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共11篇)
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篇1
创建开放、合作、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曾飞凤
探究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能力,更是创新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探究性学习能帮助学生改变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应用于实践的机会。这样的教学活动对于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开放性的师生关系,教学内容,获知过程与成果评价才能符合多姿多彩的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学生的学习需要的欲望才会得到充分的满足,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将得到有利培养,才能造就一批生机勃勃,具有创新意识的新时代人才。
1、师生关系的民主开放性
在创新思想的前提下,老师不是权威,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合作者。老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要与学生在平等的条件下,用自己的激情吸引学生一起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教学中要做到和亲切、平等、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流。比如“你能告诉老师你是怎样想的吗?”“你想要解决什么问题”“你发现了什么?”等,老师要蹬下来跟学生对话,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扉,和老师一起去探索、去发现,创设课堂和谐探究的氛围,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展开,好奇心才会得到满足。成功的体验将激励学生勇攀知识的一个个高峰。
2、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要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就要树立新的教材观,能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内容要向学生的现实和生活实际开放,能反映学生的不同需要使教材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探索知识奥秘的工具,就要活用教材,使教材和学生的创新服务。例如:教学两位数加一位的进位加法时,可设计开放性的内容:如只给一个28+7,其他的学生编排,创设内容:28+( ),学生通过编排、探究、思考28+1为什么十位上数没变?而28+2到加9,十位数却变了呢?从而揭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最后学业生可自主出题考其他同学。这样的编排让每个学生探究的兴趣,探究的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3、获知过程的合作开放
以往的教学,教师以教材为本,只有教材设计好的唯一的获知过程,它严重挫折了教师的`创造积极性和学生大胆探知的欲望,而探究式课堂教学大大满足了教师的创作欲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共同想办法认识新事物,共同去探索新问题的解决,共同去讨论新知识的产生。例如,由刘可钦,马丽娜设计的“圆周长公式的推导”中老师提供了丰富而典型的实验,材料:大大小小的硬纸圆,直尺、细雨绳,让学生动手探究,老师精选的实践材料,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思,尤其当软布剪成的圆既不能用滚动法,又不能用绳测法时,各小组合作研究就创造出“折叠法”,由四分之一,三分之一探知全圆周长,直到纸上圆不能测时,再去研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学生在有限的四十分钟经历了一次人们探索圆周长公式的历程,实现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思维的闸门被彻底打开。他们一个个急不可耐的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主意和办法,创新欲望一次次被满足,创新的能力得到一次次地提高。
4、成果评价的创新开放性
评价是指挥棒,它的开放性影响着每个学生探究的兴趣、意识、能力等的形成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在评价要采取以师生、生生互动为主和以“对自己来说是创新”的原则,让学生懂得要重过程、轻结果,重独特见解轻简单模仿,重举例证实轻胡乱猜测等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态度,评价的创新开放性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新精神得到有力的培养。
总之,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从学生如何学好的角度出发,灵活选取用教法,在教学过程中建构有创造性、实践性、趣味性的自主活动,让不家务事主动探究,充分发表意见,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使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创新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态主动参与学习,思维的闸门被打开,让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
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篇2
一、合作探究式教学的必要性
为了进一步增强、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学习探究的能力, 合作探究式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作为教育者, 我们都知道,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然而这种兴趣是由老师创造提供的。尤其是针对于小学这一年龄段的学生,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堂内容, 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 以做到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 使学生以更好的心态来接受完成教学目标。比如, 老师可以通过富有童趣的童话故事作为背景, 以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调动起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 让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法是十分必要的。
二、合作探究式教学的实际应用
能否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老师是关键性因素。只有老师给予正确的引导, 才能使学生找到学习的方向。比如当我讲到苏教版五年级《伊索寓言》的时候, 我就采用了合作探究式教学与创设情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伊索寓言》这篇课文中, 有一个故事是《牧童和狼》, 就是我们小时候熟知的那个《狼来了》的故事。讲的是一个牧童在村边放羊, 好几次他大叫:“狼来了!狼来了!”村民们闻声赶来, 才知道是牧童的一个闹剧。可后来, 狼真的来了, 他慌忙大叫:“狼来了!狼来了!”然而, 这次却没有人再信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一个爱说谎的人, 即使他说了真话, 也没有人会相信的。但是, 如何把这个道理告诉给学生, 的确是个问题, 如果仅靠传统、生涩的讲解不仅让学生失去听讲的乐趣, 而且还无法加深对这个道理的深刻理解。因此, 我便积极运用教学法创设情境:“假设这个讲台是村边的绿油油的草地, 下面坐着的同学是牧童放牧的小羔羊, 哪位同学愿意做这位牧童呢?”听完我这充满童趣的讲解, 五六个学生都齐刷刷地举起了手, 我便选了平时比较淘气的一名男学生, 让他来做牧童, 而其他举手的学生我也纷纷请上讲台, 让他们扮演村民, 而我这个老师便做起了旁白, 为他们营造一个“真实”的情境, 我们的小故事便就这样上演了, 同学们演得非常好, 底下的坐着学生也被逗得捧腹大笑。当这个小故事演完, 我的问题便又来了:“刚才上台的同学演得非常好, 那么现在同学们就思考一下, 为什么第二次牧童喊‘狼来了’, 村民就没人来了呢?现在给大家五分钟, 前后小组讨论。”我一直认为小组讨论是合作探究学习的关键,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 小组中成员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 可以责任明确地互助学习,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 让同学们自由发挥、各抒己见、集思广益。这次的讨论的过程也是非常热烈的, 每个学生都说了自己意见, 而大多数的意见都是正确的。
作为老师, 在学生讨论合作的过程中, 要经常注意身份的转化, 当讨论受阻时, 我是个促进者, 在讨论顺利时, 我是个激励者。在这次讨论中, 同学们表现非常好, 大多数学生都说出了因为牧童不是个诚实的孩子, 村民不喜欢他了。在这个情况下, 学生只说出了故事的现象, 但仍是缺少一种总结性的结论, 我便慢慢提示引导:“为什么说牧童是不诚实的孩子呢, 他第一次是说谎了, 但是第二次他诚实了呀, 的确狼来了, 这是为什么?”经过我适当的提示, 很多同学都说出了, 说过谎再说真话就没人相信了。同时, 我在班上留了课后作业, 这个课后作业我注重的是发展学生的探究精神, 培养他们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让学生分别找一个自己喜欢的《伊索寓言》中的故事, 探究其中的道理, 并找出实例, 在课上同学们探讨分享。在课下, 课代表和我反映, 许多同学都要求课堂上多设一些这样的“小游戏”, 很多同学都想参与进来, 这样不仅可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也能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这也使我坚定了运用这类教学法的决心, 我觉得, 一个好的教学方法, 不仅能让学生在学习能力等综合方面受益, 更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 并且乐于沉浸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去, 这才是先进教学法的优胜之处。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把学生的素质发展和语文学习结合起来, 注重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精神, 鼓励学生进行超越课堂的探究与创新, 并且懂得合作与共享,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只有这样, 先进的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廖代华.小学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方法与策略[J].科学咨询 (教育科研) , 2011 (03) .
[2]梁承晖.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支架式教学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 2009 (S3) .
“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探讨 篇3
一、小组互动合作学习的低效现象
1. 学生合作不主动
组织课堂小组活动的目的是让全体学生在小组中积极充分地进行“谈、说、评、议”等言语表达活动,而许多学生只顾自己思考,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地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互动与合作探究的优势,使合作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效果.
2. 学生参与不全面
有的学生习惯于讲座式课堂教学,多数时候在合作中沉默不语;有的学生由于基础薄弱,想参与却又力不从心;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于在人前发表意见;而有的学生基础较好,但不善于争取机会.以上这些原因,使得教师难以调动学生人人参加.
3. 学生合作不充分
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活动时,因为教学内容多,任务重,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不敢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讨论时间,只等个别小组展示了自己的成果,就匆匆结束任务,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致使许多问题的讨论仅仅停留在表层理解或缺乏深度,或要求过高,学生根本无法完成所布置的任务,只好被动接受别人和教师的观点和看法.长此以往,学生对合作学习就容易失去兴趣.
4. 学生角色不明确
教师在进行合作学习分组时,往往随意性大,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各小组成员学习能力、性格等个性差异,使小组成员不能均衡搭配(合作学习小组基本上以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没有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进行认真的搭配).加上小组成员分工不明确或角色落实不到位,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成了各小组名符其实的常任报告员,形成小组活动被一两个“积极分子”垄断,而其他学生陪坐的局面.同时,教师怕影响教学效果,拖延时间,也不敢过分地让学习困难学生充当报告员,使他们的能力得不到全面发展.
二、提高课堂小组互动与合作探究活动效率的尝试
许多合作学习的失败在于:学生不会倾听,不会交流,只会各说各的,各干各的,表面上有合作之形,实际上无合作之神.因此,培育学习小组,让学生学会合作,就成了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的前提.小学低年级学生,合作意识、合作习惯、合作能力极其有限,在培育学习小组时,我认为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 分阶段培育学习小组的原则
在小组合作学习初期,学生的合作能力几乎为零,此时要注意合作小组内人数的起点是两人.一人说,另一人听,一人操作,另一人观察、评价,然后换位进行,让学生逐步适应接受这种学习方式.当两人合作经历了一段时间,学生已有了初步的合作经验,我再结合具体情况逐步向3人、4人等多人小组过渡,同时注意让学生轮流当组长.
2.“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
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常出现这种现象:各小组的活动速度有快有慢,速度快的小组完成任务后,就不能自己,开始“乱说”起来.究其故,一是低年级学生自制能力差,二是小组之间水平不一,组间不同质.因此,我认为在组建3人以上(含3人)的多人小组时,“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较为科学.
3. 组员编号原则
所谓组员编号,就是给各小组的成员编上1号、2号、3号、4号的序号,用学生在组中的序号来区分其在组内的学业水平.比如,在组内成绩好的都编为1号,成绩中等的编为2号和3号,成绩差的编为4号.在进行小组汇报、发言之前,教师就向全班声明:请每一组的某号代表本组发言,请大家同心协力帮助他,为他的发言做准备.在小集体的支持及压力下,不愿思考的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讨论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树立起集体中心意识.
“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学既重视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又关注学生学习的探究过程、情感变化、成功体验和接受能力.它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行为的变化、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等方面做了有益教学尝试.当然,我们在实施“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不小的困难,诸如课堂教学要如何把握开展合作学习的时机,才能真正激发深层次的思维;要如何通过引导和调控课堂秩序,才能使教学“放得开,收得拢”,做到收放自如,我将在以后教学中继续探索.
语文分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反思 篇4
襄樊十三中 王成
尝试分组合作探究教学也有一段时间了,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很明显,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调动学生合作探究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团队意识,进而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可以调动学生的比赛热情,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等等。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这种课堂模式也不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在运用这种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时也会出现一些问题,下面就我个人遇到的一些问题对分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进行一下反思。
一,分组合作探究时给学生的任务必须明确。
分组合作探究前老师要进行细致的安排,让学生明白我们分组合作探究什么问题,大家该怎么探究,探究的结果如何归纳等等。为了使分组合作探究教学能有条不紊的开展下去,最好选定一个小组长,由小组长来安排每个同学的具体任务,哪些同学查找资料、哪些同学记载、哪些同学最后总结发言等等,任务越明确越好,否则有些同学就会无所事事,参与热情不高。如有的学生看到人多了,可能就将工作全部推给“能干”的同学了,自己就在一边发呆;有的学生虽然也参与了,但是只是为了应付,说两句意思意思;还有的同学甚至瞎说一起,想到什么说什么,参与热情倒是很高,探究的效果却几乎等于零。
二、分组合作探究时教师必须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分组合作探究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助,但也必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学习时,教师要从“至高无上”的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来,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学生的讨论,获取学生讨论的信息,为在效调控教学做好充分准备。结束以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根据反馈的信息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指导。相反,如果老师只是布置了任务,自己在一边等待学生们完成任务,就不能获取学生分组合作探究的信息,不能帮助学生归纳整理探究的结果形成统一的认识。刚开始尝试这种教学模式时,我就经常犯这种“错误”,把任务一布置,让学生尽情的去探究。结果探究的效果很差,如在上《羚羊木雕》这一个课,我提出问题“大家讨论讨论文中的我把木雕送给同学对不对?”我本意是想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如何与家长沟通,可是由于我没有进行有效的引导,学生的讨论也就只停留在为什么对,为什么不对这个层面上,没有更进一步的深入到问题的本质。三,分组合作探究时必须追求探究的价值。
注重分组合作探究学习并不是说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分组合作探究学习,在没有任何分组合作探究价值的情况下,分组合作探究就是一种重复的劳动。分组合作探究学习必须追求其教育价值,同时,分组合作探究学习的问题必须具有开放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合作的价值,有开展分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必要。说简单点,老师在设计分组合作探究这个教学环节时要充分的考虑分组合作探究有没有必要,如果有必要就使用;没有必要就不必非要设计个分组合作探究。如,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课文似乎就没有必要用分组合作探究,而分析课文内容时就可以设计“你认为是顺境出人才还是逆境出人才?”这个问题让学生去分组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篇5
为了迎接全球范围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 世界各国都把信息技术作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目前,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需进行改革, 使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主动与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接轨,提高自身层次, 否则便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迅猛发展的形势。为此,大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应在“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础上,更加突出网络技术及其应用;应在高中“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收集、外理、应用、管理和传播信息的能力。所以,目前所有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中都开设了制作网页的内容,充实加强了因特网的应用。而如何使大学生能够掌握这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并能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得以灵活地运用,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研究的。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需要我们不断克服困难,顺应计算机的发展趋势,掌握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
(一)计算机基础知识不断普及
中小学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 给学生打下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 但是却加大了学生之间的水平差异,所以,在高校阶段,需对学生能力和水平进行合理分析,因材施教,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教学手段不断提高
目前的教学手段并非以前的粉笔和黑板的时代,是多媒体信息时代,集音频、图形、图像和视频于一体的新型现代化教学手段时代,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些现代化的辅助教学手段,不断学习和创新。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目前学生掌握知识的现状
随着目前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普及, 大部分学生在步入大学课堂时, 已经具备了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初步认识,但是并不是很扎实。据我对刚入学新生的了解,简单的打字、发邮件、浏览网页等这些操作都不存在太大的问题。但是对于日常的文字排版、段落格式、表格应用等操作, 尤其是计算机基础知识中的EXCEL 表格应用的掌握是最差的。前者对于那些动手能力强的男生来说可能并不是太大的阻碍,后者,则会难倒一大片学生。
三、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学硬件设施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 离不开现代化的教学环境, 更离不开现代化的教学硬件设施。教师如果想讲授一堂计算机基础课程,要准备充分的课件演示、案例展示等,所以务必保障教师备课设备的齐全及演示条件的具备。而我们教授的主体对象是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所以也必须保障学生的实践课程能够顺利施行。对于那些教学硬件设施不足以先进、办公环境欠佳的状况应及时更新设备和条件, 紧跟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步伐, 否则无法改善教师的授课条件及学生的学习环境, 也将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成绩。
四、提高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几项措施
(一)根据学生实际特点,制定对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
根据目前计算机教学的现状, 计算机的基础教学目标不能只单单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力, 我们应该将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大纲相一致。在大学一年级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期间必须完成计算机一级考试的考试内容,可以以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的成绩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目前各个大学基本都是按照这个目标进行教学的, 这样的教学目标才有针对性, 才能培养出有计算机操作能力和水平的学生来。
(二)教学内容需细分优化,教学过程多样化,把握生动活跃的课堂气氛,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
根据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细分,而且一定要与社会接轨,讲究内容的实用性,挖掘课堂学习的趣味性。作为教师, 必须了解社会与社会接轨,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将各种单位企业的数据、文档拿来举例或分配给学生来完成, 这样的实例教学要比枯燥无味的让学生坐在课堂上进行填鸭式教学要主动地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一项工作, 在工作完成之后由实例单位来考核此项工作完成的质量, 作为学生该课程的学习成绩。再者,利用节假日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制作相关主题的电子版报、贺卡、相册等,规定相关的版式、制作要求, 让学生自己来完成, 这种用设计作品的形式也可以达到考核学生学习水平的目的。
(三) 制定严格的课程考核制度和测试要求
教学评价是一个考核学生学习水平的有效方法。教学考核分为课堂平时表现考核和期中、期末考试。考核方式又可以分为随堂考试和试卷考试两种, 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 我们应该将这两种考核方式相结合来评价学生此门课程的学习情况。计算机等级考试要求学生的理论知识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 所以这一考试作为考试命题来考试也就是试卷考试部分。而平时学生课堂上完成的作品、定单之类的作业,教师需根据企业单位对学生的作品给出的评价来衡量学生的平时表现, 这样的综合评价才能把学生学习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给出恰当合理的评估,才能真正培养出有计算机操作能力的人才。
(四)增强教学的师资队伍的能力
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篇6
一、课题的提出: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努力创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把自主教育的新理念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广泛开展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更新教学理念,规范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努力打造高效课堂,为实现我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研究的具体目标
本课题主要通过实践研究,将着眼于学生的参与和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性、自觉合作性和积极创造性,让他们做生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社会活动的主人,形成新型的“自主人格”。以此来促进学生面貌的质的变化,形成自主教育的特色。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研究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探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模式。进而创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三、实施的策略
我们将着力于围绕一个核心、强化一种意识、突出三大主线,实施“自主教育”,初步建构了“自主教育”办学特色模式。
(一)围绕一个核心——以办学理念为灵魂
我们将以办学理念为核心,以教育、教学、管理为主线贯穿到学校方方面面工作之中,力求让学生的自主发展在全面发展基础上有更高层次的飞跃,着眼学生的未来发展。
(二)强化一种意识——以教育科研为先导
在“自主教育”特色的创建过程中,我校将以科研为先导,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努力强化科研意识,引导、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自主教育”的课题研究之中,要求45周岁以下教师人人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为切入点,纵深发展,不断积淀,培厚底蕴,从实践到理论,理论再指导实践,尽快地转变教师的观念,有效地促进 “自主教育”办学特色的建设。
(三)突出三大主线——以“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发展”为抓手
为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必须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改变教学形式,更新教学策略,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三方面形成“自主”特色。着力建构“自主学习型高效课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为教师搭建四大平台,力求凝练出“以学定教,多学少教,学教互助,精讲精练”十六字方针的课堂模式,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育人精神,努力把每一堂课上成“明目标,过程优,活动实,反馈勤,讲练精,效果好”的高质高优效课,使之成为我校教学特色。
搭建四大平台——学、论、研、范
⑴学——理论支撑,提升自主高效课堂的理论水平。
⑵论——交流研讨,积极探讨“自主高效课堂”精神,形成特色。
⑶研——校本教研,实践探索“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探索五条策略和六个环节:一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五条策略,即营造民主氛围,搭建自主探究平台;创设问题情景,诱发自主探究动机;培养问题意识,增强自主探究能力;重视过程引领,注重自主探究体验;合理改变教材,拓宽自主探究渠道。二是构建课堂教学模式的六个环节,即在教师方面:引导——启思——点拨——助研——激辩——点评;在学生方面:自读——自悟——假设——自究——互辩——评析。力求通过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⑷范——课例展示,推进教学形式转轨,深化自主课堂效果。在一学期以“打造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的学习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展示的流程为“讲前说课(说本节课实现“自主课堂”策略)——课例展示——讲后反思(反思“自主性”达成的亮点或不足)——全体交流”,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是教师对自主课堂有更深的认识,有更明确的目标和课改努力的方向。
四、实施步骤
(一)组织动员阶段(2016年3月——6月)
本阶段目标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讨论学习,剖析问题,研究高效课堂的特征以及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策略。
1.成立领导组织机构,制定实施方案。一是各学校要成立创建高效课堂活动领导小组;二是制定学校《创建高效课堂活动实施方案》、及相关制度和规定。
2.加强学习,深入研究。一是各校要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丰富理论储备;通过教师的自学提高专业素养,为课堂的有效实施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尤其是结合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进行学习;要明确学习内容,什么是自主学习、什么是合作学习、什么是探究学习,三种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实施,以及三种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应注意哪些事项;二是开展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的教学模式的讨论活动,统一思想,坚定信念,达成构建不同学科,不同年段的课堂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共识;三是通过学校的常规课、组内教研课、校内公开课等形式的教研活动深入剖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根源,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特征,从而确定提高课堂效率的途径和策略。
3.扎实做好课前的备课工作,做到教案实用,集体备课的模式是个人初备——集体讨论——课案生成——个性设计——课后反思等环节。其次要转变学习方式,增强参与意识。要树立“以学定教”的思想,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三讲三不讲”重点、难点、易错点讲,学生已学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让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第三,做好课后的训练工作,促进知识的内化,要精心的设计有针对性、层次性、选择性、开放性作业,作业设置要遵循“三布置三不布置”的原则,布置发展学生思维的作业;布置引导学生探究的作业;布置迁移拓展提高能力的作业,不布置重复性、惩罚性、超过学生合理学习限度的作业,作业布置一定要科学有效。
3.结合学校实际,要以语文、数学、英语三科为突破口,进一步引领学校的其他学科。要根据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按照“全体教师参与,骨干教师示范”的原则,从而明确各学科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确立创建活动的重点学科和教师。
4、学校要在已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提炼,总结出适合本校实际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或教学流程基本框架。
(二)探索实践阶段(2016年8月——12月)
本阶段目标为:观摩名师课堂教学,学习借鉴,大胆改革,勇于实践,通过骨干教师执教示范课,集体听评,研讨总结,探索创建高效课堂新路子,为全面推进创建活动积累经验。
1、各学校要组织教师分学科开展构建高效课堂研讨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学科教师进行本学科常态课的教学研究,探索高效课堂的教学思路、模式、策略和方法。围绕课堂教学有效性,确立各学科高效课堂课题研究的方向、目标、方法和预期成果。倡导教师撰写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学随笔,提高自身的教学理论水平和课堂反思能力。
2.要保障校本教研活动的数量,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要把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同听课评课紧密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第一时间发现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总结提炼,积累经验。
(三)全面推进阶段(2017年 3月——2017年7月)
本阶段目标为:在总结前一阶段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名师带动、同伴互助、自主发展”的模式,全面开展高效课堂创建活动,使每位教师明确高效课堂的目标和要求,掌握并运用高效课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上好常规课。这是创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和保障。各学校要结合本校教学条件、师资状况和学生情况,重点搞好常规课的研究,引领教师研究如何上好常规课,如何提高每一节课的效率。教师要深入研读每一课教材,明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组织引导学生当堂完成学习任务,达成既定目标。
2.打造精品课。每位教师在本阶段及此后每个学期分别打造2-3节体现先进教学理念、高水平、高效率的精品课,在学校范围内公开执教,以达到互相交流,学习借鉴,共同提高的目的。
3.强化校本研修。在全面推进的过程中,各学校要立足校本研修,通过教师通过专题讨论、集体备课,实现资源共享。
4.及时反思、总结和提升。教师要坚持写教学反思,及时记录教学中的问题、经验和心得体会,并从理论层面进行分析和阐述。每位教师在本阶段及此后每个学期分别写出1-2篇体现课堂教学改革成果的研究性论文。
本阶段结束,各学校、各学科要写出阶段性成果报告。
(四)反思深化阶段(2017年8月——2017年11月)
本阶段目标为:总结创建活动情况,反思创建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认真分析,深入研究,形成促进高效课堂构建的长效机制。
1.总结反思。各学校要分学科召开教师、学生、家长代表等座谈会,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具有推广价值的典型经验和做法予以总结和提升;对于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研究和探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2.形成长效机制。在总结、反思、研讨的基础上,调整完善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方向和目标,制定出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利于深化高效课堂构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制度和措施,实现高效课堂常态化,并形成创建工作长效机制。本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新课程改革期待着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
学校已购买大量学习资料、研究时间充分、经费充足。
五、预期成果
阶段成果:阶段性总结、论文
研究阶段时间:2016年3月——2017年12月
成果名称及形式:阶段性总结、论文
负责人:丛万忠 最终研究成果: 成果形式:论文、结题报告
负责人:丛万忠
升阳中心小学
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篇7
一、课前“未雨绸缪”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上课前全面、细致的预习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 是开展合作教学的有效保障。在合作教学中我们发现, 有些学生因为没有预习而跟不上老师的讲课速度, 在合作活动中学生会出现保持沉默或不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的现象。因此, 教师要指导学生重视课前预习, 为上课做好知识的准备, 提高听课效率。
例如在单词预习方面, 教师可指导学生听录音跟读,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节奏等, 注意单词的发音、构词法、词的出处、词的例句、词的文化背景。在自主预习的基础上,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将有关话题的词汇汇总到一起, 学生的词汇网络就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对于难理解或不会用的单词和词组, 不必过分纠缠, 可在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讲解。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 能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当然, 我们不得不承认, 预习的实际效果很多时候都不太理想, 小学生由于自控能力差, 在预习时也较为盲目, 需要教师作进一步的引导。比如可以事先把预习的内容及要求告诉学生, 指导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将疑点和难点进行注明等, 在这个发现的过程中学生会自发地搭建起知识框架结构, 达到发现性的学习目的。
二、课中实战演练
在学生自主预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 课堂教学环节中开始小组讨论。不管是“捆绑”式、多轮分组式, 还是活用自主式, 教师都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树立起自己是团队中的一分子的意识, 才能突出合作教学的多样性和互动性, 充分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和潜能。
例如在学习Public Signs一课时, 单词的记忆通常都是枯燥乏味的, 如mean, danger, should, shouldn’t, litter, park, cycle等, 但由于小组长的监督, 组员间的竞赛, 反而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增无减。在课文的朗读合作环节, 可以让小组内其他成员欣赏和模仿成绩优秀、发音标准的学生, 帮助其他成员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使得小组成员共同进步。在最后的合作归纳知识环节, 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中能听懂会说和会读单词和词组, 如:public, a, sign, grass, quiet, touch, keep, off, 能正确听说读写句型:What does it mean? It means you shouldn’t...
在小组讨论后, 还可以进行组际交流, 由各小组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 在组间进行补充、质疑和评价, 同时, 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 形成一致意见。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也能引导学生真正地走进英语课堂。
三、课后温故知新
在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 课后的复习和巩固环节是十分必要的。我们知道, 人的记忆是一个曲线的过程, 要想记得牢, 就得反复地记忆知识并巩固和强化, 尤其是对一些单词及语法点, 不经过一个课后巩固的过程, 很快就会忘记, 这就需要有的放矢地对课堂知识进行复习, 这是对上课学习的继续, 能帮助学生记忆所学习的知识点, 也是一个温故而知新的过程, 消除学习上的“欠债”, 走向下一步更深入的学习。
在复习前, 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明确目标, 对复习内容及复习安排做到心中有数, 避免复习的盲目性和知识点的疏漏。比如以教材为本来归纳语言点, 注意基础单词、词组、句型的过关, 对各单元的知识要点进行梳理, 而不是一味地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做练习、试题上, 应当遵循精讲多练的原则,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复习教材上的对话和课文, 通过练习在实践中掌握重难点、易混淆、易出错的语言点, 通过练习让他们重点消化吸收。
对于课后的作业, 教师也可以采用小组内学生自改及互改的方式, 由成绩较好的小组负责人监督、指导。让学生自己当回“小老师”, 他们也会更注意作业细节的把握, 不仅可以指出他人的不足之处, 也可以让学生借鉴别人的思维方式, 在比较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吸取他人成功的经验。
数学课堂中的合作探究式教学 篇8
关键词:合作探究;民主平等;实效性
合作探究学习就是师生共同协作、共同参与、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它主要在于分工合作,协同作战,积极探索,甩团队精神面对困难,用构建的群体力量战胜困难,在合作探究学习中主要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开展,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作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意识、合作意识,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
一、精心设计合作探究的学习内容
合理选择恰当的合作学习内容是保证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有效性的前提和关键。教师在课前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
二、让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学习
每个学生作为学习的个体在探究过程中开展独立的、个人化的自主学习,形成自己的问题、自己的见解,是合作探究学习交流与合作的基础;而合作学习促使探究结果的提升,但学生又是有差异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合作探究小组的组建,需要教师的参与,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共同努力,积极地相互依靠、相互促进,承担个人责任和学会社交技能和评价反思。同时,保持小组的小规模。小组的规模越小,个人责任就越大,一般以3~6人为一组最合适。问题的难易分为A、B、C三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去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层次低的同学通过合作交流得到成功。开展知识教学分层次递进,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三、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国
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动力源泉之一。教师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个性的导航者和引路人,理应受到学生足够的尊重,但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诚待生,以情育人,通过各种渠道与学生建立浓厚的情感基础,使学生感到学习生活的愉快。
在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中,无论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还是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应该是平等的。只有师生之间的关系平等了,教师才会融入每个合作学习小组之中,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一员,倾听学生意见,尊重学生的观点,学生才敢把老师当作朋友,袒露直言。这不仅是一种教学民主,而且是一种科学态度,它能让儿童从小适应各种不同观点及争论环境,激发他们追求真知的欲望,达到“百家争鸣,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目的。因此,人格平等有助于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有利于促进同学之间学习的共同提高,也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合作探究式教学教会了学生如何去观察、如何去思考、提出问题、如何去解决问题等各方面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有利于唤醒、发掘和提升学生的潜能,形成现代人终身需要及全面发展所应具有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全面发展。在课堂改革中,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合作探究式教学,把握教学规律,创造新形式、新方法,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自主学习下的合作探究教学反思 篇9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自主学习,是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我们深知,语文教学面对的是充满求知欲望的而又富有情感的学生,他们是教与学的主动参与者,是教师实现教学过程的协同者,是教学效果的最终体现者。在心理上,他们需要教者的平等对待;在行动上,他们需要教者的引领和认可。当我们为人师者在课内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合理评价时,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热情绝对空前高涨的,而且是最有成效的。例如,教学《月光曲》这篇课文的第八至第十自然段时,就可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边读边想,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画出来,并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什么?然后反复朗读,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表达出来。此如一来:喜欢画画的同学就用简笔画把兄妹想象到的景象粗略地勾勒出来;想象丰富的同学就把《月光曲》描述的景象表述出来;善于表演的同学就互演角色,重现文本情境……在他们各施其才、各抒己见、各展其技的过程中,文本得到更有效的诠释,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共鸣油然而生。这样,通过引领学生自主地参与课堂学习,自由地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通过读、品、评、赏、画、想、演等互动活动,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把自主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又能使其学得主动,学有所成。
二、赋予学生积极探究的环境
曼德勒认为:“宽松、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以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赋予学生一种轻松、民主、和谐的探究环境,使他们在教师的爱护、尊重和期待中主动地积极探究、自主地合作学习。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总是看到教师板着脸孔上课,课堂氛围沉闷而缺乏灵动生气,师生情感紧张,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引下,“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渐凸现出来,教师的角色也从单一的“教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和组织者。师生情感建立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更显得和谐而愉悦,课堂学习氛围渐趋浓厚,语文教学更以其深厚的文学素养触动师生情感,达到教师、文本、学生三者和谐统一。
在认知感悟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让学生在充满爱的课堂氛围感受学习的成功喜悦。通过解放学生的思想,让学生积极思考,在思索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了解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产生与文本交融的感情,其情感价值取向也与之相辅相成。例如,在教学《迷人的张家界》这篇课文时,我运用多媒体手段,透过悠美的音乐,引领学生欣赏迷人的张家界景色。在学生直观地领略了张家界迷人的人文景观基础上,启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脑海里追寻张家界的迷人之处,表述自己对张家界的认识。这样张家界的奇山秀水、珍稀的动植物和四季如春的气候特点在学生的对话交流中自然地表露出来。由于教师的引领,学生在交流感悟中受到无限的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性也得到无限的张扬,他们探究文本内涵的主动性同时得到有效的调动,文与道的统一水到渠成。
学生只有在宽松、平等、和谐的环境中,才能积极地学习,主动地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才可能在语文的学习过程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并提高其文学素养,语文教学的本真方得到有效的彰显。
三、搭建学生合作的平台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只要是人,就得生活在不同的,或大或小的群体之中,总会不分时间,总是需要与他人合作,共享合作成果。所以,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机会,为他们搭建更好的合作学习的平台。例如,教学《小学英雄雨来》、《将相和》、《晏子使楚》等故事情节比较强的文章时,在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的基础上,创设情景让学生自找伙伴进行情境模拟表演,在表演中感受人物内在的情感世界,从而凸现人物形象,领略人物的高尚人格。因为在演的过程中,学生之间通过人体各种感观的投入参与,其合作意识在探讨中形成,合作的成功在互动中体验,学、演、玩、说相互交融,学生合作意识趋向成熟发展。除此之外,对于《购物讲价》《当小记者》《接待客人》等一系列的口语交际内容的教学,都可以通过创设“购物”“当小记者”“接待客人”等情境,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演述,再现其“真实”的情境,感受其中模拟情境所带来的乐趣。在学生意犹未尽之际,再激发学生“我想说”的情感,让学生把自己对活动中的感受如实地与同伴一起分享,再次感受合作的快乐和收获。学生的合作学习、合作活动、合作创作、合作表演的技能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课堂的互动中落实,语文教学的效率就得到有效的提高。
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篇10
【摘 要】论文紧扣新课程核心理念,阐述了以“自主―探究―体验―合作”为线索的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化学教学将倾向以实验探究、实验验证为主流的研究型学习模式课堂设计可按如下线索组织学习活动:“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解决问题”。
【关键词】新课标;实验;探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正是这种学科特点,决定了在化学众多教学模式中的“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具有概括性强、应用广泛的特点,是诸多模式中构建和谐化学课堂最具优势和最有典型意义的教学模式,也是新教材的要求。苏教版新教材【活动与探究】栏目也确切告诫我们,该功能栏目的编写理念是:引领同学们积极投身实践活动,在“做中学”的自主探究中享受发现的快乐。[1]
一、“自主―探究―体验―合作”教学模式的提出
首先,创设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的学习情境,引出化学问题;其次,应用已有的化学知识探求问题的解决途径;最后,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
二、“自主―探究―体验―合作”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
高中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化学教学将倾向以实验探究、实验验证为主流的研究型学习模式课堂设计可按如下线索组织学习活动: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解决问题”
“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
“实验──探究”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对实验教学功能全面开发,以学生能够发展为目标的探索性、发现性学习的探究教学模式。它的一般教学程序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价交流与合作。即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依循科学的方法自主地进行探究,通过实验不断地发现新问题,通过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理论假设,从中获取新知识,体验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
首先,从需要解决什么到怎样解决问题,都尽量通过实验来展开,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实验方法来探究化学奥秘。
其次,在实验探究教学模式下,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
再次,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特点,就是在没有结果的前提下,由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过程,是思维方法,是科学品质的培养。
最后,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技能的掌握、能力的培养、科学的实验态度的形成”三者的统一。
科学的探究模式应包含以下几个环节:
四、案例说明:
(一)引入:播放铝条加热的实验录像
引导学生发现铝条熔化但不下滴,引出氧化铝。
归纳知识点:铝被氧化成致密的氧化膜。
(二)探究活动设计
1.讨论
氧化铝属于什么氧化物?用反应来证明你的观点?
氧化铝与酸、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归纳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的概念。
2.讨论
请利用下列试剂设计几种制取氢氧化铝的方案: AlCl3、NaOH溶液、氨水、盐酸。
通过思考、小组讨论、回答出方案:
①往氯化铝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②往氯化铝溶液中滴加氨水。
可进行适当的引导,由氢氧化铝的组成分析反应物所应提供的微粒。
3.探究实验
(1)探究实验一:实验室制氢氧化铝方案。
实验1:取少量氯化铝溶液,向其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
实验2:取少量氯化铝溶液,向其滴加氨水至过量。
通过探究实验得出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铝的最佳方案,以及氢氧化铝可溶于氢氧化钠的事实。
在黑板上记录相应的实验现象、结果,探讨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现象。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反应式。
方案评价: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各方案的优劣。
意图: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和客观评价实验方案的能力,并由此得出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铝的方法。
归纳:铝盐能与碱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但最好用铝盐与弱碱溶液(氨水)反应来制备氢氧化铝。
(2)探究实验二:氢氧化铝的化学性质。
设问:通过实验探究一下它能否跟强酸反应。
小组实验:往实验2所制备的氢氧化铝沉淀中滴加盐酸。
记录学生实验结果,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归纳:氢氧化铝是否是两性氢氧化物。
(3)探究实验三:能否用偏铝酸盐制备氢氧化铝?
方案3:在偏铝酸钠溶液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
方案4:往实验1所得偏铝酸钠溶液中滴入盐酸直至过量
学生活动:经过小组讨论和回顾从铝土矿中提取铝的反应过程得出方案3;分组进行方案4的实验
记录:在黑板上记录相应的实验现象、结果,探讨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现象。
方案评价: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各方案的优劣。
知识归纳:
本课总结:制备氢氧化铝的四种方案.并由四种方案的反应式归纳出Al3+、Al(OH)
3、AlO2-三种微粒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本课重点知识,加深学生记忆;进一步深化拓展,得出各微粒间转化关系,使知识更系统化。偏铝酸盐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但最好往偏铝酸钠溶液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来制备氢氧化铝。
五、结束语
引导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及学生与教科书的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本课教学中还注重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教师真正起到了学生学习“促进者”的作用,实现了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世存.《化学学习负迁移诊断及矫正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3月
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篇11
【关键词】探究性 合作性 历史课堂 自主性 教学模式
在长期的教学发展中,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干扰,致使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将“兴趣培养”这一模块忽略掉,并且对学生每一个主体间的个体差异性缺乏考虑,进而导致历史教学固步自封,观念落后。为了实现高中历史课堂的多元化、开放化教育,优化学生学习效率,我校推出了以“自主、合作及探究”为目标的教学路径。
一、以自主、合作及探究为目标的教学模式特征
这种开放式教学模式可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实现,从而使学生热心参与课堂及课外活动,最终实现自身交往能力、自学能力的提升。以自主、合作及探究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具备如下几点特征。
第一,开放性。主要指在课堂中,学生的心态比较平和、轻松,无压抑感,课堂比较开放。另外,指的是课堂中涉及到的问题属于开放型,学生可以在探究的过程中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
第二,参与性。主要指在历史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内,学生都是以“演员”的角色全程参与其中,属于主体,并非“观众”。
第三,主体性。重视“学”为主体,学生是历史教学课堂中的主体。
第四,探究性。主要指历史教学并非传统的死板灌输知识,而是一个探索知识、分析知识、自主研究及学习的过程,具有很强的探究性,旨在使学生通过集体探究或者小组探究以及个人探究的活动形式,解难释疑,使实际问题通过所学知识得到解决。
第五,互动性。在开放式课堂中,教师与学生间是交互影响,并非单一讲授与被动接受的一个过程,历史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互动性。
二、如何实施自主、合作及探究型的教学模式
1.优化教学模式,实施导学教学,吸引学生参与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属于一种引导者与指导者的角色,这种角色定位是现代教学的要求,旨在使学生具备“会学习”的能力。此种教学理念的寓意为“教”不再是教师的主要职责,教师的主要职责为引导学生去“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将课本中的知识点“学会”,而是让学生具备“会学”课本中的知识点的能力。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优化教学模式,实施导学教育,做一个优秀的“导学者”,使学生可以发挥自身思维能力,善于学习,积极参与其中,进而使自身的“问题意识”、“求知欲望”、“思维品质”、“质疑意识”得到培养与提升。例如:我校一位历史教师在讲述一节关于“二次工业革命”的公开课时,实施了新颖的导学教学模式,她编制了自助学案,学案包含了四大模块——知识构架、研究线索、史实观点及概念、能力训练。该教师在课前先将印制好的学案发到学生手中,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助学案自发性、自主性的学习,进而将有关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知识点掌握住,并将知识线索得以理清,再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对学案中提到的相关问题进行解答,并展开讨论,完成自主能力培育与训练的过程。学生在课前先学习掌握,之后较难的知识点再由老师在课堂中进一步进行解决,以此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此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教师这一导学者的引导下,充分参与了课堂知识的探索。
2.优化学习平台,实施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意识
在探究性学习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合作”。在课堂中,教师当为学生创设知识交流契机,以常用的“小组合作模式”来实施合作型学习。例如:在历史课堂中,让学生自主整理相关历史专题以及知识线索,之后,学生之间进行知识交流。此外,仍然可以实施小组合作制,针对即将学习的历史内容,让学生在活动课中,分组并且分工协作去制造课题报告或者多媒体等,以此强化学生的协作精神、合作精神。
3.优化课堂气氛,传导问题意识,塑造探究能力
随着教育形势的转化,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对高中历史教学也提出了新的、与时俱进的教学要求,高中历史课堂当实施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将推动历史教学发展作为重点任务,旨在通过开放式的教学,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及踏入社会后的创新能力、探索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开放式的课堂要求教师摆脱“严肃”的形象,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开放、民主、轻松的课堂,使学生的认知素质、思维能力得以优化。传导问题意识,即为根据身边的一些实际情况,有联想性的激发起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在日常的停电时,可以根据停电这一现象去评价“在生活中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意义”等。
结语
高中历史教学在新课改的强力影响、指导下,使得课堂教学模式具备探究性、合作性以及自主性。此种教学模式可使学生的学习习惯由传统的“被动性”转为“自主性”,“依赖性”转变为“独立性”,“懒散性”转变为“探索性”,因此当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注重此种教学模式,使高中历史教学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欣.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实施探究式学习的研究[J]. 2010(12).
[2] 李景慧.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自主合作教学模式[J]. 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09(11).
[3] 何善刚. 高中历史“接受——合作——探究”式教学实践探索[J]. 2008 (16).
[4] 孙群山. 凸显“自主、合作”打造高效课堂——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8).
【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推荐阅读:
合作探究式教学07-28
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10-21
数学合作探究教学06-16
合作探究学习模式12-25
小组合作探究模式10-13
合作探究高中历史教学07-15
小学数学合作探究教学10-30
自主合作学习模式探究10-10
“自主―探究―体验―合作”教学模式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