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心理(精选7篇)
“拖延症”心理 篇1
“耶,终于等到暑假喽。先玩玩,暑假作业不急,两个月呢!”
“暑假才过去一半,不急,还有一个月呢。”
“再玩玩,一个星期的时间完成暑假作业绰绰有余!”
“明天要开学了,赶紧完成暑假作业,再不做就真的来不及了。”
……
相信很多同学都有过这样的感受,不到最后一刻不抓狂。拖延,严重的拖延症。即使知道这习惯不好,但还是忍不住会拖。
会拖拉的,不只你一个
其实,人人都有拖延症,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所以,“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类励志的话才能被大家所认可,成为经典。
心理学家认为,拖延和截止日期之前的突击行为,是一种典型的时间管理现象。人们永远低估未来事件的后果,对于有时限的工作,在没有“死到临头”之前都会选择不做。而随着截止日期的到来,日益增加的压力会迫使我们完成工作。
拖延行为可以追溯到大脑的工作机制上。当面对一个我们不想做的工作时,大脑中的两个阵营就开始对战了。一个是控制潜意识和愉悦感的边缘系统,另一个是主管思考、决策和执行任务的前额叶皮质。前额叶皮质说:“去工作。”边缘系统说:“不!”于是,我们的工作就被一拖再拖。
当然,这事不能怪大脑,这是在我们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生存策略。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场景:当某个猿人在前往打猎的途中看到两个苹果,他会如何选择?是先吃掉苹果,再去打猎?还是先去打猎,回来再拿苹果?在那个食物匮乏的时代,他多半会做出第一种选择。而第二种选择的结局往往是,回来的时候,苹果已经被别的猿人或者动物拿走了。如果打猎的收获不大,第二种选择的后果很可能是饿肚子,甚至影响生存。而且,怎么可以拒绝吃下苹果而带来的踏实的饱腹感?所以,为了吃苹果,拖延一下打猎似乎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然后,这种拖延的毛病就一直遗传下来了。
治拖延,有办法
事实上,很多人患有习惯性拖延症。拖延症总是表现在各种小事上。但日积月累,会严重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虽然,最终我们也许能在强大的压力下完成任务。但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当我们在一边拖延,一边等待最后的截止日期到来的时间里,失去的是检查结果、修正错误和挽回的时间。因此,确实要想办法治一治拖延症。
策略一:
把大的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让每一个小目标都变得比较容易完成。因为我们的大脑比较害怕那些困难的任务,它宁可去做一些重复性很强的简单工作,也不愿意去完成一个复杂工作。并为每一个小目标设定一个时间限制,如需要多长时间来完成其中的某个步骤,尽可能把时间限制得紧张一点,这样你就没时间走神了。最重要的是,有了目标或任务后,要立刻开始做,一旦开始,进入状态,你很快就会感觉停不下来。
策略二:
借助集体的力量给你施压。一个人在单独工作或者独立完成一项任务的时候,往往容易拖拉。但是,如果是大家在一起工作,或者合作完成某个事情的时候,个人的拖延症就会被大大削弱。毕竟,大家都在专心干活,就自己开小差,还真有点不好意思!
策略三:
避开那些让你分心、干扰你学习、工作的事情,学习、工作效率自然就上去了。微软公司所做的一项研究显示,一旦工作被打断,我们平均得花上23分15秒才能恢复到被打断前的状态。如果一天被打断4次,代表有1个小时的时间是被浪费在回到工作状态这种毫无意义的事情上。所以,学习时,请远离QQ、微信等会转移你注意力的东西。
其实,偶尔拖延一下也行
当然,偶尔拖延一下也不是不行。特别是那些创作要求比较高的事情,很可能一时没有灵感或思绪去完成。这时候,可以先干点别的,不用去钻牛角尖。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人的选择性持续注意力只能维持在10~45分钟内,超过自身的注意力极限,就要“放下杯子”,进行一些转换,如离开座位到处走走、喝点水等,否则表现就会在不自觉间下滑。
“拖延症”心理 篇2
任务太难了,明天再做吧。明日复明日,一拖再拖。
解决办法:把任务分成比较容易的小块,化整为零,降低任务难度;推迟自己要放弃的心态,每天尽可能多完成任务。
2、完美主义型的拖延者:
做事情要尽善尽美,所以不愿匆忙开始。
解决办法:允许不完美的存在,每有一点进步都鼓励自己。意识到自己不可能不犯任何错误,因此不必要求自己达到完美。
3、自我贬低:
常常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自己的评价越来越低,当自己能很好地完成了任务时却认为是运气。
心理妙招治好你的拖延症 篇3
拖延症患者最忌的是后悔心理。有的时候你拖着还不开心。如果真的拖延事情造成了什么后果,又开始不停地责怪自己。
拖延,真的是很正常的一种行为,之所以我们开始关注它,想摆脱它,是因为我们会觉得如果没有它,生活该有多完美啊,我们就会变得多好啊。拖延者还有一种心理是:如果我不拖延的话,这件事情我一定会做的很好。我一定能很成功,只要给我时间。
拖延者的痛苦来自于内疚感。他会觉得自己本该能做成的事情,我却没有做,以致于怎么怎么。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如果你不拖延,你心中的完美就一定能够达到吗?你有没有想过,你当时是因为什么拖延的呢?
我觉得我们要想一想拖延背后的原因。你之所以拖延肯定有你的原因。比如说我最近一直不想写简历,是因为我害怕面对一个新的环境;我去年一直拖着找工作的事情是因为我不想按家里安排的做。
“三多三少”治疗拖延症
治疗职场拖延症关键在于自我管理。“三多三少”治疗法可以帮助工作拖拉的员工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摆脱职场拖延症。
多一些计划,少一些盲目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做好工作的前提,是要明确工作目标,科学制定计划,合理分配时间。有职场拖延症的员工,更应该重视工作计划管理,分清工作的轻重缓急、先后顺序,增强计划性,减少盲目性;同时要学会时间管理,比如列一个工作日程表,尽量把时间提前一点,做到留有余地,避免因其他因素影响而造成工作无法完成的被动局面。
多一些思考,少一些应付
导致职场拖延症的原因主要是积累不够、思考不足,因此,治愈“拖延症”的关键是要加强学习,拓宽视野,在学习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掌握主动权,以提高办事效率。
多 一些自省,少一些自满
态度决定一切。有一部分患上职场拖延症的员工,曾经是企业的功臣,在取得一些成绩后,开始骄傲自满,逐渐变得懒散,得过且过。这种员工,应多一些自省、自励,少一些自满、自足,要认清形势,调整心态,及时纠正错误的职业观和价值观,主动与上级沟通。
“番茄时间工作法”治疗拖延症
这里的番茄指的是厨房用的番茄形状计时器。圆周上有时间刻度,只要拧到相应刻度上,番茄就开始“哒哒哒”倒计时。
那要怎么做呢?首先要有一个倒计时工具。(一般手机都有这个功能)然后设定一个时间,一般是25分钟。现在可以开始了!在这25分钟内,你只能集中一切注意力做一件事情。注意,是一件事。期间一切形式的打断,包括内急,回复qq 短信啦,刷微博,领导同事找等等,这些统统视为这次番茄时间无效,必须重新开始。25分钟后,休息5分钟,再重新开始另一次25分钟番茄时间。四个番茄时间后,可 以休息15分钟。通常,我们称4个番茄时间为一组番茄。准备纸和笔,每完成一个番茄,画一个X,4个X为一组。中途如果有分心,比如想到有邮件没有回复,晚饭想吃啥啦,在X上面画“’”,分心几次画几个,以此记录。
这个方法的关键点之一在于“25分钟”:说短不短——持续25分钟的高度集中其实挺有挑战性的,一开始“’”肯定很多,但说长也不长——一想到25分钟后就 能解脱,压力就不会太大。关键点之二在于“节奏”:这个比较玄乎,但确实一旦身体适应了这种工作方式,滴答声一响,注意力也会集中起来。关键点之三在于“工具”:只要是能倒计时的工具都是可以的。
实际过程中,我们要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首先明确下一步行动,如果是简单的马上可以完成的工作,立刻,解决它!不要说你就是懒,其实只要想到这个行动是可以立刻执行的,你就会有一股完成它的冲动。 而对于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完成的,用番茄工作法去攻克。一开始你会发现,一个完整的25分钟并不容易,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突发事件阻挠你,一开始一天可能只有4个番茄,慢慢再增加到5个,6个……相信持之以恒,一定能克服你的拖延症。
名人拖延症更严重 篇4
天才的遗憾
最著名的“拖拉机”当属达·芬奇。这位以画家身份传世的天才是史上最极品的博学者,同时涉足建筑、解剖、艺术、工程、数学等多个领域。他就像一辆因为燃料太多而停不下来的火车,不停地有一些新的想法冒出,于是他在小本子上写呀写画呀画,潦草记录下一些超越时代的点子:新型时钟、双身船、飞行器、军事坦克、里程表、降落伞、光学仪器、挪移河流大法仪……保存下来的,整整有5000多页。这个事实侧面反映了达·芬奇的一生中注意力是相当分散的。也是由于这种分散,使之不能把精力完全花费在具体的目标上。更关键的是,他太拖拉,有的点子想了好些年,有的改了上千次,一个都没有实现。
由于追求完美和不断有新的灵感到来,众所周知的蒙娜丽莎他画了4年,最后的晚餐画了3年。最终达·芬奇传世画作不超过20幅,并且其中有五六幅到他去世还压在手里没能交付。直到他去世200年后,有关绘画的手稿才被后人整理成书,而更多科学方面的实践至今仍隐藏在那些草稿图中,成为天才的遗憾。
尽管达·芬奇已被认定为重度拖延症患者,但英国霍普大学一位叫潘那派克的教授为他正名,认为正是思考、恍惚、拖沓造就了达·芬奇的想象力,在那些磨磨蹭蹭的时光里,达·芬奇好像被神触摸到了额头,这是天才独享的虚幻感觉,而那些平凡的庸人只能靠制定时间表按部就班。达·芬奇一边被“未完成”所困扰,一边又有着一根筋的完美主义,他太容易对一件事情产生兴趣,可如果有人逼迫,他更容易厌倦。
达·芬奇本人亦为此苦恼,在一则笔记中他写道:“告诉我,告诉我,有哪样事情到底是完成了的?”这种挫败感,与我们当今饱受拖延困扰的后世人类所体验到的真是别无二致。
作家病症更严重
拖延症在文字工作者中也是常见病。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是“派对动物”,社交占据了他太多时间。在写《巴黎圣母院》期间,他让管家把自己的衣服藏起来,赤身裸体,强令自己集中注意力。不过,当大文豪洞悉了几个藏匿地点后,这招后来也失效了。他只能对自己再下狠手,把头发和胡须各剃去一边。可以说“战拖”的决心是坚定的,而过程也不可说不是惨烈的。“
网上广为流传的一篇关于胡适留学日记的帖子,令“拖拉机”们倍感亲切——“7月4日,新开这本日记,也为了督促自己下个学期多下些苦功。先要读完手边莎士比亚的《亨利八世》。7月13日,打牌。7月14日,打牌。7月15日,打牌。7月16日,胡适之啊胡适之!你怎么能如此堕落!先前订下的学习计划你都忘了吗?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这样下去了!7月17日,打牌。7月18日,打牌。”
尽管后来有人考证说,此乃今人杜撰,但胡适于1911年8月的留美日记中,的确多次出现了“打牌”的记录,直到9月6日,他在日记中写到“与金涛君相戒不复打牌”。可见上述帖子虽系伪造,却生动地反映了胡适内心的“天人交战”。
为拖延症付出的沉重代价
与普通人的拖延比起来,“大人物”们一旦拖起来更有戏剧性,甚至产生严重影响。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就曾因自己严重拖拉的恶习付出沉重代价。
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遇刺后,经过调查表明,他在遇刺前曾多次收到关于暗杀的消息,甚至本人还梦到自己被刺杀。当时总统将要观看话剧演出的消息被印刷在海报上。事发当天军队高官还极力劝阻林肯不要去。然而林肯此时表现得过于没心没肺,并没有把忠告当回事儿。于是,当晚警备也没有加强。事发时,负责在包厢外守卫的警察对看戏毫无兴趣,躲到另一个房间喝酒。包厢原本有锁,但此时已经毁坏多日。于是,刺客得以十分从容地开门进入总统包厢,平静的对美国最伟大的总统开了8枪。
深究下去,林肯在面对刺杀威胁时所表现出的心不在焉与他的病史不无关系。林肯是一位当今常被文章提及的注意力障碍(ADHD)疑似病例,他本人也是重度抑郁症患者。这些疾病能使人行事动机不足,面对重大问题应对迟缓。
当然拖延不全是疾病造成的,某些性格取向会导致人过于拖延。与林肯同时代有一个经典的例子正好能说明这个问题。
当时北方军有一位著名的将领名叫乔治·布林顿·麦克莱伦。他曾是西点军校优等生。科班出身的他善于充分准备,由于系统改造了北方军队的后勤使他名声大噪,最后被提拔为北方军总司令。
可是新任将军在其后屡次被“不打无准备之仗”的理念所拖累。先是以准备不充分为由拒绝进攻而与总统闹僵,后来又由于过分谨慎不愿追击多次丧失胜利机会。直到1862年的安提坦关键战役中,他再度踌躇不决,最终在两倍于敌军的情况下错失全歼南方军队的机遇。战争因此又迁延3年才告结束。他永远都在请求林肯给他新的武器,永远觉得没有足够的士兵,士兵们永远都不够训练有素,装备永远不够精良。林肯曾抱怨说“如果麦克莱伦将军不想好好用自己的军队,我宁愿把他们都借给别人”。联邦军总将军亨利·哈列克则认为他“有一种超越任何人想象的惰性,只有阿基米德的杠杆才能撬动这个巨大的静止。”这一切摧毁了军政界对麦克莱伦的信任,最终使他被众口交贬,解除军职。可见,严谨、一丝不苟的准备有时是不能应付风云突变的战局的。在激烈的变化中完美主义往往显得不合时宜,这也是导致拖延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
“拖稿王”王家卫
当代著名的“拖拉机”还属王家卫,他是电影圈中有名的“拖稿王”,2013年他执导上映的《一代宗师》就被誉为“一代失踪”的电影,前后筹备13年,拍摄又历经3年,这让制片人、合作演员和观众都非常头疼。1996年,王家卫就萌生拍摄这部电影的想法,2002年定下演员梁朝伟,2009年11月,电影开机,之后,电影处于失踪状态。传说,王家卫一直在拍。这一拍就是三年,期间,章子怡、赵本山屡次“返场”,梁朝伟拍了《大魔术师》和《听风者》,张震则拍了《王的盛宴》。
不仅演员被拖延得扛不住,投资人也扛不住了。苛求完美和灵感随时进发的王导每一个镜头都要求无比精细。到后期资金不足,不得不再找新的投资方,最后《一代宗师》的投资方已增加到10家。原本计划7000多万投资的《一代宗师》,最后的花费在1亿左右。
这样的症状王家卫拍摄每部电影时都会发作。拍摄《东邪西毒》时,他把一群明星拉到陕北,包括张国荣等都飞到西安,一路颠簸到榆林片场。这一拍就是一年半载,明星们被困在了那里。后来投资方感觉都拍不下去了,刘镇伟紧急救场,还套拍出一部喜剧经典《东成西就》;入选1997年戛纳电影节并获最佳导演的《春光乍泄》也是拍了又拍,让演员忍无可忍,一度从阿根廷返回香港;令无数电影青年奉为都市小品经典的《重庆森林》拍摄时,王家卫几个月拿不出一个剧本,害得一群演员每天眼巴巴“等米下锅”;拍片时间最长的是《2046》,前后5年,从1999年4月开拍,直到2004年7月才上映。
人人都想跟王家卫合作,但合作之前都担心他的“拖延症”,因为你要为此付出的代价很大。所以合作方针对王家卫的拖延症想出各种办法。因为《一代宗师》实在拖得时间太长,出品方放出绝招,赶鸭子上架,向媒体公布上映档期为2012年12月18日,给王家卫施压。但最终还是没赶上,变成了2013年1月8日。此外签协议约束也是一个办法。比如《天下无双》,王家卫做监制,刘镇伟做导演,在签订的合约里就确定了电影的上映档期。刘镇伟是快手,和王家卫一快一慢,最终让该片按时交工。
拖延症作文 篇5
比如,兔妈妈在厨房喊它:“白小兔,帮我把拖把拿过来好吗?”“好!”它会立刻就答应,但是会一直磨磨蹭蹭不行动,直到妈妈又开始催它:“小白,拖把拿来了没有?”它才会慢吞吞地去拿拖把。
有一天,兔妈妈还没有下班回家,白小兔已经放学到家了。天空开始慢慢堆积乌云,风开始刮起来了,眼看着就要下雨了。叮铃铃――家里的电话响了,是兔妈妈,“小白,要下雨了,快点去阳台把衣服收进来哦,不然淋湿了就没有衣服换了。”“好!”白小兔又立刻答应了。但是它正在看动画片,它想着,我看完这一集就去收。但是,当它把一集看完后,大雨早就开始下了。它连忙去收,可是已经迟了,所有的衣服已经淋湿了。
兔妈妈回来后发现衣服都淋湿了,很是很生气,把白小兔批评了一顿。
晚上的时候,白小兔又开始了它的拖延症。摸摸铅笔,摸摸橡皮,然后又照照镜子,喝喝水......拖到了九点都还没有开始写作业,兔妈妈都来催它睡觉了。结果,到了十点它才开始着急写作业。一直写到了十二点多才睡觉,第二天又起不来,结果迟到了,挨了老师的批评。交作业的时候发现有几项作业没有完成,又挨了老师的批评。由于要把作业补上,错过了吃午饭的时间,食堂已经空空如也。它心想:“真是倒霉的一天啊!我昨晚早点写作业就好了。”
下午上课的时候,由于一整天没有吃饭,它开始两眼发黑,随后晕了过去。等它醒来的时候,它已经在学校的医务室打点滴了,妈妈正在旁边担心地看着它。
如何甩掉拖延症 篇6
2012年那首红遍网络的《拖延症之歌》真是说出了广大患者的心声——“我先看集美剧”、“刷刷微博就睡”、“稍微等会就开始”……无数人躺着中枪。
同学,拖延是病,得治。
In 2009, Fred Stutzman was a 1)graduate student at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nd he was trying to complete some important work on his 2)thesis.
But there was a problem.
His favorite coffee shop, which had 3)previously been a quiet place where he could escape 4)distraction and get work done, had just added a new and very dangerous feature.
5)Wireless internet.
Now Stutzman found himself 6)constantly distracted by the endless supply of entertainment and social media on the web—even if he really wanted to get something done. He tried 7)disconnecting from the Internet, but it wasn’t that simple. He was always clicking it back on to “take a break.” He was constantly fighting the 8)urge to check his messages and updates.
Thankfully, Stutzman happened to be a 9)programmer studying Information Science. When he went home that night, he decided to create a software program that would solve his problem.
The program was simple. You turned the 10)application on, told it how long you wanted to 11)focus, and it prevented your computer from going online for that 12)amount of time. If you wanted to get back on before your time was up, you had to turn your computer completely off and reboot.
The program was called Freedom and not long after Stutzman created it, the application was everywhere. It was 13)mentioned by NPR注, The Economist, The New York Times, Oprah Magazine, Time, and nearly every major 14)news outlet you can imagine. More than 500,000 people downloaded it.
It seems that many people were struggling with online procrastination.
Why did Freedom work so well? And what can it teach us about sticking to better habits and mastering our 15)willpower?
The Power of Decision 16)Elimination
Making decisions over and over again will 17)drain your willpower. This is true even if it’s the same, tiny decision—like constantly 18)resisting the urge to check your email. (Another example: continually trying to follow a new, strict diet.)
You might be able to resist for five minutes or an hour or maybe even a week, but 19)eventually, your willpower will begin to fade and you’ll give in. This is known as decision 20)fatigue.
nlc202309020843
The Freedom app that Stutzman designed is effective not only because it prevents you from reaching the web, but also because it reduces decision fatigue. It eliminates your 21)options and, as a result, doing the right thing becomes much easier. In other words, the application places a 22)constraint on your behavior.
This brings us to an important point: constraints can make it easier to stick to good habits by eliminating the number of decisions you need to make to move forward.
Constraints Are a Good Thing
People often say that they want options. When it comes to getting things done, however, options aren’t always a good thing. When everything is a possibility, it actually becomes harder to make the right choice (or any choice at all). This is the paradox of choice.
Meanwhile, when we place a constraint on ourselves, it can become much easier to get something done.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if it is a constraint that forces us to start small.
you want to start exercising, set a rule for yourself where you are not allowed to exercise for more than five minutes. You have to stop exercising after five minutes. I talked with a reader named Mitch who used this 23)strategy to make his first six weeks of exercise very easy and then 24)gradually built up to doing more. He ended up losing over 100 pounds!
you want to become more creative, you can use constraints to drive your creativity. For example, you could write a book by only using 50 different words. This is the strategy Dr. Seuss used to write Green Eggs and Ham.
you want to eat more vegetables, you could limit yourself to only one type of vegetable this week. By limiting the number of choices you have to make, it’s more likely that you’ll actually eat something healthy rather than get 25)overwhelmed trying to figure out all the details of the perfect diet.
We often think that we want an open road and the ability to choose any direction for ourselves. But sometimes, what we need is a tunnel that can reduce our choices and send us in a focused direction.
2009年的时候,弗雷德·斯图兹曼是(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一名研究生,正在为完成自己的论文处理一些重要的工作。
但是问题来了。
他最喜欢的咖啡店以前一直是一个很安静的地方。那里可以让他逃离干扰,完成工作上的事。但这家咖啡店不久前增加了一个非常危险的新服务。
无线网络。
现在,斯图兹曼发现,即使他真的想做一些事,但网上源源不断的娱乐节目和社交媒体总是令他无法专心。他试过断网,但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他总是点击回去“休息一下”;他要不断克制住想查看消息和更新的念头。
幸运的是,斯图兹曼恰好是一名研究信息科学的程序员。那天晚上回到家,他决定编写一个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软件程序。
告别拖延症 篇7
次日,孙悟空搬来救兵,众妖卒。
——妖怪也死于拖延症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根据高考过来人的经验,拖延症和幻想症是保温期中两大小怪兽。
李璐:我的高三不痛不痒
最后的一个月里,高三的磁场变得更强大了,大家都非常忙碌,时常有女生因为压力过大而在角落里偷偷抹眼泪。我这个天生的慢性子却未感到压力,只是生物钟有了些许变化。我在天色朦胧的时候起床,带着惺忪的睡眼洗脸、刷牙,揣着早餐和课本直奔教室,边走边咒骂着昨晚发下来的试卷太难,并计算着距离星期天还有多少天。最安稳的莫过于把书堆得高高的,低着头,假装在看书,实际上正在呼呼大睡。醒来后,看着高考的倒计时牌,无奈地用冷水洗把脸,我也不是没有做计划,只是我的心思总是很难在课本上停留。
说实话,我不是不着急,我只是有点找不到感觉。听说高三的日子是按分计算的,可我的生物钟一定是坏掉了,让我争分夺秒的发条总是上不紧……最可恶的莫过于嗜睡,别人的高三都有失眠和焦虑,我却常常在美梦中惊醒,口水把课本浸湿了一大片。
身边的朋友可以为了一道物理题花上一节晚自习的时间,可以为了请教一道题目可以忘记放学的铃声,我害怕着每一次的考试,却又期待着赶快去考试。好朋友常常对我说:“下次考试如果再不进步,我就找块豆腐撞死。”为什么别人的高三斗志昂扬,我的高三却不痛不痒呢?
阿央:借助老师与父母
我在去年高三的时候和李璐非常相似,吃了很多的亏,甚至因为最后一次模拟考试没有发挥好而不去学校。我的建议是当你觉得几乎无法控制自己的时候,不妨请求老师和父母的帮助。
最后一个月里,我坐在客厅里做作业,爸爸就坐在我身边看报。虽说这样有些难受,但是真的很有效。当我有效率地完成了作业,抽出空闲的时间来复习、运动,整个人的感觉都不一样了。我感到不断向上的喜悦,不再因为浑浑噩噩而感到懊恼。等到自己渐渐习惯了有效率的学习模式,改掉了做事拖延的习惯,就可以独立学习了。
当然,也可以借助老师的力量。比如下午放学时我就常常到老师的办公室去做作业,有什么问题可以及时询问老师,这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不要害怕自己会在老师和父母面前把不好的一面表现出来。比起高考之后的懊恼与绝望,你的真实、坦诚与努力才是给长辈们的最好的礼物。
提高你的执行力!
李璐实际上就是一个严重的拖延症患者。不少同学都说,拖延症从高一开始就一直缠着他们了。在最后的冲刺阶段里,我们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克服拖延症呢?
普瑞马法则
柿子挑软的捏,做事也是这个道理。人们普遍喜欢先处理简单的问题,把困难的问题留到最后,这是做事拖延的重要原因。普瑞马法则反其道而行之,颇有成效。
第一,列出自己在一天内将要完成的任务或者事件,把事件按自己的喜欢程度进行排列。
第二,从你最不喜欢的事情开始做起,按顺序逐一完成,绝对不能跳着做。
第三,坚持,坚持,再坚持!
番茄工作法
科学家已经证实,大脑在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情况下的运作时间最多只能维持半小时左右。番茄工作法就是基于这一事实而产生的。
首先,我们人为地将25分钟定为一段“番茄时间”。
接着,选择一个待完成的任务,在一段“番茄时间”内专注地去完成它,途中不允许做任何与该任务无关的事,上厕所、看手机、考虑一会儿放学了吃什么都不行!
【“拖延症”心理】推荐阅读:
大学生拖延心理分析11-13
拖延心理学心得体会09-29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10-28
有关拖延症的随笔:不要用后悔为拖延买单08-14
拖延症晚期杂文随笔07-22
测你如何打败年末拖延症10-10
安全生产中的拖延症05-10
戒了吧拖延症读后感06-19
患上“网络拖延症”该怎么办?07-04
拖延时间05-18