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能力的现状与对策(精选9篇)
当代大学生能力的现状与对策 篇1
当代大学生能力的现状与对策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P辉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但是现阶段大学生创新状况不容乐观。由于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氛围比较浮躁,也影响到了我们的大学生,学术造假、学术抄袭等一系列违法行为不断发生,使很多学生的价值观出现问题。其次,随着网络的推广普及,各种论文、数据等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如今,小到作业抄袭,大到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抄袭,部分大学生的独立创新意识逐渐淡化消失,只是一味的模仿改进,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我们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思维创造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我们思维敏捷、精力旺盛、思想活跃,然而,我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是比较低的,经过我们小组分析具体体现以下四个方面:
(一)好奇心强,但创新意识贫乏
由于国家教育体制和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我们并没有发现并保护好奇心,养成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在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和概括性、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观察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等方面,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不足。我们往往只是在单纯的好奇上停滞不前,不愿意或者不敢于标新立异,提出新观点、新方法,为解决新问题和创造新事物而努力。
(二)思维敏捷,但缺少创新思维方法
大学生随着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想象力逐渐丰富起来,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思维也较敏捷。但由于知识面窄,学科之间缺乏合理的整合,思维方式往往是单一的和直线式的,致使我们思考问题时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
(三)具有一定的创新想法,但缺乏创新技能
大学生对创新已有一定的认识,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积极寻找新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经过长期的学习,会在特定因素的诱发和引领下会产生灵感。但尽管大学生产生了灵感,但缺少横向联系,最终是昙花一现。要使这些灵感变为现实,需要一些必要的创新技能,(四)有创新的热情,但创新精神不佳
大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和教师的引导,有了一定的创新热情。但由于缺乏广泛的沟通和对社会的全面了解,导致了我们的创新目标不够明确。许多大学生虽然不满足于现状,但往往只是牢骚满腹,唉声叹气,缺乏行动的信心。另一方面,大学生也缺乏创新的毅力。有些大学生也能认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往往虎头蛇尾,见异思迁,放弃追求。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勇于培养自我的创新能力。为了学习和运用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的建设服务,我们大学生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掌握创新方法,培养创新精神,逐步提高创新能力。经过我们组员的讨论和多次整理,总结分析出以下大学生自我主动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勤于实验观察,树立立体创新观
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学习生涯中,都安排有一定的实验课程。理工科的学生要做物理、化学以及专业基础课的实验;文科学生安排有各种调研实验;体育、艺术学科的学生安排有一定的设计制作或训练实验。我们大学生应该积极地进行这些实验,努力发现并保护自己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培养创新意识。
香港城市大学副教授乐晓东博士认为创新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创造力是多元化的,生活
化的,它不是少数天才人物的专长,不是只有著名数学家和发明家才能具备的特殊才能。在谈到什么是创新人才时,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先生认为:“所谓创新人才,是具有创新性思维,在任何岗位上都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开创工作新局面的人才。”
(二)努力学习课程知识,但忌本本主义
人的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是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之上的。因此,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开始。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扎实学好基础课程知识是我们大学生培养创新力的基础。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越丰富、越扎实,我们就越能观察和发现问题,就越能开阔视野,思路越宽广,越易于产生灵感,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要创新就必须打好学习基础。
人大校长纪宝成先生曾说过:“要创新,就必须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权威,不唯潮流。”但现实情况却十分严峻。华东理工大学校长钱旭红列举了一个普遍现象:“听一个学术报告,常常有很多人提不出问题,自主学习能力极差。”就连他的博士生,在最初的半年里,也让他相当头痛:“谈一个问题,他们就像傻瓜,总谈书上的东西和别人的观点,从来不怀疑和反驳我。”
(三)善始善终参加各种竞赛,培养各种非智力能力
创新不但需要付出艰苦的思想劳作,更是一种探索、一种尝试,是一种“闯”和“试”。要提高创新能力,我们应该培养坚韧不拔、善始善终的创新精神。积极参加一些竞赛活动,可以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创新潜力,培养迎难而上、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曾收集了众多偌贝尔奖得主青少年时的智商材料,结果发现,他们大多数人不是高智商,而是中等甚至中下等的智商,但这些的人格与个性与常人有很大区别。
交大知名教授李继成先生曾说:大学期间如果不参加一次建模大赛,将是人生的一大遗憾。大学之间,我们可以参加全国性的大学生赛事,来磨砺和锻炼我们的各种非智力能力,包括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竞赛。
当今,国家和社会上都十分注意引导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对于大学生的创新成果给予不同方式的奖励或认可。尽管参加比赛会花费一些时间、经受一些苦难,但竞赛会带来很多收获,不仅是获奖证书,更重要的是顽强拼搏、善始善终的奋斗精神和经历。我们大学生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在扎实掌握课堂知识的前提下,积极、善始善终地参加各种科研竞赛活动,逐步培养自我的创新能力,用自身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谢谢!
当代大学生能力的现状与对策 篇2
一、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现状
当今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和终身教育使得自我教育显得十分重要, 但是不可忽视的是, 当前教育发展模式在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引导中仍存在一些不足, 比如高校教育的目标理想化, 在教育中忽略了大学生个体自我教育发展的需求;在教育过程中将教育、引导和管理相互分离, 限制了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实践性;高校教育环境的非整体化使得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效果削弱等。高校教育过程中的这些不足导致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发展处于较低水平, 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亟待加强和提高。
目前, 我国高校大学生对自我教育基本持认同的态度, 认识到了自我教育对于自身发展、成长和进步的重要性, 但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自我教育能力偏低, 使得大学生自我教育在实际开展中效果一般, 无法达到期望的水平。此外, 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呈现出非均衡性, 大学生在自我教育过程中偏重自我认识和自我要求, 而忽视了自我实践和自我监督, 且大学生常用的自我教育方法和途径比较单一, 缺乏趣味性, 主要就是看书、上网、校园文化活动、科普活动、师生帮助等。
二、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必要性
(一) 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
大学生自我教育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环节;大学生自我教育有利于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大学生自我教育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 实现自我完善。大学生自我教育是一种全面教育, 有利于知识结构的健全, 有利于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均衡发展。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可以促使大学生全面发展, 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当代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自我教育能力, 成为自我教育者, 实现终身自我教育, 才能实现知识的不断累积和更新,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不断完善自我。
(二) 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是高校教育的重要途径。
新时期要求高等教育要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要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这要求高校教育应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正确确立自我教育在大学生教育中的位置, 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是高校真正有效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协调自主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使教育对象主动、自觉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积极克服自身缺点、不断提高自我, 有效地进行自我完善, 才能使高校教育效果显著, 达到“无为而治”的教育境界。
(三) 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当今社会进入了一个知识爆炸和人才竞争的新时代, 想要在社会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大学生必须具备时代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低下, 使得部分大学生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 被社会所淘汰。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 大学生必须加强自我教育能力, 提高自身的素质, 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不仅要实现知识的全面掌握, 而且要提高自我心理素质, 增强自我调控、自我完善的能力。只有加强自身的自我教育, 不断地实现自我提高、自我完善, 才能使自己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调, 适应社会的需要, 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对策
大学生自我教育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过程, 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应该做到循序渐进, 采取合理的对策和方法。
(一) 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
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是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基础, 因此要努力创造先决条件, 引导大学生树立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意识。自信是自我教育的起点, 引导学生自我发现, 找出自身的优点, 使大学生建立自信心;然后, 指导学生真正认识自己的不足, 开展自我教育和自我批评, 并予以改正;最后, 发挥榜样力量, 唤起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意识和动机。
(二) 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自我管理过程是自我教育的重要培养过程。通过使大学生参与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 调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使大学生成为校园学生管理的参与者。在此过程中, 要经常性地组织大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这不仅能使大学生获得自我评价的反馈信息, 而且能深化大学生对自己行为的自我认识, 进而取得自我进步和提高。
(三) 创新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模式。
传统的大学教育管理方式, 往往强调道理对人的影响, 受教育者处于被动与理应服从的位置, 尤其是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这使得大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和不信任状态, 很难有效地实施大学生教育管理。因此, 为了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必须创新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模式, 重视大学生个体自我教育发展的需求, 要正确处理大学生教育工作中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的关系, 积极为大学生提供适当的自我教育空间和环境。
(四) 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频率和效力。
社会是一个丰富鲜活生动的大课堂, 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当代大学生往往从自我出发, 对社会的要求越来越高, 很少处于旁观者的视角去观察社会, 发现社会。高校要组织大学生到社会中, 到生活中, 让大学生近距离地接触社会、感悟社会, 使他们在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亲身体会社会的需要、就业的困难和创业的艰辛等, 进而不断完善自我, 使自己具有适应社会需求的实力和能力。
(五) 构建适宜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以其对社会的高度敏感性、强烈的时代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时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 对大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 是自我教育形成的重要环境。通过各种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 可以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因此, 为了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高校应该注重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 为大学生自我教育提供更大的舞台和环境, 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白雪涛.试论大学生自我教育特征及时代意义[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2].汪洪捷.浅论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当代大学生能力的现状与对策 篇3
关键词:当代中职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232-01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影响下,处于青春期之中的中职学生们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他们在情绪、情感、思维等多方面发生的“变化”已经对在校期间的生活和学习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这迫切需要引起校领导和老师们的高度重视,除了学校、教师总体管理模式之外,还应该不断探求新思路,寻找更好更有效的管理方法。因此,学生自主管理的方法被搬上了台面。
一、关于自主管理
所谓自主管理,简单的来说,就是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言行举止的一种模式。这是从学生自己出发,以自己为主体,通过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等因素进行反思之后,找出不足的地方,加以改正或是调控。这包括了自我意识、自我判断、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调控、自我纠正和自我提升几个方面。最后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对自己的反思和教育,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素质。
而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即是指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思想和言行的能力。这对学生的考察要求较高,需要学生有较正的人生价值观和较好的心理素质。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自身要能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同时还得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以及分析、反思的能力,这是很重要的。
二、自主管理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是很必要的。自主管理能力是一种比较考察综合素质的能力,因此,学生如果能够培养起自主管理的能力,不仅能给学校和老师省去很多的麻烦,同时也能让自己在人格素质与道德品质上更上一层。学生需要全面发展,因此,学生的个体素质一直是比较受社会关注的一个问题。同时,在就业压力的“压迫”下,中职学生也备受压力,学历往往让他们处于社会竞争的劣势。因此,学会自主管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就更有必要了。
不仅如此,现在的社会,越来越需要有素质、有修养、有文化的人,而这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因此,这就对当今的各中职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中职学生,不仅需要有文化知识和专业的职业技能,同时,更应该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这样看来,自主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三、当代中职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现状
从当代各中职学校反映出的情况来看,中职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现状还很不乐观。首先,学校方面还没有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其次,教师方面仍然习惯沿用传统老旧的“教师直接管理法”;最后,绝大部分学生根本没有想要进行自主管理的意识,可能是对此不了解或者是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而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根本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这样也就不会想到要如何去进行自主管理。
而导致这一情况产生的因素,归纳起来有以下一些:
1.绝大部分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要么是因为成绩不足以考上较好的中学,要么就是因为家里条件不太好。这样的情况不仅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和负担,也会让他们觉得自卑,觉得“低人一等”。这就是社会对中职学校的一些“偏见”带给学生们的不好的影响。
2.不和谐的家庭关系、不完整的家庭环境等问题(父母离婚、留守儿童等)都容易让学生们心理上产生阴影,情感上受到伤害,他们很可能会因此封闭自我,表现出孤僻的性格或是暴躁的情绪。
3.学生自身学习能力有限,基础知识不牢靠,没有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在学习和生活上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又或是自觉性还不够。
4.学生处于青春期,年龄偏小,心理机制还不够成熟。爱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无组织无纪律;心理承受压力和打击的能力远远不够,辨别是非的能力也不够,同时,爱好攀比和拉帮结派进行斗殴,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也表现出能力欠缺的问题。
5.社会高速发展,一些不良的网络信息通过手机等对学生们的身心发展都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
6.因为知识文化程度受限,这一类中职学校的学生更容易接触一些社会上的不良青年,受其影响。
四、相关对策
1.首先,校方和教师都应该对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这个事情引起高度的重视,换换思路,探索一下新的管理方法。通过合理的宣传方式,将学生自主管理这个新的思路介绍给学生,同时,营造一个适合学生自主管理的环境,激发他们的自主管理的意识,然后慢慢地对其进行引导和指导。
2.平日里,教师应多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把学生当朋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真挚情感的交融更容易引发学生人性中最单纯最善良可爱的部分,这对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意识自身的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也就更容易被培养。
3.学校和教师应多组织开展一些具有教育和引导意义的校会、班会,多给学生讲网恋影响、暴力游戏等影响事件,让他们从这些事件中意识并开始重视自身在情感上、心理上和思想上存在的问题,从而开始建立自我管理的心理机制。
4.学校和教师应该在创新学生青春期的特殊教育内容和特殊教育方法,正确引导学生们健康、平和的度过青春期,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帮助他们培养自身的道德修养。同时,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5.寻求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帮助与配合,尽量让学生在学校和家里都能有适合自主管理能力培养的环境,这能更好的帮助他们建立起自主管理的心理机制。
结语
总的来说,中职学校若想要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就得首先重视管理模式,充分认识到实行这一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同时,要转变原有老旧的管理模式,尝试新思路,为学生创造和提供自主管理和环境和机会,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不仅如此,学校还应该对学生们存在的一些问题引起高度的重视,这才是一切问题、矛盾的症结所在,然后从这些方面去引导学生意识自身问题从而建立自主管理的心理机制。
参考文献:
[1]王小慧.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培养策略[J].甘肃教育,2012(17):45。
[2]章凌,杨瑜艳.中职生自主管理能力培养的对策[J].才智,2015(5)。
当代大学生能力的现状与对策 篇4
根据国家的教学大纲指出,英语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并且其明确提出了“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思想,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席连俊n.d.)。然而,由于大学生缺乏语言环境,口语课程设置较少,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很难贯彻教学大纲中所提出的要求。我们要研究在校大学生的现状,理解他们的学习需要,设计符合他们的实际情况的口语课教学。
一、英语口语水平低下的原因分析
1.评估标准的单一性
如今,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评估标准就是大学英语的四,六级考试,而对英语专业学生的评估标准就是英语专业四级,八级考试。各机构对院校的评价也是以考级通过率为主要标准。因此,中国大学生学习英语始终没有摆脱应付考试的负担。对于毕业生来说,要想进入外企,一口流利的英语是一块好的敲门砖。然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这是很难做到的。
2.学习者认知特征的多元性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部分学生不愿意或不敢开口说英语,甚至于有些学生只有在面对老外的时候才敢说英文。
2.1心理/情感因素
由于性格和学习方式的不同,每个学生个体认知的表现方式就不同:对口头解说没有视像辅助的学习内容则难于理解;听觉型的学生喜欢通过谈话交流、课堂表演、听唱歌曲、磁带来学习英语;而动觉型的学生则喜欢通过读和写,动手操作学习(蔡苏勤2004)。但是很多学习者并不了解自己的性格特质,而盲目地运用别人认为正确的学习策略,无法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故而学习效果也是事倍功半。如果教师无视学生的学习风格和个性特质,用一个模式和一种要求来教学,那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
2.2学习者原有语言能力的局限性
高校中的大班化教学使学生口头表达的机会严重受到限制,同时也不适合教师安排课堂活动(黄辉2008)。因此,大多数学生缺少口语训练的机会。而这种现状在大学英语口语课教学时直接表现为学生底气不足,不敢开口,间接表现为对英语学习兴趣不大,期望值不高。故而,导致学习者个体的学习动机低下,学习态度被动,课堂参与度不高,遇到困难迂回绕道,学习持久性难以保持等种种现象。
3.班级规模大,缺乏师生沟通
由于人数过多、规模膨胀,大班英语教学中仅有的师生间的一对一交流活动也只限于教师和个别学生,而绝大部分学生的课堂行为则大大受到限制,他们只能被动地输入,而不能主动地输出(席连俊2000)。由于缺乏师生交流,教师往往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不够,不能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个别指导,使许多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处于一种被动的、盲目的状态,学习效率低下。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许多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信心,因此教学质量也就无从保证
二、提高口语应试策略
1.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直以来,中国学生重视的是语法和阅读的练习。由于缺少语言环境,课堂训练少,不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对于开口说外语存在着恐惧感。一些学生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过分紧张,这都严重影响了他们实际语言能力的发挥,也影响了他们的考试成绩。事实上,心理负担是自信心不足的表现,只要在平时学习中踊跃参与各项口语活动,不怕出错,大胆表达,自信心就会逐渐增强,心理负担也会在自信心倍增的情况下逐渐得到克服,心理素质也会得到提高(薛伟中2005)。
2.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们应该积极地创造语言环境,利用一切机会训练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英语角、英语沙龙、英语语音聊天室都是练习口语,提高口语的好去处。
3.掌握基本句型,提高流利性和准确性
英语中存在着很多固定或半固定的语言单位,它们在日常的交往中使用得很多。心理语言学家
Steinberg(1982)在制定语言产生模式时说过:任何一个语言产生模式都必须有一套特殊的运用方法。固定句型的使用不仅可以明显地提高口语的流利性,同时还可以保证准确性。因此,考生要记住大量的常见结构,并在口语交际中付诸实践,就可以流畅自如地把自己的思想清楚地表达出来。
4.话题训练
口语考试多以话题为中心,话题都是围绕大学生所熟悉的社会现象或者具有争议性的话题来展开的(王艳2001)。所以考前考生可以多进行话题训练,可以根据样题自己设计题型,也可以和同学之间合作进行训练。对一些大家关心或熟知的热门话题可以培养自己口头作文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回答此类问题时应该涉及实质问题,对话题进行有针对的回答。在阐述观点时,考生要力求做到观点鲜明,论据充实,在论证观点时,也要做到严谨,合乎情理。
5.丰富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是文化的载体,只有对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有较充分的了解,才能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所运用语言的场合、目的、对象不同,采取的方式也要变化。作为英语学习者,不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习俗,不结合语境准确而得体地运用英语,就不会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这也就是大学英语口语考试的三个评分标准之一:适切性,即不同的场合要注意言语的得体,很多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外语学习。
总之,口语教学是外语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而口语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口语老师在教学中,既要抓好语言教学,又要充分注意学生们的心理状态,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进行英语口语交际的信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要注意因材施教,把英语口语教学提高到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当代大学生能力的现状与对策 篇5
本次调研采取网上收集问卷的方式,共计收回问卷316份,剔除无效问卷3份,有效问卷为313份。参与调研的对象为广州大学城各高校的在校大学生。
通过问卷回收与分析,我们构建了包含十八项能力素质特征项的“职场即战能力素质模型”,后进行第二次问卷调查,采用五级量表,要求大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十八个能力打分,目的是获取大学生职场即战能力的现状。
3.2在校大学生职场即战能力的现状
3.2.1在校大学生职场即战能力的结构
职场即战能力的十八个指标平均分呈现一定的差距,最高项为专业知识3.61,反映了高等教育以专业理论知识为主的现状,最低项为时间管理2.81。平均得分在3.1以上的较高能力有七个,从高到底依次为:专业知识3.61;责任感3.56;团队合作3.43;人际交往3.32;自信3.23;积极进取3.15与临场应变3.14。较低分的几项则警示我们在大学教育中所缺乏培养的几个能力。平均得分不足3的6个能力中,从低到高分别为:时间管理2.81;自制力2.83;计划能力2.84;抗压能力2.85;沟通协调能力2.91与勤勉踏实2.97。这表明在校大学生职场即战能力的结构现状不合理。
3.2.2在校大学生职场即战能力的总体水平
整体得分区间为[1.56,4.83],即最高分为4.83,最低分为1.56,能力总分高低分值差距较大,在接受同等大学教育的基础上,大学生自身素养和自我能力锻炼意识将起着重要作用。其中,313位被试者职场能力得分平均分为3.11,中位数为3.11,众数为3,说明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的职场能力较为平庸,仅为及格边缘。
3.2.3在校大学生职场即战能力得分区间分布情况
落在[4,5]分值区间的有22人,占7%;[3.11,4)区间的有136人,占44%;[2,3.11)区间的有148人,占47%;[1,2)区间的有7人,占2%,所有区间共计313人。高分与低分区间人数均较少,绝大部分人数落在为[2,4]区间,约占90%,说明在校大学生的职场能力普遍处于中等水平,所具备的能力整体水平不高,能力结构不合理,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
3.3υ谛4笱生职场即战能力现状的原因分析
上述结果表明,大多数在校大学生总体职场即战能力并不乐观,特别是在通用能力(如时间管理、自制力、计划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和深层素质(抗压能力与勤勉踏实)方面更显不足。根据调查,总结其原因主要如下。
时间管理意识薄弱,学习目标及计划不明确。不少大学生抱着“高考后即解放”的心态开始大学生涯,无清晰的学习目标与计划,时间统筹安排不合理,导致对时间的利用效率低。
自制力不强,缺乏勤勉精神,执行力差。大学生易受外界环境和自我情绪的影响,意志力不坚定,不能严格执行学习计划,更不能勤奋刻苦、脚踏实地,从而偏离原有轨道。
学校过于强调专业教育,忽略抗压心理培养。学校理想化教育使大学生原则感强烈,行为准则高于社会平均标准,因此在遇到个人准则和社会准则冲突时易感到压力。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特点 篇6
讨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特点,范围有嫌过广。因此我在兹文中仅讨论关于“中国大学生”的内容,“外国大学生”方面仅作对比。而现状与特点则侧重于“心理健康问题”,但心理健康问题的种类又太多,一篇论文无法尽数,因此我只是尝试着了解探究总体的产生原因和整体的特点。
人们都认为大学校园是一方净土,而作为我国社会中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大学生又一向被认为是十分优秀的人群,自然是没有什么健康的问题了。其实不然,事实上由于大学生们是一群处于较为特殊的青年人,他们会更容易产生一些特殊的心理问题——除去广泛存在于青年人群体中的个体精神独立问题,恋爱问题等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外,还有广义上的考试焦虑,自我评价存在明显的光环效应,价值取向趋于理想化等特有的问题,这些大学生群体中较为特征性的心理问题可能便是由他们所处的特殊环境所引起或促进的。他们相较于同龄人的特别之处在于:
(1)他们在政治上更敏感
(2)他们在经济上不能做到完全独立
(3)人际关系处理复杂
(4)书本知识丰富,但社会经验贫乏
——参考自《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年5月版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而现在我国又正处于经济和社会飞速发展,政治气候多变(近期的各种大事件已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中西文化冲突剧烈,各种思潮汹涌而至,使得当代的大学生被迫用较为幼稚的心理来承受超负荷的压力,而他们的所学,以及他们进入大学后就肩负的责任,使他们必须或多或多少的承受这样的压力。“变化如雪崩一般降临到每个人的头上,人们惊呆了,根本来不及做好准备。”(出自 埃尔文· 托夫勒《未来的冲击》)这样的描述可以说是再合适不过了。
与此同时,还存在各种各样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个体因素、学校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的产生是大学生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与学习环境以及社会诸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
个体因素包括:(1)自我同一性的危机(2)个性的缺陷(3)心理素质的不完备(4)情况发展的不稳定性(5)性的生物性与社会性的冲突
学校环境因素:(1)学习负担过重(2)专业选择不当(3)大学生活不适应(4)业余生活比较单调
社会环境因素:(1)社会文化背景(2)大众传播与网络的影响(3)家庭环境的影响 ——参考《认识你自己——大学生心理健康珍藏》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年6月版
这些因素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各不相同,因而造成的问题也各不相同。单说学校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就因为每个人之前的经历的差别,体现的很明显。比如从我个人的经历而言,由于从初中就开始住宿学习,对于长期离家已经极其地习惯,并且一直就是一个“不恋家的男人”,因此到大学里,我很习惯于住宿生活,并没有任何的不适——如果说有的话,就是住宿条件不断地攀升。而且我的是从浙江省宁波市来的,虽然家乡远远比不上上海,但至少在五角场这个范围内,感觉和在家里相差不大。但是许多同学的生源地都是在很远的地方,水土不服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比如北方的同学对于上海的高湿度就不容易适
应。曾有来自山东的同学表示过上海的天气很闷很难受,但很明显,江浙沪地区的同学就没有这样的感受。还有不少同学是之前没有住宿经历,现在要长期远离父母,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这里需要特别提出学习方面的问题。不少人对大学生活有着这样的误解:似乎进了大学之后,学习就很轻松了,一路受迫于升学压力的大学生可以痛痛快快地解放了。事实上,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一点也不小。之前在学校环境因素中提到了学习负担过重,专业选择不当两方面的问题(我至今为止感觉没有什么影响)然而,有许多的同学都有这方面持续的困扰(大一时的同学和朋友中都有受困于此的),尤其是不喜欢的专业学业压力很大,会滋生助长厌学的情绪。此外,在与已经入学三周的新生的交谈中,我感受到了他们的慌张与不知所措。由于我是临床医学八年制的大二学生,才刚蜕下大一的皮,所以在此只讲述与临床医学八年制新生有关的内容。他们都表示老师上课讲的快,讲的内容听不懂,听懂了回去作业也不会做,下一节课的时候还没明白之前的内容„„ 十分不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一种与高中截然不同的快速、自主、广泛且带有明确目的性的节奏。而最为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考试焦虑的情况,最为严重的有“„„到了半夜依然加班加点地学习,但效率低,似乎什么都记不住”“„„特别害怕考试,一见试卷脑袋就发晕,出虚汗,复习过的知识回忆不起来,交卷后才想起正确答案„„”,引发的结果就是“倍感沮丧,失望,想法多多,甚至想到要轻生„„”这就是很严重的了。王红卫曾在一项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的考试焦虑发生率为10%~15%,这就远远不是高中生所常听到的过了高考这一关,进了大学就轻松多了。吉林大学心理学家车文博等人在2003年调查了全国13所大学共2007名大学生,发现造成大学生心理压力感的主要来源为学业。可以作为参考的是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学生咨询中心年度报告指出:每年有6.44% ~14.32% 的求询者因为学习问题请求咨询。
——参考自《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年5月版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以上便是我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起因的探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由此产生,加剧乃至严重到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日常生活、恋爱和其他的人际关系的维持。而且由于对心理健康问题的了解认识肤浅,“将心理问题与精神病混为一谈”,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好面子,怕被看不起”,导致许多人有了心理疾病却常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掩盖。而我国的大学生,尤其是优秀的著名大学的大学生很多在人生经历中都是处于一个优于同龄人的状态,对自己的面子更为看重,更加不易认识到或者是承认自己的心理问题。所以,片面被动地等待大学生自我解决心理问题是不现实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需要引起重视,刻不容缓,乃至在我看来,校园内外的专业心理咨询应扩充到主动出击,将一些明显的心理疾病的萌芽消灭于初期。
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在其“自我实现”的理论框架基础上,与心理学家密特尔曼合作,经过对心理健康水平出众的人进行跟踪、观察和综合研究,提出了自己的心理健康模型,并提出了著名的心理健康十条标准(Maslow, & Mittelman, 1951),被认为是心理健康的“最经典的标准”。
(1)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地评估自己的能力
(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的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7)能适度地表达表达与控制情绪
(8)在不违背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10)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参考自上课课件以及《认识你自己——大学生心理健康珍藏》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年6月版)
在我看来,原本的十条中前四条要求都是要求正确地了解自己与现实环境的关系,除了
第六条之外的后六条则是要求良好地调节自己与现实环境的关系并且实现最优化,而第六条则似乎是一种实现的方法,并且是一个人可以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自我手段。因此我对其作了调整,将第六条移至最后,意旨在于“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可以很有效地帮助其他九条的实现。然而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恰恰缺乏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我想这可能是造成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的原因,然而缺乏资料印证,因此并未在前面探究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起因的内容中提及。这只是我个人的理解和猜测,虽然我感觉比较有道理,但没有任何具有说服力的证据,便只权当做一种观点即可。
心理健康问题带来的不良影响有很多,会造成的不良后果也无需赘述了。在此仅列举一些与心理健康问题中具有代表性的抑郁症有关的数据即可说明其问题了:
北京市卫生局2005年6月发布的《健康播报》称,近期一项北京地区抑郁症流行病学的调查发现,全市有60万人曾经或正患有抑郁症;北京地区的大学生中,抑郁症患者人数不少于10万人。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抑郁症的发病率约为11%,抑郁症目前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预计到2020年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人类第二大疾病。
据调查,在我国抑郁症的发病率为3%~5%,目前已有超过2600万人患有抑郁症。)
而我国的大学生们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就如我在前文所认为的,正视重视之刻不容缓,大量的研究及统计表明,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人在心理上存在着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有的甚至比较严重:
1988年,天津市高校体育卫生验收资料统计,全市5万名大学生有16%以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清华大学在近几年采用日本大学生人格健康问题(UPI)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发现约有20%的学生存在心理适应问题,有近20%的学生主动提出咨询要求。
根据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的统计,求询者的大学生中以神经症性障碍占大多数,高达69.4%,人际关系和环境适应问题占14.5%,重性精神病和心身障碍占12.1%。——参考《认识你自己——大学生心理健康珍藏》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年6月版
下面的资料则显示我国当代大学生群体在人际交往方面所面临的问题:
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大部分的异性关系是健康正常的,但是仍有30%左右的同学在与异性的交往中存在问题,例如个别同学很少与异性交往,在与异性的交往中容易产生矛盾。通过调查发现,大一新生在与异性交往中比高年级的学生存在更加多的问题,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在人际交往中,当遇到不被理解的时候,有3/4 的同学感到较难接受,会产生郁闷的情绪。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马晓玲
因此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峻。我在心理健康十条标准一段中提到我个人对十条的理解,所以我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为三大类:自我与现实环境的认知问题、自我与现实的环境之间双赢最优的问题和自我心理管理的不足问题。现在经常提到的比较细的心理问题都可以依此分类或细化后分类。比如有关恋爱的问题,即为对恋爱双方的认识,调节适应彼此,以及如果分手后该如何认识整个恋爱的过程并吸取教训。比如,近日传出发生在复旦大学的疑似为情感问题引起的伤人案件,就可以认为是自我与现实的环境之间双赢最优的问题和自我心理管理的不足问题共同作用引起的——由于不知道具体情况如何,所以只能在此揣测一下而已。而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人格障碍、神经症和精神病。
其中大学生中常见的人格障碍有如下三种:(1)偏执型人格(2)强迫型人格(3)冲动型人格
大学生常见的神经症有五种。(1)焦虑症(2)抑郁症(3)强迫症(4)恐怖症(5)神经衰弱
大学生中常见的精神病主要有:(1)情感性精神病(2)精神分裂症(3)反应性精神病
(参考自《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刍议》)肖胜军 《经济师》2012 年第4 期
在课堂上曾讲到过:心理因素和心理疾病已逐渐成为高校学生休学、退学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大学生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以神经症为主的精神疾病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的主要原因,重性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重性抑郁症)尽管在大学生人群中发生比例不高,但可能产生较为严重的危害(如自杀或对他人构成威胁)心理健康问题不及时引起注意并给予有效的治疗,会造成不良的结果,于个人于其有交际的他人于社会都是有百弊而无一利的。
最近,随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心理教育以各种方式在全国高校内普遍展开。但是,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从活动的开展、课程的设置、人员的配备、重视程度等方面,都远远适应不了现实的要求。比如香港每1000名大学生就有一个专职的心理辅导员,而在内地,5000名大学生都没有一个心理辅导员,并且很多心理辅导员是兼职的。如发生在2004年2月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案,马加爵所在的学校没有开设心理辅导课,虽然有心理咨询机构,在案发之前他曾拨打热线但一直没有拨通。虽然最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已得到了重视,但依旧是任重而道远。
当代大学生能力的现状与对策 篇7
一、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的调查情况及结论
(一) 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程度
针对调查问卷中关于对马克思的认识方面的问题, 有75%的学生认为自己对马克思主义了解颇多, 但是也有20%学生认为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只停留在课本上的内容, 还有5%的学生根本不知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 对其认知只停留在只言片语之上。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总结和分析, 我们发现, 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方面, 主流是良好的, 绝大多数学生是认同马克思主义的。有一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程度不够, 主要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储备明显不足, 有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仅仅停留于学校教学或是媒体宣传中, 甚至是字面意义上。这其中固然有一定的主观原因, 但是学校教学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也不能忽视。
(二) 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可程度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出, 80%以上的学生还是非常认同马克思主义的, 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仍然能够起到指导作用;有16%的学生虽然认可马克思主义, 但是并没有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人生信仰, 而是信仰其他思想;还有8%的学生不认可马克思主义, 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是“过时的东西”。他们其中有的信仰宗教, 有的秉承拜金主义或享乐主义, 还有些迷信星座和宿命论。
(三) 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看法
针对调查问卷中的相关问题, 我们总结后发现, 85%学生都反映现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模式过于刻板单一, 而且理论联系实际的程度不够;教学手段和方法老套, 不灵活。调查中我们还发现, 文科学生认为, 在理工科院校, 领导层对文科的学科重视程度不够, 从而会影响马克思主义课程的教学水平提高;而理工科的学生则认为, 马克思主义的课程离自己的专业较远, 属于无足轻重的学科, 因此重视的程度也不是很高。
二、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知程度不够的原因
1. 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基础教育阶段是整个人生受教育的基础时期, 对未来的人生发展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因此, 教育工作者肩负着非常大的责任。而现实的情况是, 大多数学生反映, 在自己的基础教育阶段, 老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教学大多以“填鸭式”的方法为主, 没有新意, 课堂形式单一、内容枯燥。而此时的学生还没有接触社会生活, 心理上与意识形态的东西有些距离感。上述两方面因素, 导致基础教育阶段的理论知识教学不是很完善, 没有为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2. 了解新闻较少, 不关心国家大事
现在的青年学生对国家大事大多表现出漠不关心, 而往往对娱乐、体育等方面的信息更为热衷。有些大学生认为, 国家大事是领导人和各级政府应该关心的, 离自己太遥远, 因此表现出了淡漠。另外, 一些媒体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程度不高, 使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出现了偏差, 分辨对与错、是与非的能力下降。这些都直接或间接促使学生动摇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二) 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不认可的原因
1. 内部因素
首先, 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 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系尚未形成, 处于可塑阶段;其次, 作为青年人, 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是很强, 容易以喜好等主观因素作为判别标准。这两方面的因素对大学生的信仰确立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使得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可能出现摇摆不定甚至不认可的现象。
2. 外部因素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当代大学生不认可马克思主义, 除了自身的原因外, 更多的是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消极影响。首先, 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实效性有待提升。任何理论思想和宣传都应该有针对性, 并在匹配内容的形式多样性上多下功夫。我国当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在这些方面做得还不够, 因此在实效性上处于较低水平。其次, 较为复杂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当前我国社会环境复杂多变, 各种思想和观念鱼龙混杂, 马克思主义虽然是社会的主导思想, 但其社会功能难免被其他思想侵占。这严重动摇了大学生群体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3. 教育因素
高校本应是人文思想和理论学说汇聚的驿站, 是青年学生的精神补给站, 但是我们看到, 一些高校, 尤其是理工科高校,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并不是非常的重视。首先, 校领导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没有一个正确的评价与定位, 认为学校应该主抓“王牌”学科, 突出学科优势;其次, 任课教师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视程度也不是很高, 有些老师认为自己所讲授的这一学科属于“冷门”, 并由此导致在教学工作中态度不积极。此外, 教学内容及手段不丰富、形式单一、实效性不强也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上的“瓶颈”。这些都导致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程度和重视程度不够。
三、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的解决
(一) 打牢基础, 努力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程度
1.改革基础教育, 使学生自幼熟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基础教育对于大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起着基础性的作用。首先, 基础教育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应该在各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目标和针对性。例如, 在小学教育阶段, 我们应该利用各种喜闻乐见的方式, 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目标展现给孩子们;而在中学教育中, 逐渐增加教育内容的知识性, 不断引导学生运用理论正确看待人生和社会;在方法上, 将趣味与逻辑性相结合, 引导学生深刻思考问题。其次, 基础教育在教学方式与方法上要推陈出新, 引导学生凭着自己兴趣和爱好来选择自己喜爱学的学科。因此, 教育工作者在这一阶段, 应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将课堂与社会相融合。课堂教学要尽量生动有趣, 把理论变为兴趣。
2. 引导青年人多关心天下大事, 提高政治素养和政治敏锐性
处在青年时期的大学生应该培养“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气概。青年人应该不断开阔眼界, 将自己放置于社会的大环境中, 培养长远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怀。因此, 高校教师等青年教育者应注意从个别事情到一般事情, 从身边事情到国家事情, 由小到大, 由浅入深, 逐步地引导学生多关心国家大事;要引导通过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和参加一些实践活动, 来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只有政治素养得以提升, 大学生才能具备一定的政治敏锐性, 在大是大非面前站得稳, 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有坚持的勇气和信仰的决心。
(二) 创设良好的社会氛围,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首先,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工作应该做到内容设置有针对性、方法选择有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内容要紧密结合受众的实际和特点而设置。同时, 宣传形式在严密匹配宣传内容的同时一定要不断实现多样化、新颖化等, 寓意识形态宣传于轻松、鲜活的日常生活化的形式之中, 以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其次, 各级教育者、相关部门应该为净化社会风气、优化社会氛围而积极努力。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并将之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 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德、新风尚等, 使公民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都能符合社会主义的道德标准。
(三) 坚守主阵地, 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1. 提高高校领导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高校领导对于高校的教育工作起着制度修订与执行、人力物力等资源配置等作用。要想加强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必须首先得到校领导的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政治素质提高和人文素养提升的课程, 其地位不能被实用性的各门专业课程所侵占和取代, 学校应该着重培养大学生成为德智兼优型人才, 而不是单纯的智能型人才。同时, 也要着重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素养水平和信仰程度将直接决定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信仰程度。因此, 教师自身应该秉持学习化理念, 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 同时教师要将自己的人生理念完全融入到马克思主义信仰中, 做到“真学、真懂、真信”。
2. 丰富教学内容, 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内容上一定要鲜明地体现出时代性, 不要因为顾及理论的一般性而给学生造成教育教学的内容古板、脱离时代的印象。首先, 教师要及时搜集并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 站在理论学习的前沿。这样才能传授给学生以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其次, 教师应及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最新的实践相结合的案例、素材等融入到教学内容中, 例如可以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名人轶事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使教学内容更具有情境性。
3. 丰富教学手段, 改革教学方法, 提升学生兴趣
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师生之间沟通的中介, 中介的多样性和有效性决定教学信息的流动效率。首先, 教师要灵活运用多媒体手段开展教学, 而不是单纯的板书或者文字课件。有研究表明, 图画 (含图表) 、视频和声音等教学手段会使86%以上的学生提高对课堂内容的关注度。因此, 教师应该多利用有声、可视媒体来进行理论讲授, 为学生创设一个较为立体、直观的学习氛围。其次, 教师可以将课堂从教室里搬到社会中, 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展实践教学, 既能开拓学生的视野, 又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学生而言,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 能够提升其理论兴趣。
总之, 在新的形势和环境下, 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和教育也出现了新的问题, 我们应该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分析问题, 及时解决问题, 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有坚定政治立场的大学生。
摘要: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 如何坚定大学生群体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通过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进行实证调查、数据分析, 实现了对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的整体把握, 并分析了该问题的成因、提出一些解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徐凯.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的思考[J].辽宁工学院学报, 2006, (4) .
[2]荆学民.当代中国社会信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3]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4]丁丽娟, 陈海.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及对策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10, (11) .
[5]李小静.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原因探析[J].科教文汇, 2006, (12) .
浅析当代大学生诚信现状与对策 篇8
[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10-0084-02
在竞争激烈的年代,诚信是每个人立足社会不可缺的无形资本。恪守诚信是每个大学生应当有的基本道德素质。诚信的人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从而得到社会的青睐和发展事业的良好机遇。每一个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都应该认真地思考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包括树立诚信在内的正确的价值观,把诚信这两个字从意识转化为行动,用一生的言行去实践它。当我们的大学生对于诚信的素质修养提高了,我们大学生的人生就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能更好地把握每一个宝贵的人生机遇,把自己培养成为真正的栋梁之材。
一、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现状
(一)国家助学金申请、助学贷款还款存在不诚信行为
国家助学金、助学贷款政策是为了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完成大学学业的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然而部分学生不讲信用的行为却使得这项政策的实效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一是在申请国家助学金、困难补助时,许多学生为了获取国家助学金、困难补助夸大自己的贫困程度,甚至少部分家庭经济富裕的学生亦谎称家庭经济困难,有的学生家长找熟人打招呼,增加了国家助学金、困难补助发放工作的难度。个别得到国家助学金、困难补助的贫困学生,不知道珍惜用好这笔钱,而是挥霍一空,在老师同学中造成恶劣的影响。二是助学贷款未还款率高居不下。国家对扶持家庭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的助学贷款有两种,一种是生源地助学贷款;一种是高校助学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是指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入学前在其户籍所在地向经办银行申请的助学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为信用贷款,不需提供抵押物,由学生和家长共同承担还款责任。但是学生不能如期偿还助学贷款,令人对未来还款情况感到担忧。这样的局面长期下去,会给学校办学、银行借贷,乃至于整个社会的信誉带来不良影响。
(二)考试诚信缺失
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几年所参加的考试有很多种很多次,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考查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但大学生却将这一问题功利化了。尽管各高校都制定有严格的考试制度,不仅对考场纪律进行严格规定,而且对监考老师的职责也有严格的要求,但学生的作弊还是屡禁不止,作弊方式无奇不有,作弊的手段也是层出不穷。一项调查显示,一半的大学生能接受学生考试作弊的行为,接近一半的学生曾经有过作弊行为。的确,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现象在大学里已经是普遍存在的无争的事实,作弊者手段越来越先进,有的还为考试作弊专门制定了一套详细周密的计划,手机、微型耳机遥传信息,请“枪手”代考,真是无所不用其极。作弊的大学生完全忘记了诚信对他们的约束。
(三)网络诚信缺失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互联网技术日渐成熟,互联网在大学生生活的普及程度也与日俱增,在网络的群体中,大学生已占据了主流。网络的盛行,促进了知识文化的传播和思想的交融,在一定程度上推进着社会的进步。但是,由于网络是虚拟的,也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利用网络技术隐蔽自己,进行网络欺诈或者利用网络发布、散播虚假消息,甚至还有的利用网络技术来攻击他人网络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培养途径
(一)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思想教育
高校德育工作要加强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等的教育,通过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准则以达到加强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目的,尤其应该从“诚实”、“守信”等人与人交往的最基础的道德规范进行教育。然而,部分高校在思想工作上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重视程度仍不够。一方面,学校在教育体制的长期影响下,片面追求及格率和就业率等,部分高校重智轻德,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致使德育教育流于形式,这种单纯以学习成绩作为标准的评价体系是造成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道德教育在形式上往往偏重对理论的灌输,而忽视了对大学生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因此,加强大学生诚信的思想教育势在必行。
(二)健全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机制
诚信教育是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开展方式,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共同努力。社会要加强对诚信教育宣传导向,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加强诚实守信的宣传教育,勇于揭露和批评社会上不诚信的、违背社会道德原则的思想和行为,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高校应该努力营造良好的校风和育人环境,特别要强调教师在高校诚信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要求教师在工作上要树立榜样作用,在学生中做到言传身教,通过教师的潜移默化力量来影响和激励学生。通过课堂主渠道、第二课堂和多种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诚信这一基本道德规范的理解,凡事从诚信出发。建立个人诚信档案,对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开展信用评价,评价的结果作为学生思想道德评价的重要依据,并记入学生档案。通过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和失信惩罚,促进大学生自觉养成诚信的习惯,培养大学生诚信意识。家庭作为诚信教育起步的第一阶段,要把诚信教育纳入家庭生活教育之中。同时,对大学生的诚信行为进行监督和引导,并根据诚信度评价的结果进行奖惩,将大学生的诚信情况与评先、评优等方面挂钩。只有奖惩双管齐下,才能保证诚信体系有序运转,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诚信道德品质。
(三)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要从源头上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首先要提高大学生内在的修养。大学生的自律性是道德修养的一个内在要求和重要表现。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自我约束力的形成,诚信教育就不能够奏效,所以归根结底还是依赖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大学生要努力提高“处处讲诚信,事事讲诚信”的自觉性,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第一,要牢固树立诚信观念,增强诚信道德意识。要从思想高度上认识诚信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自己的诚信形象,自觉做到诚实守信。第二,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高诚信道德意志力。在考试、求职面试等激烈的竞争面前能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自觉养成“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作风,坚决杜绝弄虚作假、言而无信的不良风气。最后,积极开展内在的自我道德评价,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正确地认识和评价,经常通过反省自己,检验和发现自己思想和行为中的不诚信倾向,并及时改正和克服,从而将诚信这一道德规范逐渐形成自身的价值观。
(四)建立网络诚信管理系统,提供诚信评价监督的网络平台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也是网络时代。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现在只需要花一分钟就能知道过去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知道的事。高校道德教育的阵地也不能再固守以前的、旧的教育模式。在网络如此发达的当今社会,我们首先要占领这个高地,而不是去封锁。通过网络建立诚信档案、奖励诚信行为是很好的方式,但是在诚信的评选过程中也会出现类似这样那样的问题。除了来自上级的监管外,高校还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络诚信管理系统,让学生或者是其他人群都可以在网上查询和评价,通过为学生提供诚信查询和评价监督的网络平台,提高诚信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也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五)诚信教育应与感恩教育相结合
感恩、诚信意识是通过自我教育实现的,它是不断内化、不断提高、循序渐进的过程。实施感恩与诚信教育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自我成长的潜在力量,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引导学生发自内心地接受诚信教育观点,提升人生境界,以至从思想意识、言论行动等各方面去实现自我认知和剖析自己,培养诚信的思维方式。
三、积极营造全方位的校园诚信文化教育氛围
高校要杜绝一切形式主义的校园风气,建立优良的校风、学风和班风。校园环境建设要把诚信教育做专栏规划,张贴诚信的格言警句牌,开展各种诚信教育活动,促进良好的诚信文化氛围形成,进而使诚信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要利用校园广播、校报、校园网、墙报等宣传载体的强大舆论功能,宣扬中华民族的传统诚信美德,通过诚实守信的舆论引导人,树立诚实守信的榜样鼓舞人,用弄虚作假的反面教材警示人,努力营造诚实守信的校园文化氛围。
总之,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新时期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重点工程,更是关系到国家繁荣富强和中华民族伟大事业兴旺的大事。高校应当高度重视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加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正确教育,通过不断创新,形成诚信教育的新体系,努力培养诚实守信、品德高尚的新一代大学生。
[ 参 考 文 献 ]
[1] 李正芬.影响技校学生诚信状况的要素及诚信教育研究 [J].职业技术教育,2011,(1).
[2] 赵祥伦,刘丽莉,唐青.关于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探讨[J].教育文化论坛,2009,(2):48-51.
[3] 黄蓉生.当代大学生诚信论[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08.
[4] 黄治东.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高校诚信道德[J].教育与职业,2009,(6).
当代大学生能力的现状与对策 篇9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高等院校应当正确认识大学生诚信现状,认真分析产生诚信问题的原因,深入研究诚信教育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现状;对策
大学生是中国正在崛起的后继力量,也是社会群体中成长起来的精英和骨干力量。做好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特别是德育教育,将对我国今后的发展产生重大、积极的影响,而诚信教育正是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用理性的心态正确评价大学生的诚信现状,分析并认清出现造成诚信问题的原因,才能找到提高大学生诚信问题的切实有效方法。
一、当前大学生所存在的诚信缺失问题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国家政策、体制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的转型过程中,在这期间各种思潮涌现,其中也包含一些消极因素并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具体到诚信素质上则主要表现为:
1.抄袭论文、考试打小抄的现象频频出现
现在很多高校的考试作弊现象已经司空见惯,甚至被很多同学视为拿到毕业证的“法宝”,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作弊手段高科技化,做作业互相抄袭。还有同学公然剽窃他人的论文,据为己有,伪造各种实验数据。作弊手段真可谓花样百出。
2.信用意识淡薄
恶意拖逃贷款、故意欠缴学费、随意撕毁协约等是其主要表现。还有学生签订了就业协议不严肃对待,随意违约毁约等。这都是缺乏信用意识的突出表现。
3.欺瞒师长同学
有的学生为逃课或者迟到用尽各种办法,想尽各种理由;更有的同学为了一己之利,不惜骗自己的同学好友参加传销组织,害己的同时又害人;也有的同学欺骗家长,肆意挥霍家长给的学费。以上现象都反映了部分大学生道德中阴暗的一面。
4.网络道德缺失
大学生是网络的主要使用群体。但是有的学生浏览不健康网站,制造传播病毒,甚至在网络上造谣诽谤,散布虚假信息,对他人的名誉造成恶劣影响,严重干扰正常的网络秩序。
二、大学生产生诚信问题的主要原因
1.自身修养
大学生往往涉世不深,道德评判和独立思辨能力均有欠缺,所以他们很容易被一些错误消极的思想给误导,从而造成他们诚信观念的缺失。也有些学生是自控能力和道德规范行为的自觉性不强。另外还有少数学生责任感不强,为达目的,不惜背信弃义,偏离诚信原则。
2.家庭环境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道德形成也有巨大影响,某些家长偏片面追求学生成绩而忽视对其道德的引导,甚至有父母在孩子面前不注意个人言行,不能言传身教,这都是导致个别学生诚信缺陷的原因。
3.学校教育
很多学校不注重德育和智育的平衡,忽视对学生德育的培养,或者学校诚信教育内容,不贴近实际,理论大于实际;教育方法缺乏多样性和有效性。有的教育者工作者在于学生的交流中不实事求是,说话做事不客观,脱离事实,说到做不到,也会对学生的诚信道德产生不利影响。
4.社会影响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利”字成为很多人行为和观念的主导因素,导致了一些人为追求“利”而出现了诚信缺失的行为,这种现象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有或多或少的体现。例如社会公益的工作很少有人去做,没有好处的事情不做,他们在意的是付出与回报的比例,这些因素极都大地腐蚀着学生的心灵,从而导致诚信的缺失。
三、加强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几点对策
高校依然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大学生诚信素质的直接培养和教育者,在学校教育管理的视角下,我认为督促指导大学生开展及加强诚信道德教育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1.深入开展学生基本道德规范教育
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广泛开展以“诚信”为主线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
2.构建全程全员诚信育人体系
诚信教育应纳入学生教育管理的日常体系,开展全程全员育人。从德育到各科教学,都要渗透着诚信教育。诚信教育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反复强调背叛诚信原则的危害性,创建讲诚守信的氛围。
3.健全诚信道德约束机制
建立完善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诚信品质。一是设立便于查询的诚信信息库。签订诚信承诺书,对学生守信、失信情况予以记载,制成数据库管理查询系统。二是依据实际情况及需求的建立科学客观的诚信评价体系。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日常行为归纳分析,定出可操作的量化考核标准,测评结果作为评优评奖的重要依据,形成对学生诚信的刚性约束。三是构建力度到位的诚信监督机制。对诚信教育的开展与落实、诚信评估的结果进行宣传公示,设立监督热线、信箱、受理部门等,构建多方位的诚信监督体系,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诚信品质。
4.营造诚信网络舆论环境
学校要利用大学生喜欢在网上发表自己见解和看法的特点,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开发网络资源,建立诚信教育网站,掌握网络宣传主动权。教育学生遵守网络秩序,恪守网络道德,倡议诚信上网,展示真实自我,争做文明使者。学校成立网络安全管理小组,强化对网络信息传播的管理,把好信息出、入口关。
【当代大学生能力的现状与对策】推荐阅读: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与思考10-20
当代大学生性道德现状调查与分析08-27
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08-23
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有哪些07-05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特点及教育对策论文摘要07-11
当代大学生廉洁修身的使命与特点09-09
形势与政策当代大学生的使命的认识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