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物联网发展情况报告(通用8篇)
重庆市物联网发展情况报告 篇1
重庆市物联网发展情况报告
一、重庆物联网发展现状
物联网产业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后的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将形成万亿级的新兴产业。2009年8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视察无锡物联网产业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开启了中国物联网发展的新纪元;我国政府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已将物联网正式列为国家新兴战略性产业。市经济信息委从2008年组织我市物联网相关力量,开始规划和推进我市物联网,并着手产业布局。市经济信息委提出了重庆物联网发展思路及产业聚集实现的路径,2010年6月完成了《重庆市“十二五”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2011年3月正式颁布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物联网发展的意见》。目前,取得了突出成绩,现报告如下:
(一)聚集优质资源,发展优势形成在市经济信息委的积极组织和努力下,市政府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分别签署了发展物联网的战略协议。中国移动物联网基地落户了重庆,建成了中国移动的全国物联网研发中心、运营中心和结算中心。中国联通筹备建设近
距离无线通讯技术(NFC)基地。工信部批准了重庆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电子信息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重庆成为国家发展物联网的重点区域。工信部电信研究院西部分院落户重庆,建成了国家级物联网检测公共服务平台。成立了重庆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联盟,目前联盟会员单位200余家。2011年,重庆8个重点项目获得首批国家工信部物联网专项资金支持,项目数与资金支持额度名列各省市前茅。上述优质资源的聚集,使重庆发展物联网的优势凸显。
(二)物联网运营平台全国领先,商业应用初显成效
我市已建成中国移动物联网全国运营管理平台、中国移动农信通全国平台、中国移动二维码全国管理平台、远程医疗物联网全国平台、车联网平台(电子车牌)、社会公共安全视频信息管理平台、中国电信智能调度与实时监控平台、中冶赛迪冶金行业远程监控与设备管理平台等一批物联网运营平台。目前,中国移动在重庆物联网领域投资了10亿元,形成了物联通、宜居通、二维码、农信通、车务通、电梯卫士等30多项成熟产品及应用,已服务用户5000万;车联网平台已发放电子车牌100万张,将在经济社会领域发挥重大作用;社会公共安全视频信息管理平台总投资77亿,将形成一个集60多万个视频镜头于一体的视频防控系统,可为平安重庆和智能化的城市管理发挥作用;远程医疗物联
网平台完成投资2.7亿,建成了立足重庆面向全国的综合服务平台,已为上千家医院5000万人次提供远程心电检测和健康管理服务,服务收益累计已达15亿,卫生部已决定于2012年全国加大推广应用,预计2015年服务收益将达到上百亿;中国电信智能调度与实时监控平台的全球眼视频监控系统已在渝中区、南岸区、高新区、九龙坡区、渝北区等区县实施;中国联通在环保监控、车辆定位等方面开展了应用。
(三)物联网产业快速聚集,产业链正在形成市经济信息委按照“布局集中,功能集成,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原则,依托国家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以南岸茶园新区为我市物联网产业发展核心区域,以北部新区、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同兴工业园、双福工业园等为拓展区进行产业布局。目前,物联网产业快速聚集,两年内就引进了40多家物联网知名企业入驻我市,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北大方正、上海展讯、南天信息、清华同方等。目前,我市从事物联网研发、制造、运营的单位达200多家,形成了物联网产业链的雏形。
(四)物联网研发实力雄厚,人才培养体系形成我市聚集了强有力的物联网科研团队,拥有中国移动物联网基地、中国移动研究院物联网支撑中心、国家仪表功能
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电信研究院西部分院、中科院软件所重庆分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24所、26所、44所、四联集团企业研究中心等为代表的20多家国家、部(省)级科研机构。其研究成果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相关标准制定方面与国际同步。近年来,制订的M2M规范、标准、业务管理办法50多项,成为国家制定物联网标准的重要参考;参与了系列传感器网络国际标准的制定,参与制定的工业无线标准已成为工业无线领域三大主流国际标准之一。
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解放军通信学院、重庆工商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科技学院、重庆电子工程技术学院等高校设立了物联网相关专业,可为物联网发展提供专业人才。
通过市经济信息委的组织协调和各方的努力,我市物联网产业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态,产业快速聚集,产业链正在形成,已探索出了一条以应用促发展的物联网发展道路,为我市物联网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重庆物联网产业发展思路与目标
按照“科技引领发展,应用促进市场,市场带动产业”的发展思路,“十二五”期间全力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建设完善研发体系,使物联网产业的技术研发和应用能力处于
国内前列。聚集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占领技术高端的物联网企业,培育一批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系统集成企业和解决方案提供企业,扶持一批具有创新商业模式的物联网运营和服务企业,打造包括产品研发与生产、嵌入式软件与系统软件开发、物联网节点和接入系统与集成服务、系统营运与应用服务的物联网产业链。在物联网城市、智能工业、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物流、智能农业、智能医疗、环境监测等八大领域建设一批应用示范工程,实现规模化应用,服务全国,将我市建设成为国家物联网技术应用高地和产业示范基地。到2015年,全市物联网产业完成投资390亿元,产出突破1500亿元。
重庆市物联网发展情况报告 篇2
受各国战略引领和市场推动,全球物联网应用呈现加速发展态势,物联网所带动的新型信息化与传统领域走向深度融合,物联网对行业和市场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已经广受关注。总体来看,全球物联网应用仍处于发展初期,物联网在行业领域的应用逐步广泛深入,在公共市场的应用开始显现,M2M(机器与机器通信)、车联网、智能电网是近两年全球发展较快的重点应用领域。
M2M是率先形成完整产业链和内在驱动力的应用。M2M市场非常活跃,发展非常迅猛。到2013年底,全球M2M连接数达到1.95亿,年复合增长率为38%。M2M连接数占据移动连接数的比例从2010年的1.4%提高到2013年的2.8%,预计2014年底全球M2M连接数将达到2.5亿。电信运营商仍是M2M的主要推动者,法国电信Orange是欧洲第一家提供完整M2M方案的电信运营商,德国电信在2012年2月推出了M2M全球运营平台, AT&T通过与云服务和软件提供商Axeda公司合作,向企业提供M2M应用开发平台(ADPs),帮助企业解决开发中的共性问题。目前,全球已有428家移动运营商提供M2M服务,在安防、汽车、工业检测、自动化、医疗和智慧能源管理等领域增长非常快。
车联网是市场化潜力最大的应用领域之一。车联网可以实现智能交通管理、智能动态信息服务和车辆智能化控制的一体化服务,正在成为汽车工业信息化提速的突破口。以车联网逐步普及为标志,汽车工业已经开始进入“智慧时代”。以美国为例,2013年出产的低端车型已实现联网,具有自动泊车、自动跟车及主动避撞等功能。全球车载信息服务市场非常活跃,成规模的厂商多达数百家,最具代表性的全球化车载信息服务平台如通用的安吉星(OnStar)、丰田的G-book。截至2013年年底,安吉星已经在全球拥有超过660万的用户。
2014年1月份,雪佛兰、AT&T和OnStar宣布密切合作,通过AT&T的4G LTE网络,由OnStar为雪佛兰汽车提供基于HTML5的应用程序商店服务,包括音乐、天气、新闻、汽车健康检测等多项内容。
全球智能电网应用进入发展高峰期。2013年与智能电网配套使用的智能电表安装数量已超过7.6亿只,到2020年智能电网预计将覆盖全世界80%的人口。2011年,美国制定了四项支柱性政策推动智能电网建设,目前其应用效果已经显现,三分之一的美国人用上了智能电表,高峰时用电量减少了20%~30%;平均停电时间缩短了20%。德国、英国、北欧国家及美国加州在加紧开发以分布式电源为主体的智能电网关键技术——“虚拟电厂”,以实现“可再生能源的最大化利用”,此外还利用信息通信技术精确控制电力需求。“需求响应(Demand Response,DR)”是智能电网的发展重点之一,利用电力需求的弹性特点,通过引导用户短期或长期改变用电模式,减少或者推移某时段的用电负荷而响应电力供应,从而优化资源配置,保障电网的稳定性。欧美国家针对用电大户的DR已经普及,日本横滨市和北九州市也开始对普通家庭的需求响应进行论证。
(二)物联网技术创新活跃,IP化和语义化成为技术标准热点
全球各国不断深化物联网技术研究,围绕物联网的技术研究和创新持续活跃,同时也加速了物联网国际标准化进程。物联网体系架构对推动物联网规模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成为全球关注和推进的重点,多种短距离通信技术互补共存并面向重点行业领域特殊需求加快优化和适配,无线传感网方面跨异构传输机制的网络层和应用层协议成为研发热点,语义技术作为推进物联网感知信息自动识别处理和共享的基础而受到普遍重视,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在端管云多层融合协同发展。
1.物联网体系架构设计依然是国际关注和推进重点
针对物联网的通用体系架构研究成为国际关注的重点,欧盟在FP7中设立了两个关于物联网体系架构的项目,其中SENSEI项目目标是通过互联网将分布在全球的传感器与执行器网络链接起来, IoT-A项目目标是建立物联网体系结构参考模型。韩国电子与通信技术研究所(ETRI)提出了泛在传感器网络(Ubiquitous SensorNetwork,USN)体系架构并已形成国际电信联盟(ITU-T)标准,目前正在进一步推动基于Web的物联网架构的国际标准化工作。物联网标准化组织(oneM2M)自成立以来,在需求、架构、语义等方面积极开展研究,目前正在积极开展基于表征状态转移风格(RESTful)的体系架构的标准化工作。
2.感知层短距离通信技术共存发展
针对物联网应用特点和低功耗目标,各国际组织不断推动新的技术标准研究。IEEE 802.11针对物联网应用场景,正在开发工作在1GHz以下频段面向物联网应用的802.11ah协议标准,目标支持更灵活的速率如低速率等级、可支持上千个节点、支持长时间电池供电。IEEE802.15.4q工作组针对传感网应用正在开发超低功耗无线个域网标准,目标功率降低到15mw以下。蓝牙特别兴趣组(SIG)推出的蓝牙4.0版本标准中,最大特点是支持低功耗模式。根据SIG测试,低功耗蓝牙与高速蓝牙相比,能够降低近90%的功耗,使用1颗纽扣电池的工作时间最多可达1年以上。
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应用市场的发展,推动不同无线技术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竞争融合发展。智能电网领域将形成基于802.15.4g与802.11ah之间的竞争格局;智能交通领域基于802.11p的短距离通信技术和基于LTE的宽带移动通信技术都有一定程度的应用;智能医疗领域支持低功耗模式的蓝牙4.0版本和基于802.15.6的体域网技术共存发展。
3.无线传感网
IP化步伐加快。虽然目前无线传感网组网仍以非IP技术为主,但将IP技术特别是IPv6技术延伸应用到感知层已经成为重要的趋势。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积极推动轻量级IPv6技术在无线传感器网的应用,6LoWPAN、RoLL、CoAP等核心标准已经基本制定完成,其中6LoWPAN协议底层采用IEEE 802.15.4规定的物理层(PHY)和媒质接入控制(MAC)层协议,网络层则根据节点资源受限和低功耗等特点对IPv6协议进行了裁剪和优化。ZigBee联盟的智能电力Smart Energy 2.0应用框架已经全面支持IP协议,同时联盟还成立了IP-stack工作组以制定IPv6协议在ZigBee中的应用方法。工业无线标准ISA100.11a已明确支持6LoWPAN协议。围绕轻量级IPv6的互操作性测试成为产业界推进重点,IPSO联盟、欧盟PROBE-IT项目分别在全球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互操作性测试。
4.物联网语义从传感网本体定义向网络/服务/资源本体延伸
为了解决物联网中由于资源异构及跨系统分布引起的资源互操作性问题,语义技术被引入到物联网中。语义提供更适合机器处理的数据描述,有利于实现物联网各种信息的开放共享以及对信息的自动处理。W3C SSN-XG(SemanticSensor Network Incubator Group)已经基本完成对传感网本体的定义,包括对传感器感知数据、传感器节点本身、处理进程等。同时物联网语义研究及本体定义范围不断扩展,oneM2M组织设立抽象语义能力项目,研究如何定义和实现语义能力;欧盟IoT.est项目给出了端到端的物联网本体框架,正在开展物联网服务、资源、测试、服务质量方面的本体研究。
5.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在终端、网络、平台及架构上融合发展
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正在各个层面融合发展。终端层面,操作系统是融合发展的技术轴心。当前,主流移动终端操作系统不断提升对传感、交互技术的支持,同时通过提供终端与周边设备之间的控制接口,力图成为体域、家居、车域等环境中周边设备的控制中心。例如谷歌通过开放配件应用程序接口(AOA API)支持安卓终端基于USB、蓝牙、Wi-Fi等通信协议,实现与周边设备之间的互联协同。操作系统的应用范畴已超越了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边界,针对可穿戴设备、智能电视、家庭网关、车载系统等新型设备进行定制与裁剪。网络层面,3GPP正在研究机器类通信(Machine TypeCommunications,MTC)和智能终端对现有网络架构的影响。平台层面,通过RESTful、MQTT、Socket等协议向第三方开发者开放数据读取或控制能力成为发展重点,针对物联网的开发工具包( SDK)及调试工具等逐渐出现,与应用程序商店、社交网络、微博、搜索引擎等的融合成为物联网感知信息分发共享的未来方向。架构层面,互联网理念和Web理念不断向物联网渗透, ITU-T已经发布了基于Web的物联网架构标准即Y.2063; oneM2M架构采用Web化理念,一切可访问的数据、对象、实体均抽象为资源( resource),由统一的URI进行标识;IETF制定的资源受限物体应用层协议(CoAP协议),即是REST风格面向资源受限网络的Web协议。
6.全球物联网标准化稳步推进
物联网持续成为国际标准化热点,多个国际标准化组织设立专门的工作组来总体协调和推进物联网标准化, ITU-T先后设立IoT-GSI(全球物联网标准举措)、FG M2M(M2M焦点组),国际标准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ISO/IEC)JTC1设立物联网特设组(SWG5)。为促进国际物联网标准化活动的协调统一,在七大标准化组织推动下oneM2M于2012年7月正式成立。
物联网涉及国际标准化组织众多,各标准化组织标准化侧重点虽不同,但有一些共同关注的领域,如业务需求、网络需求、网络架构、业务平台、标识与寻址、安全、终端管理等。其中,在感知层,短距离通信技术、IP化传感器网络、适配能力受限网络的应用协议受重视程度较高;在网络传送层,网关、移动通信网络增强和优化受到高度重视;在应用支撑层,各标准化组织普遍重视业务平台、接口协议、语义的标准化;另外,标识与寻址、服务质量、安全需求、物联网终端管理等也是各标准化组织的关注重点。在行业应用领域,面向行业应用领域的特定无线通信技术、应用需求、系统架构研究成为重点。
(三)物联网产业加速发展,国际巨头瞄准物联网增长机遇
从全球看,物联网整体上处于加速发展阶段,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资源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基础半导体巨头纷纷推出适应物联网技术需求的专用芯片产品,为整体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应用领域业务融合创新带动产业发展势头明显,工业物联网、车联网、消费智能终端市场等已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M2M更是成为全球电信运营企业重要的业务增长点。
1.物联网部分产业加快推进,产业链环节实现突破。
基础芯片领域动作不断,国际厂商纷纷布局物联网芯片。以ARM、Intel、博通、高通、TI等为代表的半导体厂家纷纷推出面向物联网的低功耗专用芯片产品,并且针对特殊应用环境进行优化。Intel发布Quark SoC X1000、Atom E3800两个系列的物联网处理器,旨在提供浴室体重秤、工厂机器人、楼宇通风系统等物联网行业应用。同时,Intel借助之前收购的McAfee嵌入式控制和WindRiver智能设备平台,开始在物联网嵌入式智能终端领域全面布局。高通公司发布全新面向物联网的低功耗芯片和QCA400X系列网络平台,应用领域包括主流家电、消费电子产品,以及用于家庭照明、安全和自动化系统的传感器及智能插座。
物联泛终端不断演化,催生高集成度创新终端。随着软硬件技术不断发展和芯片性能的不断提升,微型化、低功耗、低成本的光线、距离、温度、气压等微机电系统( MEMS)传感器、陀螺仪在物联终端中被广泛内置,识别、增强现实、3D显示等技术被应用于认证识别。操作系统针对物联网能力不断提升, Android支持11种传感器应用编程接口以及人脸识别等功能,WP8增加了运动感应、NFC支付、手势识别功能。以智能腕表、智能眼镜等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融合产品不断创新,谷歌、苹果、索尼、三星、Intel等巨头以及初创公司Pebble等纷纷加入到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研发争夺中。据BIIntelligence预计,未来几年,谷歌眼镜产品销量将一路攀升,到2018年底预计年销量达到2100万。
2.产业巨头跨界合作,打造开放生态系统。
以物联网核心企业为主导,国际产业联盟纷纷成立,成为打造产业整体生态系统的重要推动力量。跨界融合创新活跃,产业巨头“结盟圈地”。高通、Linux基金会、LG、夏普、海尔、松下、HTC、Silicon Image、TP-Link等企业发起成立AllSeen产业联盟(AllSeen Alliance),通过建立开放软件架构和SDK嵌入软件,方便第三方开发者创新。基于高通公司的AllJoyn软件平台开展合作,建立统一的设备间通讯标准,实现家庭各类设备的无缝连接。谷歌为加速确立全球物联网主导地位,于2013年12月收购了机器人工程公司Boston Dynamics,并在2014年1月以32亿美元收购了智能家居公司Nest。随着这两家公司收归旗下,谷歌将在家居应用和机器人技术的基础上整合推出全球领先的物联网解决方案。其他跨国公司也纷纷行动,VMware斥资15亿美元收购移动设备管理(MDM)软件供应商AirWatch,而早在2013年ARM公司就收购了物联网软件供应商Sensinode Oy公司,进军物联网市场。思科提出万物互联(Internetof Everything,IoE)概念,并将其作为战略发展重点,在2013年下半年先后收购了闪存公司WhipTail和移动协作平台公司Collaborate.com,来实现向万物互联的扩展。
运营商加强合作,持续做大M2M。荷兰KPN、西班牙电信、日本NTT DoCoMo、澳大利亚电信、俄罗斯VimpelCom、新加坡电信和加拿大的Rogers等7家运营商共同成立M2M联盟,利用虚拟运营商Jasper的M2M平台,为跨国企业提供覆盖多个国家的无缝M2M业务。该联盟还将统一SIM卡和网络接口标准,并将应用拓展到更广泛的领域。
产业联盟推动统一标准的形成。美国2 0 1 2年成立了物联网开放产业联盟,由Sensorsuite、Logitech等26家企业组成,该联盟旨在汇聚能够给消费者带来价值的最具创新性的物联网企业,为企业产品之间的互联架起桥梁。AT&T、思科、通用电气、IBM和Intel在2014年3月成立了工业互联网联盟(IIC),将促进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融合,并推动大数据应用。IIC计划提出一系列物联网互操作标准,定义常用的结构性连接的智能设备、机器、人、流程和数据的关系,使设备、传感器和网络终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立即可辨识、可互联、可互操作,未来工业互联网产品和系统可广泛应用于智能制造、医疗保健、交通等新领域。
互联网企业加快车联网布局,新的产业格局正在形成。谷歌与奥迪、通用、本田、现代等以及Nvidia组建开放汽车联盟(OpenAutomotive Alliance,OAA),加速汽车互联创新,Android生态系统将扩展至汽车平台,实现多个品牌汽车的互联。苹果则与法拉利、奔驰及沃尔沃等合作推出CarPlay车载系统,配装车型已在日内瓦车展发布。BMW也瞄准国内市场,与中国联通合作推出BMW互联驾驶业务。
3.开源硬件和开放平台催生物联网设备开发新模式。
Arduino开源硬件平台通过开放设计图、原理图、材料清单和集成开发环境,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传感器节点、网关等原型产品开发,极大地缩短了物联网产品研发周期,采用传统模式需要5个月以上的开发周期通过开源平台可以缩短至2周~1个月。仅2013年Arduino即发布了数十个改进版本,拥有数百万开发者和成千上万的应用。由初创公司Pachube提供的Xively开放平台与开源硬件配合,通过提供网络化集中设备管控、感知数据展示加工等,简化系统开发、集成和部署,降低了系统部署成本。
关于物联网技术应用发展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物联网;应用现状;前景;调查报告
一、调研背景
物联网的概念早在1999年就已经被提出,但一直受限于科学水平而处于萌芽之中,直到近些年才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个领域。2015年,国际电信联盟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而我国对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RFID+互联网),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简而言之,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与此同时,世界各国也纷纷将物联网作为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
美国IBM公司于2008年11月对外公布了智慧地球战略,其中提到文明的下一个发展阶段,人类将实现智能基础系统与物理基础设施的全面融合,实现IT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智慧地球”提出将传感器装备到洪水系统、大坝、铁路、桥梁、电网、公路等各种物体中,形成物与计算机的联合,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
日本和韩国在2004年都推出了基于物联网的国家信息化战略,分别称作u-japan和u-korea。
2009年全球物联网会议上,欧盟专家介绍了《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
二、调研内容
调查研究当下人们对物联网技术的了解程度,以及政府和社会对物联网技术的重视程度。
(一)问卷调查
通过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学历的人群以问卷、走访等形式调查研究,分析了目前物联网的现状,提出了对我国物联网发展的看法与建议。
1.受访人群情况
从年龄分布来看,受访人群以20-25岁的青年人为主,而物联网作为新兴事物更能被这一人群所接受。
从学历层次来看,受访人群以本科学历为主,其次便是专科以及高中以下学历。对物联网的认知度调查,青年大学生的数据更加具有代表性。
2.受访人群对物联网的认知度
(1)从第一个问题的结果来看,大约76.47%或多或少的听过物联网,但是只有22.55%的人群对其做过深入了解,而大约同样比例的人群对此完全没有听说过。可见物联网还并不为广大群众所熟知。
(2)大多数的人了解物联网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网络或者他人,这说明网络已经成为人们了解信息的主要方式,而互联网也成为了物联网宣传的主要方式。
(3)第三問主要是物联网在家居、交通、金融几个方面的应用,结果分散较为均匀,但均达到了70%以上的支持率,说明大多数人是希望物联网能方便未来的生活的。
(4)第四问中大约30%的人希望物联网能够在家居方面得到应用。在交通,帮助弱势群体,安防监控,超市购物方面的支持率较为一致,说明人们希望物联网能够在较多方面得到应用,而对在医疗与家居智能方面的应用尤其期待。
(5)问题五中将近一般的人认为物联网技术在我国刚刚起步,而四分之一的人群认为处于迅速发展阶段,说明越来越多的人体会到了物联网技术在逐渐地改变这个世界。
(二)我国政府对物联网发展的支持
从1999年我国启动物联网核心技术——传感网技术的研究开始,到2015年,物联网整体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7000亿元,而物联网真正的市场价值规模将是互联网的30倍。
2009年,温家宝总理提出了“感知未来”计划,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在应用方面,物联网已经在公共安全,民航,交通,环境监测,农业等各个领域得到初步应用。
2013年,《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印发,提出了要实现物联网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掌握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基本形成安全可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体系,使物联网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并发布了顶层设计,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产业支撑,商业模式,法律法规,信息安全等10项行动计划。
2012年,工信部发布《物联网“十二五”发表规划》,提出在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关键标准研究与制定,产业链条建立与完善,重大应用示范与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科技部与交通运输部也分别发布关于推动智能电网和智能交通的专项规划和发展战略。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积极推进云计算和物联网发展,夯实互联网应用基础”和“实施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推进农业物联网应用,提高农业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可见物联网已成为行业应用的基础,并开始向各行业加速渗透,融合集成创新能力愈发强大。
2017年2月,工信部关于《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印发,提出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硬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实现个人、家庭、社区、机构与健康养老资源的有效对接和优化配置,推动健康养老服务和智慧化升级,提升健康养老服务质量效率水平。
(二)物联网在我国的初步应用
1.工业方面:物联网的“泛在感知”技术已初步应用于工业领域,提高了设备可靠性与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安全性。物联网使得工业测控系统具备自配置,自适应,自修复能力,让工业制造变得更加安全高效与智能化,推动工业结构转型升级。
2.农业方面:智能农业通过安装温度、湿度、PH值,光,二氧化碳等传感设备,监测环境中与之相对应的数据,通过各种仪器仪表进行实时监控,通过数据分析以保证农作物生长环境的正常。既实现了农业种植的生产智能化,又节省了人力。
3.交通方面:将先进的传感器技术,通讯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有机结合运用于交通管理系统,可建立起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运输管理体系。现在的一些地区已经使用了一部分物联网技术,如公交一卡通,美国的E-Zpass不停车收费系统,路线导航,智能交通等等方面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4.环境方面:将大量的传感器设备分布在监测区域内,在采集环境数据的同时,将其协同处理的数据传送到汇聚点,通过数据分析,对潜在的污染现象建立防护系统,便于对环境污染事件立马做出决策。
5.智能家居:通过安装各种传感器,采集住宅内的环境、设备及人机交互信息,利用网络实现对家具设备的实时控制,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同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四、总结
(一)物联网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从本次的调研结果来看,虽然物联网的概念起源较早,但是只有少部分的人曾对其作出过深入了解,也就是说,物联网知识并没有得到普及,没有得到广大群众的认知。
“从发展阶段来看,我国物联网仍处于应用层次偏低和向规模化探索的初期,技术成熟度不足造成的应用成本居高不下普遍存在,仍需以重大应用示范为先导,带动物联网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发展,降低成本以促进应用规模化推广,形成规模化应用”。
此外政府对物联网的支持成为我国物联网快速发展并处于世界前列的重要原因。我国互联网巨大的容量与活跃的市场氛围成为物联网快速发展的温床。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物联网相关的企业超过三万家,其中中小企业占比超过85%,创新活力突出,对这一产业发展的推动巨大。2014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超6000亿元,2015年达到7500亿元,预计到2020年超1.8万亿元。
(二)物联网发展的前提:
政府的政策支持是物联网能够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柱,创新能力成为物联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傳感器等核心技术成为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基石。只有政府政策支持,我国的物联网才能得到广泛、深刻、快速地发展;只有创新才能使物联网成为可能;只有传感器等核心技术的发展,人们才能享受到更加廉价、高效的物联网服务,物联网才能得以推广。
(三)未来面临的挑战:
从调研的结果来看,大多数人对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持乐观态度,但是仍有人担心其发展的安全隐患。物联网的兴起势必对工业生产方式,人力资源的利用产生影响。国家的产业结构转型也必将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加强相关政策法律的制定与完善成为重中之重。物联网巨大的产业规模潜力与其未来将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巨大影响预示着其必将很成为市场发展的主要方向,但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也应当得到关注。
参考文献:
[1]申斌,张桂青,汪明等.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居设计与实现[A].自动化与仪表,2013,(2).
[2]吴丹娜,江洪等.环境监测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A].安徽农业科学,2014,(10).
[3]张艳萍.物联网在交通领域中的应用与分析[A].成功(教育版),2010,(9).
[4]郝轶钢.物联网在交通领域应用大有可为[J].中国科技财富,2011,(9).
[5]胡朋娜.金融物联网发展调查报告[A].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4):71-82.
[6]亓相涛,袁崇亮.物联网在智能农业方面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6,(20).
[7]科技司.《信息产业发展指南》解读:物联网[Z].2017- 2-13.
[8]工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 民政部 国家卫生委关于印发《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10年)》的通知[Z].2017-2-06.
重庆市物联网发展情况报告 篇4
“物联网概念”是在“互联网概念”的基础上,将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一种网络概念。其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
现阶段,物联网是指在物理世界的实体中部署具有一定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各种信息传感设备,通过网络设施实现信息传输、协同和处理,从而实现广域或大范围的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信息交换需求的互联。
二、物联网历史
1999年 MIT Auto-ID Center提出物联网概念,即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2004年日本总务省提出u-Japan构想中,希望在2010年将日本建设成一个“Anytime,Anywhere,Anything,Anyone”都可以上网的环境。同年,韩国政府制定了u-Korea战略,韩国信通部发布的《数字时代的人本主义:IT839战略》以具体呼应u-Korea。
2005年11月 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交换。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2008年11月 IBM提出“智慧的地球”概念,即“互联网+物联网=智慧地球”,以此做为经济振兴战略。如果在基础建设的执行中,植入“智慧”的理念,不仅仅能够在短期内有力的刺激经济、促进就业,而且能够在短时间内为中国打造一个成熟的智慧基础设施平台。
2009年6月 欧盟委员会提出针对物联网行动方案,方案明确表示在技术层面将给予大量资金支持,在政府管理层面将提出与现有法规相适应的网络监管方案2009年8月 温家宝总理在无锡考察传感网产业发展时明确指示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并且明确要求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
三、物联网现状
㈠主要发达国家物联网发展现状
目前,物联网开发和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发达国家和地区抓住机遇,出台政策进行战略布局,希望在新一轮信息产业重新洗牌中占领先机。日韩基于物联网的“U社会”战略、欧洲“物联网行动计划”及美国“智能电网”、“智慧地球”等计划相继实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也在加紧部署物联网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下一代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物联网成为“后危机”时代各国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⒈美国在物联网基础架构、关键技术领域已有领先优势
美国在物联网产业上的优势正在加强与扩大。国防部的“智能微尘”(SMART DUST)、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全球网络研究环境”(GENI)等项目提升了美国的创新能力;由美国主导的EPCglobal标准在RFID领域中呼声最高;德州仪器(TI)、英特尔、高通、IBM、微软在通信芯片及通信模块设计制造上全球领先;物联网已经开始在军事、工业、农业、环境监
测、建筑、医疗、空间和海洋探索等领域投入应用。
⒉欧盟出台系列政策促进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
欧盟将信息通信技术(ICT)作为促进欧盟从工业社会向知识型社会转型的主要工具,致力于推动ICT在欧盟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应用,提升欧盟在全球的数字竞争力。欧盟在RFID和物联网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应用,通过FP6、FP7框架下的RFID和物联网专项研究进行技术研发,通过竞争和创新框架项目下的ICT政策支持项目推动并开展应用试点。2009年9月15日,欧盟发布《欧盟物联网战略研究路线图》,提出欧盟到2010、2015、2020三阶段物联网研发路线图,并提出物联网在航空航天、汽车、医药、能源等18个主要应用领域和识别、数据处理、物联网架构等12个方面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目前,除了进行大规模的研发外,作为欧盟经济刺激计划的一部分,欧盟物联网已经在智能汽车、智能建筑等领域进行应用。
⒊日本国家战略推动物联网发展
日本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泛在”(源于拉丁语的Ubiquitous,简称U网络,指无所不在的网络)战略的国家,2004年日本政府在两期E-Japan战略目标均提前完成的基础上,提出了“U-Japan”战略,其战略目标是实现无论何时、何地、何物、何人都可受益于ICT的社会。物联网包含在泛在网的概念之中,并服务于U-Japan及后续的信息化战略。通过这些战略,日本开始推广物联网在电网、远程监测、智能家居、汽车联网和灾难应对等方面的应用。
⒋韩国通过国家战略在物联网应用方面抢占先机
2004年,韩国提出为期十年的U-Korea战略,目标是“在全球最优的泛在基础设施上,将韩国建设成全球第一个泛在社会”。2009年10月13日,韩国通信委员会(KCC)通过了《基于IP的泛在传感器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将传感器网确定为新增长动力,据估算至2013年产业规模将达50万亿韩元。KCC确立了到2012年“通过构建世界最先进的传感器网基础实施,打造未来广播通信融合领域超一流ICT强国”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确定了构建基础设施、应用、技术研发、营造可扩散环境等四大领域、12项课题。
㈡我国物联网发展现状
⒈支持政策: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无线传感领域的研究,中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2004年开始在军民两个领域展开标准化研究工作,2009年以来开始积极推进产业化。2009年8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中科院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指示要迅速在无锡建立中国的“感知中国”中心。3个月之后,在“让科技引领中国持续发展”讲话中,温家宝再次明确,物联网为五大重点扶持的新型科技领域之一。
目前,物联网已被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无锡则被列为国家重点扶持的物联网产业研究与示范中心。同时,上海、北京、浙江、广东、福建、山东、四川、重庆、黑龙江等地区纷纷出台物联网发展规划,三大运营商、广电、国家电网乃至产业链多家企业也已制定了物联网发展规划。
四、物联网发展前景
㈠发展阶段:分四个阶段发展
根据欧洲EPOSS研究机构在《Internet of Things in 2020》报告中分析预测,未来物联网的发展将经历四个阶段:2010年之前的RFID被广泛应用于物流、零售和制药领域,主要处于闭环的行业应用阶段;2015-2015年物体互联,2015-2020年物体进入半智能化阶段,物联网与互联网走向融合;2020年之后,物体进入全智能化阶段,无线传感网络得到规模应用,将进入泛在网的发展阶段
㈡规模预测:2020年市场超万亿元
物联网为二十一世纪的全球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提供了革命性的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将通过与传统产业的全面融合,成为全球新一轮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之一。
据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联网业务将达到互联网业务的30倍,物联网将会形成下一个万亿元级别的通信业务。其中,仅是在智能电网和机场防入侵系统方面的市场就有上千亿元。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长城战略咨询联合发布的《物联网产业发展研究(2010)》报告预测,未来10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将经历应用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3个阶段,形成公共管理和服务、企业应用、个人和家庭应用三大细分市场;到2015年将超过1万亿、2020年将超过5万亿。
由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物联网研究中心、江苏中科物联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出版的《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年度蓝皮书(2010)》显示,2007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达到700亿美元,2008年达到780亿美元,增长10%以上。报告预测,未来5年全球物联网产业市场将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预计2012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超过1700亿美元,2015年更接近35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接近25%。
五、物联网应用
1、零售行业
沃尔玛首先在零售领域运用物联网,通过使用RFID标签技术,零售商可实现对商品从生产、存储、货架、结帐到离开商场的全程监管,货物短缺或货架上产品脱销的概率得到了很大降低,商品失窃也得到遏制。RFID标签未来也将允许消费者自已进行结算,而不再需要等待流水结帐。
2、食品行业
欧洲非常重视RFID技术在食品领域的应用。RFID标签的应用,将使消费者能够跟踪食品的生产源头,并且也能帮助欧洲保护农村的多样性与乡村生活。
3、智能家居
智能家居可以定义为一个过程或者一个系统。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综合布线技术、将与家居生活有关的各种子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统筹管理,让家居生活更加舒适、安全、有效。
4、智能交通
据介绍,通过将天翼无线通信芯片嵌入汽车装置,就能实现车辆运行状态和轨迹监控、智能导航、移动数据传输和车载通信、应急自动告警等,让汽车成为一台随时随地与外部交换信息的“移动电脑”。目前,已经有1.5万辆装备onstar的汽车畅行全国,年内更将有超过10万辆加入智能汽车阵营。
5、远程会诊
当身体不适时,只需取出手机,点击进入其中的智慧医疗程序,并将便携式心电监测仪贴在胸前,采集的心电检测数据,会自动通过蓝牙传输到手机上,再由手机自动传输到医疗的后台专家服务系统。医院的专家在对数据进行分析后,给出的诊疗建议立马就会以短信的方式到达用户手机。
6、智能电网
按照美国能源部的定义,智能电网是指一个完全自动化的电力传输网络,能够监视和控制每个用户和电网节点,保证从电厂到终端用户整个输配电过程中所有节点之间的信息和电能的双向流动,其构成包括数据采集、数据传输、信息集成、分析优化和信息展现五个方面。
六、物联网目前存在的问题
1、知识产权
在物联网技术发展产品化的过程中,我国一直缺乏一些关键技术的掌握,所以产品档次上不去,价格下不来。缺乏RFID等关键技术的独立自主产权这是限制中国物联网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2、技术标准
目前行业技术主要缺乏以下两个方面标准:接口的标准化;数据模型的标准化。虽然我国早在2005年11月就成立了RFID产业联盟,同时次年又发布了《中国射频识别(RFID)技术政策白皮书》,指出应当集中开展RFID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技术标准。但是,现在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RFID产业仍是一片混乱。技术强度固然在增强,但是技术标准却还如镜中之月。正如同中国的3G标准一样,出于各方面的利益考虑,最后中国的3G有了三个不同的标准。物联网的标准最终怎样,只能等时间来告诉我们答案了。
3、产业链条
和美国相比,国内物联网产业链完善度上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虽然目前国内三大运营商和中兴华为这一类的系统设备商都已是世界级水平,但是其他环节相对欠缺。物联网的产业化必然需芯片商、传感设备商、系统解决方案厂商、移动运营商等上下游厂商的通力配合,所以要在我国发展物联网,在体制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如加强广电、电信、交通等行业主管部门的合作,共同推动信息化、智能化交通系统的建立。加快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的三网融合进程。产业链的合作需要兼顾各方的利益,而在各方利益机制及商业模式尚未成型的背景下,物联网普及仍相当漫长。
4、行业协作
物联网应用领域十分广泛,许多行业应用具有很大的交叉性,但这些行业分属于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要发展物联网这种以传感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应用,在产业化过程中必须加强各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与互动,以开放的心态展开通力合作,打破行业、地区、部门之间的壁垒,促进资源共享,加强体制优化改革,才能有效的保障物联网产业的顺利发展。
5、盈利模式
物联网分为感知,网络,应用三个层次,在每一个层面上,都将有多种选择去开拓市场。这样,在未来生态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商业模式变得异常关键。对于任何一次信息产业的革命来说,出现一种新型而能成熟发展的商业盈利模式是必然的结果,可是这一点至今还没有在物联网的发展中体现出来,也没有任何产业可以在这一点上统一引领物联网的发展浪潮。目前物联网发展直接带来的一些经济效益主要集中在与物联网有关的电子元器件领域,如射频识别装置、感应器等等。而庞大的数据传输给网络运营商带来的机会以及对最下游的如物流及零售等行业所产生的影响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观察。
6、使用成本
物联网产业是需要将物与物连接起来并且进行更好的控制管理。这一特点决定了其发展必将会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而催生出更多的应用。所以,在物联网传感技术推广的初期,功能单一,价位高是很难避免的问题。因为,电子标签贵,读写设备贵,所以,很难形成大规模的应用。
而由于没有大规模的应用,电子标签和读写器的成本问题便始终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成本高,就没有大规模的应用,而没有大规模的应用,成本高的问题就更难以解决。如何突破初期的用户在成本方面的壁垒成了打开这一片市场的首要问题。所以在成本尚未降至能普及的前提下,物联网的发展将受到限制。
7、安全问题
重庆市物联网发展情况报告 篇5
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教育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为产业升级服务。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必须紧跟产业发展步伐,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而“走”,围着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而“转”,适应市场的需求而“变”。物联网被世界公认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将引发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是信息产业领域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和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在物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职业教育必须紧跟物联网产业发展步伐,做好充分准备。[1]
一、物联网产业发展情况
1.物联网的定义
物联网的概念最早于1999年提出。物联网的英文名称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由这个英文名称,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物联网的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之上的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第二,物联网不仅仅是现在的互联网的延伸,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对于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2.国外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出现一些新动向和新趋势,加快了产业的转型升级,而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传感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大规模发展物联网及相关产业的时机日趋成熟,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加快对物联网的研究和发展,将物联网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领域。
2009年,美国IBM公司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以物联网应用为核心的” smart earth智慧地球“概念,得到了奥巴马政府的积极回应和支持,其经济刺激方案将投资110亿美元用于智能电网及相关项目。
2009 年6月,欧盟委员会递交的《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将物联网上升至区域战略高度,希望物联网能帮助提升欧洲的竞争力,确保欧洲在建构新型互联网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2009年9月,欧盟发布《欧盟物联网战略研究路线图》,提出欧盟到2010、2015、2020三
个阶段物联网研发路线图,并提出物联网在航空航天、汽车、医药、能源等18个主要应用领域和识别、数据处理、物联网架构等12个方面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
日本是较早提出物联网的国家之一。2004年日本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国家信息化战略——u-Japan战略,即泛在网战略。2009年日本又颁布了新的i-Japan战略,希望通过执行i-Japan战略,开拓支持日本中长期经济发展的新产业,大力发展以绿色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环境技术和智能交通系统等重大项目,让数字信息技术融入每一个角落。
2009年10月,韩国通信委员会通过了《物联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将物联网市场确定为新增长动力,树立了到2012年“通过构建世界最先进的物联网基础实施,打造未来广播通信融合领域超一流ICT强国”的目标。
3.国内物联网发展状况
我国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了物联网相关领域的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科技计划中已部署物联网相关技术研究并取得重大进展,与欧美发达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是当前制定物联网国际标准的主导国之一。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其后温总理多次在发表的讲话中强调要促进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开发。工信部也明确表示物联网已正式列入国家重点发展的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政府的大力号召下,我国的物联网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目前,北京、上海、江苏、成都、福建、浙江、深圳等多个省、市先后制定了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或行动方案,出台扶持产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从全国来看,物联网产业正在逐步成为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
我省是国内物联网产业起步较早和相对集中的地区,在技术标准、市场应用、人才资源等方面拥有一定的先行优势。针对美国“智慧地球”,温总理提出了发展自己的“感知中国”,并将“感知中国”的中心定在无锡。2009年11月12日,江苏省政府、中科院与无锡市政府共建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并初步形成了以无锡为核心,苏州、南京为支撑的物联网产业聚集区。
二、物联网产业结构和对人才的需求状况
1.物联网系统架构及其产业链
物联网系统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其系统架构如下图所示:
[2]
物联网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多个产业群的特点。物联网的产业链从传感器、芯片、软件、终端,整机、网络到业务应用,主要涉及芯片与技术提供商、应用与软件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网络提供商、系统集成商、运营及服务商、用户七个环节,包括了RFID芯片设计、二维码码制、电子标签、读写器模块、读写设备、读写器天线、智能卡、系统集成解决方案、专业性的软件产品及解决方案、数据的传输承载网络服务、终端接入控制、终端管理、行业应用管理、业务运营管理、平台管理等技术。
物联网的应用领域覆盖到工业、农业、交通、医疗、环境、娱乐、公共事业、安全等各个领域,可以说是包括了各行各业、各个物品。但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不同国家都确定了各自发展的重点。从我国的情况来看,以下五个重点领域值得特别关注:
2式智能技术等。地理识别系统、过广泛的互联功能,蜂窝移动通信、以太网、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物联网对于人才数量的需求
根据各地的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江苏、浙江、广东、北京、成都等地都纷纷上马物联网项目,并制订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其中江苏力拟在2010年全省物联网产业销售收入超1,500亿元,2015年超4,000亿元,其中无锡要达1000亿元。浙江要在2015年物联网产值达到1000亿元。广东提出2年内物联网设备制造业产值超1000亿元;物联网信息服务业产值超100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超过1000家。产业的大力发展造成对物联网人才的大量需求。以无锡为例,无锡到2015年总投资40亿元,建成引领中国传感网技术发展和标准制订的中国物联网产业研究院,集聚各类传感网企业500家,实现产值500亿,需要引进和培养高级物联网人才5000名,集聚从业人员5万人。仅仅无锡就需要5000名高级物联网人才,全国需要的物联网人才数量可想而知。
三、物联网相关人才培养现状
虽然我国早在1999年就开始了物联网相关领域的研究,然而目前在我国从事物联网产业的人员,很大一部分都是半路出家,并没有接受过系统和专业的物联网知识培训。目前来说,国内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大型企业是物联网研究的重要力量。
2010年6月18日,中国电信物联网应用和推广中心与无锡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在无锡新区联姻筹建“物联网技术学院”,成为中国高职类院校中首家物联网学校。目前“物联网技术学院”将通过整合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校内的现有师资、实验设备和专业,初期规划建设感知工程、网络工程和软件工程三个系部,学院学生就读期间有机会到中国电信相关业务部门参加实习,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众多的高校也纷纷申请设置物联网相关专业。2010年7月教育部公布的高校新设置的140个本科专业中,共有30所高校设立了物联网工程专业,2所设立了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5所设立了传感网技术专业。
除了设立物联网相关专业,像上海交通大学之类的全国知名院校还与物联网城市签署了合作协议,在当地设立研发中心,做物联网技术攻关。
四、职业院校开设物联网相关专业的思考
1.产业发展,人才先行
物联网受到各国政府及IBM等跨国大公司的重视,是当前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具有巨大的战略增长潜能,已经成为各个国家构建社会新模式,和重塑国家长期竞争力的先导力,可以预见到,物联网必将成为新兴生产力的代表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赛迪顾问研究显示:2010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000亿元,至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0%[3]。物联网能从基础层面提高经济效益,已经被视为全球经济复苏的技术动力,但物联网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技术和人才的竞争。物联网的大规模产业化,必然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
物联网人才培养可分为研究院、本科、高职几个层次。从调研的结果可以看到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开设物联网相关专业的几乎为零,这种状况显然无法满足物联网产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职业教育要走在市场人才需求的前面。“学校应该为未来培养人才。”教育部高职高专处处长范唯认为,当今,技术发展神速,更新换代的频率更快,教育一定要未雨绸缪。因此,在职业院校开设物联网相关专业是必需的。
2.谨慎设立,避免一哄而上
物联网作为新兴的技术在未来必将会得到极大的应用和扩展。物联网远大的市场前景预期,丰厚的市场回报,使物联网为今年最受追捧的名词。各大高校也纷纷申报设立物联网及相关专业,今年全国向教育部提交了增设物联网等相关专业申请的院校就高达700余所。然而要开办一个新专业,需要进行谨慎的调研和论证,需要进行完善的课程开发和设计,需要配备相应的师资和教学设备,如果部分学校只是看到物联网的炙手可热,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就仓促上马,旧瓶装新酒,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对于学校和学生的未来发展都是不负责任的。
重庆市物联网发展情况报告 篇6
【报告目录】
第1章:物联网产业发展综述 1.1 物联网产业基本概况 1.1.1 物联网产业发展概述(1)物联网产业的定义(2)物联网产业基本特征(3)物联网产业发展阶段(4)物联网产业应用领域(5)物联网产业网络架构 1.1.2 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1)物联网产业结构现状(2)物联网产业区域格局(3)中上游产业市场竞争严峻(4)基础芯片关键器件环节薄弱(5)应用领域受制于各行业标准(6)物联网市场规模分析 1.1.3 物联网产业发展结构 1.1.4 物联网产业商业模式分析(1)广告类商业模式分析(2)内容类商业模式分析(3)服务类商业模式分析(4)物联网特殊商业模式分析 1.2 物联网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1.2.1 物联网产业政策环境分析(1)主要政策汇总(2)主要政策解读 1)《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 2)《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3)《“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4)《物联网发展规划(2016-2020年)》(3)政策影响分析
1.2.2 物联网产业经济环境分析(1)GDP增长情况分析(2)工业发展情况分析(3)居民收入情况分析(4)产业结构变化分析(5)经济环境影响分析
1.2.3 物联网产业社会环境分析
(1)城镇化进程加快,对交通、物流等方面的需求加大(2)环境污染加剧,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3)信息沟通与交流方式的转变(4)社会环境影响分析 1.3 物联网产业需求驱动因素分析 1.3.1 政府政策扶持驱动因素分析 1.3.2 企业自发需求驱动因素分析 第2章:物联网行业市场需求调研 2.1 物联网用户体验认知调研 2.1.1 用户调研样本情况分析(1)用户调研覆盖群体分析(2)用户调研区域分布分析(3)用户调研性别结构分析(4)用户调研年龄结构分析(5)用户调研学历结构分析(6)用户调研职业结构分析 2.1.2 物联网用户认知程度调研 2.1.3 物联网用户需求方向调研 2.1.4 物联网用户需求领域调研 2.1.5 物联网用户认可度调研 2.2 物联网应用主体需求调研 2.2.1 物联网应用领域调研分析 2.2.2 企业发展的因素调研
2.2.3 企业应用物联网解决措施调研 2.2.4 物联网应用普及推广调研 2.2.5 物联网安全性调研
2.3 物联网行业技术发展调研 2.3.1 物联网技术统计调研(1)行业专利申请数量(2)行业专利公开数量(3)行业专利类型分析(4)技术领先企业分析 2.3.2 感知层技术发展调研 2.3.3 网络层技术发展调研 2.3.4 应用层技术发展调研 2.3.5 核心技术发展调研(1)感知技术发展调研(2)传输技术发展调研(3)处理技术发展调研
2.4 物联网行业需求调研总结
2.4.1 物联网用户体验认知焦点分析(1)个人隐私与数据安全(2)公众信任(3)方便
2.4.2 物联网行业应用需求焦点分析(1)标准化(2)成本控制(3)系统开放 2.4.3 物联网行业技术发展焦点分析(1)信息化(2)智能化
第3章:物联网细分产品需求分析 3.1 物联网传感设备产品市场需求分析 3.1.1 物联网RFID产品市场需求分析(1)物联网RFID产品需求现状分析(2)物联网RFID产品需求规模分析(3)物联网RFID产品进出口需求分析(4)物联网RFID产品市场竞争分析(5)物联网RFID产品技术需求分析(6)物联网RFID产品需求前景预测 3.1.2 物联网传感器产品市场需求分析(1)物联网传感器产品需求现状分析(2)物联网传感器产品需求规模分析(3)物联网传感器产品进出口需求分析(4)物联网传感器产品市场竞争分析(5)物联网传感器产品技术需求分析(6)物联网传感器产品需求前景预测 3.1.3 物联网芯片产品市场需求分析(1)物联网芯片产品需求现状分析(2)物联网芯片产品需求规模分析(3)物联网芯片产品进出口需求分析(4)物联网芯片产品市场竞争分析(5)物联网芯片产品技术需求分析(6)物联网芯片产品需求前景预测
3.1.4 物联网视频监控设备产品市场需求分析(1)物联网视频监控设备产品需求现状分析(2)物联网视频监控设备产品需求规模分析(3)物联网视频监控设备产品进出口需求分析(4)物联网视频监控设备产品市场竞争分析(5)物联网视频监控设备产品技术需求分析(6)物联网视频监控设备产品需求前景预测 3.2 物联网终端与网络设备产品市场需求分析 3.2.1 物联网终端设备产品市场需求分析(1)物联网终端设备产品需求现状分析(2)物联网终端设备产品需求规模分析(3)物联网终端设备产品市场竞争分析(4)物联网终端设备产品技术需求分析(5)物联网终端设备产品需求前景预测 3.2.2 物联网网络设备产品市场需求分析(1)物联网网络设备产品需求现状分析(2)物联网网络设备产品需求规模分析(3)物联网网络设备产品市场竞争分析(4)物联网网络设备产品需求前景预测
3.3 物联网系统集成与开发产品市场需求分析 3.3.1 物联网系统集成与开发产品需求现状分析 3.3.2 物联网系统集成与开发产品需求规模分析 3.3.3 物联网系统集成与开发产品市场竞争分析 3.3.4 物联网系统集成与开发产品需求前景预测 3.4 物联网网络产品市场需求分析 3.4.1 物联网网络产品需求现状分析 3.4.2 物联网网络产品需求规模分析(1)通信系统市场规模
(2)综合安防系统市场规模(3)城市智能化系统市场规模
3.4.3 物联网网络产品市场战略分析(1)运营商战略定位分析
(2)中国物联网运营商成本控制(3)服务商的运作模式
3.4.4 物联网网络产品需求前景预测
3.5 物联网运营及服务产品市场需求分析 3.5.1 物联网运营及服务产品需求现状分析 3.5.2 物联网运营及服务产品需求规模分析 3.5.3 物联网运营及服务产品市场战略分析(1)中国物联网运营商战略布局分析(2)中国物联网运营商的发展策略
3.5.4 物联网运营及服务产品需求前景预测 第4章:物联网产品应用领域市场需求分析 4.1 物联网在工业领域市场需求分析 4.1.1 工业领域物联网产品需求分析 4.1.2 物联网在工业领域需求规模分析 4.1.3 物联网在工业领域应用模式分析 4.1.4 物联网在工业领域应用典型案例分析(1)物联网技术在产品信息化领域的应用案例(2)物联网技术在生产制造领域的应用案例(3)物联网技术在经营管理领域的应用案例(4)物联网技术在节能减排领域的应用案例(5)物联网技术在安全生产领域的应用案例 4.1.5 物联网在工业领域应用问题分析(1)IT安全问题
(2)制造系统管理问题
(3)通讯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4.1.6 物联网在工业领域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预测 4.2 物联网在交通领域市场需求分析 4.2.1 交通领域物联网产品需求分析(1)车辆调度管理领域需求分析(2)车载视频监控领域需求分析(3)汽车信息服务领域需求分析(4)航标遥控管理系统需求分析(5)智能停车管理诱导系统需求分析 4.2.2 物联网在交通领域需求规模分析 4.2.3 物联网在交通领域应用模式分析 4.2.4 物联网在交通领域应用典型案例分析 4.2.5 物联网在交通领域应用问题分析
4.2.6 物联网在交通领域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预测 4.3 物联网在物流领域市场需求分析 4.3.1 物流领域物联网产品需求分析 4.3.2 物联网在物流领域需求规模分析 4.3.3 物联网在物流领域应用模式分析(1)RFID在物流信息系统应用分析(2)医疗物资追踪系统智能应用分析(3)生产物流物联网智能系统应用(4)烟草行业仓库环境智能监控应用(5)食品行业冷库技术智能监控应用
4.3.4 物联网在物流领域应用典型案例分析(1)RFID在物品安全追踪管理案例(2)物联网技术在粮食物流领域案例(3)医药企业应用RFID管理冷链物流(4)自行车零售商RFID智能库存管理 4.3.5 物联网在物流领域应用问题分析(1)标准不统一(2)技术不成熟(3)潜在安全问题(4)无完整的产业链
4.3.6 物联网在物流领域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预测 4.4 物联网在移动支付领域市场需求分析 4.4.1 移动支付领域物联网产品需求分析(1)中国移动移动支付分析(2)中国联通移动支付分析(3)中国电信移动支付分析
4.4.2 物联网在移动支付领域需求规模分析 4.4.3 物联网在移动支付领域应用模式分析 4.4.4 物联网在移动支付领域应用典型案例分析 4.4.5 物联网在移动支付领域应用问题分析
4.4.6 物联网在移动支付领域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预测 4.5 物联网在汽车领域市场需求分析 4.5.1 汽车领域物联网产品需求分析(1)车联网用户规模分析(2)车联网服务市场分析(3)车联网服务内容分析(4)车联网服务功能分析 4.5.2 物联网在汽车领域需求规模分析 4.5.3 物联网在汽车领域应用模式分析 4.5.4 物联网在汽车领域应用典型案例分析(1)欧盟:E-CALL系统(2)美国福特:SYNC服务(3)日本:G-Book(4)韩国:SKT的车联网(5)中国三大运营商
4.5.5 物联网在汽车领域应用问题分析(1)商业模式不明
(2)缺少相应的行业标准(3)地方政府的重视不够(4)缺乏明确的主导
(5)电信网络运营商流量费用高(6)资源整合不足
(7)技术基础薄弱,缺乏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 4.5.6 物联网在汽车领域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预测 4.6 物联网在农业领域市场需求分析 4.6.1 农业领域物联网产品需求分析(1)农业大棚监控系统需求分析(2)农产品溯源系统需求分析
4.6.2 物联网在农业领域需求规模分析 4.6.3 物联网在农业领域应用模式分析 4.6.4 物联网在农业领域应用典型案例分析
(1)天津市:建立物联网技术研发及应用推广联合中心(2)锦州M2M(机器到机器)(3)广西农产品质量追溯
4.6.5 物联网在农业领域应用问题分析
4.6.6 物联网在农业领域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预测 4.7 物联网在电力领域市场需求分析 4.7.1 电力领域物联网产品需求分析 4.7.2 物联网在电力领域需求规模分析(1)电力工程投资情况
(2)智能电网投资整体情况(3)物联网在电力领域需求规模
4.7.3 物联网在电力领域应用模式分析 4.7.4 物联网在电力领域应用典型案例分析(1)无锡:中国首座“智能变电站”(2)辽宁电力公司:坚强智能电网 4.7.5 物联网在电力领域应用问题分析
4.7.6 物联网在电力领域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预测 4.8 物联网在环保领域市场需求分析 4.8.1 环保领域物联网产品需求分析(1)水源保护系统需求分析(2)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需求分析 4.8.2 物联网在环保领域需求规模分析 4.8.3 物联网在环保领域应用模式分析 4.8.4 物联网在环保领域应用典型案例分析
(1)江苏省:统一标准、统一平台,整合环保应用(2)山西省:全面监控、优化流程、强化环保执法 4.8.5 物联网在环保领域应用问题分析
4.8.6 物联网在环保领域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预测 4.9 物联网在安防领域市场需求分析 4.9.1 安防领域物联网产品需求分析 4.9.2 物联网在安防领域需求规模分析(1)安防市场规模
(2)物联网在安防领域市场需求
4.9.3 物联网在安防领域应用模式分析 4.9.4 物联网在安防领域应用典型案例分析 4.9.5 物联网在安防领域应用问题分析
4.9.6 物联网在安防领域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预测 4.10 物联网在医疗领域市场需求分析 4.10.1 医疗领域物联网产品需求分析(1)便携式医疗市场需求分析
(2)医用射频与核磁仪器市场需求分析(3)移动医疗市场需求分析
4.10.2 物联网在医疗领域需求规模分析 4.10.3 物联网在医疗领域应用模式分析 4.10.4 物联网在医疗领域应用典型案例分析(1)移动智能化医疗案例分析(2)医院信息化平台案例分析(3)健康监测的应用案例分析(4)药品管理的应用案例分析(5)医疗废物处理监控案例分析
4.10.5 物联网在医疗领域应用问题分析
4.10.6 物联网在医疗领域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预测 4.11 物联网在家居领域市场需求分析 4.11.1 家居领域物联网产品需求分析(1)中央控制系统市场分析(2)家庭安防系统市场分析(3)家居照明控制系统市场(4)家居布线系统市场分析(5)家庭环境控制系统市场分析(6)影院与多媒体系统市场分析
4.11.2 物联网在家居领域需求规模分析 4.11.3 物联网在家居领域应用模式分析 4.11.4 物联网在家居领域应用典型案例分析(1)海尔U-home(2)西门子智能家居(3)霍尼韦尔智能家居(4)LG HomeNet智慧家居
(5)美的智慧家居“1+1+1”战略 4.11.5 物联网在家居领域应用问题分析(1)行业标准问题(2)行业规模化生产(3)行业的资金困境(4)行业的技术水平问题
4.11.6 物联网在家居领域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预测 4.12 物联网在其他领域市场需求分析 4.12.1 物联网在能源领域市场需求分析(1)物联网应用于油井远程监控(2)物联网应用于输油管道监控(3)物联网应用于油罐车监控(4)物联网应用于电能信息采集
4.12.2 物联网在校园领域市场需求分析(1)物联网应用于智能校园卡系统(2)物联网应用于校园信息化应用 4.12.3 物联网在节能领域市场需求分析 4.12.4 物联网在应急领域市场需求分析 第5章:物联网重点城市需求分析 5.1 中国物联网需求区域分布 5.2 无锡物联网需求分析
5.2.1 无锡物联网需求现状分析(1)无锡物联网需求领域分析(2)无锡物联网应用成果分析(3)无锡物联网应用问题分析 5.2.2 无锡物联网需求规模分析(1)无锡物联网企业规模分析(2)无锡物联网市场规模分析 5.2.3 无锡物联网政策规划分析 5.2.4 无锡物联网发展前景分析 5.2.5 无锡物联网最新发展动向 5.3 北京物联网需求分析
5.3.1 北京物联网需求现状分析(1)北京物联网需求领域分析(2)北京物联网应用成果分析(3)北京物联网应用问题分析 5.3.2 北京物联网需求规模分析(1)北京物联网企业规模分析(2)北京物联网市场规模分析 5.3.3 北京物联网政策规划分析 5.3.4 北京物联网发展前景分析 5.3.5 北京物联网最新发展动向 5.4 上海物联网需求分析
5.4.1 上海物联网需求现状分析(1)上海物联网需求领域分析(2)上海物联网应用成果分析(3)上海物联网应用问题分析 5.4.2 上海物联网需求规模分析(1)上海物联网企业规模分析(2)上海物联网市场规模分析 5.4.3 上海物联网政策规划分析 5.4.4 上海物联网发展前景分析 5.4.5 上海物联网最新发展动向 5.5 深圳物联网需求分析
5.5.1 深圳物联网需求现状分析(1)深圳物联网需求领域分析(2)深圳物联网应用成果分析(3)深圳物联网应用问题分析 5.5.2 深圳物联网需求规模分析(1)深圳物联网企业规模分析(2)深圳物联网市场规模分析 5.5.3 深圳物联网政策规划分析 5.5.4 深圳物联网发展前景分析 5.5.5 深圳物联网最新发展动向 5.6 广州物联网需求分析
5.6.1 广州物联网需求现状分析(1)广州物联网需求领域分析(2)广州物联网应用成果分析(3)广州物联网应用问题分析 5.6.2 广州物联网需求规模分析(1)广州物联网企业规模分析(2)广州物联网市场规模分析 5.6.3 广州物联网政策规划分析 5.6.4 广州物联网发展前景分析 5.6.5 广州物联网最新发展动向 5.7 重庆物联网需求分析
5.7.1 重庆物联网需求现状分析(1)重庆物联网需求领域分析(2)重庆物联网应用成果分析(3)重庆物联网应用问题分析 5.7.2 重庆物联网需求规模分析(1)重庆物联网企业规模分析(2)重庆物联网市场规模分析 5.7.3 重庆物联网政策规划分析 5.7.4 重庆物联网发展前景分析 5.7.5 重庆物联网最新发展动向 5.8 顺德物联网需求分析
5.8.1 顺德物联网需求现状分析(1)顺德物联网需求领域分析(2)顺德物联网应用成果分析(3)顺德物联网应用问题分析 5.8.2 顺德物联网需求规模分析(1)顺德物联网企业规模分析(2)顺德物联网市场规模分析 5.8.3 顺德物联网政策规划分析 5.8.4 顺德物联网发展前景分析 5.8.5 顺德物联网发展最新动向 5.9 杭州物联网需求分析
5.9.1 杭州物联网需求现状分析(1)杭州物联网需求领域分析(2)杭州物联网应用成果分析(3)杭州物联网应用问题分析 5.9.2 杭州物联网需求规模分析(1)杭州物联网企业规模分析(2)杭州物联网市场规模分析 5.9.3 杭州物联网政策规划分析
(1)杭州市《杭州市物联网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杭州市《关于推进“互联网+”行动的实施意见》 5.9.4 杭州物联网发展前景分析 5.9.5 杭州物联网最新发展动向 5.10 宁波物联网需求分析
5.10.1 宁波物联网需求现状分析(1)宁波物联网需求领域分析(2)宁波物联网应用成果分析(3)宁波物联网应用问题分析 5.10.2 宁波物联网需求规模分析(1)宁波物联网企业规模分析(2)宁波物联网市场规模分析 5.10.3 宁波物联网政策规划分析 5.10.4 宁波物联网发展前景分析 5.10.5 宁波物联网最新发展动向 5.11 武汉物联网需求分析
5.11.1 武汉物联网需求现状分析(1)武汉物联网需求领域分析(2)武汉物联网应用成果分析(3)武汉物联网应用问题分析 5.11.2 武汉物联网需求规模分析(1)武汉物联网企业规模分析(2)武汉物联网市场规模分析 5.11.3 武汉物联网政策规划分析 5.11.4 武汉物联网发展前景分析 5.11.5 武汉物联网最新发展动向 5.12 天津物联网需求分析
5.12.1 天津物联网需求现状分析(1)天津物联网需求领域分析(2)天津物联网应用成果分析(3)天津物联网应用问题分析 5.12.2 天津物联网需求规模分析(1)天津物联网企业规模分析(2)天津物联网市场规模分析 5.12.3 天津物联网政策规划分析 5.12.4 天津物联网发展前景分析 5.12.5 天津物联网最新发展动向
第6章:国际物联网行业发展与需求分析 6.1 国际物联网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6.1.1 国际物联网行业发展历程 6.1.2 国际物联网行业发展现状 6.1.3 国际物联网行业应用情况
6.2 主要国家物联网行业发展与需求分析 6.2.1 美国物联网行业发展与需求(1)美国物联网行业发展现状(2)美国物联网行业研发机构(3)美国物联网行业应用情况(4)美国物联网发展特点分析 1)美国物联网发展优势分析 2)美国物联网发展劣势分析 3)美国物联网发展需求特点(5)美国物联网行业政策规划(6)美国物联网行业需求趋势(7)美国物联网发展最新动向 6.2.2 欧盟物联网行业发展与需求(1)欧盟物联网行业发展现状(2)欧盟物联网行业应用情况(3)欧盟物联网发展特点分析 1)欧盟物联网发展优势分析 2)欧盟物联网发展劣势分析 3)欧盟物联网发展需求特点(4)欧盟物联网行业政策规划(5)欧盟物联网行业需求趋势(6)欧盟物联网发展最新动向 6.2.3 日本物联网行业发展与需求(1)日本物联网行业发展现状(2)日本物联网行业研发机构(3)日本物联网行业应用情况(4)日本物联网发展特点分析 1)日本物联网发展优势分析 2)日本物联网发展劣势分析 3)日本物联网发展需求特点(5)日本物联网行业政策规划(6)日本物联网行业需求趋势(7)日本物联网发展最新动向 6.2.4 韩国物联网行业发展与需求(1)韩国物联网行业发展现状(2)韩国物联网行业研发机构(3)韩国物联网行业应用情况(4)韩国物联网发展特点分析 1)韩国物联网发展优势分析 2)韩国物联网发展需求特点(5)韩国物联网行业政策规划(6)韩国物联网行业需求趋势(7)韩国物联网发展最新动向 6.3 国际物联网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6.3.1 国际物联网行业发展困境分析 6.3.2 国际物联网行业发展需求特点 6.3.3 国际物联网行业发展趋势分析(1)国际物联网行业应用趋势分析(2)国际物联网行业技术趋势分析 6.3.4 国际物联网行业发展前景分析(1)国际物联网行业发展驱动因素(2)国际物联网行业发展规模预测
第7章:中国物联网行业发展趋势及前景分析 7.1 中国物联网行业发展战略分析 7.1.1 物联网行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 7.1.2 物联网行业发展制约解决途径 7.1.3 物联网行业发展主要路径分析(1)需求路径发展分析(2)技术路径发展分析(3)战略路径发展分析
7.1.4 物联网行业发展需求战略布局(1)物联网行业应用需求分析(2)物联网行业建设需求分析 1)重点企业培育 2)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3)建设动态
(3)物联网行业发展需求战略布局 7.1.5 物联网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7.2 中国物联网行业市场投资机会 7.2.1 中国物联网产业链投资机会分析(1)终端设备方面投资机会分析(2)网络设备方面投资机会分析(3)软件与应用方面投资机会分析(4)系统集成方面投资机会分析(5)运营及服务方面投资机会分析(6)网络服务方面投资机会分析
7.2.2 中国物联网产业层投资机会分析(1)物联网行业感知层方面投资机会分析 1)物联网行业感知层方面发展现状 2)物联网行业感知层方面发展问题 3)物联网行业感知层方面投资机会
(2)物联网行业网络层方面投资机会分析 1)物联网行业网络层方面发展现状 2)物联网行业网络层方面投资机会
(3)物联网行业应用层方面投资机会分析 1)物联网行业应用层方面发展现状 2)物联网行业应用层方面发展问题 3)物联网行业应用层方面投资机会
7.2.3 中国物联网热点领域投资机会分析(1)物联网时代智慧城市投资机会分析(2)物联网时代智慧工厂投资机会分析(3)物联网时代车联网投资机会分析
(4)物联网时代智能穿戴设备投资机会分析 7.2.4 中国物联网行业投资策略分析(1)物联网行业短期投资策略分析(2)物联网行业中期投资策略分析(3)物联网行业长期投资策略分析 7.3 中国物联网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7.3.1 中国物联网行业发展规模预测 7.3.2 中国物联网行业区域结构预测 图表目录
图表1:物联网基本特征
图表2:物联网的主要应用特征简析
图表3:欧洲EPOSS对物联网发展阶段的划分表 图表4: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路线 图表5:中国物联网路径演进 图表6: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领域 图表7:国际物联网应用状况
图表8:中国物联网产业结构(单位:%)
图表9:中国物联网产业链各环节面临的竞争厂商 图表10:中国物联网在行业应用中面临的问题归纳
图表11:2008-2016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走势图(单位:亿元)图表12:物联网广告类商业模式简图 图表13:物联网内容类商业模式图 图表14:物联网服务类商业模式图
图表15:物联网使用权转租类商业模式图 图表16:中国物联网产业主要政策汇总
图表17:2008-2016年中国GDP及其增长率变化走势图(单位:亿元,%)
图表18:2005-2016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增长率走势图(单位:万亿元,%)图表19:2009-2016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其实际增长速度(单位:元,%)图表20:2009-2016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实际增长速度(单位:元,%)图表21:2008-2016年中国产业结构变化走势图(单位:万亿元)图表22:2005-2016年中国城镇化率趋势图(单位:%)图表23:2009-2016年城市客运量走势图(单位:亿人,%)
图表24:2008-2016年中国社会流通总额走势图(单位:万亿元,%)图表25: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表(单位:亿元)
图表26:1949-2016年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普及率走势图(单位:部/百人)
图表27:2010-2016年中国2G、3G、4G用户和TD用户发展情况走势图(单位:万户,%)图表28:2007-2016年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发展和高速率用户占比情况图(单位:万户,%)图表29:2010-2016年移动互联网流量发展情况比较图(单位:万G,M/月户)图表30:物联网用户调研性别结构(单位:%)图表31:物联网用户调研年龄结构(单位:%)图表32:物联网用户调研学历结构(单位:%)图表33:物联网用户调研职业结构(单位:%)
图表34:物联网用户认知程度分布情况(单位:%)图表35:物联网用户需求方向分布情况(单位:%)图表36:物联网用户需求领域分布情况(单位:%)图表37:物联网用户认可领域分布情况(单位:%)图表38:中国物联网市场应用需求结构占比(单位:%)图表39:制约物联网企业发展的因素分布情况(单位:%)图表40:企业应用物联网解决措施情况(单位:%)图表41:物联网应用普及推广情况(单位:%)图表42:物联网安全性情况(单位:%)
图表43:2007-2016年物联网技术技术专利申请统计情况(单位:件)图表44:2008-2016年物联网技术专利公开数量走势图(单位:件)图表45:2016年物联网行业技术专利类型构成(单位:%)
图表46:截至2016年12月底中国物联网行业相关专利申请人(前十名)(单位:件)图表47:物联网产业链示意图
图表48:中国RFID的市场结构(单位:%)
图表49:中国RFID主要应用领域情况(单位:%)
图表50:2008-2016年中国RFID市场规模及增长情况(单位:亿元,%)图表51:RFID产业链各领域代表厂商 图表52:RFID细分领域竞争格局
图表53:截止2016年6月中国RFID行业专利技术构成(单位:%)图表54:截止2016年6月中国RFID行业相关专利分布领域(前十位)(单位:件)图表55:2017-2022年中国RFID行业市场规模走势预测图(单位:亿元)图表56:传感器不同产品份额占比(单位:%)图表57:2008-2016年传感器制造行业销售收入及增长率变化趋势图(单位:亿元,%)图表58:中国高端传感器产品进口需求结构(单位:%)
图表59:2011-2016年中国传感器制造行业盈利能力分析(单位:%)图表60:现有传感器制造行业企业的竞争分析
图表61:2015年传感器制造行业企业销售收入排名前十位(单位:万元)图表62:传感器制造行业技术需求趋势分析
图表63:2017-2022年中国传感器需求规模预测(单位:亿元)图表64:2010年以来中国安全芯片需求规模走势图(单位:万元)
图表65:2010年以来中国金融支付类芯片需求规模走势图(单位:亿元)
图表66:2012年以来移动支付芯片需求规模(单位:亿部,亿人,亿元,元,%)图表67:2002-2020年中国生物识别技术行业市场规模与预测(单位:亿元)图表68:2011-2016年中国芯片进口情况(单位:亿美元)图表69:国内芯片制造企业基本情况
图表70:安防行业各类产品市场份额(单位:%)
图表71:2012-2016年中国视频监控设备市场规模(单位:亿元)
图表72:2013-2015年中国视频监控设备行业进出口状况表(单位:万美元)图表73:视频监控设备行业现有企业的竞争分析 图表74:视频监控技术趋势分析
图表75:2017-2022年中国视频监控设备需求规模预测(单位:亿元)图表76:物联网终端设备分类
图表77:2017-2022年中国智能手机保有量预测(单位:亿台)图表78:2013-2016年中国4G终端需求规模及预测(单位:万部)
图表79:2010-2016年中国可穿戴设备行业市场规模走势图(单位:亿元)图表80:终端设备提供代表企业
图表81:物联网终端设备产品技术分析
图表82:2017-2022年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预测图(单位:亿元)图表83:2008-2016年全国程控交换机产量(单位:万线,%)图表84:2009-2016年网络设备行业的市场规模(单位:亿元)图表85:2017-2022年中国网络设备需求规模预测(单位:亿元)
图表86:2008-2016年中国系统集成与开发产品需求规模及增长情况(单位:亿元,%)图表87:2017-2022年中国系统集成与开发产品需求规模预测(单位:亿元)图表88:2010-2016年通信系统市场规模图(单位:%)
图表89:2009-2016年综合安防系统市场规模图(单位:亿元,%)图表90:2009-2016年智能化系统市场规模图(单位:亿元)图表91:物联网运营中涉及的主要成本 图表92:服务商的运作模式
图表93:2010-2016年电信业务总量与业务收入增长情况(单位:%)图表94:物联网运营商发展策略
图表95:物联网在工业生产领域部分应用分析
图表96:2010-2016年国内物联网在工业领域需求规模(单位:亿元)图表97:物联网在工业领域应用模式
图表98:2017-2022年国内物联网在工业需求规模预测(单位:亿元)图表99:车载定位终端核心需求 图表100:车载视频监控的主要功能 图表101:汽车信息服务的主要核心需求 图表102:智能停车管理诱导系统优势
图表103:2010-2016年物联网在交通领域需求规模分析(单位:亿元)图表104:物联网在交通领域应用模式
图表105:2017-2022年国内物联网在交通领域需求规模预测(单位:亿元)图表106:智能物流行业细分应用领域
图表107:2010-2016年物联网在物流领域的市场规模(单位:亿元)图表108:RFID提高仓库作业能力的表现
图表109:生产物流物联网智能系统的系统特性 图表110:生产物流物联网智能系统的系统结构 图表111:烟叶仓库温湿度监测系统组成
图表112:烟叶仓库温湿度监测系统功能与优点 图表113:冷库温湿度监测系统组成
图表114:2017-2022年物联网在物流领域的市场规模预测(单位:亿元)图表115:中国移动的手机钱包功能 图表116:中国移动的移动支付业务介绍 图表117:中国移动手机支付示意图
图表118:中国电信移动支付产品形态分析 图表119:中国电信支付账户体系分析
重庆市物联网发展情况报告 篇7
调研团队于2016年7月对西藏各个地区以线下及线上问卷的方式对近千西藏常住居民进行了调查。调查旨在掌握西藏地区用户的互联网使用习惯与电子商务市场普及情况。
一、调查数据分析
1、对象分布:
本次调查对象遍布西藏各个地市, 包括:拉萨市、日喀则地区、山南地区、那曲地区、林芝地区、昌都地区、阿里地区。拉萨、日喀则、山南地区以32.43%、19.46%、14.41%分列前三。
2、年龄结构:
截至2016年7月, 西藏网民以18至40岁为主, 占整体的93.33%;其中24-30岁年龄段的网民占61.8%;18-23岁、31-40岁群体分别为:21.26%、10.27%。
3、学历结构:
大专以上学历网民占比79.28%, 这与此次调查中约1/3人群来自西藏各地政府与事业单位有关。
4、收入结构:
西藏地区政府公职人员及教师收入水平与全国网民平均收入水平相近, 收入5000元以上的比例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5、上网方式:
2016年CNNIC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 手机网民规模高达6.56亿, 手机上网主导地位逐渐强化。调研中, 拉萨、日喀则地区手机上网比例接近90%。随着移动通讯网络环境的不断完善及智能手机的进一步普及, 促进了手机上网使用率的增长。
6、日均上网时长:
我区用户日上网2小时以上的占78%, 与全国网民日上网时间3.8小时存在一定差距。这与西藏特殊地理位置和网络环境有关。
7、应用情况:
除了工作需要, 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网络新闻作为基础互联网应用保持持续增长。网上购物日趋成熟, 逐渐融入网民日常生活。游戏等网络娱乐类应用逐渐向移动端转移。
二、西藏地区电子商务发展情况
1、网络购物情况
CNNIC网络购物用户数据显示, 截至2016年6月, 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4.48亿, 占网民比例为63.1%。西藏城镇地区参与网络购物的网民比例高达81.44%。18.56%没有参与网络购物的网民数据显示, 网络基础设施、语言、支付、物流与售后成为不参与的主要因素。在内陆大行其道的跨境电商并没有在我区得到良好发展。
2、购物平台分布:
阿里巴巴系独领鳌头, 其中淘宝占比77.21%, 天猫达到了50.44%。京东凭借着物流及售后的优势占有35.4%的份额。
3、在线购物频率及消费状况:
每月2次以上消费的用户占75%。其中, 每月4次以上在线消费的达到22.78%。单次消费金额高于200元的占85.4%;其中200-500元占比最高, 达到56.64%。
4、消费商品类目:
服装鞋包配饰比例最高, 为90.93%。家用电器、个护美妆、运动户外、手机数码分别占27.21%、22.57%、22.57%、17.26%。“十三五”规划从顶层设计明确了消费升级方向, 强调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 引导消费朝着智能化、环保化、集约化、品质化方向发展。
5、支付方式:
2016年前两季度, 在线支付平台的补贴政策引导吸引大量用户进行尝试。各大银行与手机厂商积极合作推出的移动支付方式也为用户带来了更多便利。支付宝和微信仍然占据了98.23%的在线支付市场份额。
6、售后情况调查:
西藏地区的物流收货时长5天以上的比例占到73.67%, 大多数电商平台无条件退换货时间为7天, 严重影响了我区用户的购物体验。根据用户对售后满意度调查显示, 非常满意的用户仅占9.51%。
7、不足及改进:
在用户反馈需完善清单里, 商品质量及物流配送成为主要困扰, 这与70%以上的用户选择淘宝作为购物平台有很大关系。在物流配送方面, 由于西藏特殊的地理位置等原因, 暂时无法保证快递配送效率。
有97.35%的本地网民希望西藏地区建立自己的在线购物平台, 借此来提高在线购物的用户体验。有78.38%的藏族网民期待以后的电商平台可以提供藏文版本。随着西藏政府的主导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西藏会持续涌现出多种模式电商平台并提升用户的购物体验。
摘要:在2016年上半年国务院等有关部门相继出台关于“互联网+”的各类指导意见的基础上, 国家主导推动互联网与各个行业的融合。本次调查采取了线上与线下问卷同时进行的方式, 采集了近千份有效反馈, 调查对象分布于西藏各个地区, 对西藏地区用户的互联网及电子商务使用情况做了详尽的调查。
关键词:西藏,互联网,电子商务
参考文献
[1]CNNIC, 2015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研究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
物联网发展回归正途 篇8
这组数字的背后,不仅仅是市场和产业的高速发展,更重要的是物联网应用的风生水起和互联网价值的被认知,还有就是从国家到地方、再到行业和企业对于物联网认知和规划的理性,回归到了物联网产业和应用发展的正确轨道。
《计算机世界》报记者们近期采用了太原、成都、青岛等多个城市,物联网都已经被纳入了这些城市产业和城市信息化规划的重点项目,而在这些城市的物联网产业规划中,无一例外都是围绕自己的煤炭、物流、运输等核心产业应用以及城市管理、城市服务应用,以应用为先导进行产业聚集,以用带产,以用养产。
在前不久《计算机世界》报组织的能源行业信息化论坛上,来自电力和煤炭行业的CIO们一起交流分享了物联网技术在电力传输、煤炭生产安全和运输管理的成功案例和经验,CIO们热衷于探讨物联网在生产、管理各环节中应用可能以及价值分析,物联网技术应用已经成为能源信息化的一个热点。
除了能源行业外,交通、森林、食品安全、环境、矿山、水利等多个行业也都在车辆运输调度、森林防火、食品追踪、环境监测、矿山资源管理、水利监控等项目中使用了物联网技术,实现了更智能、更高效和安全的管理和监控。
在我近期采访过的多家机械工业企业中,不仅有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生产和管理中,这些企业还通过物联网技术在的产品和设备中的应用,带动产品和设备创新,实现企业的产业升级。
与之前的概念炒作和标准纷争相比,今天无论是政府、行业还是企业,对于物联网的规划显然更加务实和理性,将技术、产业和应用三者联动起来,以应用拉动技术发展,以技术驱动应用创新,进而推动产业发展。
早在2005年,在采访兼任日本总务省信息通信政策局技术部Ubiquitous电子标签技术研究应用调研会委员的东京大学教授坂村健教授时,他所介绍当时日本的物联网相关产业发展状况,与今天我国国家的物联网发展模式是一致的。今天日本物联网技术、产业和应用发展都取得了成功。
【重庆市物联网发展情况报告】推荐阅读:
重庆主城区发展报告07-24
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情况09-02
重庆市巴南区森林工程建设情况10-16
重庆市卫生局行政执法主体清理情况09-03
重庆市发展低碳经济10-18
重庆市旅游业发展历程06-11
重庆商贸发展构想08-06
重庆两江发展银行11-19
重庆市钢结构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