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教学资源网

2024-08-14

新课标教学资源网(精选8篇)

新课标教学资源网 篇1

七彩教育网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1 1.晶体学的主要分支

晶体学是一门庞大的学科,它由晶体学经典理论(如几何晶体学)、晶体形貌学、晶体的测定理论与技术(如X衍射晶体学)、晶体物理学(如晶体光学)、晶体化学(又称结晶化学)、晶体生长理论与技术(如晶体制备)、描述晶体学、实际晶体理论与应用等分支组成。

几何晶体学是晶体学的基础理论,形成于19世纪中叶,以对称性理论(宏观对称性和微观对称性)为基础,包括空间群、晶系、点阵型等。2.如何鉴定宝石

宝石有天然的和人工的。如何区别天然的和人工的宝石呢?比如钻石,天然与人工的钻石在成分、硬度、密度上都相同,鉴别难度大。但借助于X射线仪可以区别:人造钻石发黄色荧光和磷光,而天然的钻石发蓝色荧光。钻石是亲油的,用笔或牙签蘸一点油再涂在钻石表面上,油会融在钻石表面上,而假钻石就会呈小油珠。如果往钻石表面蘸水,水会呈小珠状,而假钻石的表面水会分散流走。钻石的化学成分是碳。

真假红、蓝宝石也可以区别。一般认为,红宝石和蓝宝石是仅次于钻石的珍贵宝石,也是最主要的宝石种类之一。从矿物学观点看,它们都是刚玉晶体类的矿物,只是颜色不同而已。所谓红宝石是指具有红宝石质量的红色刚玉;而蓝宝石的涵义比较广泛,它包括了除红色之外的具有宝石质量的任何颜色的刚玉。

真正的红、蓝宝石,属于三方晶系,化学成分是三氧化二铝,和刚玉的化学成分相同。天然红蓝宝石在生长过程中表面可形成大大小小的凹坑;而人工的就没这种现象,但可出现一层又一层的“圆弧形生长线”,如果在宝石表面看到这些线状构造,就可断定这不是真的宝石。此外,天然的红、蓝宝石在结晶过程中,周围有一些其他天然矿物晶体,这些矿物常被包入红、蓝宝石晶体中成为包体。这些包体有两大特点:一是呈带棱角的晶形;二是常按一定方向排列,彼此以60°角相交。肉眼观看时,好像红、蓝宝表面有着许多丝状物,这恰恰是真宝石的重要标志。

相反,人造红、蓝宝石中也可出现包体,它的包体不是各种矿物,而是气泡,气泡的出现通常无规律、密集成群,也可孤立出现。

在实验室里可通过光谱仪来鉴定天然和人造的红、蓝宝石。专业技术人员认为,天然红、蓝宝石在分光镜中光谱的蓝色部分可见到波长450 mm的黑线,这一定是真的天然红、蓝宝石。如果没有这条吸收黑线,那一定是假货——人造红、蓝宝石。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3.关于晶胞(1)晶胞具有平移性

用锤子轻轻敲击具有整齐外形的晶体(如方解石),会发现晶体劈裂出现的新晶面与某一原晶面是平行的,这种现象叫做晶体的解理性。古人由晶体解理性猜测,晶体是由无数肉眼看不见的,形状、大小、取向相同的微小几何体堆积而成的,后来,这种观念发展成晶胞的概念——整块晶体是由完全等同的晶胞无隙并置地堆积而成的。“完全等同”可从“化学上等同”和“几何上等同”两个方面来理解。“化学上等同”指晶胞里原子的数目和种类完全等同;“几何上等同”既指所有晶胞的形状、取向、大小等同,而且指晶胞里原子的排列(包括空间取向)完全等同。“无隙并置”即一个晶胞与它的相邻晶胞是完全共顶角、共面、共棱的,取向一致,无间隙,从一个晶胞到另一个晶胞只需平移,不需转动,进行或不进行平移操作,整个晶体的微观结构不可区别。晶胞的这种本质属性可归纳为晶胞具有平移性。

[例3-1] 图3-1中的晶胞是指实线小立方体呢还是指虚线大立方体?为什么?

图3-1哪个是氯化钠晶胞?哪个是金刚石晶胞?

[答] 图3-1中的小立方体不具有平移性,因为它与相邻的小立方体并非等同。相反,大立方体才具有平移性,在它的上下左右前后都有无隙并置的完全等同的立方体,只是没有画出来而已,因此大立方体才是晶胞,小立方体不是晶胞。

晶胞具有相同的顶角、相同的平行面和相同的平行棱是晶胞平移性这一本质特征的必然推论。这里的所谓“相同”,包括“化学上相同”(原子或分子相同)和“几何上相同”(原子的排列与取向),不具有平移性就不是晶胞。(2)晶胞中原子的坐标与计数

原子在晶胞中的位置,科学的表述是原子坐标。坐标必定是对应于一个参考系的术语。晶胞的参考系的原点,习惯上取在晶胞的左-后-下顶角上,并把相交于这个原点的晶胞的三根棱按右手坐标定为a、b、c,通常以向前方(指向观察者)为+a,向右为+b,向上为+c(但并非必定如此,这只是大多数情况下的习惯画法,a、b、c的指向可以改变,但原点和右手坐标系一般不改变,否则利用计算机程序画晶胞时会出现混乱)。在这样一个坐标系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中,原子的坐标就是指向量和xa+yb+zc中的(x,y,z)三数组的三个数字。例如,原点的坐标是0,0,0;体心的坐标是1/2,1/2,1/2;等等。如图32画了15个原子,然而,若考察原子坐标,却只有4种原子坐标,可见图中的晶胞只有4个原子!

图3-2晶胞中的原子坐标与计数举例

请注意:①x、y、z三个数的取值范围是1>x(y、z)>-1,不会等于1或大于1,也不会等于或小于-1,可以简单地记忆为“1即是0”;②由此可见,晶胞的8个顶角的坐标是一样的,换句话说,它们是同一个原子。请回过头来看图31。若取实线的小立方体为晶胞,8个顶角的原子不一样了,可见错了;③再细致点,我们可以肯定:若一个原子坐标在晶面上,肯定在晶胞图上可以看见一对(位于平行的两个面上),反过来说,三对面如果都有原子,必定有三个原子坐标,而不是一个原子坐标。同样的道理,如果某原子在晶胞的棱上,在晶胞图上将看到4个原子,位于平行的4个棱上。反过来说,如果晶胞的12根棱上全有原子,肯定不会有相同的坐标,而是有3个坐标。

有了原子坐标的概念,数晶胞里的原子数目,变得很简单——有多少种不同的原子坐标,就有多少个原子,至于不同坐标的原子是否同种原子,跟晶胞中有多少个原子毫无关系。

(3)晶胞不一定都取平行六面体

可以选为晶胞的多面体很多,只要它们可无隙并置地充满整个微观空间,即具有平移性,都可以选取,如图3-3所示的五种(注:图3-3的五种可无隙并置地填满整个空间的多面体是费多罗夫证明的,可称为费多罗夫体。需补充说明的是,费多罗夫体是拓扑型,只要保持平行面和平行棱的特征,每一种费多罗夫体的面间度是可任意改变的,例如,图中的六方柱体的底面上三对平行棱的边长不等而成不正的平行六角形,或者柱面与底面的夹角不是90°而以其他角度呈斜柱体,都仍可以无隙并置。其他费多罗夫体具有相同的性质。除费多罗夫体外,还有所谓布里渊体,不必是凸多面体,也可被选为描述晶体结构的晶胞,其形状更为复杂多样了。)。但应强调指出,若不指明,三维的“习用晶胞”都是平行六面体,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即图3-3中最左边的一种(二维平面上的晶胞则是平行四边形),叫做布拉维晶胞,即通常所指的晶胞。

图3-3多面体只要可无隙并置地充满整个微观空间,都可被选为晶胞用,但习用晶胞是平行六面体

[例3-2]某些晶体,例如金属镁,在历史上曾用六方柱体作为它的晶胞。图34用实线画出了这种过时的晶胞。有人说,一个六方柱体晶胞包含三个布拉维晶胞(如图34中用实线画出了3个平行六面体)。这种说法对吗?

[答]不对。我们只能选取其中任何一个平行六面体为布拉维晶胞而不能同时选三个。因为在同一个六方柱体里的三个平行六面体尽管无隙却不并置,从一个平行六面体到另一个平行六面体需要转动,并非平移关系。图34用虚线画出了选取六方柱体前右平行六面体为晶胞时的相邻晶胞之一(请读者用虚线自行画出更多的相邻晶胞)。习惯使用的晶胞是布拉维晶胞,必为平行六面体;所有晶胞在晶体中取向相同。

图3-4老的六方柱体晶胞和习用晶胞的关系

(4)素晶胞与复晶胞——体心晶胞、面心晶胞和底心晶胞

晶胞是描述晶体微观结构的基本单元,但不一定是最小单元。晶胞有素晶胞和复晶胞之分。素晶胞,符号P,是晶体微观空间中的最小基本单元,不可能再小。素晶胞中的原子集合相当于晶体微观空间中的原子作周期性平移的最小集合,叫做结构基元。复晶胞是素晶胞的多倍体;分体心晶胞(2倍体),符号I;面心晶胞(4倍体),符号F;以及底心晶胞(2倍体)三种。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体心晶胞的特征是晶胞内的任一原子作体心平移【原子坐标+(1/2,1/2,1/2】必得到与它完全相同的原子。例如,若晶胞内有一个坐标为0,0,0的原子(即处于晶胞的顶角),必同时有一个坐标为1/2,1/2,1/2相同原子(处于晶胞体心)。

检验某晶胞是否体心晶胞的方法很多。(1)如果晶胞中的原子很少,可直接考察它们的原子坐标。例如,若在一个晶胞里只有2个原子,一个原子的坐标为0,0,0,另一个原子的坐标为1/2,1/2,1/2,而且它们是同种原子,这个晶胞是体心晶胞。若它们不是同种原子,表明不能作体心平移,是素晶胞。(2)将晶胞的框架移至体心,得到的新晶胞与原晶胞毫无差别时,是体心晶胞(为此要在图中按原子的固有排列方式画出更多的原子,而且在移动晶胞框架时不要移动图中的原子)。(3)考察处于晶胞顶角的原子本身以及其周围环境与处于体心的原子以及周围环境是否相同,如果相同,这种晶胞就是体心晶胞。[例3-3]图3-5中哪种晶胞(实线的立方体)是体心晶胞?

图3-5体心晶胞与非体心晶胞的例子

[答]金属钠的晶胞是体心晶胞而氯化铯是素晶胞。金属钠晶胞中只有2个原子,它们的原子坐标分别为0,0,0和1/2,1/2,1/2,而且它们是同种原子,说明晶胞具有体心平移的特征,故为体心晶胞。氯化铯晶胞虽也有2个与金属钠晶胞原子坐标相同的原子,但一个是氯,另一个是铯,不具有平移关系(注:平移关系是平移前后结构不可区分),因此是素晶胞。提请读者注意:我国有许多教科书或教学参考资料,特别是中学高考复习资料,错误地将氯化铯说成体心晶胞,应予纠正。

面心晶胞的特征是可作面心平移,即所有原子均可作在其原子坐标上+(1/2,1/2,0;0,1/2,1/2;1/2,0,1/2)的平移而得到周围环境完全相同的原子。如晶胞顶角有一个原子,在晶胞三对平行面的中心必有完全相同的原子(周围环境也相同)。[例3-4]图3-6中哪个晶胞是面心晶胞? [答]金属铜是面心晶胞;Cu3Au是素晶胞。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图3-6面心晶胞(金属铜)(左)与非面心晶胞(Cu3Au)(右)举例 [例3-5]金刚石、干冰晶胞(如图37)是不是面心晶胞?

图3-7金刚石晶胞(左)和干冰晶胞(右)

[答]金刚石晶胞中有8个原子,它们的原子坐标分别是0,0,0(顶角原子);1/2,1/2,0;1/2,0,1/2;0,1/2,1/2(3个面心原子);3/4,1/4,1/4;1/4,3/4,1/4;1/4,1/4,3/4和3/4,3/4,3/4(4个分处晶胞4条体对角线上的原子);前4个原子无疑是面心平移关系。后4个原子也是面心平移关系,例如,对坐标为3/4,1/4,1/4的原子的坐标上分别加面心平移坐标:

结果得到另外3个原子的坐标,可见,这4个原子也具有面心平移关系,换言之,金刚石晶胞的结构基元为2个原子(0,0,0和3/4,1/4,1/4)的集合,这2个原子分别作面心平移,得到8个原子,结论:金刚石晶胞具有面心平移的特征,是面心晶胞。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干冰晶胞无疑不是面心晶胞。因为该晶胞中有4个取向不同的二氧化碳分子,它们是不可能进行面心平移的。例如,顶角二氧化碳分子是一种取向(为什么8个顶角二氧化碳分子的取向必定相同?),3对面心的二氧化碳分子的取向与顶角二氧化碳分子的取向都不同,而且它们也互不相同。需提请读者注意的是,我国大多数学校的干冰晶胞立体模型是错误的,这些模型中的二氧化碳分子的取向搞错了。

底心晶胞的特征是可作底心平移,即晶胞中的原子能发生如下平移:+(1/2,1/2,0),称为C底心;+(0,1/2,1/2),称为A底心;+(1/2,0,1/2),称为B底心。底心平移是指只能发生其中一种平移。

[例3-6]图3-8中的实线给出了碘的晶胞(正交晶胞),请问:它是什么底心晶胞(A、B、C)?

图3-8 底心晶胞举例(I2)

[答]将晶胞原点移至bc面心(a)和ab面心(c)均不能使所有原子坐标不变,只有将晶胞原点移至ac面心(b)才得到所有原子坐标不变的新晶胞,可见碘的晶胞是B底心(正交)晶胞。(5)布拉维系

平行六面体的几何特征可用边长关系和夹角关系确定。布拉维晶胞的边长与夹角叫做晶胞参数,其定义如图39所示(注意不要弄错夹角与边的相互关系)。共有7种不同几何特征的(三维)晶胞,称为布拉维系(Bravais system)(如图310),它们的名称、英文名称、符号及几何特征如下:

图3-9晶胞参数的定义

立方cubic(c)a=b=c,α=β=γ=90°(只有1个晶胞参数a是可变动的)四方tetragonal(t)a=b≠c,α=β=γ=90°(有2个晶胞参数a和c)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正交orthorhomic(o)a≠b≠c,α=β=γ=90°(有3个晶胞参数a、b和c)单斜monoclinic(m)a≠b≠c,α=γ=90°,β≠90°(有4个晶胞参数a、b、c和β)三斜anorthic(a)a≠b≠c,α≠β≠γ(有6个晶胞参数a、b、c、α、β和γ)六方hexagonal(h)a=b≠c,α=β=90°,γ=120°(有2个晶胞参数a和c)菱方rhombohedral(R)a=b=c,α=β=γ(有2个晶胞参数a和α)

图3-10晶胞按平行六面体几何特征的分类——布拉维系(6)14种布拉维点阵型

布拉维系有7种不同几何特征的晶胞;晶胞又有素晶胞、体心晶胞、面心晶胞和底心晶胞之分。那么,布拉维系的7种晶胞是否都既有素晶胞又有复晶胞呢?19世纪中叶,法国晶体学家布拉维(Bravais)严密地论证了这个问题,得出结论如下:布拉维系7系和晶胞的素、复结合,总共只有14种晶胞,如表31和图3-11所示,在晶体学中,称为布拉维点阵型(注:图3-11中的每个小黑点是晶胞中的一个结构基元的抽象,叫做点阵点。点阵点的系列叫做点阵。所以图3-11叫做点阵型。晶胞的形状与大小与点阵单位的形状与大小完全相等。但晶胞图给出具体的原子而点阵单位图只给出点阵点。注意:晶胞(crystal cell)和点阵单位(lattice unit)在许多文献中是不加区分地混用的。)。表3-1给出了这14种晶胞的符号。其中小写字母c、t、o、m、a、h是所谓“晶族”(crystal family)的代号,大写字母P、I、F分别代表素晶胞、体心晶胞和面心晶胞,A、B、C代表底心晶胞,R则只代表布拉维系的菱方晶胞。小写字母和大写字母结合,是一种既涉及布拉维系又涉及素、复的晶胞代号,例如,cP是素立方晶胞,cI是体心立方晶胞,等等。这些符号是国际晶体学会组织编写的重要工具书晶体学国际表(1983)推荐的,已广泛应用。

表3-1

14种布拉维点阵型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新课标教学资源网 篇2

本文从对新课标1—2—1的解读切入, 谈谈笔者如何以课标为依据, 结合学情, 依标施教的教学思考与实践。

一、驻足新立意

随着教师视野的开阔和思路的活跃, 越来越多的教学新尝试出现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 然而对这些尝试的评价, 似乎越来越缺乏一个公认的标准。

当前关于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论很多, 评价量规也不少, 但无论是哪种理论或者方法, 有三个问题是授课者必须思考清楚的:一是教什么?二是怎样教?三是持什么样的观念去教?这三个问题, 既可以考量一节40分钟课的价值, 也测试了教师对整个历史与社会课的理解。关于“教什么”, 在教师的心目中通常不是问题, 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怎么写就怎么教呗。然而, 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如果我们继续追问下去, “不是问题”可能就会成为问题。虽然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已作出基本的要求, 看似没有太大的改动空间, 但教科书的编排给教学提供了种种可能性, 让我们拥有较大的自主发挥、创新的空间。由此表明, 新课程下, 我们必须学会“用”教科书, 而不是“教”教科书。

基于上述思考, 让我们再解读课程标准:1—2—1考察本地 (县、乡、村或城市社区) 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 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本地在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不言而喻, 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驻足新立意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 形象思维丰富而抽象逻辑思维不足, 往往对景观图片和身边事物较感兴趣。学生的这一特点告诉我们, 本课教学要体现从“教”教科书到“用”教科书的转变, 依据课标选择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课程资源是有效的途径。如永嘉县的景观图、麦饼、长寿之乡、楠溪江水电站等乡土资源, 如予以合理开发、利用, 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用两个课时来达成以上设想, 以给学生充分的学习与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更好地展示自己。第1课时, 让学生分组展示本组通过社会调查获得的本地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 从中认识本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第2课时, 引导学生仔细研读本地景观图, 探究本地社会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 从中探索本地在人地关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以第2课时为例, 谈谈笔者的具体做法。

首先, 制定学习目标。本课的学习目标有二:一是列举实例, 说明本地区社会生活特点与自然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二是在调查的基础上, 尝试探究出本地在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其次, 明确设计意图。历史与社会是初中综合性人文学科, 注重人文地理、历史、经济、文化、政治等学科的综合, 因此, 本课设计应以学生的视角为切入点, 以“家乡:我们生活的空间”为立足点,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关注身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 引导学生尝试探究本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两者之间的关系, 并在此基础上探究本地在人地关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最后, 厘清教学思路。明确教师是“一个可以丢开的拐杖”, 学生是“探索社会奥秘的勇士”的观念,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景观图, 运用实例来探究本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获取成功体验;通过探讨人地关系, 使学生明白人地关系是相互依存、动态变化的道理, 从探究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过程的成功体验中, 初步产生爱家乡、人地和谐的情感。

二、彰显乡土风

要突出本课设计浓厚的乡土风味, 就涉及“怎样教”的问题。新课改倡导教师要从过去的过分注重教师怎样“教”向更多地关注学生怎样“学”转变。换言之, 教师讲得好、表演得好的课不一定是好课, 好课的标准是学生有收获, 学到了知识。

首先, 在授课形式上, 教师应摒弃自我满足的表现欲和满堂灌, 更多地让学生进行交流、互动。

【教学片段一】

(出示图片导入:永嘉山区景观图。)

问题一:仔细研读这幅景观图, 从中你可以获取哪些有关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信息?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1分钟, 然后同桌交流2分钟。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提示学生从植被、地形、气候、河流、村落、交通、生产等角度来分析。)

生1:图中群峰叠嶂, 有层层的梯田, 说明该地是丘陵地区, 该山区, 以农业为主。

生2:图中都是群山, 说明当地为山区;山上植被茂密, 说明当地气候宜人, 降水充沛, 温暖湿润。

生3:图中可以看出我县属于亚热季风气候, 山间、甚至半山腰上有一些村庄, 说明交通比较闭塞。

生4:丘陵地形, 气候温暖湿润, 有利于发展梯田农业。

生5:当地村庄多在山上, 交通不便, 只能发展农业, 经济比较落后。但是图中村子一些房屋好似乡村别墅, 又可以判定当地部分村民比较富裕, 可能他们也外出经商。

教师归纳:通过观察景观图, 我们可以发现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地处丘陵地带, 气候温暖湿润, 植被茂密。当地为乡村, 散布于丘陵之中, 乡村以农业生产为主, 耕地多为梯田, 远离村庄。

【教学意图】通过一幅风景优美的永嘉山区景观图导入, 引发学生对家乡的关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为进一步学习做铺垫。

问题二:假如你是山村的农民, 要到远离村庄的梯田耕种, 如何解决中餐。

生1:带上锅等炊具, 在山上烧饭。

生2:把饭烧好, 带上菜, 在山上吃。

生3:可以带干粮。

生4:可以在山上就地取材, 吃番薯、玉米等。

生5:可以带上钱, 去买…… (大家笑) 。

……

教师引导:大家的思维很活跃, 有一些同学提出带干粮, 那么这些干粮应具有怎样的特点?

生6:简单, 便于携带, 不会变质, 味道好, 有营养。

(教师出示永嘉麦饼, 学生恍然大悟。)

教师归纳:永嘉山民很早以前制成特色食品——麦饼。这种食品应该属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哪一方面的内容。

生7:社会生活。

教师:麦饼的例子说明了社会生活与自然环境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生8:社会生活是由自然环境所影响、决定的。

生9:有怎样的自然环境, 就会有怎样的社会生活, 例如内蒙古大草原的自然环境, 就产生了放牧牛羊的社会生活。

生10: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是自然环境, 决定了放牧牛羊的生产方式。

生11:我们楠溪江有鱼鹰捕鱼的社会生活, 这是由楠溪江水质好、鱼类多的自然环境所决定的。

生12:我们老家的老房子是用石头砌成的, 因为老家地处山区, 石头多, 就地取材。

教师归纳:以上例子说明, 社会生活由自然环境所决定。

【教学意图】借助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的问题, 把当地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巧妙地联系起来。学生在探究如何解决山民午餐的过程中, 而感悟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由于在课中, 教师的讲解不超过10分钟, 学生之间合作讨论、观察思考、课堂交流占了大部分时间, 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现了向学生的“学”转变。

其次, 摒弃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中的形式主义, 实现真正的思想碰撞。

【教学片段二】

教师导入: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发言, 我们发现身边存在的一些人地关系问题。例如, 楠溪江曾被誉为“天下第一水”, 但这条母亲河现在却遇到了十分纠结的问题。

(出示视频——《对楠溪江再建大型水电站的看法》及解说:美丽的楠溪江吸引了众多游客, 也吸引了许多中外漂流爱好者, 他们对楠溪江的自然景观赞叹不已。但现在, 美丽的楠溪江上已修建了大大小小103座水电站, 楠溪江已变得满目全非。据说楠溪江上游还要修建一座大型水电站, 其库容是目前楠溪江所有水电站的总和。)

问题三:请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思考在美丽的楠溪江上游再修建大型水电站的利与弊。 (出示一组修建水电站之后, 河流干涸、断流, 库区被污染的图片, 组织学生思考、讨论。)

生1:我认为楠溪江已经修建的103座水库可以满足人们目前的需求了, 继续用美丽、清澈的楠溪江水发电是不环保的。

生2:任何事物要有一个度, 一条楠溪江百座水库, 太多了。我认为楠溪江上游不能再建大型水电站了。

生3:修水电站可以防洪发电, 带来经济效益, 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再说建成大坝之后, 就可以有人工湖, 出现新的景观, 因此我认为修大型水电站利大于弊。

生4:我反对!我爷爷家就在那里, 听爷爷说村子里的人都反对。

生5:再修建大型水电站会使下游百姓遭殃, 如河水会断流, 植被被破坏, 一些鱼类将无法繁殖, 不应该再修建水电站了。

……

教师归纳:谢谢大家积极参与, 上苍恩赐我们美丽的家园, 我们应携手共进, 保卫家乡, 珍爱我们的生活空间。

【教学意图】利用楠溪江优美而又频频被修水电站的视频, 巧妙地将乡土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 设计贴近学生现实生活, 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有效地引发学生展开探究。

第三, 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属于“怎样教”这一层次。对于历史与社会课教学而言, 若干年以后学生可能会忘记大多数的知识点, 但教师所教给他们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却是受用终身的。引导学生根据图片提出问题, 效果较好。

【教学片段三】

(出示图片:永嘉瓯北工业园现代化的厂房和被工业园污染的河流。)

问题四:阅览图片, 从人地关系角度自主提问。 (提示:人地关系是指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的联系)

生1:为什么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又在破坏环境?

生2:这是一幅人地关系不和谐的画面。除此之外, 我们应反思:生活中还有哪些环境问题?

生3:人地关系如何处理才能做到和谐相处?

……

教师引导:社会生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还有哪些? (学生列举, 略。教师出示永嘉县人地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交通拥堵;乱占良田;焚烧垃圾;违章建筑;等等。)

新课标教学资源网 篇3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英语;数字教学资源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正式下发。新一轮课程标准的修订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踏上了新的里程。中小学教师是课标发挥作用的终端,对课标的理解和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标实施的效果。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基础教育领域出现了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的数字教学资源。这些资源对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带来了诸多益处。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对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明确提出了要求。

那么,如何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根据教学实际选择恰当的数字教学资源,并用好这些资源?作为一名初中英语教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思考,笔者认为,首先,要想让数字资源为“教学”所用,一定要广泛了解数字资源的类型,掌握其应用特点。其次,掌握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要求。最后,依据课标理念,分析数字教学资源满足课标的有关方面,并在实践中不断运用,总结出适合的经验和方法。

一、初中英语数字教学资源的类型和特点

数字教学资源是指以数字形式存在的,辅助教学或学习活动的资源。目前,初中英语数字教学资源大概可以分成以下五类。

第一,素材类,指教学中可以借用的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例如,一段美国电影视频、一张海报等。一般情况下,这类资源与特定教学内容相关度不高,如何选择并应用到教学中全由教师掌握。因此,用好这类资源需要较高的教学设计能力。

第二,课件类,指可直接用以开展教学的PPT、微课视频等。与素材相比,课件与特定教学内容的关系更密切,教师可较大程度上将其借鉴到自己的教学中,甚至直接使用。如针对某知识点的学习,教师可布置学生观看有关微课视频。

第三,网络课程(在线课程或数字课程)类,指通过网络表现教学内容,并在线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类资源。网络课程在高等教育或成人教育领域运用较多。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基础教育领域也出现了一些网络课程,常作为课上学习的补充。

第四,教学工具或学习工具类,指具有特定教学功能的教学(学习)软件,或者教学(学习)平台,如“一起作业网”“敏特智能英语学习系统”等。这类资源具有较强的互动性、智能性和情境性,比较受师生喜欢。

第五,学习量规类,指用于辅助教师开展教学评价的资源,如测试卷、针评价量规等。

二、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初中英语新课标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等理念,并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目标和任务定位于“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以及“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

在谈到新课标的亮点时,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陈琳教授总结为,“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据此,初中英语教学要从单纯偏重听、说、读、写的技能性教学,转向语言技能培养和人文素养提升并重,这无疑为初中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达到这个要求,我们需要以全局的眼光来进行教学设计,将知识技能与人文素质、学习习惯、兴趣等进行有机整合,并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的数字教学资源。

三、初中英语数字教学资源选用策略

任何教学资源总是以服务教学为目的。教师首先需要做好学科教学设计,再根据设计选用数字资源。结合上文分析,笔者针对不同模式的教学提出了对应的资源选用策略。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教师教学习惯和风格不同,学生学习具体情况不同,这些策略在具体运用时还需适当调整。

首先,针对传统课堂教学,建议用好素材类、课件类和量规类资源,并适当引入学习工具类资源。其一,选用的素材类资源要体现英语世界文化特点,并恰当整合到课件资源中,以激发兴趣、开阔视野。其二,教学评价环节既要考查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也要考查学生课上与人合作和交流的表现,因此,要用好测试题和各类学习活动评价量规。其三,选用智能学习软件或平台,帮助教师第一时间掌握学生课堂学习情况,从而对教学步调做出调整。

其次,针对近年来颇受关注的翻转式教学,建议用好课件类资源和量规类资源,充分发挥学习工具类资源的有关功能。其一,针对所学知识点,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组织学生填写,帮助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其二,要求学生课下观看微课视频,并通过选用有针对性的量规类资源,评估课下学习情况;其三,选用智能学习工具收集学生学习情况的数据,为教师在课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组织学习活动奠定基础。

最后,针对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建议选用网络课程、学习工具和量规类资源。其一,为学生选择适合其水平的网络课程或学习工具,充分运用其功能辅导学生在线学习,培养他们在数字学习环境开展学习的能力和策略,提升元认知水平。其二,针对学生在线学习中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合作、交流能力等的提升,分别选择适用的量规类资源,对学生做好全面评估,并作为下一步教学的参考。

新课标教学资源网 篇4

“课程资源要适应地区差异、不同学校的特点以及学生的个别差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那么就必须充分发挥地方、学校和教师及至学生、家长等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作用。学校和教师对于教材的使用,更多地应该强调是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来使用,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出个性化的风格和特点,而不是生搬硬套地教教材。”

――摘自《走进新课程》

“找到了一把通往知识大门的钥匙。”

学生的朗读训练一向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于永正老师就特别强调:“学生读不熟课文就不开讲,语文课也就是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读出情、读出意、读出境、读出神,在读中理解、积累和感悟。”在我的课堂中一直很重视读的训练,但我总觉得学生仅仅读好教材中的这些文章还是远远不够的,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那么教材对于学生的朗读训练而言,它也无非就是一个例子,如果把教材看成是学生朗读训练的全部内容的话,显然是有背初衷的。于是我认为,朗读训练还应该有更广阔的天空。基于种想法,我就打算在班上搞一系列朗读竞赛活动,设想如下:

朗读进程材料来源组织形式评价方式

童话、故事类从自己喜欢的读物中选择一篇。个人表演朗读由学生自己选出评委,自己评价自己的朗读。

诗歌、散文类在外界帮助和小组内合作下多渠道搜集材料。小组合作朗诵由各组选派一位评委参与评定,并在征集各组成员意见的基础上作出评定结果。

古典名著类组织学生阅读相关书籍,选择精彩段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如表演读、说评书等)。通过向家长、老师、学校汇报展示,从而得到多方面的评价。

这种想法一提出,立刻得到了学生的欢迎,有的学生说:“这才是我们真正喜欢的活动,我们愿意做这种作业。”接下来一段时间学生都在讨论着如何搞好这次朗读活动,大家暗地里都较着劲,谁也不愿意在这次活动中落后,走廊上,操场中、教室里,我总能看到学生捧着书本的身影,也能听到学生读书的声音,还不时的有学生跑到的身边向我提出有关朗读的各种问题。这时我心里暗自觉得庆幸,这难道不正是我所期望的学习氛围吗?第一轮朗读竞赛活动结束了,学生的朗读水平比平时高出了一大截,这帮小家伙认真起来还真让我吓得一大跳。我正打算鸣锣收兵,班上的“小捣蛋鬼”邹文祺站起来说:“老师,您让我们再比一次吧?下次我一定能赢得大家的掌声。”话音刚落,其它同学也叫了起来,“老师我们还想比。”我也就难违众人所愿,作为个顺水人情,“好,我们以后就再搞几次。”我真为自己的决定感到高兴,虽然这种活动占用了一定的课堂时间,但它实实在在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语文,比耗掉大量的时间去搞些枯燥的语言训练强多了。现在,走进教室,每个学生的桌子上都摆着一本或几本课外书,小家伙们不再比谁的衣服漂亮,谁的玩具特别,而是比谁的课外书好看。读课外书已经成了学生自己的兴趣和本能需求,朗读比赛成了打开学生通往更广阔知识大门的一把钥匙。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不仅学到了,也喜欢上了比教材内容更为丰富和鲜活的课外读物,从而补充了教材资源的不足。并且学生通过自觉的阅读还养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总能惊异的感觉到,这些调皮的小家伙现在上课时的眼神专注了很多,这让我隐约的认为,这也许是所谓良性的连锁反应吧!

“由教材拓展开来,让教材‘活’起来”

教材是语文教学的主要载体,我们不能忽视教材的作用,关键是我们要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出个性化的风格和特点,而不是生搬硬套地教教材。教材本身就是一个鲜活的个体,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语文学习就是通过教材来指导和拓展学生的阅读,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丰富学生的积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教材只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发散点,不是语文学习的全部,我们更多的应该是如何更好的地“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应该要善于从教材中挖掘语文教学的资源。

1、“老师,席慕蓉的文章真美,我们还想读她的文章。”

这是我在教四年级的一则积累?运用,其中有一篇席慕蓉的文章《贝壳》,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也深深的被席慕蓉的精美文笔和她那独有的生命意识所打动,不知不觉中就喜欢上了这篇作品,也产生了对作者本人的一种渴求。同时,我也不禁担心,这种含蕴深刻的文章就学生现有的水平而言,能看得懂吗?课堂上,我引着学生去细细的品读文句,深情的为学生范读文章,学生听完后有种似懂非懂的神情,但毫无疑问都被文章深深的打动了,范读之后学生迫不及待的捧起书本读了起来,虽然读的不足以感人至深,但学生的那种专注投入的神情足以令人拍案叫绝。接着我又让学生欣赏了贝壳精美的图片,然后说说自己由贝壳或文章中的语句感悟到了什么。没想到这些幼稚的小家伙的心里竟然藏着这么深刻的语言,从赞叹贝壳精美的外表,到感叹贝壳生命的短暂,从人的生命长短到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从作者的文章谈到作者的人生,最后又谈到对自己的生活的反思和憧憬。语文学习就在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交流和碰撞中进行着,这一堂课中我不知经历了多少的感动与欣喜,从中我真正懂得了什么是“教学相长”。下课铃声响了,我正欲结束这一堂课的教学,班上的“快嘴”陈文秀掩不住内心的激动站起来说:“老师,席慕蓉的文章真美,我们还想读她的文章。”其它同学也纷纷投了赞成票,看着小家伙们那渴求知识的目光,我的心被深深的震憾了。课后,我赶紧给自己补课,找来了席慕蓉的文集读了起来,并向学生推荐了如《严父》、《成长的定义》等一批作品,以后每当学生从课外书中找到席慕蓉的作品都会兴奋的拿给我看。我很高兴我又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向文学艺术殿堂的大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是否还有很多这样的大门等着我们去为学生打开呢?

2、“老师,你就让我们写出来吧!”

这是在教四年级的29课《赤壁之战》时发生的事情,学生最初喜欢这篇文章还仅仅是因为文章的情节很生动,在学生钻研了这篇文章之后,学生对文章中人物的性格和用兵作战的谋略更感兴趣,小家伙们对“火烧曹营”这个计划设计的如果周全赞不绝口,又被黄盖的足智多谋而折服,同时也深知曹操骄傲自大,麻痹大意带来的危害。结束该课时,我借鉴教参的建议,打算让学生说说周瑜和曹操在赤壁之战后会如何总结这次战役。没想到我话音刚落,“点子大王”姜俊鹏就站起来说:“老师,你就让我们写出来吧!”我一听,这个主意不错,问了问大家的意思,都表示赞同,一篇篇生动有趣的续写就展现在我的眼前,虽然和原版的《三国演义》有所出入,但也充分的展示了孩子们的天性和创造力。作文评改课上,我首先对同学们的创作精神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然后问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三国演义》原著中的周瑜和曹操后来怎样了吗?”当我把《三国演义》中接下来的这段故事讲给学生听之后,学生们都笑了,这笑声里包含着对自己原有想象的否定,更多的是对自己的一种激励。事隔几天,我发现很多同学的桌子上都摆上了各种不同版本的《三国演义》。一篇《赤壁之战》引出的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精典名著《三国演义》,这恐怕也是我当初没有想到的。

以上两个教学片断是我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一个缩影,怎样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恐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只要我们不断的去挖掘教材中的语文资源,通过教材把学生引向一个广阔的语文天地,语文资源就会丰富起来。正如古人所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让语文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会更爱语文。”

用编者的话来说,我们的教材入选的都是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很多都是来自大家名作,学生欣赏这些文章自然是受益非浅。但每当我看到学生写的习作再和课本范文一比便觉得心里不是滋味,也不知道学生每天读着这优美的范文写着稚嫩的习作心里会有什么想法?于是我便想,教材中的文章从选裁上而言,大部分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还是有一段的距离,无论是写作的技巧还是从语句的运用都是我们学生现有的水平所无法达到的,生活和文本之间存在着隔阂。从阅读的角度来看,教材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对学生的写作指导,特别是写作的选材上,教材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的习作应该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要写出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感。”可是学生天天看得,读得都是遥远的生活,领略到的也是成人化人、艺术化的写作风格,学生即使跳得再高他也摘不到半空的桃子啊!我们的语文教学似乎还没有真正的贴近学生的生活。

1、“这是谁的文章呢?”

仔细翻阅学生的习作,虽然语言上并不是非常精炼,构思上谈不到如何的巧妙,思想上也有待商榷,但它向我们展示的是活生生的生活,是我们能够用眼睛看到,用耳朵听到,用心感受到的,这才是学生真实的生活。看了几篇好习作,我也禁不住内心的激动,很想把它推荐给其它同学。课堂上当我把文章打出来,同学们纷纷问道:“这是谁写的文章。”我也故弄玄虚的说:“希望这个秘密能在我们这堂课结束时再揭开。”习作的作者也就心领神会了,于是同学们都认真的投入到对文章的阅读中去了。当同学们看得心有所动,都想说两句的时候,我就让他们来评一评这篇文章,这时同学一个个都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从语句到描写,布局到思想,无不说的条条是道,我也就让他们自己动手来帮忙改一改。之后,我又问学生,你能不能说说文章值得你欣赏的地方。同学们也毫不吝啬的对文章的精彩之处给予了赞誉之词,并像赏析课文一样的去赏析这篇文章中的精彩语段。最后我让学生猜猜这是谁的文章,有的说是那个作家的,有说是老师写的,有说是作文书上选的,当我把作者请上讲台时,台下立刻就响起来热烈的掌声,同学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来。这堂后,我发现班上的同学对作文的态度发生的变化,作文不再是凭空的捏造和机械的摘抄,而是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和体验生活,然后将内心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以后我们的阅读课又多了一项内容,品析同学们自己的文章,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阅读,更让学生从这类贴近真实生活的文章中学会了一颗体验生活的心,学会了用语文的眼光看待生活,让生活了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活源。

2、“我们也能出书了。”

每次经过学生集体批改后的文章我都保留着,学生在平时写作训练中创作的优秀作品我也是视为珍品。一个学期下来,竟然收获颇丰,有二三十篇,我便突发奇想:我是否也能帮学生出本书呢?利用学校的优越条件,精心挑选了十余篇学生作品,装订成册也就成了班上的第一本班级刊物。学生拿着这本书是如获至宝,每一篇文章都是细细品读,他们从来没有看到过一本书是如此贴近他们的生活,学生家长也纷相传阅,赞赏有加。学生的阅读兴趣,赏析能力,写作信心,都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提升,有的同学竟然说:“真想不到,我们也能出书了,将来长大了,我一定要出一本真正的书。”这时的语文学习已经成为了学生的一种理想追求,学生对语文的理解也就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语文课本了。

新课标阅读教学解读 篇5

李华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增加了一句话: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而多年来,我们也一直倡导学生诵读优秀诗文,阅读经典名著,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实践证明,阅读使学生的语文的语文素养明显提高。因此,在2011版的课程标准设计思路上增加了上面一段话,特别强调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这是课程改革10年积累的成果,通过修改课程标准得到进一步巩固、倡导。

关于阅读教学,2011版课程标准是这样定义的:阅读教学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生、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相比2001版的课程标准,这次特别强调阅读教学要“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等。“运用语言文字”是阅读的重要特征,强调了阅读教学的特点。同时,特别强调了阅读教学是与“教科书”、“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是因为文本的入选承载了教学目标、任务,反应了编者的选择、意图、思路,是时代的选择。针对以前部分教师没有理解编者的理念而随意解读教科书,导致学生对文本的一些错误的理解。这次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编者”,就是希望教师在创造性使用教科书时,首先得理解编者的安排和设计,要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使用,不能误导学生。

2011版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创造性阅读,探究性阅读。这是因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以前的实践中,很多教师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理解时间,由此出现了脱离文本的随意理解、发挥;教师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思考;教师的模式化解读等弊病。因此,本次新课程标准倡导要引导学生主动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教师要加强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倡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的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新课标呼唤诗歌教学回归 篇6

——浅谈高中语文诗歌教学

内容提要:自从广东推行新课标以来,诗歌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很大的提升。诗歌教学除了传统的教师讲解方式外,还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融情于读,激发学生的情感;第二,演绎诗意,引导学生再创作;第三,体验创作,摘取诗歌果实。

关键词:新课标;诗歌教学;诵读;演绎诗意;诗歌创作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形成了独特的美学体系。两千多年来,优秀的诗歌作品层出不穷。中国也是一个重视“诗教”的国度,孔子就说过,“不学诗,无以言”,“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由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我国文化的深远影响,两千多年来“诗教”的传统绵延不绝。诗,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志士。

自从广东推行新课标以来,诗歌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有很大的提升。在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里共选有诗歌46篇,总15课,占课文总数的18%。其中古诗24首,现代诗18首,外国诗歌4首,充分体现了教学大纲对诗歌教学的关注。高中语文新课标也明确规定,通过欣赏不同特点和风格的诗歌,培养学生对诗词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可见,诗歌教学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但在实际的诗歌教学中,有的老师忽视现代诗歌,认为高考不考现代诗歌,甚至直接就不讲了;有的老师认为古典诗歌让学生会读会背就可以了,教学的重点在于文言词语的积累,对诗歌的审美内涵、哲理思想则不再涉及。笔者认为,这两种做法均步入了诗歌教学的误区。

那么,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该如何展开?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融情于读,激发学生的情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古至今,诵读就一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语文学习手段。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一种经验,当一页文字摆在我们面前时,读是我们获取信息的第一方式。与默读相比,诵读主要是用眼获取信息,用心体味信息,以声传达信息,它具有综合高效的优势。诗歌的意象、情感、意境无不通过诵读获取。

与其他文体相比,诗歌的节奏感较强。对诗歌的反复诵读,能体会诗歌的节奏感、音韵美。伴随着或明快的节奏,感受诗人轻松自在的心境;或缓慢的节奏,体味诗人深沉哀怨的叹息,读诗,能更深入地感知诗人的情感。

而在读诗的时候,若能指导学生融情于读,“感之于外,受之于内”,除了上述知识的获取外,还能更快更深入地让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激发思维的火花。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创设情境。在学生读书之前,教师可通过语言或视频或图片再现诗人境况,使学生了解诗人的身世、背景、创作原因等。只有学生对诗人的大致情况有所了解,才是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的前提。如在教学《锦瑟》一诗时,可向学生介绍李商隐三次应进士考试失利,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的经历,这就给学生读诗创设了一个情境,学生更能体会诗人的悲喜,读诗的时候也就更容易投入情感。

2.音乐激发。教师可在学生读诗的时候配上一段音乐,让音乐来激发学生,使得诗人的情感能辐射到学生的情感中。比如我在教学《再别康桥》一诗时,给学生的朗读配上世界钢琴名曲《神秘花园》。徐徐的音乐响起,深婉哀怨的情感一下子把学生的心给揪住了,学生在读诗的时候,这种情感也一同倾诉其中。学生感情投入了,对诗的解读也就更深入了。

二、演绎诗意,引导学生再创作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他们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日常教学中,不少学生反映诗歌教学课堂沉闷,听得他们昏昏欲睡,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笔者认为,改变固定思维,采取灵活教法,让学生参与课堂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比如,在进行叙事诗的教学时,可采用让学生改编诗歌为剧本,演绎诗意的方式。

表面看来,学生演绎诗意似乎与语文学习关系不大。但其实,学生对诗歌的改编过程,对剧本的创作过程,也是学生理解诗歌大意、揣摩人物形象、分析诗歌情感的过程,同时,这还是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再创作过程。这么做,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比单纯由老师“喋喋不休”要好得多。

如《诗经两首·静女》,简短易懂,而且有着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适合学生将其改编为话剧。这个课我先花几分钟对个别难理解的字词作了解析,然后指导学生学习剧本的格式和要素,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当堂完成剧本的创作。剧本创作完成后,我从中挑选出几本较好的作品,让学生自由报名参与演绎。这一节课,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高,情绪愉悦,对诗歌的把握也比较到位,还在原有的基础上增添了不少现代气息。

再如,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琵琶行》等,都是极好的剧本创作素材。让学生把诗歌改编成话剧来演,学生体验的是一种再创作的快乐,在积极欢快的课堂氛围里学生的热情高涨,连平时基础较差的学生,怕学诗怕背诗,这回都积极来参与话剧表演了。

三、体验创作,摘取诗歌果实

笔者认为,一切的语文教学归根结底应该是阅读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诗歌教学也是这样,若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读诗、懂诗、体会诗,那是远远不够的。诗歌教学还应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当学生啧啧称赏诗宋的辉煌、沉迷于诗词饱含着的丰富情感时,便是学生对诗词的体验创作之机。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富有挑战权威的意识,不困惑于名家风范,不拘囿于大家手笔,让学生敢于思考,敢于创作。对诗歌的创作教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

1.课堂教学,提升技巧琢磨诗味

有人说,现在是一个只有诗人而没有诗的年代。虽然网络诗歌、“红段子”层出不穷,但能称得上诗的,并不多。问题的根源,在于诗歌创作技巧的匮乏。因此,笔者认为,诗歌创作教学,首先应提升学生的诗歌创作技巧。

教师可利用课堂教学的机会,向学生讲解诗歌的格律要求、炼字炼句、情感抒发方式等,让学生掌握这些诗歌创作的技巧,创作时才“有法可依”、“有例可循”。比如,在讲授被称为“古今七律第一”的《登高》一诗时,应引导学生学习律诗在平仄、押韵、对仗方面的要求;在讲授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一诗时,可让学生分析“推”、“敲”各自的妙处,让学生学习“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精神,并将这种精神运用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再如,在讲授王勃的《山居秋暝》的时候,要求学生分析诗歌是如何做到“诗中有画”,让学生学习诗歌创作的角度和方法。有了技巧的运用,那么,学生创作出来的诗也就“诗味”更浓了。

2.课后阅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朱熹《观书有感》中有两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好诗的标准,除了语言技巧,还在于内容。而现在的中学生,一方面由于学习课程多、学习负担重等种种原因,不少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写作的时候,自然是无米可炊,无题可写。而有的学生,只关注流行趋势、歌坛动态、社会趣闻,写出来的诗歌自然内容浅陋,立意低下。

笔者认为,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感知社会。2013年以来,从“***”到“中国梦”,从“郭美美炫富”到“海淀区小霸王李天一”,从四川雅安

地震到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这一个个事件,牵动着每一个国人的心。若留心,生活中处处皆是创作素材。

把时事引入诗歌创作教学,能让诗歌创作中的内容虚假、无病呻吟等毛病大大减少,同时,这还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可谓好处多多。

余秋雨先生说得好:“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语文教师应重视诗歌教学,改进诗歌教学,挖掘诗歌中的文化内涵,让学生接受传统优美文化的熏陶。诗歌教学,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用新课标理念设计教学 篇7

我在教学中注意让数学与生活联袂, 以某种合适的方式让学生多关注数学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慢慢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解释客观世界, 用数学的方式解决日常工作、生产中的现实问题, 真正让我的学生喜欢上这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 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两个重要环节.为了有效地上好课, 教师无疑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和课堂内容, 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时, 我们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 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 应学生而动, 应情境而变, 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 课堂上才能显现真正活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 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与兴趣, 现实的、有意义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 激发他们的学习愿望.例如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设计“小猪笨笨逛超市”这一生活情境, 让学生不知不觉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 他们发现3个皮球72元, 如果买8个皮球需要付多少元?这样学生就能主动发现问题, 解答问题.接着又出现“买三送一”这样一个生活情境, 让学生思考比较打折比不打折时便宜多少钱?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 始终体验着学习的成功与乐趣, 从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 既有所学, 又乐在其中.

另一方面, 数学本身来源于生活, 显示生活充满数学.因此,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素材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在教学设计时, 我们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 选择学生身边具有一定数学价值的, 生动有趣的, 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事物, 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密切联系, 体会数学的意义.如教学统计知识时所选取的:抛硬币时正反面的情况、拿红蓝铅笔的概率、统计邻居10户人家一个月的用水、电、煤气、电话费等的情况、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 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 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 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 观察银行周围环境, 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 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怎样求利息?我的压岁钱怎样存最合算……都是选择生活中常见的情境, 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小学生最富于想象和幻想, 他们的世界是千奇百怪色彩斑斓的.他们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成人常常认为不可理喻.因此, 我们需要葆有一颗纯真的童心, 善于从儿童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去捕捉一幅令他们心动的画面, 挑选一个个为他们乐于接受和思考的学习素材.如:一年级上册“0”的认识中, 我创设了一个简单的童话故事, 有三只小兔采到了数量不等的蘑菇3个、2个和1个, 只有最后的小灰兔空手而归, 从它懊恼的表情上, 0不仅呼之欲出, 而且被赋予了情感色彩.

浅谈“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 篇8

一、展示个性,展现个性化的生活和情感

新课标鼓励学生“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这就要求我们的作文命题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必须改变学生把写作文当成完成任务的态度。作文是学生借助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及人生的理解独立完成的一种综合语言表达过程,学生的自主活动是作文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作文应该是学生生命历程中最精彩的瞬间的再现。

展示个性,展现个人化的生活和情感,是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精髓。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悄悄地为学生设下一个个路标,使学生既沿着教师设下的轨道前进,又感到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乐趣。这样,给予学生表达的自由,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展示个性,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拓展写作空间,激发写作欲望

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明确教师是引导者、帮助者,是作文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写作能力是一种潜能,等待着唤醒和激发。教师应在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上多动脑筋,要改变固有的指导习惯,充分调动学生的日常生活积累,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

写作空间拓展的关键是教师和学生对写作观念的认识问题,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写作其实就是像吃饭睡觉一样的常规成长或者生活行为。新课标中,学生“自主写作”被作为一个核心概念提了出来。“自主写作”是对写作功利主义的一种否定。“自主写作”强调写作是学生自己的事,是生活学习的需要,是成长和发展的必需,是生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主写作”其本应有的地位,也把教师从越俎代庖的支配地位上请了下来,回到自己引导、指导、帮助的本来位置上。学生一旦形成了独立写作的意识与习惯之后,还愁作文能力不会提高吗?为写作主体正名,恢复了新课标下的写作的开放性,有话即长,无话则短。精彩的东西往往是灵感的瞬间闪现,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通过写观察日记或周记,写读书笔记等来加强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三、感悟现实生活,丰富写作内容

新课标的实施,对于作文教学来说,是一场深刻的变革。近年来,“新概念作文”的冲击,高考连续多年话题作

文的采用,打破了中学作文教学的沉闷,给作文教学吹进了清新凉爽的风。

新课标强调作文的感悟,尊崇人本思想。中学作文教学应指导学生善于获得感悟,表达感悟。感悟是什么?感是感觉、感受、感想、感慨,它属于情感领域的活动;悟是觉悟、领悟、开悟,它属于认识领域的活动。感悟是作文的内容,是思想,是情感。

中学阶段作文教学的试点应该逐渐转移到写作内容上,多多感悟,多多积累。中学生作文所反映的并非完全是生活的情形,更多的是经过自己感悟所得。因此作文教学的任务重点之一也就在于指导学生学会感悟,善于感悟。

四、参与学生的写作活动,有效指导学生作文

在新课标中,语文教师在写作中应充当什么角色呢?我们的语文老师究竟应是“第一作者”,还是“第一读者”?

作文是师生在对话的过程中产生的,作文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不仅仅是命题者,还应是参与者、试验者。教师只有参与到实践中,才知作文的甘苦。参与学生的写作活动主要是通过作“下水文”的方式,实现对作文的有效指导。不写作文的教师由于缺乏对写作心理的深刻体验和把握,往往更多的是居高临下的理论知识输灌,其结果往往是束缚了学生的写作灵感和创造才华。教师亲自参与,亲笔作文,才能将心比心知甘苦;并且“师生同下水,相与探浅深”的共同的写作活动也能建立友谊,使学生爱作文、乐作文、作好文。作文教学应该成为师生间的对话,以实现人格对等上的灵魂交融以及相互信赖氛围下的心智启迪,从而“创造让教师崇拜的学生”。

总之,新课标下的写作教学应该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主动探索的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一起深刻体验到自己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和美境界。

上一篇:共同维护我们的校园文明演讲下一篇:学生党支部征求群众座谈会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