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产业发展(共12篇)
物联网产业发展 篇1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的大热,“物联网”也成为本届“天翼智能终端交易博览会”(以下简称“天翼展”)的重头戏。除了有更多的物联网展台外,此次“天翼展”还设有物联网论坛等,而这些均显示了中国电信发展物联网的决心。
“天翼智能终端交易博览会”(以下简称“天翼展”)自20 09年举办至今已经成功召开了7届。伴随着中国电信及全产业链的蓬勃发展,展览内容从原有的智能手机上下游产业逐渐延伸至智能硬件、人工智能、产业互联网等领域。而本次“天翼展”除了增加“天翼物联产业发展论坛”外,“天翼物联产业联盟”也在展会上成立。中国电信将与产业联盟的成员、政企单位就物联网芯片、终端、网络、平台、集成与应用等方面共同探讨物联网的发展方向,以加速物联网产业生态链的成熟。
步入智能产品物联时代
众所周知,中国电信目前正在向“智能化3.0”的战略转型,做一个综合智能信息服务提供商。
对此,电信相关专家对本刊记者表示:“中国电信未来几年的主要方向均基于智能,未来将是智能信息服务时代,是信息化的进化版本,其中物联网也是电信转型的重点,因为在物联网代,物联网产品也是智能产品,因此现在是一个智能物联时代。”值得一提的是,物联网也是政府支持的中长期重要基础设施与应用领域。
物联网作为中国电信未来五大新兴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司发掘新业务、开拓新市场的关键。为此,中国电信计划今年销售1000万部物联网终端,相比去年翻了几倍。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G、3G时代,电信便在GSM和EV-DO网络上提供了物联网模块,形式类似SIM卡。而在刚结束的上海世界移动大会上,物联网也成为与5G并列的热门话题。其中,NB-Io T几乎出现在每一家电信企业展台上。
可以预见,随着电信领域4G物联网标准在下半年的推进,其产业发展方向也将明确。中国电信预计4G覆盖率今年年底到明年初将达到3G水平,在网络基础就绪的情况下,中国电信在物联网方面将有不错的发展机会。对此,电信相关人士表示:“今年是物联网发展的铺垫期,明年将是发力期。”
物联网将成中国电信未来增长引擎
物联网之所以炙手可热,是用户需求、技术演进和行业趋势共同作用和选择的结果。
不可否认,物联网今天的发展,首先得益于物联网终端和相关应用的迅速增长,而在各种互联终端中,移动物联网终端增长最快。据相关统计,2015年底,全球已签约移动业务的物联网终端为4亿部,到2021年将达到15亿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4.6%。
其次,物联网需求的增长还得益于传感器、传输和计算处理成本的大幅降低。根据之前高盛报告显示,在过去10年间,传感器价格从1.3美元降至平均60美分,降幅达54%;带宽成本急剧下降,过去10中下降了近40%;处理器成本下降近60%。这些使得更多的设备不仅可以被连接,还可以实现智能化。
最后是技术从3G-4G-LPWA-5G的演进,也有利于物联网的发展。根据思科2016年相关报告显示,4G、LPWA以及2020年后5G商用推广,将逐渐推动物联网联网设备成倍增长,预计4G移动M2M设备数占比将从2015年的10%提升至2020年的34%;LPWA移动M2M设备数占比将从2015年的4%提升至2020年的28%,仅次于4G移动M2M设备数;而2020年后,5G网络商用部署又将提供对物联网至关重要的其他功能,如5G网络切片以及连接比目前多数倍终端的能力。因此技术发展将大大加快物联网联网设备的普及。
由此可见,在需求和技术的双轮驱动下,物联网将成为继手机之后连接增长的主要方式,最终成为全球数量最多的互联终端。根据爱立信最新《移动市场报告》显示:全球2015年移动手机用户数共计71亿,预计至2021年年均增长仅3%,增长已见顶。相比之下,物联网则将以23%的复合年增长率快速增长。按照这个速度,2018年全球物联网(Io T)连接将超越手机,成为数量最多的互联终端;而到2021年,全球互连终端总数将达到280亿部,其中包括近16 0亿部物联网终端,占比为57%。
主导物联网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引领NB-Io T发展
除了上述技术、市场等因素的推动,一个产业的发展,标准的制定也至关重要。物联网产业也是如此。
近日,由中国电信等国内单位发起制定的两项物联网标准“IEEE 1888.1(泛在绿色控制网络:控制和管理)”及“IEEE1888.3(泛在绿色控制网络:安全)”成功转化为ISO/IEC国际标准,中国电信分别担任了两个标准的主席和副主席席位。这是继2015年中国电信主导完成10项国际标准之后的又一突破,再次提升了中国在物联网这一热门新兴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此外,在NB-Io T(窄带物联网)领域,中国电信也担当了引领的角色。例如2016年6月,中国电信与华为签署NB-Io T创新研究合作协议,标志着双方在物联网创新领域建立起了全方位合作关系。即中国电信与华为将基于中国电信网络架构特点和物联网服务需求,推动NB-Io T物联网新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根据协议内容,双方将以NB-Io T在3GPP标准组织的推进及解决方案验证为目标,包括验证NB-Io T物联网新技术、联合建立NB-Io T试验室、开展NB-Io T端到端解决方案研究与验证、制定相关标准和技术方案等。
除上述之外,我们相信在本次“天翼展”上,中国电信还将带来更多NB-Io T的相关信息,以彰显自己在物联网领域“领头羊”的地位。
物联网产业发展 篇2
物联网,是指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行业内对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传感、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等。物联网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概念的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物联网正在逐渐的进入到大众的生活当中,在生活中也随处可见,智能蓝牙手环、家里的智能门锁、智能窗帘等这些都是物联网应用。但这些只是物联网中的冰山一角以后我们的城市,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几乎人类可以涉及到的地方都将应用到物联网,所以说物联网是以后发展的趋势,同时物联网即将促使人类进入下一个智能时代。
中国物联网市场现状分析
中国物联网正经历从硬件、传感等基础设备向软件平台和垂直行业应用升级,迈入发展第二阶段,万物互联的产业生态才刚起步。预计2020年全球将有500亿连接,是当前连接数的6-7倍,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超过2万亿元,是当前电信运营规模的2倍。驱动物联网生态发展的因素逐渐成熟,硬件成本下降、云计算与大数据与行业结合、5G和NB-IOT等技术推进。生态所处阶段,正值爆发前夜。
随着高速宽带网络的普及,和大数据、云计算的发展,以及物联网平台型企业的成长和行业标准的推进,对物联网行业的需求也随之升级,从基础的物品识别、网络信息传输,开始向平台管理、数据分析等更高层次的需求升级,如此一来,物联网的云、管、端的信息闭环将会打通。
而中国利用得天独厚的工业优势和互联网+的战略概念,很快实现国内云计算机服务器的部署,平均增速达到70%以上,加速了传统的电子企业的转型,进行跨界融合。紧随着物联网的发展中心向中国倾斜,周边的相关服务产业也发生了相关的变化,如智能家居、智慧医疗、智慧城市、智能物流、智能可穿戴设备都是国内市场重要的部署方向,这也是中国企业发展壮大物联网的新机遇。中国作为经济体量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物联网的渗透率不足5%。未来10年,全球物联网产值将达到8万亿美元。此外,物联网将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硬件未来将不再是获利的主要来源。到2020年,来自应用和服务的产值将占物联网总产值的70%,远超半导体、通讯技术和云端平台的产值;预计到时全球会有240亿台物联网设备联网,而思科、华为、爱立信则估计2020年物联网连接数量在500亿至1000亿个之间,远超现在70多亿部手机数量。其中,用于运动健身、休闲娱乐、医疗健康等的可穿戴设备会成为主要应用。
中国物联网在下列方向,具有无与伦比的发展优势
1、中国物联网所覆盖的行业人群广,从行业应用的智慧交通、智能物流、医疗、农业、能源领域,到私有的智能家居、个人、智能汽车等应用,无论从减少成本提高效率还是提高中国居民的生活质量,物联网无疑将在中国市场获得巨大的成功。
2、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包括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工业汽车、家电等,可以说各种配套产业链最为齐全,再加上多年积累的制造研发经验,可将其提炼为数据模型后快速复制并与应用结合,从而可让我国制造业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
3、中国有将近8亿的互联网用户量,移动网络覆盖率98%,截止目前为止4G用户数量超过2.5亿,为物联网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能够随时随地联网。我国将充分利用这些优势,专注发展,就能创造出巨大的社会利益链,促使我国成为全球物联网大国。中国物联网行业区域结构预测
国内物联网产业已初步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等四大区域集聚发展的总体产业空间格局。其中,长三角地区产业规模位列四大区域的首位。未来中国物联网产业空间演变将呈现出三大趋势: a.产业发展“多点开花”,热点地区将不断涌现
b.产业分布“星火燎原”,二、三线城市纷纷投身物联网产业发展 c.产业演变“合纵连横”,区域分工将进一步显现 据预测未来60%的连接将通过广域低功耗蜂窝技术来实现,NB-IOT将重点瞄准这60%的市场。另外,30%市场需要中等保障,比如智能家居等,需要通过传感器、WiFi、低功耗蓝牙、Zigbee等技术实现,剩下还有10%的高保障业务,比如智能驾驶、智慧医疗、虚拟现实等,需要大容量、实时传输、智能处理等,还将依赖于5G/LTE等高速移动蜂窝技术
相比那些基础设施早已完备的老城市,基础设施欠缺的新兴城市也许更适合迎接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因为新兴城市中每一个新的组件在投入使用前都可以基于物联网来设计,无论是公共汽车、红绿灯、路灯、广告牌等等,直接嵌入总比后来新添要高效的多。南非初创公司WhereIsMyTransport正试图改变非洲的公共交通,它试图收集新兴城市一切正式或非正式的交通方式和路线,为用户提供到达某个目的地的最佳出行方案。
随着“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的提出,物联网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层面技术及产业创新的重点方向。本文根据2016年10月在深圳举行的“2016瑞萨电子全球开发者大会(DevCon)”上,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陈贤副理事长等人的演讲介绍了物联网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物联网是指通过RFID、红外感应器、GPS、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主要有两个特征,即规模性和实时性。一是规模性,只有具备了规模,才能使物品的智能发挥作用。二是实时性,通过嵌入或附着在物品上的感知器件或外部信息获取技术,每隔极短的时间都可以反映物品状态,包括静止或运动、安全或危险、良好或腐烂,都可以实时反映出来,如机场周界、文物监护、桥梁监控、环境监测、食品溯源等。物联网发展阶段及架构 按市场发展划分,物联网可以分为概念、研发、实验和应用四个阶段。按应用发展划分,物联网发展则可以划分为孤岛、封闭、有限物联和无限物联。
在孤岛阶段,物联网在某一行业或领域内部小范围应用,尚未形成行业统一标准与技术规范;在封闭阶段,在某一行业或领域内的物联网应用,已形成行业统一标准与技术规范;在有限物联阶段,跨有限几个行业或领域的物联网应用,采用跨行业的统一标准与技术规范;在无限物联阶段,囊括大部分行业或领域的物联网应用,采用统一的标准和技术规范。物联网在架构上分为三层,即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感知层是物联网体系对现实世界进行感知、识别和信息采集的基础性物理网络,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与采集信息,为后续信息处理和相应决策行为提供海量、精准的数据信息支撑。
传输层是物联网实现无缝连接、全方位覆盖的重要保障性网络集群,担负着将感知层识别与采集的数据信息高速率、低损耗、安全可靠地传送到应用层的艰巨使命,同时能够良好地抗击外部干扰和非法入侵。
应用层实现了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的结合,最终形成涉及人们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方方面面的物联网应用集合。发展物联网成为各国重要发展战略
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联网设备高速增长,预计到2018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超过千亿美元,联网设备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在31%以上(如图1和图2)。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已经成为全球各国的技术及产业创新的重要战略。
美国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引发全球物联网关注热潮,将物联网上升为国家创新战略的重点之一。先进的硬件设计制造技术,已经趋于完善的通信互联网络均为物联网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目前,美国已经开始在工业、农业、军事、医疗、环境监测、建筑、空间和海洋探索等领域开展物联网应用积累。
欧盟委员会发布《物联网——欧洲行动计划》,提出了包括芯片、技术研发等在内的14项框架内容。欧盟在技术研发、指标制定、应用领域、管理监控、未来目标等方面陆续出台了较为全面的报告文件,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物联网政策体系。尤其在智能交通应用方面,欧盟依托其车企的传统优势,通过联盟协作在车联网的研究应用中遥遥领先。
韩国十分重视物联网产业化发展,不断加大其在物联网核心技术以及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芯片、宽带传感设备的研发。目前,韩国物联网产业主要集中在首尔、京畿道和大田地区,其中首尔集中了全国60%以上的物联网企业。韩国物联网的优势在于其消费类智能终端、RFID、NFC 产品与相应的技术解决方案。
我国就物联网发展也做出了多项国家政策及规划,推进物联网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物联网发展的十个专项行动计划》,以及近期颁发的《中国制造2025》等多项政策不断出台,并指出“掌握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基本形成安全可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体系,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物联网发展热潮以及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我国物联网产业将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虽然增长率近年略有下降,但仍保持在23%以上的增长速度(如图3),到2015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已经超过7500亿元(如图4)。预计未来几年,我国物联网产业将呈加速增长态势(如图5),预计到2020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超过15000亿元(如图6)。
物联网产业链发展现状
在感知层上,感知企业众多且较为分散,自主传感器核心技术不足,高端传感器芯片以进口为主,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主要应用有RFID标签和读写器、各类传感器、摄像头、二维码标签和识读器等。
感知层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
(1)微型化。信息时代信息量激增,要求传感器能捕捉处理海量的信息的能力日益加强。
(2)智能化。要求不但能够执行信息处理和信息存储,而且还能够进行逻辑思考和结论判断。
(3)多功能化。将多种敏感元件组装在材料或单独—块芯片上的。
(4)无线网络化。要求传感器能够通过各类集成化的微型传感器协作地实时监测、感知和采集各种环境或监测对象的信息。从而真正实现“无处不在的计算”理念。
在传输层上,传输主要以移动通信网和局域网为网络载体,仍较少使用互联网。产业发展较为完备,企业以传统通信企业为主。传输层的主要设备有光纤光缆、光器件、光接入设备、光传输设备等光传输设备以及3G/4G/5G、NFC、ZigBee、蓝牙、Wifi/WAPI等通讯和网络设备。
传输层的主要作用是将感知层识别与采集的数据信息高速率、低损耗、安全可靠地传送到平台层。当前标准化程度较高,产业化能力较强、较成熟,参与厂商众多,成为产业中竞争较为激烈的领域。LPWA大规模部署后将促进物联网连接数迅猛增长,以NB-IoT为代表的技术解决了移动物联网普及障碍。未来5G将满足物联网高级应用多样化需求,实现终极万物互联。
应用层以软件和现代服务企业为主,基础软件技术主要掌握在跨国企业手中,传统IT企业逐渐介入物联网业务,随着各地物联网示范性应用陆续增多,企业数量将明显增加。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成熟和产业的发展,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目前主要集中在9个领域。
物联网应用覆盖范围遍布个人、家庭和企业,增长空间巨大。智能家居领域由于和日常生活高度融合而受到广泛关注,成为发展较快的应用领域。智能交通中以及智能医疗领域的需求空间广阔、产品附加值高。其中,车联网悄然成为物联网发展先锋。物联网应用的发展
我国目前在物联网应用中的工业、医疗、交通、金融以及安防等方面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以智能交通为例,虽然智能交通产业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但ITS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交通系统建设的必然选择,已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15年,智能交通整体市场规模达到691.3亿元,同比增长30.5%。随着《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的提出,2017年6月底前,将会完成37个示范城市的示范工程建设任务。极大地促进了智能交通的发展。
物联网产业发展冷思考 篇3
关键词:物联网产业现状产业环境发展路线图物联网产业的现状
近年未,有关物联网产值的统计数据层出不穷,如来自ICT research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达到了3650亿元,较之于2011年的2581亿元增长了41.4%,如图1所示,预测未来将实现年均30%的增长率,2016年即进入万亿级规模。
另外,来自中国产业数据网的数据就物联网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和统计。以2011年数据为例,全年接近2600亿人民币的物联网产值主要分布在感知层、传输层和平台层,各层所占份额如图2所示。按照行业分布,物联网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智能工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医疗、智能农业和智能环保等,其各占份额如图3所示。
单从这些数据来看,我国物联网产业似乎已进入快车道,发展速度惊人。物联网的明天是否真的就触手可及了呢?万亿级的市场真的很快就会到来?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从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几年前曾满怀信心投身于物联网产业的诸多广东企业目前很多都举步维艰,市场开拓异常艰难。举例来说,当初一些打着物联网旗号成立的新公司,以提供各行业物联网综合解决方案出现在市场,打拼了3-4年,发现根本找不到市场,能接到的单寥寥无几。结果这些企业一部分关门倒闭,一部分靠经营传统IT业务维持生存,同时期待物联网产业的大爆发。不仅广东如此,代表着中国物联网风向标的无锡也是如此,从无锡工商局2012年一份内部调研报告给出的数据来看,2012年无锡物联网相关企业739户,接近50%的企业处于亏损或非正常营业状态,这其中,80%以上企业都是从事物联网系统集成、网络运营服务的中小企业。
显然,经过“加工”的华丽数据并不能掩盖我国物联网产业目前处于初级阶段这样一个事实。国内很多机构发布的数据都是欠考证的,他们把很多传统IT产业的数据都归总到物联网产业里,比如应用软件系统、安防系统、工业自动化系统、智能楼宇系统等等。这样做的结果是把很多人都搞糊涂了:一边是极富诱惑力和鼓动性的、漂亮的产业数据,一边又是广大物联网企业在生死线上的挣扎和徘徊。“这个产业到底怎么了?”很多人会发出这样的疑问。
其实,物联网经过这几年概念热炒已逐步回归理性,物联网产业的现实远没有想像中的那般美好。目前物联网产业除了部分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如智能卡(FRID)应用、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等发展较快,其他领域发展相对缓慢,总体处于由政府驱动向市场驱动的转型过程之中。因此,物联网市场还需培育,需要挖掘潜在的需求。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少则3至5年,长则8到10年。
物联网产业环境分析
基于目前物联网的产业现状,社会上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认为物联网就是昙花一现的概念热炒,炒完了也就会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另一种声音仍然坚定物联网产业是未来发展趋势,而且会保持高增长的发展态势。相信绝大部分人会赞同第二种声音。笔者也是第二种声音的积极呐喊者。虽然物联网不是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但它却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它具有渗透性强、带动作用大、综合效益好的特点。物联网的普及和应用,不但可以促进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方式向智能化、精细化、网络化方向转变,同时对于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信息化水平,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坚信物联网一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
面对当前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困惑,全盘否定或拔苗助长都无益于产业本身,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地思考,更加全面地分析物联网的产业环境。图4给出了当前物联网产业环境的一个总体概貌,其中从政策环境、技术环境、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四个方面分析了目前具备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并给出了总体评价(1颗星到5颗星,5颗星为最高),通过深入分析和研判,力图给出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物联网产业发展路线图。
首先来看政策环境,政策利好无疑是当前推动物联网产业的重要引擎。在物联网领域,短短的几年时间,国家相关部委出台了大量利好政策,见表1。从这些密集出台的物联网政策可以看出,物联网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并初步明确了物联网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为了确保物联网健康持续发展,相关财政、金融政策和法规也在制定之中。但同时应看到,基于顶层设计的产业扶持政策,其细则还有待完善;地方政府在执行落实这些政策时,其可操作性还有待加强;一些地方贪大求全的做法也可能导致拔苗助长;地方产业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建设,也不利于物联网产业的规模发展。综上,政策环境总体评定为4颗星。
其次,从技术环境来看,我国每年对物联网产业的研发投入持续增长,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物联网专利申请也逐年递增,企业综合集成能力较强。但实际上,物联网相关核心技术如传感器、核心芯片、超高频RFID应用等还有待突破,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隐患也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此外,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指引,以及标准发展滞后于应用发展的困境等问题,也阻碍了物联网的产业化与规模化发展,技术环境总体评定为3颗星。
物联网及其发展 篇4
通过物联网可以用中心计算机对机器、设备、人员进行集中管理、控制,也可以对家庭设备、汽车进行遥控,以及查找位置等各种应用。实现物物相连的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应用普及之后,蓬勃兴起的世界信息技术革命的第三次浪潮,是二十世纪人类社会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的技术革命的延展。物联网为二十一世纪的全球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提供了革命性的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将通过与传统产业的全面融合,成为全球新一轮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之一。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已经将物联网确定为核心竞争的重点。
全球物联网发展将经历四个发展阶段:
2010年之前为基础期,RFID率先应用于物流、零售和生产领域。
2010到2015年为导入期,在较多领域实现物体的互联。
2015年到2020年为成长期,物联网实现半智能化。
2020年之后为发展期。物联网全面实现智能化。
一、美国物联网的发展历程
美国是最早发展物联网的,他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参考。1991年美国提出普适计算的概念,它具有两个关键特性:一是随时随地访问信息的能力,二是不可见性。通过在物理环境中提供多个传感器、嵌入式设备,在用户不察觉的情况下进行计算和通信。美国国防部的研究机构资助了多个相关科研项目,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也专门针对普适计算制定了详细的研究计划。普适计算总体来说是概念性和理论性的研究,但首次提出了感知、传送、交互三层结构,是物联网的雏形。
美国IBM公司2008年提出了“智慧地球”,其本质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利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来改变政府、公司和人们相互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
2008年12月,奥巴马向IBM咨询了智慧地球的有关细节,并共同就投资智能基础设施对于经济的促进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如果在新一代宽带网络、智能电网和医疗IT系统的建设方面投入300亿美元,就可以产生100万个就业岗位,并衍生出众多新型现代服务业,从而帮助美国建立长期竞争优势。因此2009年2月17日奥巴马签署生效的《2009年美国恢复和再投资法案》(即美国的经济刺激计划)提出要在智能电网领域投资110亿美元,卫生医疗信息技术应用领域投资190亿美元。
2008年以来,美国运营商以网络和服务为基础,结合新兴科技公司和系统集成企业,共同开发针对垂直行业的应用。
综合美国的物联网发展历程来看,美国凭借其在芯片、软件、互联网、高端应用集成等领域的技术优势,通过龙头企业和基础性行业的物联网应用,已逐渐打造出一个实力较强的物联网产业,并通过政府和企业一系列战略布局,不断扩展和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二、发展物联网是我国的国家战略
2009年8月7日温家宝总理在视察无锡物联网产业基地时发表了重要的讲话,开启了我国物联网发展的新纪元。物联网为城市化进程提供革命性的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结合,将成为新的信息技术发展主导力量之一。
2009年以来,以无锡设立中国传感网创新示范区为标志,物联网逐步上升为我国国家战略。中国物联网政策不断改善,技术进步明显加快,市场培育逐步成熟,市场规模大步增长。中国物联网开始进入实质性推进发展新阶段。
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物联网不仅得到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973计划、《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等国家级计划的支持,也得到很多省市政府在资金、园区和政策配套等方面的支持。推进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已经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预示着我国物联网产业将在“十二五”期间得到高速发展。
我国各级政府不仅是物联网应用的支持者,而且是先行者。物联网涉及到水、电、气、通信、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的改造。这种改造除了前期投入巨大外,还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应用领域的协调问题。当前,智慧城市、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环境监测、危险品监测等物联网应用已在积极规划和实施中。
产业权威人士认为,我国物联网的发展面临着重大机遇与挑战:一是物联网从技术标准到产业都不成熟,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二是我国已为物联网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而且我国拥有庞大的公众通信网,具有自主创新的经验,互联网等领域的本土企业正快速崛起;三是巨大的内需市场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物联网产业市场的规模与预测
2007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达到700亿美元,2008年达到780亿美元,增长10%以上。未来5年全球物联网产业市场将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预计2012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超过1700亿美元,2015年更接近35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接近25%。这样的增长态势持续下去,未来10年全球的物联网无疑都将实现数量和质量的飞跃,实现大规模普及和商用,走进普通人家。
安防、电力和交通等行业在中国的物联网应用位居前列。中国的物联网产业正面临大发展的历史机遇。以安防、家居、电力、交通、医疗、物流等为代表的一些国民经济重点行业开始逐渐接受物联网概念,采用物联网相关技术和产品,应用于行业的生产、服务各个环节中。
2009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1716亿元,物联网产业在公众业务领域、以及平安家居、电力安全、公共安全、健康监测、智能交通、重要区域防入侵、环保等诸多行业的市场规模均超过百亿。2010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超过2000亿元。至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市场前景将远远超过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市场。
2010年国内物联网主要行业应用中,安防(安全防护、防入侵、智能家居)、电力、交通3大行业位居前列。安防行业的应用遥遥领先,占据了接近一半的市场份额(43%),规模接近900亿元。其中,智能家居占26%,规模超过500亿元;网络视频监控市场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占到15%的市场份额。电力行业和交通行业是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其物联网应用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市场份额分别达到15%和9%左右,市场规模分别为大约300亿元和190亿元。重要的应用行业还包括物流、医疗、手机支付等,并正在逐渐渗透到其他各行业和经济领域。
2010年中国物联网主要行业应用市场规模及份额(亿元)数据来源:网舟咨询;数据整理: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
RFID(射频自动识别)是物联网的核心关键技术,2008年中国RFID市场规模已经超过50亿元,2009年实现了25%以上的增长,接近80亿元的市场规模。基于相关数据的整理和分析,2010年中国RFID市场规模达到120亿元的规模,2012年有望达到200亿元。(以上数据来源《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年度蓝皮书(2010)》)
四、我国物联网应用案例
我国物联网应用案例非常多。这里只能简单以江阴:“智慧港口”启航为例介绍,以便了解我国物联网应用的深度和广度。
江阴:“智慧港口”启航
随着国家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全国兴起了绿色港口的建设。如今,低碳经济势如潮涌,中国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港口建设再次开始开花结果,通过新一轮技术改造建设“绿色港口”,重塑国际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成为新的趋势。
1、物联网技术打造“绿色”港口
日前,坐拥天然深水港和长三角区位优势的江阴城,因引入国内首个智能绿色港口物联网技术平台,给江阴港口注入活力,并为江阴放大港口优势、打造现代港城创造新的“绿色生机”。这一平台由江阴软件园、南京大学江阴信息技术研究院和江阴港港口集团联合承担的“港口物联网支撑技术与平台研究”项目获江苏省立项,这是江苏省首个以港口物联网为背景的产学研前瞻性联合创新项目,也是全国首家整合物流和物联网技术的专业化应用平台。
近年来,江阴充分依托天然港口优势和岸线资源,大力发展现代港口物流,取得了不菲成绩。该市提出,用4年时间打造出2000亿元产值的现代物流产业基地。目前,江阴长江沿线建成千吨级以上泊位87个,总吞吐能力近4400万吨,石化仓储能力达150万立方米。江阴港航线已南至海口,北到丹东、大连,长江上游追溯到重庆、泸州;外贸近洋航线有“江阴-釜山-门司-博多”线、“江阴-基隆-台中”线;外贸内支线对接上海外高桥和洋山港;航线已覆盖近洋航线、沿海内贸航线、长江内支线及内河支线,航班密度达每周70个班次,形成了一张以江阴港为中心,覆盖大半个地球的庞大物流网,使江阴港成为苏南地区的一条重要物流通道。
如何实现江阴港口物流的跨越式发展,推动港口经营与管理的国际化、现代化进程?如何注重建立与化工、钢铁、粮食、造船、高新技术等产业密切结合的物流链?这成为摆在江阴市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随着无锡物联网建设的风起云涌,江阴市政府依托电信积极打造“智慧江阴”,提出了建设发达的港口物流信息系统,建立以港口为中心的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服务于全球的物流信息系统,提升国际物流服务能力。于是,江阴“港口物联网支撑技术与平台研究”项目应运而生,并获得江苏省立项。
该平台以现代物流为背景,以港口物流为主线,以国内外物流业务运营与管理为研究内容,立足江阴,面向全省,辐射全国。项目核心技术中,已有港口物联网组网控制软件、港口设备运行状态监控系统、专用车载GPS监控系统软件、工程设备资产管理系统、无线自动抄表系统等多项技术获得自主知识产权认证。其中,天气信息监控系统软件、工程设备资产管理系统、集装箱卡车GPS监控软件、专用车载GPS监控系统软件在盐田港成功运行,无线自动抄表系统与港口设备远程监控软件在天津港获得示范应用,港口设备运行状态监控系统在宁波港全港推广。另外,自主研发的UWB超宽带精确定位节点模块在仓储物流管理系统、安全生产监控系统与人员定位管理系统等多项物流管理软件中应用,取得了上百万元的经济效益。港口生产管理运营系统在江苏江阴港,港口集团黄田港码头全面推广,使港口作业效率提升了30%、运营成本降低了15%、港口吞吐量提高了20%,新增产值达2000多万元。
该平台的研发、应用和推广,不仅为江阴打造智能港口、绿色港口提供了关键技术,大大提高港口信息化水平,切实有效地服务于千亿级物流产业发展,而且能在江阴实现“亿吨大港、百万标箱”宏伟目标的同时,加速形成国内港口行业应用软件的集成供应商与一流科创基地,该平台还有多项技术系统在天津、宁波等港口应用推广。
2、分布式、智能化支撑现代港口物流
针对现代港口复杂物流信息系统,研究开发了一个集成多项先进软硬件技术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综合港务运营管理和港口物流信息支撑系统。该系统适用于各种业务类型的中小型码头管理,具有低成本、高效率、高安全、高扩展性的智能化特点。
该项目关键技术包括港口物流运营管理模式、核心业务流程设计、普适应用平台、分布式计算和服务、移动计算和RFID、数据挖掘与智能决策、可记忆安全服务、可配置数据接口等。通过对中小型港口的业务流程、堆场终端、多业务模块、多系统融合等方面的技术问题进行整合优化,提高港口的管理水平、生产效率和安全保障。该系统的推广将提高江苏省内其他港口信息化和管理改进方面的技术水平,促进江苏省在经济大省基础上发展为航运大省。
当前,提升江苏省乃至全国的港口物流现代化管理水平,促进我国港口物流加快实现信息化,尤其是中小港口企业和散货码头管理信息化,促进物流管理软件产业发展是我国港口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一个关键所在。物流是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计划之一,通过对(港口)物流信息支撑关键技术研究,不仅在硬件和自动化水平上促进港口现代化,更重要的是利用先进的软件技术、结合硬件,促进港口管理流程优化,最终实现相关仓储、运输、配送、报关、报检管理等信息化。
五、我国各地物联网建设规划简介
目前中国经济发达省、市都已制订了物联网发展规划,全面加快发展布局。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物联网产业将形成以沿海省市为主体的发展中心。
1、杭州规划物联网“智能城市”
在杭州,事实上很多物联网技术已经在市民生活中使用。浙江好络维医疗技术有限公司通过无线网络生理参数监测仪,可以让患者不用去医院,随时随地通过GPRS系统,把血压、心电、血氧和呼吸脉搏等参数,即时传送到医生的电脑上,目前他们已经和浙江省人民医院、杭州市一医院的心内科开展合作。最近他们还推出了家用个人版,方便患者不用去医院就能让医生掌握自己的病情;杭州纳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智能化集团管控,已经在不少排屋、别墅中应用,用户家里有任何变化,都可以通过无线网络发送到用户的终端上,例如用电用气、门窗的异动,用户还能作出相应的指令,比如把忘了关的门窗关上、回家前先让热水器烧好水。可以用手机到菜场买菜、下班前半小时遥控打开家里的空调、躺在家里,医生就能知道你的血压脉搏……物联网的智能运用已经越来越渗入到普通市民的生活中。
《杭州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把杭州打造成一个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智能城市”。杭州已经集聚物联网及相关企业近80家,其中上市企业超过5家,年产值超过210亿元,涌现了银江电子、大华技术、大立科技、家和智能等有一定影响力的物联网企业。
到2012年,初步形成年产值达500亿元的物联网产业群,力争到2015年,物联网产业年产值超1000亿元。年均增幅保持在30%以上。在试点示范项目方面,杭州市将重点推进智能城市、智能生活、智能“两化”和智能环境监控等四大试点示范工程。
为了推进物联网产业,杭州还将设立物联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物联网产业重点研发项目建设。同时,根据财政收支状况与物联网产业发展需要,逐步增加物联网专项资金预算,引导市、区(县)两级财政资金向物联网企业倾斜。此外,《规划》还明确表示,将积极帮助拟上市企业做好上市融资工作,推动物联网企业到国内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融资。
2、苏州:物联网引领新兴产业崛起
苏州,这座古老而活力四射的国家创新型城市正在借助物联网等新兴产业,打造“智慧苏州”。努力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体系;加速应用和规模化发展,加快传感网与TD网融合,促进相关产业商业化、规模化,尽快在苏州形成产业化突破和规模化发展格局。
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编制出台了《江苏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2年)》,在此《纲要》中,无锡被确定为物联网产业核心区,苏州、南京则处于物联网产业支撑区的地位。以此《纲要》相呼应,“感知中国”(苏州)应用中心提出“3+1”发展目标,即实现“感知政务”、“感知企业”、“感知生活”三大应用,并打造一个物联网产业链。至此苏州正式拉开发展以物联网为先导的新兴产业大幕。
苏州拥有传感网核心技术领域重点企业近150家,初步形成了昆山周庄传感器件、工业园区通信及集成电路两大传感网产业集群,结合苏州本地产业资源,加快TD-SCDMA与物联网的融合,打造苏州物联网应用产业基地,制订城市物联网应用标准,打造苏州市“感知中国应用中心”品牌。
苏州选取六个立意较高、兼具代表性和推广价值的项目作为首批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进一步推进“感知中国物联网应用中心—苏州”建设:“平安张家港”项目;“智慧交通-苏州”项目;“智慧水乡-周庄”项目;“数字化校园”—常熟理工学院项目;“智慧农业”常熟基地项目;“智慧社区”—雅戈尔未来城项目。
在推进“感知政务”方面将以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共享为核心,以关键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为重点,以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建设为保障,加强基础数据资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推动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苏州将围绕社会安定,预防与打击犯罪,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重点推进平安城市子项目的建设,其中有以构建张家港市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的技术支撑面为目标的“平安张家港”项目;有以服务银行、企业,提高安全服务水平为目标的“太仓公安CK报警”项目;有通过传感器和无线网络,提升消防预警和处警效率,保障人民财产安全的“太仓无线烟感”项目。
围绕优化交通资源配置,方便市民出行,公交优先,推动智慧交通子项目建设,其中有服务于提高营运效率、方便群众出行的“工业园区智能公交”、“吴江智能公交”项目;有提升管理水平、实现精细化管理的“苏州公交车辆巡更系统”;有实现交通信息引导、减少城市拥堵、均衡交通流分布的“昆山交巡警智能交通诱导系统”。
围绕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促进产业链发展,实践智慧城市,借助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手段,依托昆山市传感器产业集群,将中国第一水乡——周庄打造成集“智慧旅游、智慧交通、区域安防、环境监测”为一体的“智慧水乡”项目。
推进“感知企业”将积极推动利用物联网技术,加快企业和重点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农业、工业、现代服务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该项目主要从节能降耗出发,依托GPRS/TD-SCDMA网络,运用GPS/GIS技术,通过监测供水压力、泵站运行、管网水质、用水计量、巡检调度等生产全过程,实现供水管网综合信息化,建设“常熟中法水务供水管网综合信息化系统”;利用RFID安全管理系统,结合TD-SCDMA网络覆盖,针对保安押运公司安全管理业务流程,提高押运工作效率和押送准确率,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建设“常熟金融押运安全管理系统”;利用无线通信网络,实现农业生产中的自动化控制、农业生产安全监控、农产品溯源和农业信息共享等目标,建设“常熟智慧农业基地”和“张家港智慧农场”;将物联网的相关技术应用于企业设计、生产、管理、配送、营销、服务等环节,促进传统纺织企业产业升级,建设“张家港智慧纺织”;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轿厢式电梯的安全监控,结合GPRS/TD-SCDMA网络覆盖,实现电梯远程监控,确保安全生产,推广“电梯卫士”工程。
推进“感知生活”将以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便民惠民目标,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丰富多彩。利用移动通信网络,通过在学校、居民区、工地等重点区域安装“无线噪声监测”设备,实现对环境噪音的随时随地监视与管控;利用手机终端与医疗服务的结合,通过手机终端实现身份识别、手机支付、远程报告等功能,“手机医疗信息系统”将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通过建设智能化社区,满足政府、社区、居民、商家等各类服务需求,构建集政府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居民自治和互助服务的“智慧社区”,实现“医、食、住、行、文、购、闲”全方位新体验;依托TD-SCDMA、EDGE通讯网络,以及WIFI无线互联网等无线通信技术,以移动通信终端融合来自数字化校园的内容,从校园人需求出发,整合校园各类应用系统,打造“常熟理工学院移动数字化校园”,实现“学校-企业”、“学校-社区”之间的最大协同。
六、快速发展的中国物联网面临一系列的深层次矛盾与问题
相比于已规模使用物联网应用的欧美地区,中国的物联网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该阶段,商业模式和相关技术尚在摸索之中,距离大规模产业推广还有不少差距。该阶段的另一个特点是大量新生行业市场的无序开拓,这对电信运营商提供整合式服务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目前中国的物联网业务种类繁多,大部分业务都还处于试验或示范运营的阶段,这也是因为缺乏商业模式的缘故。从具体方向看,目前的业务种类以面向政府和企业的应用为主,面向大众的很少。我国物联网的规模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
孤岛现象目前各类应用分布在不同行业,应用之间过于零散,没有形成物联网产业的整体效能,另外物联网各应用系统之间差别较大,有的即使在同一行业内也难以复制,缺乏与通信网络的有机融合,深层次的信息共享、互联互通更是做不到,这些都限制了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
标准缺乏统一的终端标识和标准的通信协议是形成“网”的标志,而目前物联网方面虽然成立了相当数量的标准化组织,但是在行业和国家层面都缺乏整合力度。部分通信运营商只能先通过企业标准规范市场,发展统一的行业标准迫在眉睫,并且这也有利于我国在未来进一步获得相关国际标准的话语权。
成本偏高行业解决方案成本居高不下将严重制约成功的商业模式的建立,而没有成功的商业模式,物联网产业的规模化和可持续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另外,物联网发展还面临着信息安全、地址资源、行业合作壁垒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对物联网发展同样重要。
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应用设备制造企业和系统集成企业数量较多,芯片设计制造、软件开发与应用相对薄弱,产业链发展并不均衡,仍处在由量变到质变的前夜。
从全国范围看,各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的资讯、技术与资源的统筹协调、整合配置仍显不足,缺乏顶层设计,资源未能有效共享,导致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
由于物联网标准研究在国际和国内均处于初期阶段,各国有协作也有分歧,导致国内的物联网标准建设仍未取得整体性突破,系统“端到端”的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现阶段,中国物联网的技术创新能力仍显不足,在物联网的快速发展期,尤其要高度警惕和有效避免物联网产业核心技术空心化问题。
虽然物联网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然而目前中国的物联网产业尚未形成稳定的、可实现规模化经营的商业模式。
1、安全与隐私问题
与传统网络相比,物联网发展带来的信息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乃至国家安全问题将更为突出,现有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人们很容易忽略物联网在安全和隐私保护方面的问题。
由木马造成的隐私安全问题在互联网上比比皆是,而这一现象在物联网上会更加突出。人们可以通过智能家庭中的摄像头远距离地看到自己孩子的活动,黑客也可以通过摄像头窥视。带有RFID的物品的位移路径可以被跟踪,而携带这一物品的人的行踪也被记录……人们不必时刻与互联网相连,却一刻也躲不开物联网。因此,对于物联网中的安全和隐私问题,应该有更严格的管理措施,对违法违规行为应采取更严厉的惩治手段。
为了推进中国物联网健康发展,在发展策略层面,国家应统筹规划,加快构建产业链。通过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引导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加快融合,重点加强芯片设计制造、设备制造、运营、解决方案、系统集成等环节的产业链构建、整合和优化,尽快形成完整、贯通的产业链。相关省、市要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特点,发挥差异化优势,有所侧重地发展物联网产业,并与本地原有的产业形成良性互动,实现产业的协同放大效应。
在技术创新层面,国家应加大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重点突破物联网关键技术,占领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引导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组成的产业联盟,围绕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开展深度合作,加快培育和形成中国物联网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
在应用层面,相关省、市应重点结合公共服务领域的技术创新与服务升级,拓展物联网产业的示范、应用领域,加大政府采购力度,为物联网产业培育前期市场,从而为民间市场未来的爆发式增长奠定基础。
2、物联网对电信业的促进作用
尽管物联网问题较多,然而其发展潜力非常可观,且对于电信运营商本身也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首先,物联网能突破行业增长极限。目前,传统通信用户的争夺已经白热化,开拓新市场是运营商面临的巨大挑战。物联网开辟了全新的市场,蕴藏了丰富的、低离网率、高ARPU值的用户资源。目前全球人口总数67亿,移动用户已接近50亿户,人与人之间的通信日趋饱和;而全球有100亿台机器和传感器,只有大概不到1%使用了物联网业务。
其次,物联网可帮助运营商纵深切入行业用户领域。相对于传统的增值业务比较偏重于娱乐资讯,物联网面对的是更广泛的行业应用。物联网业务使电信运营商与客户的关系更加紧密,能显著降低营销和管理成本,并能促使电信运营商渗透到企业生产链条中,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实现与企业的共赢。
3、深入认识物联网
物联网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股热潮,被列为中国七大战略性行业之一,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其中物联网的标准、总体架构、关键技术、核心应用等一系列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于物联网之路来说,中国物联网的发展战略应该从软件这一核心来寻求突破。
当前,物联网定义可谓众说纷纭,更具科学性和技术内涵的定义是:物联网是将无处不在(Ubiquitous)的末端设备(Devices)和设施(Facilities),包括具备“内在智能”的传感器、移动终端、工业系统、楼控系统、家庭智能设施、视频监控系统等,和“外在使能”(Enabled)的,如贴上RFID标签的各种资产(Assets)、携带无线终端的个人或车辆等“智能化物件或动物”或“智能尘埃”(Mote),通过各种无线和/或有线的长距离和/或短距离通信网络实现互联互通(M2M)、应用大集成(Grand Integration,也就是MAI,M2M Application Integration,vs.EAI),以及基于云计算的SaaS营运等模式,在内网(Intranet)、专网(Extranet)和/或互联网(Internet)环境下,采用适当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提供安全可控乃至个性化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报警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进程控制、安全防范、进程维保、在线升级、统计报表、决策支持、领导桌面(集中展示的Cockpit Dashboard)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对“万物”(Things)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TaaS(everyThing as a Service)服务。
4、软件和中间件是物联网的灵魂
在物联网概念被大众理解和接受以后,其实物联网并不是什么全新的东西,上万亿的末端“智能物件”和各种应用子系统早已存在于工业和日常生活中。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把现有的智能物件和子系统链接起来,实现应用的大集成和“管控营一体化”,为实现“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和谐社会服务,要做到这一点,软件(包括嵌入式软件)和中间件将作为关键和灵魂,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并不是说发展传感器等末端不重要,在大集成工程中,系统变得更加智能化和网络化,反过来会对末端设备和传感器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此循环螺旋上升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因此,要占领物联网制高点,软件和中间件的作用至关重要,应该得到国家层面的决策和扶持政策的高度重视。
在包括物联网软件在内的软件领域,美国长期引领潮流,基本上垄断了世界市场,欧盟也早已看到了软件和中间件在物联网产业链中的重要性,从2005年开始资助了Hydra项目。目前在中国有很多传感器、传感网、RFID研究中心及产业(生产)基地,也有很多人呼吁建立物联网标准,唯独没有物联网软件和中间件研发基地和组织,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很让人担心。如果我们的软件不够强,制定物联网标准也一定是纸上谈兵,物联网产业基地一定会低层次重复建设,造成生产过剩,我们在物联网产业中永远不会有话语权,更谈不上占领什么制高点。
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心是能够带来实际效果的应用,而软件是做好应用的关键。物联网软件包括服务器端的应用软件和中间件以及数据挖掘和分析软件,还有传输层和末端的嵌入式软件。如果把物联网系统和一个人体做比较,感知层好比人体的四肢,传输层好比人的身体和内脏,那么应用层就好比人的大脑。软件和中间件是物联网系统的灵魂和中枢神经,这应该是国内外业界的共识。
如果软件是物联网的关键和灵魂,中间件(Middleware)就是这个灵魂的核心。中间件与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并列为三足鼎立的“基础软件”的理念经过多年的探讨已经被国内业界和政府主管部门认可,但在国内长期“重硬轻软”的大环境下,中间件产业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国家在大力推动“软实力”的提高的阶段,软件无疑属于“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欧盟Hydra物联网中间件(包括嵌入式中间件)计划值得我们借鉴。美国一些企业提出的基于SOA的SODA软件架构也很值得研究。不过,最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的(主流)大集成中间件技术还是OSGi (Open Service Gateway initiative)。OSGi Alliance是一个由Sun、IBM、爱立信等于1999年成立的开放软件标准化组织,最初名为Connected Alliance。
我国应该立即考虑成立自己的软件联盟,制定类似于HTML那样的物联网数据交换标准,开发OSGi、SODA和Hydra类似的软件标准和中间件,这是占领物联网制高点的关键。
作为国内物联网软件的领先品牌,同方从2003年开始专注于M2M软件的开发,并于2005年正式提出DCM物联网发展战略。ezM2M物联网业务基础中间件平台是同方面向M2M/物联网业务、具有自主产权的主干产品,覆盖从RFID、传感网到M2M等几乎所有物联网业务,是物联网业务的核心和灵魂。该平台为同方与物联网相关的(包括移动M2M合作、数字城市、智能建筑、能耗监测、合同能源管理、轨道交通、市政设施管理等业务)多种业务提供支撑。例如,基于ezM2M平台的ezIBS智能建筑集成软件,多年来一直占据国内市场份额第一的地位,获得2006年国家级住宅科技精瑞奖金奖等奖项,被编入相关专业高校教材,成为多家高校研究生论文研究的对象。
5、发展TaaS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服务
和现有的互联网应用一样,物联网的应用同样也分B2B,B2C,G2G,G2C等等,同样也可以通过现有的WebServices、SOA等技术实现有安全保障条件下的互联互通。例如,公安系统的安防摄像头可以局部的、有条件的向环保系统开放,实现局部的互联互通,反之亦然,这是G2G的物联网,有利于资源整合和共享,再通过G2C向老百姓提供更好的协同服务。云计算和SaaS模式为这种物联网的“借用”或“租用”模式提供了技术基础。
谷歌认为:“我们正进入‘云计算’时代,在这个时代,各种信息及应用发生在分散的网络空间中,而不是在特定的处理器和硅片上,整个网络真正成了一台电脑”。这个“泛在的网络”其实和物联网等同,物联网的应用本身也就是以“云”的方式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物联网也是云计算、云服务的一个重要范畴。云计算的核心就是以虚拟化的方式提供各种服务,SaaS模式是实现虚拟化服务的关键,在SaaS理念的基础上又出现了PaaS、HaaS、IaaS等理念,如果把这个理念扩展到物联网,我们可以有TaaS (Thing as a Service),MaaS (Machine as a Service)、DaaS (Device as a Service)等,上面提到的安防和环保系统的摄像头和污染传感器数据之间的相互借用和面向大众的查询和共享就是典型的TaaS应用,Google Earth和PowerMeter的MashUp等应用也是TaaS的例子。国外早已有MMO等MVNO业务模式,也值得中国借鉴。
七、我国物联网建设的几个有关全局措施
1、建立标准化体系
物联网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即使在全世界范围,都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出台,标准的缺失将大大制约技术的发展和产品的规模化应用。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将是发展物联网产业的重要任务。
2、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物联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驱动力。不掌握关键的核心技术,就不能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就会处处受制于人。因此,建立国家级和区域物联网研究中心,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将成为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3、制定积极可行的政策
物联网技术是国家战略新兴技术,出台相关的可行性产业扶持政策是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特别是在金融、交通、能源等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应用领域,政策导向性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政策先行”将是中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4、加强各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与互动
物联网应用领域十分广泛,许多行业应用具有很大的交叉性,,在产业化过程中必须加强各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与互动,才能有效的保障物联网产业的顺利发展。如加强广电、电信、交通等行业主管部门的合作,共同推动信息化、智能化交通系统的建立。
5、重点应用领域的重大专项实施
推动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还必须建立一批重点应用领域的重大专项,推动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通过“局部试点、重点示范”的产业发展模式来带动整个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八、结束语
合肥强力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 篇5
导读:合肥市政协《关于制定政策规划,加快合肥市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日前得到合肥市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提案中提出的多条建议,体现在《合肥市“十二五”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合肥市“十二五”公共安全产业发展规划》和《合肥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中。
合肥市政协《关于制定政策规划,加快合肥市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日前得到合肥市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提案中提出的多条建议,体现在《合肥市“十二五”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合肥市“十二五”公共安全产业发展规划》和《合肥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中。
在提案中,委员们认为,以物联网为发展核心的新兴产业将成为推动下一轮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合肥市委、市政府应紧紧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充分利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先行先试的有利条件,果断投入,力推合肥市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委员们的呼吁,与合肥市委、市政府的发展思路不谋而合,得到了合肥市政府的积极回应。该市制定政策规划,着力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力争在技术研发、产业化、应用示范与推广、标准研制与公共服务四个方面有所突破。在电子信息、公共安全、信息化发展规划中组织申报了22个物联网发展重点项目。该市政府相关部门集中组织13家企业申报了2011年国家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项目,项目总投资5亿元,申请资金8000万元支持物联网产业发展。他们还积极联系相关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和物联网企业对接,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物联网产业,力争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物联网产业投融资体系。
结合落实委员建议,合肥市重点在智能交通、家电、电网、物流、水利、环保、能源、食品、安防等领域优先示范应用,启动智能交通、食品安全等公共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并进行大力扶植和推广。同时鼓励、支持各科研院所、企业联合产业各方共同开展物联网技术的研究,积极参与物联网标准化工作。
关于在我市十二五规划中制定物联网发展战略的建议
金维平
一、物联网的概念和发展由来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IOT)概念,是1999年由麻省理工学院Ashton教授最早提出,其含义为通过传感信息获取、射频识别、全球定位等技术,构造了一个实现全球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的实物互联网。物联网前期研究和体现的主要形式是传感网络。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提出了:“传感网是下一个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提出传感网络技术将是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2009年2月IBM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钱大群在2009 IBM论坛上公布了名为“智慧的地球”的最新策略,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物联网。目前,全球范围物联网技术正在蓬勃发展之中,有研究机构预计10年内物联网就可能大规模普及,这一技术将会发展成为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其产业要比互联网大30倍。
二、物联网在国内省内发展及应用状况
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无锡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北京奥运会成功实现了视频监控、智能交通、电子标签(RFID)、食品溯源管理等物联网的应用。目前物联网已经在智能楼宇、路灯监控、食品药品溯源、智能医院等领域应用,特别是在城市公共管理领域,对垃圾车、危险品源的监控和事先处理都有实例。上海浦东机场的防侵入系统是物联网的一个应用典型。为了防止不速之客进入,浦东机场周边布设了上万个由许多传感器集成的传感节点,可以分辨靠近机场围栏的目标,发挥自动预警作用。
在省内,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吴仲城研究员团队长期从事传感器技术研究,并且在世界范围内率先从事物联网相关标准的研究;合肥工业大学魏臻教授团队长期从事矿山安全检测技术研究,在矿山物联网相关工程实践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方潜生教授和汪小龙博士团队长期从事智能建筑领域传感信息获取技术研究,并且在国内率先从事建筑节能物联网技术研究;安徽省电力科学研究院目前也正在从事智能电网物联网技术的实践研究。
三、对我市物联网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合肥市物联网发展目前主要表现为部分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部门行为,没有上升到行业和区域战略性规划的角度。从世界范围的宏观预测,“物联网”是“互联网”浪潮之后的又一次科技产业革命,互联网在全球范围构造了虚拟世界,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几乎每个领域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物联网目前远远没有应有的发展与推广,缺乏面向区域和行业范围的系统和应用研究。
目前,合肥正在贯彻实施的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和实施合肥经济圈发展战略,产业集群成为区域和行业的典型特色,这正是物联网应用发展的极好契机。特色产业集群能够降低原料、零配件集中供应的生产成本,也容易带来产品集中销售的恶意竞争,从而影响行业的长期健康成长。为此建议在合肥市“十二五”规划中制定我市物联网发展战略,并优先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我市物联网人才培养机制
目前,我市仅有合肥工业大学具有“物联网工程及应用”专业本科招生资格(属教育部确认的29所高校之一),与我市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两核之
一、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主导地区、科技创新试点市以及合肥经济圈中心城市对物联网人才的需求有很大差距。
对策: 鼓励合肥学院等相关院校积极申报“物联网”专业;引导各个高校在相近专业开设“物联网”专业方向;规范“物联网”专业方向的教学导向,凸显皖江城市带和合肥经济圈的区域和行业特色。
2、建立面向行业企业的物联网科研规划
物联网涉及的科学研究范围广泛,目前主要集中在信息节点的布置、覆盖、同步、联通、通讯、组网、数据查询、路由、存储、容量与生命周期、传输、信号处理与计算、信息安全、中间件等方面,已有的科研成果很多。但是,实际用于工程的示范系统数目和规模都较小,而面向行业企业的科学研究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重点。
对策: 加大“物联网”相关科研的资助力度,将物联网列入合肥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建立面向“特色产业集群”的“感知合肥”物联网研究机构,服务区域和行业,衔接长三角信息技术体系;对合肥“物联网”科研现状进行系统调查,引导相关科研机构、高校在研究方向和重点上,加强与合肥经济圈及皖江城市带区域的产业特征和行业特色的结合。
3、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对于物联网的公共信息平台部分,应该作为加快合肥经济圈及皖江城市带基础设施来建设,在大力构建与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增强区域能源供应水平,强化人水和谐的水利保障体系的同时,将加快推进合肥经济圈及皖江城市带区域信息一体化的步伐向物理感知层延伸,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强有力的“感知合肥”信息网络体系支撑。
对策: 在合肥经济圈及皖江城市带产业集中规划区,建立物联网的主干网络;在合肥经济圈及皖江城市带各个园区管理委员会,建立物联网公共信息管理平台,并且设立专职物联网管理部门与人员;鼓励企业加入物联网体系,通过RFID标签技术共享配件规格参数和产品性能指标。
4、政府和行业主管指导企业建立更加广泛的战略联盟
物联网不但是物与物全面互联的网络,更加是人与人、人与物动态交互的网络,行业主管和政府部门要熟悉、使用物联网技术,进行行业规范互动管理,在条件成熟时促进企业之间在设计、生产、销售等方面建立广泛的战略联盟。
对策: 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指导企业将生产的每个配件设定一个终身不变的编号,该编号与规格性能参数通过写入RFID标签的方式进入物联网体系;促进生产设备进入物联网体系,生产能力与使用率可远程访问;促进企业销售网点信息进入物联网体系,物联网实时获取的产品流向信息,自然划分销售重点区域。根据企业间相近产品销售业绩调整营销策略和网点布局,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预测动态调整生产进度,最终通过市场促进企业整合、做大做强。
(作者系市政协常委、副秘书长,市科协副主席)
合肥强力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
合肥市政协《关于制定政策规划,加快合肥市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日前得到合肥市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提案中提出的多条建议,体现在《合肥市“十二五”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合肥市“十二五”公共安全产业发展规划》和《合肥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中。
在提案中,委员们认为,以物联网为发展核心的新兴产业将成为推动下一轮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合肥市委、市政府应紧紧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充分利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先行先试的有利条件,果断投入,力推合肥市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委员们的呼吁,与合肥市委、市政府的发展思路不谋而合,得到了合肥市政府的积极回应。该市制定政策规划,着力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力争在技术研发、产业化、应用示范与推广、标准研制与公共服务四个方面有所突破。在电子信息、公共安全、信息化发展规划中组织申报了22个物联网发展重点项目。该市政府相关部门集中组织13家企业申报了2011年国家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项目,项目总投资5亿元,申请资金8000万元支持物联网产业发展。他们还积极联系相关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和物联网企业对接,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物联网产业,力争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物联网产业投融资体系。
物联网产业发展 篇6
关键词:互联网?物联网?RFID?无线网络
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是互联网时代,那么现在就是物联网时代。互联网把每一台个人计算机联结了起来,开发出丰富的内容和成熟的应用,但这是针对人与人的特定领域且是虚拟的。除此之外,我们所处的世界还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物质。那么人和物、物和物之间是不是也能有这样一种对话工具呢?工业时代的技术发展催生了物联网,它的出现使人和物、物与物之间的有效通信变为可能。
发挥一下想象力,未来有一种生活是这样的:驾车时,只需设置目的地,便可在车上休息,车载系统会通过路面接收的智能信号行驶;生病时只需一个小仪器,医生就可以24小时监测病人的体温、血压、脉搏;还能通过手机在北京控制成都家中的电饭煲。这并不是科幻电影里的场景,这是通过放置在物体内的微型传感器实现的,微型传感器负责收集各种数据,一旦发生异常变化,数据处理中心便会发出提醒或修改信息,随后通过无线通信网络进行共享和传输,就能实现通俗意义上的物物相连。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只要借助物联网技术,这些都会成为我们的日常工具。
什么是物联网,它和互联网有什么区别呢?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 of Things”。在这个网络中,物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其实质是利用射频自动识别(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从本质上来说,互联网和物联网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事物。互联网是完全虚拟的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只是信息和知识的交流。例如我们想在互联网上了解一个商品,必须要收集这个商品的相关信息,然后放置到互联网上供人们浏览,人们必须做很多工作,且难以动态地了解物品的变化。物联网则不需要,它是通过在物体里植入的各种微型的芯片实现人与物体的直接相连。但是,物联网必须借助互联网才能实现全球互联,在本身的信息储存与识别技术基础之上,还需要嵌入无线网络、移动通信网络和互联网才能实现信息的传递。
而RFID,正是能够让物品“开口说话”的一种技术。在物联网的构想中,RFID标签中存储着规范而具有互用性的信息,通过无线数据通信网络把它们自动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统,实现物品的识别,进而通过开放性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实现对物品的“透明”管理。
目前物联网已经被应用到更多的行业和领域。例如,超市里的商品上贴上条形码、电子标签,与互联网连接后,就可以方便工作人员控制这些商品的流向。这仅是物联网在传统行业中最简单的应用,还算不上“巨大網络”和真正意义上的物联网。物联网在农业领域也有广泛应用,例如,在种植准备阶段,可以在温室里布置传感器,分析实时土壤信息来选择合适的农作物。在农作物种植和培育阶段,可以用物联网技术采集温度、湿度信息,进行高效管理,从而应对环境变化。在生产制造环节应用物联网可以完成自动化生产线运作,实现在整个生产线上对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和产成品的识别和跟踪,减小人工识别成本和出错率,提高效率和效益;在存储环节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实时盘点和智能货架技术,保证了发货退货的正确性及补货的及时性,并且仓储区内的商品可以实现最优放置,提高仓储区的空间利用率,并能够提供有关库存情况的准确信息,从而降低库存,增强准确性和快捷性。在物流环节运用物联网,可以确保精确的库存控制,甚至可以确切了解目前有多少货箱处于转运途中,转运的始发地和目的地,以及预期的到达时间等信息,这能大大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物联网打破了传统思维。过去的思路是将物理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分开,一方面是机场、公路、建筑物,另一方面是数据中心,个人电脑、宽带等。而物联网时代,钢筋混凝土、电缆将与芯片、宽带整合为统一的基础设施,在此意义上,基础设施更像一块新的地球。
不过,物联网迅速普及的可能性难以判定。可以肯定的是,在国家大力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背景下,物联网会是工业信息化过程中,一个比较现实的突破口。而且,RFID技术在多个领域所进行的闭环应用的成功案例中,物品的信息已经被自动采集并上网,管理效率大幅提升,有些物联网的梦想已经部分实现了。所以,物联网的雏形就像互联网早期的形态局域网一样,虽然发挥的作用有限,但昭示着的远大前景已经不容置疑。
物联网发展的产业思考 篇7
从2009年后半年起, 物联网的概念开始变得炙手可热, 发展到现在, 物联网已经是多个行业的研究重点。那么, 在纷繁复杂的表象面前, 我们应该如何清醒地思考、理解和研究物联网, 使其步入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化道路?第一步要做的, 是追本溯源、找出其本质。物联网概念起源于国外, 所以其英文名称能反映出更多信息。物联网的英文名称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 简称IOT。由名称可见, 物联网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 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是互联网, 是在互联网基础之上的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第二, 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 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因此, 物联网可以理解为, 通过射频识别 (RFID) 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多种信息传感设备, 按照约定的协议, 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 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那么, 如何进一步深入剖析物联网?根据我们的理解, 物联网应该分为数字式和模拟式两种。第一种是“数字式”, 物联网=物体识别 (RFID等) +Internet+应用系统;第二种是“模拟式”, 物联网=传感器+通信网+应用系统。总体来说, 理想 (将来) 物联网=可识别的任何物体+Internet/其它网络。
2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和关键技术
关于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有企业和研究机构分成了3层、6层、8层及其它不等, 其中最多的是美国IBM公司, 分成了28层。基于我们的研究, 将物联网分解为感知、网络、处理、应用、运营、监管共六层, 每一层都代表一个典型的集合, 这种细分模式能够使我们对这个产业看得更透彻。每一层中, 都牵涉到相应的关键技术。表1是我们研究、汇总出的全局结构。
3 物联网商业价值的思考
任何一个新的技术领域, 其出发点和落脚点, 必将集中于这种技术能够给所在行业带来的商业价值。在本文第1、2节的分析基础之上, 可推导出物联网的产业链结构, 如图1所示。
与当前的通信网络产业链相比, 不同点在于下游增加了给物品贴上身份标识和赋予智能感知能力的数字式识别与模拟式识别, 在中游增加了云计算模式的智能处理环节, 在上游增加了信息管理服务的物联网运营商以及确保安全的监管机构。
对于其商业意义来说, 首先, 数字式识别与模拟式识别的需求量最为广泛, 且厂商目前最了解客户需求;其次, 物联网涉及众多技术和行业, 系统集成需求巨大, 且系统集成商有可能掌控下游供应商;再者, 物联网的应用将从行业垂直应用向横向扩展, 对海量数据处理和信息管理需求将催生出对运营商的更高需求。上述任何一个环节, 都蕴含着巨大的商机。
从时间的维度来分析, 以远景目标作为着眼点往前倒推, 长期来看, 物联网运营商将获得收益, 除了现在的传统电信、广电运营商之外, 可能会出现新的中小型运营商;在此之前, 物联网系统集成商将逐步增多, 出现市场竞争;再往现在倒推, 当前阶段, 产业链中的感知环节, 包括数字式识别和模拟式识别, 很快将得到快速的、蓬勃的发展, 这些终端在构建成不同的Net of things然后才会发展成Internet of things。
4 物联网标准
产业发展的第一个共性问题壁垒, 就是所遵循的标准问题。那么在当今世界, 有哪些物联网标准可供企业参考呢?目前, 在物联网概念下, 全球已有多个国家和组织正在制订对应标准, 主要力量有:EPCglobal、ISO、AIM global、UID、IP-X等。以上组织均加速向中国输出, 并都已经在中国达到不同程度的应用。
EPC标准是当今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标准之一, 由五个基本要素组成:产品电子代码 (EPC) 、射频识别系统 (EPC标签和识读器) 、发现服务 (包括ONS) 、EPC中间件、EPC信息服务 (EPCIS) (表2) 。
国际标准化组织制订的ISO标准体系中, 经过我们的研究和总结, 包含物联网相关技术体系的标准系列如下, ISO 14443标准系列, ISO18000标准系列, ISO 10373标准系列, ISO 15693标准系列, ISO19762标准系列, ISO 24730标准系列等。
UID Center是日本主推的标准。UID组织已经在全球21个地区设立办事机构, 进行推广。中国地区的办事机构包括北京、大连、上海、台北等4个地区。UID的技术架构由如下部分组层:Ucode Tags (由UID中心进行认证) , Ubiquitous Communicator (UC) , Ucode Resolution Server。
AIM Global是国际自动识别制造商协会, 其技术体系包括条形码技术、二维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等版块。AIM在中国具有国家级会员AIM China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 。
IP-X标准是由IPICO推动的国际标准之一, 其系统结构汇总成表3。
2005年10月, 中国信产部电子标签标准工作组成立。下设7个工作组:总体组、标签与读写器组、频率与通信组、数据格式组、应用组、信息安全组、知识产权组。2007年11月, 在国标委的牵头下, 成立中国传感器网络标准化工作组。有成员单位80余家, 共同推进中国传感器网络系列标准的制定。2009年8月, 温家宝总理考察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时提出“感知中国”中心;同年12月, 在国家7项战略方向部署中、物联网被列在第3项信息产业中。2010年, 中国传感器网络标准化工作组参加国际传感器网络国际标准工作组 (WGSN) 的第一次工作会议, 带去了两份标准草案中, 一个是创新网络协同信息处理的标准草案, 一个是创新网络总体架构的标准草案。
5 物联网的产业发展趋势
立足于2010年, 展望下一个十年, 从中寻找商机。欧洲和美国在物联网技术领域走在全世界前列, 我们可以参考他们的发展规划图。表4来自欧洲的《Internet of Things in2020》, 按照每个5年来规划物联网的发展。
其实远不限于该表中所列的范畴, 物联网的应用场景在2010、2011年就能够达到更为广阔的局面, 包括如下方面:
数据来源:Eurpean Technology Platform of Smart Systems, 《Internet of Things in 2020》
智能交通:实现对车辆、飞机、船舶、乘客采用RFID标签, 辅以GPS技术, 实时交通运输信息透明化;
环境保护:对海量的废弃物以及其它物质进行监控;
政府工作:对公民、政务、公共事务进行智能管理;
公共安全:对居民、重点物品出入境可以进行实时地跟踪和定位;
平安家居:通过无线通信机制来了解家电运行状态, 甚至控制其运行状态;
智能消防:对重大事故能进行有效地预防;
工业监测:对工业品、生产线进行精确监控和物流管理;
医疗应用:实现病历、病人、病情信息等的实时记录、传输与处理利用, 对于实现远程医疗、专家会诊、医院转诊等过程的信息化流程可以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个人事务:对个体提供定制化的全面通信服务;
其它领域。
物联网的应用领域就止于这些吗?其商业规模能够达到什么数量级?其实, 物联网的应用如同Internet一样, 还有很多不可预测的新应用有待探索, 物联网的商业前景就如同几十年前刚刚兴起局域网一样, 谁也不敢肯定后来局域网竟会发展成现在的国际互联网, 并对社会影响如此之深!
“全世界应该起码能够卖出5台这种计算机的。”这是微型计算机刚刚问世时, 业界泰斗当时的想法。
6 占据物联网先机
温故而知新, 我们可以通过历史研究未来:从1990年至2000年这十年中, 信息产业 (计算机设备) 取得了蓬勃的发展, 造就了HP、DELL、Lenovo等一代电脑名企;从2000年至2010年这十年, 造就了Google、Baidu、Yahoo、阿里巴巴等一代互联网名企;时势造英雄, 在2010至2020这下一个十年, 物联网 (联合移动互联网) , 必将成就另一批新秀名企!
目前, 数码视讯公司正在致力于开发物联网相关的产品与解决方案, 比如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老年关怀系统, 物联网业务平台等等。
其中, 智能老年关怀系统是针对行业细分市场推出的一套智能系统。该系统以家庭必备的电视机终端作为承载屏幕, 是最适合老年人操作的终端;技术以人为本, 体现全面体贴的关怀;充分发挥三网融合后网络的作用。目标市场是面向家有“空巢老人”的中高端市场。智能老年关怀的主要功能包括:子女远程关注;语音、视频沟通;体征测量、用药提醒;异常状态报警;远程健康咨询;健康资讯;以及其他扩展应用。该系统是广电系统开展物联网应用的一个业务创新。
家庭远程智能医疗系统 (图2) , 可以提供如下服务:利用无线传感器和物联网技术, 对家中老人或者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进行自测如:心率、血压、呼吸、血氧、心电图、行动模式等各种数据;甚至可以采用可消化的传感器, 使服药情况得到监控;将医疗数据通过NGB网络传送给护理人或者医疗专家系统;同时可提供各项增值业务如:紧急呼叫救助服务、专家咨询服务;建立终生健康档案管理服务等。盈利模式: (1) 每月定额医疗服务费用; (2) 新增各项增值业务费用。
家庭监控防盗报警系统 (图3) , 主要产品特征如下:采用物联网标准的传感网络;采用”云计算“模式, 提供加密视频监控及录像存储回放功能;通过中国广电的宽带网、双向NGB网络, 实时确保家居生活安全。盈利模式为:每月定额服务费用;用户每月宽带上网费用。
广电智能家居系统 (图4) , 主要产品特征包括:物联网智能家居系统主要包括:一个家庭智能网关、贴有RFID标签的电器终端产品;通过中国广电的宽带网、双向NGB网络, 实现对家庭电器设备的远程操控。
物联网业务平台 (图5) , 是数码视讯基于广电而开发的一套“大型综合系统”, 是一整套基于家庭必备的电视机终端的物联网综合业务智能管理平台。该平台的特点是以电视机屏幕为中心, 以针对家庭的多种服务为目标, 以三网融合后的网络为传输通道, 整合物联网技术与电视增值业务平台, 构建成一套完备体系的三网融合物联网业务平台。
物联网家庭 (图6) 整合了家庭医疗、家庭监控、智能家居等系统的各自特点, 基于广电的电视机终端, 以物联网业务平台为核心, 整合了电视支付技术。物联网家庭是一种更高级的、国际先进的产品模式和服务形态。
物联网家庭的主要产品特征如下: (1) 面向电视机屏的物联网终端。具有物联网功能的机顶盒伴侣:USB、网口;物联网互联接口:Zig Bee、蓝牙、Wi Fi⋯;物联网互联协议:闪联、e家佳、DLNA;方便的操控:具有先进理念的遥控器。 (2) 电视支付技术 (与歌华合作) 。在线充值、支付;电视机旁的POS刷卡机;便捷的缴费;多方结算;提供支付中的安全技术。
7 结束语
总之, 物联网技术是一场面向所有最终消费者的服务形态的创新。以上的多种产品形态, 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扩大消费, 新的业务带来新的AURP值, 为各行各业 (能源、商务、游戏、医疗、监控) 增加了电视机这个服务窗口, 提高了各行各业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质量, 用科技节约社会资源;有利于提升社会公益服务能力, 改善民生, 实现更好的便民性、公益性, 更加贴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利于带动信息产业、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升级, 文化产业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附加价值高、发展潜力大;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包括传感器生产商、物联网元器件生产商、终端设备制造商、服务提供商、产品提供商, 大力拉动内需。
我们愿意与业界同仁一起合作, 脚踏实地, 风雨同舟, 协力把物联网产业做大、做深、做强!
摘要:本文从物联网的本质切入, 研究了物联网的总体技术架构体系, 并提出了一种新的6层应用体系结构;基于关键技术分析, 引出了对于物联网产业链的商业价值的分析, 并提出了数字识别、模拟识别两条产业路线;而产业发展的第一个共性问题壁垒, 就是标准问题, 所以本文系统地总结了5种国际主要标准, 并分析了下一步产业发展的主要应用领域。
物联网产业发展 篇8
物联网, 即“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 按约定的协议, 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 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 物联网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 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业界公认, 物联网将引发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商业模式是指公司从事商业活动的具体方法和途径, 是企业间竞争和产业发展的基础。我国物联网产业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 商业模式还未成熟, 威胁与机遇并存, 亟需寻找合适的商业模式来作为支撑实现物联网产业的经济价值。本文以无锡为例, 在大量调查研究和对现有物联网商业模式分析的基础上, 针对未来物联网商业模式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二、无锡物联网发展与商业模式分析
在我国, 物联网的建立还不成系统, 大多物联网产业依旧停留在政府项目和概念发展的层次上, 仍然处于产业发展的初步阶段。尽管其市场增长速度较快, 但总体规模不容乐观。由于物联网产业的兴起时间不长, 国内外基本同步, 是我国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希望所在。
自2009年成立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 (国家传感信息中心) 以来, 无锡物联网建设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物联网人才和项目在无锡的集聚发展的态势。产业发展的载体建设和空间布局基本完善, 产业发展的目标和路径初步确立, 物联网企业和产业化项目不断增多, 产业集群发展势头明显, 部分企业显示出较好的成长性, 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取得重要突破。物联网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2011年全市物联网及相关产业产值达796亿元, 其中核心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75亿元, 全市物联网产业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企业有608家。创新资源快速集聚, 全市已经聚集国内外物联网重点研发机构32家, 包括中科院和新华社分别在无锡成立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和资讯中心, 中国电科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国家电网公司以及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大型央企分别在无锡布点建设了物联网科研机构;全国有17所重点高校在无锡设立了物联网学院或者研究中心。
产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商业模式作为基础。作为物联网发展的排头兵, 无锡物联网产业目前存在的商业模式主要由以下五种。
1、政府买单型商业模式
自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启动以来到2012年, 无锡有76个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竣工, 在建或拟建的经国家立项或推广的示范项目有10个, 居国内物联网重点城市前列。其中无锡机场周界防入侵工程、220千伏西泾智能化变电站已经投入试运营;“感知太湖·智能水利”工程一期已完工, 整个工程2012年年内建成;“感知环境·智能环保”工程的智能中枢———环境监控中心项目2012年年内已经封顶。
上述物联网示范应用基本都是由政府买单, 因为目前物联网应用刚进入交通、民航、电力、工业等民生工程、公共服务领域, 催生了一大批中小企业, 正处于大规模产业化初期, 需要政府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安全保障。政府为物联网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示范性和某些公共服务、民生工程买单, 有助于加强产业化过程中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互动与协调, 能有效地保障物联网产业的顺利发展。
2、政企合作型商业模式
中国移动运营商与无锡市政府在TD网与物联网融合项目上的合作就是典型的政企合作模式。物联网与TD网的结合将成为中国自主知识产权发展的又一里程碑。中国移动主要提供技术服务, 从推动TD网络融合、提升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力、引导产业链的合作与发展、促进物联网商业用途的规模化等多个方面加速TD与传感网的融合发展, 倾力打造物联网产业的新高地, 在我国物联网发展的新时期发挥了更加积极的作用。
这种政企合作型商业模式能很好地利用双方的优势, 政府强大的资金支持与企业先进的科研技术平台, 强强联合以求发挥物联网产业更大的效用。政企双方可以广泛开展示范项目合作, 在工农业以及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广泛运行, 其中包括环境监测、要地防入侵、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社区医疗健康工程、基于RFSIM的市民卡等, 由点到面, 逐步推广, 形成产业重点化突破和规模扩大化增长格局, 以推动物联网产业链的健康成长。
3、政府扶持、市场运作商业模式
无锡市江阴申港三鲜养殖有限公司与清华同方合作开发的鲥鱼养殖监控管理系统, 将于近日建成, 届时可实现智能化养殖, 大大提高鲥鱼、河蟹的成活率和养殖的商业效益。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信息化水平为目的, 按照“政府扶持、院所支撑、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运营管理机制, 农业方面的物联网示范项目在无锡市风生水起, 推动无锡市感知农业大步前行。根据《无锡市物联网应用示范工作三年行动计划》, 从2012年到2014年, 无锡市将重点在九大领域开展物联网先导应用示范项目, 农业方面将以精准农业、智能畜牧和智能水产养殖为切入点, 推进物联网行业应用, 建立农业智能综合应用平台, 实现对重点农产品的智能管理和辅助决策, 并开展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和全程溯源服务。
这种模式通过政府的作用力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农业的生产发展上, 使传统农业更加智能化与人性化。促进该模式在农业应用项目中的全面实施, 将进一步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原材料生产与产品研发应用的结合, 推动现代农业技术的快速进步。
4、厂商用户与科研机构联合推动型商业模式
2011年, 有93项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在生态农业、平安家居、机杨安保等领域逐渐开展;2011年9月, 国内首个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交通项目———惠山智能交通工程一期启用后, 锡澄路、惠山大道等主干道的交通通行能力提高了10%以上;2011年公安部门的“清网行动”中, 依托公共安全物联网平台, 通过人像比对识别技术抓获了8名逃犯。“智能化”格局的构建, 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更加便利。
这类应用的推动力来自众多科研成果转化生产、生活应用的需求, 科研机构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 将科研专利出售给有需要的厂商用户, 合作开发出实用性的智能化方案, 如环保领域的碳足迹监控系统、智能化城市交通系统等, 此类商业模式在保障民生、促进社会生产生活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我国物联网发展商业模式的选择
在市场竞争白热化、全球化浪潮席卷的今天, 商业模式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特别是产业界的高度重视。随着物联网的发展, 人们关注最多的是有关物联网核心技术的突破、标准的制定或者政策的支持以及应用规模的扩大和新的应用领域所带来的新机会, 但物联网商业模式创新的缺失已凸显为阻碍物联网发展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无锡物联网发展之所以取得成功, 与其良好的产业发展商业模式选择有关。从无锡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和现有的商业模式来看, 我们认为我国未来物联网商业模式应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政府主导型商业模式
这种由政府主导, 建立物联网示范应用的模式, 有助于快速启动市场, 加强产业发展中各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与互动, 有效化解新兴产业发展初期风险的不确定性, 保障物联网产业的顺利发展。一般主要应用于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其需求的创造作用和应用的示范作用十分明显。
2、运营商主导型商业模式
资金实力雄厚的的企业, 如中国三大通讯运营商, 可采用运营商主导型的商业模式, 由电信运营商联合应用服务商自行开发标准化业务, 建立信息化产品基础平台, 形成智能终端或其它智能应用, 依据定位的客户市场和客户群体共生需求特征提供全套业务和解决方案。运营商利用提供通道来收取费用, 凭借公共平台, 在项目运作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2009年, 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三家通信运营商分别进驻无锡建立研究中心, 这对于运营商主导型商业模式的建立将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更好地推动无锡“智慧型城市”的建设。
3、公共性平台服务模式
对于普遍性的行业以及该行业内大大小小的企业来说, 物联网发展的难度较大, 涉及硬件、软件、标准及运营等方方面面, 需要公共平台的支持和服务。建立的公共性服务平台将广泛服务于大规模的用户群体, 势必将带动社会化的应用创新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对于拥有众多中小企业聚集的城市或者工业园区聚集地, 适用于此类模式, 政府在物联网服务平台上的大力投资和建设, 对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消费电子、交通运输、民生工程及其他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发展将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4、特定行业自营型商业模式
各个行业都有其特殊性, 而且也存在部分特殊行业资源不便在统一平台共享的特点行业企业根据其特定性及业务投资建设独立的业务平台, 以运营商和服务商为通道, 形成行业领域的智能化模式和应用。如金融交易信息、银行服务、电力、视频监控信息等存在保密性要求或者隐私保护需求等,
5、合作型商业模式
一些行业企业用户出于特定业务需求, 但又无力投资建设独立的物联网业务服务平台, 所以就寻求与系统集成商或软件产品商的合作, 充分利用运营商的传感技术和运营服务能力, 形成满足行业或某些特定领域需要的智能化服务方案。无锡智能公交系统便是通过无锡公交公司与系统集成商和软件产品开发商的合作建立起来的。
四、总结
适宜、高效的商业模式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然而, 目前国内的物联网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 商业模式不成熟, 普遍存在着高投入、低盈利的现象。由此, 创新的、实用型的商业模式成为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的重中之重。加快物联网产业的健康发展, 务必需要开发出使政府、运营商、客户企业等多方共赢的商业模式。同时, 企业在选取商业模式时需要考虑自身的发展规模, 发展领域以及资金实力等综合情况, 适时适当地调整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张云霞:物联网商业模式探讨[J].电信科学, 2010, 26 (4) .
[2]陶冶:物联网产业商业模式的探索与创新[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23 (4) .
[3]杨大春:无锡发展物联网产业的竞争优势及战略选择[J].江南论坛, 2009 (11) .
[4]汪衣冰:中国移动在物联网应用领域的探索与实践[J].电信技术, 2010 (1) .
[5]王卫宏:物联网的发展与相关产业价值链[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09 (12) .
[6]侯赞慧、岳中刚:我国物联网产业未来发展路径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 2010 (2) .
[7]池洪:关于上海发展物联网产业的若干思考[J].上海信息化, 2010 (3) .
四大措施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 篇9
突破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 实现科技创新。同时结合物联网特点, 在突破关键共性技术时, 研发和推广应用技术, 加强行业和领域物联网技术解决方案的研发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以应用技术为支撑突破应用创新。
制订中国物联网发展规划, 全面布局。重点发展高端传感器、MEMS、智能传感器和传感器网节点、传感器网关;超高频RFID、有源RFID和RFID中间件产业等, 重点发展物联网相关终端和设备以及软件和信息服务。
推动典型物联网应用示范, 带动发展。通过应用引导和技术研发的互动式发展, 带动物联网的产业发展。重点建设传感网在公众服务与重点行业的典型应用示范工程, 确立以应用带动产业的发展模式, 消除制约传感网规模发展的瓶颈。深度开发物联网采集来的信息资源, 提升物联网的应用过程产业链的整体价值。
物联网发展路径刍议 篇10
拓宽一个视野:有效整合国内外各种资源。强调视野要拓宽, 主要因为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大背景为有效利用国内外资源提供了条件, 改革开放使我国信息通信产业整合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 已经具备有效利用的可能性。事实上, 中国在物联网领域起步很早,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启动相关研究。目前, 中国在物联网技术上基本与国际同步, 与美、德同为标准主导国之一。推进物联网的产业化发展, 应以现有成果为起点, 把有效利用国内外资源作为加快物联网发展的主攻方向。应当注意的是, 随着发达国家对物联网的投入加大, 我国在物联网产业化方面的差距亦已显现, 必须加快发展步伐, 防止“起了大早却赶了晚集”。
提升两个水平: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渠道, 提升科研水平;以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为主阵地, 提升应用水平。一方面, 要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主渠道, 进一步带动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目前, 我国在传感器网络芯片研发方面与世界领先国家差距仍然较大。据了解, 高灵敏度传感器80%以上需要进口。要围绕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 突出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的重点, 集中力量进行再创新。另一方面, 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同样也是发展物联网的重要载体。要以之为着力点, 精心打造物联网的“发展极”和“辐射源”, 以点上的突破带动整体水平的提升。
笃行三个时期:典型引路期、规模成长期和全面推广期。在典型引路期, 主要要通过一些示范性应用, 切实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着力探索出一个可复制的价值链合作模式和产业化发展的模式, 为物联网的规模应用进行前期探索。在规模成长期, 重点要通过典型应用在各行业的复制, 拓展物联网应用的深度和广度, 以之提升信息化发展水平。在全面推广期, 物联网技术将渗透到各行各业, 实现全面的互联互通。就当前而言, 我国物联网产业还处在启动初期, 重点应放在应用示范上。
把握四大要素:市场、项目、人才和环境。一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对产业发展的主体配置作用。物联网的产业化能否成功, 归根到底是市场说了算。要处理好技术与市场的关系, 顺应客观规律, 不搞“唯技术主义”, 鼓励推进有市场潜力的技术创新。二是要通过大项目实现大突破。国内很多地方已有很好的实践, 比如北京市结合奥运会的举办, 在城市网格管理、视频监控、智能交通、食品溯源、水质检测等方面有全国领先的成功典型应用;无锡市建成了智能电网物联网、市民中心物联网应用、硕放机场物联网应用等一系列示范项目, 已成为全国物联网示范基地;福建省在交通车辆管理、大型超市、物流企业等领域开发一系列应用, 为产业培育打好基础。可以说, 与物联网有关的项目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展开, 这里就要防止“一哄而上”的现象, 要结合本地实际, 有选择性地实施项目。三是全力推进人才培育。作为一个新兴战略产业, 物联网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采取有效措施, 促进物联网领域创新型人才和领军型人才的集聚, 锻造一支覆盖基础理论研究、技术产业化和市场运作的人才队伍。四是不断推进体制机制环境的创新。去年以来, 多个省市对物联网给予了高度关切, 江苏提出举全省之力推进“感知中国”中心建设, 在政策扶持、环境营造和公共平台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福建省召开了物联网发展工作座谈会, 成立了省物联网工作协调小组;广东省把物联网作为打造数字广东的一项重要内容, 提出要在全国率先发展的目标。这些都表明政府在物联网发展中多么不可或缺。尤其是在当前的产业启动期, 政府既要积极作为, 更要找准定位, 当好“环境的创造者”。
坚持五力并举: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现阶段尤其要强调政府的拉动作用, 离开了政府的强力引导甚至主导, 极可能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与此同时, 物联网发展的主体在企业, 产业化的依托是科技成果, 而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分离, 就不能实现研发的真正价值。只有切实把握好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这个关键, 这项工作才能落到实处。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不断提高政产学研用合作平台的建设水平, 打通成果转化的便捷通道, 构建一个完整、高效的产业化体系。
企业如何应对产业物联网 篇11
近日,埃森哲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从以下两点分析未来企业利用产业物联网技术的成功之道。第一,提升产量并打造新的“产品+服务”的混合商业模式以增加企业营收;第二,利用智能技术推动企业创新,以及推动人才队伍转型。
的确,转型的关键是提供涵盖信息、事务和专业性服务的数字化服务。目前已经有一些企业利用产业物联网从单纯的产品模式转化为“产品+服务”的混合模式,通过智能的、可联网的实物产品生成数据,并据此提供数字化服务,获取经常性收入。例如,米其林推出了一项帮助卡车车队降低燃油消耗的服务,通过在卡车的引擎和轮胎上放置嵌入式传感器,收集有关油耗、胎压、胎温、车速及位置等数据信息,并通过云平台进行分析和分享,并最终由米其林专家团队根据分析结果对使用这项服务的卡车车队管理人员提出行驶建议,减少每百公里2.5升的油耗。
埃森哲指出,打造“产品+服务”的混合商业模式绝非易事。不同于产品特性变更,利用产业物联网构建“产品+服务”的混合商业模式应摆脱渐进的方式,必须从客户需求出发,采用突破性方案解决关键性的业务问题。
此外,发展“产品+服务”混合商业模式以推动企业增长,其关键在于创新。而“技术”和“人才”则是支撑创新的两个基本点。
技术方面,埃森哲建议企业充分利用智能技术推动突破性创新,搭建产业物联网平台。这需要企业具备三项技术专长:传感数据处理能力、产业分析能力以及智能设备应用能力。
专有、单一、各自独立的企业基础架构,已对企业的发展形成了阻碍。通过运用这些能力,企业可将此前无法利用的资源和数据融合在一起,构建全新的产业物联网平台,从而取代当前互不相通的信息技术和运营技术。
然而,产业物联网平台目前仍处于尚未成熟的早期阶段。企业的管理人员必须慎重选择和管理他们的平台,对即将面临的技术挑战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在信息共享和互通方面循序渐进,同时紧密依靠合作伙伴,共同克服困难。
而在人才方面,产业物联网在淘汰一些传统技能的同时,也对人才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需要特别注意培养和储备在数据科学、软件开发、硬件工程、测试、运营和营销等方面的各项能力和人才。埃森哲北京技术研究院院长刘东具体介绍说,开发、支持和销售混合型“产品+服务”业务,需要组建一支专业的团队。该团队成员包括总体负责的产品经理,负责信息服务开发和测试的软件开发人员,负责开发具体产品的硬件工程师,负责分析建立和解析的数据分析人员,以及负责用户界面和体验的设计人员,同时,还需要营销人员和销售经理负责新产品的市场定位及跨渠道的销售事务。
物联网技术发展刍议 篇12
1 物联网的发展概述
1.1 物联网的起源及概念
1995年,比尔·盖茨在其著作《未来之路》中就提出过物联网的概念,但由于当时技术条件限制而未引起重视。1999年,麻省理工学院的Ashton教授在研究射频识别技术(RFID)中最先提出“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一词。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即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仪等信息传感设备与电信网和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1.2 物联网的主要特征和应用
物联网具有全面感知、可靠传送、智能处理三个主要特征。全面感知是指通过使用RFID、传感器、产品二维码等设备或技术准确地获取物体的全面信息,可靠传送是指利用通信网路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对物体信息进行实时传送以便进行处理,智能处理是指利用云计算技术和模糊识别等智慧技术,对随时接收到的大量信息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对物品实施智慧化控制。
物联网从最初的军事侦察方面的无线传感网,逐渐发展到工业、农业、交通、能源、物流、医疗卫生、智能家居等领域,对改造传统产业、引领新兴产业、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影响。目前我国物联网已在智慧电网、智慧交通、智慧物流、金融服务业、公共安全等方面得到应用。预计未来10至20年,物联网技术将在各行业大规模应用,其产业规模将达万亿元。
2 制约我国物联网发展的主要因素
温家宝总理2009年8月指出:“在传感网发展中,要尽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在国家重大专项中,加快推进传感网发展,建设‘感知中国’中心”。但由于起步晚,我国物联网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受标准制度欠缺、核心技术落后、行业模式不健全等因素制约。
2.1 标准制度欠缺
物联网的发展必然涉及通信的技术标准,标准的缺失是阻碍中国物联网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欧美的EPC规范、日本的UID(ubiquitous)规范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8000系列标准是当今主要的RFID规范。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相应的RFID标准,这与国内RFID产业的迅速发展产生矛盾,也引起产品标准混乱,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大降低。因此标准欠缺是限制我国RFID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2.2 核心技术滞后
我国目前现状是超高频领域欠缺核心技术,在核心算法和基础芯片技术和制造等方面又很落后。物联网关键性的技术在信息采集上面最大的变化就是信息采集手段的不同,即通过传感器等实时获取所需物品的地点、属性变化等信息。而我国在传感器制造方面,我们的通信距离和外部环境指标等方面与国外的制造水平还有较大差距。该行业对关键技术和产品质量相对要求较高,因此高端市场一直在被国外企业控制。因此核心技术滞后成为制约我国物联网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
2.3 行业模式不健全
物联网复杂庞大的产业链决定其产业化必然需要芯片商、传感设备商、系统解决方案厂商、网络运营商等多方面的配合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中国特有的商业背景下,物联网产业发展将不会一帆风顺。我认为要普及发展物联网应用,我国最棘手的问题是怎样打破行业、部门和地区之间的壁垒。
2.4 数据安全存隐患
目前知名的物联网信息共享平台关注的热点是信息共享、网络的智能性和自治性,而对于公众比较关心的信息安全隐私保护明显投入不够。RFID的应用必然产生安全隐私问题,因为射频波能透过建筑物或金属传递,任意一个标签的标识都能被远程扫描,且不加区分地响应阅读器的指令并将信息传送给阅读器。普通用户的隐私被暴露,将涉及安全和法律领域的很多问题。此外,已有的物联网平台属于起步阶段,在架构设计、应用功能及安全隐私策略设计等方面采取的多为互联网机制,因此这类平台在结构上本身就有待完善。
3 推动我国物联网发展的对策建议
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重视包含物联网在内的新一轮信息技术创新,对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经济增长,提升整体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的意义。
3.1 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
物联网牵涉到各行各业,需要多种力量的整合。这就需要国家未其发展提供必要的立法支持,尽快出台适合该行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保证行业的良性发展。政府应尽快成立一个政府领导、专家学者、企业和研究部门共同参与的“中国标准”组织来着手制订中国物联网发展战略、目标、原则和标准。特别是制定相关技术规范和整体发展规划,完善现有的相关法律,实现技术和产品的通用性,兼容性和互换性,形成完善的标准体系。政府也要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减少局部利益冲突和有限资金的浪费。争取在核心技术上有突破有创新,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不断提升我国在技术标准制定上的话语权。
3.2 加大科研的投入力度
目前国内科研领域缺乏自由创新的体制保障的现状,除了政府支持外,还需要科研机构大胆改革,引进高端人才,整合建立科研院所的共享资源平台,协同开展物联网核心技术攻关。为了改善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低下的现状,科研机构自身也需改革人事激励制度,以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研究人员应当与产学部门加强沟通与交流,从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重点转向对产业发展有实际帮助的研究。
3.3 加大行业的沟通深度
建议组建更加权威的由政府、产业链企业、科研院所、金融行业协会等组成的产业联盟,在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形成更多更好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品牌。行业要增大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加大与相关研究机构的合作力度,加大行业间的沟通力度,不断参与推动标准的产业化应用。
3.4 加大安全的防范水平
既要从物联网内部的技术上做出控制,还要从外部的法规环境上做出司法解释和制度完善。一是要保障数据的安全性,确保数据在使用、处理过程中的安全性比如系统的访问权限必须得到控制。在现有的研究模式上主动研究创新,通过完善业务流程等各种手段,确保公众隐私不受侵犯。二是要提高公众认知度。开展广泛的推广普及工作,降低复杂度同时提升公众的接受度。三是加强法制和技术手段建没,进一步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侵权、个人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4 结束语
文章介绍了物联网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分析了制约我国物联网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未来物联网的发展对策建议,为物联网的发展和建设提供参考。物联网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目前还仅仅是开始,发展之路还很漫长。
摘要:物联网技术被称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网之后的新的信息技术浪潮.该技术必将掀起一场划时代的科技革命,对地球村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巨变,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文章从物联网概念特征和目前主要应用入手,分析了制约我国物联网的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增加科研投入、政府政策支持、行业沟通深度和法律制度保障等四点推动我国物联网行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物联网,制约因素,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沈苏彬,范曲立.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与相关技术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10-12.
[2]黄建辉.信息技术的新发展——物联网[C].科技创新论坛,2011:159.
[3]王保云.物联网技术研究综述[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9,23(12):1-7.
【物联网产业发展】推荐阅读:
物联网产业园区08-27
物联网产业发展冷思考12-30
物联网时代的信息产业07-23
物联网产业的高端市场论文11-23
对加快市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调查与建议07-08
物联网发展06-05
物联网发展困境05-14
农业物联网发展09-18
物联网技术发展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