以来就更换了8个村第一书记,3个村第一主任,不利于工作开展。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农村发展与乡村振兴 篇10
关键词: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
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乡村旅游不断兴起并得到了发展, 以农村作为旅游基地, 以农民作为接待主体, 城市居民是主要的旅游客体, 农民利用农村的生态环境以及相关的民俗作为主要的旅游载体, 吸引城市居民前来旅游, 集休闲、娱乐、住宿为一体, 是一种综合性的旅游方式, 也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者之间相互协调, 能够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 所以我们要不断统筹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发展, 从而促进带动三农的发展。
一、概念
1、乡村旅游概念
乡村旅游是在社会经济逐步发展的基础上兴起的, 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表现, 乡村旅游起步时间较晚, 发展尚不成熟, 因此, 对于乡村旅游的概念的定义存在一些争议, 世界旅游组织时这样定义乡村旅游的概念的, 旅游者选择较为偏远的地区并在此地区学习、逗留、游玩的活动组织形式称之为乡村旅游。我国的学者杨敏则认为利用乡村地区的自然资源以及文化习俗为当地居民带来实际收益的活动形式就是乡村旅游。通过对于不同定义的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 以农村作为旅游基地, 让城市人们回归乡村, 体验淳朴的农家生活, 满足其精神物质的需求, 为农家人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就是乡村旅游。
2、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这一大背景下, 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社会主义新农村包括五个方面, 分别是新环境、新设施、新房舍、新农民以及新风尚, 五者之间相互协调, 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要求因地制宜, 以节约理念为指导, 建筑具有地方特色的居民房舍, 不断建立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服务, 构建优美的生活环境, 同时还要注重对于对于文化素质方面的建设, 提升农民道德纪律观念, 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社会。
二、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协调发展
1、乡村旅游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通过对于农村资源的整合,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可以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改革, 加快农业的产业化进程, 促进农村发展。同时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 不断开发农村自然资源, 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资源, 调整产业结构, 带动心农村建设。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使得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得到有效的配置, 提供就业机会, 增加农民收入。
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带动当地居民发展特色种植以及住宿饮食等服务, 多种途径增加经济收入, 改变原有的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 使得土地资源以及剩余劳动力都得到利用, 改变当代农村土地荒废、人力稀少的现状,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 可以加强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联系, 农民接触到先进的思想观念, 思想素质得到提升, 可以推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健康积极的旅游项目的开发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 使得不良风俗得到改善, 建设具有新风尚的现代农村。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通过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有效的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 如村村通客车、村村通广播电视等, 可以完善乡村旅游服务的基础设施, 提供更好的旅游服务, 可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前来旅游, 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同时遵循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因地制宜, 建设具有区域色彩的地方建筑, 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必然需求。
通过新农村建设加强对于农村的教育发展力度, 加强对于劳动人员的能力素质培训, 可以提高乡村旅游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有助于乡村旅游的品牌化建设。
通过新农村建设可以促进农村资源的整合, 有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可以增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影响力。通过加强农村文化产业的建设, 加强对于文化产业的扶持与支持力度, 从而推动农村文化健身娱乐活动的开展, 形成一种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这些都是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源动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构建农村发展新环境, 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 对于土壤流失、河水污染等环境问题进行治理, 可以有效的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 使得一系列环境问题得到解决, 并建立专业的农村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 为乡村旅游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可以发扬民主自治制度, 使得农民的主体地位得到保障, 有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大环境。
结语
通过对于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发展的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 新农村建设为乡村旅游提供好的外部环境, 能够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反之, 乡村旅游促进了农业发展的产业化进程, 有利于农业结构的改革, 二者之间是一个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关系, 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张春香;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互动发展研究[J];焦作大学学报;2010 (02)
[2]张飞, 郁玉兵;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关系初探[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7 (03)
【农村发展与乡村振兴】推荐阅读:
浅论乡村旅游与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管理论文10-15
乡村振兴发展评价07-22
2018高考时政热点专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06-30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必学: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09-30
农村沼气建设与发展10-23
城市农村--对城市与农村发展现状的思考10-21
山东省农村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09-12
化学与农村可持续发展08-24
畜牧业发展与农村经济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