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的对策与建议(精选8篇)
隔代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篇1
浅析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隔代教育的含义及存在的原因
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一些年青家长或者因为自己的工作繁忙,或者因为离婚而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责任全部推给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些祖父母们自觉地成为全面照顾第三代的“现代父母”这种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称之为隔代教育。一项关于“隔代教育”的全国范围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近一半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的。在上海,目前0-6岁的孩子中有50%-60%属于“隔代教育”,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占到总数的一半,而在北京,接受“隔代教育”,孩子多达70%隔代教育已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体制转型,各行各业高速发展的今天,年青人肩负成家立业的双重压力,一方面要加倍投入工作不断充电,争取事业成功,另一方面又要顾及家庭提高生活水平,于是出现了诸于“丁克家庭”“隔代教育”等现象,而当他们初为人之父母时,时间和精力严重不足就成为抚养孩子的最大难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尽管他们对独生子女期望值很高,也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得不把孩子交给自己父母来带,这是隔代教育现象日渐增多的主要原因,为了工作为了生活,隔代教育的出现在中国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由于中国传统的家庭模式,几代同堂的大家庭很多,另一方面,社会现实也使得隔代教育必不可少,尤其是当城市和农村的中青年人忙于赚更多的钱,疲于奔命时,照顾子女的重担自然落在了祖辈身上,隔代教育自然形成。而在中国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一大批老年人退休在家,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计划生育又使得城市家庭普遍进入独生子女时代,对子女的教育不客忽视而隔代教育随即成为让父母放心的一种家庭教育方式。
二、隔代教育的类型
有专家在数万人中间做的一项调查表时,95%以上的家长没有学习过如何教育子女这门学问,其中,隔代家长的这个比例接近100%,中国的家长对教育子女自认无师自通,一切全凭经验尤其是爷爷奶奶辈的人经常称,自己带过几个孩子自己是“过来人”“吃的盐比年轻人吃的米都多”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有带孩子的经验,另一方面问题是,他们的教育方法多半有问题,隔代教育可归结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过分关注型。如孩子由于自己走路不小心而摔倒在地,本可以自己爬起来,而隔代家长们却呵护备至马上扶起小宝贝问疼不疼而另一方面却用脚跺起起地面来,说是地不平才让小宝贝摔跤,责任归于地面。孩子头磕到墙,责任归究于墙,而非孩子的不小心或大意鲁莽,孩子本来在正常环境下能锻炼自己的能力,结果让隔代家长们放弃了教育的好时机。第二,过分监督型,有这样一个例子,某孩子什么事都要在爷爷的提醒下才能做好,有一天外面下雨爷爷提醒他带伞,把伞放在门口没有亲眼看到他拿伞,放学后,他浑身淋湿,爷爷发现伞却仍在门口,这时爷爷却说:“都是爷爷不好没有监督你把伞拿走……如此造成孩子依赖性和惰性,什么事都要督促孩子去做,使孩子产生对成人的不信任感。
第三,严厉惩罚型。冬冬的爷爷是教师,从小对他要求严格,一天按时吃饱三餐,一顿水果,不再吃零食,还让冬冬学擦桌子、扫地,一有错误就对冬冬进行批评和责罚,冬冬很少说话产生了严重的自卑、自闭心理,这种教育方法遵循了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对孩子批评多于鼓励,责罚多于奖励,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第四,民主、温暖和理解型。这种类型最合理,隔代家长中也有人采用这种方式只是数量很少。
三、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对孩子一生来讲,个性品质,性格形成的关健期在0-
6、7岁,如果这个阶段的儿童几乎都与老人生活在一起失去与父母沟通交流、培养感情的机会,任凭“隔代亲“泛滥,就会对其身心造成很不利的负面影响。一 问题
(一)隔代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负面影响。
(1)过分的溺爱和迁就易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形成自我,任性的不良个性 自我中心就是指儿童往往只注意主观的观点,不能向客观事物离中,只能考虑自己的观点,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协调。老年人特别疼爱孩子,对隔辈的孙子孙女容易迁就,溺爱,特别当孙子孙女是独生子女时就更加顾忌,怕出差错对不起儿女,怕儿女责怪,于是老人来来依着孩子,保护孩子把孩子在核心位置成为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孩子犯错也不及时纠正,还常常满足孩子不合理的欲望,形成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全家人服务于他,一但遇到困难或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生气,大发脾气,老人的过分保护,不仅扼杀了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自信心,还使孩子变的极为自私、胆小娇气等不良个性,使得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评价都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2)过分保护扼制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增强孩子的依赖性,易使孩子变的更加娇气。
在家庭中隔代家长对孩子的吃喝拉撒全部包办代替,隔代家长种种做法,使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差,依赖性强。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曾说过“凡是孩子自已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能力和责任感,增强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祖辈们的包办代替只是短暂的这种怕孩子吃亏怕孩子摔倒的心理不仅不现实也不可能因为包办代替不可能代孩子做一切事,包办孩子的一生,孩子未来的路很长需要自己去体验和尝试,相反这种包办一切,只会为孩子今后的生活在心理上造成不良影响。(3)祖辈深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接受新事物较慢,影响孩子个性的形成。
由于隔代家长的教育思想存在的年代与孙辈们所处年代在时间上跨度大,在教育观念上存在很大差异,由于处于不同的时代,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各时代的经济差误不同,地位不同,时代给予各人的压力不同,他们在对子女如教育观念上存在偏差,目前很多新兴时尚事物,隔代家长们很难接受,也很难学习例如电脑已普及化,但隔代家长对此看法不一由于自已不了解,又得很难对孩子进行教育,使得孩子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变少了。他们希望孩子乖巧,听话,稳当不出格,而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方式引导孩子这样易泯灭孩子的好奇心,冒险性和创新精神。
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个性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应充分认识其存在的问题使得现有的家庭状况得以改进,使我们的孩子快乐健康。
(二)隔代教育对幼儿社会化发展的负面影响。
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中有一项人际关系智能――理解他人的能力即善于理解和认识他人的动机,与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由于孩子与隔代家长长期生活在一起,长期沉浸于老人的生活空间和氛围,耳濡目染模仿的都是老年人的言行,易失去天真、幼稚的本性,经常把孩子关在家里,见识少,可能会导致孩子视野狭小缺少活力不敢面对生人,不会自己处理事物,由于祖辈照料的周全性,容易产生保护过度,放手不足,造成孩子交往上的依赖性,影响独立性的发展。年幼的儿童认知上常有自我中心的特点,在加上隔代父母的迁就和溺爱在与同伴交往中不会了解别人不会改变自己不合理的行为与想法,很难与同伴和睦相处,由于隔代家长对孩子的包办代替形成他们对长辈的依赖而缺少与人交往的方法和策略,如果大多数隔代家长教育的孩子在一起交往问题就更严重,不会主动迁让和尊重,交往问题尤其是幼儿的同伴交往对幼儿一生发展极为重要,心理学研究认为,早期与父母建立安全依恋良好亲子关系的儿童,一般较自信也信任别人,能发展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促进其社会化发展学会交往是社会化的开端,同伴交往需要的更多的是成人的关心和引导,促进幼儿认识自己发现自己认识别人发现别人从而完善自己。
(三)隔代教育引起家庭内部教育现象的不一致。祖辈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与现代社会或多或少会有差别,祖辈在生理心理上必然带有老年人的特点,而年青父母们对现代教育观念吸收较快,两代人在对待教育孩子问题上经常出现不一致,如父母在幼儿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总引导孩子如何与小朋友友好游戏,与同伴发生纠纷时,比较冷静,注意引导幼儿用正确的方法,而祖辈容易从自己孩子“利益”出发,保证孩子“不吃亏”的教育,很容易使孩子滋长骄横、霸道的不良习性,长期与祖辈生活在一起易造成孩子与其父母的感情隔阂。祖辈们对孩子的爱满足不了孩子的情感需要,从心理发展过程来看,0-5岁儿童最需要的是对父母的情感依恋这种需要,是祖辈们不能满足的祖辈的爱更多在于满足幼儿的生存和安全需要,而对于更高层次的需要――情感归属的需要只有父母才能满足。二 对策
方法一,两代人互相沟通。对扮演子女与父母双重角色的年轻父母而言一定要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与孩子交流,与老人沟通,千万不要放弃自已职责,只要你重视,时间总能挤出来。如周末带孩子外出,睡前讲故事,同时要做到尊重老人,经常和老人聊聊天,讲讲科学养育的新经验,虚心接受老人的指点,买一些科学读物与老人交流体会,帮助老人接受新事物,注意沟通时的语言应尽可能地简化语言,适时改变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习惯,以对方能理解的方式表达,尽可能减少沟通障碍。
方法二:优化和提升家庭成员的文化知识水平提高自身修养以理性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现代社会压力增多,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为了更好的教育下一代,家长们应多学习教育子女方面的科学知识,多与幼儿园教师沟通避免由隔代家长与教师间的二次语言失真。多开展三代人共同组织的活动,增进了解,在处理孩子问题上,理性分析正确对待,当矛盾发生时,讲出自己的科学道理让对方信服。两代人协商必要可行的家规同时给孩子一定的自由感和独立性,老人们应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区分爱与溺爱的界限。
方式三,用成功的教子经验说服隔代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正确教育孩子,家庭中可以形成统一战线如夫妻之间形成战线以“二对一”逐步说服长辈正确教育孩子,事例法尤其是周围邻居或熟识人的成功教子经验,更有说服力,家长的教育观念是家长以子女为教育对象所具有的教育理念,体现家长对子女的主观看法和认识,它的形成和改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用事实说话是最有利的推动器。
方法四,两代人共同营造一个健康、轻松的家庭环境。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才有利于隔代教育取得双赢,隔代教育并非一无是处,隔代家长们有爱心喜欢孩子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和孩子在一起,他们具有实践教育经验有更多的人生感悟和社会阅历,青年家长在教育观念上都符合社会需要,两代人共同努力,营造孩子美好的明天。
总之,无论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孩子,隔代教育具有不可避免性、它的存在必然会引发一系列问题,但任何问题都是辩证的,隔代教育有利有弊,只有扬长避短,才是教育好孩子的良方。
隔代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篇2
2007年4月, 垫江县教委与县妇联联合开展了“农村隔代教育”专题调研,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座谈等形式, 对两所小学和两所中学共计6565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通过调整得出的统计数据表明, 四所学校的平均隔代教育为25.48%。由此推算, 重庆作为劳务输出大市, 农村地区的儿童总计330万, 隔代教育中的“留守儿童”约有84万, 数量众多。
二、隔代教育的现状
1、隔代教育者观念陈旧。农村隔代教育者很多人由于年龄大, 思维方式陈旧, 思想保守, 对事物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办事, 把孩子的大胆探索和创新视为“调皮捣蛋”而横加阻止, 不利于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的发展。
2、隔代教育者能力不强。一是农村多数隔代教育者文化水平低, 无法解决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二是很多隔代教育者忽视孩子的安全、法制、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三是他们不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四是隔代教育者把对孩子教育的希望完全寄托在老师身上。
3、隔代教育者精力不够。在广大农村, 多数老人不仅要承担繁重的农业劳动和繁琐的家务劳动, 还要参加频繁的社会活动 (如邻里帮忙、亲邻送礼、赶集等) , 有的老人本身年老多病, 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对孩子实施教育和管理。使孩子养成了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
4、隔代教育者心存顾虑。一些家庭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有分歧。年轻人在外打工挣钱照顾不了老人, 而老人却反倒要照顾孩子, 心里十分不情愿;把孩子管严了, 既怕子辈有意见, 又怕孙辈反感自己……因此, 在孩子的管理和教育上容易产生两种偏向:要么干脆让孩子放任自流;要么, 对孩子百依百顺, 忽视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5、隔代教育者溺爱孩子。隔代教育者大都溺爱孩子, 由于祖辈的“包办”、父母的“宽容”, 他们的生活“一路春风”, 缺乏与人进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尤其是不敢面对挫折, 心理脆弱、敏感, 依赖性强, 独立生活能力差。
6、隔代教育有亲情代沟。由于年龄差距大, 祖辈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存在一定的代沟。多数孩子对祖辈的信任程度差, 非常渴望父母的亲情。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他们缺乏安全感, 长期的亲情缺失, 容易养成孤僻的性格, 产生心理闭锁现象, 甚至发生一些过激行为。
7、隔代教育“问题儿童”多。隔代教育中的“留守学生”中有许多孩子成了“问题儿童”:他们粗暴、任性、孤僻、懒惰, 花钱无节制。大一点的孩子吸烟、喝酒, 溜到城镇通宵上网、打游戏, 甚至进行赌博。结交不三不四的朋友、结伙打架、逃学、放学不回家等不良行为也时常发生。
三、采取的对策
(一) 探寻相关的政策措施
1、当地政府设置专门的家庭教育培训及咨询机构。相关人员、经费及设施应当纳入城乡统筹发展的措施、计划及财政预算。
2、政府和教育部门针对“留守儿童”在入学难问题上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确保农民工子女享受优质教育和均衡教育, 坚持按父母打工所在地就近入学的原则, 让农民工子女融入到城市学生中享受同等教育。
3、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 大力发展地方经济, 引导家长就地创业、就近、就地打工, 这样既有利于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又有利于加强亲子教育, 避免孩子不良性格特征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4、政府牵头, 成立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专门组织领导机构, 各级关工委具体指导“留守儿童”工作。
5、大力发展寄宿制学校, 创建“留守儿童家校乐园”。“留守儿童”住在学校, 很多教育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二) 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1、学校完善教育管理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和校外工作小组。并利用当地的退休教师、退休职工和一些有影响的村社干部及有一定名望的在家人士成立隔代教育校外工作小组, 义务管理、监督、指导这些学生在家的生活和学习。
2、班级建立隔代教育学生档案。进行隔代教育学生情况及家庭情况调查登记, 建立“家校联系卡”, 全面掌握隔代教育学生的基本情况。教师定期与学生父母通过电话、互访、书信、网络等形式联系沟通。
3、开展“我和老师是一家”结对子活动。教师多关照他们的学习、生活, 在工作中做到有“爱心、细心、耐心、恒心”, 在节假日、学生的生日等特殊日子, 把他们带到家里与自己的子女共享家的温暖。
4、由关工委与学校举办“隔代教育家长学校”, 开办“隔代教育家长培训班”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5、开展爱心捐赠活动。学校要创立“爱心帮困教育基金”, 多渠道争取和提供资金, 对他们进行爱心资助, 让贫困家庭学生感受集体的温暖。
(三) 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
1、开展“亲情展示”活动。学校组织开展孩子给家长打电话情境表演、“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主题班会、给远方的父母写一封信, “迎佳节家校联谊”等活动, 增进学生与家长的交流和沟通。
2、开展“理想人生伴我成长”“四自”教育活动。让“留守学生”将实现其人生理想的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评价的过程装入自己的成长记录袋, 通过日记、周记、交流、月评、期评等等方式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3、开设“二线一课一室一箱”, 即:“亲情热线”、“师长热线”, 心理健康教育课, “心理健康咨询室”, “知心姐姐信箱”, 有效地加强学校、家长、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隔代教育的利弊透视与对策 篇3
祖辈家长对孩子教育的不足还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慈爱有加,“严教”不足。或许由于“隔辈亲”的缘故,祖辈往往对孙辈,万千宠爱,百般惯养,以至于事事代劳,处处迁就。而对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和独立能力的培养则疏于要求与必要的严格指导,导孩子出现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等问题。
2.“隔辈亲”变“隔代惯”。出于“子女辈条件不好,孙辈有所补偿”的心理,祖辈们通常事事依着孩子,处处围着孩子。孩子不合理的欲望常会无原则地满足。久而久之孩子便形成“自我中心意识”,养成了自私、任性的不良个性。
3.阻碍“独立”,助长“依赖”。在现实生活中,祖辈家长往往会包办孩子的很多事情,对孩子的一些小错误视而不见。他们不让孩子劳动,从穿衣吃饭到拿书包,都替孩子做,这在无形中助长了孩子依赖、懒惰、任性等不良品性。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只知道“自我”,凡事以自己为中心,不考虑别人的需要和感受,不愿接受社会和集体的任何纪律约束,缺乏抵抗挫折的能力等,而这些性格上的缺陷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4.抱持老观念,妨碍个性发展。许多祖辈教育理念比较落后,对宝宝心理发展的特点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就可能限制宝宝的各种探索活动。加上不少老人知识老化,思想相对比较僵化,看待事物比较死板,容易固守尘封,采取过于传统的方式来教育宝宝,那么,他们落后的教育模式就会影响宝宝接受新知识的速度,导致宝宝缺乏创造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的意识。
5.生活环境封闭单一,不利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祖辈家长活动范围较小,容易导致孩子封闭在小环境中。这与孩子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不符,会降低孩子的求知欲,容易使孩子养成内向、不爱活动的习惯和生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显然不利。
隔代教育的应对策略:面对隔代教育出现的一些问题,一味采取指责或回避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如何“兴利除弊”、扬长避短,找到能够补其不足,发挥其有利的一面的途径是当务之急。为此我们有了以下思考与探索:
1.两代家长互相沟通,协调一致,合力育人。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祖辈和父辈一定要在教育孩子的原则问题上达成共识,协调一致,建立必要可行的家规,择善施教。祖辈和父辈对孩子的养育在教育方法、生活习惯等方面分歧不可避免的,出问题要主动沟通,寻求教育的合力,不能各持己见,埋怨责怪,特别不能当着小孩子的面去争执,使孩子无所适从,甚至成为小“两面派”,要发挥家庭的凝聚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开放的家庭环境。年轻父母不能因为工作忙等借口,逃避教育孩子应负之责。对扮演子女与父母双重角色的年轻父母而言一定要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与孩子交流,要协调家中的关系,要和睦相处。
2.两代家长共同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城市中承担照顾孩子重任的祖辈家长大多已经离开工作岗位,他们与外界接触较少,思想观念难免落后,在教育孩子方面也很难完全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祖辈家长在把自己的知识和人生经验传递给孩子的同时,还应该注意接受再教育,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多了解一些家庭教育的新知识,接受一些新观念,用科学的教育方法管理孩子,促进其健康快乐成长。年轻家长工作忙,生活压力大,缺少教育子女方面的科学知识和经验,所以三代人应该共同学习,增进了解,与孩子一同成长。
3.年轻父母应加强责任感,与祖辈一起多用事例法教育孩子。照顾孩子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年轻父母应最大限度地承担起照顾孩子的重任,努力提升自己,做到工作、家庭两不误。年轻父母要有承担家庭事务、照顾孩子的意识,并努力去做,对待孩子要有耐心,无论多忙,都要尽可能抽出时间多陪孩子,如带孩子出游、与孩子做游戏等,从而加强亲子间的情感交流。
4.两代人共同营造一个健康、轻松的家庭环境。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才有利于隔代教育取得双赢,隔代教育并非一无是处,隔代家长们有爱心喜欢孩子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和孩子在一起,他们具有实践教育经验有更多的人生感悟和社会阅历,青年家长在教育观念上都符合社会需要,两代人共同努力,营造孩子美好的明天。
隔代教育的坏处 篇4
1、溺爱孩子容易培养出“温室花朵”。孩子都是自己的心头肉,对于祖辈来说孙子辈更是自己的掌上明珠,含在口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这种小心翼翼,无微不至的关爱很容易培养出“温室花朵”!这样的教育方式容易让孩子逐渐失去生活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弱,比较娇气。祖辈常常会无条件地满足孙子辈的要求,这样更会影响孩子形成霸道任性的性格。
2、陈旧思想观念隔代传播。祖辈生活的年代和宝宝生活的年代相隔久远,虽然祖辈的生活经验丰富,但他们的很多观念已经和现代社会发展脱节。在进行隔代教育的时候,祖辈难免会将自己旧有的思想观念带到宝宝教育上面,一些老年人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都可能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宝宝。一些祖辈甚至还有迷信的观念,这种观念对孩子的价值观更有不利的引导。
隔代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篇5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农村党员队伍是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力量,直接关系着农村社会改革、发展和全面进步,关系到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巩固与否。新形势下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农村广大党员在各项工作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新方法,按照学习实践活动的有关要求,对农村党员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初步调研,查找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为今后进一步抓好农村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工作明确了思路。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表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村各项改革的日益深化,对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特别是影响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解决起来经验不足、办法有限,影响到了农村的发展和稳定。目前,街道农村党员队伍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表现有:
一、年龄老化文化层次低问题突出。全街道现有居民区党支部30个,党员1186人。其中,男性党员987名,占83.2%;女性党员199名,占16.8%。按年龄划分,45岁以下的党员387名,占农村党员总数32.6%;46岁至59岁的党员399名,占农村党员总数33.6%;60岁以上的党员400名,占农村党员总数33.8%。按文化程度划分,初中文化及以下文化程度的704名,占59.4%,数量比较庞大。高中文化程度的369名,占31.1%;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113名,仅占9.5%。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农村党员队伍年龄老化、知识层次低的问题相当突出,已经影响到农村党组织战斗力的发挥。
二、党性观念淡薄问题突出。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农村党员的宗旨意识、党性观念、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一些没有在党支部、居委会担任职务的党员,工作“无舞台”,发挥作用“无载体”,基本上处于“老年党员忙家务、年轻党员自顾自”的状态,放松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宗旨意识不断淡化,把自己完全混同于一般群众。在自己的私利与党的利益、集体利益、群众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斤斤计较,见利忘义。甚至个别党员组织和纪律观念淡薄,不带头履行义务,对党支部、居委会的工作不支持、不配合,参与集体上访和帮派争斗。这部分农村党员的存在,对党的威信、凝聚力和向心力都带来了负面影响,党的先进性难以体现。
三、管理难问题比较突出。由于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传统的党员管理方法与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农村党员管理上普遍存在着“三难”现象。
1、流动党员管理难。据初步统计,近年来党员队伍的流动性不断增大,每年都有党员外出经商或打工,有的外出期间无法参加组织生活,有的甚至几年都见不到面,游离在党组织的视线之外。对其的管理、教育出现真空。随着形势的发展,农村中的流动党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会有逐年增长的趋势。
2、空挂党员管理难。街道1186名农村党员中,有空挂党员72人,空挂党员的形成有其历史和组织关系管理方面的原因,也是部分党员组织观念极度淡漠的反映,这些党员,由于无法与其取得联系,正常参加党支部组织的活动就更无从谈起,党费也长期不缴纳,成了名副其实的“档案党员”。
3、组织活动开展难。由于流动党员的增多、个别党员参加活动积极性不高、部分农村党支部长期以来对党员疏于管理等原因,导致个别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形同虚设,个别党员为了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除了参加换届选举会议以外,长期不参加组织生活,个别党支部在一些必须召开的会议上,存在采取发放误工费或补贴的形式来吸引党员参加会议的不良风气,影响了党员的整体形象,在群众中造成了不良影响。
二、原因分析
分析农村党员管理方面存在的上述问题,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党支部对抓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农村党支部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势与活动习惯,影响了农村党员学习的主动性和参加学习教育的积极性。一是党支部的号召力、战斗力不强。部分村党支部凝聚力不强、组织涣散,在农村中无法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与带头作用,由此带来党员自身荣誉感不强、责任感不强、服务意识不强。二是活动少方式老套。部分党员反映党内活动太少,有的村一年只开1-2次党员大会,使许多党员逐渐淡化了党员意识,找不到做党员的感觉。一些党支部较少考虑为党员提供服务,在党员遇到困难时,缺少及时地关怀和帮助。三是对无正当理由长期不参加组织生活党员处置不力。《党章》规定: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就被认为是自行脱党。但工作中真正执行起来缺少具体的操作程序,由此造成在处置不合格农村党员的时候,失之于软,失之于宽,对新形势下农村党员队伍中出现的“无为党员、特殊党员”处置不力或视而不见,长此以往对其他正常参加组织生活的党员也带来不利影响。
二、党员自身要求放松,主体意识淡化。党员保持自身的先进性,需要有一种内在的自制力和原动力。当前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的拉大,使整个社会价值取向产生两重性,党员的思想观念也发生变化,他们对党的整体利益关心度下降,更注意自身的既得利益,对群众利益普遍出现“淡漠”的倾向。
三、农村改革给党员教育工作带来难度。集中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一些居民区党支部重经济、轻党建。抓经济建设理直气壮,抓党员教育敷衍了事。二是组织难。市场经济形势下,使农村党员与党支部的联系,不再像过去那么紧密,党员教育出现了人员难集中、教育难开展的问题。特别是流动党员教育更难,对他们的教育出现了“管得着看不见,看得见又管不着”的现象。三是老党员教育难。目前,农村普遍存在着党员年龄老化的问题,一些老党员文化水平低、思想观念陈旧,其中有的党员生活困难,党员的先进性根本无法体现。
三、对策建议
要解决好上述问题,就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党员教育内容,转变管理模式,积极探索党性实践的新载体,真正使党员在政治上坚强起来,思想上纯洁起来,行动上先进起来,形象上高大起来。
一、党员教育上突出实效性。目前,要充分利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有利契机,根据农村党员队伍实际做到区分层次,分类指导,有的放矢。一是利用集中轮训的方式对全体农村党员进行教育培训,采取街道工委领导和党校教师进行党课讲座、观看党员教育电教片、分组讨论等形式,让广大党员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解决好农村党员在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党性观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二是要以从严治党为根本,畅通党员“出口”,对于那些长期不参加党组织活动,不发挥党员作用,不执行党的政策,经民主评议定为不合格的党员,作为主要工作目标,采用组织谈话、批评教育等形式,促其端正态度,改正错误。经过党组织反复教育仍不悔改的,要严格进行组织处理,绝不姑息迁就,从而保证农村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二、党员管理上突出灵活性。农民党员队伍的年龄、文化和从业特点,决定了农村党员管理上的多样性,根据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积极探索农村党员的管理方式。一是健全制度,规范管理。按照“实际、实用、实效”原则,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走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模式。二是适应形势,实行分类管理。加强流动党员管理,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加大了党员的流动性,外出党员增多,对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实行外出登记制度,使他们始终掌握在党组织的视线之内,而不游离之外;热情关爱农村老党员的生活,从思想上、生活上加以关心,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让他们以教育好自己的家人为岗位,使他们看到自己的价值,重新在生活上树立勇气。从本质上来说,这些党员毕竟受党教育多年,只要他们基本生活能得到保障,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还是能体现的。三是逐步对空挂党员进行清理,采取多种方法与能取得联系的空挂党员进行联系,按照有关规定将组织关系转到其现居住地或工作单位,对确实无法取得联系的,将其组织关系从居民区转出,由街道工委集中进行管理,减少其不良影响。
三、党员发展上突出严肃性。改善党员队伍结构,体现党员的先进性是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的主攻方向。发展党员上要摆脱束缚,放宽视野,重点从靠自己的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率先富起来的致富能人,骨干力量,从复退军人和村干部中发展党员,从源头上保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不断严格责任追究制度,把好“培养关”、“考察关”、“发展关”和“审批关”,注重质量,不求数量,做到发现一个,培养一个,成熟一个,发展一个。
四、组织活动上突出多样性。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农村党员队伍的实际,今后在党员活动方式中要大胆探索,增强党组织活动的吸引力。一是以党员远程教育为主,发挥电化教育的优势,激发党员学习兴趣,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水平;二是从集中活动向小组活动转变,按照居民区党员分布特点,划分出党小组,平时以党小组活动为主,党支部每季度活动一次,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三是以党性实践活动为主,引导党员发挥作用,体现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在中青年党员中开展以“我为居民区发展添光彩”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实践活动,鼓励他们为居民区的发展建言献策,发挥作用;在老党员中开展以“发挥余热,再创辉煌”为主题的党性实践活动,发挥老党员党性观念强,业务时间多的优势,鼓励老党员积极发挥作用,增强他们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单亲家庭子女的隔代教育问题 篇6
离婚,在当今社会已不是一件新鲜事。它是主体双方冲破封建世俗的偏见,摆脱了众人的冷言讥讽。离婚后解脱了原有家庭婚姻带来的痛苦与不幸,然而,每一个家庭的破裂与解体,都会给爱情婚姻的结晶——孩子,带来极大的不幸,造成心灵上莫大的创伤,任何后来的教育都是无法抚平与弥补的。
离婚后,父母双方各奔东西,忙于自己的事业,大多数无暇顾及孩子。有的还认为孩子是个包袱,是个累赘。有的干脆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托管教育。我们发现大约有70%左右的单亲孩子不是由其父或母直接教育和管理。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孩子教育的忽视与管理的漏洞。在教育上出现了短暂的或间接空白。
单亲孩子由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教育与管理,形成了隔代教育,这种教育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我们班的程文迪小朋友就是个单亲宝宝,父母由于感情不合离婚,虽说孩子是跟着爸爸,但其实主要由祖父母照顾,隔代教育给孩子带来了很多后遗症,经观察后有以下一些方面:
一、情感的分离与脱节
文迪与爸爸还有爷爷奶奶住一起,对于妈妈的印象只有通过电话交流,只有在节假日才能看到孩子,这样的母爱是残缺的。与妈妈的交流少之又少,有时和孩子交流,会问到妈妈,孩子只会淡淡地说一句:“想妈妈。”其实单亲孩子与其父或母是直接的血缘关系,父母施与的爱是一种天然纯真的爱,每个孩子都需要这种真诚的情感,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从客观上来讲是自然的,无丝毫的做作,这是孩子能够感觉到的,从人生发展的规律来讲,每个孩子由其父母教育是最适合的,哪怕是不到位、不科学的教育,也总比对其进行间接教育要好些。
有关专家指出,孩子需要纯真的天然的父母之爱,来自其它任何方面的爱都是无法弥补的。
父亲或母亲由于种种原因,将自己的孩子交给其祖或外祖教育与管理,本来在心灵上,情感上受到了极大的伤害,父或母这样做会使孩子又感到了情感危机的到来。他们羡慕其他孩子跟着父母生活,天真浪漫,活泼可爱,而自己好似一只孤独掉队的大雁,造成情感的再次分离与脱节。孩子特别渴望和父母同吃、同住、同生活,与父母真诚地交流。可是,单亲孩子深感自己不能同其他孩子一样,享受人间的幸福和快乐。他们只能听天由命,任凭上帝的安排,接受来自隔代的情感。
二、教育内容的陈旧与背离
文迪平时的教育都是交给爷爷奶奶,当然他们的知识也是有限的,片面的。在他们的心里孙子已经失去了母亲,所以他们把更多的爱施加在孩子的身上,久而久之,孩子的很多坏气旋就养成了,比如在幼儿园他不肯自己动手吃饭,挑食的现象很严重,而且不管玩什么都是一句话“这是我的玩具”、“你干嘛抢我的玩具”,有时不小心被其他小朋友碰到一下就大声哭闹。
单亲孩子长期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这部分人自然就成了孩子的家庭教师,他们肩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履行教育孩子的义务。他们的主观愿望是好的,而且也非常尽职尽责。然而,由于这些人生活的时代与晚辈不同,他们所受的教育与当代人有很大的差异,思想观念都比较僵化,所掌握的知识陈旧,因而只能将自己掌握的知识,信息传授给孩子。
这些教育内容不仅陈旧,有时还与时代格格不入,相背离,有的将一些带有封建迷信有东西,一些江湖义气的东西传授给孩子,使他们深受其害,当社会飞速发展,在隔代教育之下当今先进的科技知识、科技信息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手段等,都会与这些单亲孩子失之交臂。
三、教育结果的遗憾与失望
对单亲孩子的教育与管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并非一朝一夕能有所奏效,大量的事实证明,单亲孩子的教育比一般孩子的教育要难得多,隔代教育下孩子的成长就更为困难,所产生的效果常常事与愿违。在隔代教育下,单亲孩子
不能正常健康成长。由于教育内容的陈旧,教育方法的不科学,教育不及时不到位,常常使孩子出现很多的问题。抑郁与孤独,焦虑与恐惧,嫉妒与怨恨等不良心理;撒谎及言而无信,骂人打架,吸烟喝酒,偷盗抢劫等严重的不良行为习惯不断形成与发展,严重的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单亲孩子就成了隔代教育的牺牲品。而当整天忙碌的单亲孩子的父或母发现时已经太晚了。
单亲孩子的教育与管理切不可等闲视之,作为父或母应视为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来看待。应该亲自教育与管理。否则,你将会后悔莫及。
隔代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篇7
当然,对于任何事物都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问题也应以辩证统一的态度待之。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成功的隔代教育也是不少的。有些农村的孩子能谨记监护人的教导———知识改变命运,在努力帮助年长的监护人完成家务活的同时,始终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孜孜不倦地求学。相信天道酬勤的他们,为了能走出大山,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而坚持不懈地在求学路上奋力拼搏。在一些贫困的家庭,虽然物质生活水平还是相对较低,但是家长还是竭尽全力让孩子完成学业,鼓励孩子努力考上大学。虽然物质条件有限,但是精神世界绝不匮乏,与物质条件富足的孩子相比,他们学习成绩优异,并存在有些家庭的孩子都特别争气地考上了大学,甚至是考上名校的案例。简而言之,隔代教育背景下,若隔代教养人能秉承着正确的教育理念,运用恰当的教育方式,积极引导留守儿童树立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还是能培育出优秀人才的。因而,对于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的现状应辩证看待,不能片面地全盘否定,而是保留益处、修正弊处。
一、政府层面:建立健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法律保护制度及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
1. 深化改革,统筹城乡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关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改革,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建立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目标是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逐步让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进得来、住得下、融得进、能就业、可创业,维护好农民工合法权益,保障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必须不断地深化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改革,深化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2. 建立健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法律保护制度
目前,国内这方面的法律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而很少有直接针对留守儿童保护的法律。因而,为维护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应该切实完善相关法律,如:对留守儿童监护人方面的法律,对留守儿童各方面权益的维权法律等。此外,成立公益性质的为农村留守儿童维权的机构,切实维护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
3. 优化成长环境
由于“撤点并校”政策的执行,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寄宿制学校,但教学条件、寄宿条件还是相对落后,因而为了保证农村留守儿童平等的受教育权,政府应该加强在财政上的支持,改善留守儿童的校内学习环境。同时,也要加强对校外环境的安全与整治的重视,要对学校周边的环境加强综合整治,严厉打击会危害到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与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净化学校周边的环境。
另外,对于“撤点并校”政策的执行,要在保证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交通不便的地区需保留的教学点,防止因调整布局而造成学生辍学”。要根据该地区的实际情况辩证考虑与执行该政策,不宜把重点放在“撤点并校”的执行上却忽略了该政策的前提———“方便学生就近入学”而盲目地拆除乡村小学;要灵活变通执行,秉承着“宜拆则拆”“宜并则并”“宜留则留”的思路,以实现该政策实施的初衷,不让一个适龄的留守儿童失学、辍学,确保每一个适龄留守儿童都能有学上,保证其受教育权利的享有。
4. 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政府应充分挖掘与开发当地的资源开创特色产业,招商引资,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农民工就近就业创造条件,逐步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如,利用边境口岸发展对外贸易。同时,逐步推进城乡教育公平化,为农村留守儿童的随迁、进城接受教育减少阻力,也是优化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环境的有益之举。
5. 建立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长效帮扶救困机制
为及时了解、更新留守儿童的全方位动态,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电子档案,掌握他们的成长状况。加强对义务教育的普及情况进行监测,对于辍学的留守儿童要及时规劝返校,保证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尽量消除留守儿童的辍学现象。对于家庭情况困难的留守儿童要给予特殊的帮助,使留守儿童能得到社会的救助,顺利完成学业。为切实改善家庭情况特别困难的留守儿童的生存环境,要发动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力量推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长效帮扶救困机制的建立与发展。此外,还可以充分发挥“希望工程”等社会公益项目的作用,发挥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逐步优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
二、学校层面:延伸教育服务,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与帮助
1. 建立健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机制
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全面准确地掌握外出务工家长和临时监护人的情况,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卫生保健、心理、安全等方面的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奠定基础。为将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落到实处,通过实行教师与留守儿童的“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帮扶形式,使关爱工作具体化以便更易于操作。经常对他们进行安全教育、心理教育,定期进行家访便于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情况,并通过多种途径向家长反映留守儿童的情况,加强学生、家庭、学校间的沟通。同时,可与一些有条件的企业合作,开展一些校方与社会企业合力承办的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为留守儿童带去更多关爱与切实的帮助。
2. 提升师资力量,延伸教育服务
在调查中发现,很多的农村地区的学校师资力量不足,人才急缺,存在一些由个别教师教多门学科的情况。因而,为吸纳人才,应改善农村地区教师的薪资水平及福利条件,通过招聘特岗教师为农村地区的教育事业补足动力。同时,要延伸教育服务,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学,还要针对部分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的情况,学校应成立心理咨询室,培训、配置相关教师,为有心理困惑的留守儿童提供及时的心理辅导,疏导心理压力,帮助留守儿童形成健康的心理,养成良好的品性。
3. 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模式
崇左市全市7个县(市、区)都新建了寄宿制学校,其中,一些县的学校还出资让学校的教师到南宁各名校跟班学习一个月,以便于提升农村学校的寄宿制管理服务水平。农村地区寄宿制学校的推行,便于解决隔代教育中,隔代监护人年纪过大,不能更好地照顾留守儿童的情况。在寄宿制学校中,学校应秉承着坚持对留守儿童在生活上的悉心照顾、学习上的积极辅导、安全上的强化监管的管理理念,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让留守儿童能在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中学习与成长。
三、家庭层面:物质生活条件的追求与后代的教育要“两手抓”
1. 学会沟通,学会理解
很多隔代教育背景下成长的留守儿童都存在与父母之间沟通甚少的现象,久而久之,易造成亲子关系的疏远。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一些外出务工的父母将孩子送进寄宿制学校之后,几乎很少与孩子联系,只是定期给孩子寄生活费。当询问孩子“长时间不与父母联系是否会牵挂”的问题时,孩子不假思索地答道:“会的,但早已习惯了。”从调查中发现很多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沟通是比较少的,一方面是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亲子关系淡化,孩子习惯了通过其他方式释放内心的压力与不快,而很少与父母敞开心扉述说心里话;另一方面是父母将对孩子的关爱多依托于物质层面的满足,努力让孩子能够无后顾之忧地精心学习,这反而易造成了一些留守儿童养成奢侈浪费的不良生活习性。因而,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应只是一味地努力去满足孩子对物质方面的要求,更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内心诉求,多与孩子沟通,以便于形成和谐的亲子关系。
2. 监护人的家庭教育理念要不断强化、与时俱进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之大。因而,一方面,监护人应该加强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父母应在这方面有开阔的眼界与长远打算,多学习与借鉴一些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切忌照搬照抄;应活学巧用,因材施教。另一方面,为有效地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监护人应该树立良好的榜样,要注重对良好家庭氛围的塑造,不断地强化与更新家庭教育理念,使孩子能远离“棍棒教育”,实现良性的发展。此外,父母、隔代监护人可参加一些公益性质的家庭教育培训,便于消化、吸收、引进新的教育理念与方法,为家庭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强化家庭教育作用的发挥。
3. 物质追求与家庭教育要协调发展
父母外出务工是为了改善家庭生活条件,如果能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应多为下一代的成长考虑。因此,若条件允许,应让父母有一方尽可能地留在孩子身边,照顾孩子与家中的留守老人;如果父母双方都必须外出务工,且条件允许,尽可能让孩子随迁,便于照顾孩子;如若不能随迁,父母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多关心孩子,如:定期向班主任询问孩子的成长状况,及时了解孩子的动态;及时排解孩子成长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让孩子能健康成长。
四、社会层面:给予农民工一定的特殊照顾与帮助,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添动力
1. 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由于农民工自身条件有限,对一些维权知识不了解,社会上不乏会存在一些侵害农民工某些合法权益的事件。为此,应以恰当的方式向农民工普及相关维权知识;同时,引导农民工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劳动技能,为改善农民工的家庭生活水平而给予更多帮助。另外,应提高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度,给予农民工一定的特殊帮助与照顾,如:给予一定的假期让农民工有更多的时间照顾留守儿童;或是在假期时,组织亲子见面会等活动。
2. 多方构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长效援助机制
社会的力量对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是不可或缺的。组织、号召一些社会有爱心的人士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组成一些民间公益组织。如:号召一些退休的教师、心理咨询师等开展如“爱心妈妈”的活动,通过“对子帮扶”的形式,让这些“爱心妈妈”多与留守儿童联系,为他们的生活排忧解难。此外,为帮助优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借助多方力量,如:社会公益组织,企业、爱心人士、志愿者等形成一支强大的帮扶队伍,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构建一个长效的社会援助机制。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而衍生的社会性问题,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度的不断提升,对于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状况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要切实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仍然任重道远。
而崇左市是一座新兴的边疆城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很多农村地区仍相对落后;加之,该地区地理环境条件有限,导致很多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相应产生了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由于隔代监护人的能力有限,而留守儿童尚处于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且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问题尤为引人关注。本文以隔代教育问题的现状及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为思路探索崇左市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问题,并试图从多方面着手寻求解决该问题的对策,希望能为推动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与建议。
为推进崇左市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的解决,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探索性地提出以下对策:
第一,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法律保护制度及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不断优化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及构建帮扶救困机制为家庭经济困难的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关爱与援助。
第二,学校创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机制;提升师资力量,延伸教育服务,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与帮助。同时,对于一些农村寄宿制学校应优化寄宿制管理服务模式,让留守儿童能在良好的环境中快乐地学习与成长。
第三,家庭方面要注重把握对物质追求与后代教育的平衡;加强监护人与孩子的沟通、理解;强化家庭教育理念并与时俱进。
第四,社会要提升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度,给予农民工一定的特殊照顾与帮助,让农民工能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更好地照顾孩子;同时,凝聚社会力量推动构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长效援助机制。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问题作为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各方面形成合力才能有力地推动该问题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本文以崇左市为基点,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问题进行探索,并通过分析尝试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能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提供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意见与建议。
但是,由于笔者自身水平有限,以及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作为一个社会性问题,涉及面广,在资料收集方面仍需不断深入探索与完善。本论文仍存在需不断完善之处。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已不容忽视,本文从政府层面、学校层面、家庭层面、社会层面等提出对策,以求引起更多人的重视,从而尽快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问题作为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各方面形成合力才能有力地推动该问题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刘东燕.新时期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制的问题探讨——以广西为例[J].桂海论丛,2014,(1):115—119.
[2]习近平.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DB/OL].http://news.xi nhuanet.com/pol i t i cs/2015-05/01/c_1115153876.ht ml,2015-05-01.
[3]李明慧.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及其受教育权保护浅析[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2,(3):92—94.
[4]张永飞.解读“撤点并校”[J].教育,2012,(1):21—22.
[5]旭东英,红西.当前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归因及对策[J].西藏科技,2011,(12).
[6]董海宁.社会化结果:留守儿童与非隔代教育儿童比较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0,(7).
论隔代教育与儿童的心理发展 篇8
关键词:隔代教育 儿童心理 教育
一、隔代教育的定义
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目前可以分为两种教育模式,一种是父母对子女直接进行教育的“亲子教育”,另一种是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承担主要责任的教育,也就是所谓的“隔代教育”。现在,“隔代教育”已经逐渐成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形态。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许多年轻的父母把大多数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在工作中,从而导致对儿童教育时间的大量减少。这样照顾孩子的重任就落在家中老人的身上。同时,一些老人由于退休没事可做,带孙子孙女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这就形成了隔代教育,这种教育是祖父母对他们的后代的爱护和管理,中间隔去了孩子的亲身父母的教育。指的就是祖辈与孙辈生活在一起, 对孙辈承担一定的或主要的教育责任。
二、隔代教育的现状
隔代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在西方国家极其少见,然而在中国普遍存在于很多家庭当中,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全中国近50%的家庭存在隔代教育的现象。隔代教育的家庭主要存在这样几种情况:一是由高级知识分子和白领阶层的高收入人群组成,因为工作繁忙而无暇照顾孩子。二是父母外出打工的农村家庭,而这些家庭中的留守儿童也成为了我国隔代教育的主力军,另外现在城乡结合部还存在父母虽然在家但却依然不教育孩子的现象。三是高学历的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这类人群刚刚脱离学校的教育,渴望在社会中施展拳脚,体现自我的价值,对待家庭生活更是很大程度的依靠父母。由祖父母带孩子,这样年轻夫妇就不会过多担心家庭给自己的事业带来负担。
三、隔代教育存在的原因
隔代教育在我国由来已久,受传统文化影响,几代人生活在一起的大家庭是很常见的。但在以家庭为核心的的现今社会,隔代教育又一次繁荣。这绝非偶然,应该说是在社会的变革中,也是在人们各种复杂的思想观念冲突下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一)传统观念的影响
由来已久的家庭伦理观念的影响,奠定了我国隔代教育的深厚的基础。中国人几千年来的家庭观念形成了独特的家庭伦理思想“含饴弄孙”,这不仅是对祖先的理想追求,更是他们肩负着的责任。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老少同堂的风俗习惯,人们普遍认为,儿孙满堂是一种福气,代代相传。人们更是把隔代教育当作了家族繁衍的重要大事,形成了这种传宗接代的责任。老人如果不帮子女带孩子就认为不符合传统观念,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更有甚者还会遭到别人的非议,如是都把隔代教育视为理所当然。
(二)社会竞争的影响
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各行各业竞争异常激烈,就业情形非常严峻,人们的工作压力非常大,特别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婚后年轻人压力更大,既要养家,也要教育好小孩,精力不够,这就需要爷爷奶奶来分担一些小孩的教育责任,于是隔代教育理所当然要产生。当然也有的是因为怕麻烦而不能够尽职尽责的照顾和教育子女。此外,现在的年轻父母他们的育儿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不再“一切为了孩子”,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许多人意识到自己才是第一位,其次是他们的父母,孩子不仅是他们的孩子,更是孩子自己,是未来的社会成员。由此便有了很多通过祖辈的付出来解脱自己,让祖辈来带孩子。
(三)社会转型的影响
社会转型所引发的失业,成为隔代教育的助推器。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孩子的父母都外出打工,很少回家看望,也只是有偶尔的通讯,但对子女的教育关注度不高,在学校开家长会的时候也多数由祖辈来参加。城市的飞速发展使得很多的耕地被占用,没有了土地更多的农民选择了外出打工,但其子女却被留在了农村。在城乡结合部的学校里,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的教育仅仅是处于学校教育的水平,家庭教育严重的缺失。
四、隔代教育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一)隔代教育的积极影响
与亲子教育相比,隔代教育也具有一定的有利因素:
1、现今中国这种隔代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发挥整个家庭教育的团体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促进孩子的进步。父母的苛刻教育和祖父母的宽容教育能够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成为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2、我国的隔代教育能够满足现在社会发展变革的需求。这种教育方式解放了年轻的父母,迎合了他们的工作需求,他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工作中,为社会发展多做贡献。父辈都希望儿女能够早一些成家立业,早点体会子孙承欢膝下的晚年生活,但是现在的年轻人都渴望能够自主创业或者事业有成,体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家庭和孩子则成为了这些年轻父母的心病,他们自己大多才刚刚从孩子脱变成为成年人,那些育儿经更是少之又少。隔代教育可以让年轻的父母有更多的时间发展自己的事业,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3、隔代教育能够让老人老有所乐,发挥自己的余热,也减轻了子女们的负担。隔代教育,不仅让老人享受天伦之乐,让老人来体现自己的价值,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重要作用,还能够帮助他们摆脱离开原有工作岗位后的失落、孤寂,和孩子在一起共处、互动中获取生命活力,娱乐身心,保持健康的心态,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隔代教育的消极影响
由于年轻父母和爷爷奶奶存在着观念上的差异和认识上的差异,会增加家庭教育的矛盾。祖父母的过度溺爱,放纵孩子,以及教育过时的内容导致父母看不惯,引起各种家庭矛盾。对父母严厉管教孙辈,祖辈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忍不住进行袒护,加以阻拦,最后引起了冲突,在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沟通,容易导致家庭矛盾增加。两代家长在孩子面前发生冲突,会对孩子造成心灵的损伤,并且这种创伤在短期内很难痊愈。进而对孩子有着很大的影响,会让孩子形成双重人格或者性格分裂,造成孩子与父母有隔阂。造成家庭教育的危机,引发社会问题。
在农村这种隔代教育非常普遍,年轻的父母都是为了生活远出家门务工,小孩留在家中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教育和守护,老人们本身文化知识有限,无法承担起对小孩文化知识的辅导。年轻父母对小孩的教育非常有限,电话沟通也只能是交流思想,起不到文化辅导作用,学习介入很少。留守在家中的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情感方面得不到满足,随着他们的成长,他们越来越感觉到家庭的不完整,情感的缺失。在家中又得不到有效的管教,就会带来很多的社会问题。有的小孩对生活满意度低,偏执冷淡,不思进取,学习拖后,冷漠他人,脱离群体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都会随之而来。
五、对“隔代教育学生”的教育案例
1、在开学之初,第一次心理健康课上,我设计的教学活动是“我认识了新伙伴”。主要引导同学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身边的同学,从而建立更加深厚的友谊。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班集体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位学生都是这个家庭中的一份子,我们应该互助互爱。在课上我重新安排了学生的座位,让同桌之间互相的了解对方,并向全班同学介绍他的“新”朋友。在整堂课接近尾声的时候,我询问学生通过这节课你感受到了什么,同学们都能体会到友谊所带来的快乐。这时候有一个男生举手回答问题,他站起来说:“老师,我要对班上的一位同学说对不起,因为我平时成绩很不好,不爱学习,还喜欢打架。他却主动要求做我的同桌,可我却因为一些小事而打了他。我觉得我做的不对,所以我要向他道歉。”听完了他的话,我和班级里的同学都很吃惊,然后就是感动,班级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位男同学他的父母都在外打工,只有奶奶和他住在一起,平时他不学习,打架骂人,是班级里的“顽固分子”。对待老师的训斥和惩罚他也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可是今天他的表现却让所有人大吃一惊,一个平时如此调皮的孩子都能自我反省。让我更加的坚信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爱是教育者最好的教学方法,宽容的对待每一个孩子,能让每一个孩子阳光健康的成长。
2、在这学期班级里面新转过来一名同学小杰,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发现,他很内向不愿与人交流,经常一个人坐在椅子上叹气,上课也经常的走神。正当我准备找他谈心时,却无意间在他的日记中找到了答案。他每一篇日记的开头都是类似的话语:“我在北京的时候......”,而且每篇日记都有大量的篇幅描写他的爸爸。我一开始很不理解,后来通过深入的了解才知道,小杰的爸爸在北京打工,在他上学前一直和爸爸妈妈生活在北京,那也是他觉得最快乐的时光。后来到了该上学的年纪了妈妈就和小杰一起回到了爷爷奶奶家生活。爷爷奶奶的家在农村,父亲在外打工不常回家,妈妈也有工作无暇照顾他,只有爷爷奶奶在家照顾他。他们文化水平都不高,只是一味想把孩子管严、管好,又没有其他办法,平时对待小杰多少有些严厉。小杰就一心想着回到爸爸妈妈的身边,所以整天都无精打采的。在了解了情况后我对待小杰的态度也有了很大的转变,在课上尽量的多鼓励他,让他学会通过写日记的方式把对爸爸妈妈的思念表达出来。也尽可能的引导他认识到父母为了他所做出的付出。经过一段时间小杰的情况大为好转,与同学之间的交往也明显增多,不再沉默寡言,上课的状态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教育孩子的态度和方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既可以挖掘出孩子的潜能,另一方面也可以伤害孩子的心灵,留下永恒的伤疤。
六、解决对策及建议
(一)父母应该负起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
孩子的父母应该对孩子的抚养负主要责任,祖父母不能完全帮助和替代他们对孩子生活和教育的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形成幼儿的个性习惯和建立依恋关系,不能过多的依赖祖辈和学校。孩子的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影响孩子一生。家长要多负点责任,花更多的精力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让孩子树立良好的品质和习惯,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精神,照顾孩子的心理健康。
(二)提高全体家庭成员的育人水平
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中隔代教育存在很多不利影响,所以要提高我们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水平,多和孩子交流,多陪孩子做游戏,带孩子旅游。学习教育孩子的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培养孩子创新精神、冒险精神、独立精神,让孩子树立创新理念。
(三)和父母协调一致共同教育
在祖辈那里他们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生活阅历,他们对教育孩子有着很大的帮助,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也存在很大的问题。所以要做好和父母的沟通,建立协同一致的教育理念,取长补短,有机结合。
(四)配合老师做好学校教育
学校是孩子主要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因此家长必须要配合好老师做好学校教育。我们老师是社会的园丁,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所以教师要做好和孩子的良好沟通,积极引导孩子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五)社会及政府的广泛宣传和大力推广幼儿教学建设
政府和社会要更多的关爱留守儿童,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及边缘地区教育的完善,提高农村及边缘地区的教育水平,减小教育差距。社会要更多的关爱和接受这些群体,为社会和谐发展贡献自己力量。
参考文献
[1]黄祥祥.论隔代教育与儿童的心理发展[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 203-205.
[2]赵振国.隔代教养对幼儿情绪调节策略发展影响的城乡差异研究[J].心理研究.2012,5(4):29-35.
[3]孔屏、王玉香.隔代教养与父母教养的比较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3,(11).
[4]刘金花.上海父亲育儿态度和观念的代际比较[J].心理科学,1995,(4).
[5]裴丽颖.祖父母参与教养特点及其对幼儿发展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文论文,2005.
[6]李赐平.当前隔代教育问题探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7]李亚妮.隔代抚养下的亲子关系分析[J].学理论,2010.
[8]但菲、徐桂娟.对城市独生子女家庭隔代教育现象的思考[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8,(12).
[9]李洪曾.隔代教育的利弊分析[J].山东教育,2002,(11).
[10]孙宏艳.隔代教育的五大误区[J].少年儿童研究,2002,(4).
[11]李炎. 农村“隔代教育”调研 [J].四川教育, 2003.
【隔代教育的对策与建议】推荐阅读:
教育对策与思考07-17
小学生家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05-24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与学校教育对策08-22
初中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与教育对策05-18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与对策07-13
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与对策10-24
关于干部交流工作的建议与对策05-18
幼儿教育问题与对策论文07-01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的研究报告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