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新课的引入

2024-08-14

物理教学中新课的引入(共4篇)

物理教学中新课的引入 篇1

摘要:在化学课堂教学的新课引入时创设问题情境,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主要探讨了通过化学实验、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化学史、认知矛盾、多媒体等多种形式新课引入的情境创设。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新课引入,创设情境

新课程理念下, 化学课堂教学的变革之一是教学引入情境化。根据建构主义学说, 就是针对不同的知识, 不同的对象, 运用适当的方法, 提供具体活动场景或学习资源进行的一种优化设计。它的一般过程是“情境引导探究”。 即创设新奇问题情境, 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提高学生的化学探究能力。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人自己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也就是说, 问题情境是一种心理状态, 一种当学生接触到的学习内容与其原有认知水平不和谐、不平衡时, 学生对疑难问题急需通达解决的心理状态。在化学课堂教学的新课引入时创设问题情境,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笔者以为, 化学课堂教学的新课引入的情境创设, 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1 从化学实验入手引入新课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许多概念、理论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 如果恰到好处地设计一些实验, 通过实验来认识概念与理论, 应该是很可取的, 如钠的性质教学中, 通过一系列有趣的实验引入, 从展示钠的保存 (为何保存在煤油中) , 切割 (质软, 与通常认识的金属不同) , 与滴有酚酞试液的水反应的现象 (为何产生浮、熔、游、红现象) , 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学生强烈的追问中, 引导学生学习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从学科与生活的结合点入手引入新课

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 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 从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来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在“盐”的教学中, 先放映菜场中加工皮蛋的录像, 然后讲述:星期天, 老师在菜场看到一个老太太在用鸭蛋加工皮蛋。同学们现在看到的, 就是老师在菜场中拍摄的加工皮蛋过程。为了揭开加工皮蛋的秘密, 老师买了一些加工原料, 在实验室里制成加工原料的浸出液。 (投影展示老师在实验室中观察加工原料;以及取样、溶解、过滤、装瓶的一组照片。出示皮蛋加工原料及其浸出液, 学生观察) 。皮蛋加工原料浸出液中的成分是什么?开头老师也不知道是什么。老师从搜狐网中找到了13744条信息, 下载了一些有用的资料。现在介绍给同学们。

寥寥数语的描述、生动有趣的录像, 以及精心选择的几幅照片, 不但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高度的注意和兴趣, 帮助学生复习了有关物质分离的知识, 渗透了科学方法教育和实验意识培养, 而且提供了教学活动的逻辑脉络, 随后的教学活动就沿着有关问题的解决生动的展开, 学生始终怀着极大的兴趣主动的探究、讨论、合作。

3 从学科与社会的结合点入手引入新课

实践证明, 只有当学习内容跟其形成、运用的社会和自然情境结合时, 有意义的学习才可能发生, 所学的知识才易于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去再应用。只有在真实情境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才可能到真实生活或其他学习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高考化学考纲中明确指出;“考生要运用化学视角去观察、分析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类有关化学问题”。以社会知识为载体, 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内化知识的能力, 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学习二氧化硫时, 从酸雨危害的视频短片引入:我国江苏、安徽、湖北、福建、江西、浙江七省的大豆田曾经受酸雨影响造成经济损失一年达1380多万元;闻名世界, 代表我国古建筑精华的北京汉白玉雕, 近年来也遭到酸雨的损害, 故宫太和殿台阶的栏杆上雕刻着各式各样的浮雕花纹, 50多年前图案清晰可辨, 如今却大多模糊不清, 甚至成光板。而形成酸雨的罪魁祸首就是二氧化硫。从而引起学生对二氧化硫性质的学习兴趣。

4 从化学史引入新课

通过化学史的展示, 了解化学家对科学的探究过程, 从中感悟科学精神及科学大师的智慧;或者从古代化学成就得到启示, 例如在金属防腐教学时, 由越王勾践剑一千年不锈之迷引入, 效果会非常好。

1965年冬天, 在湖北省望山楚墓墓群中, 出土了传说中的越王勾践剑。越王勾践剑的含铜量约为80%~83%, 含锡量为16%~17%。该剑出土时插在髹漆的木质剑鞘内。这座墓葬深埋在数米的地下, 墓室四周用白膏泥填塞, 其下部采用的是经过人工淘洗过的白膏泥, 致密性更好。加上墓坑上部填土夯实, 墓室几乎成了一个密闭的空间, 墓处在现代荆州附近的漳河二干渠上, 地下水位较高, 该墓的墓室曾经长期被地下水浸泡, 地下水酸碱性不大基本上为中性, 这从该墓出土的大量精美的漆木器保存情况较好而得到证实。让人惊奇的是, 这把青铜宝剑穿越了两千年的历史长河, 但剑身几乎不见锈斑。它千年不锈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通过上述化学史料的展示, 激起了学生的层层疑惑, 学生心中问题油然而生, 如勾践剑为什么不生锈?现代的许多钢铁为什么都很容易生锈?怎样才能防止腐蚀?一系列问题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5 利用认知矛盾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新、旧知识的矛盾, 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矛盾, 直觉、常识与客观事实的矛盾等等, 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愿望, 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和情感氛围, 因而都是用于设置教学情境的好素材。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 积极地进行思维、探究、讨论, 不但可以使他们达到新的认知水平, 而且可以促进他们在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如“原电池”教学中, 教师可先讲述:1792~1796年间, 意大利科学家伏打通过实验发现, 两种不同的金属相互接触时, 只要中间隔有湿的多孔材料 (例如硬纸、皮革等) , 就会有电发生。后来, 他把铜片和锌片放入盐水中, 制成了能提供稳恒电流的“伏打电池”, 为电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电化学的创建开辟了道路。对于伏打电池产生电流的原因, 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 发生了一场持续一百多年的争论。许多物理学家认为, 原因在于不同的金属接触时, 其中的“电流体”从“张力”高的金属流向“张力”低的金属, 形成电流;许多化学家认为, 其原因在于金属的表面发生了化学反应, 英国科学家法拉第还测定了电量与化学反应量之间的关系。

提出任务:为了弄清楚原电池的原理, 请你完成下列实验并进行思考:

实验 把铜丝和锌片同时放入稀硫酸中, 观察铜丝表面有没有气泡产生;如果没有, 试试把铜丝跟锌片接触。

思考、实验1 推测铜丝表面生成的是什么气体?设计实验验证。

思考、实验2 什么情况下铜丝表面才会有氢气生成?设计实验验证。

思考、实验3 为什么溶液中的氢离子会在铜丝表面变成氢气?设计实验验证。

思考、实验4 哪个是正极?哪个是负极?设计实验验证。

铜不能跟稀硫酸发生化学反应, 这是学生所熟知的。可是, 现在学生却发现铜丝表面有氢气产生!这里不但利用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 又利用有关的科学史料来创设人文和情感环境, 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和实验, 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思考和实验探究, 在历经跟科学家类似的科学研究过程之后, 最终认识、理解原电池的原理。

6 通过多媒体技术引入新课

信息技术的应用, 使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增大了容量, 增添了色彩, 增加了生动性, 能把生动的图像、清晰的文字和优美的声音有机的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 能抛开某些表面的、次要的、非本质的因素, 将内在的、重要的、本质的东西凸显出来, 能在屏幕上实施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跨越时空限制, 从而高效率地激发学习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优化教学情境, 增强其效果。例如在《硫化氢》一节的教学中, 通过制作课件, 用投影机放映敦煌石窟中的壁画:敦煌石窟是我国也是世界著名的艺术宝库。敦煌壁画是艺术珍品, 但令人奇怪的是, 美丽的“飞天”的脸为什么是黑色的?经过调查研究发现, 这是自然界中硫化氢搞的鬼。

原来敦煌壁画是用碱式碳酸铅做白色颜料, 用氧化铅做黄色颜料。本来“飞天”的脸都是用碱式碳酸铅绘成白色的, 或加氧化铅绘成淡黄色的, 日久天长, 空气中的硫化氢跟碱式碳酸铅或氧化铅反应, (2PbCO3·Pb (OH) 2+H2S=3PbS↓+4H2O+2CO2↑) 逐渐变成了棕黑色的硫化铅。所以, 现在看到的“飞天”的脸都是黑色的。那么以上提到的硫化氢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气体?它有哪些性质?这样学生很容易进入对硫化氢的学习。

值得注意的是, 并不是任何问题都能使学生产生心理困境的, 过易和过难的问题都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不能构成问题情境。只有那些难易适度、有助于学生形成“心求通而未得”的问题, 才是构成问题情境的最佳素材, 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动机。

苏霍姆林斯基说:“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 体验到创造的欢乐, 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因此, 创设新奇的问题情境, 变换知识不同的呈现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是化学课堂教学不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 (第3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高剑南, 王祖浩.化学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化学课堂教学中新课如何引入 篇2

化学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新课的引入是课堂教学重要的一环。新课开始时的导入,是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情境的必要手段,是课堂教学的启导环节。它起着说明目的、导入课题、新旧连接、吸引注意力、激发兴趣、营造氛围、创设情境。是学生明确具体学习目标和任务。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化学的新课引入也要因内容的不同而选择相应的方法,要贯彻趣味性、新颖性、启发性、针对性等原则。下面就新课引入环节,结合中学化学教材,谈些策略和方法。

一、开门见山,直观导入

开门见山是一种比喻,“开门”是教学的开始,“见山”就是直接说出本课的目标与内容,“山”就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开门见山法就是直奔主题,用短短的几句话,将本节课的目标、内容和要求明确的揭示出来。这一法简明扼要、省时高效。

例如讲到“电解池”一课时,向学生展示一款精美的手机,“手机是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通迅工具,大家看我手里这款手机,银白色的金属机外壳,一看就很有质感, 同学们是否知道,这么有质感的机身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呢?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你将得到答案。”手机是学生最熟悉的物品, 但是学生并不了解手机的金属外壳是通过电镀制造出来。教师通过展示手机,能吸引住学生,激发学生思考,从而自然过渡到电解池内容的学习。用番茄、锌片、铜片和音乐贺卡组装一个大番茄音乐电池,将番茄藏在学生看不到的盒中,只给学生看到音乐贺卡的闪光,听到音乐贺卡的优美的旋律,当教师将番茄电池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巨大的疑问和浓厚的兴趣一起涌现在学生的脑海中,课堂教学内容可以说水到渠成。

这种开门見山、直观导入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客观存在的事物,提出新问题,从解决问题入手,自然地过渡到新课学习;同时,还有利于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二、问题导入

问题是思维的“启动器”和出发点,它能使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的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设疑导课是常用的导课方法之一。

例如乙醇的引课:同学们都知道酒,那么你们想知道酒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吗?通过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探讨酒的主要成分 —— 乙醇。

三、探索实验导入

学生普遍具有好奇心,特别爱观察,摆弄一些新奇的食物和器皿,设计一个生动有趣的实验也是导入新课的方法。

例如“金属钠”一课:一个盛有水的大烧杯一块保存在煤油中的金属钠。教师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提问:取用钠时打开瓶塞闻一下瓶中液体的气味。用镊子取钠,不用手拿。思考为什么? 大块钠切割时你能获得什么现象和结论?不规则的钠块在水中如何运动,自身有何变化?反应结束后向溶液中加入酚酞变红,原因是什么?如何验证反应产生的气体?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究问题的积极性高涨,感受到化学的神奇,。体验化学的魅力,从喜欢化学实验进而喜欢化学学科。

四、温故知新导入

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对于那些新旧知识有交叉的课可在新课开讲前,先复习旧知识。从旧过渡到新,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

例如:学习《氧族元素》一课,先复习第五章的元素周期律知识,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写溴乙烷的结构式时,可以让学生先写乙烯和溴化氢的加成反应。进而展开卤代烃新课就比较顺利了。以复习旧知识为桥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运用该方法,既复习了学过的知识,又降低了新课程的难度,顺利地导入新课。值得注意的是,温故导课中的“温故”是为“知新”服务的,切不可颠倒主次。温故导课一旦成了纯粹的复习课,难免是一种失败。

小学数学教学中新课的导入策略 篇3

一、巧设悬念,创设情境

学生学习新知是一种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的情感,它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内驱力。在导入新课时,需要教者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建“愤”、“绯”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必然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

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是否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想知道老师的窍门吗?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二、利用已学知识,启发学生的思维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同化理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教者可以把它当成联接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奥苏伯尔称之为“组织先行者”。 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先给同学们讲一 段“孙悟空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悟空和八戒谗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吃月饼可以,先得考考你们。”拿出二个月饼,说:“二个月饼平均分给二人,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他又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二人,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利用学生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

三、巧借实物器件,激发学生思考

学生学习新知总是在一定的情感中进行的。新授前,应构建“愉悦”的教学情感,使学生在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学习。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的事物、图画等教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数学能力。

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出示一面五星红旗,满怀激情地说:“同学们,这是杨利伟叔叔带进神舟五号飞船中的国旗,长是3分米,宽是2分米。”然后再引出比的意义。

中学语文教学中新课的导入分析 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导课设计;激发兴趣;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知识型导入法

1、故事导入法。用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如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作文说话断句及标点符号的使用时,为了使学生了解其严肃性和准确性,便讲了这么一个故事:相传,有一个富翁生性吝啬,在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供给很微簿。当时,教书先生一口应用于允,并写了一张合约:"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富翁一看欣然签了字。哪知,吃饭时,教书先生却说:"你太不守信了,我们不是约定'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的么?"富翁目瞪口呆,无言以對。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后,深深明白标点符号的重要性。这样的导入令学生兴趣盎然,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2、诗词导入法。有些课文的意境和一些古诗词极其相似,通过吟诵导入新课,这样既可以丰富同学们的文学知识,又可以提高讲课的艺术韵味。

例如《三峡》可用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引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爱莲说》可用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导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对联导入法。对联字数相等,句式对称,内容相关或相反,是中华民族文化艺苑中的一朵奇葩。巧妙地将这一语言艺术引进课堂,能给有限的课堂带来无限的生机,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我在教学《范进中举》时,就用了一幅恰好能概括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境遇的对联,以此来导入本课的阅读欣赏: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中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对联一出,学生哗然,学习兴趣马上调动起来了。

4、成语导入法。有些课文用一个相关的成语导入,可谓提纲挈领、画龙点睛、妙趣横生。

例如《从三到万》可用成语"浅尝辄止"导入:先在黑板上来个成语填空,"浅尝__止",学生填出"辄"字并给它注音,另叫一位同学解释。然后老师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由一个类似的古代笑话说起,这个笑话就叫'从三到万',(立即板书课题)它阐明了学习中的一些道理,希望大家从中受到启发,吸取一些经验和教训。"其它如《扁鹊见蔡桓公》可用成语"讳疾忌医"导入;《黔之驴》可用成语"黔驴技穷"导入等。

二、情境型导入法

1、语言感染导入法。语言感染导入法就是教师在导入新课时,用深情的语言,把自己的情感与文章的情感溶化在一起,来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文章与学生的"心",教师与学生的"心",发生共鸣,形成一个情感交融的教学气氛。

如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在教《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时,就用了这样一段抑扬顿挫、情溢于辞的导语:"有这样一个人,全中国人民都觉得他是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他博学多才,对教科文卫、工农兵商各个行业各个领域都给予过具体而及时的指导;他精力过人,在全国各地党委、政府被夺权,公检法被砸烂,军队被严重冲击的情况下,他力撑危局,事无巨细都亲自处理;他廉洁一生,无儿无女无遗产;联合国破例为他的逝世降半旗一周致哀。"短短的几句话作为导语,却震撼了全班学生的心灵,大家都对周总理的丰功伟绩、高风亮节满怀崇敬之情,以一种虔诚而又迫切的心情学习课文。这堂课效果之好就在情理之中了。

2、音乐情境感染导入法。音乐情境感染导入法就是运用课文朗读带和与课文相关的乐曲进行导入新课。

如讲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可先让学生听崔健的《父亲》,在听歌时让学生思考父亲给自己的感觉,悠扬的旋律会让学生想起生活中的情节,感人的歌词会在学生内心深处激起层层波澜。听完歌曲自然就会积极谈论自己的感受。

三、方法技巧导入法

1、对比导入法。对比导入法就是以前面所学过的与本课不同的文章来导入新课。它也有四种情况:

(1)由文体不相同的课文来导入。例如讲《北京立交桥》时可以这样导入:"上篇课文《中国石拱桥》是一篇说明文,它以赵州桥、卢沟桥为例,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北京立交桥》却是一篇记叙文,它叙述了北京立交桥飞速发展的情况。同是写桥,文体却不同,大家在学习中要仔细体会它们的不同。"

(2)由题材相同但作者不相同的课文导入。例如讲《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可以这样说:"上节课学了毛泽东同志写的词《沁园春雪》,它描绘了北国雪景。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岑参的诗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它描绘了连塞雪景。同是写雪,但作者不同,时代不同,所以写的景就不同,抒的情也不同。"

(3)由主题不同的课文来导入。例如讲《我的叔叔于勒》时,可以这样设计导语:"以前我们学过了《驿路梨花》,这篇课文描述了社会主义中国人与人之间热情友好、乐于助人、充满温暖。那么,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又是如何相处的呢?下面就来学习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它形象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纯粹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4)由写作方法不相同的课文来导入。例如讲《陈毅市长》选场时,可以这样导入:"上节课,大家学习了《白毛女》选场,这是一部歌剧,以歌唱为主。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陈毅市长》选场,这是一部话剧,以对话为主。同学们在学习中应仔细体会这两课不同的写作方法。"

2、解题导入法

解题导入法即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题目的意思来领会题意和文意。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标题是丰富多彩的。透过标题,我们可以抓住文章的主题和脉络。因此,从标题导入课文,能让学生抓住重点,把握中心。

例如《变色龙》的标题很引人注目,教者可以这样导入:"这节课要学习的课文是《变色龙》,请看标题:变色龙,是蜥蜴的一种,皮肤的颜色随着四周物体的颜色而改变。课文以这比喻为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警官。我们现在就学习这篇小说,看看这只沙皇俄国的忠实走狗是怎样善'变'的?"

上一篇:叙事角度分析下一篇:网络监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