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的研究报告(共8篇)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的研究报告 篇1
青岛大学 音乐学院
2011级音乐学 硕士研究生
江旋姿 2011020109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的研究报告
摘要
针对目前在校大学生的素质问题及素质教育现状,本文阐述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分析了目前在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与薄弱环节,提出了大学生应具有的素质和能力以及如何强化素质教育,并对如何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以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推进。
关键词
素质教育;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现状;解决对策
研究方法说明
对素质教育的概念进行了解,明确素质教育的内容、目标和要求。
编写调查问卷,从“什么是素质教育”入手,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创新能力、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几个方面进行了解。
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找出在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薄弱环节。与同学对研究的结论进行探讨,并分析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对策。
调查结果的简单总结
引言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而当前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还未能做足做透,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状况也是良莠不齐。针对这一主题和现象,我采用调查问卷、调查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的方法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浅析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
加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刻不容缓,当前世界各国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提高国民素质,加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我国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未来国家发展的主力军,历史的使命和时代的重担需要我们强化自身素质,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
1、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是指大学生思想意识、道德行为、政治态度、法纪素养等符合时代特征的基本品质,是大学生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综合体现。思想政治素质是各项素质的灵魂,是一个人的政治态度、政治观点、思想观念、思想方法和政治理论等方面基本品质的总称。
2、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主要包括专业理论素质(指大学生对教学计划内专业基础、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掌握程度)、文化艺术素质(指大学生应具备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文化底蕴、艺术修养、审美情趣以及关心社会,关心人类的态度和精神)、身心素质(指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体育运动技能,体育训练和达标情况,社会适应性,心理承受能力以及个人言行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修养)。
人文素质注重人的心灵自悟、灵魂陶冶,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良好的人素质表现为:追求崇高的理想,崇高优秀道德情操,向往和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热爱和追求真理,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儒雅的风度气质等。
3、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工作中表现出的创造发明素养(包括独到见解、独特方法),完成实践环节、学习任务,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技术等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
4、法律素质及道德素质
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是由大学生的法纪知识内化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边界的心理品质,它通过内心结合和习惯来约束大学生的行为,调控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学校及社会之间的关系。大学生道德素质是指大学生在做人与成人实践中内化成的行为规范的心理品质,包括大学生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若干关于善与恶、公正与偏私、廉政与腐败、诚实与虚伪、创新与陈旧、积极向上与不思进取,增进自身全面素质发展与个人发展为中心等观念,情感
和行为习惯对应的心理素质。
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结合自身在本科期间以及现在研究生在读期间对学校素质教育的了解,以及通过此次调查问卷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的把握,我认为大学生素质教育呈现出如下现状(包括问题)。
1、大学生自身素质不容乐观。
通过问卷调查不难发现,许多学生不清楚素质教育的涵盖内容和教育目标,只是单纯的以为素质教育就是强化自身素质罢了,而素质教育又包含哪几项重要的方面呢?在这个问题上许多学生把握不够。
思想道德素质方面不容乐观。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在学校往往都是一门心思学习,对他人的关爱程度远远不够,常常都是个人的利益高于一切。而且通过问卷不难发现,学生的政治取向太过功利化,将入党看作是荣耀、大势所趋、甚至是为将来的工作福利做准备,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是很不好的。
身心素质方面,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健康问题普遍存在。首先是心理问题,大学期间大学生会面临许多在中学阶段没有接触过的成长事件,如恋爱、择友、兼职甚至于创业。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许多学生在面临挫折时便会手足无措、失去方向,甚至有的走入极端。尤其是在处理情感问题上,许多学生“打不着鹿不让鹿吃草”,近日的“富二代追女孩未果,便向其波硫酸”的事件就是一个令人深省的例子。其次是身体素质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及网络的普及,现在许多学生的学习同时通过呆在宿舍用电脑和互联网来实现的,这便出现了学生“足不出户行万里路”的现象。于是学生缺乏锻炼,身体素质下降,恶性循环。
在能力与创新方面,大学生的发展状况良莠不齐。国家每年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大学生创新参与活动,不难发现,参与比赛或评奖的学生大都是**科技大学、**理工大学等类似于这样的名牌理工类大学,而大部分综合院校学生的身影少之又少。学生死读书、读死书,只追求“不挂科、修学分”的现象比比皆是,于是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便得不到提高。
通过调查了解我们还很遗憾的发现,许多学生在大学期间远没有中学时那么刻苦上进,许多学生都是过着“修学分、谈恋爱、吃饭睡觉“三点一线的生活。
2、学校对大学生素质教育不够深化,力度不够。
就学校而言,在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方面也存在缺失。
首先,是在课程开设方面。学校开设的课程大多是与学生相关的专业知识理论与实践课程,而像思想道德、心理健康、身体素质这类的课程开设的力度还远远不够。其次,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奖评时太过注重分数。现在学校每个学年都会进行评奖评优,甚至颁发奖学金以资鼓励,但是学校对奖评的标准却十分单一,基本上就是对学科考试成绩的考察。这样便会出现学生只重视学习成绩,而不注重身心素质及能力培养的情况。另外,学校对学生素质的关注程度和力度也不够。学校里的每个学院都应设有诸如心理咨询室、身体健康咨询中心、就业指导中心等机构,但是往往这些机构都是门庭冷落,学生们有的碍于情面不去主动咨询,而老师们也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会去主动地与学生沟通,便产生了此类机构形同虚设的现象。
3、家长对大学生素质教育不能引起重视,任其发展。
不难发现,许多家长在将孩子送进大学校门之后便长松了一口气,认为以后的路都由孩子自己来走,家长已经不需要干涉太多。其实并不然,进入大学校门的学生们都是十几岁的孩子,而且之前大部分都是由父母监护长大的。当他们进入校园之后,如果不能循序渐进的让他们自立,而是一下子放手不管的话,便很有可能产生学生迷失自我、为所欲为甚至走下坡路的情况。也有的学生脱离了父母的督导还是像高中时期那样努力学习,却不知道重视独立生活、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大学期间,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都应当得以提升,这个阶段也正是为踏入社会做准备的阶段。
就家长而言,家长如果对大学生的自身素质不能引起重视,甚至不能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便会使学生道德底线下滑。许多学生只为自身考虑、过多注重分数和专业知识以及各种“证”的数量,不去重视能力的培养、过多的强调个性的发展,而失去了组织纪律性、身体健康情况下降、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当家长的如果不能及时的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合理的处理自身的问题的话,就很有可能走上歧途。缺乏沟通与引导,这是现在大学生堕落、误入歧途、走极端甚至轻生现象增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对策
1、就大学生本身——明确使命,主动学习、主动提高。
在校大学生不仅要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还要加强自己素质修养和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是各项教育的前提,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不仅应该学会学习,更应该学会交流、学会表达、学会处事、学会应对、学会成长。
为建立更好的社会风气,我们应明确使命,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学习,多向先进人士学习,多做好事,讲法律、懂道理;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转型时期,我们应严格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鄙视不正之风和极端个人主义。主动学习党的最新精神,贯彻科学发展观,为社会主义建设贮备能量。
为提高自身能力,我们应当广泛涉猎科学文化知识,不局限于自身专业,不局限与书本。多参加社会培训,如计算机学习、驾驶学习、技术或特长的培训、外语交流能力等;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经常与社会成功人士交流,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提高自己创新意识。不做啃老族,自食其力,提高综合能力。
为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优势,我们应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充分挖掘,充分发挥,既不让自己的个性太过张扬,又要做一个独一无二的大学生。
为促进身体健康和心理素质健康,我们应多参加体育活动,加强体育锻炼。同时注重心理素质的提升,拥有健康的生活态度。在关注自我身心素质的同时,也要关心关爱周围需要帮助的同学,将自己的爱心传播给他人,将爱心传递、放大。
2、就家长,尤其是学校而言——加强管理和引导
高校作为在校大学生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应该为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力度尽心尽力。
(1)多开设有关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健康、恋爱与婚姻、健康营养指导、社会心理学、人际交往学等类似课程,不仅仅局限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更要关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
(2)建立师生沟通机构——心理咨询室、健康指导中心、疑难答疑小组、网络沟通平台等。学校可以建立一些与学生的沟通机构和沟通平台,在保护学生隐私的前提下,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学生心理活动,尤其是心理问题,避免学生误入歧途,走极端。
(3)定期举办社会活动——爱心捐助、城市互助小组、爱心1+1等。学校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贫困地区的邮寄地址或互助家庭的电话住址,让学生们可以与需要帮助的人们真是沟通、交流,也可以把自己的闲置物品捐赠给他们。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还可以增强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
(4)定期进行综合素质考评——标准既要严格又要面面俱到:对学生奖学金、先进、标兵的评选不能再仅仅局限于学生每学年修的学分多少、分数高低和参加社会活动的数量,要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交往交流与办事能力、个性的发展、身体健康素质和心理素质进行客观且综合的考评,考评要公平化、公开化,以此鼓励学生提高自身素质。
3、就社会而言——树立优良之风
公民应主动为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努力,引导大学生以优良的素质面貌走向社会。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知识分子主体、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在化的重任,所以加强大学生自身素质刻不容缓。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社会各界,尤其是作为在校大学生和高校,应注重大学生的自身素质,“修身”以为社会主义做贡献。
参考文献
1、《从大学生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看高校辅导员工作》,黄其颖,2009(no.28);
2、《大学生素质教育探讨》,牛栋,百度文库4517723;
3、《指南——世纪之交》,汤恩佳,2000(3)。
附录 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的研究报告 篇2
一、创业教育的概念
创业教育 (enterprise education) 是指结合专业教育, 传授创业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品质, 使学生毕业后大胆走向社会, 实现自主创业和自我发展的教育。创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 旨在激发学生一种意识, 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在创业过程得以迸发和发展。
二、国外发达国家创业教育现状
在发达国家, 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一般占到20%至30%。美国从1998年1月就开始实施了“金融扫盲2001年计划”, 向中学生普及金融、投资、理财、营销、商务等方面的“超前教育”。一项研究调查表明, 37.6%的被调查的美国大学在本科教育中开设了创业学课程, 有23%的大学研究生教育中开设企业创业课程, 38.7%的大学同时在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开设至少一门创业课。
在其他国家, 德国从1999年用不到10年的时间, 使每届大学毕业生有20%至30%能独立创业;英国政府从中学开始就开设商业课程, 2005年英国政府发起一项中学生做生意的计划, 要求所有12至18岁的中学生必须参加为期两周的商业培训课程, 以促进经济发展;法国从初中就开始增强创业教育;日本在1998年提出从小学开始实施就业和创业教育。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1999年1月教育部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 指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 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首次提出高校要开展创业教育。2002年4月, 教育部高教司确定了清华大学、北京航空工业大学等9所高校作为创业教育试点单位, 拉开了创业教育的序幕。创业教育开展以来,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特别是教育部试点高校分别通过各自不同的方式, 对创业教育的开展进行了实践性探索。但是, 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 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缺泛专业的师资队伍。
目前, 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主讲教师主要来自负责学生就业的兼职教师, 这些教师大多缺乏创业实战经验, 没有在企业的就业经历, 还有部分老师因为行政工作关系, 专业进修机会少, 教学技能相对欠缺。虽然, 为了加强创业教育的实践性, 大多数高校外聘了一些企业成功人士担任教师, 实践证明, 尽管这种安排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但由于缺乏组织协调、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 加之外请的部分创业者或企业家缺乏教学经验, 教学效果有待改善。
(二) 没有形成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
近几年, 由于大学生就业压力逐渐增大, 各个高校相继开设了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 但创业教育在高校中发展十分不平衡, 特别是地方高校, 多数学校仅局限于操作层面、技能层面, 甚至以创业项目、创业培训代替创业教育;在课程设计、教材编写、理论研究等方面还没有形成系统性教育体系。
四、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对策
开展创业教育是为了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 提高其创新能力;引导、帮助有创业思想, 有创业意愿, 有创业能力的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
(一) 转变观念, 提高对创业教育的认识。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大量高素质、创造能力强的劳动者, 高等学校必须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和创业教育转变。学校教育不等于职前岗位培训, 它给学生提供的是一个走向社会的起点, 而不是终点, 要改变专业对口的静态就业观, 确立就业就是不断创业的动态过程的人才观, 它不但要解决自己就业问题, 还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 高等学校应转变单一人才观为复合通用人才观, 明确现代社会所青睐的人才不再是专业定向、意识定态、思维定势、技能定型的人, 而是需要具备宽泛专业基础、适应多变竞争趋势、敢于独立创新等素质潜能的人才。
(二) 组建多元化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大学生创业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非专业知识、相关的商业知识、一定的管理知识和相关的法律知识。同时, 还应具备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管理能力、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要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高校必须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实际建立一支多元化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一是组建专业的师队伍。课堂教学是系统地教授创业理论的主渠道, 创业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这些教师主要负责教授创业理论知识和创业理论研究工作;二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创业咨询能力的培训, 在日常管理中,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三是建立软引进机制, 拓宽创业教育的渠道, 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 形成创业教育的特色。聘请校外创业实践专家到校任教, 通过企业成功人士、杰出校友、创业成功人士等来校开展创业讲座、创业论坛、创业沙龙等创业实践活动, 使创业教育开展的更生动活泼、更贴近现实, 实现创业教育的多元化教学。
(三) 建立学校创业教育孵化器。
学校多渠道筹措资金, 设立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 提供场地, 建立校园创业街, 对在校学生申请创业给予适当支持。对“经营开店项目、加盟连锁项目、新产品代理项目、科技成果专利项目”等可操作性强、风险相对小、市场潜力较大的实体经营项目, 经过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论证通过后, 学校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给予经费扶持, 进驻校园创业街, 以确保有创业意识、有创业项目、有创业能力的学生得到创业实践的机会。
(四) 创新机制, 争取政府支持, 通过校企业联合建立多方位的创业实践基地。
大学生的创业实践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工商、税务等政府部门应该从培养国家创新型人才的角度出发出台扶持、支持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 帮助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同时, 通过校企联合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 强化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
五、结语
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单元要素之一是企业, 而我们知道, 每天都有大量的企业消亡。因此, 经济的繁荣是以不断出现新创企业为基本前提的。所以, 创业是市场经济中一种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层内涵, 将为教育改革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创业教育是在普通文化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基础上, 提出新的更高的教育要求, 注入新的教育内容, 寻求新的结合实践活动的途径, 培养一代既有开创精神又有一定创业能力的知识分子。这就把教育综合改革的目标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 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和实践领域。
参考文献
[1].陈春意.创业教育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J].科技创业月刊, 2005
[2].吴唤群等.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研究[J].教学实践研究, 2010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篇3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考试作弊;助学贷款违约
0.引言
诚信是一项基本道德规范,在政治教育、经济交往以及日常生活、学习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作为社会的栋梁和主力军,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备受关注。诚乃立身之本,信为处世之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大学生必须内诚于心,外信于人,方能在工作交往中占得优势,从而更好地适应当前激烈的竞争形势。但由于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教育制度缺失、个人自觉性低等诸多原因,当前大学生的诚信现状不容乐观,如考试作弊、毕业论文抄袭、助学金贷款违约等现象频频发生。为此,必须加大诚信教育力度,促使大学生诚实守信,以提高整体道德素质。
1.诚信及其重要性
诚者,天之道;信者,人之道。诚信是指做人真诚不虚伪,做事讲信誉守信用。尾生抱柱、曾子杀猪、华盛顿与樱桃树等经典故事都是在讲诚信,所以他们受到后人尊敬。前几年发生的染色馒头、三鹿三聚氰胺、肯德基苏丹红等事件在社会引起很大轰动,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诚信缺失的后果可见一斑。这两个例子是从商业角度来说的,在其他领域同样如此。国无诚信,无以邦交,政治交往中不讲诚信,必将孤立;生活中不讲诚信则无法取得他人信任,如“狼来了”的故事;学习中抄袭他人则会降低教育水平。
大学生的诚信水平对自身、对教育、对社会都极为重要,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迫在眉睫。首先,讲诚信是一个人的基本准则,是立身处世的基础,我国是礼仪之邦,自古便讲诚信。可见,诚信有利于大学生完善自身素质,是时代的发展需要;其次,教育不但育书,更要育人。教育水平提高,国民素质才会整体提升,而诚信作为根基,是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撑;此外,诚信可反映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求。
2.大学生诚信教育现状及具体表现
2.1现状
首先,诚信教育没有受到高度重视。不少高校都将专业知识传授或专业技能培训作为教学重点,对诚信教育有所忽视。学生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基础道德教育存在明显的不足。常把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混为一谈,缺乏对诚信教育的深刻认识。
其次,诚信教育内容太过理论化,虽然灌输了很多理论知识,但对学生人格品质的提升起不到实际效果。尤其是在当前社会形势下,道德沦陷,然而教材内容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教育方法不当也是阻碍诚信教育进步的因素之一,如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缺少亲和力,难以吸引学生兴趣;实践活动不足,致使理论知识和实际相脱节。
此外,诚信教育考评机制滞后。诚信属于道德范围,需要在长期实践中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才能客观评价。而部分高校通过考核诚信相关知识来测试学生道德水平。难以真实地反映出学生道德素质。
2.2具体表现
①在学术诚信教育方面,主要表现为作业抄袭、论文剽窃和考试作弊几方面。大学作业较少,而且管制不严,许多同学对此不加重视,在做作业时往往是“借鉴”他人,甚至在某些学校会出现全班作业雷同的现象;对于教师发放的毕业论文题目,多数学生都缺少独立性,不亲自查阅资料研究,而是依靠网络资源。搜索一些相关论文,粘贴复制,各摘几段内容,拼凑成一篇论文。甚至有人直接剽窃他人成果;从大学生考试现状来看,期末考试、四级考试等考试中,夹带小抄替考的情况屡禁不止,扰乱了正常的教育秩序。职业枪手、高科技作弊工具的应用越来越多。但某些调查结果显示,高达55%的同学认为考试作弊没有什么,其中47%的大学生都有过作弊行为。
②在贷款诚信教育方面,对于国家助学贷款,贫困生在申请时需提供充足的资料和见证人。某些学生虚报家庭状况,开假证明,利用助学贷款供自己享乐。甚至部分学生在贷款后拖欠不还,毕业后隐瞒工作及单位的真实信息。如2010年某央行省分行调查显示,该省助学贷款中有3800多人都发生了还款违约的情况,严重阻碍了国家助学政策的实施。
③在就业诚信教育方面,在激烈的竞争中,,不少学生的学历和求职简历存在造假现象,夸大自身能力,一旦到了工作岗位,却与实际不符。2013年某国有企业招聘了20名“高素质、高能力”的大学生,但在工作中很快就发现,其中17名都有明显的注水成分。另一方面表现在随意毁约,很多大学生找的工作并不对口,在工作中一旦遇到对口的,或薪酬更高的单位,就不惜毁坏签订的协议而跳槽。
3.改善大学生诚信教育现状的措施
3.1 建立健全的信用考评体系
首先应完善大学生诚信制度,根据学生实际状况制定相应的制度,将诚信内容融入其中,如立身成为本,处世信为基;精诚探真知,独创著文章;评奖要真实,考试应自警;诚实求助贷,守信要还清。同时采取奖惩制度,对讲诚信的学生颁发“三好学生”奖,对不讲诚信损害他人利益者则予以惩罚。
3.2 抓住重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
在大学生诚信缺失状况中,考试作弊、论文剽窃、助学贷款违约现象尤为突出,而其原因多为学校监督不严、学生自身素质较低。所以诚信教育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可在开学典礼上通过《大学生手册》普及诚信的意义,并找出反面案例给同学敲响警钟;为防止考试作弊,可在考场安置摄像头,记录学生答题的整个过程。或使用身份证鉴别仪,检验学生身份;禁止学生携带电子设备和无线通讯工具进入考场。在布置毕业论文时,重视论文的新颖,若网络上没有相关资源,则可有效地避免剽窃行为。平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能力,降低剽窃抄袭的可能性。指导教师需加大监督力度,利用专业测试软件测得学生的抄袭率,返回重修。完善助学贷款的申请程序,做好实际调查,确保在维护真正贫困生利益的同时,扫除国家政策实施中的障碍。
3.3 开展诚信道德实践活动
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通过校园广播、校报、宣传栏等形式宣传诚信教育的价值,和诚实守信的先进典型,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广泛开展以诚实守信为主题的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积极营造“以诚信为荣,以失信为耻”的良好校园风气。此外,根据学生思想状况,组织学生深入工厂、企业,尤其是具有良好信誉的单位参观学习,令学生自主参与、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使其在社会实践中亲自体验诚信的意义和价值,将诚信这一道德规范逐步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进而指导自身行为,成为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3.4 将诚信内容纳入教育体系
如在思想政治课上增加诚信等相关内容,或开展专题讲座,普及诚信知识及有关法律法规;提高教师的德育水平和诚信素质,有德之师才能更好地培育有德之人;创新诚信教育的方式,如在新生入学之际,签订《诚信承诺书》,用以约束学生行为,或在校园积极开展“诚信辩论”活动。
4.结束语
诚信是一个人立身之本,是国家与外交往的重要准则,是各项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大学生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的重任,必须诚实守信。针对当前大学生的诚信现状,必须加大诚信教育力度。
参考文献:
[1] 易红梅,陈玉霞.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24(2):109-110
[2] 杨素华,闫向东,王惠.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及应对策略[J].教育探索,2011,23(9):154-155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的研究报告 篇4
当前,受全球金融危机和毕业生总量增长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大学生就业成为政府、民众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焦点。高度重视并大力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大学生科学地设计职业生涯,准确定位未来人生的发展方向和职业目标,有目的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提高就业竞争能力,是当前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有力措施,也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个体成长的现实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等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并结合时代特点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有效的安排。[1]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既是应对客观形势之必然,又是实现个体和谐可持续发展之必需,无论是对大学生的成人成才,还是对大学生的职业成功和生涯发展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引导大学生积极探索自我,科学规划人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职业奋斗目标。大学生的生涯发展阶段属于探索期,这个阶段主要的生涯发展任务是从多种机会中探索自我,逐渐确定职业偏好,并在所选定的领域中开始起步。[2]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积极进行自我探索,发掘优势,克服不足,加强对自身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以及人格特征等方面的认识和了解,形成对自我客观理性的现实性评价,从而有助于大学生科学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路线,明确未来的生涯发展方向和职业奋斗目标,并拟定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和发展规划,为其一生的职业发展指明方向和途径。
2.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完善自我,实现全面发展。由于我国社会长期以来对职业教育的忽视,导致大部分在校大学生自我了解不够,奋斗目标不明确,不了解学业与未来职业的关系,对大学生活感到茫然,不能合理有效地规划大学学习生活,更谈不上对未来人生、生涯设计职业的规划。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早日明确大学阶段乃至毕业后整个人生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使他们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可以使他们自觉依托自身现有条件,以社会需求信号为导向,不断积累知识、锻炼能力、健全人格、调适心理、拓展素质,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力,突破发展中的障碍,促进自我完善,实现全面发展。
3.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能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本质、核心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对高等人才的需求。[3]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确定合理的职业发展方向和清晰的职业奋斗目标,并能充分发挥职业生涯目标的指向性和激励性作用;可以引导大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或参加各种相关的培训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意识地提升职业素质,锻炼职业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竞争能力,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4.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成就动机,促进大学生成功实现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逐步理清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理想的职业生涯目标。而生涯目标一旦确立,就会成为大学生追求成就的强大动力,极大地激发他们自我实现的内在需要;就会激励他们建立自信,增强勇气,培养实力,努力排除干扰,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坚定不移地向着目标奋斗,成功地实现自我。
5.有助于指导大学生实现科学合理的“人职匹配”,提高就业满意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在于寻找适合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合理匹配,体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4]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方面可以引导大学生全面了解自我,客观认识自我,形成对自身个性特质的准确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引导他们积极探索外部世界,分析职业环境,了解职业现状和职业能力素质要求,行业发展趋势等基本信息,形成对职业环境和生涯机会的客观评估。这有利于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设计过程中,对自身进行科学合理的价值定位,不断调整就业期望,树立与自身主客观条件最为匹配的职业奋斗目标,从而实现“人职”的最佳匹配,避免盲目就 业,提高就业满意度。
二、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缺失。首先从高校角度来看,目前多数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工作仍由就业指导机构附带承担,而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重心集中在针对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宣讲、就业信息提供、求职技巧培训和就业手续办理等事务性工作层面,面向全体学生的高层次、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明显不足,因而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其次从学生角度来看,在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对职业生涯设计不够重视,对职业规划本身及其作用的认同程度不够,对职业目标选择感到茫然,这都影响了他们未来的职业选择和人生发展定位,影响了他们的成才。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力量薄弱。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门集专业性、综合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新兴学科,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指导教师既要有丰富的就业指导经验,又要熟练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还要具备与职业规划设计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而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普遍缺乏专业化、职业规划职业化的生涯规划指导教师,现任教师通常由就业指导中心、学生工作处、校团委等党政工作部门的教师或院系辅导员兼任,由于专业知识、技能的缺乏,再加之时间、精力投入的有限,他们在帮助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确定职业取向,培养职业能力等诸多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
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个性化辅导工作滞后。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它会因个人自身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专业素养、知识能力结构和所处环境等方面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重视“因材施教”。而目前有些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多以讲座和大课堂集体授课的方式进行,虽然起到了普及理论知识的作用,但对不同类别、不同条件、不同发展需求和就业方向的学生缺乏针对性地分类研究和指导,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职业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设计辅导、职业分析和职业决策指导等科学系统的个性化指导。
4.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不完善。一是全程化、全员化的职业指导缺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各高校相继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尝试开设了相关课程,但几乎都未能形成贯穿大学教育始终,面向全体学生,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完整系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二是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严重脱节。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要求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目前许多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性、体验性教学环节相当薄弱,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参与积极性不高,直接导致教学效果欠佳,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三是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形式单一。目前大学教育中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往往被等同于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辅导仅仅局限于毕业前的求职指导、了解就业政策、准备就业材料,提高择业技巧等方面,而具有实质意义的心理辅导、职业定位咨询、社会适应性训练等内容涉及不多。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的基本上都是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单一做法,这种“满堂灌”的教学形式显然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5.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机构不健全。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仍实行混合建制,没有设置专门独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仅仅把它挂靠在就业指导部门。而高校就业指导部门是为学生就业服务的,职责偏重于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政策咨询,收集、存储、发布职业信息,组织招聘活动,举办就业讲座,负责毕业生的分配派遣、毕业手续的办理等相关事宜,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咨询辅导等全方位的服务,忽视了对学生一生职业生涯活动的指导和教育,这种做法不仅严重制约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也影响到学生未来人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1.学校、政府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营造气氛,形成合力,推广普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理念。政府部门要重视和支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速出台有关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职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法规,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以制度保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实施。高校作为教学育人的主要阵地,要勇担教育重担并积极发挥好引导作用,要通过课堂教学、校园网、校报、广播站、宣传栏、专家讲座等多种途径大力宣传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强化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让他们自觉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此外,关心大学生就业的社会各界力量都要热情参与和大力支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项系统工程,要通过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舆论宣传,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科学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教师队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要按照专业化、专家化、科学化的标准,着力培养一支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专业化师资队伍。高校一方面要充分发掘、整合自身现有的人才资源,挑选出一批业务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合理,开拓创新精神和理论研究水平较强,实践经验丰富,就业指导基本功扎实的教师,为他们创造学习深造、定期培训的条件和机会,生涯设计公益网职业规划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努力培养自己的专业师资队伍。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联合社会专业团体合作办学,或以邀请、兼职、聘任等多种形式吸引校外优秀的职业生涯规划专家来校开展系列专题讲座,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职业指导、咨询和服务。
3.加快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形成集全程化、实践化、多元化于一体的系统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建立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5]要构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首先要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列入高校正常的教学计划,使之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给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一个足够重视的教学地位。其次要建立起全程教育、分级指导的职业生涯教育模式。根据大学生在校期间各个年级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指导内容和重点,循序渐进地设计相关教学内容,开设相应课程,使职业生涯教育有层次、分级式地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最后要改进教育教学结构。一方面丰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依据学校自身学科特点,设置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学科课程、实践活动课程、模拟实战课程、文化素质课程等在内的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学习中成长,在实践中锻炼,在实战中发展。另一方面创新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课堂教学、小组辅导、专题讲座、心理咨询、教学渗透、校园文化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丰富、多元化的方式和手段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从而保证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开展取得实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实行规范建制,成立专门化、独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机构。高校要充分认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区分开来,单独规范建制,成立专门的集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机构。一方面通过不断创新服务手段,提升服务质量,面向全体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咨询和服务工作。另一方面统筹管理全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整体规划,拟定实施方案,形成理论体系,建立相应的激励和保障制度,切实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环节,保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5.建立信息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网络体系,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生涯辅导。要加强旨在为学生提供个别职业咨询、测评和辅导的生涯规划服务网络体系的建设,借助各种测评技术和方法提高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实效性。首先要建立专门的生涯规划教育网站,搭建完善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设置网上个性化的测试量表或调查问卷,提供网上个别咨询和生涯指导,为学生提供高效便捷的个性化生涯指导服务。其次要引进或开发先进科学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测评体系,充分利用职业测评所具有的预测、诊断、探测和评估等功能,通过心理测验、情境模式和人才测评等手段,帮助大学生更科学客观地认识自我能力、兴趣、个性,为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有力参考,消除其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迷茫,协助其进行合理的职业发展方向定位。最后要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建设,成立专门的生涯规划咨询室并配备经验丰富的专业咨询人员,对有需求的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个体咨询和个别辅导,及时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满足学生个体成长与职业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的研究报告 篇5
崔博
(宝鸡文理学院体育系陕西宝鸡721013)
【摘要】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特别是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更低。因此,国家要重视体育事业,为体育教育大学生创造就业条件和机会;学校要加大信息沟通力度,加强就业指导;限制体育教育专业扩招人数,减少就业压力;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要改变就业观念,降低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去基层单位工作,去西部发展。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体育教育专业;就业现状;对策 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的最后环节,是学校完成了学校教育任务后向社会输送人才的工作。因此,毕业生就业工作成为所有高校师生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1]。本文在对陕西省4所师范类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扩招后大学生就业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控制扩招速度、加大教育投入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陕西省4所普通高校2003——2008级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
2、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了电话访谈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归纳法等。
二、结果分析
1、陕西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03-08年招生情况
对陕西省四所普通高校03-08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通过电话访谈法调查得知,四所高校里的体育教育专业几乎全是本科生,因此,陕西生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在学历上的竞争是比较公平的。由调查可知陕西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03-08年招生情况有增有减,但总体来说还是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扩招后带来了高校办学资源的全面紧张,教学管理压力巨大,由此引发的另一些问题也接踵而来:扩大规模的辅助性政策和措施跟不上,学校教学和生活条
件的约束成为高校稳定问题的新因素;一些学校由于扩招造成学校升格或教学条件下降而导致教学质量的滑坡;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
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整个社会的热门话题,当然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也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方面。最近几年,体育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就业不很乐观,原因有多方面,客观的是体育人才相对过剩,整个社会处于饱和阶段,另一个方面是全社会对体育事业的不够重视,体育是一项高雅文化,而我国的全民素质不是很高,对体育这项高雅文化不够重视,导致体育教育事业在民间相对处于一个落后位置。主观原因在于,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毕业后都想留在大的发达城市,条件不好的乡下落后农村缺乏专业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可由于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而不愿意去,导致发达的大城市人才“通货膨胀”。
据调查的4所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统计(截止时间为2008年),07年的就业率平均42.5%,08年平均就业率37.1%,平均下降了5.4%。从扩招后就业率明显下降的原因分析有,第一,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多数大学生依然希望选择体制内就业。比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以及垄断行业。因为总体而言,这些部门和行业就业稳定性相对较高,收入相对稳定,也有较好的个人发展空间,所以成为多数大学生的就业首选。相反,选择体制外的大学生就业相对较少。第二,当前中国地区发展差异较大,特别是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发展差异较大,而大学生大多依然趋向于选择发达地区的城市作为就业选择地,而这些地区的人才相对饱和,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第三,当前,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企业,总体上对知识和素质要求相对较低,很多工作岗位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要求不高,普通劳动力就能应对,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大学生的就业机会。第四,就业渠道单一,由于是教育专业毕业,大多数选择当老师,而且选择去中学,这就缩减了就业面[2]。
三、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率的对策
1、限制办学规模,减少就业压力
教育部相关部门应根据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加大审查力度,对各高校设置的体育教育专业进行合格评估,采取优胜劣汰机制。对不具备办学条件或办学中存在严重问题的学校,应取消其办学资格;控制和停办一些地区设置重复、毕
业生就业率连年偏低的学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不再审批新的学校设置体育教育专业。通过这些强有力的措施限制办学规模,缓解供需矛盾,减轻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3]。
2、挖掘就业空间,拓宽就业渠道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地向前发展和进步,体育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体育产业和体育服务行业等发展较快,产生了许多相关的就业岗位,可供毕业生选择的就业岗位越来越多。因此,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能力,将自己塑造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前提下,明确今后的就业方向,在专业与岗位之间寻找更多的结合点,做到既能就业,又能实现专业理想。
3、转变就业观念,到西部去工作
毕业生应正确判断自身所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改变自己的择业观念,不能好高鹜远,盲目追随。理性而又客观地评价自身条件,科学地进行就业定位,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合理地降低就业的期望值。选择到西部地区、基层单位去工作,或许更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4]。
4、加大信息沟通力度,加强就业指导
各高校应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广泛联系,主动出击,努力开拓就业市场,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断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和沟通,及时了解相关单位的就业信息,推荐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去实践和面试,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5、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必须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专业发展思路,有针对性地加快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的调整,以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为核心,整合教学资源,增加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与就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实现体育教育专业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学生的需要[7]。努力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发挥各自的优势,强化具有本校特色的专业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不但掌握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且精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向“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创新、广适应”的复合型人才转变,有利于提高择业和就业的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
四、结论与建议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的研究报告 篇6
——米脂职教中心樊振雄
摘要:针对新时期中学生思想道德的现状,分析其消极行为的原因,从学校、家庭、社会和中学生自身提出相应的对策,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中学生思想品德现状原因对策
一、新时期中学生思想品德现状分析
当代中学生所面临的是全新的环境。网络媒体的兴起和传播,各种信息纷繁芜杂,中学生面前摆放的有“仙果”,也有“毒瘤”,这在他们还不具备完全的分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弱的情况下。在成长过程中,既有积极向上的一面,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消极的现象和行为。
(一)积极的一面
1、新时期的中学生崇尚奋斗,面对竞争自强不息,他们努力学习,扩大知识面,为未来而努力奋斗。
2、新时期的中学生追求平等、敢作敢为,他们渴望成为生活、学习的主体,时时处处体现出公平与平等。
3、新时期的中学生,充满爱心、展现自我。如汶川大地震同学们踊跃捐款、捐物奉献爱心。积极参加美化环境、演讲比赛等并能搞得有声有色。
(二)消极的一面
1、社会公德意识,责任意识淡薄。新时期的中学生虚荣心极强,攀比吃、穿、住、用,讲究名牌。考试作弊、骗取分数、不守诚信、已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2、宽以待己,严于待人,新时期的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往往强调“人人为我”,而很少考虑到“我为人人”,自己干什么都行,对别人的要求则很高。缺少应有的社会道德责任感。
3、崇尚“自我”,价值取向错位,新时期的中学生,集体观念淡薄,在学校和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中,部分学生不愿意参加或是即使参加也是热情不高。特别是许多独生子女,自觉不自觉的养成了自我为中心的观念。
4、法制、纪律观念淡薄。
近几年来,青少年上网成性,由于受不健康的黄色等不良信息的影响而引发的青少年犯罪现象也有抬头迹象,对青少年危害很大。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和学校问题。
二、中学生思想品德消极行为产生的原因。
1、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失当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因此,作为教育者就要了解 和正确把握学生真实的思想和情感,但在现实中,师生之间有一定的隔膜,往往学生说的并非都是心理话,我们所了解的也不是学生的真实想法,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的认识当然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成绩好,一切都好”——评价方式不当,大多数人把德育看成一种知识型课程,追求的只是考试成绩,这种以成绩论英雄的观念禁锢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行为手段,违背了思想品德教育在于引导学生提高道德修养,情感体验的内在要求和目标。
2、家庭教育的忽视
新时期中学生的家长工作量大,家务活重,与孩子门交流很少,关心只停留在问一下孩子考了多少分。还有一些家长教会孩子不正当的竞争意识,忽视综合素质。“儿子,今天学校劳动,你别去,就在家看书写作业,去了影响你的学习”、“儿子,这几天开运动会你别去
参加了影响学习”这些事例充分说明家庭教育中忽视了对子女的思想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
3、社会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随之变化,中学生的思想状况也不例外,在“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的思想支配下,人们采取各种方式获取经济收入,由于各种原因多劳未必一定多得,使人们的心理发生了严重的失衡,大学生就业难,上班后“拿固定工资”并无大财可发,而开私家车,“盖小别墅”的那些神木、府谷、山西的煤老板,又有多少文化呢?他们感慨。功利色彩的过于浓厚偏离了中学生的思想。
4、新时期中学生自身方面:“自我定位”不明确。
目前中学生流行这样的口头禅:“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吃喝玩乐,生活过好,省吃省喝青春白过。”可见当前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法律意识以及分辨能力都比较差,缺乏理想、目标不清,自我认识不够,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改善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针对新时期中学生思想品德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几点对策。
1、教育部门切实更新观念,努力探究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 切入点。首先政府教育部门应该为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开辟方便之路,改进对学校和校长的评估方式。其次学校各主管部门如学生处、团委、班主任、科任教师等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形成一种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教师必须切实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从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为学生排忧解难。为学生做实事,甚至还应当做学生的服务员,尽量去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情感动态。让学生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同时学校还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重视正面宣传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如广播站、电视台、记者站、勤工俭学、公益劳动、校园环保站、文学社、篮球协会、兴趣制造小组等活动。陶冶学生情操,从不同方面促使学生思想品德养成。
2、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加强家庭教育技巧培训。家庭是孩子 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教师,家长的思想道德、价值取向、理想追求、人生态度、日常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对家庭教育的领导,可组建一些“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子观,成才观。使家长能把子女当作知心朋友,坦然交流,尊重子女的人格和自主精神,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改变简单粗暴“重智轻德”的教育方式。
3、整合各种社会闲置资源,构建社会德育网络。
新时期的中学生被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所包围,并诱发出多种负效应。这要求社会大环境要净化,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和谐的氛围。一要充分利用社会闲置资源,如革命遗止、历史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等。使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进一步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整体效应,增强德育实效性,达到自我教育的境界。二要加大政府部门的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文化出版市场的管理。抓好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禁止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网吧、舞厅等场所,严禁不良思想对中学生的侵袭。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主体德育网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篇7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对策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在我国高校中悄然兴起。1998年清华大学成立创业研究中心,1999年,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清华大学承办的首届“挑战杯”和讯网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在北京成功举办,竞赛汇集了全国120余所高校近400件作品。大赛的举办使“创业”的热浪从清华园向全国扩散,在全国高校掀起了一轮创新创业的热潮,孕育了视美乐、易得方舟等一批高科技公司,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2004年,教育部确定9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2005年8月,国际劳工组织为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的课程体系KAB引入我国。当前许多高校都开展了创业教育,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大学生创业成功者较少,失败者较多,要真正做好大学生创业教育还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1 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
1.1 认识不足,缺乏主动性
我国部分高校领导、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认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因为就业困难,才需要鼓励毕业生创业,而没有认识到创业教育是一项总体性、根本性、系统性的教育、教学改革,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走向深化的必然趋势和重要标志。
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多为90后,独生子女多,依赖性强,家长和学生都缺乏主动创业的意识。很多大学生之所以自主创业,是在就业压力下的被动选择,而且在我国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大学生普遍缺乏基本的理财技能、沟通技能和防范风险能力,这就给大学生创业造成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1.2 教育缺位
虽然国家很重视创业教育,在政策、经费等发面给予很大的支持,尝试探索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方法和模式。但是,时下不少高校创业教育流于形式,甚至“名存实亡”,学校教学计划有关创业教育课程太少,开设的一些创业课程大都以选修课、讲座、报告的形式出现,没有纳入必修课范围,与各专业核心课程之间缺乏紧密联系。
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已制约了创业教育的发展。对于高校来说一方面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和研究人员严重不足,而且很多师资缺乏创业实战经验或投资经历,不熟悉企业的运营管理。另一方面成功的企业家和创业者由于缺乏学术背景和授课经验,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1.3 未形成完整的政策扶持体系
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他不是高校“闭门造车”所能完成的事业,他需要社会氛围和社会体系的支持,更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与保障。近年来出台的一些政策,大多缺乏操作层面的实施细则,优惠措施在实践中很难兑现。大学生一方面缺乏启动资金,另一方面又存在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银行、工商、税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技、公安针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还不到位。
1.4 实践平台缺乏
创业教育非常重视实际操作和实践经历,但是由于大学生创业实习和孵化基地等平台严重不足,使得大学生在创业之前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大多数学生只能从书本上学习,这也是高校大学生创业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2.1 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国外很多国家很早就启动了大学生创业教育,一些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比例达到了20%,创造了很多成功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就曾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要使毕业生不仅成为现有机会的拥有者,而且要成为就业机会的创造者”。
2.2 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
我国人口多,就业任务重,就业压力长期存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做好大学生创业工作,不仅能够进一步创造新增就业岗位,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而且能够孵化新的企业,提高国家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3 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不仅仅是培养未来的企业家,更是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未来社会公民,更重要的是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输送更多合格的创业和创新人才。
3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对策研究
3.1 高校应当高度重视创业教育,并对其合理定位。
应该树立自主创业不仅仅只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更是成长成才的新模式。需要设立专门的创业教育管理和指导机构,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创业教育的服务和支持上,确保每个有创业愿望的学生都能接受有效的创业培训。
3.2 第一课堂,将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主渠道,重视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
调整、优化课程体系将创业通识类、创业技能类、创业实训类课程体系与专业类课程有机结合,增强创业课程群的选择性,引进SYB(创办你的企业)和模拟公司创业实训。
3.3 第二课堂,加强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积极开展以创业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活动。
通过开办创业教育培训班,开展校园文化科技活动,举办讲座、论坛,组建社团,培养学生的创业兴趣,增强学生的创业体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
3.4 第三课堂,利用假期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以教师科研课题、校内实验室为依托,与社会企事业单位共建实践基地。
专门设立大学生创业教育成果展示厅,展示创业成果。
3.5 培养、建设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专兼职结合的创业教育指导教师队伍是推进高校创业教育工作的关键之一。
学校要从教学考核、职称评定、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要通过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创业组织活动、和企业家交流创业经验等方式,丰富教师的创业经验;通过鼓励其参与创业一线实践、企业咨询与研究活动,增加教师的实践管理经验。此外还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从社会各界中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和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教师。
3.6 国家要尽快完善和落实创业政策,在资金扶持、场地提供、减免税费、简化手续等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优惠政策。
各地政府应当结合地方的经济发展,积极制定出台更多地方性的优惠政策,探索出富有地方特色的创业工作模式。建立健全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安全网的保护下走向各行各业、走向自主创业。
3.7 高校应依托地方政府加快大学科技园建设,搭建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
大学科技园是连接高校与社会的桥梁,是高校创业教育及大学生创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科技园将学习从校园、教室搬到了孵化企业,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生在创业第一线感受着创业者的激情,大大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此外大学科技园有专门服务于创业企业的部门,开辟了较为集中的大学生创业专用场地,配备有必要的公共设备和设施,提供专业的创业咨询和创业服务,使创业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
创业教育应面向全体大学生,结合专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将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紧密联系起来,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为核心,使所有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冬娥.大学生创业教育机理分析[J].普通高等教育研究,2007(7).
[2]尹忠红.浅析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J].教育探索.2010(12).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的研究报告 篇8
【关键词】技师学院;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一、秦皇岛市技师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1.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组织或群体通过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在思想、政治、道德方面对相关的人员进行思想品德的规范,使他们达到社会思想品德的要求。”它主要体现在政治、思想、道德、心理教育等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思想教育方面。我国大学生思想品德政治教育一般是指“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把国家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和方针,通过组织相关的活动或讲座对大学生进行无形的教导和影响,从而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成为对社会的栋梁之才。综观所述,可得知,在技师学院中,教师是按照国家和社会相关的思想政治要求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教育,一方面按照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另一方面是按照学院本身的教育制度和规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全身心的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当中。
2.秦皇岛技师学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现状分析
和普通高校比起来,技师学院的思想教育工作有着自己的特点,即简短性与复杂性。多元就意味着复杂。技师学院的学生有着多方面的思想,再加上教育环境的多样就导致了思想教育工作也显示出一定的复杂性。技师学院生源广泛,不仅包括中专学生、初中毕业生,而且包括中职学生和社会青年,每个群体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和道德修养都是不同的。普高生掌握的知识比较丰富,但是缺乏足够的实践能力;中职生知识水平不高,但是比较擅长动手操作;初中毕业生知识水平比较低,实践能力也不高,然而其思维活跃,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社会青年身上有很多坏习惯,然而他们更加渴望获得知识。
3.秦皇岛技师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院存在重职业技能轻思想政治教育的偏向。技师学院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不准,从技师学院的角度来说,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现阶段技师学院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清晰目标,具体反映在以下两点:
首先把职业教育的要求与对学生思想政治上的要求相混淆。职教的目的是为了给企业输送生产能力高、职业技能强的劳动者和服务者,它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职业能力,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道德修养,致力于增强他们的道德素质,思想教育包含在职业教育中,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能将二者相混淆。其次将思想教育现阶段的目标与未来的目标混为一谈。技师学院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只是单纯地为了保证学院的稳定发展,在他们看来进行思想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听话、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将思想教育等同于日常管理,用制度来限制学生而不是让他们自我教育。
其次是技师学院投入到学生思政教育的精力和时间都非常少。该院领导层受到诸多常规事务的影响,通常不重视思政教育,出现了知行脱节的问题。从思政教育者的组成来看,学院的多数学生辅导员均系兼职,而不是专职,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缺乏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对该院学生开展日常教育、管理以及引导。更关键的是,不少专职辅导员因为待遇、社会地位等多种问题,存在着日益严重的“跳槽”思想,对他们的积极性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改善和提高技师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对策
1.营造有利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
人的思想是在对事物不断的认知过程所形成的,尤其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正是由于环境方面的因素,才使学生产生对事物形成不同的认知,进而对人的心理形成作用和影响;而有些却可能对其思想健康与发展起危害和制约作用,也有些是中性的,其作用取决于当事人自身。所以是否能营造一个和谐社会环境,对缓解学生外部压力,实现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与外部环境良性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有以下主要途径:
(1)设置校园“防火墙”,禁止社会不良信息的侵入。
(2)如前所述,由于大众传播媒体越来越发达,各种社会信息渗入到校园中,特别是大量不良信息的传播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消极影响,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所以,学校可以从校园局域网,校广播室进行各种信息的筛选,排除不良的信息,通过对心理健康的信息的宣传给学生一个干净的发展空间。
2.强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社会的进步推动事物发生各种变化。随着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一些在过去可能对学生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如今时代也许应用不了,这就要求我们也要随之作出改变。尤其是技工类的学校,和社会接触的机会比较多,更应该顺应潮流,不要局限于过去。学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无法正确辨别是非,这就要求我们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积极分析学生的个性特色,因材施教。当前,在思政教育方面,可实行以下几个方法:
(1)实行多层次教育。过去我们对学生,不管水平差距如何,只采取一种方法,没有区分度,没有因材施教,只是一个模式。而在学生道德培养方面,也过分讨论理想化的共产主义道德。但就事实而言,每个学生对道德的认知是不同的,其对道德的领悟也有不同层次。用同一高标准去要求学生,这是不切合实际的。如今在市场经济的形势下,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我们必须从技工类学校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实施多层次教育,在培养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时,就应采用不同方法,有不同层次的理想,大部分学生还处在低层次的职业理想水平上,他们的奋斗目标往往是“当一名好电工”、“当一名好数控工人”等等。处于中层次具有爱国主义理想的学生较少,处于高层次具有共产主义理想的学生就更少。在对学生理想教育过程中,我们应首先要求学生有一个正确的符合实际的职业理想和规划,再慢慢引导他们过渡到爱国主义理想的新高度,最后升华到共产主义理想。虽然不可能要求他们都成为共产主义者,但教育他们应该向这个目标奋斗。再如道德教育,首先要讲平等、互助、友爱,讲礼貌、爱劳动、尊重长辈等等。而后再继续探讨与社会环境有关的集体主义道德及共产主义道德。采取这样的方式,就比较符合学生实际,取得的效果也较理想。
(2)实行开放式教育。过去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中回避现实,回避矛盾,进行封闭式教育,当学生走向社会时就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普遍认为学校和社会出现的问题不相干。现在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状况,要实行开放性教育,应该让学生思想开放,接触问题、接触矛盾、接触阴暗面,让他们去接触社会,去调查研究、去讨论、争辩,从中去感受、去探索,得出正确的答案。有时有的问题暂时得不到答案,或得出不同的答案,也可暂时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再逐步引导和教育加以解决。这样做也有利于取得较优秀的实践效果。如在社会失业现象频频发生的情况下,可积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现象。
总之,技工学院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而是长期的、细致的,有时甚至是反反复复的,但又不能不做,而且还要坚决做好的一项艰巨而重要的工作,只有全社会一起来关心、支持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才能不负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文仅是对秦皇岛技师学院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做的一些初步探索和研究,还很不成熟,本文的调查不能涵盖所有的问题,问卷调查中的数据不够精准,文中所考虑到的因素不够全面。希望有更多的学者提出意见,希望能有更多的专家关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为加强和改进秦皇岛技师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戚万学.冲突与整合一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87.
[2]王芳.道德领域中的教育[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56.
[3]张忠华.对道德教育模式研究的反思[J].现代大学教育,2011(6):38-39.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的研究报告】推荐阅读:
当代大学生能力的现状与对策11-06
“90后”大学生逃课的原因与对策研究09-09
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分析及对策08-27
浅谈大学生信用卡的使用现状和对策06-09
大学生网瘾的教育对策06-22
中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06-05
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现状调查10-25
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对策的思考论文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