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小额信贷发展

2024-09-21

对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精选12篇)

对农村小额信贷发展 篇1

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和命脉,同样农村金融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和命脉[1]。我国的农村小额信贷主要服务与农村地区的弱势群体即被金融机构排除在外的广大农户,虽然我国的小额信贷在现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其可持续发展仍然存在许多因素的制约,主要有资金供需失衡,小额信贷自身的不足,缺乏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等。根据国内外小额信贷成功的事例,我国应采取拓展多元化小额信贷资金来源,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等措施来促进我国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小额信贷机构,利率

引言

在经济转型条件下,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农村的经济产业结构也随之产生了变化。农民对信贷资金的需求不再仅满足于生存需要,更多的是满足生产需要,投放于生产及投资的资金量增加。同时,原来的“种植 + 养殖”模式已逐渐被“种植 + 养殖 + 服务”模式替代。其中,“种植”指的是农户从事传统的耕作活动,养殖指的是农民从事的禽类的饲养活动,基本上都属于第一产业,而服务指的是农户从事的除了养殖以及种植以外的大部分属于第三产业的活动,比如农家乐中为游客提供食宿的行为。但是,小额信贷的供需却存在着严重的失衡,一方面,农村小额信贷在数量和结构上有较大的变化;另一方面,我国的小额信贷机构存在诸多问题,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本文旨在探究制约我国小额信贷发展的因素,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一、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

(一)基本概念简述

农村小额信贷是为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由农村金融机构向低收入群体或中小企业提供的额度较小的信贷服务。其主要特点为:信贷额度小,服务于贫困人口,无担保,无抵押, 贷款形式多种多样并且更加贴近农村的金融需求。农村小额信贷的可持续性发展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机构的可持续性,即小额信贷机构可一直存在下去为小额信贷提供服务;二是交易的可持续性,即小额信贷交易可持续进行[1]。机构的可持续性和交易的可持续性存在密切的联系,两者互为基础互为前提。

(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

1.新古典主义的供求理论分析[2]

根据新古典供求理论,对于小额信贷的供给主体,其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利率,如果利率过高,则会降低农民的需求,利率过低,供大于求,成本大于收益,两者均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对于小额信贷需求主体而言,利率过高降低农民信贷的积极性,利率过低使得供不应求,出现呆账坏账现象。因此,过高或者是过低的利率对双方都是不利的,只有当达到一个均衡利率R才能使供给和需求达到均衡,即只有当满足信贷供给主体的利润最大化的利率r1与满足信贷需求主体的预期收益最大化的利率r2相等时,信贷市场才能实现均衡。信贷市场实现均衡就可以实现小额信贷在资金方面的可持续性发展[3]。供需关系(见下页图1)。

2.科斯交易成本理论[2]

科斯定理认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存在交易就会产生成本,只有当双方从交易中获得的收益大于其各自承担的成本时交易才会发生,所以交易成本直接决定了交易是否能产生以及交易双方的利益。小额信贷的利率一般比正常的贷款利率要高,例如孟加拉国商业银行年利率为10%~13% 而小额信贷的年利率为20%~35%,印度尼西亚的商业银行年利率为18%,而小额信贷的年利率为28%~63%,这使得小额信贷机构的交易成本小于收益。同时,信贷操作方便简单, 与商业银行相比申请条件宽松,因此交易成本较低,对需求者来说成本同样小于收益,所以小额信贷交易会发生。因此,只要小额信贷的成本始终小于其收益,小额信贷便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3.普惠金融体系理论

“普惠金融体系”一词来源于英文“inclusivefinancialsystem”,是联合国系统率先在宣传2005年小额信贷年的时候官方运用的词汇。其基本含义是“能够有效、全方位的为社会所有阶层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现阶段,富人阶层已经能够很好地享受较高程度的金融服务,而多数贫困人口还被排斥在正规金融服务体系之外,因此建立普惠金融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低收入、贫困以及微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农民是普惠金融体系服务对象的核心人群,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的主要是小额信贷机构,因此实现我国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顺应了国际上建立普惠金融体系的趋势,为我国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小额信贷机制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二、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一)小额信贷资金供需失衡

随着三农政策的推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量增大,但是由图2可以看出,我国小额信贷余额在逐年增加, 所以我国农村小额信贷资金的供需失衡具体表现为供给量小于需求量。主要是因为小信贷的资金需求量大,并且使用周期长而且存在着自然风险、信用风险等多重风险,而金融机构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以集约化经营为经营理念,这就使得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不断减少,县及县级以下的银行机构一般只有农村信用合作社。据统计,截至2007年末全国有2 868个乡镇没有任何金融机构,约占全国乡镇的总数的71%。我国开展小额信贷业务后,小额信贷的需求大幅度增加,但农村金融机构的供给却严重不足,使得小额信贷供需失衡。根据中国银监会2012年的数据发现,2012年9月底农户贷款面仅达到32.8%。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小额信贷的资金供需的失衡制约了我国小额信贷的发展。

数据来源: 2012 年 《 中国统计年鉴 》[2]。

(二)小额信贷机构的发展受利率管制

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之一就是突破利率的管制,但是我国的基准利率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信贷利率只能在正负30%的区间内浮动,我国的小额信贷业务都是小额的,这使得小额信贷机构的交易成本比较高。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性提供小额信贷的根本保障和真正动力是其能实现利润最大化,但是较低的市场利率导致其收入小于成本,小额信贷机构失去积极性。将我国重庆市农村信用社一年期贷款利率和其他国家小额信贷的实际利率进行对比(见表1和表2)发现,我国的农村小额信贷利率远低于国际水平。

数据来源:章丘市农村信用社联社网站, www.zqnxls.com。

数据来源:国际移民政策发展中心报告[4]。

但是,小额信贷机构要想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就要有远高于一般银行的利率,因为较高的利率使得农民使用资金的成本提高,能够降低其违约风险。利率管制对小额信贷资金的限制同样可以用供求规律来解释(如图3所示)。

从图3看出,在政府不实行管制利率的情况下,小额信贷的供给可以达到均衡点,此时的均衡利率和均衡需求量分别为R和Q,但是实行了利率管制以后,市场利率降低到r, 此时的供给减少为Q1,需求增加为Q2,Q1小于Q2,市场资源的配置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可见,利率管制是限制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缺乏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的收入还主要依赖于农业,但是农业具有高风险性,其收益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而且我国的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因此,自然风险势必影响到农民的收入进而影响到农民的还贷能力。但是我国缺乏有效的自然风险分担机制,农村保险金融服务滞后,农业保险品种少、规模小,政策不完善,理赔及风险补偿机制落后,这严重影响了农村小额信贷的可持续性。

(四)政府支持作用的缺失

虽然我国高度重视农村金融的改革与发展,大力支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如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建设,但是政府仅仅是通过行政压力使新型金融机构的资金流向农村,承担三农的社会责任,政府没有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经济利益和战略布局角度考虑其发展问题,缺乏有效的支持措施,同时过于苛刻的准入政策、严格的金融牌照制度、复杂的审批手续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府支持作用的缺失。从总体上讲,现行的农村金融体系是一个服务于城市工业化的制度安排,没有充分体现政府“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思想。

(五)小额信贷机构功能定位不明确

我国小额信贷机构经营模式落后,金融服务体系单一,支农服务水平不高,对重点农户和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资金的支持不到位,不能很好地适应农户多层次多元化多结构的信贷需要,贷款品种单一,无法满足大农业的发展需要而且小额信贷机构对农户贷款管理也不到位,主要表现为农户信用状况资料不齐全,缺乏统一的信用评价标准,贷后管理不到位。 这些都制约了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

三、国内外小额信贷实例分析

(一)格莱珉乡村银行小额信贷模式

格莱珉银行是穆罕默德·尤努斯在1983年创建的,专门为孟加拉贫困老百姓服务的银行,它采取非商业化的运营模式,为穷人提供小额贷款,由表3可以看出,格莱珉银行的小额信贷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格莱珉银行官方网站, http//gram.cn-info.org。

(二)海南农信社小额信贷模式

海南农信社是我国农村小额信贷支农改革的先锋者, 2007年7月底海南省副省长陈成的赴“孟加拉之旅”开启了海南农信社的创新之路(如表4所示)。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 http : //www.hq.xinhua.com , 2013-04-09。

在GB银行的模式基础上,海南农信社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创新。首先,建立了小额信贷技术员队伍和乡镇基层信用社队伍,对整个信贷流程进行监督同时向农户宣传信用意识普及金融知识;其次,开发了5类共12种小额贷款品种,具体表现为:农户联保贷款,信用贷款,现金流记录贷款,担保贷款和抵(质)押贷款;最后实行贷款利率可浮动制度,与还款记录相挂钩,对于按时归还的客户降低利率,对于按时归还本息并且在农信社有存款的可享受更大优惠,通过利率机制的激励,降低了客户的违约率,并且集合了闲置资金,扩大了资金的来源。

(三)仪陇乡村发展协会

我国通过小额信贷机制实现对农户提供有效资金支持的不只是海南农信社,四川省仪陇县乡村发展协会也是较成功的案例之一。乡村发展协会是1996年3月在县民政局注册成立的一个非营利性的民间组织。其宗旨是:以人为本的乡村扶贫与可持续发展。主要活动领域是:农民组织建设、小额信贷服务、乡村扶弱济贫与妇女参与、社区能力建设与推进乡村可持续发展融为一体,在以为低收入群体发展服务的公益性目标奋斗的基础上,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扶贫商业模式和以资金为纽带帮助贫困农民建立互助合作社的模式并得到了有效的运行。金融扶贫的商业模式先后为贫困人民提供了近亿元的无须抵押担保的扶贫小额贷款服务,直接帮扶了近15万贫困人口的发展,帮助和推动了16个村贫困农户建立起自我管理的农民互助合作社、村互助基金,推动农民组织起来互助合作共同发展,在帮助和推动贫困社区发展的同时,四川省仪陇县乡村发展协会自身能力不断完善和提高, 逐步健全了机构有效的自我运行机制,实现了独立运行基础上的推动乡村扶贫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受到了当地农民的充分信任和积极参与,也得到了国际、国内社会以及政府的广泛赞誉、支持和关注,协会探索的较为成功的运行体系和管理模式目前正被政府和社会广泛推崇。

四、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拓展多元化小额信贷资金来源

小额信贷的供需失衡主要表现为供给小于需求,所以要想实现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拓展多元化的小额信贷资金来源,多方面筹集资金,具体措施表现为:首先,吸引国际小额信贷组织在我国开发项目和开展服务,吸引外资支持国内发展;其次,鼓励小额信贷机构开展融资融券等业务,变相增加小额信贷资金的来源;最后,允许民间资本参股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扩大资金来源。

(二)加快推进小额信贷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是影响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其大小直接影响小额信贷机构及资金需求者的利益,在我国利率市场化逐步推进的大背景下,建立灵活的小额信贷利率机制已成为可能。小额信贷可以根据客户的具体情况、贷款用途、期限和收益、借款人所在地经济发展情况、农业生产经营情况实行差别利率和浮动利率,这样有利于提高借贷双方的积极性与互动性,实现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完善的风险分散机制

由于农业存在着特殊的风险,而农户的收入主要依赖于农业的收益,所以农户的收入也具有极高的不稳定性,进而会导致小额信贷机构的信贷风险增加。因此,应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和农户小额保险,建立完善的理赔机制,分散小额信贷的风险,当农户无力偿还贷款时,让保险公司替代农户进行偿还,降低交易双方的风险,维护小额信贷市场的稳定,促进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

农村的小额信贷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想实现农村小额信贷的可持续性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导向。政府应该完善对小额信贷的立法工作,为小额信贷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例如实行分层监管,具体而言,对国家正规金融机构实行审慎性监管,对于非营利性的非政府组织实行非审慎性监管实行自愿注册信息披露等政策,对于新型金融机构如村镇银行实现强制信息披露,非现场以及现场检查等审慎性监管措施[6]。同时,应该提高支农资金占财政总支出的份额,对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实行税收减免政策降低其运营成本;最后,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应当改变各自为政的政策导向,坚持统筹发展,促进农村地区保险与银行业共同发展,改善农村地区的金融环境,促进小额信贷的可持续性发展。

(五)开创小额信贷的互联网金融模式

2014年3月5日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到了要加强小额信贷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促进其可持续发展。首先,将小额信贷搬到互联网上,实现小额信贷的网络化管理;其次,将个人数据网络化,建立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将个人信息最大限度的社会化,从而降低信用风险。 从而实现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

(六)合理设计小额信贷项目

合理设计小额信贷项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设计差额贷款额度的项目。因为农户的投资项目不同所以资金的使用也不同,所以应该实行差额贷款额度,不同农户提供不同额度的资金;其次,设计差别还款期限项目。因为每个家庭的收入水平不同,资金的使用周期不同,所以要对不同的农户实行不同的还款期限,以保证贷款金额的偿还;最后,成立专项资金扶持特殊的企业。有许多资金的使用项目周期比较长,如果将其与普通的农户的信贷资金进行同类型的管理会使得借款农户的资金得不到合理的使用,周转不开,所以要对其进行特殊扶持,根据其周转周期设计还款期限等具体问题。

结语

通过对我国小额信贷状况的分析,可知,我国的小额信贷应该顺应我国的国情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但是制约我国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还有很多,如小额信贷资金的供需矛盾,利率的过严监管,有效风险分担机制的缺失,政府支持力度的不够以及小额信贷机构的定位不明确。要实现我国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的宏伟蓝图,就要拓宽小额信贷资金的来源,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完善的风险分担机制,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开创小额信贷新模式以及合理设计小额信贷项目。

对农村小额信贷发展 篇2

中文摘要:长期以来,由于农业特有的弱质性,农村金融市场普遍面临着市场失灵,商业性金融机构及传统的信贷方式不将农业和农民视为理想融资对象的现象。然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是迫切要求农村金融的发展的,于是,小额贷款作为金融制度安排和业务创新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从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的概念入手,结合着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发展现状及瓶颈,提出了加强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小额贷款;瓶颈;建议;

一、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的概念

农户小额贷款是指以农户为贷款对象,基于农户的信誉,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向农户发放的不需抵押、担保的贷款,是农村信用社信贷的一种创新产品。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有效的扶贫和金融发展手段,惠及不能提供抵押和担保而难以获得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贫民和微型企业,在扶贫和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农户小额贷款是针对农户放款且额度较小,本身具有分散风险的特点。

二、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发展现状

自七十年代孟加拉乡村银行创建了小额贷款的模式以来,对贫困人口提供小额贷款已经成为各国扶贫工作的一个最重要的手段。当前全世界有上亿人受益于小额贷款运动。我国于1994年初至1996年1 0月这一阶段,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小额信贷模式,探索通过小额信贷途径解决信贷扶贫资金脱离贫困户的问题。在1998年中国共产党第15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定了小额信贷是扶贫资金到户的有效做法。1999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大会再次强调小额信贷的扶贫作用,并于同年7月颁布了《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到2 0 0 0年,小额信贷在农村信用社开始进行推广。其后,国家及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发文指导和颁布各种条例,正式承认了农村信用社开展小额信贷的合法性,确立了小额信贷在今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然而尽管政府出台大量有利于推动小额信贷发展的法规文件,农村信用社也积极发展小额信贷业务,可从实际情况看,近年来农村信用社的农业贷款在不断发展,但其中小

额信贷占信用社农业贷款份额却呈现出下降趋势。农户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的增幅明显放缓,小额信贷的发展遭遇困境。以广东农村信用社为例,2003年最高峰时贷款余额为20亿元左右,2008年贷款余额下降到17.3475亿元。究其原因,是由于小额信贷发放的减少。与2003年相比,广东农信社小额信贷减少了2.7731亿元。

三、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发展的瓶颈

3.1 信用社人力资源不足

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员工的素质低下和人数较少两个方面。首先在员工素质方面。在信用社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员工还不到总人数的10%,并且大部分忙于日常业务的处理,缺少对小额信贷业务系统的培训;过去农村信用社大批业务骨干在其与农业银行“脱钩”时被农业银行调走;同时,个别信贷员平时不注意政治思想、业务学习,法制意识、制度观念淡薄,缺乏职业道德,在“情”与“利”面前不能正确把握自己,视制度为儿戏,不惜铤而走险发放大量违规、违纪贷款,给信用社小额信贷资金造成一定风险。其次,信贷人员也较少。信用社机构较多,但是每个乡镇网点配置的人数大多数控制在7人左右,其中信贷人员一般是每个单位3个人,这样很难对千家万户的服务对象情况了解透彻。还有不少地区由于信贷员人手少,主任兼信贷员的还很多,既是“战斗员”又是“指挥员”,这样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加强信贷管理,从而使小额信贷的存贷差小,影响农村信用社经营业绩。

3.2 易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抗风险能力差

由于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主要投向农业,使其经营与农民的农业生产关系紧密。当下我国农村产业模式具有先天性的低效益、高风险的特点。特别是小额农贷大多用于种植业、养殖业、小型加工业等,一旦遇到自然灾害或收成不好的年景,便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由于我国的农业保险机制尚未健全,自然灾害的损失往往会使农民遭受毁灭性的打击,信用社的业务也会受到重大影响。

3.3 现行贷款分类方法存在缺陷

目前,我国的信用社大都实行以期限管理为基础的“一逾两呆”贷款分类法,将贷款分为正常贷款、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和呆账贷款。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

而此种分类法的主要缺陷是:(1)对信贷资产质量的识别滞后。因为未到期的资产未必都是正常的,有些期限长的项目贷款虽然还没有到期,可是借款人可能已经丧失了还款能力,可是按期管理却仍然算是正常的,这样不利于及早发现和防范风险。(2)标准宽严不一,不利于衡量贷款的真实质量。在此种分类方法中,只要是还款超过3年以下的都一概划分为逾期贷款,逾期的时间为一天或一年甚至更长时间都是一样的,这显然不合理,使许多贷款风险的性质发生了变化。(3)容易造成农村信用社收益的错误估算。按现行的会计准则规定,逾期两年的贷款不能挂账停息,从而导致信用社收益高估。对呆账准备金的规定,又使信用社经营成本低估。致使信用社不得不为虚增利润而超额纳税、超额分红。同时,坏账难以及时冲销,贷款损失难以及时弥补,这意味着信用社真实资本减少。

这种以期限管理为基础的“一逾两呆”的贷款分类法的最明显的不足是,它只是贷款逾期发生后对贷款的风险和质量作出的一种被动事后统计,并不能使信用社在贷款风险发生之前就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3.4 小额信贷管理体制不健全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管理体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1)贷款审查监控漏洞,贷款质量管理要求贷款应坚持“三查”制度,即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农村信用社在信贷活动中普遍缺乏对信贷资产的全程的风险监控,使得“三查”制度流于形式。(2)责任追究制度尚未落实到位,在农村信贷出现问题的时候往往是不了了之,没有对过失人进行相应的处罚,难以起到警戒的作用,直接影响了信贷人员的工作态度,信贷人员对信贷风险的产生及防范不会高度重视。(3)监督机制的缺失,自1996年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钩后,就由中国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进行监管。但是由于前几年中国人民银行体制改革以及农村信用社的规范工作,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工作还不能及时跟上,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监管不力的情况。

四、加强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发展的几点建议

4.1 加强信贷人员的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平

加强信贷人员树立主人翁意识、风险意识、法制意识和发展意识,正确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信贷员,首先要发扬走村串户的背包精神,置身于群众中

间,认识农民,了解农民,巩固多年来与农民建立起的“鱼水”之情。其次要简化贷款手续,缩短贷款审批时间,特别是对那些资信好、实力强的贷款户要千方百计满足其资金需求,全面提高工作效率,靠优质、高效的信贷服务留住客户,达到贷款营销目的。

4.2 建立农业保险、保障制度

通过建立农业保险机构和开办农业保险业务,使借款人在遭受自然灾害时能够得到补偿,增强其还款能力,从而使农村信用社发放的贷款可以得到一定的补偿,把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当前,我国的农业保险业发展滞后,但可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来促进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一般都是由国家成立农业保险公司来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或由政府组织提供补贴,委托大的商业保险公司办理业务。据此,我国可增设涉及国家农产品安全的农业生产领域的保险险种,商业保险不能提供的,应由政府主导,以政策性经营为主。

4.3 实现贷款“五级分类”

由于以四级分类为主的风险分类方式不利于准确反映风险和审慎监管,银监会决定于2006年全面推行农村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工作。五级分类法比四级分类法更为严格,它要求提供更多的风险准备金。实施贷款五级分类,可以科学地揭示和计量风险,揭示贷款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的差异,全面准确地反映农村信用社的整体风险情况,这不仅有助于解决其潜在的历史遗留问题,防范风险,而且还可以促使农村信用社转变经营理念,转换经营机制,提高抗风险的能力。

4.4 完善“三查”制度,实行审贷分离

对农村小额信贷发展 篇3

摘要:针对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中普遍存在的资金种类单一、来源缺乏、法律地位不明确、高风险、融资难等一系列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旨在改善城镇农村金融小额信贷的薄弱环节,以实现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额信贷 金融 发展 农村

一、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农村小额信贷自身特性的限制

在自身特性上,小额信贷具有额度小、期限短、分期还款、不需担保或具有灵活多样的担保形式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它能够较好较快地适应我国农村的贷款市场需求。与之同时,信贷资金来源单一,小额信贷项目往往无法持续,这在农机信贷、教育信贷和医疗信贷上矛盾尤为突出,农民的多种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不仅降低了农户参与小额信贷的积极性,同时也催生了逾期现象,更有可能加剧小额信贷无法持续经营的困境。此外,农村贷款额度“一刀切”的制度,难以支撑农户在高端农业面前各方面的大额度资金需求。

(二)小额信贷的放款额度和期限问题

农户在农业结构调整起步阶段的资金的需求预期较大,当前小额信贷规模却明显偏小,导致了农村经济资金总体缺口增大。另外,现下农村小额信贷期限一般仅为数月不等,最长期限也仅为一年。从新型农业的生产模式来看,普遍发展养殖业、种植业的农户,在一年内可以收回成本并且偿还贷款的可能性较小,即使能够偿还贷款,还贷后也会逐渐显现出资金不足、周转困难等问题,对农业生产造成危害。因此,小额信贷在期限问题上对发展农村金融难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也加大了信贷资金安全的潜在风险。

(三)法律法规不健全

小额信贷的法律地位问题,始终是困扰其发展的一大难题。唯有明确功能定位,才能确定小额信贷组织创立管理的主体、资金来源、信贷产品设计、风险监管等一系列问题。与此同时,小额信贷的政策体系、保障机制不完善也是其风险因素之一。此外,农业灾害的补偿制度等政策性扶持和保障制度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村小额信贷前景雪上加霜。

(四)小额信贷风控机制不完善,潜在风险较大

农业生产是受自然环境、市场行情、人为操作等诸多因素影响的弱势产业,其特殊性决定了同一地区产品具有相似性,这就容易造成贷款地区性、产品集中度偏高。其次,由于农户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薄弱,参与市场竞争及抗击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往往因为未能及时地了解市场动态及供求状况而导致项目失败。另外,小额贷款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信贷管理落后,金融机构因受到当地政府压力,地域局限性强的农村信用社不得不弱化资金盈利和安全性考虑,而充当了地方扶贫资金的贷款人,信贷机制扭曲在一定程度上又会滋长信贷经营中的道德风险。

(五)民众观念落后

在我国,由于长期推行政府主导的扶贫式小额信贷模式,导致民众对小额信贷的属性缺乏正确认识。很多民众的还款意愿往往遵循的是环境习惯。此外,政府推行的小额信贷忽视了小额信贷运作中的有偿性和可持续性,而更多地体现了一种短期政府行为,甚至在个别的地方政府将小额信贷视为财政资金。信贷资金的来源、发放、回收也大多不是由金融机构或其中介组织进行,公众普遍把农村小额信贷理解为一种短期模式。

(六)融资渠道窄

目前,国际上常见的小额信贷主要包括公开吸收储蓄、基金储蓄和吸收入股等储蓄形式,而我国只有吸收储蓄一种方式,而且规定小额信贷“只贷不存”。小额信贷的资金来源在很大一部分主要是专项扶贫资金以及政府财政资金,其资金数量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同时,有部分小额信贷项目资金还是由国外机构捐助的。要确保信贷业务能够正常进行,就必须要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流进入,仅依赖社会慈善的捐助基金是难以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农村小额信贷的风险性也决定了资金流进入有限,这就使其陷入了信贷规模不足和融资渠道有限的恶性循环。

二、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对策

(一)改善农村小额贷款自身局限性

首先继续依靠人民银行利用贷款机制支持农村信用社。通过再贷款等措施不断增加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投入,保障农村金融机构的稳步发展。其次扩大农村小额信贷的金融领域,可引导商业性银行加入小额信贷市场。最后,吸纳闲散资金促进资金回流。银监会2006年发布《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允许新设诸如村镇银行类机构行业准入标准。通过机构转化,改变了限制小额信贷只贷不存的局面,在村镇银行准入渠道上使得小额信贷的资金来源更加丰富,有利于推动小额信贷商业化发展。

(二)增加贷款种类和额度,放宽贷款期限

目前,小额信贷的对象局限于生产性贷款。小额信贷可按照消费信贷的模式,拓宽小额信贷的种类和领域。例如,在结合当前对农民直接补贴的基础上,给农民提供一定的农机补贴,在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又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又如,建立诚信评价系统,尝试对诚信度高的农户提供额度较大的信用贷款,促进其发展高效农业。此外,中央银行可继续加大农村信用社支农再贷款的投放力度,相应提高农户授信额度,同时,农村信用社要对小额信贷实行更为灵活的贷款期限,在贷款期限方面更加贴近农户的实际生产经营。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健全的法律法规、明确的功能定位、完善的政策保障是实现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相关立法应明确小额信贷发放对象、承办业务的金融机构或是成熟地区的城、乡风险投资公司。对待不良贷款加大违约成本,必要时在法律层面追究责任。同时,依据不同的功能定位来确定小额信贷组织管理的主体、资金来源、信贷设计、风险监管等问题。此外要建立完善的政策风险保障系统。借鉴国际通用的小额信贷模式,政府和金融机构可设立小额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并且建立完善的政府保障制度以及新型农业贷款的风险担保制度,减少潜在风险。

(四)控制小额信贷风险,完善保障保险制度endprint

首先,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内控制度。结合小额信贷的业务发展状况,建立和不断完善财务管理、业务监督、风险预测等各种内控体系,尤其是加强对小额信贷质量的考核标准,对信贷资金收放合规的信贷人员,给予其一定绩效鼓励。建立农户小额信贷风险机制,强化审计稽核部门的监督功能,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工作做到贷前、贷中、贷后全程稽核。

其次,央行加强监督引导村镇银行发挥自身优势。央行需在“村镇银行”的利率浮动、现金管理、存款准备金、异常情况应急预案等方面明确指引。可适度地将一部分的支农再贷款政策向运行机制良好的村镇银行倾斜,为其提供资金援助。后则要引导村镇银行把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紧紧抓住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机遇,为“三农”建设提供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从低风险的信贷业务入手,逐步引导村镇银行为地方建立健全农户信贷档案,使其能够与农户建立起良好互信的关系,慢慢积累经验,逐步实现小额信贷商业化、可持续发展。

(五)加大信贷宣传力度,加强民众的信贷认识

在小额信贷的宣传上,政府部门应起积极作用,可通过日常宣传、下村走访、贴标语、办专刊,加大小额信贷在基层的宣传力度,让农民、小作坊主、个体工商户等社会各界了解小额信用贷款在范围、权限、用途、期限及信用等级、贷款授信等方面的优势,改变民众对小额信贷的认识误区。

(六)扩大资金来源渠道,解决资金供应问题

建立吸引机制,促使农村流入城市的资金实现回流。实现手段如资金价格吸引机制,根据农户存款日均或时点余额情况,差别化地对其贷款给予一定优惠,逐步培育起客户忠诚度;或是建立社会经济生活主导机制,如发挥地域优势,将本地集群特色的农产品交易由城市转向农村,实现交易资金随交易市场迁移至农村。农村金融机构可在社会生活中充当公益组织者角色增加大众认可度的同时,向交易过程中的农户推销配置信贷产品。通过这种机制,逐步实现资金沉淀扩大。

参考文献

[1]普艳杰. 论小额信贷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问题[J]. 企业导报,2013(18)

[2]李云帆. 小贷行业制度困境疲态难解[N]. 中华工商时报,2013年8月28日第5版

[3]孙云青. 赵瑞莹. 农村小额贷款持续发展对策选择[J]. 农业科技管理,2013(08)

[4]张春吉.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问题分析及政策建议[J]. 知识经济,2011(08)

[5]攸胜. 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再造的细化思考[J]. 经济视野,2013(03)

对农村小额信贷发展 篇4

1 小额信贷的特点及效应分析

小额信贷在经营目标、客户特点、产品特点和贷款方式等方面具有面向低收入群体和微型企业的特点。同时,小额信贷的信贷服务活动还具有持续性特点,只要客户能够按时偿还贷款,就可持续地获得信贷资金支持。小额信贷正常运作的基本机制是建立一种客户主动还款的激励机制,给予守信者获得重复贷款的机会以及因获得信用升级而得到更大额度贷款,可为老客户和守信客户提供一定的利率优惠。

小额信贷的发展对促进农业生产、扶持农村弱势群体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可促使农户扩大生产,促进消费增长。当农户获得小额信贷以后,生产条件改善,有更多的资金投入生产,从而提高其原有的效用水平。根据边际消费倾向(MPC)递减规律,与富人比较,穷人的MPC更大,当穷人获得小额信贷后,其消费意愿会远大于富人获得这笔贷款后的消费意愿。因此,农村小额信贷的投放会促使农户进行更多的消费。二是增加农民收入。获取小额信贷可使农户改善现有生产条件,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农户将贷款用于创收活动以增加利润收入。三是缓解农村金融市场的货币供需矛盾。商业银行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企业,其经营理念使其将资金投放到可获得较高收益的大城市。受此趋利动机的影响,各银行在农村吸收存款后,将这部分资金投放到经济发达地区,从而造成农村资金外流严重,致使农村金融市场的货币供需不均衡。而小额信贷通过对农户提供信贷服务,改善贫困农村与城市之间信贷分配不均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金融市场的货币供需矛盾。

2 国外小额信贷模式分析

2.1 两种较为成功的小额信贷模式

2.1.1 孟加拉乡村银行(GB)模式

孟加拉乡村银行被称为“穷人银行”,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扶贫模式。1976年,穆罕默德·尤纳斯博士在孟加拉的Jobra村开创小额信贷实验项目,1983年当局允许该项目注册为正规银行,乡村银行由此成立。在此后的30年间,乡村银行逐渐发展成为组织及全国的金融机构,服务于全国64个地区的68000个村,还款率达到97%以上[2]。

乡村银行的组织系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自身的组织机构,分为4级,即总行—分行—支行—营业所;另一部分是借款人机构,分为3级,即会员中心—会员小组—会员。实行小组会议和中心会议制度。每周召开一次小组会,每半个月左右召开一次中心会,会议的中心内容是进行收款活动,交流致富信息、传播科技知识等。乡村银行的服务对象只限于穷人,而且每户只限一人。贷款仅资助生产性项目。贷款期一般为一年,从第二周开始还贷,每周还本金的1/50。初次贷款金额为1000元,如借款人能按规定还本付息,第二次可贷1500元,最高一次可贷3000元,连续扶续直至脱贫为止。在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实践中,小额信贷是一种小额、短期信贷方式,不需要担保,直接贷款到户,手续简单方便易行。

2.1.2 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BRI)模式

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是印度尼西亚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是印度尼西亚唯一一家从事小额信贷业务的国有商业银行。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小额信贷部(BRI—UD)的小额信贷业务选择在贫困线以上、信用状况合格、有潜力的个人或家庭小作坊作为目标客户,提供期限最长为2年或3年的贷款,而贷款只允许用作流动资金或购买固定资产。贷款客户可以选择贷款期限内每月还款或分3个月、4个月、6个月的分期还款。

BRI—UD的小额信贷组织机构,从上至下有四层,即总部—15个地区分行—320个支行—4500个位于乡村地区的营业所。乡村营业所是BRI—UD最重要的机构组成部分,通常位于农村乡镇的中心位置、市场附近,一般只租赁一间房屋。一个营业所通常可覆盖16—18个村庄,服务4500名储户和1700名贷款客户。每个营业所有四名职责明确的员工,分别为经理、信贷员、营业员和会计。BRI—UD通过存贷利差所获的信贷服务收入,完全可以覆盖其运营成本,并利用所获利润,不断扩展金融服务业务的广度和深度。

2.2 孟加拉GB模式与印度尼西亚BRI模式比较

孟加拉GB模式与印度尼西亚BRI模式在扶贫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二者的特点比较如表一所示。

2.3 成功经验

2.3.1 孟加拉GB模式

一是合理的经营模式和非政府组织的高效率。政府给予乡村银行充分的自主经营权,使其可以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潜能。二是借款对象重点关注最贫困的人。因为越贫困,贷款资金边际效用越大,缓解贫困作用更好,借款人对贷款运用重视程度越高。三是注重技术支持。乡村银行在向借款人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还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积极参与借款人的生产活动。四是控制贷款额度,适度放贷。过度负债不仅会对借款人造成过大的还款压力,还可能使其因超过预期还款能力而放弃还款。乡村银行严格控制信贷额度,适度放贷,并结合实际情况,严格核算项目需求,保证其正常运营。五是政府政策支持。政府在初期的财政支持,使其获得大量的廉价资本,使得盈利成为可能。同时,政府在税收、准备金等方面给予宽松政策[3]。

2.3.2 印度尼西亚BRI模式

一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良好信誉。BRI—UD长期致力于印度尼西亚农村经济的发展,长期发放政府补贴贷款,在农村形成了较好的声誉。因此,广大农户愿意把储蓄存在BRI,更倾向与从BRI—UD获得贷款。二是设置激励机制。BRI—UD分别通过绩效奖金、分档储蓄利率和返还贷款本金对整个经营活动中涉及的银行营业人员、储蓄者、贷款者三方进行激励。三是注重财产抵押与品质审查。BRI—UD通过基层经理对借款人进行品质调查,以弥补信息不对称性的缺陷。同时,要求财产抵押以保证还贷。四是指导穷人投资,鼓励穷人储蓄,帮助穷人理财,提高穷人素质[4]。

3 借鉴国际经验发展我国小额信贷的建议

尽管孟加拉GB模式与印度尼西亚BRI模式所强调的重点不同,采用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是在本土根据当地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进行金融创新而成长的,从而能持久地为国内低收入阶层及微型企业服务。在我国的实践过程中,国外的成功经验给了我们许多有价值的参考。我国的大多数机构在技术上都采取了GB模式,但实践中还没有达到国外同类机构的水平。比较孟加拉和印度尼西亚两国小额信贷的模式和经验,我国不能简单地选择某个国家现成的成功经验,而应借鉴其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设计适合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小额信贷模式,以缓解长期以来金融资源的贫困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

3.1 加大政策支持,积极拓展小额信贷资金

一是适度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降低进入门槛,强化监管约束,促进农村地区形成投资多元、种类多样、治理灵活、服务高效的金融体系。二是建议由政府划出一块扶贫资金作为发展小额信贷专项资金,由小额信贷实施机构提出申请,经扶贫机构和资金管理部门审批同意后,用于补贴小额信贷工作经费或周转用于小额信贷的资本金。三是减免小额信贷机构的营业税和所得税,作为其支农的补偿。四是改变部分金融机构“抽血”的角色,规定在农村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要把所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用于农村小额信贷的投放,减少农村资金外流[4]。

3.2 坚持市场化原则,减少政府干预

允许小额信贷机构在法律监管下自由决定利率,使其能覆盖运营成本;建立小额信贷担保基金,为其从金融市场获得资金创造条件,发挥扶贫政策的诱导性功能,引导各种小额信贷机构实行商业化经营,实现政府扶贫与小额信贷经营的分工与协调。同时,建立强有力的农业风险信贷补偿机制,扩大农业风险承担的主体,提高农村信贷系统的抗风险能力。

3.3 注重贷款支持和技术服务相结合

将贷款支持和技术服务相结合,实现扶贫、高还贷率和机构持续发展这三者的协调发展。为小额信贷机构的建立和运行提供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持,加强交流、合作与人员培训,不断提高小额信贷机构的经营水平。同时,建立培训基地,提高农民贷款投资项目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变化应对能力,提高项目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韩平.农村金融业务与改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2]焦瑾璞,杨骏.小额信贷和农村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3]陈心宇.小额信贷模式的选择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10).

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研究 篇5

【关键词】农村 小额信贷 可持续发展

国际小额贷款起源于孟加拉吉大港大学经济学教授尤里斯的一个研究项目:“如果能提供给贫困户一些贷款,他们能否组织生产自救?”该课题从1976年开始试验,到1983年9月正式成立了只给穷人提供贷款的小额信贷银行。截止目前,孟加拉小额信贷银行已经发展成为总资产数十亿美元的全国性大银行,而且创造了另其他商业银行难以企及的高达97%的贷款回收率佳绩。孟加拉小额信贷扶贫的成功经验,受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并作为向发展中国家发放扶贫贷款的首选方式。我国农村的小额信贷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款贷管理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各地农村信用社适时开办小额信贷,简化贷款手续,方便农民借贷。从2002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普遍推行农户小额信贷。

与其它国家小额信贷相比,我国农户小额信贷的主要特点有:一是贷款对象为社区内的农户;二是实行信用放款,不需要抵押、担保,手续比较简便;三是贷款利率优惠。实践证明,这种新型的金融制度安排,有效地解决了正规金融体系长期难以辐射的弱势群体的资金需求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农业多年存在的投入不足问题。但是,随着小额信贷的不断发展,其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逐渐的凸显出来。

一、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含义是指在没有或剔除任何补贴的前提下,机构的经营收人能覆盖其成本,保证小额信贷机构各方面包括管理、技术和财务的独立生存和发展,以实现其持续有效为穷人服务的根本目标和宗旨。

我认为,小额信贷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条件:

首先,必须在组织上具备可持续性。小额信贷从发展初期,就应该用长远的眼光来考虑,建立合法的专门经营小额信贷业务的机构。作为一项服务于低收入群体的金融活动,需要一个具有独立性和长远目标的组织机构来运作,一个从一开始就没有独立性和长远打算的小额信贷机构是不可能发展出可持续的小额信贷的。同时,只有得到国家法律制度的许可,小额信贷机构才能受到相关法律的保护,进而才能大规模地开展业务活动。

其次,必须在经营收入上具备可持续性。这点对小额信贷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虽然小额信贷是作为一种提供给穷人的金融服务,但是它反映的是一种正常信贷关系。这决定了小额信贷机构不是一种单纯意义上的扶贫机构,它的业务也应该是一种正常的金融业务。尽管小额信贷的发放不以盈利为目的,但也不应低于商业银行平均利率,才能弥补其各项成本,使机构正常经营下去。

再次,拥有一支素质较高的信贷队伍。小额信贷机构面对的是最基层的农村客户,工作压力大,任务重,薪水待遇也比较低,这就对工作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业务熟练,更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反之,则会影响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小额信贷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金融机构准入的严格控制。众所周之,在我国只有经过中央银行批准的金融机构才能合法从事各种金融业务。现阶段在农村地区成立和注册新的小额信贷机构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这从基础上影响着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

2.资金来源上受到限制,过于狭窄。由于小额信贷机构没有取得合法的金融机构的地位,资金在来源上就受到严格的限制。我国目前的小额信贷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依靠央行的再贷款支持,二是政府扶贫资金,三是国外和国际组织的资助。央行的再贷款数量非常有限,很难满足小额信贷市场的需求;政府扶贫资金容易受到政府的左右,用途窄;靠国外的捐赠和贷款更是永远不可能发展出可持续性的小额信贷机构。

3.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低利率政策。考虑到广大低收入农户的承受能力,我国政府大规摸推行小额信贷的目标定位于消除贫困。这样,具有“扶贫”性质的小额信贷利率在我国受到严格的限制。该利率往往低于正常商业贷款的市场利率,相反,小额信贷的管理成本和呆坏账处理成本是高于商业银行的,这就造成了低利率和高成本的矛盾缺口,而这个缺口只能由农村信用社承担。长期以来,小额信贷的运作成本难以得到补偿。

4.农村信用社自身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从硬件来说,农村信用社处于最基层,设施环境条件差,缺乏良好的办公环境;从软件来说,员工的素质千差万别,任务重,信用社管理水平和防范金融风险、创新金融产品、满足金融需求的能力层次都比较低,不可避免地增加了管理成本。

三、对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1.完善外部环境建设

小额信贷是一项新的金融服务,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来培育。在我国农村主要是由农村信用社来开展小额信贷业务。因此必须给予小额信贷机构以合法的金融机构地位,使其可以在吸收存款方面合法化。必须加快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使其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需求,成为产权明晰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控风险、自求发展的市场主体。在农村信用社内部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2.使小额信贷利率逐步市场化

我们知道,一个合理的贷款利率能够激励贷款人按时还款又能使信贷机构实现自负盈亏。小额信贷资金来源成本和贷后管理成本都普遍高于大型商业银行,而且小额信贷在农村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我们可以在充分考虑资金来源成本、贷款管理成本、农民承受能力和农村资金市场需求状况的基础上,对小额贷款利率逐步推进市场化改革。首先,在小额信贷推广初期,实行优惠利率政策,鼓励农民贷款,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小额贷款的积极作用。在成熟之后,小额信贷利率可在人民银行公布的基准利率的基础之上向上浮动。在小额信贷形式被广大农民接受之后,可以根据农村市场资金需求状况,将小额信贷利率逐步由浮动过渡到市场化。

3.对小额信贷对象进行培训

这里的“培训”既指贷前培训,又指贷后培训。多国的实践证明,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是小额信贷成功的关键所在。农村的市场基础薄弱,农民也在市场中处于弱势。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他们会遇到很多问题。首先,在项目的选择上,无法对迅速变化的市场灵敏的做出应对,很可能选择了已经处于衰退阶段的落后技术;其次,对新技术了解渠道狭窄,操作困难。这就需要小额信贷机构对贷款户进行业务培训。首先应为农户提供有前途的项目和技术以供选择,在农户进行生产的过程中,要加以指导,教农户学会如何根据市场的需要来调整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当然,这不是单独由农村信用社的力量能够做到的,还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农业科技部门共同努力。通过这样的培训,大大提高贷款的成功率,减少小额信贷的风险,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对农村小额信贷发展 篇6

一、我国应吸收国外小额信贷的哪些成功经验

1、必须指定合理的贷款利率。首先,要让参与小额信贷的金融机构能赢利,这是这些金融机构愿意扩大并能持续提供小额信贷的根本保证。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逐渐深入,银行商业化的程度提高,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如果农村金融机构在小额信贷项目中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又得不到有关部门的补助,那么目前开展得轰轰烈烈的小额信贷工作就不可能持久,也不可能更大规模地深入发展下去。

世界上不少小额贷款项目半途而废的原因归根到底都是因为亏损,特别是由国际组织,国外资金所资助的小额贷款项目,往往是国际组织撤出之日,就是小额贷款活动的完结之时。这与这些项目长期依靠国际上资金补助不无关系。

要使参与小额贷款的金融机构能赚钱,国际经验证明,最关键的是利率的高低。小额信贷与银行一般贷款的操作程序不同,有额度小成本高的特点。有较高的存贷差才能弥补操作成本。不能用一般银行对工商业,甚至较大的农业项目的利率水平来套小额信贷的利率。在国际上成功小额贷款的存贷差要高达8%-15%左右。在中国,由于不需要建立新的金融组织来发放小额信贷,加之贷款的方式也较国外简便,因此成本可能比国外同类贷款低一些,但可能也需要5%—7%左右的利差。

这里似乎有一个悖论,一方面开展小额信贷的目的在于支持农业帮助弱势群体,一方面又要收高利率,这里是否有矛盾。首先,我们应该指出农村小额信贷是商业贷款,并不是政府的扶贫款,不亏损经营,是最起码的商业要求。第二,国内外各种调查都几乎一致地显示,对于农民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能否借到钱,利率稍高一些是完全可以承受的。以3000元的小额信贷为例,高一个百分点的利率,借款者一年要多付出利息30元。这一个百分点对借款者来说不算什么,但对农村金融机构来说却是愿不愿意大规模开展小额信贷的关键所在。最后,由小额信贷利率造成的负担与对农民所加的税费负担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税费对农民来说是强制性的,是没有回报的。然而,对贷款来说农民有选择的权力。他可以贷也可以不贷。尽管贷款要付利息,但可以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当农民认为利息太高,不划算,他们可以不借。

关于小额信贷的利率问题,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都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课题。各国政府都十分关心农民贷款,特别是扶贫贷款的问题。经过了多年的实践,人们也慢慢地领悟出合理利率对小额贷款可持续性的重要性。到目前为止,除了个别国家之外,几乎所有的亚洲国家都已经放开了小额贷款的利率限制。由执行小额贷款的机构来决定利率水平。

2、要对小额信贷借贷者加强培训。各国成功的小额信贷经验表明,对农民借贷者的培训是小额信贷成功的又一关键所在。农民为市场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对迅速变化着的市场反应不够灵敏。对适用技术的了解不够。因此,国际上开展的小额贷款项目都要对贷款户进行大规模培训。提高他们对市场,新技术以及运用贷款的能力。为此,国际小额贷款项目均要拿出一大笔培训资金。

我国农民同样也极待培训。他们不但需要了解新的技术,特别是要学会如何应对市场的需求来不断调整自己的种植、养殖项目以及生产方式。有了较好的培训,就能大大提高投资项目的成功率,也能减少小额贷款的风险。

这就需要各级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的介入。把农村的技术工作者及有关部门发动起来,配合小额信贷项目,不断地给农民以培训,向他们提供市场信息。有关部门应该从财政中拨出专项资金来加强对参与小额信贷的农民进行培训。

3、小额信贷的大规模开展需要国家的扶助。小额信贷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它是一种利用金融与市场的手段来帮助广大农民增加收支的一个极好办法。然而农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农民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农业又不是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所在。农村问题的解决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仅靠小额信贷本身,靠农村金融机构并不能完全解决三农问题。换句话说,国家有必要也有责任来帮助农村金融机构克服各种障碍与不足。这些帮助不仅是政策上的,还需要资金上与行政上的帮助。如果没有这些帮助,从纯商业的角度出发,金融机构可能并不愿意参与和扩大小额信贷工作。这样急需资金的农民就失去了机会,同时也加重了政府的负担。

首先要解决的是信贷资金的问题。目前农村金融机构吸储能力不足,而贷款需求较大时,应通过中央银行扩大再贷款的方式,或通过市场机制从邮政储蓄中拆借。金融系统每年从农村抽调巨额资金的现象应通过合理的方式逐渐扭转过来。

国家还可以通过减少税费来帮助小额信贷。小额信贷的高成本问题可以一方面用适度提高利率加以缓解,另一方面通过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如对小额信贷给予减免营业税与所得税,来减少农村金融机构的操作成本。

国家还可以承担一部分对农民的培训费用。这可以与地方的科技推广,农田水利建设、环保以及企业的市场开发等项目结合起来。

最后,小额信贷主要是为种植、养殖业服务的。而这些行业受天气、市场的影响很大。除小额信贷机构本身要建立风险储备金之外,国家可以从每年的救灾款中拿出一部分来建立小额信贷的保险基金,减少农村金融机构在小额信贷上的风险。

二、我国应吸收国外小额贷款的哪些失败教训

在国外小额贷款也不乏失败的教训。各国政府每年为小额贷款提供大量的资金,但真正成功的并不多。那么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我们应该吸取国外哪些失败的教训呢?

首先要防止政府部门对小额贷款过度干预。政府行为对农村信用的最大破坏莫过于对农业贷款的减免措施。这些出于良好愿望来帮助农民的贷款减免极大地破坏了农村的信用。往往要多年的时间才能烣复老百姓的信用观念。地方政府部门还可能在推行小额贷款过程中过多地干涉了银行机构在挑选贷款户,确定投资方向,投资项目的权力。这往往会造成项目的失败。

在我国推行的农村小额信贷中,地方政府与党组织起到了关键的支持与推动作用。实践证明如没有这些支持,靠农村金融机构本身是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大规模推广农户信用评定,以及小额贷款的发放与回收的。

然而,我们也应该注意防止一些基层干部对小额信贷的过渡干涉。例如,一些干部强迫借了小额信贷的农民去投资他们所推行的项目。甚至还有一些地方要求农民用借款来上交税费与提留。这些都会增加小额信贷的风险。在宏观上,中央银行也要对小额信贷的发放与操作严格监管以防止这些问题大面积出现。

对农村小额信贷发展 篇7

1.1 保障对象具有特殊性

商业保险大多是富人阶层具有的奢侈品, 而农民这类低收入群体被列出在外。

1.2 承保和赔付具有低成本、低保障特征

目前小额信贷额度较低, 发达地区小额信贷额度10万~30万, 欠发达地区1万~5万, 而小额信贷保险产品或赔偿保金斗以借款人向金融机构所借金额为限, 因此小额信贷保险锁承保与赔付的水平较低。

1.3 多数为短期保险产品

因小额信贷的期限一般在1 a内, 故农村小额信贷保险产品的保险期限也都较短。

2 农村“小额信贷+保险”模式发展现状

近年来, 我国不断革新农村小额信贷的制度办法, 拓宽小额信贷业务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小额信贷保险目的在于降低和弱化风险, 提升金融机构支农惠农积极性, 有效缓解农村融资难问题, 满足农户资金需求, 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发展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但作为新生金融产品, 当前“小额信贷+保险”协同发展模式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如农户参保意识不强, 金融机构宣传不到位, 保险范围有限, 相关法制体系不健全等因素制约着该模式的持续发展。

3 农村“小额信贷+保险”模式现存问题

农户存在的问题为农户道德风险与农户参保意识不高;小额信贷机构存在问题为信贷机构内部道德问题, 产品单一;保险公司存在的问题为手续繁琐, 理赔时间长, 缺乏专业营销服务人员;政府职能部门存在问题为缺乏国家政策扶植, 银保合作代理机制不完善。

4 农村“小额信贷+保险”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4.1 完善政策补偿机制

加大财政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扶持力度,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农业保险和信贷投放杠杆效应;放宽金融机构对涉农贷款的呆账核销条件;加大对农业保险承保公司的财政扶持力度, 对其涉农保险业务税费予以减免优惠, 允许其在税前列支农业保险准备金。

4.2 探寻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保险的新型信贷模式

为降低农民的违约风险, 可以让农业企业与金融机构按诚信、互惠互利、风险共担的原则, 达成“保险公司+信用社+农户”之间的“三方协议”。银保合作开发更多适合农村地区的新型产品, 如小额信贷+人身保险、小额信贷+意外保险、小额信贷+教育保险、小额信贷+养老保险等多种保险业务[1]。

4.3 政府加强引导, 加大政策支持, 实行优惠政策

政府是小额信贷机构、保险公司、农户三方健康运行的协调者。首先, 政府可给提供涉农小额信贷的金融机构一定的优惠, 如税收减免或费用补贴等措施, 适当放宽对涉农贷款的呆账核销条件;其次, 加大对办理农贷保险的保险机构的财政扶持力度, 试行减免该业务的营业税和所得税, 允许其在税前列支农业保险准备金, 或对经营农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提供补贴, 促进保险公司介入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市场的积极性;最后, 对购买保险的借款农户提供补贴, 如实行一部分法定保险, 创造基本农业保险需求、给投保农户保费补贴等[2]。

4.4 加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

在结合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把建设农村信用工程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 吸引资金向农村流动, 促进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在短期内可以考虑“信用联保”机制, 让农户之间相互监督。长期要建立农村信贷投入稳定增长, 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大力创新支农金融服务品牌, 积极探索“信用-信贷良性循环”的有效方式。同时, 切实防范和分散信贷风险, 实现农村金融机构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晓山, 聂强.国外小额信贷产品设计的随机评价[J].现代经济探讨, 2012 (6) :58-62.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现状及发展建议 篇8

关键词: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历程,现状,建议

小额信贷(micro-credit)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亚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借鉴传统的民间信贷特点和现代管理经验,结合所在国家的经济和社会条件及贫困人口的经济和文化特征,在不断摸索和试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构建出适合贫困人口特点的信贷制度和模式。

1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历程

小额信贷自1976年由穆罕默德·尤努斯博士在孟加拉创立以来,在发展中国家得到快速发展,在金融界乃至消除贫困领域创造出了一个神话。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方式,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正在逐渐得到重视和推广。中国小额信贷的历史只有十几年的时间,但发展迅速,在政府的推动下,农村小额信贷项目全面铺开。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在缓解农村金融市场的货币供求矛盾、拓宽信用社资金运用渠道、优化农村金融结构等方面已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应。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历程如下: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在河北省易县成立了“扶贫经济合作社”,其运作模式完全模仿孟加拉乡村银行,这象征着小额信贷在中国开始[1]。2000年以后,我国农村信用社实行信贷扶持“三农”,小额信贷活动得到了大范围推广。2004年与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支持小额信贷发展,这极大地促进了小额信贷的迅速发展。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明确提出“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村改革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大力开展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政策性信贷业务。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都要进一步增加涉农信贷投放,积极推广农村小额信用贷款”。这些具体要求将为金融业带来一个新的发展契机,同时为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指明方向。

2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现状

2.1 我国小额贷款发展迅速,但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相对滞后

根据近期中央银行发布的2011年小额贷款公司数据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3 366家,与2010年6月相比增加了1 426家,贷款余额2 874.66亿元,上半年累计新增贷款899.61亿元,与2010年6月底的余额1 248.87亿元相比,增幅高达130.18%,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数量和贷款余额都保持了高速的增长态势。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网(2011-07-19)。

从央行发布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0)》来看,目前我国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已经逐步建立,并正在为服务“三农”发挥积极作用。截至2010年末,全国共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509家,已开业机构发放的贷款中超过80%用于“三农”和小企业。小额贷款公司2010年实现账面利润98.3亿元,其在引导民营资本开展涉农业务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发展速度和规模都远落后于我国小额信贷的整体速度。其业务网点和覆盖范围有待于进一步扩大。

2.2 金融机构单一,农民选择范围窄,民间高利贷普遍存在

我国金融机构发展迅速,各类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在城市兴起,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特别是经济发展落后的农村地区、偏远地区,金融机构相对较少。以山东省诸城市(县级市)为例,在诸城市农村存在的金融机构比较单一,在各个镇上只有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除此之外,没有其他金融机构,而且农民很少会去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贷款,农村信用社在山东省内农村金融市场上一枝独秀。由于金融借贷机构单一,农民借贷的选择范围窄,从而导致农村“地下借贷”、民间高利贷等类似组织的产生。

2.3 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服务意识淡薄

我国中央政府连续多年以“一号文件”的形式来关注三农问题,三农问题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村金融体系的形成和完善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长期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在我国农村,“官老爷”作风依然存在,我国基层行政部门的服务意识仍比较淡薄。金融机构是一个垄断性的部门,农民和金融部门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农民在金融业务上的权利和义务上没有自己的话语权,处于被动的地位。金融机构服务意识薄弱,大部分部门在等信贷业务的到来,很少主动去寻找客户。

2.4 风险管理不完善,信用体系建设有待加强

农村信用社基本采用农户联保形式,仅仅依靠一种联保模式不能完全保证信贷的安全,特别是信用风险只存在于3~5户的信贷小组之中。信用体系的公开程度、公告力度相对不够,需要加强。农村的信贷投资建设多用于农药、化肥等农用物资或者农村养殖投资等,项目风险较大,还贷存在若干问题。

2.5 农民主动借贷的意识较弱,思维保守

绝大多数农民思想都比较保守,存款较多,但贷款的相对较少。农民意识之中,借钱是不经济的,要承担道德的压力,所以农村主动借贷的人大部分是有创新精神的农村“精英群体”,这与农村小额信贷扶贫扶弱的初衷不符。

3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建议

3.1 政府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提高服务意识,提升业务水平

加强对农村基层行政部门的服务意识培训和监督,形成服务型政府,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时时刻刻记住自己是农民的子弟,要认认真真为自己的父老乡亲服务,杜绝颐指气使的官老爷作风。金融机构要根据市场情况,积极提升业务水平。信贷部门相对农户而言,在信息、知识、市场敏锐度等方面都有优势,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扩大服务的范围,协助农户在借贷后投资成功,这样不仅降低了还贷风险,也提高了金融借贷部门的服务水平。

3.2 扩大农村金融信贷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借贷意识和信用意识

加大对农村金融的宣传,改变广大农民的思想意识,鼓励其借用金融机构的力量早日脱贫,减少对农村高利贷的依赖,减少经济纠纷。通过农户个人信用评估,将农户的个人信用等级与农户是否获得贷款以及贷款额度联系起来,使农户真切地感受到个人信用的价值,增强农户信用观念,最终在农村形成一种人人珍惜信用、重视信用、爱护信用的乡村金融环境[2]。

3.3 建立统一完善的农村信用制度和评价体系

政策主管部门应该委托相关机构,根据农户的信用背景、资产状况、债务情况及行为模式,通过合理的方法为农户计算出较为可靠的信用分数,采用公平、有效的方式,规范信用村新用户的农户信用评价体系,建立动态的农户诚信体系[2]。

3.4 建立完善的农村借贷机构,鼓励金融机构到农村去

在规范民间借贷的基础上组建小额信贷机构。多年来,民间借贷一直处于自发状态,使其规范化、公开化、成为农村金融市场方便快捷的融资渠道,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由自然人出资,组建小额信贷机构,必然是以盈利为经营目的商业性组织,按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可比照或依据合伙制企业规定,或有限责任公司规定进行组建[3]。扩大基层的邮政储蓄、中国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也更多地发展小额信贷,同类金融部门相互竞争,提高自我业务能力,为更多的农民谋福利[4]。

参考文献

[1]陈雨.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历程、现存问题与对策[J].商情,2009(32):5.

[2]王家传.中国农村金融:观察与思考[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3]刘玲玲,杨思群.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M].1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对农村小额信贷发展 篇9

1.1 小额农贷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众所周知,小额农贷的成本比较高,面向的人群比较广,而且其非正规金融的法律身份难以获得人行的再贷款,所有贷款资金是自有资金,所以资金非常有限。但是另一方面,随着农村经济地不断发展,农村经济开始向多元化、多样化方向发展,对信贷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供与求产生了越来越大的矛盾。

1.2 农贷措施与农户需求不匹配

随着农村经济地不断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农民加大了对新兴养殖业、高效经济作物、农副产品加工、流通基础设施的投入,这使得人们对大额贷款的需求越来越高,急需大额信贷品种与之相匹配。农信社小额农贷利率一般上浮80%,年利率普遍在9%左右,造成农户贷款成本较高,付息压力较大。而且农民本身属于弱势群体,依靠自然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收入的不确定性,如果自然条件不利的年景,收成下降,利润随之下降,这就造成了农业自然和市场风险转化为农贷风险的难题。

1.3 农户信用等级信息薄弱

从过去的经验和大量事实可以得出,小额信贷是涉农不良贷款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农户信用等级意识的薄弱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由于诚信教育在农村的宣传仍然不够,宣传制度仍然处于发展完善之中,导致目前农村信用环境较差。

2 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路径

2.1 建立多层次的小额信贷载体

在未来,笔者认为邮政储蓄银行一定会成为我国最为主要的农村小额信贷之一。下文中笔者将会重点分析其相对商业银行的优势所在。另外,农村信用社以及中小型民营小额信贷机构也会获得多元发展的契机。

2.2 不断加强和完善小额信贷的管理机制,防范小额信贷风险

要加强内部监管和财务管理工作,从贷款审批着手,对农户制定诚信档案,对放的出收的回的农户要给予鼓励。另一方面,要简化贷款的手续,方便弄名贷款。建立农户小额信贷风险机制,强化审计稽核部门的监督功能,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工作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稽核。加强金融法制建设,为小额农贷发展提供所需要的政策、法律环境。

2.3 大力开展农民诚信教育,为不同信用等级的农户提高贷款额度

宣传工作一定要做到位,要大力加强对农民的诚信教育,通过强化对农民诚实守信教育、开展创建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农户等活动,为讲信用的农户开绿灯,提高授信额度,对失信农户取消授信资格、降低信用等级等,促进增强农民信用意识的、稳定、和谐的融资环境。

3 邮政储蓄银行从事农村小额信贷业务的优势

3.1 地域优势

鉴于农村小额信贷的操作成本高,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为了提高商业利益,纷纷撤离了县级乡级的营业机构。于此同时,储蓄银行在农村业务拓展发面得到了发展的契机。目前,邮政部门在农村的网点十分密集,覆盖面很广。这就成为了邮政储蓄银行从事农村小额信贷业务的地域优势。

3.2 资金优势

邮政储蓄银行在资金上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据银监会的统计数据,近几年,在国家的大力扶植下,邮政储蓄银行发展速度很快,其银行资产总额占全国的第六位,存款余额市场占有率也达到了10%左右。另一方面,邮政储蓄银行在资金运作体系上就有优势:长期以来执行的是只存不贷的政策,没有商业银行的大量历史坏账。

3.3 市场优势

邮政储蓄银行被称为“绿色银行”,是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导者之一。邮政储蓄银行网点超过36000个,是中国营业网点最多的金融机构;其中邮政储蓄银行有60%的网点、邮政汇兑有70%的网点分布在县以下农村地区,是中国连接城乡的最大金融网络。

4 邮政储蓄银行小额信贷业务的风险防范措施探悉

4.1 依法监管

遵守贷款法律法规的规定是邮政储蓄银行开办小额信贷业务的必要前提,法律的强制性保证了合法监管的权威性,可以有效地防范贷款风险,同时促进邮政储蓄银行小额信贷业务规范、有序发展;监管部门采取分类监管与统筹兼顾并举的监管措施,积极为城乡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搭建合作平台。

4.2 严格制度规定和制度管理

首先贷款对象的审核和贷款的发放过程中,一定要秉承公平公开的原则。在内部可供内外岗相互查阅和监督审查岗查阅。其次针对利率的执行一定要有一套有效监控制度和平台。邮政储蓄银行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浮动幅度有一个较大灵活空间,所以要通过有效监控的审查和制度的规定、执行,才能防范人情利率、侵吞利息或随意坑农等弊端发生;再次要有严令来禁止随意借新还旧、无限转期、一户多头开户的具体规定和制度约束;最后要有定期稽核检查和违规惩处制度的规定和有效执行。

4.3 培养和造就高素质队伍

一是要大力抓宣传培训,较快提升信贷队伍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法律知识;二是要建立和完善系统的考评、考核激励机制,最大限度激发信贷人员服务农民的热忱和积极性;三是要努力引进竞争机制,将不适合在信贷岗位工作的人员调整下去,将勤奋敬业、思想品质好、职业水准高的人员充实到信贷队伍,使整体队伍素质不断巩固和提高。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小额农贷对农民致富持续发展无疑又是举足轻重。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存在的问题,进而指出了其未来的发展路径。得出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小额信贷业务方面大有可为。最后分析了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小额信贷风险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农村小额信贷,问题,邮政储蓄银行,优势

参考文献

[1]蒋志芬.小额信贷公司—农村微型信贷供给新路径分析[J].经济问题,2009,(11):87-90.

[2]周振海.基于垄断和价格管制条件下的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市场分析[J].金融研究,2007,(8):182-190.

[3]杜晓山.小额信贷的发展与普惠性金融体系框架[J].中国农村经济,2006,(8):70-78.

[4]刘玲玲,杨思群.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甘肃省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发展研究 篇10

一、甘肃省农村小额信贷保险的发展现状

(一) 小额信贷保险发展现状

小额信贷保险形式主要有将小额信贷与财产保险相结合、将小额信贷与人身保险相结合以及保险公司针对贷款人不能按期偿还银行贷款时, 由保险公司代为偿还贷款的保险。当前上述三种形势的小额信贷保险中, 在农村信用社推广最广的是第二种:借款人意外伤害保险。经过近几年的保险营销, 保险公司由最开始一家独秀到现在多家保险公司的积极参与, 保单也越规范, 参与保险的农户逐渐上升, 但总体签约率还不是太理想。2009年11月2日, 人保财险上海分公司和华夏银行上海分行联手向中小企业推出贷款保证保险业务, 用以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平安产险也与光大银行就“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展开合作, 且将贷款对象延伸至个人。农村小额信贷险的发展更是如火如荼, 在部分省市, 投保农户享有80%的保费补贴, 小额信贷保险正成为银行与保险合作的新名片, 且这样的合作是建立在互惠双赢的基础上。

(二) 甘肃省小额信贷保险发展状况

甘肃省以服务“三农”为基础, 保险业积极探索农村金融合作模式, 依托甘肃省农村信用社渠道优势, 大力推广“安贷宝”等农村小额信贷保险业务, 业务得到快速发展。甘肃省“安贷宝”农村小额信贷保险业务自2008年正式启动, 2009年在该省得到广泛推广, 业务发展迅猛。该业务开办以来共实现保费收入3606.7万元, 累计37.76万人投保, 为甘肃省农信社提供贷款资金风险保障达140亿元, 总计赔付金额超过600万元。目前, 甘肃省省14个市州中已有张掖、武威等9个市州开办了“安贷宝”农村小额信贷保险业务, 办理网点达到541家, 承保人数由2009年的1.6万人迅速增加至2011年的23.38万人, 保险覆盖面逐渐扩大。农村小额信贷保险业务的发展, 有效调动了各级农信社面向“三农”发放贷款的积极性。数据显示, 甘肃省农村信用社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已从2008年底的53.05亿元, 攀升至2011年底的100.65亿元, 贷款投放实现翻番。

二、甘肃省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存在的问题

甘肃省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在发展进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但远远不够成熟, 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是保险公司对农村小额信贷保险的积极性不够, 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在保险公司的业务中所占的比重较少;

二是银行信贷对保险公司的担保承认度不够高。银行更加偏向于其他的贷款方式, 对保险公司的担保降低银行贷款风险有待进一步实践;

三是农村小额信贷保险的宣传力度不够。农户由于知识缺少对农村小额信贷保险不了解, 关注度较低, 因而需求不够明显;

四是省内金融发展水平较低, 银行和保险公司缺乏规模合作, 农村小额信贷保险需要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密切合作, 尤其是农村的金融机构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农村金融机构网点的设立以及保险公司分设机构的设立, 对银行和保险机构创造共赢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促进甘肃省小额信贷保险发展的建议

(一) 强化小额信贷保险宣传, 提高农户保险意识

在我国农村地区, 政府、金融、保险等要紧紧结合农民的真实需要, 大力宣传小额信贷保险的重要作用, 加大对农户保险知识的教育, 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广播以及报纸等宣传媒介, 促使农民对小额信贷保险建立信任, 培养农民的保险消费习惯和理念, 让农民真正从保险中得到收益, 提高农户保险意识。

(二) 健全农村小额信贷保险运行机制, 促进可持续发展

健立完整的农村小额信贷保险运行机制, 首先要求从小额信贷保险的准入到退出是一个全面的市场体系, 严格的小额信贷保险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有利于保护保险双方的利益;其次从法律上对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加以保障, 促进保险公司参与的积极性;最后建立简便可行的适合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市场投诉渠道, 采取内部信访投诉和行业协会信访投诉机制等, 加强对农村小额信贷保险运行的监管。

(三) 加强小额信贷产品创新, 拓展服务范围

创新小额信贷产品, 在当前业务模式下可以将该产品继续扩大, 如由贷款机构作为投保人为贷款业务投保, 保险公司收取一定的保费后, 对借款人的还款进行担保, 在借款人出现违约或逾期还款时, 由保险公司进行理赔, 仍由贷款机构作为第一受益人, 这样必将使贷款得到更大的保障, 减轻贷款机构贷后收款的压力。此外保险公司应在农村小额信贷保险业务的核保、收费及理赔等管理流程方面进行创新, 建立科学的管理流程, 使得保险公司更加简洁方便的为广大农民担保, 增加保险公司的业务量, 实现银行、保险公司和农户的共赢。

摘要:小额信贷保险是一种以小额农户贷款为载体的金融新产品, 此项业务的发展不仅使信用社的资产得更好的保护, 而且拓展了保险机构的业务, 同时也给农户自己买了一份意外疾病加小额信贷保险。本文通过介绍甘肃省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现状, 分析了甘肃省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存在的问题, 从而进一步提出了加快甘肃省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甘肃省,小额信贷保险,金融产品

参考文献

[1]王昊, 郭文执.甘肃省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发展现状、问题及其路径选择[J].西部金融, 2012 (2) .

[2]丁璇, 娄玉花, 王树娟.农村小额信贷保险的实践及创新路径—以山东省为例[J].中国经贸导刊, 2013 (6) .

对农村小额信贷发展 篇11

关键词:小额贷款 农村信用社 九江地区

1、江西省农村信用社(九江地区)小额信贷现状

江西省农村信用社(九江地区)目前的状况可用三句话来概括:即全市农村信用社贷款增幅不低于全省农信社和全市金融机构平均水平,用于三农的贷款增幅不低于全市金融机构贷款平均增幅,用于中小企业贷款增幅不低于全市各金融机构的平均增幅。农村信用社的农业贷款占九江市金融机构农业贷款总额的96%。农信社已发展成为九江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金融主力军,成为对九江市经济发展投入最多、支持最大的金融机构。

在对九江市小额贷款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参与贷款的农户,一般是有一定经营项目和投资方向的富裕农民,为发展而贷款。在小额贷款的额度上,一般在50000元左右。通过对九江市部分县市乡镇的调查中发现,小额贷款期限相对灵活,一般为一年,长者也有三年上下。参与小额贷款的,多数是有一定经营能力和偿还能力的农民。而相对较困难的农民参与贷款意识薄弱,安于农耕或外出打工。

2、江西省农村信用社(九江地区)小额贷款存在的问题

2.1、贷款的安全性与农业生产的风险性相冲突。目前,九江地区的经济发展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的生产方式还将继续存在下去,这一生产方式的基本特点是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一旦遇到较大的自然灾害,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将受到很大的影响。而对农村信用社来说,投入资金的安全性、效益性和流动性是首要考虑的因素,由于当前农业生产的高风险、低收入,导致农村信用社往往会高估农业经营的风险,出现“惧贷”现象,而农户由于对市场信息缺乏了解,缺少对市场前景的判断能力,往往会低估农业经营的风险,出现“盲贷”现象,二者的矛盾将使有限的小额信贷资金难以发挥效用。

2.2、信用担保方式在农村现有的信用体系中要保障资金安全操作非常困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贷前调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乡村党政组织的推荐、介绍,对农户信用状况的评估也更多的是建立在感性认识而非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因此,很多贷款并没有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而是很多关系户通过政府、党组织等机构获取担保并取得贷款,然而农信社并不充分知道这些债务人类型,导致了贷款难以偿还的现象,进而影响信用社收益行为,导致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发放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2.3、农村信用社管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力量薄弱。从当前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情况来看,九江地区各信用社一般配备1至2名专职信贷人员,而每个乡镇农户一般都在一千户以上,如果按10%的农户得到小额贷款的支持,农户最多的要达到100户,平均一名信贷员要负50-100户,从贷款的调查到发放,都显得力不从心,还不能满足农户的贷款需求,直接影响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工作的开展。

3、规范与发展江西省农村信用社(九江地区)小额贷款的对策

3.1、做细和做好宣传、交流工作

一名九江农信社的工作人员在实践工作中,遇到这么一件事。一次有个农户跑到信用社营业厅说要来拿钱,柜台人员问他拿什么钱,那人拿出本贷款证说用这个不是可以到你们这拿钱么。原来那人以为拿本贷款证就可以直接到信用社拿钱,误认为就像政府发放的补贴。我们不可以嘲笑这为农民朋友的无知,应该反省自身工作的缺失。我市农村信用社的员工很多,但真正会为农民的切身利益考虑的人非常的少,要对这些信贷人员做好工作,使得他们能够真正投身于小额信贷的事业中。另外,九江落后的思想让多数农民过于保守,不敢贷款。这需要农信社和政府的相关工作人员做好农民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清楚明白小额贷款的实质和内容,并鼓励他们贷款创业,走向致富之路。

3.2、严格把关,准确核定贷款额度

准确把握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准入和确定小额信用贷款的额度,是确保小额农贷如期收回、控制贷款风险的重要关口,也是确保小额农贷质量的关键。前段时期,九江信用社在评定农户信用贷款额度时,主要采取“村干部初审、信贷员审核、评定小组评定”的办法,由于农户信用贷款授信面广、工作量大,评审成员对农户从事经营项目能力、经济收入、家庭资产、资信程度等状况底细不清,再加之受人情、关系及其他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信用社在推广小额农贷中对各级政府的依赖性又很强,致使农户信用额度确定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影响了信用等级的评定质量。因此,信用社在审定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额度时,必须深入农户,全面了解和掌握农户资信的基本状况,做到心中有数,确定的贷款额度尽量合理、适度。

3.3、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农村信用社的一项独具特色的重要业务品牌,对培养农户信用意识、营造农村信用环境具有重要作用。信用社在开展小额农贷业务中,要大力开展宣传活动,通过墙报、电视、报纸等媒体,广泛宣传小额农贷的意义、程序、做法和要求,让农户知晓小额农贷的主体、额度、条件、方式等内容,充分了解和掌握小额农贷的具体内涵。通过开展广泛宣传,努力在乡村形成“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信用也是一种资产”、“讲信用光荣、不讲信用可耻”的社会氛围,帮助农民端正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认识,增强信用观念,弘扬诚实守信的美德,努力提升小额农贷品牌,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安全运行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参考文献:

[1]罗剑朝,韩红.小额信贷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8,10(1):139-142.

[2]倪珉.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5):3153-3154.

作者简介:

对农村小额信贷发展 篇12

一、我国小额信贷发展概况

20世纪90年代初小额信贷的GB模式被引入我国, 到目前为止, 我国小额信贷发展已经历4个阶段:一是试点的初期阶段 (1994年初-1996年10月) , 引入孟加拉国GB模式, 小额信贷项目在我国进行尝试。该阶段的明显特征是在资金来源方面主要依靠国际捐助和软贷款, 基本上无政府资金介入。二是项目扩展阶段 (1996年10月-2000年) , 因第一阶段成效显著, 1996年小额信贷开始受到政府重视, 进入以政府扶贫为导向的项目扩展阶段。该阶段的明显特征是政府从资金、人力和组织方面积极推动, 并借助小额信贷来实现扶贫攻坚目标。三是农信社全面试行并推广小额信贷阶段 (2000-2004年) , 该阶段的显著特征是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正规金融机构在中国人民银行推动下, 全面试行并推广小额信贷, 我国小额信贷发展开始进入以正规金融机构为导向的发展阶段。四是农村小额信贷揭开新篇章的阶段 (2005年至今) , 从2005年起, 中国人民银行开始推动5省市“只贷不存”小额信贷公司试点, “只贷不存”的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 其经营遵循商业原则, 自主经营、自担风险。2006年中国银监会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 2007年初批准设立了多家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2007年8月, 中国银监会出台《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农村小额贷款业务的指导意见》, 进一步规范和指明小额贷款的发展方向, 将发放农村小额贷款的机构由农村信用社拓展到所有银行业金融机构, 并相应拓宽服务对象, 扩大适用范围, 调整授信额度, 延长了授信期限, 明确新的利率定价机制。2008年11月, 由中国人民银行起草的《放贷人条例》草案提交国务院法制办, 民间借贷有望通过国家立法形式获得规范。这些新举措在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历程中是一个重大突破。

根据资金来源和组织机构的不同, 当前我国现有的小额信贷可分为4类:以国际机构援助的非政府小额信贷;政府包括具有政府职能的社团组织如全国妇联、全国总工会、国务院扶贫办、中国扶贫基金会等组织开办的小额信贷;正规金融机构开办的小额信贷, 主要是农信社开展的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此外, 城市商业银行中也存在一些与政府合作的担保贷款以及一些政府的金融机构代表政府发放的一些下岗再就业的小额贷款。目前我国约有32000家农村信用社开展了农村小额贷款服务, 几乎占到整个农村信用社的80%, 约有25%的农户获得这种方式的贷款。以江苏省为例, 全省所有农村乡镇网点均开办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 贷款余额达116亿元, 比2001年末增加了103.4亿元, 增幅达820.63% (见表1) 。中国银监会要求其他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也要大力发展农村小额贷款业务。四是从2005年在各地开始试点的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2007年底渣打银行 (中国) 有限公司在新疆乌鲁木齐通过向当地农户提供小额贷款的形式开展农村金融服务试点。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也在国内成立了3家村镇银行———湖北随州、重庆大足、福建永安。2008年8月农业银行分别在湖北省汉川县新河镇和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经棚镇设立两家村镇银行。2008年9月, 由交通银行作为主发起人的交银兴民村镇银行在四川大邑县开业。目前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大量涌现, 到2008年底将超过100家。

单位:亿元

注:农户小额贷款, 包括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

二、发展农村小额信贷的重要意义

在我国农村实施小额信贷是国家运用金融手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业生产由传统的季节性向现代农业的长期性转变;农户简单再生产向扩大再生产转变;农业生产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已从增加农产品供给转向增加农民收入;县域经济增长模式发生变化, 县和县以下中小型民营工商企业逐渐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 农村个体和私营经济活跃, 乡村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增加, 但国家对农村的资金投入有限。农村小额信贷的推进有助于改善农村金融领域现存的问题。由于小额信用贷款向农户发放时无需抵押、担保, 手续简便易行, 可直接贷款到户, 小额信贷能有效缓解农业生产和农村家庭应急之需。总之, 小额信贷这一新型的农村信贷管理制度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 可解决农户贷款难, 缓解农村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失衡问题

由于受土地自然环境以及生产力水平等多种因素制约, 大部分农户主要从事小规模、分散化生产, 普遍缺乏有效的担保抵押物。对于正规的金融机构而言, 它们发放贷款已基本实现商业化的运作模式, 充足的资产抵押是金融机构决定贷款主要条件。而这样的贷款门槛对多数农民而言太高, 使农民贷款难成为非常突出的问题。小额贷款无需任何担保抵押物, 其发放对象是信用良好的农户, 有利于急需资金的农民及时、便捷、有效地获得贷款。近年来, 我国已有1/3农民因先后获得小额农贷支持, 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二) 优化农村信用环境, 规范农村金融秩序

小额信贷是基于农户的良好信用而发放的贷款, 小额信贷的推广有助于增强农户的诚信意识。通过加强小额信贷的宣传和发放, 让农户认识到金融和信用的关系;通过信用评级和公开, 让农户理解信用的价值, 使得农民争当“信用户”形成风气, “有借有还”的信用观念得到进一步弘扬。在大力推广和创建信用村、信用镇、信用乡以及评定“信用户”的活动中, 为农户建立信用档案, 从而增强农户的信用观念。农村小额信贷的逐步发展, 为农村经济体系带来了活力, 对于促进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 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由于小额信贷对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农民在从事多样化经营中, 满足了其自我发展的愿望。小额信贷为农村贫困户提供了发展机会和条件。

三、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资金来源狭窄, 后续资金不足

目前国内的小额信贷机构普遍面临资金制约, 缺乏有效的资金渠道。小额信贷机构不能吸收低成本的储蓄来扩展其业务, 也不能从银行获得商业性贷款用于小额信贷。小额贷款公司资金来源主要是股本金, 只能依靠自有资金发放贷款。随着改革的深入, 在各方面条件成熟时, 再行研究拓宽捐赠资金、委托贷款、批发资金等资金来源渠道。由于小额信贷组织只贷不存, 不得发行债券, 不得搞变相集资, 又不能在人民银行再贷款, 资金短缺成为小额信贷组织的主要瓶颈。

(二) 农村小额信贷风险性高、成本高

小额信贷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信用道德风险。

由于农村小额信贷主要是向农民提供短期资本贷款, 放贷类型和地区都较为集中, 小范围的同质客户群会局限了风险分散的潜在能力。加之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 整体信用环境也较低, 部分农民信用观念较淡薄, 信用的变数较大。再加上没有担保抵押物, 使得农户违约后的强制执行变得没有保障。若由此而形成债务链将会变得极为脆弱, 一旦遭到破坏就会失去对贷款风险的约束力。

2、自然灾害风险。

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的生产, 其生产效益是农民偿债能力的重要保障。但农业属弱质性产业, 生产经营依赖于自然条件和生产环境, 受自然灾害影响明显, 造成农业收益具有不稳定性、风险系数大。一旦受到灾害, 将因收入损失而造成信贷资金的损失。

3、市场风险。

我国农户的生产方式主要以一家一户式的分散经营, 由于同一地域自然条件限制和多年的耕作习惯, 大部分农户在品种选择上缺乏主见, 不易做到根据市场的需求决定生产的品种和数量, 小生产的盲目性很容易使农产品出现结构性趋同, 易导致同产品供过于求, 价格下跌。加上农村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 生产技术落后, 导致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较高。

(三) 利率市场化问题

现有小额信贷除了农信社的贷款利率可以在基准利率2-3倍内浮动, 央行特批的6省区试点地区可以在基准利率4倍内浮动, 其余的只能按照商业贷款基本利率计算。我国对小额信贷的利率限制, 与国际上开展小额信贷实行高利率或浮动利率不同, 使得小额信贷缺乏吸引力, 从而限制小额信贷机构财务可持续发展。

四、对策建议

(一) 加强和完善风险防范措施

农村信贷机构需结合实际, 制定出较为合理、统一、操作便捷的农户信用等级标准, 以此建立健全的农户信用档案, 筛选优良农户, 并进行动态管理。对农户信誉程度发生变化的, 需及时变更其信用等级。确保小额农贷在真正发挥其功效的同时降低风险。要完善风险的分担机制, 使小额信贷机构的风险转移。建立科学的内控机制, 控制贷款风险, 降低呆坏账比率。内控制度方面, 要形成严格的业务流程, 岗位之间能够相互制约, 尽量避免操作风险。贷款管理方面, 必须严格要求贷前、贷中、贷后各个环节, 贷前调查要重点审查借款人经营的合法合规性和信用状况;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确认贷或不贷, 如决定发放贷款, 必须根据借款人将来形成的现金流量进一步确认贷款限额, 并办理相关手续;贷后管理中应采取各种方式与借款人保持经常的联系, 随时掌握借款人经营状况, 确保资金安全运作。

(二) 适当放开利率限制

尽快放开农村金融市场的利率管制, 客观反映资金的价格, 既可有效覆盖贷款风险, 也可解决农户借款难问题。

(三) 多渠道筹措资金, 为小额信贷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

依靠人民银行再贷款为农村信用社提供小额贷款的资金来源。引导农业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进入农村小信额贷领域, 吸收民间闲散资金, 培育小额贷款组织, 促进农村资金的回流。

摘要:小额信贷具有贷款规模小、无需担保、涉及面广、周转灵活等特点, 是一种符合农村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户分散经营特点的有效信贷支农方式, 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但是在农村实施小额信贷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文章在分析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农村金融,小额信贷,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

参考文献

[1]、熊德平.农村小额信贷:模式、经验与启示[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5 (3) .

[2]、朱国陵.南京地区农村小额信贷的实践与思考[J].经济与金融, 2008 (3) .

[3]、臧景范.中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小额信贷的实践与发展[J].中国金融, 2008 (8) .

[4]、赵丽梅.中国和孟加拉国小额信贷模式比较[J].农村经济, 2004 (12) .

上一篇:调节计算下一篇:网络技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