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对农业的影响

2024-06-18

物联网对农业的影响(通用12篇)

物联网对农业的影响 篇1

摘要:物联网技术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全新的改变,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农业的影响也日渐明显。但是, 相关研究更多是集中在技术层面, 尚未形成一个成熟的商业模式。本文在梳理物联网技术在农业应用中面临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建议。

关键词:物联网,农业,商业模式

物联网技术的出现, 促进了社会各个领域的进步, 不亚于“新生产力”。目前国内外学者, 虽然对物联网商业模式的研究有所涉及, 但是对农业物联网商业模式的研究还相对欠缺。没有一个成熟的商业模式, 物联网技术在我国农业还是无法大规模应用。

一、农业物联网商业模式现状分析

(一) 物联网商业模式研究现状。

“智慧地球”理念的提出已有时日, 使物联网产业能否可持续发展, 不仅取决于技术层面的进步, 更取决于成熟的商业模式。

好的商业模式是成功的一半, 是公司赚钱的途径或方式, 是一种包含了各要素及其关系的综合性概念, 用以阐明从事业务运作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国外学者对商业模式的研究处于前列, 具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参见表1。多数学者都赞同“价值”是商业模式的核心内容, 即企业能为顾客创造所需的产品和服务, 而顾客给付的对价使企业可持续发展。“商业模式就是企业进行商业活动的方式, 包括价值定位、价值构造、价值传递和价值获取”。国内学者翁君奕 (2004) 将商业模式比喻为一个三维空间的“魔方”, 由价值主张、价值支撑和价值保持构成价值分析体系, 提供商业模式构思和决策的思维方法。 (表1)

在物联网的商业模式方面, 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领域、行业应用领域和安全与法规领域。国内学者的研究, 参见表2。郑淑蓉 (2012) 提出的三模块五要素的分析框架, 比较形象的阐述了物联网产业的商业模式。整个框架由资本投资模式、技术服务模式和业务运营模式三个模块组成。五要素, 即资金流、关键资源和能力、业务系统、盈利模式和定位。郑欣 (2011) 总结了十类物联网商业模式, 系统集成商核心型、运营商运营型、运营商合作推广型、移动金融型、用户自建体系型、公共事业应用型、广告平台型、软硬件集成商主导型、软件内容集成商主导型和“云聚合”模式。 (表2)

(二) 农业物联网商业模式研究现状。

物联网促进了农业发展的同时, 也是农业发展对物联网需求的体现。“农业物联网是运用物联网及其配套相关技术实现对整个农业和农业产业链生产、加工和流通等方面的监控、优化和扩展”。农业在我国产值低、基础薄弱, 运用物联网如何创造价值将是核心问题, 即创造的价值在市场中能否顺利实现。农业的特性决定其具有很强的“天花板效应”, 即产量不可能无限增加。因此, 农业物联网不是简单增加产量的模式, 实质是“精细化”农业、信息化农业。

欧阳桃花 (2013) 在农业物联网的市场研究中, 对朗坤和联创两大农业物联网企业作出了对比。发现我国农业物联网的发展, 企业是关键主体, 而非个体生产者。朗坤是技术的开发者, 是物联网服务提供商, 其客户群体是农产品生产、销售、流通相关的企业;联创是技术的开发者, 也是应用者, 其客户群体是需求农产品的高端消费者。这两类不同的商业模式, 可以看成是我国目前农业物联网商业模式的总结。两种模式各有优劣, 适合不同的群体, 要基于企业自身的实情来做出选择。当然, 还有第三种模式, 纯粹的应用型, 从物联网服务提供商处购买整套解决方案, 来进行农业的生产和销售。

二、我国农业物联网所面临的问题

(一) 小农经济生产方式限制了物联网在农业中的大规模应用。

我国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分散的个体生产者, 但是农业物联网生产的主体却是企业, 这是由我国农业的生产方式造成的。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 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体系。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用家庭联产承包、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取代了之前的人民公社, 这在当时就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解决了困扰我国长久的温饱问题。但是, 承包责任制只是最大限度挖掘了科学文化水平既定条件下以家庭为单位的创造力, 导致不同家庭之间的联合生产性较弱 (在农村的互助行为更多是集中在生活上的“红白事”) 。从生产规模和分户经营两个角度来对比, 家庭联产承包制和影响我国数千年的小农经济是有相同点的, 已难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需要, 也制约了物联网在我国农业中的应用。

(二) 农产品市场依然存在“劣币驱良币”现象。

“劣币驱良币”本是一个经济学上的概念, 是指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比价不变的货币时, 实际价值高的货币 (良币) 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 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 (劣币) 反而充斥市场。在农产品市场上, 也存在类似的现象。在我国农产品消费市场上, 价格还是影响普通消费者购买行为比较敏感的因素。一般而言, 贵的比便宜的要质优, 但是便宜的更容易吸引消费者。不同消费水平也影响了购买行为, 比如在超市和标准化肉菜市场里, 销售的猪肉大多是“正大”、“雨润”、“周堂”等知名品牌猪肉, 柜台前是以年轻人和高端消费者居多, 而一些老年人则是非品牌猪肉的消费群体, 知名品牌猪肉比其他猪肉要贵5~8元左右。在食品领域, 高端消费者注重产品品牌, 普通消费者注重价格与安全性, 因此大量的普通消费者的存在也就决定高端农产品的产量和销量不会太高。目前而言, 通过物联网生产的农产品基本是绿色产品, 价格高于普通农产品, 属于高端产品。根据“木桶理论”, 衡量一个国家的农业生产水平, 不是看占有率小的高端产品的生产模式, 而是看占率高的普通产品的生产模式。因此, 农业物联网如果不能规模化生产, 那么很难推广, 也对提高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影响甚微。

(三) 过分侧重农业物联网的安全追溯功能。

我国一个焦点问题就是食品安全, 民以食为天, 食品的安全关系着每一个家庭的幸福, 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稳定和凝聚力。欧盟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要求对出口到当地的食品必须能够进行跟踪和追溯, 澳大利亚要求在饲养的羊和牛的耳朵上都夹上带有RFID标签的耳标。这些措施满足了消费需求, 也便于政府有效地监管, 更维护了消费者权益。

支撑农业物联网生产的农产品价格高的一个理由是, 产品具有安全追溯功能。安全追溯功能更多是满足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是形成品牌的一个因素而已, 但是让消费者为此“买单”, 则不具有长期可持续性, 不足以驱动农业物联网的发展。农业物联网的发展, 必须要在预防农作物灾情和牲畜疾病等方面能体现价值, 在运输、仓储、加工、装卸、配送等环节上能降低成本。不是一个带RFID标签的产品, 消费者就必须花高价, 不应该形成一种“噱头”。信息化农业的精髓是在各方面能降低成本, 避免损耗, 提高效益。

(四) 物联网中间件亟待完善。

我国信息产业长期存在重硬件, 轻软件的问题。中间件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1980年, 主要用于描述网络连接管理软件。物联网主要框架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物联网中间件位于感知层和应用层中间, 是物联网的核心, 它可以屏蔽物联网连接的多种不同设备和系统平台, 支持统一数据格式和统一传输协议, 可以使传输透明化”。也就是说, 加入中间件之后, 物联网的应用层可实现对不同厂家, 不同操作系统和不同设备的互联互通。因此, 物联网的中间件额外重要, 但是我国在此领域, 还比较落后, 亟待完善。

三、农业物联网发展建议

(一) 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号召力。

正如在本文第二部分所说, 我国农业是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生产方式, 加之农业生产者科学文化水平较低, 让其自发应用物联网, 是很困难的事情。部分地区基础设施落后, 农业应用物联网短期内反而会提高生产成本, 风险比较大。在此情况下, 农业龙头企业则扮演重要角色, 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主力军。目前, 土地流转也是一个敏感话题, 它的目的是引进具有责任心和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 运用现代化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同时, 农民借此机会了解和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

(二) 国家财税政策的支持。

农业具有极强的季节性和较长的周期性, 容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这些特征致使农业生产者投入越多, 面临的风险可能越大。这种状况, 使银行从来不愿贷款给个体农业生产者, 从而严重制约了农业物联网的发展。目前, 我国农业物联网的应用主体是企业, 但不是就以此证明这种现象是最佳、最合理的。在条件具备下, 鼓励、引导个体农业生产者发展农业物联网也是一种途径。因此, 需要国家在资金筹集方面和税收方面, 给予倾斜。

(三) 针对不同区域, 培育农业物联网服务提供商。

在传统农业中应用新技术, 进而改造传统农业, 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是农业发展的必经途径。农业技术不仅仅是农药的使用、灌溉、育种、农机的使用量等传统方面, 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的应用中也是关键的一环。农业物联网的应用, 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和节约水资源、保证产品质量、保护生态环境, 这比单一提高产量更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传统的农业龙头企业在信息化技术领域比较欠缺, 要加强与信息技术企业的合作, 发挥各自的优势。我国幅员广阔, 物种丰富, 培育专业农业物联网服务提供商也是迫在眉睫。

综上, 农业物联网发展还存在许多困难, 但是任何一种新技术在开始实施时都会遇到困难。只要解决了商业模式问题, 使参与主体能获得各自利益, 农业物联网会不断地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原磊.国外商业模式理论研究评价[J].国外经济与管理, 2007.10.

[2]ZOTT C, AMIT R.Business Model Design and the Performance of Entrepreneurial Firms[J].Organizationg Science, 2007.2.

[3]翁君奕.商务模式创新复杂性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5.

[4]郑淑蓉.物联网产业商业模式的本质与分析框架[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2.12.

[5]郑欣.物联网未来十类商业模式探析[J].移动通信, 2011.7.

[6]朱君茹.安徽农业物联网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15.5.

物联网对农业的影响 篇2

2011年12月7日下午2:30,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在湖南农业大学八教学海厅组织了以“国内外物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为主题的讲座,邀请了知名专家赵春江老师为主讲嘉宾,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沈岳为主持人,另有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各专业老师及09级、10级学生参与了本次讲座。

首先由沈院长对主讲嘉宾赵春江做了简短的介绍,然后由赵春江老师就物联网的发展及应用做了简明而深刻的阐述。以下是赵老师就物联网及农业谈论的几点重要观点。

一、物联网在国内外正以极快的速度发展,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远远超

过了”大家”的预言,如托马斯.沃泰曾说“5台计算机就能满足世界的发展”;从Information到Informatics,从IT到ICT再到IET,这一系列的发展已经证明信息技术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物联网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认知、管理世界,提高人们认识复

杂事物的能力。赵老师重点强调“物联网不是互联网的下一代,而是互联网应用的拓展”。

三、农业物联网已得到了国家的高度关注,十二五期间对农业物联网已

提出规划,使物联网能识别、定位、跟踪、监控的功能。目前这些技术已得到了基本应用,如智能交通、健康护理、电子标签(RFID)在集装箱运输中的应用、阿尔卑斯山环境监测以及多种形式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利用物联网能实现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质量安全的实时监测、农机精准优化作业、设备的高效调度、及基于农机物连传感器的生产决策。

四、我国发展智能农业致力使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相结合,使产业培育

与示范应用相结合,并朝三大技术方向发展,即农业传感器物联网、精准作业与智能设备方向、农业信息云计算与云服务方向。

最后,赵春江老师给大家放映了几段视频并耐心解答了同学及老师提出的疑问。

物联网技术对港口生产力的影响 篇3

【关键词】物联网;港口;生产管理;生产力;信息系统

港口聚集大量的机械设备,拥有复杂的管理流程,又面对贸易自由化的市场环境。要想整合资源、提高管理效率和竞争能力,必须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因此,大力创新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技术对港口生产力发展意义重大。国务院将物联网上升为国家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第二位,其应用也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1物联网概述

1.1定义

物联网包含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是互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和扩展;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1.2关键技术

物联网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一种聚合性应用和技术提升,是一种系统性的创新。它依赖于互联网、传感器、RFID、机器对机器(M2M)等技术。

2港口物联网的应用现状

传感器技术让物体有了“知觉”,RFID技术让它们可以“说话”,M2M让他们可以“交流”,最后,互联网让所有的物体可以互联,于是广布于全球港口的装卸设备、船舶、集装箱、车辆、仪表等都被连接到这张“网”上。

2.1与传统港口信息化技术的区别

传统的港口信息化技术主要实现无纸化和自动化,其中的典型技术是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这是一种在公司之间传输订单、发票等作业文件的电子化手段,曾因具有高速、精确、远程和巨量的技术性能而备受青睐。EDI侧重于数据交换,数据本身仍然是由操作人员通过各类界面输入信息系统的。与此相比,物联网延伸人的感官,从港口操作的终端源头直接采集业务数据,消除人工采集带来的误差,提高采集效率,并且可以通过互联网将数据瞬间传递到全球任意角落。

2.2港口物联网的典型应用

目前,港口生产管理方面较为典型的物联网应用有:集装箱电子标签、电子铅封、港口设备运行状态监控、工程设备资产管理、无线自动抄表等。

以集装箱电子标签为例,通过在集装箱上安装射频卡,在卡中写入集装箱号及箱内货物编号、数量、发货地及到货站,在集装箱随船到达港站时,就可将RFID标签作为标准集装箱信息识别载体,采用手持式或车载式阅读器读取信息,通过无线通信网络实现信息交换,由中心计算机实现系统的调度和控制,极大地提高集装箱堆场管理和控制的信息化和自动化程度。

近年来,国内各大港口在物联网应用方面进行大量尝试。2008年3月10日,上海港正式开通国际上首条安装智能电子标签的上海——Savannah中美集装箱运输示范航线。截至2010年初,两港间来往集装箱班轮46个航次。2010年8月初,江阴港“港口物联网支撑技术与平台研究”项目获江苏省立项,成为全国首家整合物流和物联网技术的专业化应用平台。盐田港实现天气信息监控系统软件、工程设备资产管理系统、集装箱卡车GPS监控软件、专用车载GPS监控系统等物联网应用。天津港实现无线自动抄表系统和港口设备远程监控。宁波—舟山港实现港口设备运行状态监控系统。

2.3亟待解决的问题

2.3.1标准

港口是国际贸易的中转站,而目前各国采用的技术标准大相径庭,例如RFID的读写频率、采用的天线规格、设备的标识编码规则、数据报文格式等都不相同,因此需要加强国际合作,解决异构标准的集成问题。

2.3.2安全

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由于物体之间的联系更紧密,甚至物体与人也被连接起来,因此如何实现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是非常关键的。一方面,要设置安全机制,保障RFID或无线保真(WIFI)等无线传输的数据可以得到很好的保密,避免电子标签或传感器装置上的信息被恶意更改或泄露;另一方面,要确保数据在更广阔的互联网等应用层面的安全,既要允许远距离的应用系统调用数据,又要有完备的加密和授权机制。在这方面有大量工作要做。以RFID芯片为例,目前只有少数芯片能够处理压入加密钥等较复杂的工作。从国家安全的角度考虑,我国应该积极发展自己的RFID加密技术。

2.3.3数据管理平台

随着港口物联网的发展,各类传感器逐渐分布到港口的各个角落,为信息系统收集大量的数据。要将这些数据有条理地组织起来,为精细化的生产管理所用,就需要建立这样的数据管理平台:它包括后端数据库、应用程序以及分析能力,要在信息支撑、权限认证、安全防护等每个环节具备规格统一的公共标准接口,能够承受大量业务操作的并发处理和海量的数据交换。

2.3.4产业链发展

港口物联网不仅要面向港口管理层,将来还应当面向普通用户。航运企业、贸易商、货主甚至个人均将受惠于物联网技术在港口的应用。物联网研发、应用、普及所涉及的巨大成本应该由谁来“埋单”,是目前困扰业界人士的问题。物联网要在开放的市场下健康、良性地发展,商业模式、利益博弈等诸多问题是不可回避的。

3物联网在港口的应用前景

欧洲智能系统集成技术平台(EPoSS)在《 of Things in 2020》中预测,全球物联网的发展将历经4个阶段:2010年之前RFID被广泛应用于物流、零售和制药等行业领域;2010—2015年实现物体互联;2015—2020年物体进入半智能化;2020年后物体进入全智能化。目前,我国港口的物联网总体状况还停留在概念和试验阶段,要真正达到物物互联,实现智能化的物联网,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3.1MEMS微型传感器的大量使用

随着微机电系统(MEMS)近些年的高速发展,MEMS传感器大量出现并逐渐进入工业领域。凭借这种微型的MEMS传感器,可以在更狭小的空间安置传感器,可以利用锂电池或太阳能电池长时间地为微型传感器供电,甚至像电子标签一样实现无源数据采集。

3.2终端设备的智能化

要实现M2M物物联网,必须提高终端采集设备的智能化程度,使终端设备具有分析、加工采集数据的能力,能够实现一些自动控制功能。特别是在一些人力难以企及的应用场合,终端设备能够进行自我调整和控制尤为重要。

上海海事大学已成功研制出一种小型数据采集装置。它可以在海运途中根据集装箱的温度、湿度、气压、振动等数据进行智能分析,有选择地记忆有可能造成货损的物理数据,如碰撞、高温等,并在港口将数据传输给客户。

3.3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

港口的生产流程给物联网带来庞大的数据。这些数据不可能由人力一一甄别,而必须依靠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现在已经相当成熟,在神经网络、模式识别、专家系统、决策支持、数据挖掘等方面都拥有成功的解决方案。港口生产中的物联网数据,经过人工智能算法的处理可以得到大量的分析结论,最终为港口管理、客户服务等提供可用的数据。

3.4面向普通用户的上层应用

随着物联网在港口生产中的应用逐渐成熟,如何让采集来的数据为普通用户所用成为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港口作为供应链上重要的运输枢纽,它产生的数据对多式联运的上下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港口物联网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让集装箱中货物的主人随时掌握货物的状态。为此,必须把港口与港口,港口与海关,港口与船公司,船公司与船代、货代、货主之间的信息系统都纳入物联网的上层应用之中。

3.5全球数据共享

为实现数据的全球共享,还需要物联网产业链的共同努力。目前,物联网需要的自动控制、信息传感、RFID等上游技术和产业都已成熟或基本成熟,下游的应用也已广泛存在。要实现上下游产业跨专业的联动,还需包括移动运营商在内的产业链形成产业联盟,共同推动物联网发展。

4物联网应用对港口生产力的影响

物联网技术作为一种高科技手段介入港口生产,必然对现有的港口生产作业流程产生作用,从而影响港口及港口企业的生产关系,并对港口生产力产生重大影响。当前港口管理人员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根据运输市场的竞争和港口发展的实际需要,利用物联网带来的信息系统升级,提高港口的经营效率,增强港口的核心竞争力,以便抢占物流供应链上的更大份额。

无论是从资金使用还是从服务水平来看,供应链的能见度都是提高供应链效率的关键因素。更高的能见度加上对供应链执行情况更准确和及时的了解,可以降低安全库存量并提高按时交货能力,从而优化现金流,降低库存成本并引发更多的商机。

目前,港口物联网数据的自动采集、汇总、加工已经初步实现,源头数据的采集效率大大提高,抄表员和堆场工作人员的劳动负担大大降低。这使港口工作管理人员能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生产管理上,为更精细的港口生产管理创造条件。未来,随着港口物联网中智能技术的普及,一些常规的管理问题可以由智能管理系统自动处理,对于突发、异常的情况,智能管理系统也能给港口管理人员提供决策参考依据,以便管理人员分析问题,给出应对方案。

5结语

物联网对农业的影响 篇4

国际电联高级顾问劳拉·斯里瓦斯塔瓦博士指出:“我们现在站在一个新的通信时代的入口处, 在这个时代中, 我们所知道的因特网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特网是人们之间通信的一种前所未有的手段, 现在因特网又能把人与所有的物体连接起来, 还能把物体与物体连接起来, 一个崭新的网络通信时代已经到来”。她所指的这个时代正是物联网时代。

日本和韩国在2004年都推出了基于物联网的国家信息化战略, 分别称作u-Japan和u-Korea。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职后, 积极回应了IBM提出的“智慧地球”的概念, 并很快将物联网的计划升级为国家战略。

1 何谓物联网

物联网现今仍处于初级的概念阶段和探索阶段, 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大规模应用。关于物联网的内涵, 目前仍没有统一的定义, 出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局面。

国际通用的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 (FRID) 、红外感应、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 按约定的协议, 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 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欧盟关于物联网的定义是:物联网是未来互联网的一部分, 能够被定义为基于标准和交互通信协议的具有自配能力的动态全球网络设施, 在物联网内物理和虚拟的“物件”具有身份、物理属性、拟人化等特征, 它们能够被一个综合的信息网络场所连接。

2010年, 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所附的注释中对物联网有如下说明: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 按照约定的协议, 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 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 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通过上述关于物联网的具有代表性的定义, 我们对物联网有了初步的认识。

2 物联网对我国行政管理模式的影响

物联网作为未来的战略性先导产业, 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在此, 仅对物联网给我国行政管理模式带来的影响进行初步探讨。

(1) 物联网将会使我国的行政问责方式发生变化。我国现有的行政问责方式主要是同体问责即政府部门内的问责, 这种问责方式从本质上来看是利益相关者的责任追究机制, 随意性较大, 经常出现处罚与责任不相适应的情况。物联网将拓展公民参与问责的渠道, 让公民成为行政问责的主体, 实现责任的明晰化, 促使对公共权力使用合法化, 最终达到真正为民服务的目的。

(2) 完善危机应对措施。在物联网时代我们能及时预警, 在应对危机时, 我们能快速全面掌握发生的原因、险情走势及救助措施, 在此基础上展开有针对性的救助, 能将危机造成的损失最大限度地最小化。

(3) 物联网有利于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物联网可以实现政府管理模式由管制型向服务型成功转化。它使政府工作人员不再像政府层级中的一台机器, 按部就班地为公民服务, 他们将变成物联网中知识的贡献者、决策的关节点, 将更多地依据公民的需求, 为公民提供更具体、更个性化的服务。

(4) 物联网将打破我国长期以来的官僚体制, 实现简政放权。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已经经历了五次大的改革, 但长期以来难以跳出“膨胀———精简———再膨胀———再精简”的怪圈。物联网将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 顺利实现从中央向地方、政府综合部门向企业主管部门、企业主管部门向企业的放权, 促进政企、政社彼此相对分离但又紧密结合的局面, 打破信息壁垒。

(5) 物联网可以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物联网使政府与政府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政府与公众之间建立了信息交流、互动、信息共享及资源整合的功能, 改善公共服务, 提高行政效率和质量。物联网使政府直接面对终极管理对象, 对公众遇到的问题迅速地作出反应, 对具体的环境变化进行灵活及时地回应。

(6) 物联网将完善我国的监督体制, 扼杀滋生腐败的温床。物联网提供的信息平台, 让政府工作人员的一举一动都在公民的监督之下进行, 外部健全的监督引起意识的高度重视, 为自律的实现提供坚实的后盾, 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

(7) 物联网将为NGO的发展提供平台, 让NGO发挥更大的作用。物联网时代的到来也是NGO大显身手的时机, 物联网可以有效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让NGO从被动接受信息变成主动获取信息, 在拥有足够信息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最大效用。

(8) 物联网有助于我国公民最大限度地参与行政决策, 实现行政决策的民主化。物联网可以让政府在门户网站发布大量信息, 将决策问题充分论证, 改变了政府以往决策的片面化, 对公众也消除了信息不对称的弊端, 实现政府决策的民主化, 保障了公民的参与权与知情权。

3 结语

我国不仅在理念上, 而且在行动上对物联网予以足够重视, 大力开展物联网建设。此外, 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物联网是一把双刃剑, 它在带来巨大的效益的同时隐藏着不可估量的损失。在物联网建设过程中, 我国应做好顶层设计, 避免重复建设带来的资源浪费;加强技术攻关, 解决安全隐患, 让人们毫无顾忌地享受物联网, 改变我国的行政管理模式, 促进真正意义上的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摘要:物联网被誉为信息通信领域下一个万亿级的超级产业, 它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文章分析物联网将会对我国的行政管理模式的影响, 主要从行政问责、危机处理、行政效率、监督体制、NGO发展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等方面予以了探讨。

关键词:物联网,中国,行政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胡向东.物联网研究与发展综述[J].数字通信, 2010, (2) .

物联网在农业上的应用小论文 篇5

通过对物联网技术与第三次信息革命这门课的学习,了解了一些关于物联网的最基本的认识以下是参观一些资料和课上所学的一些小小的体悟

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就提出,“传感网是下一个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提出传感网络技术将是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

物联网产业链可以细分为标识、感知、处理和信息传送四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关键技术分别为RFID、传感器、智能芯片和电信运营商的无线传输网络。EPOSS在《Internet of Things in 2020》报告中分析预测,未来物联网的发展将经历四个阶段,2010年之前RFID被广泛应用于物流、零售和制药领域,2010~2015年物体互联,2015~2020年物体进入半智能化,2020年之后物体进入全智能化。

作为物联网发展的排头兵,RFID成为了市场最为关注的技术。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RFID市场规模已从2007年的49.3亿美元上升到52.9亿美元,这个数字覆盖了RFID市场的方方面面,包括标签、阅读器、其他基础设施、软件和服务等。RFID卡和卡相关基础设施将占市场的57.3%,达30.3亿美元。来自金融、安防行业的应用将推动RFID卡类市场的增长。易观国际预测,2009年中国RFID市场规模将达到5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3%,其中电子标签超过38亿元、读写器接近7亿元、软件和服务达到5亿元的市场格局。MEMS是微机电系统的缩写,MEMS技术是建立在微米/纳米基础之上的,市场前景广阔。MEMS传感器的主要优势在于体积小、大规模量产后成本下降快,目前主要应用在汽车和消费电子两大领域。根据最新报告,预计在2007年至2012年间,全球基于MEMS的半导体传感器和制动器的销售额将达到19%的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与2007年的41亿美元相比,五年后将实现97亿美元的年销售额。

由此可见物联网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很潜在的价值,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我们应该牢牢把握这次机遇找好自己的就业方向,让自己的就业目标向着社会需求过渡。

下面我们来看下物联网在农业方面中的应用。

射频识别(RFID)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具有数据储存量大、可读写、穿透力强、读写距离远、读取速率快、使用寿命长、环境适应性好等特点,是唯一可以实现多目标识别的自动识别技术,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的环境

现在RFID 在农畜产品安全生产监控、动物识别与跟踪、农畜精细生产系统、畜产品精细养殖数字化系统、农产品物流与包装等方面已正式应用。例如,日本的田间伺服器(field server)和美国伯克利大学MOTE 和JPL 研发的SW(Sensor Web),能够使用RFID 等无线技术的田间管理监测设备自动记录田间影像与土壤酸碱度、温湿度、日照量甚至风速、雨量等微气象,详细记录农产品的生产成长记录。

物联网在农业和农村信息化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如:精准农业、智能化专家管理系统、远程监测和遥感系统、生物信息和诊断系统、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等。在精准农业方面,中国已取得较高水平的成果,并进入实践阶段。

目前,数字农业重大专项已在中国新疆、黑龙江、吉林、北京、上海、河北、江苏等地建立起26 个设施农业数字化技术、大田作物数字化技术和数字农业继承技术综合应用示范基地。中国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谷物联合收割机智能测产系统在2000 年11月画出了中国第1 张“精准农业”产量图,2005 年引进美国CASE 公司精准农业机械设备,建立了黑龙江八五二农场和宝泉岭农场精准农业试验示范基地,2006年底,黑龙江垦区已装备成大约160 个现代农机装备区,使精准农业技术在垦区有了新的发展和推广应用。在国家精准农业研究示范基地也进行了一系列农业定量遥感试验。示范区内大田作物产量提高15%~20%,经济效益提高10%,设施农业成本降低10%,生产率提高20%,养殖业提高经济效益18%。同等产量下,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进行生产,总成本降低了15%~20%,化肥、农药和灌溉用水量减少了20%~30%。

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北京市小汤山的试点应用食品安全溯源系统的项目。条码生成与打印以国际通用的EAN/UCC 系统为编码基础,用户只需填入相关产品、地块等信息,即可自动生成条码并按标准化条码格式打印出来,系统支持不同打印机和不同的码制。例如:2006 年中国水产业推出了鱼类产品智能防伪卡——千岛湖“淳牌”有机鱼身份证,实现了从水体到餐桌的全程质量跟踪管理;2009 年10月,江苏大闸蟹成功利用RFID 二维码溯源系统追踪其品质。

农业具有对象多样,地域广阔,偏僻分散,远离都市社区,通信条件落后等特点,因此在多数情况下,农业数据信息的获取非常困难,随着电子技术,无线网络催生了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把物联网关键技术应用搭建在一个农业物联网智能化监控系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上图描绘了本项目实施的总体方案,项目将以物联网为平台,以云计算为核心,采用模块化的思想,搭建成一个完整的农业物联网系统。系统将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采集农业生产现场数据,基于RFID标识与编码构建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全流程溯源管理,基于无线3G网络和以太网等构成广义泛在的物联网,中心数据处理和融合采用先进的云计算平台,以服务下载的方式植入用户手机这一云终端中。

应用案例一:用户登录进入农业物联网信息平台,然后通过手机下载农业专家指导服务组件,首先相关农业生产现场参数上送到云计算中心,中心经过处理后,筛选出相应专家指导数据,在发送到用户手机终端,实现专家远程在线知道。

应用案例二:用户登录进入农业物联网信息平台后,可选择安装农业天气预警组件,当用户的农业生产对象数据经过网络传送到云计算中心后,云计算中心自动分析这一农业生产对象的最适宜温湿度条件,最适宜的天气因素,然后设置对应的天气预警阀值,通过对气象部门数据的分析和筛选,自动识别天气,温度等参数,实现自动预警功能。

应用案例三:针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产品生产者和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农业物联网系统中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农业物联网平台内,农业生产,加工,运输到销售等环节实现全流程数据共享与透明管理,并将云计算服务平台整合的各地销售点的价格信息融合到产输信息指导服务组件中,可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为政府打击农产品囤积提供精确目标,为消费者和分销商提供最佳货源信息,为农业生产者提供批销定价的决策信息。

联接农业物联网 篇6

农业物联网优势突出

物联网技术的特点是通过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管理。那么,农业物联网在解决农业问题上的优势在哪里呢?

据了解,农业物联网主要依靠RFID(射频识别)、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红外传感器等技术和设备对食品全生命周期的生长环境、运输过程、加工条件等进行全方位信息搜集,并对农产品的生产、运输、加工等环节进行全程监控。利用农业物联网,可以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种子、化肥、土壤、气温、湿度、光度、化学成分、物理成分、空气组成、pH值、各种养分等进行监测,再结合图像、视频等的采集,有利于全面提升农业的科学生产水平。

例如,借助于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美国越来越多的生态农业的经营者们开始采用“精确耕种”技术,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连续数据采集传感器(CDS)、遥感(RS)、变率处理设备(VRT)和决策支持系统(DSS)等现代高新技术,获取农田小区作物产量和影响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如土壤结构、地形、植物营养、含水量、病虫草害等)实际存在的空间及时间差异性信息,使每平方米的土地都能够得到最准确的分析,并对其进行最佳耕种。

除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节约资源外,保障食品安全也是物联网技术的一项重要功能。长期以来,我国农业自动化水平低,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高,食品安全保障机制不完善,生产、运输、加工等环节难以有效监控,亟待通过新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和提高信息收集和处理水平。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说,采用物联网技术,可以监控食品在被消费者食用前所经历的诸多环节,一旦发生安全问题,可以回溯确定是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因而也就更容易追查到责任人,从这一点上说,食品安全问题将更容易解决。

此外,物联网技术也有助于提高农业科研水平。“农业物联网是一个重要的服务系统,它不仅可以推动农业本身、农机、农艺、农技服务的进步,对于农业科学研究也有促进作用。”河北省农村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崔文顺认为,农业物联网不仅仅是农业监测控制系统,它更是人机结合的桥梁。

构建中国农业信息化的大格局

“农业信息化、农业物联网建设的研究成果将使农民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真正让农民受益。”在2013中国农业网站发展论坛暨农业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峰会上,农业部信息中心主任李昌建谈到我国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前景时表示。

而为了把农业物联网公共性平台建设好,以此为契机构建中国农业信息化的大格局,国家开始加强农业物联网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并开始大力探索正确的商业模式,促进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以达到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协作、协同的目的。

2013年5月,农业部表示,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及《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要加快推进农业物联网应用发展,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支撑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部印发了《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工作方案》。

该工作方案中设立了我国农业物联网初始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理论研究,探索农业物联网应用主攻方向、重点领域、发展模式及推进路径;开展农业物联网技术研发与系统集成,构建农业物联网应用技术、标准、政策体系;构建农业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产学研和多部门协同推进的创新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适时开展成功经验模式的推广应用。

与此同时,农业部也在2013年启动了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组织天津、上海、安徽开展试点试验工作,为全国农业物联网发展积累经验。天津、上海、安徽三省市率先开展试点试验工作。天津是设施农业与水产养殖物联网试验区,上海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试验区,安徽是大田生产物联网试验区。

在天津,农业部、中科院、天津市人民政府在2013年9月就共同推进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建设签署合作协议。协议明确了由农业部负责农业物联网建设指导,组织专家团队提供技术支撑,及时总结推广天津农业物联网发展经验;中科院负责农业物联网重大技术攻关和全面技术支撑,重点在农业普适化感知、云计算、大数据处理等方面进行关键技术研发、集成及示范,组建专业化团队,开发适合天津本地需求的农业物联网平台。而天津市作为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的实施主体,负责已经建成的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平台的营运、管理,并以此为依托,组织全市农业物联网发展整体规划设计,组织各项技术研发、试验,为全国农业物联网建设积累经验、示范推广。

在上海,上海市农业委员会和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了《市农委等关于上海农业物联网发展的实施意见》,拉开了上海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大幕。据了解,到“十二五”末,上海将以实施农业物联网示范工程为载体,建设10个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10家农业物联网的应用示范企业、3个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中心;力争在农业物联网应用核心技术上有突破,在感知、传输、处理、控制、管理和应用等技术领域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扶持和推动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电子商务中的应用,农产品电子商务贸易额实现快速增长。

在安徽,由省农委牵头,省农科院和科技厅共同制订了安徽省农业物联网工程建设方案,并由技术攻关组制订了省农业物联网工程总体技术方案、传感器关键技术研究与系统集成工作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安徽省农委制订了小麦“四情”(苗情、墒情、病虫情、灾情)监测指挥系统建设方案、农业种子物联网项目方案。安徽省在各示范县都制定了农业物联网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普遍提出建设农业物联网综合服务平台或政府决策指挥中心,在有条件的规模化养殖业、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和设施农业,选择3~5个产业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试点示范。

nlc202309032011

在新疆,物联网技术和新疆移动大通信网结合的新科技已在全疆遍地开花。新疆移动发挥移动通信“实时性、个性化、交互性、广泛性”的优势,积极推进“农业移动物联网”应用,开通温室大棚无线监控、自动化滴灌等多种农村信息化应用,帮助实现精准化的农业生产管理。同时,通过农信通服务、多种资费优惠,为农民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通话和信息服务,帮助农民增收致富。据了解,全疆23个农牧团场、5个地州市的农田实现了田间数据自动采集、全自动滴灌控制。新疆移动物联网技术,正以信息化助力新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企业先导进入

自从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以来,农业物联网由于可以实现农业生产、运输、加工等环节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感知和监控而获得了发展的良机。随着国家对农业物联网公共性平台的建设的重视,一大批企业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布局农业物联网领域,携手打造具备专业影响力的交流与分享平台。

其中在农业物联网的基础设施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的网络供应商正在不遗余力地用网络专线对农业物联网的建设提供支持。

如自安徽省涡阳县被确定为省农业物联网工程首批13个试验示范县后,安徽移动涡阳县公司为农业园区引入2条百兆互联网专线,并提供多媒体箱、综合机柜、光纤收发器、交换机等设施设备。安徽移动设计的移动网络专线和专用数据SIM卡,可实时监控大棚室内温度、湿度和工人作业等实地情况,并实现自动洒水、调温等田间作业。与此同时,移动网络专线还可以时时传递、终端备份留存,使得蔬菜种植从育苗、成长到成熟的各阶段信息和视频资料得到保留。

在农业物联网基础平台建设中,由罗克佳华、中国优农协会、太原、朔州、运城等试点城市正式签订的“中国优质农产品信任系统及智慧电子商务基础(云)平台”已经开始运行。据悉,该平台是罗克佳华与世界500强公司Intel(英特尔)、IBM(国际商业机器)、EMC2(易安信)开展技术、资金合作共建的一项平台,该云数据平台的建立,将成为我国北方地区专业为农业等行业物联网应用服务的云数据中心。

借助于此平台,罗克佳华也将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技术研发与应用,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业生产中的自动化控制、监测、预报等功能。在农产品溯源方面,罗克佳华表示可以通过二维码应用,实现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对产地、品种、采摘、存储、加工、运输等各类信息的查询,充分提升监管机构的管理效率,保障食品安全。罗克佳华还计划通过实施全程监管、全程溯源,以远距离通信、动态定位、调度管理等技术结合云计算中心实时数据处理与服务能力,构建智慧电子商务基础(云)平台,促进农产品流通。

在设施农业的研究领域,由物联网结合设施农业的研究正逐渐深入。目前,物联网技术平台与建筑结构、配套系统、新能源与工厂化装备已经成为智慧温室的四大组成之一。据了解,智能化监控、自动化管理温室目前在北京已经建成了示范工程。国家科技部863项目《植物工厂化生产低碳设施与装备的研究》以及北京市科委“十二五”重点课题《盆花生产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示范》由北京市农业机械研究所承担,这两项课题的核心即构建智慧温室的核心组成之一的物联网技术平台。

北京京鹏环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物联网技术已应用到智慧温室生产的不同阶段。在温室准备投入生产阶段,通过在温室里布置各类传感器,可实时分析温室内部环境信息,从而更好地选择适宜种植的品种;在生产阶段,从业人员可用物联网技术采集温室内温度、湿度等多类信息,来实现精细管理,例如遮阳网开闭的时间,可根据温室内温度、光照等信息来传感控制,加温系统启动时间,可根据采集的温度信息来调控等;在产品收获后,还可利用物联网采集的信息,把不同阶段植物的表现和环境因子进行分析,反馈到下一轮的生产中,从而实现更精准的管理,获得更优质的产品。

农业物联网终端用户中,多个地区的电子标签已经应用于生产和流通环节。比如上海市200多家蔬菜标准园的6万多亩蔬菜种植基地内,蔬菜就用了这样的“身份”——每一包蔬菜的采收、施肥、用药、灌溉、农药检测等信息都被记录在电子标签中,消费者只需要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就能了解到蔬菜生产的所有信息。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每一块牛羊肉都有自己的二维码“身份证”,通过层层追溯,可查到牛羊出生、饲养、病疫、屠宰、加工、物流、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信息。消费者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以看到这块牛羊肉从繁育到上餐桌所有环节的信息。

多利农庄是上海最大的有机蔬菜种植基地,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也正在与多利农庄联手打造中国首个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多利农庄庄主张同贵表示,公司正通过生产体系和运输体系的信息化管理,实现全程智能化,使消费者可以通过产品的条形码完全了解其生产、来源和运输等相关信息,同时还可减少农产品的消耗,提高农民的收入。

农业物联网产业发展还需加力

随着我国农业由传统生产模式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的发展,国家高度重视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示范与应用。近两年,通过科技支撑计划、中小企业创新资金、科技型企业周转金等多个项目的支持,我国正在努力开展农业领域物联网关键技术的研发、示范与应用。

但是我国的农业物联网产业是一个弱势产业,无论是自动化、智能化,还是远程控制,相比发达国家都存在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一套符合国情的、合理的、具有针对性和开放性的物联网架构体系。另外,由于我国农业一直处于“做贡献”的地位,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产品流通市场化程度低、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农村金融不完善、农业科技普及不完善等众多问题也限制了我国农业物联网的发展。

农业部信息中心主任李昌健表示,我国农业物联网在开发应用以及产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与国外相比,我国传感器品种不够多,主要集中在对温度、湿度的监测上,对其他环境因子关注较少,尤其对生物本体的感知还很缺少;另外,在政策方面,各方面对农业物联网的投入还远远不够。人们对农业物联网的认知不足;而在如何确定经营主体,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建设运行模式上,我国目前也没有清晰的答案。

相关业内专家也表示,未来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特别需要对农业物联网产业的顶层设计,农业物联网作为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已经不完全限于农业本身,更体现在拉动整个国民经济、提高整个信息化水平。我国农业部已经认识到农业物联网作为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已经不完全限于农业本身,更体现在拉动整个国民经济、提高整个信息化水平。所以农业部目前已经提出了农业信息化具有顶层设计意义的四个目标:包括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过程网络化、宏观管理透明化和信息服务便捷化。

而在具体的实施层面,相关专家表示,当前我国应首先发展设施农业和规模化养殖业的农业物联网的应用,其次要结合企业实际发展水平和自身需求,不能贪大求全。未来,我国农业物联网的建设除了开展设施农业基地的物联网应用外,还要强化在农产品加工、包装、物流配送领域进行物联网的建设,以实施对食品追溯信息进行整理、分析、评估、预警,完善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

物联网对农业的影响 篇7

“智慧城市”的构建需依托当今迅速发展的各类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的信息技术发展程度的高低将直接决定城市的智能化程度。在各类支撑性信息技术中,物联网技术占据了基础性的核心地位。智慧城市建设可以看作物联网技术的重要应用,而智慧城市的建设对于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1]。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讨论物联网技术与智慧城市的关系以及物联网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影响。

1 智慧城市的概念与特征

1.1 智慧城市的概念

“智慧城市”是“智慧地球”在城市建设管理中的具体应用与实践,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之后的产物。其核心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以物联网技术、云计算、互联网等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泛在信息全面感知和互联的基础上,来改进政府、企业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2]。智慧城市是按照科学的城市发展理念,充分利用各类信息技术,智能的感知、分析与集成包括政府、企业、组织和个人在内的社会网络系统以及包括运输、通信、水、能源等在内的基础设施系统的运行状况,并通过地方政府来行使相应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等职能,推动城市系统健康良性运转。

1.2 智慧城市的特征

1)透彻的感知

智慧城市的全面感知一方面体现在能够综合利用相关物联网技术,如手持终端、GIS、无线射频识别等来实时感知、收集、传递城市系统中的各类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利用;另一方面则体现在感知对象的多样性上,从实物到社会活动都能够实现无所不在的链接[3]。

2)互联互通与全面协同

在智慧城市系统中,城市管理者可以通过互联网与物联网共同搭建的服务网络和各类通信网络工具对城市核心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实现信息间的无缝衔接与协同联动,从全局角度分析并解决问题,改变传统的城市运行方式,使得工作任务可以通过多方协作共同完成[4]。

3)全面的智能化

智慧城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体现在其智能化与自动化,也是目前智慧城市建设关注的重点,目前先进的计算机处理能力以及数据挖掘和云计算技术使得整合分析各类信息和数据,并将其成果应用到特定行业与场景变得更容易实现,进而更好地支持城市发展决策[5]。

4)以人为本

智慧城市建设不仅仅要依赖各类先进的信息技术,还要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要有人的智慧参与,形成多维度的、以人为本的新型协作关系。激励企业、政府和个人不断地进行多方协作与创新。

2 物联网技术与智慧城市的关系

2.1 物联网技术的概念及结构

物联网技术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被视为互联网的应用拓展,其用户端延伸到了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信息交换和通信[6]。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在发表的题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的年度报告中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从而宣告了物联网时代的到来。简言之,物联网即“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所有物品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交互和链接。也即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来实时采集链接对象的各种所需信息如声、光、生物、位置等,并按照约定的协议,将感知对象的各类信息与互联网进行链接,并进行交换与通信,从而实现对链接对象的识别、定位与监控管理[7]。物联网具有全面互联与感知、识别与通信以及智能处理等显著特征。

物联网的组成一般分为3个层次,分别为感知层、网络层与应用层,如图1所示。感知层主要通过一些列的感知设备如电子标签等,对实物世界,包括物体的预设信息、地理位置、路径变化等相关信息进行全面感知与识别;网络层负责信息的传递,是链接感知与应用的桥梁;应用层则在此基础上实现在各行业内的应用,应用层的功能是分散的,涵盖了城市系统的各个方面。3个部分通过网络组成了物联网的整体。

2.2 物联网技术与智慧城市的关系

2.2.1 物联网技术是构建智慧城市的依托和重要手段

智慧城市的构建离不开物联网技术的支撑,物联网技术为智慧城市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基于物联网的各类业务和应用也逐步在智慧城市中推广。如果说建成智慧城市是目标,那么物联网技术就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物联网技术水平的高低会成为智慧城市的标志[8]。从图2的智慧城市总体架构中可以看出,智慧城市的建设依托于物联网的框架,为智慧城市的信息系统的感知和控制提供了全面的支持[9,10]。在感知层,各类物联网感知终端对城市各个系统以及环境、位置等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并通过网络层进行数据集成与信息计算。在服务层提供数据的存储、分析、计算等相关服务,来为实际应用提供决策支持与行动解决方案,从而实现各个城市系统的健康良性智能运转[11]。

2.2.2 智慧城市建设对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拉动作用

智慧城市的建设可以看作是物联网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对于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拉动作用。物联网涉及的技术是一个集大成,其发展将会带动大规模产业链的形成。一般来说,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开发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其一是市场需求推动技术创新,市场中出现的新需求、新挑战能够推动产生解决问题的新方案;其二是通过相关市场调研,针对特定的前沿科技产生原创的技术方案。而智慧城市的建设就为我国物联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物联网产业将迎来巨大的变化和进步。射频识别、传感技术、行业软件等,作为物联网技术在不同层次上应用的体现,正在不断地被研发与推广应用。

总体来说,物联网技术与智慧城市二者是相辅相成、互惠共赢的关系,发展物联网技术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智慧城市,而智慧城市的建设也离不开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智慧城市已经成为物联网未来发展的热点领域。

3 物联网技术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影响

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系统构成主要如表1所示[12],本文将从城市基础设施、城市业务系统以及城市组织系统3个角度分别分析物联网技术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影响。

3.1 物联网技术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

物联网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智慧交通、智慧物流与智慧水利等的建设上。在我国城镇化的加速进程中,城市交通面临的压力最为显著,交通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瓶颈。而在覆盖整个城市的物联网框架下,车辆自动识别、电子警察、公交智能调度等各类路网监控相关技术应用使得各个交通干线的路况信息得以实时监控和反馈,从而将拥堵情况减少到最低限度,极大地改进了城市的交通局面[13]。

物流是最早接触并应用物联网技术的行业之一,电子标签、自动识别、卫星定位、定位等相关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促使了物流系统变得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推动了行业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14]。举例来说,RFID射频识别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正在逐步推广,RFID标签现今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自动仓储管理、产品物流跟踪、产品防伪等多个方面,极大提升了供应链和物流管理水平。水资源一直是城市建设的稀缺资源,通过物联网技术,利用信息采集检测设备来对水位、水量、水质等信息进行实施采集,并通过网络传递、收集信息,大大提升了水利行业的综合管理能力,推动了智慧水利的发展。

3.2 物联网技术对城市组织系统建设的影响

城市组织系统体现的是城市社会网络的相关活动,主要包含有医疗、公共安全、教育、旅游等。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对于这些组织活动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提供了多种智慧解决方案。

在医疗领域,物联网可以通过特殊的传感器实现对病患病情的实时监测与病患信息的共享,对于病情的及时分析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各类医疗设备标签技术的采用推动了对于医疗资产的监控和管理和全产业链的跟踪,避免了大量的违规操作。在公共安全领域,物联网的实时感知、准确定位和实时监控功能极大提升了公共安全管理的效率,加速了公共安全领域的网络化,视频监控联网将成为主要的实施方向。

在旅游领域,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还将大大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在智能家居领域,物联网利用家庭网关可以实现对家庭中央控制系统、家电、照明、环境监测、影音娱乐等系统的集中控制,使不同系统的设备互相连通,汇总多种渠道信息,实现智能家居。如无线温湿度传感器、无线红外防闯探测器、无线门铃等都是物联网技术在家居领域中的应用。更进一步来说,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还将推进智能社区建设,物联网可以实现小区住户的智能家居管理以及物业异常情况的实施处理,推动社区物业管理智能化。

3.3 物联网技术对城市业务系统的影响

城市的业务系统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工作,包含政务活动与商务活动,需要政府、企业以及公众的相互协调,也是智慧城市建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物联网可以通过构建各类公共服务平台来推动各类电子政务的发展,同时也能够通过建立多样的电子商务平台来推动城市各类商务活动的健康发展。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和商务平台的构建能够破除行业壁垒,高效整合利用相关城市资源,使得城市范围内的政务和商务活动得到有力保障。

4 结语

从上述分析可知,物联网作为关键和核心的途径与技术手段,对智慧城市建设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在今后的智慧城市建设中,一方面要做好城市建设规划,设立具有前瞻性的建设目标并制定具体的实施策略,把握好新一轮技术革命带来的契机,有序推动城市升级换代;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物联网产业的技术创新与应用,不断扩展物联网技术应用领域,将物联网技术融入智慧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推动物联网技术的深度发展,提高技术的实际应用水平,大胆尝试,不断提高技术的成熟度。

中国的物联网技术起步较晚,在给智慧城市建设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当其冲的是物联网的技术标准问题,物联网上各类信息技术的交织错综复杂,系统间的接口缺乏统一标准,容易造成“信息孤岛”,使得资源不能高效利用;同时,由于我国物联网发展虽初具规模,但与距离智慧城市建设的需求还有很大一段距离,亟需提高物联网技术的稳定性和通用性,从而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此外,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主要原因在于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不足,需要不断加大物联网技术的自主研发力度。总体来讲,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技术、政策等多方资源的共同支持,而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源动力,是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得以实现的坚实基础。

摘要:以物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革命的爆发,为智慧城市建设带来了新契机。物联网技术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途径与手段,与智慧城市建设相辅相成。在对智慧城市的概念与特点,以及物联网的定义和结构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物联网技术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关系,从城市核心系统角度阐释了物联网技术对智慧城市建设各个方面的影响。

物联网对农业的影响 篇8

近年来, 物联网受到各国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的重视。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提出与物联网相关的信息化战略, 并投入巨资深入研究[2]。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开始推广应用[3,4]。物联网的体系架构由感知层、网络层、应用/中间件层组成。其中, 射频识别 (RFID) 技术是用于物联网感知层的核心技术之一, 目前处于成长阶段初期。

本文通过研究物联网的技术发展和应用趋势, 以RFID产业对化工新材料的需求为切入点, 分析物联网对化工新材料产业的影响, 提出化工新材料产业未来发展的建议。

1 物联网的应用

物联网已经应用到生活中[5], 并逐步引导工业生产向先进制造业发展[6]。

1.1 生活中的物联网

电子车辆缴费系统 (ETC) 是物联网最广泛的应用之一。我国高速公路收费处的ETC专用通道, 避免了人工收费过程, 提高了车辆通行速度。RFID识别无需直接接触物品, 且能够多物品动态识别, 因此RFID也用于物流领域。例如用在沃尔玛、Tesco、麦德龙等公司在产品供应链已广泛使用RFID技术。RFID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供应链生产力, 提高库存管理的透明度和高效, 还可以有效防止盗窃。

在物联网安防系统中, 智能报警主机通过外接多种无线传感器 (如烟感、水浸、温度、门磁、煤气、红外等) , 实现对外部环境的感知, 并高精度定位。随着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物联网安防工程全面投入使用, 物联网在我国安防领域的应用步伐正在加快。

此外, 物联网在智能家居、电力安全监测、医护、通信、环境保护、食品追溯等方面也已试用或应用。

1.2 工业生产中的物联网

随着传感、云计算、无线通信等因素不断融入到工业生产, 制造业将不断提高效率, 改善质量, 降低成本和资源消耗。物联网将把传统工业提升到智能工业的新阶段。从当前技术发展和应用前景来看, 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 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物联网应用于企业原材料采购、库存、销售等领域, 通过完善和优化供应链管理体系, 提高供应链效率, 降低成本。

(2) 生产过程工艺优化。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生产线过程检测、实时参数采集、生产设备监控、材料消耗监测的能力和水平。

(3) 产品设备监控管理。各种传感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 实现了对产品设备操作使用记录、设备故障诊断的远程监控。

(4) 环保监测及能源管理。物联网与环保设备的融合, 实现了对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污染源及污染治理各环节关键指标的实时监控。

(5) 工业安全生产管理。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矿山设备、油气管道、矿工设备中, 可以感知危险环境中工作人员、设备机器、周边环境等方面的安全状态信息, 可实现实时感知、准确辨识、快捷响应和有效控制。

2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RFID技术、传感器网络与检测技术、智能技术和纳米技术。

2.1 RFID技术

RFID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 上世纪80年代开始走向成熟。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射频信号和空间耦合传输特性, 实现对识别物品的自动识别。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 且无须人工干预, 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

RFID标签具有条形码所不具备的防水、防磁、耐高温、寿命长、读取距离大、标签上数据可以加密、存储数据容量大、存储数据更改自如等优点。

2.2 传感器网络与检测技术

传感器是物质感知物质世界的“感觉器官”, 可以感知热、力、光、电、声、位移等信号, 为网络系统的处理、传输、分析和反馈提供最原始的信息。目前, 面向物联网的传感器网络技术研究包括:先进测试技术及网络化测控;智能化传感器网络节点;传感器网络组织结构及底层协议;对传感器网络自身的检测与控制;传感器网络的安全。

2.3 智能技术

智能技术是为了有效地达到某种预期的目的, 利用知识所采用的各种方法和手段。通过在物体中植入智能系统, 可以使得物体具备一定的智能性, 能够主动或被动的实现与用户的沟通, 也是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之一。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方向包括: 人工智能理论研究;先进的人—机交互技术与系统;智能控制技术与系统;智能信号处理。

2.4 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 是研究结构尺寸在0.1~100nm范围内材料的性质和应用。纳米技术的应用, 意味着体积越来越小的物体能够连接到物联网中。这与当前电子技术要求器件和系统体积小、响应速度快、单个器件功耗小的趋势相一致。

3 物联网带来机遇

物联网的感知层、网络层、应用/中间件层的设备都需要各种材料, 特别是具有特殊性能的化工新材料。例如, 制作处于感知层的RFID标签需要半导体、基材、胶等。随着物联网技术发展、设备性能的提升、应用的推广, 物联网要求特殊性能材料, 需求量也不断增加。目前, RFID实施已处于成长阶段初期, 主要任务是降低成本, 建立和推广RFID与相关产业合作共赢的商业发展模式。

3.1 RFID市场

我国RFID产业迅速发展, 如图1所示。易观国际公司的研究表明, 2006—2009年我国RFID市场规模由42.7亿元增长到85.1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5.8%, 201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17.7亿元。在细分市场, RFID标签约占RFID市场份额的1/3[2]。

RFID在电子票证、ETC收费、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商品防伪、工农业生产管理等诸多领域开始应用。这些领域的应用正在逐步成为RFID增长强劲的市场。

3.2 RFID对化工新材料的要求及影响

RFID市场快速增长, RFID标签对原材料需求也将不断增加。半导体、导电铝膜、PET等塑料、导电银胶、聚氨酯胶粘剂等都将从RFID市场受益。另外, 随着有机RFID标签技术的成熟[7,8,9,10,11], 有机半导体、纳米尺度导电油墨等新材料也具有广阔的用途和市场前景。

RFID标签在不同应用环境下对耐化学性质、擦撞、耐水性、绝缘性、耐撞击性、柔软性等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在汽车上, RFID标签可能处在高温及湿气中;在食品及化工应用中, RFID标签可能接触高低温及酸碱性环境;在服装上, RFID标签需具备轻薄及耐重复弯曲等特质。根据客户个性化需求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发展客户定制服务, 是化工新材料产业的优势和发展方向[12,13]。充分利用物联网与化工新材料产业间的这种默契, 不仅能促进物联网的发展, 还为化工新材料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4 结论

物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 应用实例已经显示其优越性和先进性。目前, 全球物联网研究大多还是停留在概念阶段和试验阶段[14,15,16], 我国则是缺少面向应用的系统解决方案与集成创新研究;智能、纳米等一些关键技术还在不断地研发和完善;信息传输的有线/无线网络也需要进一步增强和铺展;信息传输的协议、标准和相关法规政策还有待出台和完善。因此应当以积极而谨慎的态度对待物联网。

物联网对农业的影响 篇9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移动通讯技术的广泛应用, 物联网成为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又一次浪潮。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已经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又一个崭新的增长点。本文通过物联网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给传统制造业带来的改革, 对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带来的巨大推动作用进行分析, 探讨了二者之间的相互融合, 重点对物联网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具体应用进行研究, 并提出制造企业发展的新策略。

1 物联网的概念及其关键技术

所谓物联网是美国提出的内涵丰富的物物相连的一种互联网概念,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具体内涵:第一, 互联网是物联网的主要基础, 而物联网又是互联网的延伸。第二, 物物之间的联系通信是对用户端进行的延伸和拓展。现代社会, 物联网可以充分体现对物的是被、控制、感知, 将智能处理和网络化互联形成有机的统一体, 有利于高智能决策的形成。

物联网技术是感知技术、定位技术、组网技术智能服务以及云计算等多种技术的融合, 经历了二十年的更新和升级产生了物联网的物联传输技术、感知技术、智能技术以及定位技术。

2 物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

制造业与物联网之间的融合, 主要从产品的智能化, 智能物流, 生产过程的监控和管理以及售后服务的管理等四个具体的方面表现出来。

(1) 产品的智能化。产品智能化主要体现在产品设计方面的智能化以及产品本身体现的智能化。产品设计的智能化指的是现代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科技融入产品设计的过程, 例如, 多媒体设计, 虚拟空间设计, 电脑动画设计, 数码设计, 远程设计以及图文特技等, 产品本身的智能化指的是在产品中融入电子技术, 比如植入芯片, 记录产品静态信息, 以及通过模数转换, 传感器, 来对产品的运行状态进行检测, 使产品可以实现功能上的智能化。在智能冰箱中植入芯片, 可以让冰箱通过条形码完成视频的识别, 可以提示使用者每天需要食用的食品, 还可以提示营养成分是否搭配合理, 提示商品是否在保质期内, 缺少食物的时候还可以提示应该及时补充购买。

(2) 生产过程的监控和管理。产品的生产线, 可以实行实时的坚决空, 通过物联网技术来采集生产线上的质量信息, 生产信息, 产量信息, 异常信息, 公示信息, 监控生产的整个过程, 并对生产计划进行及时的调整, 对产品质量进行强化管理, 借以实现产生流程的可视化, 逐步实现精细化管理。对于设备的监控, 是通过现场总线来进行设备运行状态的数据采集, 对异常现象进行维护、诊断以及调整。

(3) 职能物流。现阶段, 通过物联网科技, 例如条形码、RFID等, 可以实现物料以及半成品和产品的数量、位置等信息进行转却的周期监控, 从物流拓展到工厂残酷的庆典, 产品的配送, 车辆的调度, 物流的结算, 车辆的跟踪, 物流的监控等, 借以提高物流的流通效率, 降低库存, 实现特殊要求货品的检测和防伪。

(4) 售后服务管理。售后服务管理是通过无线网络来获取产品的运行信息, 借以实现在线售后, 提高服务水准。

3 物联网大环境下制造企业的发展策略

(1) 正确认识物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带来的影响。物联网是我国大力支持的新型互联网技术, 对于制造业具有十分总要的影响, 对制造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 企业一定要正确的认识物联网和制造业之间的融合带来的影响, 积极的应对变革中的新形势, 有利于制造业的发展。

(2) 推动物联网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 发展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对于自造企业自身来讲, 必须要积极的推动信息化建设, 借以促进互联网技术与信息技术之间的融合, 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也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和动力。

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 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柔性和敏捷性, 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从而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信息化可以改善企业产品的费研发实践, 成本、环境以及知识含量等。

(3) 物联网必须注重应用过程中的信息安全。现阶段, 制造企业的控制系统一般通过局域网或者专网来运行, 网络的本身对外来信号进行了评比, 阻挡了外部潜在攻击, 为满足实时性会导致工业通信会倾向于将加密放在第二位功能上。在物联网的大环境下, 很多设备信号需要通过公共网络来实现, 这就造成了制造企业网络的巨大隐患。要想确保信息安全, 首先, 要确保感知节点安全。其次, 要确保客户隐私安全以及数据安全。数据的采集和传输都容易受到非法竞争者的破坏和盗窃, 如果不能充分的加以重视, 就会带来企业的巨大经济损失。

4 总结

综合以上, 物联网对制造业有着巨大的影响, 本文主要针对物联网与制造企业之间的融合进行分析, 从产品的智能化, 只能物流, 生产过程的管理和监控以及售后服务的管理等四个具体的方面进行论述, 并提出制造企业在物联网大环境下的具体发展策略, 借以促进新形势下我国制造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摘要:现代社会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的发展, 物联网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主要针对制造业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进行探讨, 分别从产品的智能化, 智能物流, 生产过程的监控和管理以及售后服务管理等几个方面的应用进行探讨, 并提出物联网大环境下制造企业发展的应对策略, 借以正确的认识物联网对于制造业带来的巨大影响, 从物联网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推动, 以及信息安全等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制造业,物联网,信息技术,发展,研究

参考文献

[1]姚旭东.国内外物联网技术发展的比较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12.

[2]师源.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供应链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D].武汉科技大学, 2012.

[3]张幸花.物联网技术开启系统集成企业营销新纪元[J].企业经济, 2012, 08:64-68.

[4]罗晓东.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商城构建探析[J].企业经济, 2012 (09) :95-97.

[5]陈劲松.浅谈制造业与物联网技术的融合[A].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 2010:6.

[6]王明威, 杨秀梅, 朵琳.食品制造业与物联网技术融合的案例分析[A].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 2010:5.

[7]赵富安, 赵宇.物联网技术浅析[A].四川省通信学会.四川省通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四川省通信学会, 2012:4.

物联网对农业的影响 篇10

物联网是当前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的热点领域。物联网企业常以团队形式运作,以知识型研发团队为工作单位,其内部成员间形成的交互记忆系统( transactive memory system,TMS) 可以使成员的不同专长、技能和经验被有效利用,更好地解决组织面临的复杂问题,促进物联网技术、知识或服务的创新。

因此,本研究以物联网研发团队员工为例,从心理资本角度出发,引入团队领域的交互记忆系统理论,探讨事务型心理资本、交互记忆系统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目的在于培养员工自信、乐观、满怀希望、强坚韧性的心态,消除其心理顾虑及消极情绪,促进团队中交互记忆系统的形成,增加员工间的交流与协作,从而提升创新绩效。

一、理论基础和研究假设

( 一) 心理资本

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自我效能、乐观、希望、韧性[1]。心理资本超越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关注的是 “你是什么样的人” ( 现实自我) 和 “你打算成为什么样的人”( 可能自我)[2]。

由于学者们对心理资本的界定、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的不一致,学术界对心理资本的测量维度和所开发的测量工具存在各种差异,尚未达成一致。国外学者对心理资本维度的界定主要包含:自尊、控制点、情绪稳定性、希望、乐观、自我效能感( 自信) 、 韧性、 诚信( Goldsmith,1997;Judge,2001; Cole,2006; Jensen,2003; Letcher,2004; Page,2004; Larson,2004; Luthans,2005;Avey等,2006) ; 而国内学者采用的测量维度则主要包含: 事务型心理资本( 奋发进取、坚韧顽强、乐观希望、自信勇敢) 、人际型心理资本( 包容宽恕、谦虚诚恳、感恩奉献、尊敬礼让) 、冷静、希望、乐观、自信、情绪智力( 柯江林、孙健敏等,2009; 惠青山,2009; 张宏如,2010 ) 。纵览已有文献,国外学界对心理资本的划分采用最多的是Luthans ( 2005 ) 开发的自我效能、 希望、 坚韧、乐观四维度量表,而本土量表中的事务型心理资本维度与之类似。考虑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本研究选取本土量表中的事务型心理资本部分作为研究变量的测量量表。

( 二) 交互记忆系统

交互记忆( transactive memory,TM) 指的是对来自不同知识领域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检索和交流活动的共享的认知劳动分工[3]。Wegner将交互记忆系统定义为每个成员所拥有知识的总和( 知识存量) ,以及关于谁知道什么的集体意识( collective mind) 。张钢、熊立( 2007) 认为交互记忆系统也可以看做是团队成员之间形成的一种彼此依赖的,用以获得、储存、运用来自不同领域知识的合作型分工系统,这种机制可以解释团队知识处理过程[4]。Kyle Lewis和Benjamin Herndon( 2011) 认为交互记忆系统具有对谁知道什么的共享的理解以及差异化的知识[5]。Brandon和Holling-shead ( 2004) 进一步指出团队中完整的交互记忆系统形成,不仅是线性的,而且是循环发展的。可见,交互记忆系统具有差异化的知识、交互的编码、存储、检索过程和运作的动态性。

交互记忆系统理论已经用于各种群体和团队的研究,包括实验室群体( Liang等,1995) 、软件开发团队( Faraj和Sproull,2000) 、咨询小组( Lewis, 2004 ) 、 产品开发团队( Akgün等,2005) 、高层管理团队( Rau,2005 ) 、应急反应小组( Majchrzak等,2007) 、日托组( Peltokorpi和Manka,2008) 、麻醉队( Michinov等,2008 ) 、空中交通管制队( Smith - Jentsch等,2009) 及全球销售团队( Yuan等,2010) 。本研究将以物联网研发团队为调查对象,进一步开拓交互记忆系统理论的研究领域。

( 三) 创新绩效

关于创新绩效的界定及测量维度,目前学术界没有较为统一的标准。 Hagedoom和Cloodt( 2003) 指出: 狭义创新绩效是指企业将发明创造引入市场的程度,如新产品、新服务的引入率; 广义创新绩效是一个过程,包括发明产生、专利和产品研制开发以及新产品引入市场,涵盖企业从创新概念到产生市场效益之间的整个轨迹过程所产生的发明绩效、技术绩效和创新绩效[6]。宋超( 2012) 将创新绩效界定为 “在执行产品开发、工艺改良、市场改进等创新任务过程中,企业创新特点、竞争水平和盈利性等方面所达到的程度”[7]。侯二秀( 2012) 进一步将知识员工的创新绩效定义为: 知识员工为了提升角色绩效、群体和组织绩效,有目的的创造、促进和实施新思想的行为。知识员工的创新绩效是通过其个人创新行为来体现的,它不仅指个体创新构想本身,还包括创新思想的产生、推广和实现等内容[8]。

( 四) 心理资本、交互记忆系统与创新绩效的关系

1. 心理资本与交互记忆系统

吴雪娜( 2010) 的研究表明领导心理资本对领导信任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闵锐( 2011) 验证了信任和心理资本之间具有相关性。于兆良、孙武斌( 2011) 发现个体心理资本能够通过示范效应促进团队心理资本( 包含四种要素: 团体效能感、共同愿景、信任、合作) ,二者形成螺旋式上升态势[9]。莎日娜( 2011) 的研究表明研发团队中团队成员心理资本对交互记忆系统有显著影响,其中,心理资本各维度对交互记忆系统的专长维度有显著正向影响,自信、希望、乐观对可信和协调维度有显著正向影响。周浩( 2011) 认为心理资本本质上是员工各种积极心理以及相应的积极行为的总和,会直接影响同事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协作[10]。组织内成员的沟通、交流、合作直接影响相互间了解彼此知识的差异化结构( 专长) ,影响成员对其他成员知识的依赖( 信任) ,影响成员间有效的知识处理( 协作) 。综上,我们认为心理资本与交互记忆系统具有正相关关系。

本研究采用柯江林、孙健敏、李永瑞( 2009)开发的二阶双因素结构的本土心理资本量表,将事务型心理资本分为: 奋发进取、坚韧顽强、乐观希望、自信勇敢四个维度,这种划分方式与Luthans ( 2005) 开发的西方心理资本量表四维度( 自我效能、希望、坚韧、乐观) 非常类似。据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 事务型心理资本与交互记忆系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假设1a: 奋发进取与交互记忆系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假设1b: 坚韧顽强与交互记忆系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假设1c: 乐观希望与交互记忆系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假设1d: 自信勇敢与交互记忆系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假设1e: 事务型心理资本与专长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假设1f: 事务型心理资本与信任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假设1g: 事务型心理资本与协作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2. 心理资本与创新绩效

Griffith和Jakari N ( 2010) 研究发现员工心理资本与绩效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11]。柯江林、孙健敏等( 2010) 的研究进一步发现人际型心理资本与事务型心理资本的各子维度与任务绩效、周边绩效的相关性均达显著正相关。刘婷( 2011)的研究证实,心理资本与创新行为显著正相关,且心理资本的两个维度自我效能、希望与创新行为达到显著正相关。李美芳( 2011) 以知识型员工为样本,得出心理资本与创新行为显著正相关,并且心理资本各维度( 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韧性) 与创新行为各阶段显著正相关。吴庆松( 2011) 认为心理资本通过自我效能、希望、乐观、韧性等四个主要要素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产生正向的影响。侯二秀、陈树文( 2012) 研究得出知识型员工心理资本的任务型、关系型、学习型、创新型四个维度通过内在动机和心理契约间接影响创新绩效。

本研究以物联网研发团队为调查对象,其任务特征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心理资本的提升不仅有利于成员更好地施展个人能力,克服困难和挑战,顺利完成任务,还可以加强成员的交流与合作,增进彼此了解和信任,因地制宜地将各自的知识有效整合,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任务绩效与工作绩效的提升势必带来创新绩效的提升。据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 事务型心理资本与创新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假设2a: 奋发进取与创新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假设2b: 坚韧顽强与创新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假设2c: 乐观希望与创新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假设2d: 自信勇敢与创新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3. 交互记忆系统与创新绩效

Moreland等( 1996 ) 通过实验的方法证明工作团队能够形成交互记忆系统,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业绩[12]。Wenger ( 1999) 认为交互记忆系统能使成员迅速获得广泛领域的专业知识,促进隐性知识的转移及创新想法的产生,进而提高团队绩效。Faraj ( 2000) 和Austin ( 2003) 的研究同样表明,交互记忆系统可以使组织性团队表现得很好, 有助于提升团队绩效[13 - 14]。 Lewis等( 2005) 进一步指出,交互记忆系统能将团队成员的知识转移到相同领域的其他任务中去,进而激活团队原有知识并产生创新。Gino等( 2010) 及薛会娟( 2010) 证实交互记忆系统对个体创造力和团队创造力都有积极影响,创造力的提升必定会带来相应的创新成果。 Ali E. Akgün等人( 2005) 研究发现交互记忆系统对新产品的成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任务复杂性越高,促进作用越大[15]。Christina Schmickl和Alfred Kieser ( 2008)认为交互记忆系统不仅可以应用到渐进式的创新,而且还可以应用到更加激进、根本的创新中去[16]。李凯广( 2010) 研究了知识共享、交互记忆系统、创新绩效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发现交互记忆系统与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交互记忆系统的专长和可信两个维度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显著。樊钱涛( 2012) 的实证研究表明集群交互记忆系统在知识溢出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关系中具有显著正向调制作用。据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 交互记忆系统与创新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假设3a: 专长维与创新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假设3b: 信任维与创新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假设3c: 协作维与创新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4. 交互记忆系统的中介作用

已有研究证实了交互记忆系统在团队学习与团队绩效间起中介作用[17],在成员异质性与团队绩效间起中介作用[18],在人际信任与创新绩效间发挥中介作用[19],在社会网络与团队有效性和团队绩效间起中介作用[20],在企业研发团队非正式网络与团队绩效间起中介作用[21],但是对于交互记忆系统在心理资本与创新绩效间是否起到中介作用还缺乏研究。据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4: 交互记忆系统在事务型心理资本与创新绩效之间的作用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20. 0 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等,采用AMOS20. 0 进行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并分析中介效应。

( 一) 调查样本

本研究以物联网企业研发团队员工为调查对象,样本选取集中于南京、无锡、苏州等城市和地区的物联网科技园,以及中兴通讯、朗讯科技等物联网领域骨干企业1。本研究通过现场和邮寄的方式发放和回收问卷,共发放问卷200 份,回收200份,有效问卷172 份,有效回收率为86% 。其中66. 3% 为男性,91. 9% 的人处于20 - 35 岁之间,50. 6% 的人为硕士学历,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则高达94. 2% ,表明物联网研发团队员工具有男性居多、年轻化、高学历的特点。

( 二) 测量工具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用于受试者填写个人基本情况,以便做描述性统计。第二部分为量表部分,包含事务型心理资本量表、交互记忆系统量表、创新绩效量表,所有量表均采用Likert五点尺度法测量,按照“非常不符合”、 “比较不符合”、 “一般”、 “比较符合”、“非常符合”,分别计1、2、3、4、5 分。

事务型心理资本的测量采用柯江林、孙健敏、李永瑞( 2009) 开发的本土心理资本量表中的事务型心理资本短版量表,共20 个题项,包含奋发进取、坚韧顽强、乐观希望和自信勇敢四个维度。使用一部分样本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删除不理想题项( 10、14、15、19) ,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 α 值为0. 880,四维度的 α 值分别为0. 817、0. 822、0. 809 和0. 778。

交互记忆系统的测量采用Lewis ( 2003) 开发的专长、信任、协作三维度测量量表,共15 题项。使用一部分样本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删除不理想题项( 2、9、11) ,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 α 值为0. 898,三维度的 α 值分别为0. 770、0. 870 和0. 841。

创新绩效的测量采用侯二秀( 2012) 的量表,并结合Scott和Bruce ( 1994) 、Janssen ( 2001) 、Zhou和George ( 2001 ) 设计的5 题项知识员工创新绩效量表进行了修正,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 α值为0. 853。

三、研究结果

( 一) 变量相关性分析

变量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1 所示,事务型心理资本及其各维度与交互记忆系统显著正相关,事务型心理资本与交互记忆系统各维度显著正相关,事务型心理资本及其各维度与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交互记忆系统及其各维度与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假设1、1a、1b、1c、1d,1e、1f、1g、2、2a、2b、2c、2d、3、3a、3b、3c均得到验证。

( 二) 路径分析与中介效应检验

根据温忠麟、侯杰泰和张雷( 2005) 的中介模型设定方法,如果在变量X对变量Y的关系中,变量X需要通过变量M来影响变量Y,则称M为中介变量( mediator) 。通过以下方程表示变量间关系:( 1) Y = c X + e1;( 2) M = a X + e2;( 3) Y = c'X + b M + e3。为了检验中介变量的存在,首先要检验自变量X到Y的回归系数c是否显著,若显著才能进入下一步中介效应的检验。本研究采用依次检验法,即分别检验c、a、b和c' 的显著性。

第一步检验Y = c X + e1的系数c,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事务型心理资本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是否显著。建立回归关系模型图,根据原始模型运行结果中M. I. 修正指标值及Par Change估计参数改变量,判断e6与e7之间可能有某种程度的共变关系,增列二者间共变关系得到修正模型图1。

注:**表示p<0.01,*表示p<0.05。

根据吴明隆( 2010) 整体模型适配度评价标准,要求简约适配指数 χ2/ df大于1 且小于3; 绝对适配度指数RMSEA小于0. 08,GFI大于0. 90;增值适配指数CFI、IFI、TLI大于0. 90[22]。由表2可见,修正后回归关系模型图拟合良好。

由表3 可见,回归系数c的值为0. 748,且达到显著。因此,进行下一步检验。

第二步依次检验M = a X + e2,Y = c'X + b M +e3的系数a、b和c' 的显著性,建立中介效应模型。分析结果见图2。

注: ***表示p < 0. 001。

由表4 可见,基本模型拟合效果良好。图2 显示事务型心理资本对交互记忆系统的路径系数为0. 81,交互记忆系统对创新绩效的路径系数为0. 62,事务型心理资本对创新绩效的路径系数为0. 26。如表5 所示,引入交互记忆系统变量后,事务型心理资本对交互记忆系统的回归系数a显著,交互记忆系统对创新绩效的回归系数b显著,而事务型心理资本对创新绩效的回归系数c' 不显著,因此交互记忆系统在事务型心理资本与创新绩效间起到完全中介效应。

注: ***表示p < 0. 001,**表示p < 0. 01。

删除不显著路径得到修正模型图3,事务型心理资本对交互记忆系统的路径系数为0. 83,交互记忆系统对创新绩效的路径系数为0. 85。表6 显示修正模型拟合指数良好,表7 显示路径系数都达显著,因此假设4 得到验证。

以上分析表明: 事务型心理资本对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 事务型心理资本对交互记忆系统有显著正向影响; 交互记忆系统对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 事务型心理资本通过交互记忆系统对创新绩效产生影响,即交互记忆系统在事务型心理资本与创新绩效间起到完全中介效应。

注: ***表示p < 0. 001。

四、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以物联网研发团队员工为调查对象,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探讨了研发团队员工事务型心理资本、交互记忆系统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得到以下研究结论:( 1) 事务型心理资本及其各维度与交互记忆系统显著正相关;( 2) 事务型心理资本与交互记忆系统各维度显著正相关;( 3) 交互记忆系统及其各维度与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 4)交互记忆系统在事务型心理资本与创新绩效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因此,物联网企业在考虑到团队成员心理资本对于创新绩效的积极影响作用时,还需要考虑心理资本对于交互记忆系统的促进作用,以及交互记忆系统对创新绩效的积极影响。交互记忆系统的完全中介作用表明,心理资本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是通过交互记忆系统产生的,因此企业在培养员工积极心理资本的同时,还需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与协作,促进交互记忆系统的形成。

本研究的贡献在于验证了本土心理资本量表与西方交互记忆系统量表在特定调查对象———物联网研发团队员工中的信度和效度,进一步丰富了其调查对象的领域,开拓和验证了交互记忆系统与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为今后研究提供一些理论支撑。不足之处在于: ( 1) 样本量偏少,研究可靠性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影响;( 2) 问卷采用的是截面数据,未来可以通过纵向研究验证交互记忆系统的效应;( 3) 心理资本量表只选取了本土心理资本量表( 包含事务型和人际型心理资本两个二阶因素) 中与西方心理资本量表具有类似维度的事务型心理资本部分,后续研究可以继续探讨中国情境下,人际型心理资本、交互记忆系统与创新绩效的关系。

( 二) 启示

在招募员工时,企业管理者不仅要考虑其知识技能,还要考量其心理状态,可以通过相关测验选择心理资本水平较高的员工。心理资本水平较高的员工在今后投入工作时更有可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迎接挑战。

在培养员工时,管理者应针对本企业研发人员的特点,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方案,如岗位培训、科研院所代培、新项目研发培训、学术交流等,提升研发人员的知识面,增强竞争力。此外,还可以在工作之余组织员工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如户外拓展、非正式午餐等。这些培训和活动可以使员工在轻松的环境中得到沟通与交流,促进员工相互了解,增进对彼此的信任,有利于员工投入工作时能有效地整合多样化的知识处理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团队中交互记忆系统的形成,进而提升创新绩效。

浅谈物联网在智能农业的相关应用 篇11

【摘 要】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猛的发展,农村信息化成为一种趋势,物联网技术成为智能农业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主要阐述了物联网与智能农业的相关内容,并分析了物联网在智能农业应用的必要性。

【关键词】物联网;智能农业;应用;

【中图分类号】F28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3-0173-02

1、物联网的概述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英文名“The Internet of things”。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

2、智能农业系统概述

2.1 智能农业系统架构

智能农业系统的总体架构分为传感信息采集、视频监控、智能分析和远程控制四部分。如图1所示。

(1)数据采集系统。主要负责温室内部光照、温度、湿度和土壤含水量以及视频等数据的采集和控制。温度包括空气温度、浅层土壤温度(土下2 cm)、深层土壤温度(土下5 cm)三种;湿度主要包括空气的湿度、浅层土壤含水量(土下2 cm)、深层土壤含水量(土下5 cm)三种。数据传感器的上传采用ZigBee和RS485两种模式。根据传输方式的不同,温室现场部署分为无线版和有线版两种。无线版采用ZigBee发送模块将传感器的数值传送到ZigBee节点上;有线版采用电缆方式将数据传送到RS485节点上。无线版具有部署灵活,扩展方便等优点;有线版具有高速部署,数据稳定等优点。

(2)视频采集系统。该系统采用高精度网络摄像机和全球眼系统进行紧密融合,系统的清晰度和稳定性等参数均符合国内相关标准。

(3)控制系统。该系统主要由控制设备和相应的继电器控制电路组成,通过继电器可以自由控制各种农业生产设备,包括喷淋、滴灌等喷水系统和卷帘、风机等空气调节系统等。

(4)无线传输系统。该系统主要将设备采集到的数据,通过3G网络传送到服务器上,在传输协议上支持IPv4现网协议及下一代互联网IPv6协议。

(5)数据处理系统。该系统负责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存储和信息处理,为用户提供分析和决策依据,用户可随时随地通过电脑和手机等终端进行查询。

2.3系统特点

(1)涉及技术门类多。系统融合了3G、HTTP、宽带、物联网、传感器等国内前沿技术,具备开展商业运营的能力。

(2)可扩展性强。管理控制与媒体流分离的架构设计,消除系统平台形成瓶颈的缺陷,使得系统能够支持大容量部署。

(3)可靠性高。系统从硬件到软件实现冗余设计,无单点故障,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4)安全性好。系统具有完整的端到端鉴权、加密体系以及用户行为的审计记录功能,最大程度的保证监控网络和用户使用安全。

(5)兼容性强。采用国际标准,专门设计了多种终端接入和网络协议的协商功能,可以兼容多种编码格式。

(6)超准确性。系统对于关键的控制部分采用先进的控制算法,保证了系统的准确性。

(7)通用性好。系统支持多种终端和操作系统。

(8)计费灵活。系统具有完善的后台支撑系统和灵活的计费方式。

3、物联网运用于智能农业的必要性

物联网是以感知、识别、传递、分析、测控等技术手段实现智能化活动的新一代信息化技术,其特征是通过传感器等方式获取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结合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网络进行信息传送与交互,采用智能计算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提高对物质世界的感知能力,实现智能化决策和控制。因此,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既是智能农业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农业的强大技术支撑,同时,智能农业的发展也将为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提供无限广阔的市场。

3.1 物联网技术是智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智能装备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物联网等技术是实现农业集约、高效、安全的重要支撑。这些技术在农业中广泛应用,可实现农业生产资源、生产过程、流通过程等环节信息的实时获取和数据共享,以保证产前正确规划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产中精细管理而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节本增效;产后高效流通并实现安全追溯。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将会解决一系列在广域空间分布的信息获取、高效可靠的信息传输与互联、面向不同应用需求和不同应用环境的智能决策系统集成的科学技术问题,将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助推器和加速器,也将为培育物联网农业应用相关新兴技术和服务产业发展提供无限商机。农业物联网在提升农业智能化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将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3.2 物联网技术推动农业信息化、智能化

物联网对农业的影响 篇12

1 我国农产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农产品安全问题是指经过“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 所得到的农产品被消费者食用后, 对其身体健康所表现出来的显性或者隐形危害。

1.1 农产品生产者大量使用农药化肥

1.1.1 农药污染。据调查, 目前市场上流通的农药过多过乱, 农民无法辨别行之有效的农药, 便秉着“越毒越高效”的原则, 乱用高毒性高残留的药品[2]。据统计, 从1990 年起, 我国的农药生产量仅次于美国, 使用量居世界第一[3], 农药商品使用量从1988年的4.3×105t增加到2014年的1.8×106t, 增加了1.4×106t, 增幅为326.4%。

1.1.2 化肥污染。我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产国、施用国和纯进口国。“中国的化肥使用强度是罕见的, 耕地不足世界的1/10, 但氮肥的用量近乎占全球的30%”[4]。除此, 化肥的施用配比不科学, 我国2013 年化肥施用量为5.9×107t, 氮肥施用量为2.4×107t, 磷肥用量为8.3×106t, 钾肥施用量为6.3×106t, 氮、磷、钾肥施肥比为1:0.35:0.26, 而世界氮、磷、钾肥平均配比为1:0.4:0.27。

1.2 农产品经营者造就“二次污染”

农产品在到达消费者手中之前, 会先到达经营者手中, 经营者常会为了获取最大利益, 对农产品进行不合法的措施。主要危害可以分成物理污染和化学污染。

1.2.1 物理污染。农产品的物理性污染通常指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杂质超过规定的含量所引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5]。在存储过程中, 会受到苍蝇、鼠类、动物毛发和粪便等对农产品的污染, 而在运输过程中会遭到运输工具、不洁的铺垫物和遮盖物等的污染。此外, 物理性污染还包括对农产品进行掺杂、掺假, 商家为了非法获取更大利润, 人为地往农产品中加入杂物和污染物。

1.2.2 化学污染。因化学物质对农产品的污染造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为农产品的化学性污染[5]。在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 为了改善其外观、质地、延长保质时间、增加可买性, 通常会采取一些加工储藏技术, 而这些技术通常会产生一些有毒有害物质, 对人体健康产生巨大危害。常见的有毒物如表1所示。

除了加工造成的化学污染之外, 农产品的包装材料因为与农产品直接接触, 如果使用不健康的材料, 一些化学成分就可能转移到农产品中, 对其造成严重污染。农产品经营者常出于私利, 在知情的状态下人为地污染农产品, 不顾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对社会造成恶劣的影响。2011 年的食物中毒事件报告中, 化学性食物中毒事件的死亡人数最多, 占总数的41.61%[6]。

1.3 农产品消费者维权意识差

信息不对称会导致投机行为的发生, 即买方 (消费者、经营者) 在无法确认农产品质量或者为了获取信息成本较大的情况下, 卖方 (生产者、经营者) 会借机投机取巧、非法获利[7]。为了了解消费者对于在购买到有质量问题的农产品后的维权情况, 本研究就消费者维权意识、维权渠道、维权成功率等三个方面做了实证调研, 为了样本选取的随机性, 调查问卷分为纸质和电子版两种问卷形式。纸质的调查问卷在山东省泰安市和辽宁省海城市两个地点展开, 主要选取超市门口、农贸市场、公交车站等地为发放地点。电子版的调查问卷, 主要选取经常上网的人群, 包括学生、公职人员、企业人员、银行人员等各行各业的消费者。调查对象选取的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消费者, 调查问卷共发放纸质版300 份, 电子版300 份, 共选取了其中480份有效问卷。

经统计, 消费者在购买的农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 其维权意识选择为:51.22%选择 (A) 依法维权, 但不会采取进一步行动;19.51%选择 (B) 用法律武器与商家斗争到底, 直到权益得到维护;24.39%选择 (c) 自认倒霉, 认为花费人力物力来解决不值得;4.88%选择 (D) 不确定, 要依据所购买的农产品价值来决定维权与否。对于维权途径的选择:14.32%选择 (A) 向监管部门或是相关机构投诉;0%选择 (B) 向法院等机构提起诉讼;78.05%选择 (C) 与商家协商解决;7.63% 选择 (D) 求助媒体曝光。 在维权之后:63.41%维权成功, 36.59%维权失败, 其中向监管部门或是相关机构投诉的成功率为31.71%, 向法院等机构提起诉讼的成功率为0, 与商家协商解决的成功率为51.22%, 选择求助媒体曝光的成功率为17.07%。关于维权失败的原因:39.02%表示是因为 (A) 没有直接证据, 卖家不承认, 26.83%表示 (B) 损失较小, 政府机构不受理, 34.15%表示 (C) 诉讼时间长、花费大, 消费者中途放弃。在对消费者认为维权最有效的途径进行调查时发现, 58.54%的消费者认为向工商消协等部门进行投诉最有效。具体如图3所示。

由上图可以看出, 半数以上的消费者在遇到农产品质量问题时, 会依法维权, 但是选择用法律武器斗争到底的却占极少数, 原因大多是在购买农产品时没有留下足够的证据, 或者投诉费事费力, 即使维权到底, 也未必得到好的结果。关于维权渠道, 近八成的受访者选择跟商家协商解决, 只有不到两成的受访者选择向监管部门或相关机构投诉, 没有受访者表示在购买农产品使自身利益受损时会向法院等机构提起诉补偿诉讼, 还有少部分受访者会求助于媒体。

2“互联网+农业”在解决农产品安全问题上的作用

“互联网+农业”作为互联网和农业相结合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 势必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导和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 对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也将产生重大影响。

2.1 生产模式智能式, 有利于农产品增产增效

“互联网+农业”生产模式智能式是指通过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 来实现农业的精准生产, 并促进劳动力、劳动工具和生产要素发生本质性的改革, 在农业生产领域彻底改造升级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新型生产模式[8]。

2.1.1具有增产增效、保证农民增收的作用。在农业生产领域运用物联网技术, 将大量的传感器安置在农业生产现场, 随时随地地采集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参数, 并监控农产品的生长状况情况, 然后将采集到的信息进行整合、处理、分析, 确定了问题后, 通过智能系统及时遥控农业设备的开启或关闭[9]。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

农业智能生产式以科学技术为导向、以软件操作为中心, 逐步摆脱传统农业中以人力为中心、依托孤立机械操作的生产方式, 从而能大力促进农业的增产增效。据文献研究, 目前国外已将物联网技术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比如荷兰设施蔬菜平均年产量达到7.5×105kg/hm2, 是我们国家的3~4倍。

2.1.2具有减药减肥、保证农产品安全的作用。农业智能生产式, 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病虫害的远程诊断, 定时、定量、定位地使用化肥、农药, 极大地降低了乱用滥用情况。并且, 随着科研技术的发展, 越来越多地无毒害可降解的农药化肥问世, 更是促进了农产品的安全和环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2.2 生产环节可见式, 有利于农产品增产增效

“互联网+农业”生产环节可见式是指, 运用互联网思维创造出来的一种透明的供应链体系, 即全程可追溯系统, 通过这种系统, 消费者可以了解农产品的各个环节, 真正实现农产品安全的可视化, 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2.2.1具有避免信息不对称、保证消费者知情权的作用。传统农业中, 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是完全独立的, 造就了买方与卖方的信息不对称, 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巨大瓶颈。而全程可追溯系统, 可以保证农产品的每个环节都有24小时的视频, 消费者、生产者、经营者之间真正实现了信息互享, 各种投机倒把行为都暴露在了阳光下。全程可追溯系统流程如图3所示。

2.2.2具有减少农产品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的作用。全程可追溯系统的作用是“生产、经营、销售全记录, 问题、责任可追究, 信息、流向可追溯”, 农产品的生产者要将产品的生产过程信息全部如实记录下来, 形成生产全过程档案, 档案内容要包括生产资料信息、生产过程信息, 尤其是农药、化肥的使用情况[10], 这将大大减少农药、化肥对农产品的污染问题。农产品的经营、加工者也要将加工原材料、食品添加剂、加工批次、质量检查、包装用具等如实记录下来。还有销售者, 要记录下来农产品销售的信息, 比如销售给谁、销往何处以及运输过程的信息, 包括运输工具、运输路线、运输环境等。在农产品发生质量问题时, 可保证消费者通过可追溯系统找出有问题的生产者、经营商, 追究相关责任。

2.3 销售渠道变革式, 有利于农产品降价创品牌

“互联网+农业”销售渠道变革式是指运用互联网思维, 打造农产品电商平台, 改变传统农产品的线下销售模式, 转变为线上营销与销售。

2.3.1 具有升级销售模式、降低农产品价格的作用。农产品电商可以缩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时空、地域、季节等之间的距离[13], 让生产者的农产品直接送达消费者手中, 从而省去许多流通环节, 进而降低了农产品的成本, 传统农业销售模式需要三级到四级的经销环节, “互联网+农业”销售模式可以做到一步到位, 农产品的利润就高了。同时, 互联网可以运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的需求, 按需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从而避免农产品的滞销, 做到农产品的零库存。

2.3.2 具有低成本营销、树立农产品安全健康品牌的作用。“互联网+农业”最大的优势就是营销,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如今社会上充斥着各种社交媒体和通讯软件, 这无疑为农产品营销提供了便捷入口, 像微博、微信、QQ等社交软件, 都是农产品的免费营销资源, 并且涉及面广、影响力大[14]。互联网人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 精准定位营销对象, 避免无目的性营销;同时帮助生产者与消费者实现亲密互动, 有助于建立信任关系, 并且可以根据消费者的用后体验, 及时改进农产品质量。传统农业除了单一的营销模式,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缺乏农产品品牌, 这就导致了农产品的附加价值低。互联网低廉的销售成本, 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品牌。如2012 年, 农产品电商如雨后春笋般全面迸发, 当年年底销售额便达到近2×1010元, 到2014年, 销售额已超过1×1011元, 农产品品牌也越来越多, “淘宝网上的特色中国”便汇聚了上百个农产品品牌。

3 结论

上一篇:持续更新下一篇:智能箱式变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