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

2024-06-29

隔代教育(共12篇)

隔代教育 篇1

一隔代教育产生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 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忙于工作, 几乎没有时间亲自照顾孩子。于是, 照顾幼儿的重担就自然而然地落在了祖辈们的身上, 这种由祖辈们对孙辈们进行抚养与教育的方式称之为隔代教育。产生隔代教育的原因有很多, 如社会原因、父母年轻的原因、祖辈的原因。

1. 社会原因

第一, 在中国传统的家庭中几代同堂的大家庭较多, 历来就有祖辈们帮忙照顾孙辈们的习惯。

第二, 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 年轻父母肩负着成家立业的双重压力。

第三, 农村留守儿童的队伍日益增多, 对隔代教育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 父母年轻的原因

第一, 社会节奏加快, 工作节奏加快;经济条件差、到外地工作。

第二, 大多数年轻父母是独生子女, 已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 缺乏为人父母照顾孩子的意识, 又贪图省事, 没有育儿经验。

3. 祖辈们的原因

第一, 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 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 又拥有丰富的生活知识和人生阅历, 为幼儿的生活奠定了基础。

第二, 为了不让儿女费神, 照顾孩子就成了他们的责任和义务。

用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研究所教授辛淘的话说:大比例的隔代教育是中国所特有的。年轻的父母在生活、学习、工作压力下, 如何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从长远来看隔代教育弊大于利, 但也不能完全地否定隔代教育。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 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所以, 我们要深刻认识隔代教育的利与弊, 在发挥其优势的同时, 努力克服诸多负面影响, 才能使孩子家庭教育状况得以改进, 让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

二隔代教育的益处

1. 祖辈有着平和的心态

年轻父母们常常处于竞争激烈的工作中, 生存压力较大, 下班后易将紧张的气氛带回家, 进而产生不和谐的家庭环境, 给幼儿造成心理压力, 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但是, 祖辈们已完全脱离了激烈竞争的社会, 心态平和加上他们具有与儿童相似的心理特点, 这就使他们之间建立起融洽的关系, 为幼儿的正确教育提供了轻松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可以缓解老人的孤独感, 让他们在闲暇时体会到无限的快乐。

2. 拥有充足的时间、精力和生活经验

祖辈们已抚养过一代人, 在育儿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对幼儿每个阶段发展的特点比较了解。在幼儿的健康以及生活出现问题时, 他们知道该如何解决, 不会出现手忙脚乱的现象。这种方式既能带给幼儿足够的安全感, 又能为父母提供心理上的支持。

3. 可以为年轻父母解决后顾之忧

祖辈们对孙辈的疼爱是任何人都不可比拟的, 他们可以无微不至的照顾幼儿, 让幼儿有足够的安全感。年轻父母不会因为担心幼儿而分心, 这为年轻的父母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 祖辈们更有耐心, 能静下心来倾听幼儿的心声, 了解幼儿心里所想的, 有利于祖孙间的交流, 能更好地满足幼儿的需求。由祖辈们照顾幼儿, 还可以为单亲家庭的幼儿弥补父亲或母亲的缺失问题, 为幼儿提供了与异性相接触的机会, 无形中就给予了幼儿辨别性别的知识, 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的发展。

4. 有利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中华民族有很多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美德, 这对中国的持续性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然而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美德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却逐渐消失, 或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味道。祖辈们会保留更多的优秀文化传统和美德, 在他们的教育和熏陶下, 既有利于幼儿接受先进的文化知识, 又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美德。

三隔代教育的弊端

1. 过分溺爱, 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祖辈们年轻时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较差, 没有能力更好地照顾子女, 因此在他们心里会产生一种补偿的心理, 把自己对子女的爱多层次的给予孙辈, 让孙辈得到更多的爱。过多的爱就会产生溺爱, 以至于什么事都替幼儿做好, 处处迁就幼儿, 导致幼儿出现任性、依赖性强以及自理能力低下等问题。

陈鹤琴先生曾说:“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 让他自己去做。”这就是让幼儿在做中学, 在做的过程中取得直接经验并获取新的知识。这既可以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自理能力, 还可以使幼儿有责任感。幼儿的成长是从家庭走向社会的过程, 可以使幼儿在交往的过程中学到一些社会经验, 这有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倘若幼儿一味地在溺爱的环境下成长, 无论什么事都不用自己去解决, 长此以往他们没有能力面对社会。然而独立地面对社会又是每个幼儿所必须经历的, 父母要放开手尽早地锻炼幼儿的自理能力, 便于幼儿较快的适应社会的需求。

2. 容易引发家庭矛盾, 造成亲子隔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孩子在幼儿时期最需要父母的关爱, 如果父母不能陪伴在他的身边, 就很容易产生一种被抛弃的感觉, 并在内心深处留下阴影。另外, 幼儿从小就与祖辈们生活在一起, 习惯了他们的袒护与迁就, 自然就会养成一些父母看不惯的行为习惯, 在父母要亲自照顾幼儿时, 他们可能就会急于去扭转幼儿这些不良的行为, 而与父母出现对立情绪。这种对立情绪会让幼儿更加疏远父母, 退缩到祖辈的身边, 丧失父母的权威。这就会在幼儿的教育上产生分歧, 造成幼儿的成长误区, 从而引发家庭矛盾, 不利于家庭的和睦。

3. 祖辈观念陈旧, 阻碍幼儿个性的发展

祖辈教育理念比较落后, 对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缺乏正确的认识, 这就可能限制幼儿的探索精神, 无形中就会捆绑幼儿的活动, 使幼儿的活动空间变得封闭、视野狭小, 导致幼儿缺乏创新精神。祖辈们的文化程度不高, 可能在无意识间传递给幼儿一些落后的思想, 约束幼儿的思维, 不利于幼儿接受新鲜事物, 进而妨碍幼儿的个性发展。

四解决隔代教育问题的方法

1. 两代人在思想上要达成一致

由于两代人出生与成长的环境和时代有着显著的差异, 在教育幼儿的问题上自然会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 年轻一代可能更注重幼儿智力培养、个性发展, 他们往往会更多地向幼儿传递知识, 给他更多自由, 让他自由探索;而祖辈们则更看重道德教育, 可能就会给幼儿更多的约束。因此在对待幼儿的教育上, 两代人要尽量心平气和的多一些沟通, 只有在思想上达成一致, 才能避免在幼儿面前产生分歧, 而引发更多的家庭问题。年轻父母不要把忙当做借口, 即使再忙也要抽出时间来陪孩子, 来弥补幼儿的心理缺失;而祖辈们不要用陈旧的观念限制幼儿的想象, 最好利用各种渠道去接受新思想, 学习新知识, 用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武装自己, 以便更好地培养幼儿, 让幼儿在和谐的家庭环境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2. 掌握好爱的尺度

祖辈在教育幼儿时最好用理智控制感情, 分清爱和溺爱的界限, 爱得适度。父辈也是如此, 要权衡自由与规则之间的界限, 不能给了自由而缺乏规则。否则, 没有规则的环境并不能帮助幼儿获得更好的发展, 相反, 一个缺乏规则的环境反而会使幼儿产生更多的不安。此外, 祖辈和父辈之间很容易争抢幼儿的爱, 出现亲子嫉妒的现象。幼儿本质上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不依附于任何人。因此, 无论祖辈还是父辈都要冷静地对待幼儿, 积极创造机会, 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尽可能多地接触其他人, 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年轻父母工作负荷的加重, 儿童隔代教育有增长的趋势, 应引起社会的关注。由于父母在对子女教育中的不到位和祖辈隔代教育中的局限性, 全社会要加强对父母对责任的教育和对祖辈家庭教育的分类指导。然而现状表明, 中国家庭完全脱离隔代教育的现状也不太可能。这样, 就需要年轻的父母和祖辈们共同寻求一种更好的方法来扬长避短, 克服隔代教育中存在的弊端, 发扬其优势。

总之, 隔代教育有利有弊, 亲子教育与隔代教育并不是对立的。先进的眼光、积极的态度和理想的办法是:让亲子教育与隔代教育之间形成一种相互补充的合作关系。这样, 我们就既可以通过隔代教育减轻年轻父母的教育负担, 又能为祖辈家长带来乐趣;既能让孩子从父母那儿感受到严格和理智, 又能从祖辈处体验宽厚和慈爱;此外, 还可以让孩子在与父母和祖辈的互动过程中, 逐步学会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待不同的对象, 用不同的策略去对待不同的事情。这样父母、祖辈和孩子都将受益, 促进全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勾红娟.隔代教育:隔代不隔心[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2

[2]陈鹤琴.活教育的教学原则[M].上海:上海新华书店出版社, 2009:5

隔代教育 篇2

老人对孩子多表现为爱孩子,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要,能宽容孩子的天性,孩子精神环境极大宽松,没有压力,极度自由,为他们提供了模仿、探索的机会。但从心理发展方面孩子的心理需要上并不能代替孩子的父母,孩子对父母的情感依恋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使隔代教养对孩子的性格发展并不尽如人意。

隔代教育对孩子的性格的影响

1.容易过分的溺爱和放纵,使幼儿过于“自我中心”,影响自我意识的发展,形成自私、任性的不良性格。

老人在孩子有不合理的要求时,较多地采取顺从、满足需要的方式和态度,容易使幼儿产生“自我中心”的.意识,孩子有了错误也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孩子的不合理的欲望就会无原则的得到满足,即使父母想方设法来改变,有老人那张保护伞的作用,孩子有恃无恐,稍有不合心意就会大哭大闹,以达到非分的要求。

2.老人更多的包办替代和保护,阻碍了幼儿的独立能力的发展。

祖辈包办代替的比率明显高于父辈,试想:玩具撒了一地,老人不厌其烦的一遍一遍的整理;当孩子已经会走路了,爷爷奶奶非要抱着上下楼梯;孩子吃饭时,担心孩子吃不上,就一口一口地喂,或追着赶着喂,这种种做法,不恰恰束缚了孩子的手脚,错过了“自己整理、物归原位、自己吃饭”的敏感期,导致了孩子动作发展缓慢,独立能力差,一遇到困难就失去信心,只会叫喊着等别人来帮忙,不会尝试、锻炼,只有哭闹和发脾气。

3.隔代教育容易泯灭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冒险性和创新精神。

老人易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接受新生事物较慢,教育及养育观念相对滞后,多年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也不容易改变。他们希望孩子乖巧、听话,稳稳当当不出格,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有创造性的方式引导孩子。对于孩子因好奇心而出现的的“捣乱”、“破坏”等具有冒险和创新性的探究行为,总是急着加以阻止。比如,当孩子捉来几只蚂蚁要喂养时,当孩子拔起花盆里的兰花要看根是什么样子时,当孩子兴致勃勃地拆一辆玩具汽车时,祖辈总会加以阻止和批评。因为,在他们意识里,玩蚂蚁很脏,拔花是成心捣乱,一辆完美的玩具车更是不能“破坏”的。他们认为孩子这些出格的做法都是不良行为,必须立即纠正。试想在这种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怎么能形成开拓创新的个性呢?

4.老人们的教育意识的缺乏和教育方法的不当,容易使孩子错失形成友好交往和优良品质(如谦让、爱劳动)的良好机会。

5.容易导致孩子视野狭小,缺乏活力,心理老化。

多数老年人由于年岁大了,喜欢安静,不zcgv爱运动,也不爱外出活动。孩子与祖父母朝夕相处,长期囿于老人的生活空间和氛围中,耳濡目染模仿的都是老年人的言行,张口闭口说的是成人的话,容易失去天真幼稚的本性。另外,外出活动少,一方面运动量小,身体缺乏锻炼,会造成体质柔弱多病;另一方面关在家里见识少,接触新鲜事物也少,可能导致孩子视野狭小,缺少活力,不敢面对生人、不会自己处理事务。严重的还会造成孩子心胸狭隘、固执、退缩、心理老年化,等等。祖辈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等与现代社会或多或少会有差别。另外,祖辈在生理与心理上必然也带有老年人的特点。

快来学前教育板块哦

活动【爱牙日的思索】开始喽(9.20-10.20)

活动【童真趣语之10月】开始(10.1-10.28)

新解隔代教育 篇3

有这么可怕吗?什么时候,我们把隔代抚养引发的争端都简单地归咎于父辈的生活理念和他们“落后”的教育风格了?习惯于用以偏概全的眼光概括所有三代同堂时闹出的矛盾了?

即使没有孩子,夫妻间、婆媳间、翁婿间甚至亲家之间的矛盾,迟早也会通过其他途径爆发,例如在“离婚催化剂排行榜”上和孩子并列第一的装修事件、买房子事件等。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人人都不是内行,但人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而且都有争当最有权利者的充分理由。

只是相比其他引发争端的事件,教育这件事更具可变性和延续性,所有围绕孩子而争执的大人们才会下意识忽略那个真相:在第三代诞生之前,大大小小的家庭矛盾都已經存在了,生活习惯的不同,各种价值观的代沟,各类关系间的摩擦……不过是在踩到自己容忍的底线以前,冲突双方不会撕破脸罢了。

孩子就是那条底线。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它的存在,那些关系冲突就不必引起重视。相反,正是为了孩子,我们才更要正视亲子教育背后的家庭关系问题。

优化隔代教育实现科学育才 篇4

基于教育的责任感, 我们把贯彻落实新《纲要》精神的落脚点放在优化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养上。

一、与祖辈家长有效沟通, 转变教养孙辈观念

隔代教育像一把“双刃剑”, 有利也有弊。如何扬长避短, 趋利避害, 关键的还是要加大在祖辈家长中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和形式。因为我们的“留守”有别于西部山区, 我们农村祖辈家长大都不缺钱, 孩子的物质生活不成问题, 而缺的是祖辈的教养知识。于是, 我们把对“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 把加强指导“留守”祖辈教养方法知识作为沟通的出发点和归宿。

我们定期和农闲时, 组织祖辈家长学习新《纲要》, 结合家庭教育问题进行讲座, 让祖辈家长了解幼儿园工作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初步了解育人的目标和要求。为了使家长克服过多包办现象, 我们举办“我最棒”穿衣、系鞋带、包饺子、整理玩具等生活内容的游戏比赛。请家长前来观摩孩子的操作活动, 了解自己孙辈生活自理能力, 然后组织家长进行“包办代替是什么样的爱”“对孩子今后的生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等专题讨论, 在直观形象生活游戏中孩子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提高能力。也帮助祖辈家长了解了包办代替带来的问题, 从而转变“留守”祖辈家长的教育观念, 来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儿童观、人才观。还利用“家园连心桥”的橱窗家教知识宣传, 因为这部分家长的文化水平偏低也参差不齐, 有些还是半文盲, 一些内容很难被家长真正接受并内化为今后教育子女的能力, 我们就利用“图说教育”形式, 图文并茂, 对祖辈人在家庭教育中碰到一些疑难问题, 作出分析解答, 解决他们的困惑。

二、祖孙结对学习、尝试科学教养方法

祖辈家长尽管对孙辈教养存在一些问题, 但这些祖辈家长对孙辈孩子的了解比教师要深刻得多, 并且在家庭教养实践中, 献了。我们做事大多是以不会给别人添麻烦为前提的, 一切要靠自己。

情景五:你碰到了一个德国朋友, 问他:“你几岁了?一个月赚多少钱?”你觉得德国朋友会作何反应?德国人的反应:“这是我的隐私, 为什么要告诉你?”

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 竟会引来如此的误会, 都是什么惹的祸?我们该怎么办?干脆不跟老外打交道, 省得彼此误会, 这种做法行得通吗?

最后, 教师小结:我们都是一个地球村的居民, 各种人的接或多或少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这又是我们做教师所欠缺的。为了将有利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资源源源不断地注入到“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之中, 必须寻求共育才能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分析我们“留守”祖辈家长, “后勤部长”优于“家庭教师”角色。他们中有的认为, 教育是幼儿园的事, 用孩子能识多个字, 会读拼音做算术来评判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对幼儿园常态化的游戏学习难理解, 认识上往往将知识学习与游戏的玩中学切割开来。于是, 我们利用“夕阳与朝阳”相互牵手的亲子活动形式, 让这些“留守”祖辈从中体验到玩中也有大学问, 从而掌握科学教养方法。如亲子《娃娃家》游戏, 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分角色互相承担家庭中一些劳动事, 让家长看看孙辈人都会做些什么, 想做些什么, 哪些事能够做好?在家庭生活《娃娃家》中懂得不能惯养孩子, 不能养成孩子四肢不勤的惰性, 懂得遇事让他们动手动脑, 能够学会生活自理自立, 老小互尊互爱。逐步对游戏学习意义理解了, 对幼儿园工作也更支持了, 不再强求所谓的笔头做主, 家长也愿意和孩子成为玩伴了。在农闲时, 一起玩玩民间游戏, 打陀螺、网小鱼, 一起亲子劳动, 让孩子拾花生、挖芋头、捡麦穗, 给小树浇水等, 培养孩子爱劳动, 让孩子懂得长辈的辛苦, 懂得爱惜粮食, 也通过阳光、空气、水这“吉祥三宝”锻炼孩子的体质, 或与孙辈一起用环保的废旧物品制作游戏玩具等等。在亲子活动中, 祖辈家长教养方法得到改变, 不再仅满足祖辈的吃好、穿好。孩子的性格也变得开朗了, 生活能力变强了。

三、抓住父母返乡契机、弥补亲情的缺失

我园外出打工的幼儿父母中一部分在上海或者本省内, 他们每年的清明、端午、中秋、春节传统节日及国庆节或农忙时有机会返乡与父母、孩子小聚, 还有一些在天寒地冻的东北搞建筑土建的家长, 冬季后有近两个月的返乡期。只有这些时间档期, 孩子才能与父母团聚, 亲情才能得到圆满。除了定期与祖辈人的沟通学习, 还不失时机灵活抓住家长返乡契机, 形成沟通链, 与家长进行“快餐式”沟通学习, 使他们在家期间弥补亲情关怀, 能科学帮助家庭隔代教养的观念转变, 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优化隔代教育, 实现科学育才, 我们做了一点工作, 但任重道远, 我们会不断加强学习、研究、实践, 瞄准规律, 找准突破口, 将这方面工作做得更到位, 促进幼儿园的保教质量跟上时代的发展, 再上新台阶。要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为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作贡献, 使这些孩子的父辈能安心在外工作, 在外支持国家建设。

(江苏省如皋市石庄镇中心幼儿园)

触和彼此的影响, 愈来愈深广, 接触其他文化将是现代化公民的一种必要的经验, 而适应文化差异也将是现代化公民的必要能力之一。因此, 我们不能逃避现实, 要去面对它。

总之,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 如果能以生为主, 处处为学生着想, 充分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创设一定情境, 化枯燥乏味为有趣有味, 让课堂充满生气与活力, 那么, 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之路还会远吗?

如何平衡双亲教育隔代教育 篇5

在教育的时间

现在年轻的父母实在太忙了。白天上班,晚上回去能和孩子呆在一起的时间实在是少得可怜。而祖辈则不同,他们无工作和经济的压力,有充裕的时间,足够的耐心,爱心,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细节上去观察、了解孩子的优点、长处,并加以鼓励和引导,对孩子的一些小毛病、小缺点,也能及时发现并纠正。但可能对孩子过分关注,孩子本来能自己做的,祖辈家长呵护备至,代为其劳。孩子本来在正常环境下能锻炼自己的能力,结果让祖辈家长们取消了。

在对孩子的态度

父母趋于理性,而隔代老人趋于感性。父母教孩子一种知识,给孩子买一样东西,满足孩子一个要求,往往考虑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是否有益处,着眼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格,为他们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作准备。但老人对待孩子往往有一种溺爱的倾向,以尽量满足孩子的愿望为出发点,而较少理会这种满足是对他们有益或有害。祖辈家长对孙辈疼爱过度,处处迁就孩子,容易造成孩子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还有一些祖辈家长因过度疼爱孩子而“护短”,致使孩子的弱点长期得不到矫正。

在教育理念方面

祖辈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有抚养和教育孩子的实践经验,对孩子不同年龄段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如何处理,他们知道的要比年轻的父母多得多,

但对孩子因好奇心而表现出来的“破坏”、“冒险”等行为,总是急着制止,不善于运用有创造性的方式引导孩子。

所以,双亲教育和隔代教育必须平衡发展,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全、习惯良好、品格高尚的孩子。我们不妨试试以下做法:

1、“给爷爷、奶奶放假”: 父母不管多么忙,都要多抽点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双休日经常带孩子到户外运动,如打羽毛球、篮球等;或带孩子外出旅游,让孩子在美丽的大自然中获得一份灵性与活力。同时父母必须承担起对孩子开创性精神与冒险性精神的培养,兴趣特长的及早发现与引导,文化课的辅导等教育方面的重任。

2、 “哄上压下,统一认识”:虚心学习祖辈的育儿经验,尊重他们的教育方法,肯定他们的教育成果。对教育孩子时认识上的差异,如年轻一代比较注重孩子的智力培养和个性发展,而祖辈家长们则看重做人的道德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虽然祖辈家长对孙辈有溺爱娇惯的毛病),就需要相互沟通,统一认识,择善施教。还应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暴露教育方面的分歧,维护孩子父母的威信。两代人共同协商建立必要可行的家规,同时也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度和独立性。

3、“爱你有商量”:父母不能放手不管,也不能一味地唱“白脸”,要张弛有度,还应积极创造机会让孩子和其父母多接触,疏通感情。祖辈家长也要以理智控制感情,分清爱和溺爱的界限,要爱得适度。正确的爱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两代人要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隔代教育的利弊探析 篇6

“隔代教育”的现象在中国较为普遍,据调查显示,在我国城镇有近五成的孩子跟着祖辈生活,孩子年纪越小,占隔代教育的比重越高。随着城市的节奏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选择在城市打拼,而把自己的孩子留给自己的父母去照顾,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已然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一、隔代教养现象的社会背景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重大变化,竞争意识、自我实现意识、效益观不断增强。城市里的年轻父母,大多忙于工作,疏于对孩子的照顾和教育,而在乡村中的年轻父母,大多会选择外出打工来多赚些钱,把孩子留给祖辈照顾。这样的情况数不胜数,慢慢就演变成一种社会现象,然而与亲子教养相比较,隔代教养已经暴露出一些弊端,不能不令人正视。

二、隔代教养的“利”

(一)、老人的心态更平和

当下的父母都是处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生存压力比较大,有可能会将白天工作的情绪带回家,导致孩子的情绪也不好。但是,祖辈们已经远离高压力的工作环境,他们的心态相对比较平和,加上老年人具有儿童似的心理,能够很快和孩子打成一片,陪伴孩子很好地玩耍,这样的心态也为今后孩子的教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老人的生活经验更加丰富

祖辈在照顾孩子生活起居上面,往往比父母更有经验,尤其在宝宝生病,或者遭遇其他问题时,他们更清楚应该怎么样去做,并且不会像没有经验的父母那样,遇到一点点事情就慌了手脚,相反,他们能够较快较好地解决,这也是祖辈进行教养的一个优势。

(三)、解决了父母的忧虑

祖辈们永远是除了父母,最疼爱孩子的人,相对于保姆和育儿机构,祖辈能够给予孩子更好的照顾和更多的爱,他们可以为宝宝提供最好的心理支持和足够的安全感,而且因为他们的照顾,父母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打拼自己的事业,完成自己的梦想。祖辈的教养对社会另一种家庭——单亲家庭的教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存在着父亲或母亲缺失的问题,但是祖辈们的加入,为宝宝提供了性别模仿的对象,弥补了父母亲性别角色的空缺,无形中给予了宝宝正确完整的性别意识教育,对宝宝性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隔代教养的“弊”

(一)、隔代教养阻滞儿童智能的培养开发

虽然有许多老人知识渊博、思想开放,育儿经验相当丰富,但是大多数的老人没有接触过新的教育理念,他们的教育方式还是比较老套。孩子的天性是好动的,他们能在大自然中找到快乐,然而老人们因为年纪大了,精力不如从前,便很少愿意出去走动了,也会因为顾及孩子的安全,常常让孩子呆在家里,殊不知这样会束缚孩子的自由,是孩子失去很多感官训练的机会,更不能很好地进行人际交往,阻碍孩子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

(二)、隔代教养导致儿童自理能力的缺失和骄纵的性格

长期由祖辈教养的孩子,大多依赖性较强,不光如此,还会出现任性,骄纵,蛮横等特点。很多由祖辈抚养的幼儿的独立性是相当差的,各方面的自理能力也和别的孩子差了一大截。然而对于祖辈来说,教养一个小孩需要花费自己巨大的精力,而结果往往却是吃力不讨好,这样对于祖辈来说也是一种伤害。

四、应对隔代教养的策略

(一)、家庭教育改善教养策略

1、转变溺爱的教养方式理智爱孩子

祖辈们要理智地爱孩子,切记不能让关爱变成溺爱,这样对于孩子今后的发展是得不偿失的。要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孩子独立的思想和独立的能力,学会放手去爱。

2、接受并学习新思想

祖辈们应该积极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尽量用现代科学知识抚养、教育孩子,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切记不能固守成规。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儿童该阶段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进行教育,以免错过最佳教育期。

3、学会与儿童沟通交流

祖辈们要学习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需要些什么,想做些什么,不能以自己的经验多、阅历广来限制孩子的发言权,不能以自己的主观愿望代替儿童作出决定或者选择。

(二)、家园共育改善教养策略

1、建立及时反馈加强共育目标

幼儿园应通过各种方式与家庭合作,关注儿童在家庭,在幼儿园的生活学习状况,做好及时反馈信息,教师及时矫正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利用一些园内活动,让祖辈家长获得新的教育思想,让其运用到自己的教育中。

2、关注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沟通

由于不同隔代教育家庭中祖辈家长的素质、教养水平不同,隔代教育的方式也出现不同的类型,对于教师来说,做家长工作,帮助家长提高教育水平也要像教育幼儿一样“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类型的隔代教育长辈家长,实施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指导方法,以期促进指导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隔代教养终归“弊”大于“利”,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与孩子的时间应该是做多的,为孩子提供环境,物质,以及精神资源,隔代教养是一种社会问题,也是家庭问题的一种,只有及时应对其存在的问题,才能使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

浅析隔代教育的利弊及对策 篇7

一、隔代教育的合理性

1. 隔代教育为孩子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一方面,隔代教育解放了孩子的父母, 让年轻人摆脱或减轻了对孩子的教育困扰, 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干好自己的事业和工作。另一方面, 祖辈家长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 而且愿意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生活。他们不仅照顾孩子的生活,提供学习的条件,进行适当的指导, 而且能够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叙述。

2. 隔代教育为孩子提供了安全的归属感。一般说,祖辈家长自身有一种童心, 极易与孙子孙女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为教育孩子创造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使孩子在疼爱中生活, 在亲情中滋养, 在关爱中成长,有利于孩子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也有利于祖孙两辈身心健康。

3. 隔代教育为孩子提供了享受优质教育的保障。由于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一些经济条件较好,对孩子教育重视的父母, 为了孩子的今后发展而进城享受城市学校的优质教育, 同时让爷爷奶奶随孩子进城照顾生活, 从而促使隔代教育为实现农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提供了生活保障。

二、隔代教育的弊病

1.祖辈文化素质不高。爷爷奶奶们由于所受的教育普遍较少,再加上多年不参加学习,不进行文化知识更新,因此,爷爷奶奶们大多数自身文化素质较低,在隔代教育中只能承担管吃穿、管住宿的保姆性任务,对孩子的学习辅导、思想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

2.祖辈思想观念滞后。由于年龄和成长的时代不同,祖孙之间思想“代沟”是非常巨大的,这些具有传统思想观念的爷爷奶奶与具有现代思想意识的孙子们处于思想观念不对等,言行相驳,教育苍白无力的尴尬境地。爷爷奶奶苦口婆心式的说服教育只能是孩子眼中的啰嗦,甚至引起逆反。

3.祖辈教育方法单一。爷爷奶奶由于身份的限制和思想观念的制约,常常只能用老观点、老经验要求孩子,惯用说服教育,并且是讲“老故事”式的对比教育, 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对孩子开创精神和发散思维的培养, 增加了孩子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的难度。

4.祖辈情感易走极端。人性中“隔代亲”这种情感,常常让爷爷奶奶过分溺爱孩子。或是生活上照顾得无微不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切服务孩子;或是言行上不加管束,由其自然,任其放纵,一切听从孩子;或是思想上不注重教育,不分原由,不辨是非,一切呵护孩子; 或是学习上不要求勤奋刻苦,只要做到正常上学,快乐成长就行,一切不能苦了孩子。这些溺爱行为势必为孩子的成长发展埋下诸多隐患。

三、对策

1. 通过讲座让爷爷奶奶了解当前教育的发展方向,发展趋势,发展要求。对教育发展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能与学校教育要求保持一致,配合默契,步调一致。

2.引导爷爷奶奶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让爷爷奶奶以发展的眼光,发展的心态,理解的态度与孩子交流,给孩子教育。既防止严看死守,不敢放手的管教,也防止极端溺爱,放纵发展的行为。既防止发生问题,大惊小怪,不能理性解决,又防止发现问题,推卸责任,撑腰袒护,不能正视问题,教育孩子。

3. 通过家长学校对爷爷奶奶进行教育方法的培训和教育案例的讲解, 让爷爷奶奶按孩子的成长阶段适时调整和应用有效的教育方法,使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更科学,更适时,更有效。

农村隔代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篇8

2007年4月, 垫江县教委与县妇联联合开展了“农村隔代教育”专题调研,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座谈等形式, 对两所小学和两所中学共计6565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通过调整得出的统计数据表明, 四所学校的平均隔代教育为25.48%。由此推算, 重庆作为劳务输出大市, 农村地区的儿童总计330万, 隔代教育中的“留守儿童”约有84万, 数量众多。

二、隔代教育的现状

1、隔代教育者观念陈旧。农村隔代教育者很多人由于年龄大, 思维方式陈旧, 思想保守, 对事物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办事, 把孩子的大胆探索和创新视为“调皮捣蛋”而横加阻止, 不利于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的发展。

2、隔代教育者能力不强。一是农村多数隔代教育者文化水平低, 无法解决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二是很多隔代教育者忽视孩子的安全、法制、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三是他们不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四是隔代教育者把对孩子教育的希望完全寄托在老师身上。

3、隔代教育者精力不够。在广大农村, 多数老人不仅要承担繁重的农业劳动和繁琐的家务劳动, 还要参加频繁的社会活动 (如邻里帮忙、亲邻送礼、赶集等) , 有的老人本身年老多病, 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对孩子实施教育和管理。使孩子养成了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

4、隔代教育者心存顾虑。一些家庭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有分歧。年轻人在外打工挣钱照顾不了老人, 而老人却反倒要照顾孩子, 心里十分不情愿;把孩子管严了, 既怕子辈有意见, 又怕孙辈反感自己……因此, 在孩子的管理和教育上容易产生两种偏向:要么干脆让孩子放任自流;要么, 对孩子百依百顺, 忽视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5、隔代教育者溺爱孩子。隔代教育者大都溺爱孩子, 由于祖辈的“包办”、父母的“宽容”, 他们的生活“一路春风”, 缺乏与人进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尤其是不敢面对挫折, 心理脆弱、敏感, 依赖性强, 独立生活能力差。

6、隔代教育有亲情代沟。由于年龄差距大, 祖辈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存在一定的代沟。多数孩子对祖辈的信任程度差, 非常渴望父母的亲情。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他们缺乏安全感, 长期的亲情缺失, 容易养成孤僻的性格, 产生心理闭锁现象, 甚至发生一些过激行为。

7、隔代教育“问题儿童”多。隔代教育中的“留守学生”中有许多孩子成了“问题儿童”:他们粗暴、任性、孤僻、懒惰, 花钱无节制。大一点的孩子吸烟、喝酒, 溜到城镇通宵上网、打游戏, 甚至进行赌博。结交不三不四的朋友、结伙打架、逃学、放学不回家等不良行为也时常发生。

三、采取的对策

(一) 探寻相关的政策措施

1、当地政府设置专门的家庭教育培训及咨询机构。相关人员、经费及设施应当纳入城乡统筹发展的措施、计划及财政预算。

2、政府和教育部门针对“留守儿童”在入学难问题上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确保农民工子女享受优质教育和均衡教育, 坚持按父母打工所在地就近入学的原则, 让农民工子女融入到城市学生中享受同等教育。

3、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 大力发展地方经济, 引导家长就地创业、就近、就地打工, 这样既有利于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又有利于加强亲子教育, 避免孩子不良性格特征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4、政府牵头, 成立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专门组织领导机构, 各级关工委具体指导“留守儿童”工作。

5、大力发展寄宿制学校, 创建“留守儿童家校乐园”。“留守儿童”住在学校, 很多教育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二) 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1、学校完善教育管理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和校外工作小组。并利用当地的退休教师、退休职工和一些有影响的村社干部及有一定名望的在家人士成立隔代教育校外工作小组, 义务管理、监督、指导这些学生在家的生活和学习。

2、班级建立隔代教育学生档案。进行隔代教育学生情况及家庭情况调查登记, 建立“家校联系卡”, 全面掌握隔代教育学生的基本情况。教师定期与学生父母通过电话、互访、书信、网络等形式联系沟通。

3、开展“我和老师是一家”结对子活动。教师多关照他们的学习、生活, 在工作中做到有“爱心、细心、耐心、恒心”, 在节假日、学生的生日等特殊日子, 把他们带到家里与自己的子女共享家的温暖。

4、由关工委与学校举办“隔代教育家长学校”, 开办“隔代教育家长培训班”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5、开展爱心捐赠活动。学校要创立“爱心帮困教育基金”, 多渠道争取和提供资金, 对他们进行爱心资助, 让贫困家庭学生感受集体的温暖。

(三) 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

1、开展“亲情展示”活动。学校组织开展孩子给家长打电话情境表演、“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主题班会、给远方的父母写一封信, “迎佳节家校联谊”等活动, 增进学生与家长的交流和沟通。

2、开展“理想人生伴我成长”“四自”教育活动。让“留守学生”将实现其人生理想的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评价的过程装入自己的成长记录袋, 通过日记、周记、交流、月评、期评等等方式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3、开设“二线一课一室一箱”, 即:“亲情热线”、“师长热线”, 心理健康教育课, “心理健康咨询室”, “知心姐姐信箱”, 有效地加强学校、家长、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隔代教育 篇9

1 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弊端

1.1 隔代教育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在我国广大农村, 担负着隔代教育使命的爷爷奶奶们大多数受教育程度很低, 不少是文盲。对他们中的大多数来说, 什么知识和观念的更新, 那是空谈和奢望, 不要说文化素质和教育理念, 就是其施予孙辈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也是与时代不合拍的。

祖父母的疼爱和庇护最容易导致儿童的娇惯, 任性和惟我独尊。尤其是老人们对孩子的溺爱和护短, 更容易造成孩子很难接受父母和他人的批评与严格要求, 使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根本无法实施。

人类文明传承的自然规律是代代相传。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 需要其最亲密的抚养者通过榜样的力量来对孩子实施潜移默化的教育。而儿童从祖辈那里获得的教育模式往往是陈旧的, 不利于儿童发展的社会化。

1.2 隔代教育易造成孩子学习成绩不佳

隔代教育对孩子学习的影响是巨大的。究其原因, 一方面, 由于现代教育对家庭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新课程的设置也突出素质为主, 即对学习课后的学习能力要求高。但隔代教育中老年人不但文化素质普遍不高, 甚至教育观念还是传统式的。这对孩子智力开发和能力的提高都是不利的。

另一方面, 老年人对孩子疏于管教, 对他们的要求百依百顺, 根本不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有的孩子一回到家就看电视, 看到晚上十点多, 总说没有作业, 一上课就打瞌睡, 这使老师都感到头痛。另外, 有些家长在长期的打工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读不读书都一样”的思想。常常对自己的孩子说:“如果不想上学, 以后跟爸妈一起外出打工挣钱。”“打工挣钱”的意识深入孩子心里, 对孩子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不良的影响, 这种思想潜移默化, 助长了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的厌学情绪和“读书无用”的思想。因而, 成绩不好是教育方法不当的结果。

1.3 隔代教育易造成孩子素质、品质、个性发展不好

由于隔代教育的原因, 隔代教育孩子普遍出现了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的危机。虽然农村老人接受了传统的中华美德教育, 但对孩子的教育上却认为:孩子自己会长大, 自己还不是自己慢慢长大的。众所周知, 孩子不是天生品德不好, 而是由于后天的管理和教育失误的结果。隔代教育对孩子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是缺乏可行之处的, 对孩子以后的人生道路也是一个严重的阻碍, 由此产生的社会危害将十分巨大。

2 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对策

2.1 祖辈的教育要爱而有度, 恩威并重

应该说, 造成隔代教育孩子各种问题的虽然是缺少父母之爱, 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在家庭教育中教育方法和方式的不合理、不科学。许多老人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 经历了艰难困苦,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 就在孩子身上出现“补偿心理”。老人的心非常慈, 比较善, 加上孩子是隔代抚养, 所以就更是倍加关爱, 什么事都依着孩子, 迁就孩子。另一方面, 老人传统的保守思想、落后的观念、陈旧的意识, 不易接受新事物, 对孩子的创新性形成很大的影响。因此, 要使隔代教育孩子健康地成长, 必须从家庭教育着手, 从老人的日常教育开始。

孩子是一棵幼苗, 需要阳光和雨水的滋润, 需要我们的精心呵护。但与此同时, 他们也需要经历风吹雨打, 才能傲然挺立, 茁壮成长。因此, 必须恩威并重, 关爱与严厉结合。必须认识到过分的溺爱只会使孩子今后更加任性、跋扈。

2.2 祖辈应以美德风范为孙辈树楷模

少儿时期是养成良好道德行为的最佳时期, 孩子一生下来本是无知无识, 不知道什么是好, 什么是坏, 他的一言一行的最大影响来自家庭成员。鲁迅曾经说过:要使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自己首先要成为那样的人。孔子也说:“其身正, 不令则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习惯的培养一定要从小开始, 在孩子不良行为刚露头时, 就要指出孩子的错误, 并坚决制止, 就像英国的一句谚语说的一样:“播种行为, 收获习惯;播种习惯, 收获性格;播种性格, 收获命运。”因而, 要使孩子养成好习惯, 就要从日常的言传身教开始。

2.3 父母要经常联系, 给孩子更多的爱

对父母来说, 抚育子女是义务, 是责任。出门在外的同时勿忘记在家的子女, 要经常通过电话、信件等形式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 多跟监护人和老师联系, 及时了解孩子的动态。据我们的调查统计显示, 有33.6%的父母外出从不与自己的孩子联系, 有的父母一外出就是几年, 逢年过节都不回家, 没有音讯。特别是现在出现农民式“逆春运”现象, 即由于春节期间工作好找, 工资也比平常高, 许多农民工为了高工资和找到好的工作, 在春节的时候也不回家, 使唯一的一次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成为泡影。我们在调查中, 问这些孩子最向往的事, 大多数的孩子回答说:最想吃妈妈做的饭, 最想让爸爸去开家长会, 长大后想出去打工挣钱。有很多孩子说, 晚上常常梦见爸爸妈妈, 但具体样子却不是很清楚。

现实中很多问题都呈现“代际传承”的特点, “马太效应”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起着主要作用。农民地位要改变, 农村教育要先行。但理论联系实际, 生存与发展往往容易扭曲。农村隔代教育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将会是深远的。我们呼吁党政、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 让留守儿童也和其他儿童一样成长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村许多轻壮年夫妇成双成对进城淘金, 留下子女托付祖辈监护, 于是隔代教育产生, 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弊端, 提出了对策, 呼吁社会各界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试论幼儿教育中的隔代教养问题 篇10

一、隔代教养中存在的不利影响

1.幼儿独立生活能力下降。在隔带教育中, 长辈们容易对幼儿产生溺爱, 在日常的而生活中, 由于父母工作时间的要求, 在家中陪幼儿的时间较少, 没有更多的交流。长辈们在和幼儿的单独相处中, 时常放纵幼儿的各种生活习惯, 甚至是对幼儿言听计从, 没有规范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更没有进行独立生活的训练, 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促使幼儿形成浓厚的依赖心理, 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下降。

2.限定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成长。随着现代化生活水平的他高, 人们对于生活中的见识和应用也在逐步的提高, 对于一些新兴的产品和教育理念, 年轻人比长辈们更容易接受一些, 在对幼儿的教育中能够正确的引导, 进行智力的开发和启蒙, 但是长辈们在此方面却存在较大的缺陷, 用传统的教育理念规范幼儿的生活习惯, 抑制了创新思维的培养。

3.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培养。长辈们在进行幼儿教育中, 由于老一辈生活习性和性格使然, 经常带幼儿去老年活动中心或者在家里进行活动, 没有增加幼儿与外界接触的时间, 过分安静的生活常常致使幼儿在性格上了胆小和孤僻, 幼儿正处于模仿阶段, 环境中大人的言行举止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及时是在父母空闲的时间进行行为的正确引导, 幼儿们也是体现抵触的心理, 并在长辈们的溺爱下顶撞父母, 造成了性格上的偏激。

4.造成家庭气氛不和谐。家庭气氛是否和谐主要是通过幼儿这个纽带实现的,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 常常由于意见的不同时, 造成父母与长辈们之间出现了沟通的嫌隙。另外, 在与幼儿的感情培养上, 由于长辈们与幼儿的相处时间较长, 更加疼爱孩子, 致使幼儿在长大后与长辈们的感情更加深厚, 而幼儿对父母的感情确实一般, 这给父母的心理造成较大的伤害, 在家庭氛围中不和谐的氛围也就更加的浓厚。

二、隔代教养中存在的有利影响

1.有例如良好心态的建立。长辈们的生活现状与年轻人不同, 由于生活阅历较丰富, 在教育孩子中更能够利用平和的语气进行教导, 再由于没有工作负担和家庭琐事的影响, 心态上更加的平和, 与孩子的沟通中更加耐心。

2.老年人丰富的教育经验。长辈们与年轻人相比更有教育孩子的经验, 由于长辈们已经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体会到了照顾孩子的过程, 对于幼儿的成长特点和规律更加了解, 在处理问题上能够凭借经验进行解决, 在多年的生活感受中, 也能够积累出教育幼儿中的一些不足, 在隔带教育中就能够更好的避免, 从生活经历和经验方面来说, 长辈们在照顾幼儿的能力上更存在优势。

3.缓解生活压力。生活压力主要是经济来源造成的, 在长辈们隔带教育中, 年轻人能够正常的进行工作, 没有家庭的繁琐事情干扰, 心情上更加的轻松, 工作效率不会受到影响, 在一天繁忙的工作后, 老人的陪同也减少了幼儿对父母的依赖, 缓解了生活环境的紧张气氛。

三、隔代教育的解决对策

隔代教养有其不足之处, 也有许多优点, 所以我们在这个问题上, 要采取扬长避短的方法, 充分发挥其优势, 消除缺点, 为促进隔代教养孩子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教育基础。

1.关注个体差异。在幼儿的教育中, 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性格和隔代教育的特点进行差异性的对待。幼儿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会形成不同的性格与生活习惯, 例如在长辈们受教育程度较高, 更能注重传统生活方式的家庭中, 长辈们对于幼儿的要求也就更加的严厉, 在隔带教育中常常造成儿童的性格孤僻。

2.长辈们要与时俱进。由于社会生活和经济的不断发展, 年轻人的生活中出现隔代教育的现象已经是必然的趋势, 为了促进幼儿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 长辈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注意与时俱进, 对现代化的技术应用和沟通方式进行吸收与应用, 学习现代幼儿教育中的优点, 并实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 加强幼儿全面素质的提高。

3.实现角色转变。祖辈家长要接受育儿知识, 又得运用育儿方法于实际, 我们计划将祖辈家长直接纳入到幼儿园的教育资源中, 挖掘与有效利用祖辈家长的教育资源, 动员鼓励祖辈家长积极主动地以合作伙伴的形式参与到幼儿园的主题方案活动中, 在实践过程中促使祖孙两辈得到共同成长。

结语

隔代教育有利有弊, 但一定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逐渐趋于完美, 祖辈将会学习到新的教育理念, 建立新世纪优秀的“祖辈团体”, 更好地培养新一代的健康成长。隔代教养会越来越普及, 它需要一种更加科学、先进的模式, 让祖辈和年轻父母各自找准自己的位置, 实行积极的、科学的教育模式, 通过共同努力, 彻底走出“隔代亲”教育误区, 提高下一代人的总体人口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淑萍, 王建军.隔代教养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浅析[J].文教资料, 2008 (10) .

新型隔代亲子教育 篇11

隔代教育是中国家庭的普遍现象。剧烈的社会竞争让事业正处于上升期的年轻父母不能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孩子身上,而老一辈父母没有了工作和生活的拖累,身体素质也还算强壮,于是,四个老人照看一个孩子似乎就成为必然。

但是,隔代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是,两代父母育儿观念不同。老一辈父母具有丰富的育儿经验,而年轻父母的育儿方法多来源于网络和书籍,在他们看来,老一辈父母的某些传统教育经验缺乏科学依据。教育观念的不同,让两代父母之间有了不和谐因素,家庭矛盾随即产生。其实,老一辈父母抚育孙辈是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在身上的,孙辈是子女的孩子,不是自己的孩子,帮“别人”照看孩子就不能像照看自己的孩子一样随意,生怕对年轻父母无法交代,有时会感到进退两难。

要消除这种矛盾,需要两代父母的沟通,互相学习借鉴。现在,有些亲子机构针对隔代教育中出现的类似问题,开设了关于“孙辈教育”的爷爷奶奶培训班,让老一辈父母进行学习。我觉得,这种做法往往忽略了家庭教育的差异性,结果事倍功半。因为每家的具体情况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建议多采用小组活动的方式,让祖辈们在一起交流、分享抚育孙辈的经验和心得,互相启发,相互交流,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和社会支持;在小组里他们不是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还可以让两代父母一起参加各种小组活动或游戏,共同分享活动的感受,增进两代父母的沟通和理解,争取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这样做,隔代教育的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年輕爸爸:取长补短,隔代教育我看行

当下年轻父母工作忙,活动多,由老人管养第三代的现象很普遍,隔代教育的问题也随之体现出来。其实,隔代教育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误,这不但“解放”了年轻人,也为老年人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则在于年轻人和老年人的教育方法不统一,老人关注的是孩子的饮食健康和安全问题,认为开心就好;年轻人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智力开发和教育问题,认为创造环境进行适时教育对孩子成长很重要。

抚育孩子是为人父母的义务和责任。忙碌,不能作为把孩子丢给老人的借口,所以父母不管多么忙,都应该抽出时间与孩子在一起,不能完全把对孩子的教养权交给老人。比如:每天晚饭后和孩子做游戏、讲故事,周末带孩子外出活动。同时要做到尊重老人,经常和老人聊聊天,讲讲科学养育孩子的新经验,虚心接受老人的指点;买一些科学育儿的读物,与老人交流学习体会,帮助老人接受新事物;对老人宠爱孩子等错误的做法,既要坚决表明自己的态度,又要耐心和老人商量,尽量减少正面冲突。

因生活阅历的不同,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也不一样。但大家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把孩子教育好,让孩子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教育孩子方面,应该取长补短,及时指出老人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不当之处,并发挥老人有耐心、有经验的长处,特别是要多和老人沟通,以平等、请教的语气和老人探讨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这样老人会乐于接受的。大家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媒体人士:从注重培养孩子的情商入手

有个童趣小片段:小朋友宝宝和贝贝一起玩,为了争小飞机,宝宝生气、哭闹;而贝贝,拿起小汽车,先是作玩得入迷状,然后劝宝宝说:“宝宝哥你先玩吧,这个小汽车可好玩了。”果然,成功哄好了哭闹的宝宝,说服他选择了小汽车,而贝贝也聪明地得到了自己真想要的小飞机。

此事例反映出的是孩子情商的问题。宝宝和贝贝处理问题能力的高下之分,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才3岁的贝贝从1岁起就进了亲子中心,自然学到不少小才艺小知识,更学到了一定的与人交往的经验和沟通的能力。而今年4岁半的宝宝,没进过亲子早教中心,父母上班就由爷爷奶奶给看着,今年才刚上幼儿园。他表现得比较自我中心和情绪化,也在情理之中。

情商的早期培养,也只有把孩子放在人群里,在和其他孩子以及与家长、老师的交往互动中,才能更好地因得到锻炼而收到实效。在中国人的家庭中,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帮忙看孩子非常之普遍。这就使得祖辈一代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育儿知识、亲子理念成为非常重要乃至不可或缺。

幼儿教师:让亲子教育、家庭教养这两颗心共同跳动

对于“隔代教育”,很多人都颇有微词。其实我觉得教育得好与坏,并不在于孩子由谁带,而在于教育的思想和方法是否科学得当。

很多人不赞成“隔代教育”,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文化教育背景的差异导致的教育思想差异、重养轻教的教育方法、孩子对老人行为方式的模仿性以及“隔代亲”对父母的心理伤害等。孩子个体上的巨大差异可能让每个家长感慨教育的复杂性,更是给“隔代教育”泼了盆冰凉的水,其实,这,跟人无关,与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是否科学有关。

教育有共性,那就是科学。“把科学的教育理念,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方式送到家长手中”是儿童教育的宗旨,这里的家长不应也不能只限定为父母,还应包括爷爷奶奶。我们生活的环境在变化,我们的育子理念也要与时俱进。获得科学理念的途径很多,可以从书本学,也可以向别人学习借鉴。对于孩子,“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方式接受合适的教育”是他们不断成长的阶梯。所以父母要与上一代适时沟通,双方更要与孩子及时沟通,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改变教育方式,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有人把早教机构、幼儿园的“亲子教育”和家庭中的“隔代教育”比喻成两颗“心”,只有他们合二为一地一起跳动,孩子才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成长的快乐和学习的乐趣。所以,爷爷奶奶辈也好,爸爸妈妈辈也好,只要能及时认识不足、提升自己,学会交流、保持一致,孩子一定能在家庭教育里收获人生最有质量的精神财富。

隔代教育 篇12

一、隔代教育简述

一般的家庭教育有两种形式, 即: 亲子教育和隔代教育。以往我国在失去双亲的家庭里会出现隔代教育, 但是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里, 年轻的父母都忙着工作, 特别是农村父母为了改善家庭条件都出去打工赚钱, 这样就使得抚养小孩的重任落到了老一辈的肩上。

( 一) 绥化市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严峻形势

农村家庭中的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都将监护人的责任理解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 不发生意外就达到目的了, 然而他们却忽视了对孩子思想、学习、道德上的教育, 只重视孩子们是否吃得饱, 是否穿得好。他们本身年纪就大了, 缺乏充沛的精力, 在这种情况下还要一边承担农业劳动, 一边承担家庭琐事, 根本就没有多余的精力照看孩子的学习以及进行心理上的教育。另一方面, 老人的文化程度并不高, 很多都是文盲, 没有教育能力, 相对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也比较落后, 并且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孩子们的学习以及安全、卫生等方面的知识进行辅导, 因此使留守儿童的教育受到严重的影响。

以绥化市一所小学为例, 对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 父母都在外地打工的学生比例占学生总数的19% , 每个班级平均8人; 双亲中有一方在外地务工的学生占总数的29% , 每个班级平均10人。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到, 绥化市的隔代教育比例较高。调查显示: 绥化市某小学一班的学生中, 性格存在明显缺陷的学生有70% 是由于隔代教育造成的。由此可见其对幼儿的危害性非常大, 影响了孩子们的全面发展。

( 二) 农村产生隔代教育的主要影响因素

首先, 孩子的父母双方为了生活投身于外出务工中, 有的夫妻两个人一起出去打工, 有的夫妻则是一方出去打工, 另一方留在家里务农。在这种情况下, 孩子就只能由老人来照看。其次, 农村严重缺少幼儿园、托儿所这类的幼儿教育场所, 并且师资条件也不高。在农村幼儿园从事教育的幼师很多都是文化水平较低的, 没有受过专业的技能培训。正是由于农村极度缺少娱乐场所以及教育场所, 因此儿童只能由老人对其进行教育。第三, 越来越高的离婚率使孩子成了无辜的受害者。离婚的人越来越多, 那些离了婚的人都忙着过各自的生活, 而置孩子于不顾, 因此这些孩子也是只能由老一辈人照顾。第四, 父母患病或者伤残了也是造成孩子交由祖辈人抚养的原因之一。这是因为患病的父母没能力抚养教育孩子, 就只能交由孩子的祖辈来抚养。

二、留守儿童隔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绥化市留守儿童进行调查, 结果表明, 实施隔代教育的儿童在很多方面都明显低于其他学生, 这些儿童在学习成绩、身体发育、思想品行等多方面都存在问题, 整体情况并不乐观,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 一) 学习成绩明显较差

笔者对绥化市的部分农民工进行调查发现, 很多农民工在潜意识中都觉得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成功率很低, 因此对孩子的学习从不硬性规定, 视九年义务教育为孩子的学业定位, 将外出打工定位为孩子的前途。另一方面, 监护人从不过多地参与留守儿童的学习。在绥化市有90%的留守儿童是跟祖辈一起生活的, 不到10% 的儿童被委托给亲戚或熟人监护。这些老人作为特殊的监护群体, 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 不能在学习上对儿童起到帮助作用, 并且与孩子的观念差距也很大, 所以在沟通上存在一定的障碍, 有很多教育弊端出现在教育管理上, 从而导致了孩子的学习成绩明显较差。

( 二) 性格上存在一定的缺陷

外出务工的父母在外常年奔波, 收入较低, 生活艰苦, 对孩子缺乏足够的关注与指导。而这些处于情感、性格转折时期的青少年, 由于同父母长期分离, 很容易产生自卑、孤僻的内向性格。同时, 这些被留守的儿童多属于放纵溺爱型的。

( 三) 安全隐患

对于那些自制力较差的孩子来说, 加强安全防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学校不能做到面面俱到, 监护人又缺乏安全保护意识以及防范能力, 从而使留守儿童出现伤人或被伤的安全隐患处处存在。

( 四) 老一辈人的教育方式问题

第一, 老人教育孩子都会体现出过于溺爱, 这样不仅不能促进孩子的成长反而会对其性格造成较大的影响。老人照顾孩子的时候, 总是不让孩子做任何事, 照顾得特别周到, 既怕磕着碰着又怕饿着累着, 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 扼制了孩子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良好发展, 从此孩子的娇气更加严重。与此同时, 过分地纵容孩子的欲望, 容易使孩子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任性等不良习惯。第二, 由于老人受教育程度较低, 没有足够的知识能力来教育孩子。这些农村老人都很少知道现代化的教育方式, 例如: 素质教育、人本主义、生态保护, 以及怎样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合作力等方面的知识。第三, 老一辈人的思想落后, 很容易影响孩子的世界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当孩子遇到困难时, 老人不是让孩子自己试着去解决而是替他们解决了, 这样孩子就失去了锻炼的机会。

三、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 一) 父母负起抚养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 加强亲子教育

孩子的抚养教育工作是任何父母都不能推脱的责任与义务, 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 因此, 家长必须将更多的责任心放在孩子身上, 不能将责任推给老人, 更不能将对孩子的抚养权以及教育权都交给老人,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孩子健康成长, 赢取主动权。每个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 错过了就无法弥补了, 因此家长必须从小开始培养孩子自主自立自强以及健全的人格等, 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做一个合格的家长。

( 二) 祖父辈之间要做到有机结合, 取长补短

隔代教育会涉及到很多家庭成员, 又会涉及到成员之间的关系, 而那些复杂的关系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到孩子的教育, 还可能导致家庭失和。因此在隔代教育的家庭中, 对家庭矛盾必须多加注意并妥善处理。此外, 老人必须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教育孙辈的责任, 要爱孩子, 但是绝对不能溺爱, 要用知识教育孩子, 切不要使自己的一些不良习惯影响到孩子的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重培养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

( 三) 改善农村隔代教育的现状, 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就学问题

这种隔代教育的现象持续增长, 对社会、教育、农村家庭的影响都在不断地扩展。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城镇相关部门应根据国家政策, 以《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实施为基础, 将城市公立学校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 重点扶持农民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学校等民办机构, 彻底落实国家扶助农民的政策, 尽快取消一些不合理的限制, 努力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 让农民工将各自的子女带到城市中来, 接受城市化教育。

( 四) 通过促进农业生产增收, 达到留住青壮劳力的目的

目前, 应加快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 发展农村经济, 整体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增加农村人口就业率, 减少外出务工人员。通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 使农民自愿留在农村。

( 五) 加强学校教育, 关爱培养留守儿童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 学生在学校里不但要学习知识, 还要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关爱他人、如何贡献社会, 因此政府应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 使每个乡镇都能建设一所寄宿制学校, 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和就餐条件, 并配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咨询老师, 开展留守儿童的心理咨询工作。由于师资条件的限制, 很多农村并没有很多这样的教师, 因此省市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有步骤、有重点地对教师进行培训。还可以成立帮扶小组, 由于留守儿童缺少玩伴, 缺少帮助其学习的人, 因此应该在学校组成帮扶小组, 由一些品学兼优的高年级学生组成, 帮扶小组通过和留守儿童一块学习、活动、游戏而起到帮助及督促的作用, 这样不仅解决了留守儿童学习上的问题, 也提高了留守儿童的合作交流能力, 提高其集体意识。

总而言之, 隔代教育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教育方式, 其对孩子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家长必须认清隔代教育的利与弊, 关注可能出现的偏差, 认真克服多种负面影响, 使孩子在现有的家庭教育中健康成长。

摘要:所谓隔代教育指的是祖辈对孙辈进行抚养和教育。在实施隔代教育的过程中务必要对可能导致子女出现偏差的因素加以重视, 它的负面影响容易使儿童产生心理以及行为问题, 对其将来的发展有着严重的影响。鉴于此, 对隔代教育进行详细的介绍, 分析隔代教育对儿童产生的影响, 并指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隔代教育,现状,问题,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李赐平.当前隔代教育问题探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4) :137-139.

[2]傅晨.试论隔代教育对幼儿个性养成的影响[J].商业文化:学术版, 2010, (9) :197.

[3]刘虹.幼儿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教育, 2008, (9) :11.

上一篇:信息技术自主探究教学下一篇:技术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