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沼气池存在的问题

2024-06-25

农村沼气池存在的问题(共8篇)

农村沼气池存在的问题 篇1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农村沼气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项目。它能给社会和个人带来许多好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农村办沼气的好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可以变废为宝,解决农村燃料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农村修建一口8-10立方米的沼气池,只要发酵原料充足,管理得好,每年可以提供450—550m3的沼气,能为3—5口人的家庭解决点灯、煮饭的用能问题。每年可节省燃料和电费1300元左右;减少农药和化肥使用量,节支150-200元,养畜增效300元,生态模式增效400元左右。一口沼气池直接效益2000元以上,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第二、可以保护森林资源。沼气作为一种优质能源,可以解决农民的生活用能,缓解农村能源紧缺局面,减少农民对森林的砍伐和植被的破坏,有利于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恢复。一口沼气池,每年为农民节省柴草3t,相当于保护5亩薪炭林的年生长量。

第三、可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沼气肥料比一般粪坑的氮、磷、钾元素高出60%左右,作物吸收利用率高20%,增产可达18%。沼肥中还有丰富的氨基酸、水解酶、某些植物激素和对病虫害抑制的物质,可以减少农业生产的农药和化肥使用量,还具有增加土壤有机质和疏松土壤的作用。

第四、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农村兴建沼气池,在短期内以低投入而改变农村的环境卫生状况,解决养殖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改变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环境,提高水资源质量,阻断疫病传染源,保障农民的身体健康,增强生态环境保护能力,促进构建和谐生态家园与农村文明进步的发展。

第五、节省劳动力和资金。可以减少农民拣柴、运煤的大量劳动力,投入到其他行业第一线上去,开辟经济收入门路,使农民得到实惠。有利于建设经济繁荣的新农村。第六、增强科学意识。通过沼气宣传,推动农民学科技用科技意识,提高科学理论素质。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农村。

农村沼气池存在的问题 篇2

1 农村沼气建设的可行性

1.1 可获取的原料

沼气池就像一个转换器, 有输入才会有产出。因此, 《农村沼气池建设技术规范》明确规定:1口沼气池必须至少养猪3头以上。还对养猪的饲料和喂养方式做出指导性说明。养猪的数量和质量对于计划建造沼气池的农户来说, 是必须考虑的第一要素, 也是沼气推广部门对农户建造沼气池进行可行性分析的第1个考察指标。鼓励农户养猪, 也是政府政策导向应该考虑的问题之一。原料的可获取度还包括猪圈离池远近这个因素, 在“一池三改”、“三改五建”时, 要考虑该类因素。

1.2 地质地势构造评估

农村发展沼气的有利之处在于农户房屋周围有较开阔的空间, 可以用来建造沼气池;城镇的集居模式限定了居所的外延空间, 因此一般城镇居民就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即便有养殖场) 。因为特有地势而不能建造沼气池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地质构造引起的问题要复杂得多。进行可行性研究时, 必须准确评估地质构造, 如果可行, 还要进行成本的评估, 并根据评估结果设计适当的建设方案。

1.3 技术可行性

根据调查, 当地仍然存在一些沼气池由于建造技术不过关而不能用的情况, 也有的沼气池离住宅太远而气压不足。因此, 仍然有必要从技术可行性方面进行考察。技术的可行性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针对特殊地质建造沼气池的技术成熟度; (2) 沼气生产工艺的规范化程度; (3) 技术工人的专业化程度。

1.4 投资金额

为了更好地发挥沼气池的功效, 建造沼气池一般要求配套“三改”, 即改厕所、厨房和猪圈。单纯建造1口沼气池成本大概在1 300元, 如果地质复杂, 成本达2 000元以上。如果配套改造, 另外还需要3 000~5 000元。为了避免沼气池建成后荒废的情况发生, 针对特定农户进行沼气池建造可行性分析时, 必须特别注重家庭的经济情况, 不能因为建造沼气池而让农户从此“残废”。政府部门的首要任务是想办法帮助农户脱贫, 而不是建沼气池。沼气是节能省钱的方式, 但不是脱贫致富的大道。

2 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规划, 无序发展

据了解, 目前大多数户用沼气池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建池户各自行事, 沼气池建设没有与村庄建设及畜禽养殖小区建设统筹考虑, 无序发展, 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2.2 重沼气池建设, 轻建后管护

一些地方为完成沼气建设计划任务, 在前期建设上花了很大精力;但在建后使用管护上缺乏必要的措施。

2.3 重沼气使用, 轻综合利用

很多建池户认为建沼气池的主要目的是产沼气, 解决燃料问题, 沼气发酵后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程度不够, 不能充分发挥沼气建设的综合效益。其实, 沼气只是原料中碳氢化合物, 原料中的营养成分大部分保留在沼液沼渣中, 是优质的有机肥料, 通过合理施用, 搜集处理成可贮存商品肥, 对延长产业链、实现产品的增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2.4 服务体系不健全, 沼气产业没有形成规模与档次

部分建池乡村, 沼气设备无处买, 出现故障无处问, 使用技术无处学, 农村沼气培训与服务体系几乎空白。部分沼气设备生产企业制造业比较落后, 尚未形成产业规模, 技术研制及创新能力缺乏, 先进技术引进意识薄弱。

2.5 相关法规政策不完善

相关法规与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实与制定, 如部分沼气设备生产的税收能否进一步优惠, 能否加大沼气相关技术的研制经费与技术力量投入, 沼气发电并网的价格确定等。

3 结语

沼气建设是一项科学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其开发利用经历了不断认识、不断实践、不断提高的发展过程。现在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沼气发酵工艺和与之相适应的沼气池型———水压式沼气池、强回流式沼气池。其结构是直管进料、中途取肥、自动溜出不用人出料, 并且产气量高, 使用方便, 造价低廉, 很受群众欢迎。但是, 近年来沼气发展暴露出的问题和沼气发展上曾经出现“两起两落”表明, 如果不能遵循“循序渐进、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的原则, 那么就有可能重蹈历史覆辙。

参考文献

[1]周孟津.沼气生产利用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5.

农村沼气池存在的问题 篇3

关键词 农村沼气;国债项目;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214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7--02

贵港市坚持把发展沼气池作为建设生态文明、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的重要工作来抓,并列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对2011年中央投资沼气建设项目的实施,通过听取汇报,查阅项目建设档案、财会资料,采取随机抽查方式,深入村屯实地调查走访项目农户,与建设单位、项目村干部进行交流与探讨并交换意见,针对我市沼气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问题与对策。

1 沼气建设的现状

平南县2011年中央投资农村沼气项目建设在21个乡镇216个行政村建设3200户沼气池,并结合改厨、改厕、改圈“一池三改”配套建设。项目总投资1392万元,其中中央投资640万元,地方配套144万元,群众自筹608万元。每个项目户建1座8 m3沼气池,每户平均投资4 350元,其中:中央补助2 000元,地方补助450元,农户自筹1 900元,农户可投工投劳代资。经过一年的努力,平南县自查基本完成了项目建设计划任务,于2012年底向国家农业部提出了竣工验收申请。

2 项目验收的具体做法

2.1 现场抽查情况

验收组根据平南县提供的用户档案,随机抽查了10个乡镇120个项目村1 780户项目户,沼气池完成1780户,占抽查数100%,完成改厕1780户、改厨1780户,改厨、发送厕率100%、养猪农户全部进行改圈,改圈率达100%;“三公开”宣传1780户,占抽查户数的100%,正常使用3 100座,占任务96%。

2.2 资金到位、使用及财务管理情况

经认真审查项目财务账,资金到帐合计784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640万元,自治区配套144万元。中央補助资金支出以补助每个项目户现金、技工工资、沼气炉具及配件,以及少部门项目村补助进出料管。国债资金实行专户专账管理,专款专用,会计核算及账务处理较规范,在所有重大方面公正地反应了平南县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资金的来源、运行情况。

2.3 “一池三改”建设工程质量情况

根据现场随机抽查1 780项目户,“一池三改”质量好的1 660户,占抽查户数的93.2%,改厨质量好的1 500户,占抽查数的84.2%;改厕质量好的1 312户,占抽查户的73.7%;改圈质量好的1 086户,占抽查户的61%;管路安装质量好的1 700户,占抽查户的95.5%。

2.4 制度建设、操作规程及档案建档情况

为认真实施好农村沼气项目国债建设,平南县成立了县能源生态家园富民工程领导小组,由县分管领导任组长,成员从县政府办、林业、财政、计划、卫生、能源办等单位抽调组成。制订出2011年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实施方案,建立健全项目管理责任制,抓好任务的分解和落实,把项目的完成量作为年度考核工作。县林业局、农村能源办和有关乡镇具体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农村能源办负责技术指导,物资供应,并与项目户签订建设合同。严格执行持证上岗,专业技术人员承包施工制度,严格按国家有关操作规程组织施工,执行了项目的公示制,让广大群众了解国家政策和项目实施办法,保证了沼气池建设质量。项目档案资料比较齐全,管理比较规范,所提供的档案资料基本符合验收要求。

2.5 项目实施与运行情况

平南县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沼气国债项目工作,工作思路清晰,措施得力,效果显著。通过认真组织实施,宣传发动、公开国家补助政策和补助标准、自愿报名、公开项目户名单、发放补助物资及组织施工队承建,层层负责,确保项目正常运行。

2.6 项目效益与建设评价

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项目农户用上了优质的沼气燃料和高效的沼液、沼渣有机肥料,沼气用于做饭,沼肥用于种果、种菜等,沼气综合利用开展普遍。节省了薪柴,保护了森林资源,节约了化肥农药开支,降低了生产成本,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项目完成后每个项目户可实现增收节支3 200元以上,全县年新增经济总收入7 780万元,年节柴6 880 t,少砍伐林木224 hm2。项目建设综合效益十分显著,基本实现了预期的目标。总之,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促进节能减排,改善农村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效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十分可观。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项目任务多分布分散,经验收工作带来困难。(2)个别建池标志不够规范。一些项目户刻写建池标志的地方不够明显;有的被猪圈覆盖了一部分,使得标志不够完整。(3)有少部门技术员安装的管道不够规范。

4 验收结论和整改建议

4.1 验收结论

经验收组随机抽查1 780户,其中沼气池完成1 780户,占抽查户数的100%,“一池三改”完成1780户,占所抽查的100%。项目实施指导思想明确,管理比较规范,财务收支比较真实,技术比较到位,工程建设质量良好,但极少数农户的厨房改造标准偏低。国债项目资金实行专户专账管理,各项收支手续比较齐全,在所有重大方面公正地反应了平南县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资金的来源、运行情况。中央资金全部用于项目建设上。项目文件档案资料比较齐全,项目建设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基本达到了验收标准要求。项目运行良好,项目实施后已初步产生了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

4.2 几点整改建议

(1)建池相对集中,注重质量实效的同时还要便于检查。(2)加大力度宣传沼气安全作用、安全管理知识以及沼气综合利用常识,使项目户充分掌握沼气安全和实用技术,防止沼气事故发生。(3)加强建后管理,发挥120个网点的作用。做到建好沼气池一座,成功一座,使用一座,发挥效益一座。

农村能源沼气池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4

——关于在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对农村能源工作沼

气池建设项目的调研报告

按照镇党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为指导,紧紧围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结合自身分管和驻村等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通过深入农户了解、组织村社干部座谈、相上级业务部门及技术人员咨询等形式,对我镇农村能源工作沼气池建设项目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就如何科学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充分发挥沼气池建设项目效益浅谈几点自己不成熟的意见,不妥之处,谨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分析全镇沼气池建设项目实施现状

近几年来我镇以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为主线,以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为重点,以推广“三沼”综合利用技术为手段,以科普宣传和技术培训为动力,大力推进农村沼气池项目建设,截止目前,我镇现有沼气池***眼(其中,***村***眼,***村***眼),户均达到***%,其中完成“一池三改”的***户,配套完成青贮氨化池***眼,新修圈舍***座,我镇清洁能源建设工作初见成效。同时,在对全镇***个村地理位臵、海拔高度等自然条件和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及群众自身素质等因素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沼气池修建标准和条 件,本人认为***等村比较适宜沼气池建设,应予以大力推广。

二、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虽然我镇的沼气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是一些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对沼气建设的意义了解不深,缺乏建池积极性。二是有些农户有等、靠、要的思想。国家给扶持就建,不给就不愿建,给少了也不愿建,没有认识到沼气建设关系到自己的卫生环境、生活环境、生活质量的提高。三是部分农户对沼气的认识仅限于解决点灯做饭,而对沼液、沼渣的使用可以增加土壤肥力、降低生产成本、改善农产品质量等方面发挥的综合效益缺乏认识

(二)客观条件受限制。一是近几年农村许多家庭不再搞家庭养殖,沼气原料不能自给;二是由于绝大多数农村男劳力进城务工,留守的老、幼、妇没有足够的体力和精力管理沼气。我镇的沼气池建设有两个建池高峰,一是春天年后男的尚未外出,一是秋天以后打工的回来,直接反映了这个问题。经调查,许多留守的妇女觉得备料出料太麻烦,不如用煤气、电来得省事,因此积极性不高。三是我镇经济贸易发达,铁路、公路交通条件便利,中片大部分村虽然地处川区具备较好的建池条件,但是由于当地群众经济状况和生活条件较好,已用上使用更加方便的电磁炉和液化汽,对修建 沼气池积极兴不高。

(三)建设模式较单一。我镇的沼气池建设主要集中在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池项目上,而学校、宾馆、医院、商店等人群密集的地方,尤其是各种大中型养殖基地沼气建设滞后,大中型沼气工程发展缓慢。目前我镇的养殖业发展势头良好,共发展规模饲养场***个,其中存栏***头以上的猪场***个,***只以上的羊场***个,***只以上的鸡场***个,奶牛场(户)***个,这些养殖场多数集中在居民聚焦区或靠近水源的地方,污水粪便直接排放,严重污染了农田、水源,给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例如:***

(四)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农村沼气池的数量不断增加,而服务人员却非常有限,导致沼气建设的后续服务严重滞后。沼气池出现不产气、漏水、漏液等现象后,农户个人不会维修,请专业人员维修麻烦,维修成本也较高,后来就干脆弃之不用了。例如:***村,建池时间比较早,技术水平有限,建好的沼气池不能产气,引发了一些群众对沼气技术的不信任,也影响了周边村庄群众的建池热情。***村沼气发展早,规模大,大多数农户都有,因早几年的建池技术已落后,夏天沼气用不完,沼液外溢,味道难闻。目前已有更新的建池技术,可以防止沼液外溢,但需对技术人员进行再培训,相应又出现培训费用负担问题。

三、建议采取的措施和办法

(一)加大宣传力度,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首先要培树一 批沼气池建设质量高、效益好、功能全、设施完善的示范村示范户。充分利用广播、标语、发放资料、组织学习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让农民充分了解到沼气建设的综合效益、国家扶持的优惠政策以及沼气的使用、维护的基本知识和技术,使农民自觉自愿地建上沼气池,正常持续地用好沼气池。同时,要求当地驻村干部和村社干部带头建沼气池,然后在村学校、村卫生室、小卖铺等公共场所、人群聚集的地方建沼气池,农户翻盖新房时连沼气池建设一步到位,通过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推动全镇农村沼气建设的纵深发展。

(二)合理规划布局,创新思路建设。一是针对我镇村与村之间经济发展、自然条件和群众素质差距较大的实际情况,在年未制定建设规划和年初确定建设任务时,要结合各村当地情况有所侧重和倾斜,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全年沼气池建设任务的全面完成,而且可以在全镇,甚至全县范围内树立沼气池建设示范村社,起到以点促面的效果。例如:可以向***村倾斜。二是适时推动中型沼气工程建设。针对我镇规模化养殖场和农副产品加工厂较多的实际情况,动员和要求他们修建统一规划、设计,高标准、高质量的中型沼气,(例如:***)不但减少了养殖场和加工厂的污水、禽畜粪便乱排放污染环境的问题,而且增加了清洁能源的利用率,缓解了在居民聚焦区的养殖场和农副产品加工厂同周边群众的矛盾,促进了和谐乡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三)丰富建设模式,提高综合效益。只有显著的效益才 是保证沼气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要跳出就沼气论沼气的传统思路,以建设生态家园的思路来定位沼气,引导发展沼气。沼液具有很强的杀虫效果,可谓“生态农药”。用沼液培育的水果、蔬菜产量高、品质好,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建议要把沼气建设与设施农业建设结合起来,促进我镇特色优势产业和高效设施农业发展,进一步发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农村沼气池存在的问题 篇5

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在百忙之中前来我镇检查指导工作,在此,我代表镇党委、政府向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下面我将全镇今年农村沼气池建设工作向各位领导作汇报:

一是抓组织领导。我镇把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工作纳入了《新农村建设规划》,作为改善农村卫生环境面貌,改变农民传统生产生活习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件大事、实事来抓。镇党委、政府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和分管副镇长任副组长,农科、财政、卫生、畜牧、村建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镇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时研究解决农村沼气建设过程中的资金、管理、服务、技术等问题。做到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工作队员包户抓,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了我镇农村沼气池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二是抓宣传发动。在农村沼气池工程建设初始阶段,我们针对群众认识不够、接受困难、怕担风险和部分村组干部“畏难发愁”等问题,通过召开村组“一池三改”生态家园建设动员会议、张贴标语、印发明白书、广播电视宣传等形式,引导农村干部群众提高发展沼气事业,改善生活环境,净化美化家园,建设生态秀美的新农村的重要性的认识。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等多种形式,组织部分群众到其它先进村组参观学习发展农村沼气的成功经验,切实感受“一池三改”生态家园建设的好处,激发了基层干部群众生态家园建设的积极性,为全镇发展农村沼气事业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是抓政策落实。我们严格按照“一池三改”每户15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同时,采取“政策推动,项目带动,社会联动,引导群众共同行动”的资金投入方式,拓宽筹资渠道,积极协调农村信用社和小额扶贫贷款,优先承贷给建池农户,有效调动了群众建池的积极性。目前,共在四个项目村发放小额信贷资金60万元,协调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35万元。

四是抓质量管理。为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我们坚持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专业施工、统一配套设施、统一检查验收的“五统一”原则。各村组织成立了专业施工队、技术指导队,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沼气池建成后,镇党委、政府组织农科、财政、林业、卫生、畜牧等有关部门组成检查组,严格检查验收,及时兑现补助资金,确保了建一处,成一处,发挥效益一处,真真正正让农民群众受益,得实惠。

五是抓典型示范。我们注重培育示范村和示范户,适时召开村组农村沼气工程建设现场会,强化典型引导的带动效应,增强示范、典型的辐射作用。号召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做到了镇有示范村,村有示范户,形成了层层有典型,级级有样板的良好局面。我们把沼气建设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开发利用农村新型能源相结合,带动畜牧养殖、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积极推广“一栏畜、一口池、一片菜”的“三位一体”种养模式,为推进农村沼气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使沼气工程的综合效益得到了较好发挥。

六是抓机制建设。为避免“重建轻管”、后续服务跟不上,力戒“一年用、两年荒、三年不用全抛光”的现象,我们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坚持“政策引导、多元参与、方式多样”和“服务专业化、管理物业化”的原则,加强农村沼气服务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建立健全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全镇已建立沼气服务站2处,村级服务网点13处,基本形成了左右相连、专群结合、功能齐全、运转高效、服务优质的农村沼气社会化服务网络,确保了后续服务跟得上,沼气工程能长期发挥效益。

我镇的农村沼气池建设工作虽然取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由于群众居住分散,交通条件差,大部分村组不通公路,建材二次搬运成本高;二是由于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项目资金补助少,农户投入资金大,部分群众难以承担;三是沼气池建设模具少,群众不能大范围的铺开建设,建设进度相对较慢。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严格按照各位领导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宣传力度,加大技术人员培训,逐步完善后续长效管理机制建设,圆满完成建设任务,让农村沼气池长期发挥作用。

以上汇报如有不对的地方,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证。

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 篇6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当前中国人口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老年人口总量快速增长,所占比重逐年攀升,老年人已成为一个越来越庞大的社会群体。这一群体的增长使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农村经济基础较差,供养老年人的能力还比较弱,养老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关心和帮助老年人,积极应对由此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特别是妥善解决好老年人口养老保障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全面

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农村

老年人

养老问题

原因

对策

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指出,全国人口的年龄构成中,0-14岁的人口为26478万人,占总人口的20.27%,相对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其比重下降了2.62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76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0.73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我国老年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老龄化特征日益显著,这意味着我国所承受的来自老龄方面问题的社会压力将日益增大,面对着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加上我国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目前还处在试点阶段,农民的养老、医疗都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老龄化对我国农村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如何改变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的现状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农村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单一家庭养老模式存在缺欠

现在农村依然以家庭养老为主。一方面,“养儿防老”这一观念在农村依然盛行。绝大多数家庭把毕生的精力都倾注在孩子的身上,没有为自己将来养老做打算的意识。到了老年,由于年龄增长使得身体健康每况愈下,很多人丧失继续操持农活的能力,尤其是高龄老人成为明显的弱势群体,加上自身积蓄不多或没有积蓄,从而不得不依靠子女来维持生活。然而农村经济来源单一,农民增收难度大,使得单一家庭养老矛盾突出,引发不少家庭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09年底还只能在百分之十的县开展试点,绝大部分农村尚未推广。一直以来,村委会只是负责大方面的政策指导,对于妥善安置老人的工作没有经验,对自身将要扮演的角色也没有清楚的认识,并且村委会单方面不具有收留、照顾孤寡老人的人力、财力和物力。

(二)“空巢老人”问题突出

所谓空巢老人,是指没有子女、亲人照顾的老人,他们要么是无儿无伴的孤寡老人,要么是与儿女分开居住的独居老人。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空巢现象已经越来越普遍,空巢老人作为一个群体已经成为社会问题,而且不是一个新问题了。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记录显示,我国有65岁及以上老年空巢家庭1561.64万户,占65岁及以上有老年人家庭户的22.83%;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老年人2339.73万人,占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26.51%。其中,农村老年空巢家庭户1117.90万户,占老年空巢家庭户总数的71.58%,农村空巢家庭老人1632.90万人,占空巢老人的69.79%①。“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有人用这句话来形容空巢老人的独居生活。在现在这种竞争压力很大的社会环 ① 转引自姚引妹《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以浙江农村为例》,《人口研究》2006年第6期 境下,好多人都自顾不暇,更不用说抽出时间来照顾老人了,再有,老伴去世的话,剩下一个老人独居生活,他们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不能得到满足,生活的难处是可想而知的。即使是其中的少量“五保”老人,生活质量也是很低的。

(三)病有所医差距太大

由于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地区很不完善,使得那些劳动能力下降、收入水平普遍很低的农村老年人的医疗费用往往只能由家庭承担。个别患有重病的老人只能根据自己的财力和儿女们的经济收入量力而行,在这种情况下,老人“小病拖、大病扛”,有病不去看的现象非常普遍。即使老人家庭有能力支付医药费用,往往也会因为农村医药资源短缺导致的就医费用相对昂贵而又使得他们“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陷入疾病与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

据2000年北京市老年人基本状况调查数据,显示城市老年人年均医疗费支出为3131元,显著高于农村老年人的1039元。城市老年人医疗费公费支出的占50%以上,且他们中有40%的人被报销部分达总支出的75%以上。农村主要由子女或自己负担,即使由公费支付者,其负担的比例也不如城市高。城市老年人几乎都享有不同形式的医疗保障,农村老年人中享受医疗保障的不足40%,且保障的份额较低。以上分析显示出北京城乡老年人在医疗保障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由于较低的医疗保障,有40%——50%的老年人对医疗问题忧心忡忡②。

2003年以来,国家逐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现在参加人数已达8,15亿人,基本实现了对农业人口的全覆盖,但补贴水平尚低,农村医疔资源薄弱状况的改变将是个长期的过程。

(四)农村老人精神生活单调

当前我国农村的公共文化活动匮乏,老年人的闲暇时间多数只能通过聊天、看电视、赶集等方式打发,精神文化生活十分单调。即使有一些活动也是更多的针对年轻人开展的,老人没有办法接受更不能参与其中,而其中以空巢留守老人的精神孤独更为严重。据调查数据显示,在子女外出期间,40.7%的空巢留守老人表示经常会有孤独感,而非空巢留守老人的这一比例为32.0%③。

二、农村养老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家庭伦理重心的转移与代际利益冲突

在这个以信息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后工业化时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更需要那些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拥有旺盛的精力和创新能力的人,而上一代的老年人恰恰不具备这些,结果是有创新能力的年轻人变得炙手可热,老年人逐渐被迫退出社会这个大舞台,新生代优越于老一代的优势慢慢显现出来;加上生活方式的迅速变化,又使得上一代的经验在很多方面不再适用,失去了对年轻人的文化传授意义,老年人不再被看好,家庭的未来指向代替了过去指向。从而使家庭的伦理重心不可避免的发生下移——子女逐渐成为中国家庭事实上的重心,人们更多的关注下一代的发展,老一代的权威随着他们优势地位的丧失而跌落,成为家庭中的弱势群体,而其中尤以高龄、丧偶、无收入、低文化、体弱、女性老年人的权益最易受到损害。中国家庭已由往昔的以孝为本变为子女中心,出现“敬老不足,爱幼有余”的倾向。这一状况在农村更甚,从而成为农村养老问题突出的文化心理原因。

(二)流动家庭大量增加

流动家庭的大量增加是导致空巢问题出现的一个主要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人口大规模的流动呢?一方面,过去绝大多数的剩余劳动力被集体生产组织形式所束缚,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后,人们拥有了更多的自主决定权,加上户籍制度的放宽和城乡劳 ② 陈树强:《成年子女照顾老年父母日常生活的心路历程——以北京市15个案例为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8月 ③ 叶敬忠 贺聪志:《静寞夕阳——中国农村留守老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第323页 动力流动限制的松动,农村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寻求新的就业机会。但是我国农村劳动力可以进城务工的同时,仍然受到城乡户籍制度和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严重限制,大多数农民工无法在城市中为家人提供稳定的住所、良好的就医和其他生活条件,在这个前提下,使许多家庭不得不处于“分裂”状态,导致空巢老人群体的出现。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受累多,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获得较少的利润,并且劳动所得基本是固定的,就使得年轻一代对土地的重视程度逐渐下降,与此同时,生产的社会化和市场经济的专业分工为年轻人提供了很多非农就业机会,吸引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加上西方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的渗透,以及市场经济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影响,年青一代开始追求自我的发展和个性的解放,越来越关注自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他们逐渐走出农村,其中一些人无力赡养父母或不愿赡养父母。

(三)公共娱乐设施少

农村老人晚年精神生活单调一方面是因为子女只注意对老人物质生活方面的照顾,忽视了老人对情感方面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农村可供群众娱乐的公共设施少之又少,据本人的所见所闻,农民农忙过后只能把赶集、聊天、打牌等当作消遣,充其量再有一台电视机,抑或听听广播,甚至报纸都不经常读,至于体育健身设备、老年活动室、电影院更无处可寻。加上农村老人那一代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自身知识贮备有限,许多如读书、看报、写字、作画等娱乐活动并不适合他们,这也是造成他们晚年生活单调的一个主要原因。

(四)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

在农村,2000年享受离退休金的老年人仅占农村老年人的4.0%,绝大多数的老年人还是依靠家庭的经济供养。农村的医疗保障形式包括合作医疗、公费医疗、商业医疗三种形式,覆盖面分别为8.9%、1.8%、0%。由此可见农村总体的医疗保障还是很薄弱的,家庭在很大程度上负担了老年人的医药费④。而最新推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长期以来存在的“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许多事情都是领导在上面是这样号召的,下属在执行时却自作主张,自立标准,结果是政策确实实施了,但受益者却是中间人而非百姓。据调查的400名留守老人中,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老人比例达89.3%,但目前仅有5.0%的留守老人从中报销过。对留守老人的小组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的门槛高、程序复杂、就医费用“水涨船高”等是影响农民从中受益的主要问题。其中不少留守老人反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后,医疗费用的涨价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农民能够获得的实际好处。因为缺乏很好的监督制度,使得一些人钻了空子从中获得私利,欺骗了上层也害苦了百姓⑤。

三、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传统养老保障制度建设

土地对于农民来说就是他们的衣食父母,所以首先要发挥土地养老的保障作用,保护包括广大老年人在内的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赡养人有义务耕种老年人承包的土地,照管老年人的林木和牲畜等,即使依法有偿流转,其收益亦应归老年人所有,以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来源。这一项规定能很好的保障农村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的晚年基本生活,使得他们在垂暮之年依然可以享有基本的土地收益,同时可以明确土地所有关系,避免这部分的财产纠纷。此外,我们应提倡父母与子女签订“家庭赡养协议”,规范赡养内容和标准,由村(居)民委员会或有关组织监督协议的履行,明确子女应尽的义务及享有的权利,以保障老年人切实地享受到赡养扶助权利。同时,随着社会进步以及人口结构的转变,单一的家庭养老模式并不能完全解决现在社会所面临的人口问题,我们应该致力于发展和完善社会养老新模式,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的养老事业,把 ④⑤ 赵宝华:《提高老年生活质量对策研究报告》,华龄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331页

侯世标 石义金 张泉:《老龄工作手册》,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 无偿服务、抵偿服务和有偿服务结合起来。

(二)发展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对保障老年农民的利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保证社会的稳定和进步都有积极意义。另外,它还有助于减轻农民“养儿防老”的思想,从而有利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因此,进一步完善和贯彻执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农民养老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要解决养老保险自身存在的制度上的不稳定性、基金保值增值困难和保障水平过低等问题,以法律的形式把这一制度确定下来,避免因个人意志影响其在各个地方的推广和实施,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更具有法律效力,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积极探索合适的投资渠道、培养和吸收投资人才,使农民的养老保险基金不但要保值,更要追求增值;国家适当提高投保档次,为他们讲清利弊,并鼓励农民积极投保,为日后养老生活做准备。其次,要努力改善制度执行过程中的状况。规范和完善基金的管理制度,杜绝各地政府挤占、挪用和非法占用基金的情况发生;改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的管理费从所收基金中抽取的局面,建议由国家或相关机构直接发放经费或予以补贴。最后,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必须同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农村实际情况相适应,同农民的承受能力相适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不同区域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现状,因地制宜,分类、分步实行。同时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要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和其他保障措施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达到保障老年生活的目的。国家计划用斗十年左右的时间推进这项制度,到2020年前基本实现全覆盖。

(三)完善和推广医疗保障制度

2002年,我国明确提出要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为保证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在农村的顺利实施,需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加强宣传引导。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宣传媒体和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广泛深入地向农民进行宣传,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增强广大农民自我保健意识、互助共济意识和健康保险意识。要把宣传工作贯穿于合作医疗实施的全过程,在进行全面宣传的同时突出重点,把理论宣传与实际榜样结合,以激发农民自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热情,调动其积极性。其次,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基金筹集机制,扩大筹资渠道。应采取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予以支持,鼓励社会团体捐助的办法。通过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个人、企业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事业捐款,因为农民收入很低,所以农民个人负担社会医疗保险方面应尽量减少,如果负担过高,农民就不会愿意参加社会医疗保险,从而不利于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工作的开展和实施。最后,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因此,各级领导都应该认真贯彻实施,实行责任制,建立健全的监督检查机制,保证实施的公开化和透明化,确保农民群众的利益得到保护,必要时可以把制度实施情况作为衡量干部政绩和选拔任用的重要内容。

(四)鼓励他助和老年人自助

国家和政府在做好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与五保供养工作的同时,还应鼓励地方政府组织实施开发式扶贫,扶持低龄、健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老人从事种植、养殖和加工等项目,增强贫困老年人的生产自助能力,如此还能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帮助他们重新找到自身的价值。同时发挥社会力量在老年贫困救助中的作用,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开展慈善救助和社会救助,创造结对帮扶、认养助养、志愿服务、走访慰问等多种救助形式,普遍为贫困老年人提供多样化扶助,以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

(五)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老人的需求大致可分为:健康需求、工作需求、依存需求、和睦需求、安静需求、支配需求、直爽需求、求偶需求。由此可见,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好坏既表现在物质上,更多的表现在精神上。人到老年,对物质生活的享受已经没有太多的要求,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尤其得到儿女们的体贴和关怀。社区和村(居)委会应针对老年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开展老年人娱乐活动,并可以尝试兴办老年大学、老年健身和文化设施、老年活动中心等老年活动场所,引导他们参加各类积极健康的社会活动;还应该组织志愿者定期走访、慰问老年人,帮助他们了解当前的国家政策和国际形势,为他们排解忧愁,使他们感觉到社会在关心他们,消除他们的社会隔离感。

(六)做好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

政府应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对“一法一条例”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依法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社会氛围。一方面,大力开展老年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使人们认识到为人子孙都有无条件赡养老人的义务,不赡养老人、或不尽心赡养老人,不仅是不道德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另一方面,要增强贫困老人自身依法维权的法律意识,使那些因子女不孝而导致贫困的老人自觉的拿起法律的武器与其不孝子孙作斗争,通过法律途径争取被赡养的权力。最后,司法机关要搞好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对那些有能力而不赡养老人,甚至虐待和遗弃老人的子女,经过多次调节无效的,司法组织要积极主动负责的向老人提供法律援助,对待这类案件要及时处理,依法裁决,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老人的利益。

农民在中国是一个庞大而不容忽视的群体,农民的养老问题更是备受人民关注。依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解决农民养老问题的办法和发展策略,各地各级政府要在中央政策的指导下,因地制宜的制定实施方案,努力发动人民群众,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有序的开展,以提高农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建设全面、和谐的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张文霞,朱冬亮.家庭社会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王树新.社会变革与代际关系研究.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3、张纯元.中国老年人口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4、赵宝华.提高老年生活质量对策研究报告.北京:华龄出版社,2002

5、叶敬忠,贺聪志.静寞夕阳——中国农村留守老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6、侯世标,石义金,张泉.老龄工作手册.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7、百度网,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研究综述,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6

8、百度百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介

9、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农村低保向亿万农民走来——我国将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7

10、百度网,李春根,新时期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2008

农村沼气池存在的问题 篇7

一、农村沼气建设现状

㈠ 自然条件和社会现状

西和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 陇南市北端, 西秦岭南侧长江流域西汉水上游。全县辖6镇14乡384个行政村, 总人口40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37.8万人, 总面积1861平方公里, 其中耕地面积4.03万公顷, 人均耕地0.1公顷。境内气候温暖湿润, 四季分明, 属暖温带气候, 全年平均气温9.6℃, 降水量493毫米, 无霜期183天, 日照时间1842小时, 海拔在968米~2543米之间, 适宜多种农作物、果树、蔬菜、中药材、林木、牧草的生长发育, 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洋芋、荞麦为主, 经济作物有白云豆、胡麻、菜籽等种植面积约0.4万公顷, 中药材以半夏、红芪、党参、大黄、当归、柴胡、西贝母为主的约1000多种, 种植面积0.36万公顷。境内有亚热带、温带、寒带树木1000多种, 森林覆盖率41%, 面积为73.3万公顷, 农特资源丰富, 最负盛名的有马铃薯、苹果、核桃和花椒。适宜建沼气的农户有6万户。自然资源、群众基础、技术人员支撑和行政推动, 均为农村沼气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㈡ 农村沼气建设现状

西和县农村沼气建设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当时由于建造技术落后和后续服务管理水平差等原因, 沼气建设未形成规模。进入二十一世纪, 国家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 建设农村“六小工程”为我县沼气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沼气是一种无污染可再生能源, 沼气项目的建设, 为缓解我县农村能源短缺现象, 改善农村卫生条件,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发挥了明显的作用。我县近年来建了15000多口沼气, 受益农户8万人。有些村彻底改变脏、乱、差、臭的现象, 比如我县的西峪乡卢水村, 本来是一个粉条加工专业村, 2005年修建沼气之前由于养殖专业户多, 排粪困难, 造成污水横流, 臭气熏天的现象, 一到夏天整个村子笼罩在一片恶臭之中, 有的户挂粉房及养殖场建在农田中, 农田中的猪粪横流、地不能种, 污染异常严重。2005年~2007年该村建了200多口沼气加上小康村建设中硬化了路面, 修了排水渠。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脏、乱、差、臭的现象不见了, 明显的改善了人居环境, 村民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沼气建设和产业相结合, 在全县逐步形成了“种-加-养-沼”, “猪-沼-菜 (日光温室) ”、“猪-沼-果 (苹果、核桃) ”、“猪-沼-药 (半夏) ”的循环生态农业模式, 利用沼气做饭, 沼液 (沼渣) 还田、种菜、种果, 提高了经济效益, 增加了收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努力实现农村家居清洁温暖化, 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的生态富民目标。

㈢ 效益分析

第一, 投资费用。根据我县建池实践, 建一口8立方米户用沼气池, 采用砖拱顶、混凝土浇筑、建成暖棚圈舍, 同时改厕、改厨, 共需资金约4400元左右 (土方工程和小工由农户自己承担) , 除去国债资金1500元、省财政补助250元及地方配套150元外, 农户还需2500元左右。

第二, 经济效益。一户沼气池年产沼气380立方米~450立方米, 可满足3口~5口之家一年的正常生活和用能, 按照我县农民现有生活水平和燃料使用实际, 一般3口~5口之家, 每口沼气池一年节约1吨煤计算, 每吨按840元计算, 可为每户建池户节约用煤支出840元, 每个用池户可节约电费支出50元, 每池年产农家肥以3亩计算, 每亩折合尿素40公斤 (80元) , 以年可节约购肥支出240元, 三项节约支出1130元。由此可见, 以口原料充足且正常产气的沼气池, 每年可为农户带来直接经济效益1130元左右。

第三, 生态效益。一是保护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保护植被, 防风固沙, 防止水土流失, 为低碳经济作出更大的贡献;二是沼渣作为基肥, 是优质有机肥, 可改良土壤, 培肥地力;三是沼气是一种生物质可再生能源, 和矿物质能源相比有减少污染, 保护环境的作用。

第四, 社会效益。沼气建设可以减轻农户平时生火做饭方面的劳力, 节约时间, 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 减少疾病病情的发生, 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二、存在的问题

沼气具有清洁、无污染、方便、快捷, 并能推动有机农业发展的作用, 无疑是解决农村能源的一个很好的方向, 我们应当大力推广, 但随着沼气建设的进一步加快, 暴露出了许多明显的问题。一是落实户比较困难, 二是产气率低, 三是综合利用率低, 限制了沼气建设综合效益的发挥。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㈠ 养殖量下降, 发展滞后

农村庭院养殖逐步减少, 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加深, 小农经济逐步解体, 取而代之的是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 在农村, 有些农民虽然是农民, 却脱离种植业和养殖业, 同时受金融危机和大型养殖场的影响, 农户养殖量下降, 即使建沼气池, 发酵原料跟不上, 所建沼气池处于空池状态, 很难发挥沼气的综合效益。

㈡ 投入不足, 发展受限

我们的项目以国债项目为主, 国家单户投资标准低, 要按标准建一座8立方米~10立方米户用沼气池需资金1900元左右, 加上改厨、改圈总投资需4400元左右, 这就需农户自筹大部分资金, 而我县属于国扶贫困县, 农民人均纯收入低, 农民建池投入资金不足是一个限制因素, 要么不建, 要么“三改”不到位, 很难发挥应有的效益。

㈢ 机构不健全, 后续服务差

一是机构不健全, 技术力量薄弱。全县20个乡镇都没有设置能源推广机构, 更没有专职工作人员, 管理推广体系不健全;能源办人员少, 经费短缺, 工作开展困难, 对新型沼气技术的推广力度不够;二是后续服务差, 利用率低。近年来, 由于沼气池建设快速发展, 但后续服务体系不健全, 服务跟不上, 一部分池子不能正常使用, 虽然已建成了些服务网点和基层服务站, 由于工作经费、管护员报酬难以落实, 机制不健全, 形同虚设, 使用率低, 效果不明显。

㈣综合利用低, 效益不显著搞好综合利用, 要把沼气建设和当地产业相结合, 使沼气建设效益最大化, 克服就沼气建沼气的情况。如果只将沼气作为生活能源, 那他的经济效益并不十分明显, 要认识到沼气池上联养殖业, 下联种植业的特点, 作为循环农业的纽带, 以及无公害农业的切入点, 这样去开发利用, 它将产生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农村沼气建设发展的对策

当前农业的发展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农民的温饱问题解决以后, 调整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已成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发展农村沼气, 要与多层次开发利用资源, 依靠科技进步, 发展生态农业, 实现“四个结合”。一是与发展高效农业及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相结合;二是与农村改水、改厕、环境卫生建设相结合, 通过发展沼气, 使人、畜粪便等生产生活废弃物实现无害处理, 改变农村卫生面貌;三是与现代新农村建设结合, 以沼气为纽带发展生态家园富民工程, 发展庭院生态农业, 增加收入, 改善生活条件, 提高生活质量;四是围绕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的中心工作, 把发展沼气与当地主导产业结合起来, 将沼气建设与开展综合利用和现代化农业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产业开发结合起来, 互相促进, 共同发展。具体对策如下。

㈠ 认真搞好户用沼气建设

第一, 认真筛选项目户。在一个村上建池的积极性一般是呈正态分布, 有20%左右的人积极性很高, 他们重视养殖业, 把养殖业作为产业, 原料丰富。还有20%左右的人纯粹不想建, 这一部分人用电磁炉、煤气等做饭, 基本不从事农业生产, 而进入其它行业。中间大多数处于两可状态, 进行观望, 投资多就建, 看到效益好就建, 否则不建。因此在项目上可以考虑把总任务先分解到县, 等项目完成后上报建池地点及花名册, 也就是“先生娃, 后取名”, 不要先把村名及任务定死了, 这样我们就有可能把项目实施到最积极的20%的户中, 他们原料充足, 管理用心, 效果自然就好。

第二,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了减轻农民自筹的部分, 争取“一池三改”一次成功, 建成标准的暖棚圈舍, 延长产气时间, 提高产气率, 发挥最大的效益。单纯行政推动似乎难度太大, 而用投入, 效益吸引能够起到更好的作用, 这样可以争取60%农户由不想建到想建。一是建议各级政府制定出台一些有利于促进农村沼气建设发展的惠农政策, 鼓励农民发展沼气。二是每年安排适当资金对农村沼气建设予以扶持, 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农村沼气建设示范户进行补贴, 各乡镇、村委会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扶持。三是积极争取部门的支持和协作配合, 整合部门资源, 形成合力, 将农村沼气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农村改水改厕、卫生村建设、农民新村建设、灾后重建和异地搬迁村、村庄整治、农村扶贫和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有机结合起来, 共同打造示范村, 充分发挥资金的投资效益。

第三, 抓好典型示范, 加大推广力度。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 对农村沼气建设在改善生态环境、改善农村卫生状况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地位、作用、技术、模式及成功典型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的宣传, 做到家喻户晓, 深入人心, 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抓好示范村培育, 选择文化素质高、科技意识强、有强烈愿望和农户先行建设, 充分利用农村沼气国债项目资金和地方财政投入的扶持, 抓好示范村建设项目, 通过典型示范, 以点带面, 推动全县农村沼气建设向纵深发展。

第四, 探索切实可行的后续服务机制。通过市场化运作搞好后续服务。先要培养技工, 并进行维管人员培训, 使其承担项目村的后续服务工作, 及时修理病态池, 排除故障, 使沼气池持续使用, 对没有原料的沼气户能够联系供应原料, 对没有劳力的人有偿修建沼气池, 克服沼气使用中的制约因素, 使大多数沼气池发挥作用。

第五, 和当地产业相结合, 探索沼气产业化发展新思路, 提高沼气综合效益。为搞好沼气综合利用, 使沼气建设的效益最大化, 逐步形成链条, 使之成为发展特色产业, 无公害产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就要结合当地产业优势, 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相统一;实现农村能源和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 发展种养业, 调整产业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相统一, 使沼气建设从单纯解决生活用能向综合利用开发, 发挥生态功能和社会效益的方向发展。

㈡ 协调发展大中型沼气工程

在农村社会分工的变革中, 及市场经济作用下, 单户养殖在逐步下降, 同时养殖专业户, 大、中、小型养殖场在迅速发展。给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造成压力。为了变废为宝, 保护环境, 我们就要相应的发展大、中、小型沼气工程, 集中供气, 或以发电供电的形式变成商品, 创造效益。

㈢ 积极研究推广生活污水处理沼气池

随着我国小城镇化步伐的加快, 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镇居住创业, 城镇的有机生活污水越来越多, 加之污水处理投入大, 污水处理跟不上, 会给人民群众生活质量造成很大影响。如果建成生活污水沼气池, 由于人们居住集中, 收集废水, 集中供气都比较方便, 同样会产生很好的综合效益。

农村户用沼气池的科学管理 篇8

1. 沼气池正常产气后要勤加料、勤出料 沼气池的发酵原料是经沼气发酵细菌的分解才产生沼气的,若不及时补充新鲜原料,沼气池就会出现原料发酵过劲,产气量下降,所以在沼气池启动达到正常产气后要勤加料、勤出料。一般在正常启动使用2~3个月后,每天应保持有15~20千克的新鲜畜禽粪便入池,同时也要定期进行小出料,以保持池内发酵系统的平衡。加料时要做到先出料,后进料,出多少,进多少,以保持沼气池气箱容积的相对稳定;出料时要注意池内料液液面不能低于进料管口或者出料口拱门,以免造成沼气池密封不严,沼气外泄,空气进入。

2. 经常对沼气池发酵料液进行搅拌 经常搅拌沼气池内的发酵原料是提高产气率的一种有效措施。沼气池内原料在发酵过程中,浮渣经常会形成很厚的结壳,阻止产生的沼气进入气箱,从而降低产气率。经常搅动沼气池发酵液可以破除其结壳,使产气通畅,并能使发酵料液中发酵微生物充分与发酵原料结合,进而提高产气率。搅动方法有两种,一是通过回流搅拌装置,用活塞在回流搅拌管中上下抽动10分钟,强制回流;二是从出料间掏出数桶发酵液,再从进料口将此发酵液冲入池内。采用旋流布料型沼气池的可以自动回流搅拌。

3. 经常测定和调节发酵料液的pH值 沼气发酵微生物适宜在中性或者微碱性(pH值在6.8~7.6)环境下生长繁殖,过酸或者过碱都会抑制沼气发酵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导致产气率下降甚至停止产气。为了提高产气率,可采用以下方式调节料液的酸碱度:一是取出部分发酵原料,补充相等数量或稍多一些的含氮发酵原料和水;二是将人畜粪便拌入草木灰一同加入到池内;三是加入适量石灰水澄清液,同时要充分搅动池内的发酵液,使之混合均匀。此外严禁向池内加入大剂量的发酵阻抑物,特别是剧毒农药和各种杀菌剂。对因各种原因损坏了的沼气池,需彻底大出料,并清洗干凈,再重新加入原料启动使用。

4. 保持发酵原料适宜的浓度 沼气池内发酵原料的浓度是有一定要求的,实验表明,发酵料液的浓度在6%~12%时,发酵效率最高。如果浓度过低,发酵物中的干物质含量少,单位体积的产气量减少;如果浓度过高,容易累积有机酸,抑制沼气发酵细菌活动,降低产气量。一般夏季温度高,可以适当降低发酵料液浓度,冬季温度低时,可适当提高发酵料液浓度。

5. 做好沼气池的越冬保温工作 北方户用沼气池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冬季气温低,因此做好冬季沼气池的越冬保温工作是沼气池能否长期有效运行的关键。沼气池在发酵料液温度低于10℃时,发酵过程开始受抑制,当发酵料液温度达到或接近0℃时,发酵终止。沼气池越冬保温的具体措施:一是要做到勤进料、勤出料,适当提高料液浓度;二是要做到多进热性发酵原料,如牛粪、鸡鸭粪等,有条件的地方可进些酒糟水、豆腐水等;三是对太阳能采暖保温畜禽舍内的沼气池,要做到在入冬前及时加盖保温棚膜,冬季日落前暖棚上要及时加盖草帘,如果是露天沼气池,应在主池体上面加厚覆盖物,如堆放柴草、秸秆等,以增加池温。

上一篇:中秋节主题班会主持稿下一篇:作文 栀子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