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产业的高端市场论文

2024-11-23

物联网产业的高端市场论文(共5篇)

物联网产业的高端市场论文 篇1

物联网被称为继电脑、互联网之后, 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美国权威谘询机构预测, 到2020年物联网可能大规模普及, 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 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 将达到30比1, 物联网被称为是下一个万亿级的信息技术产业。

物联网的定义、原理

物联网概念其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 (RFID) 、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 按约定的协议, 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 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

原理“物联网”是指各类传感器和现有的“互联网”相互衔接的一种新技术。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 利用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 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 of Things”。在这个网络中, 物品 (商品) 能够彼此进行“交流”, 而无需人的干预。其实质是利用射频自动识别 (RFID) 技术, 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 (商品) 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而RFID, 正是能够让物品“开口说话”的一种技术。在“物联网”中, RFID标签中存储着规范而具有互用性的信息, 通过无线数据通信网络把它们自动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统, 实现物品 (商品) 的识别, 进而通过开放性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 实现对物品的“透明”管理。

物联网相关技术的情况

1、物联网的技术体系框架

包括感知层技术、网络层技术、应用层技术和公共技术。

1.1 感知层

数据采集与感知主要用于采集物理世界中发生的物理事件和数据, 包括各类物理量、标识、音频、视频数据。

1.2 网络层

能够把感知到的信息无障碍、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地进行传送, 需要传感器网络与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相融合。

1.3 应用层

应用层主要包含应用支撑平台子层和应用服务子层。其中应用支撑平台子层用于支撑跨行业、跨应用、跨系统之间的信息协同、共享、互通的功能。应用服务子层包括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家居、智能物流、智能电力等行业应用。

1.4 公共技术

公共技术不属于物联网技术的某个特定层面, 而是与物联网技术架构的三层都有关系, 它包括标识与解析、安全技术、网络管理和服务质量管理。

2、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2.1.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 (RFID) 技术

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具体的工作原理如下:当装有电子标签的物体接近微波天线时, 阅读器受控发出微波查询信号。安装在物体表面的电子标签收到经微波天线发出的查询信号后, 根据查询信号中的命令要求, 将标签中的数据信息反射回微波天线。微波天线接收到电子标签反射回的微波合成信号后, 经阅读器内部微处理器处即可将电子标签中的识别代码等信息分离出来。这些识别信息作为物体的特征数据被传送到控制计算机作进一步处理, 从而完成与物体有关的信息查询、统计、管理等应用。整个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 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 并且阅读器能自行判断RFID标签是否被重复读取处理。

RFID系统一般由阅读器、应答器 (标签) 和应用系统三部分组成, 通过电波在响应媒介和询问媒介间传递信息。阅读器, 一般是一台内含天线和芯片解码器的阅读 (有时还可以写入) 设备, 可设计为手持式或固定式;阅读器可无接触地读取并识别电子标签中所保存的电子数据, 从而达到自动识别体的目的。通常阅读器与电脑相连, 所读取的标签信息被传送到电脑上进行下一步处理。应用系统, 一般是由计算机支撑的有线或无线管理系统。视不同应用要求, 对于实时型的智能型控制器, 不一定必须要有后台应用系统。标签, 主要是射频标签, 响应端内含天线, 两者组成所谓的“雷达收发机”, 以卡、标签等形式存在。

整体的EPC网络操作依赖于RFID系统和网络应用系统的介入, 使产品信息有效的传播。安装在不同需求链环境的解读器可以读取标签中储存的产品数据。因此供应链数据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地检查、更新或者交换信息。

在由EPC标签、识读器、Savant服务器、Internet、ONS服务器、PML服务器以及众多数据库组成的实物互联网中, 识读器读出的EPC只是一个信息参考 (指针) , 由这个信息参考从INTERNET找到IP地址并获取该地址中存放的相关的物品信息, 并采用分布式Savant软件系统处理和管理由识读器读取的一连串EPC信息。由于在标签上只有一个EPC代码, 计算机需要知道与该EPC匹配的其它信息, 这就需要ONS来提供一种自动化的网络数据库服务, Savant将EPC传给ONS, ONS指示Savant到一个保存着产品文件的PML服务器查找, 该文件可由Savant复制, 因而文件中的产品信息就能传到供应链上。

2.2. RFID电子标签

RFID物品识别的目标是为每一物理实体提供唯一标识。它与传统条码技术相比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 唯一标识。条码只能识别一类产品, 而无法识别单品, 因此条码容易伪造。RFID却可以为单品提供唯一标识。

(2) 读取方便。条码是扫描仪必须“看见”条码才能读取它, 表明人们通常必须将条码对准扫描仪才有效。射频标签只要在识读器的读取范围内就可以了, 甚至可以穿过外包装进行识别。这大大减少了人的参与, 提高了识别效率。

(3) 长寿耐用。纸型条码容易破损和受到污染。而RFID电子标签可以应用于粉尘、油污等高污染环境和放射性环境。

(4) 动态更改。条码信息一旦需要更改就必须重贴, 而RFID电子标签中的信息可以编辑, 便于更新。

(5) 可扩展性。RFID电子标签存储的是电子数据, 在需要的时候可以改变其中的编码结构, 便于升级。

(6) RFID电子标签可以设置密码, 保密性强。

2.3. EPC/RFID技术应用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使电子商务变得更强大, 它使消费者可以在网上查到任何一家商店的任何一件商品, 选择起来得心应手。在物流领域, RFID电子标签可以应用于自动仓储库存管理、产品物流跟踪、供应链自动管理、产品装配和生产管理、产品防伪等多个方面。射频识别 (RFID) 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等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 让所有物品都能远端感知和控制, 并与现有网络连接, 形成一个更加智慧的生产生活体系。

物联网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

在“物联网”这个全新产业中, 我国的技术研发水平处于世界前列。中科

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 在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终端机、移动基站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已拥有从材料、技术、器件、系统到网络的完整产业链。在世界物联网领域, 中国与德国、美国、韩国一起, 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

随着电信网络特别是无线网络的扩展, 传感技术的发展, 我国推广物联网的条件逐步趋向成熟。国家工信部明确提出要进一步研究建设物联网、传感网, 加快传感中心建设, 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 提高资源利用率、经济运行效益和投入产出效率。我国物联网标准体系已形成初步框架, 物联网在广东、江苏、上海等地都已经有了局部的建设。2009年, 无锡传感网中心的传感器产品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上海世博会场馆被成功应用。

物联网行业的发展趋势

在国家大力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的大背景下, 物联网会是工业乃至更多行业信息化过程中, 一个比较现实的突破口。而且, RFID技术在多个领域多个行业所进行的一些闭环应用。在这些先行的成功案例中, 物品的信息已经被自动采集并上网, 管理效率大幅提升, 有些物联网的梦想已经部分的实现了。所以, 物联网的雏形就象互联网早期的形态局域网一样, 虽然发挥的作用有限, 但昭示着的远大前景已经不容质疑。

近几年推行的智能家居其实就是把家中的电器通过网络控制起来。可以想见, 物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 家中的电器可以和外网连接起来, 通过传感器传达电器的信号。厂家在厂里就可以知道你家中电器的使用情况, 也许在你之前就知道你家电器的故障。某一天突然有维修工上门告诉你家中空调有问题, 你还惊异地不相信。

在物联网领域, 中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站到了同一个起跑线上。我国必须抓住历史机遇, 突破一些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 建立自主化技术体系, 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和可持续竞争力。物联网的推广将会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又一驱动器, 未来中国物联网行业发展前

物联网时代的信息产业 篇2

信息产业革命经历了计算机时代、互联网与通信业时代两个阶段, 如今, 将进入规模更大、影响更广的第三个阶段——物联网时代。

生产技术决定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决定经济基础, 而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 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对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信息产业 (IT业) 发展回顾

几十年来的信息产业发展, 大致可以分为3个发展阶段, 分别是计算机时代、互联网和通信业时代, 以及方兴未艾的物联网时代。从信息服务发展的角度来看, 计算机时代提供的是一个人的信息服务, 互联网与通信业时代提供的是小到一群人、大到整个人类的信息服务, 而物联网时代提供的则是无处不在的物体 (包括人) 的信息服务。

计算机时代

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标志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 重要的标志性事件有ENIAC机、Apple机或IBM-PC机和操作系统等的诞生。由于历史原因, 中国进入这个时代, 比西方国家滞后了好多年。这个时代的主要技术是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 硬件包括核心硬件 (CPU及内存、硬盘等) 、主要硬件 (主板、显示器、汉卡等) 和一般硬件 (键盘、鼠标等) ;软件包括系统软件 (操作系统、数据库等) 和应用软件 (通用应用软件和定制应用软件) 。

计算机时代的产业格局中, 在硬件方面, 核心硬件是国外公司的天下, 主要硬件的生产商集中于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等当时的新兴经济体。一般硬件生产商以我国为主体, 整机厂商则广泛分布于我国和国外;在软件方面, 操作系统、数据库等系统软件基本被国外公司垄断, 通用应用软件除国外公司外, 国内个别公司也有涉足, 定制应用软件则主要由国内公司来完成。计算机时代, 国内的信息产业分布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 而放眼全球可以清醒地看到, 当时国内的信息产业处在全球信息产业链的下层或末端;至于像山西省这样的内陆省份, 信息产业分布更是处在产业链的末端, 主要以专卖店、组装机、定制软件和集成公司为主。

互联网与通信业时代

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开始, 信息产业逐渐进入了互联网与通信业时代。标志性事件如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手机的出现等。这时的主要技术有所变化, 基础硬件技术以路由器、交换机、服务器和防火墙等为主;基础软件技术则以网络操作系统、网络数据库和Web技术等为主;应用技术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门户、博客、SNS、搜索、电子商务和视频等互联网应用, 二是行业解决方案;同时, 网络与通信的融合也是这个时代技术发展的一个特点。

在这个时代的产业格局中, 我国在技术阶段有了一定的进步, 如在基础硬件技术领域, 我国的一些企业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等) 开始占有一席之地, 在应用技术的两个方面国内企业取得了全面性的胜利;但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信息产业中的差距依然存在, 在基础软件技术领域, 我国企业还可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这个时代, 内陆省份 (如山西省) 和二线城市 (如太原市) 的信息产业, 在行业解决方案方面有一些收获, 但还是没能出省;在互联网应用方面基本上不成功, 这是由互联网应用全国性的特点决定的。

认识物联网时代

物联网时代元年

首先需要明确一个事实, 那就是物联网的产生是技术逐步演化的结果, 绝不是横空出世。从产业层面上来说, IT企业从事的工作逐渐有了更多物联网的因素;从政策和行政层面上来说, 国家高瞻远瞩地制定并实施了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成立, 都暗合了信息产业要进入物联网时代的大趋势。

物联网的兴起有一系列标志性的事件。2008年,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IBM) 的CEO彭明盛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2009年初,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家层面上对此予以呼应;中国总理温家宝提出“感知中国”;日本、欧洲联盟、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和业界领袖纷纷响应, 社会各界反应空前。因此, 2009年被称为“物联网时代元年”。

物联网定义

2005年11月, 国际电信联盟 (ITU) 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 (Internet of Things, IOT) 是通过射频识别 (RFID) 、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和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 按约定的协议, 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 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

物联网还可以通俗地解释为, 把小到纽扣、大到飞机的各种物体, 装上能识别和感知状态的传感器, 并把这些信息通过网络传送到计算机的软件上, 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监控和管理这些物体。

物联网技术架构

类似于互联网的多层技术架构, 物联网的技术架构也可以分为感知层、通信层 (网络层) 和应用层3层。其中, 感知层包括RFID/一维/二维标签、运动/温度/湿度/压力等各种传感器及安装这些传感器的各种设备。通信层 (网络层) 包括物联网管理中心 (编码、认证、鉴权、计费) 和物联网信息中心 (信息库、计算能力集) , 2G, 3G和4G网络等信息传输网络, 以及蓝牙和Wi-Fi和Wimax等信息传输技术。应用层包括中央数据库服务器、中央软件平台和M2M平台等。

物联网产业链及经济规模

根据物联网的应用范围和现有的市场情况, 可以基本预测出物联网的产业链分布和经济规模数量级。

第一, 设备方面。感知层需要千亿数量级的传感器, 可以衍生出成千上万个品种的传感器, 需要万数量级的生产厂家和配套厂家;通信层需要百亿数量级的智能设备;应用层需要十亿数量级的后台设备。第二, 行业解决方案供应商方面, 会产生百数量级的大行业和千数量级的小行业。第三, 运营商方面。运营商与行业解决方案供应商的数量级会大致相当。第四, 市场总规模会达到万亿元的数量级, 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数目, 会在GDP中占有不小的比重。

信息产业在物联网时代的现状及热点

感知层产业现状及热点

感知层产业热点, 包括标识技术和传感技术两大块。

标识技术, 热点为条码技术和RFID技术, 其中都要使用到制作技术和读取技术, 国内代表性企业为福建新大陆科技集团公司和深圳市远望谷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核心技术仍被国外公司所控制。

传感技术, 主要包括温度、湿度、液位、运动和压力等各类传感器。传感技术行业发展的关键点, 是要适应物联网时代集成化、小型化、低功耗、多品种和低成本的特点。

通信层产业现状及热点

通信层产业热点是无线技术, 包括Wi-Fi, Wimax, 3G和蓝牙等。在不久的将来, 无线将成为主体, 有线将成为补充。这样, 运营商的无线网络将成市场的统治者,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将从中受益;智能无线设备也将成为热点,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等将成为智能无线设备市场的领跑者。

物联网通信层的无线技术与互联网的移动互联技术遥相呼应。移动互联技术是当前的互联网热点, 电子书、移动互联设备 (Mid) 、智能手机、应用互联上的各种应用均是热点, 移动互联技术的市场格局还没有完全形成, 仍有不小的发展空间。

应用层产业现状及热点

应用层产业热点是为数百个行业、数千个细分行业提供物联网行业解决方案。这个产业的现状是有的行业已有物联网解决方案的雏形, 有的行业还相对滞后, 发展程度不一。要发展, 关键点是找出在这个阶段市场最符合“落地”条件的行业。相比较而言, 原先有行业解决方案经验的企业, 将更容易进入物联网时代的行业解决方案。

以物联网在现代农业行业的应用为例。物联网能够应用的农业生产场景主要有:墒情监测、水产养殖、农产品溯源、种植养殖和仓储物流等。目前, 可以应用并且有产业化可能的, 有新疆农垦灌溉、农产品溯源和水产养殖监控系统等项目。

再以物联网在公共安全上的应用为例。物联网可以用于桥梁、隧道、大坝和国土自然灾害等各个方面。日本在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这类项目的研究和应用。它的作用是实时监测公共设施或公共资源的状态, 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这类应用工程由政府相关部门实施, 一般采用运营商通道进行通信, 采取电信运营商、政府自身或第三方运营的方式。

物联网时代信息产业趋势

一是行业化。物联网产业发展要求行业化, 也会导致行业化, 会逐渐产生每个行业的解决方案, 这样, 就需要指定行业技术标准。一般来说, 最后每个行业都会留下少量的运营商。在整个物联网产业链中, 容易搞的是传感器, 难搞的是解决方案, 利润最大的是运营商和解决方案提供商。

二是规模化。从原理上讲, 物联网就是大规模的应用, 一般不在很小范围内使用。规模化最大的好处是出效益、降成本。

三是运营化。据分析, 未来物联网可能有以下5种商业模式并存。模式一:运营商在应用领域挑选系统集成商, 由系统集成商开发业务和售后服务, 而运营商负责检验业务运行情况, 并代表系统集成商推广业务和计费。这种模式运营商占主导地位, 而合作的系统集成商多为小型企业。目前这种模式是电信运营商进入物联网市场的主流方式。模式二:运营商提供网络连接, 收取流量费用, 系统服务商在其网络上运行业务, 这是目前使用最多的商业模式, 电信运营商不管对物联网是否感兴趣都可以使用这种方式。模式三:运营商直接提供给已经使用了物联网业务的企业所需的数据流量, 而不通过物联网服务商。例如Verizon直接为通用的On Star业务提供数据流量, 然后收取费用。这种模式适合一些有实力自行定制物联网业务的大企业。模式四:电信运营商自行开发业务, 直接提供给客户。电信运营商制定全套业务和解决方案, 直接提供给客户, 而不与其他企业合作。目前国内实行这种模式的还比较少。模式五:运营商为客户量身制定业务。物联网业务范围非常广, 电信运营商提供的业务往往不能满足客户需求, 这就需要运营商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而特殊制定物联网业务。目前国内实行这种模式的还较少。

内陆城市在物联网时代的机会

从IT业的历史回顾看机会

计算机时代, 中国基本没有大的机会, 只有一线城市发展了个别企业, 如联想集团有限公司等。

互联网和通信业时代, 参与门槛下降, 中国有了较多的机会, 发展了一批成功的企业, 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百度网络技术 (北京) 有限公司、阿里巴巴集团公司等, 不但一线城市有机会, 部分二线城市也有了机会。

物联网时代, 参与门槛会继续下降, 内陆城市将会有更多的机会, 与先进城市信息获取和交流的差距会急剧缩小, 同时先进城市也有自身的发展环境缺陷。总体发展将逐渐平衡,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新时代, 新机会”。

从“草根性”看机会

在信息产业发展的前两个时代中, 有一个很明显的现象, 那就是新一代优秀企业往往不是源自于前一代的成功大企业, 而是由大部分“草根”创立。这个现象是很普遍的, 一般来说, 创新性的机会很少被大企业抓住;或者说, 大企业不适合从无到有地创新。

这样, 在物联网时代, 像太原市这样的内陆省会城市, 虽然没有先进城市才有的大企业, 发展物联网时代的创新型大企业也有机会。

从技术方面看机会

从物联网的技术原理可以看出, 物联网的产业链特别长, 机会很多。

在太原市这样的内陆省会城市中, 因为有部分企业在某些行业积累了行业和技术经验, 也有部分企业积累了进入新产业的人才和资金, 所以物联网产业链中的一些技术, 内陆省会城市的企业经过努力是有可能实现的。

信息产业与服务业

信息产业, 在计算机时代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混合体, 在互联网和通信业时代的主体是消费性服务业, 而在物联网时代主体则是生产性服务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 要大力拓展6种生产性服务业, 它们分别是:现代物流业、国际贸易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现代会展业和中介服务业。

从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看

生产性服务业, 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它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 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 本身并不向消费者提供直接的、独立的服务效用。它依附于制造业企业而存在, 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 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 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 是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

从物联网的作用和规模看

物联网产业的高端市场论文 篇3

关键词:物联网,中间件,集成技术

物联网的核心问题是系统集成

我国已经将物联网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发展物联网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建立了以无锡为代表的物联网产业园区,各地也纷纷为物联网产业进行布局。然而,目前各地物联网产业集中在RFID(射频标签)芯片、传感器等数据采集前端技术领域,而物联网是涵盖了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处理和业务应用等多个技术层面的集成化概念,因此发展物联网产业需要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支撑。当前,我国的这一产业链存在缺失,尤其是针对物联网集成的共性技术研究乏力,将迟滞我国物联网的发展。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存在“点”和“面”的问题。所谓“点”是指物联网涉及的各类基础技术,如RFID和传感器、无线网络技术等;所谓“面”指的是能够将“点”起来,形成有效的应用技术。目前我国物联网的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感知层面,也就是传感器技术,这些技术多半已超出了信息技术层面,属于物理、化学以及材料科学的范畴。在数据传输层面,相关的有线和无线网络技术已基本发展成熟,尤其是3G技术的发展,作为物联网的重要基础设施,已经基本可以满足物联网产业的需求,关键是网络资源的整合和规范问题,也就是集成问题。

总的来看,物联网的核心还是“面”的问题,应用层的关键是应用软件和中间件,物联网产业的行业应用软件是属于“点”的问题,而通用的物联网中间件就是“面”的问题,这也是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Oracle公司等中间件厂商也积极投身物联网(智慧地球)产业的原因。一些人们早已熟悉的业务范畴,如ERP(企业资源计划),MES(制造业执行系统),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SIS(厂级监控信息系统),PDM(产品设计管理),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SCM(供应链管理),MSA(测量系统分析)等,基本上也和物联网应用相关,或属于它的上游应用。很多时候,它们需要物联网中间件软件集成末端设备(如通过DCS,PLC,GPRS/CDMA,RFID Reader等连接和管理的设备)的数据作为输入,才能更大地发挥作用。

在物联网概念被大众理解和接受以后,大家才发现,物联网并不是什么全新的东西,上万亿的末端“智能物件”和各种应用子系统早已经存在于工业和日常生活中。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把现有的智能物件和子系统连接起来,实现应用的大集成和“管控营一体化”,为实现“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社会服务,软件(包括嵌入式软件)和中间件将作为核心和灵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并不是否定发展传感器等末端重要性,而是在大集成工程中,系统变得更加智能化和网络化,反过来会对末端设备和传感器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此循环螺旋上升会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因此,要占领物联网制高点,软件和中间件的作用至关重要,应该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

中间件是物联网软件的核心

如果说软件是物联网的灵魂,中间件就是这个灵魂的核心。中间件与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并列成为三足鼎立的“基础软件”,这一理念经过多年的探讨已经被国内业界和政府主管部门认可,但在国内长期“重硬轻软”的大环境下,中间件产业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除操作系统、数据库和直接面向用户的客户端软件以外,凡是能批量生产、高度复用的软件都算是中间件。中间件有很多种类,如通用中间件、嵌入式中间件、数字电视中间件、RFID中间件和M2M物联网中间件等等,无处不在。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Oracle公司和微软公司等软件巨头都是引领潮流的中间件生产商;SAP公司等大型企业资源计划(ERP)应用软件厂商的产品也是基于中间件架构的;国内的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金蝶国际软件集团有限公司等软件厂商也都有中间件部门或分公司。在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市场格局早已确定的情况下,尤其是面向行业的业务基础中间件,也许是各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唯一机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能否做大做强中间件,是整个中国IT产业能否做大做强的关键。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为物联网中间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欧洲联盟Hydra物联网中间件计划的技术架构,值得我国借鉴。

物联网中间件是业务应用程序和底层数据获取设备之间的桥梁,它封装RFID读写器管理、数据管理、事件管理等通用功能,实现软件复用,从而降低应用系统的开发成本和缩短开发周期。物联网中间件是数据管理、设备管理、事件管理的中心,是物联网应用集成的核心部件,所以在物联网产业链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物联网中间件处于物联网的集成服务器端或感知层、传输层的嵌入式设备中。服务器端中间件称为物联网业务基础中间件,一般都是基于传统的中间件(应用服务器、ESB/MQ等)构建,加入设备连接和图形化组态展示等模块;嵌入式中间件是一些支持不同通信协议的模块和运行环境。中间件的特点是它固化了很多通用功能,但在具体应用中多半需要二次开发来实现个性化的行业业务需求,因此所有物联网中间件都要提供快速开发(RAD)工具。

物联网中间件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在包括物联网软件在内的软件领域,美国长期引领潮流,基本上垄断了世界市场,欧洲联盟早已看到了软件和中间件在物联网产业链中的重要性,从2005年开始资助Hydra项目,这是一个研发物联网中间件和“网络化嵌入式系统软件”的组织,已取得不少成果。目前在我国有很多传感器、传感网、RFID研究中心及产业(生产)基地,也有很多人呼吁建立物联网标准,唯独没有物联网软件和中间件研发基地和组织,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令人忧虑,如果我国的物联网集成软件技术一直处于滞后的状况,必将影响我国物联网战略的实施。

最近,中央提出了重点发展软件产业和电子芯片产业,明确将软件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也为发展我国的物联网中间件提供了机遇。

目前,国内的物联网技术应用处于刚起步阶段,成功的应用案例比较少见,相比国外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虽然我国的物联网产业有政府的大力宣传和扶持,成立了以无锡为代表的物联网技术研发基地,但物联网的整个产业链还没完全形成,尤其是在物联网应用集成技术方面还很薄弱。物联网作为一个汇集了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处理、业务应用技术的集成化概念,其应用的关键问题也是集成问题,通过有效的技术集成将上述各层次的技术整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处理、数据应用通道,才能实现物联网的真正应用。

深圳远望谷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联手开发了RFID中间件适配层软件,青岛海尔集团、南京瑞福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也做过这方面的尝试。但是由于多种因素(不只是技术因素),国内还没有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RFID中间件产品,也没有真正经过应用检验的物联网中间产品。

我国物联网中间件的发展策略

借鉴和扩展已有标准,形成完善的标准体系。物联网中的“物”需要一个身份标志,就像人的身份证号,这由RFID(射频标签)来实现,由于RFID技术在物联网中的重要性,RFID的相关标准在物联网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的RFID中间件标准对物联网中间件设计有重要参考价值。

在RFID标准制定和推广方面,EPCglobal作为一个受业界委托而成立的非盈利组织,由国际物品编码协会(EAN)和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UCC)共同投资,主要负责产品电子代码(EPC)网络的全球化标准,以便快速、自动、准确地识别供应链中流通的商品。目前,该组织在标准制定和推广上与其他的RFID标准组织相比,占据了领导者的地位。为了加快RFID技术的发展和应用,EPCglobal领导制定了众多的标准,涉及到RFID软硬件的各个层面。

除此之外,物联网涉及多种多样的数据源,各种数据源的虚拟接入、数据格式的规范化、数据的存储转发、与高层应用的接口等都是需要规范化的范围,由此建立起物联网中间件的标准体系,成为物联网中间件的实现基础。

因地制宜的选择技术路线。物联网中间件分为两种形式:服务器端软件和嵌入式软件。这两种中间件只是形式的不同,在共性技术和要处理的问题上是相通的。不同之处在于,不同的技术路线对应着不同的部署方式、运营模式和服务模式。

基于中央服务器的集成是物联网应用系统的主要形式,集成包括原有的消除信息孤岛的信息集成和物联网监控子系统的集成。面向服务的架构(SOA)、云计算的软件即服务(Saa S)等技术理念对物联网应用同样适用。

物联网时代的卫星导航产业 篇4

物联网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提出,所谓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如图1所示。而射频识别(RFID)就是无需人的干预,让物品“开口说话”。在RFID标签中存储着规范而具有互用性的信息.通过无线数据通信网络把它们自动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统,实现物品的识别,进而通过开放性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实现对物品的“透明”管理。

中国信息产业商会会长、中国RFID产业联盟理事长张琪说,物联网连接范围远远大于互联网,它扩大连接到物品,实现物物(也包括人)相连,形成一个连接万亿个物品(设备)和数亿人的无比庞大的数据库,采集和存储着物理与虚拟的海量信息,通过分析处理与决策,完成从信息到知识、再到控制指挥的智能演化,实现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国际电信联盟2005年一份报告曾描绘物联网时代的图景: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等等。

二、物联网的发展现状

1. 物联网在国外的发展现状

在国外,欧美等国家对于物联网非常重视。在美国,奥巴马总统就职后,积极回应了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的概念,并很快将物联网的计划升级为国家战略,投入巨资深入研究物联网相关技术。例如,得克萨斯州的电网公司建立了可以在发生故障时自动感知和汇报故障位置,在10秒钟之内就能恢复供电的智慧数字电网。在日本,2004年推出了基于物联网的国家信息化战略U-Japan (“u”代指英文单词“ubiquitous”,意为“普遍存在的,无所不在的”),该战略是希望催生新一代信息科技革命,实现无所不在的便利社会。在2009年11月的全球物联网会议上,欧盟专家介绍了《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意在引领世界物联网发展。同时,澳大利亚、新加坡、法国、德国等其他发达国家也加快了部署下一代网络基础设施的步伐。

2. 物联网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我国是最早研究物联网的国家之一,20世纪90年代,物联网的前身——“传感网”的概念就已经提出。在《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重大专项中,均将物联网列入重点研究领域。

目前,物联网产业在中国发展迅速,已具有自主开发生产低频、高频与微波电子标签与读写器的技术及系统集成能力,在芯片设计与制造、标签封装、读写器设计与制造、系统集成与管理软件、应用开发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市场培育和应用示范初见成果。中国物联网相关企业总数已有数百家,上海、天津、无锡、深圳、沈阳、武汉、成都等地已建立了射频识别技术(RFID)产业园区。

2010年5月6日,在天津发布的《中国RFID与物联网2009年度发展报告》称,中国物联网产业链初步形成,物联网应用逐步推进。统计显示,2009年,中国射频识别技术(RFID)市场规模已达85.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3%,在全球居第三位,仅次于英国、美国。中国的一些城市已建立了面向大众用户的物联网,如上海世博局发布了可承载世博手机票的RFID-SIM卡,用户可以通过手机购买世博会门票、刷手机入园、刷手机在园区购物等。

三、卫星导航产业面临的机遇

物联网的发展、普及以及真正的应用还存在很多问题。中国移动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强将物联网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概括为:“关键技术有待突破,研发力量比较分散,体系架构尚未建立,行业壁垒有待突破,政策环境有待完善,共赢模式有待探索等”。其中,最为关键的则是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技术及其相关产业,因为物联网离不开精准的定位技术。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包括美国的GPS导航定位系统、俄罗斯的GLONASS导航定位系统、中国的北斗导航定位系统、欧盟的伽利略导航定位系统。卫星导航系统已经进入了一个多系统、近百颗卫星同时并存的新局面。物联网的急速发展,使得市场与产业的需求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样化,极大地促使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发展驱动力从主要来自使命牵引转变为需求推动,也就是更多地来自于产业、市场和用户的需求。这种转变给卫星导航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紧跟市场需求的同时,要实现产业化增值服务。毫无疑问,物联网将为卫星导航产业的发展搭建平台,带来了导航产业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会使导航定位系统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四、北斗导航系统面临的挑战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技术水平方面与美国相比,至少落后近30年,在高新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30年几乎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可喜的是,在物联网这个全新学科领域中,我国的技术研发水平目前处于世界前列,积极寻求在物联网时代适合北斗导航定位技术发展之路,可能会彻底改变中国在卫星导航系统技术水平中落后的局面。建议做好下述的相关工作。

(1)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

标准,一直是对于任何技术的一个统一规范,如果任何技术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会使整个产业混乱、市场混乱。物联网时代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应用,不仅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而且牵扯到的技术是多种多样的,导致标准也非常多,所以需要国家从立法的角度,制定一个统一合理的行业标准。

(2)加紧北斗导航系统技术的开发。

北斗导航系统自2003年正式投入以来,伴随着卫星组网的不断完善和与之相关产业结构及政策的调整,北斗导航系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导航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一些相关技术也制约着北斗系统的应用效果。对此,我们应紧跟导航产业前沿,做好相关技术的研发和积累,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撑。

(3)加强机制体制上的管理。

就GNSS系统发展历程而言,管理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往往决定着系统建设的成败。加强北斗系统的机制体制的管理,培育和引领一批新兴产业,拓展卫星导航产业应用领域和市场规模,从而更好地为物联网服务。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正走向一个更广域的应用,一旦配套系统完善,物联网市场可能经历爆炸式增长。该战略能否掀起如当年互联网革命一样的科技和经济浪潮,为世界所关注。毋庸置疑,在物联网时代,卫星导航产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样进入了一个全新发展阶段。

摘要: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世界信息产业浪潮。近年来,随着市场以及大环境的培育,物联网在技术创新、互联网发展及信息产业市场化等方面已有较大的发展。卫星导航定位作为影响物联网发展的关键技术,与物联网的发展息息相关,相互促进。在物联网时代,卫星导航产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进入了一个全新发展阶段。

关键词:物联网,发展现状,卫星导航产业

参考文献

物联网市场下的服务转型 篇5

Gartner近日发布了2015年新兴技术发展周期报告,指出自动驾驶汽车与物联网正处于行业最巅峰状态,将再未来2到5年内成为最火热的技术。“从物联网整个价值链来看,从小的元器件到物联网终端,再到物联网背后的服务,将会形成一个相当大的价值链。” Gartner公司副总裁兼杰出分析师Jim Tully说。

与历史上的几次工业革命类似,物联网正迅速成为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通过将实体世界与由计算机和分析工具组成的虚拟世界相连,正在为我们提高生产率、进行创新和建立新市场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为传统产业带来新的业务模式。

Jim Tully表示,“物联网将会对不同的领域不同行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汽车联网的市场有近70%的增长率,而消费类电子的增长率会超过30%,在其他垂直行业里的增长率也是很高,达到44%,巨大的成长不是在少数特定行业才会出现而是贯穿于全行业,包括照明系统、生产自动化、能源等等各行各业。”

以汽车市场为例,通过从汽车制造商、经销商、零部件供应商和保险公司等各处收集共享数据并建立数据网络,各利益相关方可有效缩短汽车维修时间,提高驾驶安全性,同时提供满足具体情境需求的服务。而在具备无线联网能力的新车市场,消费者已对表现出了对与物联网相关的车载服务的浓厚兴趣,这一转变将对整个汽车行业产生极大影响。

而在制造业、交通、资源与公用事业三大行业,物联网的采用也有比较大的增长。公共事业比如像电网,通过采用物联网技术应用,能够实现运营流程的能源消耗最小化,而在整个行业中逐渐被广泛地采用。不过,Jim Tully指出,在这个层面,若想实现这种连接,最关键的是如何利用基础设施提供给使用者各种各样的服务。

“由于服务在价值链里占的比重相当大,所以我们认为硬件厂商需要把服务的价值集成在他的产品中以获得更好的机会。” Jim Tully表示。

其实,随着物联网项目的逐步面世,我们可以感受到,我们对于与物联网技术相关的服务所支付的,会远远大于对硬件的支出。就像Jim Tully提到的物联网带来的改变,“对于硬件厂商来说,会在考虑适当采取免费策略,或者0利润策略,通过提供免费硬件扩大用户,然后从服务中获得利润。不过,这对以硬件为核心的厂商来说是比较难的一件事情,尤其是如何利用终端设备与用户所带来数据,使其产生价值。但无论如何,服务市场将会成为整个价值链最核心的部分。”

其实,Jim Tully提到的0利润策略,如今在企业级商用市场正在成为一种常见的销售模式。他还指出, “物联网终端的增长会非常快。目前,我们预计如今市场上已经有3.7亿物联网终端,到2020年甚至能达到250亿的目标,而每年的增长率会达到35%。这其中,初创公司在物联网市场当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预计大概有50%的物联网的方案和产品将会从初创公司中出现。”

上一篇:企业演化下一篇:教师态势语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