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知识网络

2024-08-19

构建知识网络(精选12篇)

构建知识网络 篇1

摘要:数学高考知识点复习是一项复杂冗繁的系统工程, 其涵盖内容较多, 复习起来比较困难.怎样提高高考复习的高效性?总是困扰着许多高三数学老师的现实问题.本文就编织知识网络、构建高效复习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编织,知识网络,构建,高效复习

很多数学老师不愿意进行高考复习就是因为很难找到科学高效的复习策略, 致使复习效果事倍功半, 毫无功效.如何提高高考复习的高效性? 一直是困扰着很多高三数学老师的现实问题. 如果老师在复习课中能够引导学生将学过的知识重组、内化, 让学生学会绘出知识网络图. 通过网络结构图的构建, 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大大提高科学复习课的效率. 笔者对引导学生编织知识网络具有较深的研究, 下面提出几点建议, 希望对相关人士有所帮助.

一、知识联想, 网络构建

基础知识是数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高考所考查的数学能力以及数学思想都是建立在完整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的. 而“数学知识联想”就是一种不错的夯实数学基础知识的方法, 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联想, 就能够帮助他们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网络.

但是具体如何才能做到知识联想呢? 下面列举一个例子: 要想进行数学联想, 主要还是依靠一些重要的数学关键词来展开. 如“线面垂直”、“二次函数”、“数量积”等, 当遇到这些关键词时老师可以围绕这些词想出一些与之相关的“真命题”, 可以是定理、公式、定义等, 也可以是自己总结的知识规律, 将那些联想出来的知识点总结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知识网络. 以“线面垂直”为例, 我们可以称之为一个体系. 我们可以讨论它的定义、它的判定方法、它的性质及其推理等, 有些线面垂直在做平面角可以用的上, 在做斜线与平面的关系也可以用得上. 将这些相关知识都联系起来, 总结在一起就可以构成与线面垂直相关的知识网络, 对学生复习线面关系这部分基础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知识联想来构建知识网络, 是在一个小系统内复习基础知识的良好方法. 学生掌握了知识联想, 就可以独立的复习数学简单的基础知识.

二、题型训练, 网络强化

当学生构成网络知识之后, 要对自己所建立的知识网络进行强化. 所谓强化, 就是通过一些特殊题型或者典型的例题, 将所概括的知识以总结的形式再次在头脑中深化.

这部分的训练要放在习题课上, 老师通过选择一些典型的习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并对之前所总结的知识进行补充强化. 例如在复习圆锥曲线部分时, 老师就可以将那些庞杂的数学习题选择性的分享给学生们, 让他们自己去训练思考. 以双曲线为例, 在考察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时, 老师可以只给学生留下三种题型, 直线与椭圆相交、相离、相切这三类. 通过学生对这三种习题的训练, 学生可以将之前所总结的基础知识进行强化, 得出判断三种位置关系所需要的条件, 即根据两焦点与直线之间的距离之积的关系来判断两者相交、相离与相切. 如果双曲线的两个焦点到直线的距离之积大于b2, 那么直线与双曲线相离; 如果双曲线的两个焦点到直线的距离之积等于b2, 那么直线与双曲线相切; 如果双曲线的两个焦点到直线的距离之积小于b2, 那么直线与双曲线相交. 这就是根据题型训练总结出来的规律, 它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网络, 有利于学生面对各种复杂且有规律的题型.

题型训练这种教学方式, 不仅能够让学生熟悉一些典型的例题, 学会相应的解题方法, 还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网络的理解与强化.

三、讨论交流, 网络完善

知识网络的构建与完善可以在多方面下手, 从关键词、章节知识点、学生知识漏洞都可以, 众人拾柴火焰高, 学生们群策群力可以将知识网络不断的扩大与完善, 交流讨论就是完善知识网络的一种比较好的手段.

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起到查缺补漏的效果, 学生单独各自的学习不能整体的将全部知识细节把握清楚. 当学生们做完一次习题之后, 可以留给学生们一定的时间空隙, 让他们相互交流, 相互进步.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知道自己所建立的知识网络中存在的漏洞, 交流就是给他们机会去弥补、去完善自己的知识网络. 同样以直线与圆锥曲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为例, 某些同学可能很好的掌握了如何判断两者之间是相切的关系, 但是却对相离的理解很不透彻. 他就可以通过与同学交流与论述, 解开自己对相离关系的疑惑, 从而扩充自己的知识网络. 同样的道理, 另一名同学也可能在这一名同学中学到判断相切的一些技巧, 这是一种互利共赢的方式, 有利于学生完善各自的知识网络.

交流就是合作, 能够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网络. 也能够在紧张复习的高三课堂上带来一些活跃的气氛, 让学生的学习生活不再那么烦躁无趣.

四、思维导图, 网络规划

“思维导图”能够将复杂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形, 它也是一种新型的构建数学知识网络的一种独特的方法, 它可以将数学知识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有利于学生将知识进行规划与总结.

函数部分是高考必考内容之一, 学生会因为它的抽象而觉得函数无从下手. 其实函数并不难, 难的只是学生对它的理解.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函数这一核心词开始, 根据课本知识的连续性, 绘制“思维导图”. 并且在绘制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对比、理解不同的函数图像、解析式以及性质的区别与联系, 使学生在绘制过程中加深对函数知识的领悟, 从而形成自我的理解, 内化于心. 二次函数基本在高考中是必须出现的, 老师在引导学生画思维导图时, 要引起高度重视, 使学生认识到二次函数的重要性. 在导图的二次函数中, 要作出重点标记, 将那些容易出现的题型在导图中显现出来, 还要加上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例题. 只有这样有特色的导图, 才能够对学生将来再次复习有所帮助. 通过导图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地找到重点知识, 节省复习时间, 有效地推进高考复习的节奏.

思维导图, 也是一种规划. 它可以明确显示高考重点知识点以及相关题型, 是学生高效复习的一大助力.

五、知识迁移, 网络应用

知识迁移是一种数学能力, 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高考中的很多题型经常是之前没有出现过的, 但是它与我们平常所熟悉的一些题目有些类似, 其实这就是考查学生们的知识迁移能力. 学生能够做到学以致用, 那么面对这样的题目就不会犯愁.

例如, 当我们在复习等比数列的时候, 作为老师完全可以放手交给学生们自己来回顾知识点. 因为在复习等比数列之前, 老师一定引导过学生们复习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 而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具有很强的相似性. 在老师的帮助下, 学生们能够将等差数列的知识构成一个网络或者是思维导图, 那么学生就应该有相应的能力将等比数列同样以网络知识的形势再次复习. 这就是考研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时候, 也是对学生知识迁移的一种训练. 以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为例, 它与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有相同的定义, 只是求解的方法不同, 最后得出的求和公式也是不同的. 学生需要做的就是将那些“不同”以另一个网络的模式展示出来, 通过知识的对比, 能够加深学生对等差与等比数列的认识, 更加有利于学生高效有意义的复习, 老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知识迁移能够将知识网络扩大化, 也是网络知识的一种应用. 通过应用网络知识, 可以节省时间复习相似的知识, 加快数学复习的总步伐.

六、模拟训练, 网络实战

知识网络的构建以及完善等, 都是为了取得较好的高考成绩. 所以模拟训练也是十分重要的, 模拟训练是对网络知识的一种考查, 更是网络知识的实战.

模拟训练是高考前复习必不可少的环节, 它以高考常见题型为准则, 老师利用课堂时间来进行. 但是网络知识实战的模拟训练, 并不是平常的模拟考试. 这习题需要老师特别的选择, 习题所考查的内容应与网络知识有所关联. 考查内容可以是网络知识中的重点难点, 即“思维导图”中重点画出的部分, 也可以是网络知识中的易错易漏的知识点. 所以模拟习题需要老师多动脑筋, 将平时复习的一些重点都体现出来, 如函数的求极值问题、圆锥曲线的求表达式问题、排列组合中的“至少”问题等, 重点知识重点考察. 只有通过这样的网络知识实战才会对学生复习数学知识有所帮助, 这也是学生查缺补漏的大好机会.

模拟训练的目的不是考察之前复习网络知识的成果, 是对网络知识另一种的完善与巩固, 它的目标仍是让学生能够高效的复习数学知识点.

构建数学高效复习, 网络知识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方式手段. 对学生而言, 网络结构使知识更加清晰开阔有逻辑; 而对教师而言, 能够激发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能够有效提高复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黄忠玉.对高三数学复习课的再探究, 《数理化学习》, 2011 (03) .

[2]刘昌永.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谈如何备课[J].学苑教育, 2011 (23) .

[3]黄廷聪.利用导学案构建高中数学高效复习课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 2014 (13) .

构建知识网络 篇2

知识的.集成及应用是知识管理中的关键.概述了知识管理模型的组织和管理对象,探讨了基于本体实现知识关联及基于本体的医学知识网络模型的有关问题,讨论了医学知识网络模型的特点,指出构建医学知识网络模型用以解决知识集成与检索问题,对提高医院知识管理效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 者:司莹莹 李继宏 李炯 SI Ying-ying LI Ji-hong LI Jiong  作者单位:滨州医学院烟台校区卫生管理学院,山东烟台,264003 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英文刊名: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 ECONOMY 年,卷(期): 19(12) 分类号:G203 关键词:知识管理模型   医学知识网络模型   本体   知识关联   知识集成   知识检索  

梳理知识网络构建有效课堂 篇3

【关键词】 历史课堂 知识网络 有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5-089-02

0

一年一度的中考日益来临,我在课下与学生私下聊天时,很多九年级学生抱怨历史知识信息量实在太多难以真正记住全部历史知识,更何况历史知识点过于琐碎难以找到它们之间的有效联系点,记住一点过不了几天又忘干净了,感觉很无奈不是不想记住历史知识而是真难记忆啊!学生有这样那样的抱怨也是可以理解的,在这里我深入分析究其原因得出主要还是因为学生缺乏对历史知识的系统性掌握,往往采取简单的机械式记忆方式,形式单一学习起来枯燥无味以至于学生不愿意记忆历史知识点,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课堂效率。因此,我认为采取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快速梳理科学合理的知识网络,构建历史的有效课堂就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梳理知识网络构建有效的历史课堂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与大家共勉。

一、形象直观地梳理历史知识网络的列表法

这是历史复习中较常用的方法,通过同类事件的列表,基础知识一目了然,便于比较记忆。学生易于操作,提高了动手能力。通过列表,理清脉络,囊括知识,很受学生欢迎。我平时的历史复习中坚持用这一教学方法,试着尽量学习每一节课都要运用上取得了比较好效果。例如:在复习九年级世界史时,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列表归纳三次工业革命的发生背景,时间,主要标志、主要成就、意义以及共同影响等;列表归纳20世纪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变动的名称、原因和认识等;列表归纳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起止时间、开始的标志、主要战役、结果、性质、影响等。这些问题看似很琐碎,很零散,跨度大,但是学生学会用列表法就容易形成历史知识的结构化、系统化和网络化。

二、简单明了地梳理历史知识网络的图示法

图表优于文字,它形象具体,简洁明了,不需要更多的语言文字说明,使人一看便知。将图示法充分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去,能使学生学习效率大大提高,起到文字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它既可以形成知识的整体结构感,又可以加深对历史知识发展线索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要领,不断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抓住重要的历史知识点和主要线索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对历史知识的考查基础知识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在学习中抓住重要的历史知识点和主要线索显得特别重要,它主要包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重要制度的相关历史概念。例如学习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时候,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以下六个知识点进行快速构建知识网络:

①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1638年。

②革命开始的标志:1640年查理一世被迫召开议会。

③英国内战1642年~1648年,纳西比战役1645年。

④克伦威尔独裁统治时期担任“护国主”1649年~1660年。

⑤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1660年~1688年(查理二世复辟)。

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

通过这些重要知识点的快速梳理历史知识网络,学生掌握知识就变得容易多了。就能很好地把握整个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

四、加强历史知识点的纵向梳理,提高整合归纳能力

纵向梳理即指按照历史发展脉络把横向归纳好的知识点按照时间、逻辑的双重标准排列,形成历史发展脉络阶段图通过纵向比较发现事物发展的必然内在联系,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教学。例如:在复习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第一单元时,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本单元主题“侵略与反抗”出示整体学习目标:“近代中国是怎样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中国人民进行了哪些不屈的反抗斗争?”针对这一个“整体”问题,引导学生抓住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华民族的抗争这一基本线索纵向串联各阶段的“局部”历史知识,学生小组间经过互相探讨、总结。

五、加强历史的横向比较,揭示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

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历史网络体系中的“纬线”。历史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民族、军事、科技、文化等。而这些方面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这就使历史知识本身具有一种横向的网络结构。例如我在复习七年级下册隋唐单元时,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五方面对基础知识进行横向整理,并找出各部分知识与单元主题之间的内在联系。①政治上:隋唐通过大一统的实现、从贞观之治到武则天统治再到开元盛世、制度的革新,不仅造就了国家长久统一、政治较为清明而且为隋唐的繁盛提供了前提和保障;②经济上:通过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发达、商业的繁荣,为隋唐的繁盛奠定了经济基础;③民族、对外关系上:民族政策开明,民族关系融洽;对外政策开放,对外交往空前频繁,这一切都有力地促进了隋唐走向繁盛与多元;④文化上:世界领先,全面繁荣,兼收并蓄,是隋唐走向繁盛不可或缺的条件。这样,在单元的复习过程中,把握知识的相互联系,为以后中考前的专题复习作好了准备。

总之,把握以上几个环节通过“梳理知识网络构建有效的历史课堂”,充分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学习的高效率,使学生的历史成绩、学科综合能力等各个方面得到了稳步提升,学生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就为终身高效学习历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然教师在帮助学生建立历史学科的知识网络体系的过程中,要改变教学中重记忆轻理解、重结论轻过程的弊病,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加强历史知识的纵横内在联系,特别重视列表法和图示法在构建历史学科的知识网络中的灵活运用,按专题整合每册教材的知识网络,加强归类复习。

[ 参 考 文 献 ]

[1]邓涛.高效课堂的引导艺术[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以习题为中心构建知识网络 篇4

一、试题的选择

既然是以习题为中心构建知识网络, 那么习题的选择就应注重全面性和典型性。所选的习题不但应包含这一章的主要考点, 而且要涉及相关章节的其他知识, 研究这样的习题不仅有利于对本章知识的复习, 还便于进行相关内容的整合与综合。试题如下:

1. 右图为蛋白质合成的某个过程。

据图回答问题:

(1) 图中所合成多肽链的原料来自_________和________。

(2) 图示过程属于蛋白质合成

过程中的_________步骤, 该步骤发生在细胞的_____。

(3) 图中 (Ⅰ) 是____。按从左到右次序写出 (Ⅱ) ______内m RNA区段所对应的DNA碱基的排列顺序______。

2.1978年, 美国科学家利用工程技术, 将人类胰岛素基因拼接到大肠杆菌的DNA分子中, 然后通过大肠杆菌的繁殖, 生产出了人类胰岛素。请回答:

(1) 上述人类胰岛素的合成是在_______处进行的, 其决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m RNA的模板是由__________基因转录而成的。

(2) 合成的该胰岛素含51个氨基酸, 由2条多肽链组成, 那么决定它合成的基因中至少应含有碱基______个, 若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90, 该胰岛素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_______。

(3) 细菌DNA分子被“拼接”上或“切割”掉某个基因, 实际并不影响遗传信息的表达等功能, 这说明_____。

3. 中国青年科学家陈炬成功地把人的抗病毒干扰素基

因“嫁接”到烟草的DNA分子上, 使烟草获得了抗病毒的能力, 试分析回答:

(1) 人的基因之所以能接到植物DNA上, 原因是_____。

(2) 烟草有抗病毒能力, 这表明烟草体内产生了_________

;这个事实说明, 人和植物共同有一套_______, 蛋白质的合成方式____。从进化角度看说明_______。

二、课堂组织与网络构建

上课的时候, 我先让学生分组对所列的习题进行研究, 找出每道题所涉及的考点, 然后以抽签的形式让学生展示研究成果, 同时让学生在黑板上“画脑图”。 (注:“画脑图”出自《学习的革命》一书, 是一种运用图形、符号、字母、文字等各种手段画出思维图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右脑的功能, 提高学习与记忆的效果。) 下面是网络构建过程:

第一个同学展示后, 我和学生一起确定了本章知识网络的核心是“基因的表达”。要求学生在黑板上写出这个核心内容 (其他的学生在练习本上写) , 然后让学生把找到的考点分别写在核心内容周围的几个分枝上, 这样就初步建立了一个知识网络的框架。

接着让另外的小组展示他们对其他习题探究的结果, 也让学生分析其中的考点, 并把他们补充到脑图上。随后又让学生去联想题目上没有涉及但是与本章内容相关的其他考点, 并把他们补充到脑图上 (在画图的过程中注意进行知识的归纳与浓缩, 注意运用图形、符号等多种形式呈现知识信息) 。通过这样的训练, 学生就得到了一个以“基因的表达”为核心的知识网络图。如下图:

三、网络完善与应用

课后布置作业时对学生提出要求, 要求学生在做题时学习用脑图检索相关考点, 做题后注意补充新的考点。经过这样的训练, 学生不但获得了一个系统化的知识网络, 还培养了一种固定的解题思路, 需要的时候相关的知识会很快地从大脑中被提取出来, 知识才能真正被学生所驾驭。

关于构建英语知识框架建议 篇5

梳理知识结构、构建知识框架是较好的学习方法之一。初三阶段,学习内容既深又广,不以构建框架式的学习方法可能会事倍而功半,达不到好的效果。如何构建英语知识学习框架?

一、巧妙识记单词

理解每一课的重点词汇、词组,用专门的小本子按词性、词意分门别类,列成条目,可随身携带,利用零碎的时间看一遍,让单词解决在不经意中。

二、及时梳理知识点

把每课中的知识点梳理归纳成句型,找出典型句,专门背上几个典型句,碰到类似的句子,可套用典型句,举一反三,学英语实际上就是套用句型;

三、理清语法规则

构建知识网络 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A-

0031-02

初中生物教材的每一个章节都有定义、概念、实验原理等需要学生理解和记忆。然而,生物学科的课时比较少,教师授课时间有限,生物知识点多且零碎,学生在记忆和理解时感到比较困难。因此,只有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学生在学习时才能够融会贯通,便于理解和记忆。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所在的学校生物学科教师,经过两年的研究,探索出了利用“点、线、面”构建知识网络的策略,即在一节生物课里将知识依据其内在联系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结构,从而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一、将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构建知识网络

教师要在一个学期里完成人教版生物教学内容,常常需要在一节课里完成两个课时的教学任务。有的教师感到教学任务繁重,因此,在教学时常常采取“满堂灌”的形式,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缺乏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不利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地整合生物教学资源,构建“点、线、面”知识网络,有利于生物教学顺利开展。

(一)教师之间进行合作交流,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学校里的生物教师成立了生物备课小组,每周或每两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共同讨论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共享教学资源。每个学期开学初,生物备课小组会把一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平均分配给每一位教师,同时指定一位教师负责完成教学课件的制作。这样一来,每一位教师就有更多的时间备课和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等。教师完成集体备课后展开交流、讨论,并将讨论的结果通过教学课件呈现出来。这样,每一节课的教学信息量变大了,教学设计也变得更加完善。

(二)合理利用多媒体信息资源,多层次构建生物知识网络。在生物知识琐碎、繁多的情况下,教师单一地讲授不利于学生构建生物知识网络。美国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通过大量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的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多媒体课件通过展示图片、文字、声音、动画,能够将生物知识形象具体地呈现出来,还可以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呈现出来,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整合、迁移和应用,从而构建系统的、全面的生物知识网络。因此,在一节课里,教师在完成教学内容的讲授后,可以将剩余的时间交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全面构建生物知识网络,比起教师单一地讲授效果要好。

二、呈现教学主线,构建完整而系统的知识网络

心理学研究表明,记忆是有规律的,当需要记忆的知识过多时,会给记忆带来一定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有选择地进行记忆。生物课题组成员根据记忆规律的特点,在每一节课教学伊始,首先给学生呈现一节课的教学主线,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完成每一个教学任务后都要进行总结。这样,课堂教学始终围绕教学主线展开,将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以提纲挈领的方式呈现出来,然后再把知识点串联成网,构建出完整而系统的知识网络。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地记忆知识网络中的重点知识,促进学生的记忆。

(一)呈现教学主线,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在教学生物时,教师可以将一节课里所要学习的内容和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告诉学生。学生只有知道自己要学什么,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以教学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神经系统的组成》一课为例,教学伊始,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这节课的4条学习主线:(1)描述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2)区别大脑、小脑、脑干、脊髓的主要功能。(3)认识神经元的结构。(4)辨别神经纤维、神经末梢、神经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构建知识网络。记忆规律表明,刺激强烈能够激发学习的兴趣,使人感受突出,从而使记忆得到强化。在一节生物课里,学习内容涉及定义概念、实验、基本知识等,学习信息量比较大。新课程理念倡导生物学习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展示。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课前要熟悉教材,遇到重点、难点、考点时要提醒学生记忆,做到教学重点突出,从而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师生合作进行总结,呈现知识网络。新课程理念倡导师生共同交流,共同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做虽然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表达能力,但是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从而导致教师无法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生物备课小组成员采用归纳法进行总结,与学生合作完成对学习内容的总结。归纳法是一种从分散到集中的思维方法,是将分散的知识归纳成为一个整体,使知识层次关系变得简洁明了。具体做法是:在教学结束时,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呈现需要总结的知识内容,展示一节课的教学主线,然后将每一个知识点一一填补进去。这样一来,无论多么琐碎的知识,都能够构建成为一个系统而完整的知识网络。比如,教师在完成《神经系统的组成》一课的教学后,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如下内容:

三、勾画知识点,让记忆落到实处

一节课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也比较零散,采用纲要记忆法进行记忆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将每一个知识点的中心词、关键词、常考词逐一标注出来,然后将知识点作为纲要进行记忆。下面,以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课文《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为例进行说明。

(一)圈出中心词、关键词、常考词。本节课的基本概念有“反射”“反射弧”“简单反射”“复杂反射”“人类特有的反射”,这些概念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出来,然后将中心词、关键词、常考词分别标注出来。比如,对“反射”这一概念进行如下标注:

人体通过[神经系统] ,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就叫[反射] 。

(二)在实验步骤中圈出中心词、常考词。本节课的实验有“膝跳反射”,实验内容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然后将中心词、常考词标注出来。如下所示:

[膝跳反射]

要求:尝试做膝跳反射实验,举例说明什么是反射。

步骤:两个学生为一组,二人轮流操作。

1.一个学生作为受试者坐在椅子上,一条腿着地,另一条腿自然地搭在上面。

2.一个学生用手掌内侧的边缘迅速叩击受试同学上面那条腿膝盖下面的韧带,同时观察腿部有什么反应?

实验现象:大腿肌肉迅速收缩,促使小腿突然抬起。

构建知识网络 篇7

伴随知识经济的到来,在知识管理理论基础上提出的知识创新联盟是利用外部资源、共享并创造知识、获得组织发展所必需的竞争优势的战略性网络组织模式,是提高合作组织动态能力的价值体系。由于目前这一方面的研究比较缺乏,尚无一个统一完整的概念,因而本文对知识创新联盟的涵义做了如下理解:

(1)知识创新联盟是由具有决策能力的活性结点,及结点之间的合作联结方式、信息沟通方式构成的具有网络结构的整体系统。

(2)结点之间的联系,各结点内的运作机制、整个网络组织运作、管理与创新机制,以及共同遵守的网络组织协议均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知识创新联盟的运作成效[1]。

(3)延伸组织知识管理范围。知识管理不应该被限定于只对组织内部知识资源进行管理,更应该对组织外部各利益群体、组织机构、政府机关所拥有的一系列与组织运作所需的知识资源加强管理,并将其融入到知识创新联盟中。

(4)有效实现组织战略目标[2]。组织之间相互合作,共同构建知识创新联盟,其目的是通过知识的共享与创新,获取组织发展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最终实现组织战略目标。

然而,知识创新联盟的有效运作需要建立一个公开性、强有力的、统一信息化的合作通信系统,集合所有参与该网络运作的成员组织,为实现知识的共享与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和合作环境,配合显性知识的准确、即时性传递[3,4];并为满足专家隐性知识的共享,提供实现各种实际交流的手段工具[5]。

基于这一出发点,知识创新联盟构建过程中有必要考虑建设并开发一个能实现上述目标的网络合作通信系统,即知识网络平台。

2 知识网络平台的体系结构

隐性知识是一种非结构化的个人知识,需要提供一定的工具和机制帮助促进用户交流和共享这些知识[6]。该知识平台能够为员工提供突破时空限制的知识交流的环境,使联盟企业成员在“你问我答”中实现知识的共享。系统不仅保存交流所形成的文档,还能捕捉交流和互动的线索,保留知识的语境[7]。此外,考虑到知识推送及交流的其他现存工具如Email、newsgroup等,该知识交流平台的设计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可继承性以及与其他知识管理工具软件的兼容性。

传统的软件系统因大多采用的C/S结构,所以已经难以满足现实的需求;而B/S结构可以通过借助网络技术,更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更加普及易用,因此采用了B/S模式来构建隐性知识交流共享平台。系统开发工具采用了JSP+Java Beans+Servlet,并配以Java Applet实现,平台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知识网络平台的主要功能和特点如下:(1)在客户端允许用户在网站上进行线程化的讨论。(2)允许用户在交流的同时粘贴附件,丰富了隐性知识交流的内容。(3)中英文搜索可以快速为用户定位到自己关注的主题,搜索使用了apache提供的lucene搜索引擎,lucene是一个纯Java的高性能的全文搜索引擎[8]。(4)提供在线实时交流,用户可以召开电子会议,在线讨论和解决问题。(5)使用手机短信、Email支持知识推送功能。(6)建立了完善的激励机制,例如采用领域专家积分制、隐性知识著作权等激励形式,使它们更加具有可操作性。(7)知识专家地图功能,为根据专家积分情况评出的专家建立知识地图节点,节点的属性包括了专家的联系方式、知识结构、成功案例以及专家对自己各知识领域的自评价(满分是10分),用户可通过关键词对知识地图中的专家进行查询[9]。(8)平台采用缓冲机制,可以承受大访问量,同时能保持快速反应。(9)平台的客户端与管理端分离,保证了平台良好的定制和可扩展性。(10)清晰的权限机制为平台基于角色的管理提供了有力保证。

3 基于知识网络平台的协同知识创新系统的构建

协同知识创新系统主要由虚拟主题交流区、虚拟综合交流区、主题交流区智能代理、客户智能代理这几部分构成,其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1)虚拟主题交流区。模拟多人合作中就某一主题开展“交流”的虚拟空间,是容纳和管理某组分类知识的中心。其主要任务是维护交流区之中的知识、信息的动态流通和交互[10]。虚拟主题交流区实质是具有一定方法的碰撞区,其主要功能是添加、删除、修改其中的知识元,记录和维护知识元的“碰撞”。

(2)虚拟综合交流区。虚拟综合交流区是全部知识信息综合汇集的虚拟空间。其主要任务是维护虚拟主题交流区的操作,如建立、修改、删除虚拟主题交流区,负责不同虚拟主题交流区之间的通信等[11]。

(3)主题交流区智能代理。智能代理负责向虚拟主题交流区提供丰富多样的信息和知识。每个主题交流区都有至少一个自治体代理。自治体主动地从Internet或者多种信息数据库系统或者在线用户提供的知识中搜索到与本主题交流区中“交流”的主题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提取,封装,发送等过程,将信息传送至交流厅中[12]。每个智能体都由智能体控制中心,通过消息机制进行控制。智能体控制中心主要负责控制每个自治体的启动和中止等活动。

(4)客户智能代理。每个客户都有一个智能体,负责发送、接收客户提供的查询需求数据和信息共享数据,并对这些信息和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存储等管理工作。客户智能代理还与交流区代理中心通信,代理用户指导知识的分类、检索、获取。不同身份的客户,享有不同的等级的信息共享、获取、支配权限。

协同知识创新系统充分体现了人人交互、人机交互、机机交互中“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它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工作环境,即虚拟知识网络的工作环境,如图3所示。

参与网络协作、知识交流的用户,不仅是知识资源的共享者,又是信息、知识的提供者。由他们参与对知识的识别、获取、提炼后,所获取的信息就形成了一个拥有丰富信息和知识的虚拟知识网络。在这样的环境中,与学习、设计、制造等过程有关的全部信息,都均等地分布在虚拟的知识网络中,任何参与其中的人员都可以直接获取知识。同时,知识创新人员又可以通过相关信息和知识的来源,直接与相关知识创新人员进行交流。本文研究的协同知识创新系统有助于提高企业新产品的设计和开发等创新能力,促进企业全面的技术改造和升级,使企业更加适应市场,拥有更大的活力和应变力。

4 结语

随着现代科技综合性的大大加强,跨行业、跨学科的技术渗透与扩散加速,致使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在与其产品相关的各个技术领域里全面领先。企业研发需要一个规模更大的、更加多样化的知识网络。然而,知识创新系统的有效运作需要建立一个公开、强有力、统一信息化的知识网络,集合所有参与该网络运作的成员组织,为实现知识的共享与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和合作环境,配合显性知识的准确、即时性传递;并为满足专家隐性知识的共享,提供实现各种交流的平台。因而研究基于知识网络平台的协同知识创新系统构建是十分必要的。基于知识网络平台的协同知识创新系统,是把知识网络中的专家、互联网、信息数据库等多种知识、信息来源综合集成起来,利用信息采集、检索、碰撞等技术,实现知识获取、知识交互、知识存储、知识挖掘,从而辅助知识网络中的各企业建立一个自由开放的虚拟知识网络环境。

摘要:协同知识创新系统,是辅助知识网络成员实现知识的获取、存储和创新的虚拟知识网络环境。针对该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定性研究阶段的现状,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分类技术及智能协作技术,对协同知识创新系统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讨论。设计了知识网络平台体系结构,构建了基于知识网络的协同知识创新系统体系架构,并依此设计了协同知识创新系统的虚拟知识网络工作环境。

关键词:知识管理,信息管理,知识网络平台,创新联盟,协同知识创新

参考文献

[1]HALL R,ANDRIANI P.Managing knowledge for innovation[J].Long Range Planning,2002,35(1):29-48.

[2]MIREILLE Merx-Chermin,WIM J N.Factors influencing knowledge creation and innovation in an organization[J].Journal of European Industrial Training,2005,29(2):135-147.

[3]ANJA S,MARTIN H.Knowledge creation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rojects[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6,32(2):210-236.

[4]MARSHALL V A.The state of network organization:a survey inthree frameworks[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Computing,2003,7(3):50-55.

[5]BHATT G D.Organizing knowledge in the knowledge development cycle[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0,4(1):15-26.

[6]KOSKINEN K U,VANHARANTA H.The role of tacit knowledge in innovation processes of small technology compan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2,80(1):57-64.

[7]WINTER S.Understanding dynamic capabiliti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10):991-995.

[8]SHEN Jau-Ji,CHANG Chin-Chen.Combined association rules for dealing with missing values[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2007,33(4):468-480.

[9]ANDREAS P.Innovation networks in economics[J].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2,5(3):152-163.

[10]PAUL H.Political knowledge and electoral participation in the netherlands:comparisons with the canadian case[J].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2006,27(2):137-166.

[11]JENNIFER O.Knowledge use in social work practice[J].Journal of Social Work,2006,6(3):221-237.

生物复习中关于知识网络的构建 篇8

一、什么是知识网络

知识网络是人们在学习和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通过多维度的联系所构成的开放性知识系统。一般认为,知识网络有三个重要特点:一是系统的整体性。在网络中的知识不是一盘散沙,而是一个相互间具有清晰逻辑关系的整体,其中的每个知识点都有特定的位置,从而使大脑对知识的提取、应用变得较为容易。二是联系的多维性。即每个知识点都可以通过不同的联线与其他多个知识点相联系。三是网络的开放性。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新的知识源源不断地补充到原来的网络中,使网络中的知识点不断增加,知识点间的联系更广泛、更优化。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所学的知识构建成知识网络,将有助于他们扎实地掌握各个知识点,有助于他们在解决问题时能快速、准确地提取到有关的知识,并有助于他们形成学科能力。因此,我们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的方法,使学生学会把所学的生物学概念、原理、规律、方法等知识按一定的方法和程序构建成知识网络。

二、复习时如何构建知识网络

在高三生物复习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整合,构建学科内、学科间的知识网络,通过对比、交叉、串联、图线或表格等方式,建立知识间的“宏观”联系,使知识结构化、网络化。下面以如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为例,谈谈一些具体的做法。

在“光合作用”第一节复习了有关基础知识后,提出在生产实践中有哪些途径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以解决当前世界出现的粮食危机?随后与学生一起分析,得出应该从四个方面进行考虑:光合作用效率与时间、光照面积、科学管理及改良品种。按教室的四组位置每个小组挑选一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求每位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和思考,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完成一方面所需的所有学过的知识。由各个小组派代表来汇报自己小组的成果,随后其他小组可以进行提问和补充,在学生提问完成后,教师可以对学生未提到或注意到的地方进行着重解释。当四组学生完成了相互提问之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在黑板上呈现以“提高农作物产量”为主题的知识网络,如下图:

本节内容采用“提出任务—学生小组学习—师生共同总结归纳”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采用这种形式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纠正、完善和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了课堂的复习效率,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的成果和相互提问过程中,学生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构建知识网络复习法

知识网络复习法关键是引导学生一起编写具有网络特点的复习教学提纲,过程中要坚持三个原则:(1)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2)重视教材的系统性,以一定的课型为载体,把各章节的关键词进行贯穿,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使知识和能力同步发展。

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途径是多样的。在许多教学辅导用书中也有归纳好的知识结构。但要将这些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网络的构建。以下为几种常用的方法:

1. 核心辐射法

抓住一个核心的知识内容,然后围绕这个核心知识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联系,使之形成由点到面的知识结构。这个核心的内容可以是一个概念、一个原理、一个图解、一个实例。例如,光合作用的相关内容,可抓住课本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来构建。如光合作用需要光,主要吸收的是什么光?怎么设计实验证明?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光的强度,光照时间,光质)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不同光谱的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又如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的结构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成分包括哪些?这些成分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这种分布与功能怎么联系?只有叶绿体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吗?还有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等问题。围绕图解联系相关的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2. 穿线成珠法

以某一生理过程或现象为线,把相关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知识链,这也是形成知识结构的一种重要方法。例如,氮是生物体中蛋白质的重要成分,以“大气中的氮气→植物体中氮→人体中氮→尿素排出体外”为线条,可贯穿、联结相关的内容,比如大气中的氮气被转化为植物体可以吸收的氮的过程有哪些?植物体内合成蛋白质场所在哪儿?过程是怎么样的?合成的蛋白质类型受什么控制?人体吸收的氨基酸在人体有哪些变化过程?最终以什么途径形成尿素?形成的尿素是通过什么途径被排出体外的等等。这样,把生物固氮、植物体对矿质离子的吸收和运输、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蛋白质代谢、自然界中氮循环等知识都串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知识链。

3. 归类比较法

将分散的知识进行归类,将类似的知识进行比较,也是形成知识结构的重要方法。例如,植物育种的知识分布在必修和选修教材中,复习时可将它们整理在一起。即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植物细胞杂交育种、动物细胞克隆育种、转基因育种等育种方法的原理、处理方法、主要优点等可以罗列一张表格中进行比较,联系农业操作实践,巩固已有知识。

4. 树形拓展法

根据一定的规律按顺序将主要的概念连成主线(树干),然后对主线上各点进行衍射,把其余的知识点放在主线上各点所引出的支线(树枝)上。例如,我们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可将生物研究的多个层次水平排序,形成一条主线:元素—化合物—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然后对线上各个点进行衍射,即可得到一个树形知识网络。

构建生物知识网络结构的方法还有:检索表法(如遗传病的判断)、热点归纳法(如生物技术的进展)、层层展开法(如无土栽培)等,在此不加赘述。在构建知识网络时,同样的知识内容,可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养成构建知识网络的良好习惯,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加工构建出各种可以运用的知识网络。

高三复习时教师应在统观知识全局、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系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本质的东西,进行知识迁移,尽可能将反映知识间内在联系及异同的“骨架”和精髓提炼出来,将相关知识串联成“知识链”,再将知识衍射开去形成“知识网”,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加强和巩固对知识的理解,并及时解决有疑问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自己构建一些知识网络,学生变课本知识为自己的学问,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赖倏冬.讨论式学习在高三生物学复习教学中的应用[J].生物学教学, 2004, (11) .

[2]肖邦国.从2004年高考试题谈2005年生物高考复习[J].中学生物教学, 2004, (12) .

构建知识网络 篇9

“知识网络”的生物学依据, 面对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 不难让我们想到蜘蛛织的网络, 蜘蛛是依靠自己所织的网去捕获食物的。学生依靠知识网络同样为了获取知识信息。生物学研究表明, 蜘蛛可以通过自己编织的网感知外来的事物, 捕获食物。那么, 我们在政治教学过程中, 是否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织这个网络呢, 是否也该让学生自己去织这个网络呢?是否也该让他们用他们自己织的网络去捕获知识呢?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 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换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活动过程, 成为科学知识内化为学生精神财富的过程。因此, 让学生自己尝试去构建知识网络有它的理论基础和可行性。

学生去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是一个自己主动学习、主动读书、吸收知识的过程, 也是汲取、选择、储存、重组的心里内化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构建知识网络, 让他们做建造“知识大厦”的工程师, 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 也是对学生“如何培养构建知识”的技能的培养, 这不但符合新课改的理念, 也能更好的顺应新课改的潮流。从我们温州研修班《思想政治》课老师去东北师大等地调研带来的经验, 也告诉我们, 构建知识网络对学生的学习意义重大。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率。

知识网络指的是知识的内在联系, 形成学科知识点、线、面、体的系统化, 进而掌握学科知识结构的学习方法。我们从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 在授完每一框题的课以后, 应该帮学生构建学科内每一框的知识网络, 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清思路, 掌握框题的脉络, 了解其内在的知识结构, 知道其内在知识之间的联系, 构建学生认知的整体观和大局观。例如:高一《思想政治》 (上) 的《影响价格的因素》, 我们就用这样简单的方法构建:

这样就在学生的脑海里有了知识框架, 容易查漏补缺, 学生学习也比较轻松, 鼓励学生自己去构建, 效果会更佳,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率。知识点也容易掌握, 容易提取, 对运用知识和应对考试非常有利, 尤其对复习考试, 效果更好、意义更大。

二、有利于掌握和巩固基础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对于一个知识点 (或者考点) , 同样要让学生来构建, 比如知识点《我国的分配制度》, 可以这样构建:

这种方式很简单, 也非常实用, 效果很好, 可以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在这基础上发挥, 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来了, 而且做得很好, 极大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学生掌握了知识结构以后, 不仅能巩固基础知识, 还能挖掘出新的知识, 去寻找相关的知识, 扩展新知识, 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升华。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水平和能力。

对于整个课本知识, 学的知识点多了, 学生容易模糊, 容易混乱, 更需要告诉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可以简单点, 可以采用提纲式、网络式等, 这样学生的思路清晰了, 条理清楚了, 知识点把握系统化了, 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水平和能力。针对高一上学期的《思想政治》学科, 我根据课本的结构, 把知识框架示范给学生, 然后让学生自己去独立完成, 构建知识网络, 学生做得各有千秋, 各有特色, 富有创意和想象, 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高一《思想政治》 (上) 我是根据课本知识条目, 设计一个基本知识框架 (下图) , 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个框架展开, 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

有了自己的知识框架以后, 学生学习就不觉得耐烦了, 尤其是复习课, 能化繁为简, 融会贯通, 也会使学生认识到哪部分知识的欠缺, 从而做到查漏补缺, 在查漏补缺中巩固提高, 从而形成系统化、网络化的知识结构, 有利于学生对传授的知识进行归纳、概括和总结能力的提高, 是一种既普通、实用, 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在的《思想政治》课教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用事实印证原理, 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所以学生应该注意对知识进行整理加工, 如清理系统, 整理结构, 总结规律, 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样才会加深理解, 加强记忆。尤其是高三学生, 一定要把机械记忆的知识变成对知识的整理加工。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 学生思路不清, 就不可能调动已经学过的知识, 在解答问题时会出现思维线索短路, 系统性不够, 被于应战, 答非所问。构建知识网络, 把横向和纵向的知识点联系起来, 将错综复杂的知识由点穿成线, 由线连成面, 由面形成体, 将课、单元、专题、学科内知识、甚至把文科综合知识形成整体知识网络, 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立体辨证的思维方式的培养, 抛弃死记硬背, 提高学生分析运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课堂实效, 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五、有利于提高高考文科综合水平。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 要适应高考要求, 要政史地综合, 政史地是一家, 必须做到三课通力合作, 回顾近几年浙江省高考文科综合测试的社会反响, 难!学生分数低, 温州的文科综合考试水平更不容乐观。究其原因, 有多方面的因素, 其中教师是重要因素:一是学科教学, 往往是深度有余, 广度不足;二是竞争有余, 而合作不够。专家呼吁文科综合的通识教育, 树立文科综合通识教育理念, 加强协助、信息交流, 资源共享, 提升治教能力, 从而提高文科综合教学水平。

针对高考, 政治学科要以热点带动知识点, 进行专题复习, 重在提高重组整合知识的能力, 以及灵活运用、综合分析, 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整合知识结构, 构建知识体系, 突出主干知识和基础核心知识的内在联系, 联系实际, 关注热点, 把握重点。

历史学科要理清事件发生的时间、时代背景、原因、条件, 发展过程, 事件性质, 产生的结果和影响, 构成整体的知识网络和体系, 学生在知识网络中就能够思落清晰, 主次分明, 取舍自如, 左右逢源, 游刃有余, 不会答非所问, 取得优异的成绩。

地理知识领域广阔, 联系广泛, 涉及方方面面, 必须注重地形地貌、河流、山脉、气候、洋流、交通、资源、人文景观、风俗习惯的整合, 通过空间 (横向) 和时间 (纵向) 等构建联系的脉络, 进而构成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去构建、鼓励学生构建, 科学备考, 提高效率。

在文科综合中, 政治、历史与人文地理同属人文社会科学, 都着眼于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高中文科综合教学的各门学科是相互关联的, 任何政治现象、政治事件的发生, 都与一定历史背景相联系, 也离不开地理空间;而任何历史现象、历史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中, 任何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理解与把握都需要用政治观点、政治原理去观察和分析;同样, 任何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也都与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

人类社会现象是由地缘、事实、意识三个维向构成的, 通常情况下, 地理从空间 (地缘) , 历史从时间 (事实) , 政治从意识, 三者共同构建起人文社会科学的教材知识体系, 这就需要我们教学生构建文综知识网络。 (如图)

学生在文综高考测试中屡屡不在状态, 答题牛头不对马嘴, 答非所问, 主次不分, 思维混乱, 重要原因就是复习时没有对文综的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 形成知识体系。知识系统化最有效的方式是用:知识点形成网络, 把文综的知识点、知识点之间的连接点、连接点上繁衍出来的生长点形成体系, 构成网络。从知识点到连接点再到生长点, 形成一个解读、提取信息, 调动、运用知识, 重新整合的思维过程。如可以用地理的教材图表、图册, 自编图表等形式, 从地理学科知识, 拓展到历史、政治学科知识。

要在政史地宏观知识框架下, 引导学生立足某学科知识, 反思其他学科知识, 开拓思维空间, 找出联系点。这个“点”, 多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这个“点”往往也正是跨学科综合测试的“点”。因此, 我们还要指导学生运用辨证思维和发散思维, 善于捕捉和把握跨学科知识的结合点。

如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经济生活》里的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基本原则、经济政治集团;《历史II》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合组织为例, 世界贸易组织 (WTO) 的由来和发展, 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地理III》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主要区域经济组织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东盟、欧盟等) 。

利用政史地一体化知识, 提升学生多元思维, 拓宽思维空间, 提升思维品质, 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提高整合文科综合知识的能力。学生能在高考中以不变应万变, 答题思路清晰, 有条不紊, 既全面, 又突出重点, 取得高效率, 获得优异的成绩。

构建知识网络 篇10

一、构建知识模块

构建知识模块重在全面,模块内容包括以下两种:

1. 基本概念、规律知识模块

例1: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描述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理量共有5个,分别是初速度v0、末速度v、加速度a、运动时间t、位移x。

教材中的三个基本公式为:

基于教材内容,总结出另外两个表达式:

每个表达式都相应缺少一个物理量,教师应教会学生根据实际问题来选择合适的公式。

例2:平抛运动

对于平抛运动,教师要交代清楚以下内容:

(1)平抛运动定义。

(2)平抛运动条件。

(3)平抛运动性质。

(4)平抛运动处理方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根据初速度和受力方向,可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写出分运动的速度、加速度和位移表达式。

(5)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速度与合位移的大小,同时表示出两矢量方向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6)推导轨迹方程。

(7)运动时间的两种求法:高度有限制,用竖直方向分运动求时间;宽度有限制,用水平方向分运动求时间。

(8)高度一定,求水平射程决定因素。

(9)高度一定,求落地速度决定因素。

(10)平抛运动中,速度变化量的大小和方向。

(11)证明平抛运动任意时刻的瞬时速度的反向延长线一定通过此时水平分位移的中点。

(12)光滑斜面上的类平抛运动。

2. 有代表性的问题

例3:连接体问题

如图1所示,物体A和B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相互接触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对物体A施以水平推力F,则物体A对物体B的作用力等于( )。

对于该题的改编,有以下几种条件的变化:

(1)接触面粗糙,摩擦因数为μ,求NAB。

(2)接触面粗糙,m1的摩擦因数为μ1,m2的摩擦因数为μ2,求NAB。

(3)水平面变斜面,斜面光滑,倾角为θ(见图2),求NAB。

(4)斜面粗糙,摩擦因数为μ,倾角为θ,求NAB。图2

(5)斜面粗糙,m1的摩擦因数为μ1,m2的摩擦因数为μ2,斜面倾角为θ,求NAB。

(6)斜面光滑,倾角为θ,推力F水平(见图3),求NAB。

(7)斜面粗糙,摩擦因数为μ,倾角为θ,推力F水平,求NAB。

(8)斜面粗糙,m1的摩擦因数为μ1,m2的摩擦因数为μ2,斜面倾角为θ,推力F水平,求NAB。

如此引导教学,既锻炼了学生受力分析、正交分解、列平衡方程和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求解的能力,又让学生意识到了“同一接触面上还有摩擦因数不相同的情况存在”。

例4:在《牛顿运动定律》一章讲授传送带问题

(1)传送带水平,如图4所示。

1物块轻放在传送带上,传送带顺时针转动时:若传送带过短,则物块全程加速直到传送带右端;若传送带足够长,物块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与传送带相同后,做匀速直线运动直到传送带右端。

2物块以一定初速度从传送带左端向右冲上传送带,传送带逆时针转动时:物块可能一直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可能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与传送带相同后,做匀速直线运动;可能一直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3传送带和物块都从静止开始,传送带有恒定加速度a,使传送带从静止开始顺时针加速转动,摩擦因数为μ:若a<μg,物块相对传送带静止;若a>μg,物块和传送带间有相对位移。

(2)传送带倾斜,物块轻放于传送带上某点,如图5所示。

1传送带逆时针转动时:若μ≥tanθ,传送带不够长,则物块一直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传送带足够长,则物块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增加到与传送带相同后,做匀速直线运动;若μ<tanθ,传送带足够长,物块会先做加速度较大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增加到与传送带相同后,做加速度较小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传送带顺时针转动时:若μ=tanθ,物块静止;若μ<tanθ,物块加速下滑;若μ>tanθ,当物块距传送带上端较近时,物块会一直加速上滑,当物块距传送带上端较远时,物块先加速上滑,速度增加到等于传送带速度后,做匀速直线运动到传送带上端。

上述每种不同的运动状态变化,可以延伸出各种各样的物理问题以供学生分析、研究和总结。那么,传送带这一物理模型也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模块了。

二、将各部分知识模块串联成大大小小的网络

1. 利用思维导图表现模块间的关联性

如图6所示,知识内容覆盖面虽广,但表述笼统。

2. 利用表格进行有针对性的对比(表1)

3. 只专注于两个模块间的关联性

(1)用新模块知识解释旧模块知识。用v-t图像中的面积(见图7)解释例1中三个位移公式。

(2)用新模块知识改编旧模块知识。学完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1第一章《电场》知识后,例3中的外力F可以尝试用电场力代替。

(3)用新模块知识拓展旧模块知识。学完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曲线运动》知识后,就应认识到物块冲出传送带后可以做平抛运动;学完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知识后,就要思考出物块在传送带上相对滑动时所产生的热量。

构建知识模块的过程其实就是形成知识网络的过程,当把网络思想渗入模块构建的过程中时,模块的建立才会更加完整、更加全面。

构建知识网络 篇11

在笔者的多年实践中,让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形式进行科学课程的预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与陶行知的“智育,重在自学”思想相吻合。陶行知创建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科学的大教育观,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教育学说,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理论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我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时,采用思维导图形式进行科学课的预习,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思维导图在科学课预习时的基本制作步骤

思维导图有四个基本的特征:重要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 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向四周放射;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者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因此思维导图在表现形式上是树状结构。

1、全面了解单元知识结构

小学科学教材主要是以单元形式进行编排,每个单元都7-8课时围绕一个大的主题。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知识结构图的形式,进行制作“思维导图”。

在让学生制作“思维导图”前,教师可先与学生一起绘制一张单元知识结构图。每个单元的知识点之间既存在纵向的联系,也存在横向的联系。知识领域中的各个知识点之间的也有内在联系。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梳理知识点,并绘制结构图,将有助于学生的识记、理解和应用。因此,通过绘制相关内容的知识结构图,既可以深入的分析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另一方面,借助于教师所呈现的知识结构图,学习者能够比较清晰地、全面地、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的整体结构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了解某一知识点在整个知识结构中的位置及与其它知识的关系。

2、查找关键词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东尼·博赞在研究大脑的力量和潜能过程中,发现伟大的艺术家达·芬奇在他的笔记中使用了许多图画、代号和连线。他意识到,这正是达芬奇拥有超级头脑的秘密所在。“思维导图”主要采用线条、符号、关键词和图像等形式展示。因此,查找关键词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把握关键词,有个窍门,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刚刚会说话的孩子,惜字如金,例:妈妈请给我拿个球。八个字,孩子通常怎么说:妈,球。运用这一原理,我们把这个单元里的每课都找出2-5个关键词就不是难事了。而制作“思维导图”只需要围绕这些关键词,用让别人最容易看懂的方式,通过图和文字进行扩展。如果再加上色彩,那这个知识点将更加让人印象深刻。而这样的方式,可以把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它与我们大脑处理事物的自然方式相吻合。

3、绘制关键图

一图抵千言。因此,我们在制作“思维导图”时,增加些有色彩的关键图,显得十分重要。而绘画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技能,不是说只有有天分的人才能画,任何人经过一定练习,都完全可以用图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的,也许我们刚开始的时候画得很不像,但如果它成为我们的习惯之后,我们就会越画越好。

对于学生而言,图像和颜色的吸引力远远大于文字。“思维导图”通过图画的方式引导思考,在表现形式上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提高复习效率。其次,人类的思维原本就是呈树状发散结构,“思维导图”就是将人类的这种思维轨迹再现出来。通过“思维导图”的训练,学生会迅速在不同思维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甚至产生一种思维的跳跃,将原本不太可能联系起来的东西进行创造性的连接。这无形中锻炼了思维,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超出常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用思维导图让学生从宏观角度去审视教材的编排

1、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

我们知道放射性思考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符码(左脑负责)食物、香气、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右脑负责)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而这些关节的连结可以视为学生的个人数据库。

2、小学科学教材编排特点。

目前小学科学教材每册四单元,三四年级每单元7课,五六年级单元8课。从分类上来说,总共分为三大版块,分别是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和宇宙。

(1)物质世界是小学科学学习的重点,共有17个单元,占了约53%,这和物质世界的内容离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很近以及小学生的接收能力有关,而且物质世界的内容每册都有,贯穿整个小学科学学习。

(2)生命世界的内容明显呈现一个从点到面、从具体到一般、从单一知识到综合理解运用的特点。在中年级主要通过对单个生命体的细致的观察研究,发现理解一些生命个体的常识,如观察蜗牛、养蚕、种凤仙花等,由这些活动触类旁通,逐渐建立与其相类似生命个体的特征,到了高年级,重点放在对生命世界共性特征以及差异性的研究,如归纳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特点。此外,高年级还紧紧将生命世界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如保护环境、污水处理、垃圾填埋、限塑令等。

(3)地球与宇宙知识主要分布在高年级(三年级没有安排),这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特别是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是有密切关系的。该部分内容特点比较明显,即地球与宇宙的研究活动大部分是无法复制或短期内实现的,如火山喷发、地震、日食月食,需要运用好模拟实验、图解、演示等手段。endprint

3、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前预习,了解每课及每单元的编排思路。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很多,而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前预习,是一种比较科学有效的方法之一。很多时候,学生到了上课时,才会去想上课的内容,那时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而课前布置学生制作宏观的思维导图,让学生了解每课的整体结构,可以提高自学能力和学习效率。

学生要制作思维导图,必须在课前进行预习。小学生的思维导图可以相对简单些,比如先从本课中找最关键词为中心词,然后再从课文中找出几大版块,每个版块各选出一个关键词作为分支,这样就能很清楚的了解每课的编排特点。

三、用思维导图展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1、可以在课前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学生的“前概念”又称生活概念,因其早先出现在学生对相关学科知识(科学概念)建立之前而得名。基于“前概念”具有自发性、广泛性和原创性等特征,它自然成为课堂教学中师生建立互动平台的基础和前提,它也自然而然地应该倍受教者和受教者的关注。同时,又基于“前概念”还具有不规则性、隐蔽性和顽固性等特征,在学科教学中,老师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相关“前概念”的挖掘、发现和纠正,并适时的、合情理的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前概念”转化、提升为相关学科知识中的科学概念。

2、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自学能力。

通过思维导图提高学生的学习速度和效率。例如我们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做笔记,学生就要学会抓关键词,就要思考每句话的要点是什么,把精力集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重要的关键词更为显眼,就会重点突出,效率自然就高。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在学习过程中,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效结合是高效学习关键点,把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相结合,把新知识同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这一点这是思维导图的最大优势。思维导图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对学习的课程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是学生从小树立系统学习的观念,强化对所学知识的整体把握。思维导图的高度概括性,使本来复杂的东西变得一目了然。英国管理学作家Dr Tony Turrill说道“思维导图可以让复杂的问题变得非常简单,简单到可以在一张纸上画出来,让您一下看到问题的全部。它的另一个巨大优势是随着问题的发展,您可以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地在原有的基础上对问题加以延伸。” 思维导图的这些功能可以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节省宝贵的时间,从事社会实践和探究活动,参加各种体育运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当然,思维导图对学习的帮助还不仅仅于此。由于思维导图强调对思维逻辑的重现,长期进行“思维导图”式的训练,将极大的增强你的联想能力和记忆能力,从某种程度来说,“思维导图”开发了你的大脑潜能。此时,尽管“学海”依然无涯,但有‘思维导图做舟,再广阔的”学海”也能变成轻松渡过!

3、思维导图成为展示学生的平台

对于中国的大多数学生来说,对“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这条学习箴言恐怕是再熟悉不过了。现实中,也有不少人是按照这句话的教导来做的。然而我们会发现,有时无论你多么勤奋,多么刻苦,却总是不能有一个好的结果。学习的压力是越来越大、要学的东西是越来越难,精力总是不够用,熬夜的结果是上课昏昏欲睡,导致课堂听讲注意力不能集中……学习好像成为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思维导图它不仅将原本复杂的逻辑思维用简单的线条和图画来表示,让你在大量信息中迅速掌握重点、明确层次。而且能增强你的思维能力,提升注意力与记忆力,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启发我们的联想力与创造力。当我们看到一张张精美的思维导图时,你脸上的笑容是对学生最大的肯定。学生自己也会因为自己看懂了教材而变得更加乐于学习。如果每次老师都能认真点评每位学生的思维导图,那么学生就多了一次展示的机会,就会让学生更加有兴趣把下次的思维导图做得更好更完美。

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使人幸福,而思维的质量往往决定一个人未来生存的质量。学会学习的基本内容是学会思考。因此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作为教师,我们除了教学生学习外,还要教学生学会自学。

对于学生,思维导图是一种能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的工具。利用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建构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记忆;有助于学生拓展相关内容,温故知新;思维导图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创造力,集中注意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对于教师,思维导图能帮助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建立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对所教课程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使整个教学过程和流程设计更加系统、更加科学,提高教学效果。在学习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教师的互动式学习以及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是一个相互学习、相互沟通和交流的过程。思维导图能够帮助教师发现个性,因才施教。通过学生的思维导图作品,教师能够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对所学课程的理解和认识程度,从而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做出具体的指导和相应的教学方案,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能够关注个体,关注各个层次学生的成长。

构建知识网络 篇12

一、全面梳理, 构建知识体系

在高考政治复习中, 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把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的内容整理成知识结构图。在第一轮复习中, 笔者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 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把课本知识分成几个层次, 形成教材的知识网络, 构建起知识体系。对于课本知识, 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的记忆, 还要挖掘它们的内在联系, 弄清每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在第二轮复习中, 本着解决问题的目的, 笔者将课本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 做好“知识整合”, 实施“立体复习”, 即打破教材原有顺序和框架结构, 优化组合知识, 对知识进行梳理。

另外, 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做到准、全、活。“准”, 就是要准确理解每一个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科学含义。“全”, 就是要对知识点不加遗漏地掌握, 不仅要对教材内容重新加工、提炼, 而且要通过资料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活”, 就是要把知识学活、用活, 会运用基础知识分析、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二、重点整理, 把握主干知识

高考文综试题主要考查主干知识, 这就要求学生在复习备考中, 要把重点放在对主干知识的掌握上, 既不能有知识盲点, 又不能漫天撒网。因此, 笔者很重视对课本知识的挖掘, 特别是主干知识的内在联系, 把一些看起来不相干的知识加以归类, 使之网络化、序列化和专题化, 提高学生从变化中找不变, 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弄懂弄透主干知识, 主要包括下面三点:一是知识点的来源;二是知识点自身的逻辑关系以及和其他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三是知识点的适用范围和典型事例。例如, 对于《哲学常识》的学习, 可以根据各个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 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 让学生重点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和价值观四个方面来把握这部分的知识, 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三、围绕热点, 重新整合知识

近几年政治高考试题的显著特点是“迎着热点上”, 以国际国内时事热点为背景, 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 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 特别是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 弄清来龙去脉, 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 分析解决对策, 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因此, 学生对每个热点问题应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教师要帮助学生在生活的真实情境中正确把握考点的具体要求, 归纳考点中相似、相近或相关的知识点, 构建知识板块, 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教材是高考复习的依据, “题在书外, 理在书内”是历年高考的命题思路。因此, 复习时教师应立足教材, 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 重点突出主干知识, 联系热点材料, 针对现实问题重新整合知识, 帮助学生对教材进行系统的梳理, 提高复习效率。

上一篇:物联网发展路径刍议下一篇:教师人才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