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探究式教学的原则

2024-06-04

美术探究式教学的原则(精选12篇)

美术探究式教学的原则 篇1

摘要:现今人类已经步入信息技术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高职院校美术教育在网络信息以及社会多元价值得直接冲击下,面临着教育理念亟待更新、教育环境不断变化的现状,因此,作为高职院校而言,应当对传统的美术教育进行积极创新,以便契合外部环境的发展,进而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出具备较高职业素养与专业技术能力的人力资源。为此,本文从高职院校美术教育改革的方向入手,分析高职美术教育改革创新的原则,并就高职美术教育改革创新的途径展开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美术,教育改革,方向,原则,途径

一、高职院校美术教育改革的方向

作为高职学生而言,其多数存在自控制力较弱,兴趣保持不持久,以及价值观易受外部因素影响等问题。因此,高职教育工作者应当结合高职学生的前述特定,对其进行科学的引导,以便使其身心健康成长。作为素质教育的美育,可以培养他们对美的感受力、欣赏力,在这些基础上培养学生鉴赏美和甄别美的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理念和审美情趣,引导其追求美好生活。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国家教育事业的方针,也是高职美术教育的根本方向。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教育目标不仅在于向学生传授美术技法,更应当使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得以提升,审美旨趣得到培养,通过培养学生的美育思想,使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水平得到切实增进。此外,高职院校美术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当注重密切同现代艺术发展趋势相匹配,以便使学生能够掌握美术领域的前沿知识和思想,从而为其日后的个人发展奠定基础。

二、高职美术教育改革创新的原则

高职院校美术教育必须立足于社会的发展程度进行积极的创新,以便实现美术教育对学生的传道授业作用。具体而言,美术教育创新应秉承下述方面原则:

1. 导向原则

此种原则乃是强调对美术教育的创新,应当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通过对美术教育课程编排创新、教学方式创新、实习实训活动创新以及教师授课理念创新等方面着手,尽可能地使学生成为契合市场实际人才诉求的专业美术人才。

2. 主体原则

此种原则乃是强调高职学生在美术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依托对学生学情的精准分析,尽肯能地满足学生对美术知识的个性化学习诉求,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去掌握美术独特的语言符号系统,去感知和认识世界,不断地继承、汲取文明成果并勇于创新,并使情感、素质、人格得到全面发展。

3. 开放原则

此种原则乃是强调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不得闭门造车,而是应当对市场的实际人才诉求相结合。同时,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利用校外资源,吸收和借鉴国内外院校美术教育的成功范例,为学生创设现代化美术教育课程体系。

4. 多样原则

此种原则乃是强调高职院校美术教育应当注重学生的实际学情以及个体差异,从而做到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和兴趣着眼点,科学设置课程以及安排教学内容,从学生最为擅长或者最具兴趣的方面着手实施教学活动,进而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艺术品位、审美旨趣和美术技法得以提升。

三、高职美术教育改革创新的途径

1. 科学设定教学目标

高职美术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一个分支,其必须同高职教育的整体人才培养理念相一致,也就是说,高职美术教育是以美术实践技能培养为主、理论知识培养为辅的人才教育模式。因此,高职院校应当根据市场对美术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科学设定教学目标,结合其他院校美术教育与学生就业的实际对接情况,制定契合本校实情的美术人才培养方案,从而使学生在日后的求职就业道路上更具市场竞争力。

2. 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结合

从最近一个时期国内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实践情况来看,较为突出的问题便是理论知识教学同实践技能习得之间未能做到有效衔接。基于此种情况,高职院校应当为学生创设各种形式的实践技能习得契机,如组织美术社团、定期举办学生画展、设置实训基地等,同时,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应当积极寻求同企业合作,以便为学生提供企业实习契机,通过前述方式,将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从而为其日后的求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 转变教学方式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占据了课堂主导地位,在此种教学状态下,多以教师的直接知识讲解、学生听讲接受为主。美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课程,因而以教师为主导的授课方式难以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因此,高职美术教师应当在实践中注重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首先,在教学目的的实现上,要以注重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在美术课堂上以提问或是小组探讨的方式,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且及时肯定学生的创新想法,支持学生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其次,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诉求,以学生所擅长的方面为切入点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被赋予创作自由的情况下,产生较高的创作热情,从而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4. 注重德育渗透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目的并非简单地向受教育对象传授知识和技能,更应当使受教育对象学会如何做人。因此,作为高职美术教育同样应当注重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原因在于学生在高职院校阶段的学习是处于人生的养成阶段,作为实践性较强的高职院校美术教育对学生品质的形成、人格的完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在进行高职院校美术教育课堂教学、实践训练时必须有目的、有意识、有层次地渗透德育。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依据高职院校美术教育课的特点,少说教,多体验,做到有机、有时、有序,使学生在接受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心智得以健全、道德情操得以提升。此外,考虑到学生日后进入职场必然学会如何进行团队协作,因此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亦应当注重对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具体而言,美术教师可以在一些大型美术作品的创作中,结合学生的美术专长进行分工,使每个学生各司其职,共同完成作品的创作,通过这样的分工合作过程,将使学生形成协作意识,并且团队合作意识得到有效地培养。

参考文献

[1]刘维.提升高职院校书法教学的对策[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2).

[2]门芸.对当前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2(16).

[3]梁立军.高职院校美术教学中多媒体的创新运用[J].神州,2012(35).

[4]李雯.浅析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几种途径[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06).

[5]马艳平.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发展与改革[J].数字化用户,2013(10).

[6]彭艳云.对高职院校美术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思考[J].中国西部科技,2009(02).

[7]赵明.高职院校校园特色雕塑探讨——基于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案例[J].美术大观,2011(12).

[8]李林平.浅谈高职院校设计专业教学[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9(10).

美术探究式教学的原则 篇2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因此,物理教学中探究式学习应着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激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其个性全面健康地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自我体现。但目前的教学中,仍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和实践中的错误倾向。笔者根据对探究式学习的理解和实践认为物理教学的本质是科学的学习,而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可以说,中学物理教学的最终目标应是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建立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应在平时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在教学中实施探究式学习还应注意三个原则。

1.遵循知识探究型与能力探究型相结合的原则

知识探究型是指以获得关于社会的、自然的、生活的综合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探究活动。这种探究式学习,尽管只是初步,但对于培养学生深人研究的意识,提高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需求是重要的起点。

例如,在讲授单摆的周期一课中,笔者让学生在课堂做单摆实验,分5个层次引导学生探究:(l)观察单摆在摆角小于10°时的等时性;(2)讨论单摆在摆角小于10°。情况下单摆的回复力;(3)讨论单摆的振动是否为简谐运动;(4)讨论单摆的周期;(5)单摆周期跟什么因素有关。通过这样边做实验,边观察、讨论,使课堂教学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求知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对单摆的运动规律有更透彻的了解。

再如,在讲授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时,笔者设计了几个问题供学生进行探究:(l)有两个不同的物体,让它们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哪个物体下落得快?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正确吗?能否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明你的观点?(2)你认为由静止自由下落的运动是什么性质的运动?(3)如何通过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观点?(4)设计实验的原理是什么?(5)实验中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记录哪些数据?(6)测量这些你需要哪些实验仪器?这些数据在测量过程中有没有较大的误差?如何改进?(7)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能力探究型是指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探究活动。

在上述掌握了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后,笔者又设计了这样的两个间题供学生探究:(l)如何运用你刚学过的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测量你的反应时间?(2)如何运用你刚学过的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测量一幢楼层的高度?

在探究完电阻定律后,笔者课后安排了这样几个问题供学生讨论:(l)从原理上无论是内接法,还是外接法,都存在着误差。能不能从理论上分析出产生这一误差的原因?有没

有办法消除这个误差?(2)从数据上能否修正?(3)能否设计新的实验加以修正?(4)能否设计实验从理论和实验上消除这个误差?(5)如何测出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内阻?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思考,从而得出测量电阻的其他方法,如电流表和电阻箱法、电压表和电阻箱法、半偏法和替换法等。

能力探究型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制定计划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目前探究式学习的主旋律。在突出了能力探究型的同时,对知识探究型也不能不屑一顾。因为知识虽然可以通过听讲、阅读等方式就能获得,但是如果通过探究的方式获得,那必定是学生通过自己已有的经验主动构建生成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学习的体验。这种“真正的体验活动”是进行探究式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宗旨。当然,上述两种探究型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仅仅是就某一次探究活动的侧重点而言的。

2.遵循部分探究型与完全探究型相结合的原则

部分探究型和完全探究型是针对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是否完整而言的。上面提到的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包括提出问题一进行假设一制定计划(实验设计)一实施计划(实验验证)一得出结论。这是比较连贯完整的研究过程,属于完全探究型,是目前学科教学中开展专题研究单元常采用的一种形式。但是,科学研究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也不能强求研究过程的完整性一次活动可以集中在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制定计划,如何收集数据,如何整理分析等任何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比如,让学生完整地研究原子核式结构,从收集数据到实验证明,显然要求太高,超过了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学校所能提供的条件。如果我们针对其中的某一个方面来探究则是完全能做到的。例如,利用多媒体演示a粒子散射实验现象来探究原子的结构。教师巡回视导,如果学生觉得困难,可设置一些台阶性问题:(l)你能找出a粒子散射实验现象中a粒子有几条典型的径迹?(2)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3)能否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从而建立原子的模型?像这样地研究活动,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探究,属于部分探究型。

完全探究型能够让学生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能够在开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由于这种形式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因此在现有的条件下,只能在教学中少而精地设计这样的研究课题。通常一学期安排一到两个课题为宜。部分探究型需要的时间相对较少,比较适合于课堂教学,有利于我们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块常规学习的主要空间,现实而具体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若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多角度地渗透探究式学习的思想,以最大限度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发展学生的智能。这是我们的希望,也是我们大家应当共同努力的目标。

3.遵循已知探究型与未知探究型相结章的原则

已知探究型就是让学生探究人类已经知晓的东西。如上述提到的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研究和原子结构的研究等都是人类已知的,但是这些实验的设计思想、推理过程和结论对于学生来说仍是未知的。我们可以针对其中的某些环节,或“告诉”或留“空白”,把这些知识设计成部分探究型的课题,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探索思路,领悟科学家的思维过程,从而成为学生再创造和再发现的过程。再如,在讲完热力学定律时,可以要求学生做“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这一课题。学生要完成这一人类已知而自己未知的课题,同样要进行假设、预测结果、收集数据、整理分析、得出结论和交流评价,同样发展了学生的发现问题的能力,制定计划的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这正是探究式学习的另一个重要的宗旨。除此以外,学科教学中可以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材料还有很多,作为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重视科学史,把教材作为资源,进行重新开发整合,我们就能设计出新的探究内容来。

未知探究型是指让学生探究人类尚未知晓的东西。在探究式学习中,它属于较难的三级水平的自由探究。它能有效地解决“怎样做得更好”的问题,是发展学生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手段。未知探究型往往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但是这类课题有的是专家们正在攻克的难题,如果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做,他们的知识和能力都不够,就很难完成,对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也会带来负影响,不利于激励学生的探究精神。但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作为教师可以带领学有潜力的同学去一起大胆探究。已知探究型虽然没有什么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但是它十分有效地实现了探究式学习的最主要的价值,即对学生成长发展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其教育价值。有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的,当然最好,但它不是探究式学习刻意求的,千万不能本末倒置。

分析中学美术课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篇3

【关键词】中学美术 教学原则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22-01

美术课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是学校对学生展开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审美教育是美术教学的主要任务。通过审美教育,可以使学生产生美的意识,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力,通过开展高效,科学的美术教育,能够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素之一。因此,中学美术课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

一、中学美术教学

中学美术教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几种重要的美誉手段之一,担负着,引导学生良好审美情趣,塑造学生健康、科学的世界观具有重要作用。在中学美术教育教学工作中运用科学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在成长阶段树立良好的品格,提升自身文化修养。《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的首要价值在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1]

在这个快节奏,又略带浮躁的社会中,通过美术教育,通过带领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引导学生参与到艺术作品的创造中,可以为他们开辟一片恬静的心灵空间,让他们暂时脱离激烈的竞争环境,身心得到良好的放松。

二、中学美术教学原则

(一)审美性原则。

教育规划中说:“中学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要求中学美术课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主线贯穿美术教学活动的始终。

但是艺术作品做为一种人文作品,我们不能一概而论的去限制学生的思想,每一个人对于美的认知和理解不尽相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正视和接收学生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差异性,尊重每一个学生对于美的认知和理解,对于现有的艺术作品所传递人文精神的理解;对于学生自己的作品所要表达的艺术情操,做为教师更加应该本着鼓励、理解、引导的精神,帮助他们树立具有个性、有能够被主流价值观所接受的审美观。[2]

(二)现实性原则。

艺术作品本身就是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理解,通过艺术的形式进行表达的结果。在美术教学过程时运用展示实物并通过引导学生实践等手段,让学生深入地观察、亲自体会靠自身体会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感觉。在教会学生通过线条、色彩、明暗,结构的组合,来表达自身对于客观世界所存在美的事物的理解。

(三)兴趣第一原则。

美术并不是一种具有标准的工具技能,每一个人对于艺术的兴趣各不相同,所以,如何引导孩子产生对美术的兴趣是美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解决重要的一步。我认为,教师可以通过展示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引导学生感受所展示作品的作者想要表达的艺术情怀和意境,通过类似作品间的对比,帮助学生发现同一种类作品的细微差异。

三、中学美术教学的方法

上文所说的美术教学原则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教师开展美术课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而如何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良好的贯彻这些基本原则,这要求每一个从事美术教学的工作者在具体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

这是一种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想学生传授知识,包括理论性的讲述,美术的历史和发展,展示艺术作品,在学生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讲解其运用的技法等手段向学生传递信息。这种教学方法可以系统的让学生了解美术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可以高效的传递教学工作所要传递的信息。但是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课堂气氛会略显沉闷,学生也缺乏对于美术的感性认识。[3]

(二)演示法。

通过教师的亲身演示,示范性操作,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演示,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一个美术作品从无到有的过程,展现美术技法(包括构图,透视,明暗,色彩,线条等),通过教师的亲身演示,更为直观的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但是演示法无法依然是一对多的系统传承,无法做到对每一个学生的知道,学生只能通过模仿来学习。

(三)练习法。

通过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将之前学习的技法和对于美术的理解,通过自己亲手绘制作品来加深印象。是中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最主要的教学方法,这种练习包括如何观察、如何造型、艺术作品材料的运用,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练习等。教师可以通过巡视,观察,引导,指导,示范等手段,对于每一个学生进行个体的指导、纠正和鼓励。增加学生和教师的粘度,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兴趣。

(四)参观法。

参观法是通过参观书画展览、历史文物、名胜古迹、现代艺术作品、自然风光、动物花卉等方法,提高学生对于美的感受。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可以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艺术爱好,也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构图、线条、色彩等相关知识。

(五)谈话法。

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学生小组间的交流、学生和教师的交流,通过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引导学生的审美观、启发学生发现美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勇敢表达自己对于美的理解,对于美术技法运用的心得,分享自己生活中美的瞬间和事物,系统的复习之前的知识,帮助学生梳理出清晰的知识脉络,找到教学过程中的短板,并及时予以纠正。谈话法可以更好的增加师生间的互动,使得教和学的双方可以在课堂上发生更好的化学反应。

中学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培养审美能力和理解力,对于帮助学生在人生的成长阶段中更好的理解什么是美,什么样的情怀是美,什么样的形式是美,建立健康的审美观有极为重要的帮助,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更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参考文献:

[1]刘雅丹.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学生审美情感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

[2]李险峰.基于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中学美术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9.

职教中心美术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篇4

一、教学原则

由于职教中心教育的特殊性, 笔者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在我国职教中心美术教学中适用的一般性原则。

首先是直观性, 顾名思义, 就是在日常美术教学中通过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手段、演示、操作等步骤, 将美术教学的内容直接鲜明地传授给学生, 加深学生对于美术教学的认识。

其次是审美性, 职教中心美术教学以及所有美术教学的一大教学原则就是要结合美术审美教学, 美术审美教学在职教中心美术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职教中心美术教学中让学生广泛接触、认知并欣赏美术作品, 引导学生美感体验, 使学生能够通过美术教学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最后是启发性, 通过职教中心的基础美术教学, 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美术知识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感知到美术的力量和美术的美。

二、教学方法

现阶段我国职教中心美术教学的方法一般分为以下几类:

首先是讲述法, 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自己的口头表述, 并结合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 在学生脑海中梳理美术知识。

其次是学生课堂参与法, 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 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此法立足于激发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基础上, 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学会如何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

最后是一般观察法和辅导教育法, 一般观察法是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模仿和观察, 明确美术作品的写生方式、手法以及色调分配等。

职教中心美术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是一个互相统一、互为表里的有机体。 一般性原则是方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教学方法是原则的实践, 并在实践中发展一般性原则, 二者彼此促进、相互提高, 共同促进我国职教中心美术教学水平和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探究实验课的教学设计方法或原则 篇5

根据教学实际以及我在探究实验课教学的实践过程中的总结,我认为探究实验课的教学设计方法或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设计要注意创设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的内容

在初中物理探索性实验教学中,学生探索的是人类早已发现的、成熟的知识内容。要把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成真正有探索性的过程,十分不容易。把握不好,往往会成为 目标和路线都是早己明摆着的形式的探索。所以,不给学生过多、过细和过于直接的提示,否则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索性的丧失。例如,在探索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先设计学生喜欢的实验:在鼓面上放一些纸屑,敲击鼓面,学生会听到鼓发出的声音,同时会看到纸屑的运动;敲击音叉,学生又会观察到与其轻轻接触的乒乓球发生了运动。然后教师提出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索……,这样的教学设计活动就能达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教学设计形式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内容来决定

义务教育阶段初中物理探索性实验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以有多种形式和不同的水平层次,教学活动中包括的探索要素可多可少,教师指导的程度可强可弱。所以,教师教学指导的程度和学生自主探索的程度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内容和环境条件来决定。

3、教学设计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由于初中学生的知识水平正待提高、学习和探索能力正待发展,也由于课堂教学的密度较大,用初中物理探索性实验教学的方式设计全部的教学内容,是不现实的,不必要的。因此,教师在设计初中物理探索性实验教学时,要认真选择若干典型材精心设计科学探索的案例,实现教学目标。

4、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由于探索活动是一种多层面、多形式的活动,无论何种形式,关键是要体现科学探索的思想和基本特征。因此,初中物理探索性实验教学设计还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开放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开放教育中充分认识科学本质、摆脱束缚、解放思想、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从而使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5、教学设计要考虑一定的梯度

美术探究式教学的原则 篇6

【关键词】高中物理;问题探究式教学;原则

问题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在课堂上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在教学中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以学生的思维活动为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不断地用问题解决的方式寻求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我结合相关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就高中物理问题探究式教学的实施原则进行如下探索。

一、探究的问题情境要符合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核心内容中是这样描述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有两个层面,第一是现有发展水平,指学生能独立、有效地完成教师所提出的智力任务,能恰当地描述自己的思维过程。第二是潜在发展水平,表现在学生还不能独立完成任务,但在教师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训练和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的智力任务。“最近发展区”就是指这两种思维发展水平间存在的差异。例如,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我先提出问题: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得快?学生的生活经验告诉他们是重的物体下落得快。接着提问:将轻物与重物缚在一起,再让其落下,与原重物相比,将下落得更快还是更慢?答案有两种,一种认为因重物被轻物拖住了,所以比原重物慢些;一种认为应更快些,因为两物体连在一起比原重物更重了。两种结论显然针锋相对。接着展示两张材质相同的纸,一张面积大一些,一张则小一些。问:哪一个重?得到学生一致认同后,我将面积小的那张纸揉成团,再将它们在空中同时下落,结果是轻的落得快。学生自然得出结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是错误的。这时接着做,在抽成真空的长玻璃管中装有羽毛和铁块,竖直观察是否同时下落。最后解释生活中出现轻的物体比重的物体落得慢的原因,这样学生就确信无疑了。这样通过提出问题—启发誘导—回答问题—不断完善—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收到了“错中求正”的良好效果,更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

二、探究的问题情境应具有科学性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由浅入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探究过程必须严格遵守学生认识规律,精心选择设计实验,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知识、训练技能和发展认识能力。教师要把将要学习的知识通过一定的问题情境或事件呈现给学生,造成学生认知结构与周围环境的不平衡,引起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注意和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例如“变压器”的教学,我分成以下几步来引导:①由电磁感应定律引导得出线圈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匝数有关;②引导得出线圈所处的磁场应由另一通有交流电的线圈来提供。在授课中利用实验室的可拆卸变压器的两线圈来完成实验,发现产生的电动势很小。③引导学生得出与磁场强弱有关,并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得出要在线圈中插入铁芯。在两线圈来中插入铁芯完成实验,发现产生的电动势还是较小。④引导学生得出要用闭合铁芯。在线圈中插入闭合铁芯完成实验,发现产生的电动势很大。这样科学的探究活动学生不仅完全理解了变压器的原理,而且在分析过程中体验了怎样设计变压器的过程,极大地激发了对变压器这节课的学习兴趣,使得学习变成了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的效率明显提高。

三、探究的问题情境应具有阶梯性、循序渐进

教学中探究的问题与学生的知识水平有较大的距离时,往往要将所要探究的问题细化,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中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上升逐步地解决问题,循序渐进,从而最终达到教学要求。例如,在利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为了测量中周期T的误差较小,可以这样设计:①确保摆球在同一平面内摆动,让学生动手,将摆球拉开一段距离后释放,观察摆球是否在同一平面内摆动,各组学生互相观察,交流经验。②在学生成功完成①的基础上,提出测量要求,要求每一组同学测出摆球完成一次全振动的时间,并记录。教师让每组学生都把各自测量的结果报出进行比较,学生会发现,结果时间的差距不是在误差的范围内。③进一步提出问题,记录一次全振动的起点定在哪一位置比较合适,交流并动手再试一试。教师通过这样的三个步骤,可以促进学生学会正确测量单摆的周期,并体验探究的乐趣。

总之,在问题探究式教学过程中,要把探究过程充分而合理地展现出来,使学生从直接参与探究的经历中获得对探究特征的深刻认识,并得到探究方法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从而增强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和问题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阎金铎主编.物理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谈中学美术教学原则 篇7

中学美术教学主要有哪些原则,遵循这些原则有些什么要求,结合当代美术教育的特点,我认为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素质教育与审美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科学的、道德的、审美的、生活的、身体方面的文化成果,内化为每一个人的文化素养,积淀于个体的身心组织中。素质教育是完善人格的全方位教育,不能偏于任何一方,只讲科学文化教育而忽视教育是传统教学中的偏见。中学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对中学生来讲,素质教育中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要把审美教育贯穿于美术教育的全过程,并体现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

二、注重视觉思维训练与培养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

美国著名美术教育学家阿恩海姆谈道:“艺术乃是一种视觉形式,而视觉形式又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媒介。”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学内容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人的创造力培养既离不开形象思维,又离不开抽象思维。在美术教学中通过眼、脑、手的协调训练,从培养对知识材料的掌握和运用到获得系统的形式美的法则;从对作品中精神力量的感受到从自然中创造出精神作品,都能潜移默化地提高视觉思维的质量,达到创造力的发挥。

三、运用直观教学与启发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这对于学生应当是一条黄金般的原则:对于一切事物,应当尽可能用各种感觉来感受他们,这就是说,看得见的就用视觉感受,听得见的就用听觉感受,闻得出的就用嗅觉感受,有滋味的就用味觉感受,接触的就用触觉感受。假使某些事物同时能用数种感觉来感受,就让他们同时诉于数种感觉。”直观教学与启发性教学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语言表述形象直观;2.直观教具形象化;3.当场示范的启发性。

四、采用精讲多练与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

中学美术教学多属技能性的内容,而且技能的本身就在于多练、苦练,但每课时又只有45分钟,要腾出尽量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不精讲就完不成教学任务。“精讲”,就是要求教师以大纲为原则,面向全体学生,把教学的重点难点讲透,把方法及要求讲准确。多练就是要求学生在精讲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高质量地完成训练任务,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贯彻精讲善练原则,要求做到:1.精讲多练,讲是关键。讲的内容是为了解决学生的认识问题,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去认真地多练、苦练,使练的方法步骤正确,达到“多练”的目的。2.要保证学生练习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要认真做好辅导工作,即在学生练习时,要求教师认真巡视,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所学知识,并能否运用于指导实践;是否理解了训练的目的、要求和作画的方法步骤;学生观察、理解事物的方法是否合理;对工具材料的掌握和运用是否恰当等,并能及时地予以辅导、肯定或改正。

五、强化以点带面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朱熹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才。”我国现行的班级教学组织形式,基本上是以年龄为基准组建的,由于学生的来源及其生活条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不同,对美术的兴趣爱好乃至天赋差别,造成水平的参差不齐是必然存在的,而教学活动是集体的,要求也是以统编教材为依据划分的,这便产生了统一要求与水平程度参差不齐的矛盾。然而我们的社会制度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唯一的办法,只有以点带面,抓两头带中间,如此才能在不同的基点上去要求、提高。

贯彻这一原则,教师应该做到:

1. 集中与统一要求。

作为素质教育,有义务面向全班同学施教,决不能带有任何偏见。采取因材施教和以点带面都是为了达到全班进度一致,使每个同学都有较大提高。

2. 善于选择典型。

上一节课,学生多,课时短,每人都能得到教师的辅导是不可能的,只能依靠选择典型来启发大家。选优者,用作模范,激发大家学习。有不足之处,可以通过辅导使其更完整,也可以给其加大学习份量,提出更高要求;选差者,指明缺陷,通过辅导纠正,一是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使其跟上,二是启发大家改正自己的不足,以作借鉴。

3. 注意加强辅导的针对性。

教师经过巡视检查,已基本上把握了全局,对反映练习的目的、方法、步骤和要求方面的情况业已掌握,这时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辅导对象,或是对训练目的的不明确者,或是对方法、步骤掌握不正确者,或是不按要求去做者,进行重点辅导,可以达到启迪多数、面向全体之目的。

六、坚持双基教学与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原则

双基教育与审美能力、智力、创造力培养的关系是一个完整和谐的关系,不可偏废一方。这些能力的培养主要依赖双基的训练和培养。

七、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需要共同携手,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创造生动活泼的理想教学机制。

浅谈探究式教学的原则 篇8

一、强调探究式学习的多样化设计模式

一旦提到探究式学习, 人们自然会想到它的基本模式, 即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进行试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这一基本模式。尽管强调过程中不一定包括以上所有环节, 但探究式学习是不是只有这样发现式呢?只有通过以上的环节才可以进行吗?我们可不可以有其他的方式呢?以上问题还是值得商榷的。实际上只要是学生在主动地探询, 就可以认为是探究。也就是说, 探究不仅仅限于以上的一种模式, 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模式。从知识的现有程度上分, 探究式学习可以分为两大类:发现式探究与接受式探究。

发现式探究适用于没有现成的知识可以直接搜集或者不容易搜集到, 或者为了注重发现的过程, 也就要求我们必须采用前面提到的基本模式。比如, “欧姆定律”一节的教学, 为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识到欧姆定律的得出过程, 加深对这一规律的认识, 所以我们采用前面提到的基本模式, 首先猜想电阻、电压、电流三者之间的关系, 包括教材中所说的相除、相乘, 也包括我们可以想到的加减等方式, 猜想后, 强调控制变量法, 研究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进而选择所用仪器, 设计实验, 进行试验, 分析数据, 得出结论。这个是发现式探究的过程。

接受式探究使用于已有现成的知识, 但需要经过查询、分类、解读、研究、分析、归纳、综合等过程。现有的资料丰富多彩, 图书、网络、电视、科技展等多种形式, 可以供学生选择。比如, 学习完“电磁波的海洋”后, 可以布置学生查阅资料, 了解电磁波对人类的利与弊, 学生会主动获取他们急于知道的信息, 积极性大为增加。在对现有资料的查询整理过程中, 学生获取了知识, 最终可以小论文的形式, 汇报他们获取的知识。

二、给探究式学习的开展提供足够的条件

从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上看, 必须给学生学习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探究式学习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 需要小班额教学, 需要充足的材料。在探究中如果没有充足的材料, 组织学生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 即使学生有了兴趣, 也很难展开和深入, 甚至积极性可能被打消。因此, 充足的器材配备是探究式学习的基本保证。从时间方面说, 学生要猜想新想法, 验证新想法以及必要的讨论都要有一定的时间。因此, 课堂的知识总量必须加以控制, 以使科学探究活动有充足的时间。另外, 探究活动对教师要求也很高, 要求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为探究活动作出充分的准备, 包括活动的设计, 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 活动方式, 对活动结果的预测, 活动结果的要求, 必须可以灵活处理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有了上述时间的准备, 还需要物质上的准备, 包括学生自己创造的、教师或学校创造的。对于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 所必须的器材简单易寻, 学生可以自行准备, 比如, 探究平面镜的成像规律, 所需的器材包括玻璃、蜡烛 (或者棋子) 、直尺、火柴等, 生活中都可以找到, 可以教给学生自己准备。另外可以采取积累的方式, 这届学生使用以后, 教师可以收集, 供下届学生使用。对于接受式探究, 物质上的准备也很重要, 计算机在学校或者家庭中已经相当普及自不必说, 书籍可以采取购买的方式, 更简洁经济的方法是图书馆借阅, 业余时间去图书馆搜集摘抄。以上的物质准备是探究成功的前提。

充分发挥现有器材的作用也可以使探究更加成功。在现今班容量较大的情况下, 分组探究是普遍使用的方式, 既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器材的作用, 又可以给学生充分的讨论、合作与交流的机会。另外, 也可以采取自制教具的方式, 更大限度发挥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加深学生对探究过程前提的认识。

三、探究的重点不在于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上

学生是为了获取知识, 而不是为了搞科学研究。因此, 在探究过程中, 不必对操作方法和操作过程要求过高。当然也不是说探究的过程是随意的, 仅仅满足于青少年自发研究, 而应当着眼于“基本科学素质”的培养。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 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时的相似的过程, 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 领悟科学的思想与精神,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是相似过程, 而不一定是严谨的科学过程。因此, 我们应该把科学探究的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满足学生求知欲, 加深对身边世界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四个能力:科学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分析与概括能力。

为此, 我们强调注意引导学生直接参与探究过程, 甚至直接设计探究过程, 哪怕是错误的, 也要给他们机会。在磁感线的教学中, 课本上的探究过程并不十分完整, 用到省略号, 给学生较大的想象空间, 他们的想法丰富多彩, 通过实验操作, 进而归纳总结, 磁生电的条件便展现在面前。至于操作的细节不必去追究。

青少年以自己独特的目光认识着周围的世界, 进行着多方面的探究, 探究并不是十分复杂, 高不可攀的, 他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 渗透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青少年从事的探究与成人的探究本质上没有区别, 但由于年龄的限制, 不可能也没必要追求完美。教师所关注的重点是作为探究之本质的共同方面, 如探究的基本过程, 基本的科学思维方法, 而不必强调某些具体的方法与技能。

四、探究中辩证地处理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

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但一定不能忽略教师的指导, 青少年的探究过程往往是漫无目的的, 但实际的探究是井然有序的探究。探究过程中, 往往疑惑、阻力、阻碍、关注、紧张、艰辛、兴奋、喜悦和激动, 不仅仅是轻松愉快, 也伴随着畏惧、退缩、激进、偏激等现象, 此时教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指导, 转化学生的不正常情绪。

教师引导学生的时机把握很重要。介入过早, 学生的探究活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造成仅差一点就成功的遗憾;介入过晚, 会出现学生思维的无序状态, 学生茫然, 手足无措。

教师如何指导学生, 深度很重要。指导要充分, 但不意味着所有。探究初期提供或布置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和准备性知识, 探究中期适时引导或帮助, 探究末期提供必要的提示。指导在于精而不在于多。

为了完成适时正确的指导, 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倾听学生。学生对于各种现象的理解, 受到年龄的限制, 往往与成人有一定差距, 因此, 教师重视相互交流与质疑, 表达自己的想法, 才能以此为据, 引导学生彼此丰富调整自己的见解, 走上正确的探究之路。

普通高中美术课教学原则 篇9

1997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 (初审稿) 》的颁布, 形成了我国基础教育美术课程相对完整的格局。《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 , 则体现了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 鼓励学生在感受、体验、参与、探究、思考和合作等学习活动的基础上, 进一步学习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 体验美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要达到其预定的目的, 高中美术教学就应该结合美术教学的特点, 认真遵循并运用好以下美术教学的原则。

一、审美性和德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审美教育是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 它起着决定本学科性质的作用。把审美教育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到美术教育工作的全过程, 即要求教师从备课、上课到作业批改、辅导课外美术活动及教学总结, 都应该注意给学生传授审美知识,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培养他们认识美、创造美和应用美的能力。把审美教育同思想教育和传授知识、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美术教学在陶冶美的思想情感和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方面的特殊作用。蔡元培说:“美育, 可以用它来陶冶人的感情, 培养高尚的人格, 发挥伟大的行为。”学校要通过审美教育, 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素养, 使其具有健康的审美兴趣、正确的审美观念和良好的审美能力, 在审美的潜移默化之中逐渐形成高尚的思想情操和道德品质。如新中国建国初期的美术作品大多以表现新中国成立的喜悦和对国家未来的憧憬, 进而唤起了人民投身国家建设的爱国热情。

审美性和德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既是提高学生审美文化素养必须遵循的原则, 也是提高社会主义公民的审美文化素质和道德品质重要途径。

二、形象性和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 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是从具体到抽象, 从感性到理性, 再从理想回到实践中去, 它们是互相矛盾、互相依存的, 是对立面的统一。美术是造型艺术, 也叫视觉艺术, 它具有丰富的形象性特点, 具体的形象又表现出了事物的抽象特点。在美术教学中, 诸如形体结构、比例透视、明暗色彩、空间距离、质地特征等具有形象性特点, 如表情性格、神态品质、意境气氛、节奏韵律等具有抽象性特点。在美术教学中如果只重视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而忽视了抽象思维的训练, 不利于学生智力开发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因此, 在美术教学实践活动中, 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对事物形象性特征 (如结构、透视、色彩、质地等) 的认识及表现充分感知事物的抽象性特点 (如节奏、性格、品质、意境等) , 再将抽象性特点表现在事物的形象性特征之中, 在美术作品的鉴赏和创作中用抽象思维感知、分析事物的形象特征, 用形象思维体验、表现事物的抽象特征。

在美术教学中运用形象性和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对于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和鉴赏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同时对于拓展学生思维方式的灵活性、多样性和开发学生的智力具有积极作用。

三、因材施教与发展个性相结合的原则

因材施教与发展个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是要求教师既要遵照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 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进行教学活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学生这个教学主体因年龄特点、生活经历、智力发育、兴趣爱好等方面客观存在着差异, 使得他们接受教学内容的能力有所不同, 个性特长表现的能力也有所不同。因此, 在美术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与发展个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尤为重要。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熟悉每个学生的特点, 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 提出不同的目标任务和任务, 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做到有的放矢。其次要尊重学生, 承认学生的个性, 为其个性的发展创设情境, 使其得到足够的张扬。第三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 激发学生的潜能。

这一原则的贯彻和运用是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对于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增强个性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创造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

创造性是美术学科最为显著的特征, 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才能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创造性才能是衡量一个人能力大小最主要的标志, 它是人的智力结构中最主要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内容, 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 也是时代和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 切不可忽视。实践性是学生获取各种技能和提高美术素养的重要手段, 是美术教学中不可替代的训练方式。在教学中, 创造意愿能增强学生的美术实践主动性和能力性, 实践能力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意愿和创新精神。

教师在对学生的培养教育中贯彻创造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 应要做到:正确认识美术教学是培养全面发展创造性人才的基础教育, 既要尊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造性才能需要从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开始, 在美术实践活动中发挥思考、判断、想象, 充分汲取审美要素和创作技能, 从而增强实践能力, 激发创造精神。

总之, 教师只有在普通高中美术教学活动中充分遵循和灵活运用这些教学原则, 才能通过美术教学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升审美能力, 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 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 (初审稿)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论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的原则 篇10

一、探究式教学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 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不高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使许多学生习惯了老师讲自己听, 觉得知识还是听老师直接讲授来得快。再加上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的陈旧和晦涩, 使不少学生认为政治课就是记忆一些空洞理论, 没有深思穷究的必要。这就容易使探究式教学陷于冷场而难以深入。

2. 教师担心教学费时费力而又难以引导

不少教师认为, 使学生在思索、讨论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 这是“惊险的跳跃”。这个过程费时费力, 常常出现教学计划难以按时完成的现象。学生的讨论有时偏离主题、有时议而不决、有时以偏概全、有时纯粹是毫无意义的口水仗。这些就使探究式教学难以收到预期效果。

3. 探究的深度难以把握

探究通常当然是越深入越好, 但对具体的教学来讲却未必如此, 因为教学内容的深浅程度是有明确规定的。如果探究深度不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 但如果探究超出课程要求的范围, 教师就有点为难了。是鼓励学生进一步讨论呢?还是踩刹车停下来?若是后者, 一些学生的探讨积极性就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

二、探究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原则

探究式教学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这些问题是可以避免和克服的。新编的教材克服了旧教材陈旧僵化、抽象晦涩和远离生活的弊端, 呈现出简洁明快、新颖实用的特点,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为探究式教学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及其教学实践也为探究式教学提供了学生素质基础。笔者认为, 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可以克服探究式教学中遇到的难题:

1. 贴近生活、学以致用原则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学校即社会, 教育即生活”, 对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所谓“知识教育”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思想政治课以往给许多人的印象是“假大空”, 这就使学生对它失去了学习积极性。因此, 要提高学生参与探究式教学的积极性, 就必须使学生感觉到思想政治课来源于生活又能指导生活实践。教师确定的探究话题必须贴近生活, 善于从日常小事入手, 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而得出本质和规律性的结论。比如从分币淡出生活谈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 从种粮补贴谈社会公平和城乡统筹发展等。

2. 知己知彼、循序渐进原则

探究式教学中, 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的思路, 就必须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探究水平有大体正确的估计, 这就是要“知彼”。教师也要“知己”, 知道自己对相关讨论话题中哪些了如指掌, 哪些还把握不大, 哪些还不能用学生熟悉的词汇表述等。切忌粗心大意而使自己陷于被动。比如谈宏观调控时, 学生可能会提到宏观调控的失效和财政支出的浪费和腐败现象等, 教师对此都要有心理准备。

探究话题要具体化, 不能大而化之。这样才能使探究循序渐进, 也有利于教师把握课堂节奏, 使讨论结果来得轻松自然、水到渠成。

3. 学贵有疑、思想民主原则

现代各种媒体特别是互联网的发达, 使现在的中学生能多渠道获取信息。中学生头脑中也没有旧的条条框框, 因此他们在某些知识点上完全有可能比教师掌握得还好, 也很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因此, 教师思想要民主, 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探索新问题。“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探索, 有疑问才有创新。

4. 知行合一原则

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成果, 最终都要通过学生的行动来体现。没有实践行动, 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和觉悟的提高都是空谈。而且, 实践是探究发现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实践中不仅能深入体会所学知识, 而且能发现现有知识的不足和漏洞, 从而为日后的研究和创新奠定基础。

总之, 思想政治课需要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创新的精神和高尚的觉悟。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其增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认同和深入思考, 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善于从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话题入手, 循序渐进地引导其进行深入探究, 鼓励其在学以致用中探索真理和实现创新。

参考文献

[1]张泉君主编.著名教育家演讲鉴赏[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6.

[2]任忠印主编.西方近代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美术探究式教学的原则 篇11

关键词: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新课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205-01

与以往的教学大纲比较,初中物理新课标继承了近年来物理教育改革的成果,借鉴了不同发展程度,不同文化背景的许多国家科学课程改革的经验,是我国中学物理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总的看来,初中物理新课标具有如下一些显著特点:一、打破学科本位思想,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二、视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三、强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重视人文精神的渗透;四、改进评价体系,变过去对知识的一维评价为对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的评价。而初中物理新教材在编写上与新课标一脉相承,它倡导探究式学习,强调科学与实际、科学与社会的联系。

初中物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改变过去教学中对知识传承过分偏重的倾向,明确将物理学习的方法及过程和物理知识本身提到相同的层面和高度,课程改革中明确强调探究式学习,并将其视为课改的灵魂,试图确立探究式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有的地位。旨在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学生不仅应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还应经历一些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了解科学、技术、社会,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科学探究应渗透在教材和教学过程的各个部分。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能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对信息的有效性做出判断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基于课程改革的目标,新的探究式教学设计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1、统整性:在探究教学设计中,必须从整体出发,对探究教学的目标、内容、环境、过程、评价等进行周密的安排,各个要素要紧紧地围绕探究目标,为实现特定的探究目标服务。

2、操作性:在探究设计中,首先要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探究目标,其次,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采用一定的变式,控制一定的变量,使之成为具体的可操作程序,以便学生能够把探究活动顺利进行下去。

3、突显性:有目的、有重点地突出某一种或某几种教学要素,以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在探究教学设计中,对于探究内容、探究媒介的设计一定要突出。

4、易控性:教师要有充足时间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周密计划、反复检查。要对探究教学所涉及的各个因素进行反复预演,达到能够比较精确地控制这些因素,特别是对整个探究过程的把握。

5、创造性:由于探究教学的特殊性,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再设计,设计后的教学内容更适于用探究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设计者要充分地估计学生学习现状、教学内容的难度,同时更恰当地进行环境设计、媒介设计等。对探究媒介的分析选择和改造。大多数探究需要借助一定的书面材料、实验材料和仪器等来进行,有些媒介还需要教师进行改造,以适应特殊的探究目的。

6、开放性:教师不能设计过多的教学事件来干预学生探究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的过程也即学生发现的过程。要给学生以自由创造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安排活动方式、活动内容。

新的探究式教学设计应该具有以下原则:

1、系统性原则。教学探究活动要涉及教师、学生以学习的材料、媒介等诸多因素,对于这些因素必须进行统筹安排,以便它们共同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因此在探究教学设计中,必须从整体教学系统着眼,注重每个因素在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并对其进行合理的改造,以适应系统发展的需要。

2、主体性原则。探究教学的理论依据之一就是它能够发展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创新的能力,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既是探究教学的主要特色,也是探究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发挥学生主体性原则要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问题情境或探究内容的兴趣和探究动机,要保证整个探究过程对学生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自主创造的机会。在评价标准的设计上,要考虑到如何设计一些标准对学生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进行评估。

3、问题性原则。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关键是“问题情境”的设计。问题情境设计不仅包括问题本身的设计,还包括问题的引入方式、利用方式、预计解决方式、连锁引发新问题的方式等。结合日常教学,引导启发学生相互解疑。创设“微科研”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更多地体验探索、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以问题为载体和核心,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和拓展而展开,要求老师创设有利于学生产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情境。

4、过程性原则。探究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信息的获取与事例,它强调“做中学”、“学中做”,力图通过“做”的主动探究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学会学习。因此,探究式教学设计要注重过程性原则。从问题的引出、提出假设、收集证据、分析与处理信息、评价与交流全过程引导学生参与,锻炼学习的推理、思维、实验能力。探究式教学设计安排应有一定梯度,具体活动过程应由易到难,逐步加大探究力度,探究活动数量考虑由少到多,使教师和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

5、民主性原则。营造一个有利于探究式教学的环境,形成和谐、宽松、民主的氛围,会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选择,允许学生有错误,使学生敢问、敢疑、敢探究,形成以民主、平等、开放、完善为特征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冲破常规思维、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既能拓展思路又能进行富有创造性的活动。

美术探究式教学的原则 篇12

数学探究最困扰的问题是所探究的问题与教学内容及学生知识水平差距太大,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选择教学内容上起主导作用.

1. 适度性原则

探究内容难度不宜过大, 不能超过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探究能力; 探究的内容也不能太容易, 如果缺乏思维的深度, 会让学生丧失探究兴趣. 探究内容的选择还必须考虑时间因素, 既要保证学生的探究比较充分, 又不能因时间过长而无法完成探究活动. 例如高中数学必修1“2. 1. 1函数的图像”一课中, 这一节内容难度比较适中, 学生可以自己探究出函数图像, 由于初中部分学生已经学过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图像, 对函数的图像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 教师通过变式, 即给出初中学过的函数的定义域, 1y = x + 1, x∈{ - 1, 0, 1} , 2y = x2- 2x, x∈[1, 3) , 学生板演, 这样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函数图像. 教师通过三个问题的引导, 即: 问题1. 函数y = f ( x) , x∈A的图像是怎样得到的呢? 问题2. 函数图像是如何体现函数的呢? 问题3.如何体会函数图像的价值呢? 这样学生可以自己探究出函数的图像, 层层推进, 内容适度, 以学生的能力可以完成函数图像的探究.

2. 趣味性原则

探究内容的选择必须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调动探究欲望, 培养探究意识. 因为学生有一种天生的好奇心, 对感兴趣的事物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 实践表明, 选择一些既能结合教材内容, 又能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 学生最感兴趣.

探究内容需要找合适的探究起点, 也就是切点, 切点的选择首先考虑学生感兴趣的课题, 因为切点是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开始; 其次要有利于课题探究的效果. 显然选出理想的切点是比较困难的, 因为既受学生社会经验的限制, 同时又受学生所学知识内容的约束.

探究内容应该紧扣课程内容适当地设计一些较强的具有趣味性以及探索性的问题. 这不仅为学生创设具有强烈感染性的情境, 充分展示他们解决问题的才智, 而且要求学生具有某种程度的独立见解、判断力、能动性和创造精神.杜威认为, 思维源于直接体验到的疑难和问题, 思维的功能“在于将体验到的”, 同时还让学生饶有兴趣地自觉去探索, 从不同角度将问题进行多种形式的推广与演变, 让学生亲身参与试验、观察、发现、猜想、设定、探求、体验与讨论等这些尝试的过程, 促使学生产生诸如兴趣、困惑、欲望等积极的情绪感受, 吸引学生积极投入解决问题的活动之中. 例如高中数学必修1“2. 5. 2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一课中, 情境用两个问题引入: 问题1. 从上海到美国旧金山的海底电缆有15个接点, 现在某接点发生故障, 需及时修理, 为了尽快断定故障发生点, 一般至少需要检查接点的个数为几个? 问题2.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 从某水库闸房到防洪指挥部的电话线路发生了故障, 这一条10 km长的线路, 如何迅速查出故障所在? 这两个是实际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这节的教学内容比较有趣味, 由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获取相应的数学知识.

3. 可操作性原则

课题的选择最好与课程内容有较紧密的联系, 如果离开课程内容太远, 或者需要补充铺垫许多新知识, 其结果是难以操作的. 但又不能靠得太近, 和常规题那样普通也就失去探究的意义了. 因此探究课题最好配置让学生可接受的颇有启迪性的问题, 通过问题解决过程的探索和结果, 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 掌握更多的思想方法, 并具有较大的迁移价值的解题方法, 发现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这样的问题探究就起到“拔出萝卜带出泥”的效果.

4. 问题性原则

强烈的问题意识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源头.因此, 如何提出新颖、有创造性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应成为探究式教学中的一条重要性原则.

在探究教学中, 利用“问题串”进行教学, 就是围绕着探究目标, 通过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 教师在识别学生反应的基础上, 实施有效指导, 促进学生不断达成探究目标. 教师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串”使学生思维清晰, 更深刻地理解正在探究的问题, 领悟探究活动的精髓. 在利用“问题串”进行探究教学时, 教师首先通过设置一些引导性问题,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表达对问题的看法. 其次, 教师利用向学生反馈或者继续提问的方式来识别学生的回答, 确认学生对问题的不同理解状态. 最后, 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问题的解答, 关注并思考他人的观点, 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最终达成探究活动的目标. 这个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循环过程, 在每一个问题解决的进程中, 教师都可以利用“问题串”来引导、帮助学生获得对问题的深刻理解, 获得探究能力的发展以及对探究本身的理解.

总之, 高中新课程下的探究教学要努力体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实际应用, 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注意反映数学发展的规律以及人们的认识规律, 体现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原则, 展现学生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是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 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参考文献

[1]赵忠彦.关于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几点思考[J].数学教学研究, 2008 (10) .

[2]张广祥.数学中的问题探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袁小强.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及案例分析.苏州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 2011.

上一篇:成长历史下一篇:煤矿机电安全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