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额信贷保险发展研究(精选11篇)
小额信贷保险发展研究 篇1
小额信贷保险是专门针对在金融机构办理短期贷款的借款人遭受意外伤害事故的风险而量身定做的农户小额信贷保险, 属于典型的保障类产品, 是小额信贷风险管理方式的一种。小额信贷保险的出现对小额信贷的发展和保险业的发展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一、小额信贷保险的发展概况
为了多渠道防范和化解农业小额信贷风险, 2004年8月, 高要市农村信用合作社与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合作, 共同推出一种新的信贷保险业务———借贷者意外伤害保险业务。从2005年开始, 中国人寿江苏省宿迁市分公司在泗洪县试点销售该产品, 2007年, 在宿迁全市推广。2008年中国保监会发布了《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工作方案》, 在广西、河南等9个省区的部分县以下农村开展试点, 2009年又进一步将试点工作扩大到山东、陕西、云南等10个省区。
从全国范围看, 目前小额信贷保险业务处于试点和探索阶段。根据产品的保障责任不同, 主要有两类形式:一类是将小额信贷和农业保险相结合, 为农业生产贷款提供保险保障, 保险责任涵盖人力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及意外事
故等对投保农作物造成的损失;另一类是将小额信贷与人身保险相结合, 转移农民因疾病、残疾或意外死亡导致的没有经济能力如期还贷的风险。目前在我国发展较快的主要是后者。
二、小额信贷保险的经济学分析
农户小额信贷保险在发展农户小额信贷、降低信贷风险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仅有效解除了银行发放小额贷款的担忧, 解决了农民找担保难的问题, 支持了“三农”发展, 也使保险公司找到了新的业务增长点, 取得了银行、农户和保险公司三赢的局面。
1. 小额信贷保险改变了损失承担者
在小额信贷的农户不投保的情况下, 如农户无力还款, 则造成金融机构出现坏账, 此损失要由金融机构来承担。在我国现有利率政策下小额信贷的坏账风险过高, 金融机构的风险利率部分远不能弥补此损失, 因此小额信贷的长远发展存在隐患。小额信贷保险的发展, 把农户的还款风险直接转移到保险公司, 即投保户如无力还款, 则由保险公司还款。而保险公司的保险金又来源于众多投保户所交的保费。因此, 众多的投保户成为真正的损失承担者。
2. 提高了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
小额信贷存在无担保、无抵押、还款没有保证的风险。为减少风险, 各金融机构采用了农户联保贷款的形式,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信息不对称风险和道德风险。但农户联保贷款只能减少贷款户有能力还款而不还款的风险, 而对于贷款后所出现的突发情况而导致贷款户无力还款的风险无能为力。而通过保险, 金融机构把此风险转移到保险公司, 出现此类风险后由保险公司替贷款农户还款。金融机构通过小额信贷保险有效转移了农户这类风险。
3. 有利于走出我国利率低的困境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杜晓山认为:由于小额信贷业务成本高, 风险大, 业务人员负责的农户数多, 又由于利率封顶限制, 该业务是亏损性的。而国际国内经验都表明, 在小额贷款的范围内, 一般承贷人可承受的利率要远高于商业银行贷款利率, 关键是要能够顺利地获得生产或生活所需要的小额资金。而利率作为国家的货币政策, 其调整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倾向, 其变动是相当谨慎的。
小额信贷的利率由两部分组成:基本利率R1和风险利率R2。基本利率R1是金融机构为弥补成本和获取利润而制定的, 风险利率R2则是为了弥补呆账、坏账的损失。我国小额信贷利率之所以被认为低就是R2不能弥补小额信贷过高的坏账损失。小额信贷保险发展得越完善则金融机构的坏账风险越低, R2也就越小。在小额信贷保险充分发展的条件下, 利率的提高就不再成为必须。因此, 加快小额信贷保险的发展有利于破解我国小额信贷利率过低的困境。
4. 有利于促进小额信贷的供给
事实证明:小额信贷的农户有比较高的利率承受力, 也就是说在一定范围内利率的提高并不会明显减少小额信贷的需求量。在没有小额信贷保险的情况下, 由于我国利率受国家货币政策的限制, 实际风险利率远远小于均衡下的风险利率, 因此, 金融机构在小额信贷上的实际利率r远低于均衡下的利率R, 这使得金融机构的供给积极性极大减弱。在小额信贷保险存在的情况下, 金融机构的风险减小, 均衡利率R减小, 保险的程度越高, R越接近现行的实际利率r, 供需越趋向平衡, 从而调动了金融机构供给小额信贷的积极性。
三、小额信贷保险的发展动力
1. 小额信贷保险有巨大的潜在需求
近几年, 小额信贷在我国发展迅猛。截至2006年底, 获得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的农户数为7 072万户, 占有贷款需求且符合贷款条件农户数的57.6%, 占全国农户数的31.2%。而小额信贷保险才刚刚起步, 还处于试点和探索阶段, 险种也仅以借贷者意外伤害保险业务为主, 险种的创新空间还很大。如果正确处理好发展与风险的关系, 那么小额信贷保险的未来发展空间将是广阔的。
2. 联保贷款自身的局限性
由于联保贷款实行自愿原则, 在多元博弈中, 农户会出于个人收益最大化的目的而选择与自己收入水平相近的农户进行小组组合。因此, 许多有能力、收入较高的农户会自动排除比自己收入低的农户, 而收入最低的农户很难找到比自己收入水平高的组合对象。如果小组成员全部是最贫穷的农户, 则很难获得贷款, 这就造成了把最贫穷的农户从联保信贷市场中排挤出去的结果。联保贷款的局限性为小额信贷保险的发展留出了空间。
3. 国家政策支持
“三农”发展一直是我国政府关注的首要问题, 近年来各级政府和金融机构不断加强对金融支农工作的重视程度,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 要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保监会主席助理陈文辉在2009年全国寿险监管工作会议上表示, 保监会将推动小额保险与小额信贷全面合作, 与银监会共同研究有关促进小额保险与小额信贷发展的监管举措。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为小额信贷保险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四、小额信贷保险的发展建议
1. 积极创新, 扩大业务
小额信贷作为我国政府加快“三农”发展的一项有力措施, 发展的空间巨大, 小额信贷保险随小额信贷的发展而发展。据银监会的统计, 2005年3季度末全国在农村信用社有小额信用贷款或联保贷款余额的农户数为7 134万户, 占农户总数的32.31%, 农户贷款余额为5 676亿元, 占农村信用社贷款总余额的37.23%;发放过贷款证的农户数为8 219万户, 占农户总数的25.39%。而小额信贷保险还处于试点和探索阶段, 业务量还比较小, 险种还仅限借贷者意外伤害保险业务, 还有许多险种待开发, 如: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项目保险, 遭遇洪水、山洪爆发、冰雹、特大降雨、决堤等自然灾害保险。
2. 加强风险管理
小额信贷保险是高风险的险种, 做好风险管理应是保险公司常抓不懈的工作。
首先, 细化市场。要加强对市场的分析, 进一步细化市场, 制定合理的费率。全国各地农村的发展水平不同, 农民的认识水平也大不一样, 不同地区农民的经营能力也有差别, 农民贷款的用途也各不相同, 这些都会影响还款的风险。在费率的制定上既要考虑农户的承受力, 又要防范风险的积累。因此, 在市场细化的基础上, 应对每个市场详细分析, 从而制定出合理的费率。
其次, 协调好与放款机构的关系。目前小额信贷保险的经营模式基本上是借款人作为投保人和被保险人, 承担保费, 银行作为第一受益人, 保费由农村金融机构代为收取并转账支付给保险公司。在这种模式下, 放款的金融机构的风险得到转移, 并在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中获得手续费, 成为最大的受益者。投保的贷款农户付出了费用———保险费, 获得了风险转移, 同时信用提高, 获得贷款更加容易。而保险公司获得更大的保险市场。因此, 随着小额信贷保险发展的逐步成熟, 只有进一步协调三者的利益关系, 才能规避发展中只顾自身利益而不关心相关者的情况, 如常出现的银行的业务员不关心客户的风险高低只考虑卖出更多的保单获取手续费的情况, 才能保证小额信贷保险的长久发展。
第三, 积极采取现代风险管理手段规避风险。由于小额信贷保险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 没有可信的历史资料作参考, 在费率的制定方面难免有出入。在管理上, 成熟的管理模式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改进, 有可能出现管理成本过高的现象。大量的保险公司的恶性竞争也可能导致费率过低。此类风险如不采取有效的方式加以防范, 有可能会积聚起更大的风险。因此, 采取一定的现代风险管理手段, 如再保险、风险证券化等, 以保证公司的安全是必要的。
3. 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
小额信贷保险是有利于农村金融市场, 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但在实际操作中保险公司面临着低保费高保障及高成本的问题, 农民也面临着保费负担困难的问题。政府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方面给保险公司以适当的补贴, 以维持其正常的运转;另一方面可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农户所缴保费的一定比例, 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参考文献
[1]周慧.小额信贷保险初探[J].企业导报, 2009 (3) .
[2]岳静.对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的探讨[J].北方经贸, 2008 (1) .
[3]戴冠群, 何锋.浅谈小额信贷和小额信贷保险[J].中国商界, 2009 (2) .
[4]丁宁.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探析[J].金融发展研究, 2009 (5) .
[5]杜晓山.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实践尝试[J].中国农村经济, 2004 (8) .
小额信贷保险发展研究 篇2
一、“全村统保模式”,大力推广“中国人寿保险村”建设,力争做到“一张保单保全村”。依靠村委会向农民宣传和介绍产品,在农民广泛认可的基础上,以团险保单对全体符合条件的村民进行统保。按照筹资方式的不同,在具体实施中有四种情况:一是由村民承担全部保费。二是由村委会通过村办企业、村企业家或村级经济,为村民支付保费。三是多方按比例分担保费。比如,山西晋中政企联合,20元保费政府出20%,保险公司让利20%,农民负担60%。
二、与政府惠农政策相衔接的“联合互动模式”。近年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迅速,利用新农合的服务网络收费和提供相关服务,可以减少建立额外销售和服务渠道的费用。湖北、广西等地分公司的试点经验显示,通过这种“联合互动”共保障模式,使地方政府在为农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的同时,还提供意外伤害保障等服务。
三、与农村金融机构相配套“信贷保险1+1模式”。比如,与农村的小额金融机构(如:农业银行、农信社等)合作,销售小额贷款借款人意外伤害保险和定期保险等。
四、“能人投保、回馈乡亲”的“小型团单”模式。“能人”包括乡村致富带头人、中国人寿自己的营销员甚至高管人员,由他们个人出资,通过小型团单方式为村民购买小额保险。
安徽省农村小额保险业务发展现状
来自安徽保监局的最新统计表明,截至今年8月底,该省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已覆盖全省17个地市,累计实现保费收入4253.53万元,共为110万人次农民提供168亿元风险保障,较好地发挥了小额保险的支农惠农功能。
农村小额人身保险是专门针对农村市场开发出来的险种,它是一种保费少、保额低,针对低收入农民最迫切的疾病、死亡和残疾等特定风险,面向低收入农民的保险服务。2009年安徽成为中国保监会确定的第二批试点省份。一年多来,安徽保监局立足安徽农业大省的实际省情,大力推动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工作。
首先,结合安徽省情,及时研究制定试点工作方案,并争取以省政府办公厅的名义印发,使试点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的认可和支持,迅速打开局面。目前全省共有8个地市、49个县、139个乡镇政府下发了小额保险的试点文件,部分地方政府对小额保险给予了财政支持。如宣城市广德县桃州镇荆汤社区财政出资11余万元,为全区3900人购买农村小额人身意外险,受到了当地农村居民的积极拥护。
其次,根据合理竞争、适度保护的原则,加强对试点公司的监管和指导,共批准两家公司试点资格,小额保险业务实现了全省17个地市的全覆盖。
小额信贷保险发展研究 篇3
关键词:农村银保互动;实践;发展对策
当前金融支农中存在农业生产和信贷风险较大、农户和农村企业可抵押担保资产不足等问题,亟待建立农村信贷风险分散机制和抵押担保机制。2009年中央1号文件中首次提出“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农业保险和农村信贷互动可以达到相互促进发展的作用,通过共享信息和资源,可降低保险、信贷机构的交易成本,提高金融体系的运作效率。本文对张家界地区农村信贷+保险业务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提出了发展农村银保互动机制的建议。
一、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互动情况分析
(一)农业政策性保险发展快速,无直接结合的信贷产品但总体上为农业借贷增加信用保障
从有无财政支持上分,农村保险业务可分为政策性保险和商业性保险两类。从2007年试点以来,农村地区的政策性保险业务发展较快,2008年张家界农业政策性保险业务保费收入达到1508.2万元,理赔支出为623.0万元,水稻、棉花、油菜等承保面积达到60%-70%。
在农业政策性保险中,2008年财政方面投入1084.21万元;农民投入424.0万元,得到理赔收入623.0万元,农民总体上受益199.0万元;保险公司保费收入1508.2万元,理赔支出623.0萬元,赔付率为41.4%,另提取保费收入25%的巨灾风险准备金,此后还有收益508.15万元。可见,农业政策保险分担了农业生产风险,降低了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总体上为农业生产借贷提供了履约保障。
政府保费补贴及补贴金额对农户购买农业保险有重要影响,被调查的200位农户中,认为开展农业保险有必要的占85%,但如果没有政府补贴或补贴很少,不会主动购买的占77%,而在政府进行适当补贴后愿意购买的占到76%。
(二)农业企业抵押财产物保险是分但信贷风险和促进信贷增长的有用载体
农业商业性保险无财政补贴,张家界地区主要有两类,一是以农发行为主的金融机构为农业产业化企业开办的以企业抵押财产物保险+信贷业务,二是农信社为小额贷款农户开办的人身意外险+信贷业务。
农发行在对商业性农业信贷项目中,一般要求企业对固定资产抵押物进行保险。2007-2009年9月农发行农业信贷+商业保险业务中,农发行相应贷款为6.07亿元,占同期累放贷款10.5亿元的57.8%;保险公司赔付率为34.0%。
通过保险,降低了借贷资金风险,提高了企业的履约能力,增加了银行对企业放贷的几率,而保险公司相应拓展了业务,企业支付较少的保险成本之后增加了资金的可获得性,银行、保险机构及企业的福利都有所改善。但农业企业可资抵押的固定资产不多,如通过创新对企业部分流动资产进行保险和抵押发放信贷,可有利于进一步解决企业资金问题。
(三)农户人身意外险和信贷业务推动了保险业务和信用社中间业务收入增长
张家界的主要涉农金融机构是农信社,开办的主要是农户贷款和人身意外险业务,2007-2009年9月保险公司该项业务保费收入513.87万元,赔付率为3.1%;农信社发放相应贷款4.19亿元,占同期累放贷款33.8亿元的12.4%,代销保险业务费82.2万元,占保费收入的16.0%。据对慈利县联社的调查,目前参与保险业务的借款农户占借款农户总数的15%左右。
由于农户几乎没有可资抵押的财产,通过人身安全保险,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信贷资金风险,这是一种金融创新行为。但对农户而言从总体上看实际作用不明显,因为发生意外风险的概率较低,该项保险的赔付率较低,因此可降低有关保险费率,以尽量降低农户融资成本。
二、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互动中的主要问题
(一)保险与银行机构之间协作创新金融产品的力度不足
在农村金融市场中,信贷与保险双方很大程度上还是按照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实际需要各自“为政”,而不是从整个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形态的内在要求出发来建立配套制度上的合作机制,实现彼此互助和协调发展。同时,基层机构金融创新缺乏自主权,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由上级行掌握,难以有效和充分参与信贷保险产品的开发。
(二)“农业保险+信贷”的险种少、相应贷款覆盖面窄
当前农村银保合作还处在初级阶段,表现在农业政策性保险业务受到信贷机构的支持力度太少,缺乏相应的信贷产品;农业保险中,政策性保险所占比重大,商业性保险绝对量较小、比重不高;与保险相结合的农业贷款占整体农业贷款的比例还较低;农业保险品种少、范围小,农户对柑橘、玉米、农村房屋等保险业务的需求意愿较强,但缺乏相应产品;一些具有可资担保的农村资产没有相应保险支持,张家界某木业公司在向信用社借款300万时要求对其所抵押的林场8000亩进行保险,几家保险公司认为风险难以控制而不受理,经过反复申请某保险公司对其承保,但客户和保险公司私下约定承保后如发生意外不进行赔偿。
(三)部分产品中各参与主体的风险、收益匹配不对称
在部分信贷和商业性保险业务中,农民需承担贷款利率和保险费,融资成本进一步增加;保险公司支付代理保险费给银行机构,并承担保险风险;银行机构通过保险业务可降低信贷风险,又可得到一定的中间业务收入,三者风险与收益匹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对称。相当部分农户对借款人意外伤害保险产品等有抵触情绪,据对200位农户的调查,只有不到10%乐意接受该项产品,慈利县农信社业务人员反映,办理该项业务的农户中,90%左右是在被说服后和为了得到贷款而接受该项产品。农信社代办此类保险,除规避信贷风险,占保费16%左右的代理手续费有利于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引导,积极开发相应农业信贷和保险产品。当前农业政策性保险发展快、覆盖面较高,可引导金融机构因地制宜开发各种农业政策性保险+信贷产品。保险、银行机构加强合作,开发符合农村实际的商业保险和信贷产品,并可共享有关信息和资源,以降低拓展业务的成本,长远来看也可为进一步降低农业融资费用提供空间。
(二)在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银保互动业务的同时,加强对相关保险的保费、赔付情况等要素的测算和对保险产品、费率、条款的管理和审批。如目前有的农业商业性保险费率应适当降低,参与保险的贷款项目的风险得到分散和转移后,银行贷款利率可适度下调。
(三)加大各级财政支持和引导力度,促进农业保险发展。可将贷款人意外伤害保险、各地重要的和富有特色的农作物保险等品种纳入财政补贴范围,以减轻农民相应负担,引导农民参加农业保险;创新财政惠农服务模式,将一定比例的财政救灾资金投入前移为农村保险的保费补贴。
小额信贷保险发展研究 篇4
1.1 保障对象具有特殊性
商业保险大多是富人阶层具有的奢侈品, 而农民这类低收入群体被列出在外。
1.2 承保和赔付具有低成本、低保障特征
目前小额信贷额度较低, 发达地区小额信贷额度10万~30万, 欠发达地区1万~5万, 而小额信贷保险产品或赔偿保金斗以借款人向金融机构所借金额为限, 因此小额信贷保险锁承保与赔付的水平较低。
1.3 多数为短期保险产品
因小额信贷的期限一般在1 a内, 故农村小额信贷保险产品的保险期限也都较短。
2 农村“小额信贷+保险”模式发展现状
近年来, 我国不断革新农村小额信贷的制度办法, 拓宽小额信贷业务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小额信贷保险目的在于降低和弱化风险, 提升金融机构支农惠农积极性, 有效缓解农村融资难问题, 满足农户资金需求, 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发展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但作为新生金融产品, 当前“小额信贷+保险”协同发展模式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如农户参保意识不强, 金融机构宣传不到位, 保险范围有限, 相关法制体系不健全等因素制约着该模式的持续发展。
3 农村“小额信贷+保险”模式现存问题
农户存在的问题为农户道德风险与农户参保意识不高;小额信贷机构存在问题为信贷机构内部道德问题, 产品单一;保险公司存在的问题为手续繁琐, 理赔时间长, 缺乏专业营销服务人员;政府职能部门存在问题为缺乏国家政策扶植, 银保合作代理机制不完善。
4 农村“小额信贷+保险”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4.1 完善政策补偿机制
加大财政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扶持力度,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农业保险和信贷投放杠杆效应;放宽金融机构对涉农贷款的呆账核销条件;加大对农业保险承保公司的财政扶持力度, 对其涉农保险业务税费予以减免优惠, 允许其在税前列支农业保险准备金。
4.2 探寻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保险的新型信贷模式
为降低农民的违约风险, 可以让农业企业与金融机构按诚信、互惠互利、风险共担的原则, 达成“保险公司+信用社+农户”之间的“三方协议”。银保合作开发更多适合农村地区的新型产品, 如小额信贷+人身保险、小额信贷+意外保险、小额信贷+教育保险、小额信贷+养老保险等多种保险业务[1]。
4.3 政府加强引导, 加大政策支持, 实行优惠政策
政府是小额信贷机构、保险公司、农户三方健康运行的协调者。首先, 政府可给提供涉农小额信贷的金融机构一定的优惠, 如税收减免或费用补贴等措施, 适当放宽对涉农贷款的呆账核销条件;其次, 加大对办理农贷保险的保险机构的财政扶持力度, 试行减免该业务的营业税和所得税, 允许其在税前列支农业保险准备金, 或对经营农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提供补贴, 促进保险公司介入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市场的积极性;最后, 对购买保险的借款农户提供补贴, 如实行一部分法定保险, 创造基本农业保险需求、给投保农户保费补贴等[2]。
4.4 加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
在结合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把建设农村信用工程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 吸引资金向农村流动, 促进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在短期内可以考虑“信用联保”机制, 让农户之间相互监督。长期要建立农村信贷投入稳定增长, 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大力创新支农金融服务品牌, 积极探索“信用-信贷良性循环”的有效方式。同时, 切实防范和分散信贷风险, 实现农村金融机构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晓山, 聂强.国外小额信贷产品设计的随机评价[J].现代经济探讨, 2012 (6) :58-62.
小额信贷保险发展研究 篇5
关键词:农业银行;支农小额信贷;现状;对策
一、农业银行支农小额信贷现状研究
1 农业银行近年来运行状况逐渐好转,有能力支持三农信贷业务。中国农业银行2011年年度报告显示,目前总资产已达116,775.77亿元,各项存款96,220.26亿元,各项贷款56,287.05亿元,资本充足率11.94%,不良贷款率1.55%,全年实现净利润1,219.56亿元。目前,农业银行已经步入了稳定快速的发展轨道,农业银行作为中国农村唯一的一个信息网络与经营网点齐全的国有商业银行,充分发挥着其在农村的积极作用。完善农业银行的服务三农功能和市场定位是农业银行义不容辞的义务与任务。
2 农村金融市场对信贷的需求缺口加大,农业银行支农信贷力度不够。据有关专家预测,我国农业金融市场小额信贷的缺口大约在3万亿元左右。我国有9亿多农户,对于小额信贷的需求数量相当大,但目前相关金融机构对农村的支农的贷款额度却非常少,难以满足三农的快速发展需求。农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市场和经营的变化,涉农贷款比重逐年呈降低趋势,目前农业银行的支农农业贷款占所有贷款的比重已降至10%左右。促成上述的原因是:因过去农业信贷存在的种种问题,农业银行经过商业化改革以后,基本都不发放贷款给农户,同时,面向农户吸收储蓄存款,使本来就缺少资金的农村雪上加霜,大量的资金游离在农户与农业之外,农民的资金最终不能服务于三农的生产与发展。
3 农业银行因经营转型使信贷资金偏离农村。农业银行在服从市场规律运作的同时,以寻求经营安全性、经济效益性为目标作为发展方向,将经营重点转向经济发达地区、重点企业、重点产品优先的发展战略。一些地区的县市支行信贷管理权限也上交,各支行、营业网点的经营以负债、开展中间业务、清收不良资产贷款为主,对于一些信誉较好的法人客户的信贷投放,需要报上级银行审批后方可放贷,这样一来,使本应为三农服务的农业银行,将资金信贷业务逐渐投入大中型企业和金融资源丰富的城市和地区,导致支农信贷资金与业务总量上逐年呈弱化发展趋势。
4 农户个人贷款与扶贫贷款门槛高,准入难。由于金融市场信贷风险较大,特别是面向农村的信贷开展,因影响因素更多,曾经使农业银行背上了很重的不良资产的包袱,使银行对三农的信贷业务的操作非常谨慎。因此,农行针对农户小额贷款项目,在贷款上采取了信贷金额、评级授信、立项、上级行审批准入等很多门槛限制,加大了农户信贷的难度。再者,农行贷款融资渠道较少,缺少诸如农信社小额信用农贷品种,目前农户个人贷款基本都是由农村信用社经营,农行现有的融资渠道不能满足农户的信贷需求。另外,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一些项目融资、科研贷款、订单贷款等,很多企业难以得到有效的信贷支持,农行对于农村的信息、技术、市场金融服务基本上是空白。由此可知,农行目前的运行机制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很不适应。
5 农户小额贷款风险较大,是促成银行不良资产的根源之一。随着农行投入农户小额贷款力度不断加大,相伴而生的贷款风险也随之增加,具体表现在:1)缺乏调查摸底,信息采集困难。随着支农服务的逐步扩大和贷款农户对小额信贷需求的不断增加,农行各网点对农户的摸底调查工作量很大,比如要对每一个小额信贷户逐一去调查、了解生产经营情况、确认放贷资格、后期要还贷催收工作等,并且由于农户分散、信息采集量大、人员力量不足等种种原因,以及贷后管理跟不上和信贷资料的不准确,给农户小额贷款留下极大的隐患。2)部分农户信用意识差,还贷观念不强。由于农户普遍受教育程度低,责任意识与信用意识较差,有时行为不计后果,往往是贷款时是积极主动,一旦生产经营出现问题,还贷时就不积极不主动。3)自然灾害与农副产品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因农产品价格波动,或因自然灾害导致的的风险直接转化为贷款风险。农民贷款主要是用于种植、养殖业的投入,受自然条件和市场波动影响较大,风险把握难度大,加之农民自身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农产品市场行情波动都会直接影响农民收入,影响农民按期还贷,因此也给银行造成贷款风险。
5 农村金融市场发育尚不成熟,金融配套改革措施滞后。目前农村金融市场发育尚不成熟,因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很大,信贷规模与市场发展的差距,国家很难出台适合不同地区的政策与法规,加上地方政府的政策干预较多,使农业银行的支农信贷业务受到冲击。使农业银行的支农信贷业务受到冲击。并且,一些地区依法借贷、依约还贷的意识有待于加强,需要更新观念和提高认识。还有的地区,借改制、破产甩包袱和放纵、包庇企业的欺诈行为,损害银行利益。再者,因金融配套措施滞后,目前政策性金融以对特定机构的特定业务进行直接补贴为主,对商业金融机构的担保、抵押、保险、减免税等措施缺乏,吸引金融资金及社会资金进入农业领域的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农业银行在金融生态环境不佳的状况下,支持小额信贷业务同样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农业银行支农小额贷款业务的发展对策
1 农业银行要树立金融服务农村、市场定位农村的战略发展目标。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众多,农业又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保障与基础,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的发展,农村的小额贷款业务与扶贫贷款业务的需求会不断增加,同时农业银行的支农小额贷款业务也会进一步的增加。农业银行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具一定的资金实力,开展农户小额信贷不会构成农业银行的资金压力,从整体运营来看,银行的流动资金还是很宽松的。中国农业银行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多措并举,强化以“三农”和县域小企业为主要客户群的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必将对支持小额贷款业务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农行在通过财务重组、剥离不良贷款后,要充分运用好相应的注入资金,在缴足法定保证金、留足备用金后,加大贷款投放力度支持小额贷款的业务发展。
2 农业银行要面向三农服务,开展多品种的小额贷款业务。农业银行发展的目标应立足于农村,围绕农村金融市场的需要,为支农提供所需要的金融品种服务。可根据农民小额贷款的需求特点,开发地上作物收获权、存栏牲畜抵押等贷款业务。对符合贷款条件的种植与养殖大户和个体经济户,可通过评定信誉等级、采取联保贷款等方式提供资金支持服务。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以实行更多的融资方式,如票据贴现、项目融资、科研贷款、订单贷款等,实行资产、负债、中间业务一体化的管理模式。除流动资金贷款外,可运用应收账款融资、仓单质押贷款等满足客户差异化需求。
3 强化服务功能,加强支农小额贷款的管理。农业银行要将支农服务作为发展的主要方向,
可结合地区差异分别授权管理,适当给予基层行一定的贷款审批权,完善支农信贷运作流程管理,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支农小额贷款业务建立绿色通道,来适应支农贷款业务“小、频、急”特点的需要。再着,就是建立利率风险定价机制,根据支农贷款风险及所预期收益灵活的制定利率,实行差别利率政策,充分调动经营行发展支农业务的积极性。此外,要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制定农业客户贷款、存款、票据贴现、中间业务、等激励措施,充分调动职能人员积极性。对贷款已经形成不良的,也要综合各种因素加以分析,实事求是地落实相关责任,使基层行和信贷人员轻装上阵,增强信贷人员对支农贷款的责任。建立支农贷款风险管理机制。每半年组织一次对信贷客户进行评估和检查,排出退出客户清单,建立支农信贷客户诚信记录,强化贷款责任追究,有效防范经营带来的风险。
4 建立支农小额贷款的信用担保制度。针对支农小额贷款的担保难的问题,农行应依据《中国农业银行信贷业务担保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并且经一级分行批准,还可采用多户联保等多种担保方式;采用信用担保机构保证担保方式的,经一级分行批准,仅为小企业信贷业务提供担保的担保机构实缴到位的资本金可适度调低到1000万元;采用抵押担保方式的,抵押物除《办法》明确列出可以抵押的财产外,还可扩展到大中型机具、农副产品(不易保管的除外)、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荒地、荒山、荒丘等承包经营权、林权和法律、行政法规未禁止抵押的其他财产抵押。
5 引进支农小额贷款的风险管理机制,降低风险水平。建立农户的小额贷款的风险管理机制,针对可能发生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情况,进行对于风险的水平、风险程度的评估,提出完善银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意见。建立风险管理机构,完善内部控制度,建立风险风险管理工具,量化评估与分析报告等,要依法合规办农村金融,减少乃至杜绝不必要的行政干扰。要尽快开办“三农”商业保险,健全县域信用担保体系,并加强县域发展环境治理,优化县域信用环境,维护县域农行的合法权益,真正建立和谐、互信的银政、银企、银农关系。
6 动员社会力量加强农户小额贷款的清收,借以规避银行贷款风险。1)委托村组干部清收。根据村组干部对清收工作支持力度、工作能力、责任心和农户中的信誉度,利用村组干部对辖内农户底子清、情况明的优势,对额小、面广的散户存量不良贷款,采取"发包"方式,与村干部签订委托清收协议,通过合理核定清收费用,按照现金到账金额进行结算并收回不良贷款数额。2)引入社会力量,实施招标清收。充分利用一些外部人员与贷(保)户之间的特殊利害关系(比如上下级关系、利益互惠关系、招投标关系等)进行清收,利用贷户害怕政治前途、经济利益受损、工程承包受阻等心理,积极争取其所在组织的支持,对贷(保)户进行施压,促其归还贷款本息。
7要建立支农小额贷款的数据库,完善客户信息管理。要高度重视客户经理、柜面人员的信息收集作用,多渠道搜集客户资料、客户消费偏好、经营特点及其历史交易记录,按照“以客户为中心”而不是“以产品为中心”的原则来整理、集成并有机整合客户信息资料,建立和完善以客户为核心的包括账户、交易情况和个人资信在内的完整信息库,并且形成完备的信息传递、沟通和共享制度。要在二级分行以上营销部门专门组织人员对客户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包括对客户需求信息的分类整理,对客户交易行为的分析、客户对银行综合贡献度的评价等,充分地了解客户、发现客户,从而为实施综合营销提供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参考文献:
[1]常红华 《浅谈农业银行对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 中国金融网 2011年8月2日
作者个人资料
作者姓名: 李民成
工作单位:无锡太湖学院
职 务:学生
专 业:工商管理
学 历:本科
论文题目:《农业银行支农小额信贷业务的发展研究》
地 址:江苏省无锡市钱荣路68号
邮政编码:214064
单 位:无锡太湖学院经管系
联 系 人:秦英奎老师
小额保险发展问题研究综述 篇6
关键词:农村金融,小额保险,低收入者
国际经验表明, 作为一种市场化的金融扶贫手段, 小额保险在为中低收入者提供保险保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世界银行、国际劳工组织、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等国际组织都在积极研究和推广小额保险, 理论界也给予其诸多关注。我国学者主要从国际借鉴、经营模式、制约因素等角度进行了探讨, 在政府支持、制度完善、多主体合作、宣传推广、产品创新等方面达成了共识。本文将梳理小额保险从产生到取得初步成效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重要文献, 寻求理论界在小额保险经营模式等方面达成的共识, 为小额保险业务的进一步推广提供理论基础与发展思路。
1 国外经验的借鉴及启示
小额保险的核心特征是以低廉的价格、多样化的服务为低收入人群提供丰富多样的保险保障。目前小额保险在国际上100多个国家的实践中已经初见成效, 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获得了较大的支持和追捧, 在组织经营模式、营销渠道、推广等方面为我国小额保险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从运作主体来看, 小额保险的发展受到了非政府组织或社区互助组织的关注, 例如, 斯里兰卡的亚斯如互助小额保险项目、孟加拉国的农村妇女健康保险组织等;从渠道创新来看, 一些国家创新了小额保险营销员模式, 比如, 印度塔塔友邦公司开办了小额保险营销员模式的开发, 建立了团队和个人两种营销方式;从展业方式来看, 国外小额保险的展业方式主要有四种, 直接和间接营销渠道均有涉及, 其中主要的提供者是商业保险公司和非政府组织;在经营模式的选择上, 大部分国家都有固定的组织经营模式, 但部分国家小额保险的发展并无固定的推广模式, 如孟加拉国的小额保险主要靠民间健康维护组织和小额保险组织开办, 通过门诊网络销售的形式推广小额保险。
围绕小额保险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国内理论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在小额保险推广方面, 刘如海、张宏坤 (2008) 借鉴国际经验, 从农民经济能力有限、保单有效性出发, 建议将不同地区的收入水平、事故发生率等因素纳入保险产品研发中来, 通过扩展现有金融服务, 开发更多保费低廉、保障适度、支付方式灵活的保险产品。在营销渠道方面, 张宗军 (2009) 通过对国外小额保险运作主体、业务种类及风险状况进行分析, 从重视农村基层金融机构、加强小额保险产品的开发、加大与农村消费品商的合作力度三方面阐述了构建一个多样化、多层次的销售网络体系的重要性。在政府责任方面, 刘妍、王健 (2012) 将国际经验与我国基本国情相结合, 得出启示:政府应该主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积极提供政策支持,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并正确处理好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 切实做到为低收入人群提供必要的风险保障,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现有文献为我国政府完善小额保险监管体系、配套服务设施、产品设计与宣传推广提供了理论借鉴, 揭示了在多元化经济格局下, 有必要建立一个以政府为主导、商业保险提供辅助支持、多主体参与监督管理的社会管理体系。
2 小额保险经营模式的探讨
由于各地区、各国的社会经济条件、文化传统、发展阶段、价值观及制度环境的不同, 小额保险经营模式也存在较大差异。针对我国小额保险经营模式的探讨, 众多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肖明迁、陈孝劲 (2009) 根据经济社会和保险发展的现状, 比较分析不同小额保险发展模式的优势与不足, 认为我国小额保险发展前景广阔, 基于小额保险其社会性和商业性的考虑, 以政府引导下的半商业模式为主, 保险公司主导的商业模式为辅, 探索多种主体合作的发展思路将更适宜我国小额保险的发展。然而, 从国内外各地小额保险的实践来看, 我国小额保险虽然经历多次实践, 目前依然存在保险意识淡薄、支付能力有限、运营成本偏高等多方面的不足, 刘妍、卢亚娟 (2010) 基于可行性分析, 认为当前我国小额保险的发展最需要的就是政府扶持, 故应当首先着重建立政府引导下的小额保险经营模式。刘婷婷 (2010) 则从我国小额保险的半公益、半商业特点出发, 认为在经营发展初期, 有必要建立政府、商业保险公司、经融机构等多主体广泛参与的合作模式, 以促进小额保险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陈立、李林和冯源 (2011) 认为利用基层组织的社会影响力进行推广也不失为一种良好的销售渠道, 凭借代理模式和直销渠道的辅助, 不仅减少了经营成本, 扩大了市场影响力, 还推进了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综合现有文献, 更多学者认为我国小额保险业务各项配套设施还未跟进, 政府作为社会保障的实施主体应该重点扶持引导小额保险的发展, 在人力、物力等方面做出较大的资源投入, 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的经营模式, 以促进小额保险的长足发展。但在实践中, 小额保险经营模式并没有一刀切地选择政府主导模式, 随着小额保险业务的进一步推广, 考虑到小额保险半商业化、地域性强、普及率低、运营成本高的特点, 其经营模式日益多样, 包括合作—代理、独立经营等模式, 即保险机构、微型金融机构以及专营小额保险机构之间相互合作的运作机制。此外, 直销渠道、捆绑经营、基层合作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作用。
3 小额保险发展的制约因素
实践表明, 小额保险发展中存在保险意识差、监管体系不完善、法律制度不健全、供求不均衡、易产生逆选择等问题。
周红雨、徐汉坤 (2008) 以湖北农村为调研对象, 通过深入剖析小额保险的发展背景和取得成效, 崭露出保险意识不足、险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等问题, 因此, 加强宣传、拓展险种、创新模式成为推动小额保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陈立、李林和冯源 (2011) 以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覆盖率和风险保障程度为基础, 从商业保险公司的角度分析小额保险发展的制约因素, 认为商业保险的趋利性、机构的地域性均与小额保险存在矛盾, 同时保险意识的薄弱也阻碍了小额保险的推广, 因此, 如何创新小额保险的经营模式成为小额保险探索的新方向;张璐 (2013) 也对完善我国小额保险提出若干思考, 文章以小额保险理论为基础, 基于对政府、商业保险公司、保监会、行业自律协会等主体行为的分析, 为我国小额保险发展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小额保险经营中面临的逆选择同样值得关注。邓涛涛 (2012) 从多个角度对我国农村小额保险市场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进行剖析, 总结了我国小额保险发展以来的现状、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并以投保人的续约行为为切入点, 设计了一款针对投保人的保费奖惩机制, 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模拟出该机制具有稳定性, 为小额保险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为应对各方面带来的阻力, 保监会及保险公司从与基层组织合作、与小额信贷捆绑、建立直接营销渠道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如政府组织引导农村小额保险与“新农合”相结合的模式, 扩大了小额保险覆盖率;将小额保险与信用社等提供的信贷项目相结合, 鼓励保险公司建立农村保险代理机构模式, 以及开拓直接营销渠道, 最终增加小额保险在保险市场上的影响力。
4 小额保险供求的实证分析
理论上来说, 中低收入人口对于这种针对其收入特点而设计的小额保险产品应该既有现实需求, 也有客观的支付能力, 完全可以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产品。然而相关调研发现, 目前我国小额保险在业务规模以及推广效率方面成效并不明显, 主要表现为供求失衡、有效需求不足等特征。现有文献中, 以供求作为切入点的研究并不多见。
卢燕 (2011) 对小额保险需求进行分析, 认为风险、农民纯收入、保险费率等因素对小额保险需求不足产生影响, 建议借助新的保险提供主体以降低保险费率, 并通过加强风险宣传以促进农民养成良好的保险消费习惯显得至关重要;刘妍 (2011) 通过样本分析对江苏省小额保险投保意愿进行调查, 认为小额保险在规模与推广方面效果不佳, 表现出供求失衡、有效需求不足等特点, 并进一步探索影响因素, 其中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保险认知与风险状况等因素对购买小额保险影响较大;杜朝运、毕柳、袁春兰 (2012) 等以供求矛盾为出发点, 重点阐述了我国小额保险产品供求错位、缺乏法律支持两个问题, 认为小额保险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各方的协同合作, 并分别从需求方、供给方、第三方的角度提出创造市场需求、创新产品、降低销售成本、政府积极扶持等建议。
性别差异在小额保险市场上同样存在。刘妍、卢亚娟等 (2011) 基于江苏省农村居民调查数据, 建立模型研究性别差异对农村小额保险投保意愿的影响, 研究显示, 农村女性相比较于男性投保小额保险的意愿更强烈, 与此之外, 农村男女在个人年龄、文化程度、保险意识以及近三年的风险状况等因素对其投保小额保险亦呈现出显著差异性。
5 小额保险研究新动态
近年来, 小额保险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 研究成果为小额保险的实践提供了理论借鉴。目前小额保险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5.1 小额保险与小额信贷的协同发展
农村地区由于其经济落后、发展缓慢, 无论是在资源配置还是资金支持方面都比较匮乏, 小额信贷的产生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上述情况。
目前, 大型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小额贷款组织是我国发放小额信贷的主体机构, 贷款的金额一般为10万元以下, 1000元以上。和其他贷款类产品一样, 农村小额信贷同样存在着风险, 有必要引入与农村小额信贷相配套的保险机制。小额保险与小额信贷协同发展模式在国际上有着广泛而成功的实践。
近年来, 众多学者提出小额保险与小额信贷协同发展的观点:在微观方面, 张青枝 (2009) 从小额信贷与小额寿险、小额意外险等发展模式进行逐个探讨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认为我国“小额信贷+小额保险”要发展顺利, 在产品设计上必须要符合不同地区经济条件和其他客观环境的需要, 在实践上应针对当地具体实际情况, 探索出一批符合实际、行之有效并且易于推广的发展模式。在宏观方面, 李喜梅、何嘉欣、夏春萍 (2013) 等从贷款机构、保险公司、国家、农户等主体对小额保险与小额信贷协同发展的合作效用、合作现状进行分析, 并为二者实现双赢提供政策建议, 同时从实践试点中得出结论:小额信贷与小额保险相捆绑这一模式促进了金融发展, 因此, 在金融改革过程中应当从实际出发, 以点带面, 最终形成规模。
农村小额保险与小额信贷的协同发展, 有赖于整个农村金融环境的改善, 而这需要小额信贷机构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 同时保险公司和农户应积极参与其中, 政府也要从政策和监管方面进行全面推动。小额保险与小额信贷作为我国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 必然将对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5.2 小额保险的监管
小额保险在我国虽初具成效, 但仍存在监管不善的问题, 较多学者对该专题进行了研究:雷辉 (2010) 对小额保险监管进行理论分析, 结论表明我国保监会对小额保险的发展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 同时还强调有效的监管不仅仅是完善小额保险监管的合规性与风险性, 还要加强监管力度, 从而提高监管效率。周国辉 (2011) 、陈斌彬 (2011) 、王芳 (2013) 等借鉴国际经验, 对我国2008年以来小额保险试点成果进行数据分析, 认为我国小额保险监管法律制度存在较多问题, 就监管目标偏离、操作规则简单、监管内容不完善等方面对小额保险的发展提出建议。
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称, 小额保险试点的监管, 从一开始就在向国际小额保险监督管理的标准靠拢, 目前世界上有较多国家在推广小额保险,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也应有所作为。为推动小额保险的试点, 保监会推出了一系列鼓励支持政策, 例如小额保险产品代理人的创新销售模式等。通过该模式, 没有从事过保险业务的新人只要经过保险公司培训30小时后, 就可以具备小额保险产品代理人的资格, 销售指定的小额保险产品, 为参保人提供保险服务。这项创新政策需要保险公司从社会责任角度出发和考虑, 而不是仅仅从盈利的角度考虑。监管部门正努力为试点公司提供支持, 适当减免监管费, 以便更多地让利给低收入人群, 推动小额保险的普及。
6 结论与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 小额保险的理论研究在以下几方面已经达成共识: (1) 构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小额保险营销渠道; (2) 设计出多样化、有针对性的保险产品; (3) 强化小额保险与小额信贷的协同发展; (4) 建立适合小额保险的监管框架, 通过有效监管及创新来推动小额保险发展。
小额信贷保险发展研究 篇7
胡景涛在十八大中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 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 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而作为成果之一的农村小额人身保险是一种有效的金融扶贫手段, 针对农村低收入人群, 保额较低, 同时也是小额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无疑给社会带来众多好处:从农民的角度来看, 发展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可切实提高农村地区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风险保障水平;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看, 是其培育农村保险市场, 树立品牌的大好时机, 不仅具有现实的盈利机会, 更重要的是在农村这一巨大的潜在市场进行市场开拓和商业布局以占据领先地位;从政府的角度来看, 有助于减轻政府的救助压力。但即便如此, 农民对购买此类保险的态度很冷淡, 购买的人数仍然很少, 使得农村小额保险在业务规模以及推广效率方面成效并不明显。
2 样本统计特征
本次调查选择在江苏省姜堰市的农村进行面访式问卷调查。调查范围主要在桥头镇及周边农村, 因为这里是姜堰市农民的密集居住区, 不仅能够代表姜堰市农民的整体情况, 而且还方便调查。调查内容涉及个体与家庭特征、保险认知与购买途径、政府政策及农村小额保险投保意愿等方面。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23份, 收回有效问卷300份, 其中愿意购买人数为199人。样本的统计特征见表1。
2.1 性别与年龄
此次调查的对象为随机抽样获得, 男女分别占55%和45%。其中, 25岁以下65人, 占总人数的21.66%;25~45岁104人, 占34.67%;45~60岁93人, 占31%;60岁以上38人, 占12.67%。
2.2 身体状况
被调查者中80.33%的农民身体相对比较健康, 只有19%的人身体有些小毛病, 有2人有重大疾病, 占0.67%。
2.3 收入情况
被调查者中47.23%是3口之家, 家中主要劳动力2人。家庭人均年收入有12.67%在3万元以上;其次是2~3万元占18.33%;再次是1~2万元占39.33%;10000元以下有89户。
2.4 受教育程度
被调查者主要为初高中文化。其中, 小学及以下96人, 占32%;初中78人, 占26%;普通高中54人, 占18%;专科41人, 占13.67%;本科及以上31人, 占10.33%。
2.5 了解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程度及途径
被调查者中, 十分了解和比较了解的人群只有50人, 占16.67%;而了解一点和不了解的人却有250人, 占到83.33%。其中, 通过互联网、电视、广播、报刊了解信息的有54人, 占18%;经保险公司的宣传后了解的有47人, 占15.67%;经银行、邮政储蓄的介绍后了解的有31人, 占10.33%;通过亲戚朋友的介绍了解的有44人, 占14.67%;通过保险公司业务员的介绍而了解的有124人, 占41.33%。
2.6 保险公司的种类
被调查者中, 选择在知名度高的保险公司投保的人有209人, 占69.67%;而对保险公司的知名度没有要求的也有91人, 占30.33%。
2.7 政府的优惠政策
对于在投保过程中政府的优惠政策方面, 被调查者中认为有很大作用的占57.94%;认为作用不大的占33.33%;认为没有起到作用的占8.73%。
通过以上对样本数据的统计分析, 本文将对农民的投保情况作出一定的解释。
3 投保情况分析
3.1 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购买意愿
从统计的样本数据看, 所调查的300人当中, 有199人是有意愿购买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 超过半数, 101人是没有意愿投保的。
3.2 保险认知程度
整个调查中对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完全不了解的有125人, 接近50%。人们的购买意愿总是建立在对事物的了解之上, 那么, 要想真正促进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发展, 推动新农村建设, 必须先普及大家对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认识, 对此有所了解, 才能更好的投资。
3.3 购买保险的途径
从外界获取信息来了解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对农民来说是一条必经之路。分析数据可知, 通过保险公司业务员的介绍能够促进接近半数的农民购买保险。而在保险公司的宣传和银行、邮政储蓄的介绍方面却是稍有欠缺, 保险公司在鼓励业务员上门介绍后, 还应分析这方面的原因, 找到解决方法, 增加农民投保的意愿。
3.4 购买保险的种类
人们总是最不愿意疾病缠身, 特别是农民, 因为这样会影响到他们的农活或务工, 所以健康保险的投保人数最多。另外在考虑到意外的随机性, 购买这个险种的人数还是比较多的。不过, 像定期寿险、储蓄保险和信贷寿险这类险种很少有人购买。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一些不常见的, 名称难懂的险种对农民来说没有吸引力, 也就表明还是农民对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认知程度不够, 宣传力度需要加强, 当然保险公司多推出适合农民的险种也是如今农民的一大需求。
3.5 政府政策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 政府对农民购买农村小额人身保险提供一些优惠政策是会提高农民投保的积极性的。
为了更好地找出影响农民投保人身保险的因素, 本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
4 模型与变量说明
4.1 Logistic模型
本课题通过调查得来的数据, 对江苏省姜堰市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需求运用计量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研究影响姜堰市桥头镇村民购买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行为, 根据预调查数据显示的结果选择了七个因素, 对影响因素进行显著性分析, 为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改革和今后的发展设想提供了实证基础。建立了一个Logistic模型如下:
因变量Y是一个0, 1的虚拟变量, Y=1代表村民愿意购买农村小额人身保险, Y=0代表村民没有意愿购买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自变量Xi服从逻辑分布, 包括常数项 (x0) , 性别 (x1) , 年龄 (x2) , 文化程度 (x3) , 身体状况 (x4) , 家庭人均年收入 (x5) , 了解程度 (x6) , 保险公司知名度 (x7) 等八个变量。模型和各变量赋值如下表:
上述数据在95%的置信区间下的检验可以得出结论:年龄 (x2) , 文化程度 (x3) , 身体状况 (x4) , 了解程度 (x6) , 保险公司知名度 (x7) 是农民购买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重要影响因素, 对农民投保有着显著影响。
4.2 对影响因素的具体分析
4.2.1 年龄。
总体而言, 农民投保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可能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这就意味着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 年轻者由于对保险的认知水平和了解程度更好, 会积极选择风险管理, 而保险拥有有效的风险转移功能, 成为他们常用的规避风险的工具之一。而年长者由于思想观念陈旧以及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低, 通常无意寻求更新颖且更为有效的风险转移方式。
4.2.2 文化程度。
文化程度越低者, 其投保的可能性越强, 这是显而易见的。在农村, 文化程度比较高的人通常具有稳定的工作和较高的收入, 而一般具有稳定工作, 且单位为其参保社会保险的被调查者中, 绝大部分人都不会愿意再投保农村小额人身保险产品。其中一部分人认为在具备基本的社会保险保障的基础上, 如果有闲钱, 不妨投保更高保障水平的险种, 而不是低保费、低保障的小额保险;另一些人则认为已经参保了社会保险, 就没必要再投保其他险种。
4.2.3 身体状况。
身体状况这个因素对购买保险的影响体现在:身体有毛病的农民都会抱着侥幸心理投保, 希望这份保险能够满足当前的过分需求;而通常身体状况还不错的人相当于是为了以后的健康生活而购买的一份“保障”。
4.2.4 了解程度。
其实无论人们购买任何事物都会建立在对事物的了解之上, 那么, 要想真正促进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发展, 推动新农村建设, 必须先普及大家对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认识。农民对此类保险越是了解, 越是知道小额人身保险对其自身的健康的重大意义, 从而从内心深处发出对保险的需求, 这样不仅自己投保意愿加强, 还能够带动身边的人。最终才能真正有效的促进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跨越。
4.2.5 保险公司知名度。
保险公司的知名度其实属于一种对农民投保心理的猜测。保险公司的知名度越高也能够提高农民对其保险的购买。这不难解释, 知名度是一种象征, 知名度越高在某种意义上也说明整个公司的运营状态较好, 带给人们的收益越大, 给予人们心理暗示, 反正是要投资, 把钱投到这家保险公司, 在规避风险的同时更容易带来收益, 并且这个收益是有保障的。
5 结论与建议
本文采用的是江苏省姜堰市农村323个农村户口的调查问卷数据, 借助Eviews软件和Logistic模型, 验证了相关因素对于农民购买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影响程度和方向。
通过本次调查可以得出:年龄, 文化程度, 身体状况, 了解程度以及保险公司知名度都是农民购买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重要影响因素, 对农民投保有着显著影响, 其中, 年龄和文化程度的影响为负, 其余为正相关。而性别和家庭人均年收入对其影响不明显。
综合以上分析, 为了促进农村小额人身保险需求, 推进农村小额人身保险更大范围、更有效的发展, 提出以下建议: (1) 多从农民的角度思考, 充分考虑到农民这个群体的收入水平, 适当的减少保费, 多推出一些适合农民需求的小额人身保险; (2) 保险公司要加强宣传, 特别是从银行、邮政储蓄等机构来加大宣传力度, 使更多的农民能够对小额人身保险更加了解; (3) 保险公司要从自身出发, 做到商品好、服务好、效益好, 从而提高公司知名度; (4) 政府也要在投保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 如对困难户进行补助等。
摘要:目前, 农村小额人身保险业务已经在我国全面推广, 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本课题组在前期调研中发现仍有部分农民投保小额人身保险积极性不高, 该业务在农村发展存在一定的阻力。通过问卷调查寻求影响农户投保的主要因素并进行实证分析, 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小额人身保险,低收入者
参考文献
[1]刘妍.江苏省农村小额保险投保意愿的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 (7) .
[2]张静.我国开展小额保险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 2005.
[3]应颖.敢问“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路在何方—浅析金融危机下的农村小额人身保险需求[J].中国商界, 2010 (5) .
[4]刘万.国际小额保险模式问题研究[J].上海金融, 2008 (10) .
推进农村小额保险发展刍议 篇8
农村小额保险是专门针对低收入农民面临的疾病、身故、残疾等特定风险而提供的低保费、低保额、核保理赔简便的创新型保险项目, 具有其自身的特性:
1.1 农村小额保险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
在国内外农村小额保险的实践推广中, 可以发现这个市场潜力之大。根据国际扶贫协商工作组的统计, 包括印度、菲律宾、孟加拉在内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在积极推进小额保险业务, 累计受众超过8亿人次, 成为继小额信贷以来发展最为迅速的农村金融产品。今年6月, 保监会主席助理陈文辉在四川调研时披露, 2009年前5个月全国实现小额保险保费收入达9564万元, 覆盖人数超过426万人。由此可见, 我国农村小额保险的潜在需求正在逐渐转化为现实需求, 小额保险的市场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1.2 小额保险险种易于创新, 购买方便
由于小额保险一般只针对个别特定风险进行设计, 投保人数多, 满足大数定律, 而且保险期间短, 保障性突出, 基本不具备投资性。这给精算师在险种开发、保费厘定时提供了较大的便捷, 易于产品的创新。而小额保险易于创新的特点, 使之与我国的农村保险市场的现实条件相吻合, 具有长期根植在农村市场的先天优势。同时, 小额保险保费低廉, 核保理赔简便, 条款通俗易懂, 可以在农村信用合作社、邮局、村委会等基层组织进行销售。
1.3 农村小额保险是一种社会保障机制, 需要政府补贴
农村小额保险的推出对完善农村保障机制, 反贫困, 建设新农村功不可没。小额保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府保障机制的不足, 向缺乏正规保障的人提供部分保障。事实上, 小额保险创造了一种社会保护的递送机制, 有利于将政府计划 (和补贴) 扩展到非正规经济部门中, 这样可以将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保护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 小额保险作为一种社会保护制度, 帮助政府发挥了部分职能, 政府必须对其承担应有的财政补贴, 这种制度才能更好地发展下去。
2. 推进小额保险中的优势分析
“家电下乡”模式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直接激发了农村潜在的消费需求, 使产品供应方与产品购买方实现了有效的互动, 有利于弥补市场的失灵。供应方将剩余的产品销售出去, 并开拓了农村市场;而购买方满足了消费的需求, 并且得到政府的补贴, 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惠农政策;政府则通过财政支出的方式履行了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职能, 达到了三赢的局面。将“家电下乡”模式运用于小额保险的销售, 其体现的优势则具体表现为:
2.1 提高了保险公司开发农村小额保险、进军农村市场的信心
在开展试点以来, 国家对发展小额保险做出了很多政策上的倾斜, 然而在资本市场萎靡, 保险投资收益不断下滑的情况下, 保险公司面临严峻的挑战, 没有信心也没有动力提供为农民带来较大利益而自身无利可图的小额保险。只有依靠政府的推动, 几乎微利经营的小额保险才能得以全面推广。
政府通过招标的方式, 给中标的小额保险产品以财政补贴。这势必激励各家保险公司开发适合农民需求的保险产品, 在财政补贴中分一杯羹。为缓解竞争压力, 保险公司对进军农村这个新兴市场蠢蠢欲动。因此, 各家公司会将“小额保险下乡”作为历史发展的契机, 借以政府的力量为自己在农村市场开拓出一片天地。
2.2 有利用增强农民的保险意识, 提高投保率
《农村小额保险情况调查》通过实地问卷、访谈等方式, 发现小额意外险需求量大, 但投保率低;农民忌讳某些保险用语, 风险意识淡薄;小额健康险超出农民负担, 投保率低。
当小额保险成为下乡指定产品时, 农民出于对政府的信赖, 主动询问购买小额保险。当完善的保险服务深入到寻常百姓家, 农民真正体验过保险的经济保障功能后, 会在心里慢慢接受保险理念。加之保险公司定时的宣传、对村民开展免费的体检, 可以重新树立保险业的行业形象, 使保险的关爱生命、团结互助理念深入人心。因此, “小额保险下乡”模式的开展也是保险业重新树立行业文化, 提高国民保险意识的绝佳机会。
2.3 有利于发挥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 实现农村的长治久安
积极发展小额保险, 使农民工有能力购买意外险, 满足农民对健康险的需求, 提高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水平, 有助于协调社会利益关系, 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和纠纷, 还可以缓解低收入群体由于意外、失业、疾病等引起的社会不良反应。
3. 结语
目前, 农村收入大部分来自农民进城务工的薪酬, 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 许多农民工都找不到工作, 面临着重新回到农村的危险。在这种背景下, 农村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将进一步缩水。要让农民和农民工恢复消费信心, 必须解决其后顾之忧, 否则农村市场将难以启动。“家电下乡”模式的创造性推广, 将成为特殊时期开拓农村市场的主要模式。将其应用于小额保险的推进, 更具有社会意义。
摘要:“家电下乡”模式用以拉动农村市场内需, 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通过“家电下乡”模式延伸到其他行业, 以激发农村潜在消费需求, 似有明显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分析农村小额保险的特性, 探讨“家电下乡”模式对发展农村小额保险的适用性及优势所在。
关键词:“家电下乡”模式,农村,小额保险
参考文献
[1]郑青松.小额保险升温[J].中国保险, 2008, (3) .
[2]朱俊生, 庹国柱.推动小额保险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供给效率[J].中国金融, 2009, (5) .
[3]王文军, 张梦芮.农村小额保险情况调查[J].中国保险, 2009, (4) .
论小额保险可持续发展 篇9
一、小额保险的界定
在全球范围内, 大部分低收入者无法得到充分的社会保障, 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 正式的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完备, 致使大量中低收入人群暴露在风险之下。据统计, 全球约有超过20亿的低收入者未被正式的保障计划覆盖, 而他们正是对风险抵御能力最弱的群体。一方面许多家庭无力积累储备, 一些有能力的家庭不能正确认知风险的属性, 尚未积累足够的资金, 风险就发生了;另一方面许多家庭不愿储备, 他们低估了社会风险的破坏性, 或者对未来短视, 寄希望于接受公共救济或亲友帮助。小额保险计划正是针对这类群体而诞生的。
国际贫困扶助协商组织 (CGAP) 将小额保险定位于面向中低收入人群, 依照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及其所涉及的成本按比例定期收取一定的小额保费, 旨在帮助中低收入群体规避某些特定风险的保险。具有保险金额小、费率低、承保和理赔手续简便等特点。由于目标群体是中低收入者, 小额保险区别于传统保险计划, 具有商业保险和社会公益的双重性质, 是一种衍生的保险产品。小额保险的目标群体是中低收入者, 但不包括完全无力负担保费的赤贫阶层。其宗旨是帮助中低收入群体规避某些特定风险, 特别是那些危及基本生活的最迫切的风险, 例如重大疾病开支、意外伤残、农作物损失等。参与提供小额保险计划的运营主体具有多样性, 不仅包括商业保险公司, 相互保险组织、自保组织, 还包括非政府组织、民间互助团体等。小额保险保障水平较低, 保险赔偿和支付仅以保障被保险人的基本生活为标准。
二、我国农村小额保险发展现状
从试点省份的实际市场状况看, 我国农村小额保险发展中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一) 险种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农村小额保险虽然所缴保费不多, 但有的险种保障范围较宽, 保障额度较高, 保费对农民而言还是偏高;有的险种缴费期过长, 对于收入不稳定并且在各季呈不均衡分布的农民来说, 很难保证每期都按时缴费;有的险种大同小异, 有的险种又比较单一。山西保监局公布的数字表明, 截至2009年7月, 山西试点地区小额保险赔付案件843起, 支付赔款515万元。相比于3, 480万元的保费, 大约15%的赔付率。可以预见, 参保农民若在两三年内没有得到赔付, 其续期投保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但目前试点产品多是意外伤残、身故保险, 意味着残疾死亡才能赔付, 因此造成赔付率较低。如果能附加意外医疗保险, 会更贴近农民需要。
(二) 农村小额保险经营风险大、成本高。
农村小额保险在我国的开展时间短, 各保险公司积累的数据不充分, 因此在费率的厘定和保险产品的开发方面比较薄弱, 在经营经验上也比较缺乏。农村小额保险的很多险种, 受自然条件影响的程度较深, 若发生自然灾害, 保险公司将承担巨额的赔偿责任。在农村小额保险的经营过程中, 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同样十分突出。在非统保的情况下, 农民总是将风险最大的部分投保, 这些给保险公司的经营造成了风险, 提高了成本。另外, 农村情况千差万别而保险公司由于考虑到成本, 在农村设立的营业网点少, 加上交通通信设施不发达, 往往为了几十元的保费要驱车几十公里展业、承保、理赔, 提高了农村小额保险的经营成本。
从国际经验看, 小额保险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低廉的保费与充分的保障。如果不能有效降低成本, 处理好低保费与充分保障之间的关系, 小额保险保费规模快速扩张与有效提高保险公司经营效益之间的矛盾很可能使小额保险业务出现昙花一现的局面。
(三) 缺少政策法律支持。
当前小额保险的快速发展, 得益于政策的大力支持。然而, 当支持力度未能持续时, 次年能否继续承保就成为业务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从小额保险发展较好的国家的经验看, 政府支持是小额保险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政府积极规划和统筹小额保险发展, 推动相关部门的对话和协调, 使全社会重视小额保险的发展;有的给予小额保险提供者或低收入人群补贴;有的在销售渠道和经营模式创新方面给予宽松的政策支持, 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小额保险的发展。在我国, 虽然保监会比较支持小额保险, 但相关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小额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这是当前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例如, 如果有了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的激励, 保险公司可能更有积极性去开拓农村小额保险市场。
三、我国农村小额保险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 鼓励保险公司险种创新, 丰富产品种类。
保险公司要加大对农村小额保险产品的开发力度, 加强对农村、农民风险保障状况的分析研究,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细分农村保险市场, 找到进入农村小额保险市场的突破口, 确定农村小额保险市场的重点险种。保险公司要开发出广大群众用得着、买得起、保障功能强、除外责任少的产品。在今后一段时期内, 保险业应该继续探索农民工养老保险、农民工意外伤害医疗保险、失地农民保险等涉及面广、影响程度深的险种。继续扩大保险覆盖面, 提高保障型产品占有率, 提供更好的保险服务, 切实保护农民消费者的利益。
(二) 探索适合我国的小额保险营销模式。
保险公司要探索农村小额保险多元化的营销渠道。低收入群体尤其是农村居民购买农村小额保险的渠道还不多, 建立更多的渠道来销售农村小额保险, 可以使农户更方便快捷的购买保险。保险公司可以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居委会、农机站、邮政局等贴近农民生活的部门建立联系, 通过这些平台, 向广大农民宣传并推销农村小额保险, 提高农村小额保险的渗透力, 同时也可相应降低小额保险的销售成本。例如, 在中国人寿的试点中, 采取了以下四种营销模式:
模式一:全村统保模式。“全村统保模式”是比较普遍的一种, 并且基本做到了“一张保单保全村”。具体办法是, 依靠村委会向农民宣传和介绍产品, 在农民广泛认可的基础上, 以团险保单对全体符合条件的村民进行统保。按照筹资方式的不同, 在具体实施中有四种情况:一是由村民承担全部保费;二是由村委会通过村办企业、村企业家或村级经济, 为村民支付保费;三是多方按比例分担保费。比如, 山西晋中政企联合, 20元保费, 政府出20%, 保险公司让利20%, 农民负担60%。
模式二:与政府惠农政策相衔接的“联合互动模式”。近年来,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迅速, 利用其服务网络收费和提供相关服务, 可以减少建立额外销售和服务渠道的费用。中国人寿湖北、广西等地分公司试点经验显示, 通过这种“联合互动”共保障模式, 使地方政府在为农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的同时, 还提供意外伤害保障等服务。
模式三:与农村金融机构相配套“信贷保险1+1模式”。比如, 与农村的小额金融机构 (如农业银行、农信社等) 合作, 销售小额贷款借款人意外伤害保险和定期保险等。
模式四:“能人投保、回馈乡亲”的“小型团单”模式。“能人”包括乡村致富带头人、中国人寿自己的营销员甚至高管人员, 由他们个人出资, 通过小型团单方式为村民购买小额保险。
(三) 加大并保持政策支持的可持续性。
小额保险具有半商业化和半公益性特征, 相对于其他商业保险而言, 小额保险的风险特征与成本结构比较独特。从风险特征上看, 小额保险业务理赔简单, 容易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而且对于农业保险来说, 巨灾风险很大, 在保险风险管控上, 有较大难度。从成本结构上看, 小额保险业务高度分散, 展业费用投入较高。整体而言, 费用成本和赔付成本都不易得到有效控制。如果没有持续的政策支持, 小额保险对商业保险公司吸引力不大。对农村代理机构和营销员来说, 小额保险单笔业务手续费很少, 代理积极性也不高。因此, 政府功能的介入对小额保险的有序、规范、健康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在制度环境的构建上, 政府应积极探索小额保险的范围、性质、经营主体资格、保险人权利义务、会计核算制度、财政补贴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法规体系的构建为小额保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政府还可以通过政策优惠鼓励农村小额保险的推广发展, 运用税收杠杆引导商业保险公司和有关保险销售渠道重视、推进小额保险, 比如减免小额保险的营业税和所得税, 对开展小额保险的农村保险代理机构和营销员进行营业税和所得税减免等。但是, 目前政府部门在积极引导小额保险发展的基础上, 还缺乏配套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优惠政策, 使众多的保险公司处于观望状态。因此, 通过政府的支持, 低收入群体可以获得适度的保障以防止现有生活水平的恶化;政府可以通过小额保险补充和完善现有社会保障体系, 提高公共管理效能;保险公司则可以通过这项业务培养潜在客户, 扩大市场影响, 同时可能带来一定利润。由此可以实现低收入群体、政府及其他非盈利机构、保险公司多方共赢的目标。
(四) 加强国际交流, 营造良好的监管环境。
对农村小额保险的监管应充分考虑农村小额保险保额小、保费少、多在农村开展的特点, 监管机构可以考虑适当降低农村小额保险代理人的展业资格和放宽农村小额保险的营销渠道。同时, 要监督指导各开展农村小额保险的公司建立农村小额保险的独立统计体系, 对各个统计指标进行分析调研, 密切关注小额保险发展的普惠性和可持续性。监管部门应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完善外部环境、创新监管制度、促进小额保险在产品、渠道、经营机制等方面的创新, 推动多种模式的小额保险试点, 保证小额保险持续健康发展。同时, 还应当加强与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的合作, 并积极参与国际小额保险相关标准和监管规则的制定。
参考文献
[1]梁涛, 方力.农村小额人身保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8.
[2]孙健, 申曙光.国外小额保险的理论及实践分析.南方金融, 2007.7.
[3]林熙, 林义.印度农村小额保险发展经验及启示.保险研究, 2008.2.
小额信贷保险发展研究 篇10
【关键词】个人消费信贷;难点;对策
一、前言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到来,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人们消费行为以及消费思想的转变,为我国消费信贷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目前,根据接收消费信贷的对象不同,其主要可以分为买方信贷和卖方信贷。针对银行或者金融机构而言,面对不断发展的消费信贷市场,其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自身思想观念,以推动个人消费信贷市场的健康发展。然而在此过程中,却出现了传统消费信贷思想的制约以及个人信用制度的弊端等发展阻碍。
二、制约个人信贷消费发展的因素
1.传统消费信贷思想的制约
一方面,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约束,导致其主要以国有企业或其他中大型企业为主要信贷对象,忽视了其他个人消费者,严重阻碍了个人消费信贷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部分金融机构的管理者在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过程中设定了过多的约束条件,从而导致个人消费信贷极难申请。个人以及中小型企业作为目前消费信贷的主要对象,只有确保这些金融机构的管理者实现对传统信贷思想的转变,才能从根本上扫除发展个人信贷消费的障碍。
2.个人信用制度存在弊端
目前,我国尚未对现有的个人信用制度进行完善,其存在诸多弊端。通过对近年来的个人信贷消费情况进行调查,可以发现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消费者在申请贷款的过程中无法有效的选择担保形式,这就使商业银行在开展消费信贷时,更加担心其会出现的一系列财务风险,从而建立了相应的申报制度,以实现对消费者的强制性规范或制约,最终阻碍了消费者的信用消费积极性。
3.缺乏有效的信贷法律保护
目前,我国现有的信贷消费体系还不够完善,加之其在我国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因此缺乏针对消费信贷的有效保护。一方面,受到我国目前经济转型因素的影响,国有企业的数量及其所对应的国有经济份额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却在此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另一方面,受到传统消费信贷思想的影响,我国尚未实现对个人消费信贷者的有效保护,同时也缺少对其实施有效的担保,仅根据现行的《担保法》并无法实现对个人消费信贷行为的有效保护。
三、发展个人信贷消费的对策
1.树立现代化的消费信贷思想
首先,银行等相关部门的管理者应当实现自身消费信贷思想的转变,加强对个人消费者的支持,为个人消费信贷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其次,实现个人消费者消费心理和思想的转变,树立现代化的消费信贷思想,并在政府以及媒体等相关部门的积极引导下,形成现代化的消费观念,为我国的综合经济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2.建立有效的资信体系
目前,我国并未针对个人消费者设立有效的资信体系,从而导致个人信用透明度相对较低。一方面,银行相关部门应当建立严格的信用评估体系,针对个人的信用消费进行详细的记录和统计,建立消费者的基本档案,通过对其以往消费行为的分析,从而为其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信贷消费;另一方面,我国应当成立更多个人信用评估或者调查机构,通过相关机构对消费者基本信息的查询和整理,结合国外金融机构所采用的“5C个人信用评分模型”,建立有效的资信体系。
3.健全现有的相关法律制度
首先,针对资信相对较好的个人消费者,银行等机构应当赋予其更多的优惠特权,并为其提供更多的还款选择方式,降低其现有的贷款成本,并通过对相关收费原则以及利率的优惠制定,为个人消费信贷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对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进行完善,对消费信贷的行为进行明确的规范和约束,同时加强对其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关的贷款优惠方案,实现对现有法律制度的完善。最后,积极保护债权人以及金融资产的权利,并对个人消费信贷者的基本法律责任进行明确,实现违约行为与交易行为的挂钩,提高其当前的责任意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个人消费信贷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在此过程中,银行或者金融机构应当树立现代化的消费信贷观念,并建立有效的资信体系,予以个人消费信贷有力的支持和帮助,从而提高个人消费信贷能力,使其逐渐适应现有经济环境的转变,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带来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孝君.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的发展现状分析与风险对策研究[J].榆林学院学报,2012,11(06):105-110.
[2]刘哲.我国个人消费信贷信用风险及防范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06(01):30-31.
小额信贷保险发展研究 篇11
一、我国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市场发展现状及需求分析
(一) 我国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市场现状
2008年6月, 中国保监会在山西等9个省 (自治区) 开展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工作。一年来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截至2009年6月底, 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已扩展到19个省 (自治区) , 共承保超过610万农民, 保费收入超过1.4亿元, 为农民共计提供超过810亿元的风险保障。
(二) 我国农村小额人身市场的需求分析
1. 我国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市场的发展具备收入基础
200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61元,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已远远超出中国人身保险起步阶段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我国1982年开始试办简易人身保险、团体人身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业务, 在1982-1992起步的10年, 人身保险业务主要在城镇展开, 而同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并没有超过2100元, 远低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水平。
2. 我国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市场的发展有现实的需求
(1) 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医疗、养老保险有极强的需求。目前, 我国乡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比城镇更严重。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 2005年全国60岁以上人口为1.57亿, 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到11%, 而且我国的老年人每年还在以3%的速度增加。世界经验表明, 农村人口老龄化使得政府只能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发挥有限的作用。农村人口老龄化为商业养老、医疗保险在农村的开展留下广阔空间。
(2) 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增加了对养老保险的需求。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 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户常住人口, 从2000年的4.2降为2002年的4.13, 并进一步降为2003年的4.1。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改变了人们“养儿防老”的观念, 为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提供了需求空间。
(3) 特殊农民群体的人身保险需求。首先是失地农民的人身保险需求。城市化使得大量农民离开相依为命的土地, 在农村传统体制下, 农民失去了土地也就丧失了最基本的保障。因此, 失去土地后的农民对养老保险提出了高质量要求:希望既能解决当前人口的养老, 又能惠及后代人。也就是要为有限土地补偿费用寻找一个资金经营者, 它可保证资金高效运行, 能实现本金的保值和增值。其次是农民工的保障需求。我国现在大约有1.4亿民工, 他们既不能享受国家社会保障中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及失业保险, 也极少有人为自己和家人购买必需的商业人身保险、医疗保险等。现阶段实行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基金区域统筹政策, 与农民工跨省区流动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农民工即使参保也很难享受老有所养的待遇, 这是他们消极对待养老保险的主要原因。
二、我国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市场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 大部分寿险公司缺乏开发农村市场的积极性
除中国人寿等少数在农村具有网点优势和先发优势的公司之外, 大部分寿险公司对农村市场持观望态度。原因在于:第一, 城市市场依然有利可图。在对农村市场缺乏了解的情况下, 大部分寿险公司不愿将有限资源分散到农村。第二, 大部分寿险公司在县域市场没有网点。开发县域市场需要重新铺设机构、发展队伍、培育市场, 前期投入较大, 而实现利润的周期较城市长。
(二) 提供给农村市场的保险产品不适合农民的需求
首先, 产品未充分考虑城乡差异, 同质化现象严重。由于我国保险业的快速恢复和发展是在城市进行的, 因而所开发的产品也都是针对城市居民不断提高的收入水平、购买能力、保障需求而设计的。目前, 在与城市收入水平相差悬殊的农村地区, 销售的是同样的保险产品。这些产品的保费、保险金额及保险的范围并不适合农民的实际情况, 不能切实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其次, 保险产品价格相对较高, 产品保障的范围广, 保额较高, 缴费额和缴费期限都超出了农民能够承受的水平。目前, 许多在农村地区销售的人身保险产品, 都不是针对当地农民的具体情况而设计出来的, 而是城市低端保险产品的延用。这会降低农民的投保意愿, 浪费农村潜在的保险资源, 错失农村人身保险市场发展的良机。其三, 农村人身保险产品结构单一, 产品数量较少。由于我国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发展的较为晚, 农民可选择的保险产品非常有限。保险公司在县域特别是农村提供的保险品种和规模远远不能满足农民对于防老、防病、防灾的迫切需求。
(三) 营销体系建设与组织形式创新等方面的工作亟需加强
人身保险的营销渠道通常包括个人代理渠道、团体销售渠道及中介代理渠道。目前, 我国农村保险的营销渠道主要是以个人代理渠道为主的农村营销服务部体系。自2002年以来, 保监会特别重视县域保险的发展, 各省的保险监管机构为支持拓展县域业务, 鼓励商业寿险公司加快县域网点建设, 开辟了网点审批绿色通道, 并鼓励各家公司对达到一定要求的农村营销服务部升格为县级支公司或营业部。但是, 总体来看, 农村营销网络的构筑远未成型, 完整、有效的营销渠道体系的建立尚需时日。
三、我国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市场发展的对策建议
发展农村小额人身保险保险应坚持可持续的原则:一是“愿意买”, 就是小额人身保险产品一定要能满足低收入群体的真实保险需求;二是“买得起”, 就是保费水平和支付结构应与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和收入来源相匹配, 经营模式要能有效降低销售成本。三是“买得到”, 就是经营模式和服务网络要能渗透到低收入群体, 让农民群众能够方便快捷的购买产品和接受服务。四是“买得值”, 保险公司应能赔尽赔, 做好保险服务, 使低收入群体感到购买保险物有所值。在保险实务经营上有以下具体建议:
(一) 重视险种设计
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在险种设计时, 应重点考虑以下方面因素:第一, 符合低收入者的特点。低收入者通常文化水平不高, 对保险的认识不多, 因此保单语言要简单明了, 尽量少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 要让所有的投保人都能读懂保单;承保风险要在保单中明确列出, 尽量简化承保风险, 立足于单一责任, 减少除外责任, 避免出现营销人员很难向低收入者解释清楚的条款;险种以短期产品为主, 避免长期险所需要缴纳的昂贵保费, 使产品的灵活选择权掌握在投保人手中。第二, 承保程序尽量简化。在承保小额人身保险时, 保险公司可以取消体检要求, 因为对保险公司来说, 通过汇集大量的风险单位, 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风险, 降低了风险发生的概率。第三, 兼顾农民工的流动性问题。由于农民工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因此向这部分群体销售小额保险时, 要确保他们在更换工作地点或城市时, 还能享受到保险保障。
(二) 销售渠道创新
根据我国农村发展的特点以下几种销售模式值得借鉴:第一, 由商业银行代理销售。小额保险在开始推行的初期通常都是与银行小额贷款联系在一起的, 利用银行已经建立的客户资源和服务网络, 能够更方便地销售小额保险。在我国, 相对于保险业的发展而言, 银行业的发展更加成熟。银行的营业网点多, 分布广泛, 与客户的联系密切。如果保险公司能够与银行合作销售小额保险将更多地接触到低收入人群, 更容易使他们信任保险、接受保险保障。第二, 开展地域关联销售。比如, 在农民工生活工作聚集的地区可以委托一些小商店、小超市帮助宣传小额保险。这样更能够引起农民工群体的注意, 更贴近他们的生活。同时注重农民工群体的特殊性, 利用他们之间的老乡关系等进行口口相传, 扩大小额保险的宣传面, 鼓励更多的农民工购买保险。第三, 由发放救济金的社会保障部门代理销售。保险公司可以与发放救济金的社会保障部门合作, 在这些部门设置销售员或销售网点, 一方面可以增加销售量, 另一方面也使低收入者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小额保险。第四, 利用社区居委会、工会组织和一些非政府组织协助销售。一些发展中国家都以工会组织、非政府组织作为小额保险的主要销售渠道, 我国在这方面的组织建设还不是很完善, 现在还不具备通过这些机构销售保险的条件。但是可以利用他们进行小额保险的宣传和推广, 让更多的低收入者了解保险。
(三) 注重理赔效率
理赔环节是衡量保险公司服务质量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也是小额保险购买者实现投保价值的真实体现。首先保险公司要简化理赔程序。对于小额保险来说, 由于其保险金额较低, 投保人的知识、精力有限, 更要简化理赔程序, 减少理赔所需要的文件, 最大限度地减少理赔环节可能给低收入者带来的成本。否则很可能出现低收入者由于害怕理赔而排斥保险的现象, 或者出现低收入者买了保险不敢理赔的情况, 这些都将极大地损害低收入者的利益, 影响保险公司的声誉。其次, 保险公司要加快理赔速度, 提高理赔质量。为低收入者提供小额保险理赔服务, 关键要做到两个字—“快”和“准”。“快”是指迅速受理客户理赔申请, 对于能在营销服务部门解决的索赔, 要尽量在当时解决。“准”是指公司理赔人员需要对引起保险事故的原因做出准确的判断和认定, 并正确计算给付金额, 对于可以给付的, 要以最快速度向客户给付保险金, 对于因除外责任和非保险责任范围不能给付的, 一定要坚持原则, 不能把低收入保户视作扶贫对象, “滥赔”或“通融赔付”, 但同时一定要对客户做详细耐心的解释和说明, 尽最大努力消除客户的误会或疑惑。
参考文献
[1]魏华林.中国保险需求到底有多大[J].金融与保险, 2005 (6) .
[2]刘子兰.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反思与重构[J].管理世界, 2006 (1) .
[3]杨翠迎.中国农村养老保障何去何从[J].商业研究, 2005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