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物理教学的体会

2024-10-28

新课标物理教学的体会(共12篇)

新课标物理教学的体会 篇1

今年我省进行了新课程的改革, 新课程要求我们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这三维的目标上培育学生, 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 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 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 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随着课改的深入, 对物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在现阶段怎样才能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有序高效地进行物理教学呢?

一、认真学习新课标

学习研究新课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核心, 新课标包含了新课程的性质、理念与培养目标。同时指出高中物理是在初中物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 是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在课程的实施上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 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在教学中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勤于思考。教师不应被看成为“知识的传授者”, 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二、认真研究新教材

教材是实现新课程标准这一目标的物质资源, 教材是具体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熟悉教材是客观要求, 而研究教材才是关键, 只有熟悉教材和研究教材才具备搞好教学的基础条件。熟悉教材是指要熟悉教材的内容、教材结构特点、教材的编写理念, 只有这样, 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在教学中才能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取向的综合全面提高。新教材先讲的是运动学内容, 然后再讲力学内容, 这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运动学在整个高中物理学上相对来讲比较简单, 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同时还加强了实验的探究, 探究性实验对学生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三、认真研究教学过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个人认为“理解”是学好物理的唯一有效方法, “理解”二字是物理教学的灵魂。物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知道, 物理科学不仅仅是观察现象、记住公式, 还可以根据现象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提出自己的观点, 从而能够通过想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理解物理的本质的问题。例如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中, 可以让学生体验一下推一个空的桌子和另一个装满书的桌子, 让学生理解摩擦力与压力有关。教学中贯彻教学过程与方法教育是提升学习效果的重要方面, 也是教学教改的客观要求, 学生也只有很好的掌握了这一重要途径才能事半功倍。

四、相信学生依靠学生

教学中相信学生和依靠学生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学习的主体永远是学生本身, 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教师只能主宰自己的行为, 而不能主宰学生。在强调“创新、实践、探索”的课程主旋律下, 师生应共同营造一种动态的、充满生机的课堂。按新课程的要求, 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阶段, 必须开展非指导性教学, 教师要“放手”, 要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实际学习的兴趣需要出发, 让学生去主动探索, 鼓励学生质疑、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 切忌将预设的教学目标、自己的经验、态度、价值观强加给学生, 管得太死。当然教师也要对课堂进行适当调控, 使课堂放而不乱, 学习环境和谐。解读新课程标准, 我们会发现在新课程背景下, 要求教师是个研究者、决策者, 对于课堂教学不确定性情境, 可以成为创造性地使用活教材的组织者、参与者。同时有效利用课程资源, 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 开展研究性学习, 突破课堂教学与时空的局限。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 要求教师是个研究者、参与者, 而学生则是教学的主体, 教师要学会放手, 能让学生做的, 就要让学生做, 要大胆地相信学生。

关键词:新课标,学生,主题作用

新课标物理教学的体会 篇2

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颁布,标准规定了物理课程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提出课程要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关键作用,强化了育人导向,优化了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标准,物理教育应着力培养物理核心素养,把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要求全面落实到课程之中,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行而不辍,不断实践,把育人蓝图变为现实。

二、初中物理课程的“五大”核心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物理课程应注重落实物理课程育人价值,学生发展为本,以提升全体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为每个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机会。

(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课程内容选择应遵循初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习生长点,以具体事实、鲜活案例、生活经验和基本概念等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注重时代性,加强与生产生活、社会发展及科技进步的联系,凸显我国科技成就,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树立科技强国的远大理想。

(三)以主题为线索,构建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依据物理学科内涵,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明确物理学习主题。主题内分级呈现,层层递进;主题间相互关联,各有侧重。注重“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体现物理课程基础性、实践性等特点。

(四)注重科学探究,倡导教学方式多样化

课程实施注重科学探究,突出问题导向,强调真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本领和科学思维能力,发展核心素养。倡导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资源等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教学方式,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五)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课程评价坚持核心素养导向,注重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构建目标明确、主体多元、方式多样和功能全面的物理课程评价体系。不仅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终结性学业成就的考核,而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机,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

三、初中物理的课程实施建议

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设计教学目标。教师应整体理解核心素养内涵,应认识每一个学习主题对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功能和价值,制订明确、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目标。教师制订教学目标时,要把握内容的结构性,并考虑学生的差异性。

新课标物理教学的体会 篇3

【关键词】兴趣课堂 走进生活 合作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263-02

一、激发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堂”

1.以内在的“情”感化学生,以情激趣。

(1)教态表情。教师的教态要自然适度、得体。和蔼的面容、期待的目光、适当的手势等教态,真挚、亲切的感情,一经化为学生情感的体验,课堂就会进入情感交融的世界,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开发学生的潜能。

(2)语言传情。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智力劳动效率。”教师的语言是教与学的纽带,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语言表达清晰、准确、幽默的教师,讲起课来深入浅出,妙趣横生。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能表现出教材的喜怒哀乐,能引导学生体验情景、感知形象。这样学生不仅切实感受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和意义,还对教师产生钦佩之情,对地理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更得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的语言美的享受。在地理教学中,由于涉及大量的地理事象,因此教师形象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会使学生眼前浮现出各种事物的真实表象,不仅会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会使其所学的知识记忆牢固,久久难以忘怀。

(3)以情动情。研究表明,善于与学生交流,关注并理解学生的情感与需要,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关系的教师,更容易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入了解每个学生,对存在“情感障碍”的学生作细致的疏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特别是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决不能动辄批评,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拉近师生距离,感受他们的情感体验,满足他们的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需要。

(4)评价激情。中学生处在世界观形成的阶段,对外界的刺激特别敏感,尤其是高焦虑的学生过分关注教师对其成绩和行为的反应,评价对他们的学习情感起调控作用。若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中肯的正面的评价,其内在价值得到外界的承认,自尊心和自信心就会增强,同时也激发他们向更高目标追求的动机。

2.创外部的“境”激发学生,以境促情。

(1)活动创设情境。如课前地理信息发布会,课后的辩论、地理角等都是创设情境的有效方法,通过一系列的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

(2)媒体营造情境。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从不同的信息渠道剪辑、下载和制作一些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课件。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交际情境,激起学生情感的交融和思维的浪花。

(3)音乐烘托情景。一曲感人的音乐,优美柔和、扣人心弦的旋律能触发强烈的情感,在人的心灵深处掀起共鸣的波澜。在地理教学中适当穿插地理歌曲,可调节学生的紧张情绪,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陶冶学生的人文和美学情操。

(4)表演创造情景。课堂不应死气沉沉,而应是个生动活拨的交流场所,角色扮演可以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愿望、体验紧密相连,创设真正的学习情境。

二、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走向生活

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是“学习有用的地理”,学生要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从而体现地理学的价值。对学生而言,“过去,课本就是生活;现在,生活就是课本”,生活中的许多地理现象可以用来丰富学习资源,开阔学生视野,因此,新课程的基本设计思想就是将高中地理课程与实际相结合,在过程与目标上要求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在生活中学习以形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传统的地理教学过多地强调学科的逻辑体系而忽略学生的真实体验,新课程要求教师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走向生活,关注生活,并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有意义的学习,构建开放式的地理新课堂。引导学生进入生活是对课堂教学元素的拓展,使地理教学不仅融洽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还密切了学生与社会的关系,把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权力还给了学生。

三、构建问题研究、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无论是探究还是研讨都离不开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真实而有效的交流,这种积极的交流必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要依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展开,使学生和教师都能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展开深刻的思考,感知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就是一种有意义的交流;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开展观察、比较、交换对地理现象的解释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就是最有教育价值的交流。同时,交流方式应具有多样性,师生和生生面对面交流,学生与教师与学习资源与学习平台进行交流,通过教育网络交流等。

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尤其重要,因为学生本身可以看作是一个个潜在的学习资源。例如,学生对同一地理现象的解释也许是不同的,这时需要学生进行交流和论证,比较各自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论证,目的是使学生的所学能够有意义并且保证所学知识的准确性和地理学科思维的正确性。这种由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交流为主的研讨和探究式的课堂方式不仅能够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能够引发学生发现新的问题,形成更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和研讨动力,这种课堂学习将是充满生命活力的。

四、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地理教学的新课堂

新课标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体会 篇4

一、数学课堂是活动的课堂

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理念认为, 数学学习是现实的,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形式。在新课程中, 每个知识点基本贯穿在一个现实情境中, 注意突出知识的实际背景和知识探究过程, 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 立足社会需求。力求学习内容生活化以及学习过程经历化, 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特别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 七年级上学期, 应用题中的行程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为了解决好这一难点, 我把校运动会上两学生争夺1 500米长跑比赛冠亚军情节, 让两个同学演示追及问题和相遇问题的全过程。学生亲自经历在静态中研究动态问题、在动态中找出静态规律的研究探索过程, 明确了行程问题的内涵, 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增强了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 注重学生动手训练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 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的确, 思维往往从人的动作、活动参与开始的, 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 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理解、掌握新知、应用新知。

新课标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动手操作, 教学中, 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学生绝不能只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要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 让学生体验数学结论的来历, 在操作过程中获取解决问题的经验。例如, 教学立体图形这一节课时, 由于它接近于实际生活, 在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 可以让他们自己总结、交流他们对立体图形的感受, 自己动手制作熟悉的立体图形, 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利用丰富图形构造生活实景。这样避免了教师一味地讲解, 学生一味地记忆的现象。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三、挖掘学生的潜能

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 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初中学生年龄特点和新课改的要求, 整个初中数学教学都是在进行初步的探究性、创造性教学活动。特别是新增“课题学习”这一内容, 更是一个实验、探索、交流的过程, 体验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 综合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由此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生物新课标教学体会--王晶 篇5

海丰县仁荣中学

王晶

现在很多社会人士评价教师的能力、学校的进退还是一味地从成绩好坏,升学率的高低着手,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学生的评价体系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变。新课标生物课程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探究发端于问题。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科学课程改革的成败。审视传统的教学,我们的观念总是强大确定性,排斥可能性,在这种教育的熏陶下,培养的学生往往长于求同,而弱于求异,所以教师不能像以前一样的“教死书”。教育思想发生了巨大转变,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五点:

一、教学目的转变,由“双基教学”转变为“三维”目标的教学。

看了这两节示范课,我充分体会到在新课改中首先转变的是教学观念的转变。传统的教学过程把系统的传授知识作为重点,目的在于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大量的知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教师在教学中把知识的重点、难点、反复掂量估计,围绕它来展开自己的教学过程,往往会忽略学生能力的培养,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教学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更重要的使学生掌握学会学习的能力,并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角色的转变:教师已不是教学的主体,而是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

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掌握知识的多少已不是重点,因此教师已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更重要的是学法指导者。在实际的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参与者、配合学生去学习,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目的。

三、学生由传统的被动的“添鸭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地去探究,思考。

过去的上课模式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回答,学生跟着学,而录相上的两位老师改变了这种上课模式,他们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上课模式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新理念。

四、学生由被动式的学习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探究者、发现者。

新的教材中探究活动贯穿全书中,因此,它注重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培养和训练,让学生自己去提问题、作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五、教学策略和方法的转变

新的教材理念要求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不可能单纯的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形成的,必须改变教学策略和改变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什么变成怎么学,把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去学。

新课标,新教材,新体会 篇6

一、新教材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

随着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步伐的逐步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长春市初中数学学科现在使用的教材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在编排体系上、知识结构上、趣趣味性上都发生了重要变化。第一,新的教材更贴近生活,与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更便于理解,也让学生从身边发生的事件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无限魅力;第二,新的教材紧密结合生活,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意识;第三,新教材更贴近新课标理念,更加注重数学的科学性与教学的合理性,逻辑性更强,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如代数式这一节,教材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入手,字母代替数,是从小学算数到初一代数的过渡,比小学更抽象更不容易理解。这种从一般到特殊的关系正是新生学习困难所在,教材的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教师讲解这一知识点时更要了解学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如购买一支铅笔需0.6元,那么购买两只、三只、四只呢?学生很容易答出,此时提出问题若购买X只铅笔哪?自然而然地引入代数式的概念。

二、新教材栏目设置新颖灵活,图文并茂,具有启迪性、探究性。

新教材设置了想一想、做一做、试一试、读一读等栏目,更关注实践应用,时代感更强,倡导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用新的教学观、教学方法面对课堂、面对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而让新的教学观念促使其发生教学行为的变化。以“轴对称”教学内容为例,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轴对称这个较抽象的概念,教师在课前收集很多不同种类的轴对称图形,课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面对不同种类的轴对称图形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小组内人人都有任务,看图思索、合作、交流、理解、总结规律。在这种生态和谐的学习环境下,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保持长久,自主探索、交流总结、人人都能品尝成功的喜悦。当然,知识是需要灵活运用的。因此,当学生对轴对称这一概念有所理解后,将这一概念引入生活中去,让学生自己试一试什么是“轴对称”,在畅所欲言的过程中,学生间交流与分享,每个孩子都有“学一得多“的知识生成,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于知识的印象,一举两得。

三、新教材促使教师提升教学智慧,采用不同教学手段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教师要根据每节数学课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讲解“勾股定理”这一节时,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之前预习并清楚本节课需要掌握的“勾股定理的内容”、“勾股定理的表达式”、“勾股定理的应用”等知识点,可以上网收集勾股定理的有关资料,课上小组内派代表面向全体同学讲解,其他组成员进行补充,教师指导与评价。这不仅仅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更明确了自己不理解的内容,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学的能力,课上学生的展示自信而从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讲授中心对称图形这一节时,采用动手操作绘制图形、小组合作探究、课上展示讲解等方法,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开阔数学思维、找寻解题方法、发挥动手操作能力,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新课标中“做数学”的理念。

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时刻认真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学,怎样才能学得更好,怎样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整合教育资源。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自己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创新教育理论等书籍,让自己在读书中找寻灵感,在实践中找寻答案,以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教学境界最优化。

新课标物理教学的体会 篇7

一、“身边的数学”与“身边的生活”的互相渗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 逐步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化简”书本知识, 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 再把数学知识引入“身边的生活”, 用好用活每一篇教材。

1.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引用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作为一堂课的开幕式, 教会学生去观察生活, 领悟生活中的数学因素。例如, 在初中《代数》的第一章有理数的引人。举一个事例, 一辆汽车从车站出发, 沿公路向东行驶10千米, 接着掉转车头向北行驶10千米, 问这辆汽车在什么位置?对于这个简单问题, 当然学生不难做出回答, 但问及如何用数学式表达这辆汽车的位置变化过程, 学生就感到茫然了, 趁学生构成急于求知的心理状态之时机切入新课题, “为了满足实际需要, 我们必须把已经学习过的算术数扩充到有理数。”

2. 让数学回归生活。

现代社会里, “数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在经营中获利, 而且, 它能给予我们能力, 包括直观思维、逻辑推理、精确计算, 以及结论的明确无误”。例如一个人要成立一家新公司, 由于业务关系, 急需一辆汽车, 但又因资金问题无力购买, 决定暂租一辆汽车使用。现有两家出租车公司供选择, 两家出租车公司条件不同, 租哪家的更合算?一家的出租条件是“每月付给司机1000元工资, 另外每百公里付10元汽油费”;另一家公司只按行程算账, 出租条件是“每百公里付140元的费用”。这就要求新公司老板根据自身业务用车情况 (里程) 运用数学的知识去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出租车公司。足以说明数学并不是远离生活的抽象理论, 而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知识──让数学回归生活,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因此, 我认为在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 从学生认知发生、发展的规律出发, 提出思考的途径, 随着学生的思路层层递进, 把数学条理化,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活泼多变, 向学生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 又可服务于生活实践。

二、创建师生平等的课堂学习环境, 形成“学习共同体”

在教学中, 我们不应让每个学习者去等待知识的传授, 而应让他们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 通过告之他人以修正自己的认知经验。如精心设计导入, 安排好教学的层次, 精心挑选训练题进行小结, 注意气氛反馈, 重视教具的使用等。但在学的过程中, 教师是客体。而学生是主体, 教学中要敢于“放”, 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地学。如课本让学生看, 概念让学生抽象得出, 思路让学生讲, 疑难让学生议, 规律让学生找, 结论让学生得, 错误让学生析, 小结让学生做。要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 敢于提出质疑。决定学的结果如何, 学生的作用是内因, 教师的作用是外因, 只有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进行科学的思维和积极的创新, 才能使知识内化和升华为个人的质。因此, 教师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 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 在课堂教学中, 实行民主的教育和管理方式, 营造充满民主的学习氛围, 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敢于提问, 允许有不同的答案。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模式。避免学生的思想处于“等待解答”状态, 达到“发现──创新”的目的。

三、把数学文化渗入数学课堂教学

在数学课堂上无目标地装知识, 不会产生学习的激情, 而适当地渗透一些数学文化, 将使数学课堂不再像嚼沙子一样枯燥无味。例如:在学习完四边形一章后, 向学生介绍《精巧的蜂房结构》, 介绍蜜蜂在数学与建筑学方面的贡献, 数学家证明了蜂房是一种最经济的形状,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这种形状的容积最大, 所消耗的材料最少, 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许多尖端的科技都是从自然界中得到启发,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 保护生态平衡, 渗透从自然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的思想。

四、设计多样的开放式的试题, 采用开放动态的课堂学习评价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立足于全面启迪学生的隐性智力潜力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理念, 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与思考, 初步采用一种开放动态的数学学习评价新模式。相对于传统评价方法的单一性与组织形式的封闭性, 在探索新的评价模式过程中, 多尝试采用操作题、创意设计、课题报告等灵活多样、开放的评价手段与方法, 来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状况, 具体直观地描述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减轻学生的压力, 突显其学习和发展的过程, 突显评价的激励作用, 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评价, 力争全面描述学生的发展状况。

1. 操作性题。

以简单的推理能力、直观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为评价重心, 开发创设“操作性试题”。如设计试题如下:请利用所提供的两张长度为a的纸条和两张长度为b的纸条, 拼、摆、折或连一连, 构建平行四边形, 并说明理由。你能提供更多的方法吗?

2. 创意设计题。

在学习“有趣的七巧板”这节内容时, 可设计这样的题目:请你用七巧板拼出一个图形, 并用一句贴切的话形容一下你拼出的图形的含义。再如学习“剪纸与镶边”、“生活中的轴对称”、“平面图形的密铺”等内容, 可以尝试通过对学生的创意设计展开测评, 来评价学生的创造潜能──一幅幅学以致用的创意设计既包含创意作品, 又有相应的数学解释和人文表达, 不只是倾注着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数学积极的情感, 而且体现了学生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 突显着数学对学生的情感价值的陶冶。

新课标物理教学的体会 篇8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数学,教学体会

我们知道, 新课标不是简单了, 而是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单凭信息技术的出现, 对初中数学的教学都是一次很大的革新, 现就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的中的意义与作用, 提出自己的看法。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科学的迅速发展、在生活中的广泛使用, 已经把数学家带入了各行各业。现代信息技术进入数学教学, 可以在数学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打破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 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效益。同时, 现代信息技术进入数学教学, 也将使传统的数学教学的重心发生转移, 改变数学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更新人们的教学观念,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质。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 把数学以技术化的方式快速地传送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 使得数学对科学、技术、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更加巨大的推动作力, 同时促使数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图形计算器、数学软件的功能增长, 用于计算、解方程、绘图像, 解微积分方程、因式分解、数据统计, 数值计算、符号演算、机器证明、图形演示以及进行思维实验都能以更加简洁快捷的方式进行, 而且使得计算机的验证功能、编程功能、联网功能更加强大。由于数字化经济、数字信息处理以及大量的探索性数据分析、观察、实验、模拟与计算技术密不可分, 因而数学就同时具有科学和技术的双重身份, 这也就从某一侧面反映了数学的实质性内涵。由于计算机的发展, 使人们可以解决非常复杂的非线性问题, 已经超越了常规解决问题的方法, 利用计算机的支撑能揭示未来数学的现象, 能给数学以强大的推动力。计算机不仅为数学应用提供了解答, 而且赋予人们以灵感和直觉。数学实验室软件能够动态地揭示知识的构造, 并形象地对数学知识进行表述, 而且能动态地呈现问题产生的过程, 并自动解决, 相互推理。计算机的应用对数学家而言, 犹如望远镜对于天文学家、显微镜对生物学家, 给数学家进行数学研究和创造提供了锐利的武器。

目前, 计算机的普及率在不断提高。根据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六年纲要规划, 到本世纪末, 我国达到计算机配备最低标准 (高中25台, 初中20台) 的比率为:城市高中100%, 初中60%;县镇高中80%, 初中30%。许多学校还配备了网络计算机教室。但实际上真正在课堂上使用计算机的教师却很少, 计算机教室成了打字室。这种情况在发达国家也是如此, 比如日本高中计算机普及率达99.7%, 但老师肯在课堂上使用的也仅占18.7%。造成这种情况有很多原因, 如有的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持怀疑态度, 或由于对新技术陌生而不愿意尝试;还有教学软件的缺乏, 现有的教学软件质量不高等。在21世纪, 数学现代信息技术, 将在数学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 如何积极稳妥地发展数学现代信息技术, 已成为数学教育现代化和数学教改的现实课题了。

高新技术的高精度、高速度、高安全、高质量、高效益以及全自动化等, 都是通过数学模型和数学方法在计算机的计算和控制下实现的, “高新技术本质上是数学技术”。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使现代数学以技术化的方式迅速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适应信息社会对中学数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加速中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步伐,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普遍应用, 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已经在探索信息技术, 在改进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和教师数学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的作用和途径, 以及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建设和发展等的途径。学生学习数学只不过是学习一组逻辑规则, 没有机会体验到自然的数学经验。这导致学校的要求与学生的认识之间出现鸿沟。而计算机可以在数学与学生的认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变厌学为主动学习。在现代信息技术过程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并非表现为在课堂上自始至终地讲课, 而在于启发引导学生, 让他们真正学到数学知识, 培养数学能力。因此, 教师的主导作用, 并未被削弱, 反而更加强了。

自计算机进入课堂之日起, 人们就存在着种种猜测:教师不讲, 学生能用计算机学会数学吗?计算机是否会削弱学生的能力?学校的数学教育是以已有的逻辑为基础, 这样就有可能忽略如直觉、美感和乐趣等非逻辑的因素。教学软件的设计使教师有可能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在设计教学软件时, 教师要时时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在先进的教学思想指导下, 用最佳的教学策略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 为学生创设一个更富启发性的教学情境, 发动学生参与, 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发现、探索, 从而达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教师可充分利用计算机, 扬长避短, 创设最优化的教学环境。教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计划教学, 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整个教学计划之中;如何开发教学材料;如何组织好现代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启发学生去克服困难等。

新课标物理教学的体会 篇9

一、外部学习动机的作用和培养

所谓外部学习动机就是指因学习的外部后果而引起的学习动机, 它与知识本身、学习活动没有内在联系, 只是把学习作为实现某种目标的手段, 成为外部诱因。例如:为了达到实现自己的理想, 为了取得好成绩。学习中有了外部学习动机, 才有学习的恒心和毅力, 物理中有许多抽象的概念, 还有不少繁杂的分析和计算等, 要完成这些学习任务, 必须培养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或增强学习动机的强度, 才能有毅力、有恒心克服困难, 坚持完成整个学习过程。

目的教育是培养外部学习动机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新课程教学目标三维度的提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使目的教育更见成效。在“知识与技能”目标教学中, 新教材的做法是,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更注重能力的培养, 而在学物理中获得的诸如理解、综合分析、计算等许多能力, 不论他以后是否从事的是物理方面的工作, 都会使他终身受用的, 这样学生对学物理的目的就有了更广阔长久的认识。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中, 新教材的做法是, 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领悟和欣赏物理学家怎样看待自然界中的事物, 怎样说明自然界如何运行的, 其融入了科学思想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提高了学习效率, 使学生学得轻松, 提高了目的教育的成效, 外部学习动机更易培养。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中, 教材也有大量创新, 特别是在内容编排和呈现方式上, 在关注科学思想、科学过程、情、态、价以及在引导学习方式改变方面, 都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也为教师的创新教学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大的空间, 使目的教育更见成效。

二、内部学习动机的作用和培养

所谓内部学习动机是指由于学习活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所引发的动机的满足, 学生努力学习仅仅因为他们感兴趣或是在学习中获得兴趣, 学起来有味, 从而产生强有力的认识内驱力。这种内驱力就是一种指向学习任务的学习动机。内部学习动机还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 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激发后, 他不仅乐意学而且思路开阔、学习效率高, 正如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中, 注重分析思路和方法的渗透, 着力展现“重过程”, 让学生感悟一个求知的过程, 一种思想方法, 一种用“已知”求解“未知”的精妙, 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重新发现知识的过程, 当发现和创造的乐趣伴随着学生时, 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内部学习动机。

新教材在大体继承了原教材知识结构的同时, 更重视提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许多好素材, 介绍的科学内容不再是独立的冷冰冰的公式和法则, 更要使学生通过科学内容看到其背后人的智力活动与人的情感。例如在“万有引力定律”中, 学生在了解到第谷为描述行星的运动积累了近万个观测数据的时候, 会像所有人一样感到头疼;开普勒把这么繁杂的数据变成了简洁的三句话;而牛顿更高明, 他揭示了以上万个观测数据中蕴藏着的极其重大的“天机”——万有引力定律……这些, 使人眼前一亮, 豁然开朗, 这时学生的体验是高兴、佩服和激动, 这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从而产生强烈的内部学习动机。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要达到掌握“知识与技能”这一主要目标, 最恰当的教学方法是从实验中激发内部学习动机。第一, 新教材许多内容增添了实验, 有效地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获得感知,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第二, 新教材增多了实验来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帮助学生认识现象的本质, 例如“牛顿第三定律”一节中增加了“用传感器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的演示实验, 能深层次、多角度地阐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使难点不难学, 学起来轻松而有趣;第三, 新教材更侧重通过探究实验, 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创新设计实验、重新发现知识的过程。例如将原教材“牛顿第二定律”演示实验改良为“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探究实验, 当学生面临着“如何找几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困难时, 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找出它们两两之间的关系, 在探索过程中逐一解决“怎样提供和测量物体所受的恒力”“怎样综合实验的最后结果”等问题, 在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实验探索过程中, 能使学生始终保持高度的热情, 不仅内部学习动机强烈, 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学习新课标的体会 篇10

一、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

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学习方法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积累起来的, 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小学生受年龄限制, 直觉思维较活跃, 对直观熟知的事物感兴趣, 对枯燥抽象的东西没兴趣, 不愿接受。因此, 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依据教学内容, 创设不同的情境, 采取多种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例如:在学《土地的面积》时, 可以按下面的方式设计教学。先感知一平方厘米, 一平方分米, 一平方米的大小, 再提问:一个村庄占地近似长方形, 东西长3千米, 南北长2千米, 请同学们算出这个村庄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多少平方米。结果会怎样?学生很惊讶, 会说数字太大了。此时教师因势利导, 这样大的数读写都不方便, 那该咋办?创设这样的情境, 使学生的思维一下被抓住, 他们会急于知道问题的答案, 兴趣被激发, 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当给出公顷的概念后, 学生对一公顷有多大还是很朦胧, 这时可以把学生带到操场, 利用学校的楼房、跑道的长度作参照, 直观感受一公顷的大小, 他们头脑中的印象会变得清晰。当回到教室, 再出现公顷的问题时, 他们的脑海中会想象出这块地有多大, 印象会非常深刻。

二、转变教育观念, 发扬教学民主

布鲁纳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 而不是提供一种现成的知识。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 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转变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 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师不能代劳。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 来获取知识, 发展能力。

在讲课过程中, 教师要把数学知识设计成系列的问题, 让学生去探索, 去解答, 自己去寻找答案。教师的活动不是告诉学生答案, 而是如何让学生去获得答案。如结论的得出, 解题思路, 一题多解, 解题方法、技巧等都要让学生去探索, 不要学生一遇到困难, 教师就和盘脱出, 这样没有了学生探索的过程, 其接受的效果肯定不好。此时教师应该适当引导, 从中起帮助的作用。如两车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到相遇, 所体现出的数量关系有哪些, 教师可让两名学生作演示, 其他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得出结论:两人用时相同, 所走路程和等于全程。这样, 学生会记得很牢。

三、依据教材, 拓展知识

不要把数学当成纯粹的计算或推理, 那样会很枯燥无味, 学生会没有兴趣, 造成他们不想学习或讨厌学习。这样教师就要认真研究教材, 利用好教材, 因为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现实, 源于生活的思想。很多的数学问题中有其他方面的知识、现象, 或者涉及道德、法律等。教师在讲课时, 可以就所涉及的这方面的内容给学生作讲解。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 拓宽知识面, 有的还可以起到德育的作用。如:全球荒漠化面积3600万平方千米, 是世界陆地面积的几分之几的问题。可向学生介绍荒漠化土地的情况,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状况及人为因素对环境的破坏, 政府在治理荒漠化方面取得的成就。计算我国人均国土面积时可向学生讲解我国为何要实行计划生育, 控制人口数量。在学习可能性知识时, 有掷骰子的问题, 教育学生不要用它来赌博。课本中有避暑山庄、故宫的数学题, 可以向学生适当讲解一些相关的知识。此类内容在新教材中有很多, 教师可适当多做一些介绍, 学生会很爱听。但是不能脱离数学去讲, 要和所学数学知识相结合, 同时教师要有相关的知识准备才行。

四、实践操作, 动手动脑

新教材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其中各年级都有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教学时要很好地利用教材, 让学生去亲自实践, 动手操作, 并从中观察、体会、验证一些现象或结论。如:可以让学生剪出很美的对称图形, 亲自动手做莫比乌斯圈, 发现其神奇之处。让学生自己测出一粒米的质量, 再算出全国每人节约一粒米, 放到一起有多重, 学生做完后会非常惊讶。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一些动手操作的机会, 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能直观感性地获得知识。

浅谈“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 篇11

一、展示个性,展现个性化的生活和情感

新课标鼓励学生“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这就要求我们的作文命题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必须改变学生把写作文当成完成任务的态度。作文是学生借助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及人生的理解独立完成的一种综合语言表达过程,学生的自主活动是作文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作文应该是学生生命历程中最精彩的瞬间的再现。

展示个性,展现个人化的生活和情感,是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精髓。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悄悄地为学生设下一个个路标,使学生既沿着教师设下的轨道前进,又感到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乐趣。这样,给予学生表达的自由,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展示个性,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拓展写作空间,激发写作欲望

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明确教师是引导者、帮助者,是作文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写作能力是一种潜能,等待着唤醒和激发。教师应在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上多动脑筋,要改变固有的指导习惯,充分调动学生的日常生活积累,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

写作空间拓展的关键是教师和学生对写作观念的认识问题,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写作其实就是像吃饭睡觉一样的常规成长或者生活行为。新课标中,学生“自主写作”被作为一个核心概念提了出来。“自主写作”是对写作功利主义的一种否定。“自主写作”强调写作是学生自己的事,是生活学习的需要,是成长和发展的必需,是生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主写作”其本应有的地位,也把教师从越俎代庖的支配地位上请了下来,回到自己引导、指导、帮助的本来位置上。学生一旦形成了独立写作的意识与习惯之后,还愁作文能力不会提高吗?为写作主体正名,恢复了新课标下的写作的开放性,有话即长,无话则短。精彩的东西往往是灵感的瞬间闪现,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通过写观察日记或周记,写读书笔记等来加强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三、感悟现实生活,丰富写作内容

新课标的实施,对于作文教学来说,是一场深刻的变革。近年来,“新概念作文”的冲击,高考连续多年话题作

文的采用,打破了中学作文教学的沉闷,给作文教学吹进了清新凉爽的风。

新课标强调作文的感悟,尊崇人本思想。中学作文教学应指导学生善于获得感悟,表达感悟。感悟是什么?感是感觉、感受、感想、感慨,它属于情感领域的活动;悟是觉悟、领悟、开悟,它属于认识领域的活动。感悟是作文的内容,是思想,是情感。

中学阶段作文教学的试点应该逐渐转移到写作内容上,多多感悟,多多积累。中学生作文所反映的并非完全是生活的情形,更多的是经过自己感悟所得。因此作文教学的任务重点之一也就在于指导学生学会感悟,善于感悟。

四、参与学生的写作活动,有效指导学生作文

在新课标中,语文教师在写作中应充当什么角色呢?我们的语文老师究竟应是“第一作者”,还是“第一读者”?

作文是师生在对话的过程中产生的,作文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不仅仅是命题者,还应是参与者、试验者。教师只有参与到实践中,才知作文的甘苦。参与学生的写作活动主要是通过作“下水文”的方式,实现对作文的有效指导。不写作文的教师由于缺乏对写作心理的深刻体验和把握,往往更多的是居高临下的理论知识输灌,其结果往往是束缚了学生的写作灵感和创造才华。教师亲自参与,亲笔作文,才能将心比心知甘苦;并且“师生同下水,相与探浅深”的共同的写作活动也能建立友谊,使学生爱作文、乐作文、作好文。作文教学应该成为师生间的对话,以实现人格对等上的灵魂交融以及相互信赖氛围下的心智启迪,从而“创造让教师崇拜的学生”。

总之,新课标下的写作教学应该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主动探索的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一起深刻体验到自己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和美境界。

新课标物理教学的体会 篇12

一、通过点、线结合教学,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句子的能力。

任何语言都有内在联系。英语也不例外, 这种联系无非就是:词—词组—句子。许多学生无从下笔, 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词汇贫乏, 词组不认识, 句子不会译。要攻克这一难点, 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记单词的督促和检查, 另一方面要提高单词教学的主动性、灵活性、趣味性, 激发起学生想学、想记的欲望。如, 颜色单词“green”、“brown”分别是“绿色”、“棕色”的意思, 而大写“Green”、“Brown”则是姓氏“格林”、“布朗”的意思。我还指导学生每见到一个单词, 从词性、近义词、反义词、相关词组等方面找找与其有联系的词或句。这样不但拓展了词义, 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学单词、背单词的兴趣。如go这个单词, 是动词, 反义词是come, 相关的词组常用的有:go home, go to school, go to bed, go to sleep, go on, ect.词组增加了单词的内涵, 增强了语言表达的生动性。

二、注意英汉差异, 使用正确的英语表达法。

许多学生写英文短文, 都习惯用汉语去思考。写出来的句子, 读起来很拗口, 句意生硬, 令人费解。甚至有的学生将汉语句子逐一对照译成英语单词, 拼凑成句子。如, 句子:上个星期天, 我爸爸坐船去了上海。译文成了:Last Sunday, I father si ship go to Shanghai.令人啼笑皆非。究其原因是学生不明白英汉两种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如, 汉语中没有时态和语态的复杂变化, 只借助于助词“着, 了, 过”。而英语则有复杂的时态和语态变化。词—词组—句子, 这三点由于时态和语态, 而不能成为一线。再如, 英语中名词分 (1) 可数名词—单数名词—复数名词—规则名词复数的变化;不规则名词复数的变化。 (2) 不可数名词:water, furniture, advice。 (3) 名词单复数相同:sheep, deer, fish。 (4) 既能可数又不可数的名词:hair, wood, paper, rain, sand。动词短语、介词短语等一些固定搭配, 动词与其主语的一致, 称谓的一致, 等等。这些差异只要通过不断的积累, 就能在实际运用中应用得恰到好处。英语写作才能更规范, 更标准, 更符合英美人的表达习惯。

三、运用适当的训练方法。

1. 写作和任何形式的知识一样都是可以通过训练掌握的。

基础知识和能力并重, 听、说、读和写并举。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启发、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如遇到优秀的句、段或篇提示学生注意欣赏作者的表达法, 把它们作为范例, 在自己写作中加以模仿和运用。又如遇到英汉表达方法不同之处, 提示学生注意英语的正确表达法, 切忌出现汉语式的英语。要帮助学生养成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好习惯, 切忌一点到底的错误方法。

2. 坚持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

用学过的词、短语或句式, 模仿课文中的表达法造句。换课文中的人物、时态、语态或体裁等改写课文。将打乱顺序的句子按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或逻辑关系等整理成一篇完整的短文。总而言之, 写作要先易后难, 先短后长, 先写正确句子, 逐步过渡到围绕一个人、一件事、一个观点去写有中心的文章, 由不限定时间到限定时间, 限定字数经历少到多。

3. 分程度要求, 注意讲评, 鼓励优秀, 耐心帮助后进生。

对学生的要求不能一刀切, 对学习好的要求要高, 对学习差的要求要适当低一些。充分利用板报、专栏进行优秀作文展览, 经常帮助后进生树立信心, 掌握写作方法和技巧。英语作文讲评过程中要经常指出优点, 以利模仿, 指出缺点, 警示避免。在训练写作时, 要少给学生完整的范文。因为如果经常给学生范文, 就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依赖性, 不愿意自己动手去写, 而是等着老师念范文, 自己去背。长此以往学生肯定会背烦的, 背烦了就更不愿去写了, 形成恶性循环, 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更不用说培养语言能力了。

4. 学生动笔写作前, 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 不是给一个题目或者一幅图, 就要求学生动笔写。

为了使他们少犯错误, 教师还要经常性地列举错误的表达法, 提醒学生注意避免。在批阅作文时教师要随时标出错误之处, 并要随时记录学生所犯错误, 把学生的错误加以归类总结, 把普遍性的错误提出来, 让学生集体改错, 使他们的语言表达尽可能做到正确规范。

四、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作文训练之前, 我首先把学生分组。各组都包含优生、中等生和学困生。老师给出训练题目后, 先要求学生在组里进行讨论, 列出写作提纲。然后各小组发言人代表小组发言, 全班再质疑、讨论、归纳。这样, 不仅避免学生跑题、走题, 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讨论出提纲后, 各小组再次讨论, 将中心句、重要句落到实处, 做好以好带差的工作。这样学生就可以动笔写了。写好后, 各学生在小组中朗读自己的文章, 在组内进行首轮的改错。老师再抽几篇作为范文, 在全班进行集体讲评, 指导学生改错, 写出更规范、更符合英美语言习惯的好词、好句。学生在合作中学习, 在合作中学会了评价。合作学习也可以缩小学生的写作水平差异。

上一篇:集团化、专业化下一篇:企业管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