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结构

2024-10-28

企业管理结构(共12篇)

企业管理结构 篇1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所特有的深存于企业内部的能量。企业核心竞争力本身是一个复杂巨系统。但是, 不管企业通过何种管理方式来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都应该以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为手段, 实现“文化底蕴深厚, 经济发展有依据”的良性发展循环。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进程中, 耗散结构理论中开放无序、不平衡、不确定为企业建设一个开放性、多元化、融合性差异的文化体系, 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依据。

一、耗散结构的理论概述

耗散结构理论基于普里高津所提出的一种热力学理论假设。任何一个系统的熵变化ds都是由两部分组成:

式中des是系统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而引起的熵变流;dis是系统内部自发产生的熵。

系统一般存在三种状态一平衡态、近平衡态与远离平衡态。当系统远离平衡态, 也就是说des<<0是, 系统不断地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这些物质和能量给系统带来了负熵, 新的结构和新的组织就能自发地形成, 这种远离平衡态的系统我们称为耗散结构。

二、企业文化管理

企业文化的管理在管理领域算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目前为止对文化管理的定义诸多, 综合来看, 有以下两种最典型的概念。维娜·艾丽认为, “文化管理是一种帮助人们意识到自身已有的潜在知识的管理手段, 从而为人们的知识交流提供帮助、发展和支持。与此同时, 文化管理能帮助人民获得更多的文化资源。”吴佳培指出, “信息管理是文化管理的基础。而文化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和发展。文化管理不用于现阶段的信息管理, 它是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及信息与人的结合。文化管理利用团队的知识通过人际相互交流过程中的信息和知识的交流来进行革新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三、耗散结构对企业文化管理,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具体意义

(一) 对企业文化建设应舍得投资

KPMG公司曾调研过全球排名前100的公司。这些公司通过文化管理获得的收益在2亿英镑以上。要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系统只有舍得对器械和人才投资, 企业需要的人才愿意进来, 才能吸引投资, 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 才有可能从外界吸收负熵流, 抵消企业系统内部熵的增加, 使企业系统处于非平衡或远离平衡态, 即造成企业系统有序发展的外部条件。

(二) 发掘员工潜在知识, 构建企业文化体系

企业文化是一个复杂的耗散结构。在知识经济的时代, 人们通常会通过一系列的硬件软件来获取知识, 或者就只是把企业的既有优势或一时的成功经验固化、神话、教条化, 扼杀了创新与活力, 使之丧失了市场应变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相对的, 人们很难获取的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是企业竞争的优势所在。因此, 企业应该对人才进行高度的重视, 鼓励员工, 以期开发他们头脑中的创新意识。另外, 企业也应当为文化交流和共享及高效的发现发展隐性知识提供好的环境来建立企业的文化系统。由于耗散系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内部系统不断运动变化, 才能推动世界发展。

(三) 企业文化管理应重视知识的整合和互化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世界是无序的、不平衡的、不确定的, 然而正因为这样才使世界充满了不竭的活力与生命。企业文化管理的中心目的应该是实现知识的整合和互化。这种观念在企业并购中体现地更加明显。在企业的并购中, 不同的企业必然会有不同的文化理念和管理方式, 只有通过知识的整合和互化, 才能使并购双方达成一致的目标, 从而使企业更具凝聚力, 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实现企业更好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 企业文化应放在开放的市场中来发展建设

企业文化应该建立在一个远离平衡的、动态的开放组织系统之上。一种文化要能够自我适应、自我学习、自我调节以适应环境变化, 就必须不断从环境中吸收物质、能量、信息, 以抵抗自身熵的增加, 这就需要建立在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之上。例如, 有人问到希尔顿饭店把握经营尖端的诀窍是什么时, 希尔顿意味深长他说:站在时代的前沿, 这就是我的诀窍。

四、结束语

企业文化管理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其特点决定了一个企业要想保持其核心竞争力就不能处于一个封闭式的环境之下墨守成规。企业文化要想成为企业发展的软实力, 推动社会进步, 就必须吸收耗散结构的开放、创新、融合, 这样才能建成适应时代发展的文化系统。

参考文献

[1]Qin Li, Xin Li and Ping Zhou.The Strategic Choice of Core Competitiveness in Power Generating Enterprises:Knowledge Manage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Vol.5, No.8;August 2010.

[2]Qin Li Ping Zhou and Xin Li.On Core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Model of Power Generating Enterprises Based on Knowledge Management[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search, Vol.4, No.1;January 2011.

[3]刘艳梅, 姜振寰.熵、耗散结构理论与企业管理[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23 (1) .

[4]张辅松.企业管理中的耗散结构[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2003, 25 (4) .

[5]黎同炎.耗散结构理论对企业管理的启示[J].商业经济, 2004.

[6]韩晶晶.管理耗散结构对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分析[J].

企业管理结构 篇2

学者对企业文化的定义还是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而企业家或领导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定义可能更简明易懂。中国建设银行某支行行长冯嘉兴这样阐述他的企业文化内涵----是在企业内部营造一个“尊重人的价值,提高人的素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力求使每个员工的聪明才智都有用武之地,使他们各得其所,各尽所能,而且是处于自觉的状态中”这样一种工作和生活的气氛。通灵翠钻有限公司(CEO)沈东军是这样定义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取向,是团队成员之间的一种心理默契、行为习惯和组织智慧。”而海尔总裁张瑞敏的定义最直接: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这里仅举几个例子,就足见企业文化丰富内涵之一斑。

企业文化可分为三个层次,如上图所示:符号层、制度/行为层和观念层

第一,观念层

所谓观念层,就好比一个人的世界观,即对事物的认识、看法及评价的标准;对于企业,就是指企业的领导和员工共同信守的基本概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及精神风貌,观念层是企业的灵魂和核心。是形成制度/行为层和符号层的基础和原因。企业文化中有无观念层是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形成了自己的企业文化的标志和标准。企业文化观念层包括以下7个方面: 1 企业的最高目标

企业的最高目标,全体员工的共同追求,有了明确的最高目标就可以充分发动企业的各级组织和干部员工,增强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得广大员工将自己的岗位工作与实现企业的奋斗目标紧密的联系起来,把企业 生产经营发展转化为每一位员工的具体责任。因此企业的最高目标是全体员工凝聚力的焦点。是企业共同价值观的集中表现,也是企业对员工进行考核和实施奖罚的主要依据。企业最高目标又反映了企业领导者和员工的追求层次和理想抱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2企业哲学

它在有的企业又被称为企业经营哲学,是企业领导者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在整个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坚守的基本信念,是企业领导者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哲学思考。企业哲学是在企业长期的经营活动中自然形成的,并为全体员工所认可和接受,具有相对稳定性。

3核心价值

企业价值观包括两方面:一是核心价值观,二是附属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长期稳定、不能轻易改变的。作为企业最核心的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为企业提供经营、管理的根本准则和

价值标准.4企业精神

它是企业有意识培养的员工群体精神风貌,是对企业现有的观念意识、传统习惯、行为方式中的积极因素进行总结、提炼及倡导的结果,是全体员工实践中体现出来的气质。因此,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5企业风气

它是指企业及其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心理状态,是影响整个企业生活的重要因素。企业风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许多企业共有的良好风气,二是指一个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的独特风气,即在一个企业的诸多风气中最具特色、最突出和最典型的某些作风。它体现在企业活动的方方面面,形成全体员工特有的活动方式,构成该企业的个性特点。企业风气一旦形成就会在企业中造成一定的气氛,并形成企业员工群体的心理定势,导致多数员工一致的态度和共同的行为方式,因而成为影响全体员工是无形的巨大力量。

6企业道德

道德是指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企业道德指企业内部调整人与人、单位与单位、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企业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道德与制度虽然都是行为准则和规范,但制度具有强制性,而道德却是非强制性的。一般来讲,制度解决是否合法问题,道德解决是否合理问题。企业道德就其内容结构看,主要包含调节职工与职工、职工与企业,企业与社会三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作为微观的证意识形态,它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7企业宗旨

这是指企业存在的价值及其作为经济单位对社会的承诺。作为从事生产、流通、服务活动经济单位,企业对内、对外都承担着义务。对内,企业要保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使员工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并不断改善他们的生活福利待遇,帮助员工实现人生价值。对外,企业要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提供优质的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从而为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步做出贡献。

第二制度/行为层

这是企业文化的中间层次,主要是指对企业组织和企业员工的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部分,它集中体现了企业文化的符号层和观念层对员工和企业组织行为的要求。制度/行为层规定了企业成员在共同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一般制度

这是指企业中存在的一些带普遍意义的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以及各种责任制度。这些成文的制度与约定及不成文的企业规范和习惯,对企业员工的行为起着约束的作用,保证整个企业能够分工协作,井然有序、高效的运转。

2特殊制度

主要是指企业的非程序化制度,与工作制度、管理制度及责任制度等一般制度相比,特殊制度更能够反映一个企业的管理特点和文化特色。有良好企业文化的企业,必然有多种多样的特殊制度:企业文化贫乏的企业,则往往忽视特殊制度的建设。

3企业风俗

大家可能听过或看过企业的一些活动,比如体育比赛、歌咏比赛、周年庆典等,这些活动经过长期延续,就成了企业内约定成的典礼仪式、行为习惯等,这就是企业风俗。与一般制度、特殊制度不同,企业风俗不是表现为准确的文字条目形式,也不需要强制执行,而是完全依靠习惯、偏好的势力维持。企业风俗由观念层所主导,又反作用于观念层。它可以自然形成,又可以人为开发,一种活动,一种习俗,一旦被全体员工所共同接受并沿袭下来,就成为企

业风俗的其中一种。

4行为规范

在一个企业内,往往有的行为是允许并且受到鼓励的,而有些行为则是企业三令五申禁止的,这就是企业的行为规范。和学校里的日常行为规范一样,企业的行为规范也规定了哪些行为是允许的,哪些行为是禁止的。例如,在中兴通讯就有五条高压线,就是被禁止的五件大事,一旦触犯了,不论是谁,都会被解雇。企业为了使管理、生产、运作等各方面更加有序、有效、必定都要制定行为规范,达到约束员工行为的目的。

第三符号层

这是企业文化的表层部分,它是企业创造的物质文化,是形成企业文化观念层和制度/行为层的条件。从符号层中往往能折射出企业的经营思想、管理哲学、工作作风和审美意识。它主要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1企业名称、标志、标准字、标准色。这是企业物质文化的最集中的外在体现。

2企业外貌。自然环境、建筑风格、办公室和车间的设计及布置方式、绿化美化情况、污染的治理等是人们对企业的第一印象,这些无一不是企业文化的反映。

3产品的特色、样式、外观和包装。产品的这些要素是企业文化的具体反映。

4技术工艺设备特性。

5厂徽、厂旗、厂歌、厂服、厂花。这些因素中包含了很强烈的企业物质文化内容,是企业文化的一个较为形象化的反映。

6企业的文化体育生活设施。

7企业造型和纪念性建筑。包括厂区雕塑、纪念碑、纪念墙、纪念林、英模塑像等。8企业纪念品。

9企业的文化传播网络。包括企业自办的报纸、刊物、有线广播、闭路电视、计算机网络、宣传栏、广告牌、招贴画等,如联想集团的“lenovo”、衡水电机厂的《猛牛周报》。

企业管理结构 篇3

关键词:产品结构;企业管理;经济增长方式;技术创新;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34-0169-02

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与企业的产品结构既有联系又有差异。企业的产品结构是企业内部的各种产品组成和各个产品之间的比例关系,产品会因使用技术方法的差别、成长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进而使每个产品的附加值和盈利水平有较大的差异。能够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很多,但在现实生活中经济增长并不是仅仅受一种因素影响,而是多种因素综合的效果。经济类型根据增长方式的不同被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企业的产品一般以市场为重点,而增长方式则倾向于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不过它们都是以技术为支持的,其目的都是促进企业成长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1 概念辨析

产品与人的成长有一定的相同点,都需经过形成、生长、成熟、衰退这一过程。尤其是新产品的推行阶段,市场竞争还不太激烈,产品的附加值也较高,如果再进行严密的市场调研,凭借现在的网络销售途径,便能使产品取得较大的利润。而在产品已经市场成熟之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就已经难以提升。为了发挥产品的作用来继续发展企业,企业就只能通过提升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才能使产品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虽然此时产品的附加值已经比较低,但却已具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所以要科学地确定产品的规模效益,因为它已成为企业的支柱。

粗放型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根据经营方式来区别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发展,虽然这种方式的消耗高、成本大却无法保证产品的质量,所取得的经济效益依然很不乐观。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使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提高的同时,还能使生产者的素质和技术水平得到提高,最终使设备原材料的利用率增加从而促进经济增长。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其实是将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作为重点,积极引进创新型的技术和工艺,并不断更新设备,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从而使产量有所增加。集约型经济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且消耗少、成本小,生产出的产品质量高,利润也比较高,是企业发展应首先采用的方式。

2 产品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和实现途径

2.1 产品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

产品是企业占据市场份额、谋利的工具,所以要靠市场来判断产品性能。一般会把产业分为朝阳、夕阳产业两种,其根本区别便为生命力的差异。所以产品结构调整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有关人员一定要充分重视这一工作。

2.2 产品结构调整的实现途径

要调整产品结构,企业需要在技术革新、工作创新上下功夫,努力改善机制、提升员工素质。提升产品结构的突破点在于技术的更新。在大规模收集市场上关于产品的反馈信息后,根据市场对产品的期望和需求来有选择的生产;再对选择的产品进行一定的技术分析和市场附加值分析,最终实现产品结构调整到位。

3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意义和实现途径

3.1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意义

集约型经济主要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方式来增长。企业通过技术改进来降低生产的成本,节省生产中消耗的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和处理费用来提升资源利用率;通过管理修正来合理配置各种资源,提升管理工作的效率,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社会角度讲,我国人口众多但资源有限,治理污染、减少浪费是刻不容缓的国家所有人的责任和义务。而从经济的角度出发来看,资源和环境对产品生产和市场偏好的影响非常大,所以我国企业必须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型道路,特别是国有企业,更要成为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分子。

从企业自身角度讲,我国的试行市场经济与国际市场接轨之后,参与市场竞争的个体越来越多。民营企业、国有企业、跨国企业都在竞争中国这个消费、开发潜力巨大的市场,市场竞争程度越来越激烈。市场的整体环境迫使企业必须改变经济增长的方式,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的集约型发展道路。

3.2 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实现方式

集约发展是转变经济增长的有效方式,而要实现这样的转变,市场理念的改变、技术方法的更新和管理模式的改进是最核心的途径。除此之外,企业还要注意将企业的发展方式向符合市场理念的方向靠近,以市场的认可度来作为检验企业的最重要指标,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比较可靠。企业是一个通过市场获得盈利的组织,在经营过程中无法避免地要进行材料购买、产品出售、收入分配和各种管理工作,这些都属于市场行为。而技术革新和管理改进、产品换代都是在市场竞争机制下企业做出的选择。所以员工在日常工作日程中都要梳理以市场理念作为企业发展方向的管理,促使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不发生偏离,有明确的判断标准。

技术创新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生产水平的提升。技术人员在收集完相关的技术信息后,对其真实性和可行性进行研究,分析实现新技术的方法,最后将新技术、新工艺运用到生产中去。技术信息一般都在高校的硕博论文和学术期刊论文中有所体现,技术人员还要善于对有价值的信息开展实验性的研究,并将其应用于生产配方和工艺的提高上。而在引进新技术来改进生产的同时,要谨慎生产环节波动方式过快带来的对生产质量的影响,切忌引入不成熟的技术或引进技术不完整导致生产出次品或劣等品,造成成本浪费和经济损失。此外,技术工作人员要定期地对生产环节进行检查,分析在生产中出现的不可控因素,研究其中还可以改进的地方。在生产环节引进先进的技术并将其应用于技术提高中,一定能使企业在行业中具有竞争优势。

提高企业内部的市场化管理水平是实现管理创新的重要途径。内部市场化管理要本着科学化、市场化、人性化的原则。将管理机制市场化,使旧有的管理模式有所提高。内部市场化是管理机制上的分权,车间生产经营自主权也会有所增大,将管理的重心转移到效益上。而干部的收入也应进行严格的自我管理,使车间、班组的自控能力都有所提高。只有管理意识和能力得到提高,才能摒弃原来的等、靠、要思想。在市场化环境中,能更好地平衡买卖双方的利益,使因劳计价、多劳多得原则有较好的表现。在企业内部实行市场机制,能使干部的经济利益与企业经济利益的联系更密切。领导都能算大账、细算账,便能使企业的能耗降低、效益增加、市场观念更深入,使团队凝聚力更强。

参考文献

[1] 徐秀生.论国有商业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4).

[2] 张海平.论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探索与争鸣,1996,(7).

基于耗散结构的企业管理研究 篇4

1 企业管理耗散结构的特点

1.1 企业管理系统具有非线性作用机制

非线性企业管理系统内部中的各个要素, 都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各个要素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其最明显的特征是“部分之和小于整体”。譬如, 在企业的管理中, 是利用相同的企业价值观来把企业员工紧密的联系为一体的, 然而, 企业员工间凝聚力的作用是巨大的, 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微妙关系, 是无法用线性方程所表达的。又譬如, 在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关系的子系统当中, 部门通过本部门内员工共同的努力, 就可以让原本杂乱无章的人资管理系统变得井然有序, 这堆促进整个企业管理系统的井井有条, 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企业的管理系统当中, 只有系统内部各要素的非线性关系是由临界效应和相干效应作用而得的, 才能够使企业的发展由无序向有序过度[1]。

1.2 企业管理系统具有微小涨落的特征

由于企业管理的环境具有复杂性, 因此, 企业管理的过程中, 难免会受到来自外界环境各因素之间的影响, 使得在对企业进行管理的时候, 出现微小的涨落。企业管理的微小涨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表现为企业内部涨落。譬如, 企业员工在开展流水线工作的过程中, 有某个员工被机床弄伤, 那么这时候, 流水线工作不得不暂时停止工作;另外一个方面表现为企业外部涨落[2]。

2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企业管理

2.1 提高企业的开放性

要想让企业拥有完善的耗散结构, 就必须提高企业的开放性, 通过打开企业管理系统, 向外界汲取能量, 只有这样才可以让企业克服熵增过程, 才能够让企业的负熵值升高, 才能够让企业的发展从无序向有序化过度。在改革开放之前, 我国企业和经济都处于比较封闭的状况下, 这使得我国的企业发展和经济发展变得十分的混乱。然而在改革开放之后, 我国的企业管理方式和经济运营模式逐渐得到转变, 这使得我国的市场经济在短暂的30年内, 获得了非常大的进步[3]。但是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还属于粗放型, 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相比, 还相差较远, 因此, 我们需要提高我国企业的开放性。要想提高我国企业的开放性, 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方面:实现政企二者的分离。我国是以国有经济为主题的国家, 因此, 我国企业管理长期处于政企不分离的状况下,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这种政企不分离的企业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合当下的企业发展了, 甚至还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阻碍, 所以, 必须尽快的将政企二者完全的分离开来[4]。要想实现政企锋利, 就必须在发展企业的过程中, 为企业物色适合企业本身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 是企业不断的加强和外界技术、信息以及物资等方面的交流。在对企业进行管理的过程当中, 需要为企业设置物资管理部和行政管理这两大部门, 并且以法律约束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 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避免企业的经济发展受到不良影响, 还能让企业在发展的整个过程中, 发挥出自主性, 使得企业自身的效能得到提升。

第二方面:加强建设企业的信息部门。要想让企业受到外界的有意影响, 就必须让企业获得更多的外界信息, 为此,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 必须加强建设企业的信息部门, 让企业能够及时的掌握外界信息, 然后根据接收到的外界信息, 来对企业管理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 是企业管理更适合企业的发展[5]。此外, 如果企业还想进一步的提高自身的对外开放性, 就必须在全国乃至全球创设信息门户网站, 可以通过与信息机构合作创立, 这样能够为企业构建起一个相对完善的企业网络信息系统, 有利于提高企业收集市场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三方面:不断注入和吸收国外技术和资金。在企业发展的过程当中, 常常会出现资金短缺的现象, 因此, 企业需要不断的注入国外资金, 这样做不仅能够让企业用于充足的周转资金, 还能够使企业所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得到提高, 有利于扩大企业产品的出口量, 对企业创汇能力的提高十分有益。在企业的创汇能力得到提高的时候, 企业管理者应该适当的为企业引进先进的技术。先进技术的引进不仅会帮助企业提高创汇能力, 还能够让企业技术引进和企业创汇能力提高二者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局面。但是, 在位企业注入和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的过程中, 必须得到国家政策上的支持, 于国家建立起一个同意的出口生产体系、推广体系以及技术引进体系, 是我国的企业投资环境得到不断的优化, 这对于企业经济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6]。

2.2 提高企业员工的创造力以及活力

第一:为企业创设具有独特性的企业文。为企业构建一个具有企业独特性的企业文化, 这样能够让员工的行为得到规范, 还能让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得到统一。此外, 还能够企业内部的员工形成比较稳定的素质, 这对企业的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

第二:实现企业管理的民主性。在对企业进行管理的过程中, 需要提高企业员工的民主意识, 使企业管理变得更具有民主性, 使企业管理变得更加的合理化。特别是是在聘请企业管理者的过程中, 需要通过民主选举进行决策, 这样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对企业管理者的管理依从性, 间接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对企业管理工作的开展十分有益。

第三:增强企业员工的竞争意识。有竞争才有压力, 有压力才有动力, 要想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质量, 就必须合理的引入企业竞争机制, 激发出企业员工的竞争意识, 使企业员工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当中, 这堆企业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此外, 企业管理者还需定期对企业员工进行职业培训, 以此来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 这对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3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基于耗散结构相关理论可知, 当企业管理系统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 会出现一个最大的负熵值, 这对于企业发展而言, 最大负熵值的出现代表着企业发展正处于最佳的状态。要想让企业的发展能够处在最佳的状态下, 那么就必须要让企业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持续发展, 只有通过时间的足够积累, 才能让企业的管理组织结构和管理效能得到质的飞跃。要想改变企业的现状, 使企业让企业的管理组织结构和管理效能得到质的飞跃,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第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大经济理论研究的力度。得到政策上的支持, 无疑是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插上翅膀。因此, 我国政府必须加大对经济理论的研究力度, 是我国企业的发展速度加快, 为实现我国经济的腾飞做奉献。通过为企业制定出一系列的长远发展政治策略, 指引我国企业朝着更长远的目标发展。

第二方面:政府需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界环境。政府应该合理适当的放开权限, 让企业能够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下发展, 使企业能够为自身的经济发展负责任, 实现真正的盈亏自负, 适当的放宽权限, 能够让企业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 获取渊源不断的动力, 这对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三方面:实现企业的分断承包生产体系。分段承包生产体系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 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实施分段承包生产体系, 能够让企业避免临时承包囧局的发生, 通过与承包商长期签订合作协议, 使企业的生产效率以及产品的质量获得保障。党承包商无法在生产任务完成状况不佳的时候, 企业可另外寻找合作承包商, 有效的避免企业出现质量事故, 而给企业带来经济以及名誉上的损失, 这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十分有益。

第四方面:为企业的发展目标指定考核机制。这样就能够使得企业在发展的时候能够充满动力, 能够逐步实现指定的目标, 从而为实现企业发展的长远目标积累经验。

2.4 加强企业之间的兼并

首先, 要求政府部门对于兼并以后的企业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要制定宏观的计划来进行引导;其次, 要加强对企业兼并过程中经济论证的审批过程, 从而保证企业兼并以后经济结构的合理化;最后, 对于审批中的经济结构合理的企业, 政府要给予税金、信贷、能源以及原材料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必要的时候实行倾斜政策, 从而为兼并以后的企业发展创造较好的外部环境。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如今经济市场竞争日趋加剧的今天, 耗散结构理论对于企业保持自身的立足之地是有大有裨益的, 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 耗散结构理论能够让企业的从无序向有序再向高序过度, 对实现企业的持续长远发展目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可以根据耗散结构理论总结经验从而不断优化, 进一步改善自身结构。

摘要:基于耗散结构的理论基础上, 对企业进行管理, 能够让企业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 从无序向有序, 再从有序性向高序过度, 在本文中, 笔者基于耗散结构的相关理论上, 对企业的管理进行研究探讨。

关键词:耗散结构,企业管理,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柯繁, 黄平平.论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战略性重建——基于管理熵和管理耗散结构理论视角[J].改革与战略, 2015 (07) :423-424.

[2]卢美圆, 王世红.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企业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研究[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02) :147-149.

[3]卢美圆, 王世红.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企业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研究[J].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5 (03) :468-469.

[4]王戎.企业管理的耗散结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中旬刊) , 2015 (02) :223-226.

[5]吴婵君.基于耗散结构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运行机制研究[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4 (06) :178-181.

游泳馆管理结构 篇5

室内游泳池由于开放实行循环方式。因此,管理人员要求职责分明。

馆长

主管

救生员 医务、广播员 水处理员 保洁管理员

主管 救生员

馆长:具有管理工作经验,有游泳池管理工作经验。兼任游泳池主任,游泳池管理的最高执行者、监督者。负责人员聘用、开放管理、救生员工作保障、游泳池设备管理、救生员岗位培训、考核。对体育中心经理负责,管理游泳池内部工作,与中心其他部门沟通协调,做好工作总结,向中心随时汇报。

主管:具有长期从事游泳救生工作经验资质;拥有中级救生员资质;担任过游泳池救生组长。兼任救生组长,游泳池日常救生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协调者。负责游泳池开放程序的施行。由主管直接领导,统计救生员出勤、上岗、待命、训练情况;做好救生器材的维护管理。负责向主管正确反映游泳池开放工作情况。开放期间做好游客安全宣传服务。

救生员:具有救生工作上岗资格。执行中心和上海市游泳救生协会的各项规定,服从主管工作分配。对游客安全负责,为游客提供游泳服务。水处理员:由具有室内游泳池水处理工作经验及资格者担任。在主管的直接领导下,负责游泳池水质符合国家检验标准,维护加热、净化设备的完好。医务、广播员:由具有医师执业资格者;经过游泳场所一般性培训担任。由主管直接领导。做好开放值班工作,维护医疗器材,保证正常使用,员工健康统计、咨询、员工病假确认。负责广播宣传和即时对中心其他部门的联络。

企业资本结构质量分析 篇6

通过以上对资本结构质量定义的阐述,本文认为,资本结构质量的基本构成要素应包括以下方面:

1、负债与权益的对比关系。负债与权益的构成比例及结构关系是资本结构的基本要素。当企业总资本一定时,两者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变动程度体现着企业的资本结构选择,同时影响着企业资本结构质量。当一个无负债企业开始增加一定量的负债比例时,可使企业在短时间内聚集足够资本,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规模,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同时股东可以获取财务杠杆效益,提高企业股东的收益。对于股东而言,适当的负债在增加企业资金的同时,并不影响企业控制权,因此,合适的产权比率有利于提高企业价值,传递给市场的信号是企业资本结构质量良好。然而,当企业举债过度,财务杠杆比率过高时,一旦面临如下一些压力时,则说明资本结构发出质量不良的讯号:一是无法正常偿还到期债务的本金和利息;二是在企业发生亏损时,可以预见由于所有者权益比重较小而出现债权人利益受侵害的情形;三是企业再融资能力会大大降低,即企业从潜在债权人那里获取新资金难度会提升,或者出现再融资利率偏高的情形。随着这些情况的出现,企业的融资决策应该受到质疑,企业在目前资本结构下可能无法良性发展。

2、资本成本与资产报酬率的对比关系。资本成本是指企业为筹集和使用资本而付出的代价,由筹资过程中发生的筹资费用和使用过程中的使用费用两部分构成。企业的资本,无论是从债权人处筹集的负债资本还是从股东处筹集的股权资本,均存在资本成本问题。这里所说的资本成本是指企业资本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在考虑企业资本成本质量时,并不能简单地看企业资本成本的高低,重要的是比较企业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总资产)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高低。只有当资产报酬率大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时,企业才能在向资金提供者支付报酬后使企业净资产得到增加,企业净资产规模得以扩大。反之,在企业的资产报酬率小于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时,企业在向资金提供者支付报酬以后,将缩减企业的净资产,企业净资产的规模将逐渐缩小。这种情况下的企业资本结构的质量是较差的。

3、资金来源期限构成与资产结构的配比关系。按照财务理论的观点,企业的投资结构,决定筹集资金的类型。企业所筹资金按占用时间长短,可分为长期资金和短期资金。长期资金(包括所有者权益和长期负债)和短期资金在筹资决策中的不同构成比例,决定了企业的筹资风险和筹资成本。长期资金没有短期偿债的风险和压力,但筹资成本较高;短期资金筹资成本较低,但企业随时面临着借新债偿旧债的压力,有资金短缺风险。一种稳健型的筹资策略是指企业依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从经营安全性考虑,将资产按流动性进行划分。当企业增加规模稳定的流动资产或增加长期资产,应通过长期资金来源解决;企业由于季节性、临时性原因造成的流动资产中的波动部分,则应由短期资金来源来解决。这种按资金来源期限构成与资产结构的配比关系,使企业的资本结构表现出较好的质量。因为它满足使企业持续发展的要求:长期资产收益的延续性能满足长期资金所需的长期偿债需要,同时流动资产运营带来的即时现金流入能满足短期资金所需偿债的要求。

4、所有者权益内部构成状况。企业的净资产体现着企业未来经营能力的潜力,体现着企业债权人受保护的程度。因此,应对企业所有者权益各构成部分进行分析。实收资本充足与否,实收资本投入者各个股东的背景状况,谁是控股股东或潜在的有重大影响性股东,控制方股东对企业关注程度、治理公司理念、对公司监督程度等都是应予分析的。一般而言,企业实收资本越充足,企业抵御风险能力就越强。资本公积和盈余公积是有特定用途的资金来源。它们的规模更多地会受资本本身和盈利状况影响。而未分配利润体现着企业的盈利能力,它的规模和变化趋势是判断所有者权益结构合理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未分配利润能持续、稳定增长,并在所有者权益中占较大比重,表明企业的盈利性和成长性较好,预示企业有较好发展前景。通过对所有者权益内部构成状况进行分析,对企业股权结构的了解,判断企业抗风险能力,以及对企业未来经营潜力的评价,也就可以对企业资本结构质量的优劣做出初步的定论。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一个企业的发展是要经历不同阶段的,包括有开创期、成长期以及成熟期。在不同的阶段,企业面临不同的经营环境。因此,对于资本结构的选择也应有所区别。开创期和成长期企业以现金支出为主,而现金流入较少,在资本结构安排上则应以股权融资为主,债权融资为辅,由此可以避免需要偿债而带来的现金流出压力;而到成熟期后,企业生产经营比较稳定,现金周转正常,此时适当增加负债比例,不仅能降低企业资本成本,还能获取财务杠杆收益,从而使资本结构表现出较好的质量。

资本结构质量理念的分析

由于资本结构质量强调的是企业在现有资本结构下的未来发展的潜力,因此笔者认为,在这里需要提出一个概念:即财务灵活性。所谓财务灵活性,是指企业利用闲置资金和剩余负债能力,应对可能发生的或无法预见的紧急情况,以及把握未来投资机会的能力,是企业筹资对内外环境的反应能力、适应程度及调整的余地。简单地说,财务灵活性是指企业在目前资本结构运作下,遇见好的投资机会时,是否有足够的现金或能否及时筹措资金,满足自己的投资需求,而不会因无法借债使投资机会流失。这种灵活性所表现出的资本结构质量理念为;一、企业应保持必要的再融资能力,即企业需要再次融资时,仍能以可接受资本成本筹集到所需资金。因此,企业目前不应该过度负债。这种负债能力,企业应该保持到确实需要债务满足融资需要或特定的紧急情况时使用。如果现在就用足借债能力的话,当企业陷入困境时就无法获得后续资金。二、企业筹资时应该以降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为目标,同时兼顾到财务风险,使企业面临新的投资项目时,不至于受到由于资本成本高于投资报酬率而无法获取投资机会的羁绊。财务灵活性良好的企业,应反映资金在时间上、数量上能满足经营需求,能配合企业扩张或收缩的变化,甚至能容忍企业在发展、求变过程中的失误或失败造成的损失,实现融资方式的期限构成与资产结构相配比,从而形成资本运转的良性循环。

盈余管理与企业债务期限结构 篇7

债务融资是企业重要的财务决策行为, 债务期限则是债务契约的重要内容, 并规范着债权人与债务人的权利和义务。债务期限越长, 未来的不确定性越高, 风险就越大。传统的财务学领域对企业资本结构, 以及债务期限的研究主要从企业特征出发, 强调企业应选择与其自身发展战略一致的或者保证其自身价值最大化的债务契约。债务契约备有借款人在契约期间必须遵守一些保护性条款, 以保证贷款人能到期顺利收回本金和利息。根据Watts and Zimmerman (1986) 提出的实证会计三大假设之一——债务契约假设, 当公司出现违约的可能或者已经实际产生违约时, 经理人员就会进行盈余管理以提高当期净收益, 最终降低公司技术性违约的概率, 减少违约成本, 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在中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 本文选取了2001-2005年在A股上市的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 (共4 551个) 为样本, 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国有企业在债务契约中的盈余管理动机显著弱于非国有企业, 而很多学者的研究结论却表明国有企业更易于取得长期借款。这是否就意味着是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有效、公司业绩良好, 更容易取得银行的信任呢?大量学者 (林毅夫, 2004;巴曙松, 2005;田利辉, 2005) 的研究表明, 在中国转型经济的制度背景下, 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的共同国家所有产权, 使得国有银行在事前出于某些政治性的目的而对国有企业发放政治性贷款, 而且当该国有企业出现财务危机或者亏损时, 政府倾向于要求银行放弃预算硬约束下对企业的惩戒, 反而继续给与其贷款, 以维持其正常的运作以及支付员工工资, 即事后存在着预算软约束。

基于这样的分析, 在银行公有和企业国有的产权制度安排下, 作为一种替代机制, 政府干预降低了债务契约的履约成本, 减少了国有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同时也说明了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 银行在给国有企业发放贷款时, 较少地关注国有企业的会计指标, 会计信息在这样的债务契约中并不能起到信号显示的作用。

二、 文献回顾

(一) 资本结构理论分析

资本结构及其决定因素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从Modigliani and Miller (1958) 提出资本结构无关理论以来, 公司的资本结构问题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研究, 并随着经济理论的发展得到不断深化。现有的理论既有传统意义上的公司特征对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 又有制度层面的因素对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例如Barclay 和Smith (1995) 、Guedes和Opler (1996) 、Stohs和Mauer (1996) 以及Barclay, Marx 和Smith (2003) 等学者的经验研究结果都表明公司的规模、成长性、资产结构以及风险等级等等都对公司的债务期限结构有显著的影响。学术界对债务期限结构影响因素的研究角度很全面, 但是多注重实证研究, 研究结果也基本能解释现实情况, 没有学者将盈余管理的影响引入理论模型中, 如果上市公司在会计上采用积极的盈余管理手段, 企业业绩是受操纵的, 显然会影响回归结果的解释能力。中国股市的上市公司每年有大量的重组活动, 尤其在年末会使用报表重组的方式, 采用积极的盈余管理手段粉饰会计报表。因此, 本文在其他学者研究基础上, 引入盈余管理作为解释变量以期对债务期限结构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在制度因素和经济发展因素方面, Rajan 和Zingales (1995) 以七个发达国家3 000多家公众公司为样本, 考察了公司的有形资产、成长性、规模和盈利能力对这些国家公司资本结构决策的影响, 研究发现这些基于美国公司的研究而确定的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虽然也同样影响其他国家公司的资本结构, 但各国的制度因素却影响着他们背后的理论基础。Demirguc-Kunt 和Maksimovic (1999) 的研究表明, 在剔除企业内部因素影响的前提下, 对投资者法律保护越好的国家, 企业长期债务比例更高, 同时发现政府对相关行业的资助将有助于这类行业获得较多的长期贷款。Fan (2006) 考察了税收体制和腐败因素对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孙铮等 (2005) 对中国各个地区的研究表明, 市场化程度越低, 公司可以通过向政府寻租, 寻求政府“隐形担保”, 更容易获得长期借款。

(二) 债务契约中盈余管理的动机

Watts and Zimmerman (1986) 提出了实证会计三大假设:分红计划假设、债务契约假设和政治成本假设, 其中债务契约假设就是指为了减少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代理问题 (Jensen and Meckling, 1976) , 债权人会在契约中约定一些保护性条款。例如保持一定标准的权益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营运资本及所有者权益等, 这样当公司即将违约或者实际已经违约的时候, 经理人员就可能为了降低违约概率和违约成本而进行盈余管理。Sweeney (1995) 对由于借款合同导致盈余管理的情况进行了研究, 他选择了一些已经违约的企业作为样本, 发现样本中的企业相对应控制样本, 的确更多地利用了增加盈利的会计政策, 并且还发现面临违约风险的企业更愿意尽早的采用那些可增加报告净收益的新会计准则。Defond and Jiambalvo (1994) 同样对1985-1988年间违约的企业进行的盈余管理做了研究, 发现企业往往在违约年度之前, 利用操控性应计项目来增加报告净收益, 而在发生违约的年份却较少的进行此类盈余管理。

三、 理论分析、制度背景和研究假说

Jensen and Meckling (1976) 指出, 由于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存在着代理问题, 并且债权人和股东之间面临着非对称收益, 当企业经营好时, 债权人仅能得到本金和利息, 而不能获得额外收益;但是, 当债务人资不抵债的时候, 债权人却要承担不能收回投资的损失。所以, 为了防止债务人采取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 如发放过多的现金股利, 增加举债规模, 以及使营运资本或股东权益降低到一定水平等一系列损害债权人贷款安全性的行为, 债权人会在债务契约中事先约定一些限制性条款。例如保持一定标准的权益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营运资本及所有者权益等, 而这些指标都要运用到会计信息, Mohrman (1996) 通过对228个债务契约的考察发现, 其中有76%的合同使用了会计数据条款, 这说明会计指标的运用已经成为了债权人对债务人进行间接监督的重要方式。所以, 债务人就有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对于短期债务融资, 银行能及时经常地获得贷款企业有关生产和经营方面的信息, 从而有利于银行进行更加紧密的监督和控制 (Diamond, 1984) , 这样企业为了短期债务的盈余管理动机就会小很多。所以, 本文仅仅考察盈余管理对长期债务的影响。一方面, 盈余管理越多, 企业用会计数据表示的盈利能力和偿还能力就越强, 企业就更容易获得长期贷款;另一方面, 盈余管理越多, 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越差 (R.Ball, L. Shivakumar, 2005) , 银行对企业的会计信息就越不信任, 更不愿意贷长期款项给企业。所以, 本文提出了第一个竞争性假说:

H1a:盈余管理越多, 企业体现偿债能力越强, 越容易取得长期借款;

H1b:盈余管理越多, 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越差, 越不容易取得长期借款。

当债务人 (国有企业) 和债权人 (银行) 的产权都是公有的情况下, 可能就会存在一种机制来替代企业为了履行债务契约而进行的盈余管理, 减少盈余管理所产生的成本, 这种机制就是声誉机制。孙铮等 (2005) 指出债务人的声誉会对企业债务期限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具有良好声誉的企业, 银行更愿意相信其有能力履行契约, 从而这类企业与银行间的债务契约的履约成本就相对低;而不具有良好声誉的企业, 若能从其他地方获得担保或者“借得”声誉, 将起到与企业自身拥有声誉相同的作用。在中国转型经济的制度背景下, 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间存在着一种重要的声誉机制——“政治关系”。

巴曙松等 (2005) 指出从1998年至今, 银行体系进行了垂直化的管理体制改革, 同时政企分开的力度加大, 我国政府给亏损企业直接注入资金的情况大量减少, 但是通过国家控制的银行进行间接资金扶持的案例普遍存在。我国商业银行业务主要由四大国有银行进行, 这些银行基本上由政府直接控股或通过国有企业间接控股, 因此这些银行是政府的金融工具, 从而银行家的理性行为必然以服从政府利益为要务。我国的国有银行不必担心自身的破产清算, 也就不会与政府或政府官员的意愿相对抗。在这样的产权机制安排下, 当企业陷入困境时很容易获得政府的救济, 而且在违反债务契约的情况下也不容易受到银行的制约, 即存在着预算软约束 (Kornai, 2003;林毅夫等, 2004) 。由此, 银行在给国有企业发放贷款时, 就不会实实在在地去审查该企业是否符合一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 就不会太过关注企业的会计信息, 国有企业的盈余管理动机就大大减弱。

尽管我国的民营企业很大一部分脱胎于乡镇企业或由国有企业民营化而来, 但是又与某些地方政府部门和国有银行分支机构的特殊关系, 他们也有着获得政府援助的可能性。然而, 如田利辉 (2005) 指出的, 这种现象更多的是个例。一般的民营企业没有获得政府援助的预期。本文认为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公司与政府控制下的银行的关系较之民营企业更为密切, 因此提出第二个假说:

H2:与非国有企业相比, 国有企业在长期债务契约中的盈余管理动机不显著。

四、 样本选择和研究设计

(一) 样本的选择

本文所有的数据均来源于上海万得资讯有限公司开发的WIND数据库, 选取了2001-2005年沪深交易所上市的A股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之所以选择2001年作为研究期间的起点, 是因为2001年我国实施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 这导致该年前后企业实施的会计政策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为了避免不同会计准则和制度下会计指标的差异对本文结论的可能影响, 本文选择新准则实施的2001年为研究起点。

众多的研究 (杜兴强、温日光, 2007;朱雪丽, 2005) 表明,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来源于: (1) 首次公开发行 (IPO) ; (2) 保全配股资格和避免特别处理 (ST、*ST) 或终止上市; (3) 避免违反债务契约的动机; (4) 避税动机。为了大致排除基于非债务契约的盈余管理动机, 我们对样本进行了剔除: (1) 金融类公司; (2) IPO后少于1年的公司; (3) ST、*ST公司; (4) 最近三年平均ROE在6%-7%之间的公司Dechow et al. (1995) 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证明了经修正的Jones Model对于预防盈余管理的出现和测试可操纵性应计利润非常有力, 且修正的Jones Model明确将经济环境的变化引入对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估计中, 避免了可操作性应计利润随环境变化而变化带来的误差。由于我国股票市场公司重组、购并活动频繁, 故而假设上市公司会计盈余时间序列的性质不变是不合理的, 故本文计算了2001-2005年每年的可操作性应计利润。

修正的Jones Model表述如下:

undefined

其中TACCi, t=公司i在t年度内应计利润总额;NEi, t=公司i在t年度的净利润;CFOi, t=公司i在t年度的经营性净现金流;TAi, t-1=公司i在t-1年度内的总资产;ΔREVi, t=公司i在t年的主营业务收入与t-1年的主营业务收入之差;ΔRECt=公司i在t年的应收账款净额与t-1年应收账款净额之差;PPEi, t=公司i在t年度内的固定资产原值;εi, t=残差值, 即可操作性应计利润 (EM) 。

3. 控制变量。

(1) 盈利能力。

Ross (1977) 认为资本结构是公司价值的信号, 而银行也更愿意向高盈利的公司提供贷款, 以保证贷款的安全性和盈利性。因此, 盈利能力越强, 公司能获得的长期负债更多。Myers and Majluf (1984) 在提出优序融资理论时认为, 公司会优先选择未分配利润作为投资的资金来源, 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考虑债券和股票融资。因此, 盈利性高的企业债务比率越低, 债务期限越短。本文以息税前利润 (EBIT) 与总资产 (TA) 的比例衡量公司的盈利能力, 以ROA来表示。

(2) 公司规模。

Rajan and Zingales (1995) 认为公司规模是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 公司规模大的企业透明度高、破产风险低、融资成本低, 故更容易取得贷款。国内学者陆正飞和辛宇 (1998) 认为, 规模大的企业信用能力强, 预期破产成本低, 可以比小企业更多地负债。本文以总资产的对数值衡量公司规模, 以SIZE表示。

(3) 公司成长性。

一些理论研究认为成长性高的企业在投资机会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而企业如果受股东的控制, 根据债权人和股东的利益非对称现象, 这样可能会侵蚀债权人利益。当债权人正确预期到这点时, 就会要求更高的借款利息, 而且成长性好的企业大多属于新兴产业, 具有较高的经营风险, 就会加大破产成本。Titman and Wessels (1988) 的经验证据表明, 公司成长性与资本结构成负相关关系。从另一角度看, 这种资产的可塑性往往会带来更多的代理成本, 高负债会增加经理人员的压力, 所以股东可能会要求加大负债以使经理人员受到债权人更多的监督, 缓解“自由现金流量问题”。本文以销售增长率来衡量公司的成长性, 以GROWTH表示。

(4) 资产结构。

固定资产越多, 企业可用于抵押的资产也就越多, 则企业的信用度越高, 越有可能获得更多的长期负债。Mackie-mason (1990) 、Smith and Watts (1992) 的研究结果都显示, 可抵押性与债务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本文以固定资产与总资产的比率来衡量资产结构, 以AS表示。

(5) 公司性质。

La Porta等 (2002) 发现政府是大多数国家银行的控股股东, 国有银行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所以, 如果企业性质是国有企业, 就更容易获得长期贷款。顾乃康、杨涛 (2004) 发现中国上市公司国有股权和法人股权对负债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本文以公司的最终控制人特征衡量公司的性质, 如果最终控制人为国有性质为1, 否则取0。以Natu表示。

(6) 负债比率。

一方面, 资产负债率越低表明企业还款风险较低, 银行更愿意提供长期借款;另一方面, 如果公司权益性长期资本比较充裕, 则对短期资金的需要可能大于长期资金, 此时资产负债率越低, 企业长期借款比重则可能越低。本文以总负债与总资产的比率来衡量负债比率, 以LEV表示。

(7) 年度哑变量。

用来控制宏观经济的影响。本文采用了5年的上市公司数据, 因此共4个年度哑变量。

(8) 行业哑变量。

用来控制行业因素的影响, 按照证监会的分类标准 (以大类为准) , 共有13个行业, 剔除金融业后, 模型中共11个行业哑变量。本文的检验模型如下:

undefined

五、实证检验与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表2列出了样本观测值的描述性统计, 从中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的平均长期负债率比较低, LD1平均只有14%左右, LD2平均只有22%左右;在我国, 盈余管理普遍存在, 均值达到0.06, 即总资产的6%为可操作性应计利润, 而最大值达到1.44;另外, 从样本中可以观测到, 可操作性应计利润大于1的公司的长期负债率也非常高, 最低也有60%, 最高则达到93%, 可见债务契约的盈余管理动机相当强;上市公司中约有70%的公司属于国有性质;其他的控制变量的指标都与其他学者的统计结果保持了一致, 是合理的。

(二) 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为了检查自变量之间是否高度相关而引起的多重共性线问题, 作者检验了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 如表3所示。结果显示, 各个自变量之间相关系数较低, 最高的也就-0.25, 因此在模型中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问题。对于控制变量, 都能符合以前的实证检验结果:国有企业更容易获得长期贷款 (Fan, 2006;孙铮等, 2005) ;公司盈利性越好, 公司规模越大, 就向外界传达了公司价值的信号, 银行更容易相信企业的实力, 就更容易获得长期贷款;成长性越好的公司, 因为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发生冲突, 且这类公司大多为新兴产业, 破产成本高, 故不易借到长期款项;固定资产比重越高, 公司可用于抵押的资产就越多, 就越易借到长期款项。资产负债率越低, 可能企业长期权益资本充裕, 需要更多地借短期借款, 此时企业更少地借长期借款。故资产负债率越低, 长期借款越少。

(三) 实证结果与分析

表4是盈余管理、以及盈余管理和公司性质交叉项对不同指标衡量的公司债务期限结构的回归结果, 使用的是2001-2005年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 共有4 551个观测值。表4中第二、三列的因变量为公司的长期负债与总负债的比率, 第四、五列的因变量为长期借款与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及长期负债之和的比率。

注:所有变量的定义同表1, 括号内的数字为p值;*、**、***分别表示显著性水平为10%、5%、1%。

从表4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到, 除了回归方程 (1) 的EM不显著之外 (但其符号仍然为正) , 其他回归方程的EM都在5%的水平上与公司的长期债务期限结构显著正相关。这就说明在我国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债务契约中, 企业为获得银行的贷款, 普遍进行了大量的盈余管理, 经理人员倾向于将与公司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相关的会计指标操纵得更高, 使得银行相信其有到期偿还的能力, 从而可以获取更多的长期借款。回归结果显示盈余管理越多, 企业体现偿债能力越强, 越容易取得长期借款, 从而支持了假说H1a。

表4中回归方程 (2) 和 (4) 分别是在 (1) 、 (3) 的基础上加上了盈余管理和公司性质的交叉项。回归结果显示国有企业在债务契约中的盈余管理动机变得不显著, 而且国有企业的盈余管理与长期负债成负相关关系。所以, 由于我国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共同的公有产权制度安排, 使得国有银行出于政治性的目的向国有企业发放长期贷款;在国有企业出现财务困境时存在预算软约束, 不仅不会有预算硬约束下的惩罚, 反而可能继续向亏损企业注资, 以解决职工的工资发放或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营。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这样的“政治关系”就作为一种替代机制, 减少了非国有企业为了履行债务契约而进行的盈余管理成本。至于国有企业盈余管理与长期负债的关系为负, 因为结果显示不显著, 则不多予以关注。这就支持了假说2, 即与非国有企业相比, 国有企业在长期负债契约中的盈余管理动机不显著。

在以上的结论基础上, 本文发现非国有企业的盈余管理对长期债务契约的影响程度为β1+β3, 此时则会在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这说明非国有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长期借款, 为了获得长期借款, 企业进行了极强的盈余管理。在控制变量中, 关于公司性质, 除了方程 (1) 之外, 其他结果都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表明国有企业更容易获得长期借款。公司的盈利性与长期负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正相关, 从而支持了Ross的资本结构信号显示理论, 公司盈利性越好, 越能获得银行的信任, 越容易获得长期负债。公司规模与长期负债也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正相关, 支持了Rajan and Zingales的结论, 公司规模越大, 透明度越高、破产风险低、融资成本低, 故更容易取得长期贷款。在本文的回归中, 成长性并没显示出与长期负债的显著关系。资产结构和资产负债率都与长期负债显著正相关, 显著性水平都达到1%。这说明固定资产比重越大, 可抵押的资产就越充足, 越有偿还能力, 故更容易获得长期借款。资产负债率越低表明企业还款风险较低, 银行更愿意提供长期借款。

六、 结论及研究的局限性

本文从盈余管理的债务契约动机出发, 考虑了盈余管理对公司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由于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存在代理问题, 以及债权人和公司股东的非对称收益, 债权人必须在债务契约中约定一定的保护性条款以防止债务人作出损害债权人利益的经营管理行为来, 这些保护性条款大多以会计指标来衡量。对于债务人来说, 为了减少违约的概率或者降低违约成本, 就会对会计信息进行盈余管理, 以达到债权人的契约要求。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支持了这样的假说, 即公司盈余管理越多, 公司越容易获得长期负债。基于中国的转型经济特征, 在渐进式的改革中, 现存的产权制度安排是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公有产权共有, 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发放政治性贷款, 并存在预算软约束, 这就导致国有企业没有必要为了借款而发生盈余管理相关的成本, 因为此时已经有“政治关系”作为替代机制。这也说明了在国有企业与银行贷款的过程中, 会计信息的信号显示功能已大大减弱。

本文的贡献在于进一步论证了盈余管理的债务契约动机, 文章通过修正的Jones model检验发现中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并将盈余管理作为定性变量引入债务期限结构的理论模型, 从新的角度诠释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另外, 通过国有企业债务契约中盈余管理动机减弱, 推导出国有银行在贷款给国有企业过程中很少注重会计信息的信号显示功能, 进而支持了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之间存在着“政治关系”这样一种替代机制。本文的局限性主要在于:

1.运用修正的Jones model来计量盈余管理, 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Jones model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衡量可操纵的应计利润时有一定的测量误差, 并不能很精确地度量可操纵应计利润, 因此之后出现了DD模型 (Dechow and Dichev) 等;另一方面, 修正的Jones model在中国的运用存在一定局限性, 基于中国的大量关联方交易的存在, 可能基于关联方交易的盈余管理的计算更符合中国国情。由于无法合理确认关联方交易的水平, 以及考虑到计算的简便性, 本文采取了修正的Jones model。

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绩效结构研究 篇8

关键词:中层管理人员,绩效,任务绩效,个体特质绩效,人际绩效

一、引言

企业中层管理人员是企业战略实施的中坚力量,中层管理人员的绩效表现对企业的经营成败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中层管理人员的选拔和考核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但是,尽管很多企业对中层管理人员的选任和考核都实施得非常严格,每个中层管理人员的绩效表现也很不错,但企业的整体绩效并不理想。由此可以看出,对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选任标准,或以什么内容来评价中层管理人员的绩效表现,是目前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国外有关员工绩效的研究中,多数研究者倾向于把员工绩效界定为行为,并且认为这种行为可以体现在多个层面。对绩效行为的划分,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是将员工绩效划分为任务绩效和情境绩效两个层面。其中,任务绩效是指组织规定的、与特定工作中的核心技术活动有关的行为;情境绩效是指员工自发的行为,这些行为与组织的核心技术活动无关但对组织效率非常重要,它为组织效率的提高营造了一个支持性的环境。具体到管理人员绩效的划分,由于管理工作的本质是通过组织他人来完成任务,导致在绩效内容的结构划分和归属方面存在分歧。例如Conway把管理人员的任务绩效和情境绩效进一步细分为技术——行政管理任务绩效、领导任务绩效、工作奉献和人际促进四个维度,而Scullen,Mount,&Judge研究认为管理人员的绩效可划分为任务绩效、人际技能和公民行为,但是这些维度的定义与前述的研究存在差异,并且结果不支持任务绩效和情境绩效的划分。国内对员工绩效的研究,更多的还处于介绍国外研究成果的阶段,综述性和评论性的文献较多,实证性的研究较少。孙健敏,焦长泉进行了一个探索性研究,得出管理人员的三个绩效维度:管理者工作任务绩效、个体特质绩效和人际绩效。韩翼、廖建桥和龙立荣构建了一个四维结构的雇员工作绩效结构模型,在传统的任务绩效和关系绩效的两维结构基础之上,考虑个体在组织中的发展,增加了学习绩效和创新绩效两个维度。

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当前关于管理人员绩效结构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对于管理人员绩效内容的划分,存在重叠和交叉之处,研究观点还不一致;(2)目前对于员工绩效结构的划分,只区分了管理人员和非管理人员,具体到管理人员,还没有进行分层研究;(3)国内还缺乏关于管理人员绩效结构的实证性研究。

基于以上这种分析,本研究采用访谈法、类属分析法、回译法等来建构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绩效结构,并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来验证中层管理人员的绩效结构。

二、研究方法

1. 问卷编制

(1)编制“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行为清单”

在编制绩效行为清单时,首先我们通过访谈请员工列出评价中层管理人员好坏的角度,以及他们所看到的中层管理人员的实际工作内容,并结合孙健敏,焦长泉研究中提供的“企业管理人员绩效维度及要素清单”进行编制。在问卷题目的编制过程中,力求每一题目能够反映中层管理人员的绩效行为。以“工作任务绩效”维度举例,管理人员在工作中经常会拟订计划,在编制题目时我们不是简单以“制定工作计划”来反映这一活动,而是用“制定所辖部门工作或所负责工作的长期规划或短期计划”来反映。最后,一共编制了90个题目。

(2)采用焦点组访谈法评定问卷内容效度

请6个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家对问卷的内容效度进行评定,以保证问卷的题目能够符合绩效维度的定义,并且能够覆盖这些维度定义的各个方面。经过专家的评价和讨论,对其中12个题目的表述进行了修改,如“对某些方面的工作,下属可以不用请示自己做主”修改为“在授权范围内,下属可以不用请示自己做主”;删除了6个专家认为不合适的题目(内容相似的题目)。这样,经过专家评定后的问卷还有83个题目。

(3)采用“回译法”对专家评定后的问卷进行题目的回译工作

9个没有参加问卷编制和评价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对问卷进行“回译”。回译后的结果显示,80%的题目(65个题目)都能被超过一半的人(接近于60%)准确地划入原维度。另外,还删除了一些专家们认为高度相似的题目,如“与下属讨论其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评价其工作中的优缺点”与“对下属的工作提供改进性的建议”,保留了“对下属的工作提供改进性的建议”,这样,删除了10个相似的题目,剩下55个题目。当然,在删除这些题目之前,经过与专家讨论,确保剩下的题目能够覆盖维度定义的内容。这样,确定了问卷的最终项目,一共55个。

2. 被试选择

问卷在北京、黑龙江、湖北、陕西和广东及天津等地进行发放。在北京、天津和广东选取MBA班学员作为被试,在湖北选取了一家中型国有改制企业,在陕西选取一家国有企业,在黑龙江和北京分别选取了一家私营企业。在调查过程中,被评价的中层管理人员可以是评价人的直接上级、下级或者同级,前提是他所接触的、平常所观察到的一个比较优秀的中层管理人员的工作行为,就评价者的认识对这样一个中层管理人员的工作行为进行重要性评价。问卷一共发放800份,回收721份,有效问卷637份。样本的具体情况为:男性303人(47.6%),女性334人(52.4%);平均年龄34.2岁,平均工龄12.8年。

3. 模型的建立

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调查与访谈,我们提出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绩效结构包含了三个维度(工作任务绩效、人际绩效和个体特质绩效)。其中,工作任务绩效是指管理者工作任务方面的行为;个体特质绩效是指与管理者个人特点相关的行为;人际绩效是指人际方面的行为,即工作中与人打交道的行为。对于这三个维度的关系,我们建构了一个两两相关的一阶三因子初始模型。

三、研究结果

本研究采用Amos 4.0程序对问卷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确定三个维度的拟合程度。实际运用协方差结构模型分析时,一般常采用的指数是CFI、TLI和RMSEA,其中CFI和TLI的值在0.90以上表示模型拟合较好,RMSEA的值小于0.05表明模型拟合很好,在0.05~0.08之间也可以接受。当然,除了这些拟合指标外,我们还应该看解答是否适当,包括各参数的值是否在合理范围之内,例如相关系数在-1~1之间,误差值是零或正数,标准差的值是否合理等。基于以上的考虑,本研究在评价模型拟合与否时选取了X2/df、TLI、CFI和RMSEA这四个指数来进行评价。

初始模型的检验结果显示:X2/df=2.777,TLI=.880,CFI=.884,RMSEA=.053,模型拟合得不太理想。根据模型的修正指数提示,我们对问卷的项目进行了修订,删除了9个题目。删除项目后修改相应的程序,然后重新运行,最后得到的模型拟合指数较初始模型的拟合指数有了较大的提高(X2/df=2.522,TLI=.913,CFI=.917,RMSEA=.049)。由于X2/df指数受样本大小影响,一般可以不考虑它的大小,其他的模型拟合指数TLI、CFI和RMSEA都通过了临界值,表示模型拟合较好。但是,模型中三个潜变量(任务绩效、人际绩效和个体特质绩效)的相关很高(任务绩效与人际绩效、个体特质绩效的相关分别为.93和.95,人际绩效和个体特质绩效的相关为.97),有可能可以合并为一个维度。

为了更好地分析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绩效结构,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又提出其他一些可能的模型与修正模型进行比较。

单维模型:所有因子合并为一个维度。提出这一模型的原因在于,在实践中评价绩效时,有把绩效总体做一个评价的做法,而不进行区分。

二维模型:人际绩效和个体特质绩效合并为一个维度,情境绩效。情境绩效与任务绩效两两相关。提出这一模型是基于绩效结构的经典划分方法,即把绩效区分为任务绩效和情境绩效,而且有一些研究也支持这种区分。

对以上模型的拟和指数比较结果见表。从表中的拟合指数情况可以看出,三维模型的拟合指数是最好的。单维模型是拟合指数最差的一个模型,TLI指标没有达到.90的临界标准,这一结果说明不存在一个单一的绩效维度,支持了绩效是一个多维测量的观点。二维模型与修订后的假设模型(三维模型)相比,模型拟合指数有所下降,但自由度提高,说明二维模型是三维模型的放宽模型。从数据的拟合情况看,三维模型是一种最佳拟合模型。

四、讨论

1. 关于绩效结构

在以往的员工绩效结构研究中,研究者已经意识到管理人员和非管理人员绩效内容的区别,对他们的绩效结构分别进行研究。但是,研究者并没有区分管理人员的层级进行绩效结构的研究。实际上,对于不同层级的管理人员,他们因职能的不同而在绩效内容方面有所差异。因此,所有层级的管理人员是否具有相同的绩效结构有待于验证。在国内的员工绩效结构中,实证性的研究较少。韩翼、廖建桥和龙立荣的雇员四维结构绩效模型,虽然考虑了个体在组织中的发展利益,发展了学习绩效和创新绩效两个维度,但他们的研究对象是基于所有雇员,没有专门针对管理人员。孙健敏和焦长泉的探索性研究得出了管理人员的三维绩效结构,不过他们对此没有进行验证。这个研究的结果显示了国内企业的管理人员结构与国外的研究结果大体一致,但在绩效内容上有一些区别。本研究以孙健敏和焦长泉研究结果为基础,通过访谈法和回译法等多种方法,得出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绩效可以划分为三个维度:任务绩效、个体特质绩效和人际绩效,并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证实了这一维度的划分。这三个维度虽然和孙健敏,焦长泉研究中管理人员的绩效结构划分一致,但是在绩效内容方面,却稍微有一些差异,主要是在绩效内容的涵盖方面。这说明,在员工绩效结构研究方面,除了根据员工的岗位类别(如管理和非管理类)进行区分研究外,对于管理人员,可能还有必要根据管理层级进行区别研究。另外,这三类绩效也存在很高的相关,这与国外的研究发现是一致的。这可能是受管理工作性质的影响,管理工作就是通过组织他人来完成目标任务,这使得管理者的绩效结构不能像非管理职位的人员的绩效结构区分那么清晰,在一定程度上绩效内容存在重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层管理人员的三个绩效维度能够合并为一个维度。本研究的分析结果显示,三维模型(任务绩效、个体特质绩效和人际绩效)的拟合指数要优于单一维度的模型拟合指数。由此,我们认为,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绩效结构是一个三维的结构:任务绩效、个体特质绩效和人际绩效。

2. 实践应用的意义

本研究的结果证实了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绩效体现在多个层面,这也应证了实践中对于同一个人的工作表现,不同的评价者为什么会给出不同评价意见。由于工作关系的原因,不同评价者与同一个被评价者的接触面不同,受晕轮效应的影响,他们可能会根据自己所得到的某一方面印象得分而给出综合评价(罗宾斯,1997)。如果在中层管理人员选任中,仅仅以某一方面的工作表现而作为评价标准,就很难预测个人的整体工作表现。但是,如果在设计评价体系时能够对绩效内容进行区分,并对被评价者进行绩效评价的培训,评价者可能就会基于评价指标给出相对准确的评价,被评价者也能相对容易接受这个评价结果。当然,每个部门的工作重心不一,在设计绩效评价体系时,可以对不同评价指标给予不同的权重标准。这样,在中层管理人员的选任和评价中,可能就会减少基于某一方面做出的有失偏颇的评价,而是根据中层管理人员整体的工作表现做出综合的评价,有利于更加准确地选任中层管理人员和评价其工作绩效。

五、结论

本研究通过验证性分析得出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绩效结构包括三个方面:任务绩效、个体特质绩效和人际绩效三个子维度。这三个维度揭示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绩效体现在多个层面,在选任和评价中层管理人员时不能仅仅着眼于某一方面。

参考文献

[1]Borman,W.C.,&Motowidlo,S.J.Expanding the criterion Domain to Include elements of contextual performance[A].In:N.Schmitt,&W.C.Borman ed.Personnel Selection in Organizations[M](pp.71~97).Jossey-Bass Pulishers.1993

[2]Campbell,J.P.(1990).An overview of the army sele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project(Project A)[J].Personnel Psychology,43,231~239

[3]Conway,J.M.(1999).Distinguishing contextual performance from task performance for managerial job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84(1):3~13

[4]Scullen,S.E.,Mount,M.K.&Judge,T.A.(2003).Evidence of the construct validity of developmental ratings of managerial performance[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88(1):50~66

[5]韩翼廖建桥龙立荣:雇员工作绩效结构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7(10):62~77

[6]罗宾斯黄卫伟孙健敏译: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7]陈学军王重鸣:绩效模型的最新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2001,24(6):737~738

[8]孟庆茂候杰泰:协方差结构模型与多层线性模型原理及应用[M].北京师范大学心理计量与统计分析教研室(内部资料),2001

[9]孙健敏焦长泉:对管理者工作绩效结构的探索性研究[J].人类工效学,2002,8(3):1~10

企业投资结构研究 篇9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市场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发展形势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国民生活水平和物质水平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各行各业也因此得到了更多的重视,有了更多的发展契机。特别是对于企业而言,更是拥有了许多可以发展的机会,并可以借助其形势不断扩大并实现良好持续发展。但同时,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和不断崛起的同类企业,每个企业都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也在不断的优化自身的系统和结构。其中,如何建立一个完整优良的投资结构便显得尤为重要。投资结构作为经济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指的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在所有投资的项目中,各要素的构成,以及其数量和比例关系。好的投资系统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说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的,它能够帮助企业更好的进行投资融资,并能够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管理系统,提高企业竞争力。但对于我国大多数企业目前的一个经济状况和发展形势而言,都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科学的投资结构,而且内部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会影响到企业的一个长远发展,也会对以后的投资融资产生影响,不能快速的进行分析并做出决策。

2 我国企业投资结构的现状和其中所存在的问题

2.1 大多数企业对投资结构认识不明晰,定位不准确

我国大多数企业在目前的发展中,过多的将视线放在了整体经济效益和当前的利润上,没有做一个长远的规划,对内部的管理也没有太多地投入心血,以至于在投资结构上没有加以重视,也没有对它的概念和定义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了解。许多企业都只是对投资结构有一个初步的定位,没有深入了解它对整个企业发展的一个深远影响,也没有塑新观念,从根本认识这个问题,并好好利用投资结构来取得更为良好和长远的发展。而认识的不够自然也无法对其有更多的重视,使得投资结构难以发挥其本来的效益,所形成的数据比例也不能作为一个好的参考,对之后的投资融资也无法有实质上的效益。

2.2 投资结构不完善,各要素数据比例不详细具体,难以作为参考

在我国的许多企业中,都没有建立一个系统的投资结构,很多企业的投资结构只是具有了基本的雏形,并没有加以优化和重视,使得投资结构只是徒有其表,形同虚设。而投资结构的不健全使得企业在做相关的决策时难以将其作为参考,特别是相关数据的不详细,更是使得整个投资形势不明确,难以预计和估摸。而要素比例信息的不具体也会使得与实际情况有所偏差,不能将企业近几年的一个投资融资情况真实反映,也无法将国家的经济状况和发展形势反映出来,会对企业之后的投资和发展状况产生不利影响。并且,没有完善的投资结构,也难以对投资形势进行具体的分析,无法对之后的情况进行判断,比例和数据的混乱也将造成内部系统局部的紊乱。

2.3 投资主体结构单一,忽略金融市场作用,没有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结合

对于我国大多数企业而言,投资主体结构还显得较为单一,没有从各个方面多元化、多种类的进行划分,使得最终所呈现的方式单调,所发挥的作用也是有限度的。并且,没有从投资产业、投资来源、投资用途等具体方向进行分析,使最终的投资结构信息很不全面。同时,在将投资结构进行有效运作的时候,忽略了金融市场的推动作用,没有很好地利用市场调节能力来进行平衡和分析。而且往往没有与企业的实际情况想结合,显得有些前面,没有深入了解企业的一个未来发展方向和目前的形势,使得投资结构难以从两方面进行相互协调,以起到最后的指导性作用。从而没有将投资结构真正作用于企业中,优化其内部系统,提升其竞争力。

3 改善我国企业投资结构的方式方法

3.1 加大对企业投资结构的重视,更新并重塑观念

企业对企业投资结构的重视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投资结构效益的整体发挥。因此,企业必须要为上下员工重新塑造一种对投资结构的认识,明确各元素之间的关系,能够很准确地对元素的比例关系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应用到实际上来。而不是只是凭感觉粗略的进行判断,而不深入了解。为此,企业可在内部召开投资结构相关的讲座或者会议,对投资结构的整体构成、在企业中所起的作用等方面做一个详细的讲解和分析,让人从内心和思想上深刻认识到作用。并可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使其熟悉投资结构运作的整个流程,方便其结合数据表或图来配合相关的工作。同时,要让企业各个部门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共同将投资结构完善,并辅助其发挥效益,以实现让企业获得长远稳定发展的目的。

3.2 完善投资结构及相关系统,详细列出各要素数据比例,并随时更新,以便参考

对我国大多数企业而言,投资结构的不完善都会或多或少影响到其深远的发展,尤其是以投资作为主要经营方向的企业,更是会受到巨大影响。因此,企业必须有一整套的关于投资结构如何确立的方案,并要根据自身企业的一个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最终决定投资结构的一个初步雏形,然后再不断加以丰富和完善。特别是关于各要素的组成及数据比例关系一定要尽可能地详细具体,不能模糊不清或者简单记录,这会影响到后期的一个综合分析。与之同时,要成立一个投资结构维护小组,随时对投资结构进行调查和反馈,不定时地调取数据进行比对,并将结果整理成报告,提交上级。企业每进行一次投资,要对此次投资的相关参考数据和之后的结果进行详细统计,以便作为相关案例进行之后投资方向的分析。并明确企业的最终发展方向,使投资结构尽可能符合长远的发展,而不是作为一时的参考,并努力调动上下员工的积极性,共同完善投资结构。

3.3 丰富投资主体结构,将金融市场的推动作用与企业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相结合

企业在建立并完善投资结构的同时,需要多元化、多方面地丰富其主体结构,不要使其呈现出一种表现模式,这样会有极大的局限性,而要站在一个高度上对投资来源及用途进行一个详细的分析,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和企业定位,对投资结构内容加以丰富和修正。并不要忽略金融市场的调节作用,要随时进行市场调查,以明确目前的投资形势,确定各元素的影响力,通过具体的分类和详细的统计来进行最终的一个判断。同时,必须要关注企业目前的一个发展状况和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投资结构的丰富和详细一定是要以企业的发展为最终目的的,不能盲目而不切实际。要根据企业的实力以及各利润所得渠道,并结合市场的推动作用,具体进行分析,将投资结构建立在三者相辅相成的基础之上,再进行一定范围的改善和修正,最终促进企业发展,优化整体结构。

4 总结

投资结构对一个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内部整理结构及系统的优化是有着积极促进作用的,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投资决策。但在目前而言,我国的大多数企业的投资结构都是不大完善的,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必须要不断完善企业投资结构、刷新并重塑投资结构观念、详细统计投资结构和元素比例关系、丰富投资主体结构并将市场调节作用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结合,来达到推动企业良好稳定发展的目的。

摘要:投资结构作为经济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指的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在所有投资的项目中,各要素的构成,以及其数量和比例关系。投资结构对一个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内部整理结构及系统的优化是有着积极促进作用的,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投资决策。因此,必须要不断完善企业投资结构、刷新并重塑投资结构观念、详细统计投资结构和元素比例关系、丰富投资主体结构并将市场调节作用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结合,以达到推动企业良好稳定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企业,投资结构,分析,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1]宋传芬.企业投资结构问题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12).

企业管理结构 篇10

企业的资本结构对治理结构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上, 目前, 我国很多研究者和企业都将重点集中在资本结构对于治理结构的影响上, 而对于治理结构对资本结构的反作用了解不多, 因此, 笔者针对以上问题对其反作用进行了详细分析。

一、民营企业治理结构和资本结构的含义及关系

(一) 治理结构和资本结构的含义

1. 治理结构。

企业的治理结构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治理结构包括企业的股东, 董事会和经理层, 强调的是三者之间的制衡关系, 是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核心。广义的治理结构是指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相关的所有利益群体, 除了包括狭义治理结构中的三部分外, 还包括企业的债权人, 普通职工和政府等, 其目的是通过内部和外部的共同治理来协调企业各部分利益群体的关系, 保证各个部分的利益。企业治理结构需要制定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 保证企业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能够达到经营目标, 包括企业的各种激励约束制度, 人才引进和培养制度, 财务管理制度, 战略决策和发展制定等。

2. 资本结构。

民营企业和其他类型的企业一样, 可以将企业的负债分为一年以内的短期负债和超过一年的长期负债, 由于短期负债不稳定, 因此我们可以狭义的将资本结构定义为企业长期负债和股东权益的比例关系。从广义的角度看, 如果一个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较稳定, 那么其应该存在一部分稳定的短期负债, 因此在定义资本结构时可以阐述为企业负债 (包括企业短期和长期的负债) 和股东权益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概括为企业的融资模式。

(二) 民营企业治理结构与资本结构的关系

治理结构和资本结构可以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首先, 企业的资本结构是治理结构的前提, 当企业经营管理较为稳定时, 资本结构是治理结构中各个不同的利益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结果, 由于不同的资本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给不同的利益主体带来不同的效益。其次, 治理结构则是资本结构的反映, 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可能会使得资本结构不合理, 阻碍企业的发展进步。比如, 由于企业如果全部采用股权融资的方式进行融资, 那么会产生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 不利于企业委托代理关系的良好发展, 因此, 企业可以通过部分债权融资, 使融资方式多样化, 减少道德风险的发生。企业的治理结构和资本结构共同发挥作用, 达到彼此的平衡, 才能使企业的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

二、治理结构对资本结构的影响

企业的治理结构主要分为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结构, 内部治理结构主要包括股东, 董事会以及企业的管理层, 而企业外部治理结构主要包括市场因素和国家法律及政策, 下面笔者将从企业的内部和外部治理结构分别探讨对于资本结构的影响。

(一) 内部治理结构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

1. 股东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

股东是企业资产的所有者, 股东的持股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状态, 即股权的集中程度。对于股权集中度高的民营企业, 会使得少数大股东对于企业的控制程度很高, 往往会因为自身的利益做出有损其他股东和管理者的决定。比如, 大股东更偏爱负债率低的融资形式, 因为低负债率可以降低企业还债风险, 提高大股东对于企业的控制能力, 还可以提高权益融资的利益, 因此, 股权越集中相应的债务比例就越小。比如, 在我国少数民营企业中, 股权较为集中, 但股东比较分散, 因此企业的管理层拥有较大的决策制定权, 对于管理者来说, 债务融资有较大的债务风险, 因此债务融资的比例较小。由此可以看出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的负债率负相关。

2. 管理层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

由于民营企业股东与管理层形成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管理模式, 两者之间的目标不同和利益关系往往存在冲突。在企业经营管理较为稳定时, 管理者更加倾向于股权融资, 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债务风险, 同时还能将股权分散化, 增强管理者对于企业的控制能力。但是当企业面临财务危机和被其他企业收购的风险时, 管理者往往又会偏向于债务融资, 因为大量的举债可以增加企业的经营管理风险, 使得收购方也处于较大的风险之中, 降低敌意收购的可能。但是结合我国民营企业的实际情况, 其经济力量较为薄弱, 企业之间出现敌意收购的现象不多, 因此大多数管理者仍然更加偏向于进行股权融资。

3. 董事会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 董事会都会协调各部分利益, 从企业的经营情况和目标出发, 选择更加适合自身发展的融资模式, 为了降低企业的债务风险和财务风险, 会选择股权融资的模式。同时, 董事会的人员构成和规模的大小也会影响到企业的融资模式, 当董事会的规模很大时, 其投票权更加分散, 对于管理层的控制程度也就越低, 这就会使得管理层有更大的自主选择权, 企业选择债务融资的可能性就越小。

(二) 外部治理结构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

1. 市场需求对于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

市场是民营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市场需求不仅影响着企业发展战略和产品种类, 数量的制定, 同时还影响着企业的资本结构, 当产品市场需求降低时, 企业会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 这时企业更加偏向于股权融资。根据这个理论, 产品的需求和竞争的激烈程度同样影响着企业的融资方式, 当企业产品在市场中处于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时, 与产品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关系相对缺乏稳定性, 这时企业的外部环境变化较为剧烈, 容易暴露于风险之中, 企业应该选择风险较小的股权融资。目前, 我国民营企业的外部环境竞争十分激烈, 企业要想更加稳定的发展, 应该选择没有债务风险的股权融资方式。由此可以看出市场竞争程度与企业负债率负相关。

2. 国家法律及政策对于资本结构的影响。

国家宏观政策和相关法律的制定同样也会影响到企业的资本结构。比如国家颁布的保护债权人权益的相关政策和法律, 维护了市场的公正和安全, 但同时也给企业的债务带来更大的压力, 使企业面临资金周转和到期还本的问题, 这会使企业更加偏向于股权融资。同时, 由于相关政策和法律的约束, 我国民营企业发行债券的门槛较高, 所耗费的发行成本巨大, 这也会使企业更加倾向于股权融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企业的治理结构和资本结构是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它们之间相互促进, 相互完善, 二者共同的目标都是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治理结构从内部和外部共同影响着企业的融资方式, 企业应该及时发现公司治理中的问题并予以解决, 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 提高企业对于现代经济的适应能力, 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 实现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阮素梅, 杨善林, 张莉.公司治理与资本结构对上市公司价值创造能力综合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 2015, 23 (5) :168-176.

[2]蔡刚.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分析[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4, 29 (6) :92-97.

企业资本结构优化探讨 篇11

[关键词] 资本结构资本结构优化融资

一个企业所需的资金,除了自有资金外,可以用短期资金来筹集,也可用长期资金来筹集。短期资金的需要量和筹集是经常变化的,且在整个资金总量中所占比重不稳定,因此不列入资本结构管理范围,而作为营运资金管理。所谓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长期资金筹集来源的构成和比例关系。在通常情况下,企业的资本结构由长期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构成。资本结构指的就是长期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各占多大比例。资本结构是企业筹资决策的核心问题。合理的资本结构可以使企业所有者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同时又能够保证企业顺利地进行生产经营,不至于发生财务危机。著名的“郑百文现象”也许对资本结构需合理设置更具说服力。

郑百文是河南省最早实行股份制改造并面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在郑百文曾经是“绩优股”的1996年、1997年两年中,其负债比率已分别高达84.26%和87.86%,这一水平已远远高于同时期我国上市公司的平均负债比率51.65%和48.15%。过高的负债水平说明公司承担着较高的财务风险。在这两年中,公司的经营规模迅速扩大,资产急速膨胀,公司规模的扩张在某种程度上增大了公司的经营风险,同时又使负债比率进一步上升。正是在这样一种状况下,到1998年,由于家电市场的竞相降价和银行紧缩银根等多方面的原因,使郑百文面临从未有过的经营风险。当公司经销的主要产品电视机的销售额从1997年的34亿元降低到1998年的7.39亿元时,不仅使公司当年发生巨额的经营亏损,同时使其负债比率上升为98.15%,公司当年按有效资产计算实际上已经资不抵债;在1999年公司又发生巨额亏损的情况下,其资不抵债的数额即达8亿多元。我国上市公司发生亏损的不是少数,但资不抵债的则极少,而郑百文一旦发生亏损就陷入资不抵债的境地,一方面因为其重筹资、轻投资,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另外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公司长期的资本结构不合理,高负债经营,忽视负债的财务风险。由此可见,合理的资本结构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现代融资理论对资本结构有着不同的认识,而权衡融资成本和风险建立最佳融资结构,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现代融资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权衡理论

该理论认为企业最优资本结构就是在负债的税收利益与破产成本现值之间进行权衡。权衡理论以后又发展为后权衡理论,这一理论把负债的成本从破产成本进一步扩展到代理成本、财务困境成本和非税收利益损失等方面,同时,又把税收利益引申到非负债税收利益方面,实际上是扩大了成本和利益所包含的内容,把企业最优资本结构看成是在税收利益与各类负债成本相关的成本之间的均衡。

二、信号——激励模型

在罗斯(Ross)提出信号——激励的模型中,经理使用公司的负债比例向外部投资者传递公司利润分布的信息。投资者把较高的负债率看作是公司高质量的表现。为了使债务比例成为可靠的信息机制,罗斯对破产公司的管理者施加“惩罚”约束,从而使公司负债比例成为正确的信号。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被引入了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当中, 梅叶斯(Myers)和梅吉拉夫(Majluf)沿着信息不对称的思路,提出了新优序融资理论,第一次正面地回答了企业的融资偏好问题,并作出了令人信服的理论解释。梅叶斯(Myers)和梅吉拉夫(Majluf)认为,资本结构的确定是为了缓和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公司投资决策的无效率。按照这一理论,公司的资本结构是在公司为了新项目筹资愿望的驱使下形成的,融资先通过内部资金进行,然后再通过低风险的债券,最后才不得不采用股票。这就是融资的“先后顺序”理论。

三、市场时机选择(market timing)理论

市场时机选择的观点早就存在,但它发展成为一种能与权衡和顺序偏好理论相抗衡的主流理论,却是最近的事情。该理论认为,经理发行何种证券取决于不同时期债务和股本的相对成本。当股本成本相对较低时,企业偏好股票;当债务成本相对较低时,企业偏好债务。企业的这种证券发行决策会对资本结构产生持久的影响。根据市场时机选择理论,企业也存在顺序偏好,但这种偏好不是固定的,而是随市场环境而变化的。如果某种证券的市场环境特别有利,企业即使不缺资金,也有可能发行这种证券。市场时机选择理论放弃了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有可能投资者是非理性的,市场不时会出现错误定价;也有可能经理是非理性的,他们相信自己能够以“便宜”的成本筹集到资金。

以上理论从不同的视角考察了公司融资问题,并且得出较为一致的认识:企业融资应首选内源融资,若需外源融资,应首选举债,然后才发行股票。这就是来自现代融资理论的“融资定律”。 资本结构理论为企业融资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可以指导决策行为。从认识和实践上看,确实存在着负债经营对公司影响大与小的权衡问题。首先是利息避税作用,财务杠杆作用可以增加每股盈余,使公司股票价值上升,所以以上各种理论所说问题的核心应该是对负债经营风险与回报关系的权衡。

但是我国的股权融资结构和融资顺序与西方发达国家恰恰相反,融资顺序表现为股权融资、短期债务融资、长期债务融资和内源融资,即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与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关于融资优序原则存在明显的冲突。所以,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必须针对我国企业现存的实际状况。

首先,要实现公司的最优资本结构,必须改变现有的以股权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局面,所以总体上提高内源融资的比例,使内部资金得到有效的应用,只有提高公司的盈利水平;提高外源融资中债务融资的比例,得从内外两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一方面积极培育外部融资的环境,改善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极不平衡的局面。促进企业改革,改善企业治理结构,也是我国发展资本市场的核心目的。促进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提高银行机构的融资效率,另一方面企业主动调整资本结构,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协调发展是企业多渠道、低成本筹集资金的市场基础,也是平衡债权约束和股权约束、形成有效企业治理结构的必要条件。

其次,由于融资活动本身和外部环境的复杂性,需不断地对资本结构进行调整。而市场时机选择理论认为,企业也存在顺序偏好,但这种偏好不是固定的,而是随市场环境而变化的。所以说资本结构的调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谓的最优资本结构是一个力求完美的追求过程,适宜的(或最优的)资本结构只是一种暂时的平衡,一旦企业各生产要素的投入和外界市场环境的变化打破了这种平衡,就需要重新调整,以使其保持“最优”。 一个企业的资本结构应该是在既定的制度框架和市场环境下,对资金成本,金融工具,行业竞争程度,投资机会,企业偿债能力,获利能力,企业管理当局对控制权和风险的偏好以及企業的供产销,人财物,研发等部门的战略和企业的整体战略这些内外部因素进行多方权衡后,对负债资本和权益资本的具体构成及其比例关系作出的理性安排.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动都可能使这种安排的结果与预期目标相距甚远,这就需要企业财务部门为适应这些变化对其资本结构进行调整,使之不断地优化.企业在变化迅速的、递增的、不连续的市场环境下,能及时迅速地调整或者利用资本结构才是实现创造并保持财务竞争优势的源泉。

企业如何进行资本结构的动态优化?资本结构的动态优化主要可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存量调整和“增、减”量调整.存量调整是指在融资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将一种资本部分或全部变成另一种资本,企业资本总额保持不变;“增、减”量调整是指通过改变某类或某几类资本的绝对量与相对比重,在改变资本总量的同时优化资本结构,如配股,借款提前清偿,债券回购等;此外还可以将上述两种方式结合使用来优化资本结构。

总之,企业应充分考虑影响资本结构的内外部因素,真正做到收益风险相结合,合理地运用负债融资和股权融资的积极性,实现企业资本结构的动态优化.

企业管理结构 篇12

关键词:企业员工,自我管理,结构维度,实证研究

0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思维的进步, 企业管理的理念和实践也在持续跟进, 员工自我管理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 在企业运营发展和员工自我成长中已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但总的来说, 企业界、理论界对员工自我管理的研究还停留在较初级的阶段。国内外学者对自我管理的内涵、范围、价值等做了大量研究, 但对自我管理的结构维度及其具体内涵, 以及相互间影响关系等较深层次的问题还缺乏一致的看法。本文拟通过对员工自我管理内容、结构等进行分析与研究, 指明员工自我管理在企业管理和发展中的重要性, 引导企业克服局限性, 重视员工自我管理, 从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增强凝聚力、创造力和竞争力。

1 员工自我管理结构维度模型构建及理论假设

1.1 模型变量设计、模型构建及理论假设

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结果, 探索性地建立员工自我管理结构维度模型。拟将员工自我管理构成维度定位为自我认知、自我学习、自我激励、自我期望、自我约束五个因素。同时, 采用结构方程建模方法分析各变量对自我管理的影响程度, 从而得到影响自我管理实现的关键要素, 找到提升员工自我管理实现的短板, 引导员工进行更有效的自我管理。

①自我管理。通过以下变量来测量:在无上级监督的情况下, 也能认真负责完成工作y1;我会经常主动为成功完成工作付出额外努力y2;我清楚的认为我的工作首先是为了满足上级的要求y3;我清楚的认为我的工作首先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y4;我清楚的认为我的工作首先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y5;我会积极试图采取更好的方法解决工作中的问题y6;我会积极试图采取适当的方法来促使企业朝着自己理想的方向发展y7;我会积极试图采取方法使自己的目标与企业目标相一致y8;当工作开始前, 我会事先制定具体的工作目标、程序和计划, 并对进度进行控制y9;我会反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或流程, 以提高工作绩效y10;我会试图在现有职责基础上, 扩展新的职责范围, 以使自己的工作对企业更有意义和价值y11。

②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个体对自身全面、系统的认知, 是指导自己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工作态度等一系列活动的基础。自我认知与自我管理存在以下假设关系:

H11:自我认知对自我管理存在显著正向作用。

自我认知通过以下变量来测量:我经常分析和评价自己的行为方式x1;经常分析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工作和岗位x2;我经常分析和了解自己的价值观x3;我经常分析和了解自己在企业中的角色和职责x4;我清楚的认知自己的优势和劣势x5。

③自我学习。自我学习是指个体通过主动获取知识和加强技能, 以弥补自身不足。自我学习与自我管理有以下假设关系:H21:自我学习对自我管理存在显著正向作用。

自我学习通过以下变量来测量:我对新的知识和技术保持兴趣与关注, 并更新自己的知识x6;我会主动参加公司组织的培训或进修, 通过学习提高工作能力x7;我以优秀的同事为榜样, 并向他们学习x8;我认为自己的知识有很多缺陷, 并注意向别人请教x9。

④自我激励。自我激励是个体在遇到挫折或失败时, 通过一系列积极心理思维或行为方式不断加强自身信念、激发自身潜能、获得正能量, 从而增强自己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自我激励与自我管理存在以下假设关系:

H31:自我激励对自我管理存在显著正向作用。

自我激励通过以下变量来测量:我注意收集来自各方面有关自己工作绩效的评价和反馈信息x10;我会主动对自己工作的绩效水平进行评价, 寻找绩效差距x11;我会经常想象事业成功的未来图景, 以使自己充满力量x12;当工作中遇到失误或挫折时, 我会鼓励自己, 给自己改正与弥补的机会x13。

⑤自我约束。自我约束是指员工有意识地按照特定的行动指令和行为规范控制自己, 有原则地对待事物, 有效控制不良行为、情感、动机等。自我约束源于国家法律法规、企业规章制度、社会伦理道德以及自身修养的制约而表现出的个体有意识地按照特定的行为规范进行活动。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存在以下假设关系:

H41:自我约束对自我管理存在显著正向作用。

自我约束通过以下变量来测量:我总是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x14;当遇到不公平待遇时, 我能够善于调整心态x15;我会为适应组织和其他同事, 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x16;我能够自觉遵守和维护公司各项制度x17;我在工作中总是能保持理性, 并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 客服各种压力x18。

⑥自我期望。自我期望是指个体在正确、合理自我认知的基础上, 结合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的要求, 设定发展目标, 规划行动步骤, 从而使自己不断发展提高。自我期望与自我管理存在以下假设关系:

H51:自我期望对自我管理存在显著正向作用。

自我期望通过以下变量来测量:我经常分析自己到底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x19;我会对职业发展做出计划并清楚明白下一步要做什么x20;我清楚的知道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x21;我经常分析和了解别人眼中的自己x22。

1.2 员工自我管理结构维度的结构方程模型

根据所构建的员工自我管理结构维度理论模型及其变量的描述, 模型包含6个结构变量 (潜变量) , 其中5个是原因变量, 1个是结果变量。

因此, 构建的员工自我管理结构维度模型中各变量相关关系可以用线性方程组的形式表达如下:

结构方程:描述模型中外生潜变量和内生潜变量间的关系, 方程如下:

其中, ξ1———自我认识;ξ2———自我学习;ξ3———自我激励;ξ4———自我约束;ξ5———自我期望;η———自我管理;ζ———模型误差;γ———回归系数 (路径系数) 。

测量方程:描述模型各潜变量与其对应的观测变量的数量关系, 方程如下:

2 数据分析与结论

选取某公司为研究对象开展实证研究,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所需的研究数据, 运用Visualpls1.4软件分析样本数据并对模型假设进行检验。

2.1 模型假设验证

表1显示, 实证样本H11、H31、H41、H51均表现出显著的正向相关性, 与本文假设相一致, 也与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结论相符, 进一步检验了所建模型具有科学性。但是H21的检验结果虽然也表现出正相关, 但影响关系不显著, 与假设不够吻合。

2.2 模型路径分析

图2反映了员工自我管理各构成维度对自我管理结构变量的路径关系及显著性水平。各条路径括号外的数值代表了各维度对自我管理的影响作用, 正值为正相关, 负值为负相关, 数值越大说明影响作用越大。括号内的数值为显著性水平检验的T值, T值的绝对值越大说明越显著。

自我管理变量下方的数值是结构模型的检验值, 值越大说明结构模型的拟合程度越高, 则表明模型具有越高的预测能力。自我管理变量的值等于0.721, 表明自我认知、自我学习、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期望五个结构维度可以解释并说明自我管理72.1%的信息, 也就是说所选取的五个变量较好的体现并解释了自我管理, 进一步验证了构建模型和选取指标的正确性, 证明所建模型及假设条件成立, 具有科学性。

3 对策建议

根据上述研究所得结论提出引导员工自我管理机制的对策与建议:①企业管理者要积极引导和培训员工认识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我、超越自我的热情和意识, 在这个过程中, 要以认识自我为基础, 以规划自我为指引, 以管理自我为手段, 以超越自我为目标。②自我约束是自我管理的核心, 在自我管理体系中作用最为突出。③企业员工开展自我管理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迎合上级的要求, 也不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 而是为了满足自我价值的最大提升, 实现自身发展的目标。④在具体工作层面, 企业管理者应多采用目标导向进行过程管理, 激发员工自我管理的热情, 加强动态监控、信息反馈, 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给予自我管理员工较大的管理参与度和自主决策能力。

参考文献

[1]杨百寅, 韩翼.战略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2]王瑞永, 刘丽莎, 刘胜男.未来人力资源管理新趋势—员工自我管理[J].未来与发展, 2012 (1) .

[3]何霞.知识性员工自我管理模型构建及内容维度分析—基于斯隆领导模型[J].中国商贸, 2009 (17) .

[4]杨廷钫, 凌文辁.知识员工自我管理结构维度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 2011 (8) .

上一篇:新课标物理教学的体会下一篇:易氧化有机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