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探究课的教学(精选8篇)
物理实探究课的教学 篇1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师的教育观念在更新, 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转变, 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历着、感受着、反思着。《力的合成》一节的备课、教学、再备课、再教学中, 我有一些体会、思考愿与大家一起分享。
对比新旧课标, 《力的合成》一课突出了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和探究实验。在备课中, 我的教学设计力图在这两个方面做到有效的突破。
等效替代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 之前找重心用到等效替代的思想, 之后还有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等效电路、交流电的有效值定义等, 都要用到等效替代的方法。本节想突出这一思想, 几个力找一个力替代时, 紧紧抓住力的作用效果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并贯穿于课堂始终。
最初设想是希望在开放性很强的一节课中, 学生们能体会到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并自己设计实验, 通过实验探寻出平行四边形法则。而事实上, 一节课内容多、问题多、时间紧, 并没达到预期效果, 造成虎头蛇尾、有始无终的情况。教学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来制定, 不能面面俱到, 要突出课堂教学重点, 提高教学效率。
探究有难度。我的做法是把探究实验与提水桶紧密结合。创设这样的情景:“固定橡皮条的一端, 这橡皮筋就相当于那水桶;让它沿一个方向形变, 就相当于提起水桶;用两个弹簧测力计拉动绳套就相当于两小孩提水桶;再换用一个测力计拉动就相当于一个力提水桶。要让这一个力去替那两个力, 就要使它们作用效果相同, 也就要使橡皮筋向同一个方向形变相同。”有了这样的对照, 避免了一节课热闹地探讨, 实质思路比较乱, 没有结论的场面;而是让学生们通过熟知的提水桶联系到我们要探究的合力与分力的关系上, 目标明确, 知道自己干什么, 思维清晰, 步骤清楚。
实验过程中适当引导, 引导的过程中可控可放。我在学生动手做实验之前就提出一个建议和一个要求。建议:“用两个力拉动时, 希望同学们两个力适当地大些, 力间的夹角也大些。”要求:“为了便于寻求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 同学们要做出两个分力与一个合力的力的图示。”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 课堂实现了学生为主体, 也体现了教师应该作为第一主体的意义。当学生们拿出自己的“作品”, 这时他们是很激动的, 我进一步提出问题:“建议同学们把合力的箭头端分别与两个分力的箭头端做连接, 组成了一个四边形, 这个四边形有什么样的特点?”绝大多数的同学说是平行四边形。为了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 我又提出:量量两组对边, 检验是否是平行四边形。多听几组同学们的数据汇报, 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得到平行四边形定则。
在反复的修改中, 我摆脱了课堂教学要一味地放手让学生去探究的误区, 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 尽力达成三维目标。让学生觉得物理不那么难学, 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是那么紧密。本节课我以北京奥运会馆鸟巢为结课, 鸟巢的建造也是建筑史上壮美的一笔, 体现了力学的美, 使这节课有了提升 (我们研究的是二维受力情况, 鸟巢的受力是三维情况) 。
浅谈初中物理探究课的教学策略 篇2
一、探究课的设计策略
教师应该理解探究教学过程和目的不仅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一些探究思维程序和常见的具体方法,并通过它们去理解物理知识,掌握实验技能,体验物理科学研究的过程,进而树立学生的科学态度,建立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应时刻注意探究的真正目的及教学最终目的。我们认为探究课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要注意突出新知可探,避免超前自学
由于自学易打破探究的悬念感与发散性思维的过程,从而造成创造活动的中断,因此,在探究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不要求学生自学本节将要探索的内容。但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为了有利于课堂主要问题的创造性探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学有关的预备知识,或根据需要提出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自学或查阅有关资料,但不可让学生直接接触主要问题的实质或结论。例如在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对声学上的一些名词不够了解,可以通过课前自学或上网查阅“振动”“摩擦”“打击”有何不同、自然界中的声音和人为声音、固体和液体及气体中的声音现象,但不要涉及“声音是由振动产生和声音在各种物质中都能传播”这一中心问题。这样既给探究铺平道路,又避免了学生讲声音是打击或摩擦产生的。但在“看不见的运动”一节教学中,如果让学生提前自学,再进行实验探究,那只能使学生获得探究的过程,其中的方法、科学知识都不存在悬念了。
2.设计教学程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
学生的认知过程,可以分为摄取、定位与活化三个步骤。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摄取了许多知识与方法,这些知识与方法最初在头脑中是杂乱无章的,如同无人管理的仓库中堆放的货物一样,不便于提取与运用,这就需要通过小结等方式对这些内容进行定位,“理清”它们之间的隶属关系及内在联系,使之有序化,从而便于提取与运用。最后还要将这些内容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使它们活化。通过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实现认识上的“两个飞跃”。在探究教学过程中,也应该符合这一认知的全过程。例如在科学探究“摩擦力”的教学中,要使学生感知摩擦的存在、提出摩擦存在大小的问题、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可能因素,再让学生摄取控制变量法、力的平衡法测摩擦力这一方法;通过实验与分析去伪存真,从而定位“摩擦力与压力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最后将知识活化,讨论在生活中如何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
二、探究课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处理策略
1.注重非指导性教学
即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双主”原则,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双边性”。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导演,学生才是真正的演员。学生通过积极探索,主动获取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有需要学生探索的问题,教师不可包办代替;所有学生能够自己探索出的问题,教师不需指导。因此,教师应该甘心当好“导演”,放弃想当“演员”尤其是当“明星”的想法。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地学,不要因为担心学生做不好就给学生越俎代庖,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如果任何事都由教师代办代劳,那么探究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尊重学生的意愿,科学引导学生自覺地完成探究活动。但是,敢“放”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事实上,探究教学并不是也不可能完全凭学生去自学或盲目探索,而不要教师指导,否则也就不叫“探究教学”。当学生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予以指导;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而又浑然不觉时,教师也要予以指导。教师要善于选择指导的最佳时机和方法;要恰到好处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究手段和信息资料;要适时地点拨学生去思考问题;抓住时机提醒和引导学生顺利完成探究步骤的转换;在协作性小组活动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工作,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给予各小组报告他们的工作及其成果的平等机会,运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对他人或自我的评价。
2.强调师生共同探究
教师不仅要当好“导演”,有时还应该当好演员中的“配角”,努力将自己作为学生中的一员,从学生的角度去参与各种讨论、学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放下架子,甘心当一名“合作者”。另外,教师还特别应该当好一名“优生”和一名“培优生”。通过“优生”的作用,在关键处引导点拨学生;通过“培优生”的作用去引起争议、辩论。例如在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安排了一节课前引导课:引导学生制作水膜透镜、水杯透镜和望远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是导演,还要甘于做学生的助手,此时教师也是一名“同学”。当学生完成一项制作时,教师引导学生用制好的镜子看近处物体,如书上的字;再看远处的物体,如黑板上的字。此时教师可以当一名“培优生”,进行有意“示错”,如说水膜透镜看近处书上的字一定是缩小的,望远镜看远处的物体一定是放大的等等。如果在此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发现水膜透镜看近处书上的字,有的放大有的缩小;有人用望远镜看远处物体放大了,而有人用望远镜看远处物体缩小了,学生提出质疑时,教师可当一名“优生”,进行解释。在做热学实验时,可能有学生问,为什么正在沸腾的鸳鸯火锅,用手放在锅的内边缘很烫手,但用手放在锅的中部金属隔板上可以将锅提起,而且一点也不烫手,这是为什么?教师可能不知有此现象,也不知是什么原因,但教师不要感到吃惊,也不要说这与我们研究的问题无关,这时可以说:这个现象我还没发现,同学们能发现,说明你们善于发现问题,等我们课后再共同来研究。
三、探究课教学中的控制策略
1.最优化处理探究环节
物理课程标准根据科学探究的一般要求,将科学探究分为七个要素,之所以称为“要素”而不称为“环节”,是告诉我们对它们不能机械地运用,应该灵活地运用。可以根据具体的探究问题,对这七个要素进行组合、改变顺序、合理增减某些要素等等。
2.灵活处理教学过程
物理实探究课的教学 篇3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 我国的基础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究性实验作为大学物理实验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物理实验是高等理工科院校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的必修基础课程, 是本科生接受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覆盖面广, 具有丰富的物理思想、方法、手段, 同时又能提供综合性很强的实验训练, 是培养学生科学分析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重要基础。然而, 当前的教育模式却制约着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开展, 教师往往只关注实验的结果而忽视了探究的过程, 如何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仍然是一个重要课题。微课又名微型课程, 是基于学科知识点而构建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微课以“微视频”为核心, 包含与教学相配套的“微教案”、“微练习”、“微课件”、“微反思”及“微点评”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 从而形成一个半结构化、网页化、开放性、情境化的资源动态生成与交互教学应用环境[1]。微课能够较好地让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得到延伸和扩展, 也能够让有限的实验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从而促进探究性实验的有效教学。
二、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 在高等理工科院校, 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往往还是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是近年来出现的教学模式, 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 教师只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 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 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虽然, 目前许多院校的教师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中采用了探究式教学, 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仍未有明显的效果。分析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现在的大学物理实验课上, 学生只是形式地去做实验, 在实验之前, 大多数学生就已经知道了实验结果。因此, 学生们做的实验只是根据老师的做法机械性完成就可以了, 这就失去了实验课本身的意义, 很难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二, 大学物理实验仍然传承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老师在上面讲, 学生在底下听。并且在讲的过程中, 大多数老师都会把实验过程亲自演示一遍, 这样学生就知道了实验结果, 对实际操作也就失去了兴趣, 更别说创新了。第三, 实验后, 老师一般都是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单来给学生成绩的, 有些学生为了得到好的成绩甚至会去窃取别人的实验数据, 使得实验失去了它真正的意义, 并且这样的评分标准也根本无法反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探索能力。第四, 在实验过程中, 有的学生做不出实验结果不是因为实验步骤或原理错误而是因为实验仪器损坏。我国大多数院校的大学物理实验室的仪器过于陈旧, 加上个别学生的人为损坏使得仪器的精度下降, 而学校又没有足够的经费来更换新的仪器, 因此学生只能在有限的仪器下进行简单的实验, 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探索能力的培养。第五, 教学课时严重阻碍探究式教学的实施。近年来, 各院校为了追求各专业的考研率和就业率, 大学物理实验等非考研课程的课时遭到严重挤压。
三、探究性实验
探究性实验是把探究的科学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一种实践形式, 探究性实验区别于传统的演示实验, 它更加重视规律的探究和实验技能的培养, 在实验的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求学生亲自动手, 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获得感性体会的一种实验形式。在探究性实验的过程中, 教师只是一个实验的组织者、咨询师和促进者, 学生以探究者的身份亲自动手, 这一过程就类似于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实验, 更加强调了实验的独立性和合作性, 这种实验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探究性实验在教学中主要应用于物理和化学实验, 传统的物理实验, 是通过教师的演示让学生以观察者的身份认识物理实验所揭示的物理现象, 可是传统的演示实验只是通过表演让学生从感官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知, 这一过程忽视了认知的阶段性和科学性, 探究性的物理实验则是让学生从做中学、从学中感知、从感知中探究实践认知, 从认知中升华, 把感性认知巧妙转化为学生的理性认知, 既不给学生造成认知的被动也不会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压力。探究性物理实验采用的师生互动的实验方式, 能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把本来枯燥、深奥的物理实验变得快乐有趣, 这也是寓教于乐的实验形式, 学生完全摆脱课本和演示实验的束缚, 可以尽情想象自由发挥, 在综合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了实验教学的目的。
四、大学物理实验微课资源的设计
(一) 微课的制作要求
微课虽然只有10~15分钟的时间, 但对课程的内容、图像、语言、视频效果的要求却是很高的, 具体表现如下。
1.教学视频要求。教学视频要求图像清晰稳定、构图合理、声音清楚, 能较全面真实反映教学情境, 能充分展示授课教师的教学风貌, 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求有字幕提示。
2.教学设计要求。教学设计反映教学思想、课程设计思路和教学特色。微课强调突出重点, 注重实效;教学目的明确, 教学思路清晰,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内容上要求严谨充实,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重点难点突出, 逻辑性强, 明了易懂;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及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教学方法与手段选择正确, 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能根据教学需求选用灵活适当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合理, 正确选择使用各种教学媒体, 教学辅助效果好。
3.教学课件要求。微课的教学课件要充分反映主要教学内容, 与教学视频合理搭配, 能起到促进教学效果的作用。同时包含与实验内容相关的辅助材料, 如实验发展过程、学科前沿、实验仪器改进方法、重点难点实验内容、实验注意事项等材料[2]。
(二) 微课讲授的要求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 讲授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 在微课教学中, 必须做到。
1.切入课题要迅速。由于微课教学时间短, 切入课题必须迅速。可以通过设置一个题目或问题引入课题;或从以前的基本内容引入课题;或从生活现象、实际问题引入课题;也可以开门见山直接进入课题。
2.讲授线索要清晰。在微课的讲授中, 始终做到只有一条主线。在这一条主线上突出重点内容, 着重进行主干知识的讲解与剖析, 讲授过程尽量做到精要讲授、巧妙启发、积极引导, 力争在有限时间内圆满完成该课题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3.教师语言要得体。在微课教学中, 由于学生活动的省略, 教师的讲解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的语言必须生动、富有感染力, 同时要做到描述准确、逻辑性强、简单明了。
4.课堂板书要简约。板书不宜太多, 也不宜太少, 要真正起到对内容要点提纲挈领的作用。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的讲解过程中, 可先将主要的实验原理或图示先板书在黑板上, 以节省时间。
5.课后小结要快捷。在微课的结尾, 一定要有小结, 用一两分钟的时间对一节课的教学进行归纳和总结, 使微课的课堂结构趋于完整。微课的小结, 不在于长而在于精, 在注重总结内容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科方法的总结[3]。
(三) 教师的角色要求
在大学物理探究型实验教学中, 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主导者, 教师需要进行角色的转变, 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答疑者。教师将自己平时需要讲的内容放置在微课视频中, 由学生自主选择观看, 实现了个性化的学习,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验课内, 教师对于学生实验方案的内容进行审阅, 判断其可行性, 如果学生的实验方案存在问题,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验方案, 提出各种问题, 帮助学生改进或完善实验方案。在实验过程中, 教师要随时巡查, 帮助学生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五、结语
我国的基础课程改革越来越重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探究性实验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和传统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使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很难得到有效的开展和实施,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本论文尝试将微课和探究性实验相结合, 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大学物理实验的兴趣, 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实验探究的过程中, 充分发挥了微课的特点。微课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学生可以灵活选择各自的学习内容和时间;主题突出、短小精悍、容量小, 资源结构“情境化”、学生使用方便、学习时间短。所以学生学起来也比较轻松, 增加了他们学习大学物理实验的兴趣, 促进学生主动地探究和学习;资源可以共享, 可以解决由于学校的实验器材和设备缺乏而无法让每位学生同能参与到探究性实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因此, 微课能够较好地让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得到延伸和扩展, 也能够让有限的实验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从而促进大学物理探究性实验的有效教学。
摘要:微课以“微视频”为核心, 包含与教学相配套的“微教案”、“微练习”、“微课件”、“微反思”及“微点评”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 从而形成一个半结构化、网页化、开放性、情境化的资源动态生成与交互教学应用环境[1]。微课能够较好地让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得到延伸和扩展, 也能够让有限的实验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从而促进探究性实验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微课,大学物理,探究性实验
参考文献
[1]胡铁生.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 2013, (4) .
[2]杨伟杰.翻转课堂:转变与挑战[J].教学与管理, 2013, (30) :93-95.
物理实探究课的教学 篇4
一、怎样实施科学探究教学
1探究的过程
科学探究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而创造力的核心是作者进行科学研究的思维程序来进行的,这种程序也就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程序步骤,在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包含以下要素:提出问题一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表格)—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讲课中可以根据具体的探究问题,对这7个要素进行组合、改变顺序、合理增减等等,切不可机械套用。
2探究的步骤
学生的科学探究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虽然在程度上不同,但探究的基本程序和所包含的要素是相同的。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沽——交流与合作。
(1)提出问题。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问题产生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新的物理情境与已有知识的冲突所在,从而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动因,是探究的起点,人们只有发现和提出了问题,才会积极认真地思考,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一环节要尽可能鼓励或启发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再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筛选出与学生必学的科学概念相联系,具有吸引力和探究性,能让学生跳一跳尝到果子的问题展开探究活动。有些教学内容,学生缺少同类知识基础和相关经验,不容易提出与教学内容贴切的问题,教师可直接提出问题。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要尽可能展示发现问题的思路,渗透发现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懂得问题是怎样被发现和提出的。
(2)猜想与假设。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的核心环节。它能使探究者明确探究方向,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探究。牛顿说:“没有大胆的推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因此,这一环节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想。但猜想与假设不是主观臆断,不是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它是根据一定的科学事实经过一系列思维推理得出的。然而,初中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常熟视无睹,很少认真观察和思考,因此在猜想与假设时缺乏必要的感性经验。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回忆与问题有关的事实,或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有关现象,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做出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是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一环,但有的教师却把这一环省去,让学生按照课本给出的实验“照方抓药”。这样做虽然省时省事,但也省掉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计划、设计能力的好机会,实在得不偿失。通常的做法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全班讨论或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不同,讨论中可能出现多种实验方案,这些方案只要合理有效,就应该肯定,让学生去做,不必也不应该要求学生设计的实验和书上给出的实验相同。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分组实验,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和测量出的数据。在分组实验时,小组成员要有明确分工,例如甲负责操作,乙负责记录,同时小组成员分工要转换。例如,第一次甲操作乙记录,第二次乙操作甲记录。不能少数人包办代替,多数人成为旁观者;
(5)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应让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求证上,不要忙于得出结论。而且也不能所有的探究活动只有证实,没有证伪。这样会误导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在头脑中形成不正确的科学形象。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把住猜想与假设这一关,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合理的猜想与假设,不能走过场,怕麻烦,只提出与科学结论完全相符的猜想。
(6)评估。学生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探究思路、探究方法、探究步骤、结果处理等,检查是否有错误和疏漏,从而对探究活动的可靠性进行评估。这一环节是科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但由于问题的结论已得出,这一环节常被学生忽视。另一方面,学生也常常不知怎样评估。教师应在强调评估的重要性的同时,教给学生评估的方法。
(7)交流与合作。各小组将自己的探究过程,收集到的证据和做出的结论向全班报告,听的小组学生对报告质疑,被质疑的小组学生进行答辩,最后通过全班讨论,对结论修改完善,取得共识。这一环节教师要做好组织工作,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上。学生得出的结论只要不违背科学即可,当学生的解释与科学结论有一定的出入时,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结论与科学结论相比较,发现自己的不足,加以改正。
二、在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应循序渐进,把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有机结合,探究的内容应由简单到复杂,探究的程序应由只包括部分要素的不完整探究逐步过渡到包括所有要素的完整探究。此外,教师的指导应由强逐渐减弱。
对初中物理微课的探究 篇5
近几年, 通讯技术与网络技术发展十分迅猛, 网络已经走入了千家万户, 很多的农村连接上了互联网, 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对网络的接受程度进一步加深。在这种情况下, “微课”逐渐被大众所熟知。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 教师都在努力学习利用微课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以初中物理学习为例, 微课是有一些与教学相关的视频组成, 它的主要内容可以是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材料, 也可以是教师设计的课件及教学设计、测试等。这些内容的设置目的就是让学生巩固知识, 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有了微课, 教师在教学过程就能够为学生创设一种主体明确的教学环境。纵观这几年的微课使用情况, 我们的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教学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因此, 微课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 它的发展状况也是很乐观的。
一、微课在物理教学中的特点和作用
由于微课的时间比较短, 因此有人将微课称为片段课, 也有人称为微课例。初中物理教学对于微课的利用通常采用视频的形式, 这样做的优点是能够缩短教学时间, 给学生留下更多时间和空间去吸收和消化知识。并且, 这种方法与学生的学习特点相符, 教师在设置微课时间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习习惯来确定。在日常教学中, 我们每节课的时间为45分钟, 由于微课的时间较短, 因此, 它所承载的教学内容与我们平常的课堂教学要少很多, 但是, 它的内容往往是我教学中的重点问题, 这样就能够让问题更加突出, 使学生轻松抓住重点, 直击教学难点, 这与教师的教学目的也是相符合的, 因为我们将微课运用到物理教学中就是想要以它的独特功能来展现教学的重难点, 使教学主题体现得更加明确、准确, 促使教学环节更加简化和流畅。微课中的内容能够为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提供很大的便利, 并且, 这种教学方式较为简单, 有很多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因此, 也有人将它称为微课堂。
微课视频涵盖了目前所有常见的视频格式, 如rmvb, mv, mp4等, 容量只有几十兆, 播放起来也非常流畅, 便于教师和学生观摩、学习, 并且它可以在多种移动电子设备上保存, 为移动学习提供了基础。在物理微课中, 教学内容的主题和重点的界定非常明确, 学生学起来一目了然, 没有太多的赘述与干扰, 它的指向性也是极为明确的, 能够为学生更好地解释疑难, 使知识点的传达更加轻松、顺畅。微课教学是将各个教学片断串联起来作为一条主线, 将素材和课件等教学中的必要元素作为教学资源。每个单元都有结合教学内容所设定的主题, 并围绕主题形成了囊括多种类型、有着鲜明的特点、组织结构非常严谨的资源, 这些资源主题让学生的学习环境更加真实, 教学效率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二、有效利用微课进行教学实践的措施
(一) 对教学内容进行完善和规划, 为学生创设物理学习的良好平台
为了让初中物理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实施微课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结合本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一个关于微课教学的完整规划。当教师确定了具体的方案时, 就要利用一系列的约定条款来对规划进行约束,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微课体系, 让物理教学的利用率得到有效提高, 避免无序开发对教学资源带来的破坏。
教师对微课的规划要将新课程对初中物理教学的要求考虑到其中,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可用因素, 对教材进行准确把握, 学会有效地利用教材。笔者认为, 在确立知识体系时, 教材的编写人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情况, 为教师的教学安排提供方便, 大力支持教师对于教材的开发, 让微课成为学生学习物理的良好平台, 促进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 开发微课教学, 增加微课的交流与应用
在微课教学中, 我们要从细微处入手, 抓住微课的特性, 从一些简单易见的事情为出发, 让学生的知识学习与他们的生活相差不远, 更容易接受。初中阶段是学生物理学习的启蒙阶段, 在这个阶段, 我们应该把教学的重心放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培养他们的物理学习能力上, 这样才能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物理学习基础, 使学生能够利用物理的思维去看待世界, 利用物理的思路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学生物理思维的培养, 并对我们的微课教学进行开发, 让微课教学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微课的交流应用中, 我们应该结合物理教学实验和教学内容, 将物理知识融入微课, 通过评价、展播等方式进行交流和共享, 并定期组织教师对微课资源库进行学习和观摩, 反思自己的教学, 推动初中物理区域网和本研究区的教学实践模式, 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保障学生的学习成果。微课的开发工作非常复杂, 建设模式同城面向老师本人以及项目开发单位结构, 所以, 在区域性资源建设中, 我们必须努力做好培训与宣传工作。
初中物理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 经常会通过试验的方法来验证或得出结论, 即知识点。实验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其中的规律, 进而加深对结论的记忆。因此, 在物理微课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除了应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足够的支持和保障外, 还要注意对他们的思考习惯以及探索、创新意识方面的培养, 增强他们在学习上的主动性, 进而无形中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使得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提高。
充分发挥物理习题课的探究作用 篇6
探究课教学既包括实验探究, 也包括理论探究, 其形式多样, 其中习题课就是培养学生理论探究能力的很好形式, 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曾做过这样的论述:“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 研究者, 探索者, 而在中学生的精神世界里, 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 如果不给他提供食物, 这种需求就会萎谢, 而对知识的兴趣也就会随之熄灭。”所以我们在习题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营造一种探究氛围, 使它带上一定的研究色彩, 把一道习题看作一个“科学问题”来探究解决, 哪怕会诱发新的问题, 这样将会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规律, 提高思维品质, 激发学习兴趣。下面就以一道竞赛题来看一看如何发挥习题课的探究作用。
题目:如图1所示, A为一弹性小球, B为某种材料制成的均匀刚性球壳。假设A与B的碰撞是完全弹性碰撞及与桌面的碰撞是完全非弹性碰撞。已知球壳B的质量为m, 内半径为a, 放在水平的无弹性桌面上, 小球A的质量也为m, 弹性轻绳被拉长时相当于倔强系数为k的弹簧, 且
该题要求学生根据已给的条件, 详细分析物体运动过程, 选择物理模型, 探索并提出问题, 概括研究方向, 定量分析讨论并作出各种可能的判断, 培养学生连续深入完整地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现设计的探究程序如下:
探究1:小球A释放后, 向上运动过程中, 能否和B相碰?
假设A、B相碰, 设小球到达球壳内最高点的速度为v0,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有:
探究2:A、B相碰后, 二者各自做上述运动, 绳子何时绷直, 绷直时A、B的位置如何?
B竖直上抛, A自由下落, 该过程持续时间为t, 刚绷直时位移分别为sB和sA, 则有
探究3:球壳与桌面发生完全非弹性碰撞后静止于桌面。而球以
以球壳中心为原点, 竖直向下为正方向建立x轴, 如图2所示。当A球的坐标为x时, 作用于球A的合力为F=mg-kx=- (kx-mg) , A的平衡位置x0由F=0求得
探究4:设A向下运动能到达的最低点距离圆心O的距离为x0,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可知:
探究5:小球由圆心向上运动能否与B相碰?
设小球向上运动到最高点所用时间为t2则
, 定量分析, 其中含有类比猜想、分析论证等科学思维方法, 试题几乎涉及了力学中的全部重要规律, 有效地发挥了习题的探究作用, 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
科学探究既是一种学习方法, 也是一项物理学习的任务, 所以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习题课的探究作用来为一些物理规律的理论探究打下积极的铺垫, 从而使学生更有效地建构物理知识, 认知物理规律。例如, 在上匀速圆周运动的应用习题课时, 有关拱形桥的习题, 我们可以进一步这样探究:地球可以看作一个巨大的球体, 桥面半径就是地球半径地, 地面上有一辆汽车由南向北行驶, 由圆周运动知识可知, 当速度达到多少时地面对车的支持力为零?这时人对座椅的压力为多少?人有何感觉?研究这个问题使学生兴趣盎然, 同时, 也为后面认识天体运动打下基础。再如, 在上牛顿定律综合运用的习题课时, 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探究力、位移和速度变化的关系来为认识动能定理做基础, 通过对动能定理习题的探究来为认识机械能守恒定律服务。通过探究磁场对电流的作用来形成学生对洛伦兹力的认识等等。这些都可以通过习题探究来完成, 采用这种方法固然拉长了建构物理规律的时间, 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这样做能启迪心智, 锤炼思维, 提高科学素质, 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将会更加的深刻, 运用也能灵活自如。
物理实探究课的教学 篇7
一、大胆创新, 变“传统固定方式”为“活泼多变方式”, 激 活复习课堂。
教师在上复习课时, 总习惯于按教材的顺序, 把本章的概念、规率、公式进行梳理复习, 然后进行相应练习, 达到巩固的目的, 把复习课上成了“堆积式”的新授课, 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少, 复习效率极低。所有环节都在学生的意料中, 毫无新意, 容易扼杀学生的兴趣。因此要激活课堂, 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不拘一格, 充分了解中学生的爱好和兴趣, 认真研究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采用活泼多变的课堂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的兴趣, 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例如:在《压强》的复习教学中, 通过调查了解, 中学生普遍爱玩闯关游戏, 根据他们的兴趣, 我将这节课的知识梳理过程, 设计成闯关游戏, 把几个重要的知识要点分布在三个闯关游戏里。
第一关:精灵王国的出口
在精灵王国参观访问了多天, 同学们想去邻近的森林王国, 由蓝精灵带到出口处, 即游乐园的滑梯。蓝精灵说:“坐在滑梯上并正确回答问题的同学就可以出去, 回答不上的同学继续留在精灵国学习。”已知滑梯的表面积是3m2 , 一个中学生的体重是600N, 他在滑滑梯的过程中对滑梯的压强是多少?为什么?
第二关:智闯沼泽
学生填写:自己的质量 (_____千克)
1.提供穿越工具 :宽底鞋 (质量为0.45千克/只 , 底面积为 0.045㎡/只) ;木板鞋 (质量为1千克/只, 底面积为0.5m2 /只) 。
2.深入沼泽 (地面能承受的最大压强为3000帕) 。
你应该选用哪种装备才能安全通过沼泽地进行梦幻之旅?
经过了这两关, 所有学生都已经将本章的概念、规律、公式, 自主地复习了一遍。实践证明, 学生对这样的复习模式感到新鲜, 也很感兴趣, 参与度高。
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课标精神要求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使他们能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 教师要摆正自己在复习教学中的位置, 真心诚意地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 恰当地发挥主导作用, 从而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启发、点拨。要大力提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少一些讲解、分析, 多一些引导、点拨、激励, 彻底改变那种牵着学生走的状况。课堂上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 多一点活动余地, 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 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 想方设法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例如在《压强》复习课中, 我摒弃了传统的提问式的知识梳理过程, 而是让学生主动回顾所学的知识还记得多少, 并让学生自己勇闯关 (第一点中提到的) , 这些都是学生自己体验, 老师只起主导作用, 给足学生自我展示空间, 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激活课堂。
三、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 做到以人为本。
《新课程标准》要求依据学生实际。所谓学生实际, 就是对学生的认知和能力要了解, 对学生的求知心理特点要掌握。既要研究学生的群体, 又要研究学生的个体, 尤其对基础好的和基础差的学生要有不同的目标要求, 要因材施教, 使他们各有所得。要有计划地将课堂复习目标重点定位在认知、能力、情感的某一方面, 从而保证学生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例如在《压强》复习课中, 知识梳理过程中的三个闯关游戏 (见前面的第一点) 就是递进式的, 其中第一关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第二关则是针对中等以上的学生。所有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 特别是在第二关中, 平时基础较差的学生都会提出不错的办法。又如在自主广场中:
1.一 位同学在结冰的湖面上行走时 , 突然发现脚下的冰 即将破裂, 他应采取的措施是 ()
A.站着不动B.赶快跑向岸
C.立着改成单脚站立D.就地趴伏在冰面上慢慢向岸边挪动
2.某公路路面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强为8×105 Pa.现有一辆卡车自重2t, 有6个轮子, 每个轮子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是200cm2 , 当这辆卡车装载10t货物在该公路上行驶时, 请通过计算说明它是否会对公路路面产生危害。 (g取10N/kg)
3.在海滩案发现场留下了罪犯清晰的站立脚印 , 公安人员立即用蜡浇铸了如图所示的鞋模。蜡鞋模的平均厚度为3cm, 质量为657g, 又经过测试, 达到同样脚印的压强为1.5×104 Pa, 罪犯的体重为多少? (ρ 蜡 =0.9×103 kg/m3 )
第1题面向学习程度中偏下的同学, 第2题面向中等程度的同学, 第3题主要是针对学习程度中上的同学, 这样使得三个层次的同学都有所得。
四、创新学生评价体系, 采用发展性评价。
《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新的评价观念指导下, 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 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教师的不断进步。”新的评价体系要求教师随时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 并根据一定的标准, 就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 以有利于学生成长, 也就是说要采用发展性评价。
例如在课堂上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 在复习过程中对学生学习作出即时有效的评价, 有利于激励学生成长。但是, 这种即时评价往往是零星的, 评价结果很难记录。星级卡制度能对即时评价的结果进行激励性的累积。星级卡的操作方法 是: 凡是在各项物理复习活动中表现优秀的或进步很快的学生, 都可以得到一面红旗 (印在表上) 。得到十个红旗以后, 可以领取一张“初级星级卡”, 得到五张“初级星级卡”后可以换一张“中级星级卡”, 三张“中级星级卡”可以换一张“高级星级卡”, 根据奖卡张数, 每学期评比一次。星级卡激励评价的内容涉及学生学习态度、情感、 价值观等在评价时难以操作的领域, 有利于对学生素养和能力的全面评价, 这种评价可随机地用于物理复习课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化工实训课的教学体会和改进措施 篇8
关键词:化工原理,实训,教学体会,改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体现了教育改革尤其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发展的需要, 同时也是地方本科高校自身生存发展壮大的需要。作为一所定位于地方性应用型的本科院校, 其社会功能就是面向地方经济建设, 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优秀本科毕业人才, 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化工原理实训是化工原理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教学让学生验证理论知识、掌握课程基本概念与原理、树立工程思想[1]。通过实训过程中加强化工原理的主要原理综合运用, 学习如何解决生产实践中具体的问题, 从而巩固和深化所学的专业知识[2]。在教学活动过程中, 我们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 通过深入浅出地讲解和现场真枪实弹的动手操作, 使原本晦涩高深的理论易于理解和掌握。
1 化工实训教学过程中典型问题
相比理论课, 学生对化工实训课程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认为实训不过是重做一遍专业实验, 再加上实训设备和工厂实际相差太大, 操作和调试技能等工作以后再学习也不晚。尤其是部分学生认为在考研中几乎不体现这方面的试题, 所以不重视, 也没有学习兴趣, 没有兴趣意味着学生只是被动地去死记硬背, 机械的操作, 没有主动思考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化工原理这门课本身就涉及很多人名定律和经验公式。如果在实训预习过程中把这些公式干巴巴地列出来, 显得枯燥乏味, 死气沉沉。同样, 对于整个实训项目而言, 操作步骤和调节都比较多, 大多数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机械地记忆。例如, 在管路拆装操作中, 学生只是盲目拿着工具进行拆卸, 却没有注意到拆装过程中的拆装顺序, 明白各种工具的使用, 特别是对阀门、仪表的正确安装方式, 那么就失去了实训的意义;还比如在传热操作单元项目中, 为完成实训任务, 学生仅仅按照实训方案去调节流量和开关阀门, 却没有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调节, 如果调节后仍然不能满足温度条件, 还有什么应对措施等问题。
同时, 还存在一些客观原因造成实训课程一些不足的地方。由于实训中心成立较晚, 场地有限, 目前每个实训项目只有1套设备, 加上化工实训分组通常采取5人/组, 就给了一些同学偷懒的机会, 只是旁观而不主动参与操作, 整个实训过程就记录实验数据, 因此这部分学生就没有得到实训锻炼。
最后, 由于考核成绩不能体现实训真实水平, 也是对教学效果产生不良的影响。一般来说, 实训考核成绩权重包括学生实训出勤10%、实训操作情况20%、实训报告70%。由于每组学生人数多, 实训教师难以全面客观的评定每个学生的操作情况, 而占成绩主要权重的实验报告也很难杜绝抄袭现象, 这样就无法区分学生的实训真实水平[3]。
2 化工原理实训课的教学体会和改进措施
针对实训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我们对化工原理实训课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视实验预习、改进考核方法、健全多层次开放式的实训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究。
2.1 激发主动学习兴趣
化工原理理论课公式多, 学习枯燥, 那么, 在实训过程中, 就要用讲授过的知识解释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和生产实例, 这样就能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 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 在传热项目中, 通过安置在不同地方的换热器的对比, 不仅介绍了板式、套管式等换热器类型, 而且说明了单层、多层圆筒壁的热传导, 引入了强化传热和削弱传热的概念, 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避免了枯燥无味的说教。
另外, 通过一些演示实验教学、仿真实验手段, 将实验操作录像、多媒体课件、网络精品课程等电化教育技术也引入实训教学过程, 利用多媒体较好的交互能力, 增加实训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些手段中开设仿真实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实训设备套数不足的客观条件, 同时计算机交互技术的体验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模拟了实训过程, 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2.2 强调实训预习环节
首先,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 通过仿真实验让学生对实训内容再演练一遍, 不仅对实训步骤清楚了, 而且实训中可能出现的结果、各种数据处理也有一定准备。此外, 增加现场预习的环节, 在实训现场由指定的学生组长叙述实训目的、步骤、原理、实训操作注意事项、如何获得实验数据、如何处理数据并完成实验报告等。要求过程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内容言简意赅。同时把讲解成绩计入实验成绩。讲解完成后, 教师随机提问组员。这样让每个受训的学生都清楚要做什么, 怎么去做, 达到怎样的目的等。通过强化实训预习, 强化了学生对实验操作过程和步骤的掌握, 对现场实训导教学效果提升有很大帮助。
2.3 完善实训考核方法
实训教学的考核重在评价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强调理论知识在实际问题上的应用。因此要侧重实验操作是否合理、规范, 实验结果是否正确和合理, 实验技能是否熟练等过程操作分, 包括学生在仿真实验、现场预习环节的表现、整个实训过程中整体的动手能力和综合专业素质的表现, 此项成绩提高到总成绩40%。原有实验报告的分值由70%调整到50%, 并且增加了新的考察内容, 采用多种形式对期末成绩进行考核, 例如学生实验设计方案、实训心得报告、设备故障及维修报告等手段, 从而避免学生相互抄袭的可能性。加上原有考勤分 (包括出勤、卫生、现场实训纪律) 10%, 共同组成新的考核方法的成绩构成。
2.4 健全多层次开放式的实训教学体系
为了弥补实训设备的不足, 提高实训中心利用率, 化工原理实训中心可以时间上和内容上适当开放。在时间开放方面采用预约实验方式, 将实训项目题目、完成实训的基本人数及进行实训的时间对学生公布,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安排预约实验。另一方面, 还可以面向高年级学生开放实训中心, 将大学生自主选题和开放实验相结合, 指导学生从教学实验室逐步走向科研课题组。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科技活动, 通过开放式、设计性实验、科技训练和毕业论文设计相结合, 使得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逐步提高。
3 结语
通过对化工实训课程的教学经验的反思, 针对该课程的特点, 感到不仅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采用现场预习与仿真实验相结合的预习过程、注重动手能力培养和独立思考的实验过程、完善考核的成绩评价体系、建立多层次开放式的实训教学体系,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及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夏清, 陈常贵, 等.化工原理[M].上册,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5, 5-7.
[2]贾绍义, 夏清, 吴松海, 等.工程案例教学法在化工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化工高等教育, 2010, 113 (3) :78-96.
【物理实探究课的教学】推荐阅读:
高中物理教学探究08-09
物理实验探究性教学11-11
初中物理教学探究12-21
高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08-16
物理概念探究教学论文10-14
探究式物理教学06-03
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12-16
探究式教学物理教学12-21
大学物理探究式教学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