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自主探究教学

2024-06-29

信息技术自主探究教学(精选12篇)

信息技术自主探究教学 篇1

摘要:信息技术课中的“路径”教学是经常被忽略难点。难点突破的方式之一是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 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关键词: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路径,相对路径

一、问题提出

路径在计算机应用中处处可见,但如何解释路径、相对路径,则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经常被忽略的一个难点。

1. 路径的概念

用户在磁盘上寻找文件时,所历经的文件夹线路叫路径。路径分为绝对路径和相对路径。

绝对路径:从根文件夹开始的路径,以“”作为开始。

相对路径:相对路径就是指由这个文件所在的路径引起的跟其它文件 (或文件夹) 的路径关系。即从当前文件夹开始的路径。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路径”: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路径”的教学主要在幻灯片制作和网页制作时出现。

2. 信息技术课中传统的“路径”教学

学生在学习幻灯片制作时,当学习到“插入Flash动画”时,会遇到“路径”的问题。

往幻灯片中插入Flash动画的方法:“视图”菜单—“工具栏”—“控件工具箱”,找到“其他控件”中的“shockwave flash object”,在幻灯片中画出F l a s h动画播放区域,然后须在“属性”的“movie”一项中填入Flash动画的路径及文件名。

通常,教师会提醒学生在插入动画之前将动画文件与幻灯片放至同一个文件夹中,再在“控件工具箱”的“movie”中填入Flash动画的文件名,然后告诉学生将幻灯片和动画一起上传。这样做,只告诉了学生死记的操作方法,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路径”。给后面的网页制作教学中链接“路径”的学习带来困难。

3.“路径”的教学的改进

为了让学生理解“路径”,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障碍:在告诉向幻灯片中插入F l a s h动画的方法后,让学生将Flash动画从服务器中拷贝至本机的E盘,学生打开“控件工具箱”,找到“其他控件”中的“shockwave flash object”,在幻灯片中画出Flash动画播放区域,在“属性”的“movie”一项中填入该动画的绝对路径“E:flash动画文件名”,设置好后播放成功。然后让学生将作业上传至服务器,可是学生通过网络将服务器中的作业打开浏览时却看不到Flash动画了,于是产生了疑问。面对学生的疑问,开始讲解“路径”的概念,什么是相对路径,什么是绝对路径。以为学生这时一定会很感兴趣地认真听讲,进行学习和理解,可是教学效果却并不如想象的美好。学生听的情绪不高,一堂课下来教师不仅累,而且失败感严重,学生并不知道什么是相对路径和绝对路径。

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学生对相对路径和绝对路径的概念难以理解?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难点?

二、让学生自主探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当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过程,从根本上讲是对知识的认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知识不是由教师向学生进行传递,而是由学生主动建构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究。

在幻灯片制作教学时,为什么“路径”的教学会失败,根本问题是教师以为学生有了问题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忽略了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重要性,教师“一言谈”,学生没有主动积极参与,没有自主探究,因而学生难以理解“相对路径”和“绝对路径”。

在学习“网页制作”时,又要用到“路径”的知识, 这一次,笔者从自主探究,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对“路径”的教学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1. 自主学习,认识“路径”的3种表现形式

教师将下列资料放在服务器上,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认识“路径”的3种表现形式。

资料一:

假设现有名为“D:m y w e bi n d e x.h t m”的文件,要在其中插入一个文件名为“b g.j p g”的图像,可用多种语法表示,如图1所示:

在这张图中,以“D:mywebindex.htm”为出发点,共列出了3种相对路径表示法,包括下层、同层和同路径。在网页中插入图像基本采用以上3种路径。

资料二:

网站制作时,做好的网页在自己机器上可以正常浏览,而把页面传到服务器上就总是出现看不到图片,这种情况下多半是由于使用了错误的路径,在应该使用相对路径的地方使用了绝对路径,导致浏览器无法在指定的位置打开指定的文件。那么什么是相对路径,什么是绝对路径呢?

大家都知道,在我们平时使用计算机时要找到需要的文件就必须知道文件的位置,而表示文件的位置的方式就是路径,例如只要看到这个路径:D:/myweb/img/bg.jpg我们就知道bg.jpg文件是在D盘的myweb目录下的img子目录中。类似于这样完整的描述文件位置的路径就是绝对路径。我们不需要知道其他任何信息就可以根据绝对路径判断出文件的位置。

在网站的应用中,通常我们使用“/”来表示根目录,/img/bg.jpg就表示bg.jpg文件在这个网站的根目录上的img目录里。但是这样使用对于初学者来说是具有风险性的,因为要知道这里所指的根目录并不是你的网站的根目录,而是你的网站所在的服务器的根目录,因此当网站的根目录与服务器根目录不同时,就会发生错误。

什么是相对路径?

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发生图片不能正常显示的情况。举一个例子,现在有一个页面index.htm,在这个页面中联接有一张图片bg.jpg。他们的绝对路径如下:

D:/myweb/index.htm

D:/mywebsite/img/bg.jpg

如果使用绝对路径D:/myweb/img/bg.jpg,那么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将一切正常,因为确实可以在指定的位置即D:/myweb/img/bg.jpg上找到bg.jpg文件,但是当你将页面上传到网站的时候就很可能会出错了,因为你的网站可能在服务器的C盘,可能在D盘,也可能在abc目录下,更可能在xyz目录下,那么,在i n d e x.h t m文件中要使用什么样的路径来定位bg.jpg文件呢?应该是用相对路径,所谓相对路径,顾名思义就是自己相对于目标位置。在上例中index.htm中联接的bg.jpg可以使用img/bg.jpg来定位文件,那么不论将这些文件放到哪里,只要他们的相对关系没有变,就不会出错。

另外我们使用“../”来表示上一级目录,“../../”表示上上级的目录,以此类推。

再看个例子,D:/myweb/web/index.htm

D:/myweb/img/bg.jpg

在此例中index.htm中联接的bg.jpg应该怎样表示呢?

正确写法:使用../img/bg.jpg的相对路径来定位文件。

2. 教师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在学习H T M L时,给定学案:在桌面的文件夹中存放着一张图片,在记事本中写H T M L代码插入图片,并保存成网页放至电脑桌面。记事本中写入图片的代码是<img src=””>。学生一般会直接在引号里写入图片的文件名,而图片的位置在文件夹中。当文件保存为网页打开后所见只是一个叉叉,看不到图片。

这时学生会集体发问。

此时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将网页文件复制到图片所在的文件夹中,再打开网页则图片能正常显示出来。

可是如果网页和图片不在同一个位置呢?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访问学习网站中“路径”的学习资料。

学生自主学习给定的资料后,对“路径”的形式加以理解,再在计算机上操作,完成图片路径的修改,使图片正常显示。

3. 学习结果检测

为检验学习成果,教师对该部分内容进行检测。分别将网页和图片放至不同文件夹中,让学生在网页中用H T M L正确表达图片的位置,然后打开网页,看图片是否能正确显示,如果不能正常显示图片,则修改其相对路径的表达至最终图片显示成功,以此来检测学习效果。达到教学目标。

检测路径示例:index.htm与bg.jpg所在文件夹位置如下所示,那么index.htm中联接的bg.jpg应该怎样表示呢?

(1) D:/myweb/web/index.htm

D:/myweb/img/bg.jpg

正确写法:使用../img/bg.jpg的相对路径来定位文件。

(2) D:/myweb/web/xyz/index.htm

D:/myweb/img/images/bg.jpg

正确写法:可以使用../../img/images/bg.jpg的相对路径来定位文件。

(3) D:/myweb/web/xyz/index.htm

D:/myweb/web/img/bg.jpg

正确写法:可以使用../img/bg.jpg的相对路径来定位文件。

这次关于“路径”的学习活动,十分成功,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的开心。通过自主探究学习一举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

三、反思

在对“路径”的第一次改进教学中,教师虽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教学方式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学生的情意发展被忽略,学习过程体验和学习方法几为空白。学生没有自主建构的空间,不能通过亲手操作体会“路径”的真实含义,因而教学效果欠佳。

在对“路径”的第二次改进教学中,教师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教师由讲授者转化为指导者,这种角色的转变正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学习具有持续性,并能享受终身。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006)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2006-2010-2020) [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6/content_244978.htm>

[2]寇玉凤.“探究性学习”在高三化学教学中的应用[EB/OL].<http://www.teachertools.cn/lw/sort0215/31229.html>

信息技术自主探究教学 篇2

——《父母的爱》习作教学设计

单位:八门城镇中瞿阝中心小学 作者:刘瑞江

信息技术环境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学设计

——《父母的爱》习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明确写作的范围,开阔写作思路,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提炼写作方法,学习提炼素材。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如何在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

3、情感的升华,从文中学习主题是如何升华的,鼓励学生自主创新。

教学重难点: 1.2.用适合的方法写出适合的时间发生的适合的事情。如何抓住细节描写,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感受亲情

同学们,上一节洋溢着爱的口语交际课,我们感受到了世界上最爱你的人就是你的父母,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

(课件展示画面,达到共鸣的效果)

这些画面我们是不是很熟悉呢?看过后你一定会有所思、有所想吧… …(音乐响起,在音乐中让学生回忆在自己成长历程中父母对自己的爱)

师:的确,我们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父母的爱,这节课我们就以“父母的爱”为话题,进行一次习作练习。

二、明确习作要求,开阔写作思路

1、(出示习作要求)自由轻声读一读,交流你读懂了什么。这篇习作要写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 这篇习作还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师:我发现咱们班的同学真是厉害!一下子就能把习作要求读透。

2、父母对你的爱是不是很多呢?交流你最想写的是哪件事?(学生交流)师:的确,父母的爱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每个父母都很爱自己的孩子,尽管方式不同,但爱是一样的,都是那么无私,那么的深沉。从上节口语交际课我就看出来了,大家都急于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别人听,但是你们想过没有,怎样才能把你的故事讲得让大家都感动呢?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本单元学过的文章,看看能否对你有所帮助。

三、回顾课文内容,感悟写法,诉说亲情

1、回顾本单元所学课文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具体写一件事。

师:你们还记得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几篇课文?(出示课文图片)你能不能根据这些图片,给大家简要地介绍一下课文内容呢?

师:同学们对本组课文内容掌握得这么好!我想是因为这组课文的每个故事都曾拨动过我们的心弦,它们既让我们感受到了父爱

又让我们感受到了母爱。是吧?

师:那课文怎么把父母的爱深沉而又伟大的爱写出来的呢? 课文通过生活中的一些事件的描写来表现父母之爱的。作者是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伟大的父母之爱的。

2、范文欣赏。(出示教师的作文,师配乐读。)

师:老师在课下写了一篇关于母爱的作文,你们要不要欣赏一下?不过老师有个要求,边欣赏边捕捉最使你感动的画面。

3、引导学生恰当的运用细节描写,升华学生的情感。师:你们喜欢老师的这篇作文吗?为什么呢?

师:是的,在我们的生活中点点滴滴都包含着父母的爱。父母的爱,情深似海,我们在爱中一天天长大。

4、小练笔

拿起你手中的笔,抓住你想写的事中最使你自己感动的一个画面,恰当的运用细节描写,展现一下父母对你的爱。

四、文题指导,画龙点睛。

五、作业

请同学们拿起笔尽量抒发父母对你深沉的爱……

板书:

父母的爱 抓住具体事例

语言 动作 神态 心理活动

信息技术自主探究教学 篇3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 自主学习 教学模式

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影响,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其任务就是在于将课本的知识原封不动地传授给学生,这样就很容易在课堂上形成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健康发展。就技术课程而言,作为一门知识性与技术性相接合的课程对于拓展学生散发性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此时的初中生认识发展水平基本上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并且正在逐步的摆脱了对具体事物的依赖,能够运用抽象的、合乎形式逻辑的方式进行思维活动,因此在理论上来讲,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可行的。

一、明确学习目标与提供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

我一直认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特别是对于知识性与技术性相结合的信息技术课来说,如果完全一下让学生具备这种能力的确很难,所以在每节课上,我都会根据本节课堂的教学内容将知识的重点、难点等先呈现给学生,其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自己应该学习什么,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标准。随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我也适当减少给学生罗列问题,有时候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省掉这一环节,让学生自己制定学习目标,这种方式可以充分地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可以加快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要注意的是在资源提供方面一定不要过于单一,避免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失去兴趣。例如有的学生喜欢看PPT的文稿,而有的学生喜欢看视频,还有的学生喜欢看文字文稿等,因此教师在资源提供商要满足不同类型的学生的需要。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时候教师要对学生的积极表现及时地给予强化、督促,要保证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不能操之过急。实践证明,当教师给学生提供提供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时,学生为了让自己的作业得到别人的认可,大多数都在积极地探索,唯恐落后于别人,而教师在一旁来回巡视,给遇到困难的学生及时进行指导与鼓励会让学生学习的劲头更充足,自主学习能力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悄然锻炼出来的。

二、善于在课堂上进行创设情境教学

进行一堂高效的课程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而学生的积极参与首先要求教学活动的生动有趣,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最佳的精神状态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根据我的教学经验,我是这样创设情境教学的:

(一)为学生创设能够成功的情境有利于树立学生的信心

创设成功情境可采用“实例引发法”,例如在交给学生学习WORD文档的时候,我先是让学生看以往学生利用Word应用软件,所制作出来的板报优秀作品,这样学生会被他们的作品所吸引,然后我在对他们说:“这些作品制作起来很简单,大家完全可以自学。”本来学生就有动手的想法,当听到老师这么说,就纷纷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在无形中树立了学生的信心。

(二)创设趣味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中

在学习PowerPoint应用软件的时候,有一些技术需要反复练习才能掌握,例如超级链接等,如果按照常规的学习方式难免让他们感到枯燥。我是先利用超级链接制作一个管道游戏,上课的时候让学生先玩,在游戏中学生会对这个游戏产生兴趣,然后我鼓励学生根据课本提示,自己尝试制作,这样由于先前的趣味情境让学生的心里难免想尝试一下,这也必然会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以包容性的姿态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也离不开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信息技术学习中,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与合作,一方面可以让他们取长补短,互相借鉴,树立竞争意识与团队合作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以适当地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让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开发学生散发性思维与创新思维上。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不想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他们的顾虑在于一是担心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将变成学生之间上课说闲话,二是感觉课本内容需要教师集中讲解,学生才能理解与掌握知识点。

我认为教师的顾虑是必然的,但是如果不放手一试,又怎么知道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效果呢?我的做法是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中学生之间的性格与学习水平都不同,目的在于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与互相帮助。我曾经给学生布置一个有关PPT与WORD相结合的作业,作业对于初中生来讲,是有一定的难度,此时在完成作业的时候,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变得十分重要,因为有的学生擅长PPT的制作,有的学生擅长WORD软件的应用,还有的学生擅长色彩的搭配,这样当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向同一小组的同学进行讨论,而由于作业量的多与难,又使得学生在讨论中没有时间互相交头接耳。

通过一段时间的试验,我发现这种方式会让学生在讨论时要展示自己的观点,试图说服别人,而在这种心理驱使下,他们对知识的钻研就更加深刻,在表述自己观点的过程中,会使新旧知识更加融合,从而扩大了知识的应用深度和广度,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更深层次的思考起到促进的作用。

结束语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相对于其他科目来讲,由于考试的压力不是很大,所以开展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是比较有利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始终如一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线,利用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侧重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白梅. 信息时代的教与学. 网络科技时代.

信息技术自主探究教学 篇4

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教师检查教学情况、沟通家校信息的有效手段。传统的信息技术作业,其封闭的内容、僵化的形式降低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向往和期盼,打消了学生的学习信息技术的激情和兴趣。而利用互联网,给学生提供开放式的信息技术实践性作业,不仅打破了传统的作业形式,也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带来了新的兴趣和激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孕育的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的理念更为整合信息技术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探究的重要内容。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引入这些理念设计了信息技术自主开放型作业。作业按照“绘画园地、板报设计、电子报刊”等内容来安排。这样,依托信息技术作业的形式和引入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坚持下来势必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自主开放型实践性作业的选题要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从学生感兴趣或关心的事情中发掘和提炼主题,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兴趣和创造性。从学生身边的事中发掘,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在快乐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按照《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基本理论,信息技术教学中自主开放型作业强调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例如,在学习完WORD和POWER-POINT后,可以设计自主开放型作业。自主开放型作业面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领域,通过“制作电子报纸,制作电子报刊”等活动,让学生不再感到作业是封闭的,这种面向学生学习和生活领域的作业,引领学生进入现实的社会生活,增加作业的情趣。这样一来,作业就变成学生多种能力的训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去做,在做中学,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形成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快乐和喜悦。

针对这类作业,教师只提出最基本的要求,比如,制作一份电子报纸或电子报刊,教师不要求制作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也不限制学生使用的软件环境。通过这样的作业设置,作业形式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接受,容易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这正体现了把主动权和选择权交给学生的理念。这种宽松式的作业形式,给了学生更多自主创新的空间,更能发挥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做出更多新颖的作品。由于没有太多的限制,学生可以从自己的喜好和个性出发,选择自己喜欢或关心的事情来做为作品的内容,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形成自己的特色,有助于学生特长的发展和个性的塑造。如学生对电脑制作技术有兴趣,它会围绕技术制作的交流就会多一些,体验也会多一些;如对体育了解多些,它就会选择以此类内容为题,把自己的知识拿出来与人共享;如果关心社会,对身边发生的事情有兴趣,他在这方面就会倾注多一些,实践也会多一些。这种形式的作业对发展学生个性的优势十分明显。学生制作的作品明显地体现出了个性和创新性。如“NBA”“奥运讲和谐”“抗震救灾”这些作品制作完整,内容准确、新颖,体现了作者的特点,是非常优秀的作品。

众人拾柴火焰高,对于一些电脑操作水平不高,但有其他方面特长的学生,与他人合作制作电脑作品就成了首选的方法。合作性学习不仅有利于在合作中沟通人际关系,培养团队精神,还有助于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等方面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例如,通过完成“为班级设计一个班标”“为班级制作一张墙报”这样的作业,合作者之间既要独立思考,又要分工合作,彼此交流,分享成果。这样就让学生感到作业内容不再枯燥无味,而是趣味无限,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作业形式从孤立无助转向合作探究,既沟通了学生的情感,又通过合作学习,学会知识,掌握了技能。

以综合实践活动理念为指导设计的信息技术自主开放型实践作业不再让学生仅仅获得信息技术单一的学科知识,有效防止了陷入纯粹的技能训练的误区。既整合了知识,又融合了社会实践的能力,既没有脱离教材的内容,又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做到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服务社会实践的统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标志着体现时代特色的新课程理念的产生,在信息技术中引入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是一个新的尝试,目的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悟信息技术对生活的作用,最终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进行, 信息技术作业的改革也迫在眉睫。封闭的作业内容、僵化的作业形式降低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失去了信息技术的魅力。在信息时代, 如何为信息技术作业开辟出新的途径, 让学生再次回到信息技术的殿堂, 提高信息技术素养, 本文就以上问题做些理性的思考。

信息技术自主探究教学 篇5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八面学校 包银花

【摘 要】新课程改革将自主探究学习放在了首要位置。本文从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出发,构建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并根据日常教学实践对自主探究学习的效果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探究学习;方式方法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出发,养成良好的学习信息技术的习惯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使用信息设备的习惯,使学生形成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因此,自主学习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从孩子内心出发,引发共鸣

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据,用真情实感去引发学生共鸣。如在教学《初识powerpoint》一课中,我以《我的家乡合川》为主题制作了一张宣传幻灯片,优美的旋律,漂亮的图案,使学生的内心得到触动,让学生的心绪随着教学活动的进行一起流淌,整堂课师生都被家乡的美丽迷人所吸引,沉浸其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信息技术的巨大魅力,使学生想进一步去了解它,想认识它。为学生能迅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注入了一针兴奋剂。

二、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就会全身心的投入进去,并且会得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对热爱学习美术的人,对各种油画、美展、摄影都会认真观赏、评点,并将好的作品视为珍宝;热爱收藏钱币的人,会想方设法对各种货币进行搜索、收藏。兴趣不仅仅关注于事物的表面,任何一种兴趣都是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参与这种活动而使人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而产生的。

1.创设情景,带领学生进入奇妙信息天地。对小学生来说,因为年龄特点和身心发育特点,对信心技术有着天然的兴趣。尤其对于电脑,因为刚刚接触电脑,会被电脑的一切深深的吸引,非常想去学习,所以我们要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引导他们主动的去学习。例如在上小学信息技术金山画王《绘上缤纷的色彩》这课时,我向学生们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孩子们,有一天一名学生去郊游,忽然发生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大家想想知道是什么事吗?”孩子们异口同声的说“想”。接着我进行屏幕展示,幻灯片播放以下情境:小明兴高采烈的去野外。走着走着,突然间,他看见一支美丽的小鸟从身边飞过,小明不由自主的跟着小鸟,追着追着,他走到了一个陌生和神奇的世界,这个世界里只有黑色和白色。小明很不解,突然从草里里跑出一只小白兔,小白兔说:“这里是森林王国,因为我们不小心破坏了这里的环境,大自然把颜色变没了。”“那怎么办呢?”小明也不知所措了。小白兔接着说:“太阳公公说,只要

我们和我们身边的环境友好相处,爱护我们的大自然,就会将美丽的颜色还给森林王国,就能看到丰富多彩的世界了,你能帮助我们吗”。看到这时,孩子们都在想着自己的解决方案。这时我及时的进行引导:“孩子们,你们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么?你们愿意帮助他们么?””孩子们齐声回答:“愿意!”。通过这种方式的情境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在课堂中,他们就会主动地去用学习各种工具的使用、颜色的填充,以便能更好的恢复森林王国的颜色。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集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特点,为学生呈现生动逼真的情境,会很好的激发学生,从而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热情,进而让学生自主的去学习信息技术这门学科。

2.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主动学习。兴趣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为学生持续学习、主动学习、积极创新提供充足的动力。小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喜爱,常常开始于各种游戏。那能不能在课堂上让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玩游戏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上某些课程时,我们可以出于学生对游戏的喜爱,在游戏过程中进行新课程的学习,应用游戏来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到了新的知识,形成信息技术方面的技能,效果往往是显著的。例如在上键盘指法课时,如果教师先是对手指的摆放等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理解了指法的重要性,在正确方法的持续练习下,渐渐的,学生们明白了键盘指法的窍门,在玩这个游戏时自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

三、组织各种竞赛,培养学生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竞赛,以满足学生实现内在价值的愿望。因为当前的学生,除了有好奇、好新、好动、好问等心理特征外,逆反心理强,许多同学对现状并不满足,喜欢逆向思维,追求新鲜的、刺激性的事物,而竞赛能促进学生自始至终处于最佳的状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对键盘基本键练习这一节,如果学生一味地进行键盘的练习,会感到很厌烦,也会耗费学生的精力。如在上“绘上缤纷的色彩”这课时,我同样以竞赛的方式进行教学,上课时我出示了三幅没有颜色的图画,让学生们在短时间内利用我们所学过的知识,帮助找回色彩。竞赛前我设定了竞赛规则,同学们根据规则进行创作,然后小组评选出一幅最好的作品进行全班的评比,最后评出最佳创作能手。在竞赛的方式下,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以自己的丰富的想象力主动进行创作,能独立地解决学习问题,同时在小组评选时,同学们也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在竞赛中不断进步。

教师要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让学习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有见地地学习,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善学”,形成自我驾驭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自身的能力和价值。让孩子们获得更多一点的空间,让他门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自主探究教学 篇6

关键词:英语教学; 信息技术;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039-001

一、在英语课程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几种方式

1.以游戏为基础的自主学习方式

游戏作为学生学习英语的一个“小天地”,很符合学生的生理特点,进而引起学生思维的动机和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关于水果名称的单词时,以做游戏的方式这些单词以flash的形式逐个出现。

2.通过布置不同的具体任务完成自主学习的过程方式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布置可行的如预习任务,设计探究学习任务等,不限制学生的学习研究、学习任务的手段方式。如通过网络,学习光盘,现成的学习课件来完成对知识的诠释、灵活应用,达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学习者,引导者的基于学习过程的学习效果。

3.通过合作学习来完成自主学习的学习形式

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预设课堂活动任务及设计探究任务时,根据任务的不同难度让学生分组完成,可以是两个人的Pair work,可以是四五个人的Group work,可以分工,各自寻找答案,也可以一起搜索资料,整合得出各自的结果。学生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结合信息技术手段各自或集体上网搜索资料,通过班级网页交流,上校园网论坛讨论等方法合作完成任务。

4.通过个性化的学习来完成自主学习任务的形式

在较多的班级人数的情形下,老师可以通过自己制作的课件,网络,远教资源,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学习,让学习经验丰富的同学优先发展,老师则督促与帮助后进生,努力赶上,从教学上异步,逐步达到最后学习目标的同步实现。

5.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完成自主学习任务的形式

教师利用课件中的趣味性图片、动画、小诗、英文歌曲等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讨论、调查、海报设计、小组竞赛等创设活动情境;或在教学的课堂中及班级网页中及时与学生交流、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二、信息技术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策略

1.信息技术的运用技能养成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提出鲜明的语法结构,让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查找更多的实例,证明这个语法点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现在进行时am/is/are doing sth.的实际用法。Now they are working. Tom is cleaning the desk. Tina is carrying water. Two girls are cleaning the window. I am sweeping the floor. 由此归纳出现在进行时结构及运用。

2.合作性自主学习的技能培养

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许多情况下需要分工合作。学习者之间的相互协作,有利于学生全面地提高学习效率,更准确、理性地掌握英语知识、技能。在班级中实现小组学习,小组的人数限定在4人之内。在同样的学习课题下,不同的学习小组可能产生不同的学习方法与学习经验,利用多媒体,网络,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从小课堂走入大课堂。从“小学校”走入“大学校”,互相弥补,互相促进,共同达到英语学习的迁移。

3.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信息资源,网络,计算机大幅度的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每个学生差异的存在决定英语学习的差别,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获取资源的手段和方法,获取自身所能利用的学习资源,切合自身英语学习实际情况,使学生敢于开口,善于开口说英语。主动看一些英语电影,提高听力。自主学习是一种终身的能力,不能计较一时的学习差别,老师应从“教几个班”走入“教多少个学生”的微观个别学习指导,积极建立学生之间可以自由共享的学习平台,共享学习资源,共同促进学生英语学习的发展。

4.学生英语学习的评价

每一个学生英语课题学习都要求有一个评价,评价是学习的动力。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只要有进步,有发展就向学生推广,提高学生的成就感。

三、多媒体教学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能充分發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这样的环境正是创建新型教学活动进程的结构所必不可少的。但是,在这种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传统的教学结构的弊端在于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任意夸大并绝对化,然而,这也并不是说不需要教师的指导

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不应该忽视这一方面而走到另一个极端——片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完全让学生自由探索,忽视教师(甚至忽视教材)的作用。

2.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时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是学生获得信息,提高能力的根本保证

在使用计算机时,学生往往重练习、轻思考,不注意对问题和现象的深入思考,学生的主动学习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水之源。

3.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动态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师生长期的共同努力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使用计算机只是为了应付“评优课”、“公开课”。

4.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各种信息,培养学生在浩瀚的信息资源中鉴别真伪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手段必将促进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理念的建立,必将产生全新的教学模式。只有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学校的教学工作中,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才能避免将其作为装点门面的摆设,真正地为教学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王立非.现代外语教学论,2000,上海教育出版社,Part three: Learner’s factors,P113-216

[2]Richards,J & Lockhart,C.Reflective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 2000,人民教育出版社。Introduction,P1-5

信息技术自主探究教学 篇7

一、以“疑”引思,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初中教学“以“疑”为导向”, 改变教师重灌输、轻启发, 学生听得恹恹欲睡, 被动接受的这种“填鸭式”的传统教学。在教学中, 我们要结合教学内容,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疑”引思, 启其心扉、促其自主探索的风帆。

案例1:有位教师上Word中讲解页面设置时的教学片段:

师:打开一个文档提问:如何设置常见的16K纸张或明信片大小的纸张, 能否找一找命令在哪个菜单中?请同学们回答并演示如何设置成16K的纸张。

生:当设置完了, 文档由默认的A4变为16K时, 纸张变小了, 文字增加了一页, 并且只多了两行 (教师预先故意准备好的) 。

师:引思1, 为打印时节约一张纸, 如何将这两行并到前面去?

生:思考中。

师:引思2, (拿出一张现场打印稿) 这张纸哪些地方可以腾出空间?

生:回答:打印稿的两边、四周等。

师:引思3, 如何修改页边距?

生:在回答中, 既加深认识, 又能使反应慢的学生豁然开朗, 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本节课通过以“疑”引思, 巧搭思维台阶, 激活了知识生长点, 让学生经过阅读、独立思考、自主切磋, 形成自主解决的技能和方法, 引导让学生边学, 边思考, 通过逐个问题“引领”的深入, 与学生认知的一致性, 彰显教师课堂引领力, 通过有效问答, 引导着学生在渴望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 使学生获得Word编辑页面设置的基本知识和技法, 真正理解和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设“疑”于讨论中, 引领学生互启自悟

在课堂中设疑激趣, 是激活学生思维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有效课堂讨论时, 全班同学认真思考, 都在发言, 思维的碰撞、观点的交锋, 能充分展示每个学生的思维过程、主动获取知识。因此,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联系学生生活, 制造悬念, 设置一些小问题,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组织学生讨论, 在讨论中师生、生生互动, 互相诘难答题、智慧交流、互启补充、感悟, 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及思想得到升华和发展。

案例2:有位教师上苏教版第六章第2节“图片的处理”时的教学片段:

师:按预期要求, 检查学生完成图片的组合任务。发现有一学生做得又快又好, 给他的脸上帖了一朵红花以示奖励。 (特意做。为下一步学习做准备) 接着又拿出数码相机, 简单说明操作方法后, 让一学生拍照。

生1:接过数码相机, 给这位脸上帖了一朵红花同学拍了一张照片。

师:指导生1把照片从相机上下载到老师机上。

生1:把照片从相机上下载到老师机上。

师:好!很快传给学生观看, 并启发学生:“这张照片能用来做证件吗?

生:不能。

师:顺水推舟继续发问:“既然不能, 那么, 可否利用我们正在学习的ACDSee把照片处理一下, 使其成为合格的证件照呢?”

生:肯定地说, 不能。

师:照片怎么处理?

生:有的说, 重拍一张照片;有的说, 把脸上帖的红花去掉……

师:在不允许重拍情况下, 怎么办?

生:七嘴八舌说开话茬儿。

师:提示学生需要用到“修复画笔”和“修补”工具, 让学生登录到有ACDSee视频教程的网站进行学习“修复工具组”的使用方法。

生:在老师的提示、指导和帮助下, 在小组讨论的同时动手操作, 很快就有学生完成了这个任务。

师:看到学生们具有一种成就感, 脸上荡漾着成功的笑容, 非常自豪。紧接着不失良机, 继续引导学生学习“仿制图章”工具的使用。

……

上述整个学习过程中,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出色策划者、组织者, 导学、导问、导思、导法、导行, 做好“导演”, 设“疑”于讨论之中, 为学生的实践多创造契机, 能优化教学过程, 把“讲堂”真正变成“学堂”, 引发学生互启自悟。使得一批性格孤僻、不善言谈的学生, 放开自己, 融入到群体中。教师不断解答着学生们提出的问题, 在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后, 教师让一学生谈了本课学习的收获, 随堂处理了三个练习题, 最后布置了课后作业, 让学生登录到学校资源网下载 (初中信息技术) (七年级下册第6单元教材) , 完成“有斑的宝宝jpg”和“宝宝 (红眼) jpg”的修复和去红眼任务。

三、以“疑”鼓励质疑, 诱发思维

信息技术的基础课程, 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先提出疑惑问题, 引起学生悬念, 然后鼓励学生质疑, 诱发思维。可以帮助学生摆脱认识障碍。在教学过程中, 对于学生难理解的问题, 通过创设愉快情境, 不仅能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 使学生易于接受了, 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案例3:有位教师讲授“动画的技术特点”的教学片段:

师:演示《角平分线的定义》模拟动画后, 设疑1:此动画对你学习此知识点有什么作用?

生1:思考并回答:此动画很形象、直观, 使我很容易理解圆锥曲线的定义这个知识点, 并且印象深刻。

师设疑2:动画与真实的现象有什么关系?它是通过什么方法产生的?

生:相互讨论回答:动画与真实现象的表现过程很相似, 不过动画是用电脑画出来模拟真实现象的。

师设疑3:动画在技术上有哪些特点?

生:相互讨论回答:动画的特点是对真实的物体进行模型化、抽象化、线条化后, 生成再造动画, 主要用来动态模拟, 展示虚拟现实等。

师:很好!那么, 明确动画的技术特点后还有什么疑惑? (鼓励学生质疑)

生:互相切磋后, 生2提出:动画之所以能给人动感, 是因为视觉残留, 可这两者到底有什么关系啊?生3紧跟提出:没有视觉残留, 动画就不能产生动感了吗……

师:表扬敢于质疑的同学, 借此机会, 要求学生对2位同学提出的质疑展开讨论。

生: (在老师的提示、点拨下。) 展开热烈讨论后, 明确: (1) 动画利用了人眼这1/24秒的视觉残留时间, 每秒钟给24帧画面, 每个画面之间有微小的变化, 这样你就不会感觉是一幅幅的画了, 而是一个连贯的动作。其实电影和电视的原理也是一样的。 (2) 如果没有视觉残留现象, 你看到的动画片就是一个一个定格的动作, 当然就没有动感了。

总之, 以“疑”为线索,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彰显教师对信息技术课堂的引领力, 它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疑”能激起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热情, 只有充分重视“疑”的不断优化, 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有劲、有效, 也才能起到“课已尽而意犹未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潘世墨.在课堂讲授中引入问题教学的探讨[J].上海高教研究, 1998, (2) .

信息技术自主探究教学 篇8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 产生认知需要, 产生一种需要学习的心理倾向, 激发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有效的教学情境创设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基点, 合理选择情境素材;以激活知识、技能为支点, 以积淀学生信息素养为重点作为创设情境之目标。例如, 对必修模块中《4.2表格信息加工》的教学, 在学生参考课本先通过自主探究掌握Excel的基本操作和基础知识后, 我重点对“利用公式、函数进行数据计算”展开教学。那时正是期中考试前夕, 我在大屏幕展示如右图所示的成绩表并告诉学生:“同学们, 下周就是期中考了, 假设期中考后班主任让你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帮他完成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打印出我们班的成绩表, 你能否好好地表现一下呢?”有一部分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很自信地回答:“我能。”全班同学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为了引导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 我对全班学生说:“这节课让大家自己动手实践, 可以参考课本, 也可以与其他同学讨论、交流, 看谁能把这项工作完成得最好!”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进行了自主探究学习, 不仅能利用公式或函数正确地计算出每位学生的总分和各学科的平均分, 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而且对课本上没有介绍的知识和方法能主动发现、拓展学习。例如, 预览发现成绩表没有边框线, 学生会主动加上, 使成绩表打印出来更加美观;有的学生还在成绩表最右边增加一列“名次”, 对全班的学生按总分由高到低进行正确的排序操作后通过“自动填充”功能快速填入每位同学的名次;有的学生根据“总分”绘制出直观形象的柱形图等。可见通过联系生活、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能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

●巧妙设计教学任务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学生对学习新知识有三分生、七分熟的基础, 学生既有原有的知识结构, 又有对新知识的顺应和同化的思维属性, 所以学生能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并不是盲目的随意学习, 而是在教师指导下, 有意义、有目的地自主探究学习。例如, 《算法与程序设计》中“循环结构”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特别是“当型” (do while…loop) 循环和“直到型” (do…loop until) 循环。在学习“当型”循环后, 进行“直到型”循环的教学中, 我针对数学必修Ⅲ《算法初步》中数学老师只讲理论没有上机实践的情况, 巧妙地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 用“当型”循环和“直到型”循环编写“辗转相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程序。由于这个问题也是数学必修Ⅲ的一个思考题, 数学老师也要求学生课后去思考并写出程序。现在有机会上机实践并验证程序的正确性, 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由于刚学习完“当型”循环, 学生经过自主探究, 很快写出如下“当型”循环的程序并通过机器验证是完全正确的。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开始积极主动思考如何用“直到型”循环来完成这项任务。他们通过参考课本, 对照“当型”循环的程序后又很快写出如下“直到型”的程序, 可惜运行程序后输入跟刚才相同的测试数据验证发现答案是错误的。

正当学生感到迷惑不解的时候, 我进行必要的引导与点拨, 避免学生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我告诉他们:注意“当型”循环与“直到型”循环“条件”的差别。这时学生豁然开朗, 马上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立刻把程序中语句“loop until r<>0”改为“loop until r=0”, 当他们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时, 按F5键运行程序, 输入跟刚才相同的测试数据验证发现仍然得不到正确的结果, 答案始终为0, 学生开始感到很茫然。我又提示学生, 告诉他们认真模拟计算机执行程序的过程, 看能否发现计算机输出答案错误的原因。学生通过输入数据模拟计算机运行过程, 动脑筋分析与推敲, 结果他们终于发现当退出循环后, 此时变量n存放的是余数, 一定为0, 要得到此时的除数、也就是最大公约数, 应该输出变量m, 把语句“Print"最大公约数为:";n”中的n改为m, 再按F5键运行输入跟刚才相同的测试数据验证, 结果答案完全正确。

本堂课通过巧妙设计教学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学生不仅巩固了旧知识 (“当型”循环) , 而且以此为基础自主探究, 经历挫折后自己发现问题, 掌握新知识 (“直到型”循环) , 印象更加深刻, 完美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分析思考─解决问题这一过程, 更进一步激发了探究欲望, 增添了学习编程的乐趣。

●选择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常用教学方法有:讲授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教练法、基于问题的Web Quest教学法等。任何一种有效的教学法都应该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 特别是要能激发学生自主地学习, 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实现自主探究学习, 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我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 讲授法和小组讨论法为辅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为了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完成任务、掌握学习内容、实现学习目标。我在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一般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提出任务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任务的提出至关重要, 一般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 具有可操作性。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完成任务、实现学习目标可唤起其自主学习、深入探索的学习热情。 (2) 体现完整性。把整个任务划分为几个相关联的子任务, 通过完成好这些子任务来达到整个任务的完美解决, 从而实现学习目标。 (3) 体现层次性。通过循序渐进, 设置由简单到复杂的任务让学生来完成, 以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4) 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提出的任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给他们留有发挥的空间, 让其灵活变化、自由发挥去探索新知识、获取新技能, 从而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2.分析任务

为了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师不要急于讲解,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对任务进行分析, 把整个任务分为一系列的子任务, 并分析哪些子任务需要用到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 哪些子任务需要学习新知识和技能, 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新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 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自主探究完成任务

学生在通过自己或小组讨论完成这一系列的子任务的过程中, 教师不要直接告诉他们应当如何去解决问题, 而要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学习, 在此期间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新知识和技能, 更重要的是他们从中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亲自体验这种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 主动探索, 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思路、线索或资源。例如, 教师可以让学生参考课本、自己看书、认真思考, 也可以将相关资料做成自学课件引导和启迪学生, 还可以组织学生在小组内部讨论、交流, 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自主探究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这种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 小组讨论和讲授法为辅的教学方式便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在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 注重过程与方法, 也进行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育, 有利于新课标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多元化和多样性评价相结合, 注重发展性课堂评价

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信息技术的教学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教师采取过程性、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注重发展性课堂评价, 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发展性课堂评价应深入学生发展的过程, 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有效地指导学生,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价。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发展性课堂评价内容可以是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问题意识、创新思维、协作意识等, 它应逐渐成为学习环节的一个组成部分。发展性评价体系中学生的自我评价, 在整个评价体系中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介绍、评价本人或本组学生的探究进程、创作或探究思路、作品或程序等学习成果的优缺点, 通过自我评价, 达到认识上的深化, 进而分析、调整自己或本组的学习和探究行为。学生的互评既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 接纳他人的观点, 对自我反思, 同时又要引导学生欣赏他人, 肯定他人的长处。

信息技术自主探究教学 篇9

一、善酝酿———造势须引而不发

酝酿, 即探究活动前创设问题情景, 或展现非常见的现象, 或提出出乎意料的话题, 使学生或惊异, 或疑惑。这样做是为了营造一种课堂总趋势, 旨在触动学生的注意神经, 以引起一种需求, 激发一个愿望, 积蓄一股能量, 实现良好的心理效应。

笔者在上《用PowerPoint制作电子贺卡》这节综合活动课时, 先给学生展示用PowerPoint制作的精美电子贺卡。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被漂亮的图片、活泼的动画及美妙的音乐深深吸引了, 从内心产生了自己制作贺卡的需求。随后, 又展示了两张贺卡, 还增加了点击时出现惊喜的按钮设置, 这样极大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迫不及待地想抓起鼠标要马上动手制作贺卡, 迫切地想知道该从何动手, 如何制作。很显然, 孩子们天生的好奇心被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行为,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再例如, 在学习PowerPoint演示文稿插入“艺术字”的功能时, 有一项内容是:插入艺术字到幻灯片中。我没有讲操作方法, 而是先让学生进行尝试、探究操作, 只是提示:从“插入”菜单中找有关图片的命令。学生从“插入”菜单中找到“图片”命令, 在插入艺术字、进行调整后, 却遇到了困难:怎样对艺术字进行再加工呢?在我的鼓励下, 学生大胆尝试, 不断摸索, 相互探究, 最终找到了方法。对于学生来说, 自己发现的东西才是最有价值的, 这将让学生体验到些许成功, 体验科学知识的形成, 并最终促进其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

二、巧介入———伴随应若即若离

提起探究教学, 人们就会狭义地理解为自主、自由式探究, 即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 由学生自定探究目标、方法, 要求学生在活动中, 独立自主完成所有探究任务。从理论上来说, 这种探究方法确实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也能够最大限度地产生效能。可是,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 往往并不能达到理想的预期效果, 因为我们的学生电脑操作水平参差不齐, 尤其是对基础知识薄弱、操作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 自主探究将会造成学生探究方向模糊、探究方法不力、探究动力不强的状况。为此, 课堂上, 学生的活动如何进行才能使学习的探究性较好地体现出来, 教师的合理引导是关键。实际教学中失之过“泛”或失之过“细”的现象并不少见。所以, 如何良好把握指导的“度”, 引起了许多教师的关注。

比如在“PowerPoint”软件学习中, 学生面对功能如此强大的“PowerPoint”软件, 往往是模仿的多, 创新的少, 制作出来的演示文稿, 几乎和书本上的大同小异。于是, 为引领学生设计出有各自特色的幻灯片, 教师可仔细观察每个学生作品中的创新闪光点, 即使很少, 也通过多媒体教学网, 展示给大家看, 并让他们说出创作的意图和思路, 使其他同学有所启发, 并鼓励他们也能试一试, 而被展示的学生得到老师的表扬, 高兴万分, 创作起来也更起劲, 这样时间长了, 学生的创作思想放开了, 也愿意动手尝试了。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探究式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介入和引导, 即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自己探究活动的级别, 让学生在“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过程中进行学习, 鲜明地体现出“教师引导”与“学生探究创新学习”的双重特征。

三、会捕捉———应对可匠心独运

叶澜教授曾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当美丽的图景出现后, 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用自己的教育底蕴、教学智慧及时捕捉并灵活驾驭, 让我们的课堂真正精彩。

一次信息技术研讨课上, 开课的课题是《表格制作》, 教师通过情景导入, 让学生自主完成一张课表的制作。可不到几分钟, 班里一位调皮的学生竟向老师打报告说, 他的同桌在画象棋盘。面对后面听课的老师, 那位教师强忍怒火, 走到那个画象棋盘的学生旁, 想警告他一下, 可当他看到那位学生的作品时, 他“懵”了, 原来他竟然用表格创作了一个棋盘, 而且还用自选图形中的圆画上了好几个棋子, 并在圆圈里添上了字, 像极了棋子, 好有创意。面对前后同学羡慕与渴望的眼神, 教师立刻改变了原计划, 让这位同学上台演示他的得意之作。这下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 学生们忙着设计棋盘去了, 一堂课下来, 学生们都交上了富有创意的作品。本节课并没有脱离上课的轨迹, 反而增强了课堂效果, 更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反之, 如果只是一味追求课堂的井然有序, 学生思维的集中一致, 而不是根据学生的见解, 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那么, 增长学生的探究能力从何谈起?

四、敢松手———参与可自得其乐

书法中有“飞白”的技法, 即笔画中间夹杂着丝丝点点的白痕, 且能给人以飞动的感觉。同样, 我们的课堂也应该要给学生的思考和尝试留有余地, 也就是说留出时间让学生去试验自己的新想法, 留出时间让学生沉思默想, 还要留出时间来开展相互讨论。

如在信息技术课中 (教学内容为如何在PPT中插入图片) , 复制网页上的图片到PPT中比较好的一个方法是先保存图片到文件夹, 然后再通过插入的方式把图片插入到PPT中。可是在教学的过程中, 很多学生通过直接复制粘贴网页上的图片来实现在PPT中插入图片的操作, 学生觉得这样的方法方便、快捷。

这个时候教师是直接告诉学生这样操作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然后马上告诉学生出现这样的问题的解决方法呢?还是让学生先按照他们的方式进行操作, 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再进行自主探究, 以解决问题呢?笔者按后者实施了教学, 大胆地松手让学生在种种尝试和失败后体验成功的快乐。

信息技术自主探究教学 篇10

一、让学生自学

在“自学”环节中, 学生的“自学”方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 提前温习教材, 了解学习内容, 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还有一种方式是, 教师建立一个“微信群”或者“QQ群”, 将所学知识制作成视频, 发放到群内, 让学生自学[1]。 教师在此环节中, 可以将多媒体设备运用到教学中, 将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动态化,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制作教学视频时, 还要保证所制作的视频具备启发性, 能够让学生产生思考。 这一环节, 要求教师要提前将所学知识录制成视频, 然后利用网络将视频发送给学生, 让学生观看。 这种教学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些学生家中没有电脑, 就无法进行自学。 因而, 教师在让学生自学时, 要注重根据课程内容有选择地进行。 比如, 在进行《平边形四边形面积》教学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学习, 也可以让学生利用视频资源进行自学。

二、加强练习

学生自学后, 教师要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检查。 比如, 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上, 要求学生独立做完相应的数学题, 以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对于一些没有条件在家中观看视频进行自学的学生, 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播放视频, 让学生在学习之后再完成相应的数学练习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有利于检验学生的自学情况, 让学生对自己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 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

三、让学生和学生加强交流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 合作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 发展学生的思维, 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实际数学教学中, 教师在学生自学及练习之后, 要注重让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 在具体的交流过程中, 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 采取小组合作的模式进行交流。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 让学生检查小组成员的作业完成情况, 检查小组成员作业中出错的地方, 然后让他们进行改正。 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获得正确的数学解题方法, 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提高。

四、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探究式教学, 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分析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 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 因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教师要想对学生进行指导, 首先就应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尽量让学生在自己的指导下都能有所进步。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将集中指导和个别指导相结合, 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教师首先要了解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 然后对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指导。 在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数学知识后, 再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让学生真正掌握解题方法, 获得进步[2]。比如, 教学对“圆”的认知时, 笔者首先让学生掌握圆规画圆的方法, 让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圆形。 接着, 笔者对学生提问:“请问, 如果不利用圆规进行画圆, 我们还能画出规规矩矩的圆吗? ”学生在经过思考、讨论后, 明白了利用电脑软件进行画圆的方式。 在此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由此可见, 在信息技术背景下, 将多媒体运用于数学教学中, 已经成为现代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种新颖有效的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究, 使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

结语

在信息技术背景下,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根据地区的差异性, 有选择地运用探究模式进行教学, 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 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各类科学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初级阶段, 教师在教学中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构建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 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拓展学生的思维, 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及数学素养。作者结合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 从让学生自学、加强学生练习、让学生互相交流、对学生进行指导等方面, 详细探讨了信息技术环境下, 小学数学教学自主探究学习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凌秋虹.基于“交互工具”进行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 2011, (6) :95-98.

信息技术自主探究教学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15/16-0193-03

一直以来,我国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是被动接受式,欠自主,缺探索,少合作,学习方法机械、呆板。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那么,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呢?本文结合小学美术日常教学实践活动,探讨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构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美术学习方式的策略。

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实现自主性学习

自主学习指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自己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进行主动、积极、自觉的计划、监控、评价、调整的过程(单志艳定义)。在美术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可以构建信息丰富、反思性强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接受和挑战学习任务,允许学生自由探索,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创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1.运用虚拟网络,创建自主学习空间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可通过网络搜索,获得大量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资料,制作成适合学生操作的虚拟网站,供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降低了学习难度。例如,在讲授《多彩的民族纹样》一课前,笔者先创建了虚拟网站的学习环境,并设置了三个问题:①什么是单独纹样?②可以用哪些图案内容来设计装饰单独纹样?③发现了哪些图案规律及设计方法?并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讨如何根据单独纹样的特点与设计要素绘制民族纹样。学生在短时间内借助网络查找到了大量有关民族纹样的资料,并得出结论:设计图案可为动物形、人物形、植物形、几何形等,形式有均衡式、均齐式、合适形和不规则形等,通过截取纹样图案,运用多种排列方式和合理的色彩搭配,便能设计出丰富多彩的单独纹样。在学生了解了单独纹样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引导他们感受民族纹样的文化魅力,体会创意生活的乐趣。网络学习活动改变了学生作业千人一面的程式化、死板化。

2.运用微视频及课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例如,《自行车和摩托车》一课的重点是认识自行车和摩托车的基本结构和外形特点并会用线描法表现。自行车和摩托车的构造较复杂,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要求其独立表现自行车和摩托车的各部分构造细节特征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制作了一段题为“自行车和摩托车的基本画法”的微视频,使学生可以对基本画法中不清楚、不明白的地方在课后重复观看,帮助他们突破难点,促进其自主学习。

网络课件学习方式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及设计构思,组织教学所需的各类文本、声像素材并制成课件发布在局域网上实现共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教师的引导自主选择相应的内容进行浏览,获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感受作为学习主人的快乐。例如,笔者根据《唱大戏》一课的教学内容制作的课件,提供了说唱脸谱、脸色篇、脸形篇、脸谱故事、人物篇、动作篇、装饰篇、场景篇和优秀作品欣赏等一系列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欣赏不同内容,并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在网络课件的学习方式中,教师应起到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的作用,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实现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实现合作性学习

信息技术的交互功能为学生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多种可能,教师要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共享的特点,安排适合学生合作的学习任务,促使学生通过交流、探讨、协商、合作等形式完成任务。例如,教授《亚洲大陆之旅》的内容中,指导学生利用计算机制作电子板报时,可先向学生提出本课的总任务是:通过信息技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交流,利用多媒体手段制作完成一幅亚洲旅行长卷图。布置总任务后,再引导学生了解亚洲建筑的艺术风格和雕刻作品的装饰风格,了解制作旅行图长卷的基本方法,并对总任务进行分析、分解,制定出子任务。子任务有:①选图,搜集有代表性的亚洲建筑和雕刻作品。②搜集、确定展板的形式。③探索版面编排的设计和线路图的设计。④研究文字的内容和字体设计。⑤使用Word或PowerPoint对前面资料进行整合,编制完成亚洲旅行图的电子板报。这样的任务分配,小组成员不但能明确任务分工,又可依据自己的能力分解成更小的“子任务”,使任务逐步细化,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例如,根据子任务“选图”,小组长可以让每位组员负责一个国家的资料搜集,还可以让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同学将其制成演示文稿。因此,在网络学习中合作学习能更好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创造性,更有利于问题的深化理解和知识的掌握运用,能促进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协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实现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主动地发现问题、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表达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获取信息、语言表达及组织管理的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团结协作、学习兴趣及科学探究精神。探究性学习特别适合在网络中进行,因为网络能提供探究所需的大量资源,可以帮助学生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或教师布置的研究课题,以及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进行分工协作、展开探索。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促使学生对学习美术产生兴趣的因素有:①新颖有趣、充满感情因素的学习内容;②丰富多彩的图像世界和生动有趣的活动场景;③浅显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与教学手段。多媒体在展现这三个因素上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为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我们的小超市》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将网上搜集到的超市展示视频和笔者自拍的录像带进行剪辑加工,并通过多媒体展现给学生。视频有时呈现全景,有时将展台、展架、展柜定格,有时将有明显特征的部分放大,还对动物形、几何形、植物形等展具进行局部特写,这样的展示,把学生引入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不断观察讨论。学生心中对超市原有的印象被崭新的视觉概念所替代,运用不同材料制作出了不同造型的展柜和展架,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小超市”活动。多媒体的介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明确任务,体验乐趣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与问题和任务紧密结合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带着任务学习,以探索研究获取新知的方法来驱动、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教师应引导学生借助计算机的交互功能,围绕问题通过网络检索相关知识,在自主学习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3.发布成果,促进交流

教师可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及共享性的特点,将学生的绘画作品、创作意图、体会收获及需要探究性的问题及时放到校园网中,通过网络的优势扩大交流的范围,使学生跨越班级以至年级的界限,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里展现自己的才能,学习他人的艺术实践经验,丰富自己的创作思路,为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搭建平台。

结论

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构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策略在美术教学中具有实际操作意义。从课题结题问卷调查的结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有91.5%的学生认为在美术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提高了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微视频、课件、虚拟网络的有效运用,化难为易,增强了他们自主探索的信心。有86%的学生认为合作学习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有78%的学生认为在合作学习中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有93%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有85%的学生认为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增进了师生间的平等关系,学生借助信息技术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学习资源的拥有者和选择者,成为教学活动积极的合作者和平等的参与者。教师则由原来的主宰者转变成教学活动的平等参与者与指导者、信息资源的设计者与管理者,同时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教师也是学习者与研究者。师生关系更趋平等、宽容与和谐,在平等交互中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从而实现了教学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蔡静波,王佳丽.小学美术教学中微课程的有效运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4).

[2]王峰松.自主、合作、探究——小学美术课教与学的思考和实践[J].少儿美术,2005(9).

[3]甘艳.信息技术对美术课堂教学的优化[J].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2(6).

信息技术自主探究教学 篇12

国家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指出:“在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过程中, 各级学校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范围, 加快信息技术与各学科之间的整合,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学习模式、与师生互动方式的革新,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上述国家出台的教育方针策略为广大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工作者指引了明确了教学改革方向, 即:要加强信息技术在基础阶段教学中的推广力度, 并逐步摸索一种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全新教学模式, 以此提升基础阶段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效性。

信息技术所包含的范畴较为广泛, 例如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字录播技术等。一般来说, 基于信息技术平台构建的教学课堂都具有可视化、可听化、动态化等特征, 由于小学生性格天真、活泼好动, 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因此, 基于信息技术的“可视、可听、动态”课堂往往能够充分抓住孩子们的兴趣点,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上述特点, 构建多元化、生动化的教学课堂。然而, 受传统教学体制下“师授生学, 教师主导”理念的影响, “满堂灌”、“独角戏”等简单粗暴式教学手段在我国小学课堂教学中仍占据很大一部分比例, 教师以升学率和解题速度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 课堂的趣味性、生动性荡然无存, 长此以往, 学生也势必会陷入厌学的情绪中, 教师质量也难以得到真正提升。

笔者认为, 新形势下, 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 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作为主要教学策略, 构建“信息技术+ 自主探究”双融合的教学场景, 创新教学模式, 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翁,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流程, 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信息技术+ 自主探究”双融合教学策略的具体应用

1、擅用媒体软件技术, 创设“个体探究”情境, 体验“教与学”乐趣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参与获取知识的情感, 乃是激发他们求知欲望的关键条件”。在基于信息技术的自主探究教学背景下, 教师应学会擅用信息技术, 创设“个体探究”氛围, 为学生搭建探究、交流、实践的多元化平台, 使他们在自我感受、自我学习的过程中, 轻松掌握看似枯燥难懂的数学知识。

我认为, 将媒体软件技术, 如办公软件、FLASH软件等融入数学教学课堂中, 采取不拘一格的方式, 构建形式多样的个体自主探究课堂, 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 接触一些媒体软件使用知识, 培养他们对多种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不失为一种绝好的教学策略。例如, 我在教授《统计》这部分内容时, 便将同学们带到了多媒体机房中, 采用了上述教学策略。

教学案例一:

教师:今天我们做一个小小的统计, 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

接下来, 我通过多媒体向全班同学展示了一个表格, 内容包含:你每个月的零食开销?学习用品开销?玩具开销?……由于表格里的内容与大家的日常生活十分相关, 因此, 大家兴趣顿生, 纷纷拿起手中的笔, 绘制自己的表格, 并填写开销数据。

当全班同学完成表格填写后, 我则施展“魔术手段”, 利用多媒体电脑中的EXCEL软件, 将表格中的数据以“柱状统计图”的形式呈现给大家, 一个“单调”的表格, 顿时便成了一个“五彩斑斓”的图片, 全班同学都睁大眼睛, 表现一场好奇。

小玉:老师, 太神奇了!你是刘谦。

学生3:老师, 能不能把我的数据也变一变?

……

老师:没问题!请同学们打开电脑, 点击桌面上的EXCEL软件和“操作提示”文档, 文档中有具体的制作“攻略”, 大家自主尝试一下哦!

有了之前的兴趣点拨加多媒体诱导, 全班同学兴致盎然, 纷纷展开了自主探究, 而我则时不时地绕到同学中间, 回答他们提出的一些问题。在兴趣的驱使下, 很多同学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将自己手绘的表格制作成饼图、曲线图、柱形图, 整堂课标的妙趣横生!

教学效应分析:

上述案例中, 教师在多媒体设备的帮助下, 利用EXCEL软件, 将同学们的日常生活开支统计数据变成了饼图, 这一变换看似简单, 却引起了小学生的兴趣, 也激发了他们对数据统计软件的探究积极性, 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则刻意构建了一个以学生为主导的“自主个体探究, 学习软件统计”的情景, 在引导、探究、学习的基础上, 一步一步地让学生学会软件的基础操作, 获取了学习数学知识的情趣, 课堂教学效果也获得了升华!

2、多用网络搜索技术, 创设“课外探究”情境, 体验“学与用”乐趣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 也是“信心技术+ 自主探究”双融合教学策略实施的最高境界。笔者认为, 将网络搜索技术与自主探究模式整合, 构建课外探究情境, 创设课后实践环节, 让学生体验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兴奋感, 乃是数学学科“学用一体”作用发挥到极致的表现, 也是信息技术与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发挥的精髓所在。

教学案例二:

教师:《小数》的相关知识我们已经学完, 那我有一些问题想考考大家, 比如, 从我们生活的地球, 坐飞船去火星, 要飞多远的距离?我们上饶市的城区面积有多大?我们学校有多少学生?上述数据中哪些是小数?

学生1:老师!这些数据应该都很大吧?

学生2:我找了下, 书本上没有这些数据啊!

教师:我知道书上没有, 但我希望同学们能够利用课余时间, 通过网络、报刊等资源, 查到这些数据, 告诉我, 如果全答对的同学, 我有丰厚的礼物奖励哦!

我的礼物奖励和卖的关子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 课后, 他们主动利用互联网资源收集相关的数据, 很多同学在家长的帮助下, 掌握了利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查找数据的技术, 并将收集的数据整理成精美的图册, 第二天争相交给我审阅!

教学效应分析:

上述教学案例说明,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并不一定要在课堂上直接引入信息技术教学资源, 可以采用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学生去利用信息技术平台, 进行自主探究, 让他们充分体验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紧密性, 从侧面展现出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效应, 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背景下, 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构建自主探究教学场景, 能够实现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质的飞跃!然而, 如何设计教学流程?如何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调动学生既学习数学知识, 又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上述问题对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考验。本文从三个方面入手, 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信息技术+ 自主探究”双融合的教学策略, 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使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更具科学性、趣味性和探究性!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将其与数学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充分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显得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基于上述背景, 本文提出了“自主探究+信息技术”双融合的教学思路, 并通过理论阐述结合案例分析的策略, 详细论述了上述教学思路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以期为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给出一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自主探究

参考文献

[1]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2 (4) .

上一篇:“拖延症”心理下一篇:隔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