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小额信贷的意义(共8篇)
发展小额信贷的意义 篇1
3.1强化绿色信贷发展战略,加强政策引导与IT系统支持
一是将传统的房地产信贷、小微企业贷款、固定资产贷款、技术改造贷款与绿色信贷相结合,创新出多样化的绿色信贷业务产品,并配套绿色信贷资金池进行统一管理,合理调配信贷资金在不同绿色信贷产品中的配置权重及利率水平。由总行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加强绿色信贷领域的业务研究与实践,利用商业银行“新一代”系统的先进的技术平台及技术力量优势,借助我国高速运算超级计算机技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开发与绿色信贷业务相关的市场分析、客户信用及财务状况分析、快贷等一系列专业的应用系统或组件,为绿色信贷业务打造贷前、贷中、贷后的贷款营销及信贷管理利器,全程进行相关的市场分析、客户信用分析及财务状况分析,全面提升绿色信贷业务的管理水平与效率。二是研发绿色信贷行为预警系统,利用绿色信贷业务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对应的策略要素作为模拟场景,模拟各种问题综合作用可能产生的后果,以及可采取的化解措施,提前介入信贷风险防范与干预,避免风险发生后再进行处置而导致信贷资金损失。借鉴同业在发展绿色信贷方面的先进经验,出台并完善绿色信贷领域的规章制度及指导意见,结合降低贷款利率、优先安排信贷资金、优先安排人力资源、费用、场所等强力组合手段,在全社会形成“要环保,找建行”的品牌形象。
3.2国企与民营并重,多层次发展绿色信贷
可成立专门的绿色信贷部门,对口服务商业银行优选的环保项目。重视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在环保产业集聚的地域,成立专业的绿色信贷分支行。引入环保专业人才,充分利用商业银行长期从事房地产信贷、固定资产贷款、技改贷款的优势,积极介入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的节能环保、智能、抗灾型新型住宅项目的建设,投入信贷资金支持环保企业新建环保項目及旧项目技术改造升级,为这些环保产业提供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资金封闭式管理等综合金融服务。多渠道为大、中、小、微的环保企业提供相应的绿色金融服务。
3.3绿色信贷投向全产业链覆盖
一是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应介入环保产业全产业链发展,信贷资金不仅支持环保实体企业的发展,而且支持科研投入及环保人才培养,以抢占绿色信贷市场的制高点,占据有利区域,挖掘优质贷源,储备优质项目,为抢占绿色信贷市场份额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应及早介入高校,开展合作,以绿色信贷方式注入科研专项资金,用于大学的相关环保技术及产品的研发,促进大学以一对多的方式与特定的企业及科研机构结成共生关系,提供产品创新研发、企业科研技术人员的培训、优质毕业生输送等服务。三是为环保专业的`大学生及企业选派深造人员提供更优惠的绿色信贷助学贷款,从环保专业毕业的准人才,直接对口到相关的环保企业、科研机构、国家相关部门及银行绿色信贷部门,实现教育、就业、产业与绿色信贷无缝对接、良性循环。
3.4点面结合,循序渐进,深入发展绿色信贷业务
哈默比原为瑞典工业污染极严重的小城镇,由于应用了先进的环保技术,环境得到重生式蜕变,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环保胜地,成为瑞典的国家名片。从哈默比小镇的成功可得到启示:环保技术的应用可产生超额收益,环境改善后产生的房地产价值增值收益,在短短几年间就能与投资相抵。绿色信贷注入这样的投入、回收、再投入“哈默比小镇”式环保项目建设的良性循环中,就能将成功的经验不断复制下去。绿色信贷应借助商业银行房地产开发类贷款及个人住房贷款的现有营销及投放渠道,引导我国房地产业向节能抗灾智能化发展转变,促进各类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成熟,不断降低成本,实现所有建筑向节能抗灾智能型建筑的更新换代转变,最终打造出众多“哈默比小镇”式的绿色宜居城镇。
3.5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的推动作用
环保产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产业,商业银行需要创造性地发展绿色信贷,多渠道解决资金问题。可以通过开展绿色信贷委托贷款业务,将大量闲置资金纳入到绿色信贷的资金池中进行规范化运作,提升资金利用效率,规避资金风险。适当放宽委托贷款门槛,资金宽裕的企业或个人均可以委托商业银行发放绿色信贷委托贷款,在商业银行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上即可提出委托贷款申请与发放。商业银行利用自身对绿色信贷的专业管理优势,向符合信贷条件的绿色信贷项目发放贷款,从回收的贷款利息中扣除手续费后,自动划转到出资人指定的账户中。对绿色信贷已支持的项目,可将其资金需求通过资产证券化运作,分解成可分割销售的证券,以商业银行作为偿还主体,并根据高风险高收益的原则,确定合理的票面利率,在资本市场或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平台上进行销售,方便民众投资,拓展民众的投资渠道,让国民切身体会到发展绿色经济的好处,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教化国民环保应从自身做起,推动全民讲环保、以环保为荣的社会风气逐渐形成。
发展小额信贷的意义 篇2
营情况和资金运作情况, 从而为银行信贷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保证银行信贷决策的科学性, 切实降低银行信贷的风险
银行的主要职能是筹集社会的资金并且进行合理的再分配, 现代银行业务对企业单位资金管理和运作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与参与。现代企业制度下, 企业的一切资金运作过程都离不开银行会计, 企业的整个资金运作过程必须依托银行账户转账结算或者现金结算来进行。
银行会计工作是银行的一项基础工作, 它包含着银行会计和出纳两大门市业务, 客观上成为银行内部资金运作和社会资金清算的产成品车间。它通过科学地将核算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运用正确的科目划分、账户设置、凭证填写和账簿记录, 采取有借必有贷, 借贷必相等的相互钩稽的记账方法和核算手段, 在办理银行贷款发放与存款吸收、信贷资金调拨与内部资金划转、经营效益综合核算与中间业务委托代理的同时, 通过企业结算账户设置、会计核算资料记载和会计凭证填写, 及时、准确、完整地记录了借款单位的资金运作过程, 反映着开户单位真实的经营成果。因此, 银行会计信息是信贷企业单位经营状况和综合实力的晴雨表, 能够真实客观的反应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和整个企业的综合实力情况。银行会计信息对企业的结算业务量、贷款归行率以及结算资金的总和和结算账户的使用情况和结算种类等等都会真实的记录和反应, 从而能够使银行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作出较为正确的基本判定, 这样也就能够为银行信贷决策提供决策依据, 切实提高信贷决策的科学性, 防范信贷风险。
二、银行会计信息中的企业的分户帐表是对企业信用度进
行核实的有效凭据, 是企业信贷信用度的最好佐证, 通过企业分户帐表能够为银行的信贷提供有效的信用信息
相关的银行信贷制度规定, 借款人必须在借款期间对贷款人如实提供自己的相关资料, 接受贷款人对借款人信用度的审查和考核, 接受贷款人对借款人的资金使用情况、财务管理活动、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 同时必须如实定期报送借款人资产负债表等相关的信用信息和资金信息。银行会计信息对借款人定期报送的开户账号、开户行、资产损益表、资产负债表以及个人或者企业的存贷款余额等情况都有真实的记录。现代的银行系统都是网上作业, 相关的贷款银行可以在网络上根据借款人开户银行的信息核实贷款人提供的资产信息是否属实, 从而能够对贷款人的信用进行核实。银行会计信息通过对比贷款人的银行存款变动情况信息、应付和应收款项的记录情况、现金转账情况、费用收支情况、银行账户的使用情况、银行账户的开设情况等等信息进行多项核对和双向稽查, 并且对于社会稽查的结果可以评定出贷款单位提供财务报表的真实性, 并对企业单位的信用度做出判定, 从而为银行信贷的风险等级与风险度提供基本判定依据。
三、银行会计信息系统多渠道多方面的对银行信贷风险信
息进行动态的监督, 加强银行信贷根据企业实际经营状况及时调整和修正贷款额度, 从而有效的规避信贷风险
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 现代的银行会计信息都采用先进的互联网作为信息记录与分析手段, 现代互联网会计系统能够有效的对银行会计信息进行动态的监控和管理。银行会计信息系统通过多渠道多方位的对信贷风险信号进行动态监管, 对贷款单位的账户与账户、总账与分账户、科目与科目等关系进行动态监督与核对, 动态的分析和评判贷款企业的账务链, 这样就能够及时的发出银行信贷风险的信号, 从而促使银行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贷款的额度、做出贷与不贷的科学决策, 切实提出有效的防范风险和化解信贷风险的对策。
从目前来看, 银行内各部门采集风险信号的渠道是多途径的, 其中有发放贷款的业务部门, 也有综合性反映的信息管理部门, 更有承提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但九九渠河归源头, 其基础数据均来自银行会计——这个金融产品车间的数据输出。因此, 我们在采集风险信号的过程中, 要充分注意银行各部门间的相互联系与配合, 要形成由各职能部门共同组成的风险防范有机整体, 共同扎紧防范风险的铁栅栏。
此外, 银行会计信息中的会计凭证是贷款银行对企业实施贷后检查真实有效的凭据。银行会计信息中的会计凭证通过对企业资金每一笔记录的使用运作情况进行贷后审查, 能够及时掌握企业内部的资金控制情况, 银行能够了解企业偿还贷款的观念与意识、掌握企业单位承兑汇票情况和贴票信息、也加强对贷款的企业和单位还贷款的能力情况的掌握, 从而能够有效的对信贷进行风险评估, 切实防范信贷风险。同时, 银行会计信息还能够加强对信贷风险信息的分析与思考, 从以往的信贷风险中吸取教训, 总结出经验, 切实完善和改变信贷风险中存在的漏洞问题, 从而提高银行信贷风险防范能力。
四、结论
银行会计信息通过设置企业结算账户, 记载会计核算资料, 填写会计凭证, 精确、及时、完整的记录了借款单位的资金运作过程, 对企业单位的真实经济状况和综合实力有效的反映, 为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提供了信息基础。通过银行会计信息的记录和反映, 能够使银行掌握借款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和综合实力, 从而为银行信贷决策提供基础数据和依据, 保证银行信贷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 从而有效的防范和化解银行信贷的风险。银行会计信息能够真实有效的反应出一个企业单位的信用度, 从而加强银行信贷的科学有效管理与实施, 切实提高银行防范信贷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贺潇颖.基于微观经济基础的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2010.
[2]刘旋.刘恩情论新会计准则下会计信息失真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防范[J].时代金融.2007.11
发展小额信贷的意义 篇3
【关键词】公私联动 房地产信贷 商业银行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业务也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但与此同时,同业竞争日益激烈,房地产信贷风险日渐增加。开展公私联动,是商业银行在房地产信贷业务中提高综合竞争力,有效保障信贷资金安全的首要任务。
一、研究的意义
目前,国内外对商业银行公私联动研究较多,但主要是从业务基本面上着手,分析公私联动对业务营销的影响。本文深入到具体业务点-房地产信贷业务,从业务营销及信贷资金安全两方面来分析公私联动的重要性。
(一)公私联动有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
长期来看,房地产业仍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中国还处于城镇化的初始阶段,对住房的刚性需求非常巨大。那么,对商业银行而言,该行业仍是对公及对私业务信贷投放的主要领域。
房地产信贷业务公私联动,一方面,有助于商业银行整合资源,提高对客户的综合服务能力,在信贷业务上创造竞争优势、树立品牌个性、获得长远利益;另一方面,有利于避免多头营销、重复营销,最大限度节约营销成本,以有限的资源拓展更多的市场。
(二)公私联动有助于保障信贷资金安全
不同于其他银行业务的公私联动,房地产信贷业务的公私联动是围绕房地产项目开发建设全流程展开的,二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对公信贷业务为房地产项目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和保障,是房地产项目得以顺利开发和竣工以开展对私业务的先决条件;对私信贷业务是保障项目销售资金回笼的关键因素,是对公信贷资金按期、安全归还的重要条件。房地产信贷业务公私联动,是商业银行保障信贷资金安全的充要条件。
二、公私联动在房地产信贷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私联动意识有待加强
在商业银行固有的体制和机制下,房地产信贷业务同其他银行业务一样,传统的条线营销意识和习惯未能打破,公私联动仅停留在号召上,公私业务人员缺乏团队意识和协作营销意识,习惯于“单兵作战”的传统营销模式,主观上以完成本条线任务为第一目标,相互配合默契度不高、协作意识不强。
(二)客户(项目)资源信息共享机制有待建立
长期的条线分割管理,造成房地产信贷对公、对私经营部门掌握着各自客户(项目)资源信息,且相互隔绝、未实现对接共享,容易造成多头营销、重复营销,提高营销成本的同时也增加了不必要的工作量。例如,为满足对公信贷投放条件,对公信贷人员在营销前期对客户和楼盘情况作了深入而详尽的调查分析,包括调查客户的生产经营模式、股权结构、财务情况、银企合作关系等,分析项目的规划建设指标、行政许可要件、市场评估分析、投资及效益测算等;对私信贷人员在做楼盘准入审批时,虽在审查范围和深入上不及对公信贷业务宽泛、详尽,但同样需对客户(项目)情况做必要的调查,造成工作量上的重复。
(三)信贷产品体系有待完善
长期的条线分割管理、及沟通上的不够顺畅,造成房地产信贷业务在对公和对私上各有偏好和评判标准。如针对房地产中的写字楼项目,就存在某商业银行公私条线偏好不一致的问题,对公信贷的介入标准是可以选择城市核心区域或成熟CBD商务区,交通便利,金融、电子、信息、咨询等专业服务聚集的写字楼项目,对私信贷则在商业地产过剩的大环境下,选择“禁止介入办公楼项目”一刀切的政策标准。不同条线对同一产品持不同的选择标准,容易导致信贷业务联动销售能力不足,甚至无法实现业务联动。
(四)贷后管理责任体系有待建立
同样地,因条线分割管理的历史原因,房地产信贷业务中的对公和对私人员均不同程度的存在“各扫自家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观念,大部分对公信贷人员普遍较为关心房地产项目的建设进度,以及对公贷款能否顺利申报、投放,对于后续楼盘按揭贷款能否准入、合作业务量能达到多少,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对私信贷人员对于前端信贷业务介入的房地产项目,是否需要开展楼盘按揭贷款业务合作、合作业务量及放款速度能否满足对公信贷资金的回收,同样关心甚少。公私联动不充分、责任未落实到人,容易造成对公客户利用这一管理漏洞,故意逃避银行监管、转移项目资金,轻则影响对公信贷资金按期回收,重则影响项目正常竣工销售,进而造成社会负面影响,并影响对私贷款的发放和回收。
三、房地产信贷业务公私联动建议
房地产信贷业务开展公私联动,是商业银行整合内部资源,提升品牌影响力,提高市场竞争力、有效保障信贷资金安全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公私联动机制
一方面,成立公私联动委员会,由行长任会长,公私业务分管行长任副会长,负责房地产信贷业务的公私业务部门为委员会会员,负责推动房地产信贷业务的公私联动,并建立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公私联动协调会议,解决公私联动中的问题;另一方面,制定房地产信贷业务公私联动制度、流程和指引,明确相关部门在公私联动中的职责,促进各部门间的高效协作。
(二)搭建资源信息共享平台
开发新系统或改造现有系统,以简便、实用、快捷为原则,按照物业形态(住宅、商业)、信贷介入程度等设置模块,建立跨条线、跨部门的房地产客户(项目)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同时建立学习交流平台,将房地产信贷业务公私联动上的成功案例和经验进行推广和交流。
(三)统一信贷偏好标准
制定统一的信贷偏好标准,明确房地产信贷业务介入的客户(项目)标准,及介入时机,保证公私联动过程的高效、顺畅,有效降低客户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从而显著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黏合度,奠定长期合作基础。
(四)建立贷后管理责任体系
建立“3个1”责任体系,即“1个楼盘、1名对公信贷人员、1名对私信贷人员”责任体系。对公信贷人员需要密切关注企业经营动态、楼盘的建设和销售情况,以防产生影响楼盘按期完工、交付的不利因素和风险,进而影响房地产公私信贷业务的安全;对私信贷人员则要做好楼盘的个人按揭贷款业务,确保个人按揭贷款足额覆盖对公贷款本息,同时保证发放的个人按揭贷款回笼至对公封闭管理账户,保障信贷资金安全。
参考文献
[1]高万里,潘赢之.商业银行公私联动营销探析[J].农村金融研究,2012.
[2]杨晓争.中国商业银行公私业务联动营销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3.
[3]王海军.商业银行加强公私联动营销的对策和建议[J].辽宁经济,2015.
[4]罗玮琪.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商业银行公私联动营销策略研究[D].辽宁经济,2015.
小额信贷的定义和国外发展 篇4
1.小额信贷的定义
目前世界大部分国家开展的小额信贷,一个共同特点是只提供小额贷款产品,因此可以说,提供小额贷款是小额信贷的一个基本特征。但是,按照孟加拉模式,开展小额信贷的基础不仅在于只提供小额贷款产品,更重要的是,这一信贷模式是建立在借款人5人小组信用联保的基础上。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立借款人信用联保小组,是小额信贷模式的一个重要制度基础。
另外,小额信贷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银行业很少涉足的贫困人口或低收入人群等低端客户。因此,提供小额信贷服务的主体,主要也是一些有别于传统金融机构的职业小额信贷组织,或是传统金融机构内专设的有别于传统金融业务的小额信贷业务部门。这些组织或机构被称为微型金融组织或银行微型业务机构。
综上所述,小额信贷的确切含义是,由从事微型金融的专门组织或提供银行微型业务的金融机构,以贫困人口或低收入人群等低端客户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借款人小组信用联保为制度基础,专门提供小额贷款产品的金融模式。
2.国外小额信贷发展的不同模式
迄今为止,国外小额信贷的基本模式有三种,一种是以孟加拉乡村银行为代表的小额信贷模式,一种是以印尼人民银行为代表的银行微型业务模式,一种是以玻利维亚国际社区援助基金会为代表的村银行模式。
(1)孟加拉乡村银行(Grameen)模式
目前国际流行的小额信贷模式,最初起源于孟加拉。
1974年,孟加拉国发生严重饥荒,吉大港大学教授尤诺斯在当地的乔布拉村发起了一个行动研究项目,建立小额信贷组织,从事从银行批发贷款转贷给穷人的业务。这一项目得到国外资助,并迅速在孟加拉各地开展起来,形成普及态势。1983年,孟加拉通过特别立法,允许小额信贷组织注册为正式银行。
格莱明乡村银行的小额信贷模式遵循六项基本原则:
1、以贫困户中的最贫困户为主要放贷对象;
2、贷款人以妇女为主;
3、组建借款人小组和中心,5人一组,5组一中心,依次放贷;
4、严格培训、按周开会、自我管理;
5、商业利率,小额贷款,项目自选,按周还款;
6、建立小组基金,强制借款人储蓄,实行信用联保。这一模式实施以来,取得了巨大成功。
1995年以前,格莱明银行的贷款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外赠款,同时吸收少量借款人存款和小组基金。1995年以后,格莱明银行停止吸收国外捐款,国外捐款形成的自有资金和来自借款人的存款成为借贷资金的主要来源。目前,格莱明银行的自有资金加上存款余额,相当于贷款余额的149%,其中存款余额相当于贷款余额的137%。存款的54%来自借款人。
格莱明银行的现有贷款产品分为五种,一种是政府小额贷款项目的扶贫贷款,名义利率为11%,实际利率22%;第二种是创收贷款,名义利率10%,实际利率20%;第三种是住房贷款,名义利率8%,实际利率16%;第四种是学生贷款,名义利率5%,实际利率10%;第五种是针对极度贫困人口(乞丐)的“挣扎”贷款,实行零利率。格莱明银行的存款利率,最高12%,最低8.5%。
格莱明银行自成立以来,除了1983、1991、1992三年出现亏损以外,其余年份都有盈余。截至2010年4月,格莱明乡村银行已经在孟加拉全国建立了2,564个分支机构,拥有23,133个工作人员,覆盖81,355个村庄,服务于810万借款人,发放贷款余额达590亿达卡,合85,151万美元。按期还贷率达到97%。(2)印尼人民银行大众信贷(Rakyat)模式
印尼人民银行始建于1895年,1968年变成一个负有双重职能的商业银行,一方面按照普通银行标准向中产阶级和中小企业发放商业贷款;另一方面由政府补贴,向小农和小企业家发放特许优惠贷款。但是,这一优惠贷款项目由于贷款用途仅限于农业生产,程序繁琐,并未给小农户带来实惠。1971年,这一项目有1/3的农户拖欠,贷款损失率达到17.5%。截至1982年,拖欠率已达50%。1983年,印尼人民银行进行了重大改组,把发放优惠贷款的村级单位改为银行微型业务单位,每个银行微型业务单位的工作人员由4-11人组成,超过11人就一分为二。每个微型业务单位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盈利中心,对工作人员实行利润分享激励。如果欠款超过5%,则负责人就被剥夺批贷权并失去晋升机会。不盈利的单位将被撤销或降级为营业点。政府和捐赠机构的补贴项目不再通过微型业务单位实施。
银行微型业务单位的贷款方向从原来的农业贷款、季节性贷款,转向所有具有信贷价值的个人和创收活动,包括小额贸易、农业投入品贸易、工业、服务业、农业、园艺、小型种植园、畜牧业、以及消费信贷。最高贷款额度从原来的5,000美元提升至10,000美元。2008年平均每笔贷款余额为875美元。其特征是程序简单、抵押灵活(500美元以下不需要抵押)、短期为主、市场利率、按月等额还本付息、按时还贷给予续贷激励。流动资金贷款为月息2%,投资贷款月息为1.5%,实际年息分别为33%和22%。
1999年以来,银行微型业务单位的按期还贷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一天以上拖欠率由1984年的5.4%下降到2008年的1.1%。2008年,印尼人民银行微型业务单位的固定资产回报率达到4.2%(其他银行一般只有0.7%),净利润达到56,380万美元。(3)玻利维亚国际社区援助基金会(Finca)模式
1984年,一个曾经在秘鲁工作并获得福布赖特奖学金资助的经济学家暨社会发展专家约翰·海奇,在玻利维亚开始了一项穷人贷款项目,在不需要任何抵押的情况下,向穷人发放小组成员联保贷款。这一项目的主要做法是建立5-10人的互助小组,每一周或两周开一次会,为他们自己提供三项服务:
1、提供自我就业贷款,每笔贷款50-100美元;
2、以激励的方式鼓励存款和积蓄;
3、以社区为基础提供相互支持,提高个人自主权。约翰把这些小组称为村银行。村银行小组成员互相担保,实行民主管理,由小组成员自己选举小组长,自己制定章程,自己管理资金,自己放贷收贷,自己记账,自己负责监督,自己对违约行为实施惩罚。
1985年,约翰·海奇建立了国际社区援助基金会(Finca译作“芬卡”),在墨西哥、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和海地,相继设立了村银行项目。1992年,芬卡进入非洲,目前在非洲和拉丁美洲已拥有25万个客户。1995年,芬卡在地处欧亚大陆的吉尔吉斯斯坦设立了村银行,随后又相继进入了亚美尼亚、俄罗斯、科索沃、阿富汗、塔吉克斯坦。芬卡创立了一种独特的模式,即利用捐款为其全额控股的各个分支机构建立自有资产,以自有资产作质押,从商业银行获取更多的贷款资金,再转贷给穷人。一般情况下,每一美元自有资产,可以从商业银行获得5美元的贷款资金。而芬卡则依靠这些捐助款,保持了对各分支机构及其项目的控股权和服务于穷人的发展方向。截至2009年4月,芬卡已经在21个国家拥有74万客户。3.对国外小额信贷模式的若干评价
迄今为止,国外出现的三种小额信贷模式,可以说是各具特色,各有千秋。但是,这三种小额贷款模式也有一些基本的共同点:第一,都是以低端客户为服务对象,发放小额贷款;第二,严格实行小组联保和规范的全程精细化信用管理制度,包括大量的客户培训和工作人员培训;第三,高成本、高利率、低回报。
孟加拉模式的特点在于,1、在其第一期运作模式中,无论是对借款人小组的管理,还是对各级工作人员的管理,都带有很大的军事化管理色彩;
2、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初期贷款资金,主要来自国际组织赠款,以及来自银行的转贷款,成员存款只占很小一部分,基本不吸收社会存款;以上两种做法在孟加拉乡村银行的第二期运作模式中已经大大改变,军事化管理色彩大大减弱;外国捐赠款和成员存款共同构成的银行自有资金,已经成为贷款本金的主要来源。
3、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另一主要特点是,由于其初期贷款资金主要来自外国捐赠款和银行转贷款,因此迄今为止,乡村银行内部并没有形成一个普通公司的投资人治理结构,也没有形成一个普通合作社的成员治理结构,其内部治理主要依靠创始人尤诺斯的个人权威。今后,这种治理结构将向什么方向转变,仍是一个未知数。处理得不好,就有可能演变成私企治理结构,或演变成管理层内部人控制治理结构。而这两种治理结构,都有可能导致其逐渐脱离以低端客户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小额信贷目标。
与孟加拉乡村银行相比,印尼人民银行模式的基础是正规金融银行,其内部治理结构完全是一种普通金融公司的投资人治理结构。这样的治理结构,决定了印尼人民银行的小额信贷模式,完全是以商业化运作为基础的,它把小额信贷作为其微型银行业务的主要内容,目的是要占领低端客户这块市场。但是,其纯粹商业金融的上层架构和价值取向,使其是否能在高成本、低回报的基础上将这种服务于低端客户的微型银行业务长期持续下去,则是一个问题。
玻利维亚芬卡模式,在其发展初期,主要采取资金互助、完全由基层成员自我管理的治理结构,使其资金成本、运行成本都大大降低,管理简化;但是这种模式融资范围和融资能力十分有限,小规模、低成本、低收益,使得多数基层互助组织难以有效扩大业务规模,上层管理组织长期不能自负盈亏,上下层关系靠上层组织初期引进的启动资金维系,后期关系渐行渐远。实际上,目前芬卡组织以来自社会捐赠的自有资金加强对基层互助组织的控制,其运作模式和治理模式正在逐步向孟加拉模式靠近,看上去更像是上层公司化管理与基层资金互助组织自我管理相连接的一种改进模式。
发展小额信贷的意义 篇5
一、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存在的问题
1.现行的小额信贷扶贫贷款政策与商业化运作不相适应。实施小额信贷扶贫与目前农村金融机构实行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产生矛盾。小额信贷使银行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成本,远高于小额信贷的回报加上中央贴息补助金的总和。
2.管理手段跟不上小额信贷的迅速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重要特征就是额度小、笔数多、户多分散、不易管理。而随着小额农贷业务量的逐步上升工作量成倍增加,信贷人员明显不足。3.小额信贷期限普遍较短。目前农业小额信贷贷款
95%的贷款期限为1年,其余短于1年,最长不超过三年,通常采用整贷零还的方式,即客户每隔固定的时间就要分期还贷。而不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气候及不同投资项目(农作物)的生产周期确定贷款期限。小额信贷没有真正发挥扶贫效应。4.小额信贷未能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商业化运
作结合起来。目前贫困地区的专业化、规范化生产基地尚未形成,农村小额信贷的工作着眼于支持单个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而较少结合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为农户提供产前产后服务的经济活动主体,引导农户的种植与生产活动有关联产业(延伸部门)连接起来。
二、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制度的创新
1.建立相关的法律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国家应制定相关的小额信贷法,建立专业的管理机构对小额信贷机构进行监管。开放农村小额信贷市场,制定小额信贷市场准入制度,给予符合规定的民间小额信贷组织以合法的金融机构地位,使它们能尽快地开展储蓄项目,保证充足的资金来源。2.小额信贷利率市场化。鉴于小额信贷资金来源成
本和发放管理成本都普遍较高、但在农村又有巨大市场潜力,建议在充分考虑资金来源成本、贷款管理成本、农民承受能力和农村资金市场需求状况的基础上,对小额贷款利率采用优惠、上浮和逐步过渡的办法进行市场化改革,最终实现市场利率。3.加强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
设可以为小额信贷可持续性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当前小额信贷模式下,广泛采用小组联保贷款,这种模式过于依赖联保小组的约束力,小额贷款机构自身的能力建设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受到限制,贷款的系统性违约风险比较大。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是解决这一难题的绝佳途径。4.专业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人才问题同样是当前小
额信贷机构遇到一个现实问题。小额信贷机构可以与地方高校选拔一些具有财务与金融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同时加强对所招聘员工的专业培训,以解决初期机构发展所需的人员问题。随着业务的逐步展开,利润的积累,逐渐扩充自己的人才队伍。5.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为了规避民间融资所带来的
金融风险,央行不允许小额贷款公司吸收存款,而只能运用来自有限几个股东的自有资金和来自一个机构的批发性融资来开展业务。而诸如农村信用社等商业银行,又因为政策协调难,无法大规模展开小额贷款。笔者认为,在这方面,政府可以拿出一部分扶贫资金委托给非营利性小额信贷机构管理,以扩大其本金规模,扩大服务覆盖面。6.非营利性小额信贷机构向正规金融机构转变。
发展小额信贷的意义 篇6
发布人:圣才学习网 发布日期:2010-05-17 15:34 共
101人浏览[大] [中] [小]
摘要:农村小额信贷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金供给渠道,但是随着这项工程的进行,贷款利率、缺乏监管、贷款品种单
一、风险大等一些新的问题开始浮现出来并成为阻碍小额信贷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文章就其中比较普遍和重要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并根据国外的相关经验和对国内相关政策的理解有的放矢地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以便更好地促进农村小额信贷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额信贷;农村金融;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确立,市场力量的不断成长,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飞快的发展,农村发展中的资金需求也不断增长,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每年资金需求缺口约为1万亿元,农村发展中的资金供给不足,将深刻影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也关系到“三农”国策的顺利实施。如何解决农村地区的资金缺口问题,普遍推广小额信贷不失为一种良策。
小额信贷从国际流行观点看,是指专向中低收人阶层提供小额度的持续的信贷服务活动。它通常具有额度小、期限短、分期还款、不需担保或具有灵活多样的担保形式等特点。
国内的小额信贷始于1994年,根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计,截止到1998年8月,政府小额信贷扶贫项目已经在全国22个省的605个县开展,发放贷款6亿元。到1998年底,投入资金总计10多亿元。政府项目规模较大的省(区)有陕西省、云南省、四川省、广西自治区、贵州省等,到2001年底,累计发放扶贫到户贷款250亿元,累计扶持贫困农户1715万户。
一、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中的问题
(一)放贷主体缺少金融监控
目前我国的小额信贷根据放贷主体,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国际资助为资金来源,以民间或半官半民组织为运作机构的小额信贷试验项目;一类是以国家财政资金和扶贫贴息贷款为资金来源,以政府机构和金融机构为运作机构的政策性小额贷款扶贫项目;还有一类是以农村信用社存款和央行再贷款为资金来源,以农信社为运作机构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社贷款。第一类项目的主要矛盾是长期发展的合法性问题没有解决。如何把这类机构纳人正规农村金融机构中,对其行为进行金融监管,是解决这类项目问题的关键。从目前来看,这类机构项目由于利用的是非政府资金进行扶贫活动,一般不吸收社会存款,作为小范围内的短期项目是可以进行利率灵活性的运作的,但如果作为长期生存和推广发展的金融活动,那么需要进一步明确和稳定其运作规程,使之规范化,才能有利于农村金融稳定的发展。而第二类项目可称之为“政府主导型”项目,它的基本目标是实现政府的扶贫攻坚任务,但其在确立项目和机构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尚未得到重视,且在体制和管理制度上存在着弊端,加之农行和政府部门两者的责任和权利关系不清楚或信息不对称,也造成了金融监控困难的问题。
(二)利率偏低
小额信贷的第三类项目,也就是农信社作为放贷主体以存款和央行再贷款为主要资金来源开展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的贷款项目,在整个小额信贷的业务中处于主力军地位。现阶段,我国小额信贷具有涉及面广、操作成本高的特点,因此必须收取较高的利息,才能弥补成本。然而我国商业银行和信用社的贷款利率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浮动,利率控制使目前大部分小额信贷机构的利息不能补偿操作费用,不得不依靠外部补贴,因而不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三)缺乏保障机制,风险无法分散
一般的金融机构发放贷款,都需要担保。坚持有担保原则,对保障贷款债权的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现行小额信贷原则上不需要抵押担保或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抵押担保形式。但是因为贷款对象都是最贫困的农民,其担保作用与一般金融机构的商业贷款担保相比也是微乎其微。因为当前我国很多地区的农业并没有形成集约化、产业化经营,仍处在粗放式经营的自然经济时期,靠天吃饭的现象十分普遍。农民一旦遭遇“天灾”影响,导致收成减少,便会无法及时还贷,其授信额度因此下降,使得小额信贷无法发挥其正常作用,发出去的贷款成为呆、死账,对信用社等小额信贷机构造成冲击。
(四)贷款种类单
一、额度小、期限短
现行的农村小额信贷的发放,主要集中在种植业和养殖业,贷款投向结构单一;实行贷款额度“一刀切”制度、额度小,难以支持农户在高效农业、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等方面的大额资金需求;目前农村小额信贷期限最长一般不超过一年,使得小额信贷在促进发展农村经济的金融支持中难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也加大了信贷资金使用的风险。
(五)资金供求矛盾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广大农民越来越多地参与市场竞争,迫切需要资金支持,而当前农业银行全面收缩乡镇网点机构,将业务的重点转向大中城市和获利高的行业;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单一,服务农村经济的功能存在缺陷,设在农村的邮政储蓄机构只吸收存款,而不发放贷款,大量分流了农村资金。因此,直接为农民服务的金融机构实际上只有农村信用合作社一家,但农村信用合作社也缺乏足够的资金。一方面是农户强烈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是农村资金的大量流失,农村的资金缺口很大,农民贷款难的问题长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
二、促进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对策
从国外小额信贷的发展过程来看小额信贷真正进入制度化的发展阶段,真正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中坚作用的明显标志是:政府对小额信贷政策的明朗和规范以及金融机构的大规模介入;在强调小额信贷扶贫和助农功能的同时强调其金融服务功能;加强小额信贷机构服务能力的建设;健全小额信贷机构的规范化的财务管理体系并提高其控制风险的能力;小额信贷的贷款本金从以外援和政策性资金为主,逐步过渡到来自当地金融市场的资金占相当比重。要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遍推广小额信贷,实现小额信贷扶农助农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立法,建立弱势群体便利融资的法律支撑
国家应该在条件成熟时制定关于小额信贷的法律、法规,运用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国家关于小额信贷的立法首先要依法明确小额信用贷款的发放对象,它应该包括在农村务农的农户、进城务工需要救助的农民、城市下岗失业人员等一切需要救助的社会弱势群体。其次要依法明确承办小额信贷业务的存款及非存款金融机构,在中国境内的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机构均能获取此项业务的经营权,并且在条件成熟的地区组建城、乡风险投资公司,让其对需要救助的弱势群体投入创业资金,帮助广大的农村弱势群体及早符合申请小额信贷的法定条件。同时要依法加大社会信用治理力度,对一切不守信用的行为和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在小额信贷实施过程中,要坚持将小额信贷功能定位与信用社改革模式、城乡金融机构功能定位有机结合起来,按照所在地信用社改革模式、金融机构的性质,因地制宜的开展“政策型”小额信贷、“政策、商业结合型”和“商业型”小额信贷。
(二)明确信贷发放主体,建立全面的小额信贷发放体系
首先,国家应整合对农村的资金投入,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应向有政策性金融业务的机构提供资金和补助,用少量的财政补贴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农业和农村。农业发展银行要全面开办“政策型”小额信贷业务,发放对象主要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贫困阶层。其次,加大中国农业银行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中国农业银行要以全面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综合性银行为目标,主要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农业银行在农村吸收的存款必须拿出一定的比例用于城乡小额信贷业务特别要发放一定数量的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再次,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解除信用社沉重的历史包袱,进一步增强其支农能力。妥善解决信用社的累积亏损和呆坏账,对农村信用社因各个改革时期国家政策导向所形成的沉淀资金,应比照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对此类不良贷款予以科学合理的处置。最后,在农村地区资金流失严重的情况下,央行可以增加对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再贷款,确保信用社的资金来源。
(三)建立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实现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
首先,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国家的成功做法,并结合我国实际,尝试由各级政府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对薄弱产业、弱势地区、弱势群体提供支持,培育出更多的符合小额信贷发放条件的借贷主体。其次,借鉴国际小额信贷的通用做法,由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共同出资建立小额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以解决小额信用贷款因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投入成本高而容易形成“财务不能自立”的风险补偿问题。再次,可以组建农村政策性保险公司,创立政策性保险基金,主要为农户、农业和农村提供互助性的保险,为开办小额信贷的金融机构提供保险服务和补偿业务。最后,可以给予开办农村小额信贷达到一定量的金融机构给予税收优惠以调动各种金融机构开展此项工作的积极性。
(四)建立小额信贷科学管理体系,实现良性循环
一方面,疏通正规金融机构间资金融通的渠道。当前我国大多数农村以信用社作为主要的资金调度机构,因此可以在地方农村信用社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性的农村信用社资金融通网络,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逐步扩大规模最终形成全国性的资金市场。另外农村地区的邮政储蓄机构应当改变其“抽血”的角色,可以通过同业拆贷和购买金融债券等的方式,将其吸收的储蓄存款转借给当地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使用,扩宽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一套责、权、利相统一的、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适应小额信用贷款建设发展要求的信贷管理责任制度。对各农村商业金融、合作金融信贷人员实行依据贷款发放的数量和质量进行业绩评价的机制,按照发放成效制定奖惩措施,以激发和调动农村金融机构信贷人员开拓业务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鼓励和促进信贷人员多放款、放好款。此外可以实行贷款“风险比例管理”制度,根据农村金融机构的实际业务量和收息情况,按年核定不良贷款的相对数或绝对额,制定相应的收款政策,保证贷款的按期收回。
(五)实行灵活的小额信贷利率并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
利率的过分管制会带来资金使用价格的扭曲和金融资源配置上的不合理,而且还直接影响到商业性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赢利水平。小额信贷扶贫是一种经济行为,不是权宜之计,应考虑信贷资金的回收和财务上可持续发展。世界上不少小额贷款项目半途而废的原因归根到底都是因为亏损,特别是由国际组织、国外资金所资助的小额贷款项目,往往是国际组织撤出之日,就是小额贷款活动的完结之时。鉴于此,监管部门要根据市场需要,放宽利率浮动的范围,对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实行灵活的利率。
(六)扩大贷款种类和额度,放宽贷款期限
目前小额信贷的对象仅限于生产性贷款。可以按照消费信贷模式,拓宽小额信贷的种类和领域。比如,可以结合当前农村的税费改革和对农民的直接补贴,给农民提供农机补贴等,在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使得农民的收入提高。同时,在总结农户小额信贷和推行农户资信评价系统的基础上,尝试对有一定经济基础,发展高效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流通和畜牧养殖业的农户提供额度较大的“中额”农户信用贷款。
在扩大小额信贷种类和额度的同时,也要对小额信贷实行灵活的贷款期限。根据农户的不同贷款需求,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力求在贷款期限方面进一步贴近生产经营的实际。
参考文献:
1、杜晓山.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实践尝试[J].中国农村经济,2004(8).
2、张勇.孟加拉小额信贷的最新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2003(6).
3、朱旭东,马妮.发展和完善我国农村民间金融体系[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6).
4、户艳辉,赵达薇.关于实现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科技与管理,2003(3).
5、中国人民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指导意见[S].2001.
发展小额信贷的意义 篇7
1 小额信贷的特点及效应分析
小额信贷在经营目标、客户特点、产品特点和贷款方式等方面具有面向低收入群体和微型企业的特点。同时,小额信贷的信贷服务活动还具有持续性特点,只要客户能够按时偿还贷款,就可持续地获得信贷资金支持。小额信贷正常运作的基本机制是建立一种客户主动还款的激励机制,给予守信者获得重复贷款的机会以及因获得信用升级而得到更大额度贷款,可为老客户和守信客户提供一定的利率优惠。
小额信贷的发展对促进农业生产、扶持农村弱势群体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可促使农户扩大生产,促进消费增长。当农户获得小额信贷以后,生产条件改善,有更多的资金投入生产,从而提高其原有的效用水平。根据边际消费倾向(MPC)递减规律,与富人比较,穷人的MPC更大,当穷人获得小额信贷后,其消费意愿会远大于富人获得这笔贷款后的消费意愿。因此,农村小额信贷的投放会促使农户进行更多的消费。二是增加农民收入。获取小额信贷可使农户改善现有生产条件,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农户将贷款用于创收活动以增加利润收入。三是缓解农村金融市场的货币供需矛盾。商业银行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企业,其经营理念使其将资金投放到可获得较高收益的大城市。受此趋利动机的影响,各银行在农村吸收存款后,将这部分资金投放到经济发达地区,从而造成农村资金外流严重,致使农村金融市场的货币供需不均衡。而小额信贷通过对农户提供信贷服务,改善贫困农村与城市之间信贷分配不均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金融市场的货币供需矛盾。
2 国外小额信贷模式分析
2.1 两种较为成功的小额信贷模式
2.1.1 孟加拉乡村银行(GB)模式
孟加拉乡村银行被称为“穷人银行”,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扶贫模式。1976年,穆罕默德·尤纳斯博士在孟加拉的Jobra村开创小额信贷实验项目,1983年当局允许该项目注册为正规银行,乡村银行由此成立。在此后的30年间,乡村银行逐渐发展成为组织及全国的金融机构,服务于全国64个地区的68000个村,还款率达到97%以上[2]。
乡村银行的组织系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自身的组织机构,分为4级,即总行—分行—支行—营业所;另一部分是借款人机构,分为3级,即会员中心—会员小组—会员。实行小组会议和中心会议制度。每周召开一次小组会,每半个月左右召开一次中心会,会议的中心内容是进行收款活动,交流致富信息、传播科技知识等。乡村银行的服务对象只限于穷人,而且每户只限一人。贷款仅资助生产性项目。贷款期一般为一年,从第二周开始还贷,每周还本金的1/50。初次贷款金额为1000元,如借款人能按规定还本付息,第二次可贷1500元,最高一次可贷3000元,连续扶续直至脱贫为止。在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实践中,小额信贷是一种小额、短期信贷方式,不需要担保,直接贷款到户,手续简单方便易行。
2.1.2 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BRI)模式
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是印度尼西亚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是印度尼西亚唯一一家从事小额信贷业务的国有商业银行。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小额信贷部(BRI—UD)的小额信贷业务选择在贫困线以上、信用状况合格、有潜力的个人或家庭小作坊作为目标客户,提供期限最长为2年或3年的贷款,而贷款只允许用作流动资金或购买固定资产。贷款客户可以选择贷款期限内每月还款或分3个月、4个月、6个月的分期还款。
BRI—UD的小额信贷组织机构,从上至下有四层,即总部—15个地区分行—320个支行—4500个位于乡村地区的营业所。乡村营业所是BRI—UD最重要的机构组成部分,通常位于农村乡镇的中心位置、市场附近,一般只租赁一间房屋。一个营业所通常可覆盖16—18个村庄,服务4500名储户和1700名贷款客户。每个营业所有四名职责明确的员工,分别为经理、信贷员、营业员和会计。BRI—UD通过存贷利差所获的信贷服务收入,完全可以覆盖其运营成本,并利用所获利润,不断扩展金融服务业务的广度和深度。
2.2 孟加拉GB模式与印度尼西亚BRI模式比较
孟加拉GB模式与印度尼西亚BRI模式在扶贫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二者的特点比较如表一所示。
2.3 成功经验
2.3.1 孟加拉GB模式
一是合理的经营模式和非政府组织的高效率。政府给予乡村银行充分的自主经营权,使其可以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潜能。二是借款对象重点关注最贫困的人。因为越贫困,贷款资金边际效用越大,缓解贫困作用更好,借款人对贷款运用重视程度越高。三是注重技术支持。乡村银行在向借款人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还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积极参与借款人的生产活动。四是控制贷款额度,适度放贷。过度负债不仅会对借款人造成过大的还款压力,还可能使其因超过预期还款能力而放弃还款。乡村银行严格控制信贷额度,适度放贷,并结合实际情况,严格核算项目需求,保证其正常运营。五是政府政策支持。政府在初期的财政支持,使其获得大量的廉价资本,使得盈利成为可能。同时,政府在税收、准备金等方面给予宽松政策[3]。
2.3.2 印度尼西亚BRI模式
一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良好信誉。BRI—UD长期致力于印度尼西亚农村经济的发展,长期发放政府补贴贷款,在农村形成了较好的声誉。因此,广大农户愿意把储蓄存在BRI,更倾向与从BRI—UD获得贷款。二是设置激励机制。BRI—UD分别通过绩效奖金、分档储蓄利率和返还贷款本金对整个经营活动中涉及的银行营业人员、储蓄者、贷款者三方进行激励。三是注重财产抵押与品质审查。BRI—UD通过基层经理对借款人进行品质调查,以弥补信息不对称性的缺陷。同时,要求财产抵押以保证还贷。四是指导穷人投资,鼓励穷人储蓄,帮助穷人理财,提高穷人素质[4]。
3 借鉴国际经验发展我国小额信贷的建议
尽管孟加拉GB模式与印度尼西亚BRI模式所强调的重点不同,采用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是在本土根据当地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进行金融创新而成长的,从而能持久地为国内低收入阶层及微型企业服务。在我国的实践过程中,国外的成功经验给了我们许多有价值的参考。我国的大多数机构在技术上都采取了GB模式,但实践中还没有达到国外同类机构的水平。比较孟加拉和印度尼西亚两国小额信贷的模式和经验,我国不能简单地选择某个国家现成的成功经验,而应借鉴其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设计适合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小额信贷模式,以缓解长期以来金融资源的贫困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
3.1 加大政策支持,积极拓展小额信贷资金
一是适度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降低进入门槛,强化监管约束,促进农村地区形成投资多元、种类多样、治理灵活、服务高效的金融体系。二是建议由政府划出一块扶贫资金作为发展小额信贷专项资金,由小额信贷实施机构提出申请,经扶贫机构和资金管理部门审批同意后,用于补贴小额信贷工作经费或周转用于小额信贷的资本金。三是减免小额信贷机构的营业税和所得税,作为其支农的补偿。四是改变部分金融机构“抽血”的角色,规定在农村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要把所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用于农村小额信贷的投放,减少农村资金外流[4]。
3.2 坚持市场化原则,减少政府干预
允许小额信贷机构在法律监管下自由决定利率,使其能覆盖运营成本;建立小额信贷担保基金,为其从金融市场获得资金创造条件,发挥扶贫政策的诱导性功能,引导各种小额信贷机构实行商业化经营,实现政府扶贫与小额信贷经营的分工与协调。同时,建立强有力的农业风险信贷补偿机制,扩大农业风险承担的主体,提高农村信贷系统的抗风险能力。
3.3 注重贷款支持和技术服务相结合
将贷款支持和技术服务相结合,实现扶贫、高还贷率和机构持续发展这三者的协调发展。为小额信贷机构的建立和运行提供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持,加强交流、合作与人员培训,不断提高小额信贷机构的经营水平。同时,建立培训基地,提高农民贷款投资项目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变化应对能力,提高项目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韩平.农村金融业务与改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2]焦瑾璞,杨骏.小额信贷和农村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3]陈心宇.小额信贷模式的选择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10).
发展小额信贷的意义 篇8
摘要:针对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中普遍存在的资金种类单一、来源缺乏、法律地位不明确、高风险、融资难等一系列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旨在改善城镇农村金融小额信贷的薄弱环节,以实现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额信贷 金融 发展 农村
一、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农村小额信贷自身特性的限制
在自身特性上,小额信贷具有额度小、期限短、分期还款、不需担保或具有灵活多样的担保形式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它能够较好较快地适应我国农村的贷款市场需求。与之同时,信贷资金来源单一,小额信贷项目往往无法持续,这在农机信贷、教育信贷和医疗信贷上矛盾尤为突出,农民的多种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不仅降低了农户参与小额信贷的积极性,同时也催生了逾期现象,更有可能加剧小额信贷无法持续经营的困境。此外,农村贷款额度“一刀切”的制度,难以支撑农户在高端农业面前各方面的大额度资金需求。
(二)小额信贷的放款额度和期限问题
农户在农业结构调整起步阶段的资金的需求预期较大,当前小额信贷规模却明显偏小,导致了农村经济资金总体缺口增大。另外,现下农村小额信贷期限一般仅为数月不等,最长期限也仅为一年。从新型农业的生产模式来看,普遍发展养殖业、种植业的农户,在一年内可以收回成本并且偿还贷款的可能性较小,即使能够偿还贷款,还贷后也会逐渐显现出资金不足、周转困难等问题,对农业生产造成危害。因此,小额信贷在期限问题上对发展农村金融难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也加大了信贷资金安全的潜在风险。
(三)法律法规不健全
小额信贷的法律地位问题,始终是困扰其发展的一大难题。唯有明确功能定位,才能确定小额信贷组织创立管理的主体、资金来源、信贷产品设计、风险监管等一系列问题。与此同时,小额信贷的政策体系、保障机制不完善也是其风险因素之一。此外,农业灾害的补偿制度等政策性扶持和保障制度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村小额信贷前景雪上加霜。
(四)小额信贷风控机制不完善,潜在风险较大
农业生产是受自然环境、市场行情、人为操作等诸多因素影响的弱势产业,其特殊性决定了同一地区产品具有相似性,这就容易造成贷款地区性、产品集中度偏高。其次,由于农户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薄弱,参与市场竞争及抗击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往往因为未能及时地了解市场动态及供求状况而导致项目失败。另外,小额贷款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信贷管理落后,金融机构因受到当地政府压力,地域局限性强的农村信用社不得不弱化资金盈利和安全性考虑,而充当了地方扶贫资金的贷款人,信贷机制扭曲在一定程度上又会滋长信贷经营中的道德风险。
(五)民众观念落后
在我国,由于长期推行政府主导的扶贫式小额信贷模式,导致民众对小额信贷的属性缺乏正确认识。很多民众的还款意愿往往遵循的是环境习惯。此外,政府推行的小额信贷忽视了小额信贷运作中的有偿性和可持续性,而更多地体现了一种短期政府行为,甚至在个别的地方政府将小额信贷视为财政资金。信贷资金的来源、发放、回收也大多不是由金融机构或其中介组织进行,公众普遍把农村小额信贷理解为一种短期模式。
(六)融资渠道窄
目前,国际上常见的小额信贷主要包括公开吸收储蓄、基金储蓄和吸收入股等储蓄形式,而我国只有吸收储蓄一种方式,而且规定小额信贷“只贷不存”。小额信贷的资金来源在很大一部分主要是专项扶贫资金以及政府财政资金,其资金数量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同时,有部分小额信贷项目资金还是由国外机构捐助的。要确保信贷业务能够正常进行,就必须要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流进入,仅依赖社会慈善的捐助基金是难以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农村小额信贷的风险性也决定了资金流进入有限,这就使其陷入了信贷规模不足和融资渠道有限的恶性循环。
二、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对策
(一)改善农村小额贷款自身局限性
首先继续依靠人民银行利用贷款机制支持农村信用社。通过再贷款等措施不断增加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投入,保障农村金融机构的稳步发展。其次扩大农村小额信贷的金融领域,可引导商业性银行加入小额信贷市场。最后,吸纳闲散资金促进资金回流。银监会2006年发布《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允许新设诸如村镇银行类机构行业准入标准。通过机构转化,改变了限制小额信贷只贷不存的局面,在村镇银行准入渠道上使得小额信贷的资金来源更加丰富,有利于推动小额信贷商业化发展。
(二)增加贷款种类和额度,放宽贷款期限
目前,小额信贷的对象局限于生产性贷款。小额信贷可按照消费信贷的模式,拓宽小额信贷的种类和领域。例如,在结合当前对农民直接补贴的基础上,给农民提供一定的农机补贴,在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又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又如,建立诚信评价系统,尝试对诚信度高的农户提供额度较大的信用贷款,促进其发展高效农业。此外,中央银行可继续加大农村信用社支农再贷款的投放力度,相应提高农户授信额度,同时,农村信用社要对小额信贷实行更为灵活的贷款期限,在贷款期限方面更加贴近农户的实际生产经营。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健全的法律法规、明确的功能定位、完善的政策保障是实现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相关立法应明确小额信贷发放对象、承办业务的金融机构或是成熟地区的城、乡风险投资公司。对待不良贷款加大违约成本,必要时在法律层面追究责任。同时,依据不同的功能定位来确定小额信贷组织管理的主体、资金来源、信贷设计、风险监管等问题。此外要建立完善的政策风险保障系统。借鉴国际通用的小额信贷模式,政府和金融机构可设立小额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并且建立完善的政府保障制度以及新型农业贷款的风险担保制度,减少潜在风险。
(四)控制小额信贷风险,完善保障保险制度endprint
首先,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内控制度。结合小额信贷的业务发展状况,建立和不断完善财务管理、业务监督、风险预测等各种内控体系,尤其是加强对小额信贷质量的考核标准,对信贷资金收放合规的信贷人员,给予其一定绩效鼓励。建立农户小额信贷风险机制,强化审计稽核部门的监督功能,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工作做到贷前、贷中、贷后全程稽核。
其次,央行加强监督引导村镇银行发挥自身优势。央行需在“村镇银行”的利率浮动、现金管理、存款准备金、异常情况应急预案等方面明确指引。可适度地将一部分的支农再贷款政策向运行机制良好的村镇银行倾斜,为其提供资金援助。后则要引导村镇银行把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紧紧抓住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机遇,为“三农”建设提供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从低风险的信贷业务入手,逐步引导村镇银行为地方建立健全农户信贷档案,使其能够与农户建立起良好互信的关系,慢慢积累经验,逐步实现小额信贷商业化、可持续发展。
(五)加大信贷宣传力度,加强民众的信贷认识
在小额信贷的宣传上,政府部门应起积极作用,可通过日常宣传、下村走访、贴标语、办专刊,加大小额信贷在基层的宣传力度,让农民、小作坊主、个体工商户等社会各界了解小额信用贷款在范围、权限、用途、期限及信用等级、贷款授信等方面的优势,改变民众对小额信贷的认识误区。
(六)扩大资金来源渠道,解决资金供应问题
建立吸引机制,促使农村流入城市的资金实现回流。实现手段如资金价格吸引机制,根据农户存款日均或时点余额情况,差别化地对其贷款给予一定优惠,逐步培育起客户忠诚度;或是建立社会经济生活主导机制,如发挥地域优势,将本地集群特色的农产品交易由城市转向农村,实现交易资金随交易市场迁移至农村。农村金融机构可在社会生活中充当公益组织者角色增加大众认可度的同时,向交易过程中的农户推销配置信贷产品。通过这种机制,逐步实现资金沉淀扩大。
参考文献
[1]普艳杰. 论小额信贷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问题[J]. 企业导报,2013(18)
[2]李云帆. 小贷行业制度困境疲态难解[N]. 中华工商时报,2013年8月28日第5版
[3]孙云青. 赵瑞莹. 农村小额贷款持续发展对策选择[J]. 农业科技管理,2013(08)
[4]张春吉.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问题分析及政策建议[J]. 知识经济,2011(08)
[5]攸胜. 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再造的细化思考[J]. 经济视野,2013(03)
【发展小额信贷的意义】推荐阅读:
小额信贷发展研究06-29
小额信贷保险发展研究06-05
对农村小额信贷发展09-21
中国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的发展与转型08-24
小额贷款公司发展10-16
小额保险发展问题06-06
小额贷款业务发展09-02
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08-27
小额信贷的征信介绍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