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探究式教学

2024-10-13

教师探究式教学(精选12篇)

教师探究式教学 篇1

探究式教学方法不是一个新课题, 但是笔者从上课时学生们学而不问、问而不答、乖乖静听的现象上, 深感填鸭式教学方式再不从根本上取缔的危害性。因此, 我还是想谈一谈这个老话题。探究式教学是在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索的过程中, 教师试图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 使学生体会科学家如何面临疑难情景, 学会搜集和加工资料, 最后达到问题的解决, 从而获得在真实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用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 勤于动手和动脑, 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 获取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呢?笔者结合我县教研室组织推广的“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谈一下我个人的体会。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不强迫, 激励学生不压抑, 点拨学习门径不代求通达。例如:在讲述“人类的遗传病”一节时, 我首先让同学们根据前边已学过的知识, 再结合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的信息, 举出一些自认为属于人类的遗传病例。同学们十分活跃, 举了很多, 我一一列于黑板上, 有白化病、血友病、红绿色盲、癫痫、乙肝、癌症、神经病等等。接着我让同学们阅读教材, 讨论上述所列病例中, 哪些属于人类的遗传病?证据是什么?哪些不属于人类的遗传病?原因是什么?使同学们愉快地进入探究学习的过程, 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 善于阅读, 学会质疑

阅读教材, 阅读与教材有关的课外书籍, 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 找出知识点, 归纳表达并找出疑难点。阅读教材可以分两步或三步进行。第一步:快速浏览式阅读。几分钟时间, 大致将教材中本节任务看一遍, 列出知识框架, 产生简单问题。第二步:在了解知识框架的基础上, 进一步细读、深读, 再次发现更深、更高层次的疑难问题。第三步是在第二步的基础上, 由教师质疑后, 引导学生向更深层次寻找答案。此环节也可以由学生通过对教材的深入探究, 自己质疑。例如, 我在讲授“植物的成花理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时, 关于引种一段知识点, 我首先设计一个小问题, “黑龙江的大豆引种河南, 为什么要引晚熟品种”, 然后指导学生按上述环节阅读教材。这一段的知识框架是:引种原理。 (略) 应用知识解答分三步骤:植物属于何种类型、引种方向、利用原理下结论。阅读阶段, 教师最好事先展示出本节的学习目标, 以便于学生能把握知识的重难点。教师也应注意不同层次学生的阅读情况, 及时进行个别指导。

三、组织好解疑环节, 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这个环节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 简单问题, 学生自我解决。 (2) 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 列出来。同桌间或小组内讨论解决。 (3) 通过1、2两步仍完成不了的问题, 小组汇总后全体师生共同讨论解决。这样, 通过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间相互协作, 能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 拓宽学生思维空间。

四、引导学生善于归纳总结, 并设计自查题

这个环节也可以由教师完成,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并能正确延伸拓展。教师也可以从中检测每位学生是否已熟练掌握学习内容, 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是否举一反三, 帮助学生对本节知识有一个系统、清晰的认识。通过教师的探究式教学, 让学生对自己在教材中发现的未知问题, 在教师的指导下, 自己主动探究, 得出结论。教师把学习的空间、时间、主动权交给学生,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加上师生的相互配合, 更加深了师生友谊。师生的通力协作, 共同探究, 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从以上的教学活动中, 可以看出教师面临的新挑战。在知识方面, 它要求教师并非跨学科的天才, 但专业知识方面一定比较精通。作为教师, 应善于学习, 肯于求索, 提升知识素养。在能力方面, 要求教师有善于利用多媒体工具的能力、富有艺术性的指导能力、知识更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使学生通过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 从而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探究式教学真正进入教师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 使中国的学生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形成探究式学习方式, 相信我们中国的教育将会真正迈上一个新台阶。

教师探究式教学 篇2

1反思能力与反思性教学

1.1什么是反思

Dewey在1933年第一次提出“反思”的概念,他认为,反思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特殊形式,也是一个动态的、仔细的高级认知处理过程。Schon(1983)首次提出了“行动中反思”Reflection-in-action)与“行动后反思”(Reflection-on-action)两个概念,“行动后反思”在教育领域运用较广泛,主要是集体或小组行为,指教师在教学实践后的反思。在Dewey和Schon反思定义的基础上,Fendler认为反思具有笛卡尔基“Cartesianbasis”的特征,即自我认知是知识生成的有效途径。目前,大部分教师所采用的反思途径都是间接采用了笛卡儿的反思理论,当教师写反思日志或者叙事时,是将自己的生活和经验作为解决课堂上可能遇到的问题的知识来源[5-7]。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不难发现,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全面、深刻的反思和总结,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对象和教学过程进行检查和分析,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的过程,提高教师反思能力是外语教师教育的发展理念与趋势。

1.2什么是反思性教学

在我国,反思性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在上世纪90年代,受西方“反思性教学”的思潮的影响,中国的教育专家和参与教学改革的教师们,开始积极推进反思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熊川武()在《反思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详细描述了“反思性教学”的定义:“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通过结合“学会教”和“学会学”的方法,不断地找到解决自身、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问题的途径,并进行理性的教学,最终成为学者型教师[8]。反思性教学是对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研究,要求教师提高自我意识,更新教育理念,将反思贯穿到教学实践的各个方面。反思性教学通常由团队领导者主导,由一线教师参与,共同分析教学中的亮点,课堂教学的`独特方法以及教学设计中的不合理之处,最后互相交流的研究活动。

2对青年大学英语教师的建议

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要求和大学英语教师目前的职后教育现状,青年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变得非常紧迫。许多研究表明,反思性教学是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方法,反思性教学可以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提高教师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意识,也可以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因此,青年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积极反思。

2.1丰富反思内容,在反思性教学实践中提高自我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青年英语教师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反思性思考。一方面,反思所授课程的知识结构、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和个人特质。另一方面,反思与教学有关的外部因素,包括教师的定位角色,专业发展规划和职业满足感等。此外,教师应该意识到培养反思的自我意识。

2.2采用多样化的反思性教学方法

青年大学英语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知识水平采用不同的反思方法。许多国内外专家和学者都提出过不少有效的反思方法和策略。RichardsandLockhart()在《反思性教学在第二语言课堂》一书中介绍了一系列有助于研究课堂教学的方法,这些方法包括教学日志、课堂报告,调查问卷、音频或视频、课堂观察和行动研究[9]。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根据特定的情境和目的将这些方法结合。

2.2.1教学日记教学日记是教师对教学事件的记录或描述,写教学日记有两个目的:

(1)对教学事件和想法进行记录,为事后的反思做准备。

(2)写作本身的过程有助于触发教师的教学心得。记录每节课的不同事件后,教师可以很容易从教学经验找到大量不同的主题。3.2.2课堂报告课堂报告是回顾和描述课堂教学点的结构化的清单或列表。撰写课堂报告的目的是为教师定期监测教学事件提供快速和简单程序,比如课堂的不同环节分别花了多少时间,课堂的有效率如何等等。

2.2.3调查问卷调查问卷是教师在短时间内收集关于教学信息的便利手段,如学生的态度、信仰、偏好和动机等。

2.2.4音频或视频记录音频或视频记录可以反映教师在课堂上的行为全过程,能为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提供最生动、最直接、最有用的信息。音频或视频的优点在于它可以重播,可以反复检查,让我们捕获到很多课堂上通过其他方式不容易观察到的细节。

2.2.5课堂观摩课堂观摩是教师通过参与课堂或者听课的方式,观察和分析同行的教学活动。教师进行课堂观摩后,可以和授课教师交换关于教学过程的问题和行为的观点,课堂观摩是一个反思、分析、综合和实践的循环过程。

2.2.6行动研究行动研究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师的发展和提高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最后改进课堂教学。行动研究是教师通过收集和分析教学材料和信息,采用自我反省的方式来做出决策并改进教学实践的过程。在行动研究过程中,教师通常作为研究者和参与者来解决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2.3注意反思和实践相结合

教学反思贯穿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整个教学实践过程,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求教师有一定的教学理论素养,特别是要掌握教学反思理论,掌握教学反思的内涵、特征、形式及如何进行教学反思等知识。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是相辅相成的,掌握扎实的教学理论是教学实践的前提,教学实践是检验教学理论的唯一标准。教学反思是沟通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教学反思是否科学、有效,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进行检验。要成为优秀的大学英语教师,应该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出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方法,经过理论加工后,再将这些经验指导以后的教学工作。因此,青年大学英语教师应立足于课堂教学实践,不断加强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把教学反思作为促进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水平和促进自我发展的有力工具。

3结语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如何正确定位 篇3

一般对于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的角色的看法,往往比较突出强调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学习的“促进者”的角色。教师要通过各种措施和途径,把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理解数学概念和数学探究的本质。但这些还不能完全满足探究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另外,在对各种教学方法、模式的运用条件中,其实都强调了教师的上述功能和作用,即使是很多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也都普遍强调了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只是在具体的操作中没有充分把握罢了(主要是理念方而的影响)。所以,在数学探究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充当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之外,更要充当的是一个“探究者”、“反思实践者”。不仅需要对知识的探究,更需要对“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探究。在反思与实践中进行与学生平等的学习,相互促进与成长.数学探究式教学不仅应注意帮助学生较好地去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而且也应十分重视如何将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其他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形成整体性的认知网络。即就知识而言,我们“不应求全、而应求联”。

在非课堂上的探究式教学活动,笔者认为,除了上述所提到的角色扮演以外,教师有时还要充当其他的一些角色。比如,在探究式教学中,有时你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如何利用常见的搜索引擎,有那些可用的数学网络资源等等。所以作为教师,你要更熟悉现代网络工具。在一些探究式课题中,有时还要用到工程计算软件、数据分析软件、电脑作图软件等,教师也要在必要时对相关软件进行自学,和学生共同进步,提高自身素质。这时,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已经不是一个数学教师这么简单的身份了。知识面要更广,技能要求也更多、更专业。所以从这些方面来讲,教师又扮演了一个合作者或者上面提到的探究者的角色,自己在探究式教学中也充即充当了教师又充当了学生双重角色,师生共同进步。这不光有利于自身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有利于日后的教学氛围更合协、融洽。

在探究式教学活动结束以后,教师还要充当一个反思实践者的角色,对活动开展的情况进行总结。比如选题的优良性,活动组织得是否得当,引导得是否成功,活动进行中出现了那些预料之外的困难和结果,学生的合作精神是否得到加强及在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个性特征,学生那些方面的数学能力得到了加强,有那些收获和不足之处等等。所以,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充当传统观念中的角色,还要随着环境的变化充当起相应的角色。教师还应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特长、个性特点等,确立自已有课堂教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要注意什么样的角色才最有利于学生,应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教师不是权威,而是伙伴;不是标准的制定者,而是知识的共同探索者。

为了更好地在探究式教学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了解学生现有数学认知结构中是否具有足够的、学习新材料所需要的相关概念,没有的要补充,学过但可能遗忘的要复习。

第二,了解学生是否具各有关的操作方式。操作方式不具备,只有一些不能建立起相互联系的数学知识要素,也不能用来同化新知识。

第三,分析新材料与已有数学认知结构中相关观念间的关系。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关系不同,其同化模式也不同,而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同化模式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数学认知结构之间可以构成下位关系、上位关系、并列结合关系。

第四,激发与鼓励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

第五,注意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和猜想习惯,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注重学生对探究过程的反思。

【参考文献】

[1]瞿葆奎主编,施良方等选编《国际教育展望[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年版

[2]张军鹏《理科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3,11

[3]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教师探究式教学 篇4

首先, 我们要对探究的概念以及学校课程中的探究式学习进行清晰的界定。[1]在汉语中, “探究”就是“探索、研究”。而“探索”的解释是“多方寻求答案, 解决疑问”。“研究”的解释是“探求事物的性质、发展规律等;考虑或商讨”。这里我们把“学校课程中的探究式学习”界定为: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 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 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信息或理解的活动或过程。这样就把学校课程实践中的探究活动与“教师讲授, 学生听讲”的接受式学习区分开来。探究式教学就是教师帮助学生完成探究式学习。美国数学家波利亚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应当着眼于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提高。具体说来, 数学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探究应该把重点放在以下四个方面:①通过探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②通过探究获得关于身边世界的理解;③通过探究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锻炼问题解决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 初步习得科学方法;④逐步获得对科学探究本身及科学本质的理解。探究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达成这些目标。

但是, 探究式数学教学方式的实施遇到了很多阻力。首先, 也是首要的是在于数学教师观念的改变, 数学教师经过长期教学文化传统熏染, 已经内化为教师职业性情并且以身体自动化体现出来的教学习性具有强大的延续力和“实践预期性”而保持教学实践的稳定性。[2]数学教学中, 有的教师把探究式教学进行得很热闹, 小组讨论进行了一次又一次, 情境创设不可为不丰富, 整节课设置的问题不可为不多, 一节课下来, 好像过得很充实, 但是整个过程都是老师在操纵着, 尤其是展示课的时候, 有的问题已经是演练过多少遍的, 学生看起来是在研究探索, 可真正探索的实际上只是很少一部分学生, 大多数学生更多地是一种陪衬。

其次, 探究式教学方式的实施需要新的评价方式。现实中, 即使是教师的思想观念得以及时的改变, 能真正地实施新的教学方式, 可是如果还是原来的评价体系, 在现在的聘任制和职称评定的巨大压力下, 很多教师宁愿选择原有的教学方法来保证自己的利益, 所以就有“谁改谁吃亏”的言论。

再次, 探究式教学方式的实施受教学时间的限制。以新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的数学为例, 共有七章内容。在以前这不是个问题, 可是现在不同, 减负进行得轰轰烈烈, 实际授课时间一缩再缩, 而实际考试的难度并没有减小, 如果按教材的安排进行探索式教学, 就会压缩相应的强度练习。实际上, 你如果按部就班地、实实在在地让学生真正地理解知识, 而别的教师在做“让学生背知识, 走小路”的教学, 短时间内往往是后者先见效, 不断的分班制度, 吃亏的永远是改革者。这样谁还会改谁还敢改

最后, 探究式教学受到教师自身素质的限制。很多教师没有真正意义上理解探究式教学, 无从把握它的实质与要领, 搞的只有热闹的外表, 没有切中要害的点拨。

所以, 首先探究式教学的实施需要的是教育的各个层面对它本身意义的认识, 认识到探究式教学是必须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 是现在的大势所趋, 是21世纪创新人才产生的必然途径之一。美国学者谢密斯曾指出:在普通教育中更多的资金、更多的设备固然能解决一些问题, 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教育问题, 需要的是教师、家长、校长或教育管理人员、课程制定者和其他对学校具有影响的人们, 从更深层次上对这些教学问题的理解。如果没有这种理解, 那么教育将注定在现实的数学教学中是无效的。[3]

其次, 探究式教学的实施应该有相应的评价制度的支持, 让教师在进行新课改中无后顾之忧。评价制度既考虑教学成绩, 又要考虑课程改革中教学行为的改变。这样才能二者兼顾, 保护数学教师改革的积极性。

再次, 数学教师应有大局观念, 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具有长远发展的眼光和意识, 摆脱急功近利的做法, 扎扎实实地搞好数学的教育教学研究, 认真地做好每一步。教育不是一日之功, 摈弃了功利思想, 静下心了认真教学, 也许一时成绩不显著, 但是走得最远的还是理解性的教育。一位数学家曾说过:数学不是讲懂得, 而是悟懂得, 只有让学生真正地去探索, 去体会探索带来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学生才能学得更有效果, 学得更有实用性, 应用能力。

最后, 教师应具有相应的专业素质保证探究式教学的真正实现数学教师要以这次改革为契机, 要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保证自己的素质的不断提升, 自己有了十桶水, 才能把一些知识设计的合情合理, 让学生探索的有滋有味, 才能真正地进行探索式教学。

参考文献

[1]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05-23人教网

[2]王健.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习性改造问题思考.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第一期B

教师探究式教学 篇5

论文摘要:探究式实验教学是理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如何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导”,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从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旨在努力做到通过实践落实“学生力所能及,教师避之;学生力所难及,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教师为之”的新课程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论文关键词:探究式实验教学 教师引导 教学效果

新教材将课本实验分为演示实验、学生探究式实验和学生家庭实验三个部分。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如果教师能适时地将演示实验转化为学生探究式实验并加以正确引导,其效果远比教师单纯演示要好得多。这样做,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物理术语的表达能力,真可谓是一举两得,我们何乐而不为呢?要较好地完成探究式实验,我们应如何对学生加以引导和培养呢?

一、观察思考,提出问题

我们知道:物理起源于生活,同时它又服务于生活。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总是积极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多观察、多思考,想一想哪些问题与我们所学的物理知识有关联。例如: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走进实验室》的第三节,在讲解“降落伞比赛”这一活动时,我适时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你还遇到过哪些现象可以提出问题并自己进行解答呢?于是同学们纷纷开动脑筋。有同学说:“老师,在冬季我们走在积有冰雪的路面上比走在平时的水泥路面上容易摔跤,”这个可以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吗?我当即表态:很好。还有的同学说:“老师,我们的书包带一般都作得比较宽大,我也可以针对这个现象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非常踊跃,课后我感到非常欣慰。因为同学们刚刚接触到物理这门学科,学习积极性就已经被调动起来了。

二、猜想与假设

对于同学们针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的种种问题,如何引导同学们进行猜想?猜想与假设合理,能帮助探究者明确探究的内容和方向,指导探究沿着预定目标展开,避免探究的盲目性;它为收集信息、分析和解释信息提供一个大致框架;也为制订探究计划、设计方案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下面是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探究“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的一个教学片断:

学生1:导体的电阻可能与导体长度有关。

学生2:导体的电阻可能与导体的横截面积有关。

学生3:导体的电阻可能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有关。

学生4:导体的电阻可能与通过导体的电流大小有关。

学生5:导体的电阻可能与环境温度有关。

学生6:我认为铝和钨的电阻就应该不同,否则不会用铝做导线而用钨丝做灯丝。

师:如果铝和钨电阻不同,你们认为这属于前面哪位同学所说的哪个因素?

学生7:前面同学没说到这个因素,应该是构成导体的物质不同吧。

师:对,我们怎样描述这个因素呢?

学生7:导体电阻与构成导体的物质有关。

师:回忆我们在导体与绝缘体的学习中的一些说法,这里物质两个字是否恰当?可以怎样改变一下?

学生7:应该说材料。

师:请你把这个猜想再描述一下,好吗?

学生6:导体电阻可能与构成导体的材料有关。

从这一片断可以看出猜想与假设这一过程的教学,首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学的双边性,做好学生猜想与假设过程的“导演”,充分调动学生大胆思考,敢于创新,想出各种各样的思想观点。老师不可包办代替,只有在学生出现思维障碍时,老师方可给予指导,真正做到“贵在引导,要在转化,妙在开窍”。

三、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问题提出来了,我们如何去验证?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这一环节教师要首先引导同学们明确探究的目的和已有的条件,要考虑到影响这个问题的主要因素,初步树立控制变量的意识,还要考虑到自身的实验环境及实验器材等条件的限制。然后引导同学们举一反三,变已知为未知。例如:在讲解“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这一节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猜想和假设。同学们提出了许多种可能的问题: ①电磁铁磁性的强弱可能与电路中电流的大小有关;

②电磁铁磁性的强弱还可能与线圈的匝数的多少有关;

③电磁铁磁性的强弱可能与电源电压的高低有关。

④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可能与线圈的粗细有关。

⑤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可能与构成线圈的漆包线的粗细有关。

于是,我就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适当引导:“在研究每一个决定因素时还是否需要其它要求或限制?”很快就有一部分同学举起了手,他们已经意识到了变量控制。在同学们回答的基础之上,我又进一步指出:要研究某一个因素对问题的影响时,必须首先保证其它量一定。然后同学们纷纷设计出了研究某个量决定电磁铁磁性大小因素的验证性实验。

四、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进行实验是整个探究实验的重要环节。这是同学们实际动手参与实践的具体过程。在这一环节,涉及到各种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涉及到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实验数据的整理、记录等多项内容。正因为如此,我平时极为重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良好习惯养成的引导。

例如在完成某些需要用到电流表、电压表的实验中,教师要首先向同学们强调电表使用的注意事项,应严格地按照它的规则要求进行操作,特别是一些带有危险性和损坏性的实验,教师更应该首先检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坏和意外。在使用刻度尺进行测量时,要首先提示同学们首先弄清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否则将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分析论证

由于实验器材的不同、操作方法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同学们对于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时,得到的结论也往往不同。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学生加以分析和总结。如果条件允许,教师还要与学生共同探讨对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的改进,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思维。例如:在完成“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一节的实验时,因为动滑轮能省一半力,这是同学们所熟知的。但在这个实验中,出现的结果与理论数值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这样我们能否就断定以前的结论是错误的或者说我们的实验存在问题?”我尽量让同学们去思考、去琢磨。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再告诉大家:“其实出现这种现象并不是我们的实验本身有问题,而是由于绳子和轮之间存在摩擦力的缘故。只有当我们忽略摩擦阻力及动滑轮的重力时,用动滑轮才可以省一半力。”同学们恍然大悟。因此,这一环节我们必须教育学生要尊重事实、尊重自然规律的良好习惯,养成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意识,从而逐步达到能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的目的,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至于评估和讨论与交流,重点是培养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和好中选优的思想意识,不要满足于一知半解,甚至于个人得出的简单结论,要勇于与他人进行交流并向他人学习,努力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促进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有机统一。

教师探究式教学 篇6

【关键词】 高中政治 探究式教学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0-051-01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政治教学也随之进行改革,探究式教学就是其中之一。探究式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此分析了这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高中政治教师探究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中以“教”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高中政治内容比较多且理论性强,这给教学增加了难度,在探究式教学中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但老师往往指导得过多,在教学中仍然是以老师教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听课的状态,与学生互动少,加上课堂时间有限,老师往往是从头讲到尾,学生没有时间进行思考,学习效果差。

(二)教学探究目标不确定

高中政治涉及面比较广,比如经济学、哲学、社会学等,有些老师本身专业素质不是很高,对教学目标不清楚,只是为探究而探究,教学备课不充分,讲解的知识比较浮于表面,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提高探究式教学水平的有效策略

(一)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有效开展高中政治探究式教学的重要前提,所以老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首先,老师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宽容学生,把自己与学生放在同一地位,学生自然就会报以感恩的心,同时老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并感染学生。其次,把多媒体运用到政治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视频、音频、新闻等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最后,老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对学生的错误要宽容并虚心教导,循序渐进,提高学生政治学习水平。总之,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快乐学习。

(二)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老师要转变教学观念,遵从探究式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在课堂中要多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式教学的重要内容就是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提问、分析、解决,老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某一问题,让学生从社会上找到类似现象,并让学生对不同现象进行有效的分析,比如贪污腐败问题、网上议政问题、金融危机等等,然后老师给予及时地评价,提高课堂效率。其次,老师要因人施教。老师要对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根据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鼓励学生进行创新,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最后,加强课堂讨论。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根据选题自主进行资料查阅、课件准备和课堂演讲,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提高学生资料检索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做好准备工作

目前高中政治教师探究式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死板、形式单一问题,难以引起学生兴趣,自然教学质量就不高。因此,老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引起学生兴趣,并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

首先,老师要做好备课工作。高中政治内容比较多,且在社会中有一定的反映,所以老师在进行备课时,可以把政治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特别是社会热点问题,比如新农村建设问题、三大产业改造升级问题、炫富问题等,不仅让学生熟悉政治知识,而且开阔了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对社会热点的关注,而社会热点恰好是高考中常出现的题目。

其次,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高中政治探究式教学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一是重视实践活动。老师在讲公司相关问题时,可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带引学生参观企业,了解企業工作流程和制度。同时可以带引学生参观博物馆、进行社会调查、公益服务等。二是采取辩论赛、演讲等形式活跃课堂。政治本身就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在进行政治探究式教学时,老师可以就某一话题把学生分为两方,一方为正方,一方为反方,对这个话题进行激烈的辩论,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念,同时从别人那里学到一些东西,通过自我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此外,要拓展学生课外阅读,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之类的课外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结束语

总之,高中政治教师探究式教学是顺应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对提高政治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面对当下探究式教学存在的问题,老师要从营造教学环境、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做好备课工作等几个方面入手,不断完善探究式教学,提高高中政治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金亚洲.高中政治教师探究式教学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J].网

络导报·在线教育,2012(29).

[2] 钟思华.高中政治教师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方式

[J].新课程学习,2013(4).

[3] 孙长治.高中政治探究式教学浅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

浅谈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的角色 篇7

什么是探究性教学呢?所谓的探究性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针对与社会生活有关联的课堂主题, 结合小组讨论、实验等方法, 进行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最终获得结论的整个过程。这种教学方式具备一定的自主性、开发性、实践性以及探究性, 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在探究性教学中, 以往教师一言堂的角色被弱化, 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与重视。在这种情况下, 是不是就说明教师的角色不重要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的角色不仅没有被弱化, 相反却是比以前更为重要, 其教学任务也比以往更多, 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要求也越来越细。那么, 在探究性教学中, 教师究竟在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一、设计师——选取适合探究教学的选题

在探究性教学中, 究竟要探讨什么样的问题对于一节探究课来说很重要, 只有选对题才是一节探究课顺利进行的关键。选题不好, 只会耽误上课时间, 学生提不起对教学内容的兴趣;选题好, 则可以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 使其获得必要的知识。选择探究选题的原则可以依照以下四条进行:选题内容贴近学科和课程需要;选题大小、难易、繁简要适宜;有吸引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的兴趣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要探究的热情。

二、导演——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导与引的作用

选题确定下来之后, 教师就需要进入自己的“导演”角色, 要做到整体的“导”, 另外, 还要做到正确的“引”。要探究的选题确定下来之后, 并不代表着可以任意地让学生针对一个问题漫无边际地讨论, 肆意发挥。而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之下, 沿着一条主线索进行讨论, 让学生的创造性在自由发挥的同时还要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不至于脱离探究的主题。因而,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引导时, 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些探究的方法。尤其是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指导, 指导学生在发现问题之后, 该如何提出问题, 按照实验、归纳、形成假说等的思维过程, 对问题进行合理的猜想和假设。指导学生合理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等量转化法、比较法等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的设计等。照此下去, 学生在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 其能力就会大幅度地提高。

教师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做好引导的工作, 教会学生怎样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之后又该尝试哪些方法来解答问题, 获得成功。只有正确的引导, 学生才能够真正地发挥自身的主体性, 也才能从主体性当中尝到自主学习的甜头。

三、演员——参与探究性活动并做必要的示范

探究性活动的顺利展开, 不仅仅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 有时还需要教师像学生一样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

在以往的教学中, 教师往往是高高在上, 学生在下面听课, 而探究式教学中需要教师和学生的一种互动, 不仅需要教师在上面做必要的引导, 还需要教师走下讲台, 为学生的讨论、实验做必要的参与和示范。在这里, 面对学生的探究性活动, 教师不要轻易地说出总结性的话, 更不要露出批评的表情, 时常挂在嘴边的话应该是带有鼓励性与尝试性的话, 如“你认为呢”“试试看”“我也想知道”等。另外, 当学生在对探究性的问题进行总结或者描述时, 可能会出现表达不够严谨、科学、严密的现象。面对此种情况, 教师应该进行必要的示范, 在开始的阶段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纠正, 多做正确的示范, 直到学生的表达能力逐渐提高。

四、后勤——保障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中资源的充足

在进行探究式的教学中, 器材、道具等教学资源需要有一定的保障, 不能等到做实验的时候, 突然发现必要的器材没有到位。因而, 教师作为探究性教学的统领者, 必须各方面都想到位。目前, 在农村的学校里, 实验室器材往往很少, 这就使得探究活动不能够顺利地进行。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材已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面对教材匮乏的情况, 教师不能够等、靠、要, 而是主动地筛选教学设施、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等, 以期保证课堂学生探究性活动的顺利展开和教师探究性教学的顺利进行。

在科学探究的初级阶段, 教师的任务不是减轻, 反而更加重了。教师要多进行科学探究的研究, 同时在实践中对相关的科学探究进行更多操作, 借此对学生进行更合理的引与导。无论是启发式教学、探究性教学, 还是讨论式教学, 其最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讨、实验等活动的全过程参与, 提高学生对与知识的掌握以及对学习兴趣的提高。

教师探究式教学 篇8

一、精心构思, 选准探究内容;潜心钻研, 设计好探究环节

1、生物教学倡导探究性学习, 但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探究式教学。

教师要从知识的特点出发, 充分考虑探究问题的科学性和探究的价值性, 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原有知识水平, 从而得出探究式教学的必要性。现在一些探究式教学中, 很多“问题”不具有充分的探究性, 因而不能引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所以, 我们首先要研究哪些问题是有利于探究, 怎样呈现这些问题才能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

2、在探究式课堂教学设计中, 教师要依据三维目标和实际情况设计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 并使各个教学环节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特别在课堂教学时间十分有限的情况下, 引导学生的质疑、探究、讨论等每一项学生活动都必须精心设计。如在“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时, 一位教师首先让学生在课前收集环境污染的图片, 在课堂上展示并介绍, 然后用多媒体展示当地的环境污染事例, 教师问:造成的元凶是谁?学生在痛惜环境污染的同时, 教师进一步追问:我们生活中所用的一些化学用品也可能成为这些污染的原因之一吗?想不想亲自探究体验一下?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师再带学生走进“探究超市”, (有食用醋、食用油、农药、废电池、洗涤剂等以及各种盆栽植物和种子) , 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 自主选择探究课题。由此, 教师注意挖掘探究的内涵, 在教学细节上下功夫,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丰富的探究材料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设计多种探究方案, 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在教师引领中, 为精彩的探究铺垫

1、在问题情境中, 轻松激发探究欲望。

亚里士多德说过:“打开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 问题是核心, 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 抓住时机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 自主地投入其中, 通过观察、探究、分析、思考等活动, 体验知识的获得和学习的快乐。因此, 一个好的生物学问题能创设出一个充满诱惑的现场,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为探究的最终完成奠定基础。

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 有的教师由于缺乏对探究内容和学生的深入研究, 提出的问题往往是空泛的或者肤浅的。

那么, 什么问题才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好问题呢?第一, 要有启发性、符合客观事实和科学规律、值得探究的问题;第二, 要把握分寸, 难易适度;第三, 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唤起学生的探究意识, 还能对学生的积极参与起到启发、引导和定向的作用;第四, 贴近学生生活, 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此外, 教师还要用精炼、准确的语言把学生的问题引领在一个范围之内, 防止探究活动缺乏针对性。例如, 在“探究温度对霉菌的影响”时, 教师出示生活中发霉的物品, 教师提问:生活中见过发霉的物品吗?在哪见过?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中物品容易长霉菌?影响霉菌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哪些?这样设置的问题从学生熟悉的情境中逐步呈现学生不熟悉的科学问题, 把枯燥呆板的学术知识转变为生动有趣的教育形态, 对于启迪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2、在融洽的氛围中, 精彩展开。

融洽的课堂氛围是探究教学的重要条件, 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给学生营造民主、宽松的探究氛围, 形成和谐、愉悦的人际关系和教学环境;在探究式课堂展开时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丰富多彩的探究情境中, 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使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交流和合作能力。

3、在精彩活动过程中, 点燃快乐探究的火种。

教师根据探究性学习内容, 精心设计大量的、丰富多彩的、类型各异的探究活动, 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 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不知不觉融入到探究活动中, 兴趣盎然地学习新知识, 体验探究过程带来的愉悦情绪。例如:在《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耳和听觉》的教学中, 一位教师首先播放一段录音, 学生闭上眼睛, 细细体会, 猜测声音, 学生在感受音乐之美的同时, 引发探究耳的欲望, 学生兴趣被激发, 思维被调动。随后教师敲击音叉, 听到刺耳声音后把音叉放入水中, 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水波的扩散, 从而理解声波的传导, 在得到答案的同时让学生懂得科学研究就是一个实验过程, 从而树立主动探究的意识, 这样做, 进一步刺激学生想亲自探究的欲望。随后, 教师给学生提供这个机会, 让学生自己设计探究方案, 确定所需材料, 让学生充分放飞思维, 发挥创意。最后, 让学生扮演聋哑人, 使学生感悟生活的美好。这节课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入手, 通过观察、探究、质疑、操作、讨论等活动, 让学生在快乐探究中领略到探究性学习的美妙。

4、从教师的引导探究到分层或分工合作, 小分工推波助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段精辟论断:“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 分层或分工合作的探究性学习不仅可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 还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 扩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 不少教师进入了分层、分工学习的误区。有的教师分工不合理, 锻炼了少数学生, 忽略了大多数学生;有的教师合作探究的目的、时机及过程设计不当, 导致分工合作学习的效率不高;有的教师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 只放不收, 活动到哪儿算哪儿, 不求实效。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绝不是流于形式, 教师应从活动目的的交代到活动思路的引导, 从活动时的指导到展示汇报时的点评、引申, 都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 促进每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5、从探究到展示到提炼, 画龙点睛。

教师探究式教学 篇9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探究能力

所谓探究式教学, 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 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 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 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 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 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时间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它的根本目的是试图对现行以知识为本位、教师为中心传授与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造, 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过程的根本改变, 以焕发出课堂教学真正的活力, 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之上, 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性活动, 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

在实施素质教育与课程教学改革的今天, 探究式教学已逐步走入课堂。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过去的“注入式教学 (亦称填鸭式教学) ”的做法, 也是对启发式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注入式教学漠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采用满堂灌,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启发式教学强调教师的启发与点拨作用,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有效的解决问题, 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所体现。探究式教学方法同启发式教学一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与提高。但是, 探究式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生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它从形式到内容比启发式教学一方面来得开放,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 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他们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 是对注入式教学的改革, 整个教学活动呈现出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线, 以教师主导为辅线的动态构成, 但从本质上属于“教师讲, 学生听”的讲授法的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分为“导入、讲授, 小结”等教学环节。当然, 它不同于注入式的讲授法。启发式教学的新课导入, 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 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直接激起学生发现、探索问题的兴趣, 使学生进入有意义学习的心理状态。进入讲授阶段, 以启发性问题为载体, 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教师的启发下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小结是启发式教学模式上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过程带有总结的性质, 教师在学生完成学习论文的基础上, 通过疏理学生的认识结果, 推导出总结性的结论, 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迈进。纵观启发式教学的整个课堂教学过程, 问题是教师课前设置好的, 分析问题的、角度及问题的答案是按教师事先准备好的, 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使学生形成对教师的依赖, 学生离不了教师的“帮助”。教师基本上处于主角与中心地位。探究式教学, 教师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诱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 敞开探究的思路, 提出不同的意见, 得出不同的结论。学生可以独自解决问题, 也可以与其他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可以在课堂上解决, 也可以到课外通过各种途径解决。总之, 学生的学习形式不拘一格。显然, 这种带有研究性质的教学形式能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 学生由被动接受性的机械式学习向主动探索性的发现式学习转变,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见, 探究性教学在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结果等方面与启发式教学不同。它尊重学生的兴趣与想法, 不强求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 尊重学生的个性, 鼓励学生独立学习, 让学生尽情发挥个人潜能。探究式教学的这些特征正体现了它的开放性。另外, 探究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不像启发式教学那样教学环节分明、按部就班, 它强调的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摆正好位置, 扮演各自的角色。那就是:教师的“导演“角色, 学生的“演员”角色, 学生是主角, 教师是配角, 教师只不过是学生学习的一种资源。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任务是设置学生探究的情景, 调动学生情绪, 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不再是问题的设计者和提出者,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是学生的事情, 教师只不过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指导者和支持者, 教师不是教学中的“中心”和“主角”, 是导师, 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同时为他们的学习数值探究的情境, 建立探究的氛围, 促进探究的开展, 把握探究的深度, 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成为了探究的主人, 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 明确探究的目标, 思考探究的问题, 掌握探究的方法, 敞开探究的思路, 交流探究的内容, 总结探究的结果。

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出现了很多令人困惑和担忧的现象。由于部分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研究不深入, 理解不透彻, 把握不准确, 所以在应用上出现了偏差, 不能够很好的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及主导作用的发挥, 也不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 有的甚至导致了教师主导地位的丧失。那么如何在探究式教学中确保教师主导地位和主导作用的发挥, 本人在此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是组织者, 引导者, 参与者, 而不是旁观者

有的教师走进教室让学生自己读书, 然后自己提问, 接着小组讨论解释, 最后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作汇报或者每人汇报一个问题。而在学生自学的时候, 教师成了一个找不到自己位置的人:有的在课堂上溜达, 有的在讲台前等待, 有的干脆在低头看书或者教案, 以为这样就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这是把学生的“自流”当作了“自主”, 实际上是一种放羊式的教学。现代教学论认为:教与学的本质属性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因此, 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引导者和参与者, 而不应是旁观者。教学中若不顾情况, 不问内容, 一味让学生凭自己的好恶去自主学习, 必然导致学习的无效性。课堂上不要让教师的“程序”“框”住学生, 但教师必要的引导和点拨还是要的。比如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 各种活动指导, 研究性学习指导, 包括提问、讨论、表达、交流等技能, 都得从头开始, 一点一滴培养起。当学生迷失学习方向时, 教师要当好“指南针”, 使学生辨清方向;当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时, 教师要找到“兴奋点”, 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投入;当学生限入学习困境时, 教师要成为“领头人”, 和学生一道在知识的海洋里探究。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问题, 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科学地思维, 保持课堂的张力, 特别在导入新课时, 设法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然后在教师的诱导下不断地思考, 随着教师的讲授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二教师在课堂组织教学上应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以自己的意志主宰整个课堂, 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教学。而在探究式教学中, 教师打破了传统, 让学生参与教学, 这是以新教学理念为其背景、以对学生的亲和力为其基础的。本人认为, 教师应该走下神圣的讲台, 来到学生中间, 与他们融为一体。但是教师在应用中却经常看到, 在一些课堂上, 老师在台上讲的喉干舌噪, 学生在台下玩得不亦乐乎。随意讲小话或者搞小动作;一位学生发言时, 其他学生没几个认真听, 甚至只管自己小声说话;开展小组活动时, 个别学生嗓门特响, 全然不顾别人的存在。这些教师认为把学生的客体地位转变为主体地位的办法是:允许学生在课堂上走来走去, 自由组合。认为这是在让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自主意识与能力, 这是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殊不知良好的教学次序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必要前提。新课程教学提倡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安全感, 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建设加强对学生课堂行为的训练。探究式教学增强了师生的交流与合作, 也使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变得更加广泛。同时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格特征, 这有利于他们的人际交往。

三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讲授上应该尊重学生情感, 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学生是教师教学的对象, 是教学内容的读者。教师如何使自己的讲授内容为学生掌握, 讲授观点为学生接受, 这就要求教师在尊重学生情感的基础上, 进行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据某地调查, 有七成的中学生认为朱自清的名作《背影》已经过时。在他们眼里, “父亲违反交通规则, 随意翻越铁路”。显然。这与作者所要表达的“父子朴实而浓厚的感情”这一本意相距甚远。教师自然不应一味地去迁就学生的这种“独特体验”, 而应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情境, 进入角色, 逐渐与文本的视界融合, 情感发生共鸣, 从而得到情感熏陶与感染。

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不能走极端, 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是必需的。

四教师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应避免过多的非教学因素

由于教师的理解片面, 在教改中许多的非教学活动粉墨登场。比如为了让学生学习写作, 就拿大部分时间去让学生练习打乒乓球、或者搞市场调查、或者参观、或者访问。活动开展得热热闹闹, 轰轰烈烈。但到指导写作时却草草而过, 没有起到实际探究作用。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 课堂上占用大量时间绘画, 做手工, 做实验, 这到底对学生掌握知识起多大的作用?上述这些是由于教师对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的误解或是实践中产生了偏差。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实践中, 应该真正理解“自主学习“的意义, 不能简单化为“喜欢怎样就怎样”, “想怎样就怎样”。良好的习惯还是要培养, 该教的就要教, 问题在于如何“教”。

总之, 课堂改革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 对课改的理念进行深入理解和再认识, 在反思和实践中逐渐将新课程的理想变为现实。在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过程中, 我们除了满腔的热情外, 还应保持清醒的头脑, 科学、理性、冷静地进行反思, 以期少走弯路。教师的教育活动组织者的主导地位和主导作用在新的具有模式中不应被削弱, 而应有待完善和加强。

参考文献

[1]李森, 于泽元.对探究教学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J].教育研究.2005 (2)

[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6)

教师探究式教学 篇10

一探究教学设计的含义及特点

探究教学设计是在探究教学目标的控制之下, 根据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和学习特征, 对影响学生进行探究的外部因素进行设计, 并通过评价、反馈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正的过程。其主要特点如下:

1. 课题性

探究教学脱胎于科学探究活动, 它要求学生的学习过程要模拟科研工作者的研究过程。科学研究一般都会围绕一个具体的课题来展开, 如果课题范围较大则可以继续分解为若干方向。这种运作方式应用于教学则需要教师将所要学习的知识转化为类似于课题的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要尽量具体可行, 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些学习任务来展开探究。

2. 开放性与自主性

开放性与自主性是探究教学设计有别于一般教学设计的最显著的特征。探究教学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尽量减少控制性, 增加开放性, 减少他主性, 增加自主性, 给学生以轻松、自由、充分的发挥和创造空间。

3. 预见性

探究教学的开放性决定了其教学过程不易控制, 教学进行中很可能会出现一些“意外状况”。如果教师的教学设计具有一定的预见性, 那么这些“意外”就不再是意外, 就会部分或完全落入教师的掌控之中。因此, 教师在进行探究教学设计时一定要谨慎细致、思虑周全, 尽可能对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遇到的困难、出现的错误、产生的矛盾冲突等状况有所估计。

4. 程序性

探究教学具有很强的程序化特色, 因此, 整个教学设计必须非常严密, 具有内在逻辑性。这就要求各个教学要素的设计必须依据一定的程序、一丝不苟地进行, 尽量把各个要素客观化, 不能仅凭主观臆断进行设计。

二创设适于教师进行探究教学设计的外部条件

1. 培训要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 相关部门组织教师进行了很多培训, 可遗憾的是, 教师们却很少能将培训所得“学以致用”。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教师本身的个体差异外, 主要还是因为很多培训的内容都是理论性较强, 离实际教学较远, 对解决实际教学问题帮助有限。这样的培训结果背离了原有的初衷, 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因此, 相关机构若想开展有效的培训, 首先要做的就是走进教师的工作环境, 了解教学的真实状态, 运用实质性的研究方法掌握教学的实际情况, 发现急需解决的问题, 了解教师的真正困惑, 在此基础上结合教育教学的理论确定培训内容, 制定培训方案, 这样的培训才是有的放矢的, 才能真正为教师所用。当然, 培训不能是一次性的, 教学中的问题源源不断, 尤其是新课程实施之后, 教师在教学中会遇到很多新的问题而没有解决模板可借鉴。因此, 培训机构应对教师进行长期的、阶段性的培训, 并跟踪教师对培训内容的应用情况, 然后针对具体的情况给教师以指导, 并依此调整培训的内容和方案, 为后续的培训积累素材与经验。只有这样, 才能缩短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距离, 才能使培训真正起到导航的作用。

2. 评价要有助于促进教师的发展

传统的评价模式侧重奖惩, 主要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师的教学业绩, 这样的评价方式给教师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这样的评价氛围下, 教师几乎将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在了应付大大小小的考试上, 以至于加强自身的知识基础, 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这些与考试成绩没有明显关联的事情教师都无心顾及, 也无暇顾及。然而, 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应成为衡量教师教学好坏的唯一砝码, 教师的职责除了教书还有育人, 教师的很多行为是无法用量化的数字来评判的。因此, 学校和相关机构应逐步改变对教师的评价模式, 使评价从侧重奖惩向侧重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转变。一方面要弱化学生的考试成绩与教师的教学优劣的关系, 给教师创造一个相对轻松的教学环境, 只有这样教师才会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研习新的东西, 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而不必让自己终日以考试为中心旋转不停。另一方面, 评价要尽量做到全方位、多角度, 尽可能将教师多方面的行为都纳入评价体系中来。只有这样, 才能使评价公正、全面, 才能增加教师改进教学的动力, 促进教学能力的完善和教师的职业发展。

三多维度加强教师的知识基础

1. 增强转变知识结构的意识

新课改的理念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 要适应课改之后的教学, 教师们必须及时转变自身的知识结构。人的观念、意识是影响其行为的重要因素, 因此, 转变知识结构要从转变意识开始。转变原有的知识结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它需要教师长时间的积极努力。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转变知识结构的重要性, 才能具备转变知识结构的原动力, 在进行转变的过程中才能积极主动, 尽力克服困难, 最终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2. 精益求精学科专业知识

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前提, 而探究教学的出现则要求教师对学科专业知识更要精益求精。各学科的专业知识不只有系统的结构, 而且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因此, 教师应该努力做到对自己已有的知识多质疑, 对有矛盾的现象与解释多探究,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多思考, 对有发展与变化的知识多学习。只有这样, 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才能日益精深, 才能为探究教学的设计提供支持与保障。

3.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来获取知识

课改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由此引起的最大变化就是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以及学生在课堂上主体性的增加。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只有具备深厚且广博的知识才能设计出有效的探究教学。因此, 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来充实自身的知识系统, 尤其是校外的一些资源和一些非传统的教学资源更应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书店的书籍、高校和研究院所的杂志、互联网, 与同事、学生、朋友的交流, 甚至是生活中的某些现象都是教师获取知识所不可忽视的资源。教师们只有事事留心、处处学习, 才能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增加自己的知识量。

4. 增强行动研究的能力

行动研究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 但现在的一线教师普遍都是教学实践经验丰富, 而教学理论知识不足。这不仅影响教师对培训内容和相关教育理念的学以致用, 而且不利于教师及时有效地处理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 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各种途径来获取教学理论知识, 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如参加一些培训和学术交流会议, 与一些学科专家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多阅读一些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和杂志等。当自己的理论水平上升到一定高度后, 就应该以理论知识作基底, 逐步形成行动研究的能力, 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无论培训的内容多么地贴近教学实际, 无论书中的案例多么的丰富, 都无法覆盖所有的教学现象, 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千差万别, 自己的问题最终还得靠自己来解决。行动研究能力的形成不仅是教师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最佳途径, 而且是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推动教师从教学型向研究型转变的动力。

参考文献

[1]于泽元.略论探究教学设计的取向、途径、特点和原则[J].基础教育研究, 2001 (10) :23~24[1]于泽元.略论探究教学设计的取向、途径、特点和原则[J].基础教育研究, 2001 (10) :23~24

[2]郑长龙.中学化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2]郑长龙.中学化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于泽元.略论探究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构成[J].教学与管理, 2001 (9) :6~8[3]于泽元.略论探究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构成[J].教学与管理, 2001 (9) :6~8

[4]崔相录.研究中学习 (下册)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133~134[4]崔相录.研究中学习 (下册)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133~134

探究音乐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 篇11

【关键词】 音乐;教学语言;审美

【中图分类号】 G64.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01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功和必要素质,也是教学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教学采用了电脑、电视、广播、网络等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但是,不管科技如何进步,时代如何变化,教学语言的地位和作用是难以取代的,教学语言仍然是教师最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学语言主要包括讲授、解释、提问、讨论、回答、复述、概述、纠错、营造课堂气氛和评价等。音乐课堂的教学语言建立在音乐语言与教学语言基础上,结合音乐教学的特点,以审美为中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学内容恰当地表达出来。

音乐是一门抽象思维的艺术,音乐的教学形式灵活多变,学生具有很强的参与性、互动性,课堂气氛活跃,思维空间很广,情绪变化也比较大。教学语言丰富、应用自如的老师往往能给大家带来一堂赏心悦目的音乐课,不仅学生学得开心,甚至于参与活动的老师也不由自主地跟着他的课堂节奏进行。但在我们平时的音乐课教学中,也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情绪激昂的解说,却激发不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欲望,好像是一台独角戏。原因之一就在于教师缺乏美的教学语言。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语言的合理运用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范易懂,准确精炼

教学语言必须借助规范的语言,才能准确无误的表达其内容。规范的教学语言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包括语音正确,吐字清晰,语调丰富,语速适中,音量适度,善用重音和停顿。尤其是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应是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在讲解和范唱时,如不能做到字正腔圆,就不能准确地诠释歌曲和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其美育的功能也将大为削弱。不过,其规范的含义也有其特殊性,中国的民歌多以当地方言或民族语言来演唱。例如,在学习歌曲《龙船调》时,教师教学生用湖北方言演唱“妹娃要过河哇,哪个来推我嘛?”和“我就来推你嘛!”。不仅增加了课堂的歌唱气氛,在欢乐的同时,学生也了解了湖北民歌的音乐特色。所以,作为音乐教师,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还应该研究各地的方言和习俗,以便更准确地教唱歌曲。

语言准確精炼就是用简单明了的字句,清晰、明确地表达出所要传达的思想内容。在教学语言中,最忌讳的就是概念不清,模棱两可,含糊其辞。如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节奏”与“节拍”;“休止符”与“停顿”;“山歌”与“小调”等,尤其需要注意,在表述音乐中的“节奏”与生活中的“节奏”时,所使用的后缀是不同的。生活中常用“快”“慢”来表示,而在音乐中则应该用“紧凑”“疏缓”来表示。因为“快”与“慢”在音乐中表示速度,而节奏则表示的是时值的长短。只有准确精炼的教学语言,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把音乐知识系统完整地传授给学生。

二、形象生动,富有趣味

营造一个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是上好音乐课的前提,而教师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则是这种氛围的催化剂。著名的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就是一位懂得语言艺术的人,教学时常爱用形象的比喻,要求学生声音唱得连贯时,首先是气息的连贯,每个字的母音,应该像珍珠,气息就是把珍珠穿成一串的那条线。比喻形象,使抽象的感觉变得很具体,学生在这样形象、生动的启发中,很容易获得正确的感觉。例如,我在讲授音乐基础知识——音和音阶这节课时,只有片面抽象的讲解,学生是无法很好理解的。这时,我就形象的举例来说明,在黑板上画出七个楼梯的台阶,将简谱1234567由低到高分别标在台阶上。如图所示,再进行讲解:“音乐中音阶就是1234567,因为这些音有一个从低到高的顺序,感觉就像楼梯台阶一样,所以称之为音阶。”接下来,再在钢琴上弹奏音阶,让学生感受音与音之间的高低关系。通过鲜明直观的图示,再加上教师生动的语言讲解,把“死”知识变为学生易于理解的“活”知识,同时增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易于记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情真意切,塑造审美

音乐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间知识的交流,同时也是一种情感交流。教师如果向学生传达各种教学信息时,情感不是诚挚深沉,而是麻木不仁,那么就很难激活学生情感功能中的审美能力。一位特级音乐教师曾说:“每次上课前,我都要反复聆听音乐,让音乐先感动我自己,然后再感染学生。”只有这样,在进行教学时,教师才能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用注入情真意切的教学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这样才会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在领略音乐作品的艺术内涵中获得审美享受。我在设计《走进西藏》这节课时,首先用一段深情的朗诵配着高亢的歌声,起伏跌宕,磁石般地吸引着上课的学生。接着我又创设第二段教学情境,介绍西藏的地理、人文和习俗,使学生的情感和思绪随着音乐驰骋,脑海不时闪现出高原、雪山、飞鹰、布达拉宫...从课堂上学生一双双充满企盼与向往的目光中,教师用语言让学生感受到了不仅仅是音乐本身,还有更深层次的文化背景和人文精神,这无疑是审美素质教育所期望的。

四、形体语言,锦山添花

一节优秀的音乐课,除了要求教师有很好的教学语言,还要有恰到好处的形体语言。在教学中,教师要满怀激情地把一部音乐作品的内在情感从传神的眉目间、喜悦的笑脸中、生动的手势里表达出来,会给音乐课带来锦上添花的好效果,弥补口头语言的不足。音乐教师在范唱、教唱、指挥、讲解时都不免要使用形体语言,以表达作品的情感和风格。比如在合唱课教学中,教师通过指挥的手势语言,表示轻、重、缓、急,就能准确的控制整体的节奏快慢和直观的传递乐曲的艺术内涵,充分调动学生的激情。还有,在学习新疆歌曲时,教师示范几个简单的新疆舞动作,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新疆音乐的主要节奏型,肢体的语言可以帮助学生体验感受到鲜明的民族特色,营造出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因此,以形体语言来感受音乐的律动,多种感官的影响和刺激调动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活动,更生动地传授知识和交流情感。

总之,美的教学语言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仅能够极大地增加教学内容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唤起他们对美的体验和追求。因此,音乐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要美化自己的教学语言。优美的语言与教师的文化底蕴息息相关,音乐教师在提高自己专业水平的同时,也要加强文学方面的修养,经常浏览文学作品,不断积累精彩的词汇,储备到自己的教学语言词库,使我们的教学语言更富有魅力,以此达到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和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文琦,课堂语言艺术摭谈[J],湖南教育,2000年23期

[2]王铮,浅谈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年09期

关于高校教师礼仪教学的探究 篇12

一、高校教师礼仪教学的含义

高校教师礼仪教学指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的形式传递给学生知识以及人类文明的活动。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得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大学生进一步提升自己,从而使自己成为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渊博知识、高尚道德的人才。所以说,当代的高校教师不仅要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教师素养,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给予学生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培养和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讲文明、懂礼仪、有教养的高素质人才。

二、提升高校教师礼仪素养的重要性

1. 有利于教师展示个人的魅力,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知道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能体现出教师的个人魅力。教师优雅的举止、得体的仪表、和蔼可亲的态度,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同时也会获得学生的好评与尊重。教师获得了学生的喜爱与尊重,学生就会更加喜爱这个教师的教学,从而提升学习积极性,形成一个很好的良性循环,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教学效果。记得有位学生在评价自己的老师时是这样说的:“老师着装得体,举止大方,对待学生非常热情。他总是不厌其烦的对我们进行课后的辅导,使得曾经那么不爱学习的我也慢慢得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老师身上我体会到了一种为人师表的美———教师美。”“老师,您的知识渊博,对人和蔼可亲。在您的课堂中,您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教会了我如何做一名高尚的人。老师,谢谢您!”

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礼仪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示教师的魅力,从而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2. 有利于塑造教师良好的职业形象,建立模范行为。

符合职业要求、文明规范的行为举动既能很好地塑造出教师的端庄与自信,又能体现出教师积极进取、严谨的治学态度;而不注重教学礼仪,在教学过程中随意着装,讲课时将手插在口袋里,随意爆粗口,甚至在批评学生时不注重言语、场合,这样的教师就很难得到学生的尊重,更别说塑造良好的教师职业形象了。刚进入大学校门的学生,其可塑性是非常强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不注重教师的礼仪,没有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是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的。记得一位同学的日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昨天上课时,班上一位平时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小红问了老师一个问题。我当时就看到老师沉下了脸,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声说:‘这么简单的题目,我上课都已经讲过了,你还不会吗?’老师阴沉着脸,那么大声地训斥,小红当时就满脸通红地低下了头。这件事情发生后,全班同学都沉默了,我们都觉得老师的做法有些过分。就这样,这位教师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立时矮了一截。”我相信这样的教师即使他拥有渊博的知识、才华横溢也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可与尊重,因为他不但没有尊重学生,还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因此,只有当教师把对学生的尊重与关爱转化为具体的礼仪行为,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以及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体现出来,这样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在学生心中建立起良好的形象。

三、课堂教学中,教师礼仪教学的体现

我们知道高校教师的礼仪素养,在教师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教师的礼仪素养呢?下面,笔者就对此问题进行探究。

1. 注重教师礼仪,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俗语有云:“亲其师而信其道。”这充分说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言谈举止是否得体,是否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与关爱,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氛围,从而进一步影响教师“教”的情绪以及学生“学”的情绪。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以结果为评价标准的单一评价模式,“一刀切”地将学生划分为“好学生”与“差学生”,这种单一的评价模式极大地打击了“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而教师也在不自觉中表现出了对其他学生的偏爱,这样就会使学困生产生逆反的心理,从而也阻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对学生一视同仁,充分体现出教师的教学礼仪。通过信任并且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支持学生、启发学生、鼓励学生,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也会更加尊敬老师,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氛围变得更加融洽。记得在跟学生谈心的时候,学生这样说过:“老师,因为我的基础比较差,因此以前很不喜欢学习。我觉得大部分老师都喜欢成绩好的学生,带着‘有色眼镜’看人,我就索性破罐子破摔了。可是来到了您的班级,您一视同仁地看待学生,还总鼓励我、支持我,没有因为我回答不上问题而对我大声指责。老师,就是因为您,我现在对学习充满了信心,对我的人生也充满了信心。”

2. 善于倾听,对学生多加鼓励。

倾听是获取学生信息,尊重学生的一种重要手段,而尊重学生又是教师礼仪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通过换位思考来了解学生的困难与疑问,并对学生进行引导与鼓励,这样才能更好地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加信任老师和尊敬老师。记得一位学生在对教师的评价中这样写道:“在我陷入思想的困境时,是您不厌其烦地开解我、鼓励我,让我没有弥足深陷。老师真心地感谢您。您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不但用您渊博的学识提升了我的知识水平,还引导了我的思想,丰富了我的精神生活。”

综上所述,提升教师的教学礼仪在教育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1世纪是知识经济腾飞的世纪,教育在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公民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等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因此,在高校的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热爱教育事业的精神,更要具备严谨得体、符合礼仪礼貌要求的职业行为风范,这样的教学才能培养出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晔.高校教师的礼仪素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

[2]冯海龙.教师的礼仪素养与人格魅力[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上一篇:大型医用设备的管理下一篇:家庭和学校和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