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管理基本知识(通用9篇)
钢结构管理基本知识 篇1
美国空军军官学校管理知识结构统计分析
美国空军军官学校的教员队伍,包括大学科学文化教官和文职教员以及军事和体育教官共588名(含军事和体育教官),他们主要来源是:从部队选调的优秀军官(约占75%),从地方招聘的优秀人才(约占25%},以及从国内外聘请的客座教授。军官教员任期为2-3年,文职教员任期为1-5年,任期一到,他们或回部队任新职,或到地方高校进修攻读新的学位。教员队伍的频繁交流,有利于院校教育与部队建设的紧密衔接,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为了保证教学稳定和质量,空军军官学校保留着一批学术造诣深的常任教授,可在校工作30年,直至退休。教员队伍中,教授占10%,副教授占18%,助理教授占44%,讲师占28%;他们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获得过博士学位的占50%以上,而且多数人是从美国国内外地方名牌大学中获得的。美国空军军官学校教员总数与在校学员总数之比约为1比8,每名教员面对的是每班平均17名学员的小班上课,还要兼任学员课外活动辅导和与学员一对一的咨询员。
校长约翰·R·戴洛格中将—1969年优秀毕业生,理学学士学位,飞行2900小时,作战600小时,1978年特洛伊州立大学商业管理硕士学位。
招生部主任威廉·D·卡朋特上校简历—1973年优秀毕业生,飞行5000小时。
预科学校校长 劳伦斯A.法雷斯上校简历—1975年优秀毕业生,理学学士学位,飞行3000小时,亚比利安天主大学的管理和人际关系学硕士学位。
学员旅司令 S.塔克·吉尔伯特III准将简历—1978年优秀毕业生,中国复旦大学理学学士学位,飞行3000小时,哈佛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学位。
教务长 瓦格准将简历—1972年优秀毕业生,飞行2300小时,斯坦福大学航空航天硕士学位,南加州大学系统管理硕士学位,普度渡大学航空航天博士学位。
统计结果学校主要领导中管理硕士学位4人,占80%比例,管理军官中具有管理硕士学位的16人,比例为10%,管理系的35名人员都是管理硕士学历,占学校全体教员比例约6%。
从学校领导、机关和教员的学历结构看,该学校管理文化是有基础的,更能够适应新军事变革对管理工作的要求,在该学校推行现代管理是十分容易的。特别是在这些领导中有一个上海复旦大学毕业的中国通,对于培养针对中国作战的飞行员队伍十分有利。
钢结构管理基本知识 篇2
1 应急管理知识系统概述
1.1 应急管理知识系统的界定
从管理学的角度,知识系统和生产系统、服务系统等实物系统一样,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具有结构及功能的整体,是指知识及其活动和相关要素所构成的系统。王众托[6]提出应该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建立知识系统工程(诸如农业系统工程、工业系统工程、航天系统工程等)这样涵盖面较广的一个学科。主要从创建知识系统的体系结构、研究知识系统的工作过程、建立知识系统的开发步骤等三方面入手。知识系统的研究主要分为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层次。宏观知识系统包括一个国家、地区或行业知识组织管理系统。微观知识系统主要研究企业组织和各类联盟组织,如产学研、供应链、产业集群、虚拟组织等网络组织。微观知识系统是宏观知识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一项复杂性科学研究,是一个融合了灾害系统、应急组织系统、物流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和社会系统等各类系统的复杂巨系统。在应急管理过程中,从突发事件的预警防范、应急响应直到灾后恢复阶段,无处不伴随着各类信息,信息是知识的载体。应急管理知识系统的构建是为了能够高效地获取应急知识、有效地保持知识并适时的将知识传播到适当的地方给适当的人。笔者认为应急管理知识系统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前后的应急管理组织过程中,由知识主体(各应急管理部门、团队、个人等)识别、获取、共享的各类知识及知识活动构成的系统。
1.2 应急管理知识系统的复杂特性
1.2.1 多主体性
突发事件的应对具有典型的复杂系统特征,面对突发事件发生前后伴随的海量信息和复杂多变的环境,应急管理需要政府统一组织和协调相关部门协同工作,涉及多数政府部门及其所辖的实体系统[7]。应急管理知识系统中的主体是各应急组织和人员,包括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各主体拥有的知识量及知识结构均有很大差异,需要系统研究知识在各组织内及组织间的存在形式及共享方式。
1.2.2 动态与开放性
应急管理知识系统中,各知识主体通过不断获取、传播知识实现知识的共享与应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知识流动,各知识元处于不断变化中。而知识系统又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不断的同外部环境保持联系,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而发生相互作用,环境变化的速度和程度将引起知识系统的动态变化,系统和环境进行着各种形式的知识交流。
1.2.3 自组织
应急管理知识系统具备自组织条件。伴随着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知识系统中的应急信息及知识从无序、相对杂乱的状态逐渐形成有序的知识增量,同时知识系统中的知识主体通过内外部反馈及学习,不断增长并更新知识,也实现了自身知识从最初的无序状态向有序的稳定状态转变。
1.2.4 协同性
应急管理中的协同包括组织协同、资源协同、信息协同和流程协同等[8]。归结本质其实是知识协同问题。应急管理知识系统正是通过各类知识聚集,建立知识主体及知识间联系,促进各应急主体的相互合作、知识的共享与协同,最终实现知识的应用和创新。
2 应急管理知识系统中的知识与知识主体
2.1 应急管理知识的描述
经合组织(OECD)在1996年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将知识分为四大类,分别是Know—What(事实知识)、Know—Why(原理知识)、Know—Who(人力知识)、Know—How(技能知识)。野中郁次郎认为知识分为显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将两种分类法相比较,即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是可以编码并表述的知识,属于显性知识。而人力知识和技能知识难以用文字明确表达,属于隐性知识。
Josefa Z.Hernandez[2]针对应急管理系统建立了基于知识的管理模型,将应急管理中的知识分为三类,分别是突发事件的认知知识、事态发展预测知识、应急响应知识。何力[9]将突发事件知识分为外部和内部两大知识体系。内部知识来自分部门、分灾种的“叠加”型知识,多用于处理常规突发事件;外部知识多是因为非常规性突发事件的不完备属性的案例、预案和相关背景资料,要更多的依赖外部的知识交换和共享。李华[10]根据OECD提出的知识分类也将应急领域知识分为四类,分别是关于突发事件客观描述的知识、突发事件发生发展演化机理知识、决策等人力知识和资源处置知识。白雪[11]将应急决策知识分为五个类别,分别是事件型知识、主体型知识、工作型知识、环境型知识和原理型知识。武晓萍[12]认为危机管理知识包括事件知识、主体知识(相关的职能部门)、客体知识(危机管理的对象)和任务知识四部分。
从学者们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领域知识的各种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应急管理知识系统中的知识可以根据突发事件发生时间阶段、应急管理流程、知识的持有者(系统主体)、个人或组织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但宜采用一种主分类方法。笔者认为,应急管理知识系统中的知识是指各类突发事件发生前后应急管理全过程获取、转换、共享的各类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集合。
显性知识包括有关突发事件的专业知识、预案知识、案例知识、法律法规知识、救援物资资料等,这些知识都以文档文件的形式存储在纸质资料和计算机信息系统里面,形成了形式多样的知识库,如法规库、救援队伍库、专家库、典型案例库、救援物资库等。
隐性知识主要是指存储在个人头脑或群体组织的、尚未被言语或者其他形式表述的知识。从应急流程的整体角度考虑主要包括危机预警知识、应急准备知识、应急指挥知识、灾后处理恢复知识等。这些知识每个又可以分出若干的子知识。如图1所示。
2.2 应急管理知识主体类型
知识系统的形成和运行应该以人和组织为主体。应急管理知识主体子系统中的知识主体指参与到应急管理过程中的个人及组织。根据各知识主体在应急管理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和作用不同,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的知识群体。
2.2.1 决策者
常见为应急管理办公室或者应急指挥中心,主要依据突发事件的规模由地方或国家的政府机构及相关领域专家临时组建而成,是系统中知识主体的核心,处于中心地位。它建立应急响应方案,编制应急预案,形成了应急管理所需的重要的架构知识,并通过与应急部门等参与方的知识共享,掌握大量的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的各类知识和信息,控制和决策应急过程中的知识流动,保持各方紧密的协同合作,在应急管理知识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2.2 参与者
主要指参与到应急救助的各级应急部门如公安、消防、水利、交通、气象、医疗部门等。应急管理参与方是知识系统中专业知识的主要提供者,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与决策方进行不断的知识交流,包括应急救援知识、人员组织知识及协作沟通知识等显性和隐性知识。参与者提供的知识是决策知识获取的重要来源,进而形成了若干双向互动的知识链条。
2.2.3 应急资源供应商
主要指在应急管理过程中提供物资设备等救援救助资源的个人、团体和组织。应急救援物资设备主要包括食品药品、通讯设备、检测设备、防毒防爆器具、工程机械、被服帐篷等用品。应急指挥中心平时要做好对救援物资的储备及信息调研工作,了解各物资储备形式、种类、数量等知识,并同各供应商建立联系以备在紧急情况下调用救援物资。
2.2.4 媒体和公众
信息时代网络社会中,信息传播的方式方法渠道增多,同时也为流言蜚语谣言的传播提供了途径。作为应急管理主导力量的政府,在积极的灾害救助及管理中将信息规范、实时、正确的报道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和媒体成为合作者,通过有效沟通与协作,公开灾害信息,正确报道灾情,将最真实全面的情况通报给公众。因此,应急指挥中心要考虑设立专门机构处理与媒体的关系,并且就媒体是否可以进入灾害现场制定规则,进一步规范政府与媒体的关系及权利与义务。
3 应急管理知识系统的体系结构分析
依照系统科学的观点看来,系统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整体。根据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系统又可划分若干子系统,组成了系统的体系结构(architecture)。系统的体系结构用来表述系统某一方面特点的结构方式和模块组成,侧重原则和方法而不规定技术与业务细节。席运江[13]将组织的知识系统划分为三个同种要素(知识)及关系构成的子系统分别由知识子系统、知识主体子系统和物质载体子系统组成。王众托认为企业知识系统的体系结构包括人员体系结构、组织体系结构、技术体系结构、经营体系结构和文化体系结构五个方面[6]。应急管理知识系统的构成要素是知识,根据知识的存在形式及相互之间的作用,笔者将应急管理知识系统分为知识子系统、知识主体子系统和支撑子系统三部分,如图2所示。
3.1 应急管理知识主体间的关系
应急管理知识主体子系统由知识主体及相互间的关系构成。前文概括出四种类型的知识主体,而各知识主体间的关系表现为以各知识主体为节点,主体之间的知识连接为边的人员网络。从常态下的知识交流、培训到危机发生后的知识共享、协同,知识连接表现为多流向多形态的复杂网络。在相对松散的环境下,建立知识主体网络,能够清楚地掌握知识的传递路径和流向。为了知识在危急时刻的快速传播并提高人员网络的连通性,可以进一步采用社会网络分析(SOA)理论和方法计算知识主体网络中主要节点的入度和出度、网络的连通性以及连接节点路径的长短,为人员网络的组建或者优化提供依据。
3.2 应急管理知识子系统中的知识联系
应急管理知识子系统由应急管理知识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组成。人们在工作中不断使用和处理知识,通常表现为知识的流动。在应急管理过程中,组织要通过对知识的获取、存储和共享等一系列过程,才能实现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这些过程的总体形成了知识流程。这样的一个知识流程实际上是按照应急管理流程顺序构成的知识过程,知识流程和业务流程密不可分[14]。图3中包含了两种循环模式:一是业务流程的循环,从应急预防、准备、响应、恢复到再预防,表现为循环过程。二是业务流程中伴随着知识的流动,亦表现为知识识别、获取、共享、存储的循环过程。要注意的是,业务流程和知识流程并不表现为同期同步的双循环关系,即业务流程中的某一环节并不一定严格对照知识流程中的某一知识活动状态。在实际中随着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知识流程的大循环过程里面会包含更加复杂的知识流动。
3.3 应急管理知识支撑子系统
主要包括技术平台、知识库和数据库等。数据库主要由一个城市或区域基础信息数据及专业数据组成。基础信息数据涵盖了区划、人口、地理信息、公共基础设施、避难所、危险源等资料。这些基础数据看起来简单,却对及时实施应急救援决策很有帮助,需要进行长期的调查统计和研究。专业数据主要来自公安、消防、医院、学校、社区等机构的数据资料。知识库存储了人们在应急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和积累的知识,是应急管理的“智慧库”,是应急决策重要的依据来源。主要包括应急预案库、案例库、法规库、专家库。技术平台是支撑应急管理组织识别、获取、传递共享信息与知识的平台,需要借助网络、多媒体等技术将知识有机整合。考虑到各部门信息系统数据库的异构性,知识资源要实现共享,必须建立相应的软件接口。相应的技术包括XML技术、Agent技术、DCOM技术、分布式数据库技术等,它们都是用来解决信息系统集成时共享信息的技术或标准[15]。
3.4 三个子系统间的关系
知识子系统是知识主体子系统和支撑子系统所获取、共享、存储的知识组成的系统,属于非实体的虚拟系统。知识主体子系统和支撑子系统是知识的载体系统,属于实体系统。图2中①表示知识主体子系统的知识活动(主要为决策者的隐性知识)到知识子系统的动态映射,与来自支撑子系统的显性知识流②集成于知识子系统。在知识子系统中的知识不断更新、集成后又以③④两种知识流动方式存储至知识主体子系统和支撑子系统。⑤表示为知识子系统对支撑子系统的管理、使用的连接关系。
在这三个子系统组成的知识系统中,知识主体子系统处于主导地位,系统的内在连接及结构变化会直接影响子系统及系统的整体知识水平。分析应急管理知识系统的整体结构特征需要重点研究知识主体子系统的知识协同机制,考虑建立基于动态网络模型的知识主体网络,分析网络的联结强度、规模及稳定性对网络平均知识水平所产生的影响。
4 结论
创新中的知识性工作与管理结构 篇3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工作迅速增多的世界中,因此,技术的应用几乎遍及每一种业务流程和工作岗位。迄今为止,大多数高端知识型员工依然自由地只选择使用那些他们自认为有用的技术,企业有必要开始考虑如何利用更多结构来提高这些员工的效率。这种技术与结构的结合,很可能在当代企业中引起一场革命。
经过对知识型员工工作效率的多年研究,笔者认为,企业迫切需要为知识型员工制定一种正确的战略。根据不同知识型员工的不同工种,这种战略的技术应用因人而异,它将大大有利于帮助知识型员工清晰了解自己所需的信息类型。
自由获取信息的方法
获取知识性工作的核心信息有两种途径,最常见的是让知识型员工自由获取种类繁多的工具和信息资源,另一种则是结构化提供信息和知识的方法。这两种途径对应该如何帮助知识型员工提高工作效率作出了截然不同的假设。正因为许多高管在两种方法之间难以作出权衡取舍,因此很难从知识型员工身上获取最大效益。
在过去20年中,帮助知识型员工做好工作的主要方式是让其自由获取信息和知识。互联网的兴起、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建立,以及近年来社交媒介的出现,都为知识型员工提供了来自公共和私人来源的丰富信息。在这种模式中,知识型员工可以自由定义和整合自己的信息环境。
对于那些具有高级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自我管理型知识员工来说,采用自由获取信息的方法尤为常见,例如律师、投资银行家、市场营销人员、产品设计人员、教授、科学家和高管人员等。由于他们的业务活动变数很大,且具有个人特质,因此很难用一种明确定义的流程对其进行建模或结构化。所以,他们经常访问IT来源——包括从互联网到各种在线数据库、从社交媒介到业务工具。但是,电子邮件、电子表格、演示工具等商业智能分析工具所带来的实际效果却难以测评。随着科技逐渐对生活与工作之间的壁垒进行渗透,我们便经常看见这些员工在家从事着领取全职薪酬的工作,或者在办公室处理自己的私人事务。
由此可见,自由获取信息的模式是假定知识型员工能够自我约束,但这种假设有时并不正确。
自由获取信息的优点
知识型员工通常很欣赏自由获取信息的方式,因为该方式提供了很大的自主性。而对于雇主来说,这种积极的感受也许有助于留住人才并使他们工作更投入。
自由获取信息的方式非常适合那些难以提前预测突发事件的工作种类,而结构化的流程技术不足以应对此类情况。例如,一个投资银行的客户提出构建一种全新的交易方式,或在法律诉讼中某一个关键证人突然改变主意,不愿出庭作证……自由获取信息的方法能使员工创造性地应对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支持自由获取模式的信息技术相对比较容易实现。任何人都能很容易地访问互联网和社交媒介,而且利用任何Web浏览器都有可能访问第三方数据库,所以大多数知识型员工都知道如何使用基本的办公工具来提高工作效率,有的员工甚至非常精于此道。
自由获取信息的缺点
当然,自由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有明显的弊端。即使知识型员工知道如何使用技术工具,但可能并不擅长搜索、利用或共享知识。某调查显示,一个典型的知识型员工有超过1/4的时间花在搜索信息上,在一些典型企业的内部,只有16%的信息内容被发布到其他员工可以访问的场合,大部分知识型员工没有接受过信息搜索或知识管理方面的培训,也不完全了解如何使用数据源和分析工具。
由此造成的效率损失可能相当大:2005年的一次调查结果显示,互联网被列为知识型员工在工作时注意力分散的最大原因,而那时社交网络尚未出现;另一项研究发现,知识型员工平均每天访问自己的电子邮箱超过50次,使用即时通讯工具77次,访问互联网网站40次以上;英国一项调查表明,由于知识型员工使用社交媒介而导致企业效益下降,由此造成的损失每年高达65亿英镑。
此外,在自由获取信息模式下,几乎不存在任何能具体衡量工作效率的指标。如果一定要衡量工作效率,就只能在最高层次上衡量,比如每个月编写的法庭辩护状,每年撰写和发表的研究论文,或每10年发现的新化学药物……尽管对效率和信息的精细化监测有助于提高生产率,却与自由获取信息的本质精神相抵触。
结构化提供知识的方法
结构化提供信息的技术最早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并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获得显著改进。这些技术通常具有广泛的功能,其中最重要的是工作流技术,它能控制知识型员工获取信息和工作任务的方式。这些支持技术包括信息门户、用于自动决策的业务规则或算法、文档或内容管理系统、业务流程管理和监测系统,以及各种协作工具。日益模块化的组件设计使这些技术更便于知识型员工使用。
企业通常将这种结构化提供信息的技术称为“个案管理系统”,因为它们能使知识型员工完成一个完整的个案或工作单元。结构化提供信息的方法主要应用于层次较低的信息任务,这些任务通常可重复、可预测,因此较容易实现自动化。其主要应用范围包括法律案件、保险索赔或银行贷款的处理,许可证或牌照的发放,以及在医疗保健领域实现与患者的互动。只要能将某种安排或流程施加于信息密集型工作,个案管理就可以创造价值。
结构化模式的优点
結构化模式的主要优点是提高工作效率,通常可帮助企业将工作效率提高50%。例如,一家汽车租赁公司在采用了用于租赁手续办理和租赁期结束销售报价的新系统后,效率得以大幅提高,因为员工们不再需要花时间搜寻资料。
有了结构化提供信息的模式,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将工作任务发送给任何拥有时间和专业技能的员工,比如张三外出度假,系统就会自动申请把任务转发给李四。工作流程因此更透明,行使审批权和监测绩效改进效果也更容易管理。
此外,结构化模式能促进协作和协调任务。许多相关工具能帮助企业调配多名员工和多个团队共同参与个案处理;可以帮助企业作出重要决定,比如是否要出台政策、发放贷款或支付索赔;还可以提高决策的质量和连贯性,并通过决策的自动化或半自动化,加快决策速度。
结构化模式的缺点
结构化技术的缺点在于知识型员工对其反应消极。一些员工认为自己的工作中组织安排过多,自主性太少,仿佛被“拴在了办公桌上”,同时,工作中的社交活动,比如在走廊上随意聊天也大大减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员工反对的声音逐渐减弱,一些企业通过建立适合改进后工作流程的、新的社交互动形式,克服了员工的抵触情绪。
在结构化的信息环境中,工作集成是由计算机系统而不是知识型员工来完成的,因此,大量的系统和流程设计非常必要。虽然这些系统可以量身定制,但如果业务环境或流程发生变化,这种严格配合就可能成为障碍。当系统中包括了自动决策组件时,为了确保该系统继续产生输出结果,监测业务环境和决策结果非常重要。
企业如何运用这些原理
如果把结构化的知识和流程应用于自由获取信息的工作场合,二者的这种统一将能大大提高生产率。迄今为止,结构化信息提供工具的主要受益者一直是层次较低的信息处理工作,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工具也能适应于自由获取信息方法的工作范围,比如主要与专家思维和协作有关的任务。一些富有远见的企业正在更广泛的工作领域内测试更多的结构化方法,大多获得了积极的成果。以下是三个已经取得进展的领域。
高层次工作
事实上,在很多需要高度协作的常规业务工作中,企业都能使用结构化技术与流程。例如,一家保险公司实施了工作流程和文档管理技术,来帮助制定和修改其投资组合。该系统用一个通用的全球系统取代了许多电子表格和电子邮件,可在分布于几个国家的多个不同业务团队之间进行同步通信和交易。现在,每个团队都在公司的投资组合中增加了自己的组成部分。当一个新的投资组合或修改完成后,相关文档最后定案,并发送给一个外部管理员进行管理和记录。基金经理们发现,该系统相对而言不具有侵入性,如果需要他们对一项决策或审批参与意见,系统就会通过电子邮件自动通知他们。
更好的流程
各种技术正被应用于构建以前未结构化的流程。例如,通用电气公司一直在努力提高其大型能源项目“能源金融服务”计划的贷款保险决策的效率与质量。一位负责该业务单元市场营销和投资战略的常务董事,集中了一批通用电气的分析师和研究人员,从丰富的实践中提炼总结出了典型的决策规则。这些规则被植入一个半自动化的决策系统中,该系统可对有希望的交易评估打分,并建议批准或拒绝。初级分析师可以利用该系统来确定一项交易是否可能获得成功,而不必将其提交到信贷委员会讨论,与采用非结构化的老方法相比,这种新方法的交易回报提高了40%。
混合方法
一些企业将自由获取信息与结构化提供信息两种方法结合到一起,具体做法不一而足。其中一种简单的做法是,对那些具有高度自主性的知识型员工可以使用的信息类型予以部分限制,例如,在工作时间限制访问色情、体育或社交网站。
另一种更微妙的方法是,允许员工同时使用自由获取信息和结构化提供信息两种方法。由波士顿几家教学医院组成的“医疗合作伙伴”组织拥有一个结构化系统,该系统可向医师自动推荐合适的药物和治疗方案,但也允许医师不采用推荐药物和方案。该组织还建立了各种可自由访问的知识数据库供医生使用,不过,将医学知识纳入安排治疗流程之中的结构化系统使用更为频繁。
还有一种方法则是,只在一项工作的某些方面采用结构化技术。例如,有些企业采用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来构建产品设计流程的后端,但在早期的产品概念化和“头脑风暴”阶段却并不使用该系统。采用这个方法的要点在于:企业需要决定工作流程的哪些方面能从结构化技术中受益,哪些方面又应保持不变。
为知识性工作制定战略
如今的企业应该更系统地考虑,在哪些领域增加结构化可以提高生产率。识别自己的知识型员工,了解他们的工作范围,是个不错的起点。
使技术与工作相互匹配
在为知识型员工规划技术战略时,前文中显示的矩阵非常有用。知识型员工通常可以划分为四组,每一组都有各自的特点。这四种类型是按两个因素来划分的:工作的复杂程度(x轴),以及共同执行一项任务的知识型员工之间的相互依存水平(y轴)。领导者可以利用这种分类方法作为一种指南,来确定一种结构化提供信息方法、自由获取信息方法或混合方法,是否最适合某种特定的工作。
该矩阵描述了对协作和判断要求相对较低的知识性工作,结构化提供信息的方法非常适合此类工作。呼叫中心系统就是一个例子,它将客戶的要求与满足客户需求所需的所有信息和知识一起传送给客服员工。另一个例子是保险索赔处理系统,它可以向处理索赔的员工提供所有必要的文件和表格。
当一项工作需要协作的程度增加,向上移动到表中的综合模式时,自由获取信息的工具就成为广泛适用的技术。通过电子邮件和自愿合作的方式形成工作循环非常普遍,而结构化信息提供技术的应用却非常少。然而也有例外,比如一些采用半结构化方法的情况,包括在软件开发、工程、产品设计与开发中一些层次较低的任务。
在中的专家模式里,目标是运用专家的知识去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在传统上,相关的知识存储在专家的大脑中,但如今,许多企业希望用在线知识对其进行补充。虽然自由获取信息的技术通常是主要手段,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应用结构化的方法,尤其是当提高生产率与获取在线知识同样重要时。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找到某种方式,用计算机来传播专家的工作,使知识可以植入工作流程中,比如一些医疗机构利用智能化医嘱登录系统。此外,一些一流的IT咨询公司正尝试利用在线工具提供各种更结构化的IT服务。对于那些涉及定量数据的工作,专家的工作还可以受益于一些“引导性”数据挖掘和决策分析应用软件,这些软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诠释,可对专家起到引导作用。
在协作模式下的工作情况中,通常具有重复性和非结构化的特点,比如投资银行家精心筹划一些大型交易,金融分析师编制企业规划和预算,营销人员制定重要的市场营销计划,律师团队合作办一些大案子,以及科学家参与大型科研项目。一般来说,在此类工作环境中,自由获取信息的方法是获得成功并被自愿采用的唯一工具,但它们很难获得发展。
应对共同的挑战
虽然在不同的企业中,工作和职位的分类截然不同,但在通过结构化提高工作效率的过程中,企业通常都会遭遇两个共同的挑战:防止以前采用自由获取信息方法的知识型员工离心离德;避免自动化业务系统失去控制。但是,如果允许知识型员工不采纳系统自动或半自动作出的决策,就能减轻以上两种挑战的影响。当然,如果大家不断否决系统的决策,企业就必须查明其原因了。
另一种使结构化进程更顺利的方式是,当知识型员工与结构化系统互动时,可以让他们使用自己熟悉的、典型的自由获取信息工具。比如,一项结构化任务需要与该系统交互传输财务信息,可以让员工使用电子表格。但要记住:高端知识型员工不想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与自动化工具互动上。
最后,企业要确保至少有一些知识型员工和高管了解结构化系统是如何工作的,这样,他们就能对因经济环境或业务模式发生变化而导致系统出错的迹象保持时刻的警惕。识别这种失配现象,将有助于企业知道何时应中止结构化系统的运行,并重新采用人工判断模式,这种快速转换能使企业避免损失大量金钱。
基本句子结构基本句子结构 篇4
P1 主语+系动词+表语
在这个句型中,系动词主要是be。另外还有用作系动词的有:become,fall, turn,grow,
get…(表变化);lie,stand…(表位置);taste,smell,sound...等。该句型中的表语可由名词、形容词、副词、不定式、分词、动名词和介词短语充当。
P2There be+名词+地点状语
该句型表示在某处有某人或物。重点表示“存在”。注意和P3区别开来。
P3 主语+have(has)+名词
该句型表示某人有什么东西。重点表示“所有”。此句型常有定语修饰名词。特别注意不定式作定语时,不定式的动作应由主语发出,须是及物动词。
P4 主语+谓语(不及物)
该句型中的谓语动词是不及物动词。不能跟宾语。只能跟状语。
P5 主语+谓语(及物)+宾语
该句型中的谓语动词是及物动词。一般情况下可用名词、代词、不定式、动名词作其宾语。
P6 主语+谓语(及物)+宾语1+宾语2 (双宾语)
该句型又叫双宾语句型。宾语1是表示人,宾语2表示物。如果把宾语1放在宾语2之后,要加一介词。
P7 主语+谓语(及物)+宾语+宾补 (复合宾语)
钢结构原理知识点总结 篇5
(2)墙筋为双向受力钢筋,所有钢筋交叉点应逐点绑扎,竖筋搭接范围内,水平筋不少于三道。横竖筋搭接长度和搭接位置,符合设计图纸和施工规范要求。
(3)双排钢筋之间应绑间距支撑和拉筋,以固定钢筋间距和保护层厚度。支撑或拉筋可用φ6和φ8钢筋制作,间距600mm左右,用以保证双排钢筋之间的距离。
(4)在墙筋的外侧应绑扎或安装垫块,以保证钢筋保护层厚度。
(5)为保证门窗洞口标高位置正确,在洞口竖筋上画出标高线。门窗洞口要按设计要求绑扎过梁钢筋,锚入墙内长度要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6)各连接点的抗震构造钢筋及锚固长度,均应按设计要求进行绑扎。
(7)配合其他工程安装预埋管件、预留洞口等,其位置、标高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钢构抗震
1.进行动力学分析获得必须的侧向力。在计算前必须有最基本的结构要素,尤其是结构的自重和侧向传力体系要有明确的计划。最简单的动力学分析是底部剪力法。这通过计算各楼层的自重和分布计算得出。更为流行的是实用软件进行线性模态分析。模态分析依赖于结构的自重,侧向力单元的分布和刚度。
2.设计侧向传力单元。从动力学中获得的力需要考虑侧向力单元的延性来折减。延性系数由规范规定。注意不能太保守设计。最为整个建筑的耗能结构,侧向单元只要满足侧向力计算即可。原因是截面过大会降低结构延性,并且所有其他的构件都会受到影响。确定截面后,需要计算出实际的.延性。这是因为实际选取的截面会大于计算所要求的界面。所以实际延性会低于理论延性。
3.设计与侧向单元联接的柱和其他主要构件。为满足“强柱”的要求,使用最大可能(probabledemand)的侧向单元的力,即考虑侧向单元的极限承载力。
4.设计地基。如果地质良好,如岩石,可以在最后设计。
钢结构管理基本知识 篇6
关键词:工程管理,知识结构,实践技能
1 概述
工程管理专业是新兴的工程技术与管理交叉复合性学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指的是掌握土木工程专业大部分核心基础理论、实践技能及学科边缘理论,更涉及诸多管理学、经济学理论的,能组织、领导、筹划整个工程从任务开始到交工验收全过程的复合型人才。
多年来,很多高校培养的工程管理人才由于知识结构设计不合理,尤其和实践技能的严重脱节造成管理人才不受社会欢迎,招生和就业遇到困难,于是很多高校相继取消了工程管理专业。而事实正好相反,由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程建设的技术进步对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不仅量大,而且对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2 知识结构
我国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社会对工程管理类人才需要十分迫切,这种需求不仅数量大,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每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更具有针对性、具体性。面对部分院校取消工程管理专业,而有的学校逆流而上开设工程管理专业,我们就必须结合我校实际及中原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认真研究工程管理专业培养人才模式及人才知识结构。把每个人应掌握的实践技能提到首位,从人才培养和社会用户对接来做人才质量培养标准设计。
2.1 工程层面
首先,我们弄清工程是什么。工程不同于科学,科学属于知识范畴,工程则属于实践范畴。二者在目的、对象、工作方法、评价标准及对人才的能力要求、工作特征上有很大差别,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工程技术人才的主要特征是实践层面。当然工程也不完全等于技术,工程除技术外,还要受到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所以说工程技术人才包括两个层面。第一层面:工程技术师;第二层面:工程管理师。在中国均称为工程师。显然工程技术师的工作特征是微观的、细部的、技术的,执行的工作原则和依据是图纸和技术标准。工程管理师工作特征是宏观的、粗犷的、组织的、策划的或领导的,其工作原则和依据是方案、程序、网络计划、政策、法律制度等。
2.2 管理层面
技术工程师和管理工程师的实践对象是建筑施工。建筑施工的概念是通过有效的组织方法和技术途径,按照设计图纸和说明书的要求,建成可供人们生活、生产使用的建筑物的过程。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技术工程师是技术组织和实践者。而管理工程师则是按照建筑施工自身的技术经济规律,运用计划、组织、指挥、控制核算和监督等职能将全部施工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科学地组织起来。投入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使建筑工程工期短、质量好、功效高、成本低,满足使用功能要求,以便发挥最大的投资效果。具体地说,在整个工程管理过程中,包括计划、经济、技术、质量安全、材料模具、人力资源等业务管理和现场管理。而对施工企业的领导层来讲,主要任务是全面质量管理,而管理工程师对全面质量管理的每个过程、每个细节都要加以认真落实,发现问题及时对管理手段和组织加以调整。
2.3 知识结构
从以上分析中不难得出结论,高等学校土木工程类专业教育中,对工程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应为:除土木工程专业大部分核心课程,如建筑制图、建筑材料、力学、结构学、工程地质学(土力学)、工程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设计等课程之外,还要了解、掌握与社会科学有关范畴的工程经济学、管理学、人力资源学、房地产开发学、建筑法律法规、投资与招投标制度等课程,以上诸多课程构成了工程管理专业的知识结构网络。
3 实践技能
为了培养与社会需求一致的工程管理人才,必须强调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实践技能指工程管理人才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主要包括动手实践能力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两个层面,如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的确定、材料检验与标准、混凝土制备与浇筑施工方法、施工放线和测量、工程预决算、招投标的运行程序、计算机管理等技术;协调施工项目部与当地行政部门的多种关系、合理调配人才资源等。因此,工程管理人才培养应在掌握核心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强化实践技能的培养。主要可以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比例,引进具有丰富现场经验的建造师授课,建立实习实训车间,建立实习基地,学生顶岗实习等。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具有较强实践技能的工程管理人才。
4 结语
工程教育是一个长期过程,大学工程教育只是一个重要阶段,这意味着大学工程教育不可闭门造车。尤其对于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从课堂走向社会,在四年的本科教育中至少有一年在建设工地培养,紧密与社会需求对接。经过严格的实际工程锻炼,取得初步经验,才能培养出高规格、高质量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这是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符合实际的、可行的、具有广阔前途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项喜章,万文君.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02(4):17-18.
[2]钟昌宝.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7(3):32-33.
[3]秦力,程志辉,刘卫星.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研究[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8(6):81-82.
钢结构管理基本知识 篇7
静态定型——静止状态下的定式,即桩法,是“卢氏结构”技术训练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源于卢忠仁先生从文化人类学的观点着眼,在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背景下(现代西方尖端科学正从此求取启示),遵循现代高科技通用的“三论”(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和公认的理论先驱马克思的“整体观”,全领域(一切与人体生命活动有关的历史和现状)地缕析中国独有的养生、健体、吐纳、导引、中医脏腑经络、针灸脉学等。这些都属于“机能”方面的一大链条和由原始弓箭到射法,由石器砍砸到兵器刺杀,由马上到步下,由兵家技巧到民间技巧,由早期武术到后期武术这些都属于“技巧”方面的一大链条,在这两大链条历史发展的相继交叉点上,追踪其在人的整体各大组成部分形态上的演变,由此得出了人体运动可塑造成型的要素不只是肌肉一项,而是尚能塑造成型的属于“完整整体”,还有四大要素即:骨骼、内脏、呼吸和意识,一共五大要素进行最优化的组合以达到人体动态时的“完整整体”劲力。
功效——“卢氏结构”之静态定型具有养生、技击双重功效。养生方面,桩法训练可充分发挥神经系统的协调作用,人体主要有两大神经系统,即中枢神经系统和自律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用于指挥调动人的行为、意识;自律神经用于调节人体内的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站桩时中枢神经高性能的控制意识已达到入静状态,使其呼吸自然,神静心和。同时“卢氏结构”的桩法训练要求充分调动人体脊柱,使正常的脊柱生理弯曲达到运动牵引时的最佳角度,而自律神经的分布恰恰在脊柱的两侧,从而协调了自律神经。同时调节了人体内的五脏六腑,使人体五脏五和、气机旺盛、三宝充实、固本培元、筋脉坚固、气血皆从,对于很多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胃病、肺虚等症起到了医疗和保健作用。还可以改善人体的血液机能,改善微循环,改善人体其它功能,如心、肺、肌肉、骨骼等。技击方面:桩法训练可增强人体整体肌肉的力量,人在静止状态下的内抑和其它生理抑制一样,不但能保证各种反射的精确实施,而且对大脑细胞生化成分及生理机能也具有保护、调节和恢复的作用,并且能使肌肉保持高度的产能水平。“卢氏结构”静态定型——桩法训练是根据“内在统一结构”这一纳领性原理来达到人体的一身连通的整体,三维立体的躯干四肢布局和骨骼、肌肉、内脏、呼吸、意识的同步如一。周身十二条“标骨筋”尽数挑起,形成无坚不摧的整体劲力;间架结构受力巨猛时能够反弹出对手的来力,且来力越大反弹越大;在蓄势状态中即可封住对手上中下三盘,左中右三面无论虚实的进攻。真正能够达到来力不人,去力不阻,周身反弹,犯者立倾。
一、正定式练习方法
正定式是卢氏结构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静态定型(俗称站桩),是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及获取六面整体浑元力的根本桩法,其它静态及动态形式均遵循此原则、要领,而浑元力更是其它高深武功的要基,因此,初学者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刻苦习练。
(一)训练方法
1、姿势
左腿外开,两脚平行,足尖向前,两脚内侧可容两肩横宽,双膝微屈,双臂屈肘,两肘各向外撑,高与胸齐;两小臂也与胸齐,两掌上举,掌心相对略向前旋,十指自然分开随手掌上举的方向伸展,虎口圆撑,手心凹,手背凸,上身整体前倾65度左右,上体重心(心窝部位)垂直落在两脚尖连线的中点上,整体有上拔之感,似悬空而立。
2、身体各部位要领
(1)头部
头需正直略上拔,有居高临下、虎视眈眈之意,头顶百会穴有暗缩之意,面部松静。如求养生,可使上眼皮自外下垂,眼神收敛,神不外溢;求技击者可使眼睛盯住前方一点不动(定睛有,转达睛元)。鼻可呼吸,口部自然闭合。耳宜敛神静听。
(2)颈部
下颏后收,颈椎微向后上挺拔,颈部竖直,把后天形成的生理弯曲拉直。
(3)肩部
肩部要求自然放松,忌上耸,然后向外横撑,使肩部肌腱向外舒张,同时两肩略做内旋下降,锁骨略向前引伸外展。
(4)肘部
双肘向左右的两侧外撑,双肘在空间位置上要使其略低于肩。
(5)腕部
十指张开,掌心微凹有内吸之意,手腕两侧的肌腱自然绷起,腕部和掌部的韧带也自然轻度收紧,腕部的空间位置从侧面要与肩、肘在同一斜面上。
(6)胸部
胸部略内收,胸肌不可紧张,胸腹部位要求放松,胸骨剑突下降。
(7)背部
两胛左右外开,脊柱后凸并同时向上引伸,调正脊柱后天形成的生理弯曲。
(8)腰部
腰部要求正直,腰椎向上挺拔,臀部内收稍向后坐,使整体脊柱正直,骶骨下垂,切忌前收。
(9)胯部
上体外侧垂线切忌与两胯对直,有上体落于两胯内侧。
(10)膝部
十趾抓地,足心含空,使涌泉有上吸之意,足跟轻触地面,全身重量由足掌及脚趾承担,双膝关节弯曲不过足尖,膝部前顶上提,膑骨上收,避免膝部单纯弯曲向下放松而造成躯体重量单纯下压。
(11)足部
十趾伸开外捻贴紧地面,足跟中心点接触地面,足心略呈弓形。
(二)呼吸方法
1、扩展呼吸活动范围
(1)脊柱的主动性调节
人类原有的呼吸只有胸起主要作用,是单项呼吸。脊柱的主动性调节呼吸,使胸与脊柱相互作用共同增大呼吸范围,同时提高肋骨间肌肉运动能力;腰椎与胸椎相互配合共同呼吸。主动牵引胸骨向后运动;胸椎、腰椎、胸骨、肋骨共同进行呼吸运动,增大呼吸深度,加大肺通气量,这些在训练过程中都能够完善,最后以脊柱工作为首位,来带动胸骨、肋骨、肩骨、肘骨、腕骨、胯骨、膝骨、踝骨的拉伸运动,从而使肩部、胸部、背部以及四肢等整体肌肉的初长度拉长,那么它的效果也是最大的工作能力。
(2)胸廓扩张的维数调节
在训练呼吸的过程中,由于脊柱的主动性调节,使胸廓在运动时,上下前后左右的呼吸运动形成了三维的运动方式。
(3)腰腹的张力共济调节
在训练中,因为腰椎不受肋骨的限制,利用腰椎这一点帮助横膈下降,整个呼吸共同增加胸腔进气量。
(4)具体呼吸路线
“卢氏结构”呼吸形成了全领域的呼吸,呼气时气从鼻腔经头部经肺部到背部,两肋外胀,即气贴背,入骨髓中。呼气时,气由前胸平稳顺下到腰到丹田,丹田处有感觉后将此气抟住。经长期练习后,由小腹至全身将会有松圆饱胀之感,然后调气下到脚下涌泉穴。
2、维合关节的有序运动
(1)肩胛正形
下降放宽两肩胛的距离,连通上肢,取得用力时与身体张缩一致,同时有利于脊柱控制上肢的运动。
(2)颈锁正形
颈部上耸,锁骨向两侧下降,颈锁相互对称,完整运动动作的程序,形成上身头项、两臂的整体协调性。
通过以上锻炼使身体各部肌肉加大天然长度,增强了肌肉弹性,做好了随时用力的准备。
3、具体操作及注意事项讲武堂
(1)外在定型
每天按此所示进行修炼,如能达到每次站40分钟而身体不变形则可进入下一步练习。
注意事项:此阶段的训练主要是获得一个正确的姿势加强各关节间的控制能力,为下一步训练打基础。呼吸是自然呼吸,并尽量使肩窝及胸腹部放松。
(2)正定式在练习时易犯错误
折腹,软项凸臀,上体过于前俯,低头猫腰,敞胯、折腕,上体直立及三窝憋气。
练功反应: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有人会出现如腰背疼痛,肩关节、足底、小腿部疼痛或浑身大汗淋漓或手部发凉发麻等,如本人没有疾病均属于正常状态。站完后应缓缓起身直立,同时双手慢慢靠向胸部渐渐放下即可,站后应缓慢行走活动十分钟以上方可正常活动。
此阶段的训练时间因人而异,如练功者本人没有脊柱侧弯、驼前、肩胛凸走等,则每天坚持两遍,每次站40分钟,20天左右即可进行下一步训练;如存在以上的生理病变,通过坚持此阶段的训练,生理会修复到正常状态,方可进行下一步练习。
4、内在要领的把握
外在定型好比人的骨架,内在功能的完善就是人的血肉,没有血肉的骨架只是徒具其形的,“卢氏结构”静态定型的“活桩”、“死桩”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初学者要特别注意掌握站桩时内在功能的要领,在具备正确桩态的同时用意识时刻去感觉内在功能的变化和改善,否则只站“死桩”是永远不可能有收获的,反而可能会误入歧途。内在功法是要身传口授的,这样学者才能有所得,所以,初学者要对内在功能完善程序要反复揣摩、体验。
这里最主要的是呼吸问题:正常人的呼吸是胸式呼吸,即使是现代体育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呼吸问题,而卢氏结构的呼吸方式是当今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最科学最先进的,它填补了世界体育运动的空白。
注意事项:此阶段的训练不能急躁,应细心体会脊柱的胀起、胸腹的松降、呼吸的一致性,呼吸宜慢、长、细、匀。吸气的时间与呼气时间要相等,但切不可为了延长呼吸时间而强行控制,肩窝、胸窝发紧产生憋气现象,对身体有害无益。呼吸时间的把握应以自然舒适为度,随着功法的深入,呼吸能达到40分钟在100至150次,此时从外观上即可见到吸气时后背升胀,呼气时前胸下降,并有腹部如同掖到胯内的感觉 此阶段的完成时间因人而异,不可强求,快则10至30天,慢则不等。
二、上子午式练习方法
(一)训练方法
1、姿势
分左右二式,现以左式为例说明。
(1)身体自然直立,两手下垂,目视前方,呈辩正姿势。
(2)左脚前迈一步,约为肩宽的两倍,前脚内侧与后脚脚跟在同一连线上,脚尖略向内对准前方,脊柱后绷,重心落在双脚尖连线中点上,右脚尖略向内扣,双膝弯曲,臀部下坐略高于双膝,两胯撑开,上体略往侧前方倾斜。
(3)头左转面向前方,双肘提起。手心向内,左肘前顶,后肘后顶,双腕要直,双肩要扣掌心向后,肩内旋,肘外撑,两手指对准上体中线。
2、身体各部位要领
(1)头部
头需正直略向上拔,目视平行前方,舌可抵上腭,自然呼吸。
(2)颈部
颈部微向后上挺拔,下颏后收,颈部竖直。
(3)肩部
肩部要求自然放松,忌上耸,两肩略作内旋下降,锁骨略向前引伸外展。
(4)肘部
左大臂高至肩平,小臂上举。肘外撑略高于肩,屈肘,肘内角约为120度。右臂屈肘平行抬高至胸部,肘外撑。
(5)手部
左手掌心向后,手掌抬高以目能通过掌跟部位平视前方为准;右手掌心向前,抬高至接近左小臂中段部位,两手指间对准上体中线;十指自然分顺掌展,掌心微凹;腕部肌腱自然绷起。
(6)胸部
胸部略内收,胸肌不可紧张,胸骨剑突下降
(7)背部
两胛左右外开,脊柱后凸并同时向上引伸调正脊柱后开形成的生理弯曲。
(8)腰部
腰椎竖直,骶骨下垂直,切忌前收。
(9)胯部
上体外侧垂线切忌与两胯对直,两胯撑开有上体落于两胯内侧姿态。
(10)臀部
臀部下坐,切忌前收。
(11)膝部
双膝微屈。膝部前顶上提,膑骨上收,避免膝部单纯弯曲向下放松而造成躯体重量下压。
(12)足部
十趾伸开外捻贴紧地面,足跟中心点接触地面,足心略呈弓形,前脚尖内侧与后脚跟内侧在同一连线上,前后脚距离可容下双肩。
(二)上子午式练习时容易出现的误差
1、软颈头偏。
2、身体重心前移。
分左右二式,现以左式为例说明。
1、姿势
(1)身体自然直立,两手下垂。目视前方,呈立正姿势。
(2)左脚前迈一大步,约为双肩宽的两倍,前脚内侧与后脚脚跟在同一连线上;双膝弯曲,臀部下坐略高于双膝;上体略往侧前方倾斜;脊柱后绷,重心落在双脚尖连线中点上。
(3)头左转面向前方,双肘提起,手心向内,左肘前顶,右肘后顶,双腕要直,双肩要扣,左手拳接近左膝部位,右手拳抬高至头部,双肘外撑。
2、身体各部位要领
(1)头部
头需正直略上拔,目视平行前方,舌可抵上腭,自然呼吸。
(2)颈部
颈椎微向后上挺拔,下颏后收,颈部竖直。
(3)肩部
肩部要求自然放松,忌上耸,两肩略作内旋下降,锁骨略向前引伸外展。
(4)肘部
左臂屈肘,肘部向外撑,有臂屈肘,肘部向外撑抬高一肩部,大臂吃力内旋,小臂略外旋。
(5)手部
双手半握拳,左拳接近左膝部位,拳心向斜下方,右拳抬高接近头部,拳心向头部方向,腕部肌腱自然绷起。
(6)胸部
胸部略内收,胸肌不可紧张,胸骨剑突下降,上体重心(心窝部位)向右前方倾斜65度左右,重心在双脚尖连线的中点上。
(7)背部
两胛左右外开,脊柱后凸并同时向上引伸,调正脊柱后天形成的生理弯曲。
(8)腰部
腰椎竖直,骶骨下垂,切忌前收。
(9)胯部
上体向两胯内侧下压,上体前倾略向下压后侧略上提。
(10)臀部
臀部下坐略高于双膝,切忌前收。
(11)膝部
双膝弯由。膝部前顶,膑骨上收,避免膝部单纯弯曲而造成躯体重量下压。
(12)足部
十趾伸开外捻贴紧地面,足跟中心点接触地面,足心略呈弓形,前脚尖内侧与后脚内侧在同一连线上。
3、下子午式练习容易出现的误差
(1)身体重心前移。
(2)腰凹。
(3)颈软。
根据卢氏结构的整体运动观点,从武功修炼的角度讲:无论是一举一动或者说+技术动作乃至一个技术结合,最基本的原则应该要满足以下四个方面:
(1)形体在空间的充分占有。
(2)动作力量的整体表现。
(3)整体内在外在的互相对应。
(4)养生、健体、医疗、击打的等效统一。
一 论文基本结构 篇8
主体部分:绪论(引言,导论,序论,引论)正文,结论,注释,参考文献,后记(致谢)
2,正文的基本构成:绪论,本论(直线推论)
结论 (并列分论)
⑵ 提纲项目:
题目
基本论点
内容纲要
一,大项目(上位论点,大段段旨)
一,中项目(下位论点,段旨)
① 小项目(段中心,一个材料)
标题写法:简洁,扼要,别人不易误解
句子写法:具体,明确
3,编写
⑴ 论文写作设计图:(三级标目)
一,
二, 一
三, 二 1.
三 2.
3.
4,执笔顺序与起草方法
⑴ 顺序
自然顺序:结论―本论―结论
颠倒顺序:本论―结论―结论
⑵ 方法(初稿)一气呵成;分部写成.
5,学术论文的构段
⑴ 统一,完整的规范段(另兼义段,不完整段)
编辑知识结构刍议 篇9
[关键词]编辑知识结构
[中图分类号]G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853(2010)06-0031-03
编辑的知识结构有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层次。它们通过一般、特殊和个别相通的内在关系结合起来,形成有广度和深度、广博和专深相统一的知识立体结构。一般来说,在一定的时代条件下,合理的知识结构要能够实现与时代性要求相适应的认识任务的功能,它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所构成的总体结构,都应建立在时代性知识水平上。为了完成与时代性要求相适应的复杂任务,编辑在知识结构方面,既要具备达到时代水平的广博、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要具备处于时代领先水平的精深的专业知识。而且,编辑人员必须与时俱进,加强学习不断生长、变化和发展的新知识,及时更新知识结构。
1编辑知识结构的基本要素
编辑兼具多重身份:既是编者,又是学者;既是读者,又是作者;既是老师,又是学生。编辑担任的多重角色要求编辑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
1.1较高的政治素养
编辑从事的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文化活动,涉及全社会利益,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强烈的责任心、良好的职业操守和明确的法制观念。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尤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完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汇聚到大是大非问题上,形成一定的观点和势力,最终关系到社会进步和国家兴衰。书报刊作为传播媒介,承担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社会责任。作为编辑人员,要牢牢把握这一基本任务,严格把关,不让错误言论以及容易引起思想混乱和社会不稳定的言论及语句在出版物中出现。
1.2牢固的基础知识
编辑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文、史、哲知识以及外语和计算机方面的基本知识。
编辑首先应具有广博的文学知识以及驾驭文字的能力。语言文字传达思想内容,要想分辨出作者文稿的表达意图,描述得是否准确,编辑要有较深的语言文字功底,这是做好编辑工作的前提。编辑的文学素养中包括古汉语水平,这有助于编辑理解丰富的历史知识,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来分析问题和组织材料,以明鉴是非,启迪读者。哲学在编辑工作中的应用,可以提高人们认识世界的水平,编辑用哲学思想来处理信息,是帮助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
外语和计算机是编辑工作的基本工具。开放的时代要求编辑有开放的心态,为满足外向型交流和沟通需要,编辑至少应掌握一门外语。科技水平的提高使“剪刀加糨糊”的原始操作渐行渐远,快捷的输入方式和排版系统早已深入人心,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应成为从事编辑工作人员的基本技能。
1.3丰富的百科知识
百科知识包罗万象,涉及众多领域。编辑要博览群书,既要了解政治、经济、法律、艺术、军事、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也要掌握一些自然科学知识,知晓当今自然科学发展现状,做一个知识面广、学识渊博的创新型、复合型编辑。
1.4扎实的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主要指出版学、编辑学理论及有关选题策划、组稿、编校加工、排版、封面版式设计制作、印刷、发行等方面的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知识,包括新闻学、传播学、出版学、编辑学、心理学、广告学、市场营销原理等。有相关专业理论的支持,可以提高编辑工作的自觉性,减少盲目和被动。除了出版学科理论,编辑人员还应熟悉出版物的特点与出版规范。这类知识仅仅从书本上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在实践中充分运用并不断探索。
1.5全面的工作能力
在具体工作中,编辑需要具备七个方面的独特能力。
第一,感知能力。编辑获取信息能力的大小取决于编辑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对客观变化的灵敏感受,这就要求编辑不能闭门造车,要主动出击,广交朋友,同时,又要时时刻刻做个有心人,关注社会上、行业内、生活中发生的大事小情,灵敏捕捉社会热点、难点、重点,不放过任何有价值的信息。
第二,鉴别能力。编辑既要能准确判断来稿价值,多角度、多方位地鉴定和评价作品,又要能敏感地捕捉市场风向,合理调整出版物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推出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图书。
第三,创新能力。编辑工作实际上是一种研发产品的创意工作,从策划选题、编辑加工,到确定开本、版式、定价等,都是创造性的劳动。一本图书是否受读者欢迎,能否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辑的创新能力。
第四,审美能力。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阅读情趣越来越高,对图书的外观即包装形式越来越苛求。一本封面新颖、版式典雅、色调和谐、开本适宜、字体字号适宜的图书,反映了该书编辑的审美水平。美观大气的包装必然提升图书品质,进而提高市场发行量。
第五,协调能力。编辑是选题的策划者、材料的组织者,通过对作者的约稿来完成稿件的准备工作,然后联系排版部门、美术编辑、设计人员、校对人员等,形成一个合作团队,最后还要与出版科商定纸张规格,与发行科商定宣传推销方案等。因此,编辑是否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直接关系编辑工作的成败。
第六,写作能力。编辑审稿,不是简单地读一遍,改改错别字,而是要进行文字处理。有的稿件必须大段修改,大量增删;有的稿件要配发标题、提炼关键词;有的图书出版后,编辑要撰写书评。如此种种,要求编辑必须具有较高的写作水平。
第七,现代化技术与工具的运用能力。电脑的普及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现在的作者来稿大多为电子文档,编辑要能熟练地在网上接收稿件,与作者互通信息,在电脑上直接修改文字、设计版面、选择字体、下载图片。这些相关的编辑技术工作要求编辑具有现代化技术和工具的运用能力。
2编辑知识结构的更新
任何知识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在不断地积累、生长、变化和发展。“日新月异”“一日千里”形象地说明了事物发展之迅速,特别是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层出不穷,社会资讯瞬息万变,直接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古人尚有“温故知新”的感叹,新时期的编辑更应“学无止境”。编辑作为新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每时每刻都要面对来自各个方向的新信息、新知识,当然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更不能无动于衷,而是要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建立一种开放型、复合型、动态型的知识体系。
编辑要多参加学术交流、岗位培训、考察学习等活动,了解业界动态,获取最新的前沿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首先,编辑要增强策划能力,合理调动自身所拥有的知识储备,“研发”出深受读者喜爱的、既叫好又叫座的产品。其次,编辑应提升社交公关能力,充分挖掘人际关系、人脉资源,解放思想,广开门路,为事业发展创造更大空间。第三,编辑要培养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主动考察市场,了解市场现状,预知产品走势,灵活运用现代编辑手段,确保出版物在竞争中取胜。此外,编辑还要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知识和信息的变化时刻保持高度的敏感性,能根据形势变化及时做出调整,始终掌握主动权。
【钢结构管理基本知识】推荐阅读:
钢结构施工管理06-15
钢结构工程监理管理10-28
钢结构库房物资管理制度07-26
《中国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管理规定06-01
钢结构厂房施工安全管理措施论文07-14
管理结构06-28
管理结构模型07-21
分层管理结构10-15
能源管理结构10-26
桥梁结构系统管理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