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沼气建设与发展

2024-10-23

农村沼气建设与发展(精选12篇)

农村沼气建设与发展 篇1

1 农村沼气建设现状

高坪区是传统农业县, 农村生活在很多地方还是老习惯。薪柴、秸杆以及煤炭等仍然是当地农民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之一, 同时由于当地农民缺乏环境保护意识, 乱砍滥伐现象较为严重, 因此经常出现水土流失现象, 破坏了生态环境。农村沼气就是利用生物的发酵与分解产生甲烷即沼气。有机物质例如人畜的粪便、生活污水以及部分植物茎叶当中的微生物, 会在一定水分、温度和厌氧条件下进行发酵, 进而产生一种具有可燃性和清洁型的气体, 该种气体就是沼气。与此同时沼气还能够提供热量和电能, 用于炊事与照明。而发酵后沉淀的渣滓与液体也具有丰富的营养物质, 能够充当有机肥料, 进而可以有效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根据资料显示在四川省中, 平均一口规格为8立方米的沼气池, 一年大约能够产生350立方米的沼气, 可以为农户的日常生产生活提供近八成左右的有效用能, 每年有10个月可基本满足农户需要, 可直接为农户减少燃料支出500~1200元, 加上沼渣、沼液综合利用的收入和减少农药化肥的支出, 每年最少还能够增加850元以上节支收入。在农村地区使用沼气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 改善了空气质量, 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污染。通过推广“猪—沼—果”等循环经济模式, 带动生态养殖业、高效种植业和旅游观光业的发展, 通过将人畜禽粪便等资源进行有效利用, 真正实现了无害化农业生产, 沼气替代了薪柴, 保护了森林植被, 有效巩固了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成果[1]。为社会提供丰富、优质的农产品, 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 强化了农牧结合, 既能促进农业发展又能增强畜牧业的发展, 增加了农民收入。又增加农民了科技意识、环境保护意识, 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2 农村沼气主要问题

现在农村沼气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补助标准偏低, 在四川省, 新建一口8立方米的沼气池的直接建设成本为3500~4000元, 目前农村沼气项目每户补助1500元, 农户一次性现金投入较大, 加之外出务工人员较多, 劳动力缺乏, 不少农户有心无力, 建池积极性下降。二是后期管护滞后, 沼气是“三分建, 七分管”。沼气池建成后, 需要正常的管理和维护, 但由于农村青壮年很多外出务工, 不少家庭只有老人和小孩, 造成沼气池日常管理困难。三是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大潮的影响, 许多技术员外出打工, 技术服务未跟上。四是综合利用率不高, 主要是发酵原料不足, 使用效果不佳, 缺少引导带动, 农民掌握沼气综合利用技术少, 造成有些沼气池年久失修, 影响了农民建池积极性[2]。

3 农村发展沼气发展的具体措施

投资渠道需进一步拓宽, 在现有基础上积极增加资金投入力度, 为沼气池建设的顺利实施提供必要的经济基础[3]。政府需要通过优化现有工作条件, 积极寻找更多的渠道如吸引民资等方式筹集资金, 并建立健全投入机制, 委派专人严格管理沼气建设专项资金, 确保每一分钱都能落实到位, 进而有效提升项目资金的使用率。

提高政策措施的完善程度, 并落实建设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鉴于在农村沼气发展建设当中涉及多项农业技术和工程措施, 因此政府需要分别从技术以及政策两个角度出发, 在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基础之上, 推行一系列的相关优惠政策, 并以此为基础确保各项农业技术能够得到广泛的普及使用。

在用户集中区域内成立可以对其提供信息咨询预计技术维修服务功能的服务网点, 同时还可以向用户出售各种零配件, 不断满足其对于沼气使用的需求。另外, 还需要加大对沼气使用意义的推广及宣传力度, 通过举行农村集会并配合使用各种传播媒体方式譬如说喇叭、广播、电视等等, 帮助农户能够正确认识沼气, 了解沼气使用后能够产生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 最终能够积极投身到沼气发展建设工作当中, 进而充分发挥沼气能够带来的综合效益[4]。此外还需要坚持建设与管理同步走的战略思想, 将原来的单一用气与建池转向至综合利用以及建设生态家园。在不断发展进步的科学技术帮助下, 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生态模式, 如“猪——沼——果”等等。对于沼气池建设工作需要严格注重其质量, 坚持质量与速度两手抓的原则, 确保沼气工程能够实现高质量, 并早日投入使用。而沼气工程建设离不开优秀的技术人员作为人才保障, 因此各级乡镇政府需要积极建立农村能源工作机构, 组织现有技术人员定期开展技术培训, 同时扩大服务网络范围, 使得更多的农户能够享受到沼气设施的维修、防护等服务。

建设沼气池需要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规划。结合建设用地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地农户的使用需求合理建设沼气池型, 通过开展创造性的建设工作进一步提升农户的满意程度。而农户在新建、改建、扩建房屋前需要规划并落实沼气池的建设工作, 在此过程中, 各级乡镇和土地主管部门可以事先安排好沼气池的规划与建设工作, 之后再对建房宅基地进行审批, 避免为农户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摘要:农村沼气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惠民工程,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立足于南充市高坪区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建设, 分析有效利用沼气能源, 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并在此基础上寻找与探析我区农村沼气建设, 推进我区沼气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沼气建设,现状,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豫.中国农村户用沼气区域适宜性与可持续性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2]黄振侠, 朱军平, 刘艳琴, 等.新农村沼气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发展对策——以江西省吉安市农村沼气发展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 2008, 20 (3) :109-111.

[3]张艳丽.我国农村沼气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可再生能源, 2004, 22 (4) :5-8.

[4]雷震宇.农村沼气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 2011.

农村沼气建设与发展 篇2

中供气沼气池两座,建户型8m3 的沼气池2479口,配套三改992户,按照“三改一建、三清一绿、三规一提”的要求建成闵台、文庙、秦杨等生态家园示范村6个。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做到三个结合指导建

1、沼气池建设与调整农业结构相结合。近年来,我们依托畜禽养殖优势紧抓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促进了畜禽养殖规模的扩大,有力地促进了种养殖业的发展,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起到了推动作用。初步测算,一户建池农户年增收节支1500元,全镇可直接增收节支372万元。三年来,全镇养猪规模进一步扩大,“三改”农户可年增加生猪出栏2.9万头;文庙、古堤、秦杨等村发展“猪-沼-菜”无公害蔬菜基地1500亩;四合、杨场、韩场等村发展“猪-沼-鱼”生态养鱼380亩,闵台、伍家场、东岳庙等村发展“猪-沼-棉”高效种棉基地2000亩。

2、沼气池建设与规范农民建房相结合。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一建三改”效果好,但“三改”费用高,一般农户承受不起,拆了再改,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农户也不易接受。近年正值农民改建、新建住房高峰期,如果在农民改建、新建房屋时,把建房与建池、建厨、建厕、建圈结合起来,可一步到位。为此,镇委、镇政府及时出台文件,把这项工作纳入村干部工资考核内容,年终验收结帐。引导农民在改建、新建房屋时,按照统一规划放线(由城建、土管统一放正屋边线、正负零,由能源管理站统一放沼气池、厨房、厕所、猪圈位置线),统一施工图纸(由城建提供正屋图纸,由能源管理站提供建池、建厨、建厕、建圈图纸)建设新居。近年来,农民建房先建沼气池,已成为我镇农村建房户的自觉行动。

3、沼气池建设与改善农村环境相结合。近年来,我镇畜禽养殖的发展迅猛,但大量的畜禽粪便及生产污水任意排放,造成周边环境污染,通过采取畜禽养殖户配套建沼气池,人畜粪便、生活污水入池,有效地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环境。同时,我们按照“三改一建、三清一绿、三规一提”的要求在全镇主要道路两旁,村庄房前屋后栽植樟树等绿化林木近3万株,沿主路、主沟的湾组每5-10户修建一口垃圾池探索农村保洁机制,13个试点村已建垃圾池196口,配备垃圾清运员13名,每天清运一次,村庄、庭院、河渠环境状况明显改善。

二、抓好三大示范引导建

在发展农村沼气,建设生态家园工作中,我镇始终注重示范样板的带动作用,着力建设生态家园示范样板工程,以点带面,稳定推进。

1、抓示范组建设。2006年,我们在文庙村4组开展“一建三改”生态家园示范样板点建设,建池55口,三改配套55户,打水泥路 500m,栽樟树560株,推广猪沼菜生产模式,建大棚 15个,发展无公害蔬菜110亩,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抓示范户建设。每建一个“百池村”,我们都要重点抓好10到30户典型,通过他们传帮带,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如任志清、毛兆华、向新阳等百余个示范户,他们有的是下岗职工,有的是地道的农民,但相同的是,他们都是靠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种养业并举的生态农业模式发家致富的。

3、抓示范片建设。今年,我们投入资金20余万元,每户按2000元标准进行补助,在闵台、珠玑寺等村进行连片建设,集中建池89口,全部三改到位,打水泥路700米,栽樟树、楠树、桃树、等绿化林木2400株,建垃圾池32个,并在门前统一做了篱笆墙,晾衣架,花坛,建成湾头荷花飘香、菜地桃树成行,门前花坛锦绣,房屋整洁漂亮,屋后“一建三改”,楠树挡风遮阳的花园式村庄。

示范点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极大地推动了我镇“一建三改”工作。刚开始,是干部做工作要群众“一建三改”,而现在,是群众求干部给指标“一建三改”。在闵台村,今年的任务是23口,到目前为止,已超额完成7口,要求建池的农户还有10多户,我们正在调剂任务数,以满足这些农户的建池需求。

三、落实三支队伍服务建

发展农村能源,建池是基础,管理是关键。只有建设好,管得细,才能发挥效益,持续发展。

1、村级建池队伍专业化。年初,我镇在横堤拐村组织建池现场会,全镇24名技工在这里摆开擂台,培训比武,择优聘用了13名熟练技工组建了一支建池专业施工队,分三个小组负责三个工作片的建池任务。半年的实践证明

:组建专业施工队好处很多。一是解除了技工的后顾之忧,稳定了技工队伍;二是质量有保证,技工有抓手。由于施工队技工都是挑选的熟练技工,到专业施工队后,只建池,不做别的活,手艺越做越精,加之合同约束,施工队组建以来,建一口,成一口,无返工,无病池,得到群众一致好评;三是规范了建池市场,统一了建池价格,减轻了群众负担;四是集中建池,便于管

理,减少了村干部、农户找技工难的麻烦,村干部集中一段时间全力抓建池,任务完成后,一心抓其他工作。

2、村级能源服务部网点化。全镇在建池较多的项目村建村级能源服务部6个,在建池达50口以上的村选配一名热爱农村能源事业,年富力强,有一定沼气使用、维修、安装技术的村组干部,沼气技工和其他热心人士担任村级能源服务管理员,全镇已选配管理员20名,50口以下的村由邻近的管理员代管。这些在身边的能源服务管理员随时随地为沼气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深受群众好评。半年来,这些能源服务管理员共为沼气用户维修病池54口,更换脱硫剂523包,更换滤水壶214个,指导上料启动368户,出渣补料1219户,维修灶具316台套,安装沼气饭煲20多个。大大提高了沼气使用率,由原来的不足60%上升到现在的90%以上。

3、镇能源管理站建设规范化。今年以来,镇能源管理站和各村都建立了沼气用户档案,对建池时间、技工姓名、沼气池使用现状,电话号码等都进行了详细记载,实行跟踪管理,开展上门服务,主动为广大沼气用户排忧解难,提高沼气使用率,为农村能源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力发展沼气 促进新农村建设 篇3

淇县地处豫北,隶属鹤壁市,辖四乡三镶一区,176个行政村,总面积589平方公里,总人口25.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5万人,耕地面积34.5万亩,农民人均耕地1.5亩左右,是一个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县。

一、淇县沼气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淇县县委、县政府把沼气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利用沼气工程;肖化畜禽粪便,减少环境污染,发展循环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截至目前,已累计建有户用沼气池18500座,大中型沼气池6处。在建设过程中,县委、县政府一方面积极争取国债项目、亚行贷款项目资金。另一方面采取县乡财政投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农民自己筹一点的办法,多渠道筹措资金用于沼气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县已利用国债项目资金建成“一池三改”(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工程4728座:利用亚行贷款项目资金建成“三位一体”沼气工程192处、“四位一体”沼气工程108处,建成沼气专业村26个,取得了很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深受农民欢迎。同时在大中型畜牧企业建成大中型沼气池13座,其中用于发电的7座,向农户集中供气的6座。2008年上级下达的户用沼气项目1508座,总投资736.94万元;村级沼气服务网点项目58处,总投资171万元;养殖小区沼气工程和联户沼气项目1处,总投资7万元,已基本完成建设任务。

(一)发展沼气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

“一池三改”沼气项目实施后,户均投入2000~3000元。靠养猪每年可实现利润1000~3000元,沼气照明、煮饭可节约电费、燃料费500元,沼液、沼渣肥田可节约化肥农药500元,总之第一年可赚回总投资,第二年可实现利润户均2500元,按一个农户4口计算,每年人均可增加收入600多元。

石桥村为全县47个贫困村之一,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该村200处“一建三改”全部投入使用后。每年可增加收入60万元。全村1121口人,人均可增加收入535元以上。这样既增加了收入,又解决了该村环境污染问题,深受全村干部群众的欢迎。

亚行贷款项目在桥盟乡吴寨村实施后,项目户在大棚内建沼气池,种蔬菜,施用沼液、沼渣等有机肥料,沼气中二氧化碳可促进蔬菜增产,提高了蔬菜的品质,使农民的经济效益大增。

(二)发展沼气在淇县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淇县县委、县政府把沼气建设作为实施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举措,加以推广,使小池牵动了大社会。广大农民群众从实践中感受到,党和政府在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凡沼气建设搞得好的村庄,党群干群关系融洽,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高,号召力、凝聚力强。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沼气工程已安置就业人员千余人。现在,沼气建设工程已成为21世纪全县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工程。

(三)发展沼气是一项环保、效益明显的工程

沼气建设突出的效益体现在生态环保效益上,如:沼气的作用。不但在于可提供生活燃料,而且还是处理畜禽粪便污染的重要手段,同时还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使用所带来的污染,使农产品品质得到了极大改善,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如朝歌镇南杨庄村建沼气池普及率达90%,如今村庄里大粪堆不见了,村庄整洁,农产品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四)沼气的发展推进了滇县的循环经济

淇县的“四位一体”模式,是指将大棚、禽富舍、沼气池和厕所等优化组合,形成太阳能、沼气、种植、养殖业四位一体,使之优势互补,多业结合,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农村能源生态系统工程。与普通大棚相比较,冬季黄瓜、番茄和茄子等每平方米可增产2~5公斤,而且都是无污染的优质产品:生猪在冬季仍可增重出栏:并且使用自产的能源和肥料,大大节省了支出,其纯收入远超过常规农业生产。户均收入超千元。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结合示范池的成功实例。反复在电视节目中进行展示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为发展沼气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二)统筹规划、综合推进

一是统一制定切实可行的、符合各乡镇村情况的农村沼气发展规划。二是以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为主,着力提高沼气及其综合利用水平:结合改圈、改厕、改厨、改院、改水、改路和推广高效生态农业技术,全面防治畜禽养殖粪污及农村生活污水污染。三是凡规模化养殖场和达到一定加工废水排放量的农副产品加工厂,必须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实行达标排放。新建、扩建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要把沼气池建设作为治污配套工程。与养殖场同步规划设计施工。在一些住宅密集区进行分散养殖的,必须建设沼气,以减少村庄猪牛粪便污染。

(三)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

一是财政每年安排适当专项资金予以扶持;二是整合部门资源。形成合力,将农村沼气建设与农村扶贫、农村改水、改厨、改圈、改厕、村庄整洁等项目资金有机结合起来,捆梆使用:三是农村信用社要把发展沼气作为重要扶持项臣,积极向农户提供小额信贷。

(四)加强技术指导,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坚持职业准入制度,要求沼气施工人员必须取得国家沼气技术职业资格证书方可进入建设工地:对关键设备和主要建池原材料及工程施工有明确质量标准。建立起从工程施工到工程验收沼气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确保沼气工程的质量和安全运行。

(五)注重沼气技术综合利用

把沼气建设与畜牧业发展相结合,使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把沼气综合利用与推广高效农业技术相结合。寻求沼气、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技术,同时要研究开发沼气高附加值的产品,积极推广沼气贮粮、水果保鲜、沼液浸种、喂猪、叶面喷施、沼渣种植食用菌、养鱼等综合利用技术,扩大沼气利用范围。

(六)实行干部包村,重点推进

采取干部重点包村的办法,包树干部协助乡(镇、区)、村搞好沼气的宣传和服务。提倡各级干部每人帮农村亲戚朋友新建一个沼气池。

(七)注重加强示范引导

积极采取“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树立项目示范村、示范户,通过这些示范村、示范户的带动作用,促进整个沼气项目建设的全面开展。

(八)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沼气发展长效机制

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户提供一流的技术服务,该县成立了沼气服务中心、重点村成立了沼气协会、组织了专业施工队,为沼气建设提供全程优质服务。积极扶持沼气服务体系建设,配备沼气服务专用车,及时为农民提供服务。

三、展望未来

农村沼气建设与发展 篇4

河津市自2006年开启新一轮沼气建设项目以来,发展十分迅速。项目以沼气池建设为纽带,上连养殖业,下连种植业,对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再生利用,造福农民群众。

1 河津市沼气发展状况

1.1 户用沼气发展较快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河津市曾掀起过农村建沼气的热潮,当时农村圈养牲畜多,沼气原料丰富,农户只需挖1个8~10 m3的池子,留1个进料口和1个出料口,用石灰和黏土密封内壁和池底即可。但由于当时沼气发酵技术不成熟,加之后续服务跟不上、建池成本高等原因,沼气池随即出现漏水、漏气、管道腐蚀等问题,没过几年,所建的沼气池大部分废弃不用。新一轮沼气建设是从2001年开始,首先是部分有积极性的农民自己学习沼气新技术,并在自家进行“一池三改”,这对河津市沼气发展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2003年,河津市农业局组织部分农民到太原市学习沼气新技术,2006年河津市被农业部确定为沼气国债建设项目县,截至2010年10月份,共建户用沼气6 000余户,农村户用沼气推广初具规模。

1.2 大型沼气工程正在起步

河津市目前唯一一个大型沼气工程由河津市隆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种猪场承建,发酵塔容积1 200 m3,年可消化粪便56×104 m3,年产沼气73×104 m3,发电量达140.16×104k W。目前已建成并进入试运行阶段,其他几家大型养殖场也正准备申报大型沼气工程项目,发展势头良好。

1.3 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目前,全市共有27个乡村服务网点,并已经投入运行;县级服务站正在建设之中,沼气服务人员达50余人,县乡村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为沼气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2 项目效益

2.1 经济效益

在沼气发酵方面,一个8 m3沼气池年产沼气350 m3左右,可节省1.5~2 t煤炭和100度电,节省开支约1 000元;在养殖业方面,由于“猪—沼—粮”等模式为猪的生长发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不但缩短了出栏期,也缩小了料肉比,每个模式因养殖业带来的收入达3 000元左右;在种植业方面,1个8 m3沼气池1年可产10 t沼肥,供0.13 hm2地施用肥,同时提高了农作物的抗病性及品质,增收节支约300元。综合以上3个方面,每个沼气池可增收节支约4 300元,河津市6 000余户按65%的使用率计算,年可增收节支约1 600余万元。

2.2 生态效益

农村沼气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切入点,它上连养殖业,下连种植业,形成了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减少了农村有害病菌传播途径,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质量,开发了再生能源,减少了林木乱砍滥伐,同时改善了土壤环境,培肥了地力,促进了农业持续发展。

2.3 社会效益

农村“一池三改”缩小了城乡差别,增加了农民收入,降低了劳动强度,同时使农民成为最终受益者,密切了干群关系,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3 存在问题及对策

3.1 认识不足宣传不够

部分干部群众对沼气建设的意义认识不足,对沼气新技术缺乏了解,造成各乡镇沼气发展不平衡,不少农民甚至没听说过“沼气”这个概念,还存在沼气空白村,这对大面积推广沼气尤为不利。

3.2 沼气池的建后服务体系尚待建立和完善

沼气池的完好率和使用率的高低,最终体现在沼气池的使用效益上。如果技术服务不到位或无人管护沼气池,往往因一点或几点小故障不能排除而弃之不用。这样不仅浪费了国家和农民对沼气的投资,而且对今后沼气的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目前,河津市已建成户用沼气6000余个,乡村服务点27个,但一些服务网点服务不到位,存在服务死角。

3.3 沼气池原料不足

随着河津市户用沼气的发展,原料不足成为当前一个现实问题。一些用户没有原料,又不愿花钱购买原料,因而不能及时按量投料而影响产气,久而久之就弃之不用,部分沼气池由于缺乏原料、出现漏气现象而成了病池。

3.4“三沼”综合利用不到位

目前,90%的用户在沼气的使用上还停留在点灯做饭上,重沼气利用,轻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最多就是把沼渣沼液施到大田中,“三沼”的综合效益显现不出来,直接影响到沼气事业的发展。

3.5 沼气发展受空间限制

一些新农村特别是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巷道院落规划整齐,都进行了硬化、绿化等,建设沼气池难度很大,成为发展沼气的障碍,这些村基本上没有沼气户。

4 对策及建议

4.1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针对部分干部群众对沼气认识不够,应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对建池技工及沼气物管员进行再培训,使沼气知识进入千家万户,提高人们建池的积极性。

4.2 加强后续服务建设

各级领导干部及沼气服务人员应正确认识沼气服务体系建设这一新生事物,在走物业化服务管理路子的同时,政府要扶植引导,从多方面提高沼气服务人员的收入,使沼气这一事业能够健康长久发展。

4.3 发展多种发酵原料

针对目前发酵原料多为牲畜粪便,原料单一短缺的现状,应大力发展秸秆等发酵原料。但由于秸秆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素、木质素,作为原料入池发酵工艺技术相对复杂,所以,应先进行试点,解决技术难点,然后再进行推广,扭转原料短缺的局面。

4.4 进行“三沼”综合利用

结合用户自身实际需要,引导他们从单一用气向综合利用转变,发展叶面喷肥、沼液喂猪、沼渣种菇等技术,形成“猪-沼-果、粮、菜”等生态模式,充分发挥“三沼”的综合效益。

4.5 发展联户沼气养殖小区沼气或大中型沼气工程

对于一些家庭院落由于已经硬化或空间狭小等原因而不能建沼气池,应发展联户沼气、养殖小区沼气或大中型沼气工程,实行集中供气,统一管理,使他们也能用上沼气。

5 结论

经过几年的建设与发展,河津市农村沼气已逐步形成了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果”、“猪—沼—粮”、“猪—沼—菜”等循环农业模式,发展农村沼气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特别是2008年以来,农村沼气已列入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内需、振兴经济的一揽子计划,河津市农村沼气建设也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应找准制约该市沼气发展的“瓶颈”,在巩固已有的建设成果上,进一步发展农村沼气,把沼气发展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使沼气建设步入规范化发展轨道。

摘要:发展农村沼气是开发新能源的一个重要部分。河津市农村沼气经过几年的建设, 已具备一定的规模, 但是使用率不高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应采取有效措施, 进一步巩固农村沼气建设成果, 发挥沼气建设项目的综合效益。

农村沼气建设与发展 篇5

泌阳县农业局办公室

建设农村沼气是推进生态农业、节约型农业的重要措施之一。近年来,我县农业系统加大农村沼气建设步伐,使1万余户农户用上了清洁、方便的燃气,为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目标,走出了一条节约能源,增加效益,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节约型生态型的沼气之路,实现了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同步增长。

一、全县农村沼气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重视农村沼气建设工作,把发展农村沼气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主要工作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我县以实施沼气国债项目为契机,以“一池三改”为重点,积极推进生态家园建设,推动了沼气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初步实现“四个转变”,即由过去的小打小闹,向“大力着手”转变;由过去的粗放型增长,分散式布局,向集约型、效益型、规模化转变;由过去单一使用沼气能源,向沼气综合利用转变;由过去建池为主,向建、管、用并重转变。从而逐步向“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农村环境优良化”的目标迈进。止目前,全县新增户用沼气池总数已达到10500余座,新建2000立方米、600立方米大型沼气工程各一座。如今我县沼气建设势头较好,发展较快,成绩很大。实践证明,加快发展农村沼气,是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农业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起点工程。

户用沼气池的基础上,积极推广“一池三改”、“四位一体”“猪-沼-果(菜)”等沼气生态发展新模式;县里重点抓好国债资金大型沼气示范工程和农村沼气发展创新模式和沼气生态示范村,推广切实有效的模式;乡、村两级重点抓好沼气示范户和沼气生态示范大棚的建立。下碑寺乡四合村、沙河店镇温庄、老河乡东赵岗等示范点,农村户用沼气已达到50%以上,“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已形成规模化发展,为建设生态农业提供了样板。农业部门通过农村沼气示范村、沼气示范户、沼气生态示范大棚的建设,总结了典型经验,召开了各乡村干部群众参加的经验交流会、现场观摩会、示范推广会,推广发展模式,发挥典型示范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了农村沼气建设,形成了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农业和生态农业的重要纽带。

(四)拓宽渠道,加大投入

为支持沼气建设,县财政及各乡镇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量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沼气建设,根据财力增长情况,逐年增加对农村沼气建设的资金投入;县、乡农村信用社进一步加大在沼气建设上的信贷投放力度,简化贷款手续,根据建池农户需要及时足额发放小额贷款;县直有关职能部门充分利用国家、省、市加大沼气建设扶持力度的机遇,争取更多的项目支持,积极开展全县财政全供人员对口帮扶活动。为进一步引导农民自主投入,充分调动广大农户自筹资金发展沼气的积极性,坚持农民直接受益原则,农民是投资主体原则,严格质量标准原则,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原则。生态文明村、沼气示范村每建一座标准沼气池,财政补助每建池户800元;国债项目建设村每户补贴800元,其它每个建池户补助500元。逐步在全县建立起“县财政补一点,乡财政投一点,农民筹一点,部门帮一点,信用社带一点”的多渠道

目县要编写好规划,通过项目和活动的开展,确保今年全县农村完成1万个沼气池的建设任务。

四是加大宣传和技术服务力度。全县要加大农村沼气发展的宣传力度,利用电视台专题报道农村沼气发展优势和政策,利用电视台科技栏目进行技术服务,播放“四位一体”的发展效益,利用培训班培训沼气技术工,以形成良好的技术服务网络和宣传氛围,掀起农村沼气发展的新高潮。

农村沼气建设与发展 篇6

【关键词】农村沼气服务网点建设

永吉县自2003年沼气建设项目实施以来,在政府积极关注,领导高度重视下,农村沼气建设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在新能源开发、农村环境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县能源环保站通过采取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搞好宣传、任务落实,抓好示范、典型引路,加强管理、严把质量关等有效措施,以每年1000户的建设速度向前推进,现共建沼气池6000户。但随着发展规模的逐步扩大,后续管理的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带来的不利影响日益突出,出现了故障维修不及时、配件供应跟不上、沼气池出料难、沼渣沼液综合利用率低等问题,已明显不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严重影响了农村沼气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农村沼气服务网点建设,提高后续服务质量,已成为农村沼气健康发展的关键。面对这种形势,相关部门认真思考研究,在全县范围内利用两年时间建立了26个农村沼气服务网点,有效破解了当前农村沼气后续管理的难题,并积累了一些经验。

1.创新机制,强化措施,把重心放在农村沼气服务网点建设上

1.1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确定了行之有效的建设机制 永吉县农村沼气服务网点建设采取以下建设机制:一是县能源环保站委托农户建立沼气服务网点并建立由个体经营的沼气服务组织;二是服务网点沼气的生产工优先承担沼气建设任务及优先参加各种培训的激励机制;三是采取国家补助、地方投入、农户自筹的投入机制,并通过考核监督、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来加强管理,完善建设机制,做到既维护了沼气农户的合法权益,又促进了农村沼气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

1.2提高认识,统一思想,重视农村沼气服务网点建设 加强农村沼气服务网点建设,强化后续管理,是确保沼气池正常使用并充分发挥效益的重要基础,事关沼气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大局和广大建池农户的切身利益,是当前农村沼气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县政府把农村沼气服务网点建设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重要工作之列,确定为全县农村工作重要内容之一。

1.3明确目标,锐意创新

1.3.1成立了领导小组、技术组及沼气施工服务队 县政府成立了由主管县长任组长,县农业局局长任副组长,各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沼气服务网点建设领导小组;成立了由农业局副局长任组长,各乡镇农业助理任副组长,能源环保站全体站员及乡镇中级沼气生产工为成员的技术组;成立了以全县初级沼气生产工为主要成员的沼气施工服务队26个。各乡镇也成立了沼气建设实施领导小组,在全县形成了上下齐心、齐抓共管,统一协调、统一行动的互动机制。

1.3.2强化沼气生产工的培训工作 县能源环保站在原有的1名沼气高级生产工、8名中级生产工的基础上,培训了174名初级生产工,培训人员不仅能够出色地完成本县沼气及服务网点建设任务,而且赴农安、长白、汪清等地指导沼气建设及故障排除,为沼气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1.3.3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举办沼气服务网点庆典活动,邀请了吉林省电视台、江城日报社、永吉县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做了相应的报道。并在县电视台录制的庆典录像中,添加了沼气安全使用常识、沼气各种配件及设备的使用内容,在县电视台黄金时段播放,进行广泛宣传培训。

1.3.4树立典型,规范服务技术 县能源环保站先后在双河镇、西阳镇两个沼气服务网点召开了由各乡镇服务网点负责人及部分沼气农户参加的沼渣沼液抽取及故障排除现场会,通过现场会,使各网点负责人掌握了沼渣沼液功能车的使用技巧,提高了各服务网点的服务水平,在沼气后续服务上,给沼气农户吃了定心丸。由县能源环保站组织,180户农户组成的参观团,参观了永吉县岔路河镇张秀江沼气配件专卖商店,该商店占地面积50平方米,各种沼气配件齐全,商店是县能源环保站年初筹划树立的典型样板,可操作性强,前景可观,现已为200个沼气农户提供了配件更换服务。这将为永吉县沼气服务体系向纵深发展起到典型推动作用。

1.3.5编制各种资料,提高沼气用户安全使用常识 结合培训编制了《农村沼气实用技术培训教材》、塑封的沼气安全使用常识、各种沼气配件的使用说明书,自制了沼气技术光盘,并在培训会上分发,确保建池完成后每户一套,沼气安全使用常识必须上墙。

1.3.6配备完善的服务装备,做到全方位服务 每个乡村服务网点都具有“七个一”,即一处服务场所、一个进出料车库、一台进出料车、一套检测设备、一套维修工具、一批沼气配件和一名沼气生产工。做到服务有人员、有场所、有设备、有配件、有车库、有原料,力求满足沼气用户的每项服务要求。

1.3.7做好招投标,力求高质量设备全部到位 按照乡村沼气服务网点建设内容,通过招投标,购进高质量的沼气服务设备。永吉县购进了高质量的沼气抽渣多功能车、便携式甲烷监测仪、笔式探测报警仪、沼液酸碱仪、沼液数字温度仪等设备,经过使用,效果较好。

1.3.8严格管理制度,确保服务安全有序进行 在沼气服务网点建设过程中,制定了各种管理办法,并且层层严格落实。制定了永吉县农村沼气乡村服务网点建设办法;制定了永吉县农村沼气乡村服务网点管理办法,包括“两个责任状、两个合同、两个职责”。“两个责任状”即县政府与能源环保站签订的沼气服务网点目标责任状、能源环保站与各乡镇签订的沼气服务网点目标责任状;“两个合同”即能源环保站与各乡镇签定的沼气服务网点管理合同、乡镇与本乡镇沼气服务网点负责人签定的沼气服务网点管理合同;“两个职责”即沼气生产工职责、乡村服务网点职责。所有管理办法一并纳入农村沼气项目信息系统统一管理,并且作为年终干部考核标准之一。

2.注重实效,强化服务,推进农村沼气服务网点健康有序发展

2.1提供建池施工服务 为农户提供池型选择、规划放线、开挖池坑、现场浇筑、管线铺设、设备安装、投料启动等服务。

2.2提供进出料服务 根据农户需求,开展原料配送和进出料服务。

2.3提供配件更換服务 对辖区内沼气池进行日常检查、故障诊断及排除,及时更新、更换沼气池配件,做到沼气池小修不出村、大修不出镇,确保沼气池安全使用,使农民满意。

2.4提供综合利用指导服务根据沼气农户种植情况,指导开展沼渣、沼液综合利用,帮助发展循环农业。

农村沼气建设与发展 篇7

1.1 有利于增加沼气清洁能源供应,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大力发展农村沼气, 增加农村清洁能源供应, 减少煤电等石化能源和薪柴等传统能源消耗, 优化农村地区能源消费结构。

1.2 有利于农民节支增收

通过开展“三沼”综合利用, 将沼气用做炊事、照明、发电等, 节省了电费和燃料费等生活开支;沼液、沼渣用做农家肥和防治农作物病虫害, 减少化肥和有机农药的施用量, 为农民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经济收入打下良好基础。

1.3 有利于改善农村面貌, 保护生态环境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 以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为载体, 带动改厨、改厕、改圈, 解决农村柴草乱垛、粪土乱堆、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禽畜乱跑的“五乱”现象, 实现农村庭院美化、厨房亮化、圈厕净化。以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为载体, 带动农村面源污染的治理, 有效处理畜禽粪污, 实现养殖场畜禽粪污的“内循环, 零排放”和向农民集中供气。

1.4 有利于转变农业农村发展方式, 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果 (菜、粮、茶) ”增加沼肥施用, 减少化肥农药用量, 改良土壤性状, 提高农产品品质, 推动生态养殖业和高效种植业的发展, 促进资源消耗型的常规农业向以资源利用型的生态农业转变。

2 禄丰县沼气建设现状及规划

禄丰县包括十四个乡镇, 其中三个乡, 十一个镇, 从1990年开始由县科委负责实施农村沼气项目的建设, 后来由林业局和农业局负责实施。到2011年底, 全县拥有户用沼气池近三万口, 占全县农户总数的34%, 拥有乡村服务网点23个, 养殖小区50立方米沼气池2个。目前, 坝区和经济条件好的乡镇沼气拥有率达60%左右, 而贫困山区和经济不好的乡镇沼气拥有率还不到10%。可见, 经济条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沼气建设的发展。在“十二五”期间, 禄丰县将紧紧抓住国家、省、州逐步加大农村沼气投入的有利时机, 切实加大农村沼气建设的工作力度, 力争到2015年末实现以下目标:

(1) 每年新建8立方米户用沼气池500口, 五年共新建2500口, 到2015年末使全县农村沼气覆盖率达40%左右; (2) 五年内新建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15个, 池容750立方米; (3) 五年内新建养殖场中型沼气工程2个, 池容500立方米; (4) 从2 011年起, 每年新建乡村服务网点10个, 到2015年底使全县服务网点数达到63个; (5) 新增县级沼气服务站1个。

通过实施农村沼气工程建设项目, 提高禄丰县农业资源利用率, 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和农民生活现代化”,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 发展农村沼气, 加快农村能源建设的对策

发展农村沼气, 加快农村能源建设, 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任务。根据禄丰县农村沼气建设的实施过程和发展目标,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其对策进行阐述。

3.1 加强禄丰县的沼气建设规划和布局

禄丰县地处我国西南地区, 气候条件优越, 自然生态物资丰裕, 开展沼气建设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 在对该县进行沼气建设时, 就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来做好规划和布局。

(1) 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 农民经济收入较好, 居住条件相对优良, 在开展沼气建设时, 要以开展农村生态家园富民建设为中心, 全面推广“猪——沼——果树/菜”的模式, 并提高建设要求, 建立沼气示范村和示范户, 通过典型示范, 以综合效益吸引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同时建设农村沼气工程, 实现该地区整体的沼气综合效益; (2) 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在沼气建设中相对较为落后, 农民收入不高, 因此在进行这一地区的规划时, 应该作为政府重点扶持对象, 加大对该地区的宣传力度, 让广大农民接受沼气这一新能源的经济效益, 带动该地区农民发展致富。

3.2 加强技术培训和服务

农村沼气建设是推动新农村、发展生态农业的一项重要举措和技术活动。农村沼气的建设不仅需要一批有技术的专业人员, 同时也要求广大农民懂技术、懂沼气建设方面的知识。因此, 加强技术培训和服务, 实施专业职业技能证书考试制度, 保证沼气开发技术人员的素质和智能;同时, 建设和完善农村能源建设的网络体系, 扩大网络服务范围, 增强农村沼气服务网点建设, 对农村沼气建设进行一体化管理, 推动农村地区养殖结构的调整。

3.3 加强后续服务, 切实保证沼气建设的经济效益

沼气建设是为农民谋福利的重要举措, 发展农村沼气, 加快农村能源建设, 后续服务是关键。因此, 在加强后续服务时, 要提升服务质量, 做好服务工作, 做到一池一登记, 保证服务跟踪, 同时还要做好定期的检查维修工作, 保证配件、零件的充足供应。另外, 还要建立必要的沼气技术委员会, 专门针对农村地区的沼气建设进行管理, 提供必要的技术咨询, 帮助农民排忧解难, 为农民提供优质技术服务, 让农民在沼气建设中得到实效。

4 结束语

建设农村沼气, 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是国家推进农村发展, 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 政府在开展农村沼气工程的建设中颁布了多种政策和措施, 极大地促进了农村沼气建设的发展。在今后的几年里, 农村沼气的建设需要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投入, 加快农村服务网点建设, 做好沼气建设的后续服务, 促进农村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雪晴 范碧林.安庆市农村沼气建设的现状、思路及对策[J].农业发展, 2005 (03) .

[2]陈克刚.2004年全市农业综合科技示范点建设成效显著[J].甘肃农业, 2004 (10) .

[3]辛冬斌.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运行模式浅析[J].生态建设, 2010 (05) :84-85.

农村沼气建设与发展 篇8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提高生产力的一项重要措施, 同时也是解决农业生态环境, 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在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畜牧业的过程中, 遵循整体、协调、循环的原则, 通过改变能源结构, 开发生物肥, 对畜禽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等办法, 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

五原县加快农业循环经济实施步伐, 不仅必要, 而且非常紧迫, 不仅因为农业循环经济是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先进经济模式, 而且因为五原县是农业大县, 要改变产业轻型化、产品初级化、增长粗放型的现状, 必须转换发展思路, 转变增长方式,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谋划和选择有效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减轻环境污染、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这对于五原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发展现代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目标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因地制宜,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发挥农业资源优势, 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 运用系统工程方法, 全面规划, 综合治理, 强化生态功能, 实现农业优质、高产、高效, 达到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使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增长与资源环境的保护协调同步。结合五原县把发展养殖业做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和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 发挥农业部门在资源保护, 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等方面的主导作用, 树立生产、生态、生活一体发展的“三生”理念, 依靠科技进步, 强化质量管理, 创新工作机制, 充分利用农户现有的日光温室和标准化日光暖圈与改厨、改炕、改灶、改厕、改圈、改院、改路、改水、改电相结合进行户用沼气的配套建设。因地制宜推广“四位一体”生态家园模式和“一池多改”能源生态模式, 形成以沼气为纽带的一整套生态种植、高效养殖技术, 引导农民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 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 (园) 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农畜产品安全化的目标, 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和农民致富奔小康的目的。

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今后我们只有通过节约型农业建设, 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的原则, 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和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 在农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厉行节约, 提高资源利用率, 才能促进五原县农业尽快走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道路。近年来, 五原县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 以市场为导向, 以科技为支撑, 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使农业生产得到长足发展。特别是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模式在五原县的实践证明, 它不仅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巩固生态建设成果, 加速农民致富步伐, 而且对于推动农村文明进步,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总结多年来沼气建设经验, 从解决农民的燃料入手, 建沼气池, 用沼气连接种植业和养殖业, 为种植业提供优质有机肥料, 实现产气与积肥同步, 种植养殖并举, 以牧促农, 以农养牧, 能流、物流良性循环, 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不仅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增加了一条新途径, 而且改善了生态环境。因此推广以沼气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大有可为, 前景非常广阔。

四、五原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有利条件

1. 领导重视

五原县县委、政府把农村沼气建设作为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突破口, 作为了农村工作的重点。

2. 群众认识水平高

几年来农村沼气项目的实施,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能源效益, 起到了很好的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 全县广大农户参与愿望增强, 主动要求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五、五原县推广应用的沼气建设模式

1.“四位一体”生态家园模式

它是将沼气池、日光温室、畜禽圈舍、厕所建在一起, 以太阳能为动力, 以沼气为纽带, 通过生物能转换技术, 将日光温室、畜禽养殖、沼气生产和瓜果菜种植四者有机结合, 相互依存, 优势互补, 在同一块土地上, 实现产气积肥同步, 种植养殖并举, 能流、物流良性循环, 成为庭院 (园) 经济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一种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模式。

2.“一池三改”能源生态模式

它是将沼气池、畜禽圈舍、厕所建在一起, 将农户的庭院、厨房与门前屋后的田园结合起来进行改造建设, 使人、畜粪便得到有效管理利用, 庭院 (园) 经济高效发展。

3.“一池多改”能源生态模式

它是将畜禽养殖、沼气生产与农村的改厨、改灶、改炕、改圈、改院、改水、改路、改电以及植树造林结合起来, 优化布局, 改造建设, 不仅在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巩固生态建设成果, 加速农民致富步伐等方面取得巨大成效, 而且对于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六、沼气生产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发展农村沼气, 可以解决农村生活用能的同时, 促进种养业的协调发展, 推动了农业循环经济建设、变革了农村生活、生产方式, 实现了多业结合与集约经营, 巩固了生态环境建设成果, 给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1. 解决了农村生活用能问题

产业结构调整造成五原县一些地区燃料与饲料矛盾紧张, 从目前看, 工业能源作为农村能源农民很难承受得起, 而且也不环保。从长远看就可能制约产业结构的调整。而沼气是一种以畜禽粪便为原料的能源生产, 原料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沼气又是一种优质的燃料, 一个8~10立方米沼气池常年运行, 可产沼气近450立方米, 完全能够满足一家4~5口人日常烧水、做饭、照明之用。此外, 还将农村妇女从烟熏火燎的灶台前解放出来, 使之有充足的时间创造更多的价值。

2. 实现了多业结合与集约经营

通过“四位一体”生态家园模式的推广应用, 在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的基础上, 为温室内动植物生长及沼气发酵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条件, 一改过去北方沼气池半年使用半年闲, 且冬季极易冻坏的弊病, 达到全年正常运行产气, 使北方沼气建设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并改变了北方冬季土地闲置的状况, 变淡季为旺季, 变无收为有收。这种模式把种植业、养殖业等多行业、多学科浓缩在一个固定的空间内, 达到技术与劳动高度密集, 有利于节约资源和多级利用, 便于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实现低投入、高产出、速见效。在沼气生产过程中人畜粪便及时进入沼气池, 解决了沼气发酵原料, 而且净化了环境;沼气池为棚菜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肥料, 日光温室与之一体相连畜禽暖圈间, 又形成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互补;日光温室的适宜温度为畜禽创造了良好的生长条件, 保证沼气池常年产气。从而在有限的土地上, 科学、高效地利用空间、时间、小气候、人力、物力等资源, 多业结合、集约经营, 实现了能源生态系统中物流和能流的良性循环, 达到了能源、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3. 推动了农村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革

人畜粪便经过沼气池厌氧发酵达到无害化程度, 减少了有害病菌的传播途径, 避免了地下水资源污染, 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特别是优质、清洁燃料———沼气的使用, 改变了农民千百年沿袭的烟熏火燎的炊事方式, 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 加快了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农村沼气技术的推广应用, 打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生产模式, 安排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力,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民变冬闲为冬忙, 克服了很多旧的不良习惯, 增加了学科学、用科学, 抓生产的干劲, 改善了精神风貌, 从而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安定团结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 巩固了生态建设成果促进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生态环境建设, 必须解决农村能源和农民长远生计问题, 特别要解决好农民的生活燃料问题。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 特别是西部地区, 生物质仍然是主要生活能源。农村地区能源结构性短缺, 一方面制约着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滥砍乱伐。发展农村沼气, 建设生态家园, 既为农村生活提供优质清洁燃料, 又促进庭院经济发展, 是巩固生态环境建设成果的战略举措。农业是生物再生产的产业, 可以归纳为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和微生物分解三个方面, 三者的有机结合是生态循环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沼气池是微生物消化还原的关键设施, 是植物生产和动物转化的有效纽带, 促进形成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发展农村沼气是实现以资源消耗性的常规农业向以资源循环利用型的生态农业转变的有效途径。我们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 强化农业的多功能作用, 正确处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 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七、结论

以沼气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循环经济建设模式, 必将使五原县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大县迈进的步伐大大加快, 也必将对五原县农牧民生存条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我们总结了它具有四大功能:

第一, 沼气这一农业循环经济有利于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沼气作为能源烧水做饭为农民造福后, 残留的牲畜粪便变为沼渣、沼液。一口10立方米的沼气池一年可提供30~40吨有机肥, 可培肥3~5亩地, 可使每亩地增产15%~20%。沼液是营养丰富, 无毒无害的猪饲料添加剂, 沼液养的猪增重快, 瘦肉率高, 饲料利用率高, 抗病能力强。

第二, 沼气这一农业循环经济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一户农家建设一口10立方米沼气池, 一年产生的能量分别相当于1500千克标准煤, 150千克液化气, 这个数字如果放在家家户户办沼气上去透视, 小沼气就变成了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的大事业。

第三, 沼气这一农业循环经济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环境卫生的改善。沼气进入农家使农村过去那种“房前屋后粪乱堆, 生火做饭烟满屋”的脏、乱、差现象从根本得到了改善, 解决了人、畜、粪便的污染, 阻断了疾病的传染源, 减轻了农村妇女的劳动强度, 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第四, 沼气这一农业循环经济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自然不和谐突出表现为生态不和谐, 而沼气发展的目的则是直接建设生态家园。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大大减少了化肥、农药用量, 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得到长足发展, 农民健康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初步形成了“人、自然、经济、社会”的生态经济价值观, 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总之, 沼气这一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以改变农户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为目的, 以家庭为依托, 以沼气为纽带, 将可再生能源技术、农村节能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及科学种养技术, 打捆给农户的一种技术模式。这种模式把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生物链, 通过沼气连接起来, 优化了生态系统内部结构, 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谐统一, 满足了国家要生态, 农民要致富的目标要求, 是一件利国利民, 特别是农民得实惠的大好事。

摘要:五原县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和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以市场为导向, 以科技为支撑, 加快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模式的建设, 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农业生产得到长足发展, 特别是通过对“四位一体”生态家园模式创新性建设, 加速了设施农业瓜、果、菜及花卉的反季节栽培的发展, 沼气的综合利用技术日臻完善。沼气生产是连接种植业、养殖业的纽带、沼气进入农业生态循环链后, 不仅提高了各项资源 (土、气、肥、热、光) 的利用率, 而且赋予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的涵义, 即:解决了农村的生活用能问题;沼气主副产物为产业结构调整开辟了新领域;提供优质沼肥, 促进了绿色有机食品的发展, 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注入了新的内容。

农村沼气建设与发展 篇9

1 农村沼气在新农村建设中取得的成效

1.1 沼气建设能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效益低下, 农民增收缓慢, 是制约当前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发展农村沼气, 在解决群众生活用能的同时, 带动了生态养殖业和高效种植业的发展, 不仅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 而且从各个方面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1.1.1 节约能源

建设1个10 m3的沼气池, 并进行“一池三改”, 需投资3000元左右, 使用15年以上, 年产沼气300~350 m3, 可满足一家4~5口人烧水做饭和点灯的生活用能, 节约煤电等费用700多元。

1.1.2 促进了全市养殖业的发展

沼液是一种优质饲料, 尤其与低成本养猪技术配套, 效益更为显著。建池户一般养猪3头, 年可获利500多元。

1.1.3 推动了蔬菜、果品等无公害农产品的健康发展

施用沼肥后, 土壤有机质提高, 减少了化肥、农药对农产品、土壤和水体的污染, 为发展无公害农业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沼液、沼渣通过发酵后, 有效地抑制了病虫害的发生, 是很好的无公害肥料, 年可节约农药、化肥开支300多元, 生产的纯绿色蔬菜、果品色泽好、果型整、口感佳, 价格是普通蔬菜、果品价格的1.5倍以上。同时, 通过沼液浸种、喷施叶面肥以及沼渣作底肥, 可促进粮食增收、果蔬增效。增产增收达800多元, 保守地计算每户年增收节支达2 300元左右。

1.2 沼气建设能改善农村环境实现村容整洁

目前, 古交市农村还普遍存在“脏、乱、差”的现象, 厕所大多数使用的是简陋的旱厕, 畜禽粪便则是任意堆放, 由于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处理, 粪水横流、臭气熏天, 污染问题严重, 既影响农民的生活质量, 也容易导致疾病、疫病的发生。自实施沼气建设后, 修建沼气池与改圈、改厨、改厕同步进行, 既能改变农村人畜粪便随意排放状况, 又能将人畜粪便经沼气池进行无害化处理, 把农村环境卫生问题解决在家居、庭院和街区之内, 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状况, 使广大农民走向清洁、卫生的健康之路。目前, 全市凡是沼气集中连片发展的村庄, 村容村貌均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条件好的地方, 还综合配套了房屋改造及道路、庭院等基础设施建设, 村里住户的环境已逐步清洁、整齐、美观, 极大地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1.3 沼气建设能提高农民素质实现乡风文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外部形象与内在素质的统一。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农民, 农民的素质决定农村文明的程度。因此, 古交市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在提高农民的内在素质上, 引导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跟上时代步伐,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而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 其本身就是一项科技含量较高的项目。古交市岔口乡寨底村, 全村90户就有79户建起沼气池, 为了保证沼气池全年正常产气, 许多农户认真听讲、刻苦钻研, 熟练掌握了沼气的日常管理、安全使用、沼肥的综合利用、种植及养殖等一系列综合技术, 村主任还利用百忙之余研究制作了半自动冲厕器。沼气建设, 不仅充分调动了全村农户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 使他们把精力投入到将实用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行列中去, 提高了他们的科技水平, 而且也促进了农民思想的转变, 封建迷信、赌博打架的少了, 崇尚科学的多了, 有力地促进了乡风文明建设。

2 沼气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认识不到位建池积极性不高

由于农民素质和经济意识的原因, 农民在采用新技术时往往只看到真正的实惠以后才乐于接受, 而古交市是工矿城市, 煤炭资源丰富, 沼气又是一门新技术, 因此, 不少农户对沼气建设持观望心态。一是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依赖国家、政府投资修建;二是受以前建设质量的影响, 怕技术不过关, 资金投入不成功。

2.2 农户条件不到位建设进度缓慢

全市1 900户国债项目户, 纳入规划建设的农户, 因家庭经济条件、人员结构、地理位置的参差不齐, 影响到沼气建设进度。一是相当一部分农户因资金困难而难以建设;二是有的农户因家里主要劳力外出务工, 家里无人建池;三是有的农户院落较小, 受地形所限不具备“一池三改”的建设条件, 只建一座沼气池, 又无法达到“一池三改”的标准要求。

3 采取的主要措施

3.1 统筹安排科学规划

全面推进沼气建设, 实现持续快速发展, 就必须统筹安排, 切实搞好规划, 增强工作的计划性。古交市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组织力量, 因地制宜, 科学编制全市沼气发展“十一五”规划, 积极推广“猪—沼—果、菜、粮”生态模式, 把种殖业、养殖业发达的区域和有退耕还林任务的乡镇作为重点, 抓重点带一般, 先易后难, 保证了农村沼气建设有计划、有步骤, 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

3.2 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古交市委、市政府从市情民意出发, 把农村沼气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 提出了大力实施沼气富民工程的发展战略。2004年、2005年分别将沼气建设作为农业的“实事和重点工程”, 并成立了以分管市长任组长, 财政、农业、计划、科技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工程建设领导组, 设立了以农业局局长为主任的领导组办公室, 负责项目实施的综合协调工作, 针对项目村的实际情况, 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对项目进度、组织管理等进行了详细的安排, 并明确提出了各乡镇长为第一责任人, 采取了主要领导包乡, 一般干部包村, 农技员包户的办法。项目建设中, 市级主要领导经常深入项目村, 检查指导, 帮助解决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困难, 确保了项目工程的顺利实施。

3.3 强化培训搞好服务

为切实加强和改善技术服务工作, 古交市开展了多层次、多方位的培训、服务工作。一是对已持证技工进行了再培训, 让他们熟练掌握“一池三改”标准化建设、日常管理、安全使用、维修保养等技术, 为沼气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一支可靠的技术力量;二是对项目农户进行技术培训, 2年来分别在邢家社、岔口、梭峪等乡镇多次举办沼气技术培训班, 使农户懂得沼气发酵及日常管理应注意的事项和综合利用技术;三是针对工程建设中技工短缺的情况, 采取“传、帮、带”的方式, 即让1个熟练技工带3~4个小工, 传授沼气技术, 这样既保证了工程质量, 又加快了建设进度;四是建立了沼气服务公司, 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 满足农户对沼气日常管理、沼气配件供应及维修等技术的服务需求, 真正做到农户想建有人指导, 农户想学有人培训, 使用不正常有人服务;五是成立沼气协会, 充分发挥协会的优势, 通过技术交流, 指导和帮助农户开展沼气综合利用技术, 达到增收致富的目的。

3.4 多方筹资加大投入

发展农村沼气, 资金是保证。沼气建设是一次性投入, 长期受益的农村小型公益设施, 大部分农村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乡镇的农户, 由于一次性投入较大而难以实施, 为此古交市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吸引和调动全市各方面力量投身于沼气建设, 多元化增加投入。一是古交市政府加大了对沼气建设的扶持力度。除保证每户配套400元外, 又由于水泥、砖等建材价格上涨, 每户多补助了364元, 今年还为建池的养猪户补助300元, 各乡镇也鼎力支持, 多则每户补1 000元, 少则每户补300元, 通过政策扶持引导, 调动农民的建池积极性;二是充分地发挥农民的投资主体地位作用。广大农民既是受益者, 又是投资者, 古交市因地制宜, 以科学求实的态度组织引导群众发展沼气, 确保建一户、成一户、用一户, 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效益调动广大农民的投入积极性;三是林业、农业、环保、水利等部门都在资金上对沼气建设给予了适当的倾斜和支持, 特别是对贫困农户专门安排扶贫资金, 使古交市对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投入形成了一个滚动发展的机制, 构成资金的投入与回报的良性循环。

3.5 严格管理强化监督

3.5.1 加强对用户的管理

施工完毕后, 每个项目户实行“三标明”制度, 即在项目户门口悬挂门牌, 门牌上标明技术服务电话和监督电话;厨房墙上张贴《农村户用沼气安全使用和管理》挂图;沼气池盖上刻建设时间和持证技工证号, 并详细填写用户档案, 档案由农业局环保站管理。同时定时上报电子档案, 以便上级部门及时了解建设情况。

3.5.2 加强对建材管理

建材实行专人专库管理并严格履行出入库手续, 由项目村负责人按建池户数统一领取后再分发给农户, 每个项目户领取材料后签字。

3.5.3 实行工程监理

经常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 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检查, 并成立了由计划、财政、农业有关人员组成的验收小组, 制定了《古交市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验收办法》, 对沼气用户进行严格验收, 有力地提升了项目管理水平和建设质量。

3.6 宣传引导营造氛围

沼气建设关系到千家万户农民的切身利益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健康发展。为了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户对沼气建设工程的认识, 坚持从宣传开始, 充分发挥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的作用, 充分借助广播、标语、宣传栏等多种形式, 加大新闻宣传和社会宣传力度, 广造舆论, 营造氛围。同时, 结合科技入户工作, 组织技术员进村入户, 通过典型示范、对比算账、入户宣讲、信息发布等方式, 提高农民的认识水平, 使农民自觉地参与到沼气建设中来, 以加快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摘要:针对当前农村沼气建设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做了深入的分析探讨, 并从6个方面阐述了沼气建设采取的措施, 为今后大力实施农村沼气,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保证。

农村沼气建设与发展 篇10

改善民生办实事

2008年, 甘肃省委、省政府将“新增15万户农村沼气用户”列为为民兴办的14件实事之一。为了保证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 确保按期高标准完成建设任务, 使这项民心工程落到实处, 省上筹措3300多万元经费用于农村沼气项目建设, 省农村能源办公室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14件实事”实施方案, 制定落实的具体措施, 明确管理责任和实施步骤, 并对75个项目县的项目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进行了项目建设、技术规范、安全管理, 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全省各地通过加大培训宣传力度、积极落实政府配套、开展项目整合建设等措施, 积极应对自然灾害、建材价格上涨等造成的不利因素影响, 扎实开展了项目建设工作。全省75个项目县 (市、区) 均在年内完成了建设目标。截至2008年底, 全省完成沼气池建设任务15万户, 完成“三改”建设任务13.2万户, 约有14.1万户投料使用;完成乡村服务网点250处、养殖小区沼气工程25处、联户沼气57处。另外, 列入亚行项目扶持的天水澳牛乳业有限公司大型沼气发电工程项目, 建成1000立方米大型沼气发酵池一座, 并配套安装沼气发电机组。该项目已经进入了试运行阶段。

沼气扮靓新农村

为了加强甘肃省农牧厅确定的新农村清洁能源示范点建设, 省农村能源办公室负责人多次带队到泾川县两个新农村示范点进行实地检查和督导, 指定一名副调研员蹲点指导, 积极扶持项目村开展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网点建设。目前, 泾川县两个示范点已完成建设任务, 已顺利通过了省委社会主义新农村领导小组的验收, 并获得了省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先进县的光荣称号。同时, 省农村能源办公室大力开展“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工程”项目试点建设, 按照省里的统一安排, 积极配合省教育厅、省财政厅, 完成了项目考察、图纸设计、技术培训等工作。目前首批试点建设的108处学校, 已有约70%完成建设任务。项目建设通过推广沼气综合利用等技术, 推进农村中小学改厕治污和提供清洁能源, 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加大服务解难题

根据农村能源项目建设的要求和各地的实际需要, 省农村能源办公室在民乐县、山丹县、榆中县等地举办了6期沼气生产工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班, 培训鉴定合格沼气生产工435人, 使全省持有国家沼气生产工资格证的农民技工达到8308人, 为农村沼气项目的顺利实施和今后项目的申报奠定了基础。同时, 大力宣传农村能源行业法律法规, 完成了第三轮行政执法人员换证培训工作, 并组织执法人员对榆中、会宁、庄浪、静宁等地近20家太阳灶生产企业进行了执法检查, 基本掌握了全省太阳灶生产企业情况, 为进一步规范行业管理奠定了基础。组织技术人员先后在榆中县来紫堡乡冯家湾村、定远镇猪嘴岭村举办了“项目户沼气池运行管理与维护使用”讲座2次, 培训农民246人;同时, 深入到200个沼气项目户家中, 通过“问、查、排”等方式, 平均为每个用户解决了2个以上的具体问题。

创新机制促管理

甘肃省农村能源办公室将养殖小区小型沼气工程、联户沼气试点项目的试点建设工作和完善农村沼气建设后续服务管理的长效机制作为今年的创新点来抓, 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主要是采取先行示范、逐步推开的项目建设思路, 选择了通渭、甘谷等建设条件相对成熟的项目点先期进行示范建设, 并聘请农业部成都沼气科学研究所作为项目设计、技术指导单位, 完成了施工图纸的设计, 将23个项目县集中到兰州进行了技术培训, 目前大部分项目县基本完成了项目建设任务, 项目运行情况良好。在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管理方面, 按照实现“社会化服务、物业化管理、产业化发展”的总体要求, 结合当地社会经济状况、农村户用沼气发展现状、项目农户的意愿等实际情况, 以及近几年探索和尝试的经验教训, 进一步完善了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管理的长效机制和网络体系。通过总结我省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管理方面的成果, 组织人员编制了《全省农村沼气乡村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办法 (试行) 》。同时, 积极指导各项目县开展后续服务网点运行机制、管理办法的制定工作, 基本形成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管理体系, 各项目县均已基本建立行之有效的后续服务管理机制, 全省农村沼气后续服务工作正逐步走上正规化、科学化、长效化。

浅析济源农村沼气建设 篇11

河南省济源市沼气建设同全国一样,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70年代两次建设高潮,但均因技术落后、建材质量低等原因,未能大面积推广。

2006年以来,济源市把农村沼气建设作为贯彻落实河南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好的实事来抓,出台政策、科学规划、规范程序、统一标准、集中连片、整村推进、严格验收、加强监管,全市农村沼气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至2014年年底,济源市沼气用户达到4.88万户,其中大中型沼气工程33处,集中供气1.19万户,户用沼气3.69万户。

在沼气建设快速推进的同时,济源市建管并重,把沼气后续服务作为推进沼气建设、提高沼气使用率的重要手段来抓,不断建立健全市、镇、村三级沼气服务体系,累计建设、完善市级服务网点1个、镇级服务网点11个、村级服务网点274个,服务体系覆盖济源沼气用户,做到了“小问题不出村、大问题不出镇、疑难问题不出市”,确保了沼气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二、济源农村沼气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促进农民增收

户用沼气工程和大中型沼气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进一步提高了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增收节支。据调查,1座10立方米的沼气池正常使用,每年可产沼气约500立方米,节省煤800余元,可产优质沼渣、沼液15吨,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年可节支700元左右;把沼气综合利用与发展庭院经济、发展生态农业联系起来,沼肥作为高效有机肥,肥效能提高30%左右,同时减少农药使用量70%,在提高农产品品质的同时,实现了作物的无公害生产。

综合计算,一座沼气池每年增收节支1500元左右,且一次投资多年受益,是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据初步统计,济源市沼气池年产沼渣、沼液85万吨,利用沼渣、沼液大力推广的“畜—沼—果”“畜—沼—菜”“畜—沼—粮”等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达16万亩次,加上农户使用沼气,济源市每年可增收2000万元以上。

(二)助力节能减排

济源市各种类型沼气池(工程)每年可处理畜禽粪便43万吨,年可产沼气2000万立方米,在满足沼气用户生活用能的同时,年节约标煤近1.7万吨,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3万吨。济源市沼气用户使用沼气,相当每年少用39万立方米的积材,相当于保护11.7万亩速生林或468万亩杂灌林或58万亩松杉林。通过沼气建设促进了家居环境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和农村环境优美化,农村沼气已成为农村节能减排的主力军。

(三)改善生态环境

沼气的规模化建设和快速发展,使得济源市农村村容村貌更加整洁、生态环境全面改善,沼气建设逐渐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和重要组成部分。一是进行“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建设,改变了过去“粪水四处流,苍蝇满天飞”的脏、乱现象,解决了农户做饭、照明问题,满足了广大农民对使用优质、清洁能源的需求,缓解了农村能源短缺矛盾,减少了生活垃圾排放,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二是在养殖场(小区)进行沼气工程建设,减少畜禽粪便乱排乱放,减少了对空气、土壤及地下水的污染,从而使生态环境大为改观。三是通过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在提高农产品品质的同时,减轻了环境污染,改善了人居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

三、济源农村沼气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后续服务不尽完善

由于济源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在农村留守的是老幼病弱,对沼气池的应用管理不到位,致使许多沼气池弃用。虽然济源加大了农村沼气服务网点的建设力度,对沼气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但由于人员工资不断提高,沼气服务工作又脏又累,服务网点经项目建设起来后,经营收入偏低,又无后续资金扶持,往往无法保证服务人员的正常收入,导致服务人员流动性大,积极性不高,服务区域的沼气使用就会受到影响。

(二)原料短缺日益凸显

随着沼气用户不断增多和畜牧养殖区域分布不均,人畜粪便等原料不能满足需要的问题日益凸显,部分区域原料供应不足,影响正常使用。

(三)沼气工程发展不均

由于大中型养殖场区建设需要,群众对大中型沼气工程发展积极性高,但大中型沼气工程投资大,每年能享受国家补贴的数量有限,养殖场垫资较多,融资困难,制约了沼气工程的发展。

(四)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由于济源市户用沼气池和沼气工程使用年限增加,户用沼气池三口未加盖、管道灶具老化等原因,后续服务跟不上,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逐渐增多。

四、济源沼气发展对策

(一)提高服务能力

三分建池,七分管理,必须提高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大沼气服务体系建设和管理的力度。通过各级资金扶持,进一步完善市、镇、村三级服务体系;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服务能力,确保沼气安全使用发挥效应。

(二)加快沼气工程建设

随着济源市沼气普及程度不断提高,天然气和煤气在济源市农村的发展,户用沼气建设趋于饱和。应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围绕养殖场(区)发展先进工艺的大中型沼气工程。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积极推广秸秆沼气、沼气发电、沼气贮运等技术,推进养殖场(区)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衔接,促进循环农业加快发展,进一步提高沼气普及率、使用率,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用能水平,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三)建立沼气基金

随着沼气使用年限增加,沼气池病池废池数量不断增加,尤其是沼气工程一旦出现问题,影响更大。应根据辖区沼气使用情况,合理安排专项经费,探索建立沼气维修基金,用于沼气工程、沼气池的维修维护、沼气从业人员培训等,从而提高沼气利用率,确保沼气正常使用发挥效益。

农村沼气建设与发展 篇12

关键词:农村沼气,现状,问题,对策,宁夏彭阳

国家提出“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技术, 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保护土地和水资源, 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利用体系, 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总体要求。彭阳县紧紧围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不断开拓创新, 积极探索实践, 认真组织落实, 农村能源建设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明显[1,2]。彭阳县地处宁南山区六盘山东麓, 是一个农业县, 总人口26.2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23.4万人, 总农户5.04万户。全县辖12个乡镇, 156个行政村。近期笔者对2003年以来国家批复建设的244个项目村随机抽取了9个项目村490户, 进行入户调查。

1 农村沼气建设需求情况

1.1 沼气池需求

彭阳县共有农户5.04万户, 目前已建设沼气池15 332座, 约占总农户的1/3。而该县的实际情况是约50%的农户举家外出务工或家中无劳力, 从2011年项目建设落实情况看, 因农户自筹资金困难和其他客观因素影响, 农户建设沼气的积极性不高。

1.2 沼气服务网点需求

彭阳县在宁南山区, 农户居住特别分散, 要加强后续服务, 还需进一步加大服务网点建设密度, 配套完善网点基础建设。

2 农村沼气项目建设现状

2.1 农村沼气项目建设情况

2003年以来, 彭阳县累计建设完成沼气池15 532座, 全县沼气入户率达到32.4%, 同步配套改厕15 532座、改圈15 532座、改厨15 532户, “三改”到位率100%, 建设暖棚或秸秆覆盖等简易保温设施15 532座;建设县级沼气服务站1处;沼气村级服务网点原则上按照具备“六个一”, 即1处服务场所、1处原料处理贮存装置、1套进出料设备、1套检测设备、1套维修工具、1批沼气配件;同时做到“五个有”, 即有服务人员、有场所、有设备、有配件、有记录进行建设, 目前建设村级服务网点150处。

2.2 农村沼气使用情况

通过对红河乡常沟村等9个项目村490户户用沼气池的使用情况调查, 从结果看:正常使用的沼气池有169户, 占调查户的34.5%;间歇使用的有66户, 占调查户的13.5%, 其中:原料短缺的18户、短期外出务工的9户、自我管护不当的37户、其他原因2户;弃用沼气池232户, 占调查户的47.3%, 其中:完好池因举家外出或家中无劳力弃用的有91户、因无入池原料或有替代能源弃用的141户;报废沼气池23户, 占调查户的4.7%, 其中:因自然灾害 (地震、水毁) 损坏报废的8户、因住房搬迁报废的15户。保温措施主要是靠暖圈和冬季池上盖秸秆等简易保温措施。沼渣、沼液利用率100%, 沼渣主要用于农作物底肥和种肥, 沼液主要用于农作物追肥。

沼气服务情况一般为建设过程服务和建后管理服务[3,4]。在建设过程服务上, 彭阳县采取能源站技术人员包片管理, 技工承建 (承包服务) , 包括装料启动、配件安装和运行日常管理指导培训服务, 服务面100%;建后管理服务采取有偿服务, 在各个项目村设立服务网点, 目前业务工作由县级服务站管理, 逐步鼓励引导乡村网点服务人员承包经营, 倡导农户按照“入会自愿、退会自由”的原则, 成立农民沼气服务协会, 规定服务内容和收费标准。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 吸纳沼气农户加入协会。但目前基本上以公益性服务为主。从调查结果看, 所有村级服务网点全部运营, 按照“六个一”标准进行建设, 但网点效益较低。

通过调查推算, 全县沼气池使用率为48%, 弃用率为47.3%, 报废率为4.7%, 经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民常年举家外出务工导致部分沼气池弃用。通过调查, 笔者发现部分农户举家外出务工, 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搬迁进城, 导致19%的沼气池弃用。二是沼气池发酵原料紧张制约沼气正常使用。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村庭院经济也在逐步萎缩, 很多养殖户放弃养殖业, 导致沼气发酵原料的供给不足, 影响了沼气池产气率和使用率。情况严重的甚至出现闲池、弃池现象。三是沼气池配套产品的质量制约沼气使用效果。个别农户管理不善, 因沼气池配套产品质量问题而影响沼气的使用, 如管路老化、集水瓶损坏、净化器漏气、灶头开关及点火设施损坏等。农户又不愿意出资购买新产品而间歇使用。四是该县地处北方, 冬季管理不善, 沼气难以越冬。入冬以后, 由于持续低温影响或受极端低温影响 (常年-24℃) , 加之农户保温措施不到位, 致使沼气池发酵原料无法越冬, 一般从当年10月至翌年6月期间无法使用, 尤其是2011年冬天的持续低温, 将大部分沼气池“冻死”, 加之春夏池温升温慢, 导致常年运行时间短。五是受自然灾害或住房搬迁等不可抗拒的因素影响, 导致沼气池报废而无法使用。目前, 受“5·12”汶川大地震和夏季汛期洪水等特殊灾害破坏或住房搬迁等因素影响, 致使个别沼气池损坏而报废。

2.3 农村沼气效益发挥情况

一是巩固了生态建设成果。建一座8 m3的沼气池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 每年可节约薪柴2 t, 相当于0.23 hm2生态林年蓄积量, 或者相当于保护0.4 hm2地的1年产草量。全县15 532座沼气池, 按照48%的使用率正常使用7 455座, 每年可节约薪柴1.49万t, 保护生态林1 733.33 hm2。二是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彭阳县坚持把农村沼气池项目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统一规划, 同步推进, 使人居与圈舍分离。同时, 使大量牲畜粪便得到有效处理, 有效美化人居环境, 改善村容村貌, 减少了农民劳动量, 为农民生活提供了方便, 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三是促进了农民增收。建一座沼气池, 年产沼气385 m3, 可替代煤炭节省燃料费400元, 年产沼肥10~15 m3, 可节肥150元, 带动养殖业增收600元, 共计年节支增收1 150元。全县15 332座沼气池, 按照48%的使用率正常使用7 455座, 每年可为农户节支增收近857万元。

3 当前农村沼气建设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3.1 项目建设适宜户减少

近年由于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 多数农户牲畜、生猪饲养量锐减, 建设沼气池缺乏粪源, 无法投料难以正常运行。导致项目建设适宜户减少。

3.2 劳动力缺乏

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或者外出务工, 剩下的主要是老人、妇女和儿童, 因砂子、石子等建设材料难以筹备, 只得放弃项目建设。

3.3 沼气池启动投粪用水缺乏

天气长期干旱, 蓄水困难, 影响了沼气池的正常装料启动运行。

3.4 后续管理经费不足

沼气项目建设资金属于国债资金, 资金管理严格, 只能用于项目建设而不能用于沼气后续管理费用支出, 加之目前沼气乡村服务网点尚处于起步运行阶段, 无后续管理经费和服务人员工资, 沼气建后管理工作运行缺少保障, 直接影响着沼气事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4 发展对策

农村沼气推广建设工程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 如何将好事办好, 让农民群众切切实实得到实惠至关重要。经过分析, 笔者认为, 在今后发展沼气的过程中, 应着手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4.1 多措并举, 解决肥源紧缺难题

立足充分利用畜禽粪便这一前提。加大对散养农户的扶持力度, 鼓励农户进行养殖, 在增加农户自身收入的同时, 解决沼气肥源问题, 提高户用沼气使用率。

4.2 加强后续服务与管理

良好的后续技术服务支持, 是沼气建设使用成功的关键。各村级沼气服务网点人员要提高技术指导和服务水平, 解决农户自身不能解决的问题;同时, 采用多种形式对农户开展沼气建设使用知识培训, 让他们会建、会用、会修, 并建立沼气用户使用档案, 实现跟踪管理和服务。

4.3 对沼气村级网点服务人员进行适当的补贴

目前彭阳县已经建设村级沼气服务网点150个, 尚处于网点运行起步阶段, 完全靠市场化运作还很难, 服务技工靠服务沼气用户收取的服务费难以维持生活, 建议上级部门每年为服务技工补贴5 000~8 000元的补助, 以提高服务技工服务沼气用户的积极性。

4.4 增加投入, 提高沼气池使用率

因沼气灶具、管路、配件使用多年导致老化和破损, 仅靠农民自发的更换和维修有一定的困难, 建议政府给予适当更换配件和用气补贴, 确保每口沼气池都能正常使用, 以提高沼气池使用率[5]。

参考文献

[1]丁学仁, 郝忠华, 刘国华, 等.农村沼气工程综合利用现状及发展浅析———以沙坡头区为例[J].宁夏农林科技, 2012 (7) :133-135.

[2]周露茜, 黄建强.农村沼气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湖南省隆回县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6) :272.

[3]纪军锋.彬县农村沼气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7) :267.

[4]张志杰, 尹静章.发展农村沼气工程的对策[J].科技信息, 2012 (15) :423.

上一篇:柔性建设下一篇: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