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发展路径刍议

2024-08-19

物联网发展路径刍议(共6篇)

物联网发展路径刍议 篇1

当前, 物联网由概念转向现实、由技术转向产业的历史机遇业已到来。在这个风潮劲涌的时刻, 如何才能果断地抓住机遇, 实现迎头赶上?管中窥豹, 可见一斑, 我认为既要注重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更要立足于本地优势和特色, 寻求一条积极可行的发展路径。

拓宽一个视野:有效整合国内外各种资源。强调视野要拓宽, 主要因为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大背景为有效利用国内外资源提供了条件, 改革开放使我国信息通信产业整合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 已经具备有效利用的可能性。事实上, 中国在物联网领域起步很早,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启动相关研究。目前, 中国在物联网技术上基本与国际同步, 与美、德同为标准主导国之一。推进物联网的产业化发展, 应以现有成果为起点, 把有效利用国内外资源作为加快物联网发展的主攻方向。应当注意的是, 随着发达国家对物联网的投入加大, 我国在物联网产业化方面的差距亦已显现, 必须加快发展步伐, 防止“起了大早却赶了晚集”。

提升两个水平: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渠道, 提升科研水平;以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为主阵地, 提升应用水平。一方面, 要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主渠道, 进一步带动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目前, 我国在传感器网络芯片研发方面与世界领先国家差距仍然较大。据了解, 高灵敏度传感器80%以上需要进口。要围绕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 突出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的重点, 集中力量进行再创新。另一方面, 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同样也是发展物联网的重要载体。要以之为着力点, 精心打造物联网的“发展极”和“辐射源”, 以点上的突破带动整体水平的提升。

笃行三个时期:典型引路期、规模成长期和全面推广期。在典型引路期, 主要要通过一些示范性应用, 切实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着力探索出一个可复制的价值链合作模式和产业化发展的模式, 为物联网的规模应用进行前期探索。在规模成长期, 重点要通过典型应用在各行业的复制, 拓展物联网应用的深度和广度, 以之提升信息化发展水平。在全面推广期, 物联网技术将渗透到各行各业, 实现全面的互联互通。就当前而言, 我国物联网产业还处在启动初期, 重点应放在应用示范上。

把握四大要素:市场、项目、人才和环境。一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对产业发展的主体配置作用。物联网的产业化能否成功, 归根到底是市场说了算。要处理好技术与市场的关系, 顺应客观规律, 不搞“唯技术主义”, 鼓励推进有市场潜力的技术创新。二是要通过大项目实现大突破。国内很多地方已有很好的实践, 比如北京市结合奥运会的举办, 在城市网格管理、视频监控、智能交通、食品溯源、水质检测等方面有全国领先的成功典型应用;无锡市建成了智能电网物联网、市民中心物联网应用、硕放机场物联网应用等一系列示范项目, 已成为全国物联网示范基地;福建省在交通车辆管理、大型超市、物流企业等领域开发一系列应用, 为产业培育打好基础。可以说, 与物联网有关的项目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展开, 这里就要防止“一哄而上”的现象, 要结合本地实际, 有选择性地实施项目。三是全力推进人才培育。作为一个新兴战略产业, 物联网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采取有效措施, 促进物联网领域创新型人才和领军型人才的集聚, 锻造一支覆盖基础理论研究、技术产业化和市场运作的人才队伍。四是不断推进体制机制环境的创新。去年以来, 多个省市对物联网给予了高度关切, 江苏提出举全省之力推进“感知中国”中心建设, 在政策扶持、环境营造和公共平台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福建省召开了物联网发展工作座谈会, 成立了省物联网工作协调小组;广东省把物联网作为打造数字广东的一项重要内容, 提出要在全国率先发展的目标。这些都表明政府在物联网发展中多么不可或缺。尤其是在当前的产业启动期, 政府既要积极作为, 更要找准定位, 当好“环境的创造者”。

坚持五力并举: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现阶段尤其要强调政府的拉动作用, 离开了政府的强力引导甚至主导, 极可能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与此同时, 物联网发展的主体在企业, 产业化的依托是科技成果, 而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分离, 就不能实现研发的真正价值。只有切实把握好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这个关键, 这项工作才能落到实处。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不断提高政产学研用合作平台的建设水平, 打通成果转化的便捷通道, 构建一个完整、高效的产业化体系。

抢抓六项工作:规划、机构、政策、示范、产业链和战略联盟齐头并进。一是制定规划。目前我国物联网发展存在的一个最大问题是缺乏顶层设计。建议以编制“十二五”规划为契机, 按照市级 (如无锡) 、省级 (如江苏) 、城市群级 (如长三角) 、国家级的梯次层级, 启动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 明确发展定位、目标、时间表和路线图。二是建立机构。当前影响我国物联网发展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便是“行业壁垒”问题。物联网要求最大限度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但很多信息散布于多个部门, 没有一个经过整合的信息中心。因此, 相关部门之间深化协作已是势在必行。建议尽快设立相应机构, 形成一个有效的协调机制, 加快物联网推广和商用进程。三是出台政策。建议对比较优势明显和发展潜力大的重点企业, 采取贷款贴息等措施给予支持。设立专项资金, 对前景好的企业给予适当补助和奖励。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设立绿色通道。四是示范工程。立足工业、农业、市政等重要领域和优势产业, 推进形式多样的应用示范工程建设, 促进物联网产业的商业化和规模化发展。五是发展产业链。全力抓好物联网的感知、传输和应用三大环节, 突出龙头企业、重点单位作用, 系统打造传感网技术研发、项目孵化、产业化及商业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六是建立战略联盟。目前正处于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规模化应用的初始阶段, 建议推动形成一个紧密的战略联盟, 加快建立一个高效的研发、转化、产业化体系。

物联网技术发展刍议 篇2

1 物联网的发展概述

1.1 物联网的起源及概念

1995年,比尔·盖茨在其著作《未来之路》中就提出过物联网的概念,但由于当时技术条件限制而未引起重视。1999年,麻省理工学院的Ashton教授在研究射频识别技术(RFID)中最先提出“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一词。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即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仪等信息传感设备与电信网和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1.2 物联网的主要特征和应用

物联网具有全面感知、可靠传送、智能处理三个主要特征。全面感知是指通过使用RFID、传感器、产品二维码等设备或技术准确地获取物体的全面信息,可靠传送是指利用通信网路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对物体信息进行实时传送以便进行处理,智能处理是指利用云计算技术和模糊识别等智慧技术,对随时接收到的大量信息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对物品实施智慧化控制。

物联网从最初的军事侦察方面的无线传感网,逐渐发展到工业、农业、交通、能源、物流、医疗卫生、智能家居等领域,对改造传统产业、引领新兴产业、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影响。目前我国物联网已在智慧电网、智慧交通、智慧物流、金融服务业、公共安全等方面得到应用。预计未来10至20年,物联网技术将在各行业大规模应用,其产业规模将达万亿元。

2 制约我国物联网发展的主要因素

温家宝总理2009年8月指出:“在传感网发展中,要尽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在国家重大专项中,加快推进传感网发展,建设‘感知中国’中心”。但由于起步晚,我国物联网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受标准制度欠缺、核心技术落后、行业模式不健全等因素制约。

2.1 标准制度欠缺

物联网的发展必然涉及通信的技术标准,标准的缺失是阻碍中国物联网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欧美的EPC规范、日本的UID(ubiquitous)规范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8000系列标准是当今主要的RFID规范。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相应的RFID标准,这与国内RFID产业的迅速发展产生矛盾,也引起产品标准混乱,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大降低。因此标准欠缺是限制我国RFID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2.2 核心技术滞后

我国目前现状是超高频领域欠缺核心技术,在核心算法和基础芯片技术和制造等方面又很落后。物联网关键性的技术在信息采集上面最大的变化就是信息采集手段的不同,即通过传感器等实时获取所需物品的地点、属性变化等信息。而我国在传感器制造方面,我们的通信距离和外部环境指标等方面与国外的制造水平还有较大差距。该行业对关键技术和产品质量相对要求较高,因此高端市场一直在被国外企业控制。因此核心技术滞后成为制约我国物联网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

2.3 行业模式不健全

物联网复杂庞大的产业链决定其产业化必然需要芯片商、传感设备商、系统解决方案厂商、网络运营商等多方面的配合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中国特有的商业背景下,物联网产业发展将不会一帆风顺。我认为要普及发展物联网应用,我国最棘手的问题是怎样打破行业、部门和地区之间的壁垒。

2.4 数据安全存隐患

目前知名的物联网信息共享平台关注的热点是信息共享、网络的智能性和自治性,而对于公众比较关心的信息安全隐私保护明显投入不够。RFID的应用必然产生安全隐私问题,因为射频波能透过建筑物或金属传递,任意一个标签的标识都能被远程扫描,且不加区分地响应阅读器的指令并将信息传送给阅读器。普通用户的隐私被暴露,将涉及安全和法律领域的很多问题。此外,已有的物联网平台属于起步阶段,在架构设计、应用功能及安全隐私策略设计等方面采取的多为互联网机制,因此这类平台在结构上本身就有待完善。

3 推动我国物联网发展的对策建议

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重视包含物联网在内的新一轮信息技术创新,对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经济增长,提升整体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的意义。

3.1 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

物联网牵涉到各行各业,需要多种力量的整合。这就需要国家未其发展提供必要的立法支持,尽快出台适合该行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保证行业的良性发展。政府应尽快成立一个政府领导、专家学者、企业和研究部门共同参与的“中国标准”组织来着手制订中国物联网发展战略、目标、原则和标准。特别是制定相关技术规范和整体发展规划,完善现有的相关法律,实现技术和产品的通用性,兼容性和互换性,形成完善的标准体系。政府也要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减少局部利益冲突和有限资金的浪费。争取在核心技术上有突破有创新,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不断提升我国在技术标准制定上的话语权。

3.2 加大科研的投入力度

目前国内科研领域缺乏自由创新的体制保障的现状,除了政府支持外,还需要科研机构大胆改革,引进高端人才,整合建立科研院所的共享资源平台,协同开展物联网核心技术攻关。为了改善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低下的现状,科研机构自身也需改革人事激励制度,以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研究人员应当与产学部门加强沟通与交流,从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重点转向对产业发展有实际帮助的研究。

3.3 加大行业的沟通深度

建议组建更加权威的由政府、产业链企业、科研院所、金融行业协会等组成的产业联盟,在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形成更多更好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品牌。行业要增大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加大与相关研究机构的合作力度,加大行业间的沟通力度,不断参与推动标准的产业化应用。

3.4 加大安全的防范水平

既要从物联网内部的技术上做出控制,还要从外部的法规环境上做出司法解释和制度完善。一是要保障数据的安全性,确保数据在使用、处理过程中的安全性比如系统的访问权限必须得到控制。在现有的研究模式上主动研究创新,通过完善业务流程等各种手段,确保公众隐私不受侵犯。二是要提高公众认知度。开展广泛的推广普及工作,降低复杂度同时提升公众的接受度。三是加强法制和技术手段建没,进一步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侵权、个人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4 结束语

文章介绍了物联网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分析了制约我国物联网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未来物联网的发展对策建议,为物联网的发展和建设提供参考。物联网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目前还仅仅是开始,发展之路还很漫长。

摘要:物联网技术被称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网之后的新的信息技术浪潮.该技术必将掀起一场划时代的科技革命,对地球村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巨变,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文章从物联网概念特征和目前主要应用入手,分析了制约我国物联网的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增加科研投入、政府政策支持、行业沟通深度和法律制度保障等四点推动我国物联网行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物联网,制约因素,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沈苏彬,范曲立.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与相关技术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10-12.

[2]黄建辉.信息技术的新发展——物联网[C].科技创新论坛,2011:159.

[3]王保云.物联网技术研究综述[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9,23(12):1-7.

江西物联网产业发展路径探析 篇3

当前信息技术领域正在经历一场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网之后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国内对物联网普遍接受的定义为: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和管理的一种网络[1]。根据《2010-2011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研究年度报告》,未来几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将出现快速增长,2010年全球物联网产业规模超过1 000亿美元,2013年将超过1 700亿美元,年增长率接近30%。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其巨大的未来市场规模和对其他产业带动的乘数效应,各国政府普遍高度关注并积极部署该产业的发展。美国将物联网作为振兴经济、确立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奥巴马政府积极支持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计划。欧盟提出《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希望在物联网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日本将物联网列为国家重点战略之一,韩国也出台了物联网规划,将物联网确定为经济增长新动力。

我国的物联网起步和上述国家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现已将物联网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2050年国家产业路线图。温家宝总理2009年在无锡视察时提出“尽快建立‘感知中国’中心”,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中提出要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至此,全国各地纷纷出台规划和政策,将物联网作为重点发展和扶持的产业,争取在新一轮的产业调整中占领制高点。

回顾物联网产业过去几年的发展,可以归纳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的三大特点是:应用带动发展,标准决定成败,规模创造价值[2]。上述三个特点是有着层次递进关系的,物联网的发展首先要在生产、生活中运用,然后才可能有进一步的发展。在大规模的应用中,成本下降从而产生更大的商业价值。在广泛的区域、行业等运用中,要使各个系统之间、物体之间互联互通,统一的标准意味着应用障碍的消除,从而带来更多的商业价值。市场、规模与标准可以看作是物联网产业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因此,在产业发展的初始,应该考虑培育产业的竞争力,避免产业以后发展的“基因性缺陷”。由于全国各地正在处于物联网部署与发展的热潮之中,冷静地思考并结合本地特色发展物联网产业,从培育区域产业竞争力的高度部署产业的发展,才是地方政府和当地产业界的正确选择。

二、钻石模型及江西物联网产业分析

(一)钻石模型

在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个产业的竞争力的理论中,钻石模型最具有代表性的模型之一。钻石模型是美国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在考察了美国、日本等国家的产业优势后所得出的评价模型,他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的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四个基本因素和两个辅助因素。四个基本因素分别是:生产要素条件,需求条件,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两个辅助条件是机会和政府。四个基本因素及它们间的相互作用直接决定该产业的竞争优势。两个辅助因素通过四个基本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对产业竞争力产生影响。波特的钻石理论模型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不但成为了解释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最有影响理论,而且还被广泛应用到区域产业竞争力研究中[3]。

(二)基于钻石模型的江西物联网产业分析

1.生产要素分析。

在钻石模型中,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波特认为在上述的生产要素中基础设施和自然资源等资源是初级生产要素,而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等资源是高级生产要素,在现代产业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物联网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将起着更为决定性的作用。

资料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0。

资料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0。

下面主要对人力资源、知识资源以及基础设施进行分析。物联网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研究开发人员的数量和素质上直接影响着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后劲。从表1 可以看出江西与其他四个省的科研机构数上相差不大,但是从业人员的数量只是安徽的77.12%,河南的51.5%,湖南的89.6%,湖北的46.9%。在从业人员当中,江西有博士学位的人数只占五省总和的3.24%,湖北省拥有五省总和的一半以上。江西有硕士学位的人数只占五省总和的7.84%,湖北省拥有五省总和的1/3以上。无论是从数量和质量上,江西在五省中都处于相对较弱的状态,尤其在高素质人才数量上,差距很大。而与东部等发达省份则差距更大。

物联网产业集合了RFID、感应器、传感网、M2M、智能处理、SOA、云计算以及芯片制造、中间件等软硬件诸多技术,是高新技术的集群。而上述技术的知识资源的存量则是物联网技术产业发展创新的基础。国内高新技术创新的集中地无不是物联网产业发达的地区。如无锡建有“感知中国”中心和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北京有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和中国传感(物联)网技术产业联盟,上海有上海电子标签与物联网产学研联盟和中国射频识别(RFID)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

一个地区的相关机构专利申请授权的数量能很好的体现这个地区知识创新的状况。表2给出了江西及其他四省2009年的专利授权数。从表2可以看出江西的国内专利申请授权数明显落后于其他省份,并且有差距逐年增大,所占五省总和的比重逐年减少的趋势(见图1)。1995年江西的专利数是安徽的88.6%,是河南的44.4%,是湖南的33.5%, 湖北的50%,而到了2009年,江西的专利数是安徽的33.9%,是河南的25.5%,是湖南的35.0%,是湖北的25.6%。五省的区域位置和天然条件大致相近,而科技创新的差距却很大。有问卷调查显示,影响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主要生产因素“瓶颈”是人才和关键技术这样的知识资源[2]。江西要在新一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有所突破,加强高新技术创新是增强江西物联网产业竞争力的基础,基础的厚薄直接决定产业的竞争力。

物联网的基础设施方面,根据CNNIC在2012年1月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截止到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达到5.13亿,手机网民用户3.56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8.3%,比2010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网民人数急速增加,这对物联网的发展提供非常好的基础。因为物联网的应用有赖于网民数量的规模化,网民数量多了,使用物联网的用户也多,创造的价值也越大。基础设施的另外一个重要资源是IP地址。但是,随着IPv4地址的逐渐枯竭,IPv6地址将成为未来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根据《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截止到2011年12月底,江西没有相关的企业和机构申请IPv6地址,这对江西未来的物联网的发展非常不利。江西的有关的机构和企业应该提高觉悟,争取在IPv6地址资源上为以后的物联网发展铺好路。

2.需求条件分析。

波特认为国内市场的需求是刺激产业进行持续创新的动力。如果国内的客户非常挑剔,产业只有通过创新创造更加符合个性需求的产品或提供更加符合个性需求的服务,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市场容量的大小决定产业发展的规模,市场运作机制决定产业的运作形式。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市场需求应该包括国内和国际市场,要促进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必须注意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结构,要善于满足老练而挑剔的客户的要求,要能够预期需求的走向[4]。

根据赛迪顾问的预测,到2013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4 896亿元,未来3年中国物联网市场增长率都将保持在30%以上。而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超过10 000亿元,中国的RFID和M2M终端市场在全球占据重要市场量,有利于产业竞争力的培育。江西省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中,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中,需要物联网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在智能交通、智能电力、智能医疗、智能物流和智能工业等领域有着广泛的运用。江西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和森林覆盖率位居全国前列的省份,智能农业、智能水利和智能环保的应用也将非常广泛。但是江西消费者的收入、消费水平和受教育水平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他们对技术和产品的要求不如发达地区的消费者高,这不利于江西物联网竞争力的提升。

3.相关及支持产业。

波特认为相关和支持产业越具有竞争力,越易于培育该产业竞争优势。物联网产业涉及的相关和支持产业很多,根据物联网的DCM三层架构(即Device-设备,Connect-连接,Manage-管理),物联网产业涉及末端设备如RFID、传感器等产业、有线和无线网络、中间件和应用软件等产业,同时还有处理大量终端设备产生的数据的云计算平台,包括SaaS、PaaS和IaaS。而软件产业和云计算产业是物联网产业的极其重要的支撑,这两种产业的发展情况会直接影响到物联网的发展。

表3给出了江西,安徽,河南,湖南,湖北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数据。从表3可以看出江西在五省中的软件等相关投资额在近几年是比较少的。在2006、2007两年领先于其他四省,而在物联网发展迅速的2008、2009两年中,江西的投资明显落后于其他四省(见图2),这在江西的基础比较薄弱的状况下,显然不利于江西的物联网的相关及支持产业的发展。软件是物联网的灵魂,物联网产业需要很多应用软件和中间件的支撑。因此,只有加大软件业的扶持力度,加强物联网软件的开发力度,江西才能够在新一轮的产业发展博弈中有良好的表现。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2010,经整理而成。

物联网的另一个重要的支持产业是云计算产业,物联网和云计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随着物联网技术的继续深入发展,其对云计算的需求也将日渐增加,两者的融合也将更加的紧密[5]。美国政府不断加大对物联网产业的资金投入力度,每年拿出200亿美元用于支持云计算,其资金规模占到财政预算IT项目支出的25%。江西在2011年5月在南昌高新区正式启动云计算项目计划“江西鄱湖云”,预计投资将达到2亿元。但是,从云计算产业先行地区来看,这个投资显然是相对较少。中国的云计算基础设施投资主要集中于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如四川、陕西等也有不错的表现。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和河南五省中,江西和河南表现欠缺,江西在物联网的支持产业布局中,再一次暂时输在起跑线上,这对物联网的发展多少造成“先天不足”的缺陷。

4.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

物联网产业涉及到一条很长的技术和产业链。至少包括传感器和芯片制造商、应用设备提供商、网络提供商、软件及应用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物联网运营商到最终用户的产业链。因此,任何一家从事生产或提供单一或多种物联网产品或服务的企业都无法包揽物联网产业的所有技术,提供所有的物联网的产品或服务,而是物联网供应链的成员之一。鉴于此,物联网产业的竞争实质上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目前,以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为核心的物联网产业便是如此。在这种庞大的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中,物联网产业联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或者说物联网产业联盟就是物联网产业供应链的体现。物联网产业联盟是一个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用户牵引,研究所与大学深度参与的技术产业联盟,联盟将为物联网产业化提供技术服务,实现标准制定,技术进步和产业跨越发展的整体突破[6]。因此,在部署和提升物联网产业的规划中,要注重物联网产业联盟的组建,注重发挥联盟的集体力量。例如,北京有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中国传感(物联)网技术产业联盟,重庆有中国移动全国M2M运营中心、全国M2M产业基地,武汉有射频识别创新技术联盟等。

此外,中国的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主要是以政府主导为主,政府在产业的培育、发展以及壮大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也是中国物联网产业竞争的特征之一。在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培育期与成长初期阶段,政府在资源配中有其独特的作用,但是市场才是效率最高的资源配置方式。因此,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适时的引进民间资本或外资进入该产业,在物联网产业发展中值得重视。

5.机会和政府。

机会和政府在波特的钻石模型中是作为外生变量通过四个主要因素而发挥作用的。机会是地区、国家乃至全球的政治、经济等环境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中,政府起着极其重要的主导作用。目前,全球经历着国际金融危机,各国政府普遍把物联网作为后危机时代经济增长的引擎而提升为国家的战略。我国政府十分注重物联网产业未来的发展,将其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2050年国家产业路线图。各地也纷纷出台相关的政策鼓励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例如山东出台了《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浙江出台了《浙江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深圳市出台《深圳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1-2013年)》,石家庄市出台《关于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江西目前还没有制定针对物联网的专门规划。

三、江西省物联网发展路径对策建议

1.政府加快制定江西物联网发展规划,实行官产学研相结合。

由于物联网产业技术研究既涉及到基础研究,又涉及到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涉及的主体既包括不同的部门,又包括不同的行业,还包括不同的地区,因此利益主体多,合作的壁垒也多,政府的加入协调则尤其重要。美、欧、日、韩等国家和地区非常注重物联网战略发展规划的制定,在规划中明确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发展路径与支持政策,充分发挥战略规划在物联网发展中的指导引领作用。江西应该加快制定能够鼓励物联网发展的财政、金融和研发方面的政策措施,尽快出台适合江西的物联网规划,加强政府在物联网产业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应该注重规划的执行情况,要研究规划的落实机制,协调好江西省物联网规划与国家规划之间的关系,主动融入国家物联网整体发展之中,避免重复建设、重复研究等资源浪费现象,从而使产业链的各环节紧密的形成合力,发展壮大物联网产业。通过制定江西物联网发展规划,实施官产学研相结合,走出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物联网发展道路。

2.加强知识创新和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物联网技术是高新技术群,知识资源与人力资源在其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就江西的状况看,知识资源和人才资源严重不足。高校中开设物联网工程的学校只有华东交通大学和江西财经大学2所,而江苏省则有如南京邮电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天航空大学等11所。针对江西的现状,加快高校培养物联网专业人才的步伐,引进领军人才和与国内相关的科研院所合作,可以短时间内提升知识与人才储备。可以开展与相关的国务院部门如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合作,以及与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合作,利用省部合作、院省合作机制提升知识资源;同时和兄弟省份建立联动的人才合作与共享机制,创造条件引进人才,加强知识的创新系统建设,完善知识创新的政策与法律环境,营造有利于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

3.采取错位发展的策略。

江西在考虑发展物联网产业时,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周边的省份如江苏、浙江、广东、湖北的发展早于及好于江西。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中,上述省份很多行业已经有很好的突破,有些技术如传感网技术甚至达到国际的一流水平,在国际标准的制定中有一定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但很多地方在选择相关的产业链环节时,都偏好那些技术较成熟、易短期见效的产业,雷同现象较多,形成较高的同构风险。对此,各地应在某一特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上选择适合自己的主攻环节,实现错位发展。江西可以在对周围省份物联网产业的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找准自己的主攻产业链环节,避免以后市场饱和时产品同质化竞争带来的同构风险。具体来说,江西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在智能农业、智能工业、智能环保、智能交通等领域加以突破。特别是江西作为农业大省,应加强农业如赣南脐橙,南丰蜜桔,广昌白莲等精准农业,生猪养殖等食品的溯源,以及农业供应链等方面的运用,争取攻克一些智慧农业的关键技术,形成行业、国家标准,取得相应的主导权。

4.加强相关与支持产业的发展。

物联网的发展离不开软件业和云计算的支持,硬件在物联网产业以后的发展中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大多数物联网的应用依赖于软件的支持。因此,要在物联网的发展中取得优势地位,必须大力发展软件相关产业。与物联网产业链相关的软件服务企业包括软件产品开发商、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系统集成商和运营服务提供商。江西可以选择中间件、实时数据库或微操作系统等物联网产业软件的一种或几种关键软件进行开发和产业化推广,结合江西的实际选择农业农村物联网软件进行开发,一则大部分发达地区对物联网农业软件开发不够,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二来江西是农业大省,物联网农业软件有广阔的用武之地。在应用带动发展的物联网产业中,广泛的农业应用有利于产业化的推广,进而形成相应的标准。加快发展“江西鄱湖云”云计算中心等云计算产业,加快SaaS,PaaS,IaaS等云计算技术的服务标准的研制和推广,努力探索云计算的商业模式,形成物联网与云计算联动的发展机制。充分发挥省部、省院合作等多方面的资源和优势,调动产、学、研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化,营造良好的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支持环境。

5.注重物联网应用需求的培养。

需求是驱动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对新兴产业的发展尤为重要。依据物联网应用带动发展的特点,培育江西物联网的需求市场,通过找出阻碍消费者参与物联网应用的因素,疏通物联网供需渠道,是江西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实际上,江西要在关键技术的研发上超越发达省份,时间长风险较大而且结果未知,而应用层面加大投入可以在短时间内总结经验,从而迅速追赶发达地区,走出一条跨越式发展道路。江西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中,需要物联网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可以预计物联网的需求是非常巨大的。政府方面,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加强智能化生活理念宣传,提升消费者的需求意愿。同时对物联网产品和服务进行补贴,降低物联网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提升消费者对物联网产品或服务的支付能力。企业方面,影响潜在需求的第一关键因素是需求意愿,而影响需求意愿的第一关键因素是感知有用性,所以要从消费者最关注、感觉对他们最有用的产品入手来促进消费者对物联网服务的消费需求。

参考文献

[1]周洪波.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和商业模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2]李遵白,吴贵生.物联网的演进与中国物联网产业竞争力分析[J].前沿,2011(3):11-12.

[3]黄启堂.基于钻石模型的福建花卉产业竞争力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3):171.

[4]高雪莲,翟启江.基于钻石模型的集群竞争优势的比较研究:张江、新竹与筑波的案例[J].中国科技论坛,2009(11):142.

[5]十二五”我国物联网发展需要注意若干问题[EB/OL].http://data.ccidconsulting.com/ei/zyxw/webinfo/2012/02/1329182094174336.htm.

黑龙江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篇4

自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无锡明确提出建立“感知中国”中心之后, 物联网产业已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 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竞争领域。物联网作为下一个万亿元级的高科技产业, 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1]。我省在物联网领域具有一定的研发和应用基础, 同时我省农业、林业、石油、海关等行业在全国优势突出, 物联网产业应用空间巨大。我省要抓住这次物联网产业带来的难得机遇,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积极推动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 以科技创新转变发展方式,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使我省经济规模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1 产业背景

物联网 (Internet of Things) 是指物体通过传感设备、通信手段实现全面互联的网络, 包括物与物之间的互联互通, 也包括人与物之间的互联互通[2]。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之后, 世界信息技术革命的第三次浪潮, 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美国2009年提出《美国创新战略》, 将物联网作为振兴经济、确立优势的关键战略, IBM公司的“智慧地球”计划得到了奥巴马政府的积极回应和支持;欧盟2009年制定物联网行动方案, 涵盖了标准化、研究项目、试点工程、管理机制和国际对话在内的十四点行动计划;日本将物联网列为国家重点战略之一;韩国出台了传感器构建基本规划, 将物联网确定为经济增长新动力。

我国物联网产业起步较早, 与欧美发达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 是当前制定物联网标准的主导国之一。我国已将“物联网”明确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2006-2020年) 》和2050年国家产业路线图[3]。2009年8月国务院温家宝总理在无锡明确提出“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 加快推进传感网发展”, “尽快建立‘感知中国’中心”。2010年, 物联网产业已经明确被列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 要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目前, 江苏、上海、福建、成都、无锡等地纷纷提出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和行动方案, 出台扶持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并成立地方物联网中心和产业联盟等机构, 物联网产业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竞争领域。

2 黑龙江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2.1 产业基础优势

我省在物联网相关技术研发方面具有一定基础, 以哈工大、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四十九研究所为龙头的8家研究机构, 在RFID、传感器网络、智能信息处理、计算机网络等方面均有良好的技术基础, 但大多集中在航天、军用等高端应用领域。我省教育资源较好, 具有一批领先学者和技术梯队, 部分高校开设了物联网专业, 人才储备正在逐步形成。我省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完善, 哈尔滨市已成为国家“三网合一”首批试点城市, 运营商在物联网产业中表现活跃, 黑龙江省联通公司已成为中国联通M2M研发基地。物联网技术已在我省农业、林业、能源、环保、电力等领域开展试点应用。

同时, 我省亦有其它省份不具备的优势, 行业应用特色突出、领域广泛。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 黑龙江省在我国粮食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省大庆油田6万余口油井, 承担着国家能源供应的重要任务, 传统工业空间拓展潜力巨大;黑龙江省作为边境大省, 有着4300多公里的边境线以及25个通关口岸。

我省作为全国主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输出基地的重要地位, 以及当前中俄良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为我省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与其它产业不同, 物联网产业具有以应用带动标准制定和产业链上下游发展的特点, 谁能够尽快规模化应用就能具有话语权。如能充分把握和发挥我省独有应用空间特色优势, 紧密结合国家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 争取国家政策与资源, 吸引国内外技术力量, 把我省打造成具有龙江特色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 将会在万亿级的物联网产业规模中占据有利地位。

2.2 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相比较国内发展较快地区, 我省物联网产业在起步阶段已经落后。相关产业基础较弱, 从事物联网产业的企业规模普遍偏小, 产业链不完整, 芯片和技术多为外购, 科研机构在高端技术向民用转化、研发与生产对接等方面的产业化能力不足。另外, 与发达地区相比我省产业支持政策力度不够, 部门之间缺乏联动机制, 还未出台产业发展战略规划, 目前还没有成型的物联网产业园区和配套措施, 产业环境亟待优化和提高。我省物联网产业基础和规模在全国并不具备明显竞争优势。受我省财政资金限制, 发达地区的政策和经验我省很难效仿, 如不能突破传统发展思路, 我省在未来竞争激烈的物联网产业发展浪潮中很难占据主动, 不会占有较大市场份额, 也将丧失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历史性机遇。

3 黑龙江省物联网产业发展建议

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非常迅速, 我省只有抢抓机遇、准确定位、明确发展重点, 区别于其他地区走出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 才能使物联网产业跟上甚至领先于全国的发展步伐。

3.1 高调运作

温家宝总理提出在无锡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 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之后, 江苏省举全省之力, 出台政策, 建设产业园区, 将无锡市打造成为中国物联网的信息中心。无锡“感知中国”中心定位于物联网产业的研发和生产制造, 已经吸引中科院、中国移动等机构设立物联网研发中心, 江苏省正在迅速成为中国物联网技术聚集地。

参照江苏省的产业定位, 我省应充分发挥行业领域特色, 政府部门应组建产业发展工作组, 与国家相关部委、省市物联网主管部门对接, 主动力争上游, 确立核心地位。结合我省实际情况, 尽快出台物联网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和行动方案, 同时扩大开放和交流合作, 与发达地区形成优势互补和产业联动。

3.2 应用主导

我省物联网产业要以应用为主导拉动产业发展, 主要推进精准农业、智能森防、智能采油等领域的精品应用示范项目, 建设具有龙江特色的物联网产业应用示范基地, 以规模化应用促进我省物联网产业在国内的领先地位。

3.2.1 精准农业

加大研发各类农用传感器及远程监控设备的力度。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与3G通讯网络的无缝对接, 建立对土壤微量元素含量、温湿度、肥力、病虫害等基础信息的实时采集和远程控制系统, 实现农业生产要素信息数字化及农业生产过程信息数字化, 改变我省传统农业粗放型、经验型的生产方式。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2010年粮食产量已超过千亿斤, 伴随着精准农业的推广, 我省农业将取得更大的突破, 农产品也将更具竞争力。

3.2.2 智能森防

研发并推广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森林防火监测系统。我省森林面积居全国首位, 林业资源十分丰富, 利用智能森林防火监测系统, 结合GPS可对现场扑火人员进行指挥, 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提高扑救指挥工作的效率, 同时监控系统精准的热点定位功能还可提升我省林区森林防火的反应速度, 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的损失。

3.2.3 智能采油

我省大庆油田年产原油4000万吨, 居全国第一位, 然而传统采油方式采用的机械重复作业, 对油井油量缺乏监测手段, 浪费了大量电力并加剧了机械损耗。利用油量传感器和移动通信技术, 推广抽油机节能与降损解决方案, 实现采油智能监测控制, 将打造我省石油开采的新模式。

3.2.4 智能环保

建立智能环境监测系统, 对城市工地噪声、水质水源水量、空气质量、机动车交通污染排放进行实时监测, 为现代化城市管理提供预测预警,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3.2.5 智能海关

建设“中俄合作示范区智能海关”, 打造RFID行李预检系统, 对入境托运行李实现100%先期机检, 对重点行李实现全方位自动追踪、定位, 同时利用无线传感网、GPS等先进技术, 建成可以使人员快速通关、往来人员安全定位等职能的新型海关。

3.2.6 产品溯源

研发和生产RFID标签、读写器、载货车辆跟踪终端及各类传感器等产品, 利用RFID及传感器网络技术对我省药品、食品的生产和流通进行全过程监管, 通过实施产品质量责任追究制, 打造我省具有竞争力的品牌。

3.3 重点扶持

通过具有龙江特色的物联网整体品牌战略, 推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工作, 在示范工程、关键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标准制定等关键环节予以重点扶持, 打造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传感器、应用集成的本地龙头企业。重点发展以下两方面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 以占领产业链高端。

3.3.1 传感器研发制造

重点发展MEMS传感器、化学传感器、物理传感器、生物信息传感器, 研发低耗、小型高性能的新型传感器, 推进航天、军用高端传感器向民用转化, 整合产学研用资源, 逐步形成传感器设计、加工、封装和测试的产业体系, 形成多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和产品, 实现产业化规模发展。

3.3.2 传感网核心技术

加快传感节点通信、大规模自组网与可靠信息交互等技术研发, 集中攻关短距离无线通信模块产品。重点研究网络架构, 突破传感网组网协同处理核心技术。

3.4 强化支撑

组建我省物联网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规划引导大项目建设, 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建立产业发展推进机制, 建设产业推进机构。明确政府各部门职责, 细化工作任务, 强化目标考核, 形成合力推进产业发展, 确保规划示范项目按期完成。布局哈尔滨、大庆物联网园区建设, 同时设立物联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在土地、税收、投融资、人才引进、招商引资等方面给予政策资金支持, 形成良好的产业氛围。

3.5 建设产业促进机构

应充分发挥物联网产业促进机构的产业引导和支撑作用, 在其已具有的电子信息产品检测、信息安全专业化服务以及软件测试等平台的基础上, 尽快建设物联网相关的传感器、传感网、RFID、二维码等物联网相关技术平台, 形成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 提供各种技术试验和应用环境。同时, 应联合国内外研发机构、运营商、应用提供商等机构积极参与, 建设物联网体验中心。体验中心提供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的全面集中展示与前瞻, 使参与者能够对物联网有直接的了解和认识, 同时成为我省企业新产品和新应用的发布平台。

3.6 组建产业协会

应尽快发起组建省物联网产业协会。协会应由政府部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运营商等组成。协会发挥多方合作共赢的原则, 挖掘行业共通属性, 通过横向和纵向战略合作, 实现企业优势互补, 扩展发展空间、共同开拓市场。协会可申请参与起草国家相关标准, 联合申报国家和省级重大攻关项目, 完成物联网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项目研发, 整体提高我省企业在全国的产业竞争力。

3.7 布局产业基地

抓住哈尔滨市科技创新城和大庆物联网产业园建设契机, 布局物联网产业基地, 在哈尔滨、大庆形成若干个物联网产业集聚区, 聚集一批国内外物联网产业研发、制造、运营、应用、服务等骨干企业, 发挥产业集群优势, 形成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合力, 增强产品研发及产业化能力。

4 结束语

我省要在全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一定要摆脱传统发展思路, 敢于突破创新, 准确定位, 发挥我省极具特色的应用领域优势, 建设国家级产业应用示范基地, 占领物联网产业制高点, 领先全国实现跨越式崛起, 从而带动我省社会、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

摘要:物联网是我国新兴战略性产业, 是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竞争领域。然而对于物联网产业的界定目前尚无统一说法, 各地物联网产业仍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结合物联网产业发展背景及对黑龙江省省情的分析, 对于如何在区域经济竞争中走出一条具有龙江优势特色的物联网产业发展道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物联网,感知,发展路径研究

参考文献

[1]吴功宜.智慧的物联网——感知中国和世界的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2]国脉物联网技术研究中心.物联网100问[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10.

物联网发展路径刍议 篇5

一、物联网与物联网产业发展概述

(一) 物联网和物联网产业网络架构

物联网就是通过无线射频识别 (RFID) 、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 按约定的协议, 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 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 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从产业构成来看, 物联网产业由基础技术研发、物联网制造业、物联网服务业和客户四大部分组成。就产业发展而言, 物联网制造业和服务业是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核心。基础技术研发为物联网设备提供基础支撑, 其中嵌入式系统技术和半导体集成电路技术是物联网芯片的基础, 新材料技术、微机电技术是微型传感器的基础。物联网制造业为物联网提供基础设备和系统, 主要以M2M设备、射频识别设备和传感网设备为主。M2M设备包括移动通信芯片、移动通信模块、通信网关、应用服务器等设备。射频识别设备包括标签和读写器芯片、相关天线、射频识别应用服务器等。传感器设备包括MEMS芯片、传感器、通信芯片和模块、传感网节点、传感网网关等设备。物联网服务业包括物联网网络服务业、以云计算服务为代表的基础设施与框架及存储于计算机的服务业、软件开发与集成服务业、物联网应用服务业四大类。

从产业发展空间来看, 现阶段物联网产业中发展最快的是RFID和传感器, 其次是系统集成商, 最后是物联网运营商。物联网未来增长空间最大的将是物联网运营商, 其次是系统集成商, 最小的是RFID和传感器供应商。

(二) 物联网产业发展路线及规模

发展物联网产业具有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原有经济运行效率的双重效应。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部对物联网产业规模的预测, 国内物联网产业规模将是一个万亿元级的产业。2015年以前为产业萌发期, 主要依靠政府引导和示范应用推动产业发展, 基本应用以行业和公共管理服务为主, 预计产业规模达6000-7500亿元;2015-2020年为产业形成期, 主要由技术驱动产业发展, 以市场为导向, 该阶段完成关键技术突破、基本标准确立和产业链形成, 应用以行业和企业应用为主, 预计产业规模达7500-30000亿元;2020年以后是产业发展期, 由技术、市场、政府共同推动产业发展, 物联网相关产业创新活跃, 材料、元器件、软件、网络、应用、服务等日趋成熟, 物联网应用普及整个社会和家庭, 预计产业规模达30000亿元以上。

(三) 物联网应用模式

从国内外物联网应用实际来看, 主要有三种应用模式:行业模式、区域模式和大众模式。

1.行业模式主要是服务于行业需要, 与企业生产业务流程紧密结合, 专业性强, 门槛较高, 优势是高度标准化应用, 推进速度快, 适合以应用企业为龙头采取集成方式做深入合作开发, 如电力行业、石油行业、煤炭行业、铁路行业等。

2.区域模式是指以区域为单位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物联网应用, 在区域范围内一揽子解决网络建设、传感器分布以及区域内的行业和商业应用, 具有行业模式特征。一般需要企业和政府部门共同参与, 部门间个性化需求将会影响推进速度。区域模式需要提炼共性需求, 构建公共服务平台, 标准化推进难度较大, 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共同合作进行, 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 如物流、水利、食品溯源等领域。

3.大众模式是直接面向消费者, 需要成熟商业模式支撑。发展初期, 企业和消费者都难以承担较高创新成本, 尽管有非常好的前景, 但并不是短期发展重点。目前典型的大众模式应用有手机移动支付等。

从物联网综合应用情况来看, 物联网产业应沿着促进行业应用, 推广区域应用, 培育大众应用的发展路径, 发展初期重点应是纵向行业应用和横向区域应用共同推进, 大众应用有待于商业模式的逐渐成熟。

(四) 发达国家及国内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物联网开发和应用在全球范围内仍处于起步阶段。但由于物联网产业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和巨大的市场空间, 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物联网产业发展, 纷纷制订物联网产业发展战略并出台政策, 以抢占新一轮信息产业发展的先机。美国主要依靠技术突破引领全球物联网产业发展;欧洲通过出台系列政策促进物联网技术研发、应用和管理;日本通过拓展物联网应用推动产业发展;韩国通过建立国家战略在物联网应用方面抢占先机。

国家高度重视物联网产业发展。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国家“十二五”规划中, 都把物联网列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领域。为促进物联网产业发展, 工信部公布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住建部、卫生部、交通运输部、公安部等多个部委均在各自领域中强调物联网技术应用。中央财政还于2011年成立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 对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应用示范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给予重点支持, 并出台《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此外, 教育部批准北京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60所高校设立物联网本科专业。

目前, 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制定出台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意见或行动方案。从各省市规划和实践来看, 大都采用以应用牵引产业发展的模式, 沿着技术研发、示范应用和标准体系协调发展的思路,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

二、辽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

与国内其他省份相比, 辽宁省在物联网产业基础、技术研发能力以及网络服务等多方面均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 完全有条件在未来发展中抢占制高点与主动权, 形成强大市场竞争能力与比较优势。

(一) 在物联网产业链若干环节具有一定优势

物联网产业涉及电子信息制造业、智能装备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三大产业。辽宁省物联网产业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 在传感器、仪器仪表与测量控制、嵌入式软件等制造业以及在通信服务、M2M和软件产业等服务业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在计算机制造、物联网相关通信终端与设备制造、RFID产业以及集成电路、微纳器件、新材料等物联网基础支撑产业, 辽宁省处于弱势甚至是劣势;在通信服务方面, 辽宁省与其他省市基础相似, 由于中国移动位置基地位于沈阳, 围绕位置基地形成一批与位置服务相关企业。

1.在物联网制造业方面, 辽宁省在传感器、仪器仪表与测量控制、嵌入式软件等产业上具有一定优势。2010年, 辽宁省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4.16亿元, 占全国的比重为2.9%, 辽宁在其中若干领域具有一定优势。依托沈阳仪表研究院建设的国内唯一“传感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拥有国内唯一完整的硅压阻传感器, 设备条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11年2月, 抚顺罕王微机电传感器产业园落户沈抚新城, 将利用MEMS技术生产新型高端传感器以及MEMS芯片生产、测封等, 这将推动辽宁省传感器、物联网和其配套电子产业的发展。据有关预测, 2011-2015年, 国内传感器市场年均增长率将达到31%。未来几年, 辽宁省传感器以及仪器仪表行业将有很大发展空间。在辽宁省信息产业中,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具备较强实力, 尤其是嵌入式软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2010年, 沈阳市软件产业实现销售收入555亿元, 大连市软件产业实现销售收入506亿元。沈阳和大连两市聚集的众多软件企业可以为众多行业和社会管理领域提供解决方案。在物联网制造业其他领域, 尽管辽宁省没有形成产业链, 但是发展出了若干独具特色的环节。沈阳友联电子装备有限公司是国内唯一一家成功开发RFID电子标签核心制造装备之一——自动复合机的企业, 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沈阳中科博微电子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完成了无线传感网中无线通讯模块的开发, 具备无线传感网产业化能力。

2.在物联网服务业方面, 辽宁省在通信服务、M2M以及软件服务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我国通信网络服务和通信设备商是世界级水平, 网络服务能力和产业支持能力可胜任物联网发展需求, 主要通信服务由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几大运营商承担。辽宁省通信服务业与其他省市基础条件相当, 由于中国移动公司位置基地位于沈阳, 使辽宁省与位置服务相关企业具有近水楼台的优势, 在沈阳聚集着一批以位置服务为主要业务的软件企业。M2M是现阶段物联网主要应用模式, 中国移动是M2M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辽宁省在物联网软件开发与应用集成服务业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沈阳在工业软件方面, 大连在行业解决方案等高端服务方面优势明显。根据调研, 辽宁省物联网相关软件企业主要开发领域为工业控制、智能交通、位置服务、智能医疗等。在云计算服务方面, 辽宁省相关工作也已经开始启动。2009年6月, 大连中科天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大连高新园区、IBM公司三方签署合作协议, 于2010年3月正式启动云计算平台建设——“大连高新园区IBM云计算智慧展示中心”。大连中科天健在融合自主研发虚拟云计算系统和RFID技术基础上, 成功研发设计出保税研发测试中心海关云计算监管平台, 该平台已于2010年12月正式试运行。2011年11月24日, 沈阳云计算产业联盟和沈阳物联网产业联盟成立。联盟由沈阳国际软件园联合EMC、东软集团、辽宁移动、北方重工、三一重工、新松机器人等从事云计算、物联网产业研究、应用、服务和运营企业共同发起, 首批沈阳云计算产业联盟成员单位40家, 沈阳物联网产业联盟成员单位55家。

3.辽宁省物联网相关产业基地逐渐启动。2010年12月, 大连市高新区物联网产业基地在大连软件园正式成立, 大连软件园聘请世界知名咨询公司——安永中国咨询公司对高新区物联网产业进行了调研分析。根据预测, 未来5年, 大连高新区物联网产业基地的产业将以54.6%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 到2015年产业产值规模接近千亿元。2011年2月, 罕王微机电传感器产业园区落户沈抚新城, 中国罕王微电子传感器产业基地将集聚一批以传感器、物联网和与其配套电子产品为业务的企业, 并推动物联网相关产业发展。

(二) 物联网应用标准制定取得一定成效

未来物联网发展趋势是实现跨行业、跨领域应用, 统一的技术标准对物联网发展非常重要。辽宁省物联网相关企业积极进行技术研发并争取标准制定权, 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效, 有些企业技术标准在国内甚至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辽宁聚龙金融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在鉴伪识别传感器、现金处理模块、金融电子支付等领域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现该公司已在创业板上市并正在组建国家金融机具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辽宁嘉联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嵌入式Linux系统和Java智能卡及相关领域研究, 已成为中国电信移动支付行业标准制定单位, 获得中国电信移动支付卡提供商资格。此外, 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大连运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数字医疗, 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在工业机器人, 大连现代高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在超高频RFID等领域均有多项标准, 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三) 物联网产业相关研究研发工作陆续展开

辽宁省在智能制造和软件信息服务方面具有较强科研实力, 拥有国家机器人工程中心、国家自动化工程中心、国家高档数控工程中心、国家软件工程中心、国家传感器工程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研究和工程化中心。在嵌入式研发方面, 东北大学在嵌入式数据库、中间件、移动设备嵌入式开发平台研究和产品开发方面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开发了汽车牌照自动识别专用数码相机系统, 还攻克了现场总线技术, 以太网工业应用技术。沈阳中科博微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完成无线传感网核心部件无线通信模块的开发。此外, 大连市依托大连海事大学于2009年12月成立大连市交通与重大装备物联网工程中心, 这是国内最早成立以交通和重大装备领域物联网技术研究和示范工程推广为主要内容的产学研合作机构。2010年4月,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辽宁有限公司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签署合作协议, 成立“物联网技术研发及应用推广联合中心”, 拟共同推动下一代互联网、传感器网络以及RFID等领域的研发, 推进M2M应用推广和产业化, 重点关注由TD-SCDMA、WSN与RFID三种技术相结合具有高适应性的新型多用途物联网技术标准、产品架构与相关应用技术的研发推广。2010年11月, 大连港与日本野村证券、NEC公司联合签署“中日物联技术研发应用合作”协议, 共同推动物流物联技术在大连口岸的应用。

(四) 物联网应用逐步展开, 取得一定示范效应

辽宁省物联网应用主要集中在工业与自动化控制、城市公共交通、电力、医疗健康、航运物流、环境监测以及金融与服务等领域, 已经取得初步成效。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工业、交通、能源、军工、民生五大领域产品远销到欧、美、亚10多个发达国家和地区, 拥有专利百余项, 起草并制定多项国家行业标准。辽宁移动公司与大连海心信息工程有限公司开发的“基于物联网技术应用的供热管控一体化系统” (供热通) , 在城市供热管理、热力热电企业管理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用户涵盖多座城市供热管理部门、五大电力集团和上百家热力企业。辽阳亿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从事单稳态活塞式数据传输智能水表和远程控制网络系统开发及IC卡水表制造, 利用GPRS网络实现水资源管理, 已经对辽阳市弓长岭区水资源进行监控。大连港海关云计算监管平台的云计算应用。2010年大连电网投入26亿元推进智能电网建设, 将大连电网建成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的智能电网。此外, 晨讯科技 (沈阳) 有限公司在智能家居、环宇阳光集团在现代农业等领域均有一定的示范应用。

(五) 物联网人才培养工作初步启动

物联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涉及材料工程、计算机科学、网络工程、通信工程、软件工程、传感工程、电子工程、信息安全、微电子和自动化等诸多学科领域, 需要跨专业复合型高技术人才。辽宁省高等院校在智能装备制造和软件信息服务方面具有较强的人才培养能力。此外, 辽宁省高校为满足物联网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积极谋划并争取建设新学科。经教育部批准, 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 大连海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开设“传感网技术”专业, 专门人才的培养将为辽宁省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尽管辽宁省物联网产业发展初具基础, 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物联网产业发展重视不够, 省以及各市尚没有物联网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建议出台;二是感知层技术和产业发展明显不足;三是核心技术掌握不足;四是应用处于零星状态, 尚没有重大示范推广项目;五是缺少物联网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六是物联网产业标准尤其是核心技术标准制定工作滞后。这些问题许多方面在全国是共性的, 需要在今后推进发展过程中逐步加以解决。

三、辽宁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路径选择

产业的长远发展必须依靠市场力量, 但在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建立的条件下, 政府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 尤其在新兴产业的培育中, 政府的扶持与导向往往会产生非常明显的效果。借助政府力量, 抢占产业发展先机, 加快培育产业成长, 不仅成为国内各地的不二选择, 即使在市场经济已经成熟完善的发达国家, 也在采用这一有效手段。为此, 辽宁省应在省级层面, 重点采取几项措施, 加速物联网产业集聚与成长, 加快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建设, 搭建公共网络服务平台, 促进物联网技术与服务的广泛应用, 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强劲的市场需求, 拉动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

(一) 创立物联网产业园区

物联网产业不仅能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而且能提高原有经济运行效率, 具备形成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双重效应。规划建设物联网产业园区, 促进产业集群式发展, 是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快速而有效途径。物联网产业园区既可以为相关企业提供快速成长的空间, 又可以促进不同类型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形成相互联系、共同发展的有机整体。

1.围绕产业链, 积极引进物联网产业项目。在物联网产业链各个环节中, 沈阳和大连在物联网硬件设备制造和软件产业上具备一定基础。辽宁省应围绕软件产业的系统集成, 培育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企业, 集聚一批具有自有知识产权、占领技术高端的创新型产业实体。沈阳在嵌入式软件生产、传感器研发、数据传输与处理等物联网产业链环节具有比较优势, 拥有传感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自动化工程中心以及中国移动位置基地等物联网相关产业的研究机构。在沈阳浑南高新区, 电子信息和先进制造两大产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 中国移动位置基地等相关数据中心座落于此。此外, 抚顺市以生产高端MEMS传感器为核心的罕王微机电高科技产业园, 同属于物联网产业重要项目。这些研发机构和企业的集聚, 对于物联网产业链的形成和规模化发展十分有利。未来以沈抚同城作为连接, 依托浑南新区的传输和应用优势, 结合抚顺的感知优势, 有可能打造成一个沈抚物联网产业集聚区。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没有形成真正意义的物联网产业核心企业, 物联网产业中规模最大的感知层设备生产规模小, 传感器、芯片、射频识别等关键设备的生产制造企业不多。为切实培育物联网产业, 为未来发展奠定技术基础, 急需政府的示范应用和政策推动, 重点围绕工业控制、位置服务、智能卡、数字医疗等领域, 吸引物联网关键设备制造企业和系统研究设计集成机构进入园区。建议集中全省和沈阳市电子信息专项资金, 加速推进沈阳物联网产业园区建设。依托传感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鼓励科技成果产业化、规模化, 大力扶持该中心做大做强传感器产品, 加大力度发展电子标签, 带动物联网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逐步形成物联网全产业链。

大连高新区的物联网产业基地已经建立, 物联网相关研究工作也陆续展开, 一批物联网示范应用项目相继启动。依托大连市交通与重大装备物联网工程中心、大连港与日本公司合作的“中日港口物联技术研发应用合作”、英特尔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等重大项目和示范工程, 充分发挥大连市和高新区的产业优势、科研基础和应用实践, 围绕物联网应用开发和系统集成, 引进相关企业发展传感器节点、RFID、智能控制系统及设备等物联网产业的核心产品, 以及为传感器、传感器节点、RFID等智能感知终端提供包含嵌入式系统、芯片设计、制造、封装和测试完备的配套服务, 大连市完全有条件成为全国重要的物联网产业基地和有影响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城市。

2.通过政府公共产品扶持产业发展。目前物联网应用的主要客户是大型企业、政府公共管理服务部门, 对于一些产品和服务的推广普及, 可以借助政府的力量。为促进物联网建设和发展, 沈阳、大连两市可选择具备产业基础条件的项目, 以位置信息服务、电梯卫士、智能交通、数字医疗等项目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 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率先应用示范。对于既能满足政府机构需求, 又有利于企业开拓市场的物联网重大项目, 应纳入“政府采购目录”, 通过政府消费的扩大, 扶持园区企业, 培育市场需求, 促进对物联网产品和服务的消费, 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

3.汇聚物联网产业发展所需的创新要素。汇聚创新要素、增强创新能力对于培育和发展物联网产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物联网产业园区建设中, 应围绕产业链, 积极吸引国内外物联网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和生产基地, 鼓励园区内现有企业建立研发中心, 大力支持物联网产业相关的产学研合作。东软集团在无锡建立的“东软无锡物联网研究院”和“智能医疗感知中心”, 对无锡物联网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类似这种以开发创新为主导的企业和项目, 辽宁省也应在招商活动中加以积极吸引。

人才是创新的主体, 应大力吸引和培养物联网产业复合型人才, 进一步与高校联合设置物联网相关专业, 与企业合作建设物联网技术人才培训基地。进一步加强园区内高新技术创业中心或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 强化技术、资金、信息、管理咨询诸方面支持服务功能, 以及促进科研机构、技术中介服务、风险投资机构等社会服务体系对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使园区的创新氛围进一步浓厚, 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 打造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

根据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业优势和三大区域发展战略, 结合物联网产业发展带动, 分期分批选择建设一批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 坚持成熟一个、推进一个, 逐步扩展示范应用领域, 在示范先行的基础上推动应用的工程化, 将辽宁省建设成为若干领域的物联网示范区, 推动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

1.智能全运。在第十二届全运会上运用物联网技术与设备进行应用和示范, 并在全运会结束后实现可持续应用, 成为省内各市公共安全长远发展的基础工程, 牵动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全运会组织管理和运行安排中, 围绕安全、交通、环保和医疗等重点领域, 通过采用物联网技术与设备, 打造一个创新的智能全运会, 实现全运会安保的全程监控和应急指挥, 实现公共交通的实时、准确、高效管理和控制, 实现节能环保的自动监测, 实现健康医疗的远程和实时监护, 以智能、安全、绿色、健康、高效的运行模式, 打造“智能全运”。

2.智能工业。以装备制造智能化为核心, 结合辽宁省智能装备制造、仪器仪表与测量控制、软件信息服务的优势, 深化物联网相关技术在汽车、机械设备、船舶等辽宁省优势行业的应用, 选择若干龙头企业, 创建一批装备制造智能化示范项目, 提升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

3.智慧农业。选择朝阳百万亩设施农业的若干区域为示范, 以设施农业和农田远程管理为切入点, 重点实施远程农业可视化工程、远程控制物联网技术工程、农业预警会商系统工程、专家智能应用系统工程, 切实提升辽西北地区的农业信息化水平, 助力突破辽西北战略的顺利实施。

4.智能交通。以辽宁高速公路管理局等为示范, 重点打造智能交通工具、智能交通行车与停车诱导、城市道路交通管理、高速公路智能管理、电子收费、交通事故预防和安全保障、道路基础设施管理与维护等系统示范工程, 形成智能交通标准体系, 初步建立面向行业与区域的运输管理物联网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行RFID在不停车收费、多路径识别等方面的应用, 首先实现沈阳经济区内全覆盖进而逐步实现全省高速公路出入口不停车收费。

5.智能物流。以大连港为示范, 以港口集装箱智能调度、物流信息处理、车辆监控管理和调度、食品及药品溯源为切入点, 探索出港口物流建设模式和基本框架, 制订相关物流信息标准, 并选择若干物流企业、园区和基地与大连港合作开展智能物流应用示范, 为把大连建设成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提供智能基础支撑。

6.智慧医疗。以盛京医院等为示范, 重点推广就诊“一卡通”、远程医疗与医疗监护、远程健康管理、药品供应链管理、医疗器械溯源等医疗服务、医药产品、医疗器械等物联网示范应用, 建立医疗领域物联网标准。依托东软集团、新松医疗等物联网企业, 联合科研院所进一步开发适合医疗行业所需物联网相关技术及产品, 并列入政府采购目录。

(三) 建设公共服务平台

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应坚持创新驱动、应用牵引、技术突破、产业同步的发展思路, 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 形成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用户推动、研究所与大学深度参与的格局与机制。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可分为两部分, 一是由网络运营商和行业龙头企业构建的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 满足行业和公共管理等应用需求。二是在物联网产业园区内, 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构建物联网公共技术平台, 如软件技术平台等, 满足物联网中小企业中试、小批量生产和测试等企业技术创新共性需求, 以及提供综合信息咨询服务等。在技术平台构建上, 中小企业可以技术人员为资本参与共性技术平台运营, 技术研发成果或技术专利根据协议合理分配共享。

2.物联网标准认证中心。依托辽宁省雄厚的科技与教育资源, 加快推进接口、服务、架构、协议、安全、标识等物联网领域标准化工作,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争取牵头国内标准制定, 按应用需求划分应用子集并制定行业标准。加快建立国家级物联网产品检测中心, 逐步建立健全物联网产品检测标准体系, 提供物联网公共检测服务。同时, 建设辽宁物联网认证授权中心, 开展物联网领域信息安全与身份验证等领域的技术研发, 开发并应用适用于物联网体系的信息安全与身份验证技术, 发展物联网信息安全相关产品与服务。

3.云计算平台。借助辽宁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众多实力优势, 依托大连高新区云计算平台以及沈阳云计算产业联盟, 推动智能计算领域技术研发与应用, 通过云计算平台与电信运营商及广电运营商的合作, 建设辽宁物联网数据中心, 创新面向公众的物联网信息服务。

四、政策保障

(一) 加强组织领导, 统筹物联网产业发展

由省政府分管领导牵头, 成立辽宁省物联网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建议物联网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省经信委、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服务委等部门人员组成, 统筹协调政策、资金、市场、科研等各方面资源, 全面指导、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 包括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制订和产业发展推进意见起草等。建立与重点地区、重大项目、重点企业、重点科研单位的沟通协调机制, 及时解决产业发展、项目推进、应用示范、政策实施中的问题。对技术先进、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重大项目, 纳入省重点项目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加强省部合作, 建立省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的合作机制, 争取国家重大示范项目、国家重大专项等支持。

由物联网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牵头, 成立辽宁省物联网专家咨询委员会, 由聘请的技术、经济、公共管理等领域国内外物联网专家组成, 负责对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向物联网发展领导小组提出建议, 并就所涉及领域技术、应用、标准等问题进行研究和论证, 为全省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和智力支撑。

由物联网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织省发改委、省经信委、省财政厅及相关部门制订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并起草物联网产业发展推进意见。确定物联网产业发展要攻克的核心技术、重点产业领域、重大示范项目。加快建设物联网产业基地和推进示范应用项目。重点地区结合本地区实际, 制订本地区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

(二) 推进示范项目实施, 培育物联网市场需求

推进示范项目, 培育市场需求。借鉴国内外物联网产业发展经验, 结合辽宁省产业和区域发展实际, 以示范项目为载体, 加大市场培育力度, 促进物联网应用推广。物联网产业领导小组应与行业应用部门、网络运营商、技术设备提供商及系统集成商等紧密联系, 推动示范项目实施。对辽宁省产业推动作用大、应用效益好、与社会管理相关、已有成功案例的物联网示范项目, 要给予高度重视, 并扩大应用范围, 采取政策倾斜、政府扶持、运营商分摊、设备提供商和系统集成商优惠等一系列措施, 共同推进示范项目的成功实施。

搭建推广平台, 拓展市场网络。充分利用国内外各类物联网交流平台, 鼓励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相关企业共同参与, 开展辽宁省物联网技术应用展示和项目对接活动。鼓励企业和研究机构积极承办物联网领域的高层论坛、专业论坛以及年会等, 不断拓宽对外合作交流的渠道。鼓励和支持企业建设物联网应用体验中心等展示平台建设。

(三) 设立产业发展基金, 引导产业投资方向

设立辽宁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 出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采用直接资助或贷款贴息方式, 鼓励和支持物联网产业重点研发项目建设、示范推广项目建设、产学研平台建设、标准研究和制订、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每年根据财政资金收支状况与物联网产业发展需要, 逐步增加物联网专项资金规模预算, 并加强对专项资金的审核、监管, 确保有效发挥专项资金的导向、扶持作用。以专项资金为引导, 市、区 (县) 两级财政资金向物联网企业倾斜, 支持物联网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人才引进与培养等。

设立辽宁物联网产业发展投资基金, 以财政资金为基础, 联合物联网企业和风险投资企业共同设立, 通过公司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方式, 参与辽宁省物联网重大产业化项目和试点示范项目建设, 以及用于物联网及相关产业领域的非上市企业股权投资, 参与省内物联网企业跨区域、跨领域整合为目的的并购重组;不断完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提高风险资本投资效率, 进一步提高风险资本投资积极性。

(四) 成立产业发展联盟, 创新产业和技术协作机制

构建辽宁物联网产业战略联盟。由政府推动、核心企业牵头, 组建由政府、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科研院所、网络运营商、中介机构以及产业用户等共同参与的辽宁物联网产业战略联盟。以省级重点示范项目为牵引, 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和资源整合作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推进主体作用、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作用、应用部门的市场牵引作用, 以及网络运营商的网络支撑作用, 推动示范项目所属领域的共性及关键技术研发、技术标准制定, 进而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发展, 提高辽宁省物联网项目系统集成能力, 培养出一批系统集成商。

通过物联网产业战略联盟, 有效整合各种资源, 定期走访名校名院, 加快引进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 联合突破物联网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关键技术, 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协作机制和跨行业、跨领域的物联网技术标准化协作机制的形成。

支持高校和院所在辽宁省共建产学研合作载体, 并以载体汇聚高端人才、科研成果等创新要素, 以载体辐射本地企业, 提升物联网技术水平。对选定的“产学研用”项目、产学研载体以及示范推广项目进行资金等政策支持。

(五) 构筑人才高地, 强化物联网产业智力支撑

引进和培养物联网产业创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建议在现有“双百工程”政策基础上, 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创业人才或创业团队”工程, 与“双百工程”合并成“三百工程”, 每年面向海内外引进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或团队, 一次给予若干资金支持, 对创新创业团队由科技主管部门进行一定时期的连续支持, 使创新创业人才落地生根, 依靠创业人才或团队催生新的产业。

组建物联网大学联盟, 构建多层次人才培育体系。鼓励辽宁省高校在电子信息、计算机、自动控制、软件等多学科领域的深度合作。以物联网大学联盟为基础, 鼓励各高校合作办学、联合攻克, 推动大学联盟与物联网企业、研究机构的产学研合作, 将高校基础理论培养与企业和研究机构的产业化应用实践相结合, 实施高端人才联合培养计划。并在物联网产业园区内建设物联网技术培训基地, 培养物联网产业所需技术工人。

引导和支持物联网企业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 支持采用期权、股权等方式吸引和稳定技术骨干和高级管理人员;严格落实辽宁省关于高级人才的各项优惠和奖励政策, 在创新创业启动资金、住房优惠、医疗保健、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方面继续创造条件, 为高层次人才在辽宁省创业创新营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六) 加大政策支持, 优化物联网产业发展环境

出台辽宁省关于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对产业和项目扶持重点、扶持资金、具体政策予以进一步细化和明确, 确保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和示范项目的推进。各市、区 (县) 依照全省物联网产业布局, 结合本地区产业和区域发展实际, 出台相应实施意见, 指导本地区物联网产业发展。

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加大土地等支持力度, 在符合用地标准和要求前提下, 优先安排物联网项目。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奖励, 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保障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大政府采购的支持力度, 把物联网相关产品和服务列入政府采购目录, 在试点工程和财政资金招投标项目中, 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本省产品和服务。

物联网发展路径刍议 篇6

1.1 物联网的内涵

物联网是以互联网、传统的电信网络为基础, 在其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延伸和扩展, 延伸到对需要物联网的物一定要能够实现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络。网络系统应具有自动化、自我反馈与智能控制的特点。物联网的发展主旨是互联网的应用扩展和应用创新, 物联网的发展精神是以用户体验为核心进行创新。

1.2 物联网的重要性

会计信息应该是具有预期性的研究, 重视物联网、利用物联网的新特征会给会计信息化带来新的发展。这样有利于会计信息范围的扩大, 不需要花费大量财力物力去了解事物的信息, 需要的信息可以实现随取随用, 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交流, 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加强企业供应链的管理, 可以降低会计核算的成本, 为会计信息发展带来活力。

2 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是不断进步的, 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对于新手, 能更全面地学习会计知识和会计做账能力, 其特征是繁杂、计算量大、财务体制不很完善的纯手工记账。第二阶段:会计的计算机辅助核算是一次飞跃, 会计信息处理方面, 一般都是集中处理, 人工干预较少, 自动化程度高,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手段的优化。我们过去的会计信息化也会随着这种获取信息方式的改变而改变, 要采取有力措施, 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创新是会计信息潜力的直接开发。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会计电算化的缺陷慢慢暴露出来。比如, 操作管理制度和系统维护制度的缺失, 许多会计软件缺乏操作日志记录, 数据的保存容易丢失, 会计信息化系统与其他系统协同不完善等。会计电算化越来越不能满足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 会计基本理论、方法和职能开始受到科技进步的冲击。第三阶段:发展到如今的会计信息化, 是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组合信息, 这是会计史上又一次质的飞跃。其特点相比之前现代信息技术有很大的改善。为信息的处理、传输做出更大的努力, 信息的及时性使得供给成本降低。在物联网条件下, 通过辨识物体、采集信息、认知设备, 再通过网络将信息传递出去。同时具有查询信息存储和管理网络等功能。能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 实现跨行业、跨系统的信息配合与共享, 物联网一定会发展到占据主导地位。

3 物联网条件下对会计信息化的影响分析

3.1 影响与确认数据源问题

物联网能够将企业的有形资产纳入到会计信息化的类别, 按照会计准则完成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完整的会计记录和活动报告类别, 有利于企业加强对有形资产的利用管理。实时处理会计信息系统, 在业务发生时就立即获取、使用和更新, 而不是像以前数据在业务发生或完成后才处理。因此, 物联网条件下会计信息化的数据具备及时性。将存有物品信息的RFID电子标签, 再到在产品、产成品入库、销售出库等其他环节中。这样的设备将能够自动识别数据, 分布在特定的位置和其相关联的信息提供给数据仓库中, 增强数据分析的价值。现有会计信息化中仍然需要会计人员要在很多环节中亲自完成。物联网条件下能让这些数据读取的运作不需要任何会计人员参加, 物联网条件下使得企业各个部门能轻松、及时地获取相应的数据信息, 从而保证数据的充分性和完整性。

3.2 影响与实现会计信息标准化

物联网能够实现生产过程的信息化, 有利于加强过程控制和成本控制。传统成本会计核算方法效率较低, 并且数据处理分析能力不足时对生产过程和产品成本很难清晰地反映出来;还有可能在数据转换过程中加大错误的风险, 影响财务报告分析的效率。在物联网环境下, 产品的每个生产过程都能被特定的感应设备清晰地采集, 记录到数据仓库的信息, 也会及时更新成本数据, 使生产成本计算变得清晰、严谨, 核算结果也更加科学、合理。这些数据经过特定的分析处理, 就会呈现给管理者多种形式, 保证效率和透明度, 改善信息的相关性, 增加财务信息可比性。为债权人、债务人、分析者等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便利, 不同的数据格式可以减少需要重复的条目, 并不会限制从公司的软件和信息系统部门的自动交换和提取的重要财务信息, 有利于提高信息提供者编制财务报表的效率, 控制经营风险, 优化业务流程。

3.3 影响会计信息系统的协同合作

物联网条件下有利于企业整合的协同效应, 促进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信息化的企业会有多个存在于信息技术业务的管理信息系统, 如会计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不同的信息系统有不同的采集信息的方式, 也有不同的信息采集类型, 每次需要使用数据就需要重新录入, 导入与导出的数据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很容易引起数据混乱与错误。甚至单位内部使用不同的财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不仅内部会计核算管理没有确切的定义, 也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既增加成本又浪费资源。物联网条件下在会计信息采集方面有很大的提升, 高度集成运行模式可以帮助企业实现较低的成本运营、高效的管理、简捷的维护。而且便于在企业与供应商、客户、银行、税务、会计师事务所等众多利益相关者之间始终保持数据链接, 增强企业会计信息化的统一性, 保证业务和财务系统的一致性、及时性, 实现业务与财务集成。

3.4 影响会计监管与决策

物联网的应势而生, 使得物联网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会计监管方式, 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会计信息系统, 产品库存数据中实时更新运输, 成品, 将信息传递到该产品的销售信息中, 经由无线通信网络, 使用全球定位系统技术跟踪, 来识别事物的项目的位置。即对产品供销环节的监控、对实物资产的监控、产品生产的监控等做出正确的判断。明确整个过程中的成本耗费, 有利于管理者掌握全面的成本信息, 做出正确的管理决策, 实现对业务和财务事项的自动控制, 减少或消除人为因素, 降低会计信息非故意失真的可能性。因此在物联网条件下业务混沌的现象能得到有效的防范, 从而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与合法性。还可以利用技术工具过行有效的监管, 促进物流过程的信息化。有利于实现促进企业内部信息的统一管理, 便于更好地控制数据流。相比以前的管理者只能看到企业所有物流数据资料的一小部分。在物联网条件下, 管理人员可以对包括其下属公司和各种商业问题的单位, 在运行整个决策, 执行和监督过程中实现真正全面的内部控制。

4 物联网条件下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路径研究

4.1 提高会计视野

解决会计信息视野的问题, 提高认识。思维要求是以会计管理的角度对会计政策会计信息进行开发。为能将物联网技术推广至会计信息领域, 加强对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 为其提供人才保障。为能促进在物联网条件下发挥网络技术的主导作用, 大力培养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知识的综合型高级人才, 积极做好有关于物联网技术的会计人员培训。使得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能够再一次得到飞跃。

4.2 物联网条件下强调集成观

集成目标是达到一定数量的资源共享, 成本数据从商业来源自动收集并获得财务数据。网络技术的整合, 不仅实现真正的处理, 也实现真正的一体化装置, 同时解决信息孤岛问题的发生。具有时效性, 降低信息供给成本。需要清楚物联网条件下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流程, 才会提升管理需求。这与会计信息化的进程直接相关, 也对信息水平有重大影响。

4.3 制订会计信息系统的优化方案

减少综合会计软件生成的会计信息孤岛问题在会计信息发展中有着重要的符号意义。认识物联网条件下会计信息及管理系统的数据流程, 成本核算需要的数据并进行采集, 系统整合并支持决策, 为了进行进一步开发的会计信息和优化方案, 明确管理系统才能知道会计信息的进一步发展。使企业采购、销售、金融和各部门中的决策, 确保源数据活动, 在同一个平台的实时信息中无缝连接各部门之间的具体活动和实时信息。信息直接关系到水平和过程的成功与否。这些对明确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制订会计信息系统的优化方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4.4 应用会计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水平

根据目前所用的或即将应用的会计信息系统体现的管理思想, 通过使用会计信息来提高物联网管理水平。为了防范风险, 通过法律、会计资料和会计准则, 采取有效措施、法规、机制和运作, 加强监督, 确保了管理职能的合理规范, 如在发展中出现信息安全问题, 拒绝服务, 信息披露, 篡改信息等方面, 均显示在会计信息上。积极推进物联网技术在会计范畴的应用, 就能为会计信息化的方案做出正确决策。

5 结语

物联网条件下为会计信息产生过程和管理提出要求, 扩大会计核算信息的范围, 同时适用现行的会计信息, 这将有助于促进企业的会计发展。研究物联网条件下的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路径与展望, 使其能在会计领域迅速应用, 提高整体效率, 促进会计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相信在将来不断探寻中必定能将这些物联网的特点在会计信息化过程中更好地消化与应用。

摘要:随着21世纪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会计信息化应势而生, 把会计信息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结合起来, “物联网”也渐渐为人们所知。在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历程研究基础上, 分析物联网条件下会计信息的重要性, 探讨物联网条件下会计信息化的影响, 提高会计视野、强调集成观等进行发展路径研究, 发挥其最大作用。

关键词:物联网,会计信息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惠, 洪辉.物联网时代会计信息化发展探析[J].财务与金融, 2012 (1) .

[2]刘广生, 马照丁.物联网视角下会计信息化发展路径与展望[J].财会月刊, 2011 (7) .

[3]陈秀芬.物联网技术下会计信息化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 (12) .

上一篇:平民化思考下一篇:构建知识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