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

2024-10-03

探究式教学(共12篇)

探究式教学 篇1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教师指导学生, 运用探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一种新型的学习实践活动。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相比, 利用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活动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另一方面, 可以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一定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由此可以看出, 探究式教学更加符合新课改的理念, 更加契合素质教育的思想。物理学科是高中阶段一门必修课程, 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学目标除了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外, 还要培养学生一定的探索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这一系列的要求刚好与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优势相契合。因此, 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有效的探究式教学, 对于物理教学素质化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那么, 高中物理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实施有效的探究式教学呢?

一、营造有效的探究氛围

受到传统教育教学思想的影响, 教师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而片面强调自身的教学主导地位。在物理课堂上, 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往往都由教师个人决定, 而学生所扮演的大多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角色。在这种严肃的课堂氛围下,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思维能力等都受到了相当大的限制, 很难得到有效发挥。为此, 要想实施有效的探究式教学, 首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教师要为学生努力营造平等、自由的教学氛围, 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畅所欲言, 即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出现错误, 教师也要用宽容的态度加以对待, 并且帮助学生从错误中吸取经验。另外, 在探究式教学中, 讨论环节是其中一个主要的环节, 而学生自由讨论的环节是考验教师教学组织和调控能力的环节, 如何讨论、讨论什么, 这些问题教师在进行备课的过程中都要充分考虑到。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 一方面要精心设计所讨论的具体问题, 在高中阶段, 由于知识和能力的限制, 所讨论的问题范围越小, 内容越细化越好, 这样, 才能够有效避免学生的讨论活动浮于表面。另一方面, 教师要对于讨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预判, 并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想好相应的对策, 这样, 才能够使得学生的课堂讨论有条不紊地推进, 使得讨论活动更有价值, 更有利于探究能力的提升。

二、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问题是探究的源头, 我们在开展探究活动之前, 一定要注意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使得学生在问题情境的感染下自然地进入到问题的思考和探究之中。在物理课堂上, 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灵活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 包括利用旧知识创设问题情境、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利用演示小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等等。例如, 我在引入“摩擦力”的概念时, 就利用一个简单的小实验开启了课堂探究活动:我拿出一瓶纯净水, 请一位同学上来把瓶盖拧开, 结果, 这个同学不费吹灰之力就把瓶盖拧开了。接着,

三、教师要进行积极的引导

与单纯的讲授式教学相比, 探究式教学更强调探究思考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相较于讲授式教学, 其花费的时间必然较长, 而课堂教学毕竟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时间, 很多教师为了节约课堂教学时间, 给予学生的探究时间往往不够充分, 很多问题的探究往往都是停留在表面阶段, 或者是处于探而不究的局面, 而这样的探究式教学基本上不具备实际价值。为了避免产生这个问题, 教师就要注意把握自己在探究式教学中的角色。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 既不能管得过多, 又不能完全不管, 而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引导。例如, 在“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时, 如果没有教师的适当引导, 则学生很难猜测到弹簧的劲度系数, 这样, 必然会影响探究活动的有效进行。

四、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大胆创新

相较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具有的一个最突出的优势就是能够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出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对于既定的学习内容、实验方案等进行积极的改进。例如, 在讲到“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这部分内容时, 我们主要的探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平抛运动是沿着水平方向匀速运动和沿着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这两个运动的合运动下产生的。学生通过观察平抛运动的轨迹可以猜想到平抛运动中竖直方向的变化规律与自由落体运动的变化规律存在一致性的可能, 然而, 教材中的实验如果仅仅凭借肉眼观察, 则不能准确地说明两个小球同时落地。这时, 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能否对教材中的实验方案进行改进。通过一段时间的讨论探究, 有的学生想到了, 是否可以尝试利用耳朵听的方式判断两个小球是否同时落地。我们根据这个建议在地板上铺上一块钢板, 然后让学生保持安静, 用耳朵判断, 结果最终取得的实验效果比起教材中的实验效果更加理想。

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其具有诸多优势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不能把探究式教学作为唯一的教学方式, 毕竟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可以更加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理论性知识, 可以为更好地开展探究式教学打好基础。因此, 我们要把探究式教学和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 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挥探究式教学的优势, 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有利的条件。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 探究式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 探究式教学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 总结了开展探究式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李义华.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思考[J].学周刊, 2012, (12) .

[2]杨山录.物理课堂中的探究性教学刍议[J].中学教学参考, 2009, (02) .[3]闫粉娥.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认识与反思[J].中学物理, 2011, (01) .

探究式教学 篇2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要求:必须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转化,将学习过程从知识的被动接受向知识的主动获取转化,即通常所说的探究教学法。然而许多教师对“探究式教学”感到深不可测,无所适从。不知道什么是探究式教学?不知道怎样开展探究式教学?以为探究就是做实验,实验就是探究。这样理解是不全面的。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探究教学法。所谓探究式教学法就是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或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学生在轻松自如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它可以让学生充分地思考,充分地讨论,充分地发表见解,全面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给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自由空间,从而培养它们自觉探索知识能力;同时又注重教师的指导作用,突出教师对探究目标、探究途经等方面的调节和控制。

那么,我们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怎样开展探究式教学呢?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主要抓住以下几点进行。

一、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

探究活动的开展关键是怎样创设值得探究的问题情境,以便让学生提出假设并进行证实。我们所说的值得探究的问题情境必须具备的特征有三个。第一是新颖性,提出的问题要让学生有新鲜感,以激发它们探究的兴趣;第二是难度可控性,所提出的问题既要有一定难度,又要让学生能尝到胜利果实,足以引发它们继续探究的欲望;第三是可持续性,所提出的问题既要与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相联系,又要能使学生能不断进行假设和验证,这样的问题才值得探究。

鉴于现行教材以及教师的教学经验多为陈述性的,所以,值得探究的问题的提出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总结起来,我认为我们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是从身边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其实,我们身边的物理现象是非常多的。只要我们能细心观察、积极思考,就能提出很多值得探究的问题来。

例如,我在《电路分析及其应用》一课中是这样提出问题的:

师:在傍晚特别是在夏天的傍晚,当我们把电灯打开,大家会发现这时的电灯的亮度与深夜时相比有什么不同?

生:暗一些。师:为什么?

生:因为打开的用电器多。

师:为什么打开的用电器多灯就会暗?

(学生讨论后说出自己的看法,再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的结论:并联的电阻越多,总电阻就减小,电路中的总电流就增大,导线电阻分得的电压就会增大,电灯分得的电压就会减小,从而变暗)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到只要用日常生活中不容易察觉的现象就能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并跟着老师的引导探究出答案,从而把简单电路分析中电阻、电流、电压的变化关系理解透彻,既达到了知识目标,又达到了能力目标。

第二是从实验中提出问题。

物理中有许多有趣的小实验,而这些小实验往往能反映出很多物理知识来,所以,从实验中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也并不是一件难事,关键是我们能不能多思考、多动脑筋。例如,我在《自感》一课中是这样提出问题的:

让几个学生手牵手与自感线圈并联再与两节1.5伏的电池并联,当开关闭合后再断开时,学生的手会感到有微麻。

师:为什么小小的两节电池会产生这么神奇的威力? 这个新奇刺激而又不危险的实验激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从而达到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也引起了他们极大的探究欲望。

二、注意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在探究中不断提高与创新,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教师在开展探究活动时有两个作用:一是选择和创设值得探究的问题情境,二是要启发、帮助学生把搜索到的资料与问题情况密切联系起来,不断校正继续探究的方向。在物理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去探究问题是一个很值得考虑的问题。我认为在教学中必须从最简单的现象或实验入手,然后引导学生从现象中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假设,并引导他们逐一解决。注意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地鼓励和表扬学生先从他们所想的方法去探究(即使方法是错的),然后再从中引导他们从正确的方向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前多做准备,在课堂中反应要较敏捷。

举个例子来说吧,在《电路分析及其应用》一课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师:当我们晚上走在路上,很多时候都会看到路灯坏了,这时我们都会想到什么? 生:这是路灯的质量问题。

师:那究竟是不是这样的呢?假如有一盏路灯,无论安装质量多好的灯泡,没过多久就会损坏甚至烧掉,而且还发现它经常在深夜时烧。这又是为什么?

(让学生讨论,发表意见,得出它的原理跟刚才电灯变暗问题的原理是一致的,它只是刚才分析过程的逆过程)

师:假如你是路灯维修员,你怎样使路灯寿命增长呢?大家讨论一下这个问题。生:讨论。

生:并入一个电阻。师:设定一些实际数字,让学生计算在很多用电器关闭后要使这盏路灯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应并入的电阻阻值,再计算如果并入电阻后其它用电器正常使用时用户两端的电压。(例如:假设原来路灯与九个“220V,25W”的用电器并联,且刚好这时的电压是220V,路灯的规格也是“220V,25W”,关闭了九个用电器后,路灯两端的电压就会增大,要使路灯两端的电压还是220V,如果并联一个电阻,则并联的电阻阻值是215欧姆,如果在正常使用九个用电器和路灯时这个电阻一直并联在电路中,那么这九个用电器和路灯两端的电压就会变为116V,所以如果并联一个电阻的话会影响到整个电路中的用户。)生:通过计算知道并联的电阻阻值要比较小,而这个小的电阻会使整个电路正常工作时用户两端的电压小很多。

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并联一个电阻是行不通的。还有没有别的方法? 生:串入一个电阻。

师:那这个电阻不就白白消耗一部分电能,从长远的角度看,切合实际吗?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生:把两盏路灯串连起来。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到:本来傍晚电灯暗的问题已经解决了,但教师又再提出一个路灯问题,从逆过程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之后教师又向学生提出“路灯寿命增长”的问题,这样层层深入探究,使学生对简单的串、并联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路灯寿命增长”问题的讨论中,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教师并不急于表态,而是引导学生按照他们自己的想法去探究,发现错误后,再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到真正的答案。这样,在教师的层层引导下,学生能层层深入地进行探究,从而达到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三、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观察和实验过程中发现并解决要探究的新问题: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在物理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只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学生在实验中是很容易发现到新的问题从而引起探究行为的。

再来举一个例子吧,在《薄膜干涉》一课中,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先让学生用稠度适中的肥皂液做第一个实验,即透过自制肥皂膜,观察酒精灯火焰在肥皂膜上的图像及其变化。(学生动手做实验,个个十分投入,很快学生中就发出阵阵小声的赞叹声,兴致很高,每组学生都能做出同课本插图一样明显的干涉图像。)这时我适时依次地给出以下问题:

⑴ 干涉条纹有何特点?

⑵干涉条纹是哪两个面的反射光叠加形成的? ⑶干涉条纹为何是水平的?

⑷认真阅读课本并思考为什么可用干涉法检查工件表面是否平整?

⑸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验的薄膜厚度怎样变化?干涉条纹发生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

这五个问题除了问题⑵和问题⑸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以外,其他都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阅读课本以及讨论来解决。

接着我又让学生做实验二和三,即先后用较稠肥皂液和最稠的肥皂液做实验,引导学生比较前后实验现象的不同,进一步得出结论:条纹宽度与薄膜厚度有关,膜越厚条纹越密,当膜厚到一定程度,条纹过密以至于看不见干涉条纹,并引导学生用刚学的干涉知识去解释。

这样,问题和实验环环相扣,使整个课堂教学紧凑有序,同时,让学生亲手做实验,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求知欲望被充分激起,始终保持着对所研究问题的高度兴趣,从而达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目的。

四、注意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探究教学的实质是给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从而培养他们自觉探究知识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包含了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因此,在探究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例如,在学习《电路故障分析》这一问题中我是这样处理的:(图略)对于图甲来说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一:如果电路中的L4烧掉了,这个电路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问题二:如果L1、L2、L3其中的一个烧了呢,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 问题三:如果L1、L2、L3其中一个被短路呢?为什么?

(先提问学生各问题中可能出现的现象,然后让学生做实验,最后做出解释)问题四:灯泡的亮暗很容易反映出电路是哪里出了问题,但如果不是灯泡而是电阻(图乙),你又怎样才能知道一个电路不正常工作的问题出在哪呢?例如:如果发现通过R4的电流突然增加了,你能否知道问题所在呢? 问题五:如果给你一个电流表或一个电压表,你怎样检测出电路的故障出在哪里?

一连串的问题使学生从直观的灯泡故障问题转移到抽象的电路故障问题的探究中,并学会了使用基本仪器来检测电路的方法。这种做法使学生把刚学到的知识迁移到新的问题当中,使探究能继续进行。

五、注意课内探究与课外探究相结合:

实施探究教学应采取课内探究与课外探究探究(研究性学习)相结合、普遍要求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只要学生有探究的积极性,就完全可能在课外去做他们有兴趣又能够去做的事,这就使知识得到拓展,使探究得到延续。所以教师应该注意把课内探究与课外探究(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注意把对所有学生的要求和对个别学生的要求结合起来,以达到分层辅导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电路分析及其应用》中把简单电路和复杂电路的分析和应用学习完后,我就让学生举一些有关电灯的其他物理现象并做解释。然后再自己给出下面的几个例子,留给学生课后去探究。

第一:为什么同一时间段距离变压器的用户的电灯比距离远的要亮?

第二:大家都知道灯泡的灯丝是用钨丝来做的,当灯泡亮了之后,钨丝会有什么情况出现?(钨丝温度升高之后会升华)升华之后它的温度如何变化?电阻值又如何?功率呢?

第三:当灯泡烧了之后,很多人会摇一摇,把断了的灯丝搭上了再用,但是,这里就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个重新搭上的灯泡,与原来相比,消耗的功率发生了什么变化?安全性又如何?

然后再引导学生,单单一个灯泡就有这么多的问题可以去研究,那么我们日常生活中这么多用电器,就应该有更多的问题值得去研究,所以希望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自己去进行研究,有问题可以跟老师一起讨论和研究。

类似的引导可以用一两分钟去完成,并不影响课堂的正常教学,但却能提起学生课外探究的兴趣和欲望,达到知识拓展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试论物理教学中“探究式”教学 篇3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主动参与 小组合作学习 探索过程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社会需要更多的高素质的人才。而作为人才的培育者——教师,责任更是责无旁贷。今天的教育,不仅仅是培养知识型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这些人才的能力与思想。为此,我们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以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做一个有心人,要做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与实践者。经过几年的实践,笔者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实践,发现探究式教学在物理教学中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探究式教学法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可见,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学生需要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书本上或者教师提供的现成的结论。毋庸置疑,学生对通过这样的途径获得的知识会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

探究式教学法特点是:构建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提供宽松的,易于思维的学习空间,营造探究和研讨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师生的双主体作用,使教师成为教育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有效地把握教学活动的方向和质量,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我体验,自我发现,使其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展,最终成为能够主观能动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成为探索型的学习者,实现其自身的价值。

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有机构成部分,都是课程实施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新课改要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遵循探究式教学的新模式中又要发生哪些相应的转变呢?本人结合几年的一线教学经验浅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学生是否能有效的学习,其根本一点在于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只有把主动权授予学生,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师生共同参与,双边互动的教学相长过程,教学才能取得最佳效果。那么,什么是参与?每个学生都发言就是参与吗?应该说,站起来发言是一种表面上的参与行为,关键是学生是否深入思考了。只有思维参与才能使探究式教学顺利开展。教学中应尽可能多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动手操作、各抒己见,提供议论、思考、想象、探索的天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培养他们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则要在激活学生思维方面做文章,我尝试着创设一些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再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和空间,让他们兴奋起来,参与度也会随之增强。

二、变纯个体学习为兼容小组合作学习

由于学生经验背景的差异,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常常有不同的表现,在探究者的群体中,这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资源。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当前课改的主流,探究式教学非常需要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通过共同学习讨论研究,使每个学生都达到一定目标的学习活动。在这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价值的、会产生争论的,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

例如,在进行“天体运动”教学时,提出:“我们怎么知道这卫星速率v与绕行星运行轨道半径r的内在关系?”学生通过小组探究,众说纷纭,有些小组虽然考虑的方法不同,得出了结论却都是正确的,有些小组虽然考虑的方法相同,得出了结论却都是错误的。正是通过这些不同的方法、不同观点的比较,大家可以比较清楚地认识研究v与r间的关系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们都在积极主动地思考,通过学生发言、踊跃质疑、耐心聆听、积极探讨来完成。探究性教学活动中若能适时安排一些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及时了解合作情况并加以点拨、引导,一定会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由重视掌握、运用到重视探索过程

在应试教育中,我们有很多行之有效的办法,但大多都是以已确定规律、定理公式成立的基础上进行的,而对于探索规律、定理的过程,教师往往一笔带过,有时为了赶进度甚至不去理睬,这是应试教育的一种弊端,也是我们高中物理教师应该认真考虑的一个环节。学生常有“一听就懂、一做就错、一过就忘”的感受,就是缺乏“经历”的缘故。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自经历,提出的现象或创设的情景应当是“原汁原味”不加任何示意的。教师的任務是引导、组织好这个活动,及时把握问题讨论的方向,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抓住机会培养其探究能力,最后要求学生给出探究的结果即评价。

这种探究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一系列探究活动后领悟其中真谛。教学强调过程的开放性,教学内容不仅局限于书本,还要向生产、生活实际开放,向自然开放,向物理的最前沿知识开放。要树立“尊重教材,超越教材”的教学理念,教学要从单一性向综合性发展,注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探究式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问题性、参与性和开放性。要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本人认为探究式教学应该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模式。当然在教学实践也会遇到很多实际问题,例如在观察同一现象时,学生会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它是发散性的,知识点会扩大到很大的范围,这就决定了它比传统教学方法更复杂。处理不好就会出现教学无重点、重能力轻知识、耗时多且课程进度慢等问题。所以,针对实际我们在强调探究式教学的同时,也应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只有这样才更利于我们素质教育的实施,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总之,新课改没有为教育教学提供现成的固定模式,需要广大教师在新课改的实践中不断生成和发展新的教育教学方式。以上是本人在教学中对物理探究式教学的一些粗浅体会,抛砖引玉,供同行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物理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徐学福.科学探究与探究式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2

[3]李建华.实现教学“六优化”,落实课改新理念[J].河南教研,2005(7)

用探究式教学法探究小学数学教学 篇4

一、探究式教学法的内涵

探究式教学法主要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在遵循主动性、积极性和目的性的前提下,通过提出问题等诸多方式来提高小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种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法是课程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式,对于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

二、探究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探究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广泛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兴趣。

探究式教学法要求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新颖的教学理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浓厚的兴趣,才可以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小学生是一个相对单纯的群体,他们的大脑正处在发育的阶段,对新事物比较有兴趣,因此,作为数学教师要特别注重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教学“数学中的求和问题”时,事先让学生到会议室观察了一下,当时并没有直接说出教学的内容和目的,而是让学生认真观察会议室座位的排数和每排的座位数。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观察,并将自己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这时,让学生算出总座位数。大多数的学生都算出来了,并和大家分享了自己计算的步骤和过程。但是,毕竟他们的算法很复杂。于是我问学生:“老师有简单的方法要不要学?”大家极为感兴趣,都想知道这种简单的方法是什么。于是,笔者就开始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学习。有了先前的疑问和求知欲望,这堂课效果极佳。

2. 鼓励小学生质疑。

鼓励小学生质疑是探究式教学方法的重要要求。在课堂上,认真观察,我们会发现真正能做到敢问敢说的、积极活跃的总是那么一部分人,这部分人估计占到总数的40%,另外有40%的学生能做到只提问不思考,还有20%的学生既不提问也不回答。作为教师,要激发学生勇于质疑,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与讨论中来。比如:在讲解应用题时,“一个司机带着三个人……”一般来说,三个人就是三个人,但是有的学生会想到“有没有妈妈是怀孕的呢?”一个很可笑的问题,却是学生的一种疑问。有的教师可能会说问题太幼稚了,但是笔者在鼓励这名学生的同时,告诉大家要学习这种思维方式,考虑问题要周全。小学生的质疑需要鼓励,一旦他提出的问题受到了打击,对他今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3. 与现代先进教学技术结合。

与现代先进教学技术结合也是探究式教学法的关键。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指利用多媒体先进的教学手段,把数学教学中呆板的文字、静止的图形、抽象的图像等内容,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把图像、声音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这样可以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教学效果。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教”在讲课过程中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传统的板书上,PPT的使用可以让学生更直接地认识到所需要的知识。笔者在教学“相遇问题”的时候,就采用了这种教学技术。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教师不加以指导,那么他们就会依照思维定势进行思考。因此,采用PPT技术来解答问题,可以开拓他们的思维方式。首先用计算机多媒体演示了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对行走的情境图,通过演示两人行走的方向,让学生形象地认识怎样运动是相向而行、相背而行,然后利用电脑动画重点演示: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先闪动两人走过的路程,接着闪动相距的路程,直到相距路程变为一点,揭示这种现象就是“相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直观展示了两人从出发到相遇的全过程,唤起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回忆,使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 注重小学生合作学习。

当前,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种主要学习方式。合作学习主要是指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让他们通过彼此间的交流和沟通解决问题。在这种方式的引导下,数学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多。同时考虑到整个课堂,教师并不能完全关注到每个个体,这样就容易造成有“漏网之鱼”的现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运用组内学生相互关怀的方式,在上课过程中、在课本之后的练习题中都要通过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小组内解决各自存在的问题。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因为有的题别人不会做或者别人做错了,但是他会;另一方面,提高了团队合作的能力,让学生从小懂得合作的重要性,这对于大都是独生子女的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三、探究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当前,探究式教学法已经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应用中产生了极佳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激发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激发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探究式教学方法主要是以小学生为主体,从他们的角度出发进行课程安排,同时,教师富有新意的讲课方式和内容都会对学生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 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让小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去学习知识。探究式教学法一改往常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本课的章节内容,课堂效率得到了提高。

3. 提高了小学生的综合能力。

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提高了小学生的综合能力。探究式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更自觉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在探究教学法中注重合作学习,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的加强提高了小学生的合作能力,对小学生的综合发展极为有利。

4. 推动了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变革。

探究式教学法推动了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变革。探究教学法的普及和推广得到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的称赞,因此,对于整个教育行业而言,可以整体提高教学水平的进步,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变革。

探究式教学教案 篇5

作者: 于静华(高中物理

河北廊坊物理二班)评论数/浏览数: 3 / 82 发表日期: 2009-07-24 09:04:23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快慢,即加速度大小与力有关,也与质量有关。

2、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定量关系。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掌握在研究三个物理量之间关系时,用控制变量法实现。

2、指导学生根据原理去设计实验,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3、帮助学生会分析数据表格,利用图象寻求物理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

2、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相互学习,交流,共同提高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1、怎样测量物体的加速度

2、怎样提供和测量物体所受的力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选器材,设计方案,进行实验。作出图象,得出结论 ★教学方法

1、提出问题,导入探究原理――自主选器材,设定方案,进行操作,总结归纳――进行交流。

2、对学生操作过程细节进行指导,对学生实验过程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教学用具:

多媒体、小车、一端带滑轮长木板、钩码、打点计时器、学生电源、纸带、刻度尺、气垫导轨、微机辅助实验系统一套。★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投影下图: 定性讨论:物体质量一定,力不同,物体加速度有什么不同?力大小相同,作用在不同质量物体上,物体加速度有什么不同?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快慢取决哪些因素?定性关系如何?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后回答:第一种情况,受力大的产生加速度大,第二种情况:质量大的产生加速度小。

学生再思考生活中类似实例加以体会。

点评:教师还可举日常生活中一些实例,如赛车和普通小汽车质量相仿,但塞车安装了强大的发动机,牵引力巨大,可产生很大加速度。再如并驾齐驱的大货车和小汽车在同样大的制动力作用下,小汽车容易刹车.通过类似实例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加速度大小既与力有关,也与质量有关,为下一步定量研究做好铺垫.

(二)进行新课

1、物体加速度与它受力的定量关系探究

教师活动:现在我们探究物体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定量关系(用控制变量法)。保持物体的质量不变,测量物体在不同力的作用下的加速度,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定量关系。请同学生据上述事例,猜测一下它们最简单关系。学生猜测回答:加速度与力可能成正比。

教师活动:如何测量加速度a?需什么器材?请同学样设计方案。学生回答:第二章我们已探究过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可用该实验器材测加速度。小车在钩码牵引下作匀加速运动,利用打出纸带求加速度。

教师活动:现实中,除了在真空中抛体(仅受重力)外,仅受一个力的物体几乎不存在,但一个单独的力作用效果与跟它等大、方向相同的合力作用效果相同,因此实验中力F的含义可以是物体所受的合力。如何为运动物体提供一个恒定合力?如何测?请同学们想办法。

教师引导:可利用前边测加速度的器材,在钩码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条件下,钩码重力大小等于对小车拉力(至于为什么以后再讨论),但必须设法使木板光滑,或使用气垫导轨以减少摩擦直至忽略不计。这样小车受的合力就等于钩码重力。教师对学生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估,筛选出最佳方案进行实验。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设计可行方案测量,也可借鉴教师提供案例进行设计。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把小车在不同拉力下的加速度填在设计好的表格中。学生活动:学生设计实验步骤,进行分组实验,取得数据。

教师活动:如何直观判断加速度a与F的数量关系?指导学生以a为纵坐标,以F为横坐标建立坐标系,利用图象找规律。利用实物投影展示某同学做的图象,让大家评价。学生活动:学生在事先发给的坐标纸上描点,画图象,看图象是否是过原点的直线,就能判断a与F是否成正比。分析研究表格中数据,得出结论。

2、物体的加速度与其质量的定量关系探究 教师活动:保持物体所受力相同,测量不同质量的物体在该力作用下的加速度,探究加速度与质量关系,请同学们用最简单关系猜测一下二者是什么关系?教师解释:若a与m成反比,其实是a与1/m成正比,a-l/m的图象应是什么?

学生猜测回答:加速度与质量可能成反比。应该是过原点直线。

教师活动:保持钩码质量一定,即拉力大小一定,如何改变小车质量?

将不同质量的小车的加速度填入设计好的表格中,建立a一1/m坐标系作图象。学生回答:在小车上加砝码。

学生设计实验步骤,进行分组实验,测出不同质量时加速度。在坐标纸上描点,作a-l/m图象,据a-l/m图象建否是过原点直线就能判断加速度是否与质量成反比。点评:由于学生刚开始从事探究实验,缺乏经验,需要教师指导,比如设计方案,利用图象处理数据,学生一无经历,二不习惯,所以宜采用定向探究,逐步使学生走向自由探究。

3、对实验可靠性进行评估

教师活动:如果同学们猜想是正确的,那么根据实验数据,以a为纵坐标,以F横坐标,或以a为纵坐标,1/m为横坐标,作出图象都应该是过原点的直线,但实际描的点并不严格在某直线上,也不一定过原点。若真是a∝F,a∝l/m得需多次实验才能证实。学生讨论结果,看书讨论相关问题。★课余作业

1、课后完成实验报告。

2、预习第三节牛顿第二定律。★教学体会

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亲自实践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离开了思维方法和实践活动,物理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素质的培养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实验分析

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是本章重点和中心内容,而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是学习下一节的重要铺垫。该实验的器材选取、方案设定,因第二章使用过,学生自然会想到用该器材测加速度。但测力有一定困难,还需平衡摩擦。为此可借助气垫导轨避免这一点。另外,测加速度可在气垫导轨上安放两个光电计时门,通过微机辅助系统记录,小车通过两个计时门的时间间隔,测出两计时门间距离,可由 求加速度a,数据完全可由微机处理,甚至a-F,a-1/m图象由微机处理作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分析

浅谈化学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 篇6

关键词:探究教学,化学教学

【分类号】G633.8

随着新课程在我省的全面实施,各种各样的新教学模式也随之深入课堂;“探究式”教学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模式。

一、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化学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就是使学生在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考,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同时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形成对未知知识的强烈好奇心。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获得资料的手段,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使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理解化学变化的“过程和方法”,同时全面提升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改变了教师教学模式的同时,更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他们从被动地“读化学”,“听化学”,“背化学”转变为主动地“做化学”,“探究化学”;更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过程更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二、探究式教学的实施过程:

探究式教学必须服务于化学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探究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一般分为: 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1、猜想与假设

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科学探究就是一个不断猜想与假设的过程。猜想与假设强调对未知事物做出一种合理的推理与判断。这就要求学生需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对形成问题的各种原因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假设。猜想与假设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1)猜想与假设是通过探究得到正确结论的先导,是获取实践结果的有力支撑。(2)猜想与假设为探究信息的收集、分析及解释提供了框架,进而为探究活动的设计创造条件。所以,猜想与假设是避免探究盲目性的重要基础,也是明确探究方面的重要因素。如在教学中我们将实验习题“燃烧与灭火实验”设计为课堂探究实验。针对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学生假设燃烧的条件:(1)物质具有可燃性;(2)物质与氧气接触;(3)可燃物达到一定的温度。在化学探究教学中,猜想与假设经常用到以下两种假设方式:(一)类比式假设。是指通过观察分析所探究对象,并将其与已研究对象进行类比,进而对类比状态下所探究对象的各性质假设。(二)归纳式假设。是指对分散的知识点进行归纳与假设,以对事物构建一般的认识。这种假设在化学探究教学中非常之常见。

2、制定计划

在化学探究教学中,针对探究问题所提出的若干猜想与假设,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进行验证。所以,为确保猜想与假设的顺利验证,需要设计相关的方案与计划,是将猜想与假设具体化的重要环节。计划的内容既包括实验等探究形式的具体内容,也包括实验等探究形式的组织实施方案。在“燃烧与灭火实验”课堂探究实验前,要先做好制定计划的工作。学生根据“实验提示”和所提供的实验器材用品(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烧杯,薄铜片,小试管,热水,白磷,红磷),学生设计产生了不止一种合理方案。比如为了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之——物质与氧气接触这个假设,学生设计了以下几种方案,如(1)将薄铜片放到盛有水的烧杯口上,将两个绿豆粒大白磷分别放到烧杯里的水中和薄铜片上,用酒精灯加热垫有石棉网的三脚架上的烧杯;(2)将绿豆粒大白磷分为两份,分别放到两个小试管中,其中一个试管加水,将两个小试管同时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教师在与学生交流讨论后确定学生根据各自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的方案。最后学生将实验报告中实验的目的、仪器药品、步骤及注意事项等内容确定并书写下来。

3、进行实验

在实验方案设计完成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实验操作。在实验装置、仪器安装和调试工作完成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实施实验探究,以确保实验的科学严谨性。教师要分析学生创设的化学实验方案,并引导学生理清实验目的、原理等,让学生在自主操作中有目的地開展实验活动。同时,在实验阶段,要让学生在化学实验动手操作中注重对实验的认真观察和准确表达的训练。

4、收集证据

收集支持猜想与假设的证据是化学探究的重要环节。在证据的收集过程中,学生收集的途径是多样化的,如自然现象、期刊、实验以及网络资料等,而课堂科学探究教学的证据主要源于实验操作现象和数据的记录。因为实验现象和数据是解释、结论的重要依据,所以应将实验现象和数据作为实验报告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做好记录,记录应坚持实事求是、严谨科学的态度。

5、解释与结论

收集实验证据之后,便是对证据的解释,进而得出相关的结论。其实,解释是对证据的挖掘过程,这对于探究结果的科学性体现非常重要。解释实验现象的原因,并从中得出结论,以获得普遍的规律认识。在实验探究中解释与结论主要体现在探究实验报告中,通过实验报告应体现出实验证据与实验解释与结论之间的正确、合理的逻辑关系。

6、反思与评价

反思与评价是学生对探究问题科学表达与否的基础,也是猜想与假设在证据、验证下的真实呈现。所以,反思与评价探究问题、结论等要素,对于学生的化学学习非常重要。其实,反思与评价应贯穿在探究教学的始末,这对于提高探究教学效果,确保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基础,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不断的反思与评价,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科学探究、实验操作,进而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效率。反思与评价中:收集的证据充分吗?结论具有普遍性和科学性吗?问题解决合理与完善吗?等等,这些不同视角下的思考,势必提高化学探究教学的教学效果。八、表达与交流交流是探究教学的最后环节,也是强化学生合作学习的重要体现。学生可以在相互交流中,完善自己的知识认识,发现自身在探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教师在开展探究教学的过程中,要强化学生主体意识、突出学生自主实践,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状态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开展化学探究教学,对密切实验与理论教学关系、确保教学完整性,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

2、《化学教学》编程部,《化学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体育教学中探究式教学运用探析 篇7

一、探究式教学法的作用

1. 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探究式教学法是教师根据学习内容设置学习情境, 引导、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和合作探究、整理和分析材料, 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去发展。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 让学生理解动作技能, 并通过练习达到最终掌握知识的目的。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 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改善学习交流的习惯, 增加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而且能较好地培养学生“以我为主, 积极参与”的意识, 逐渐完成由“要我学”到“我要学”学习意识的转变。

2. 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体育教学是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以及保持健康的手段, 而不是学会一两个具体动作, 教师设置学习情境的教学方式, 会给学生留下较大的自我发展空间。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是处在积极思考的状态下, 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 可能会得出与教师有一定差异的探究结果, 这个过程使学生充分品尝了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喜悦。在不知不觉中, 学生经历了从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 这样通过探究学习不仅达到了掌握知识的真正目的, 而且还使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到培养和提高。

3.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不时地带着一些问题与同学以及老师研讨、协商来寻求合理的答案和方法, 有时在课堂解决不了的疑问, 还会在课外与高手交流学习, 或者从电视、网络等媒体中去寻找答案, 既激发了学生课堂上和课外学习的兴趣, 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探究式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1. 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

知识的获得基于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问题的产生起于疑问, 疑问是创新和获得知识的起始点。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首先应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 向学生提出要研究的领域 (学习的内容) , 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 (疑问) 。如:在排球正面双手垫球的教学中, 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如何才能提高双手垫球的稳定性?怎样才能把球准确垫向正前方且有一定的高度?创设这些问题情境, 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各方面的基础知识来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提问、思索, 进而寻求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 提出假设和各种可能解决的方案或途径, 引导探究

在探究式体育教学中, 通过体育教师的引导, 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能力范围积极思维和讨论, 通过对问题的独立的或小组式的探索, 对所探讨的问题作出各种假定的说明, 进而得出肯定假设或否定假设的结论或提出各种可能解决的方案和途径。只有在学生学习前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 他们才能明确学习目的, 才能对技术动作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探索研讨、实践体验、论证

探究式体育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针对提出的问题, 体育教师可以提供必要的理论及信息资料帮助和引导学生, 学生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计划。如, 在原地投掷实心球的教学中, 教师首先设置出“两脚平行站立正面投掷铅球”和“两脚开立侧身转体投实心球”等场景, 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中去亲身经历和实践体验, 通过体验去感悟出投掷实心球正确用力的方式, 即要想把实心球投掷得更远, 必须增加投掷的做功距离, 进而探究出增加投掷的做功距离的方法———身体重心后移, 上体扭紧、团身等, 通过实践体验, 学生们感悟到和论证出原地投实心球技术动作的内涵。

4. 整合、归纳、总结、提高

体育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探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相互的交流合作, 整合和归纳总结, 使学生对自己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正确与否有进一步的认识, 从而得出一个科学合理的结论, 并就这一结论让学生再一次实践体验、验证和交流, 从而使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运用探究式教学法的几点建议

1.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

目前, 随着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体育教师在育人意识、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还有部分教师因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 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运动传习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习惯还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学校体育的教学, 所以, 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在运用探究式体育教学的方法时, 教师应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贯穿到整个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才能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从教师施教的对象转变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从消极接受知识和简单模仿的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探究式学习。

2. 精选探究方案, 把握引导时机, 激发探究热情, 提高教学效果

在体育教学中, 运用探究式教学法的主要环节是如何选择探究方案。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学内容认真备课并精选探究方案, 选择的方案要有一定的层次性、逻辑性和灵活性, 尽量将一些含有科学原理的运动技术或技术环节设置为探究方案。探究式教学法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给学生提供了自由探究的空间, 但这种探究不是随心所欲的, 教师必须把握好引导的时机, 审时度势地加以引导, 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紧扣“主题”。另外, 教师还应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 做到对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程序胸有成竹, 要有较强的预见性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要善于采用幽默、风趣、画龙点睛的语言进行启发与诱导, 使其思维活动不断深化, 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提高探究活动的效率和教学效果。

3. 注意探究式教学方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倡导探究式教学方法, 并不意味着学生的一切体育学习都必须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来进行, 这既不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也不符合客观事实。由于体育学科有其自身特点 (通过各种身体活动来获得知识与技能) , 加上体育学科所包含的项目种类众多, 项目中不仅由许多技术动作组成, 而且又分单人、双人、多人和集体的不同形式, 在这些不同形式的项目中还有简易和复杂之分。由此, 教师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筛选并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才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适合于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这样, 学生既学会了学习, 又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 篇8

一、探究式学习要重视情境创设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 就急于传授知识, 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探究式学习的重心或出发点在于学生方面, 探究是学生的探究, 学生是探究的主体。

从生活实际出发, 通过生活情境, 构建了知识点, 调动了学生积极的心理活动和认知状态, 为下一步的探究学习做了铺垫。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 学习就积极主动。因此说探究式学习需要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二、探究式学习要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 是探究式学习中经常使用的重要方法。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尚小, 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不足, 相应的小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有局限性。

例如, 在教学《图形的旋转》时, 我为每个学生发了一张格子图, 上面画了一面小红旗并标上了A和点O, 要求学生把图形小红旗A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度, 得到小红旗B图形。明确任务后, 学生积极进行操作探索。老师来回巡视, 不时指点一二。一段时间后, 我让学生拿着自己的作业到讲台前进行交流。生1边演示边说:“我是先把铅笔放在图A旗杆上, 因为格子的每个角都是90度, 只要把铅笔顺时针旋转90度, 就能先画好图形B的旗杆, 再画旗。”生2说:“我是先用一张纸放在小红旗A上面照样子剪下来, 然后按要求旋转小红旗, 就得到图形B。”生3说:“老师我还有一个简单的办法, 就是画好图形不剪, 只要拿着这张纸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度就行了。”生4:“老师我的办法更简单, 只需看清小红旗的样子, 把格子图逆时针旋转90度就能画出图形B。”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知识基础不同, 表现的能力也不同。但是, 共同点都通过自主探究, 动手操作正确的掌握了旋转的方法和画法, 彰显了学生的个性思维。因此说, 探究式学习要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

三、探究学习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空间与时间

事实上, 任何科学研究都离不开实践, 实践是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学生的探究学习也是如此。教育者要为学习者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如在教学《条形统计图》时, 为了让学生获得第一手的资料, 我提前半个月就安排学生在家里种蒜苗, 并要求精心管理, 做好记录。上课时, 我问学生, 在你们的精心呵护下蒜苗长得怎样?学生回答:“很好!”“那么, 请谈谈你们种蒜苗有什么收获?”学生争先发言, 生1:“我发现开始长得慢, 后来快。”生2说:“我的蒜苗放在家里长得快, 放在外面长得慢。”生3:“我是每天中午12时量高度, 做记录, 这样就能知道哪一天长了多少厘米。”生4说:“为蒜苗浇的水不几天就变少了。”随着学生的交流, 许多在课堂上、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学生知道了, 做老师的我当然很高兴。接下来我又让同学们以小组进行数据整理填表。然后在12×8的格子图中绘制条形统计图。不一会有的学生就问了:“老师, 我的竖格不够用, 画不下。”接着有的学生又说:“我的蒜苗有18厘米, 竖格只有8格, 也是画不下。”学生提出的问题, 经过思考, 小组讨论, 学生提出了一格可以表示3厘米, 就能画下。虽然战线很长, 误的时间很多, 但问题是靠学生解决的。

探究式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应用 篇9

一、提高认识, 理解探究式教学的涵义

探究式教学, 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具体而言, 它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 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 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 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 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等尝试活动, 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可以真正进行探究性学习, 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这种教学方式培养的学生才能面对新的挑战, 参与社会竞争, 不断地进行学习, 成为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二、促进发展, 选用探究式教学的方法

探究式教学方式被认为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想选择, 是因为探究式教学方式符合新课改的需要, 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束缚学生手脚的局面, 遵循了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 给学生以最大的发展空间;同时探究式教学能根据教材提供的基本知识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来考虑.通过探究式教学, 减少了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时间, 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发挥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为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讲究实效, 运用探究式教学的实践

探究式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 个人认为探究式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下列环节: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1. 提出问题是整个探究的基础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 就不会有探究问题的存在, 探究式教学就进行不下去.为了让学生能提出问题, 我们就要合理地创设物理情境, 让学生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提出有关物理问题,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例如, 引出“摩擦力”概念的: (1) 设计了多媒体情景:播放了一段人和马驹在冰面上滑倒的录像; (2) 在拧紧的瓶盖上涂上润滑油, 请一位班上力气较大的学生来拧 (学生不容易拧开) .然后就这两个实例进行讨论, 从实例中学生很容易发现问题并提出:“为什么人在冰面上易滑倒?”“为什么涂上润滑油的瓶盖不容易打开?”这样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的好奇心, 学生感兴趣后学习效果也就显而易见了.

2. 科学猜想是探究的必要环节

猜想并不是无目的、无根据地瞎猜, 必须进行科学的猜想.有些内容学生比较熟悉就很容易进行猜想, 有些内容由于学生的知识有限, 就需要教师合理启发,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问题的原因提出大胆的猜想.

3. 合理实验是探究的根本

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的过程, 一方面要体现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 另一方面要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 带着问题去研究.制定计划要具体到进行实验所需的器材、步骤以及相应的记录表格等.学生设计的计划能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认可, 就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设计实验是一个创造过程, 是探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直接影响到探究的结果.让学生大胆地去设计实验, 教师加以巧妙的引导.

4. 分析论证是探究结果的关键

只有对实验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论证才能获取知识, 揭示科学规律.这一过程是从动手实践上升到建立理论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各科教学的重要任务, 探究式教学方式是完成这一重要任务的最好的形式, 有问题才会思考, 自己实验或观察演示实验才会积累素材, 才会判断并进一步推理, 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

5. 交流合作是探究成功的保障

交流与合作贯穿在整个探究式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中, 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同时还要重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让学生在交流合作的活动中学到知识, 学会合作.

实践证明, 探究式教学是受学生欢迎的.采用探究式教学, 课堂的学习气氛活跃起来,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了.探究式教学不仅培养他们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的能力, 也培养了他们合作的精神.

参考文献

[1]邱守雄.物理探究教学必须着重把握九个“要”——探究教学实践体会[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4 (12) .

[2]邱守雄.论高中物理探究式学习的实施策略[J].湖南中学物理, 2009 (6) .

[3]董素静.科学探究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教育学刊, 2010 (4) .

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探微 篇10

一、精心备课, 创设良好的探究式问题情境

备课是教学中一个十分普通但又十分关键的环节, 真正要做到既备教材内容, 又充分关注学生的学情和学习需求, 则需要教师花大量的时间, 精心选择有效内容, 使之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和水平.要实现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应选择具有探究性和新异性的问题,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例如, 以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必修) 数学》第二册 (上) 第128页例1作为探究式教学的情境问题就十分恰当.问题:一动圆与圆x2+y2+6x+5=0外切, 同时与圆x2+y2-6x-91=0内切, 求动圆圆心的轨迹方程, 并说明它是什么形状的曲线.通过分析, 学生很容易得到熟悉的轨迹方程为, 它是“以两定圆圆心为焦点, 两圆半径之和为长轴长的椭圆”.

假如仅仅局限于把题目解完, 那就没有挖掘题目的潜在功底, 在解完题目之后我顺势启发学生:有没有其他相切情况, 请同学们合作探究一下.学生经过探究发现问题中动圆与两定圆一内切一外切, 可以改成动圆与两定圆都内切, 并且求出来仍旧是椭圆轨迹, 轨迹方程为, 它是“以两定圆圆心为焦点, 两圆半径之差为长轴长的椭圆”, 学生惊奇于这两个结论的和谐统一.

我再顺势引导学生研究问题中的两定圆的位置关系是内含关系:假设我们改变两定圆的位置关系后又会怎样呢?所有的学生都摩拳擦掌, 跃跃欲试, 于是师生一起改编例题, 改变上题中一定圆的方程, 使两定圆外离、外切、相交、内切, 由于时间关系, 课堂上只研究了两定圆外离的情形.

(1) 已知两定圆x2+y2+6x+5=0与x2+y2-6x=0, 若动圆与一定圆内切, 且与另一圆外切, 求动圆圆心的轨迹方程, 并说明它是什么形状的曲线.发现轨迹是以“两定圆圆心为焦点, 两圆半径之和为实轴长的双曲线”.

(2) 已知两定圆x2+y2+6x+5=0与x2+y2-6x=0, 若动圆与两定圆均内切或均外切时, 求动圆圆心的轨迹方程, 并说明它是什么形状的曲线.发现轨迹是以“两定圆圆心为焦点, 两圆半径之差为实轴长的双曲线”.

学生为发现四个结论惊叹不已, 深深感受到数学的和谐美, 而这必将会激发他们的探究发现意识.教师利用典型习题引导学生并亲自经历如何从一个问题演变成一类问题, 这一过程可以让学生真实感受到探究学习的快乐.

总之, 教师精心备课, 选择有效探究内容, 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 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探究参与度.

二、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关系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反对教师满堂灌及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 但这并不是要降低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 在课堂中实施探究式教学, 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应该有机统一、恰到好处.教师要给予学生适时适当的指导、点拨, 教给学生质疑和提出问题的一般技巧,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从而不断提高质疑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质疑和提问对其自身来讲, 就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具有创新价值的过程, 因此, 在问题探究式教学中, 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质疑、提问、交流、合作, 为他们营造和谐、民主的探究氛围, 避免偏向优等生的现象出现, 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发言, 真正做到全体参与, 当大家各抒己见时, 教师要随时暗示学生集中精力, 与学生一道注意倾听, 并作适当的评价, 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对课堂进行即时性评价

应当说每个学生都有积极上进和展示自我的天性, 都想得到肯定和赞赏, 如果他们的这种天性得到保护和有力地激发, 那么, 它将转化为一种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学生也会以一种平衡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 作为新时期的教师, 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 对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及行为给予及时、积极和客观公正的评价, 使学生在课堂上以自由开放的心态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具有浓厚的兴趣和较大的自我选择权;让学生在课堂交流中善于倾听、长于合作, 不断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接受批评、正视错误.

基础会计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尝试 篇11

关键词: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方式对基础会计教学的意义

基础会计对会计的发展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是深入学习会计知识的入门。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尤其是受传统的教学方式的限制,基础会计教学未能在会计初学者中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

一、 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基础会计教学的制约

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基础会计教学存在以下的一些影响:

(一) 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长期以来,教师总是一本教材、一本教案、一盒粉笔进课堂。课堂上,教师以讲授为主,一味地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使得基础会计学科枯燥无味,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比如在基础会计中有很多概念——会计科目、会计要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等,如果教师只是把教材上的概念讲授给学生听,学生一般很难理解,也不容易接受,就算死记硬背下来,也很快就会忘记。而兴趣的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学好一门课程,就要引起其兴趣,并将这种兴趣持续下去。

(二)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不利于个性发展

传统的基础会计教学主要是面对全体学生的,然而每一位学生都是不相同的生命体,他们对问题的理解,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个性特点。比如在基础会计中有很多计算方法有多种方式,如果我们面向全体学生只讲授其中一种我们认为比较简单的方法,可能有部分同学未必能接受。有些同学可能更容易接受其他的一些方法,只要方法正确我们不应该局限学生使用,这样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教学和实践脱钩

会计是一项应用性、技术性很强的专业。会计法及有关的财经法规随时都在更新,有关的会计案例也数不胜数。基础会计教材,有些学校长期以来沿用一本教材,书中的案例在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是这样,而在之后一直沿用至今。所教内容主要是照本宣科念书本上的知识,不能将新旧法规下会计处理方法的不同及会计的前沿理论传递给学生。有的虽然结合使用了计算机,但是也只是形式上的更新,内容上未作任何调整,只是把书本搬到电脑屏幕上而已。

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束缚了基础会计学科的发展,也制约了学生的自身发展。新的教学方式呼之欲出,以理论教学为基础的探究式会计课堂模式教学法,在调动学生参与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传统教学方法不能比拟的优越性。

二、探究式教学方式的特点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来说就是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这种教学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自主性

探究式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主动去探究教师提出来的问题,从而获得知识。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理解记忆现成的结论。这正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强,喜欢刨根问底的心理特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主动探究,自行获得答案,教师只是一个启发者、指导者。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由“学会”变为“会学”。

(二)差异性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教学内容选择时,要注重提供给不同学生都可以发挥的空间和层次,组织合作小组时要注意学生之间的组合,使不同层次、不同特长的学生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在自学置疑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批判;要善于鼓励敢于动手、敢于大胆设想、敢于标新立异的同学。

(三)实践性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让学生在“做中学”和“学中做”。

三、 探究式教学方式对基础会计教学的意义

基础会计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入门较难。学生没有实践经验,较难理解与掌握。学得往往是会计理论的知识,很难理解和体会到会计原理的精髓。针对此特点,我觉得在基础会计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对这门课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探究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探究式教学过程一般都是围绕问题进行的,教师可利用一些教学素材,通过精心加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以导入新课唤起学生探究的动机与欲望。在基础 会计的会计分录教学中,有很多的经济业务,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各种情景来教学。比如:光明公司在2010年9月2日从银行提取了现金1000元;光明公司在2010年9月15日从红星公司购买了奶牛2000头,每头价值5000元等等。教师创设的问题必须与教学的难点重点内容有关联性、指向性,难易要适中,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不能给学生提供结论性的答案,而要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以便充分发挥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参与新课教学奠定基础,通过教师设置疑景,能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主动性。

(二) 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探究式教学既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的要求,又能注意个别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暴露出来的认识不一的问题,便于教师实施不同层次的教学指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和特长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努力使他们达到各自最佳发展水平。比如:在坏账的计算过程中,有多种方法,有些学生擅长计算公式,有些学生擅长通过账户结构解析。只要方法正确,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方法,不用拘泥于形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有利于扬长避短。

(三) 探究式教学可以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本身来源于实践,探究式教学中要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与时俱进,引导学生从对现实的理解和把握中去提高对理论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应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探究、解决现实问题。基础会计作为一门应用性、技术性的学科,要使学生真正学好这门学科,就要带领学生到实训基地进行现场观摩,对会计环境形成感性认识,了解会计机构的设置、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资料和会计核算的处理程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正是探究式教学的有一大特点,也是我们将基础会计将会计实务、会计技能相结合的目的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基础会计课中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能通过对本课程学习,了解和掌握会计的基础知识,明白会计的应用领域,和自己将来如果做会计这一行时能做什么,以及学习会计对自己专业.对自己将来的帮助。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学习的欢乐带给学生,它也必将成为学生进行探究获得发展的乐园。(吴江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吴江;215005)

参考文献:

[1] 林海鹰.《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探究.职业教育探究[J] .2009;

[2] 黄丽华..《论探究式会计课堂氛围的建立》.《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10;

[3] 朱庆辉..《试比较传统教学模式与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区别》.2010;

在化学教学中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 篇12

一、联系生活实际, 把学生带入真实情景中

化学课堂教学中主要是从化学在社会和生活的实际应用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探究意识。通过每一节课, 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与我们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 感受到化学是鲜活的。如在讲《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这节内容时, 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咸豆浆会凝聚而甜豆浆却不会凝聚?学完新课后学生能利用所学找出答案。当学生能用化学知识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后, 她们就会产生成就感。

二、创设认知冲突, 把学生带入问题情景中

课程内容问题化, 是将以“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 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形式,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关键是真正挑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 形成“认知冲突”。认知冲突是指对某一问题学生想给予解决, 但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又无法解决的一种心理气氛, 此时很容易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进而转为一种探究的动力。如何在教学中造成认知冲突呢?

1. 创设悬念引入课题,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

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使思维活跃、想象丰富。

2. 揭示旧知识和新事实的矛盾。

例如《钠》一节时, 可以这样引入新课:“通常我们用火柴点燃酒精灯, 那么, 用水能不能点燃酒精灯呢? (教师用滴管向酒精灯芯上滴几滴水, 结果酒精灯燃烧起来) 俗话说‘水火不相容’, 那么, 水又是怎样把酒精灯点燃的呢?因为我提前在酒精灯芯里放了一小粒金属钠。”“反常”的实验现象使学生们议论纷纷, 气氛十分活跃, 我抓住机会提出问题:“钠为什么与水反应就能把酒精灯点燃?”从而主动地探究问题。

3. 揭示规律性与个性的矛盾。

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归纳, 把已学的知识规律化, 并用于认识或解决新事物。例如, 学生接触到的氢气、氧气、氮气等常见气体都是双原子分子, 就会想当然以为稀有气体也是双原子分子。这类悖论的形成最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三、积极开展分层次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所谓分层, 并非简单的依据学生成绩将学生分为A、B、C层, 而是通过综合分析, 根据学生的智力因素、已有的知识水平、心理素质、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等各方面的差异, 对全体学生的学习状况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A层 (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浓、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没有良好习惯的养成) , B层 (学科成绩中等, 学习兴趣不稳定, 智力水平一般) , C层 (学习成绩好、意志力强、学习兴趣浓) 。层次的划分不向学生公布, 只是作为教师在提问、练习、作业中给予不同评价的依据。

四、积极采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

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 在落实教学任务和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特别是在培养学困生学习化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人在学习和工作中积极应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化学教学。例如:核外电子的排布、元素周期表、二氧化硫的性质等课件的制作和使用。课件的使用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 避免了实验的重复, 减少了有毒实验对学生身体的侵害,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不仅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使微观世界宏观化, 同时方便了人们获取更新的信息。

上一篇:对话阅读下一篇:成矿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