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知识结构

2024-05-18

构建知识结构(精选12篇)

构建知识结构 篇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在紧扣高考新课标要求的同时, 我们不断呼吁要给学生减负, 要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轻松地掌握课本知识, 要让学生插上理想的翅膀飞向大学校园。那么, 在教学中就应该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每天所面临的功课多且繁重, 怎样引导学生建立地理知识结构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意知识的分门别类、小模块化

地理知识所涉及的方面非常多, 对于高一的学生而言, 由于受初中观念的影响, 会给学习地理知识带来负面影响。所以在刚开始学习时, 教师可以及时帮助学生改变学习地理知识的态度, 加深他们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在后续的教学中刚开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构建小模块知识。比如在讲“地球运动”时, 就可以以地球运动作为模块。引导学生先认识地球运动的分自转与公转, 然后引出自转与公转的中心、方向、速度和周期, 进而再引出自转与公转的轨道平面分别是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 它们的夹角为黄赤交角。拓展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引起五带范围,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速度、范围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最后又拓展出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这样就构建了地球运动的小模块化知识, 为后续的复习提供了帮助。

二去繁求精

对于高中文科的学生而言, 高考课标要求掌握的知识除了必修和选修而外, 还要求掌握世界地理知识和中国地理知识。因此, 面对如此多的知识怎样把繁而多的知识精益求精, 就显得非常重要。比如在学习“德国鲁尔区的传统工业”时, 本课中有许多的文字介绍。在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一条知识线索, 它首先分析了德国鲁尔区的区位优势:煤炭资源丰富、水资源充沛、交通便利、离法国洛林铁矿区近。紧接着分析了德国鲁尔区工业衰落的原因包括生产结构单一、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世界钢铁过剩, 最后分析了综合整治的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调整产业布局、优化和美化环境。因此, 从课文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这一条线索, 而且德国鲁尔区可以作为一个标准案例。在以后的试题中如果遇到分析传统工业 (钢铁工业) 的区位因素、面临问题及其解决措施时, 学生可以德国鲁尔区为标准有选择性地解答。这样在繁重的知识学习中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学习地理知识时注意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

每门课程都有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但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些知识内容并不是独立存在的, 讲解这些知识时可以引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分析。这样可以使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变得更加简单, 使教学显得更加直观化。学生在掌握这些知识时就会得心应手。如关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概念, 在阐述海洋与陆地温度差异形成原因时, 可以先举出物理学科中关于“比热容”的知识。对于海洋与陆地而言, 海洋是液体 (水) , 它的比热容比陆地 (固体) 大。所以海洋具有吸热慢放热也慢, 陆地吸热快放热也快的特点。因此对于白天而言, 让陆地与海洋同时增温, 将会出现陆地气温高于海洋。而夜晚由于陆地放热速度快于海洋, 将会出现陆地气温低于海洋。这样海洋与陆地之间就会存在一个温度差异, 这就是所谓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在教学时引入了物理学科中关于比热容的知识, 所以学生在掌握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时就更易懂, 而且还加深了对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这一概念的掌握深度。

四用生活实例点缀知识, 加强知识的记忆深度

很多人认为课本知识是枯燥乏味、一成不变的, 其实这个想法很片面。课本知识虽然是静止的, 但它所含的内容却是丰富多彩的。而且很多知识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些知识多源于生活实践, 是对生活实践的诠释。因此在学习这些知识时, 我们可以用生活实例去点缀知识, 加强知识的记忆深度, 从而更好地完成地理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如在讲“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时, 对于高一的学生而言他们很多人还区分不出偏北风和偏南风在气候上有何特点。关于冬、夏季风的特点他们把握不准, 也许课堂上记住了但是一做题目时又容易出错。所以对于偏北风 (东北风、西北风) 的特点是寒冷干燥。教师在讲解这一知识时, 可以引用俗语“北风飘, 冬来到”从而得出吹偏北风时是冬季, 气候是寒冷干燥的。再如必修一关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中三类岩石的特点, 如果只是单一地用文字和图片去描述它, 学生会很容易遗忘。所以在讲授这一内容时, 可以从自然界中找三块这样的石头, 让学生亲自观察它的质地、气孔多少及其纹理结构, 最后再由学生讨论分析得出三类岩石的特点。这样从生活中选取实例, 就能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 让学生加强知识的记忆深度。

所以, 对于一个教师而言, 教书育人是我们的本职工作。那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怎样花费最少的时间让学生又能取得预想的教学效果, 达到新课标的基本要求。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在紧张的高中学习生涯中, 只有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构建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体系, 才能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条理清晰化, 让学习变得更加轻松、快乐。

构建知识结构 篇2

一、复习方法――三轮复习法

(一)一轮复习:(从上轮高考结束至下一年2月)

夯实基础知识,对以前所学知识再回顾,再认识,加深理解,初步归纳。

(二)二轮复习:(3月1日至4月20日,计划50天)

1、复习要点:①NA常数及相关计算;②溶液的组成的表示方法及配制;③反应热;④物质结构及元素周期律(表)⑤氧化还原反应及离子反应;⑥原电池与电解池;⑦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⑧化学反应速度及化学平衡;⑨有机化学基础知识;⑩化学实验基础。

2、复习方法:归纳总结为主,只有网络化的知识才能被有效的应用,所以第二轮复习要以构建知识框架、形成知识体系为要领。

3、二轮复习六大妙招:

Ⅰ、用类比法辨析化学名词。如:同位素、同系物、同系异形体、同分异构体的辨析归纳记忆等;

Ⅱ、巧妙、串记知识点

对所学知识有效梳理,构建知识网络、串记要点。例:对元素化合物部分通过结构→性质→制法的思路以元素→单质→化合物形成知识网,对有机基础以“乙烯辐射一大片,醇醛酸酯一条线”形成知识

网络等。

Ⅲ、对高考题“旧题新做”

注重一题多解与多题一解的归纳。

Ⅳ、及时准确纠错,总结经验教训。

及时纠错,总结经验,对易错问题及时会诊,找准解决方法。 Ⅴ、要勤于动手做实验,多以制备实验及情景实验为主,提高设计化学实验的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

Ⅵ、规范答题习惯。

(三)三轮复习(从4月21日至6月1日共40天)

1、复习要领:研读考纲,回归教材,突出主干知识,及时纠错,做高考题,规范答题的训练。

2、复习方法:

①选好题目进行专题限时训练;

②理在书中,题在书外,充分挖掘教材资源;

③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框图型集成块;

④利用摘抄法或剪贴法纠错及注释,有序整理以前考试时的出错题。

⑤少做模拟题,多做高考题,对近三年的高考题归纳总结让学生做;

⑥知识储备自查,解题策略介绍,减少心理失误。解题方法:从前到后,认真审题,异中求同,同中求异,遇熟勿喜,遇生不慌;

二、备考建议:

(一)总体建议:

1、把握主干,注重基础,夯实双基;

2、加强原理的`灵活运用,注重解题思路;

3、及时归纳总结,构建知识网络。

4、加强思维能力训练,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5、抓住学科特点,强化实验能力。

(二)重点题型的复习及对策

题型一:选择题(主考知识点是双基)

特点:①题目灵活多变,对能力要求提高;②强调取材于书本之外;③综合性增强;④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律的知识被重视;⑤计算题少,主要借助计算考查其他基本原理及概念。

对策:答题不宜太快,多用排除法,少用猜想法。

题型二:有机物组成和结构的推断

对策:①将零散的有机物知识条理化;②注重反应条件与反应类型的关系;③答题仔细,尽量减少失分。

题型三:无机化工题的推断及元素化合物的框图推断。

对策:①加强对化工燃料的综合运用,氯碱工业,海水提溴等原理的认识;②元素合合物知识的归纳;(59个化学方程式、颜色归纳、无机推断突破口的归纳)

题型四:化学实验题

对策:注重细节,熟知除杂方法及检验试剂。

题型五:化学计算――高考的永恒亮点

主要题型:

①氧一还反应的计算;(技巧:得失电子守恒)

②物质的量及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③关于电化学的计算;(技巧:电子守恒,根据总反应式) ④PH的计算;

⑤化学平衡的计算(重点:三段式及K的计算,不可把等效平衡看成重点)

⑥关于△H的计算;(重点应用盖斯定律)

⑦确定化学式的计算;

⑧多步反应计算;(技巧:找准关系,掐头去尾)

⑨混合物的计算;(慎用或不用“十字交叉法”)

构建知识结构 篇3

一、删繁就简,重前因后果的关联

新课改虽然将高中历史教材的编撰由通史体例改为专题史体例,但考试说明仍是按照通史体例在编撰,因此在高三复习时免不了还是要按照通史体例进行复习,只不过在顺序上调整为二轮。二轮复习不妨删繁就简,重点抓住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构建简明扼要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人教版教材中涉及1895-1919年的中国的历史史实有:

章节历史史实

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2、第13课瓜分狂潮、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0课和第五单元第14课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进一步发展、社会习俗的变迁

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4、第15课和第六单元第16课维新变法思想、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

选修一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瓜分狂潮

很明显,这些历史史实之间错综复杂,二轮复习要在“简”字上下工夫,无关细枝末节,只要重大事件本身,正如表格所列那般。

二、依托教材,建条理分明的框架

构建通史知识结构,也就意味着要打破现行教材模块化、专题化的编撰体例,寻找历史史实之间的逻辑联系。

这一知识结构既体现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又展现了历史发展的系统性和错综复杂性,很多事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历史发展也是有条理可循的。在该知识结构中,有三条非常明晰的线索。

横向线索:政治上,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纵向线索一: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纵向线索二:在政治上为各种救国事件,在思想上为各种救国方案。

三、紧扣论题,构建系统完整的体系

一个好的论题对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十分重要。对1895年以后的中国近代史进行二轮通史复习时,一般会以《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为题。但是近代中国觉醒的标志现行教材没有明确表述,学生往往会认为是鸦片战争,因为这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时就要用到“新材料”了。如:

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上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就越是孤独。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过去,人们多用……各地民众的反抗斗争来描述这种觉醒,其实并不确切。民众的反抗,主要体现了一种反侵略的自卫本能,其中愤激的感情色彩居多。50多年前的三元里已经出现过这样的场面。我们不能据此而把中国民族觉醒的时间提前半个世纪。……在社会历史现象中,“觉醒”一词并不归结于愤激,其确定涵义应在于主体对自身历史使命的自觉意识。一个阶级是这样,一个民族也这样。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不难看出,陈旭麓先生认为所谓“觉醒”应是主体对自身历史使命的自觉意识,因此近代中国的觉醒始于甲午中日战争。以此材料观点配合刚才的知识结构,又可得出另外三条线索,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系统。

横向线索:近代中国觉醒和探索的必要性——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纵向线索一:近代中国觉醒和探索的经济根源——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纵向线索二:近代中国觉醒和探索的具体表现——各种救国事件和方案。

四、举一反三,获预设之外的惊喜

2012年新课标文综卷第41题对学生而言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而放在本课使用时竟收到了意料之外的惊喜。

(2012年新课标文综卷第41题)“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2013年江苏考试说明将该题作为典型例题,并作了如下解析:本题是开放式的,可以对该模式持赞成、反对或其他观点。如选择赞成的观点,可以运用全球史观指出近代时期西方国家的主导地位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惰性。如持反对的观点,认为“冲击—反应”模式是典型的西方中心论,夸大了西方冲击的作用,则可以从中国内在动因主动改变和外部冲击被动反应的角度展开。如认为“冲击—反应”模式存在片面性,过于强调西方的外部冲击和中国的被动适应,则可以结合上述两方面作综合辩证分析,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从内因角度给予否定。

在本课最后将该题作为例题使用时,大部分学生持反对观点,理由基本上都是基于陈旭麓先生对“觉醒”的定义:“主体对自身历史使命的自觉意识”,认为中国不是被动的反应,而是主动自觉的觉醒探索。陈旭麓先生的这段材料,在开头处用于解释论题,总领全课,在结尾处用于解读例题,支持立论,在两者前后呼应的同时,又让学生现学现用,这些本就在最初的预设之中。

而在史实论证的时候,大部分学生抛开一贯的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入手的思维模式,竟然结合本课的知识结构图进行阐述:在西方冲击之下,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横向线索),中华民族逐渐觉醒(论题),先进的中国人前赴后继、主动自觉地进行救亡图存的探索,提出各种救国方案(纵向线索二),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则为其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纵向线索一)。新课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算不算是预设之外的惊喜呢?

参考文献

[1]2013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说明[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赵小雅.把握时序性与系统性的特征[N].中国教育报,2012–04–10:11.

构建知识结构 篇4

所谓“知识结构”就是生物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各种要素的构成形式及其内在关系。如“细胞的结构”, 其体系是“细胞概述———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这里包含了许多知识要素, 学习时必须将这些知识要素通过一定的方式整合起来, 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建立知识结构的主要方式有:将所学的内容提纲挈领, 提炼出知识要点, 对知识要点进行串联整合;将头绪纷繁的各部分知识按其内在联系, 运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数字、符号等构成网络图。

一、提炼知识, 整合章节性知识结构

课本中的知识结构体系是高考复习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结构。现行的浙科版教科书采用章、节体系编写, 标题高度准确地反映了研究对象的不同层次, 是中学生物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结构, 统领着学科的全部内容。如“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包括内环境与稳态 (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第二节) 、高等动物的内分泌系统与体液调节 (第三节) 。这三节内容提炼出的知识点经整合的知识结构是:动物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同时必须维持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动物的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负责调节动物的生命活动, 使之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并维持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而神经系统由亿万个神经元构成, 其受到刺激后产生兴奋, 通过传导和传递来调节生命活动。内分泌系统包括能分泌不同激素的腺体和细胞, 这些腺体和细胞分泌的激素调节身体的生长发育和多种活动, 内分泌系统也受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

整合章节性知识结构, 有助于提高学生概括、分析、综合和归纳等方面的思维能力。

二、整理“复合型”知识, 提升知识结构

生物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各个要素都在发展变化并相互制约影响, 进而共同控制了生物的活动。因此, 研究生物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概念和原理不断被揭示、不断被解释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随着研究的深入, 许多知识结构之间发生了联系, 形成了跨度大、容量多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在高考中, 这些“复合型”知识结构也成为考查理解运用能力的重要载体。在复习过程中, 可以运用画图、对比等方法将前后关联的知识串联起来, 达到知识结构的重组提升。如:

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分裂间期:DNA复制—基因突变—诱变育种

从上述可以看出, 细胞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中DNA的变化和染色体行为的变化可以使细胞中的遗传物质相应发生改变 (这是原理) , 进而使生物发生了各种变异 (形成概念) , 这些变异不仅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也为人类的生产育种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产生实际应用价值) 。从这样的角度进行分析理解, 就形成了“细胞增殖—生物变异—科学育种”三个层次的“复合型”知识结构。

建立“复合型”知识结构, 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在散乱中逐步走向完整, 在单纯中渐渐变得丰富, 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就能从纷繁复杂的知识中找到相互联系的纽带, 正确分析, 做出选择并解决问题。

三、利用背景资料, 深化知识结构

分析近几年来的高考试卷, 不难发现非选择题大多是从某一问题入手, 多角度设问, 涉及面广, 跨度大。这体现了高考“注重现实及实践”的特色。同时, 命题情景与生产生活及最新科技发展相联系, 试题立意新, 重点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 以课本资源为载体, 深化知识结构

建构主义者布洛非认为, 知识是围绕着关键概念的网络结构所组成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知识并非教师传授得到,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下, 借助他人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构建方式获得的。在学生身边最基本的学习资料就是教科书, 它包含的丰富的知识就是考试内容的一种具体体现形式之一。教科书中涉及的许多经典实验和研究方法都可以成为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和表达能力的素材。我们可以将教科书中不同章节的相关知识点综合起来, 使各个知识点之间相互照应, 融合为新的主题, 以帮助学生深化知识结构。

如“大肠杆菌”学生最早是在课本中第二章的细胞种类中接触到的。因此以它为载体可以考查细胞结构的相关知识。它的细胞质中有质粒, 是最常见的运载体之一, 而体内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也与基因工程形成了联系点, 它本身也是较常用的受体细胞, 因此以它为载体可以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它的拟核区有DNA, 这也是它在自然状态下发生可遗传变异的唯一来源, 科学家还利用它研究DNA的复制方式, 这些知识都可以用“大肠杆菌”为背景建立联系。课本中“噬菌体侵染细菌 (大肠杆菌) ”的实验可以通过改变标记元素、延长实验时间等条件让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分析。同时, 这一侵染过程涉及了“中心法则”的相关内容, 因此, 教学中利用“大肠杆菌”这一课本资源作为情景, 借助一定的习题设置, 可以使知识间的联系更加突出, 更加具体形象, 也使学生意识到知识前后的相关性, 在复习时有助于他们建立知识网络, 深化知识结构。

(二) 以学科研究新进展为资源, 深化知识结构

许多学科研究热点和新的进展成为高考的试题背景, 旨在考查学生是否利用所学的知识原理去解决不熟悉的问题, 这也是高考能力考查的内容之一。另一方面, 学生对于科学的发展有浓厚的兴趣, 他们乐于在新的情景中尝试解决问题。因此, 复习时, 教师可以将这些新的研究进展作为背景, 通过编制相关试题分析蕴涵的问题, 帮助学生掌握分析思路和解题方法, 从而达到深化知识结构的目的。

如2008年两个科研小组从不同疾病的患者身上提取细胞重新编程, 使其“变身”为干细胞。另一个科研小组跳过胚胎阶段, 把胰腺的外分泌细胞直接改造成了另一种类型细胞———贝塔细胞。这些细胞重新编程领域的相关发展, 都可以考查学生的相关知识储备。2009年, 诺贝尔生理学奖颁给了研究“引发衰老和癌变的端粒酶”的三位科学家。不难看出, 在这些领域的研究都与“细胞的生命历程”有着密切关联, 以此为背景构建试题既可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又可以在新情景中深化学生该部分的知识结构, 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例1端粒 (左图染色体末端所示) 通常是由富含鸟嘌呤核苷酸的重复序列组成。它们能防止不同染色体末端发生错误融合。但细胞每分裂一次, 端粒就会丢失一部分。端粒酶可利用某段RNA序列作为模板合成端粒DNA, 对端粒有延伸作用。下列有关推理不合理的是 ()

A.染色体末端发生错误融合属于染色体变异

B.细胞的衰老与端粒的减小有关

C.端粒的延伸是转录的过程

D.细胞分裂次数越多, 其染色体上的端粒就越小

例2德国科学家豪森是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奖者之一。他的研究证实宫颈癌和人乳头状瘤病毒HPV之间有联系, 为研究疫苗奠定了基础。

(1) HPV有100多种亚型, 其繁多的变异株的变异来源是_____, 这种变异的特点是_____。

(2) 理论上说, 将纯化的HPV在_____中培养、增殖。收获病毒后用灭活剂杀死, 但要确保灭活HPV的_____不被破坏, 并且能被人的免疫细胞识别, 这样就能得到有效预防宫颈癌的疫苗了。

(3) 当人体感染HPV时, ____细胞将它们吞噬消化, 使其抗原分子降解为多肽, 然后与该细胞的_____结合, 形成复合体, 移动到细胞表面呈递出来。这些复合体的作用之一是能活化_____, 使其分泌白细胞介素-2以促进____细胞分裂分化成_____, 从而帮助机体顺利进行免疫应答, 保护自身。

(4) HPV疫苗的作用是使一部分淋巴细胞在反应阶段形成_____, 当______病毒再次入侵时, 机体能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包括_____。再次感染时的免疫反应所具有的显著特点是_____。

(三) 利用高考真题强化模拟, 深化知识结构

高考试题都是经过精心构思、科学加工产生的, 它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知识结构, 又能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 因此也可以利用高考题将蕴涵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 从而深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例3 (2008年北京卷) 白菜、甘蓝均为二倍体, 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分别为20、18。以白菜为母本、甘蓝为父本, 经人工授粉后, 将白菜的雌蕊离体培养, 可得到“白菜-甘蓝”杂种幼苗。请回答问题:

(1) 白菜和甘蓝是两个不同的物种, 存在_____隔离。自然条件下, 这两个物种间不能通过______的方式产生后代。雌蕊离体培养获得“白菜-甘蓝”杂种幼苗, 所依据的理论基因是植物细胞具有_______。

(2) 为观察“白菜-甘蓝”染色体数目和形态, 通常取幼苗的_______做临时装片, 用_______染色。观察、计数染色体的最佳时期是。

(3) 二倍体“白菜-甘蓝”的染色体数为_______。这种植株通常不育, 原因是减数分裂过程中_______。为使其可育, 可通过人工诱导产生四倍体“白菜-甘蓝”, 这种变异属于_______。

这是以育种为背景的一道高考试题, 要求学生对实验的选材、处理及变异原理等进行分析, 体现了对“生物学概念及原理”进行考查的目的。通过题干信息可知它是由白菜的卵细胞 (n=10) 和甘蓝的精子 (n=9) 结合而成, 由于这样的细胞内没有同源染色体, 在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 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 所以通常是不育的。可用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得到可育的四倍体“白菜-甘蓝”。幼苗中细胞分裂活动最旺盛的是根尖的分生区, 在有丝分裂的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可数, 是对染色体进行观察和计数的最佳时期。

例4 (2006年北京卷) 用35P标记了玉米体细胞 (含20条染色体) 的DNA分子双链, 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5P的培养基中培养, 在第二次细胞分裂的中期、后期, 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总条数和被35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分别是 ()

A.中期20和20、后期40和20

B.中期20和10、后期40和20

C.中期20和20、后期40和10

D.中期20和10、后期40和10

此题考查的是DNA复制及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的变化。由于DNA是半保留的复制方式, 所以复制2次后, 有1/2的子代DNA含标记元素。中期由于着丝粒未分裂, 因此带标记元素的DNA和不带标记元素的DNA在同一条染色体上, 即20条染色体都含标记元素。后期由于着丝粒分裂, 染色体增加到40条, 则有20条中的DNA含标记元素, 因此答案为A。借用本高考试题可以巩固细胞增殖的相关知识, 包括各时期DNA数目和染色体数目、行为的变化, DNA复制的过程, 蛋白质合成的过程等。

在复习时, 为了使试题的解答能更好地巩固知识结构, 可以对它进行改造, 如对例4进行改编, 以”小鼠的精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或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作为背景, 再与原题进行对照, 可以将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进行对比归纳, 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以检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细胞分裂的知识结构。

复习中, 通过利用教材、学科进展、高考试题等资源创设学习背景, 能帮助学生适当地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并在新情景中将知识以相互联系的形式保存在了大脑中, 使知识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提升。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 任何能力的考查都是以对知识结构的考查作为基石的。学生如果没有构建好知识结构就无法形成相应的学科思维能力, 面对新的试题自然也就无法从容应答。因此, 复习时教师要利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优化、重组, 将各个散落的知识按内在联系合理构建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在加工整理知识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 更重要的是通过不断地概括、比较、思考, 发展了学科思维能力, 逐渐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 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附:本文所举例题参考答案

例1 C

例2 (1) 基因突变突变率低, 不定向性

(2) 哺乳动物的活细胞抗原决定簇

(3) 吞噬MHC蛋白辅助T细胞致敏B淋巴记忆B细胞和效应B细胞

(4) 记忆细胞HPV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产生抗体数量多且速度快

例3 (1) 生殖杂交 (有性生殖) 全能性

(2) 根尖 (茎尖) 醋酸洋红 (龙胆紫、碱性) 有丝分裂中期

(3) 19没有同源染色体配对的现象 (染色体联会紊乱) 染色体变异

完善教师知识结构 篇5

学识渊博是做好教师的前提,而教师知道怎么表达他们的知识及懂得选用恰当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更是做好教师的另一重要的根基。所以不是只要有知识就可以做教师,教师必须具有“专业化”教师的“知识结构”。这个“专业化”不是单纯指的学科专业,而是指适合教育对象的专业知识结构。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通识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等。这些知识的拥有量要相当,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缺失某一方面知识。否则会出现水桶的短扳现象——水桶装水的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扳。

一、教师所必需的通识性知识

教师的通识性知识就是指通常意义上的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包含当代科学、人文及艺术几方面,这是教师所必需的。因为学生好奇心强,多疑问,教师要随时为学生解疑释惑;并且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需要教师具有更多更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因此,要做一个好教师,必须学习,不断学习。1.要多读书,带头读书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族的阅读水平”可见,个人的读书有多重要,教师的读书就更重要,因为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要靠教师来带动的,教师要带头读书、要引领学生读书。教师读书不能只读本专业本学科的书,要走出只要拥有本“专业”的知识就可以做好老师的认识误区,要认识到博览群书,多拥有普通的文化知识,有利于开展有效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现实社会中,教师需要改变自身不喜欢阅读的习惯,要学会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来阅读,要在学校营造阅读的氛围和改善阅读的环境。2.要有藏书,特别要藏经典之书

教师的“通识性知识”包括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广博的文化视野。文化基础包含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人文学科等有关知识和理论。它给教师以文化底蕴、高品位的人文修养和艺术美感。

广博的文化视野包括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和外域文化、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等,它使教师具有更广阔的文化基础和时代意识。这些养分从各学科的文化经典中吸取。教师要有藏书,尤其要有一些经典的藏书。3要选择好要读的书

因为毕竟人的精力有限,而且教师尤其中小学教师工作繁忙,清闲时间不多。教师的阅读要做到广泛,就要有意识地选择,选好的书阅读,要注意各学科知识的搭配与多学科内容的融合;教师的职业还决定了教师应该多读一些代表人类精神文明境界的经典之书。

二、教师职业“身份”的标志:教师的本体性知识 教师知识结构的第二层面是要具备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即本体性知识。这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知识。所以教师首先是要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知识,才能准确无误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是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成功的基本保证。

从教师本体性知识结构的内容上来说:

一教师对学科的基础知识要有广泛而准确的理解,并熟练掌握本学科相关的技能、技巧。这是对教师的第一要求。只有在此基础上,教师才有更多的心思去设计教学。二教师要对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尤其相关点、相关性质、逻辑关系有基本的了解。这使教师能与相关学科的教师在教学上协调,并在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活动中相互配合。

三教师需要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历史和趋势,了解推动其发展的因素,了解该学科对于社会、人类发展的价值,以及在人类生活实践中的多种表现形态。这样才能使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科知识与人类的关系、与现实中的关系揭示出来,使科学具有更丰富的人文价值,同时也能激起学生发现、探索和创造的欲望,以及为人类和社会的发展做贡献的愿望。

四教师需要掌握学科所提供的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界限、层次及思维的工具和方法,熟悉学科内科学家的创造发现过程和成功原因,以及在他们身上展现的科学精神和人格力量,这对于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和创造意识具有重要的、远远超出学科知识所能提供的价值。

从教师本体性知识结构的个性化上来说:

一教师教育的职前培养阶段所学习掌握的学科专业知识,必须能够达到既广博又深刻的程度。

二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学科知识的分化与发展,教师教育需要职后的不断培训。教师不能满足于教材内容,而要随时汲取新知识、新信息,充实更新自己的“本体性知识”。

教师的“本体性知识”要与其他相关学科相互渗透、融合,并结合教师的“通识性知识”,形成教师本人个性化特征的“本体性知识”。

三、中国教师最欠缺的知识:教师的条件性知识

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对教育对象的“认识”、在课堂中“如何组织”、“如何激发学生”、“如何实施评价”等等,都是需要“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的支撑。我国教师的知识结构中最欠缺的是教育学科类知识,即“教师的条件性知识”。这是由帮助教师认识教育对象、教育教学活动和开展教育研究的专门知识构成的。

一、教师急需构建“教育学思维”

1.教师要认真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教育”,理解教育的本质。

中小学教师面对的是“文化-心理过程的教育”,关注理想个体(学生)的生成和发展,要注意处理好两个相互制约、相互联结、相互规定、对立统一的基本点——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的关系。

价值引导,是指教育是有方向和目标的,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受教育者偶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

自主建构是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自主地、能动地生成、构建的。教育的本质就是价值引导和自主构建的统一。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并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是基于学生智慧发展水平的;教育要着眼于学生成长的内在动机的唤醒,使学习活动是自觉自愿的;教育要将学生带入充实、富于理智挑战的境界。2.教师要正确理解教育的目的 中小学教师所致力的基础教育,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所谓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即“双基”教育。基础教育不仅要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幸福人生负责。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为幸福人生奠基,为自由培养人——为民主社会培养好公民。

3.教师要积极参与课程改革 “课程乃是把宏观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措施等与微观的教学实际、学校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的主要媒介和途径,是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的一座桥梁”。课程问题总是居于核心地位。教师要积极参与这有助于改造我们国民性的课程改革。4.要树立新的教育评价理念

教育评价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瓶颈。以往的评价过于注重课本知识,忽视学生的差异,以简单的书面考试为主,无视被评价者的地位与感受。新的课程改革提倡以发展性评价作为新的评价理念。要根据一定的发展性目标,运用发展性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学生素质发展的过程进行评价解释,使学生在发展性教育评价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使之不断积淀、发展、优化其自我素质结构,促进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素质得到生动活泼和和谐的发展。二教师要具有心理学意识

教师要懂得一些心理科学知识。这些知识会帮助教师把本体性知识“心理学化”,以便学生容易理解,帮助学生实现自主构建。

首先教师必须要学习“发展心理学”,对学生的发展心理的各个阶段有清楚的认识,特别是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几个“关键期”,比如“叛逆期”、“青春期”的心理特征等,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对学生的各种行为有一个心理学背景的判断。其次,教师必须要学好“教育心理学”,掌握各种学习与教学的机制和特征等,做到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是教学程序与学生的认识过程相协调。再次,教师要努力研究“学科心理学”,对任教学科所应具有的心理特征与规律有所了解,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适合学生的心理学习规律,即教学内容心理学化。

四、决定教师专业素质的知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以上三种知识必须通过“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进行整合,使其内化为教师自己的专业素质,才能形成未来教师完整的知识结构,带来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和发展。教师运用实践性知识对其他三种专业知识的整合的过程是长期的、贯彻于教师职业生涯始终的,是教师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具体说就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分为:教师的教育实践性知识、教学实践性知识和教师的科研实践性知识。教师的这些专业的成熟,除了学历提升、短期培训、校本培训、教育实验外,最为便捷有效的形式有三种: 1. 写详案,写反思

写详案不仅会使你对教材的知识有系统深化的理解,更会使你对教育的认识更上一层楼,体现出你独特的教育智慧。

写反思,你将开拓无数的教育探索之路,你将积淀无比的深厚的教育智慧。2.教学叙事研究

教育行为研究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实践策略,而行为研究的最重要的途径是教学叙事。

构建知识结构 篇6

关键词:知识结构体系 框架模式图 三维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c)-0163-01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同等情景下面对一套试题,教师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做完,而同学们则需要三四倍的时间才能完成,还伴有较高的出错率。在做试卷分析时,同学们都会说:“知识点都认真记了,但考试时面对陌生的试题,猛然间不知运用哪个知识解答,脑海一片混乱。事后则懊悔不已,所考知识,自己是知道的,可是,考试时就是想不起来”。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师生之间的差距并不单纯是知识上的,更主要的差异在于两者的知识结构体系。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已经形成牢固的知识结构体系。面对问题时思路通畅。而同学们作为初学者,脑海中没有宏观的知识框架,对知识的记忆是凌乱的。随着知识的增长,大脑存储空间变得拥挤,思维混乱程度逐渐加剧,使用时犹如大海捞针。可见,在日常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体系是非常必要。以下是构建完整知识结构体系的大致流程,供大家参考。

1 在学习过程明确知识体系

在同学们刚接触一门新的课程或一章新的知识时,对他们来说是完全陌生的,课本内容怎么编排,任课教师怎么讲授,他们就怎么学习,整个学习过程中,学习目标不明确(这里所讲的目标是指所学知识的主干框架结构),各章节及各琐碎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清楚,知识的理解记忆是混乱的,松散的。就好比一栋大楼没有钢筋水泥构建的基本支架,只是砖块简单地堆彻,这样的建筑是极其不牢固的,且搭的越高,坍塌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在学习之初,教师首先应该向同学们宏观地清晰地介绍一下每一章每一节的主干知识框架,构建基本的支撑,然后在依附主干进行分支的蔓延,知识的细化。这样,我们的学习过程就符合认知的一般规律:先整体后局部,先简单后复杂。知识的增长,犹如发芽的种子一样,先长茎杆,再生枝叶,最后开花结子,先后有序,层次分明。当我们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不用刻意强求,顺其自然,必定会绽放奇葩,结出硕果。

2 独立创建自己的知识框架

在每个章节学习完成后,教师必须要求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结合老师之前提供的知识框架,绘制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精细框架模式图,将脑海中还不太清晰,朦胧的知识结构体系具体化、直观化,强化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当然各位同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绘框架图形式多样,有线条图,有集合图,有表格图,表达内容参差不齐,知识脉络呈现混乱,尽管如此,教师也欣喜地看到,每位同学对知识有了自己的认知体系,虽然它们是那么的拙劣,但是教师为它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石,明确了方向。再经过同学们之间相互对比,师生之间相互交流,逐渐修正,完善自己的框架模式图,映射大脑中的记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能引导,辅佐学生去完成,尽量不要完整归纳,通盘传授,那样的话,只是多了一个识记的知识图表,徒增学业负担,而不是帮助同学们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梳理自己掌握的知识。因此,同学们在构建知识框架模式图时,不必在意知识点全不全,而应该注重已掌握知识条理是否清晰。知识点不全,在今后的复习中可以不断补充,而知识一旦混乱,重新整治那就困难多了。好比城市建设,规划好了,越建越漂亮,规划混乱,建的越多越难看。

3 进一步巩固、修正、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

在日常的练习过程中将之前各章节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通过综合性习题的考查应用在大脑中进行空间三维衔接,融汇知识体系。随着知识的丰富和延伸,知识结构体系网络会变得越来越复杂,纵横交织的越来越紧密,这就需要教师养成良好的知识应用习惯,形成科学的知识索引流程,熟练知识结构体系中知识点的搜索定位路径,达到知识识记和应用的有机结合,使用时才能在最短时间内精确定位知识,节约时间。那么,教师在面对具体问题时该如何在知识网络中准确索引知识呢?答案很简单,和计算机网络一样,进行关键词搜索,通过仔细分析找到题目中的关键词,也就是教师俗称的“题眼”展开搜索,精确定位,合理应用。现在说起来虽然很抽象,但只要教师养成习惯了,模式路径熟练了,思维的空间转移,就非常具体了。就生物学而言,如果题目中出现S(硫元素),那大脑就会立即搜索到蛋白质,相关蛋白质结构、功能、合成过程等知识体系脉络图就像幻灯片一样在脑海一一呈现,层次分明,方便应用。因此,只有在脑海中构建清晰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才能在实践中准确应用,而要在脑海中构建,必须先通过纸币构建具体的知识框架模式图,才能映射大脑,降低思维难度,科学地梳理知识。

综上所述,只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及其在实践中地应用,不管知识的海洋多么浩瀚,多么艰险,也能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到达希望的彼岸。当下所提倡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问题,不是靠几句口号和某些教学方法就能培养出来的,其实,奇思妙想每个人都会有的,只不过是教师不具备发现它的价值的科学素质而已。因此,所能做的只是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习惯,积淀丰厚的科学素养,让创新的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中去萌发。可见,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过程才是第一位的,是一线教师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

[2]段继扬.创造性教学通论[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0.

构建知识结构 篇7

体育保健学对于大学教师和大学生来讲, 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内容, 其一开始是希望通过体育锻炼的方式达到养生和保健的目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育教学的改革, 体育保健学逐步成为很多学校单独开始的一门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育课程, 根据调查, 我们发现, 很多高校对于体育保健学的开设主要集中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是是通过选修课的方式, 在全校范围内开始有针对性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内容, 另外一方面是融合在大学体育教学内容当中, 这两种方式是目前高校最常见的, 而对于一门专业的教学课程来讲, 很多只有从事公共体育教学教学的教师来讲, 要想让他们单独的来承担体育保健学基础知识的讲解和传授相对来讲, 比较困难, 而对于他们来讲, 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体育教学的实践环节, 简单的去穿插一些关于保健方面的知识和内容, 但是涉及的范围非常的小, 内容也比较浅显, 而对于一些有体育院系的学校来讲, 他们往往在体育教学当中, 有专门的从事该项课程教学的老师, 主要是承担体育专业学生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教师, 对于他们来讲, 体育保健学属于传统意义上的运动人体科学教学内容范畴的内容, 所以这些学校往往把体育保健学单独的作为一门课程来举行讲授, 课时充足、内容结构搭配合理, 学生从中也获益匪浅。

二、体育保健学知识结构

从课程体系来讲, 体育保健学属于运动人体科学的范畴, 所以整个课程体系大体上应该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人体结构的介绍, 包括对于人体运动系统, 消化呼吸系统的介绍、心血管系统和内脏结构的概述, 包括保健的常用方法和手段、包括运动型损伤的治疗和防止、包括疲劳的的恢复、中老年人的健身锻炼等等方面的内容都需要对学生进行介绍。

三、学校特点

笔者所在的学校属于多科性综合性大学, 对于学生的知识结构来讲, 很多学生在之前并没有完整的学习和了解掌握关于人体结构及各个系统等方面知识的积累, 所以对于这些学生来讲, 如果讲解的内容过于的浅显,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很能掌握较全面的知识, 也很难能建立立体知识结构体系, 但是如果给学生讲解的内容难度过大, 学生在整个教学环节又很难能理解和掌握, 教学效果也未必会很好。所以从整个环节来看, 对于综合性大学来讲, 对于知识内容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如果内容知识体系构建不合理或者不完整, 预期所指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都很难能完成。

四、体育保健学知识结构框架的构建

结合前面所阐述的内容,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 简单有效、内容结构完整,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体系是对于综合性大学体育保健学讲授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笔者通过调查和走访, 对于保健学知识框架的构建主要有以下一些建议和意见。 (1) 根据学生之前所具有的关于人体结构的知识内容, 在体育保健学有限的教学时间内, 应该设立人体基础结构和内脏篇的教学内容, 应该对于人体来讲, 不管是食物保健还是运动保健都离不开这些身体结构。 (2) 根据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 应该设立关于运动疲劳和运动健身原理等方面的知识内容。 (3) 根据大学体育的教学内容, 在新设体育保健学时, 应该增加按摩等知识的介绍和实践操作。 (4) 在体育保健学教学中, 我们应该不单纯的只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 应该给学生一些实践教学的机会, 帮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对实践内容学会运用。

五、建议和意见

对于体育保健学的教学, 学校应该对相关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帮助教师能顺利完成该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学生体质健康是国家教学主管部门非常重视的内容之一, 所以学生在通过体育锻炼的方式和手段达标之后, 体育保健学扮演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就是帮助学生学会保健和养生, 学会对自己身体健康有一个很好的测评办法。所以体育保健学考核方式的制定和修订成为大学体育当中值得每一个从事体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商榷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高维纬:“体育教育专业体育保健学的课程结构与体系”,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3年。

[2]杨健科:浅谈《体育保健学》教学体系的改革, 《陕西教育》, 2006年。

[3]黄彬:“体育保健学教学中的信息反馈与控制”,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1年。

[4]胡秉娇:“高校开设体育保健学课程的可行性研究”, 《医学与社会》, 2009年。

[5]卞伯高:“体育保健学实验课程改革及其实效性评价的研究”, 《福建体育科技》, 2009年。

构建知识结构 篇8

高满意度的员工并不必然给组织带来高绩效,于是,学者们和咨询界将目光聚焦到员工敬业度,并由此成为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热点。但是,目前关于敬业度的定义、结构维度还缺乏统一的认识。

美国组织行为学家Kahn(1990)最早对员工敬业度展开研究,他通过深度访谈等方法,提出了员工的全情投入的概念。Maslach、Schaufeli、Leiter(2001)结合员工敬业度对工作怠倦问题也展开研究,并认为员工敬业度对减低工作怠倦产生积极影响。随后,员工敬业度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兴趣,并进行不同的探索,他们也各自给出了员工敬业度定义,如Schaufeli(2002)等认为员工敬业度是一种持续的、正向的情感激励状态。不仅学者们对敬业度的进行了理论探索,很多世界知名的顾问公司也进行了深入的应用研究。翰威特(Hewitt)咨询公司的研究认为,“员工敬业度是员工对公司和群体的依赖程度[1]”。盖洛普公司的研究认为,员工敬业度是指员工对岗位的热爱度和对工作的投入度[2]。韬睿(Towers Perrin)咨询公司的研究则认为,“员工敬业度是员工帮助公司获得成功意愿的强弱程度[3]”。

不同学者与咨询公司基本上都认同敬业度分为三个维度:生理、认知以及情感[4]。Maslach(1997)等将敬业度视为工作怠倦的反面,并将其分为高精力、高投入和高效能三个维度[5]。Schaufeli(2002)等把敬业度建立在幸福感(Well-being)的两个维度(快乐和激活)的基础上[6]。翰威特咨询公司的3S结构认为,盛赞,即员工与他人以积极的方式谈论所在的公司;留任,就是具有成为一名公司长期成员的强烈愿望,而不是把公司作为暂时的歇息地[7];奋斗,即竭尽所能地工作。韬睿公司认为,适当的利益使员工为公司投入更多的精力,即表现出理性敬业;而当员工在公司中获得成就感或者肯定的感觉时,会对公司投入更多的情感,即表现出感性敬业[8]。

在敬业度调查和使用中,最典型的问卷有三种:盖洛普工作场所调查(Gallup Workplace Audit,GWA)、Maslach工作怠倦问卷(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以及Utrecht工作投入量表(the Utrecht Work Engagment Scale,UWES)[10]。GWA是由盖洛普公司编制,共包括13个项目、12个核心指标(简称Q12),Harter等通过元分析发现该量表在组织层面的α系数为0.91[9]。MBI是Maslach和Leiter(1997)开发出来的,通过个体在情感衰竭、疏离感和低效能感等三个维度上的反向评估,得到敬业度的得分。UWES是schaufeli等人于2002年开发,“分为17个项目和9个项目两种版本,用来测量活力、奉献和卷入三个维度,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达到0.78-0.8911”。曾晖(2009)等提出了中国员工敬业度的六维模型,量表的总测验效度达到0.915[12]。

综上所述,在员工敬业度的概念、敬业度的结构模型以及测量等方面,在理论与实践中都还未能达成共识。基于中国情景的员工敬业度基础理论研究还不多,针对知识型员工的敬业度研究几乎空白,而对知识型员工结构模型的构建是进行知识型员工敬业度的测评与相关实证研究的基础,因此对其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

二、研究方法

要构建知识型员工的敬业度结构模型首先需要编制敬业度的问卷,然后对选择的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再根据收集的有效样本数据利用统计软件SPSS14.0和AMOS7.0进行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最后还需要对问卷的各分量表进行信度、效度与相关性检验。

(一)正式敬业度问卷的编制

1. 敬业度问卷项目的质化研究,以获得的敬业度的初步认识

首先,项目采集,即通过调查的方式来采集知识型员工敬业度的项目。我们设计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您认为知识型员工敬业度包含哪些内容?您认为敬业的知识型员工有哪些特征?敬业的知识型员工与不敬业的知识型员工有哪些不同?您认为敬业的知识型员工对本单位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本次调查在汽车电子、自动化、软件开发、通讯终端、SMT、医疗设备制造、零售连锁、事业单位等20家单位中进行,共有知识型员工(32人)和高层管理人员(10人)接受了调查。发放问卷42份,收回35份。我们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分析后,选取了62个项目(标准为:频数大于3)。

其次,深度访谈。选取8家公司的25人作为正式深度访谈对象,他们包括国内领先的4家家电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劳动模范和优秀员工,年龄31~55岁,男17名,女8名。每人访谈时间限制在1.5小时内,总的访谈时间约30个小时,整理后的访谈记录约3万字。访谈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BEI),访谈过程如下:先请被访谈者谈一谈他曾经发生过的印象最深的、成功的具体事例,再请他详细描述这些事件,包括这件事发生的背景是什么,这件事的过程是怎样的,自己做了些什么,其中遇到什么困难,处理的结果怎样等等,以深入了解其敬业度的特征项目。访谈结束后进行整理、归纳以及重要性排序,最后保留了51个项目。

第三,萃取敬业度的心理与行为等特征项目。本次访谈在深圳地区的12名人力资源经理(总监)和2名咨询专家中进行。首先,请他们对问卷51个项目进行Likert5等级的评价,结果有42个项目的均值大于3.0。其次,进行集体讨论,其目的是对上述的42个项目做进一步分析筛选以及补充收集敬业度的情感、认知与行为等特征条目。最后,请专家共同对剩下的5项目逐条讨论它的内容及文字的适当性。经充分讨论和对文字内容的深入分析,结果发现“文化和工作认同、专注、创新进取、工作承诺、忘我投入、责任心、成就感、勇于面对挑战、自我激励、主人翁责任感、分享,工作热情,对工作毫无厌倦、工作乐趣、职业荣誉感、偕同感、情感激励、心无旁骛、精益求精、沉浸在工作中、坚持、毅力”等30条知识型员工敬业度特征项目符合要求。

2. 预试测,以获得正式调查的项目。

我们对深圳高新区15家企业150名员工进行预试,请他们对敬业度各项目进行重要性的评估。根据Berdie的研究经验,采用李克特(Likert)5点等级量表是最可靠的,因此,我们以“1”代表“极不重要”,“5”代表“极其重要”。回收113份问卷,剔去填写不完全的无效样本数22份,有效样本数91份。本次调查的回收率为75.3%,问卷有效率为80.5%。在对初始问卷项目进行合理筛选后,再对数据进行分析。首先,我们与专家共同对各项目的内容再次进行评价,修改或删去部分不适合的项目。其次,对保留的各个项目,计算其分数与总分的相关性,删去相关系数低的项目。最后,采取主成分抽取法,经最大正交旋转,删去载荷量在0.5以下的项目,最终我们得到25个问卷项目,其方差解释率达到65.23%。

3. 正式问卷的确定。

根据预测试得到的25个问卷项目,我们设计了两个版本(自评和他评)的《知识型员工敬业度调查问卷》,它们都包括三个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引导语,主要强调本调查为匿名调查。第二部分为25个敬业度项目及其评价,评价采用Likert5等级计分,数字越高代表被评人的敬业度项目的得分越高。第三部分为个人背景信息,涉及个人统计特征和其所在公司的基本情况等内容。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全部来自广东珠三角地区的25家单位。样本的属性见表1,从表中可见样本单位行业分布比较广泛,单位性质各不相同,参评的人员都具备较高学历,都是知识型员工。问卷通过深圳人力资源协会与佛山人力资源协会进行匿名调查,全部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在两周内完成。累计发放问卷620份,收回503份,有效问卷为464份(自评70份、他评394份)。本次调查的回收率为81.1%,问卷有效率为92.2%。

(三)数据分析方法

本研究主要经历两个过程:敬业度结构模型的构建和敬业度结构模型的检验。在统计分析前,我们先进行问卷筛选,剔去关键项目填答不全的问卷。待核查合格后,将464份有效样本分为两份,全部的自评样本进入第一份,他评样本随机分配。随后,我们使用SPSS14.0对第一份样本进行描述性性统计和探索性因素分析。我们再对第二份样本用结构方程模型软件AMOS7.0完成验证性因素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CFA)和结构模型的检验。

三、研究结果

(一)探索性因素分析(EFA)

为了进一步简化敬业度结构模型需要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EFA)。在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前,先采用每个项目的均值和标准差进行项目分析以及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如表2所示,样本的KMO为0.903,表明问卷各项目之间的相关性无较大差异,非常适合做因素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卡方值为338.769,自由度为221,显著性水平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变量之间有相关性,可以做因素分析。

然后对调查问卷中的项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因素萃取的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对保留的25个知识型员工敬业度项目进行因子分析,采用Varimax(方差最大旋转法)进行正交旋转。萃取的根据是特征值大于1,在剔除项目时,删去因素载荷小于0.55或共同度小于0.2的项目,经过多次这样的探索过程,根据结果提取5个公因子(见表3),其累积变异解释率达68.63%(一般认为,累积变异解释率大于60%,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根据表3中每个因子包含的项目含义,下面分别对5个敬业度公因子分别加以命名。

因子1共有5个项目,内容包括:高度投入,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为工作感到骄傲和勇于面对挑战,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知识与经验、付出最大努力帮助企业做到最好等。解释总变异的22.16%,主要涉及无私付出与分享,由此,可以将第一个因子命名为“奉献精神”(Dedication,D)。

因子2共有53个项目,内容包括:将全副精力集中工作中、心无旁骛,精益求精、把事情做到圆满,完全沉浸在工作中感觉,而时间过得飞快、个体与工作难以分开等,解释总变异的16.76%,主要涉及对工作的投入程度。由此,可以将第二个敬业度因子命名为“专心致志”(Concentration,C)。

因子3共有4个项目,内容包括:对组织的使命、愿景和目标的认可,对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对当前工作意义的理解,承诺为公司努力工作等,解释总变异的13.43%,主要涉及对企业和工作的认同与承诺。由此,第三个敬业度因子可以命名为“组织认同”(Organization Identity,OI)。

因子4共有3个项目,内容包括:乐于为角色投入精力、并在角色中展现自我,每天充满工作热情,对工作毫无厌倦以及旺盛的进取意识等。解释总变异的10.32%,主要涉及精神饱满与对工作的热情。由此,第四敬业度个因子可以命名为“精力充沛”(Vigor,V)。

因子5共有3个项目,具体项目包括:享受到工作中的乐趣;获取职业的愉悦的情绪体验,体验到职业荣誉感;与周围环境和同事保持一种主观的偕同感;保持持续积极的情感激励状态等,解释总变异的5.96%,主要涉及积极情绪状态。由此,因子5可以命名为“愉悦和谐”(Cheerful Harmonious,CH)。

至此结果表明,我国知识型员工敬业度结构模型(见图1)由五个核心敬业度因子组成,它们分别是:奉献精神、专心致志、组织认同、精力充沛以及愉悦和谐。

(二)五维结构模型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构建的结构模型的适用性与可靠性如何,还有待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软件AMOS7.0对第二份样本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CFA)。一般以结构模型的拟合度指标来检验整体模型与观察数据的拟合程度,本研究的各项拟合度指标见表4。从表4中可知,结构模型的自由度为164,最小平方加权X2为403.44,P值为0.12(>0.05),假设模型与观察变量值之间显著,表明模型没有被拒绝。同时其他指标结果也良好,X2/df=2.45(小于3),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在0.08以下,CFI、NFI、IFI和TLI也都大于0.9的临界值。综合上述结果,结构模型拟合度较好,证实了五因素的模型结构。

(三)信度分析

因问卷中使用多个问题来计量各个潜变量,因此需要进行信度检验。Cronbach提出的ɑ系数能准确反映问卷的信度。表5的结果显示Cronbach的ɑ系数均大于0.7,可见,本文采用最后保留20个项目的问卷的信度比较理想,测量结果应是可信的。

(四)效度分析

检验了信度后,还需要对从收敛效度和区分效度两个方面检验各量表的效度。收敛效度是测量变量中每个项目与自变量的相关程度,可通过因素分析的项目载荷来判断(标准为大于0.5)。由表6所示,五个潜变量所含的项目标准化载荷最高达到0.873,最低的为0.620,说明每个观察变量与相应潜变量的解释率较大,而误差较小。同时,误差变量载荷较小,虽然有个别项目(如Item11)的误差变量载荷较高(0.72),但其标准载荷较高,说明该项目仍可接受。因此结果表明,量表的收敛效度比较好。

注:D代表奉献精神的量表名称,C代表专心致志的量表名称,OI代表组织认同的量表名称,V代表精力充沛的量表名称,CH代表愉悦和谐的量表名称。

区分效度是辨别不同变量之间有区别且不能合并,可通过各分量表间以及各分量表与总测验间的相关性来评价。从表7来看,各分量表之间相关系数最高为0.655,最低为0.331,表明分量表之间不具备多重共线性。同时,各分量表间的相关性明显低于分量表与总量表间的相关性。根据心理测量学的要求,表明该问卷的各量表之间是可以相互区分的,具有不同的变量意义。

四、结论与讨论

经过探索因素分析萃取出敬业度结构模型的五维,也通过了验证性因素分析,最后确定了由5个维度20个因素组成的知识型员工敬业度结构模型。具体包括:组织认同、专心致志、奉献精神、精力充沛、和愉悦和谐。知识型员工与所有员工的敬业度表现形式并不完全相同,因而其结构维度也应有所不同。

尽管本研究得到了知识型员工的结构模型,但仍存在一些缺憾:首先,本文构建的知识型员工的敬业度五维结构模型还需在更大范围内检验其有效性;其次,敬业度是一个权变的概念,在不同情景下会受到不同影响,对敬业度的结构与测量也应随时空的变化而不断改进。另外,知识型员工敬业度与其他变量(如企业利润率、激励、心理授权等)的关系都值得深入研究。

摘要:通过开放式问卷、访谈、专家讨论以及预试等方法,确定了知识型员工敬业度调查量表的项目,然后对来自珠三角地区的25家企业464份有效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经因素分析发现:知识型员工的敬业度由组织认同、奉献精神、专心致志、精力充沛、愉悦和谐等五个维度构成。

关键词:知识型员工,敬业度,结构模型,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1)(美)迈克·贝纳特,安德鲁·贝尔著,张义译.驱动力[D].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美)柯特·科夫曼,加布里埃尔·冈萨雷斯-莫利纳,方晓光著,方晓光译.由此,踏上成功之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韬睿咨询公司.中国员工敬业度调查[J].当代经理人,2006,(7):102-108.

(4)Kahn W A.To be fully there:Psychological conditions of personal engagement and disengagement at work[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0,33(4):692-724.

(5)Maslach C P,L M.The Truth About Burnout[G].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7.

(6)Schaufeli W B,Taris TW,Van R W.Workaholism,Burnout,and Work Engagement:Three of a Kind or Three Different Kinds of Employee Well-being?[J].Applied Psychology:An International Review,2008,57(2):173-203.

(7)(美)迈克·贝纳特,安德鲁·贝尔著,张义译.驱动力[D].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8)朱芝洲.员工敬业的价值分析[J].企业经济,2008,(9):63-65.

(9)方来坛,时堪,张风华.员工敬业度的研究述评[J],管理评论,2010,22(5).47-55.

(10)Maslach C,Leiter M P.The Truth about Burnout[M].San Francisco,CA:Jossey Bass,1997.1-175.

(11)张轶文,甘怡群.中文版Utrecht工作投入量表(UWES)的信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2005,(3):268-270.

构建知识结构 篇9

关键词:生涯规划,知识结构,构建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 扩招带来了就业竞争不断的激烈, 因此在高等教育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被引入各大高校的课程设置中, 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当代大学生的培养模式, 也给他们提出了新的素质要求。

一、职业生涯规划中对知识结构的要求

职业生涯设计就是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制约因素, 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目前, 很多高校在一、二年级就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旨在通过这种教育, 给大学生的个人发展树立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学校将大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纳入生涯规划教育当中, 因此大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也必然受到生涯规划教育的影响。

要求1知识结构要“博”、“精”结合

当今各学科互相渗透、相互综合, 要想在某个领域中取得重大成就, 仅有某一门学科的专业知识而缺乏广博的基础是不够的。因此, 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广博性和精深性的有机统一体。它既是在广博基础上的精深, 又是围绕着精深目标的广博。大学生在追求职业成功的时候, 只有建立起既广博又精深的合理的知识结构, 才能开阔思路, 日后的发展才有后劲, 也才能在事业上有所建树。

要求2知识结构与自身的特点相结合

高等院校按照专业设置来培养学生, 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具备厚基础、宽口径的知识。但每个学生个体, 在对自己进行生涯规划的时候, 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 利用各人的天资特长和兴趣爱好, 创造性掌握某项知识形成自己的特长知识, 成为共性中的个性人才, 形成独具魅力的人格。

要求3知识结构要不断地调整与优化

合理的知识结构是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而发展, 因为知识本身是一个动态结构, 人对知识的认识也是一个由少到多, 由浅到深, 由简单到复杂, 由旧到新的动态过程。此外, 现代社会知识总量迅速膨胀, 在生涯规划中对人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衡量要求, 随着个人的发展, 陈旧的知识单元必须及时更新, 知识领域也要不断拓宽, 还要改变知识结构的封闭性, 保证其开放性, 不断地吸收新信息, 使结构充满活力, 这要求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要处于一个不断调整和优化的状态。

二、当前大学生知识结构的现状

1、知识结构片面性

当前大学生知识面狭窄, 所学知识不能灵活运用,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工科院校大学生偏重理工知识, 忽视人文、社会科学、经济、管理等学科;二是文科院校大学生普遍存在重经济管理、人文社会科学而轻理工科学知识。这种不合理的知识结构, 使得大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以后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应有的作用。这里有我国教育制度和模式上的缺陷的原因, 另一方面, 广大的大学生们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来改善这种状况。

2、盲目追求、跟风

当前一些大学生受到社会上的热潮影响, 什么职业热门、赚钱, 就盲目地跟风。C E T、C P A、B E C、自考、司法考试、计算机过级, 早已成为高校学子耳熟能详的热门考试。考取某种证书, 一个很现实的好处就是能为就业增加一份筹码, 为竞争增添一份信心。但是, 对于有些大学生来说, 所考的职业资格并非是毕业后想从事的职业, 考证与学生本人的专业、兴趣有些更是毫不相关。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有些大学生更是以荒废和偏离专业为代价来获取某些所谓的金牌证书。这都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结构造成不良影响。

3、知识结构联系性不强

现代科学发展趋势显示出知识结构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特征。如果知识元素中有数量的优势, 而没有相互的协调、配合, 就很难产生知识的整体优势。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存在着忽视理论和理论混乱的倾向, 以及方法论知识的匮乏和方法论知识的混乱两种偏颇;大学生的知识体系内部缺乏有机联系, 知识互补效应微小等。这一切均与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知识结构多元化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要求相背离。所以, 大学生知识结构的调整刻不容缓, 只有实现知识结构的优化, 才能适应知识全球化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4、重理论、轻实践

虽然高校的师生都比较重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上。但也存在着可忧的一面, 主要是教学实践环节时间短, 次数少, 实习计划往往因某些客观原因难以真正落实。加之有些教师重理论、书本, 轻实践、实习, 不太注重具体的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联系实际, 往往使实践、实习达不到预期效果。许多学生在这种思想影响下, 也程度不同地出现重书本知识、轻实践知识, 重课堂学习、轻实践锻炼的现象。这样造成部分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无法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三、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1、首先要确定职业生涯目标

一个人事业的成败,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无正确适当的目标。只有树立了目标, 才能明确奋斗方向。目标的设定, 是在职业选择后, 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有利的环境等信息为依据做出的对人生目标的选择, 通常包括人生目标、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在树立职业生涯目标的之前, 大学生首先要对自身兴趣、爱好、能力、个性等有明确的认识, 同时还要明晰自己的职业价值、发展状况、职业生涯路线, 这样才能确定自己在什么样的领域里比较适合;其次, 要对当前的社会发展状况有充分的认识, 了解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和个人所学专业的前景, 系统地分析职业资讯, 才能对未来的职业生涯目标做出合理的选择。

2、其次是对知识结构的分析与评估

在树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之后, 首先要对自己的知识结构的现状进行科学的自我评估。在校大学生应该分析自我并大致确定自己弱点是什么, 优势是什么, 价值在什么地方, 自己有什么特长, 性格外向还是内向, 擅长哪些技能, 专业知识是否过硬, 是否具备足够丰富的实践经验等。

同时, 我们也可以通过很多方法来评估个人的知识价值。学历证明、技能认证、案例分析、沙盘演练等都可以得到关于个人知识价值评估的信息。而且这些评估方式更需要与职业发展方向相结合, 便能对其调整知识结构有所帮助。我们对个人知识结构的分析, 包括相对与社会水平的评估, 专业知识的价值评估等方面, 要以动态的观念来看待个人知识结构。我们要强调的是, 个人知识结构评估是综合性的, 要将知识结构与知识应用结合起来, 要对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变化进行动态跟踪, 才能达到知识优化的目标。

3、最后是知识结构的构建与优化

首先, 要树立知识管理的新观念

大学生要根据职业理想对知识结构进行有效的管理。学生在进入大学选择专业的时候, 还有很多盲点和误区, 这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地进行新的调整。知识管理的核心目标就是要使知识资本得以体现和增殖, 使我们不仅懂得积累知识, 更懂得知识的运用和衡量价值。个人知识管理绝对不是简单地选择进行充电, 也不是简单地按照一般的学习方式学习其他知识, 要能理解学习的动机、社会的需求、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不能只是进行阅读上的积累, 更重要的是找到知识增值的有效方法, 建立知识管理的有效机制。

其次, 是要把握有效的知识积累的方法和进程

知识积累的方法和进程可以根据职业规划四个阶段和时期而设计, 首先是一年级的试探期, 在这阶段学生在初步了解职业, 特别是自己未来所想从事的职业或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后为自己制定好学业计划。要学好基础知识, 建立宽厚的基础;其次是二年级的定向期, 该阶段学生应考虑清楚未来是否深造或就业, 以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为目的。如增强英语口语、计算机应用能力, 通过英语和计算机的相关证书考试, 并开始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充实自己;三年级是冲刺期, 这一阶段学生为就业、升学或出国而做关键的努力, 此阶段应认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锻炼自己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在专业方面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四年级是分化期, 知识的学习重在实践, 要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和工作实习, 如参加招聘活动、工作预习或模拟面试, 强化求职技巧, 尽可能地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好第一步。

第三, 处理好知识积累与知识应用的关系

知识的价值体现在运用上, 合理的知识结构不仅是理论知识的有效积累, 而且是应用实践的结晶。知识应用不仅是局限在学习过程当中, 在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等活动当中都可以找到知识应用的环节。另一方面, 在知识应用的过程也是对知识再加工的过程, 进而形成应用知识的规则意识, 同时还会帮助我们纠正知识积累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从而指导我们对知识结构进行整理和优化。

第四, 注重最新专业知识, 促使知识结构的不断修正与更新

随着人的发展, 由于一些不确定因素, 会使我们与原来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有所偏差, 这需要对支撑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结构进行修正和做出适当的调整, 以更好地符合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此外, 面对信息革命, 我们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绝对不能停留在教材和学校所开课程范围之内。据有关专家研究, 大学生从学校得来的知识只占一生需要量的10%左右, 因此大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 不仅要扩大视野, 而且要密切关注专业范围的最新动态和最新成果。

参考文献

[1]唐仁春.贺云龙.论大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现代大学教育.2004年第4期

[2]刘新妹.李运芝.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与成才.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第18卷第2期2006年2月

构建知识结构 篇10

关键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课程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 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的伟大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十二五”时期,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应主动适应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 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全面提升高等职业院校整体办学水平, 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1]要实现这一目标, 高职院校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提高学生的继续学习和职业生涯持续发展能力。

高等职业院校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突出特色建设为重点、以校企合作为主线进行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 其中专业、课程改革是关键, 也是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作者以质检类专业为例, 开展高职质检类专业培养目标, 人才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与课程体系构建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下面就研究内容介绍如下:

1 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关系

英国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名言, 这一名言推动了人们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追求与奋斗, 也推动了人们对知识的重视与学习, 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前进起了很大作用。知识确实很重要, 发展科学, 认识和改造自然, 认识和改造社会, 都需要人们掌握大量的知识, 因而教育学生, 培养人才, 必须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没有必要的、足够的、充分的知识, 人类难以创造出如此绚丽多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知识是这一切的基础, 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能力, 通常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 以及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一个人的能力是指他驾驭自身知识以及为社会所能贡献的力量的综合作用。当然, 要顺利完成某种活动, 单凭一种能力是远不够的, 必须靠多种能力的结合。我们把多种能力的有机结合称为才能。说一个人有才能, 即意味着他能将从事某项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能力进行综合运用, 取得很好的效果。所以说, 能力, 是对知识的运用, 是知识发挥作用的实践条件。

说到素质, 很多人会把它与能力混淆起来, 其实素质与能力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它们的联系就在于, 能力和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的道路很相似, 它们都是在人的活动 (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 过程中形成与发展的;它们的区别就在于, 素质的特点是“内凝”, 是人在其活动过程中所塑造成的内在升华, 而能力则是“外显”, 是人在其活动过程中实在的呈现。人的素质是指构成人的基本要素的内在规定性, 即人的各种属性在现实的人 (个体、群体和类) 身上的具体实现以及它们所达到的质量和水准, 是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活动所具备的主体条件。[2]

综上所述, 知识、能力与素质三者息息相关, 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知识容量越大当然越好, 学会学以致用更是能够体现一个人的能力, 而懂得把能力发挥在正确的事情上则更是一个人素质高的体现。

2 高职质检类专业的培养目标

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百年大计, 质量第一。质量强国, 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选择;质量强企, 是产业优化升级的根本途径;质量监管, 是政府部门的重要职责;质量发展, 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3]加快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质量专业人才是全社会的必然要求和质检类专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质检类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掌握产品质量检验及质量监督与管理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技能, 具备产品质量的检验、控制、改进的能力, 同时具备技术监督与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高技能复合型质量专业人才。[4]

3 高职质检类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高职质检类专业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如图1所示[5]:

3.1 基本素质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方法能力素质等。

1) 思想道德素质

理想信念:积极进取, 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判断。

民族精神:热爱祖国, 顾全大局, 勤俭节约, 艰苦奋斗, 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有民族气节。

道德品质:懂得自尊和尊重别人, 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讲文明、诚实守信。

民族法制观念:正确认识民主与自由、张扬个性与维护大局的关系, 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守纪、用法。

奉献意识:清醒地认识为人应该奉献社会, 在奉献中实现个人的价值, 用爱心去生活、去处事。

2) 科学文化素质

在科学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 内在的基本品质, 其中在自然科学方面主要体现在物理, 化学, 天文, 地理, 生物学等知识教育之中。

3) 身体心理素质

身体素质:树立科学的健康理念, 坚持锻炼, 身体强健, 培养一定的体育爱好和特长。

心理素质:有信心、有毅力, 乐观豁达, 具有心理承受能力, 能自觉有效地调适心态, 适应生活。

4) 方法能力素质

独立学习能力:树立终身学习意识, 确定学习目标, 讲究学习方法, 善于利用学习资源, 自觉提高综合素质。

观察思维能力:善于观察, 勤于思考, 注重多角度、多次观察和换位思考。

综合表达能力: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强化口语锻炼。

合作竞争能力:具有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有强烈进取心。

实践创新能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掌握必要的创新方法和技巧。[6]

3.2 专业能力素质

质检类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专业能力素质主要包括:数理统计应用能力、标准法规执行能力、质量管理能力、技术检测能力、产品检验专业技能等。

1) 数理统计应用能力

具备综合运用概率分布、实验设计、方差分析、回归分析、正交试验、控制图、调查表、排列图、因果图等统计工具方法进行科学抽样, 过程控制, 针对检测结果给出正确数据分析处理方法的能力。

2) 标准法规执行能力

熟悉质检专业相关技术法律法规, 并严格贯彻执行。具备针对实际检验产品, 掌握与之全部相关的质量标准, 制定检验或试验项目, 明确检验指标要求, 进而制定完善的检验方案的能力。

3) 质量管理能力

具备强烈质量意识, 能够熟练运用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原则进行产品质量巡查监督, 过程控制管理, 工序检查, 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建立、运行、审核及改进等能力。

4) 技术检测能力

具备综合运用感官、物理、化学、微生物分析及无损检测 (核辐射、红外线、超声波等) 、光纤检测、传感检测、计算机辅助检测等高新技术进行质量检测的能力。[7]

5) 产品检验专业技能

熟知产品检验专业领域所涉及产品的基础知识、类别结构及工作原理等能力。

4 高职质检类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课程体系的构建

任何专业的培养目标都必须依靠具体、科学可行的课程体系来实现。高职质检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详细内容如表1所示。

5 结束语

总之, 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求是教育教学的依据,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必须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 以示范建设为引领, 创新体制机制, 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开展专业及课程建设;树立全面培养的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综合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 将知识、能力和素质融于日常教学各个环节中, 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持续不断地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8]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 (2011-2015) [S]:2-6.

[2]谢祥清, 杨曼英.素质教育教程[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3-6.

[3]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质量发展纲要 (2011-2020) [R].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发 (2012) 9号, 2012-2-6.

[4]洪生伟.质量工程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7-10.

[5]卢红学.高职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合理结构探析[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4) :93-96.

[6]白君堂.素质教育案例分析与指导[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5.

[7]洪生伟.质量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及其内容[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 2006 (6) :44-46.

构建知识结构 篇11

【关键词】生物 知识网络 关键词衍射法 概念延伸法 习题概况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B-0158-02

高中生物内容比较繁琐也比较散乱,致使学生在复习中很难把握。笔者对近几年高考进行分析,发现高考大都是考一些基础的概念、生物学术语、基本理论以及相关实验探究的原理和原则。生物有点像是理科中的文科,许多知识都要靠记忆,但是又与单纯的文科思维不同,除了要有好的识记能力,还需要有好的理解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为前提。要想把生物学习好,必要的练习之外,还需要构建生物知识网络结构。在生物知识网络中去识记和理解生物基础知识,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在知识网络中,知识是有体系的,有系统的,是相互联系的,是开放的,所以通过知识网络去进行归纳和复习是很有效的。现在的综合科考试都主要考学科内的综合,这样的考试一个题涉及几个知识点。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材中琐碎的知识点由点连成线,由线织成网,形成多个相关知识点的网络来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整体中去把握每个知识点。也因此,在一轮和二轮复习中,我们经常使用相关的知识网络图去帮助学生对课本知识点进行总结,使他们懂得从多个方向寻找分析问题的切入点。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体系,才能更深地理解知识,在考试中迅速地提取信息。

在构建生物知识网络结构图上,笔者的理解是,并不是说一定要有一个网络型的结构才叫知识网络。知识网络就是能将学习过的知识点串联形成一个开放性的知识结构,或者由点带面地去进行发散,较高效率地进行总结和复习,达到发散思维和知识拓展的目的,这就是知识网络。在这个理解上,通过这些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种在平常上课常用的几种构建知识网络结构的方法。

一、关键词衍射法

在这个方法里,关键词的提取是首要的。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关键词,而且一个关键词可以让你衍射发散出来的角度非常多。由一个关键词出发,由点带面到网络,辐射到整个章节的内容。以笔者上第二轮专题《遗传和变异》为例。首先,分析教材,在这个内容里,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如果基因的结构发生改变,有可能就会改变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进而改变生物的性状,可因此引申出基因的结构、基因的功能及基因突变。再者,如果人为地将基因导入到相应受体细胞中,并且能在受体细胞中得以表达,那么就可以人为定向改变生物性状,由此引申出基因工程。由于基因主要在染色体上,所以它的行为是与染色体行为的发生是一致的,因此遵循两大遗传定律。有少量基因在细胞质中,有母系遗传的特点,由基因所在的位置引申出细胞质遗传和细胞核遗传。所以由章节中的某个关键词出发,可以辐射出很多相关的知识点。这个就是笔者的关键词衍射法。如下图所示:

我们可以用这个方法,去复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关键词为生长素,也可以用于复习《生命的结构基础》,关键词为细胞。

二、概念延伸法

笔者的概念延伸法,一般是在理解课本概念、区别概念的时候用到的。概念是某一节内容的理论基础,有时候一个概念里涉及了某一个过程发生需要的条件、底物产物,如光合作用的概念;有时候一个概念又总结了某一种物质的本质、生理作用,如酶的概念。每一个概念都是科学的,经得起推敲并有其特定意义的。而且生物学里相似的概念比较多,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区别,否则容易因为混淆概念而丢分,比如生物膜和生物膜系统,生长素和生长激素,种群和生物群落等。那么用概念延伸法是怎么发散思维的呢?笔者用酶的概念做一个例子。酶,指的是由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短短的十几个字,好像还是很容易背下来,但是细看我们需要注意几点,第一是场所,第二是作用,第三是本质。酶作为有机物,可以是蛋白质,也可以是RNA,那么具体的合成场所、需要原料、发生过程、遵循原则到底是什么?通过这样的延伸,笔者可以从一个概念出发,延伸到了DNA转录形成RNA,最终翻译到蛋白质的问题上,也就是说通过酶本质的一个分析,我们可以把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发生需要的条件和场所等问题都给复习完了。除此之外,在生理作用上我们还可以对比激素和酶,作为生物体里微量的有机物,一个起催化作用一个起调节作用,而且通常是放在一起来考查的。这样的方法,用在向性运动的概念上,可延伸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用在内环境的概念上,可以延伸到内环境中以及内环境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用在细胞工程概念上,可以用来对比基因工程概念,它们都属于定向改变生物性状的工程。那么在原理上,操作水平上,操作对象以及步骤上,它们的区别在哪里?通过这样的对比或者延伸,我们复习一个知识点的同时可以涉及到另一知识点,这样既提高了我们的学习效率,又提高了我们掌握生物学的能力。

三、习题概括法

每一道习题都会考查某一个或者某几个考点,特别是模拟题和高考题。高考题是高考专家研究的题型和出题角度。在出题难度上、逻辑性和答题思维的连贯性上,控制得比模拟题好,所以分析高考题,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题方向,强化记忆内容。分析高考题中针对的考点,并且把相关考点联系起来,可以完成对某一节内容的复习,所以在一些考点的复习上,笔者也经常使用这种方法进行复习。

例如2009年广东高考题:

为了快速培育抗某种除草剂的水稻,育种工作者综合应用了多种培育种方法,过程如下。请回答问题。

(1)从该除草剂敏感的二倍水稻植株上取花药离体培养,诱导成_______________幼苗。

(2)用γ射线照射上述幼苗,目的是______________;然后用该除草剂喷洒其幼叶,结果大部分叶片变黄,仅有个别幼叶的小片组织保持绿色,表明这部分组织具有______________。

(3)取该部分绿色组织再进行组织培养,诱导植株再生后,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使染色体______________,获得纯合______________,移栽到大田后,在苗期喷洒该除草剂鉴定其抗性。

对这道题干进行分析,我们知道它考查了育种的问题:包括单倍体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的方法。如果在评讲题目的时候只是就题讲题,不进行知识点的融会贯通,那么基础知识是没有办法落到实处地复习的。所以在评讲这道题目的时候,笔者一方面通过表格对比各育种方法的优缺点及原理,总结如何根据题目要求选择合适的育种方法。经过这样的归类比较之外,笔者还做了一项工作,就是找了历年的考查该知识点的真题来进行复习,如2012年浙江理综高考,第32题18分的题目也是考查了该考点。这样通过对题目进行分析和概况,我们可以通过一道题,复习完在遗传变异内容和工程学内容中涉及到的育种方法。通过学生的反馈,这个方法是有效的。

四、图形联系法

这个方法,可以用于复习某一个有过程图的知识点,比如光合作用、体现细胞膜流动性的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等。图形是直观的,可以对比的。在复习中,如果能把某一个知识点常考的图形列出来对知识点进行分析,无疑能更加深印象,提高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构建知识结构 篇12

一、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疲劳分析的范畴

为构建合理的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疲劳强度本科生课程知识体系, 首先需要在总体上明确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疲劳分析的宏观范畴。而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疲劳分析的范畴必然远远大于本科生课程知识的范畴。当对整体的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疲劳分析有了明确的概念后, 才能根据本科生的特点, 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结构疲劳破坏过程一般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裂纹的萌生阶段、裂纹的稳定扩展阶段以及最后的断裂阶段。目前的疲劳分析方法大都是建立在宏观分析的层次上的。在这个层次上, 疲劳分析方法主要可以分成两类:一是基于S-N曲线和Miner线性累积损伤准则的疲劳累积损伤方法 (即通常所称的S-N曲线方法) , 二是基于裂纹扩展法则的断裂力学方法 (即通常所称的断裂力学方法) 。S-N曲线方法的基础是S-N曲线及累积损伤理论, S-N曲线表示了构件的寿命与所受的各级应力范围水平之间的关系, 对于多级应力范围水平连续作用时, 一般按照线性累积损伤理论进行疲劳累积损伤的计算。这种受应力范围水平控制的疲劳一般称为应力疲劳, 然而, 工程上也有许多构件, 在其整个服役期间内, 构件所经历的循环载荷次数并不多, 但载荷水平却较高 (超过屈服应力) , 寿命短, 这种疲劳问题, 通常称为应变疲劳或低周疲劳。断裂力学假设在材料和结构中存在裂纹, 又分为线弹性断裂力学和弹塑性断裂力学, 应力强度因子K和J积分等断裂参数可用于描述裂纹尖端附近的应力和应变特性。线弹性力学从应力强度因子和能量释放率两方面描述含裂纹体的力学行为, 所提出的断裂准则实际上是传统强度理论的补充和革新。线弹性断裂力学进一步还扩充到了预测含裂纹体在交变载荷下的疲劳裂纹扩展行为, 从而可以完成对结构从初始裂纹扩展到临界裂纹尺寸时的疲劳寿命的计算。弹塑性断裂力学要考虑材料非线性效应, 主要的理论有裂纹张开位移 (COD) 理论和J积分理论等。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 宏观上的疲劳分析方法主要有S-N曲线方法和断裂力学方法两个大的方面, 以上两种方法又各自具有不同的体系和理论脉络。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疲劳分析本科生课程体系应该在这两种理论体系下展开。

二、船舶结构疲劳评估方法的工程应用

船舶结构尺寸是基于相关规范进行设计的。船舶规范是相关船舶运营经验和理论分析方法相互结合的产物。船舶结构的疲劳强度分析方法或者分析流程与步骤, 规范中也做了相应的规定。从本科生学习和工作的角度而言, 掌握规范的疲劳分析流程和方法是十分必要的。目前,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疲劳分析规范的基本理论主要是基于S-N曲线的线性累积损伤的方法。如果只考虑到对规范的学习和掌握, 仅开展有关S-N曲线方法知识的讲述是合适的。但是从掌握船舶与海洋结构疲劳分析有关知识的全面性来考查, 我们认为既要涉及S-N曲线方法也要涉及断裂力学方法, 但是应该将S-N曲线方法进行重点而详细的探讨, 进而将该方法拓展至在船舶与海洋结构疲劳分析中的应用, 而对于断裂力学方法进行必要的概念性、基本方法的简要介绍即可。

三、本科生知识体系的构建

(一) 理论系统脉络要清晰

首先应建立疲劳的基本概念并明确疲劳问题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展开讨论给出疲劳分析的基本方法, 主要包括S-N曲线方法和断裂力学方法, 并对疲劳分析的S-N曲线方法和断裂力学方法分别进行探讨。S-N曲线的方法主要涉及到S-N曲线的概念、物理意义、表达形式以及影响S-N曲线的有关因素, 包括平均应力、载荷形式、尺度效应等。对于受到不同水平应力范围作用的结构疲劳问题, 一般应用累积损伤的方法进行分析计算, 其中最为重要的亦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迈纳 (Miner) 线性累积损伤理论。对于随机载荷情况, 需要对载荷时间历程进行计数, 物理意义明确, 应用广泛的雨流计数方法应该作为重点内容。由于裂纹的存在, 结构或构件的强度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削弱。在使用载荷、腐蚀环境或此二者共同的作用下, 结构中存在的裂纹一般还将扩展, 裂纹的尺寸也将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而不断增长。因此, 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 裂纹尺寸的增长, 结构或构件的剩余强度也将随之下降。若使用中出现较大的偶然载荷, 剩余强度不足以承受此载荷, 则结构或构件将发生断裂破坏。若在正常载荷下工作, 不出现意外的高载荷, 则裂纹将持续扩展, 剩余强度不断降低, 直到最后在正常的工作载荷下发生断裂。因此, 我们需要回答下述问题:控制含裂纹结构或构件是否发生破坏的力学参数是什么?怎样建立断裂破坏的力学判据?剩余强度与裂纹尺寸的定量关系是如何表达的?裂纹是如何不断发生扩展的?裂纹从某一个初始尺寸增长到发生破坏所对应的临界裂纹尺寸, 如何计算其扩展寿命?结构中可以允许存在多大尺寸的初始裂纹?如何确定临界裂纹尺寸?为保证结构的安全使用, 在日常应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检测维修?等等。我们认为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疲劳本科生知识点仅涵盖线弹性断裂力学即可, 可以不涉及弹塑性断裂的知识。

(二) 突出与规范相结合的S-N曲线方法

对于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本科生而言, S-N曲线方法仍然是相对重要的知识, 因为目前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领域内有关规范的疲劳分析方法仍然主要是S-N曲线的线性累积损伤方法, 所以需加以重点论述。同时, 应特别注意船舶与海洋工程疲劳分析理论与疲劳规范有关的累积损伤计算公式的关系, 即规范的公式可由线性累积损伤理论推导得出。明白了理论的推导, 也能更好地与规范相结合, 便于规范的理解与应用。例如, 按Miner线性累积损伤理论, 当疲劳载荷是用相应于一定时间内的连续概率密度函数表示时, 疲劳累积损伤度的计算可写为,

式中, S为应力范围水平, 为应力范围分布的连续概率密度函数, N为在应力范围水平S的单一循环载荷作用下的寿命, NL为所考虑的整个时间期间内应力范围水平的总循环次数, dn=NLfS (S) d S为落在区间[S, S+d S]内的应力范围循环次数, 为对所考虑的整个使用时间的积分。

将应力范围S的长期分布的表达式, 见式 (2) 及代入式 (1)

式中, q称为尺度参数, h称为形状参数。得到相应的疲劳损伤计算式

式中, m, A为S-N曲线参数, Γ () 为伽玛函数。

式 (3) 即为规范中计算累积损伤的基本公式, 在规范中是直接给出的, 并没有推导过程。通过相关的疲劳理论推导, 给出了公式的来龙去脉, 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疲劳理论, 也能将其与实际工程分析相结合。

(三) 工程案例分析

疲劳分析的根本目的是工程设计和工程应用, 因此, 结合规范的疲劳分析方法, 使学生掌握该分析方法是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基本要求之一。这一目标可以通过布置相应的大作业, 要求学生根据规范完成实际船舶的疲劳校核来实现。通过实船的疲劳分析, 学生可以明白船舶结构疲劳校核的关键部位, 并进一步深化理解船舶结构疲劳分析的主要的计算流程:疲劳载荷的计算;各应力范围分量的计算;应力集中系数的确定;疲劳应力范围的合成;疲劳累积损伤的计算及衡准。通过疲劳分析理论与工程实际的结合, 真正地实现了学以致用, 对理论方法的理解得以深化, 工程实际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增强。

四、展望

我们根据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经验, 对《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疲劳强度》本科生课程知识体系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研究, 构建了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本科生课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疲劳强度》的知识体系。而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疲劳分析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研究热点, 必将有一些创新的成果被人们认识。所以,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本科生课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疲劳强度》的知识体系, 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有待不断更新, 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支庆庆, 贺竹梅.遗传学知识体系构建的思考[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 (电子版) , 2013, 3 (1) :7–11.

上一篇:王老吉下一篇:思维主题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