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物理教学

2024-06-03

探究式物理教学(精选12篇)

探究式物理教学 篇1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教师指导学生, 运用探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一种新型的学习实践活动。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相比, 利用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活动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另一方面, 可以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一定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由此可以看出, 探究式教学更加符合新课改的理念, 更加契合素质教育的思想。物理学科是高中阶段一门必修课程, 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学目标除了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外, 还要培养学生一定的探索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这一系列的要求刚好与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优势相契合。因此, 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有效的探究式教学, 对于物理教学素质化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那么, 高中物理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实施有效的探究式教学呢?

一、营造有效的探究氛围

受到传统教育教学思想的影响, 教师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而片面强调自身的教学主导地位。在物理课堂上, 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往往都由教师个人决定, 而学生所扮演的大多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角色。在这种严肃的课堂氛围下,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思维能力等都受到了相当大的限制, 很难得到有效发挥。为此, 要想实施有效的探究式教学, 首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教师要为学生努力营造平等、自由的教学氛围, 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畅所欲言, 即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出现错误, 教师也要用宽容的态度加以对待, 并且帮助学生从错误中吸取经验。另外, 在探究式教学中, 讨论环节是其中一个主要的环节, 而学生自由讨论的环节是考验教师教学组织和调控能力的环节, 如何讨论、讨论什么, 这些问题教师在进行备课的过程中都要充分考虑到。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 一方面要精心设计所讨论的具体问题, 在高中阶段, 由于知识和能力的限制, 所讨论的问题范围越小, 内容越细化越好, 这样, 才能够有效避免学生的讨论活动浮于表面。另一方面, 教师要对于讨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预判, 并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想好相应的对策, 这样, 才能够使得学生的课堂讨论有条不紊地推进, 使得讨论活动更有价值, 更有利于探究能力的提升。

二、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问题是探究的源头, 我们在开展探究活动之前, 一定要注意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使得学生在问题情境的感染下自然地进入到问题的思考和探究之中。在物理课堂上, 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灵活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 包括利用旧知识创设问题情境、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利用演示小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等等。例如, 我在引入“摩擦力”的概念时, 就利用一个简单的小实验开启了课堂探究活动:我拿出一瓶纯净水, 请一位同学上来把瓶盖拧开, 结果, 这个同学不费吹灰之力就把瓶盖拧开了。接着,

三、教师要进行积极的引导

与单纯的讲授式教学相比, 探究式教学更强调探究思考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相较于讲授式教学, 其花费的时间必然较长, 而课堂教学毕竟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时间, 很多教师为了节约课堂教学时间, 给予学生的探究时间往往不够充分, 很多问题的探究往往都是停留在表面阶段, 或者是处于探而不究的局面, 而这样的探究式教学基本上不具备实际价值。为了避免产生这个问题, 教师就要注意把握自己在探究式教学中的角色。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 既不能管得过多, 又不能完全不管, 而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引导。例如, 在“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时, 如果没有教师的适当引导, 则学生很难猜测到弹簧的劲度系数, 这样, 必然会影响探究活动的有效进行。

四、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大胆创新

相较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具有的一个最突出的优势就是能够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出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对于既定的学习内容、实验方案等进行积极的改进。例如, 在讲到“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这部分内容时, 我们主要的探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平抛运动是沿着水平方向匀速运动和沿着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这两个运动的合运动下产生的。学生通过观察平抛运动的轨迹可以猜想到平抛运动中竖直方向的变化规律与自由落体运动的变化规律存在一致性的可能, 然而, 教材中的实验如果仅仅凭借肉眼观察, 则不能准确地说明两个小球同时落地。这时, 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能否对教材中的实验方案进行改进。通过一段时间的讨论探究, 有的学生想到了, 是否可以尝试利用耳朵听的方式判断两个小球是否同时落地。我们根据这个建议在地板上铺上一块钢板, 然后让学生保持安静, 用耳朵判断, 结果最终取得的实验效果比起教材中的实验效果更加理想。

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其具有诸多优势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不能把探究式教学作为唯一的教学方式, 毕竟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可以更加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理论性知识, 可以为更好地开展探究式教学打好基础。因此, 我们要把探究式教学和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 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挥探究式教学的优势, 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有利的条件。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 探究式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 探究式教学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 总结了开展探究式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李义华.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思考[J].学周刊, 2012, (12) .

[2]杨山录.物理课堂中的探究性教学刍议[J].中学教学参考, 2009, (02) .[3]闫粉娥.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认识与反思[J].中学物理, 2011, (01) .

探究式物理教学 篇2

1.

依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

进行探究式教学,应在不偏离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提出具有发散性的问题,使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多方面思考,但应确保所有方面都与教学内容相关.

这是探究式教学的一大难点.

如在测量小滑轮的机械效率实验中,题目虽定为测量机械效率,但在实际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组装实验用具,学生自主选择小细绳的长度,同时可以锻炼和复习使用刻度尺的能力,在测量小滑轮重力的同时可以锻炼和复习使用弹簧重力计的能力等,诸如此类可以使同学在对一个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对之前的内容进行复习.

2.

根据学生兴趣提出问题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对教学的发展尤为重要,探究式教学问题的提出必须围绕学生的兴趣展开,学生的兴趣是探究式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在探究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

初中生虽说已脱离小学无知懵懂的阶段,但还是对物理方面的了解不多,许多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都会使学生产生好奇心.

如测量斜面摩擦系数的实验中可以将小木块换成学生感兴趣的小车,在探究光学的折射原理时使用学生爱喝的.饮料代替普通白开水,学生会对这个实验更加感兴趣,积极地想参与到实验当中教师此时可以将实验的主导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主完成实验,教师进行指导补充.

二、探究策略

1.

思考式探究

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思考式探究是基础,只有有了足够的思考,学生才可能开展完善的实验探究.

倡导多方面、全方位的思考过程也应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同时,在实验前先给予学生思考过程,可能会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借此可提升学生的兴趣.

如在声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思考声音究竟是什么属性,声音通过什么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内的传播速度是否不同,学生在思考过后会产生许多不同的答案.

此时,教师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答案的理由并在实际生活中找出具体的例子,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记录和收集,让学生开始进行试验对声学进行探究.

2.

实验式探究

实验式探究是思考式探究的具体应用,是对思考式探究的延伸和发展.

在对探究问题进行思考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验式探究,实验式探究更侧重于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这对学生未来的生活能力及工作能力都有一定影响.

如在测量电阻的阻值实验中,教师把学生带入实验室,设定一个具体的实验题目,对学生进行分组.

让学生自己动手组装电路,学习使用电流表、电压表,按规定进行读数,记录电压表、电流表读数结果并计算电阻阻值.

在读数产生巨大差异的时候,学生应学会进行误差分析并及时纠正错误减少误差.

3.

小组合作式探究

所谓小组合作式探究就是在以小组为单位的基础上,以初中生的相互合作和共同进步为基本目的,所进行的具有自主意识和合作意识的探究式学习.

由于初中生的兴趣爱好知识技能等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引导他们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时,能够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切磋和交流.

在对“浮力”一节进行学习时,教师就可以旧塑料瓶、空玻璃瓶等为道具,鼓励各组成员展开积极地讨论,同时引导他们自己设计实验探讨浮力大小和深度、所排开水量的关系等,这样在保证教学开放性的基础上,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参与程度,更好地发挥了小组的作用.

同时,在对电动机的相关知识学习时,教师也可组织小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地对生活中的电动机设备进行研究,提高他们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4.

教师与学生的配合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应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说的话应多于教师说的话,学生做的事应多于教师做的事,学生的思考应多于教师的思考.

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基本素养,构建一个系统的物理学习体系,为今后的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在课堂仅起到引导作用,甚至学生的一些小错误都不必指出,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改正印象会更加深刻.

如在使用刻度尺进行测量的实验中,教师在教给学生基本的测量方法后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在这期间,学生可能会出现许多问题并产生错误,比如没有从0刻度开始读数,但教师只需说学生做错了让学生自己找的错误的地方,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必须从0刻度开始读数”的记忆.

三、结束语

初中阶段,学生物理处于启蒙时期,此时最重要的是最大化地使学生产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在探究过程中使学生产生学习物理的乐趣.

这对学生将来的物理学习都有很大意义.

而探究式教学方法不仅能做到对学生物理学习的启蒙,更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应被广大师生认可与应用.

中学物理探究式教学策略探究 篇3

关键词: 中学物理    探究式教学    教学策略

在中学物理课程教学中有效开展科学探究学习,需要教师正确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实施科学探究式教学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增强适应现代生活能力,发挥学科优势,把科学探究能力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从而使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成为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物理教师应当努力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更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及科学精神的培养。

一、营造有利探究的情境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运用生活实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结合本校和本地的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发挥社区优势,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大自然,领会物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发现、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教学电能以后,我们带领学生参观电厂,了解水力发电的原理、电能的输送原理等。还可围绕“电”开展一系列的调查活动,如电能浪费的调查、节能措施的调查与改进、农村电网电能损失的原因及电网改造的调查、用电的安全隐患及预防措施等。

2.通过实验、实验问题,创设手脑并用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实验心理学认为,创设实验情境与实验教学效果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其本质在于视觉形象与特定意义的结合,从而有效引起学生的视觉追求,思维激活,记忆强化。物理实验事例表明,只有当学生为教师设计的实验情境所感染,或者思维进入预设情境之中时,实验才能取得预期效果。例如在欧姆定律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在掌握电流强度、电压和电阻三个物理概念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改变电流的大小,分别研究电流与电压、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由实验数据得出欧姆定律,并在应用中加以巩固和深化,没有实验进行学习是很抽象的,若通过仪器的数据变化进行分析,就容易理解。物理实验是引导探究性教学取得成功不可缺少的“桥梁”和“中介”。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物理仪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实验探究。同时,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发问的时间和批判的时间。

二、探究式教学的目的

探究式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利用特定的教学条件,不断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使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完善。在探究性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思考,纠正学生错误的探究方向,使学生能够明确问题的探究方向和探究目的,不断提高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起指导作用。因此,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能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三、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的方法是物理学学习的基本方法。一个物理实验就是一个完整的物理情景,让学生亲眼看一些物理现象,亲手做一些物理实验,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亲身体验与理论学习相对照、验证,加深理解,以形成正确的物理情景。如在学习电场、电场线的内容时,为加深学生对各种电场线的分布的印象,电场线可以采用几种方法进行模拟:用自制的验电羽(绝缘支架上固定金属小球,存小球上粘贴多根细棉线或小纸条)接感应起电机,使验电羽带电,小球上棉线由于受库仑斥力的作用而排斥开,其形状似点电荷的电场线的分布,若用两个验电羽彼此靠近,使它们带同种或异种电荷,则可清晰模拟同种或异种点电荷形成的电场线的分布;还可以采用花生油与碎大米的混合物作为电介质,放入装有电极的平底玻璃容器中,使电极带电,同样可模拟演示各种电场线的分布情况。经过这样的演示,电场分布模型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同时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思想和精神。

四、中学物理教师引导学生做探究式习题,拓宽其知识面

近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教育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逐步提高,探究性试题的数理也多起来,样式也很活,但万变不离其宗,这类题考察的根本目的还是对学生所学过的知识进行领悟。所以,笔者在教学中不时地渗透一些探究式习题,让学生能够时刻感受到物理学科的动向,不时地体验物理学者的喜与忧,体验成功的喜悦。这些试题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注重生活实际,培养探究能力

新课标中介绍的很多事例,都是将探究的焦点引导到生活中的。例如:“比較材料的保温性能”、“电冰箱中的物态变化”、“自制指南针”等,都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很近。教学之余,我们应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多让学生利用生活经历探究新知识、实践新知识。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科学是如何经过无数次试验性实验慢慢累积形成的,让学生明白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从而提高学生利用实验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和能力。

总之,中学物理探究式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通过探究式的物理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付东颖.中学物理探究式教学策略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2]王舜卿.浅谈中学物理探究式教学[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1):121-122.

探究式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应用 篇4

一、提高认识, 理解探究式教学的涵义

探究式教学, 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具体而言, 它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 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 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 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 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等尝试活动, 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可以真正进行探究性学习, 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这种教学方式培养的学生才能面对新的挑战, 参与社会竞争, 不断地进行学习, 成为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二、促进发展, 选用探究式教学的方法

探究式教学方式被认为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想选择, 是因为探究式教学方式符合新课改的需要, 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束缚学生手脚的局面, 遵循了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 给学生以最大的发展空间;同时探究式教学能根据教材提供的基本知识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来考虑.通过探究式教学, 减少了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时间, 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发挥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为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讲究实效, 运用探究式教学的实践

探究式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 个人认为探究式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下列环节: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1. 提出问题是整个探究的基础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 就不会有探究问题的存在, 探究式教学就进行不下去.为了让学生能提出问题, 我们就要合理地创设物理情境, 让学生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提出有关物理问题,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例如, 引出“摩擦力”概念的: (1) 设计了多媒体情景:播放了一段人和马驹在冰面上滑倒的录像; (2) 在拧紧的瓶盖上涂上润滑油, 请一位班上力气较大的学生来拧 (学生不容易拧开) .然后就这两个实例进行讨论, 从实例中学生很容易发现问题并提出:“为什么人在冰面上易滑倒?”“为什么涂上润滑油的瓶盖不容易打开?”这样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的好奇心, 学生感兴趣后学习效果也就显而易见了.

2. 科学猜想是探究的必要环节

猜想并不是无目的、无根据地瞎猜, 必须进行科学的猜想.有些内容学生比较熟悉就很容易进行猜想, 有些内容由于学生的知识有限, 就需要教师合理启发,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问题的原因提出大胆的猜想.

3. 合理实验是探究的根本

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的过程, 一方面要体现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 另一方面要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 带着问题去研究.制定计划要具体到进行实验所需的器材、步骤以及相应的记录表格等.学生设计的计划能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认可, 就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设计实验是一个创造过程, 是探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直接影响到探究的结果.让学生大胆地去设计实验, 教师加以巧妙的引导.

4. 分析论证是探究结果的关键

只有对实验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论证才能获取知识, 揭示科学规律.这一过程是从动手实践上升到建立理论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各科教学的重要任务, 探究式教学方式是完成这一重要任务的最好的形式, 有问题才会思考, 自己实验或观察演示实验才会积累素材, 才会判断并进一步推理, 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

5. 交流合作是探究成功的保障

交流与合作贯穿在整个探究式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中, 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同时还要重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让学生在交流合作的活动中学到知识, 学会合作.

实践证明, 探究式教学是受学生欢迎的.采用探究式教学, 课堂的学习气氛活跃起来,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了.探究式教学不仅培养他们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的能力, 也培养了他们合作的精神.

参考文献

[1]邱守雄.物理探究教学必须着重把握九个“要”——探究教学实践体会[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4 (12) .

[2]邱守雄.论高中物理探究式学习的实施策略[J].湖南中学物理, 2009 (6) .

[3]董素静.科学探究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教育学刊, 2010 (4) .

物理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篇5

摘要:探究式教学法将教师单向传递信息的模式转变成师生间、生生间思维互动交流的新型关系。本文主要分析了探究式教学的特征,并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系统的说明。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法;策略

早在20 世纪初,着名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杜威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注重中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方法。可以说这种具有探究思想的教学方法为施瓦布提出探究式教学理论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施瓦布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建立在他的学科结构观上, 他认为学科的结构处于不断的变化中,教学不能将科学知识视为绝对的真理传授给学生,它只能作为有证据的结论;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内容应该体现学科特有的探究方法。这种探究方法促使人们思考现行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方法, 并设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体验科学探索过程的机会。

显而易见,探究式教学有别于传统的“言谈”式的课堂教学。它要求师生共同参与,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以及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 主动地获取知识, 应用知识并解决问题。探究式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方式, 同时也是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其本质就是一种模拟的科学研究活动。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究其本质,探究式教学就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在实施探究教学的环节中能体现其自身的一些特征。具体如下:

1.1 问题性

任何探究均源于问题, 如何提出科学的问题至关重要。在探究式教学初始阶段,问题可以由教师精心设计,它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不能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难易适中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样才能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 求知的欲望。

1.2 开放性

探究式教学所探究的内容非常广泛,它可以来源于教材上的知识, 或自然中的各种现象;还可以是物理学科内的问题, 或多学科的交叉和综合。探究的环境可以是课堂内或课堂外。探究涉及的范围可大可小,内容可深可浅。

1.3 综合性

在探究教学活动中, 探讨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综合的, 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多方面和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因此, 实施探究教学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应该从多方面提高自身能力,从而在探究教学过程中能够起到点拨的作用。

1.4 重过程、重体验。

探究式教学实质上是一种模拟的科学研究活动,强调探究过程并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 培养思维能力,领会科学研究方法, 达到提高科学素养的目的。可见, 探究式教学对学生的学习与体验过程相当重视。

此外,探究式教学还具有社会性、实践性和自主性等特点。探究式教学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强调活动体验,且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实践性。探究式教学的应用

2.1 教学设计的思路

2.1.1 以实验为手段, 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探究因素

物理实验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比如,在讲授欧姆定律时,最初学生对于电流、电压和电阻三者之间的关系含糊不清。因此,选择从三个物理量的测量仪器入手, 进行电路设计,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测量的方法来确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2.1.2 以学生为主体, 在探究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 学会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与收集资料信息能力的培养。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探究思路,只在学生出现思路障碍时给予点拨。

2.1.3 以方法为主线,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和培养科学态度。科学方法是人们在科学认识和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方法论,渗透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此外, 在科学教育中还应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2.1.4 以情感为动力, 在探究过程中注重情感教育

情感包含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以及内心体验等。因此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有利于激发主动学习意向与主体性的发挥。

2.2 教学过程设计

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提出问题v 查阅资料v 提出假设v 实验证明v 得出结论。下面以“楞次定律”为例讨论探究性学习的应用。

对于“楞次定律”的教学, 传统的教学设计通常为:首先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楞次定律。学生主要是通过观察现象加深对楞次定律的理解。在了解楞次定律后,通常以讲解例题、课堂训练以及课后练习来巩固所学。这样学生虽能应用楞次定律来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但从能力发展角度看,学生只能算学会,不能算会学。然而探究式教学的课堂设计:首先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讨论、猜想,通过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楞次定律,其后才是课堂讲练。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楞次定律。其主要教学设计如下:

2.2.1 创没情景,指出问题

让学生回顾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及右手定则,然后给出两种典型情况, 让学生分析其中有无感应电流,有则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情景1 :金属棒在裸露的金属框架上作切割磁感线的运动。

情景2 :闭合圆形线圈静止,磁场增强时。

情景1 中导线切割磁感线,对此情景学生用右于定则很容易给出答案,但就情景2 中因没有导线运动而只有磁感应强度变化的问题就很难应用右手定则了。

指出问题:能否寻找一个更普遍的规律来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呢?

2.2.2 科学猜想,发散思维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感应电流方向究竟由哪些因素决定呢?”。在此环节中,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当提示,最终根据学生猜想,总结出:因电磁感应现象是由磁通量变化引起的,所以猜测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通量如何变化有关。

2.2.3 设疑集思,设计实验

根据猜想, 列出思考题: ①感应电流方向与磁通量的大小变化有关。怎样研究?②列出所用器材和具体步骤;需观察的内容、需记录些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2.2.4 分组实验,探索研究

根据实验设计, 进行实验。用导线、灵敏电流计、线圈和电键组成闭合回路,分别用磁铁的北极和南极移近并插入线圈、从线圈中拔出并离开线圈,观察指针的偏转情况。在学生拟定方案及实施时,教师检查学生设计是否合理,仪器使用是否得当,数据记录是否正确,并能给予适当辅导。2.2.5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 列表比较分析,根据数据归纳结论。可以以实验组为单位, 推荐代表发言。在学生总结过程中, 一些关键点需教师给予引导。在各个组得出结论后, 教师修正学生结论,最终得出楞次定律的内容。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这些数据进行比较、概括,进行思维加工,自己总结得出结论。

2.2.6实验验证

教师要求学生设计实验, 验证楞次定律。实验时注意观察闭合电键、移动滑动变阻器触头及断开电键时,大口径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用楞次定律判断的结果是否符合。在这一环节中,注意引导学生归纳用楞次定律研究感应电流方向的一般步骤:一是判定原磁场的方向;二是判定原磁场穿过所研究平面磁通量变化情况;三是判定感应电流磁场方向。由实验进一步把所得规律应用到新的物理情景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

2.2.7应用练习,指导实践 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列出分层练习题, 根据反馈信息讲评。学生运用结论解决问题, 这是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的一种手段,也是迁移知识,深化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运用和深化,使学生的知识、技能逐渐转化为能力。

2.2.8归纳总结,学法指导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探究过程:发现问题,进行大胆猜想,对猜想进行探索研究,最后得出结论,并用以指导实践。让学生认识到此种方法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之一。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发展”与“创新”, 物理教学中,“发展”与“创新”的核心问题是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探究式教学正是基于这一教学思想,为实现现代教育目标提供了有效途径。实施探究式教学应注意的几方面

3.1教师的设计引导功能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在深入了解学生认识水平的前提下,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为学生铺设符合认识规律的思维轨道并设计合理的思维坡度,能够坦然地面对课堂中突发问题,巧妙地引导学生, 使学生的信息处理和思维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3.2学生充分的自由活动空间

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展示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好动性、表现欲,从而有效地根据学生地个性并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此, 教师除了为学生营造一个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外,还要克服喜欢“循规蹈矩”、歧视“思维怪异”的学生的倾向。如此, 学生才能毫无顾忌地发表己见,促进学生互动, 给学生自由的空间与互相交流的机会。

3.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启发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结构

具体地讲,就是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独立思考,促进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以及发生的过程与认识的内在联系,以促使学生建构良好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在中学物理教学实际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探究式教学。因此, 在教学中应尽量运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 篇6

1. 精心挑选、组织探究活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基础和认知能力,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和组织不同层次要求的探究活动,要力求避免形式化、表面化、泛滥化.自主程度越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就越高,需要耗费的时间也越长.八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动手能力还有待加强,这时应该以指导型探究为主,辅以开放型探究;在探究前后给予适当的指导,若任学生盲目地探究,就难以达到探究的目的了.对于九年级的学生,可以增加开放型的探究,以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2. 控制好探究的物理量,必要时分组进行探究.有些探究活动涉及的因素比较多,如果让学生一一去探究的话,需要耗费的时间就比较长,而且不一定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第一,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因素在课堂上开展探究活动;对于未作探究的因素,引导学生回家后再作进一步的探究.第二,将探究任务分解,分组探究,给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探究任务,分别合作探究,再交流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如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时,学生猜想有多个因素对浮力的大小有影响:物体密度、液体密度、物体质量、物体重力、物体体积、浸在液体的体积、浸在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底面积……这么多的因素,在课堂上不可能一一去探究,应当引导学生选择物体的密度、液体的密度、浸在液体的体积、浸在液体的深度这几个因素进行探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承担其中一个任务,自己选择适当的器材,设计实验,之后互相交流讨论,最后得出结论.鼓励一些能力强的学生,在完成自己的任务后,可以尝试做其他小组的探究任务.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可以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得到适当的训练,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至于没作探究的因素,则建议学生在课后继续进行探究.

3. 改进探究实验,提高探究的效果.有些探究实验,在改进以后,可以提高实验探究的效率,大大地减少实验探究的时间,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当然,这要求教师要多钻研教材,多阅读相关的书刊,以猎取更多的物理信息.如在学习《熔化和凝固》一节课时,课本上是让学生用海波来做实验探究,操作相对繁琐一些,花费的时间也比较长.我对实验作了一些改进:课前先在水里加入适量的盐和酒精作为冷冻液,放在冰箱的冷冻室里,温度降低到-20℃也不会凝固.上课时,学生用小试管装入少量的水,放到冷冻液中做凝固的实验,然后再放在空气中做熔化的实验,每隔0.5分钟记录一次数据,前后才花十几分钟,操作简单,而且效果非常明显.学生掌握了规律,兴趣也调动起来了.接下来,他们又对冷冻液感兴趣了:为什么这“水”在这样低的温度下不“结冰”呢?这时,我没有立刻给出结论,而是引导他们在课后对此进行探究:看看当水混有杂质时,它的凝固点会升高还是降低?

4. 有机选择科学探究的要素.科学探究的过程包含七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分析论证、评估、合作交流.在探究教学中,是否要严格遵循这几个要素呢?事实上,如果把每个探究活动都设计成完整的探究是不可能的,至少时间上不允许.将知识转化为问题,创设物理情境,分析、讨论后得出结论是科学探究;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也是科学探究.因此,对于初中生来说,不应该过分追求探究的完整性,只要能有机结合科学探究中若干个要素,达到科学探究的目的就成功了.

5. 探究外延,这是对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或器材等的限制,某些探究活动在课堂上难以开展,那么,在课外进行探究是很好的选择.既节省了课堂的时间,又可以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普通物品进行探究.这样,课内的知识得到巩固,还可以把物理知识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去.如《序言》介绍了伽利略与单摆,虽然单摆的知识是高中的内容,但是鼓励学生在课后用一根细绳和小石块做探究实验,看谁知道摆动的周期跟什么因素有关,看谁能找到摆动周期为1s时,绳子有多长.所用的器材不难找,学生可以“玩”着探究知识,多好啊!又如有学生看到一些书上说,热水结冰比冷水快,到底对不对呢?针对这个问题,我特意让学生尝试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探究,为此还建立一个课题组,让学生把探究带至课外.

浅议探究式物理教学策略 篇7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 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探究式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 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入探究式课堂。下面我就探究式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策略谈几点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创设情境, 激发探究

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在情境中设置有思考价值, 智力上有挑战性的问题, 启发学生学会观察, 提出新问题, 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 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创设学习情境时, 应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发性。演示实验、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模型和影像资料, 等等, 都可以用于创设学习情景。例如在初二物理引言的教学中, 我创设了如下情境:首先通过开教室的门, 引入这门不是普通的门, 它是物理学的力学之门, 我们大家将从这走进物理知识的王国, 去探求物理知识的奥秘。紧接着再引入2004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健儿拼搏夺冠的情景, 分析其中的物理知识, 射击———三点一线与光学有关;举重、游泳等与力学有关;及时运用奥运健儿乒乓球队员的自信, 自己战胜自己, 最后达到我能的境界, 在讲物理是有用的时候, 引入乌鸦喝水、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等。正是这些情境的安排,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并及时鼓励了学生, 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意识。再如, 在学习“阿基米德实验”以前首先通过多媒体先介绍“曹冲称象”这一有趣的史实, 并根据“曹冲称象”揭示船的吃水深度→排水量→船与石头的重量关系之间的特定联系, 它在学生的视觉中形成了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生动活泼的历史见证物, 再演示阿基米德定律实验。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对物理教学的探究欲望。这时, 学生的大脑中会产生思维碰撞, 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此时教师再进行新课教学, 效果相当好。

二、经历过程, 重视探究

物理教学实质上是展示和发展思维的过程, 这一思维过程就是对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性认识过程。任何一个概念、定理、定律都经历着由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 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揭示过程, 让学生亲自去实验、体验、揣摩、模拟这个过程, 就能领悟知识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思想方法, 使学生知其然, 知其所以然。例如, 在进行重力的教学时, 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先提出问题, 由牛顿月光下观察到苹果落地, 联想到月亮为何不会落地?思考如果在高山顶上把苹果高速抛出, 它会落地吗?让学生追根溯源, 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内心体验和主动参与的再发现过程。学生学到的知识印象深刻, 来龙去脉清楚, 更容易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借助实验, 引导探究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亲眼看一些物理现象, 亲手做一些物理实验, 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亲身体验与理论学习相对照、验证, 来加深理解, 以形成正确的物理情景。如在学习《大气压强》时, 先做瓶“吞”鸡蛋、覆杯实验, 以及利用可口可乐瓶制作的气球实验。这些实验现象使学生不解:“瓶口小, 鸡蛋怎么进去的呢?水为什么不会流出来呢?气球为什么吹不起来呢?”带着这些疑问, 学生进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 实验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同时也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的精神。

四、重视主体, 发展探究

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媒体的选取与组织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 又要满足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要求。知识的教育、观念的培养、能力的训练既要为学生近期的学习打下基础, 要着眼于学生长远的发展和终身教育。教学设计要在组织知识、选择方法、设计问题、设计实验、研究学生活动等方面下工夫。要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教学。例如, 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 不应该简单回顾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对力和运动的关系的理解, 得出牛顿第一定律。而应该是引导学生从亚里士多德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直观感觉的理解→伽利略对运动和力的粗略描述→笛卡尔对运动描述的进一步升华→牛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加上自己对力学等方面的研究, 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这样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经历科学规律的得出过程,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为今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师生互动, 共同探究

在探究学习中, 完全放手、束缚太多都不现实, 不仅不能实现教学目标, 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也有负面影响。因此探究性学习活动中, 既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 需要教师的必要指导, 在互动中实现教学目标。

我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一节公开课中, 最初是想完全开放, 自主探究。即创设情境后, 由学生观察、讨论、猜想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然后自行设计方案、小组实验, 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 最终得出成像特点。但是, 试教过程中, 明显感到实在太难驾驭, 有的学生甚至对我的意图也不完全明白, 结果只好临时调整教学策略, 效果自然不理想。通过反思, 认识到只有好的愿望、好的理念, 不考虑学生的现状, 自然不会获得理想的效果。

上公开课时, 我根据初二学生的认知能力重新设计了方案, 适当增加了教师的指导, 针对同学们的猜想, 分步实验, 逐个检验, 及时交流, 教师也成为研究主体中的一员, 效果就理想多了。由于把学习过程还给了学生, 没有了老师的绝对权威, 学生们依据自己的天性、智力水准, 自然地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认知过程, 他们的热情自然高涨, 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讨论, 设计不同的方案, 选取不同的实验用具, 积极动手实验, 再思考、讨论、交流, 俨然一幅科学研究的情景。除了通常一些方法 (如人举左手, 镜中的像则举右手等) 外, 学生在活动中又找到了几种很有创意的方法。例如检验平面镜成像和物体相对于镜面是否对称时, 一学生在拿起点燃的蜡烛在镜前移动, 发现蜡烛倾斜 (开始并不是有意的) 时, 镜中像也发生了倾斜, 但倾斜的方向与蜡烛正好相反, 运用数学中轴对称的知识, 便得出物像相对于平面镜对称的结论;另一学生在实验时, 手中没放下的火柴盒“帮了大忙”, 他发现手中的火柴盒在蜡烛的左侧时, 火柴盒的像在蜡烛像的右侧, 调换一下位置, 像也跟着变化, 于是也得出了物像对称的结论……显然, 同学们在课堂活动中已经成为了教学主体, 他们为自己的发现 (或称为创新) 而欢欣, 我想这样的亲历的探究过程他们会终生难忘。

对探究式物理教学的研究 篇8

初中学生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是很有限的, 只能让他们探究一些简单的问题, 指望他们能有什么惊世之举是不现实的, 如果让他们探究过于深奥的问题, 会挫伤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当然, 太过于简单的问题, 甚至脱口而出的问题, 也用不着他们探究. 教学确实需要务实, 开展探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学生, 不能为了探究而开展探究. 因此, 选择适合本班学生的探究题, 是开展探究式教学, 并使探究式教学取得效果的关键[1]. 在新课程的物理教学中, 教师要始终贯彻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理念, 如, 凡是能让学生动手完成的, 就要给学生机会, 不少演示实验以及练习中出现的小实验, 都应该给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 因为初中学生的实验能力是很有限的, 他们毕竟才学习物理, 只有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后, 他们才能逐步形成自主探究的能力, 否则就是在建空中楼阁了. 至于教材上的探究活动栏目, 教师必须认真预设教学方案, 确保探究式教学取得丰硕的成果. 例如, 在学习大气压知识的时候, 教材上就有一个利用注射器、弹簧秤、刻度尺等材料, 探究大气压大小的活动, 不少教师在进行这个内容教学的时候, 总是先给学生讲解, 然后再组织学生探究, 这样学生总是沿着教师的思路进行思考与操作, 创新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 假如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探究, 不少学生能创造性的测量注射器的内径: 他们利用弹簧秤测出拉力后, 就将注射器用力的按在纸上, 然后用刻度尺测量注射器留下的圆圈的内径, 这样也能得到注射器的内横截面积, 从而顺利的利用P = F/S来计算出大气压. 尽管这个方法没有利用体积除以长度得到面积来的方便, 但学生的思维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二、破除探究的神秘感

不少学生以为科学探究是很神秘的, 自己不敢放手去探究. 事实上, 科学探究不仅仅是学习的一个内容, 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 没有什么神秘的. 教师在教学中, 可以利用日常生活用品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有利于破除初中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神秘感, 增加他们完成探究任务的信心. 例如, 利用平面镜可以探究潜望镜的原理;利用漏斗与乒乓球探究气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 利用纸盒烧水探究液体沸腾的特点; 利用微风电扇与小灯泡探究发电机 ( 电磁感应) 原理等等, 利用生活中的用品, 能做很多适合初中学生的小的探究性实验[2].

三、探究式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凸显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翁地位, 使教学角色的转化变的顺利而彻底, 但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否则教学效果不一定如愿, 或者只是转变了教学的形式, 本质上还是灌输式教学. 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 教师是不是真的作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出现的? 学生是不是真的在自主探究或者合作探究? 我们不能只看形式, 最重要的是看本质. 探究式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学生真正的自主学习了, 真的脱离教师灌输了, 而不是教师换了形式向学生灌输知识. 为了落实好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真正的开展好探究式教学活动, 必须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 教学方案的设计. 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 不仅要思考整节课是如何安排学生探究活动的, 还要将活动细化, 注意各个环节. 也许有的课, 从整体上看不怎么好开展探究活动, 但是某些环节还是可以开展的. 例如, 在中考复习或者某些习题课的时候, 确实不能组织学生整节课的进行探究, 但在某些环节上是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的. 如, 在电学复习的时候, 请学生做一个这样的探究性实验: 如何利用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小灯泡、电键等器材辨别一个正负极模糊不清的电瓶的正负极. 这样的教学效果, 远比学生做好几道题目来的好. 学生能辨别出来, 根本不需要学生记忆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等器材的正确使用了.

2.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探究的起点, 也是学生思维的起点.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是探究式教学取得成效的必然路径. 学生能不能在教学活动中善于提出问题, 尤其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与鼓励. 教师要灵活运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以及物理实验中发现的现象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在提出问题时, 很担心教师的态度, 因此, 教师要以鼓励为主.

3. 处理好探究与讲授的关系. 探究式学习与教师的讲授并不是对立、水火不相容的, 而是可以互为补充的. 初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处理信息能力、归纳能力等等都在培养阶段. 因此, 在科学探究的每个阶段都需要教师的帮助, 教师的语言必须简练、准确, 这就需要一定的讲授技能. 当然,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 不能完全由教师来讲解, 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的内容, 教师不能包办. 因此, 这两者并不是对立的, 学生尽管进行探究式学习, 但也不可以缺少教师的“牵手”, 在某些关键, 如, 涉及物理原理的归纳时, 教师肯定要系统的讲解, 但也要注意对学生的“放手”.

总之, 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 体验了知识的获得过程, 掌握了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 能形成严谨的科学的作风, 也能感受到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在探究式教学中, 教师也真正的转变了自己的角色, 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与合作者.

摘要:在传统的教学中, 学生很少得到自主探究的机会, 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没有得到更好的培养, 因此, 新课标将科学探究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提出来, 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科学探究的机会.本文主要从大胆让学生探究, 破除探究的神秘感, 探究式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等方面来阐释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如何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

关键词:物理,探究,教学

参考文献

[1]严娇.如何在物理课堂上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J].湖南中学物理, 2009.

物理探究式教学策略解析 篇9

一、创设情境, 激发探究

1. 运用故事、生活实例等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提高学生的兴趣。

生活走向物理, 物理走向社会。心理学表明, 人对理解自己周围的世界有较高的需求。对于学生, 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 但是对背后的道理并不知晓, 即处于“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的境地。依据学生的心理状态, 顺着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初二物理引言的教学中, 我创设了如下情境:首先通过开教室的门, 引入这门不是普通的门, 它是物理学的力学之门, 我们大家将从这走进物理知识的王国, 去探求物理知识的奥秘。紧接着再引入2004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健儿拼搏夺冠的情景, 分析其中的物理知识, 如射击——三点一线与光学有关, 举重、游泳等与力学有关等。

2. 通过实验、实验问题, 创设手脑并用的活动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通过创设一些奇特、新颖、有趣的实验引入教学, 会使教学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实验心理学认为, 创设实验情境与实验教学效果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其本质在于视觉形象与特定意义的结合, 从而有效地引起学生的视觉追求, 思维激活, 记忆强化。物理实验的事实表明只有当学生被教师设计的实验情境所感染, 或者思维进入预定情境之中时, 实验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1) 通过实验创设情境。实验往往会让学生感到出乎意料, 能顺应学生的“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的心理, 大大刺激学生感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产生的新信息要遵循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 引发学生的注意, 唤起学生的思考。

(2) 通过实验问题创设情境。实验问题情境的设置, 不仅在于实验问题本身, 更重要的是知识背景的铺垫以及铺垫的技巧。只有当问题情境与学生原有任知结构紧密相连, 并相互作用时, 实验现象, 探索规律, 才能转化为知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情境教学才会有一个更高层次的升华。

如“浮力”教学, 来自生活中的经验往往成为学生思维的障碍, 学生常误认为浮力跟物体的质量、体积、密度有关, 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 跟物体的运动状态、空实心以及物体形状有关, 跟液体的密度有关等等。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抡, 而有时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 一艘船从海里驶向河里, 浮力什么变化?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正是这样一层一层的循序渐进, 学生在实验的问题设计中得到了答案, 更重要的是在实验的设计中提高了探究能力, 从而使物理的实验教学得到了升华。

3. 巧用各种偶发事件, 出奇制胜。

初中学生的学习意志相对来讲还比较薄弱, 因此课堂上有些学生不免要开小差。这时教师要善于运用形象、风趣、有吸引力的语言妥善处理。

比如:偶然的一堂课上, 我正复习着动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忽然间从外面飞进一只黑色的燕子, 容不得我半点的思考, 顷刻间, 教室炸开了锅, 立刻沸腾起来, “怎么办?”看着他们的神情, 看着燕子不停地上下穿梭, 不停地扇动翅膀, 我灵机一动, 对着这些可爱的学生, 以及这不速之客, 说:“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的实验, 看看它在运动过程中, 有什么能量转化?还有哪些物理知识?”他们用自己的大脑回顾着刚才眼睛所看到的“实验”, 争先恐后地回答:燕子在向上飞时, 动能减少, 势能增加;在向下飞时, 动能增加, 势能减少, 它不停地扇动翅膀可能跟频率有关, 也可能与力的平衡有关……

二、探究习题, 拓宽知识面

近几年来, 教育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探究式习题更是层出不穷, 样式越来越活, 但其宗旨是要求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要领悟得透彻。如近两年的青岛与黄冈探究习题, 就是最好的说明。为此, 在教学中, 不时地引入这些习题, 让学生时刻体现物理学科的特点, 不时地体验物理学家的角色, 体验成功的快感与喜悦。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学以致用, 理论联系实际

拓宽了知识面, 增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这并不是教育的最高宗旨。倘若在学习、探究的同时, 加以创新, 那将是教育的升华。

比如, 笔者在讲完光的折射以后, 要求学生, 用自己的语言, 将这几章的知识用一篇作文的形式, 将它描述出来。作文用于物理, 会使物理更加充满魅力, 更加吸引人。它不但提高了学生的逻辑能力, 更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增强了观察身边现象的意识, 提高了自主探究的意识, 从而使探究式教学得到了升华。

物理探究式教学浅探 篇10

一、开展科学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性

科学探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从自然界、社会生活以及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选择与所学物理密切相关的研究课题, 学生与教师一起对课题进行探究, 并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 获得知识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同类问题。

过去的物理教学方式主要是“填鸭式”的, 教师满堂灌, 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知识, 死记硬背, 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 几乎没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 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积极性。若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勤于动脑、动手, 使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得到提高, 那么就必须要让探究式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探究式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主动参与原则。

在探究式教学中, 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2.针对性原则。

开展探究式教学应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进行, 选择能更好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专题, 这些专题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也要考虑教学目标要求;既要考虑优秀学生, 也要考虑中下学生。这样, 才能在探究学习中突破学习的重难点, 让所有学生都学有所得。

3.贴近生活实际原则。

开展探究式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体现物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认识到生活离不开物理,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创新性原则。

开展探究式教学的专题要新, 探究方式要新,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从而使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去。在探究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多途径探究学习, 鼓励创新。

5.团结合作原则。

探究学习中,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交流观点。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学会批判性地看待问题, 多角度分析问题。

三、探究式教学的具体实施

开展探究式教学, 笔者认为有以下的几个步骤:

1.创设物理情景, 引出探究问题。

教师根据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目的要求, 围绕教材、社会生活或社会生产实践提出针对性问题, 指导学生设计探究性强的实验, 明确探究学习的目标。

2.根据问题, 提出假设, 作出合理推测。

课堂教学中, 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后, 激发学生思考, 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构思设计实验, 提出假设, 从而作出探究实验操作上、实验现象上、结论上的可能预测。

3.设计合理实验, 仔细观察现象。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 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挑选、安装实验仪器, 仔细观察现象, 真实记录实验数据。

4.探讨实验规律, 归纳得出结论。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数据进行讨论、归纳总结, 得出产生现象的原因。在该过程中, 教师应适时点拨, 这样有利于去伪存真, 把探究学习活动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学生通过探究活动, 概括出有关的概念、定律、原理和规律, 并且使它条理系统化。

5.巩固新知, 拓展应用。

教师根据学生刚获取的新知识, 提出针对性的问题, 学生能快速准确运用刚获取的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使刚获取的新知识得到巩固提升, 迁移拓展。

6.综合评价, 讨论总结。

根据学生实验探究过程的具体表现, 采用学生自我评价、生生互评和教师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对学生在实验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评价, 分析讨论, 并做最后的总结。

四、开展探究式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1.要关注每个学生, 体现教学的全体性。

教育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平等的, 教师不能片面认为探究式学习活动只对学习相对好的学生适用, 而忽略学习相对差的学生。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鼓励、引导学生, 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2.探究方式要多样化, 体现多样性和创新性。

浅谈物理探究式教学 篇11

关键词: 探究式; 创设情境; 物理

那么,怎样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过程,形成物理观念,领悟物理研究方法呢?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成为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物理探究。

一、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定位

在探究式学习中,为了避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差异,教师应与学生有同样的渴求知识的心理,和学生一起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当成一名初学者,退到和学生在同一起点线上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共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要求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习知识的参与者。

二、注重生活实际,培养探究能力

我们提倡的探究式学习,强调要让学生经历科学家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科学是如何经过无数次的试验性实验而慢慢累积形成的,让学生明白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从而提升学生利用实验来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和能力。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教师让学生感知探究模式,激发探究欲望,内化探究方法和分析探究结果,使学生自己学会了“捕”,学会了如何去自主学习,去主动地获取科学知识,让学生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在学习中体验科学探究的快乐,养成了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创新能力,新颁布的物理学科的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中明确提出了“要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相当密切,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学会将学生的探究视点从课堂引导到社会,展开广泛的社会调查及其他学习活动,切实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例如:“生活中的声音”、“比较材料的保温性能”、“生活中的测量”、“电冰箱中的物态变化”、“生活中的光现象”、“自制指南针”等,都离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当近。教学之余,我们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布置学生利用生活经历来探究新知识、实践新知识。

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科学物理探究

问题与疑问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也是探究式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努力创设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物理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良好开端。

(一)以语言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

主要是教师以语言描述具体的事件或问题,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学习压强时,用为什么运输重型设备的平板车要用那么多轮子;而为什么啄木鸟的嘴又长又尖来创设问题情境。在学习摩擦力时,用为什么下雪天在马路上撒些炭渣能防止汽车打滑;为什么越重的箱子推动越费力来创设问题情境。

(二) 以实验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实验可以创设许多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大气压时,通过把浸过酒精的棉花用火柴点燃投入事先准备好的空瓶中,然后用剥皮的熟鸡蛋堵住瓶口,稍后,鸡蛋被吸入瓶内的实验,使学生产生问题“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三) 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可以形象、直观地显示常规教育难以显示的教学情境。例如:在学习“物态变化”时,教师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冬天原野里的大雾,房屋上的白霜,西藏的雪山,树枝上的冰凌;展示火炉烧水时水壶上冒出白气,茶杯上的白气遇冷变成小水滴等现象。这一系列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四、探究式学习讲究合作

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在探究式学习中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意识,积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每个学生由于发展水平、兴趣爱好不同,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这种认知程度上的差异,是学生间可以进行交往与合作学习的前提。教师应在科学探究的教学活动中,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彼此之间进行充分交流、切磋,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论,创造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围,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中,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的探究经验,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克服独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促进对所获得知识的正确、全面地理解,从而使自己的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培养。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多方位、多途径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要制造机会让同学们进行合作,在学生分组实验时,有很多实验必须要通过实验小组的合作才能完成,比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小组中的学生分工不同,有动手操作的,有记录的,有观察现象的、有收集材料的等。在合作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合作的方式和方法,掌握合作的技巧,确保探究活动的成功。

总之,物理是一门以探究为基础的学科,探究式教学在问题研究和问题解决中所用到的科学方法也正是物理学科课程目标所要求的。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对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掌握相关知识,提高自学能力,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学物理探究式教学与教学设计 篇12

一、科学探究的定义

关于科学探究的定义, 结合我国新课改的特点及要求, 我们对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探究可以理解为:科学探究不是指广泛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和科学探索, 而是指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新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 让学生通过独立自主的学习和合作交流为前提, 通过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为参照物, 给学生提供充分想象、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活动, 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同时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方法、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科学探究既是新形势下学生的学习目标, 又是教师在新课改下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我们也叫探究式教学。

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探究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的教, 二是学生的学。科学探究既然是学生的学习目标, 同时又是教师的教学方式, 那么就要求教师通过探究式教学法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让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获得知识, 同时培养学生在其它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科学探究要求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问题进行探究, 在探究中来获得知识, 并应用知识, 科学探究是一种学习活动、一种学习方式。科学探究就教师而言要求教师通过探究式教学方法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让学生自己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收集资料和调查分析得出结论, 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技能。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来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在探究活动进行中不要给学生讲解得太多, 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动脑去想, 自己动手去做。

二、物理探究式教学的要素与说明

中学物理教学中科学探究的要素有以下几点:1.提出问题, 要求学生能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并能从物理学的角度表述这些问题, 认识提出问题的重要意义。2.猜想与假设, 对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问题的答案提出假设, 对物理实验结果进行预测, 认识猜想与假设的重要性。3.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 知道实验目的和已有条件, 制定实验方案, 尝试选择实验方法及所需要的装置与器材, 考虑实验的变量及其控制方法, 认识制定计划的作用。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根据选择的实验方法及装置进行实验, 在实验中用多种方式收集数据, 如实记录实验数据, 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5.分析与论证, 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尝试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结论, 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描述, 认识在实验中进行分析论证是很重要的。6.评估, 尝试分析假设与实验结果间的差异, 在探究活动中发现新的问题, 并改进探究方案, 认识评估的意义。7.交流与合作, 能独立写出实验探究报告, 在探究中要注意与别人的交流与合作, 要有合作精神, 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在整个科学探究中, 探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的要素, 也可以只涉及部分的要素。

三、物理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上一篇:专家谈预防狂犬病下一篇:十八届四中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