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的发展趋势

2024-05-13

物联网的发展趋势(共12篇)

物联网的发展趋势 篇1

0 引言

物联网 (the Internet of things) 是通过射频识别 (RFID) 、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光热敏器件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 将物件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等功能的一种网络。

它把新一代的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 具体地说, 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 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 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 在这个整合的网络当中, 存在很强大的计算机群, 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进行管理和控制, 在这个基础上, 人类可以用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 达到“智慧”状态, 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 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1 物联网基本概念

1.1 物联网的原理

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 利用射频识别装置RFID、红外线感应器、无线网络传感器等技术构造了一个覆盖世界万物的网络互动架构。在这个网络中, 物与物之间能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为干预, 其是实质是利用射频识别RFID技术, 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与物的自动识别、信息鉴定、信息互递及信息分享。

而RFID正是能让物品“开口说话”的一种技术, RFID标签中存储着规范而具有互用性的信息, 通过无线数据通信网络, 把他们自动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统, 实现物与物之间的识别, 进而通过开放性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 实现对物的“透明”管理。

1.2 物联网的组成

1) 物件通过传感器联网;

2) 互联网协议栈;

3) 物件网站。

1.3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国际电联报告中提出物联网的关键性应用技术包括:RFID、智能技术 (如智能家庭和智能汽车) 、传感器等, 另外物联网的技术还包括嵌入式系统, 无线传感器网络遥感、人工智能, 3G通信等。

2 物联网的发展

2.1 物联网在全球的发展

2005年, 国际电联联盟 (ITU) 发布《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并预测, 物联网的建立将会带来几亿量级的信息设备, 30亿量级的智能电子设备, 5000亿级的微处理器, 万亿级以上的传感器需求, 其是下一个万亿级信息产业引擎, 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后的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

2009年1月28日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地球”, 此概念一经提出, 即得到美国各界的高度关注, 甚至有分析认为IBM公司的这一构想极有可能上升至美国的国家战略。

2.2 物联网在中国的发展

物联网真正引起中国公众的关注, 则是从2009年8月开始的, 在此以前, 国内的一些企业和高等院校已经在研发有关传感器和传感器网的产品。

2009年8月7日下午,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了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研发中心考察指出, 有三件事可以尽快去做:一是把传感系统和3G中的TD技术结合起来;二是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 加快推进传感网发展;三是尽快建立中国传感信息中心, 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温家宝于同年11月3日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讲话, 将物联网列为国家五大新型战略产业之一。

2010年3月5日, 温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 “物联网”首次被写进政府报告中。

据悉, 中国已经规划2020年之前投入近4万亿元资金用于物联网研发。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已经把物联网发展作为2010年我国信息产业确定的三大发展目标之一。

3 物联网与智能交通

随着国内机动车的拥有量不断增长, 交通的智能化已经成为不可抵挡的趋势, 智能交通正伴随着物联网向新一代的智能交通发展。

基于无线传感网下的智能交通, 在交通信息采集方面, 其终端节点通过采用非接触式地磁传感器来定时收集和感知区域内车辆的速度, 车距等信息。

4 物联网与环境监控

环境监控是物联网技术应用最早也是最成熟的领域,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企业超标排污, 生态环境质量恶化问题开始凸现, 保护环境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

目前, 全国共建成省市级污染监控中心306个, 共对12 665家企业实施了自动监控。

5 物联网与智能家居

智能家居可以帮助主人尽量利用时间, 使家庭更加舒适安全, 高效节能。

从技术上讲, 智能家居所实现的主要功能是:对白色家用电器和其他设备的控制, 调节和监控和沟通黑色家电和其他视频设备之间以及与外部世界之间的信息通道。

6 物联网将给中国带来新的机遇

Brezis krugman和Tsiddom于1993年在总结发展中国家成功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后发优势的技术发展的“蛙跳模式”。其核心观点是:旧技术的生产率比新技术初始时高, 因此发达国家会选择继续沿用旧技术, 而后起国会选择用新技术, 从而很可能在获得这样的技术有时候, 像青蛙跳跃一样超过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的IT巨头因为既得技术领先优势和提前投入生产“包袱”难以全面革新。

在物联网这个新兴产业中, 我认为中国可以通过以下几大优势先发制人:

1) 中国人口众多, 自然也是世界第一的用户群;

2) 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对形成节约型和谐社会的重大决心;

3) 世界领先的网络技术设施;

4) 现有业务积累包袱少, 有利于新规范和规划。

在未来某一时刻, 人们的日常生活必将因为物联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联网掀起的这场技术革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从此更加精细的管理生产生活, 从容的融入自然。

参考文献

[1]温家宝.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R].北京: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2010-03-05.

[2]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年-2020年) [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006.

物联网的发展趋势 篇2

我国已形成基本齐全的物联网产业体系,部分领域已形成一定市场规模,网络通信相关技术和产业支持能力与国外差距相对较小,传感器、RFID等感知端制造产业、高端软件和集成服务与国外差距相对较大。仪器仪表、嵌入式系统、软件与集成服务等产业虽已有较大规模,但真正与物联网相关的设备和服务尚在起步。

我国已形成了较完整的敏感元件与传感器产业,产业规模稳步增长。我国形成了RFID低频和高频的完整产业链以及以京、沪、粤为主的空间布局,2009年市场规模达到85亿元并成为全球第3大市场。我国仪器仪表产业连续多年实现20%以上的增长,2009年产值超过5000亿元,企业数量为5000多个,小型企业数量占比达到90%。

在物联网网络通信服务业领域,我国物联网M2M网络服务保持高速增长势头,目前M2M 终端数已超过1000万,年均增长率超过80%,应用领域覆盖公共安全、城市管理、能源环保、交通运输、公共事业、农业服务、医疗卫生、教育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未来几年仍将保持快速发展,预计“十二五”期间将突破亿级。三大电信企业在资源配置方面积极筹备,加紧建设M2M管理平台并推出终端通信协议标准,以推进M2M业务发展。国内通信模块厂商发展较为成熟,正依托现有优势向物联网领域扩展。国内M2M终端传感器及芯片厂商规模相对较小,处于起步阶段。尽管我国在物联网相关通信服务领域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应在M2M通信网络技术、认知无线电和环境感知技术、传感器与通信集成终端、RFID与通信集成终端、物联网网关等方面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在物联网应用基础设施服务业领域,虽然不是所有云计算产业都可纳入物联网产业范畴,但云计算是物联网应用基础设施服务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的大规模应用也将大大推动云计算服务发展。国内云计算商业服务尚在起步,SaaS已形成一定规模,而真正具有云计算意义的IaaS和PaaS商业服务还未开展。目前,我国在云计算服务的基础设施(IDC 中心)建设、云计算软硬件产业支持和超大规模云计算服务的核心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云安全方面,我国企业具有一定的特点和优势。随着物联网应用的规模推进、互联网快速发展和国家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云计算服务将形成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十二五”期间将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在物联网相关信息处理与数据服务业领域,信息处理与数据分析的关键技术主要是数据库与商业智能。我国数据库产业非常薄弱,知名企业只有三四家,只占国内市场10%左右的份额。商业智能(BI)领域我国虽然技术相对落后,但已形成了一定规模,国内现有BI厂商有近500家,但高端市场仍由国际厂商垄

断。整体而言,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据库产品、BI产品和掌握关键技术的软件企业少,产业链不完整,缺乏产品线完整、软硬结合、竞争力强的国际企业。

在物联网应用服务业领域,整体上我国物联网应用服务业尚未成形,已有物联网应用大多是各行业或企业的内部化服务,未形成社会化、商业化的服务业,外部化的物联网应用服务业还需一个较长时期的市场培育,并需突破成本、安全、行业壁垒等一系列制约。

物联网的发展趋势 篇3

关键词:工业物联网;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智能工厂

DOI:10.3969/j.issn.1005-5517.2016.2.002

1工业物联网发展背景

全球已经开始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现在.我们处于后工业化状态,其特征是产能过剩,创新和成本压力逐渐加大。在这种形式下,我们开始展望新的工业生产模式来解决现在出现的问题,于是催生了工业4.0。

工业4.0如今已经成为了工业生产模式全方位升级的方向,我们现在正在开始进入新工业时代。那么新工业时代如何定义?我个人认为新工业时代有四大特征:一个跨界、两大生产力、三种资源和四大平台。

一个跨界:“跨界”已成为当前商业竞争中的“新常态”,新工业时代就是通过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来实现跨界融合,改造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两大生产力:包括工业生产力和信息生产力。其中信息生产力是指创造、采集、处理、使用信息并获得信息资料的水平和力量。信息凭借着其高渗透力、可接连性等特点,已经成为了生产力当中的一个核心竞争要素,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价值,逐渐从生产力诸多因素中分离出来,并独立存在;三种资源:包括新材料、信息资源和新能源。对这三种资源的有效利用已经成为全面支撑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四大平台:分别是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这四种特征描绘了我们现在正在进入的新工业时代。

在当今的经济发展当中,制造业已经成为竞争的焦点,而“智能制造”则成为新工业时代下制造业发展的竞争焦点。智能制造是工厂与工厂内外的事物和服务通过通讯网络技术联系起来,创造出的一种新的生产运营模式。智能制造将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的信息互通、售后与物流的即时响应和智能工厂等各环节并联在一起,打破了传统的制造流程,并对其进行了优化重组。罗兰贝格大中华区总裁吴琪说:“工业4.0时代是定制商品时代,智能工厂依托互联网,在同一条流水线上,生产千万种消费者定制的产品。”可见在智能制造之中的一大重点即是智能工厂。智能工厂,简单来说,绝不仅仅是生产的自动化,而是同时要将生产过程中、经营管理过程中以及工厂外部所采集、产生的数据集成起来,实现包括生产运营、采购仓储和物流销售等全环节的信息交互,达到机器与机器之间、机器与人之间协调合作的目的。

智能制造带来了三点改变:一是生产方式向智能化和网络化改变;二是使企业组织开始向扁平化和虚拟化方向发展;三是产品模式向定制化、服务化方向发展。

2 中国工业物联网发展现状

目前,中国的经济已经开始步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中国的制造业处于大而不强的旧格局。在此背景下,国务院于2015年5月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来指引我国的经济转型发展。

工业物联网是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我国物联网发展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产业和应用基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据工信部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整个物联网的销售收入达到6000亿元以上。近几年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复合增长率达到了30%以上,充分体现了其强劲的发展势头。赛迪顾问预测,到2020年,我国物联网的整体规模有望突破18000亿元(如图1)。

随着整个物联网生态环境的成熟,工业物联网的应用需求开始逐渐强烈,比如:生产、仓储、物流的高效需求;实时生产数据和设备数据的监控需求;更加准确的生产跟踪需求;智能预测和预警需求等,我国工业物联网的发展也由过去的政府主导逐渐向应用需求转变。2014年我国工业物联网规模达到1157.3亿元(如图2),在整体物联网产业中的占比约为18%。赛迪顾问预测,在政策推动以及需求带动下,到2020年,工业物联网在整体物联网产业中的占比将达到25%,规模将突破4500亿元。

图3是赛迪顾问半导体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得出的一张关于工业物联网的生态链图,主要包括几个部分:感知层,传输层,硬件设备,平台层和云平台。

感知层主要是由各种传感器组成的感知单元,用来采集数据;硬件设备主要是由工业机器人、智能机床、3D打印设备等组成的执行单元,即是生产工厂里具体生产环节的硬件设备;平台层是由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组成的控制单元,用来发出指令.软件系统有企业管理软件、生产管理软件等。硬件系统有测量分析系统、运行管理系统等由具体硬件组成的系统;云平台包括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配合的云计算和大数据,用来处理分析感知单元采集到的各种数据。云平台和平台层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传输层负责传输数据。

就我国工业物联网的发展现状而言,其实“中国制造2025”跟德国的“工业4.0”还不一样.德国“工业4.0”是基于其技术条件、创新研发以及企业自动化程度都非常高的水平上,所制定的智能化网络化的工业生产和服务模式。而我国企业目前多处于工业2.0与3.0的边缘,成本控制、生产效率和流程管理等方面水平较低,需要提升的空间还很大。我国企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我们既要解决最基础的设计制造能力问题,又要解决智能化的问题。我国的绝大多数企业还需要从一些基础设施的升级开始做起。

目前,我国企业主要面临生产成本上升、研发投入不足和生产组织方式较为传统三个问题。

生产成本上升:2014年全国劳动力成本是十年前的2.7倍,再加上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高能耗成本和高物流成本的影响,我国制造业低成本优势逐步丧失。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低端制造业向东南亚和印度等地区转移,本土企业面临倒闭风险。

研发投入不足: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比不足1%,而在发达国家,像美国、日本、德国等普遍在2%以上。研发投入不足造成产品同质化竞争,进而引发价格战,最终导致产能过剩。

生产组织方式较为传统:大规模生产无法满足个性化和服务化的需求,传统组织模式也无法适应复杂的产业链变化。

那么怎么具体实现工业4.0呢?就我国的制造企业而言,首先要通过生产线的改造和IT设备的升级改造来使企业自身互联网化。其中第一步,就是实现硬件智能化。硬件智能化对制造企业来说极为重要,因为生产和业务流程的智能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企业的自动化程度,是企业实现自身互联网化的前提,需要通过生产线改造来实现生产的智能化,通过IT设备升级改造来实现业务流程的智能化。这也是我国制造业下一步发展的首要目标之一。

3中国工业物联网发展趋势

关于中国工业物联网的发展趋势,赛迪顾问认为有以下几点:

硬件智能化改造是我国工业物联网下一步发展的核心。就硬件系统这一单一的产业链来讲,硬件系统的智能化改造会为下游硬件市场创造大量需求,同时下游市场需求增大也将带动上游芯片市场的蓬勃发展。

服务需求提升成为工业物联网生态发展的重要推手。我国工业物联网的发展已经逐渐向应用需求转变,包括客户个性化需求、灵活动态业务流程需求、设备产出率和效率需求等等。

信息无论作为要素还是产品,其生产力的价值体现都将使其逐渐取代工业生产力的主导地位。信息作为工具,可以促使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帮助我国实现从工业物联网的初级阶段逐渐向高级阶段过渡。因此,信息化技术的深度发展将成为我国工业物联网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物联网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篇4

关键词:物联网,RFID,无线传感器网络

一、物联网的概念:

目前, "物联网"一词已经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生活, 物联网已成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物联网概念最初在1995年比尔·盖茨《未来之路》一书当中, 但当时并未引起学术界重视。互联网的全球权威组织----国际电信联盟 (I-TU) 于2005年发表了题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 (物联网) 》的年度报告, 正式地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 向世界宣告物联网时代即将到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0年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 要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 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 将"物联网"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顾名思义, 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互联网。物体通过装入射频识别 (RFID) 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 (GPS) 等信息传感设备, 按约定的协议与互联网相连, 形成智能网络, 物品间可自行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 管理者通过电脑或手机, 可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物联网相对于我们所熟知的互联网来讲, 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个是虽然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是互联网, 但其是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二是物联网突破了现有互联网的局限, 将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 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 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二、物联网的技术架构:

物联网的网络结构分为三个层次【1】:一是传感网络层, 以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为主, 主要用于信息的识别和采集;它是物联网的基础, 利用传感器采集设备信息, 利用射频识别技术在一定范围内实现发射和识别。

二是信息传输网络层, 通过现有的三网 (互联网、广电网、通信网) 或者下一代网络NGN, 远距离无缝传输来自传感网所采集的巨量数据信息;它负责对传感器采集的信息进行安全无误的传输, 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 并将结果提供给应用层。

三是信息应用网络层, 即输入输出控制终端, 如手机、智能家电的控制器等, 主要通过数据处理及解决方案来提供人们所需要的信息服务。应用层为用户提供丰富的服务功能, 用户通过智能终端在应用层上定制需要的服务信息:如查询信息, 监控信息、控制信息等。随着物联网的发展, 应用层会大大拓展到各行业, 给我们带来实实在在的方便。

三、物联网的核心技术

物联网产业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RFID识别技术、泛在传感技术、纳米嵌入技术及智能运算技术【2】。

1. RFID识别技术

无线射频识别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 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 识别工作无需人工干预, 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 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在物联网中, , RFID标签中存储着规范而具有互用性的信息, 通过无线数据通信网络把它们自动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统, 实现物品的识别, 进而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 实现对物品的透明管理。

2. 泛在传感技术与纳米嵌入技术

这两项技术是紧密联系的。传感技术要利用各种传感器, 将现实世界中各种食物的变化进行量化, 形成数据, 并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传送到指定的位置, 而泛在网络, 更强调"泛在", 而要实现"泛在", 则要利用纳米嵌入技术。利用纳米技术制造超微型的传感器, 构建看不见的传感网络。这些被称为智慧尘埃的超微型传感器, 可嵌入到任何物品之中, 并对使用不造成任何影响。

3. 智能计算技术

传感器得到信息后, 需要对其进行语义的理解、推理和决策, 这些需要智能计算技术来完成。智能计算需要泛在计算、普适计算, 即无论何时何地, 只要需要, 就可以通过某种设备访问到所需要的信息, 从而实现智能控制。

四、物联网的应用

物联网用途广泛, 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公共安全、智能检测、个人健康等领域, 在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几乎都能应用。据专家预测, 物联网全面应用后其业务量将达到目前人与人之间通信量30倍的庞大规模, 将发展成为一个超大规模的新兴市场。现实世界中已经可以见到物联网的一些初步的应用:

1. RFID票务:

2009年, 中国移动和上海世博局发布了可承载世博手机票的RFID-SIM手机卡, 推出世博手机门票。用户可通过手机购买世博会门票, 刷手机入园, 并通过刷手机在园区购物、就餐等。

2. 智能电表:

在电度表上装上传感器, 供电部门随时都可以知道用户使用电力的情况, 使电网具备智能。如江西省电网对分布在全省范围内的2万台配电变压器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 实现用电检查, 电能质量监督, 负荷调度, 线损监测, 需求管理等全局一体化高效管理, 一年来降低电损1.2亿千瓦时, 取得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 物流管理和配送: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物流和配送业的重要性被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通过在物流商品中引入传感节点, 可以从采购、生产制造、包装/装卸、仓库、运输、配送/分销、销售到服务的供应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做到精确地了解和掌握。

4. 物联网在公共安全领域中的应用: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安装的电子围栏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通过埋设在地下的传感器在机场围栏外面设置了一道传感网一旦有人或动物靠近, 系统就会自动发出识别信号, 并且进行精确定位。

5. 物联网在教育行业中的应用【3】: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 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也将越来越广泛, 可用于构建智能化教学环境, 丰富实验教学, 辅助教学管理, 拓展课外教学活动等教育环节。

6. 物联网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

给现代养鸡场的每一只鸡都贴上一个二维码, 那么, 只要这个二维码能一直保持到它在市场上出售为止, 我们就可以通过阅读这个二维码, 对这只鸡从出生到成长最后到摆上餐桌的所有的经历一清二楚, 从而有效地确保了食品安全, 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动物追踪系统"。目前, 亚运会组委会已将食品溯源管理系统应用于2010年的亚运会, 为广大参赛选手和各国来宾提供安全的食物。

五、物联网在我国的发展

近年来, 随着物联网概念的提出,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在我国乃至全球都成为热潮。我国敏锐的捕捉到这一科技发展的契机, 国家领导人对此表示了高度的重视。温家宝总理2009年8月在江苏无锡考察时提出了"感知中国", 推进物联网发展, 同年11月底, 温总理在江苏南京考察时再次表示, 当前, 流通行业要大力运用网络技术, 特别是物联网技术, 实现流通现代化。

我国拥有发展物联网行业的基础及行业优势【4】:从技术水平上:我国在传感技术水平上发展较早, 中科院于1999年启动了传感网研究, 并取得了积极进展。我国物联网标准体系已形成初步框架, 与美国、德国、韩国一起成为国际物联网标准指定的四大发起国和主导国;从市场需求看, 我国物联网产业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从产业实力上看,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可以真正实现物联网产业化的国家之一, 软硬件设施相对比较齐备;从政策环境看, 国家在提出促进"两化融合" (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 的政策取向之后, "感知中国"称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另外, 我国无线通信网络和宽带覆盖率高, 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我们也要清楚的认识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技术、标准、产品以及市场尚不完善, 物联网处于技术研发与应用试验的交接阶段, 在其发展过程中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5】。

1. 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问题。

目前, 我国物联网的发展, 很大程度上还受制于所掌握的核心技术 (RFID高端芯片、传感器关键技术、云计算技术、海量信息处理及信息安全等) 不够前沿, 在这些技术发展产品化的过程中很大部分高端产品已经出现被国外厂商所垄断的现象。

2. 行业标准问题:

当前, 物联网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要实现物联网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必须解决统一的体系架构, 统一的协议, 统一的业务管理平台和标准化模块等四个问题。

3. 安全问题需要从技术和法律上得到解决【6】。

物联网的兴起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 也使得人们对它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如果物联网被恶意地入侵和破坏, 那么个人隐私和信息就会被窃取, 更不必说国家的军事和财产安全。这一点, 从互联网时代的黑客行为可以想象得到它的巨大危害性。物联网应用需重视网络安全, 如果不能解决网络的可控、可管和服务质量问题, 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物联网的发展。物联网的主干网络必须安全、可靠, 这样才能使用户给予其更多的信赖。需要解决恶劣环境和人为因素带来的对数据采集环节和节点间信息传送中的安全性问题。

4. IP地址问题。

每个物品都需要在物联网中被寻址, 就需要一个地址, 因此物联网需要更多的IP地址, IPV4资源即将耗尽, 需要IPV6来支撑, 同时还需要解决与IPV4的兼容问题。

5.产业链壁垒问题:

物联网的发展需要产业链的共同努力, 实现上下游产业的联动, 跨专业的联动, 形成产业联盟, 带动整个产业链, 共同推动物联网发展。

六、结束语

未来物联网的应用将越来越多地渗透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在城市、交通、家居、金融、零售、能源、生产和农牧等领域逐步拓展开来。物联网的发展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 尽管拥有美好的前景, 但在发展的道路上, 也面临不少困难, 这些困难有标准上的、技术上的, 更有产业链上的, 如何克服这些困难, 需要社会各个层面在物联网关键技术和业务应用上取得突破。

参考文献

【1】无线移动通信与物联网应用分析, 吴浩,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0年07月 (第6卷第19期) , P5205-5206

【2】关于物联网技术发展及应用前景的研究, 彭晓珊, 《汕头科技》, 2010年01期, P25-30.

【3】物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 李卢一, 郑燕林, 《现代教育技术》, 2010年02期 (20卷) , P8-10

【4】促进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探讨, 李晓, 《中国科技投资》, 2010年06期, P74-75

【5】我国发展物联网的挑战及应对之策, 张妍, 《经营管理者》, 2010年06期, P321

物联网的发展趋势 篇5

物联网的发展速度日益增快,尤其是在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在此背景下,把移动通信技术应用到物联网中,已经成了物联网发展的一个方向,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也为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奠定了新的技术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讲,更有利于物联网本身的发展。物联网,是指在当今社会中,由于科技的发展而兴起的,通过互联网建立起了物品和物品之间的联系。并且,物联网技术还包括在此基础上的,依据互联网实现物体之间的数据传输,就能对这些物品实现基本的管理和监控。物联网技术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日益呈现多样化。当前的物联网主要是由三个部分构成,主要是载体和系统以及网络这三个层面。而载体层也就是物联网的基础结构,也即是在生活中出现的这些基本物品。而系统层,是指居于物联网中心的一种系统。物联网中的物物相连就是通过系统层实现的。而网络层,是指专门用来传递物联网信息的网络。其包括的范围比较广,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和局域网等,对物品的相关信息进行监管。

二、当前的物联网技术,具有两个主要的特点。

首先,物联网中连接对象具有广泛性。因为当前的互联网实现的联系,基本是人与人的联系,是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交流。而物联网就不一样,其主要负责的对象除了人类,更多的是物品。并且,从某种层面上来说,物联网中实现的物与物之间的联系,物比人所占的数量更多。其次,物联网对数据传输过程中网络的安全性有更高的要求。因为在物联网起连接作用的过程中,所实现的物与物之间的连接,这些被连接的物品往往具有私有属性。而这就对物联网提出了更高的保密要求,需要其信息的安全可靠,以及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基于物联网的特点就是对象上的广泛性和网络的安全性,所以,只有通过把移动通信技术应用在物联网中,才能更好的实现物联网的而基本特性。并且,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当前的4G网络虽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即将出现的5G网络具有更多的优势。这就可以看出如果把移动通信技术应用在物联网中,就能使得物联网更好的利用自身的特点,给物联网提供更前端的技术基础,为物联网的发展有更加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移动通信传输网络,就能从某种层面实现不同节点的数据信息也能完成互相之间的连接,更能实现数据传递的高效性。这也就是说,在此技术的基础上,就能完成远程传输。因为,从根本上来说,物联网它是一种跨越不同地域的系统。如果实现了远程传输,并把移动通信网络利用起来,就能基本实现物联网在全球的信息传递。而在移动通信网络发展的今天,把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应用在物联网中,就更能促进物联网的发展。因为,移动通信传输技术是移动通信技术中特别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技术限制,可能要想实现信息畅通这个目的,就需要通过移动终端接入宽带,并且宽带在速度上也有一定的要求,需要传输速度快的宽带。这就和当前我国的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有关系,当前我国的移动通信技术正在大跨步式的发展。移动通信管理平台在物联网中的应用主要就是完成对相关网络设备以及相关用户的管理。通过该平台的管理工作,才能促进网络院校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虽然,物联网和移动通信它们在业务领域各不相同,但是却也都是实现人和人之间的连接、人和物的连接。所以物联网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也能借鉴应用通信平台的管理能力,能够促进物联网的发展,也能使其本身得到有效的管理。物联网应用移动网络管理平台技术,还能进一步保障相关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以及在处理过程中的安全性。随着当前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也在进一步的发展,在此前提下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的变化。此时,物联网技术,正在被各行业应用,并很好的促进了各行业的发展。在此期间,物联网技术和人们的生活都更加紧密。所以,为了更好的促进物联网的发展,就势必需要把移动通信技术应用到物联网中。通过在物联网中应用移动通信技术中的移动终端和管理平台技术等,就能在实现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物联网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白鹭.移动通信网络对物联网承载需求分析[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3(12):39-42

[3]陈海明,崔莉,谢开斌.物联网体系结构与实现方法的比较研究[J].计算机学报,,36(1):168—188

物联网发展的四重终极思考 篇6

“物”为中心vs“人”为中心

按照物联网的定义,物联网是一个物物相连的网络。从这个定义上看,我们可以理解出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强调的是物体与物体、物体与人之间的信息联接,第二强调的是网络,即基于现有互联网的基础延伸。纵观物联网发展的核心要素,“物”与“人”到底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业界截至目前并无定论,但“以人为中心”的呼声明显较高。

首先,不论是在农业时代、工业时代还是互联网时代,其核心都是“人”,让科技服务于人。物联网时代,“人”同样扮演着主角。因为在物联网“人与信息”、“人与物”、“物与物”的交互中,所有要素的流动都需要围绕并基于人的作用才能实现。其次,物联网发展的目的最终也是为了满足人便捷生活需要,提升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能力。

但是伴随着人工智能与植入芯片的发展,当这些发展到高级阶段时,物联网最终的世界将会是一个中心化的乐园,或者可以说物联网最终会朝着“去中心”化的方向发展,不论是人与人、人与物还是物与物,很难说谁在影响谁,或者谁在控制着谁。当然这会引发另外两个问题,一是科技伦理问题,二是人类存在的角色问题。

平台建设是物联网发展关键?

近年的物联网应用展会上多了一个新的词汇——物联网平台,与目前谷歌等巨头的互联网平台有类似之处,就是“共性平台+多元应用”的模式,平台思路足物联网发展进步的表现之一,这无疑将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我国物联网发展,主要是由政府丰导,通过推动物联网示范工程建设形式进行。这种方式在发展前期固然重要,但对于进入市场化发展阶段来说,这种指导与示范并不是推动发展的关键形式。

物联网能够延伸到不同的领域,主要是由于其发展具有分散化和小众化的特征,针对不同行业甚至不同场景都能延伸出不同应用,而这些应用的要求也都存在差异,因此物联网的产品形态、系统应用及感知服务应该是多样化的,但是这种多样化需要克服应用规模狭隘的问题。

稳定持续的物联网发展思路,应该思考共性与个性协调的问题。于是能否打造一个标准的系统生态平台,形成统一的应用、管理标准,然后通过端口的开放,将不同个件的应用与硬件融合进来就成为物联网发展的关键。谁把系统生态平台攻下来,谁就能占领物联网产业化的制高点。

物联网领域创业:合作OR单干?

物联网的概念范围很大,无论是涉及的项目规模还是资金需求,与单纯的硬件产品都有较人的区别。尢论是智能家居、智能社区还是智能城市,物联网领域的创业公司都涉及对传统基础设施的改造。此时,是否能够快速地和原有产业巨人们达成合作,协同拓展,成为发展成败的关键。

众所周知,物联网市场的容量巨大,但对于创业公司来说,要想成功必须建立自己的生态系统。而这涉及平台、硬件、应用、云服务、通讯、大数据等的整合、应用。

作为一个创业公司,不能也不可能只蒙着头自己单独来做所有的事,单干是不明智的选择,和不同的关联公司合作,以产业链、生态圈的思维来做,就能更好地整合资源,也就更容易完成基础扩张。因此,对于初创的公司而言,寻找好的合作伙伴和牛态系统非常重要,即使是三星、节果这些大公司,也在寻求和特定者的合作。

“看得见的手”vs“看不见的手”

如何看待物联网发展政府与市场的作用?现阶段,由于物联网处于概念、论证和试验的应用初级阶段。在特定的监管形式下,“政府驱动”是我国诸多产业发展的模式,物联网这一互联网、硬件、基础设施等跨界整合的产业,在前期发展阶段同样需要借助政府这只“有形的手”进行推动。

而随着各项技术、政策的逐渐成熟,以及平台生态圈的建立,物联网的市场化应用、普及、发展,最终还是要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

以盈利模式为例,物联网对于多数企业来说是个新出现的业务,因此并没有现成的盈利模式可循。物联网发展初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来培育市场,这对很多中小型公司而言风险相对较大,一些注重短期盈利的风投并不愿意介入其中,企业的初创资金链问题限制了物联网应用的市场可操作性。

也正因为如此,目前来看,很多中小型企业为了规避风险纷纷选择政府出资的项目,一足资金上有保障,二是可减少业务发展的不确定性.

物联网企业目前的发展情况与互联网企业存在很大的区别,互联网企业发展之初基本是依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推动,而物联网企业,由于在种种因素的作用下,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成了其发展的主要推手。

电梯物联网的架构设计和发展趋势 篇7

1 物联网技术的设计

物联网,顾名思义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拓展的网络;二是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意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1.1 电梯物联网的设计思路

1)软件采用云服务架构;

2)硬件采用工业级嵌入式系统;

3)充分考虑多用户不同需求;

4)充分考虑不同电梯需求及经济性;

5)全业务流程;

6)软件多种接口快速与政府监管平台对接;

7)预留系统大数据挖掘。

1.2 电梯物联网的架构设计

电梯物联网采用四层架构形式设计,即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

1)感知层负责采集和测量电梯的原始数据并进转换,形成一系列数据;

2)网络层负责将处理和分析得来的数据进行传输,从而实现数据共享;

3)平台层将网络传输来的数据进行运算和分析,得出对应的逻辑结果;

4)应用层即将分析和运算得来的逻辑结果对应应用到电梯的实际运行活动中去。

下面为构架的示意图:

1.3 物联网应用数据拓扑图

使用单位:实时监管电梯在运行情况,针对电梯维保有效监管,可视化监视电梯在运营情况,保障业主安全。针对使用单位的要求,可以对其进行数据访问权限的分级管理。

维保企业:实时监管电梯运行情况,通过大数据分析后,能够对维保员进行技术指导,提高维保人员维保专业度,提高维保质量,保障电梯安全。

制造企业:实时监管统计电梯运行大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总结和分析出电梯产品的品质情况,从而便于有效提升产品质量,良性循环。

社会群众:让电梯运行可视化,实现社会共同监督、共同关注监管电梯安全,共筑电梯安全防线。

应急救援中心:全面协调电梯应急网格化救援体系,实现电梯故障困人快速有效救援。避免电梯因困人导致的安全问题,从而保障电梯救援的及时性。

政府监管部门:政府部门可以针对电梯维保、使用单位、制造单位进行息化、数据化监管,用科学的数据分析和判定,提升全面监管能力和数据可视化监管。

2 电梯物联网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1)针对目前国内电梯物联网的发展现状,要规范并有效地推行电梯物联网行业,首先要明确政府、行业协会、整梯厂家、监控产品厂家和客户各自应承担的职责,相互协调,互补优恶,同时还应制定有关物联网的国家标准,只有这样才能行之有效地推动电梯物联网行业的发展。

2)物联网技术在电梯中的应用,有利于对电梯进行监管,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电梯故障,并把相应的故障反馈给维保人员、物业管理人员或者监管部门,相关人员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到达现场并解决故障,从而确保电梯安全运行。

3)电梯物联网已经成为社会各部门所关注的一项话题,它必将带动电梯产业跃上一个新台阶,无论从电梯制造、维保服务、远程监控系统等等都能形成一个良性环节。从传统的品牌竞争转化为服务竞争,电梯时代将进入数值化智能管理时代。

摘要:本文主要对物联网的概念、电梯物联网的设计思路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探讨,介绍了电梯物联网的架构设计,并就电梯物联网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做了进一步的分析探讨,希望通过本文能够给相关工作者带来帮助。

物联网的发展趋势 篇8

1 互联网与物联网的概述

1.1 互联网的概述

国际上对互联网的概念定义为“覆盖全球的信息系统”。通过在互联网协议(TCP/IP)的基础上建立全球唯一的地址逻辑,并且将全球所有的信息系统连接在一起[1]。无论是传输控制协议还是传输互联网协议都可以通过这个信息系统实现。在今后的发展中,这个信息系统可以接替的其他协议或者与互联网协议(TCP/IP)兼容的协议来实现通信。这一方式可以为公共用户提供高品质服务,或者为私人用户提供高品质的服务。但是这种服务是以信息系统中通信或者相关的基础的建立的。

互联网并不具备具体的网络界限,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城域网(MAN)都是计算机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互联网可以将网关连接起来,从而实现网络的集合。这些网络可以与全球的各种网络资源相连接,将这些资源进行交换与共享。

1.2 物联网的概述

物联网主要是指一种嵌入式的芯片与软件。这种芯片与软件具有一定程度的感应能力、执行能力以及计算的能力,但是这些能力却是专指在物理世界的实体之中[2]。

物联网建立在互联网的基础之上,通过传感设备来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之后在一定的标准之下让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从而实现通信。通过这一过程可以实现对物品的控制与管理。物联网可以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实现人与物或者是物与物之间的任何连接。主要是实现任何物品之间的通信,同时也能实现人与人或者是人与物之间的联系。目前物联网主要包括两类,一种不仅体积小,而且储存小,运算能力并不强,只能实现小物体之间的互联,还有一类是可以实现智能终端的互联,能够实现智能化。

2 互联网与物联网的比较

2.1 互联网与物联网网络性能的比较

2.1.1共同点

具有共同的技术基础;都是通过分组数据技术的基础来进行工作的;都具有共同的承载网;互联网与物联网的承载网与业务网都是分离的,业务网可以实现独立的设计与发展。

2.1.2 不同点

互联网与物联网分组数据网中的网络性能与功能、网络要求、网络组织形态都不同。

互联网比较注重网络性能的开放性与通达性。但是对于网络的效率与管理却没有明确的要求。只要网络的传输能力和资源管理处于优先地位便可。

物联网注重网络的要求与互联网相比则高得多。在物联网系统中已经具有了太多孤立的系统,这些系统无论是对网络的安全性、实时性、可靠性还是有效性都有着很高的要求,但是这些要求在现阶段的技术中是难以实现的。

物联网与传统的互联网相比,物联网已经不再限制于电脑之间的连接,它已经拓展到了物品之间的相互连接,让物品之间也能实现信息的交换。物联网能够通过无线与有线这两种方式进行连接,通过物联网与互联网的连接之后便可实现对物品的控制与管理.

2.2 互联网与物联网产品与业务的比较

2.2.1 互联网

互联网的应用大多是虚拟的。因此,互联网企业需要为计算机配置驱动器与处理器,但是这些硬件的价格不菲,即使企业实现了大批量的购买,在技术方面也要投入资金[3]。再加上互联网的规模大,各种消费高,只能将互联网的成本分摊于日益增多的用户群之上。互联网在竞争之中不断占据有利地位的同时,数字信息的边际成本已经实现了向零转变的趋势。

互联网的应用与开发并没有具体的限制。无论是企业或者个人都可以完成对互联网的开发工作,所以互联网在发展中种类丰富,能够把握用户的需求,吸引更多的用户参与其中。

2.2.2 物联网

物联网的应用大多是针对实物的。物联网通过将终端嵌入每一个物体之上才能实现对网络的应用,所以物联网的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在短期内很难出现下降的趋势。

物联网的应用基本都是针对实物设计开发的,具有的技术性强,技术种类多,所以只能依靠企业来开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把握住人们各种各样的需求,因此在应用方面种类并没有互联网丰富。

2.3 互联网与物联网技术与标准的比较

2.3.1 互联网

终端统一,能为各种服务器与计算机提供终端。互联网的自治度很高,并没有固定、统一的管理中心与管理平台。

2.3.2 物联网

物联网与互联网相比,物联网的网络结构比互联网复杂。物联网既需要终端又需要具有传感器网络才能完成信息的传输。

物联网在技术上种类众多,无线技术、软件技术以及智能芯片技术,这些技术基本上已经将信息通信中所有的技术涵盖了。物联网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已经开始了技术标准的争夺。物联网的核心技术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样才能实现大规模的推广与应用。

3 互联网与物联网的联系

物联网是建立在互联网的基础之上,通过传感设备来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之后在一定的标准之下让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从而实现通信的一种方式。

物联网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发展而来的网络。在当今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在未来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互联网具有非常有效、可靠的信息传输能力,我国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通信设备上已经进入了一个成熟的阶段,再加上物联网是互联网的拓展,互联网能够实现对物联网的管理。所以互联网是物联网建设的基础。

4 基于TCP/IP协议架构的物联网通信

4.1 面向物联网的互联网关

4.1.1 网关的功能

网关能够实现网络的互联互通。网关是物联网网络层中间核心。即使传感网的类型并不相同,网关也能够对数据进行识别并将其提取出来,在一定的规定与方法下做到数据的传输[4]。同时,网关还能在不同的传感类型下对数据的封装,之后再将数据传输到需要的传感网络中,达到共享信息的目的。物联网具有兼容性、可靠性、安全性管理性、健壮性这几项功能。通过这些功能可以实现对网络的保护,完成对信息的传输。

4.1.2 TCP/IP协议架构的物联网通信

因为物联网的主要功能是为了完成数据的传输。物联网的主要任务是对数据格式进行转换或者是完成数据格式的提取。数据格式经过转换之后必须要具备标准与安全两种性能。同时,网关在不同的传感网络之下能够通过不同的数据报格式实现数据格式的转换与提取,同时在不同的通信协议下也能完成这一转换。TCP/IP协议已经在互联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一协议刚好能够满足物联网数据传输的要求,这样,就可以实现与高速互联网之间的连接,且更加的方便、快捷。在这种情况下,物联网可以在保证传输可靠性与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与互联网之间方便、快捷的连接,实现物联网与互联网之间的互通。

TCP在物联网之中有许多特性都能吸引人们的目光。智能物件网络运行存在着丢包的情况,一些应用都需要有一种可以实现数据自动重传的机制来实现数据报的重新传送。物联网所使用的数据报需要保持足够小的体积才能实现数据报的分组大小,从而适应网络中的各种资源[5]。但是,人们又希望数据报保持足够大的体积来实现对各种网络资源的利用。所以,网络中发送的TCP包的分组大小可以通过TCP协议来完成。而UDP却限制着发送与接收的分组大小,所以,TCP与UDP的分组大小机制形成了对比。

4.1.3 适用于物联网的TCP/IP

TCP/IP名为网络通信协议,也是传输控制协议或者因特网互联协议。TCP/IP事互联网中最基本的协议与全球互联网的基础。TCP/IP协议对数据传输的标准进行了严格的定义,所以将TCP/IP协议分为四层,每一层都能将需要的数据传输到上层。TCP/IP与UDP协议有很大的区别,TCP在IP上实现服务至上还能为数据传输提供一个可靠的字节流,能够实现缓冲数据机制、主动确认与重传机制,为数据提供一个对应的可靠性保证。

TCP可以实现在一个虚电路的抽象概念之下完成面向分组的IP网络的隐藏。其中每一个虚电路都能够实现一个连接。想要完成数据之间的连接,就需要在两个端点之间建立一个连接,通过这个连接实现数据的发送功能。连接必须要由IP地址与TCP端号口共同确定,应用层通常将协议建立在TCP上[6]。

通过这种协议,建立了一个OSI的七层抽象参考模型,这个模型中的每一层都具有不同的数据传输功能与信息服务功能。其中每一层对上层传输需要的数据,实现数据的传输。如图1所示:

1)网络接口层

物理层与数据链路层都是属于网络接口层。IP数据想要在两个终端之间实现数据的转发,就必须通过网络接口层。数据链路层是在网络上实现IP数据的接收与发送,这个过程涉及物理层中的接收数据帧。将IP数据报从帧中提取出来之后,在IP层下接收IP数据报。

2)网络层

网络层的主要工作是实现两个相邻计算机之间的通信。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功能主要是指IP层接受到传输层传输的IP数据之后,在将IP数据报装入数据报之中,完成报头的传输之后将数据传输给网络接口层。网络层完成网络接口层数据线的排查之后,在确定传输的数据是否已经到达了目的地。

3)传输层

传输层的主要工作是接受网络层传输的IP数据报,负责程序之中的相互通信。传输层协议中的TCP协议主要是通过三种机制在实现了IP层上的传输服务之后再实现字节的可靠传输。不管是确认数据报还是重传数据报都是通过传输层的TCP发送的数据都需要经过接收端进行确认,如果发送端在接收数据之后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内并没有收到“已确认”的回馈,则需要将这个数据重新传送。

序列号是在传输时TCP字节中的每一个数据在进行确认或匹配时使用的序列号。TCP字节之中的每个字节都有一个序列号,这样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能够实现数据的快速确认。

4)应用层

应用层是整个协议中的更高层协议。这个协议的内容很长,是支持应用的更高层次的协议。如表1所示:

应用层的协议主要包括超文本传输协议(HHTTTTPP))、文件传输协议(FTP)、简单文件传输协议(TFTP)、Telnet以及SNMP。

4.2采用IP协议的重要性

4.2.1 IP协议的互通性

IP协议最原始的设计是为了实现网络层的互通而设计的。IP网络的工作可以在不同类型的链路层上完成。单一的IP网络可以实现各种底层媒介之间的运转。物联网内的智能物件是否可以实现不同链路层与不同链路层间的通信是非常重要的一项。

在整个IP架构中,IP已经在当今的互联网中实现了广泛的应用。IP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再是定义互联网标准的一个协议,它同样可以在互联网之外的计算机中实现标准[7]。IP智能物件对通信设备没有硬性的规定,并在任意设备上都可以完成通信。

IP系统在一般的计算机与服务器上都是可用的。在很多的智能物件中,IP网络软件正在增加当中。通信技术在日渐发展的互联网中已经出现了更多支持IP的通信技术。IP可以在高速、高吞吐量的通信技术中得到快速的运行。

4.2.2 IP架构

IP架构已经证明在互联网中是可以持续发展的。IP架构的基础原则促进了网络的发展能力与应用个多功能性的发展。IP架构中的端到端原则规定了IP架构中应用层协议机制的发展,这种发展使得IP架构能够脱离底层网络和机制发展。其中,网络并不包含任何与应用级相关的信息,而网络的最终功能只是实现了端点之间数据的传输。

4.2.3 IP架构的普遍性

IP协议可以离开在未来的发展中可能发生改变的,具有特殊性的应用进行信息的传输与共享,所以,这个架构基础的稳定性决定了IP协议是否可以支持互联网未来的发展。在物联网的发展中,智能物件的系统设计一般可以到达十年,所以,对于IP架构基础技术要具有稳定性,能够保证IP系统的周期时刻保持可用性。

IP架构在我国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IP架构在发展中还存在这一定的空间,这些空间能够使用应用层与链路层间的继续发展,整体架构的稳定性是在其他协议中并不常见的。IP架构的网络层是整个架构的核心,有IPv4 与IPv6 这两个版本存在。这两者之间的架构并没有主要的区别,但是IPv6与IPv4相比能够提供更多的地址[8]。IP已经具有了大量已经安装使用的用户于网络基础设施作为基础,所以,IP网络访问以及网络设备在随时都可以发挥功能,提供使用。

IPv6是整个物联网中的基础协议,在网络通信技术中具有非常多的优点。IPv6 不仅可以解决物联网使用时关于网络方面的限制,可以将更多的地址作为智能物件的使用基础,同时IPv6 已经广泛的运用到了互联网之中。IPv6 在未来的通信之中将会成为主流标准,占据通信方式的主导地位,同时,在互联网与物联网之间的应用也会更加的广泛。

5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互联网与物联网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时代的一种趋势。互联网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的便利,物联网的出现促进了时代快速发展。物联网与互联网相比,有着属于自身的优势,而互联网与物联网的相互连接,给人们创造了更多的研究项目,这些项目的出现无疑是人们生活中的另一笔财富。物联网与互联网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回实现与平台之间的互联,实现更多的通信。

参考文献

[1]邬贺铨.从互联网到物联网[J].办公自动化,2011,7(1):7-8.

[2]郭育良,贾敬宇.物联网与互联网的比较研究[J].现代电信科技,2012,9(4):6-9.

[3]王飞.从互联网角度分析物联网[J].微型电脑应用,2011,5(10):52-53.

[4]白炳波.物联网是互联网的继承和发展[J].物联网技术,2013,5(9):85-87.

[5]刘昕,徐恪,陈文龙,等.融合物联网的下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研究[J].电信科学,2011,11(8):66-74.

[6]肖峰.从互联网到物联网:技术哲学的新探索[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3:221-227.

[7]陈柳钦.物联网:国内外发展动态及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J].决策咨询通讯,2012,6(5):15-25.

物联网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篇9

物联网主要有两个特征,即规模性和实时性。一是规模性,只有具备了规模,才能使物品的智能发挥作用。二是实时性,通过嵌入或附着在物品上的感知器件或外部信息获取技术,每隔极短的时间都可以反映物品状态,包括静止或运动、安全或危险、良好或腐烂,都可以实时反映出来,如机场周界、文物监护、桥梁监控、环境监测、食品溯源等。

数据来源:IC Insights

物联网发展阶段及架构

按市场发展划分,物联网可以分为概念、研发、实验和应用四个阶段。按应用发展划分,物联网发展则可以划分为孤岛、封闭、有限物联和无限物联。

在孤岛阶段,物联网在某一行业或领域内部小范围应用,尚未形成行业统一标准与技术规范;在封闭阶段,在某一行业或领域内的物联网应用,已形成行业统一标准与技术规范;在有限物联阶段,跨有限几个行业或领域的物联网应用,采用跨行业的统一标准与技术规范;在无限物联阶段,囊括大部分行业或领域的物联网应用,采用统一的标准和技术规范。物联网在架构上分为三层,即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感知层是物联网体系对现实世界进行感知、识别和信息采集的基础性物理网络,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与采集信息,为后续信息处理和相应决策行为提供海量、精准的数据信息支撑。

数据来源:Gartner

传输层是物联网实现无缝连接、全方位覆盖的重要保障性网络集群,担负着将感知层识别与采集的数据信息高速率、低损耗、安全可靠地传送到应用层的艰巨使命,同时能够良好地抗击外部干扰和非法入侵。

数据来源:CCID

应用层实现了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的结合,最终形成涉及人们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方方面面的物联网应用集合。

发展物联网成为各国重要发展战略

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联网设备高速增长,预计到2018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超过千亿美元,联网设备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在31%以上(如图1和图2)。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已经成为全球各国的技术及产业创新的重要战略。

美国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引发全球物联网关注热潮,将物联网上升为国家创新战略的重点之一。先进的硬件设计制造技术,已经趋于完善的通信互联网络均为物联网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目前,美国已经开始在工业、农业、军事、医疗、环境监测、建筑、空间和海洋探索等领域开展物联网应用积累。

欧盟委员会发布《物联网——欧洲行动计划》,提出了包括芯片、技术研发等在内的14项框架内容。欧盟在技术研发、指标制定、应用领域、管理监控、未来目标等方面陆续出台了较为全面的报告文件,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物联网政策体系。尤其在智能交通应用方面,欧盟依托其车企的传统优势,通过联盟协作在车联网的研究应用中遥遥领先。

韩国十分重视物联网产业化发展,不断加大其在物联网核心技术以及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芯片、宽带传感设备的研发。目前,韩国物联网产业主要集中在首尔、京畿道和大田地区,其中首尔集中了全国60%以上的物联网企业。韩国物联网的优势在于其消费类智能终端、RFID、NFC产品与相应的技术解决方案。

数据来源:CCID

我国就物联网发展也做出了多项国家政策及规划,推进物联网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物联网发展的十个专项行动计划》,以及近期颁发的《中国制造2025》等多项政策不断出台,并指出“掌握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基本形成安全可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体系,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物联网发展热潮以及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我国物联网产业将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虽然增长率近年略有下降,但仍保持在23%以上的增长速度(如图3),到2015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已经超过7500亿元(如图4)。预计未来几年,我国物联网产业将呈加速增长态势(如图5),预计到2020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超过15000亿元(如图6)。

物联网产业链发展现状

在感知层上,感知企业众多且较为分散,自主传感器核心技术不足,高端传感器芯片以进口为主,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主要应用有RFID标签和读写器、各类传感器、摄像头、二维码标签和识读器等。

感知层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1)微型化。信息时代信息量激增,要求传感器能捕捉处理海量的信息的能力日益加强。

(2)智能化。要求不但能够执行信息处理和信息存储,而且还能够进行逻辑思考和结论判断。

(3)多功能化。将多种敏感元件组装在材料或单独一块芯片上的。

(4)无线网络化。要求传感器能够通过各类集成化的微型传感器协作地实时监测、感知和采集各种环境或监测对象的信息。从而真正实现“无处不在的计算”理念。

在传输层上,传输主要以移动通信网和局域网为网络载体,仍较少使用互联网。产业发展较为完备,企业以传统通信企业为主。传输层的主要设备有光纤光缆、光器件、光接入设备、光传输设备等光传输设备以及3G/4G/5G、NFC、ZigBee、蓝牙、Wifi/WAPI等通讯和网络设备。

数据来源:CCID

数据来源:CCID

传输层的主要作用是将感知层识别与采集的数据信息高速率、低损耗、安全可靠地传送到平台层。当前标准化程度较高,产业化能力较强、较成熟,参与厂商众多,成为产业中竞争较为激烈的领域。LPWA大规模部署后将促进物联网连接数迅猛增长,以NB-loT为代表的技术解决了移动物联网普及障碍。未来5G将满足物联网高级应用多样化需求,实现终极万物互联。

应用层以软件和现代服务企业为主,基础软件技术主要掌握在跨国企业手中,传统IT企业逐渐介入物联网业务,随着各地物联网示范性应用陆续增多,企业数量将明显增加。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成熟和产业的发展,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目前主要集中在9个领域。

物联网应用覆盖范围遍布个人、家庭和企业,增长空间巨大。智能家居领域由于和日常生活高度融合而受到广泛关注,成为发展较快的应用领域。智能交通中以及智能医疗领域的需求空间广阔、产品附加值高。其中,车联网悄然成为物联网发展先锋。

数据来源:CCID

数据来源:IHS数据/RECN估值

物联网应用的发展

我国目前在物联网应用中的工业、医疗、交通、金融以及安防等方面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以智能交通为例,虽然智能交通产业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但ITS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交通系统建设的必然选择,已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15年,智能交通整体市场规模达到691.3亿元,同比增长30.5%。随着《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的提出,2017年6月底前,将会完成37个示范城市的示范工程建设任务。极大地促进了智能交通的发展。

就物联网的发展,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陈贤副理事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积极构建物联网及传感器发展生态环境;以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系统应用落地;加大研发力度,完善协同创新体制;以重点领域为突破,加快进军高端传感器市场;推广成熟应用模式,培育新兴商业模式;加快建立并落实信息安全保障体制。

参考文献

[1]王曦.物联网时代的传感器和材料创新[J].电子产品世界,2016(1):27-29.

[2]李龙.新工业时代下中国工业物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J].电子产品世界,2016(2-3):9-12

[3]王莹.物联网让半导体厂商的思维转变[J].电子产品世界.2016(7):1-3

物联网的发展趋势 篇10

物联网产业对我国信息化建设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的意义。物联网为推动国家信息产业从大到强,实现自主创新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对于促进信息技术更广泛的应用,保障社会更加有效运行,维护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安全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正在加快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物联网在未来一定会成为现代物流信息管理的关键技术,能够有效降低成本,提高供应链管理、现代物流水平。

2 物联网给社会带来的便利

目前,国内三大运营商均将上海作为发展物联网技术的前排阵地。目前中国电信上海公司已在全集团和上海市率先建成了物联网公共统一接入管理平台;实现了公交车、世博邮政车、世博机动通信车的无线视频监控,世博新能源VIP用车的车况实时监控,物联网概念车;在智能公交、智能安防、智能楼宇、市政基础设施智能管理、保健等领域开展应用与示范,对促进公交、安全、节能环保、卫生等领域的物联网产业化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中国移动的物联网在上海已实现规模发展,用户数已超过20万,以世博手机票为代表的手机支付、TD—LTE“天线海宝”机器人等物联网最新应用成果成为世博科技亮点。中国联通在沪展示的农业大棚、电子海报、订奶签到、防伪溯源和远程医疗等技术也已走向成熟。物联网能够给社会带来诸多的便利。

3 基于EPC/RFID技术的物联网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

目前对供应链管理的定义很多,广义的供应链管理定义包含了整个价值链,它描述了从原材料开采到使用结束,整个过程中的采购与供应管理流程。供应链管理主要集中在如何使企业利用供应商的工艺流程、技术和能力来提高他们的竞争力,在组织内实现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物流和采购管理功能的协作。当价值链中的所有战略组织集成为一个统一的知识实体,并贯穿整个供应链网络时,企业运作的效率将会进一步提高。狭义的供应链管理定义,在一个组织内集成不同功能领域的物流,加强从直接战略供应商通过生产制造商与分销商到最终消费者的联系,通过利用直接战略供应商的能力与技术,尤其是供应商在产品设计阶段的早期参与,已经成为提高生产制造商效率和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有效实施供应链管理,必须依靠物流配送中心和计算机信息系统两大载体,本文从生产环节、运输环节、零售环节、仓储环节、配送/分销环节等供应链管理环节来分析物联网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

3.1 生产环节

在生产环节采用电子产品代码(EPC)技术能够快速地从品类繁多的库存中准确、快速地锁定所需的零部件和原材料,在自动化生产线运作的过程中有效实现跟踪和识别零部件、产成品、半成品、原材料,从而提高生产的效益和效率,减少人工出错率和识别成本。此外,物联网技术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加强对产品质量的追踪和控制,柔性化生产过程,根据实际的生产进度来及时发出补货信息。

3.2 运输环节

物联网在产品运输环节能够通过在运输路线设置安装RFID接收转发装置,同时对在途车辆和货物贴上电子产品代码(EPC),这样一来,就可以使得经销商和供应商能够通过物联网实时掌握货物预计到达时间,所处的状态和位置,在掌握好这些信息之后,就能够大幅度提高车辆利用率,合理调度车辆,减少运输成本,提高运输的安全性。

3.3 零售环节

通过配有RFID技术的智能秤,能够自动识别商品,自动计价、计量、打印小票。通过配有嵌入式扫描器的货架,能够在产品的零售环节起到防盗的作用,还能够实时监控货物的流动情况。当商品存货数量较多的时候,就不予以补货;当商品存货数量较少的时候,就能够自动适时补货。通过配有射频识别的读写器能够无需人工参与,自动一次性扫描整车货物,同时扣除相应金额的费用。这些操作,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加快了结账流程,提高了效率,同时还有效节约了大量人工成本。

3.4 配送/分销环节

通过贴在产品上的电子产品代码(EPC),能够在配送环节使供应链管理员可以通过电脑和物联网技术实施定位准确的库存控制,降低配送成本,减少人工费用,还可以大幅度提高分发和拣选过程的准确率和效率,有效的提高配送速度。

3.5 仓储环节

通过物联网技术,能够利用智能货架技术和EPC实时盘点技术在仓储环节实现库存高效管理。还可以通过智能化管理技术,提高库存管理的精确性和及时性,提高仓储空间的利用率,降低库存成本。

4 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管理发展新趋势

4.1 缩小供给库规模

供应链管理复杂性主要是由供应链成员数量和类型过多、过杂而引起的。很多企业思考的重点,都在于如何降低供应链管理的复杂性,优化企业的供应链成员。有了物联网技术,这一切就能够得以实现,物联网能够使得企业最大程度地协调供应链成员作业,实现信息共享,从而达到集成供应链的目的。同时,还可以通过高度优化供应链管理来及时合理地评估企业的合作伙伴,整体监控供应链的各个环节。

4.2 实现网络无缝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顾客的需要由过去的同一性发展到现在的个性化,顾客对于产品和产品制造企业提出的个性化要求也各不一样。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为了尽可能地满足顾客的个性化要求,企业必须保证柔性加工和敏捷生产,加快反应速度,但是这样一来就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很容易导致企业的管理成本大幅度上升。有了物联网技术,这一切就能够得以实现,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型供应链网络能够降低管理成本,优化产品运输,缩短企业的备货时间,降低库存仓储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企业对于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控制力,从而再造新的供应链的业务流程。

4.3 实现信息同步化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就是有效实现信息共享。一旦信息在整个物联网的供应链中实现同步,那么一旦顾客需求出现变动,供应链上的企业都必须及时跟上,实现同步运作。供应链中流动货物,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来实现定位和跟踪,在定位和跟踪的过程中还实时向所有的供应链参与者传送数据,这样一来,能够加快信息传输速度,减少信息失真,有效地迎合市场需要,大幅度降低企业库存水平。

5 结语

尽管物联网技术在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离真正大规模实用还有一段很长的路,同时也会面临到诸如如何研发核心技术、制定产业标准、降低成本等问题,但我们相信,物联网技术必将对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起到有效的积极作用,值得大力推广。

摘要:目前,我国正在加快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物联网在未来一定会成为现代物流信息管理的关键技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能够有效降低成本,提高供应链管理、现代物流水平,相信物联网技术必将对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起到有效的积极作用。文中首先阐述了物联网给社会带来的便利,其次分析了基于EPC/RFID技术的物联网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同时,探讨了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管理发展新趋势,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物联网,供应链管理,发展,新趋势

参考文献

[1]李旸,李芬萍.“物联网”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几点影响[J].西部金融,2010,(05):147-149.

[2]陈兵兵,陈军军.供应链管理的价值与实现途径[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5,(04):133-136.

[3]邓云,周德群,翁建枝.供应链管理研究进展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5,(04):104-108.

[4]陈之瑜.为磁悬浮项目提供完美储运项目解决方案OM叉车勇摘中国供应链管理大奖[J].现代制造工程,2005,(S1):152-156.

我国物联网的发展应重在应用 篇11

金卡工程作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四个起步工程之一, 自1993 年启动,促进了各类卡基应用,直接为改善民生、惠及百姓、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技术支撑,是一项跨部门、跨地区、跨世纪的庞大社会系统工程。18 年来,金卡工程建设始终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和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直接指导; 参与金卡工程建设的20 多个部门和30 多个试点城市密切配合、共同努力,使金卡工程建设与时俱进,顺应了全球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大趋势,从银行卡(至今已发行23. 8 亿张)、到智能卡(已发行80 亿张)、到物联网RFID 的典型应用,迈出了三大步,始终引领着我国信息化重大工程建设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 取得了重要进展,成效卓著。

1993 年,中国信息化建设的四个起步工程之一——中国金卡工程,首先面向金融行业,以电子货币—银行卡应用为起步;1995 年迅速扩展到十多个部门、行业参与的智能卡应用;自2004 年金卡工程率先把物联网的核心技术之一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电子标签的应用列为重点工作,优先选择涉及改善民生、惠及百姓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领域,而启动了RFID 应用试点工作。目前已有23 个部门行业启动了RFID 的行业应用,约30 个城市启动了“市民卡工程”(即城市一卡通工程), 推行多功能智能卡应用;2005 年,经原国家信息产业部和民政部批准,中国RFID 产业联盟应运而生,同年成立了信息产业部RFID 标准工作组;2006 年,科技部会同14 个部委共同颁布了中国RFID 技术发展白皮书;2007 年,国家金卡工程多功能卡应用联盟成立,特别是我国三大通信运营商及中国银联的加盟,首先选择了基于手机的移动支付作为多功能卡及RFID 应用试点, 率先成立了跨10 多个部门的国家金卡工程移动支付标准工作组,并在多个城市或地区开展了移动支付及手机RFID 多功能应用试点。近10 年来,国家金卡工程RFID 应用试点取得了一批优秀应用成果,为我国物联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与应用基础,初步形成了跨多部门(行业)及地方的国家级团队,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近年来,中央领导同志深入基层调研,多次强调要依靠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要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变、重视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及作出了建设“感知中国”、积极发展物联网应用等指示。中央领导在视察过程中, 充分肯定了国家金卡工程银行卡产业发展及城市多功能卡应用和RFID 行业应用示范工程取得的成果,鼓励我国信息业界加强超高频UHF 等核心芯片研发。同时,对推动物联网产业的应用发展等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就加快标准制定、核心技术产品研发、抢占科技制高点、掌握发展主动权等,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发挥信息产业对国家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和产业升级的“助推器”作用,促进两化融合发展,真正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产业发展与国家信息化之路。

2010 年9月8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这对于推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我国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决定》确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主要任务和扶持政策。主要内容如下:

1. 重点方向:选择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

2. 在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3. 积极培育市场,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4. 深化国际合作。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地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5. 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

国务院强调,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要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编制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优化区域布局,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格局。

我们认为物联网是建立在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广泛应用基础上,是为改善民生、惠及百姓、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服务的,中国物联网发展的重点与切入点是感知与应用; 要全力支持并加快制定各相关标准(RFID 、物品编码、移动支付、传感器网等), 要把重点放在核心技术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导和开拓各类(RFID 、传感器网、智能卡与识别码、移动支付)应用,重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使物联网服务于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综合服务与管理,致力于提高百姓生活的质量和幸福感,同时促进经济发展和推动社会信息化进程。

物联网在我国发展的重要应用基础,来自于国家金卡工程的推动。我国早在20 世纪90 年代,就开始了物联网产业的相关研究和应用试点的探索,国家金卡工程非接触式智能卡已广泛用于停车收费、路桥管理、铁路机车识别管理,以及电子证照身份识别等方面,开展了成功试点和规模应用。特别是电信智能卡整合了电子钱包功能之后推出的移动支付应用,以及以手机作为RFID 的读写器而开展的食品、药品安全管理与贵重物品的识别防伪等,以及遍布30 个试点城市的“一卡通”工程应用,形成了一系列利民惠民工程,推动了社会信息化进程,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2004 年启动的物联网RFID 行业应用试点主要涉及农业领域的生猪、肉牛的饲养及食品加工的实时动态,可追溯的管理;工业领域的煤矿安全生产,对矿工的安全监护;工业生产的托盘管理;药品及烟酒的动态可追溯监管;物流领域的邮政包裹、民航行李、铁路货车调度监管等,及远洋运输集装箱等;工业钢瓶等危险品的跟踪管理,军用物资供给、军械及电子票据动态管理,以及奥运会、世博会的大型会务综合管理等;在城市交通、公路、水运等交通管理以及涉车涉驾的智能交通综合应用等领域,RFID 的应用初见成效,我国RFID 市场规模已居全球第三位。

金卡工程顺应全球IT 技术与信息化发展趋势,2010 年紧紧围绕移动支付、3G 新业务开拓、物联网感知技术新应用,以及我国加速三网融合带来的难得历史机遇, 积极探索发展新模式、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在移动支付、RFID 及物联网等相关标准研制及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并为我国物联网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金卡工程最贴近百姓,被誉为“利国惠民”的民心工程。

物联网的发展趋势 篇12

近年来各类物联网碎片化应用日趋成熟, 诸多细分市场应用渐进夯实, 从交通、环保等行业信息化智慧应用, 到面向消费者的功能强大的智能终端, 以及需求不断激增的工业互联网应用, 物联网的触角正全面扩展。

整体而言, 目前物联网产业发展呈现出了以下趋势:融合应用加深、垂直细分加强、入口汇聚加快和生态协同加速。

融合应用加深

物联网应用与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密切相关, 云计算为物联网提供了云化基础设施, 大数据则将物联网和各类IT系统甚至社交网络所采集的信息, 通过聚合挖掘形成智慧化应用。此外无人机可以拓宽行业智慧化应用的空域范畴, 区块链技术可以协助实现更优化的数据管理、安全及服务交换功能, 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可以推动物联网实现人与机器的协同共生。

这些技术的融合, 也进一步催化了物联网跨界融合与集成创新的发展, 形成业务和模式创新发展的驱动力。典型的应用就是车联网与个性化车险UBI的融合, 其中ADAS车载终端为驾驶人员提供智能驾驶辅助功能, 同时记录司机的驾驶行为, 基于一定的驾驶行为模型评测得分, 并提供数据给车险公司, 以此为据制定个性化车险保费。

随着无人机、VR及区块链等新技术的日趋成熟, 物联网应用将融合更多的技术、形成更丰富的应用, 新模式、新业态将会层出不穷。

垂直细分加强

互联网企业以平台化发展为战略, 通过平台聚合用户, 沉淀数据和资金, 平台化思维也是互联网企业发展的利器。但是, 物联网的发展则与之迥异, 究其原因在于物联网的很多系统及平台要接入的是千差万别的智能终端, 又或是某一种应用于深度垂直细分领域的智能终端及应用, 前者如运营商的M2M平台, 后者如电力机房监测管理的物联网平台, 这与互联网平台接入动辄百万量级的应用在本质上有很大差异。最终, 物联网平台无法承载纷繁复杂的各种接入而无法发挥聚合的价值, 或是接入的均是某垂直细分领域统一标准体系的智能终端与应用, 这便造成了在很多领域物联网的垂直细分应用实际上不断发展和加强的状况。一个小小的创新, 可能会成就某一智能硬件或是行业应用的价值, 分散应用在碎片化市场。

入口汇聚加快

互联网企业围绕抢占入口展开激烈竞争, 互联网的入口连接的是人的活动, 人们社交、购物、搜索和办公等绝大部分互联网活动几乎都被BAT垄断了互联网入口。而除了人的活动, 物联网入口还有很多依赖于各类智能硬件, 智能硬件几乎成为物联网入口竞争的主战场。这种竞争在操作系统和机器协议层面风起云涌, 一方面阿里的Yun OS、华为的Lite OS等都寄望于掌控智能硬件的入口, 另一方面京东智能、小米智能和阿里智能的协议更是被各自生态体系内的智能硬件支持, 形成了各自为战的生态体系, 山头矗立, 壁垒就此坐实。

上一篇:高效苯酚降解菌研究下一篇:课堂评价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