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业发展的意义

2024-07-10

对农业发展的意义(共12篇)

对农业发展的意义 篇1

摘要: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从产业经济学角度讲,一个产业发展得快与慢,好与不好,关键是取决于它自身的效益。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户均的土地经营规模不可能扩大到足以使农户的平均利润得到保障。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创新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三个本质的规定,它能够很好地解决家庭经营的外部规模效益的问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农业产业化的做法是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现实有效的途径。

1 农业产业化能有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

支柱企业是农业技术引进者、农业技术的创新者和传播者。首先,支柱企业通过设立生产基地,针对农业原始产品和生产基础的供求,给农民讲解技术、做好生产指导;第二,通过再加工的过程,把新工艺流程、新技术应用到农产品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和科技含量;第三,通过科技配备的功能,以解决生产标准化,技术推广、规模化经营问题,从而解决小农产、大生产的产业链;第四,支柱企业通过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和等级,继续发展生存,迫使企业要不断地对技术创新、更新设备。正是因为企业发展的需要,造就了和推动企业进入农业,带动农业科技发展的作用。支柱企业越多,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推广效应越明显,农业科技进步的步伐会更快。

支柱企业可以引导农产品市场化,支柱企业的推动能力大小直接影响着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成效和规模。支柱企业是起主导作用最关键的环节,在农业产业化链条上与市场的对接最紧密,是连接市场和农产品的纽带[1]。支柱企业不仅引导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流动,可以根据市场需要配置农业资源,还可以将农产品加以集中,通过加工的多层次,实现大幅度增值;它不仅从质上改变了农产品的原始形态,而且从量上形成较大的商品规模,适应了日益提高的消费水平。

以支柱企业为平台,将农产品打入国内外市场,通过储藏、保鲜、加工转换,既可以形成批量和持续输出,使之具有更大的市场占有率,还可以调节需求品种的变化和需求层次的变化,提高市场竞争力。

2 农业产业化能有效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

市场经济条件下,弱质农业发展的难点是,在比较利益规律的作用下,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必然向效益高的非农产业流动,导致农业投入严重短缺,发展后劲不足。

而农业产业化经营则通过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将一、二、三产业融为一体,提高农业专业化和技术水平,通过规模经营和多层次加工,使农产品重复增值,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2]。

3 农业产业化经营能有效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农业产业化是引导农民走向市场,提高组织化的重要平台。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过程,就是借助中介组织的有效力量,将农民的采购、生产、销售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具体表现在:

一是告诉农民怎么种,即提倡科学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二是通过信息的有效传递,告诉农民种什么,解决了由于信息不畅造成的买难、卖难问题。三是在经营机制上不断完善和创新。四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格化[3]。这一系列活动都是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帮助农民走向市场,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工作。

4 农业产业化经营能促进社会化大生产

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土地流转与集中的过程,即产业规模化可以为土地流转与集中提供保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通过土地流转与集中,使分散的土地适度集中起来,让种植大户或支柱企业进行统一规划、生产与经营,实现农业的连片生产,推进机械耕种、管理、收割,使现代农业生产在大范围内进行,为农业现代化奠定基础[4]。

农业产业化通过土地的流转与集中,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使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农民的身份转变为自由“产业工人”。这不仅为工业化大生产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基础,也为农业现代化储备了产业发展后备军。

土地集中流转后,拥有土地经营权的经营者按照市场要求及其区域布局,通过产品结构及其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形成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还实行管理企业化、经营规模化、服务社会化、利益联结契约化、风险分散化,有效降低生产的成本,提高农业竞争力和农业组织化程度,最终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条件。

5 农业产业化经营能有效整合区域资源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标是,将地方农业支柱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5]。这一过程也就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要求。

“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资源配置格局,必然会导致生产规模化、营企业化、服务社会化;这一过程的最终结果正是农业现代化所要求:高产出、高品质、高商品率、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并举。

6 农业产业化经营能有效提高科技进步

农业产业化之所以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主要还体现在传统农业逐渐转变成现代农业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在我国农业土地生产率、化肥、农机等投入水平还是处于传统的生产要素和技术手段的情况下,借鉴国际经验,推进农业现代化还是要因地制宜,重点依靠科技改良品种、增施有机肥、实施土地节约型技术,而不依赖于资本使用、劳动节约型技术。农业产业化是新的种植和养殖技术、优良品种推广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胡芷境.农业产业化的经济法保障探析[J].南方农机,2016,47(4):53+96.

[2]余涤非.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战略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2.

[3]姜长云.农业产业化组织创新的路径与逻辑[J].改革,2013(8):37-48.

[4]毛圆圆.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2.

[5]彭永贤,周瑞洋,张世攀.毕节试验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创新路径探讨[J].贵州农业科学,2012(1):158-161.

对农业发展的意义 篇2

摘要:广东省增城市是珠三角优质荔枝的主产区之一,荔枝产业是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但近年荔枝价格下滑,果农增产不增收。木文针对荔枝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增城、荔枝、可持续发展、对策

广东省增城市是荔枝种植的适宜气候区种植历史悠久,品质优良。2008年荔枝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42.9%,荔枝产业成为增城的特色农业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荔枝 种植面积迅速扩张,数量型高速增长的同时带来一系列问题,直接后果是卖难问题,价格在丰收之年大幅下滑,荔枝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

一、增城市荔枝产业 发展现状和特征

(一)荔枝种质资源丰富,优良品种多,增城现有荔枝品种57个,是1978年的两倍。主要的荔枝品种有桂味、糯米糕、怀枝、妃子笑和三月红。其中桂味占荔枝种植面积的31%糯米糕占24.7%,怀枝占18.4%,妃子笑占13.2%,三月红占10.3%。各品种的成熟期在5_7月这个时间区间的不同时段,6月下旬和7月上旬是增城大部分荔枝收获的季节。此外,还有挂绿、水晶球、甜岩、犀角子、细核荔枝等优稀品种。其中增城挂绿闻名中外,曾以一颗55.5万元的拍卖价被载入世界吉尼斯大全,为了保护挂绿,增城也建立了相应基地。

(二)荔枝种植面积扩张迅速,但近年呈收缩趋势增城荔枝栽培面积,1981年只有1.6万 亩,2008年是17.4万亩。2005年以前一直保持增长的态势,其中1992年到1998年间增长了1.6倍,2005年后种植面积呈现收缩。这与1999年、2002年和2004年荔枝大丰收有关,荔枝价格逐年下降,而农资价格和人工费用上升,种植户微利甚至亏损,因此积极性下降,转种其它作物。

(三)荔枝产量增长快,大小年现象明显增城荔枝产量从0.56万吨发展到2008年的2.3万吨,是前者的4倍多,但对比种植面积的增长速度,产量明显较低。最高历史产量是2002年的2.38万吨,近几年产量仅在7000吨左右波动。增城荔枝的各年产量起伏很大,大小年现象比较明显,导致荔枝的丰产稳定性较差,也表现为价格的相应波动。

二、增城市荔枝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荔枝种植管理粗放,单产和品质不高,由于荔枝种植面积扩张过快,重种植轻管理,生产投入不足,果园基础条件差。荔农对保鲜、病虫防治和保花保果防裂技术有强烈需求,但并不重视果园改造技术滴灌技术投入不足,推广率低,土壤肥力管理不善。华南农业大学有关专家对增城市荔枝园的土壤肥力状况进行过调查和取样分析,发现施肥不尽合理,种植户没有把握好肥力大小与施肥多少的关系。病虫防治技术标准的推广仍处于起步状态,而且欠持久性,这种状况不利于荔枝单产和品质的提高。

(二)重生产轻销售,坐等客商上门收购

增城荔枝主要向中国内地销售,出口外销占极少比重。分销主要依靠外来商户上门收购、销售大户、批发市场等渠道。近年来,增城市政府和水果行业协会等加大促销力度,如开办荔枝一日游,提高了销售便利性。每年增城市政府都举办荔枝文化旅游及相关活动,进行招商引资。2009年起,增城市供销总社与广州正佳等10大超市产销对接,实现增城荔枝收购、包装、配送的统一,扩大了购销网。同时,逐步扩大了网络销售,发布荔枝销售信息,对个别优稀荔枝进行拍卖等。由于荔枝出口检疫程序复杂,加上保鲜技术落后,即使有外商下单,出口的风险仍然很大,影响到出口企业的积极性。

(三)荔枝加工能力弱,影响销售的扩展

增城荔枝加工品主要有荔枝干、荔枝酒和鲜果肉。加工技术为热干燥和日晒法,也有部分深加工产品,如12度荔枝干红和52度荔枝酒,主要经荔枝发酵制成,由于保鲜和储藏技术跟不上,荔枝酒带有涩味,目前酒厂己停产。总体上,增城荔枝产后加工主要为初加工产品,且规模小,不成体系。

(四)荔农组织化程度较低,专业合作社处于起步阶段

自21世纪以来涌现出来的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普遍规模小、稳定性差,真正能为农民利益服务的新型合作组织少,对果农的市场带动能力弱,也导致果农对专业合作组织的需求不足。目前,增城市专业荔枝合作组织有9家,如广州增城民合光耀荔枝业合作社,主要提供物资统购、产品统销的服务,覆盖面积285亩,涉及36户农户。

(五)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不足

供给不足突出表现在:其一,农户获得各种服务的渠道比较单一,主要依靠自己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各种问题,果农主要通过协会和农技站培训、与其他种植户交流经验获取技术。增城市果业协会有会员近80人,服务内容以技术指导为主,也提供市场信息,协助荔枝销售。其二,农业服务内容单一,多数地区目前的农业服务主要集中在统一提供良种和统一灌溉等有限的几个项目上,满足不了农民在再生产过程各个环节上对社会服务的多种需要,信息、资金等服务尤为稀缺。

(六)政府宏观调控和扶持力度不够

一直以来,荔枝被认为是珍稀水果,其比较收益高,政府支持和保护力度较低。各级政府主要在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与技术培训、市场信息和营销活动等方面有些投入和引导。政府宏观调控力度较弱,增城市尚无中长期荔枝产业发展规划,无法有效调控荔枝供给总量及区域、品种结构。就目前情况来看,资金支持的需求是最迫切的,科研经费和项目推广经费不足,荔枝相关的基础投入不足,受重视程度不高;在种苗补贴、农机补贴方面,种植户也存在不满。进出口检验检疫程序严格,手续繁琐,导致荔枝出口延误了上市的最佳时间,果农遭受损失。另外,荔枝种植的退出机制缺失,若想调整种植结构而改种其他作物,难以得到相关部门的批准和退出成本补贴。

三、促进增城市荔枝产业可持续发展建议

(一)逐步建立完善的政府支持政策体系

荔枝产业本质上属于小农生产方式,目前果贱伤农,增产不增收现象较为普遍,农户迫切需要政策支持。政府要加大荔枝专项科研资金投入,建立新技术的生产示范基地,给果农提供更多学习新技术的机会,提高荔枝品质。在继续加大财政对农业支持力度基础上,加快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和经营模式创新。对果农进行相对补贴,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及时推出荔枝农业保险。农业保险的高风险、高成本、低收益的特点,决定了农业保险缺乏竞争性,存在非排他性和利益外溢现象,是准公共物品,完全依赖市场是无法运行的。财政对农业保险的补助既要公平,更要体现效率,重在体制和机制上的创新,根据农业生产的现实需要和国家财力状况,逐步扩大农业保险范围。

(二)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作用

集体经济组织提供的服务是整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基础,调查资料也显示,农户对各地乡镇政府和村集体提供公共服务有一定的认同和依赖。要强化基层农业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理顺体制,提高运作效率,可考虑设立专项资金,改善基层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条件,增加公益性服务的内容,扩大服务覆盖面,逐步提高其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荔枝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从实质上讲,就是如何利用一切社会资源为农户的生产经营提供持续有效的服务,帮助荔农增产增收。就荔枝产业的现状而言,荔枝新技术推广与采用、培训荔农、信息服务、荔枝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荔枝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安全生产和环保服务等都应是政府建立的公共服务体系提供。同时,发展社会性服务组织,如中介服务机构、农业龙头企业等,从立项目入手,引导社会各方力量提供农业服务。政府要积极引导荔农的自我服务组织的健康发展,扶持运销大户、荔枝协会带动农户产销活动,将农户组织起来,开展农产品深加工与流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代表农户与市场进行谈判,还通过向农户提供科学技术和科技信息,为农户提供更广泛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四)培育专业合作社,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自我服务组织

“专业合作社”是农户自发组织、自己管理的互助组织,具有中介功能、服务功能以及实体功能。广东荔枝专业合作社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各种专业合作组织资源缺乏,合作属性较弱,服务功能不强,大部分仍为蛹化的过程组织,还无法有效地解决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应采取以下措施:1.应逐步引导各类荔枝协会向合作经济方向发展的荔枝专业协会发展。发展真正能够代表农民自身利益的专业协会组织,并在此基础上逐级联合,逐步实体化,形成“实体+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农户”模式。2.逐步恢复供销社的合作经济属性,使其为果农提供荔枝生产、科研、保鲜、加工与销售等服务。3.扶持能人牵头的“合作社+农户”。4.建立以大学为依托的“科技人员+协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服务型合作组织。在技术服务、信息咨询、产品促销、市场开发、标准化生产、规范经营行为、行业损害调查等方面发挥重大的作用。

(五)建立供需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

文化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意义 篇3

最近,全社会都在关注文化问题,尤其是文化作为国家关注的焦点上升为战略的高度,更凸显了文化发展对于整个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显示了中国社会面对未来长远发展的新视角和新战略。

中国的未来发展和中国崛起的历史进程都需要更加有力的文化支持,也需要更多文化的指引和激励。鲁迅先生1908年曾经认为中国文化的未来理想是“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今天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一目标实现的可行性。

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如果没有文化的支撑,就不可能持续,也不可能完整。这就需要深刻地认识文化的性质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总体的战略。这里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值得关注:首先,提升民众的幸福感,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从而提高人民对于社会的认同是一项重要的使命。它会为社会的各种心理焦虑和转型期的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这就要求文化被普通人所分享,能够让民众更加充分地获得文化服务。其次,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着新的转型,如何突破瓶颈,获得新的发展动力,也对文化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同时互联网时代也出现了诸多新的产业和社会变化的趋势,出现了文化和科技整合的走向。这就要求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有新的进展。第三,文化走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文化和价值高度,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意义,也需要在文化方面有新的发展。通过跨文化的交流和沟通,通过“和而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的对话,通过经典文化和大众文化的持续传播来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让中国发展和崛起的过程能够得到更有力的文化支撑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这些问题,当下的国家从战略高度做出了意涵丰富、具有战略眼光的解析,并指明了未来发展的路径,这些都为未来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前提和条件。

我们需要文化的自信、自觉和自强。当下所提出的中国成为“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正是在这一方面的关键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经典文化的传承发展方面有所建树,也要在大众文化的发展方面有所突破。

文化体制的改革就是要让我们整个社会的体制机制更好地适应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的文化发展的需要。理顺体制机制,既要对于文化发展的路径有全方位的认识,也要对于当下出现的一些不适应今天中国的状况的问题有深刻认识和具体的解决办法。

首先,文化发展需要人才的保证,没有在艺术创造、管理经营、创意策划和跨学科的人才的涌现,文化发展就难以持续。而改革体制,为人才的涌现创造了条件。第二,文化发展的标志就是文化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充分展现,这需要有优秀的作品出现。体制改革也是为了这个目标而做出的努力。今天看文化体制改革还在探索之中,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对农业发展的意义 篇4

1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

1.1 水资源短缺并且污染严重

水是生命之源, 是农业生产的命脉, 一切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水, 农业用水更是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粮食储备, 进而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尽管我国江河湖海众多, 但是可饮用的淡水资源十分有限, 并且近年来污染加重, 淡水资源更是受到了十分严重的破坏。据有关资料显示, 我国农业用水量占整个用水总量的70%左右, 而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仅约为2200m3, 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 排名更是到了第110位, 被列为人均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而且我国水资源分布极不合理, 耕地面积少的地区却拥有着多大部分的水资源, 造成华北等耕地面积大的地区严重干旱。与此同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各种污染接踵而至, 水污染也越来越严重, 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据监测数据显示, 我国水质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才占了50%左右, 地下水更是连40%都不到。总的来说,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2 土地荒漠化严重

一直以来我国都以地大物博, 人口众多来描述基本国情, 但是我国虽然“地大”, 但是能够适合耕种的土地面积却十分贫乏, 而且由于人们的乱砍滥伐, 我国土地荒漠化十分的严重。我国现在是耕地面积不足、土地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总共有23个省、4个直辖市, 但是荒漠化地区却涉及到了其中的18个省、直辖市, 包括:内蒙古、辽宁、吉林、北京、天津、河北、陕西、宁夏、山西、甘肃、青海、新疆、西藏, 以及山东、河南、四川、云南和海南。尽管有些地区一直在治沙, 但是治沙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沙漠化的速度, 我国每年沙化的土地面积已经超过了2460平方千米, 沙尘暴发生的次数也从每10年8次增加到23次, 其中, 仅2000年一年之内就发生了10次。由于人们的毁林开荒, 片面追求粮食生产, 很多地区把原本茂盛的天然森林改成了单一的农田, 不但毁坏了珍惜的物种, 掠夺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而且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平衡, 时间一长就造成了土地沙漠化。造成现在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连世界平均覆盖率的一半儿都不到, 并且大片的天然森林在我国已经很难寻觅到了。作为发展中国家, 我国要用这极少的耕地养活13亿的人口, 其间的困难可想而知, 所以说,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十分恶劣。

1.3 生物多样性锐减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 其中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简单的分为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部分,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划分。生物多样性不但具有利用价值, 而且其潜在价值也是十分重要的, 它是大自然赠与人类的天然宝贵的资源和财富。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和保护自然资源永续利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随着森林的不断砍伐, 尤其是热带森林, 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随着原始森林的砍伐, 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 对于不能适应恶劣的“新”环境的野生动植物都不断地走向灭绝之路, 自然基因库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尽管各国政府都在大力保护野生动植物, 但由于自然条件的恶化和不法分子的恶劣行径, 珍稀物种仍然以每年100~200种的速度急剧减少。据专家估计, 在今后的20~30年中, 将有1/4的物种消失。生物多样性减少对于农业生态环境的直接危害表现在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和自我稳定能力下降, 农作物对于最适宜的生活条件的要求将增高, 对于农民来说, 农业生产将变得越来越严苛。

2 发展沼气工程对于农业生态环境的益处

2.1 有利于降低污染, 改善环境

用于沼气工程的原材料大多数是人和家禽家畜的粪便以及农作物的秸秆。农村每年产生这些废弃物的量是十分巨大的, 据统计, 一个小县城一年生产的禽畜粪便就达几百万吨之多。这么多的废料如果不用于沼气生产只会四处堆积, 不但影响环境卫生, 而且很有可能造成地下水和江河水污染, 对于人们的生活有害无利。但是如果用于沼气生产, 不但解决了环境问题, 降低了污染, 而且还能够产生足够的沼气, 给农民家庭提供足够的电和热。

2.2 有利于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我国目前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 分别建立起了不同的沼气工程, 包括“厕-沼-菜”模式, “猪厕-沼-菜”模式, “草-羊厕-沼-果”等三种循环生态模式。利用动植物残骸粪便做沼气池的原料, 为人们提供生活所需的电和热, 最后用沼渣做绿肥, 供果蔬生长利用。整个生产过程不但产生的废物垃圾很少, 而且利用一定的原料产生了最大的生产效益, 既达到了绿色环保, 又带来了经济效益。人们不但省去了电费和取暖费用, 而且用沼渣做的绿肥对果蔬的生长非常有利, 这无疑又是一笔收入。

3 我国发展沼气的有利条件

3.1 丰富的发酵原料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 畜禽粪便、废弃物和秸秆资源数量很大, 一般的县年出栏生猪可达60万头、羊可达70万只, 家禽也可达上千万羽, 一年下来粪便便可达到几百万吨, 而且农作物的秸秆一年也能达到100万吨左右, 这些原料与其堆肥或者是焚烧, 倒不如用来做沼气生产的原料, 这样一来不但环保而且能够带来更大的收益。据统计, 用30万吨左右的秸秆和废弃物便可以生产80亿立方米的沼气和2000多万吨的沼渣, 这些沼气供人们一年的用电和取暖还绰绰有余, 沼渣更是上好的绿肥, 这样一来便实现了循环利用, 而且得到的是清洁能源, 普遍提高了农村人民的生活质量。

3.2 政府的大力支持

近年来, 国家领导一直关注农村建设, 一直把农村建设作为重点来抓。当沼气工程的优势显现出来之后, 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 把农村沼气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六小工程”之一, 先后安排了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建设补助资金、农村能源项目、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和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全国各地普遍开展起来之后, 沼气工程建设更是遇到了良好的机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定会推动沼气事业向前发展。因为在农村发展沼气有助于农村尽快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手段。在农村发展沼气工程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要求, 如增加对农村和农业的投入、发展循环农业、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村庄规划等, 它终将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序进行, 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4 结束语

作为一项惠农政策, 在农村建设沼气工程已经推出很快便得到响应, 因为就目前来看, 很难找到比建设沼气池更适合农村生产生活的发展模式, 所以说, 在农村建设沼气工程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它所带来的实效有目共睹, 但是真正做到循环经济, 真正做到效益最大化, 还需要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以及正确决策。

参考文献

[1]卞有生.生态农业中废弃物的处理与再生利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1.[1]卞有生.生态农业中废弃物的处理与再生利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1.

[2]万晓红, 等.太湖流域规模畜禽养殖场污染特性的解析[J].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0, 17 (2) :35-38.[2]万晓红, 等.太湖流域规模畜禽养殖场污染特性的解析[J].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0, 17 (2) :35-38.

对农业发展的意义 篇5

服务社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

1、为农民生产经营提供高效服务,有利于促进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

2、将分散生产经营变为千家万户相互联系、共同行动的合作生产、联合经营,实现小规模经营和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

3、降低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进一步提供了农业发展的市场竞争力。

4、有效的把现代生产要素注入家庭经营之中,不断提高农业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

5、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发展规模经营、集约经营,不断推进农业生产专业化、商品化和 社会化,为促进农业发展奠定基础。

如何完善新时期农村社会化体系

1、加强政府宏观管理,健全农村公益服务网络

2、培植多层面、多功能的专业合作组织

3、加强财政和金融机构对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支持

4、创造搞好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宽松环境

5、强化开放、拓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空间

6、完善法制制度,切实保证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运行程序。

农家乐的意义

1、农家乐拓宽了农民的就业和增收的渠道,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2、有利于发展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提升

3、有利于优化消费结构,跟好的满足人民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生活水平

论发展循环经济对企业的战略意义 篇6

关键词:发展 循环经济 战略意义 自我调适 持续经营能力 持续盈利能力 绿色贸易壁垒

Research of strategic significance to enterpriseson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Huo Xiaorong

Abstract:Enterprises not only take part in socioeconomic activities,but also damage the quality of the environment,so companies have to bear the necessary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should be transferred external internalizing,but should adopt the circular economic production.In this paper,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are strategic initiatives of selfadjustment for enterprises,to adapt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are sustained viability of the strategic selection,sustained profitability and enhance their own competitive strategic initiatives,it isa strategic choice across the green trade barriers,and so on for enterprise development reference.

Keywords:Development Circular economy Strategic significance Selfadjustment Sustained viability Sustained profitability The green trade barriers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4-0014-02

企业既是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同时也是环境质量的损害者,因此企业除承担起经济角色外还必须负担必要的环境责任。企业的环境责任不应仅仅是将其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更应该构筑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

循环经济的兴起,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地球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矛盾日益加深的结果。然而,企业并未普遍、充分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循环经济至今还没有成为企业行为的自觉选择。企业循环经济行为要由被迫走向自觉,有赖于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的正确认识。循环经济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战略意义,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循环经济是企业自我调适,适应环境变化的战略举措

企业是环境的产物。现代企业是人类社会技术变革和制度变迁的结果,而这些变化也与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所谓适者生存,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企业具有经济、社会和环境三重责任。按照传统的生产过程末端治理范式,企业几乎只有经济责任,而且主要是为产权所有者谋取利益。但是,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企业不仅要承担经济责任,而且还要承担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只有同时承担起这三方面责任的企业,才算得上是优秀企业。

不同产业虽然资源消耗量和废物排放量差别很大,但毫无例外都要承担环境责任。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都从末端治理逐渐向天人循环范式转变。现在的环保工作,已经从一般性管理工作,变为企业核心业务和战略决策的一部分。

我国采取“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措施,实行了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污染损失赔偿制度。企业在强大的环保约束面前,大都采取末端治理方式处理三废问题,虽然取得一定的环保效果,但也产生以下问题:一是环境监管部门监督成本过高;二是环保设施初始投资大,治理成本高;三是治理技术难度大,“偷排”现象时有发生。因此,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的产生,是企业自我调适,适应环境变化的治本措施。

2.发展循环经济是企业获得持续经营能力的战略选择

企业是产品和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又是污染物的直接排放者。企业在利润最大化目标的驱动下,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造成和加深了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矛盾。这一矛盾不仅威胁着企业自身的生存,也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只有树立循环经济观念,进行制度和技术创新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缓解上述矛盾,获得持续经营能力。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有三个基本层次;一是企业内部循环。企业通过推行清洁生产,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延长产业链条,减少物料使用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的耐用性;二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循环。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价值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藕合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三是企业与社会之间循环。通过建立废物回收再利用体系,实现消费过程中和过程后物质与能量的循环。这三个层次的典型代表分别是美国杜邦化学公司、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和德国的双轨制回收系统。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通过三个层次的物质循环,可以达到既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从而进一步凸显成本领先优势,使企业在取得巨大社会环境综合效益的同时,获得持续经营能力。

3.发展循环经济是企业获得持续盈利能力、提升自身竞争能力的战略举措

企业在新古典经济学中被视为生产函数,企业必须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原材料和能源是企业投入的主要构成部分。在生产规模一定的情况下,企业的生产成本不仅取决于投入要素的数量,而且取决于投入要素的价格。随着资源尤其是非再生资源日益短缺,资源价格不断攀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日益受制于资源投入产出率。

我国经济虽然保持了多年持续快速增长,但经济增长方式落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低回报,我国自然资源支持体系也已经无法持续地发挥有效作用。

近几年,南方多个省市拉闸限电,石油、铜等原材料供应十分紧张,进口大幅度增长,资源约束矛盾日益尖锐。同时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很低,浪费严重。迅速膨胀的资源需求,拉动了能源和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我国自03年起经历了粮食、煤炭等的涨价,使企业产品成本不断增加,企业盈利空间日益缩小。为了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不得不增加其出口产品的定价权。在这种背景下,企业若不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经济模式,就会逐渐失去持续盈利能力并逐渐丧失自身的竞争优势。

事实上,在强大的资源约束面前,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并非仅有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而无经济效益,并非仅有成本支出而无利润贡献。据统计,我国工业产品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占企业生产成本的75%左右,若降低1%,就能取得100多亿元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使企业获得持续盈利能力和提升企业自身竞争优势,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企业跨越绿色贸易壁垒的战略选择

随着世界环保运动的深入开展,人们对产品的环保要求越来越高。在“禽流感”疫情发生之后,人们选择产品的标准正由传统的“物美价廉”向“环保、无污染、无公害”方面转化。与此同时,发达国家还在资源、环境等方面对发展中国家设置了目前难以达到的技术标准,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以节能为主要目的能效标准、标识已成为新的非关税壁垒。这对我国出口产品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数百个品种、50多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因保护臭氧层的有关国际公约而被禁止生产和销售;40多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因主要贸易对象国实施环境标志而面临市场准入问题。我国每年有70多亿美元的出口因“绿色壁垒”被禁止。这些情形表明,自觉实践循环经济,塑造绿色企业形象,已成为我国企业跨越“绿色壁垒”并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张新芝、刘凯.我国农业生态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3(2)

[2] 崔铁宁、刘双喜.生态农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趋势[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7(3)

[3] 汪怀建、周跃龙、黄锦.生态农业建设中的循环经济探讨[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13(1)

[4] 孙彦泉.生态经济与生态经济农业[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2,4(1)

[5] 陈良.生态经济:农业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J],2007,9

电池对电力系统发展的意义 篇7

多年来, 人们一直在努力寻找既有较高能源利用率而又不污染环境的能源利用方式, 而对于电池的研究就是人们研究的主要研究方向。电池在军事和民用上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而电池研究对于电力系统的发展更就有战略性的意义, 例如现今燃料电池发电技术就正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

电池的种类很多, 许多电池种类只占电池总量的千分之几, 而应用广泛的铅酸电池、镍镉电池、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的产值占到总量的98%以上, 所以本文选择产值较高的锂离子电池以及目前的研究热点燃料电池作为代表, 介绍电池对于电力系统的重要意义。

1 电池对电力系统建设的意义

1.1 锂离子电池

锂离子电池采用锂可嵌入材料取代金属锂, 消除了由于枝晶生成所造成的安全隐患及循环差的缺点, 保留了锂电池高电压的优点, 因而使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大、质量轻、体积小、循环寿命长、无记忆效应、加之不使用Ni Cd环境效益好, 符合现代电池的发展趋势[1]。

锂离子电池开始产业化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 在2008年锂离子电池的应用就遍及了很多的领域, 其销量超过30亿只并且全球年销售额超过500亿美元[1,2]。锂离子电池作为现今电池产业的研究热点, 其性能的快速发展令人瞠目结舌。我们拿18650型电池为例, 在1989年的时候锂离子电池的比容量只有约600m Ah, 但是随着锂离子电池容量的快速增长, 在1999年的时候这种电池的比容量上升到了1 350m Ah, 在现今18650型电池的2 600m Ah比容量已经成为NBPC的主力电池。现今学者对于锂离子电池的研究主要有材料的改性和添加剂的加入方面, 这方面的研究可以促进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改善, 为电池更广泛的应用打下了基础。而学者们对于锂离子电池低温性能的提高研究, 使得锂离子电池的应用领域扩展到了军事方面, 并带来军事装备水平的提升和战力的提高[1]。正是由于锂离子电池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对其的深入研究, 使得锂离子电池对于电力系统发电技术的建设和发展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将锂离子电池应用到发电技术上也是现今各国学者的研究热点。

1.2 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是一种把燃料在燃烧过程中释放的化学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装置。与蓄电池不同之处, 是它可以从外部分别向两个电极区域连续地补充燃料和氧化剂而不需要充电。燃料电池把燃烧反应所放出的能量直接转变为电能, 所以它的能量利用率高, 并且燃料电池设备轻巧, 不发噪音, 很少污染可连续运行[3]。

燃料电池作为一种新型的发电技术, 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这主要取决于燃料电池的发电特点, 燃料电池的特点主要有能量转换效率高, 燃料电池由于不受卡诺循环的限制, 可以经过电化学反应直接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因此能量转换效率比热机和发电机能量转换效率高得多[4]。燃料电池结构简单易于建设, 由于燃料电池具有组装式结构, 不需要很多辅机和设施, 所以电池组内部呈现自然的积木化结构, 可任意堆积成大功率电站, 因而燃料电池电站的设计和制造是相当方便的。燃料电池的燃料来源非常广泛, 并且其污染小噪音低。而燃料电池最主要的优点就是其发电效率受负载变化的影响非常小, 正是由于这个优点使得燃料电池非常适合作为分散型发电装置, 这样就可省去电网线路及配电调度控制系统, 受战争和自然灾害等的影响比较小[5]。正是由于燃料电池具有这些突出的优越性, 所以燃料电池越来越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 燃料电池被选为21世纪高效清洁的发电技术。所以燃料电池的研究和发展对于现代发电技术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燃料电池现今对于发电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发电站和移动电站的建设上。燃料电池可作为固定型电站和分散型电站, 两种发电站形式。燃料电池可作为小型发电装置, 同时可以作为医院或者住宅等的备用电源[5]。美国对于燃料电池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 例如美国煤气技术研究所创立的熔融碳酸盐动力公司已具备年产3MWMCFC的能力, 他们现在正进行电极面积为1 106m2的250k W电厂试验。燃料电池可作为移动电源, 这是由于燃料电池具有噪音低、模块结构、积木性强等特点, 这些优点可以用于野外作业和军事发面的应用。现在美国和加拿大开发了从几十瓦到千瓦级的质子交换膜氢燃料电池类型的便携式移动电源系列产品[5]。

2 结论

现今随着人类能源和生存环境的问题日益严峻, 对于发展高效无污染的能源已经成为日益迫切的问题。所以, 对于电池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现今人们对于电池的研究主要是锂离子电池和燃料电池的研究。而对于这两种电池的研究对于电力系统发现技术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锂离子电池作为电池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 其是现今电池产业中发展最快的部分, 每年各国对其的研究都逐年增加。而燃料电池的高效率发电优势已在煤电多联产系统中初步展现, 因而燃料电池必然成为人们的重要选择, 积极发展燃料电池发电技术是能源工业发展的必然。随着电池技术的进一步深化, 必将能够加快我国经济建设与可持续化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杨萍, 苏金然.锂离子电池技术与应用发展[J].电池技术, 2009, 11 (33) :1037-1039.

[2]衣宝廉.燃料电池[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0.

[3]衣宝廉.燃料电池的现状与未来[J].电源技术, 1998, 22 (5) :216-221.

[4]丁常胜, 苗鸿雁.新型高效清洁能源—燃料电池[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2004, 22 (5) :183-186.

浅析纳税调整对企业发展的意义 篇8

企业到年终时会对自身的账目进行一次核算, 以便能清楚了解企业实际的各种开销和收入。我国企业缴税的方法是根据税法实行一季度或者一个月缴一次的原则, 这预缴的税款是依照税法计算所得的, 并不是企业实际的收益。所以到了年底企业都会根据本年度的实际收入即扣取了企业所有的运营成本余下的部分, 来计算企业实际应缴的税费, 对于多缴的部分会退回, 少缴的部分则需要补回。企业在核实自身实际利润以满足企业会计计算所得的以及税法规定的这一个过程则称为纳税调整。

二、纳税调整的对企业发展的意义

通过纳税调整可以使得我国税法体系更加完善, 而且纳税调整对企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下面笔者将浅析企业纳税调整对企业自身发展的若干意义。

1、纳税调整可以避免企业预缴费用过多造成企业经济的损失

我国企业缴纳所得税是通过预缴的方式实现的, 企业于每月或者每个季度固定的某天向当地的税务机关预缴税款。预缴的税款其实只是企业按照税法规定计算出的大概的一个数额, 并不是企业实际经营的所得额, 所以两者间是存在着差异的。为了避免这种差异的发生我国实施了纳税调整, 从而保证企业会计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获取的利润与税法规定应缴的部分达到一致性。我国企业在预缴税费时是没有去除企业在生产管理上一些不可估算的开支的, 如员工的福利、津贴以及应酬的各种开销, 所以很容易造成企业预缴的部分比企业实际应缴的部分多, 这样就有可能造成企业的一个经济损失了。在没有实施纳税调整前很多企业往往因为预缴税费比实际所得要缴的费用高而造成经济上的损失。但纳税调整后通过对企业的财务审核就可以避免企业多缴纳税款了。

2、纳税调整可以让企业及时审视自身的财务状况

企业在缴清所得税过程中进行纳税调整时, 需要准备大量的资料以及核算大量的财务报表, 以确保账目能够符合税务机关审查的要求。在这个准备的过程中, 企业财务人员可以通过自身的检查了解到账目是否清晰和明确, 保证企业财务状况健康良好。通过纳税调整还可以避免企业一些经济犯罪的发生, 确保企业的利益不受到损害, 从而保证企业有足够的营运资金, 使得企业能良好地发展和运行。企业的效益最终是通过财务上的账目反映出来的, 财务账目是否正确直接影响企业的自身发展。因此通过企业一年一次的税务调整可以让企业能及时有效地审查自身的财务状况, 将存在的问题可以一次性地暴露出来, 避免因为账目不明对企业造成毁灭性的影响。

3、避免企业因偷税漏税现象影响企业的发展

由于我国的税法计算企业预缴的税款与企业内会计计算的实际利润有差异, 所以在预缴的税费时经常会出现少缴的现象。按照旧的税法, 很多企业会利用旧税法中的盲点实施偷税漏税的行为。针对这种出现较普遍的现状, 我国参照国际税法的要求实行了纳税调整, 通过纳税调整, 规避了某些企业钻法律空子的机会。保证了企业能按照我国税法的规定依法依时进行缴纳税款, 保证国家可以得到足够的税款, 避免了企业因偷税漏税的现状造成国家利益的损害。在旧税法实施的期间里, 也有某些企业并不是刻意进行偷税漏税行为的, 而是由于企业对自身的预算估计有错, 导致所预缴的税费比实际收益利润所应缴的税费低, 导致企业在某种程度上的漏税现状。因此实施纳税调整可以有效规避经济上的一些犯罪现状的发生, 从而保证国家税收利益得到保障, 也可以确保企业能持续健康地发展。

4、纳税调整有利于企业对来年财务的预算

企业通过纳税调整, 可以全面地对企业本年度的财务状况进行一个明细归纳, 能够了解企业本年度的一个具体的开支和收益, 可以清晰地知道企业内部每一笔账目的来龙去脉, 从而能够有效地发现企业在营运过程中一些不必要的开销, 能够为企业节省生产成本, 保证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如果没有在汇算清缴过程中的纳税调整, 很多企业可能就会忽略对自身的一个年度财务评价, 这样就不能及时地发现一些不必要的开销, 从而导致企业的成本大大增加。进行纳税调整的过程就是企业自身对内部账目的一个审核的过程, 这样有助于企业了解本年度的具体开销, 能有效发现一些不必要的浪费, 为来年财务预算做好铺垫, 控制生产营运成本, 增加企业的利润。

5、纳税调整有利于企业内部会计人员素质提升

在税法中增加纳税调整这一措施, 不仅需要企业内部的会计人员对税法的了解更加深入而且还需要会计人员懂得纳税调整的申请程序以及计算方法, 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过去只要会计人员懂得管理账目就可以了, 但是现在增加了纳税调整后就得需要会计人员懂的财务知识更具体, 只有深入了解我国税法的体系才能保证企业做好纳税人这一角色, 所以现在企业的会计人员都必须通过相关的考试才能应聘进入企业内部工作。

三、熟悉税前费用扣除标准和范围及了解其产生的影响

企业所发生的支出, 是否准予在税前扣除, 以及扣除范围和标准的大小, 直接决定着企业应纳税额的大小, 进而影响到企业所得税税负的高低。新税法在税前费用的扣除政策的变化对企业产生较大的影响。

1、将导致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所得税额增加的影响情况

(1) 由于出版企业已被剔除在事业单位之外。目前除了对宣传文化企业单位的增值税先征后返的补贴收入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明确规定用于专款专用的重点项目出版扶持, 可以作为“不征税收入”, 其余的补贴收入如无国务院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来明确的则将全部计入应纳税额中征税。这将导致出版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所得税额增加。

(2) 部分企业将因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 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 (营业) 收入的5‰”的规定, 从本不必调增应纳税所得额的, 将要调增40%应纳税所得额。这种情况将发生在销售收入在1500万元以下和业务招待费不超过1500*5‰=7.5万元的企业, 按原税法规定7.5万元可以全额扣除, 但根据新税法只能扣除60%, 要调增40%的发生额;一部分销售 (营业) 收入较多的、计算扣除限额大, 本基本上能满足实际发生的业务招待费支出企业, 也将要调整部分业务招待费支出了。如某出版企业年收入2000万元, 发生年业务招待费为9万元, 按原税法则可全额税前扣除 (1500*5‰+ (2000—1500) *3‰=7.5+1.5=9万元) , 但按新规定只能扣除5.4万元 (9*60%=5.4万元) , 要调整9-5.4=3.6万元的招待费支出了。

(3) 根据原税法的规定和实践操作, 原内资企业发生的向红十字事业 (财税[2000]30号) 、对青少年活动场所 (财税[2000]21号) 、对老年服务机构 (财税[2000]97号) 、对农村义务教育 (财税[2001]103号) 的捐赠 (等十多个相关税收优惠文件规定) 允许全额在税前扣除;对宣传文化事业的捐赠按10%的扣除比例 (财税[2006]153号, 自2006年1月1日起至2010年12月31日止) ;但新税法将公益性捐赠的税前扣除标准, 统一规定为企业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 适用于所有内资、外资企业。这些相关税收优惠文件如取消或到期自动失效, 这将有可能增加纳税调整额。

(4) 由于新税法取消了原18%的优惠税率, 部分企业 (年应纳税所得额在3万元以下的 (含3万元) ) 改按20%, 可能会增加纳税负担。

2、对出版企业有影响的其他重要变化

(1) 明确了补征税款的征收办法。首先, 对进行特别纳税调整需要补征税款的, 应该按照税款所属纳税年度与补税期间同期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加5个百分点的利率计算加收利息;对企业按照企业所得税法和实施条例的规定提供有关资料的, 可以只按照税款所属纳税年度与补税期间同期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计算加收利息。利息计算时间从税款所属纳税年度的次年6月1日起至补缴税款之日止, 按日加收利息。其次, 对于企业的关联交易, 税务机关有权在该业务发生的纳税年度起10年内, 进行纳税调整。例如2015年某出版企业经税局稽查发现2008年企业的关联交易因计算错误需补交所得税10万元, 2015年除应补缴税款外, 还要缴纳按2008年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加5个百分点的利率计算加收利息。

(2) 新增加了间接抵免。在保持原税法对境外直接所得负担的所得税限额抵免的同时, 新税法又首次引入了间接抵免, 即对股息、红利间接负担的所得税给予间接抵免。即出版企业有20%以上的实质性股权参与, 可实行间接抵免。有利于出版企业走出去。

(3) 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收入免税。我国原税法规定, 内资企业如果从较低税率的企业取得股息、红利, 应按税率差补交企业所得税。为更好体现税收优惠政策意图, 使西部大开发有关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小型微利企业真正享受到低税率优惠政策的好处, 新税法明确对来自于所有非上市公司, 以及连续持有上市公司股票12个月以上取得的股息、红利收入, 给予免税, 不再实行补交税率差的做法。

(4) 汇算清缴期延长。老税法所规定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期为年度终了后的四个月内, 而新税法则调整为五个月;老税法规定的纳税人向税务机关报送年度申报表的期限为年度终了后的四十五天之内, 而新税法则调整为五个月。

从以上新旧税法的主要变化来看, 特别对税前扣除的具体规定, 如工资、薪金支出、业务招待费、广告费和宣传费、公益性捐赠支出等方面新变化的内容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对比, 大家对新企业所得税法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统一和规范税前扣除办法和标准对企业的影响企业所得税税前成本费用等支出的扣除办法和标准是直接影响企业所得税负高低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由于税率的降低, 大部分内资企业包括出版企业的企业所得税将呈下降趋势, 有利于企业修养生息, 藏富于企, 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对于出版企业应充分了解出版行业的特性, 按税法的相关规定, 规避相关的纳税风险。既要做到充分运用税法享用各种优惠政策, 又要做到依法纳税。

四、结论

纳税调整是我国税法实施的一个新举措, 这使得我国的税法体制更加完善和合理。通过纳税调整, 能让我国的企业及时发现内部账目的具体情况, 有利于企业采取应对的措施, 可让企业有效地控制营运成本, 利于企业的财务预算和财务规划;通过纳税调整可以有效防止某些企业出现偷税漏税的现状, 保证国家的税收收入正常;通过纳税调整还能提升企业自身员工的素质, 使得企业的发展更加稳健和良好。

参考文献

[1]刘剑文:所得税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2]刘宇飞:当代西方财政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3]葛克昌:税法基本问题[M].月旦出版社, 1996.

[4]于海峰:中国现行税制税收运行成本分析[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浅谈有效沟通对宗教发展的意义 篇9

关键词:有效沟通,宗教,发展,意义

沟通是任何信息传播与发展的基础, 无论在社会的任何领域, 如果未能进行有效的沟通, 即使是世界上最出色的创意都可能无法实现。清晰而有说服力地阐述你的观点和建议, 使自己的观点得到大众的认可和支持, 是实现目标的关键。

在宗教界, 宗教的传播与发展都离不开有效沟通。本文就有效的沟通对于宗教长期存在的贡献作一分析。

一沟通的要素

所谓沟通, 就是指人们之间进行信息及思想的传播的过程。人类大部分沟通都具有本能性、经验性和性格导向性。对于管理沟通而言, 就需要管理人员更深入地分析他的沟通计划, 并能够客观地对待其可能产生的效果。进行有效的沟通, 把握好沟通的要素十分重要。

有效沟通的要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发起者和接收者。这是进行有效沟通最基础的部分。尽管掌握沟通分析手段和有效传达技术是重要的, 但是沟通成功仍极大地取决于沟通发起者从人的角度对自己的理解程度。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修辞学》中经常提到这个问题。他阐释了沟通成功的三个本质特征:理性、感性和道德品质。 (2) 信息及形式。针对特定的听众, 何种信息可实现你的目标?要考虑这些听众需要多少信息, 以及他们了解这些信息之后将会产生哪些疑惑, 要使对方感到这些信息可以使自己受益, 要使自己传达的信息有说服力又容易被记住, 考虑该怎样组织这些要点才最有说服力。 (3) 渠道。这是有效沟通实现的关键一步。沟通渠道选择的好坏关系到沟通效率的高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沟通的渠道也不断扩展, 在丰富多样的沟通渠道里选择特定的一种或多种有效渠道, 是连接沟通发起者与接收者相互了解的一座桥梁, 是发起者成功传递信息的关键。 (4) 环境与干扰。沟通是在具体的环境中发生的。沟通可能涉及传达给某一个人或几百万人;沟通也可能意味着在特定的公司文化、公司历史或公司竞争形势等准则中工作或意味着向这些准则挑战。所以, 在制定沟通策略前, 要确保已经了解这个沟通范围。

以上四方面构成了有效沟通的四要素, 四种要素呈阶梯状排列, 这也说明了有效沟通的四要素是相互依存的, 缺少任何一种要素, 有效沟通都将难以实现。

二儒教的发起者——孔子

儒教在中国向来不被认为是一种宗教, 但其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却远大于宗教。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他的主张“仁”、“克己复礼”、“因材施教”等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一直是各个领域的指导思想。孔子把周朝的王官之学带入民间, 儒教就是基于诗书礼乐发展而来的礼教, 并经过孔子的传承以及后来历朝圣贤对于五经的阐释不断完善。荀子曰:“故诗书礼乐之道归是矣。诗言是其志也, 书言是其事也, 礼言是其行也, 乐言是其和也, 春秋言是其微也。”儒教以孔子为至圣先师, 以昊天上帝为至上神, 上帝给人类指派了君和师, 让他们来教化、治理上帝的子民。“天降下民, 作之君, 作之师, 惟曰其助上帝, 宠之四方。”“圣人以神道设教, 而天下服矣。”

如前所述, 对于沟通发起者来说, 必须具有理性、感性和道德品质这三方面的品质特征。理性, 就是要在沟通时注意措辞, 每个段落都要传达简洁的思想, 能够很好地掌握沟通的结构和措辞;感性, 是指对听众情感的控制;道德品质就是要具备一种先进健康的思想, 有良好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等。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 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 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 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在经济上的主要思想是藏富于民与利民、重义轻利、见利义思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 创办私学, 广招学生, “学而优则仕”, 并且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这些事实都证明了孔子作为沟通的发起者, 其理性、感性以及道德品质都做到了出类拔萃, 这些都为儒家思想后来被统治阶级接受并作为治国的主导思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也为儒家思想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三佛教文化满足了日本民众内心的需求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起源于古印度。“佛”是佛陀的简称, 其意思是觉悟, 而“教”可以理解为宗教或教育, 意为佛陀对大众的一种普遍而传承的教育。佛教一般注重人心灵的清净和觉悟, 佛教认为世界是遵循因果循环的, 只有达到觉悟, 才能超越生死轮回。释迦牟尼涅槃后, 佛教慢慢衍生了不同的部派。

在当今世界, 在佛教徒最为集中的亚洲, 日本已成为受佛教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国家。在日本, 大大小小的佛堂随处可见, 人们定期去参拜、供奉, 人们婚嫁、丧葬都要举行有关的佛教仪式。有些地方的寺庙也筹办募捐等慈善活动, 为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地区送上一份来自佛祖的“关爱”, 这些都让人们懂得信奉佛教不只是一种修行, 更让人们懂得了感恩。佛教也正是利用这些渠道, 在广大群众中广泛传播其思想, 发扬其文化, 不仅为了让人们去信奉它, 更为了让不信奉佛教的人们学习其处世的精神。

从有效沟通的信息及形式角度来看, 佛教在日本传播正是利用了阶级社会人们对社会异己力量的尊崇和敬畏, 了解了大众内心的需求, 人是社会化的动物, 无论什么时候, 人们的实践活动都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进行。宗教作为一种以人的存在状况为反映对象的社会意识, 它的内容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而且也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宗教的产生和存在离不开社会,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宗教的核心内容, 因此, 社会根源是宗教产生和发展的最主要的根源。

四基督教将音乐作为一种传教的渠道

有人专门研究和介绍过宗教的传播渠道, 音乐、宗教绘画、雕塑等都是宗教传教渠道中最经典的范例。而基督教, 是利用音乐传播宗教的范例。音乐在基督教敬拜中一直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包括圣诗、无伴奏单旋律圣咏、颂歌圣乐, 还有泰泽祈祷歌咏的现代音乐以及其他各种形式。

基督教音乐表现出民族化、地方化的一面。美国黑人在基督教主题中融合进非洲音乐的节奏感, 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愿望。黑人神学家詹姆斯·科恩在《黑人灵歌与布鲁斯:一种诠释》中写道:灵歌的基本思想是, 奴隶制与上帝相抵触, 否认了上帝的意旨。被奴役就是不被当做人, 这种生存状态与上帝创造人成为他的儿女相矛盾。

同时, 基督教音乐中也有高端作品。世人公认的最伟大的宗教作曲家是巴赫。作为正统的信义宗教徒, 巴赫一共写了200余首教堂清唱剧。有研究者指出, “这些艺术经典, 都是表达自己的思想与宗教礼仪融合, 是表演性多于礼仪性, 故只适合在音乐厅表演而与圣堂绝缘。”基督教音乐可以烘托礼仪应有的庄严气氛, 可以衔接礼仪中个别的独立环节, 还可以启迪和凝聚信众的心灵与传达祷告的心声。

丰富多样的宗教传播渠道, 就是为了使宗教的传播表现出大众化和通俗化, 使得宗教的思想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 得到大众的普遍接受。教皇格里高利一世说:“绘画能让文盲了解到有阅读能力者从文字中了解到的东西。”宗教的传播崇尚通俗, 凡是流传较广的宗教往往有一套通俗化的传播方法。而使之形象化, 就是通向通俗化的一个途径。

五伊斯兰教创造了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环境

每年11月中旬, 会有成千上万的伊斯兰教信徒们聚集在红海沿岸的一座小城——麦加, 参加一年一度的朝觐, 他们聚集在这里一起祈祷、吃饭、学习, 作为伊斯兰教的“圣城”——麦加是这一个月里全世界最受瞩目的城市。在麦加甚至在沙特这样的伊斯兰教徒聚居地, 虽然法律并没有明文规定子女一出生就得信奉伊斯兰教, 但这种要求已成为一种不成文的规定, 它已融入了人们的思想和生活, 以一种比法律更有效力的方式存在。所有伊斯兰教的重要习俗皆带有政治性;消除内部争斗, 以增加团体对抗外敌的力量;禁止不正当的关系, 禁止高利贷。伊斯兰教特殊的宗教义务也具有同样浓厚的政治性, 见之于其唯一要求的教条:阿拉为唯一真神, 穆罕默德为其先知。此外, 一生中至少得到麦加朝圣一次, 斋戒月禁止白天进食, 一周礼拜一次, 以及每日祈祷。最后, 伊斯兰教对日常生活也有一些规定, 例如衣着, 禁止使用某些不净的食物, 戒酒, 戒赌, 禁止赌博。显然, 伊斯兰教的教条已经融入了整个民族, 融入了整个民族人们的生活方式。

伊斯兰教在历史的进程中创造了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环境。伊斯兰教起源于中东地区, 至今为止伊斯兰教依然是以中东为中心向周边扩展, 正因为受当地群众生活环境及地理环境的影响, 使伊斯兰教文化一代一代不断传承。由此可见, 世界上任何一种宗教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下产生的, 没有一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为依托, 宗教便失去了其生存的土壤。宗教在产生和发展传播的过程中, 对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丰富了人文科学的内容, 人文科学也便利了宗教思想的传播。

以上从有效沟通四要素的角度出发, 介绍了儒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四种宗教的传播及发展状况, 这些例子也鲜明地阐释出有效沟通对于多数宗教发展的重要意义, 有效沟通促使宗教的思想在贴近人们情感需求的同时, 也更富有理性色彩, 它使宗教的“神灵”形象化, 更贴近人们的生活, 使宗教的思想通过丰富的渠道表达出来, 让人们去感悟、去领会其内涵。宗教的传播不仅是为了传教, 为了使人们信奉它, 更为了让不信教的人们学会其对待生活、对待他人的态度和精神。

宗教在今天的中国已不是统治者用以治理国家的工具, 虽然我们倡导宗教信仰自由, 但许多宗教对待生活、对待世界的态度仍值得我们学习, 并且有效沟通之于宗教的意义仍值得研究。

与宗教一样,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 我国当今社会各个层面的发展, 也离不开有效的沟通。举个简单的例子, 要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企业的管理者必须扮演好沟通者的角色, 明确企业的目标, 分类沟通对象, 是客户还是员工, 掌握与特定对象沟通的信息, 选择适当的沟通渠道, 构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沟通环境等等, 只有从有效沟通的四要素入手, 才能抓住管理沟通的瓶颈, 实现有效的管理沟通, 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迈克尔E.哈特斯利、林达·麦克詹妮特.管理沟通原理与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2]马克斯·韦伯.宗教社会学 (康乐、简惠美译) [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对农业发展的意义 篇10

一、对苏力“本土资源”的基本认识

目前中国法学主要受“现代化范式”的影响, 正因“范式”的影响却又不是中国法学走向的正确导向, 使得中国相继产生了四大法学理论。“范式”主要完整以西方法律作为模版甚不加以思考、编辑直接引入中国, 作为中国法学发展主要参照。然而“本土资源”却颠覆了“范式”, 它主要以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新的习惯和中国文化本土传统, 以及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非正式法律制度来构建中国法制。并且“本土资源”构建中国法学方式恰好与“现代范式”构建中国法学方式相反, “本土资源”主张建构一个运行有效的社会主义法治。利用本国家的传统文化、民间习惯、以及民间的处事规则来促使中国法学的发展, 其反对完全依靠西方法律制度并且必须从中国的本土出发才能最有效的、最节约成本的构建中国法学, 并且依靠“本土资源”的特色来建设“本土法制”从而完成中国法制的建设。

二、“权力本位论”对比苏力“本土资源”的讨论

“权利本位”主张每个人都平等的享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基本权利既人权, 才有可能建立一个公正的社会, 它是以权利和义务作为探讨点, 集中讨论权利和义务本位的问题来促进中国法制发展。而“本土资源”是在中国传统习惯、文化、生活规则中来构建中国法制, 与“权利本位”相比较而言, 其突出了“本土资源”的使用并且更多的是关注“本土法制”, 在用“本土资源”构建中国法制的同时也不排除西方有利于中国法制的一面;“权利本位”虽然没有大量仿照或者炮制西方现代化的法制, 但其以探讨权利和义务的问题来构建中国的法制与“本土资源”刚好相反, “本土资源”重点强调以本土文化、本土生活规则和传统惯例作为法制起点, 笔者认为苏力所谓的本土文化包括传统的义务限制、身份限制和专制束缚, 不把权力与义务作为引导中国法制发展的核心。“权利本位”不能独立地构筑中国法学与中国法制的体系, 那么它应当怎样处理好与实证、规范分析以及社会分析两方面的关系呢。这对于我国法学研究来说是十分重大而艰巨的问题, 值得作进一步的探讨。因此本人认为“权利本位”不可一枝独秀的引导中国法治与法制的发展。相反的“本土资源”不仅强调结合中国本土文化的同时也要看到西方的文化, 苏力老师强调要建立在批评、法制的政府推进模式的基础之上建构中国法制现代化走的是本土资源模式之路。

三、“法条主义”对比苏力“本土资源”的讨论

在现代法制社会司法实践中, 法条主义要求严格按照法律条文的规定来从事司法活动、要依赖法条中的法律标准和尺度来进行社会活动。正如法制发展的时间性、实践性, “法条主义”本身被施加贬义性, 但其对世界各国的法制进步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其主导法律的制定的立法活动已是屡见不鲜、引导人民运用法律来规范行为, 并且作为司法活动强有力的标准。“法条主义”指导着各国法制制定的立法活动, 相比“本土资源”的传统型构建法制的理论来说, “法条主义”却是开放型的、稳定型。“本土资源”开辟中国法制建设新理念, 特别其中的本土文化对中国法治进步也起到一定的作用。然而笔者认为其实质性的作用并未有力表现出来, 相比较而言“法条主义”的实践性证明了其对世界法制构建、乃至法治的普及贡献度更加大, 而在中国更是体现了笔者的观点。相比之下“本土资源”在强调政府推进模式的情况下也并未摒弃世界各大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四、“法律文化论”对比苏力“本土资源”的讨论

“法律文化论”对法制构建起促进作用思想理论、价值观念、心理定势和行为模式等进行了剖析, 慢慢在法学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派别, 它是基于社会背景、历史背景以及学术背景产生, 因此“法律文化论”与整个国家的文化、历史、以及社会是分不开的。“法律文化论”是从特定的背景出发, 是更深层次的挖掘法律的底蕴, 且“法律文化论”从历史社会学的法律制度和法制精神、类型学的法律内核的核心范畴和法律现象、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出发, 深层次且涉及更多理论性, 背景性探讨来促进中国法制的建设。虽然“本土资源”在某些方面与“法律文化论”相似, 例如:“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法律制度和文化, 以及在这以文化中积累起来的人们的行为规范、行为模式、和法律观”。然而却大相径庭, “法律文化论”的研究并不排除借鉴西方的研究, 笔者并不是完全肯定的说中国“法律文化论”的研究完全是借鉴西方的, 虽然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但从效率上来说借鉴西方对“法律文化论”的研究来研究中国自己的“法律文化论”来促进中国法制建设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通过中西对比可以更好的补足中国“法律文化论”研究的不足。然而“本土资源”也有不排除西方优秀理论的意思, 在中国的大环境下, 政府推进模式的情况下, 或许结合西方的理论和“本土资源”是更好的一个选择, 比较而言更有利于中国法学的发展。

五、对几大法学理论综述

综上所述, 首先中国法制本土资源化与政府的推进必须放在共同的平台上。其次中国本土资源化与政府推进模式需要提前的思想准备, 有长期的发酵过程。然而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下, 很多学者及法学家们只看到了本土资源理论, 没有分析法治本土资源的缺陷, 使得本土资源无法再深入论证。本土资源停留在合法性与正当性, 没有论证其可行性, 也就是说其停留在理论上, 没有任何实践的可能。这或许是决策部门在实际运作中无法采纳的重要原因, 仅仅看到起本资源的主张, 没有完全否认“变法”模式的意思。笔者认为, 本土资源并非排斥“变法”模式和自己“一枝独秀”, 而是两者兼并, 相互促进与融合。并非“本土资源”是谬论、是落后的、是消极派, 甚至说成保守主义, 笔者认为“本土资源”是客观性的社会进步的产物, 它不一定能正确引导中国法学的发展, 并不一定要对中国法学有很大贡献, 或者帮助节约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成本, 但是正如马克思说过的一句话“历史人物并不是历史决定者, 应该是历史发展的促进者”, 同样的道理, 对于中国法学, 孤立的法学理论也不是中国法学发展的决定者, 笔者认为真正影响着中国法学的发展的是各大法学理论的相互研究、相互评价、相互批判, 只要中国法学处于这种循环中, 中国法学的发展方向才稳定, 对于这样一个理论基础强大的法制国家来说, 普法教育根基才稳固, 法治社会实现才全面, 所以“权利本位论”、“法条主义”、“法律文化论”、“本土资源”对于中国法学的发展, 我们应该抱有一个积极的态度, 不否定某个理论的价值性, 并且应该充分研究每个理论对于中国法学发展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 (续) ——对梁治平“法律文化论”的批判[J].政法论坛, 2005.

[2]顾培东.也论中国法学向何处去[J].中国法学, 2009.

[3]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 (下) ——对苏力“本土资源论”的批判[J].政法论坛, 2005.

对农业发展的意义 篇11

关键词:民;企业;发展

一、常怀“为民之心”,坚持发展成果与职工共享

“民”字立党心,党心连民心。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的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一个企业的前途和命运同样如此。企业的成功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比如管理理念、管理思路、管理策略等。但如果没有职工的支持和拥护,企业领导的各种决策就难以实现,一切都没有了根基。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最广职工的积极性、获得职工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这就需要企业的各级领导干部密切联系职工群众,保持和广大职工的血肉联系。不少成功企业和单位的实践证明:大凡党群、干群关系密切的,事业就成功,反之,各项工作就出现磕磕绊绊。只有把以人为本、服务职工群众的要求贯彻落实到企业改革发展中,才能构建和谐、平安、幸福企业。

二、常怀“爱民之心”,真正尊重和关心职工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群众路线。不知道职工群众在想什么、期望什么、反感什么,就必然与职工群众产生隔阂。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职工群众的力量和重要性,放下架子,扑下身子,主动地、自觉地、密切地联系职工群众,不打官腔、摆官架子、说官话,不高高在上,不以权压人,让群众说心里话,道烦心事,讲真想法,提好建议。及时解决职工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在与职工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中体察民情,在为职工群众排忧解难中建立感情。绝不能整天围着办公室转,围着上级领导转,而不围着职工群众转。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解民意,体察民情,解决民难上,无论工作多忙,都要安排时间深入基层,无论时间多紧,都要抽出时间联系职工群众。要对照中央“八项规定”,克服官僚主义作风,真正在“深入”上下功夫,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了解企业制定的政策、措施是否合民意、顺民心,把广大职工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或带倾向性、苗头性的真实情况带上来,再把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送下去,采取“一个问题一个对策,一对矛盾一副药方”的办法进行解决,以实现工作的最佳效益。把职工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最高标准,以“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态度,诚心诚意地为职工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着力解决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解决职工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企业只有真正将职工当成主人的时候,职工群众才会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自觉地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三、常思“不足之心”,不断创新密切联系职工群众的方法和途径

新形势下,煤矿企业要做好职工群众工作,必须把服务职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同组织职工、教育职工、引导职工紧密结合起来,把不断提高为职工群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做为工作的主线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要通过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工作责任制度、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坚持发动职工提合理化建议、向职工群众征求意见建议、深入职工群众之中交流访谈,利用现代网络构建与职工群众沟通的渠道、发动职工群众撰写文章等各种形式,有效提升企业联系职工群众工作的能力、质量和水平。要围绕企业中心工作,坚持“党建带工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工会组织优势,抓载体、重活动、强服务、突实效,以扎实开展创先争优和“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基层职工”为主线,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权益为重点,激励全体职工立足本职工作岗位建功立业,当好爱岗敬业的楷模、遵章守纪的样板、技术创新的能手、节能减排的标兵、安全生产的模范,为推动企业转型领先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四、常怀“务实之心”,改进工作作风,做好表率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作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做工作和决策时,要把职工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把职工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工作和决策的衡量标准。只有任何时候都把职工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职工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企业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各级领导干部要身体力行、为下级做出表率,要求下级做到的,上级首先要做到;要求下级不做的,上级首先不做,只有这样企业的制度才有说服力和感召力。因此,领导干部应从实际出发,彻底克服只喊口号说套话空话、讲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满足于会上部署、会后不抓落实等现象,把对职工群众负责与对党负责统一起来,把工作热情与科学态度统一起来,注重实质实效,抓住根本,推动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

对农业发展的意义 篇12

随着我国医院的飞速发展,医院的业务量不断增长,面对繁重琐碎的病房管理工作,如何及时、有效地响应病人病情,成为医院日常运营中提高效率、降低医疗成本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很多医院面临着数字化不足、单纯人为管理工作量太大等问题,而现有的系统结构,无法确保顺畅无延误地进行病房管理。如何减少病人等候治疗的时间,如何准确把握病人病情,如何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及时的整理?成为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而应用现有系统和医院HIS系统相结合的移动查房系统来应对日益增长的业务要求,显然已成为医院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随着我国医院走向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很多医院都在试图运用先进的网络和数字技术来解决自身发展中的诸多问题。移动查房系统是医院日常建设的重要部分,无线查房技术的运用也将为今后的工作带来一系列的变革,例如电子病历、健康档案等。可以说,医院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程度,将成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来说,我国的医院对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运用,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原则,以移动计算技术、智能识别技术、数据融合技术为核心基础,旨在为病人和医护人员提供更友好和实用的服务。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建立了从护士站到病人床边之间的信息化应用和服务,将信息高速公路延伸到病人床边,解决了“最后几十米”的问题。

2 无线查房技术的具体运用

2.1 病区集中查房

从20世纪以来,我国网络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我国的很多医院并没有随着发展启用网络技术,对数字技术的运用也进展缓慢。即使到了后期,很多医院建设了有线网络,但是其设备运用的范围十分有限。固定式的信息系统显然无法应对机动性较强的查房工作。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医生查房还是使用以前笔加纸的方式,现场手写记录。但是,如果数据很多,这种“土法子”显然查询起来十分不便。同样,对于护士的日常工作来说,如例行的测体温、量血压等生命体征,其数据的采集如果使用笔写记录,容易出错。这种工作方式,不但浪费了大量的工作时间,使工作效率大打折扣,同时工作出错的几率也大大增加。

随着移动查房技术的发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〇三医院已经基本淘汰了笔加纸的记录方式,从病人挂号开始,就发给病人一个数字化的“通行证”。通过数字化技术,医生通过特定的终端将可以很快地查询患者的个人病历、化验单及各类相关资料,大大提高了记录和查询速度,同时这些数据在服务器上是随时待命的,因此更有利于医生对自己主治病人的监管。其实,数字化查房技术,也是一次医疗数据的革新。以往,病人在做了X光等图像检查后,需要排很久的队才能拿到自己的化验结果,而采用数字化查房技术后完全省略了这一步。对于医生来说,像X光等图像资料的质量也更高了,数字技术将图片的清晰度提高了数十倍,因此医生诊断的正确率也大大提高了。当然,这些优势还仅仅是一小部分,无线查房技术对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及医疗水平具有深远的意义。

2.2 移动查房系统的具体运用

很多医院采用的查房系统是依托于医院无线局域网的,因此理论上只需要在医院无线局域网信号的范围内,就可以通过手持PDA进行实时查询和记录病人的相关情况,诸如病人的护理情况、病情状况、体温情况、缴费情况、是否在院等。

采用无线查房技术后,医护人员可以实现“零距离”实时采集病人的体温、呼吸、血压等各项数据,并通过医院的无线局域网实时存储到服务器。医生需要查看病人的相关数据时,也可以远程查询,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正是这种“互动”式查房技术,改变了以往的工作模式,提高了医院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2.3 结合智能识别技术

事实上,无线查房技术的运用绝不仅仅是记录和查询,通过与各种识别技术的整合,可以进一步扩展无线查房技术的功能。例如,在护士为病人输液配药时,可以通过查房技术中整合的扫描功能,通过扫描病人相关的条码信息,进一步核对病人的相关情况,从而大大提高了输液配药的正确率。

再如,可以通过识别条码技术,整合临床LIS标本采集、医嘱执行、手术相关处理等。通过扫描条码确认相关信息,减少差错、遗漏等。同时,查房技术可以自动记录标本的采集时间,甚至能精确到秒。无线查房技术不但提高了医院的医疗效率,也提高了医疗质量。

2.4 结合数据融合技术

从一定程度上说,无线查房技术实现的功能是可以无限扩展的,其作用也会不断增强。比如,医护人员可以通过查房技术的相关数据,对病人的健康状况做到整体把握,便于医院对病人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例如对病人基础护理的统计,系统会自动记录工作的相关情况。通过查看实时数据,医护人员可以查看病人的检查申请情况、检查结果及检验项目的标本采集、执行状态、检验结果等。同时,系统可以自动完成数据分析工作,为医护人员提供实时体温单,还可以生成护理记录单、生命体征观察单等各类实用报表。

无线查房技术系统的接口和协议都是开放的,几乎支持与医院所有常用系统的整合,完全可以与HIS、LIS、PACS、EMR、绩效核算等系统进行无缝集成,通过其他技术,无线查房系统还可以根据医院的实际需要,与相应的软件进行对接。此外,无线查房系统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智能识别技术、软件接口技术,提高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不但可以减轻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大大推动了医院的数字化和信息化进程,从而提升医院整体的服务水平,为医院带来了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 无线查房技术的意义

3.1 智能医疗的发展

无线查房技术的使用,本质上就是将各种数据电子化和数字化,为医护人员和医生诊治疾病提供更加精准的数字化支持,诸如心电图监护、日常体征等,并且这些数据是永久可用的。

医院可以保存病人完整的病历情况及相关健康数据,这些数据的积累将形成一个病人的数据库,为医生的再次诊断提供丰富的参考信息。

以前的医院信息系统主要涉及管理和工作效率提升。随着医院信息系统涵盖内容的不断扩大,开始面向临床,这涉及更多的系统。而这些系统不是一个厂商或者是一个单位就能完成的,必须有一个规范性的规划,包括各系统如何变异、如何解释等。例如,临床系统、信息影像系统都需要确立相应的标准。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未来医疗将是移动化的医疗,根据相关数据统计,2015年,将有超过50%的手机用户使用移动医疗相关应用,而这些数据也将有利于我国智能医疗的发展。

3.2 智能医疗的启发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的智能医疗市场规模将逾百亿元人民币,而且将涉及更多的领域和行业,随着医疗设备和应用种类的不断丰富,无线查房技术也将进一步发展,成为我国智能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这个市场真正启动,它的影响将不再局限于医疗服务行业,会影响更加深远,例如对全民医疗产业的影响和对未来社区卫生事业的影响等。

4 结语

无线查房信息系统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〇三医院率先采用了该系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无线查房系统性能稳定,大大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有效降低了医疗差错及医疗事故发生率,提高了病床的周转率,减少了药物的错用率,使该院的医疗水平大大提高。由此可以预见,无线查房信息系统将会大大推进医院数字化程度,从而给医疗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革,成为未来医疗事业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蔡正荣.数字化医院的发展与建设[J].医学信息,2011(23).

[2]杨淼淇,柴华,喻革武.数字化医院的发展趋势和建设要素[J].医学信息,2010(23).

[3]刘丽华,徐勇勇,胡湖.医院综合统计信息服务系统的应用研究[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0(5).

上一篇:统管下一篇:肉鸡呼吸道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