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究―体验―合作”教学模式(精选11篇)
“自主―探究―体验―合作”教学模式 篇1
“自主―探究―体验―合作”教学模式
【摘 要】论文紧扣新课程核心理念,阐述了以“自主―探究―体验―合作”为线索的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化学教学将倾向以实验探究、实验验证为主流的研究型学习模式课堂设计可按如下线索组织学习活动:“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解决问题”。
【关键词】新课标;实验;探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正是这种学科特点,决定了在化学众多教学模式中的“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具有概括性强、应用广泛的特点,是诸多模式中构建和谐化学课堂最具优势和最有典型意义的教学模式,也是新教材的要求。苏教版新教材【活动与探究】栏目也确切告诫我们,该功能栏目的编写理念是:引领同学们积极投身实践活动,在“做中学”的自主探究中享受发现的快乐。[1]
一、“自主―探究―体验―合作”教学模式的提出
首先,创设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的学习情境,引出化学问题;其次,应用已有的化学知识探求问题的解决途径;最后,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
二、“自主―探究―体验―合作”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
高中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化学教学将倾向以实验探究、实验验证为主流的研究型学习模式课堂设计可按如下线索组织学习活动: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解决问题”
“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
“实验──探究”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对实验教学功能全面开发,以学生能够发展为目标的探索性、发现性学习的探究教学模式。它的一般教学程序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价交流与合作。即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依循科学的方法自主地进行探究,通过实验不断地发现新问题,通过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理论假设,从中获取新知识,体验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
首先,从需要解决什么到怎样解决问题,都尽量通过实验来展开,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实验方法来探究化学奥秘。
其次,在实验探究教学模式下,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
再次,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特点,就是在没有结果的前提下,由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过程,是思维方法,是科学品质的培养。
最后,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技能的掌握、能力的培养、科学的实验态度的形成”三者的统一。
科学的探究模式应包含以下几个环节:
四、案例说明:
(一)引入:播放铝条加热的实验录像
引导学生发现铝条熔化但不下滴,引出氧化铝。
归纳知识点:铝被氧化成致密的氧化膜。
(二)探究活动设计
1.讨论
氧化铝属于什么氧化物?用反应来证明你的观点?
氧化铝与酸、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归纳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的概念。
2.讨论
请利用下列试剂设计几种制取氢氧化铝的方案: AlCl3、NaOH溶液、氨水、盐酸。
通过思考、小组讨论、回答出方案:
①往氯化铝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②往氯化铝溶液中滴加氨水。
可进行适当的引导,由氢氧化铝的组成分析反应物所应提供的微粒。
3.探究实验
(1)探究实验一:实验室制氢氧化铝方案。
实验1:取少量氯化铝溶液,向其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
实验2:取少量氯化铝溶液,向其滴加氨水至过量。
通过探究实验得出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铝的最佳方案,以及氢氧化铝可溶于氢氧化钠的事实。
在黑板上记录相应的实验现象、结果,探讨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现象。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反应式。
方案评价: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各方案的优劣。
意图: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和客观评价实验方案的能力,并由此得出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铝的方法。
归纳:铝盐能与碱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但最好用铝盐与弱碱溶液(氨水)反应来制备氢氧化铝。
(2)探究实验二:氢氧化铝的化学性质。
设问:通过实验探究一下它能否跟强酸反应。
小组实验:往实验2所制备的氢氧化铝沉淀中滴加盐酸。
记录学生实验结果,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归纳:氢氧化铝是否是两性氢氧化物。
(3)探究实验三:能否用偏铝酸盐制备氢氧化铝?
方案3:在偏铝酸钠溶液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
方案4:往实验1所得偏铝酸钠溶液中滴入盐酸直至过量
学生活动:经过小组讨论和回顾从铝土矿中提取铝的反应过程得出方案3;分组进行方案4的实验
记录:在黑板上记录相应的实验现象、结果,探讨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现象。
方案评价: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各方案的优劣。
知识归纳:
本课总结:制备氢氧化铝的四种方案.并由四种方案的反应式归纳出Al3+、Al(OH)
3、AlO2-三种微粒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本课重点知识,加深学生记忆;进一步深化拓展,得出各微粒间转化关系,使知识更系统化。偏铝酸盐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但最好往偏铝酸钠溶液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来制备氢氧化铝。
五、结束语
引导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及学生与教科书的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本课教学中还注重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教师真正起到了学生学习“促进者”的作用,实现了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世存.《化学学习负迁移诊断及矫正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3月
[2] 毕华林《走向生本的教科书设计研究.――以中学化学教科书设计为例》.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4月
“自主―探究―体验―合作”教学模式 篇2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自主探究,教学方法
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会以为历史离我们现实生活很遥远, 有一种很神秘的感觉。其实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 发现历史知识和现实生活还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的, 历史和现实生活有着很多相似之处。所以说要消除学生们对历史的距离感, 神秘感, 让学生们感觉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一、结合学生实际, 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驱动力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课堂教学, 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动力的有效方法, 例如我在讲授七年级【上册】《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一课时, 结合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 提出了和他们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铁制工具和木制工具、石制工具相比, 优势在哪里?因为在农村, 他们对锄头镰刀等生产工具都很熟悉, 所以在课堂的讨论中, 学生们积极发言, 勤于思考, 在教师的引导下, 得出了铁制工具的使用, 提高了劳动效能, 引发了社会形态的变革。又根据了当前的生活, 大型机械在农村的应用, 劳动效力进一步提高, 说明了社会生产力是在不断的发展的。这样不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也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调动起来学生们的积极性, 还要使他们的学习兴趣保持长久, 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的集中程度, 时刻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不断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激发学生们的内在潜力。在教学过程中, 要不断的鼓励和激励学生, 教师的赞赏激励之语, 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在历史教学中, 凡是有争议的问题, 提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只要不是偏差太大, 就应视为正确, 加以鼓励。即使是偏差太大, 也应鼓励他探究历史的精神。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自主探究, 提高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指导学法, 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能力
古人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原来填鸭式教学早已不适应现在的教学, 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来获取知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展教育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中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教育应该较少的治理与递和储备知识, 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我注重学法的指导。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鸦片战争》中, 用简明扼要的语言, 精炼的加以总结。如:根据《南京条约》内容概括为割地、赔款、开埠、议税。根据《马关条约》的内容概括为辽台澎二亿两, 沙重苏杭开工厂。这样非常方便学生的记忆和掌握。我还让学生在地图上观察历朝疆域的变化, 从民族大融合元朝辽阔的疆域, 到清朝前期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的国土, 再到现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面积, 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 丧失了三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以及台湾、香港、澳门。台湾二战胜利后得以回归, 香港、澳门由于近年来祖国的强盛, 分别于1997.7.1日和1999.12.29日回归祖国。由此得出了中国近代百年历史验证的两句话“落后就要挨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样就让学生对各历史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三、生生、师生互动, 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研究型的舞台
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生生交流互动, 提倡一种小组交流合作学习模式, 这样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更有利开展探究学习。在教学八年级上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时, 我把学生分成两组, 搜集材料进行辩论, 辩论的主题是谭嗣同在变法失败后, 是应该留下, 杀身成仁;还是应该走, 留得青山在, 不愁没柴烧。课堂上, 同学们积极发言, 敢说敢讲, 争论得脸红脖子粗。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使学生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了多方位的思考。就为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演练舞台。
我还和学生互换角色, 他们当老师, 我当学生, 在他们提出问题时, 故意答错, 引发争论。以此诱发学生们积极思考, 主动探究历史知识,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四、设问寻疑,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目标
古人说得好, 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只有存在疑问, 才有探究知识的动力。我在平时的教学中, 常常根据历史教材的重点、, 难点, 引导学生找出疑惑点。我在讲授《难忘九一八》一课中, 对“西安事变”这一历史事件中提出, “西安事变”正确解决的关键是什么?在十年内战中, 蒋介石杀害了无数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 在“西安事变”中捉住了他, 为什么不杀他?带着这种疑问, 同学们分组展开了讨论, 同学们兴趣浓厚, 讨论热烈, 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 教师从中引导。最终大家一致认为, 在这民族危亡的时刻, 不能杀了蒋介石, 蒋介石是中华民国的领袖, 杀了他, 国民党就会分裂, 这样只会对日本帝国主义有利。学生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对中国共产党人, 不计前嫌, 在民族危亡时刻, 枪口一致对外的博大胸怀表示崇敬。周恩来在这关键时刻, 不顾个人安危, 力挽狂澜, 为中华民族立下了不可灭的功勋。学生能不仅理解了这一历史事件, 还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如密著:《教学艺术论》, 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2][苏]列.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自主―探究―体验―合作”教学模式 篇3
【关键词】新课标;实验;探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正是这种学科特点,决定了在化学众多教学模式中的“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具有概括性强、应用广泛的特点,是诸多模式中构建和谐化学课堂最具优势和最有典型意义的教学模式,也是新教材的要求。苏教版新教材【活动与探究】栏目也确切告诫我们,该功能栏目的编写理念是:引领同学们积极投身实践活动,在“做中学”的自主探究中享受发现的快乐。[1]
一、“自主—探究—体验—合作”教学模式的提出
首先,创设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的学习情境,引出化学问题;其次,应用已有的化学知识探求问题的解决途径;最后,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
二、“自主—探究—体验—合作”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
高中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化学教学将倾向以实验探究、实验验证为主流的研究型学习模式课堂设计可按如下线索组织学习活动: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解决问题”
“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
“实验──探究”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对实验教学功能全面开发,以学生能够发展为目标的探索性、发现性学习的探究教学模式。它的一般教学程序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价交流与合作。即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依循科学的方法自主地进行探究,通过实验不断地发现新问题,通过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理论假设,从中获取新知识,体验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
首先,从需要解决什么到怎样解决问题,都尽量通过实验来展开,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实验方法来探究化学奥秘。
其次,在实验探究教学模式下,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
再次,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特点,就是在没有结果的前提下,由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过程,是思维方法,是科学品质的培养。
最后,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技能的掌握、能力的培养、科学的实验态度的形成”三者的统一。
科学的探究模式应包含以下几个环节:
四、案例说明:
(一)引入:播放铝条加热的实验录像
引导学生发现铝条熔化但不下滴,引出氧化铝。
归纳知识点:铝被氧化成致密的氧化膜。
(二)探究活动设计
1.讨论
氧化铝属于什么氧化物?用反应来证明你的观点?
氧化铝与酸、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归纳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的概念。
2.讨论
请利用下列试剂设计几种制取氢氧化铝的方案: AlCl3、NaOH溶液、氨水、盐酸。
通过思考、小组讨论、回答出方案:
①往氯化铝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②往氯化铝溶液中滴加氨水。
可进行适当的引导,由氢氧化铝的组成分析反应物所应提供的微粒。
3.探究实验
(1)探究实验一:实验室制氢氧化铝方案。
实验1:取少量氯化铝溶液,向其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
实验2:取少量氯化铝溶液,向其滴加氨水至过量。
通过探究实验得出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铝的最佳方案,以及氢氧化铝可溶于氢氧化钠的事实。
在黑板上记录相应的实验现象、结果,探讨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现象。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反应式。
方案评价: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各方案的优劣。
意图: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和客观评价实验方案的能力,并由此得出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铝的方法。
归纳:铝盐能与碱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但最好用铝盐与弱碱溶液(氨水)反应来制备氢氧化铝。
(2)探究实验二:氢氧化铝的化学性质。
设问:通过实验探究一下它能否跟强酸反应。
小组实验:往实验2所制备的氢氧化铝沉淀中滴加盐酸。
记录学生实验结果,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归纳:氢氧化铝是否是两性氢氧化物。
(3)探究实验三:能否用偏铝酸盐制备氢氧化铝?
方案3:在偏铝酸钠溶液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
方案4:往实验1所得偏铝酸钠溶液中滴入盐酸直至过量
学生活动:经过小组讨论和回顾从铝土矿中提取铝的反应过程得出方案3;分组进行方案4的实验
记录:在黑板上记录相应的实验现象、结果,探讨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现象。
方案评价: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各方案的优劣。
知识归纳:
本课总结:制备氢氧化铝的四种方案.并由四种方案的反应式归纳出Al3+、Al(OH)3、AlO2-三种微粒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本课重点知识,加深学生记忆;进一步深化拓展,得出各微粒间转化关系,使知识更系统化。偏铝酸盐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但最好往偏铝酸钠溶液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来制备氢氧化铝。
五、结束语
引导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及学生与教科书的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本课教学中还注重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教师真正起到了学生学习“促进者”的作用,实现了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世存.《化学学习负迁移诊断及矫正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3月
小学科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篇4
【摘 要】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如何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认为,改变传统学习方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习科学时能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是小学科学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本人通过实践,初步形成了一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得以优化,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得以落实,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明显的改善,学生的科学素养有了极大的提高。【关键词】小学科学 自主 合作 探究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已经越来越依靠科学与技术。每一位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素质。当今时代,人们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新课程改革对小学科学教学提出新的要求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推出了全新的课程理念,小学科学课程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宗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掌握基础的科学知识,发展科学思维和语言能力,获得科学探究的有关技能和方法,培养热爱科学、善于思考、求真务实、互助合作、保护环境和呵护健康的生活态度,是科学课程的主要任务。《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不是一种单一的、刻板的教学过程,而是一种具有自己独特特点的有效教育方法,不仅在科学教育里能够运用,而且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也能发挥很好的作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和科学课程有着天然的联系,探究是科学家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主要方法。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小学科学课程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式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自主合作探究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1、激发兴趣,诱发探究动机,营造探究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充满兴趣的学习活动中往往伴随着积极愉快的情绪,当大脑处于最佳学习状态时,能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趣味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把纸团塞进透明玻璃杯底部,然后将杯口垂直迅速按入水槽里面的水中,此时问学生:“玻璃杯里的纸团湿了吗?”学生纷纷回答:“纸团全都湿了。”我又说:“纸团真的湿了吗?同学们来仔细观察。”于是,我迅速将玻璃杯垂直向上从水中拿出来,取出杯底的纸团,让学生用手摸一摸,用眼看一看,发现纸团并没有湿,这样实验的结果并不是学生猜想的那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于是一个个奇怪的问题从小脑袋里冒出来,“为什么纸团在水中没有浸湿呢?”“为什么把纸团单独放入水中,纸却能湿呢?”“玻璃杯里有些什么东西呢?”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杯底里的纸团为什么不会湿吗?那么我们来研究其中的奥秘吧!”有趣的实验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探究动机,能自然而然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同课题的教学中还可以采用游戏、故事、投影等手段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在实验中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在教《电路的研究》的活动1,让小灯泡亮起来,我先谈话导入,“每当夜幕降临,我们走进房间时便会顺手按下开关,电灯亮了,每当要上床睡觉时,也会按下开关,电灯熄灭了。为什么灯泡会亮灭呢?”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然后分发每小组各一节电池,一条导线和一个小灯泡,让学生尝试自己动手连接,使小灯泡发光。开始学生认为觉得很容易连接,纷纷动手操作起来,可过了不久,便听到有的学生说:“咦,怎么回事?小灯泡怎么没亮呢?”还有的学生说:“难道电池没有电吗?”于是我便启发学生说:“要使小灯泡亮起来,电流是否要通过小灯泡呢?”于是学生纷纷议论起来,过了不久,有几个小组的同学都惊奇地叫起来:“老师,我连接的灯泡亮了。”这时,我叫连接灯泡的同学上讲台在黑板上画下电路连接简图,老师分析小灯泡发亮的原因,经过分析,学生明白电池、电线和灯泡要形成一个简单的闭合回路,灯泡才能发亮。然后再要求连接灯泡没亮的小组同学分析失败的原因,再次动手操作,最后学生都做成功了,学生十分开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学生充满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3、引导观察,自主探究,突破科学知识的抽象化。
科学的东西往往是抽象的,单凭猜想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抽象的东西必须通过科学的实验而解决,实验探究不但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还能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水的浮力》一课时,学生对木板、塑料泡沫在水面上是由于水有一种上托的力,即浮力这种现象很容易理解,而对于沉入水中的物体(如石块、铁块等)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就很难理解。尽管教师讲解,学生还是比较难理解,这就要通过开展探究性的实验来解决,让学生用测力计先测量出石块或铁块在空中的重量,再将石块或铁块缓慢放入水中,观察测力计读数有什么变化。再将石块或铁块提出水面,观察测力计的读数,测量出石块或铁块重量,再放入水中,观察测力计读数有什么变化。通过观察——实验——再观察——再实验,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同样受到水的浮力,只不过物体的重量大于浮力。可见,通过亲身探究实验是突破科学知识抽象化的好方法。
4、小学科学课中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小学科学活动中合作学习对于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研究科学知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包含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还涉及了教师与学生间的双向交往,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等交流形式,从而改变了在传统教学中师生单向交流,教师垄断信息源,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了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实现了以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在合作学习中,掌握某一部分知识和技能的学生,把知识和技能教给组内的其他同学,形成了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局面。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增强。把全班同学划分若干个不同知识水平人员组成的小组,四、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教师要适时指导。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这个大舞台上应成为“主角”,而教师则应成为学生探究道路上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因为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所以在探究活动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把握好指导的时机和程度。如果在指导时介入过早,引导过多,就可能阻碍了学生机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而我们不敢指导或过晚的指导则可能使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的状态,以致削弱了学生继续深入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相对来说较差,教师指导的作应该多一些,对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教师有必要给予指导,但在学生提出猜测,分析实验现象以及得出结论的时候,教师的指导应该少一些,学生能说的尽量让学生去说,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去做,我们绝不能包办代替。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给每个小组设置共同的教学目标,使之成为“利益共同体”,增强学生捍卫集体荣誉而学习的强烈动机,在不知不觉中促进后进生的转化,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他们的集体意识与国家意识。
总之,自主合作探究性教学策略,就是要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自主合作探究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个性的发展,乃至完美人格的形成。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钻研,与同学的合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计划 篇5
一、本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
以新教材教育理念为指导,依据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和能力,以主题知识为中心,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开展合作探究,并注意营造积极和谐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问题,培养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主动发展,努力实现“三维教学目标”。通过基于案例、基于问题、基于情景的设计,通过一个个探究活动,引领学生体验、感悟、获取学科知识及其意义。在这种开放式学习中,以求达到“学习内容活动化,探究活动内容化”的境界。
二、具体操作环节
课前预习——展示成果及合作探究——生成观点——践行要求
(一)课前预习
在老师的具体指导下,学生运用对新知识进行预习了解,并带着思考和问题,进入课堂。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已有的学习方法去尝试、去体验,养成自学习惯,形成自学能力。
(二)展示成果及合作探究
1、学生在课堂上展示预习探究作业,老师对学生预习情况做及时评价。
2、学生自学是自主探究的基础环节。新课伊始,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确定可行的、学生容易掌握的学习内容,提出要求;明确任务后,学生自学。在这期间,教师可以放手让他们去学习新的知识,让他们去发现、研究、解决问题,为掌握学习内容打好基础。
3、教师引导小组与全班讨论探究。教师要对小组的合作形式、方法、内容进行指导,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生动鲜活的事例,来说明和体现自己的视角和独到创新的思考,倡导有个性的、有文才、有感染力的语言,鼓励现场即兴的、自圆其说地阐述自己的看法;教师设疑质疑,师生相互交流、启发,同时教师确保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而落到实处。
(三)生成观点
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达成知识目标,形成科学认识。教师通过精讲解疑释疑,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重点与难点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必要的讲解,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补充不足,形成正确的认识及知识体系,对学生已有知识进行提升。
例:每节课教师都要对本节知识做必的要点拨,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知识及重点难点。
(四)践行要求
践行要求是自主探究的实践环节。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也是检测学习完成质量的有效手段。教师及时地设计好适量、多层次、灵活多样的练习题。在学生自练完成的基础上,让其互评、互议、互批、互改;教师讲解关键点、重要点。这样,学习有了良性循环,从另一个角度巩固了学习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及时练习,有效点评,查漏补缺,解析释疑,突破难点,提升教学质量。同时注重学生的答题方法技巧的提升。
例:每节课都有效利用《同步训练》课堂练习部分或其他习题,及时巩固、消化本节课的知识,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纠正错误。
三、教学反思
“自主―探究―体验―合作”教学模式 篇6
【摘要】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展现学生的个性和学习潜能,教师要积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开启,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问题和任务成为学生探究的目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有的放矢,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学生通过不断地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就会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自己的数学思维模式,提高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自主 合作 探究
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习惯了“填鸭式”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进行讲解和分析,想要让学生尽可能地多学知识,可是往往事与愿违。教师讲的越多反而越使学生没有了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枯燥、无聊,不想学习。教师要改变这种教学方式,就需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和学习的主体,实现“生本课堂”,促进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舞台,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增加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一、教师指导学生明确目标,自主思考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需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和课堂的主人。为了让学生参与数学课堂,教师就要让学生明确目标,知道课堂上需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课堂上就会有的放矢,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要做到胸有成竹,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思考,让学生在明确目标的引导下进行思考和分析,促进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学生知道了课堂的学习目标,就会全力以赴,积极进行研究。
例如在学习《分数乘法》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是分数乘法,让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和思考,掌握分数乘法的方法和技巧。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给学生讲授数学知识。比如一张圆圆的披萨,小明吃了2/9,小红也吃了2/9,小强又吃了2/9,他们一共吃了多少披萨呢?学生通过以往学习过的知识会把3个2/9相加从而得出2/3。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着用乘法来表达和计算,这才是本课学习的重点。通过探究,学生会想到3个2/9是不是就可以表示为3×2/9=2/3呢?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就知道了多个相同分数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来表示,从而产生了分数乘整数的探究兴趣。教师的引导和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了通过学习需要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效果,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学生讨论合作学习交流,提高能力
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彼此互动、相互启发,提出合理的问题和疑问,并且找到解决方案,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共同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合作学习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促进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体现了课程的广泛参与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合作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而且还可以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和思考,呈现良好的课堂学习状态,使学生在交流中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比例》时,为了让学生掌握比例的意义,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合作讨论教材上给出来的三幅图片,分析它们长和宽的比值有什么关系。教师给学生提供讨论的内容,激发了学生讨论和沟通的积极性,同学们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沟通中学生会发现广场上的国旗长和宽的比值是5:10/3=3/2;操场上的国旗长和宽的比值是2.4:1.6=3/2;教室里的国旗长和宽的比值是60:40=3/2,它们的比值是相等的。也就是说国旗的大小是有一定规律的,这个规律就是比例。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和分析,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并且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合作交流中,学生认识到了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就叫做比例了,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教师设置科学问题探究,学生学习
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问题,让学生能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积极地思考。教师问题的设置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学生可以不断地探索,促进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提高。例如在学习《圆》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圆心,教师就可以设置问题:车轴安装的地方是一个点,那么车轴应该安装在哪里呢?问题是激发学生思考的最好“催化剂”,它可以让学生积极地思考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驱动学生思维的快速运转,让学生形成质疑,从而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任务驱动学生参与课堂,提高效率
课堂上学生有事可做就会积极地进行思考,教师要通过任务的驱动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可以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探究和学习。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的一剂良药,有了任务,学生也就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
总之,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和思考来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能够在探究中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认识。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展现了自己的个性,课堂就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参与的乐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王福华.《论正确数学观指导下的小学数学教学》[J]中国教师2012.05
[2]苗润《浅谈自主探究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师2013.02
“自主―探究―体验―合作”教学模式 篇7
案例一:师:请写出碳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从这个表达式中,你能获得什么样的信息?
学生说出了反应物和生成物以及反应的条件。
师:大家有没有想过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呢?反应后物质的质量是增加、减少还是不变?怎样来证明你的猜想?
如果老师给你们以下物质: (1) NaOH溶液和CuSO4溶液; (2) 碳酸钠和盐酸溶液,你们能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吗?
学生讨论后,汇报自己的设计,教师补充不足的地方,交代注意事项,要求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分组进行。
实验完毕,各小组汇报结果。解决以下问题:
(1)所用的溶液中哪些成分参加了反应?哪些没有参加反应?反应后的物质中哪些是新生成的?
(2)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是哪些物质质量之和?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哪些物质质量之和?
(3)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其实质是什么在反应前后的总质量相等?
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验成果。教师总结: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分析很透彻,大多数同学选择了第 (1) 组实验,直接证明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的质量和生成物的质量是相等的。但选择第 (2) 组实验的同学做得更好,他们的结果是天平不再平衡,但他们又分析了天平前后不平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产生了气体的缘故。其实,我们可以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来看,化学反应就是原子的重新组合,整个过程中原子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我们也可以确定化学反应前后,其质量是不变的。
案例二:在简易天平两端各系住一根铜丝,使天平平衡,用酒精灯给一端加热,观察到加热的一端下沉。为何有此现象呢?
让学生产生好奇,造成悬念,唤起探索的欲望。
教师:从质上考虑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有新物质生成,那么从量上考虑反应前后的总质量会不会也发生变化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得出下列观点:反应后物质总质量可能减少、增大,也可能不变。
教师:1.同学们提出的各种假设,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呢?
2. 实验该怎么做,要用到什么仪器?需称量吗?需称量几次?
3.你对设计的实验装置有何要求?
教师出示两个实验: (1) 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2) 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要求各小组根椐自己的猜想和意愿选一个并设计好各自的实验方案再动手操作。
通过讨论、交流,同学们相互质疑,相互补充。学生利用所设计的方案,进行探究实验,教师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观察、指导,操作后小组代表发言,通过对实验数据的交流与讨论,得出结论: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教师:仅此两个实验得出相等的结论,是否具有偶然性?有没有不同想法?
学生举出铁生锈、蜡烛燃烧的例子,认为反应前后质量不一定守恒。
教师指导学生验证,分组做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观察天平平衡情况。
提出问题:(1)天平为何不平衡,不守恒吗?(2)若要对此装置进行改进,应当如何设计?
学生通过讨论,踊跃解答不守恒的原因及改进装置的方法。
回头看开始上课时的演示实验:铜在空气中加热的实验是否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如何改进装置?
教师: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总质量为何相等呢?从微观上该如何分析呢?
播放磷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的微观动画。
引导学生共同讨论、思考,自主发言总结,得出守恒的微观原因。
综观两节课的效果,都很好,都将探究学习的方式引入课堂,教师充当了组织者和引导者,让学生在探求新知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制定方案并实施验证、得出结论;突出了探究学习的过程体验和探究方法的运用,体现了三个字“引”、“动”和“变”。“引”,即在教学中对思维受阻或学生容易产生歧义的地方,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如对定律中的“参加”和“生成”、“质量总和”和“化学反应”这几个词语的理解,但却“引而不灌”,引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动”,即学生亲自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课堂学习在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进行,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变”,即前者通过教师分析,后者通过播放动画,使学生思维从宏观到微观,变抽象为形象,从现象到本质有了质的飞跃,使化学变化中质量守恒的原因这一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1.“学科学”转变为“做科学”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要让学生体验到化学的规律和特点,最佳方法是“做科学”。案例一在抛出猜想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然后进行组际间交流,得出结论。采取这种方式,意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师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进行类比迁移,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都得到提高。应该说,这比“教师做,学生看”的方式已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但从本质上看,学生还是在教师的指令下的被动回应,学生的主动思维并没有得到激发,是“要我做”,而不是“我要做”。
而案例二这种教学活动给学生创设了真实的情景,并引导学生从情景中发现问题,增强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学生的被动学习化学的倾向,摆脱了“验证”的束缚,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主动体验了,教师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从而使学生在知识的形成、应用和交流过程中养成了科学态度,获得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做到了既“用科学”,又“做科学”,实现了学习方式真正的转变,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江阴柳老师的教学开放性很强,他很独到地对实验进行了分配、删减、转换,有的实验用在定律形成之前,有的用在定律理解中,安排有详有略,有的让学生自己做,有的由老师演示,给予学生分组实验的时间和空间都挺大,敢于让学生在实验中出错,走弯路。他没有像很多老师那样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之前先交流实验步骤和方案;但是他充分发挥了教师对学生分组实验活动过程的帮助、交流、引导的作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他跟每个小组的同学融为一体,是那么亲切、自然、敏锐,适时又适当,学生在相互讨论、猜想、探究、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了接纳、赞赏、互助,培养了合作精神,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听课的老师好像都看呆了。这种场景让我都有开窍的震撼,我不停地在心里说,这才是新课程的老师!这才是新课程老师的能力!这才是实现开放性和实效性双赢的秘诀!
2. 对学生分组实验价值的新思考
在听课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在这节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学生分组实验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分组实验是照方抓药好还是自主设计方案好?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走弯路出差错的意义和价值何在?实验之后能直接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结论吗?要不要进行二次分析和推导?
面对分组实验,而且还让学生设计实验步骤,甚至让学生挑选实验装置。研讨时有的老师质疑说,这节课的重点不在于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这样做纯粹是在做秀,在这上面浪费时间没有实效性,没有多少意义。说实话,在这次活动之前,我也多少持有上述观点。课后我询问了一些学生,他们的回答是:“实验前,自己只是觉得可能相等,将信将疑,亲自做了之后就真信了。”
我从学生们在分组实验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受到震动,突然产生了顿悟:理性思维和实践思维是不可相互替代的。实验就是实验,让学生亲自设计并实施实验是不会没有意义和价值的。如果我们认为这节课的目标就是认知质量守恒定律的条文,那么我们的教学充其量也就是个知识传授。如果我们创造条件鼓励学生与客观事物发生直接的接触和相互作用,我们就有可能改变学生原有的认识方式,触及他们的灵魂。当然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组织实验还应从实际出发,决不能光有形式上的热闹,而应切实考虑教学内容的需要、学生发展的需要。这是我听课观摩的最大收获,因为它冲击了我原来的想法,使我有了新的认识。
树立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念 篇8
摘要课程改革,犹如一声春雷滚动,给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如何改变传统语文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局面,已成了在新课改之下每位语文教师必须正视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新课标;探究;理念
新课标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就不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成为一种建立在现代学生观、学习观之上的崭新的语文教学理念。它应用到语文教学当中,就等于说给教师提供了一个教学平台。教师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开发出形态各异的教学模式,而且每一种教学模式都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
一
所谓“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而言,是指在教学条件下以学生的内在动力为特征的高品质的学习。它要求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我计划、自我调节、自我反馈、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的能力。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的同时,要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思考方式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注意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帮助学生建立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以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应把阅读的自主权交给学生,给他们留有充足的时间去阅读、去发现、去思考、去辨别,哪怕学生发现出来的问题很幼稚,教师也应加以保护和珍惜,因为那是学生自己发现的。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应根据学生的阅读感知,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参与到与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当中,让他们尽量深度参与,自主构建。笔者在未深入学习新课标之前,阅读教学的通常思路是: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深入学习之后,尝试着进行了如下改革:导入→学生自主快速阅读,谈自己的感受和提出疑虑→问题集中,小组讨论→和学生一道确定重点问题,和全班学生研讨→总结评价。如此一来,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喜人局面。这得益于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的转变,课堂教学的重心变“教师教”为“学生学”、变“学生带着问题读”为“学生在读中提出问题”、“变教师在课堂上一统天下”为“让学生一道去主动参与”,所有这些都体现出“教师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新理念。
二
所谓“合作学习”是相当于“个体学习”而言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的一般程度为: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小组之间互相交流→整体评价。在小组讨论这个关键环节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一种宽松、平等的教学氛围,鼓励每一位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小组之间互相交流的环节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不同意见的相互碰撞,并不断把讨论的问题引向深入,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信息共享。在最后一个环节——整体评价上,教学所作的评价也不应该是终结性评价,而是开放性的、以积极评价为主。如在讲《一面》一课时,我有意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对文中“前面是一条路,先生没有走完就倒下了,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迹,继续前进。”一句有何评价?在小组之间互相交流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这是一种大无畏的、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慨的表现,但有一位同学却亮出了另外一种观点:“勇往直前,固然精神可嘉;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决不可横冲莽撞,待正确估计对方势力,想出制敌良策之后,再继续前进也不迟。”听完此观点后,我先是大加赞赏,高度评价其考虑问题周全,而后又顺着这一观点引导学生讨论“生命诚可贵”和“知彼知己”的重要性。
需要指出的是,在合作式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首先调整自己的心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合作者的地位。要善于创设合作的情境,以一个平等合作者的身份走下讲台,与学生一道去合作、去探讨,共同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
三
所谓“探究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等方面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性教学看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的意识和习惯,并逐步掌握探究学习的技巧。就语文学科而言,探究性学习并非高不可攀,在许多课文之后都设置了一些探究性的题目,让学生通过想象、比较、实践等途径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达到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为你打开一扇门》课后第一题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深入领会课文的基础上,结合平时阅读文学作品的感受,“说说自己心中的文学是什么”;《一面》课后第一题(课文以“一面”为题,你认为好在哪里?)、第二题(从外貌描写中,你还体会到哪些东西?)等。
探究性语文教学突出了探究学习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语文学科而言,其一般操作程序为:自读课文,查阅资源→提出问题,小组酝酿→初步解决,提出新疑→深入研讨,总结评价→成果展示、延伸拓展。在这一程序的操作下,学生能在不断扩充信息资源的过程中,学会用多样化的方法去探索新知,并从中体验到获得新知的乐趣。在教《一面》一课时,笔者让学生结合语境,尝试着找了一下与“先生没有走完就倒下了”一句中“倒下”一词的同义词,结果学生从日常积累的词汇中一下子找出了二十多个,可谓是“五花八门”。
学习方式的变革,必然引起教学方式的裂变。在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今天,语文教师应当审视以往的教学模式,把自主、合作、探索作为新的教学理念,去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恢复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等被抹死的本能。
“自主―探究―体验―合作”教学模式 篇9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强调,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在自己的教学中很好的实施呢?一年的实践,我进行了探索,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下面,我就以小学语文第十册课文《丰碑》的教学为例,进行阐述。
一、启动激趣,促使好奇心、求知欲的产生
这一阶段主要是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制造引人入胜的悬念,让学生初步感知体验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探求欲,唤起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学生有了兴趣,便能主动地进行学习,取得最佳效果。教师的作用体现在:
1、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教师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特点,采用游戏、范读、出示图片、播放音乐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精心设计“最近发展区”,视学生的学习需要复现已知的知识及学法,或提供有关的背景材料,为新旧知识的迅速联系作准备。
3、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及探索的方向。
在教学《丰碑》一课时,上课伊始,我是这样导入的:“在艰若的战争年代,无数英雄为国捐躯,请大家试着用最精练的一句话介绍一位英雄的感人事迹。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英雄的事迹都已名垂青史,但是还有许多英雄。我们虽然不知道他们的名字,却永远记住了他们的感人事迹。其中就有这样一位军需处长,在行军途中,他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被活活地冻死,在漫天的风雪中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样以名垂青史的几位英雄引出文中的无名英雄-军需处长,进而引出他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把学生带入了故事的情境之中,使学生一上课,便有了良好的情感体验,唤起他们学习的情感和认知需要。
二、质疑探究,激发主动意识、进取精神
学生带着对阅读课文的兴趣和通过初步学习尚不能解决的疑问进入此环节,这是阅读教学的主体阶段。分步环节如下:
1、自主学习,个人尝试探究。
学生针对问题,充分利用自身的知识资源,挖掘思维原动力,尝试解决问题。教师要保证有充分的时间留给学生,通过他们自己充分地读,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语言文字。教师的作用体现在:(1)巡视指导,了解学情。在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自学的同时,注重良好的自学习惯的培养,加强个别辅导。(2)注重圈划批注与质疑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运其才智”,主动阅读、主动求解。
2、协同学习,小组合作促究
在学生个人探究的基础上,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使课堂气氛宽松起来,使学生在与老师,与
伙伴的协同学习中消除恐惧感,消除拘束感;学会以他人之长,补自已之短。让学生在轻轻松松的氛围中学会合作,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组员间的互补性得到发挥,他们互相提问,互相帮助,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多角度、多方位、主动交流对问题的认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进步。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及时收集学生讨论中出现的各类信息加以归纳整理,为进一步研讨作准备。
3、创新学习,大组交流启悟。
素质教育最终是为了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所以学习能力中最可贵的便是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合理的“异”要大加鼓励;不合理的“异”要小心保护,妥善引导,因为从某种角度看,“求异”就是“创新”。教师的作用体现在:(1)因势利导,为学生再次提供交流信息,全面互动的机会,从而使信息渠道全面畅通。(2)重视“集体开窍反应”。充分发挥集体智慧,集思广益,反馈纠正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理解不当之处。(3)教师要抓住教学契机,巧为点拔。把语言训练、学法指导,思想教育三者有机结合。
教学《丰碑》一课时,在学生学完直接刻画军需处长一段时,请同学们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出学习方法:读一读,划一划,想一想,说一说,读一读。然后请学生运用学法自学3-13 自然段中描写将军的部分。这时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人人动脑,人人动手,人人动口。需要是人进行实践活动原动力,从马斯洛的学说看“自我实现是需要的最高层次。”同样,阅读需要是人进行阅读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进行自主阅读,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积极地投入到新的自主阅读中去。通过自学,学生们有了不同程度的收获,这时就请学生将自己的学习心得与小伙伴交流(4人小组),也可以将在自学中没有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共同商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发表自已的见解。通过四人小组的讨论交流,学生有了不少新的体会,新的认识,此时,教师及时把握学生合作学习信息交流处于高潮的时机,因势利导,组织学生以组向全班汇报学习情况,其他各组给予补充、评价。
三、反馈评价,注重个性发展,培植创新火花
教师对学生的不同见解、不同表现、不同学习习惯,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通过教师鼓励性的评价,学生既获得认知信息的反馈,又获得学习的信心,进一步获得更多的活动自主感和创新成功感。
教学《丰碑》一课时,在学生自读描写军需处长的段落后谈自己的学习方法时,对学生说:“同学们非常善于学习。”在依照学法个人探究描写将军的段落时,我对学生说:“通过刚才的自学,老师发现同学们已经养成了不学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老师为你们感到高兴。”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之后评价:“同学们今天的讨论很热烈,参与的人数也多,说得很有质量,我为你们感到骄傲。”在课堂上,一位同学回答问题有自已独特的见解,我及时评价说:“你很有创见,这非常可贵,请再响亮地说一遍。”一个学生朗读完,我是这样评价的:“听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在大组交流时,一个学生在板书“舍己为人”时,“舍”字不会写,在同学们的帮助下,他终于把这个字写了出来,这时,我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说:“这个学生不小心提笔忘字。”总之对学生的评价要贯穿于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自主―探究―体验―合作”教学模式 篇10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自主学习,是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我们深知,语文教学面对的是充满求知欲望的而又富有情感的学生,他们是教与学的主动参与者,是教师实现教学过程的协同者,是教学效果的最终体现者。在心理上,他们需要教者的平等对待;在行动上,他们需要教者的引领和认可。当我们为人师者在课内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合理评价时,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热情绝对空前高涨的,而且是最有成效的。例如,教学《月光曲》这篇课文的第八至第十自然段时,就可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边读边想,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画出来,并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什么?然后反复朗读,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表达出来。此如一来:喜欢画画的同学就用简笔画把兄妹想象到的景象粗略地勾勒出来;想象丰富的同学就把《月光曲》描述的景象表述出来;善于表演的同学就互演角色,重现文本情境……在他们各施其才、各抒己见、各展其技的过程中,文本得到更有效的诠释,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共鸣油然而生。这样,通过引领学生自主地参与课堂学习,自由地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通过读、品、评、赏、画、想、演等互动活动,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把自主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又能使其学得主动,学有所成。
二、赋予学生积极探究的环境
曼德勒认为:“宽松、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以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赋予学生一种轻松、民主、和谐的探究环境,使他们在教师的爱护、尊重和期待中主动地积极探究、自主地合作学习。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总是看到教师板着脸孔上课,课堂氛围沉闷而缺乏灵动生气,师生情感紧张,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引下,“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渐凸现出来,教师的角色也从单一的“教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和组织者。师生情感建立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更显得和谐而愉悦,课堂学习氛围渐趋浓厚,语文教学更以其深厚的文学素养触动师生情感,达到教师、文本、学生三者和谐统一。
在认知感悟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让学生在充满爱的课堂氛围感受学习的成功喜悦。通过解放学生的思想,让学生积极思考,在思索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了解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产生与文本交融的感情,其情感价值取向也与之相辅相成。例如,在教学《迷人的张家界》这篇课文时,我运用多媒体手段,透过悠美的音乐,引领学生欣赏迷人的张家界景色。在学生直观地领略了张家界迷人的人文景观基础上,启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脑海里追寻张家界的迷人之处,表述自己对张家界的认识。这样张家界的奇山秀水、珍稀的动植物和四季如春的气候特点在学生的对话交流中自然地表露出来。由于教师的引领,学生在交流感悟中受到无限的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性也得到无限的张扬,他们探究文本内涵的主动性同时得到有效的调动,文与道的统一水到渠成。
学生只有在宽松、平等、和谐的环境中,才能积极地学习,主动地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才可能在语文的学习过程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并提高其文学素养,语文教学的本真方得到有效的彰显。
三、搭建学生合作的平台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只要是人,就得生活在不同的,或大或小的群体之中,总会不分时间,总是需要与他人合作,共享合作成果。所以,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机会,为他们搭建更好的合作学习的平台。例如,教学《小学英雄雨来》、《将相和》、《晏子使楚》等故事情节比较强的文章时,在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的基础上,创设情景让学生自找伙伴进行情境模拟表演,在表演中感受人物内在的情感世界,从而凸现人物形象,领略人物的高尚人格。因为在演的过程中,学生之间通过人体各种感观的投入参与,其合作意识在探讨中形成,合作的成功在互动中体验,学、演、玩、说相互交融,学生合作意识趋向成熟发展。除此之外,对于《购物讲价》《当小记者》《接待客人》等一系列的口语交际内容的教学,都可以通过创设“购物”“当小记者”“接待客人”等情境,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演述,再现其“真实”的情境,感受其中模拟情境所带来的乐趣。在学生意犹未尽之际,再激发学生“我想说”的情感,让学生把自己对活动中的感受如实地与同伴一起分享,再次感受合作的快乐和收获。学生的合作学习、合作活动、合作创作、合作表演的技能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课堂的互动中落实,语文教学的效率就得到有效的提高。
“自主―探究―体验―合作”教学模式 篇11
【关键词】探究性 合作性 历史课堂 自主性 教学模式
在长期的教学发展中,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干扰,致使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将“兴趣培养”这一模块忽略掉,并且对学生每一个主体间的个体差异性缺乏考虑,进而导致历史教学固步自封,观念落后。为了实现高中历史课堂的多元化、开放化教育,优化学生学习效率,我校推出了以“自主、合作及探究”为目标的教学路径。
一、以自主、合作及探究为目标的教学模式特征
这种开放式教学模式可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实现,从而使学生热心参与课堂及课外活动,最终实现自身交往能力、自学能力的提升。以自主、合作及探究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具备如下几点特征。
第一,开放性。主要指在课堂中,学生的心态比较平和、轻松,无压抑感,课堂比较开放。另外,指的是课堂中涉及到的问题属于开放型,学生可以在探究的过程中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
第二,参与性。主要指在历史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内,学生都是以“演员”的角色全程参与其中,属于主体,并非“观众”。
第三,主体性。重视“学”为主体,学生是历史教学课堂中的主体。
第四,探究性。主要指历史教学并非传统的死板灌输知识,而是一个探索知识、分析知识、自主研究及学习的过程,具有很强的探究性,旨在使学生通过集体探究或者小组探究以及个人探究的活动形式,解难释疑,使实际问题通过所学知识得到解决。
第五,互动性。在开放式课堂中,教师与学生间是交互影响,并非单一讲授与被动接受的一个过程,历史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互动性。
二、如何实施自主、合作及探究型的教学模式
1.优化教学模式,实施导学教学,吸引学生参与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属于一种引导者与指导者的角色,这种角色定位是现代教学的要求,旨在使学生具备“会学习”的能力。此种教学理念的寓意为“教”不再是教师的主要职责,教师的主要职责为引导学生去“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将课本中的知识点“学会”,而是让学生具备“会学”课本中的知识点的能力。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优化教学模式,实施导学教育,做一个优秀的“导学者”,使学生可以发挥自身思维能力,善于学习,积极参与其中,进而使自身的“问题意识”、“求知欲望”、“思维品质”、“质疑意识”得到培养与提升。例如:我校一位历史教师在讲述一节关于“二次工业革命”的公开课时,实施了新颖的导学教学模式,她编制了自助学案,学案包含了四大模块——知识构架、研究线索、史实观点及概念、能力训练。该教师在课前先将印制好的学案发到学生手中,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助学案自发性、自主性的学习,进而将有关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知识点掌握住,并将知识线索得以理清,再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对学案中提到的相关问题进行解答,并展开讨论,完成自主能力培育与训练的过程。学生在课前先学习掌握,之后较难的知识点再由老师在课堂中进一步进行解决,以此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此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教师这一导学者的引导下,充分参与了课堂知识的探索。
2.优化学习平台,实施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意识
在探究性学习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合作”。在课堂中,教师当为学生创设知识交流契机,以常用的“小组合作模式”来实施合作型学习。例如:在历史课堂中,让学生自主整理相关历史专题以及知识线索,之后,学生之间进行知识交流。此外,仍然可以实施小组合作制,针对即将学习的历史内容,让学生在活动课中,分组并且分工协作去制造课题报告或者多媒体等,以此强化学生的协作精神、合作精神。
3.优化课堂气氛,传导问题意识,塑造探究能力
随着教育形势的转化,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对高中历史教学也提出了新的、与时俱进的教学要求,高中历史课堂当实施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将推动历史教学发展作为重点任务,旨在通过开放式的教学,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及踏入社会后的创新能力、探索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开放式的课堂要求教师摆脱“严肃”的形象,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开放、民主、轻松的课堂,使学生的认知素质、思维能力得以优化。传导问题意识,即为根据身边的一些实际情况,有联想性的激发起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在日常的停电时,可以根据停电这一现象去评价“在生活中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意义”等。
结语
高中历史教学在新课改的强力影响、指导下,使得课堂教学模式具备探究性、合作性以及自主性。此种教学模式可使学生的学习习惯由传统的“被动性”转为“自主性”,“依赖性”转变为“独立性”,“懒散性”转变为“探索性”,因此当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注重此种教学模式,使高中历史教学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欣.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实施探究式学习的研究[J]. 2010(12).
[2] 李景慧.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自主合作教学模式[J]. 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09(11).
[3] 何善刚. 高中历史“接受——合作——探究”式教学实践探索[J]. 2008 (16).
[4] 孙群山. 凸显“自主、合作”打造高效课堂——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8).
【“自主―探究―体验―合作”教学模式】推荐阅读:
自主合作学习模式探究10-10
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10-21
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总体框架08-31
自主合作与探究08-27
自主合作探究能力11-10
自主合作学习探究12-24
自主合作探究小结08-11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12-16
自主合作探究式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