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标英语教学

2024-09-17

高中新课标英语教学(精选12篇)

高中新课标英语教学 篇1

江苏省是较早实施新课标的省份, 自高中新课标实施 (2005年9月起) 以来, 广大数学教师不仅关注新课标提出的新理念, 认真体会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的指导思想和改革重点, 并能想方设法将它们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因此, 叫好声迭起.但透过这些溢美之辞, 却也不难发现数学教学中出现了许多令人担忧之处.

1. 教师主导作用缺失

新课标指出, “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学习实践”.于是, 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被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取代.有人片面地认为教师讲得越少越好, 甚至谈“讲”色变, 认为应该把时间还给学生, 这样才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唯有如此才能体现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而教师只是一个配角, 只能充当“主持人”的角色.这显然是对新课标的一种误解.细读新课标, 我们也不难发现, 它明确要求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以教师的指导为前提的, 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就可能变得低效甚至无效.毕竟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指导的过程, 更何况中学生的自觉性有待于提高, 自治能力不是很强, 对自主学习的适应性不强, 因而自主学习过程中, 教师应该走到学生中间, 去倾听他们的发言, 去关注他们的讨论, 去发现学生合作过程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 以便及时采取积极的调控措施, 从而保证合作学习的有序性和有效性.接受学习并一定就是被动的, 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触类旁通都是能动的接受学习的写照, 学习方式的被动与主动, 关键不在于形式上的被动还是主动, 而在于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的数学思维参与的程度.由此可见, 教师绝不是配角, 更不能置身于合作学习之外.

2.“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化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不可否认, 这一理念为数学课堂带来了生机, 但也给许多教师造成了一种错觉, 把它当做课堂教学的不二之法, 甚至简单、刻板地转换成“合作讨论”的固定教学模式.尤其是在汇报课、公开课、示范课或课堂教学比赛时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 似乎缺了它就不能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不能彰显新课标的精神.其实新课标背景下的学习方式既要与时俱进, 又要批判地继承, 教学方式的运用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确定.

事实上, 新课标数学教材的安排也体现了这一理念, 如在每一单元的后面都安排了与内容相关的综合探究活动, 教师可以据此让学生合作探究, 自主地去发现、感悟, 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而并非每一节课都要以“合作讨论”的模式凸显这种方式.再者, 合作讨论应该是有前提条件的, 一堂数学课能不能体现新课标的精神, 关键在于能不能把学生现有的知识和所学的新内容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在于能不能营造出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积极的心态下进行学习, 而不是对某种教学方式的生搬硬套.所以, 面对需要分析讲解的知识, 教师还是要讲的, 必要时, 不加分析地直接告知也未尝不可.

3. 课堂教学目标不明

教师们虽然反复学习了新课标,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 许多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还不深入, 教学中擅自增加、调整内容, 提高教学要求, 大量增加课时等现象比较严重, 缺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根本方法.当前, 数学教育的三维目标被广泛传播, 从积极方面看, 数学教育目标全面了,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 这样大而全的目标没有很好地反映数学学科的特点, 导致目标对教学的指导力度下降和定向模糊, 教学中穿靴戴帽现象比较普遍, 甚至穿新鞋走老路.部分教师按照三维目标制定课堂教学目标, 貌似全面, 但不能把握当前教学内容的本质特点, 不能反映当前教学内容的价值所在, 因而削弱了目标对课堂教学的定向作用.

4. 弱势群体备受冷落

新课标实施以来, 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在转变, 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我们也遗憾地发现, 个别教师为了迎合新课改, 不顾学生实际、班级实际、教学实际, 片面追求小组合作, 全班交流, 教学时, 不论问题难易, 一律采用小组讨论学习.不可否认, 这种合作学习为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 也有助于学生社交能力的提高, 但也有一些学生的成绩不断下降, 他们在这种合作学习的热烈氛围中显得格格不入, 成了一群得不到帮助的人.因而, 在开展合作学习教学的同时, 就应该照顾这一特殊的群体, 为他们的学习方式另辟途径, 寻找适合他们的方式.

5. 课堂评价趋于虚化

课堂教学中激励性的、正确的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方向, 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越来越多的教师也认识到这一点, 并积极地实施.于是, 教师的评价语言铺天盖地而来, 诸如:“你真棒”, “你回答得太精彩了”, “你太有才了”, “你想得真全面”等.难道在倡导“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今天, 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就没有正误、深浅之分了吗?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了吗?教师的评价应是发自内心的, 应是恰如其分的, 一味地赞赏, 甚至夸大, 只能给人以虚假之感, 表演之嫌, 不仅起不到激励作用, 还会产生反作用.因此, 面对学生的回答, 教师应不吝啬激励性的评价语言, 但也绝不能滥用.

针对以上问题, 建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 改变培训方式, 彻底放弃用被新课改摒弃的“传统的”方式进行培训, 培训过程要体现新课标理念的引领, 落实掌握新课标理念的技能, 师范院校要积极呼应新课改, 高考方案要与新课改匹配, 建立切实可行的有利于实施新课标, 有利于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课改保障机制、评价体系.

高中新课标英语教学 篇2

[摘 要]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本文从新课标的要求出发,结合中学英语教学的具体情况,就如何优化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提出若干建议,旨在与同行探讨交流,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新课标 高中英语 阅读教学 优化 策略

阅读是读者与文章之间互动的一种信息加工方式。阅读教学实质上是帮助学生同化和调节发展的过程。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扩充语言广度和深度;扩大阅读量,丰富阅读内容;区别文章体裁,完善阅读形式;进行策略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优化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新课标的要求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新一轮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过去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主动思维、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由此可见,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课程不只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新课程体现出与旧课程截然不同的基本理念: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注重素质教育;尊重个体差异,强调自主、合作学习;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注重过程评价,重视情感因素。

(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虽然新课标已经颁布几年了,但许多老师对其了解并不深入,尤其是对英语阅读教学的理论学习、研究还很不够。没有先进教学理论指导的教学实践会是盲目的、低水平的。在高中阶段,虽然阅读教学一直备受教师的重视,但教学效果却不尽理想。目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过多强调语言知识传授。不少教师仍然把阅读材料作为用来传授语言知识的一种形式,以词汇、语法为主线,将完整而有意义的文章分解成若干个零散的语言知识点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舍弃”词汇教学,“淡化”语法教学。与上述情况相反,有些教师矫枉过正,忽视词汇教学,或不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语法分析,致使学生只要碰到不认识的生词就束手无策,时常对一些复杂长难句理解不准确,严重地影响他们的阅读速度和对阅读材料全面、正确的理解。

3.采用单一的阅读教学模式。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更多地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即便采用一些启发方式,也是教师设计提问,学生被动回答,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4.缺乏对阅读策略的指导。英语教师经常缺乏对学生阅读策略的指导,致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知道用什么样的阅读策略去捕捉有效信息,阻碍他们做出正确的推理判断。

5.实行纯粹的阅读教学。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只局限于阅读本身,把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作为课堂唯一目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课堂教学空间和学生思维空间,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三)优化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

1.采用交互式的整体阅读教学。专家指出,阅读时被激活和调用的非直观信息中,阅读者的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都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从语篇到语句,从梗概大意到细微末节,帮助学生把语言与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做法是:

(1)加强语篇教学。目前高中英语教材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语篇角度出发,了解不同体裁的结构特征,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例如,教材中人物传记体文章分布较广,对于这类文章,教师在阅读前可引导学生根据标题,结合已有的语文知识,通过讨论明确传记体文章的结构特征:以时间顺序为轴心,边叙边议(以叙为主,议为辅),介绍人物的生平事迹及后人对他们的评价等,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按照“人物—时间和事件的关系—成就—评价”这条主线来理解课文。

(2)丰富文化背景知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如果在阅读中缺少必要的文化背景,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往往会造成一些困难。教材涉及到英语国家的许多文化背景知识,教师应善于帮助学生挖掘教材中所隐含的文化内涵,激活他们对各种文化的理解。教师可采用和学生一起从网上查找与这些节日有关的资料、观看有关这方面的DVD、听相关的英文歌曲、比较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异同等多种形式导入文化。此外,在科学使用教材的基础上,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一些文化知识内容丰富的材料,以进一步达到语言学习理论中的“移情”境界。

2.重视阅读中的语言知识传授。阅读者的语言知识是辨认视觉信号输入的基本手段,因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教师可利用图片、实物、动作、课件等辅助教学手段呈现生词,或运用同类记忆法、对比记忆法、读音记忆法、同音异形记忆法和搭配记忆法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记忆单词。同时,教师还应训练、培养学生根据构词法、上下文情景等线索猜词的能力。此外,新教材词汇量大,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处理生词,既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又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对于那些将会造成理解障碍的词汇,应在阅读前就加以介绍;对于那些能通过线索进行猜测的词汇,则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处理;对于大纲要求掌握的词汇,课后还需加以巩固;对于因行文的需要而出现的词汇不要求学生去死背。对语法点的讲解要讲究艺术,使语法教学情境化,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规律。此外,教材中语法教学内容分散,知识点细小,虽易于学生一时掌握,但“前学后忘”现象时常发生,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教材中分散的语法现象进行比较和归纳。

3.加强阅读策略的指导和训练。阅读策略是指对学习者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的策略。Mackey曾列出扫读、预测、猜词、利用语篇标志等19种阅读技巧和策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有关的阅读策略,而且应该进行有意识的策略训练,比如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限时阅读,重点训练skimming和scanning,或让学生列出自己在阅读中所用过的阅读策略,或相互之间交流各自使用策略的情况。

4.构建“教师启动,学生主动,师生互动”的阅读新模式。这个新模式旨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发展师生之间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阅读过程,把阅读分为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三个阶段。在读前活动中,教师可通过标题导入、视听导入、背景介绍、设置悬念、联旧引新等灵活有趣的形式,启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参与。在阅读中,教师应从语篇角度出发,根据阅读目标的不同,把阅读分为skimming、scanning、close reading三个步骤,根据阅读的三个层次科学地设计问题,即主旨大意类、细枝末节类和判断评价类,采用以学生自学为基础、学生讨论为主体、教师适时启发与引导的形式,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和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最终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教师还可以通过续写课文、改写课文、角色扮演、话题辩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动起来,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5.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阅读教学中,要以学习者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习者是知识的建构者,他们的知识建构活动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效果,因此他们是学习过程的主人。教师的核心作用不在于给学生传递知识,而在于如何引发和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教师的每个教学决策都要以学生的理解、思考、感受和活动为基础,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

6.渗透人格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是当前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在教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比刻板地直接进行德育教育更为真实有效。教材中许多课文渗透着思想和情感教育,这些课文内容新颖,既激起学生的兴趣,又激发他们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总之,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阅读策略并能在阅读过程中有效地使用这些策略,不仅有利于学生通过科学的阅读策略提高阅读效率,而且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陶洁.英语专家如是说[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2]丁岩.高中英语教学不同文体的阅读指导[J].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章蒹中.外语教学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一、构建阅读新模式的必要性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高中英语课程应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的组织形式及学生主体参与的程度。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语言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因此,主体参与的教学模式成为当今主体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在教学策略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获取阅读理解的能力,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经验,获得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笔者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贯穿《英语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运用英语双重活动教学法,构建“教师启动、师生互动、学生主动”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他们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从而培养阅读能力和用英语进行思维和交际的能力。

二、“教师启动、师生互动、学生主动”阅读模式的理论依据

“英语双重活动教学法”强调教学的实质是交际,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思想、情感、信息的交流,师生构成教学活动的两个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自觉实践、生动活泼地参与,师生是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

现代教育信息论也说明:教学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多边互动的过程,它还涉及诸如生生互动、全员互动等多边互动过程,是多边互动过程的统一。最佳的课堂信息传递应是师生、生生多向传递型。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我们采用以下网络型交互式的形式。在这种互动模式中,教师是促进者(皮亚杰piaget),是整个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评判者、参与者和咨询者。它可以使师生间、生生间相互作用,整个课堂在组织形式上形成一个师生共同寻求知识、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伙伴关系。通过师生交流,可以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师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从建构主义教育论来看,知识和意义不是独立于个体之外的客观存在,不是由外部注入的,则是由个人主动构建的,这种构建发生在与他人的交往的环境中,是互动的结果,因此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只有在学习者认为具有个人相关性并主动参与时,才能发生。本文所构建的阅读教学模式就是基于以上理论,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自主学习能力而提出的。

三、“教师启动,师生互动,学生主动”阅读模式的结构与操作

1.结构

高中英语“教师启动,师生互动,学生主动阅读模式为:引入:激发兴趣,激活已知信息→启动:引出话题→输入:整体感知,接受理解新知识→加工或练习:巩固深化所学知识,发展技能→输出:知识,技能的迁移和运用,形成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活化教材,精心设计阅读思维活动,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因此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是该模式的要旨,活化教材是保证,创造性的教学思维是灵魂。

2.高中英语”教师启动,师生互动,学生主动“阅读模式内涵

学生的主体参与,英语课堂上体现在”动“字上,动则”活“,则”灵“,则”成“。”教师启动“即教师发动、调动、引导;”师生互动“即师生配合,教学相长;”学生主动“即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教师点拨、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始终以交际能力培养和语言实践为主线,全面和谐地发展学生的综合外语素质。(王惠昭,2000)

3.”教师启动,师生互动,学生主动“的英语阅读模式的操作

(1)引(Lead-in)

一般以Daily talk、Daily performance等形式,让学生3~4人一组,在课前3-5分钟时间内在讲台上表演,进行学习交流,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这种积极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沉浸在和谐的合作气氛中,能增进主体意识,营造良好的课堂交际氛围。让学生在自编自演中获得创造的灵感和乐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2)启动(Elicitation)

”启动“就是借助”引入“创造的良好的情境,教师精心设计活动,启动学生全身心投入参与,发挥潜能,带着浓厚的兴趣去主动接收和掌握新知识。实际上学生在进入课堂前,已形成了一定的认知结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下一步学习的基础,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即可创造输入新知识的期待。启动是五步中的关键。我们通常先选好教学内容的突破口,通过背景知识、关键词、学生的生活经历等方式,设置情景启动,逐步扩大深入,为学生整体接收新内容做好准备。

(3)输入(1n-put)

”输入“是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输入。教师在学生思维进入活跃、兴趣盎然的状况下,因势导入课文提供的材料,让学生阅读课文,进行语篇的理解。教师要发挥能动的作用,运用创造性的教学思维,把教材内容激活为具体的语言行为,还原为交际现实,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交际中领会、接收材料提供的信息,使学生动脑、动眼、动口、动手和动心。通过多次有任务的阅读和练习的完成后,进行深层理解。教师要善于挖掘话题,在发展推理能力的同时,促进课堂多边互动及德育的有效渗透。

(4)加工或练习(Practice)

”加工“的主旨是”教学基于教材,但高于教材“,它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灵活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所学内容,拓宽知识面。所设计的活动使学生超越了对教材的理解,并形成更为广阔的知识环境,帮助学生对新知识进一步学习,巩固、提取和加工。如上Savingtheearth时将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引发学生思考,教师谈论完自己的家乡--漓江的污染情况后,请学生小组讨论他们所居住的城市的污染情况,并要求他们提出一些好的治理的建议。

(5)输出(Out-put)

”输出“是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和运用,是能力外化的过程。关键是让学生说真话,做实事,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开展形式各样的活动。我们主要采用交际活动,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并且动得有效果,真正能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常用的形式有:辩论,模拟记者招待会、采访等。

例如上Savingtheearth时,笔者利用有教师听课这个机会,让同学们4人1组,去采访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了解他们所在城市的污染情况,然后回到座位上讨论,给老师提出治理污染的建议。这种形式促进了知识与能力的相互转化,突出了”学生参与“、”学生主动“,活泼了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得勤主动。

阅读课后的作业一般让学生写短文、采访稿或泛读一些相关的材料,以开放的形式,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结束语:

本文所构建高中英语阅读课的课堂教学模式,体现的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思维。课堂上的教学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交际能力及阅读能力培养为目标,积极开展活动,力求做到组织教学”英语化“,设计活动”情境化“,活动形式”多样化“,师生互动,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沟通,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运用”教师启动,师生互动,学生主动"英语阅读模式进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具有较快的阅读速度,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成功地使学生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学了就会用,发展了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外语交际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笔者以这种模式所培养的学生多次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均在65%以上;在全国英语奥林匹克竞赛中,所教学生多次获全国特等奖;在全国中学生英语辩论赛中表现出色;高考平均分名列全区前茅,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获得外宾及社会的好评。

笔者认为自己所建构的语言教学模式是科学的,是符合教学规律的,并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530022)《基础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

随着《普通高中英主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以下简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普通高中的英语教学正在发生变化。《课标》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和不同年龄段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需求和特点,考虑到我国民族众多、地域辽阔、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将英语课程目标按照能力水平分成九个级别。这体现了国家课程标准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本文力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探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应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

一、加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一)适应课程标准的要求

《课标》在描述高中英语课程的任务时指出,高中英语课程应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阅读不仅是外语教学的目标之一,也是一种重要的外语学习手段。阅读是我国学生接触外语的主要途径,绝大多数学生与外语的接触是以书面形式进行的。因此,阅读在各项语言技能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作为高中英语教学重点的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语言知识,获取文章所提供的信息,领悟文章的文化内涵,更为重要的是要采取适当的阅读教学策略,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能,逐步培养用英语获得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笔者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随机对高三年级164名学生的阅读状况做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调查结果显示:90%的学生认为大量的阅读能提高语言的复现率,促进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和掌握;82%的学生认为由于忙于完成各科的试卷,阅读时间太少;81%的学生认为缺少合适的课外阅读材料;76%的学生希望教师能加强阅读策略的指导,每周组织学生阅读、交流和讨论。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对提高阅读能力有较高的兴趣和需求,同时也反映出教师缺乏对阅读策略的指导,学生的阅读活动盲目而被动。

(三)顺应高考英语阅读的发展趋势

在高考英语试卷中,阅读理解部分的测试分值为40分,占总分的26%。从近几年高考阅读理解部分看,选材风格保持一贯的连续性,注重了题材、体裁的多样化、交际化和生活化,较为综合地反映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贴近生活、贴近时代。阅读量有继续加大的趋势,而且对阅读速度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在篇章信息量增加的同时,问题设项的表述信息也在增加,而且形式多样化,不仅有文字表述,而且有符号、图像、图表等;提问深入,事实理解从单句信息理解向段落综合信息理解发展。因此,加强阅读教学,提高英语阅读教学质量是广大英语教师顺应高考改革的必然之举。

二、《课标》对英语阅读教学的新要求

《课标》比以往教学大纲更重视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在课程目标的每个级别中对阅读技能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一)提出课外阅读量的要求

《课标》第一次明确提出除教材外,英语阅读量在高中阶段的六级应达到19万词以上,七级达到25万词以上,八级达到33万词以上。阅读速度的提高和阅读量是分不开的,读的越多,词汇量越大,阅读速度就越快。《课标》指出了提高学生阅读速度的有效途径,即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确立了目标。

(二)拓宽学生阅读的途径

进入21世纪,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学习,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教材已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网络已成为传播知识的主要载体之一。特别是随着教育技术现代化在中学校园中的发展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学生应该具有能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从电子读物和网络中获得信息并进行加工的能力。

《课标》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能通过不同渠道查找所需信息(六级);能根据需要从网络等资源中获取信息(七级);能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从多种媒体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八级);能有效地利用网络等媒体获取和处理信息(九级)。

(三)加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英语教学中,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同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课标》把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中指出: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在课程目标的描述中清晰地展示了一条跨文化意识发展和培养的脉络:六级:能体会交际中语言的文化内涵和背景;七级:理解交际中的文化差,初步形成跨文化意识;八级:了解交际中的文化内涵和背景,对异国文化采取尊重和包容的态度;九级:能关注时事,具有较强的世界意识。另外,在语言技能中对阅读技能做了比较具体的描述:七级:能阅读适合高中生的英语书报或杂志;八级: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欣赏浅显的英语文学作品;九级:能阅读一般的英文书报或杂志,从中获取主要信息,能阅读一般的英文原著。

这些具体的目标和要求扩大了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对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发展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新课程下阅读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一)有效组织课外阅读活动

词汇是阅读理解的基石。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学生在阅读理解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词汇障碍。没有词汇量的基础,何谈阅读能力的提高?《课标》语言知识的目标在词汇方面提出,七级要求学生学会使用2,400-2,500个单词和300-4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八级为3,300个单词,九级则为4,500个单词。可见,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已是必然趋势。

扩大学生词汇量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大学生的阅读量。《课标》已明确规定了高中毕业生要达到的阅读量。为了实现这些阅读训练目标,教师应结合教科书中的主题补充不同体裁的课外阅读材料,指导学生适量加大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中,本着发展性、拓宽性和趣味性原则,教师可选择与现行教材内容相关的教辅材料,时事性较强的英语报纸和杂志,如《21世纪报》、《中国日报》等等。

学生的课外阅读需要独立进行,但不能放任自流。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可与任务型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相结合,做到课前有任务,课后有检查,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阅读活动。在读后,教师可安排读后研讨、专题讲座、读书征文、问题讨论和短剧表演等多种形式的阅读交流活动。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

多媒体技术借助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把图像、音响和文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再加上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它能将社会、人文背景等人文因素形象化和具体化(徐昌和,2006)。

互联网上的大部分信息是以英语作为媒介传播的,国际著名报刊网站发布的时事新闻、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材料图文并茂,引人入胜,所用语言是实际生活中的直实反映,为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知识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朱文英,2006)。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有选择地阅读这些材料,能够让学生最大限度、最大范围地接触到实际运用中的英语。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技能、调动英语阅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而且可以帮助他们从中了解更多与目的语文化有关的知识和信息,从而提高跨文化理解的能力。

例如,现行不同教材中有以Harry Potter为主题的课文内容,学生对此兴趣浓厚。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采用网上查阅的方式阅读部分原著或者相关信息。再如,教师可以建议喜欢姚明和NBA球队的学生去NBA的官方网站(http://)查看所感兴趣的报道,获取更丰富多彩的阅读材料。

(三)加强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多是中外专家合作编写而成,内容均涉及本土文化与外国文化。这种中西合作模式下的教材不仅贯彻了课程标准的理念,也在反映英语国家文化的同时展现了我国文化的民族特点。在教材中真实、地道的英语文化知识不为学生所熟悉的情况下,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在了解相关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教科书中的阅读材料。例如,在阅读主题为I Have a Dream的材料时,学生需要对20世纪60年代由种族歧视而引发的美国民族运动有所了解,才能领会马丁·路德金作为民主自由战士的伟大和可敬。

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才能更好地融入到教材所展示的文化中,并对目的语国家的社会制度、历史、民族习俗以及价值观等文化现象有较为系统的了解。只有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信息,才能使语言和文化学习真正情境化、语境化,提高学生鉴别与鉴赏异国文化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英语阅读分析的能力。

四、结语

《课标》对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改革起着导航作用,也是广大中学教师教学实践的基本依据。处于课程改革浪潮中的教师不应再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更应该是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在《课标》的指导下,英语教师可以尝试着在阅读教学中探讨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参考文献】

新课标理念与高中历史教学 篇3

关键词:新课标理念;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活动;教学手段

新一轮课程教育的改革与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教育教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但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应试教育思想及传统教学模式等因素的制约及限制,部分高中历史教育工作者对新课标的先进理念及优秀教学模式仍然不甚了解,更谈不上将其灵活运用到自己的日常教学实践中。以下,笔者将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对于高中历史新课标的粗浅感悟,试就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展开分析与探讨。

一、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倡“教学形式、教学途径的多样化”,鼓励历史教育工作者“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以此实现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调动其历史积极性的目的”。

通过对高中历史新课标的认真研读,我将这一理念运用到自身日常的历史教学活动之中,并收获了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千古一帝”秦始皇》这部分知识时,我鼓励全班学生自由结合成两大组,提前搜集资料,并在课堂上针对秦始皇功绩与过失进行的个人讨论会。以下,即为学生的自主探讨过程:

学生甲: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诸国割据混战的局面,在为当时人们带来和平环境的同时,有力地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学生乙:秦始皇还统一了文字,奠定了中国大一统文化的基础,方便了不同地区人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学生丙:秦始皇还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货币及度量衡单位,有力地促进了当时社会商业的发展及进步;

学生丁:诚然,秦始皇有着诸多的历史功绩;但也并不能因为其功绩就全部抹杀了他在位时的过失之举。大规模的修建宫殿、陵墓等,造成不少人民死伤,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此外,秦始皇制定的残酷刑罚也远远超出了“刑罚”的本意,到了骇人听闻的程度;

学生戊:除此之外他还实施“焚书坑儒”的政策,借助国家政权对知识分子大规模的迫害行为,使得大量对秦政权无益的珍贵文献从此失传,春秋战国的百家言论也因此受到严重的摧残;

……

学生你来我往,针锋相对,以各自的小组观点为主基调,或正面或反面地对秦始皇进行评定。如此,借助课堂讨论这一新型的教学手段,一来帮助学生扩大了视野范围,充分激发了他们对于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兴趣;二来又帮助不同學生就思维认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进行了互补与协调,有利于使他们形成“一分为二”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他们日后更好地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实现历史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倡导“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要求历史教师“积极更新教学理念,在紧跟时代潮流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多媒体、录像视频、纪录影片等资源进行直观形象、生动立体的高中历史教学活动”。

新课标的上述理念同样对我的日常教学活动产生了积极且深刻的影响。如:“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这部分知识涉及改革开放前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鲜明对比。可是,由于未真正经历过那个阶段,高中学生无法真正体会与领略到改革开放这一政策给中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更谈不上人们对邓小平同志的尊崇、敬爱与爱戴之情了。为了有效解决这一教学难题,我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提前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搜集与整理了反映中国改革巨大变化的真实历史图片与纪录片,并依次播放给学生,引导他们定下心来认真去感悟、认真去体会。多媒体本身就兼具生动形象、直观立体的特点,因此通过观看幻灯片与纪录短片,学生都仿佛置身于那个特殊而又具有决定性质的历史时期。如此一来,不仅为学生实现了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目标,调动了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更关键的一点还在于有效突破了教学重点及难点,为帮助学生实现对于相关历史知识点的更好理解与掌握提供了充足保障。

普通高中课程的本质目的在于着重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及历史综合素质,对于促进高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高中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灵活开展高中历史教学工作。唯有如此,方能全面发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并将其教学目的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天链.如何认识和把握高中历史新课标教学理念[J].青海教育,2011(1).

[2]周百鸣.学习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树立高中历史新教学理念[J].教学月刊,2005(11).

[3]戚传森.论新课标导向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开展[J].文教资料,2011(8).

(作者单位 重庆市秀山县秀山高级中学)

浅谈新课标如何做好高中英语教学 篇4

一、背诵法学英语, 如何才能有效

背诵很重要, 要做到有效背诵需要两个相关条件:熟读和理解。古人云:“熟读成诵”。即背诵是熟读的结果, 理解是背诵的基础。理解越深, 记得越牢;记得越牢, 便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的良性循环, 学生学习时便觉得其乐融融。因此, 要背诵好相关的材料, 一定要熟读并理解, 绝非“和尚念经, 张口就行”。

二、选择合适材料, 指导背诵方法

组织安排学生的背诵材料, 准备工作很重要。用于背诵的材料可以是大纲要求的单词、句型, 也可是阅读材料, 其难度应略低于阅读理解的材料, 以利于学生接受理解;所涉及的话题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 以利于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尽快投入使用, 迅速体验背诵的实用性, 调动学生背诵的兴趣, 乐于进行积极主动的背诵活动。通常, 背诵材料可以从以下方法进行组织:

1.记背单词、短语。单词是语言的基本要素。高考要求掌握的单词逐年增加, 但其中包括许多很简单的词, 如able, about, above, across等。并且单词记多了, 就会发现其中的规律, 如加前缀a-, dis-, im-等;又如加后缀 -ment, -ness, -ful, -less等。但注意不要从一开始就拼命指导学生寻找单词记忆的窍门, 那是不切实际的, 因为单词的派生也并不是完全固定的。同时结合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选准各单元的记背单词, 指导学生用各种方法记忆:直接拼读, 根据音标记忆, 根据意义分类记忆, 按构词法归纳记忆, 联想记忆等。

2.遣词造句、记背句型。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词汇之后, 如果能遣词造句进行表达, 就能记得牢、记得准, 而且能掌握这些词汇的用法, 因为在使用中记忆词汇是很好的词汇记忆方法。可熟练造句, 如与care相关的短语, 通过一系列造句记忆背诵短语:care for喜欢: I don’t really care for tea. 照顾: The mother cared for the sick day and night. care about关心:I don’t care about your opinion.take care当心: Take carenot to drop it.可熟记句型, 指导学生记忆一些常用句式, 特殊句型。如: it形式主语句, 形式宾语句, There be存在句, it be +被强调部分+that强调句, 倒装句, 省略句等等。可区分句意, 有些句型的真实含义与字面意义相去甚远, 如:Youcan’t be too careful in the street. (在街上你越小心越好。) 牢记这些句型, 以后见到相似的句子就不难理解。

另外, 听录音, 纠发音, 长期地练习, 背诵的过程其实也是听力提高的过程, 可以提高口语水平;由于长期背诵课文, 学生在脑中贮存了大量的核心词汇, 典型例句, 在写作时对词句的运用也能做到信手拈来, 驾轻就熟。由此可见, 背诵课文, 可谓好处颇多。

三、确定背诵目标, 分层实施落实

通过背诵, 可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单词记忆变得生动、有趣, 这样的背诵法学英语是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英语积极性,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生的英语成绩自然会逐步提高。但由于学生层次不一样, 采用背诵材料时应采用不同的背诵目标, 不可一概而论, 逐步实现活用背诵材料, 层次递进, 由背单词——背短语——背句型——背课文——背范文依次进行, 对于较低层次的学生或在学习初期阶段, 可安排单词记忆时间长些, 背诵课文原文内容少些, 力求有效, 不求形式。实施背诵法学英语, 还要配套有落实检查措施, 可通过发动班级学生, 组成课代表——组长——组员的检查机构进行表格跟踪记录, 教师进行督促, 长期坚持, 让学生形成习惯则受益匪浅。

四、背诵成功后, 要活用练习

背诵输入了大量的目标语言材料, 这些语言材料如果不通过实践活用, 那么背诵只起到输入的作用, 输出功能则被忽略, 大量地投入的辛苦劳动也就得不到体现。因此, 背诵与多种活用练习结合起来是强化背诵输入活化功能的良策。背是为了用, 背诵是为了学习好英语。大量的背诵必须结合学习环境, 通过多种活用练习才能活化语言材料。上文提到的一句多译, 运用多个单词写短文的过程既是背也是用, 所以背诵与应用语言本身也是相关的。教师要结合学生所背的内容提供条件, 在情境中背诵:可采用听录音, 看图片, 示实物, 分角色等形式, 只有这样, 背诵才不是简单、机械的死记硬背。

总而言之, 背诵是强化记忆的一种方法, 是将课本知识转化为语言运用能力的必由之路。通过背诵, 还能培养认真阅读, 勤奋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从而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写作能力。学英语无他, 惟有死记活用也。

参考文献

[1]李保华.如何搞好新课标下的高中英语教学[J].中学生英语·教师版.2012.

[2]齐乃娟.在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做好高中英语阅读教学[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1.

高中新课标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5

发布者:高美红 发布时间: 2012-8-9 22:19:45

经过近两年的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我觉得数学教学的内容多,课时量不够;习题难,学生做不了;课程结构变化大,要求的教学资源多;对于标准和教材的要求难于把握。

一、我对教材的认识

1、高中新课程数学教材的问题。与我国历次数学课程改革相比,本次改革无疑力度最大。新课标,与现行高中数学教学大纲比较,无论在基本理念,知识结构、内容安排,还是在实施操作上都有较大的变化。人教版教材比原有教材有较大改变,知识体系上,如三视图、算法、统计、定积分等内容的加入,引入与阐释知识也有很大不同,体现了新课程改的思想。事实上,无论是新的高中课程方案,还是高中数学课程标准,都还只是专家们的一种设计。虽然它经过数百数学家、数学教育家、一线的教师和教研员的研讨,但它离实用仍有距离。我们进行实验,就是希望由此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2、对新教材认识存在的问题。实验产生的问题不能都归咎于课程标准或教材,也有我们的原因。例如,对“课时不够”,固然课程标准和教材有值得商榷之处,但反思我们的教学,恐怕有些原因还是出于自身。不少教师习惯参照高考命题,对某些知识点延拓加深。原来教学相对较少、课时较多,可以这样做。但新课程对内容的处理和教学要求与原有大纲有较大不同,如果仍延缓原有习惯,课时量就可能不够。又如,过去习惯要求学生完成教材全部习题(包括练习和复习题),但新教材却有些习题很多学生不会做,于是有人认为教材习题太难。事实上,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课程要适应人性选择,对具有不同数学水平的学生,要求也应有所不同。例如,教材中的习题和复习题中的 A组题应要求所有学生完成,但B组题较难,一般只要求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选做即可,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3、对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及具体内容的界定不够清晰。例如,高中几何分“立体几何”和“解析几何”两部分。“立体几何”分“立体几何初步”和“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分“平面解析几何初步”和“圆锥曲线与方程”。必修课程仅要求学生掌握“立体几何初步”和“平面解析几何初步”,其定位是清楚的。“立体几何初步”以三个载体(三视图、直观图、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帮助学生认识空间图形及其位置关系,建立空间想象能力,并在几何直观的基础上,初步形成对空间图形的逻辑推理能力。这对于只希望在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学生来说,已经达到基本要求。而对于希望在理工(包括部分经济类)等方面发展的学生,还需要学习“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这部分内容借助向量定量地处理空间图形的位置关系与度量问题。向量既是几何对象,又是代数对象,还有很好的物理背景,自然成为搭建几何和代数联系的一座桥梁。在教学中,我们应关注不同内容定位差异,按照《标准》对不同内容的要求,避免在必修课程要学生达到选修课要求,加重负担的情况出现。

4、为了更好地深入研究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把握好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在研究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应努力领会其基本理念和目标,掌握课程设计思路,熟悉必修课程的内容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新教材的教学从“知识传授”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模式,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养成,注重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其根本所在。在实践中,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灵活使用教材,设计新的教学过程,把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的“药引”,引发学生的进取心和求知欲。

二、教学心得体会

总体目标中提出的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本人认为可以简单的这样表述:数学知识是“数与形以及演绎”的知识。所谓数学事实指的是能运用数学及其方法去解决的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数学活动经验则是通过数学活动逐步积累起来的。

1、基本的数学思想

基本数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符号与变换的思想”、“集合与对应的思想” 和“公理化与结构的思想”,这三者构成了数学思想的最高层次。对中学而言,大致可分为十个方面:即符号思想、映射思想、化归思想、分解思想、转换思想、参数思想、归纳思想、类比思想、演绎思想和模型思想。圣于这些基本思想,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注意渗透,不必要进行理论概括。而所谓数学方法则与数学思想互为表里、密切相关,两者都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反过来又促进知识的深化及形成能力。方法,是实施思想的技术手段;而思想,则是对应方法的精神实质和理论根据。

2、重视数学思维方法

高中数学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着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数学思维的特性:概括性、问题性、相似性。数学思维的结构和形式:结构是一个多因素的动态关联系统,可分成四个方面:数学思维的内容(材料与结果)、基本形式、操作手段(即思维方法)以及个性品质(包括智力与非智力因互素的临控等);其基本形式可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类型。

3、应用数学的意识

这个提法是以前大纲所没有的,这几年颇为流行,未见专门的说明。结合当前课改的实际情况,可以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或者理解为新大纲理念的“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的深化。新旧教材中,都配备有所谓的应用题,有许多内容已经很陈旧,与现实生活相差甚远。结合实际重新编写应用题只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的一部分,而绝非全部;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主要是指在教与学观念转变的前提下,突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师有责任拓宽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指导学生撷取现实生活中有助于数学学习的花朵、启迪学生的应用意识,而学生则能自己主动探索,自己提问题、自己想、自己做,从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4、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全体细致,尽可能的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5、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高中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体制等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 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在日常教学中,就要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更新理念,改进教学方法。

三、几点教学建议

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分必修与选修两大类,必修有5个模块,这些内容是每一个高中生都要学习的,无论是毕业后进入社会还是进入大学深造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础。主要注重打好数学基础,掌握基本能力。但内容的抽象性、理论性强,在能力要求方面远高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水平,这些都对老师们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提出了前所末有的挑战,虽然笔者学浅,但在一年的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一点心得,给大家几点建议

1、依据课标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用教具。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是国家对高中学生在数学领域的基本素质的要求,教材则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它是依据课标而编写的。在教学中,应以课标为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用教材教而不是只教教材。数学教材中存在许多问题,教师应认真理解课标,对教材中不符合课标要求的题目要大胆地删减;对课标要求的重点内容要作适量的补充;对教材中不符合学生实际的题目要作适当的改编。此外,还应全面了解必修与选修内容的联系,要把握教材的“度”,不应采取一步到位法,如函数性质的教学,要多次接触,螺旋上升,实行分层教学。

2、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沟通、合作、共建的交往活动。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面对新课程,教师应改变旧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建构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在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倾听学生的回答并适度评价,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时间与空间,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探究学习,领会数学思想方法,构建知识,训练技能,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同时,对于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听课理解、模仿记忆、练习作业等,仍然是当前高中数学学习的主要形式。可以对传统的学习方式适当改造,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探索规律。这样既解决了课时不足问题又解决了教材编排存在的漏洞问题。

3、适应新课标的要求,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教学。

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手段而言,直观新颖,能有效利用情景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使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和无意识的学习活动相结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把抽象的数学概念作形象化处理,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尤为重要。如: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应用“例题解不等式(ⅹ-1)(ⅹ-2)(ⅹ-3)>0用数学软件或图形计算机作出函数y=(ⅹ-1)(ⅹ-2)(ⅹ-3)的图像,并追踪图像上的点的坐标,可以近似直观看出不等式的解集。如果没有采用这种解题方法,必须经过三步复杂的解题步骤才能完成,而且图像相当复杂。

浅谈高中生物新课标教学 篇6

关键词: 高中生物;新课标;教学

高中生物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突出了面向全体学生、面向21世纪的总体要求。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中生物教师要共同探究新的教学策略,转变教学理念,研究新课程改革后生物高考题的演变,以增强生物备考的针对性。

一、转变教学观念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生物教师肯定会注意到生物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显著差别在于多了学生的参与,少了老师的说教。因此生物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将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教学,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于维系,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丽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教师更多的是一个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

二、渗透创新思维

为了在生物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在备课中就要在教学设计中始终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且要制定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层次教学目标(即所制定的创新教育目标能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创新)。教师要在挖掘新课程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切入点,这些切入点可以是教学难点和重点、演示实验,也可以是生物学家的创新经历和体验,或者是学生自己的创新成果展示,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教师要善于引导和迁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使其发展成为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与探索。

三、营造创新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

如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创新的成就感。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在因素,设计恰当的生物问题。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

如在《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这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出给学生这样一道题:如何测定成熟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学生经过思考,也许会想到配制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来测定细胞液浓度。这类问题,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重视课堂实验

在生物课堂的实验教学巾,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生物问题的实验方法,为培养他们的生物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常用的“控制条件”的实验方法、“显微观察法”的实验方法、“自然考察法”的实验方法等。教师通过选择典型的实验(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等内容),通过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讨论和辨析来培养学生的生物創新能力。

另外,教师可以把某些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使之达到不同层次的创新能力培养目标。探索性实验教学较课堂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索”生命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探索性实验的基本环节,并在实验仪器的选取与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结论的得出等一系列环节中,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在相对独立的实验活动中体会创新的艰辛与愉悦,如实验设计思想,生物学方法,实验技巧等。

五、落实创新观念

人们的价值观念正经历着从重视人的创造物的价值到重视人自身的价值的转变,而对人的品质评价已趋向于提倡人的创造性、开拓型的性格。因此,我们最终应把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上。凡是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个性品质,都是创新需要的,这些个性品质称之为创新个性。创新个性具有相当的完整性和持久性,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和决定性的影响。为了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应做到如下几点: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鼓励独创性与多样性,鼓励幻想,鼓励和有创造力的人接触。真正把新课标的精神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的身上。

新课标理念下高中生物教学初探 篇7

自从广东率先进入新课标实验以来, 笔者带领部分教师开展“新课标理念下高中生物教学初探”研究。在教学实践中, 认真学习新课标, 反思传统的生物教学, 力求在发扬生物传统教学模式的长处, 创新生物教学形式上作一些切实可行的探索, 努力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境界。本课题就学习高中生物新课标, 如何确立新的教学理念, 构建高中生物教学模式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思考与教学策略。

二、课题的理论思考

1.生物教学要注重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新课标》明确提出:“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核心任务。” 新课标对于生物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如何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 形成健全人格的这些要求, 凸现了生物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对真正达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生物课堂教学, 应该积极地实践上述基本理念, 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探究实践的学习过程中,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生物教学要体现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 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高中生物学课程要面向所有的在校高中学生, 生物学教师要为他们提供同样的学习机会, 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新课标对于生物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面向全体学生, 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提高所有学生的科技素养, 提出了建议:“教师要鼓励学生, 并给每个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机会来提出个人的想法、见解、问题, 并运用证据和逻辑展开讨论。讨论问题时, 教师和所有学生应处于平等的地位。”我们的生物课堂教学, 应该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 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

3.生物教学中要倡导探究性学习。

《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 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 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答案的活动形式, 它是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为前提, 给学生提供观察、调查、假设、质疑、讨论的机会, 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作为探究教学的导师, 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 发展能力。

4.生物教学要与现实生活联系。

《新课标》提出:“注重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 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 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做出相关的个人决策。” 本次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强调联系生活、社会、学生实际, 在课程实施中强调进一步关注学生的经验, 反映社会科技的进展, 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三、课题的教学策略

1.从现实生活中创设引入生物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多创设生物情境, 从现实生活中引入生物知识, 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 让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如何将生活问题生物情境化, 是我们生物教师在教学中悉心追求的方向。从自然界一山不容两虎, 到人类的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从高科技的基因工程到生活中常见的晒干方法保存食物, 都可以从这些现实生活中创设引入生物情境。例如:讲授细胞呼吸内容时, 我联系生活实际:家庭中电冰箱能保鲜瓜果蔬菜和食物, 原理是什么很多学生都能回答出:低温抑制瓜果蔬菜的细胞呼吸和微生物的细胞呼吸。我进一步设问:果蔬贮藏是不是越低温越好香蕉能放入电冰箱内保鲜吗像这样创设生物情境, 不但提高学生对生物的兴趣, 激发学习动机, 而且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大胆实践。

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 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水平。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导入与展开、练习的设计等要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在学习过程中创设条件让他们全面的表现自己并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增强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和信心。如一个同学在计算一道遗传系谱图题中求某夫妇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时, 少乘了一个1/2, 导致最后得数错误。在纠正时我让该学生讲述他的解题思路, 然后告诉他在判定遗传类型、写基因型、求概率等几方面都正确, 只是在最后求概率过程中没有乘以男女性别比例的1/2。学生一听, 基本的步骤我都做对了, 只是忘记乘男女性别比例的1/2, 以后应该认真些。这样做, 在不损伤学生自尊心的基础上, 纠正了他知识与技能上的错误, 同时增强了学好生物的自信心。

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鼓励学生大胆实践。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多接触一些开放性问题, 在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上, 不追求大统一, 不搞一言堂, 不设计标准答案, 不轻率地否定学生的探索, 鼓励学生另辟蹊径, 多视角、多层面地探索和研究问题。同时鼓励学生走出课本, 走出课堂, 在现实生活中学习知识。探究的学习方式多种多样, 可以给学生创设情境进行纯思维探究。如:“生长素的发现”, 我通过改变单一变量, 要求学生探究生长素产生的部位、作用的部位、胚芽鞘感光部位等。也可以给学生定课题进行指导性探究, 如:“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我在探究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给予必要的指导。还可以给学生进行完全自主的开放式探究, 这是最高层次的探究。如“植物组织培养”课题的探究, 学生自己选择材料、制定方案, 进行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这种开放性的探究, 让学生不仅学习了生物学知识, 还在配制培养液过程中, 应用化学知识, 也锻炼了实验操作能力。

四、结束语

总之,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生物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既是一种挑战, 也是一种机遇。面对新课标, 教师要充分理解其要求, 掌握新技能, 以学生自身发展为出发点和归结点,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目标, 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给予、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只有这样, 才能与新课标同行, 才能让新课程标准下的生物教学过程更加流畅。

高中新课标英语教学 篇8

一、高中语文教学的语言教学由原本的有形无意到形意兼备

当前阶段, 语文教师在语言教学方面更加重视对语文文学中静态语法的分析理解, 特别是在将作者对于语文学科中的语言学进行研究的体系全部放置于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后。例如, 在教学《咬文嚼字》这一课时, 教师可这样导入: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引用武叔卿的话说“文章有一笔写成不加点缀而工者, 此神到之文, 尚矣。其次须精思细改, 如文章草创已定, 便从头至尾一一标点。”同学们, 你们能列举出文学史上哪些作家属于前者, 哪些属于后者吗?教师提出问题之后, 学生开始仔细地回想并回答“前者有李白, 后者有贾岛、王安石、欧阳修、曹雪芹等。”教师此时需要及时地引入教学内容。在进行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 语文教师着重强调的是学生把握文言文中虚词和实词的用法, 对其内在的语境含义却很少进行教学。当前阶段中的高中新课标内容强调的是, 语文教师除了要让班级中的学生全面掌握语文语言交流能力以外, 还需要重视并培养班级中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语文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 不可以直接将语言符号化, 需要将语言的外部结构和文学内在的含义结合在一起, 让学生在明确其语文形式的过程中, 进一步掌握其内在的含义, 促使高中生可以在语文语言学习活动中做到形意兼备。

二、阅读教学的改变

传统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指高中生理解文章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内在情感, 而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的内容, 学生只可以选择被动地接受。但是由于学生个体的文化素养的差异、成长经历的不同以及个人接受新鲜知识的能力强弱, 他们对文章的整体脉络的把控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这种阅读教学模式, 不仅会使学生失去自己主观的价值判断, 还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需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并一再强调语文教师需要尊重学生个体对教材中文章的理解。如今,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语文教师已经不再是教学的主体, 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因此, 高中生可以依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深入地分析文章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不再受限于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由此可见,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已经实现了学生从被动接受形式的阅读到自主解读的转变。

三、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改变

当前阶段, 写作一直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难题, 写作教学耗费的时间多, 但是效果却不尽人意。在教学中, 写作一直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 学生为了写作而阅读, 这是不争的事实。很多语文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的过程中, 通常只教授学生写作的特点, 并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仿写活动。在教学记叙文的写作时, 教师让学生熟记记叙文的要素, 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记叙的手法有顺叙、倒叙、插叙;还要定期地复习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以及议论文结构的三环节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教学说明文的过程中, 首先讲明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和说明方法。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 高中生往往只是记住了一些关于写作方面的专业语文术语, 大部分的学生只能学习到写作的“形”。为此, 语文教师必须要在学生写作过程中强调作文的“立意”。“意”实质上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主题。学生在写作时, 需要充分展现文章的写作主旨, 选取的主题需要积极向上、健康, 并能够切实有效地反映社会发展的特点。

四、结语

自从大力施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后,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转变, 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 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魏本亚.高中“新课标”带来的语文教学范式革命[J].中国教育学刊, 2014 (08) :33-35.

基于新课标的高中作文教学建议 篇9

一.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 (必修 (1) — (5) ) 写作教材内容

这些自新世纪以来, 我国普通高中语文教材建设围绕新课程改革, 其改革力度很大, 成果非常丰富, 各种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写作教学内容编排方面百花齐放, 作出了大量有益的探索, 这在客观上为提高写作教学水平奠定了基础。

新课标实验教材写作部分共编排了20个专题, 每册4个专题, 每个专题都有一个相对集中的写作话题和写法指导, 还安排了较为丰富的写作练习供师生选用。新课标教材写作部分在编排上显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写作专题内容本身注重人文性和学生审美体验的真实传达。二是更加求实, 体现出了新教材的必修性特点。如新课标教材没有将写作心理单列而是融合到写作训练的始终, 至于诗歌、小说、科学小品等写作, 则做了删除。三是指导性更强。近年考试中对写作的考查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赋分, 新课标必修教材前四册侧重于基础等级项目的训练, 而必修五则侧重于发展等级四个项目的训练, 教学内容符合评价需要, 指导性更明确。四是将话题和能力训练点结合起来编排, 使训练点更明确、更扎实, 教师的指导也更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二.基于新课标理念的普通高中作文教学建议

第一, 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生活, 体验人生。[1]

罗丹说过, 这世界“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新课标也指出,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 体验人生”。“积极参与生活”首先是热爱生活, 对看似平凡而无奇的生活要充满爱心, 要介入其中而不是做生活的“他人”和参观者。其次是要指导学生如何细心地观察、感受和体验生活, 用心灵的触角去发现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即真善美。“爱的奉献”是需要爱的心体验的, 幸福是需要用不平凡的心态去发现的。人性的光辉、生命的伟大与神奇是要心灵讴歌的。

第二, 拓展写作训练空间。

事实证明, 真正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起到决定性影响的, 恰是学生的自由写作实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 “高中生练笔不少于3万字”, 这个规定同时也是在提示我们, 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课外练笔。利用课外练笔的形式, 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写作的机会, “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 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这应该是个好办法。学生在自由写作中, 能自由地说自己想说的话, 表达自己最真切的感受, 阐述最真实的想法, 这样一来, 学生的写作兴趣自然会高一些, 表达自我的胆量自然会充足一些。如果没有这样的自由写作的空间, 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甚至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很难的。

第三, 改革写作评价方式。

“过去的作文评价, 一般只是对写好的作文进行评价, 简言之, 是一种结果, 因此, 采取的是‘结果主义’或‘作品主义’, 显然, 按照教育评价的理论, 这种结果评价更为偏重给学生评定作文成绩, 而非帮助学生形成写作能力, 远非真正的教育评价。”[2]这与新课程提倡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是完全背离的。

写作评价方式的改革, 一是要进行诊断性评价, 即以评语描述学生作文认知结构和技能的实际水平;二是要进行形成性评价, 即让学生获得作文进步和提高的反馈信息, 明确作文中的缺点与毛病, 并把学生作文的注意力集中到为达成训练而持续努力上;三是推行总结性评价, 即以分数的形式对学生的作文进行鉴别、评判。

参考文献

[1]秦训刚, 蒋红森主编.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34

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篇10

在《新课标》下,如何有效地开展英语阅读课教学呢?笔者着重以New SEFC Book 4 Unit 5“Theme Parks”阅读课“Theme parks———fun and more than fun”为例,谈谈在指导学生阅读,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引导学生有效预习

有效预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应及时给学生提供有关课文内容的背景知识材料和预习练习,指导学生预习。背景知识材料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其视野,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心理和知识上的准备。教学课文前,布置学生泛读“Hong Kong Ocean Park”这篇与课文主题有关联的短文,使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进入课堂,使学生的主体思维被激发,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

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积极参与是阅读实践活动的保障。因此,教师要妥善引导,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从篇章结构、主题思想、细节信息到文章寓意等多方面理解课文。

1. 引入新课

用背景介绍和图片把课文的主题呈现给学生,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文提供的语言情境中,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对于“Warming up and Pre-reading”部分,从学生身边的或熟知的主题公园谈起。首先展示几张老师在公园照的生活照,接着通过“Hong Kong Ocean Park”引出主题公园这一概念,让学生学会区分一般公园和主题公园。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出主题公园的特点,从而回答“What do you suppose a theme park is?”这个问题。

2. 作出预测

预测是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根据题目或图片预测课文的主要内容或可能用到的词汇。在这个过程中,不但使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输出,而且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自主学习、自主参与的能力得到培养。

3. 设计任务

多层次、多形式地设计阅读活动。如个人单独完成表格、“true or false questions”和四人小组讨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加了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作为阅读实践活动的主角,使阅读活动成为一种主动的、探索式的认知体验。

4. 指导学生阅读技巧

阅读技巧有利于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现代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要教学生“会学”。学生在阅读“Theme parks———fun and more than fun”时,根据文体采取的阅读方式有:(1)跳读,寻找所需信息如课文大意、地名。(2)快速阅读,学生通过整体粗读,领略内容大意,找出每段主题句,从而达到整体理解的目的。(3)细读,分段细读时要求注意语篇结构,抓住主要事实、关键信息,揭示文章结构的内在联系。细读课文后,学生完成课后练习: (1) Complete the table. (2) True or false exercises (4)推读,这是课文阅读的关键所在。问题:What is the meaning of the title“Theme Parks———Fun and More Than Fun”?引导学生推测未直接写明的含义、因果关系和词义。学生学会根据上下文进行猜测,这样既提高了阅读速度,又培养了阅读能力。(5)讨论,创造良好的参与条件,提供合适的参与机会。学生互设情景,以主题公园为话题,以小组为单位全班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学生们畅所欲言,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锻炼了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巩固了课本知识,为今后阅读奠定了基础。

三、增加学生的课后语言实践

1. 设计有效的课后练习

鼓励学生积极利用其他学习资源,通过讨论、合作和探究的方式完成阅读任务,解决学习中的困难。针对这节阅读课设计了两个练习:(1) Surf the internet or go to the library to search for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me parks.(2) Work in groups and design a new theme park.Draw a map of the theme park.第二天学生把他们设计的主题公园进行了展示。这不但巩固和扩展了在阅读课中新学到的语言知识,给学生搭建了一座展示自己英语学习风采和获得成功感的平台,而且发展了其说和写的能力。

2. 鼓励课后自主阅读

从培养阅读能力的角度看,仅限于课文的阅读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在有效的阅读教学训练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利用手头的阅读材料,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阅读能力,锻炼他们的英语自主阅读能力,学生除每天阅读人教版与课文配套的Reading Practice中一篇文章外,还要尽可能多地阅读原文或体现英美文化特点的材料,不断加深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他们常读的有《空中英语》、《英语周报》等报刊。学生自主阅读后,毫无疑问扩大了词汇量、丰富了语言,了解了英美民族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思维习惯和英语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英语运用能力。

实施新课标后的高中写作教学 篇11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标;写作;教学

目前,我校学生作文写作的现状是:“想说爱你不容易”,从学生这方面来说,真正对写作感兴趣的只是少数,大多数同学把写作当成负担,写作只是为了完成教师的作业而已,没有把写作当作一种乐趣。平时写作时有很大一部分同学不认真,认为写作没用,不是不写就是敷衍了事,这是当前写作中普遍存在的两大症状,以至于在考场上为了分数不得不写的学生中的作文存在很多毛病,像语法错误太多,感情虚假等等,这是导致学生作文得分低的重要原因。

从老师这方面来说,写作也陷入一个进退两难的误区,不知写作该如何教。这一点只要稍微注意一下相关文章就会发现,有的文章主张这样写,有的文章提倡那样作,处处强调创新,老师也没有标准讲评。再从批阅方面看,批改作文是非常耗时耗力的一项工作,仅就错别字一项,有时批改的就连老师自己也不知对错。因此就有很多老师也把写作当成是一项负担了。布置了写作任务,学生反映不积极,批改的时候力不从心,批改的不详细,有的同学就认为老师对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不重视。最后导致的结果是老师尽可能的少布置作文,学生尽量的少写甚至不写作文,陷入一个怪圈。

我在课堂上曾布置过一篇以“亲情”为话题的作文,其实这个题目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很多的内容可写,可以写祖孙之情,父母之情,手足之情;可以写亲人对自己的感情或自己对亲人的感情;可以写成记叙文,叙述在自己的成长经历中使自己感动的亲情故事;可以写成议论文,就自己对亲情的感悟作一下阐述。可是这样一篇作文有的同学却认为没有内容可写,更有甚者竟然抄袭,让人哭笑不得。

针对上述问题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策略:在写作课上,老师感到可以操作的往往是怎样审题,怎样拟题,如何立意、如何构思等等这些看似很有规律可循的内容,总是不厌其烦的大,可是学生对此并不感兴趣。就在写作教学的这条死胡同眼看就要走到底的时候,新课标出台了。课程标准上提到“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尽可能减少对学生写作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自主写作被作为一个核心概念提了出来,摆正了写作主体的地位,把教师从支配地位上请下来,回到自己本来位置上。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写作欲望,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鼓励学生交流写作成果,让学生“愿意写”并“有内容写”。

常言道:“文有法而无定法”,其实写作,写就是作,作就是写。本人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了“读书小组”,向同学们推荐一些书目,小组集体通过购、租、借等各种方式找到一些经典书目,准备一个精美的读书笔记本,看到自己喜欢语段的先摘抄下来,对自己有所感动的就写一下感悟,定期交流读书心得,不定期的开展书评。有的读者可能会有疑问,成立读书小组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写作,可为什么没叫“写作小组”或“读写小组”呢?就是因为担心有的同学看到“写”就感到是一种负担,采用了“读书小组”,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们乐意和同学们交流,他们也有相同的观点。顺便再提一句,成立“读书小组”对提高学生的阅读与鉴赏能力也非常有利。比如在学习课文《林黛玉进贾府》时,已经有几个同学看过《红楼梦》,再研讨课文就有很好的表现,无论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还是对环境、细节等描写的分析,以及对极强的语言表达能力都有更深的感悟。

总之,我们要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写作是成长的珍贵日记。在自由写作中充分发掘自己的写作潜力,潜移默化的提高自己写作能力,创造出大量优秀的美作佳文。

参 考 文 献

谈高中英语新课标教学目标的达成 篇12

一、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学说主要思想

1.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广义的知识可以分为两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所谓陈述性知识, 是指个人有意识地提取线索, 能够直接陈述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事的知识, 是运用概念和规则解决问题的知识。由于运用概念和规则的指向性不同, 使得程序性知识又分为两个亚类, 一类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 即处理、加工信息的程序性知识, 称为智慧技能;另一类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 即控制自己的信息加工过程的程序性知识, 称为认知策略。

2. 对知识获得过程的解释

程序性知识中的智慧技能获得, 安德森认为分为两个阶段:首先规则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编入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命题网络;然后陈述性知识在一系列练习中, 通过对其适用条件的概括和分化, 规则转化为产生式表征的程序性知识。

至于程序性知识中的认知策略, 是一种对信息加工活动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调控的技能, 它是通过对某类信息加工活动进行反省认知而获得的。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对知识分类和知识获得过程的解释, 可以看到广义知识的学习主要经历习得、巩固、应用和转化三个阶段。在新知识习得阶段, 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 学习者有选择地接受新的信息, 新知识相互间产生联系, 并与旧知识产生逻辑的、合理的相互作用, 如果被原有知识结构同化, 新知识即进入了原有的命题网络。此时的知识都属于陈述性知识。新知识习得后, 有两种发展方向。一部分知识经过适当的复习、记忆, 在头脑中进一步得到巩固, 同时使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改组或重建。另一部分知识通过训练, 转化为能解决问题的技能, 亦即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变式训练是知识由陈述性形式向程序性形式转化的重要途径。

二、知识分类学说对于达成学科教学目标的指导意义

1. 在陈述性知识学习中达成五维目标

高中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陈述性知识即英语语言基础知识, 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五个方面的内容。认知心理学认为, 对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一般采用四类策略, 即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和作小结策略。作为以陈述性知识状态存在的新知识, 有的学习难点在于保持, 有的学习难点在于理解。对于前者, 可以依据记忆规律, 通过复述、复习等方法来保持;对于后者, 可以通过“精加工策略”来加深理解。

以词汇学习为例, 教师可以采取“精加工策略”来指导学生学习词汇:

(1) 注意。知识分类学说认为, 知识的学习始于学习者的注意。注意就是学习者指向目标的活动状态。要求学生讨论含有学习词的句子的意思, 要求用英语解释。

(2) 非语境化。将学习词从原课文句子语境中脱离出来, 激活原有知识, 回忆出与学习词相近的所有词项, 然后对这些词以英语定义的方式进行解释, 并指出词项间的语义形似点, 但主要是语义差异, 要求找出与学习词构成搭配关系的词组。这样, 便能形成以学习词的横组合关系 (搭配) 和纵组合关系 (近义词) 为语义结构的完整的语义场。

(3) 语境化。将分析的结果即近义词项及其相应搭配还原到语境中去。即自己创造有意义的合适的语境, 如联想一个与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场景, 让这些词汇及其搭配得以恰如其分的运用。这样, 学生能学会运用词汇, 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2. 在程序性知识学习中达成五维目标

高中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程序性知识即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学生应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 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为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陈述性知识要转化为程序性知识, 即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技能, 练习是一条必经途径。因为学生只有对学习任务进行不断的接触和反应, 才能形成技能。而变式练习对于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在英语听说读写教学过程中, 教师就应该创设变式, 真正实现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

上一篇:车辆的管理论文下一篇:择业观自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